拿来就用的博弈论诡计(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21 14:05:11

点击下载

作者:龙柒

出版社:中国画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拿来就用的博弈论诡计

拿来就用的博弈论诡计试读:

前言

在一个大学的酒吧里,四个男生正商量着如何去追求一位漂亮女生,旁边一个男生却在喃喃自语:“如果他们四个人全部去追求那个漂亮女生,那她一定会摆足架子,谁也不睬。然后他们再去追其他女孩子,别人也不会接受,因为没有人愿意当‘次品’。但如果他们先去追其他女生,那么漂亮女生就会感到被孤立,这时再追她就会容易得多。”

在那个男生的眼里,追求女生就是一场“博弈”。这是影片《美丽心灵》中的一个情节。

爱情、婚姻问题,就像一场游戏一场竞赛,在这场游戏和竞赛中,男人和女人都想彼此“征服”或“打败”对方。当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产生爱的火花时,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博弈就开始了。

但人生的博弈开始得更早。当你出生时,就开始了和自己、和别人的博弈。

博弈论原本为游戏理论,这一理论涉及的“游戏”范围甚广:人际关系的互动、球赛或麻将的出招、股市的投资等等,都可以用博弈论巧妙地解释,可以说,红尘俗世,莫不博弈。博弈论探讨的就是聪明又自利的“局中人”如何采取行动及与对手互动。人生是由一局又一局的博弈所组成,你我皆在其中竞相争取高分。所以说人生是一场永不停止的博弈游戏,每一步进退都关乎成败。

人生就是一场内容丰富的博弈,考试是博弈,事业中的决断是博弈,人生的选择也是博弈。在和别人的对决中,你只能使自己的招式没有弊病,尽量完美。因为你无法猜到对手的每一步棋。人生的命运,你不知道下一步等待你的将会是什么。但你可以通过制定完美的策略,来应对每一场困境。

在博弈中,最重要的是策略的选择。博弈论是通过“玩游戏”而获得的人生竞争知识的理论。如何在游戏中拔得头筹成为最大的或是最后的赢家,这才是最重要的问题。

在博弈中,那些微妙的可能性都会导致最终结果的改变。生活中同样如此,生意场中一些无意的言辞也许就会泄露你的机密,所谓心理战术无非是检测你的博弈水平。

我们博,就是博那个我们所期待的结果;我们弈,也是期望能够推动对手往我们期待的方向移动。我们学习博弈,就是为了让我们的人生顺利地朝着我们期望的目标行进。

研究博弈理论以及其中的各种均衡,是专家学者们的事。但是,把博弈论中的精髓拿来为我所用,争取获得每一次竞争和选择的胜利,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关注的事情。艰涩的术语和数学计算也许会让你头疼,但其中蕴含的道理绝对可以让你获益匪浅。《拿来就用的博弈论诡计》一书主要介绍博弈论的基本理论,以及博弈论在个人成功、企业管理以及生活上的活学活用。文中通过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事例向人们展示经验教训,让读者能够感悟到生存的智慧和方略。

衷心希望博弈论能让你的每一次选择都更加理性而睿智,让你的人生更加精彩而顺遂。

Part 1 有趣又有用的九大博弈论

第一章 博傻理论——看谁傻到最后

在博傻理论中,只要你不是最后的那个笨蛋,你就是赢家。在许多投机行为中,关键是判断“有没有比自己更大的笨蛋”,只要有,那么剩下的只是赢多赢少的问题。如果再没有一个愿意出更高价格的更大笨蛋来做你的“下家”,那么你就成了最大的笨蛋。所以,你必须要睁大眼睛,不做最后一个笨蛋。

凯恩斯说:“别做最后一个傻瓜”

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为了能够专注地从事学术研究,免受金钱的困扰,曾出外讲课以赚取课时费,但课时费的收入毕竟是有限的。于是他在1919年8月,借了几千英镑去做远期外汇这种投机生意。

仅仅4个月的时间,凯恩斯净赚1万多英镑,这相当于他讲课10年的收入。但3个月之后,凯恩斯把赚到的利润和借来的本金输了个精光。7个月后,凯恩斯又涉足棉花期货交易,又大获成功。

凯恩斯把期货品种几乎做了个遍,而且还涉足于股票。到1937年他因病而“金盆洗手”的时候,已经积攒起一生都享用不完的巨额财富。

与一般赌徒不同,作为经济学家的凯恩斯在这场投机的生意中,除了赚取可观的利润之外,最大也是最有益的收获是发现了“笨蛋理论”,也有人将其称为“博傻理论”。

什么是“博傻理论”呢?凯恩斯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

从100张照片中选出你认为最漂亮的脸,选中的有奖。但确定哪一张脸是最漂亮的脸是要由大家投票来决定的。

试想,如果是你,你会怎样投票呢?此时,因为有大家的参与,所以你的正确策略并不是选自己认为的最漂亮的那张脸,而是猜多数人会选谁就投谁一票,哪怕丑得不堪入目。在这里,你的行为是建立在对大众心理猜测的基础上,而并非你的真实想法。

凯恩斯说,专业投资大约可以比作以上这个比赛,由读者从100张照片中选出6张最漂亮的面孔,谁的答案最接近全体读者作为一个整体得出的平均答案,谁就能获奖;因此,每个参加者必须挑选并非他自己认为最漂亮的面孔,而是他认为最能吸引其他参加者注意力的面孔,这些其他参加者也正以同样的方式考虑这个问题。现在要选的不是根据个人最佳判断确定的真正最漂亮的面孔,甚至也不是一般人认为的真正最漂亮的面孔。我们必须作出第三种选择,即运用我们的智慧预计一般人的意见,认为一般人的意见应该是什么……这与谁是最漂亮的女人无关,你关心的是怎样预测其他人认为谁最漂亮,又或是其他人认为谁最漂亮……“博傻理论”所要揭示的就是投机行为背后的动机,投机行为的关键是判断“有没有比自己更大的笨蛋”,只要自己不是最大的笨蛋,那么自己就一定是赢家,只是赢多赢少的问题。如果再没有一个愿意出更高价格的更大笨蛋来做你的“下家”,那么你就成了最大的笨蛋。可以这样说,任何一个投机者信奉的无非是“最大的笨蛋”理论。

生活中有许多例子与这个模型是相通的。比如“十佳运动员”的评选,在这些投票当中,对于每个投票者的激励是:他如果“正确地”选中某些人,不仅要选中10个人,而且顺序也要正确,那么投票者将获得某种奖励。但是如何才能选中“正确的”人选呢?有“正确的”人选吗?得票多的就是正确的吗?或者严格地说,得票最多的是第一名,得票次之的是第二名,等等。因此,投票者若想选中的话,或者说被他提名的能够“当选”的话,关键是猜测别人的想法,猜测对了你就能获胜,猜错了,你则不能获奖。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没有正确与否,或者谁应该选上、谁不应该选上的问题,而是投票的人相互猜测的结果(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舆论的导向作用是很大的,它似乎告诉人们某某人是其他许多人所要选的)。

其实,在期货与股票市场上,人们所遵循的也是这个策略。许多人在高价位买进股票,等行情上涨到有利可图时迅速卖出,这种操作策略通常被市场称之为傻瓜赢傻瓜,所以只能在股市处于上升行情中适用。从理论上讲,博傻也有其合理的一面,博傻策略是高价之上还有高价,低价之下还有低价,其游戏规则就像接力棒,只要不是接最后一棒都有利可图,做多者有利润可赚,做空者减少损失,只有接到最后一棒者倒霉。

人们之所以完全不管某个东西的真实价值,而愿意花高价购买,是因为他们预期有一个更大的“笨蛋”,会花更高的价格,从他们那儿把它买走。比如说,你不知道某个股票的真实价值,但为什么你会花20块钱去买一股呢?因为你预期当你抛出时会有人花更高的价钱来买它。所以,在资本市场中(如股票、期货市场),人们之所以完全不管某个东西的真实价值而愿意花高价购买,是因为他们预期会有一个更大的“笨蛋”会花更高的价格从他们那儿把它买走。

再比如说艺术品投资,你之所以完全不管某件艺术品的真实价值,即使它一文不值,也愿意花高价买下,是因为你预期会有更大的“笨蛋”花更高的价格从你手中买走它。而投资成功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准确判断究竟有没有比自己更大的“笨蛋”出现。只要你不是最大的笨蛋,就仅仅是赚多赚少的问题。如果再也找不到愿意出更高价格的更大“笨蛋”从你手中买走这件艺术品的话,那么,很显然你就是最大的笨蛋了。

当然,肯定会有人成为最后的笨蛋。1720年,英国股票投机狂潮中就有这样一个插曲:一个无名氏创建了一家莫须有的公司。自始至终没人知道这是一家什么公司,但认购时近千名投资者争先恐后把大门挤倒。没有多少人相信它真正获利丰厚,而是预期有更大的笨蛋会出现,价格会上涨,自己能赚钱。饶有意味的是,牛顿参与了这场投机,并且最终成了最大的笨蛋。他因此感叹:“我能计算出天体运行,但人们的疯狂实在难以估计。”

有一天,有一个人去文物市场,有商人向他推销一枚金黄色的钱币,商人说这是金币,要卖100块钱。这个人一眼就看出来这是黄铜,最多只值1块钱。

于是这个人对商人说:“1块钱的东西,100块钱我肯定不会买,但是我愿意以5块钱买下来。”商人看他是识货的,不敢再骗人,最后以5块钱成交。

这个人的朋友知道了这件事,对他说:“你真傻,明知道是1块钱的东西,你花5块钱买下来,那不是傻瓜吗?”这个人说:“是的,我很傻,但是,我知道有人比我更傻,我花5块钱买来的东西很快就有更傻的人以10块钱买走。”

过了几天,这个人果然把这个“金币”以20元的价格卖了出去,净赚15元。

这个人的理论是:自己买贵了无所谓,只要找到一个比你更傻的人就成功了。就如同今天的房市和股市,如果是做“第一傻”那是成功的,做“二傻”也行,别成为最后的那个大傻子就行。

博傻理论告诉人们最重要的一个道理是:在这个世界上,傻不可怕,可怕的是做最后一个傻子。

神奇的卖马交易

路易斯安那州有两位农夫,他们的名字分别为皮埃与沙颂。

有一天,皮埃来到沙颂的农场,并赞美沙颂的马说:“这真是一匹漂亮的马,我一定要买下它。”

沙颂回答道:“皮埃,我不能卖它,我已经拥有这匹马很多年了,而且我很喜欢它。”“我愿意付出10块钱买下它!”皮埃说道。

沙颂说:“好吧,我同意。”

于是他们签下一纸合约。大约一个星期之后,沙颂来到皮埃的农场对他说:“皮埃,我一定要拿回我的马,我实在太想念它了。”

皮埃说道:“可是我不能这么做,因为我已经花了5块钱买了一部拖车。”“我愿意付20块钱买下这匹马和拖车。”沙颂说。皮埃默默地盘算着:15块的投资在一个星期赚了5块,折合年收益率超过1700%!所以,他说:“就这么办。”

于是,皮埃与沙颂不断地交易这匹马、拖车与其他的附属配件。最后,他们终于没有足够的现金来交易。所以,他们便去找当地的银行。银行家首先查明他们的信用状况,以及这匹马的价格演变历史,于是放款给他们两个人,而马匹的价格在每轮的交易中也不断地上涨。每当完成一次交易,银行家可以回收全部的放款与利息,而皮埃与沙颂的现金流量也呈几何级数地增加。

这种情况持续进行,直到数年以后,皮埃以1500美元的价格买下马匹。然后,有一个人(哈佛大学的MBA商学硕士)听说了这匹神奇的马,并根据统计历史价格做了一些精密的计算,之后来到路易斯安那州,以2700美元的价格向皮埃买下这匹马。

沙颂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非常生气,他来到皮埃的农场大声责怪道:“皮埃!你这个笨蛋!你怎么能以2700美元的价格卖掉马匹呢!我们的生活都靠着这匹马啊!”

开始时皮埃和沙颂手头有现金各100美元,马在沙颂的手中。

第一轮交易,皮埃的10美元到了沙颂的手中,马到了皮埃的手中。

皮埃有90美元和马,沙颂有110美元。

第二轮交易,沙颂的15美元到了皮埃的手中,马到了沙颂的手中。

皮埃有105美元,沙颂有95美元和马。

第三轮交易,皮埃的20美元到了沙颂的手中,马到了皮埃的手中。

皮埃有85美元和马,沙颂有115美元。

第四轮交易,沙颂的30美元到了皮埃的手中,马到了沙颂的手中。

皮埃有115美元,沙颂有85美元和马。

第五轮交易,皮埃的50美元到了沙颂的手中,马到了皮埃的手中。

皮埃有65美元和马,沙颂有135美元。

第六轮交易,沙颂的70美元到了皮埃的手中,马到了沙颂的手中。

皮埃有135美元,沙颂有65美元和马。

第七轮交易,皮埃的100美元到了沙颂的手中,马到了皮埃的手中。

皮埃有35美元和马,沙颂有165美元。

第八轮交易,沙颂的150美元到了皮埃的手中,马到了沙颂的手中。

皮埃有185美元,沙颂有15美元和马。

第九轮交易,马的价格涨到了200美元,皮埃的185美元不够了。

于是寻求贷款。双方各贷款100美元以买马,皮埃的现金增加为285美元。沙颂则增加为115美元。

第九轮交易,皮埃付出200美元买下马,沙颂拥有315美元,皮埃拥有85美元和马。

第十轮交易,沙颂付出250美元买下马,皮埃拥有335美元,并清还贷款和利息105美元,剩下230美元现金,而沙颂则拥有65美元和马。

……

于是交易可以不断进行下去,直到马没有了为止。奇怪的是,当第十轮交易后,皮埃还掉银行的钱时,他拥有的现金是230美元,比他们两人当初的本金加在一起还要多,很明显是拥有了另一方的贷款。如果对方继续贷款进行交易,那么两个人的钱就会越滚越多,同时银行不断可以从中获利,他们将成为银行的优质客户,于是银行将不断放大贷款规模。

在经济学中,这个故事的含义是:人们试图通过信用扩张降低利率时,便造成繁荣与衰退的循环。根据凯恩斯学派的说法,生产的驱动力量(换言之,人类经济成就的驱动力量)是总需求——消费的欲望,这是以可支配所得的金额来衡量的。凯恩斯认为,政府仅需要谨慎地提高每个人的货币所得,便可以刺激总需求。这种情况下,企业界会提高生产,消费者会增加支出,而国家的财富(以GDP来衡量)便会积累。

但是我们不需要过多考虑经济学的理论问题,只需要关注我们身边的经济现象。这个故事可以告诉我们的是:正是由于双方的不断买卖,让马的价格一路上涨,彼此都可以不断从中获益。这是由于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其中交易的货币不断增加而造成的。

由此,你想到了什么?对,就是股市。

由于每次交易都能有优厚的回报,刺激了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投钱进去炒股票。这样下去有可能产生一种良性循环,因为随着参加交易的人不断获利,消费也大幅扩大,将刺激经济繁荣,而经济繁荣又反过来推高股市,从而使股价一路上升。

但是不要忘记了刚才我们说过的那句话:“人们试图通过信用扩张降低利率时,便造成繁荣与衰退的循环。”上面故事里,由于有人最终高价买走了马,结束了这次交易,所以最终交易双方和银行都得到了盈利,但是如果马在交易中死了会怎么样?一切的交易会终止,最后拥有马的一方必然在交易中出现巨额的亏损,而亏损肯定是由银行来承担。

股市中也一样,当股票价格不断在交易中被拉高,终究会有一天由于价格完全脱离价值,或者企业本身的问题而崩盘,即使没有以上问题,但货币供应是有限的,最后随着股价不断提高而难以为继。到时候由于交易中的资金量已经越滚越大,崩盘中引起的亏损也是不可想象的,而且首先亏到的是散户,他们最晚察觉到崩盘。其次是股票型的基金,结果亏的还是散户的钱。“投资要用大脑,而不用腺体。”这是巴菲特的名言。大脑要做的是判断企业经营前景和大众心理趋向,而腺体只会让人按照本能去做事。巴菲特也不是百分百地拒绝市场炒作,只不过在没有找到更好的鞋之前,绝不会脱去脚上现有的鞋。所以说,对于博傻现象,完全放弃并非是最合理的理性,在自己可以掌控的水平上,适当保持一定程度的理性博傻,可以作为非理性市场中的一种投资策略。

从大众心理角度分析股市,博傻理论已经广为人知。股票市场上的一些投资者根本就不在乎股票的理论价格和内在价值,他们购入股票的原因,只是因为他们相信将来会有更傻的人以更高的价格从他们手中接过烫手山芋。支持博傻的基础,是投资大众对未来判断的不一致和判断的不同步。对于任何部分或总体消息,总有人过于乐观估计,也总有人趋向悲观,有人过早采取行动,也有人行动迟缓,这些判断的差异导致整体行为出现差异,并激发市场自身的激励系统,导致博傻现象的出现。这一点,在中国股市中表现得也相当明显。

对于博傻行为,也可以分成两种,一类是感性博傻,一类是理性博傻。前者,在行动时并不知道自己已经进入一场博傻游戏,也不清楚游戏的规则和必然结局;而后者,则清楚地知道博傻及相关规则,只是相信当前状况下还有更多更傻的投资者即将介入,因此才投入少量资金赌一把。

理性博傻能够赢利的前提是,有更多的傻子来接棒,这就是对大众心理的判断。当投资大众普遍感觉到当前价位已经偏高,需要撤离观望时,市场的真正高点也就真的来了。要博傻,不是最傻,这话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不容易,因为到底还有没有更多更傻的人是并不容易判断的。一不留神,理性博傻者就容易成为最傻者,谁要他加入了傻瓜的候选队伍呢?所以,要参与博傻,必须对市场的大众心理有比较充分的研究和分析,并控制好自己的心理状态。

远离“羊群效应”的“杯具”

自己不加判断地跟着别人走,会有两种结果,分别有两个模型可以说明,一是“羊群效应”,一是“博傻理论”,下面来看:

有一群羊,当其中的几只羊要么口渴,要么饥饿,要么受外部某种条件刺激(遇到凶猛野兽等)向某个方向(水源、草源、自认为安全的地方等)行进时,另外的大部分羊都会无目的地和那几只羊一起行动(尽管不是所有的羊都口渴、饥饿、受威胁)。结果有两个:要么它们得到了水、草、安全,要么它们什么也没有得到。

一些聪明的人看到某种物品开始上涨,甚至涨得有些离谱时,估计(其实就是赌,也就是博)还会上涨因而去追高买进,当有了一定的获利空间后把它抛出;而另一些人胆子更大,在更高的价位接盘,当你为他捏一把汗时,价格真的还向上涨,结果,他也获利了;紧接着,胆子更大的人(也就是比前边几个更傻的人)又冲了上去,等待他的是两种结果,要么他也获利了(证明他不是最傻的,这样的话,游戏还得继续,必须决出最傻的人),要么这个物品在他接手时开始下跌,他成了最大的傻瓜。

如果结果是第一种倒还好,大不了是做一回笨蛋,损失时间和精力以获利。但如果结果是第二种可就不太妙了,如果输了的话会很惨。

许多人想要做投资,但是由于对基金和股票一窍不通,又没有时间去打理,所以总是抱着想省时、省事还想“捞”一把的心态,看到身边的人在买什么,就“跟风”把钱全部投进去。其实我们都知道,看到其他人赚钱,想捞一把就完全照搬别人的这种心态,本身就是不正确的。我们都很清楚,看到其他人做生意赚钱,自己如果贸然进入做同样生意的话最有可能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做投资,也是同样的道理,盲目的从众心态绝对不可取。你必须根据自身的情况制订出适合自己风险偏好的理财计划。

事实上,从众投资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带来亏损,但盲目从众一定会使人失去方向,无论你是专业投资人士,还是普通的个人投资者。

市场定价有一个颠扑不破的规则,即它更多地取决于供求关系,以及人们对所购买物品的价值判断。比如一斤白醋平常价钱为2元,2003年发生“非典”大家开始哄买的时候,广东白醋的价钱就上升到50元,一旦事件过后,白醋的价钱不仅落回到原来的价钱,有些囤积居奇的商店还降了价。

股票市场也毫无例外的一致,供求关系与股价波动的不确定性放大了人们投资的风险,所有的人都期望1元买入,50元卖出,“羊群效应”就在这个价格区间开始上演了。股票从1元钱涨到10元钱,人们也许忧虑迟疑,一旦涨到20元钱,大家便开始疯狂地进入,直到股价飚升到50元。2001年网络泡沫的破灭,人们清醒地看到:在狂热的市场气氛下,获利的是领头羊,多数狂热的追随者都是牺牲者,因为后来的追随者绝大多数都不知道股票的真实价值。

从众投资的风险同样也来自业内分析师的推荐。我们有时候也注意到一只很有价值的股票被发现的时候,市场并不给它充分的价格,这个时候只有一两位分析师推荐,股价也并不大幅上涨。一旦越来越多的分析师认识到它的价值并开始推荐的时候,股价开始大幅上升了,并在一定阶段开始飙升,这个时候所有的分析师开始推荐了,所有的投资者开始关注这只股票,在这个时候投资这些股票,我们通常发现它的超额收益其实比较有限。这就是市场的定价,所有的人都开始关注与投资的股票,就很难从市场的供求关系中获得超额收益。

当然,并非所有的上涨股票我们都不可以投资,也并非我们不可以从众投资,问题是我们要投资我们所熟悉的股票,我们所要知道的是我们所要投资股票的价值底线。巴菲特一直强调,投资自己熟悉的股票,不要追逐市场的热点。事实上,巴菲特也留了一手,他自己熟悉纺织行业,但他却很少介入。在眼花缭乱的股票上涨中,我们需要更多的是关注我们所投资股票的质量。“羊群效应”曾经在股市中酿过千万悲剧,但是这种悲剧在市场中永远不会结束。在任何市场条件下,无论我们投资的是热点还是非热点,我们需要清醒的是:不做盲目的从众投资。

不仅仅是投资理财需要如此,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自己的立场,不要盲目从众。

有一个笑话十分有趣,说的是一位石油大亨到天堂去参加会议。他兴冲冲跑进会议室,却发现会场座无虚席,早已没有了自己的座位。于是他灵机一动,喊了一句:“伙计们,听说了吗?刚才他们在地狱里发现了石油!”

此话一出,天堂里的石油大亨们生怕落后一步被别人夺走了利润,于是纷纷向地狱跑去。人们蜂拥而出,顿时天堂里就空了下来,石油大亨刚想找个椅子坐下来歇歇,忽然听到外面的人在议论地狱里的石油多么丰富、开采成本多么小等等,这位大亨心里纳闷,莫非地狱里真的发现石油了?于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狱跑去,天堂里又空无一人了。

人们都有从众心理,形成了周围的人都在做的事情,就应该效仿的观念。在这种观念的驱使下,很多时候,还没有理清头绪,还没有搞清楚事情的真假对错,就盲目跟风,随波逐流,这样的后果往往就是赚不到便宜,甚至会酿成悲剧,更会成为别人的笑柄。从众心理,给人带来的损失是不可小视的,我们不应该成为从众的牺牲品。人要想克服这种从众心理,必须要培养自己的主见,对任何事情都要有自己的观点,即使你的观点得不到任何人的支持,也不要轻易否定自己。做事情时,要多动脑子,不要让别人的言行影响了你的决定。

王先生说起他去某著名旅游景点旅游的感受,不住地叹息和咒骂,原来,正是从众的心理让他们吃了亏。

前段时间,单位组织职工到南方某旅游区旅游,一路上,他们听导游单方面的解说,不断地歪曲事实,不断地欺骗他们。导游先是在车上说前方某地有明星在演出,门票150元一张,导游说由于观看的人多,不好入场,自己有熟人,替他们说个情,每人收他们120元,到了演出地点一看,原来是露天演出,30元一张票,谁都可以看。后来,他们要吃饭,导游听到了,告诉他们说,前方不远处有个很有名的餐馆,既经济又实惠,他们又信了,驱车前往,饿着肚子走了近一个小时,到了那里一看,却是名不副实,不仅卫生条件不好,饭菜的质量不高,价钱也贵得惊人,不吃吧,附近实在再没有餐馆了,往回返吧,实在饿得不行了,没办法,又被骗了一回,就这样,一路上被骗了七八次,原本是一次愉快的旅行,却让人如吃了苍蝇般难受。

朋友问王先生,你们就没想过不听导游的吗?你自己怎么不作出判断呢?他说,一大群人,人家都同意,我一个人怎么能不同意呢?朋友又问,其他人后来后悔吗?他说也都很后悔,都后悔听了导游单方面的介绍,自己没作出判断。

生活中有很多人是这样的,为了面子,为了不使自己遭遇麻烦,往往喜欢跟在大家的后面走,有时明明知道大家的选择是错误的,也不愿意走自己认为正确的路,以致硬着头皮去走自己本不愿意走的路。

盲目从众的心理,是人生的大忌。凡事多考虑一下,不要盲从,不要随声附和众人,让自己正确的决定去支配自己的行动,才能一路轻松,一路欢快,一生不后悔。

第二章 囚徒困境——面对两难, 如何选择最优

生活中,你总是会遇到博弈论的内容,你也往往会陷入类似“囚徒困境”的两难境地。如同哈姆雷特一样,合作还是背叛,是一个很难抉择的问题。但再难解的问题也并非毫无办法。而且,如果你能够巧妙地利用这种棘手的困境,还可以帮助自己化解难题,为自己带来更多利益。

囚徒的困境

1950年,由就职于兰德公司的梅里尔·弗勒德(Merrill Flood)和梅尔文·德雷希尔(Melvin Dresher)拟定出一种相关困境的理论,后来由顾问艾伯特·塔克(Albert Tucker)以囚徒方式阐述,并命名为“囚徒困境”。这也是关于博弈论流传最广的一个故事,在哲学、伦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乃至生物学等学科中,获得了极为广泛的应用。

故事有很多版本,大意是这样的:

有一天,一位富翁在家中被杀,财物被盗。警方在此案的侦破过程中,抓到两个犯罪嫌疑人,并从他们的住处搜出被害人家中丢失的财物。但是,他们矢口否认曾杀过人,辩称是先发现富翁被杀,然后只是顺手牵羊偷了点儿东西。于是警方将两人隔离审讯。检察官说:“你的偷盗证据确凿,所以可以判你1年刑期。但是,我可以和你做个交易。如果你单独坦白杀人的罪行,我只判你3个月的监禁,但你的同伙要被判10年刑。如果你拒不坦白,而被同伙检举,那么你就将被判10年刑,他只判3个月的监禁。但是,如果你们两人都坦白交代,那么,你们都要被判5年刑。”

显然最好的策略是双方都抵赖,结果是大家都只被判1年。但是由于两人处于隔离的情况下无法串供,那么,囚徒到底应该选择哪一项策略,才能将自己个人的刑期缩至最短?两名囚徒由于被隔绝监禁,并不知道对方的选择;而即使他们能交谈,还是未必能够尽信对方不会反悔。就个人的理性选择而言,检举对方所得的刑期,总比沉默要来得低。试设想困境中两名理性囚徒会如何作出选择:

若对方沉默,背叛会让我获释,所以会选择背叛。

若对方背叛而指控我,我也要指控对方才能得到较低的刑期,所以也是会选择背叛。

两人面对的情况一样,所以两人的理性思考都会得出相同的结论——选择背叛。背叛是两种策略之中的支配性策略。因此,这场博弈中唯一可能达到的平衡,就是双方参与者都背叛对方,结果两人同样服刑5年。

这样两人都选择坦白的策略以及因此被判5年的结局,被称为“纳什均衡”,也叫非合作均衡。从这里可以引出一个悖论:从利己的目的出发,结果却损人不利己。两个囚徒的命运就是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还可以悟出一条真理:合作是有利的“利己策略”。

但它必须符合以下黄金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且前提是“人所不欲,勿施于我”。

纳什均衡的贡献是,证明了在这一类的竞争中,在很广泛的条件下是有稳定的存在,只要是别人的行为确定下来,竞争者就可以有最佳的策略。这项理论工作使得博弈论从此成为经济学家用来分析从商业竞争到贸易谈判种种现象的有力工具。

现实中,无论是人类社会或大自然都可以找到类似囚徒困境的例子。

在政治学中,两国之间的军备竞赛可以用囚徒困境来描述。两国都可以声称有两种选择:增加军备(背叛),或是达成削减武器协议(合作)。两国都无法肯定对方会遵守协议,因此两国最终会倾向增加军备。似乎自相矛盾的是,虽然增加军备会是两国的“理性”行为,结果却显得“非理性”(例如会对经济造成损害等)。这可视作遏制理论的推论,就是以强大的军事力量来遏制对方的进攻,以达到和平。

在经济学中,表现为关税战。两个国家,在关税上可以有两个选择:

提高关税,以保护自己的商品。(背叛)

与对方达成关税协定,降低关税以利各自商品流通。(合作)

当一国因某些因素不遵守关税协定,独自提高关税(背叛),另一国也会做出同样反应(亦背叛),这就引发了关税战,两国的商品失去了对方的市场,对本身经济也造成损害(共同背叛的结果)。然后两国又重新达成关税协定(重复博弈的结果是将发现共同合作利益最大)。

在商业中,以广告战为例:两个公司互相竞争,它们的广告互相影响,即一个公司的广告较被顾客接受则会夺取对方的部分收入。但若两者同时期发出质量类似的广告,收入增加很少但成本增加。但若不提高广告质量,生意又会被对方夺走。

这两个公司可以有两个选择:

互相达成协议,减少广告的开支。(合作)

增加广告开支,设法提升广告的质量,压倒对方。(背叛)

若两公司不信任对方,无法合作,背叛成为支配性策略时,两公司将陷入广告战,而广告成本的增加损害了两公司的收益,这就是陷入囚徒困境。在现实中,要两个互相竞争的公司达成合作协议是较为困难的,多数都会陷入囚徒困境中。

除了上述领域,在生活中,往往也有很多囚徒博弈的例子,比如有这样一个故事:

两个旅行者麦克和约翰从一个以出产瓷器著名的旅游胜地回来时,他们各买了一个瓷花瓶。提取行李时,发现花瓶被碰破了,他们向航空公司索赔。

航空公司估计花瓶的价格在80~90元左右,但不知道这两位旅客购买的准确价格。航空公司要求两位旅客在100元以内,分别写下花瓶价格。若两人写的相同,说明他们说了真话,就照他们写的数额赔偿;如果两人写的不一样,那就认定写得低的旅客讲的是真话,按这个低的价格赔偿,但是对讲真话的旅客奖励2元钱,对讲假话的旅客罚款2元。

如果两人都写100元,他们都会获得100元。但是,假定约翰写100元,麦克改写99元,则他会获得101元。约翰又想,若麦克写99元,他自己写98元,比写100元好,因为这样他获100元,而当自己写100元、麦克写99元时自己却只获97元。而给定约翰写98元,麦克又会写97元……这样,最后落得两个人只写1元的境地。

双输,这就是囚徒困境带来的结果。

再有,一个小镇政府有一个为期一年的采购计划,每个月采购一批饮料。如果小镇上的两家饮料公司的报价一致,那么政府就把订单一分为二。否则,政府会把更多的订单给报价低的那个公司。显然,这两家公司都报出同样的高价,才符合其利益。在这种多次博弈中,他们会联合起来出高价吗?如果会,那么在一年12次的博弈中他们会合作几次呢?

假如他们开始签订了合约,都报出一个比较高的价位。不过,显然最后一次他们不需要遵守合约,因为反正以后没有采购计划了,违约也不会有什么坏处。如果是这样,倒数第二次也不需要遵守合约,因为不论怎样倒数第一次都是要违约的,那就不存在是否有惩罚的问题。所以倒推下来,一次合约都不用遵守。两家公司最后可能还是两败俱伤。

如果你有兴趣,还可以做一个实验:选定几个人,让他们都猜一个数字,必须是1或100之间的整数。条件是谁最接近所有实验者的所猜数字平均值的1/3,谁就可以得到100块钱。

这个时候,每一个人都会想:如果一开始其他人都是随机地选择数字,50就会是所有人的猜测。这个时候,猜50的1/3也就是大约17可能会赢。然而,每一个人都会猜到17这个数字的时候,大家就会猜测17的1/3,也就是6左右。依此类推,这个游戏中的每一个人最终猜测的结果是唯一最小的数字,那就是1。

我们可以看到,在“囚徒困境”中,每一方在选择策略时,都只是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并不顾及其他对手的利益和社会效益。表面上看,这种策略组合是由当事双方各自认为的最佳策略构成。实际上,双方都选择拒绝招供才是真正的最佳策略,因为这样才会使两个人都无罪释放,双方都获得最大利益。但是,没有人会主动改变自己的策略以便使自己获得最大利益,因为,这种改变会给自己带来不可预料的风险——万一对方没有改变策略呢?

这就是“囚徒困境”中的两难境地,生活中如果遇到类似困境该怎么办?有什么解决的办法吗?下面来谈。

两害相权取其轻

很多时候,我们不能让自己抱有这样的幻想:肯定会有万全之策可以使你摆脱困境。万全之策往往是很难找到的,或者说你根本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思考。谨慎之道,在于知道如何分辨不同行为的结果,从而选取一个危害较小的方法。这也就是“害之中取其小”的道理。

就拿大家熟知的司马光砸缸来说,撇开急中生智不谈,孩子们玩耍闯了祸,大人知道了肯定是要打骂的。但淹死人是大祸,砸坏缸是小祸,权衡一下,当然应该破缸而救人。两害相权取其轻,是极简单明白的道理,头脑清醒的人都知道。但人的头脑经常是不够清醒的,舍近而求远,舍大而求小,趋害而避利,狐疑而不定……都是经常发生的事。还有一种人,爱极力求全,人也要救,缸也舍不得砸,一点儿损失也不想有。这些想法都是不对的。

有一个你或许已经熟知的故事:

某一天,山顶上有四个小孩在做游戏,就在他们玩得最投入的时候,突然,山下的树林里“哗啦”一声,窜出来一只大狗熊。这只狗熊虽然步履蹒跚,但它慢慢地向山顶走来,这四个小孩心里都清楚,这只狗熊到山顶将会有什么结果。

其中一个小孩反应特别快,拔腿就跑。这是一个专门练短跑的小子,一口气跑出了好几百米。凡人遇到危机的时候,往往首先拿出自己的第一核心竞争力来摆脱危机。这小子跑出很远,感觉身后没有动静,自觉暂时安全了,才回过头来向山顶望去。小孩发现,他的三个小伙伴还在山顶,没动!于是他着急了,向山顶喊:“你们三个快跑啊!狗熊上来是要吃人的。”

第二个小孩回答说:“你说的是废话,谁不知道狗熊要吃人,你只知道狗熊会吃人,狗熊最善于长跑,你跑有什么用?我的第一任务不是跑,而是穿好跑鞋,系好鞋带儿,我不用跑过狗熊,反正我也跑不过狗熊,我能跑过你们就行了!”

我们姑且不论第三个小孩和第四个小孩,因为我们的重点在这前两个小孩身上。这个故事可以有无数种解读的方式,可以引起你的许多思考。但是在这里,我们想要说的是——两害相权取其轻。

前两个小孩的反应是大部分人本能的选择。在危险面前,人首先会考虑自己,这是本能的反应,其次才会考虑别人。第二个小孩的话尤其有意思,他说出了很多人的心思。

面对朋友和熊,你会怎么选择?

能够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人毕竟不多,在危险面前人们总是会本能地根据“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原则作出选择。不过人们面对这种生死抉择的机会也不多。更多的时候,是面对自己的失误时,我们该怎么做。就像故事中的囚徒一样,犯了错误,该怎么办呢?

来看一个发生在高明的老师和聪明的学生之间的故事。

两位交往甚密的学生在杜克大学修化学课。两人在小考、实验和中期考中都表现甚优,成绩一直是A。在期末考试前的周末,他们非常自信,于是决定去参加弗吉尼亚大学的一场聚会。由于聚会太尽兴,结果周日这天就睡过了头,来不及准备周一上午的化学期末考试。他们没有参加考试,而是向教授撒了个谎,说他们本已从弗吉尼亚大学往回赶,并安排好时间复习准备考试,但途中轮胎爆了。由于没有备用胎,他们只好整夜呆在路边等待救援。现在他们实在太累了,请求教授可否允许他们隔天补考?教授想了想,同意了。

两人利用周一晚上好好准备了一番,胸有成竹地来参加周二上午的考试。教授安排他们分别在两间教室做答。第一个题目在考卷第一页,占了10分,非常简单。两人都写出了正确答案,心情舒畅地翻到第二页。第二页只有一个问题,占了90分。题目是:“请问爆的是哪只轮胎?”结果是,两个学生同时在卷子上乖乖地向教授承认撒谎并检讨。

教授通过制造困境,让两个学生的谎话一下被揭穿。能在杜克大学上学的学生绝非不聪明,只是教授更高明。可以想象,陷入困境的两个学生在做第二页的时候,一定在心理进行了博弈分析,最终选择了相对保险一些的“坦白从宽”。毕竟,如果之前没有协商,两个人选同一个轮胎的概率只有25%。与其冒着继续撒谎被拆穿的危险,还不如老实承认错误。这就是两害相权取其轻。

斯汀和戴维是速递公司的两名职员,他们俩是工作搭档,工作一直很认真,也很卖力。上司对这两名员工很满意,然而一件事却改变了两个人命运。

一次,斯汀和戴维负责把一件很贵重的古董送到码头,上司反复叮嘱他们路上要小心,没想到送货车开到半路却坏了。如果不按规定时间送到,他们要被扣掉一部分奖金。

于是,斯汀凭着自己的力气大,背起邮件,一路小跑,终于在规定的时间赶到了码头。这时,戴维说:“我来背吧,你去叫货主。”他心里暗想,如果客户看到我背着邮件,把这件事告诉老板,说不定会给我加薪呢。他只顾想,当斯汀把邮件递给他的时候,一下没接住,邮包掉在了地上,“哗啦”一声,古董碎了。“你怎么搞的,我没接你就放手。”戴维大喊。“你明明伸出手了,我递给你,是你没接住。”斯汀辩解道。

他们都知道古董打碎了意味着什么,没了工作不说,可能还要背负沉重的债务。果然,老板对他俩进行了十分严厉的批评。“老板,不是我的错,是斯汀不小心弄碎了。”戴维趁着斯汀不注意,偷偷来到老板的办公室对老板说。老板平静地说:“谢谢你,戴维,我知道了。”

老板把斯汀叫到了办公室,斯汀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了老板。最后说:“这件事是我们的失职,我愿意承担责任。另外,戴维的家境不太好,他的责任我愿意承担。我一定会弥补我们所造成的损失。”

斯汀和戴维一直等待着处理的结果。一天,老板把他们叫到了办公室,对他们说:“公司一直对你俩很器重,想从你们两个当中选择一个人担任客户部经理,没想到出了这样一件事,不过也好,这会让我们更清楚哪一个人是合适的人选。我们决定请斯汀担任公司的客户部经理。因为,一个能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是值得信任的。戴维,从明天开始你就不用来上班了。”“老板,为什么?”戴维问。“其实,古董的主人已经看见了你们俩在递接古董时的动作,他跟我说了他看见的事实。还有,我看见了问题出现后你们两个人的反应。”老板最后说。

在这个故事中,戴维和斯汀都不知道老板已经知道了事情的真实情况,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做法:一个自以为是地去责怪别人;另一个则主动承担责任。或许斯汀并没有过多的分析和计算,但是坦白地承认错误避免了出现更糟糕的结局。

很多时候,失败往往不是因为人们太傻,而是因为自认为很聪明。自认为聪明的人,往往会因为自己的精明而坏事。当你自认为谎话说得滴水不漏时,不要忽略了警察这个角色。事实上,在一个比自己高明的人面前,自作聪明是讨不得半点好处的,还不如老实交代,这样至少不会得到最糟的结果。

现在,再换到警察的立场想一想

在“囚徒困境”中,有两类角色,囚徒和警察。如果在现实生活中,面对某件具体的事情,你处于主动地位,那么你完全可以向故事中的警察学习,通过利用这个博弈理论,让竞争的双方陷入困境,从而降低成本,实现你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比如说现在有一个政府项目,是公开招标选择网络公司建立政府网,某公司是投标者之一。对于这个公司来说,根据过去的经验能够预算出接手这个项目的真实成本是100万人民币,然而这个公司并不了解其他竞争对手的真实成本。

该公司根据市场行情推断,其他公司的真实成本在50万~150万元之间。从概率的角度去看,在50万~150万之间的任何一个价格都有可能是最终的胜利者。我们简化这个问题,假设每个公司的成本只能是50~60万、60~70万……120~130万、130~140万、140~150万这样的整数,总共有10种可能,因此最终获得胜利的公司落在这10种价格区间中任何一个的概率是1/10。

如果这个公司报价90万,很显然,公司即使胜出,仍然要亏本10万元,看来100万的报价是底线,低于这个价格的报价对于该公司毫无意义。当然这只是这一机制的理想状况。实际当中,如果价格低于成本,破坏了市场均衡,毫无疑问会影响项目质量,不但损害中标者利益,最终还会损害招标政府自身利益。

从理论上说,该公司投标报价一定要高于100万元,不妨假设报价120万,根据这10种价格的概率,其他公司报价低于120万该公司惜败的概率是3/5,即使开价100万,该公司不能中标的概率也有2/5。当然开价120万胜出时可以赚取20万利润,而开价100万时即使胜出也仅仅只是能够弥补成本而已。

由此可见,开出一个较高的价码是该公司的优势策略。每一个投标公司都这么考虑的话,所有公司的报价都会高于实际成本,结果就是所有的开价都被人为抬高。怎样才能让公司投标报价接近于真实成本呢?

问题的关键在于采用某种激励机制来驱动投标者不说谎。如果有这样一种激励方式:就是将合同判给开价最低者,但是却让他付开价第二低者的价格。

这个时候该公司如果开出的还是120万的报价并且是第二低的价码,而另一家公司开出的价格比这个公司要低,比如是低于该公司成本价的90万元,该公司最终的价格120万反而成了这个胜出公司的最终项目价码。在这种招投标方式下,任何一个公司的优势策略就是开出一个接近其真实项目成本的价格。

按照博弈论的观点,具体分析招投标行为,我们还可以发现:就像博弈的参加者独立决策、独立承担后果那样,投标各方也如同分别隔离审问,不准串供,他们相当于处在“两难困境”中的“囚徒”,各家只能依据自身实力、期望利润和所掌握的市场信息,自主报价,独自承担风险。

不难看出,机制设计的关键是如何让每个公司的报价有利于集体选择,并最终达到“纳什均衡”。这里其实靠的是两个制度安排:

1.阻止公司之间的合作。

2.制定了一套“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赏罚规则。

由此可见,在招投标的机制设计中,通过博弈竞争使中标价接近成本价,达到均衡合理,为招标人节约投资,提高经济效益。通过优胜劣汰,使市场竞争力低下的投标人无力参与竞争而退出市场,让有实力的投标人脱颖而出,使资源达到均衡配置,市场秩序得以规范。

再有,假如你是一个事业部门的经理,手下有七八个业务员。有什么好办法让他们拼命干活呢?看完了上面的文字,你一定已经想到了一个好办法——让他们陷入囚徒困境。一旦每个员工都觉得,拼命工作,无条件的加班加点是自己的最优选择,老板的日子就舒心了。

让员工们陷入这种困境的方法很多。比如:

威逼——按员工业绩给他们打分评级,告诉他们,得分最差的扣工资;

利诱——得分最高的给奖金;

煽风点火——对小王说:“小王啊,你知道我们公司要提拔一批新的管理人员,我是很看好你的。不过你看老张,都拖家带口的了,最近还经常干到半夜,也在较着劲呢。你现在没有家庭负担,可不能比他落后了,这样我也好在老板那给你说好话。”然后对老张说:“你看人家小王,天天工作到半夜,才毕业没多久,业绩已经有声有色了。你可是老员工了,如果成绩还比不上新来的,让我怎么向老板推荐你啊?”

总之,这一套策略用下来,如果运用得好,员工都会攀比着加班加点努力工作。

不过也不一定!尤其是如果你接管的部门成立已久,员工们都非常熟悉,有一定交情的时候,这套手段就不那么灵验了。工资是按月领的,员工们在进行的是无法预期次数的多次博弈。有理性的员工很快就会发现,听老板的话只会让自己更辛苦。渐渐的,他们就会达成默契,从囚徒困境中摆脱出来:原来什么样还是什么样,能偷懒就偷懒;奖金轮流拿,拿了奖金的要大出血,安抚住其他没拿到奖金的。

这时候,你会想到,找一个非理性的人来,扰乱员工们的默契。于是招聘一个任劳任怨、加班加点的“笨蛋”到办公室,如果别人不努力,每个月的奖金就都给“笨蛋”。但这样做,还是不见得有成效。因为其他员工会孤立“笨蛋”,作为对他的惩罚,这就大大增加了“笨蛋”的博弈成本。过不了多久,“笨蛋”就会发现,或者加入到其他同事的阵营里去;或者到处树敌,得到的奖金还补偿不了损失,而且失去了大家的帮助,工作很难进行,奖金还是拿不了多久。于是,“笨蛋”开始变得理性,囚徒困境还是没出现。

让员工去跟不太容易与他们达成默契或合约的人博弈,就可以让他们在囚徒困境中多陷一会儿。比如,让员工以小组的方式相互竞赛,就比对个体的激励更有效一些。甚至可以让自己的部门和处在异地的同性质部门竞争,这样的两个部门人员因为没什么在一起相处的机会,是很难达成协议的。这样就可以帮你成功地制造出“困境”。

还有一种很特殊的情况,可以利用不在场的第三方设置困境,来看一个故事:

春秋时楚国杰出的军事家伍子胥,有过一段逃亡生涯。因为政治原因,他的父亲和哥哥都被楚王杀害了,伍子胥只身逃往吴国。

在逃亡中,伍子胥在边境上被守关的斥候抓住了。斥候对他说:“你是逃犯,我必须将你抓去面见楚王!”

伍子胥说:“楚王确实正在抓我。但是你知道楚王为什么要抓我吗?”

斥候冷冷地说:“我没必要知道,你是逃犯,我就可以抓你去领功取赏。”

伍子胥从容自若地说:“不,你需要知道。因为有人跟楚王告密,说我有一颗价值连城的宝珠。楚王一心想得到我的宝珠,可我的宝珠已经丢失了。楚王不相信,以为我在欺骗他。我没有办法了,只好逃跑。”

斥候冷笑说:“宝珠丢了,至少我还抓住了人,我想楚王还是有赏赐的。”

伍子胥摇头说:“这你又错了,现在你抓住了我,还要把我交给楚王,那我将在楚王面前说是你夺去了我的宝珠,并吞到肚子里去了。楚王为了得到宝珠就一定会先把你杀掉,并且还会剖开你的肚子,把你的肠子一寸一寸地剪断来寻找宝珠。这样我活不成,而你会死得更惨。”

斥候信以为真,非常恐惧,觉得没必要以命相搏去换取那一丁点的赏赐,于是赶紧把伍子胥放了。伍子胥终于脱险,逃出了楚国。

这个故事可以算是囚徒博弈的一个精彩注解,面对可能出现的潜在危机,人总是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以保证自己能够免于陷入困境。由此,伍子胥三言两语就改变了自己的劣境。他编造出一个故事,利用不在场的吴王,应用囚徒困境,成功地帮助他解决了逃跑中的难题。

第三章 枪手博弈——三枪对决弱者胜

在枪手对决时,要做的不是击倒谁,先保护自己才是最重要的。然后再寻找合适时机战胜对方。在枪手对决中,想要始终保持胜利,不仅仅靠能力,更需要我们的智慧,当别人正打得火热时,正好可以提高自己的实力。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超人,但弱者自有其优势,他们在生活中可以处于一个相对安全的位置。不过注意,只是相对,而非绝对,只有很好地利用人性的各种特点和弱点,才能为自己争取来足够的安全空间。

三枪对决之拍案惊奇

当枪手对决时,我们要做的不是击倒谁,先保护自己才是最重要的。要找到对自己有利的位置。作为弱者的一方,要根据当时的形势判断,是要打破还是维持几位对手之间的平衡。

有这样一个例子,假设有A、B、C三个射击手,C的命中率是30%,B的命中率是80%,A是神枪手,命中率是100%。假设三个人轮流互相射击,每个人最多放两枪,可对其他两人中的一个射击,也可对空射击;再假设只要被命中,就一枪毙命。考虑到C的水平最差劲,由C第一个射击,然后是B,最后是A。问C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才能使自己的存活率最高?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C应该对空射击,才能保证自己最高的存活率(41.2%)。再多做一些计算,可得出B的存活率是56%,A的水平最高,存活率却是最低的,只有14%。这个结果很有意思。A的能力是最强的,却在这场博弈中最难存活下来,在现实生活中正是这样,生存不但取决于你的能力,更取决于你对别人的威胁程度。一般而言,能力越是超强的人,对别人的威胁也是越大的,别人会联合起来对付你,个人能力并不与生存能力形成绝对的正向同比关系。要提高现实社会中的生存能力,对A而言,最好的策略就是“扮猪吃象”。

C的策略也很有意思,与A和B相比较,他的能力差距很大。面对两个比自己强大得多的敌人,他的最佳策略是对空射击,不招惹强敌,让A和B相斗,他坐山观虎斗,偏安一隅,坐收渔利。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他是绝对不能让A和B中间的任何一个真正倒下的,任何一个倒下,下一个倒霉的就是他自己了。

比如说,宋朝军事力量薄弱,和辽、金、蒙古相比较,差距都很大,它的最佳策略就应该是挑起强敌的互相争斗,并保证任何一方不能倒下,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安全。但是他们不懂这个道理,先有宋徽宗的“联金抗辽”,辽国被灭了,宋朝的江山也被金国吃掉了一半。到了南宋,又把脚踏进了同一条河里,搞了一个“联蒙击金”,金国被灭了,宋朝剩下的一半江山也没了,陆秀夫只好背着小皇帝跳海了。

三国时期,魏、蜀、吴谁都怕一方过于强盛。一旦有一方强盛,其他两方就要联合制约强盛的一方。故此,孙、刘两家怎么打,最后还是要抱成团。曹魏也试图各个击破,但一打东吴,蜀汉就来捣乱,反之亦然。而陆逊、诸葛恪也发动过几次伐魏战争,一向是见好就收。这样一来,三国互相牵制,谁也不能吃掉对方,谁也都不想吃掉对方,就形成了一个长期相持的阶段。当然,当魏国的力量足够强大的时候,就有了“合久必分”的结局。

但是,有时候,可以巧妙地通过打破平衡来解决难题。

公元前7世纪时的中国,诸侯国并列。当时齐国有三位武士田开疆、古冶子、公孙捷,三人英勇善战,被人们称为“三勇士”,很受齐国国王的宠爱。久而久之,三勇士挟功自傲,横行霸道,目中无人。这时有一个阴谋家陈无宇便想乘机把三勇士收买过去,推翻国王,夺取政权。

齐国的相国晏婴眼见恶势力扩张,内心十分担忧。为了国家的安定,晏婴决定寻找机会除掉这三个勇士。可是凭他一个书生怎么能杀掉国王信任的三个武士呢?有一天,齐国的邻国鲁国的国王来访,齐国国王在王宫设宴款待他们一行。晏婴、三勇士和文武百官都列席作陪。晏婴见三勇士盛气凌人、不可一世的骄态,心中便有了主意。宴席进行到一半,晏婴上前奏请国王,让他到国王的花园里摘些桃子来宴请贵客,国王同意了。于是晏婴到王宫后面的花园里摘了六个桃子回来。这六个桃子,两国国君各吃了一个,两国的相国各吃了一个,最后剩下两个桃子。晏婴提议国王,让两旁的文武官员各自报功,谁的功劳大就把桃子赏给谁。

国王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可以增加宴会的喜庆气氛,便要求他的文武官员各自述说自己的功劳。这时,三勇士中的公孙捷首先站出来说:“从前我陪国王打猎时,曾亲手打死一只老虎,解了国王的围,这算不算功劳大?”晏婴说:“这个功劳大,应该受赏赐。”于是,国王赏给公孙捷一只桃,公孙捷感到很得意。

三勇士中的第二位勇士古冶子见状,抢着站起来说:“打虎不算什么,我当年在黄河的惊涛骇浪中杀过一头大龟,救了国王的命,这功劳可不比公孙捷小。”国王听了,觉得他说得很对,于是把剩下的桃赐给了第二位勇士。

这时,三勇士中的最后一位田开疆坐不住了。他牢骚满腹,讲述了自己领兵攻打敌国,俘虏敌人五百多人,为国家强大立下了赫赫战功。然后问国王,他的功劳够不够大。国王无奈,安慰他说:“你的功劳确实很大,可是你说得太迟,桃子已经没有了,下次再赏赐你。”

田开疆听不下去,觉得自己为国征战反倒受了冷落,而且在众目睽睽下受到侮辱,气愤之间,当场拔剑自刎而死。第一位勇士公孙捷见状,也拔出剑来说:“我功劳小而受到赏赐,田将军功高而没有得到赏赐,这确实不合情理。”说话之间,顺手一剑也自杀身亡。这时,剩下的勇士古冶子跳出来说:“我们三人曾经发誓同生死,今天他们两位已死,我怎么能独自活着呢?”说完,也自杀了。

说话之间,三位勇士都自杀身亡,齐国的国王连阻止都来不及,所有的来宾也都吓得目瞪口呆。晏婴以他的智慧,仅仅用了两只桃子,就杀掉了三个英勇的武士,巧妙地除掉了国家的隐患。

实力较弱的一方,和多方竞争之时,如果没有聪明的策略,首先被消灭的将会是自己。所以,弄明白枪手之战的博弈理论,可以帮你更好地作出判断,为自己赢得安全空间。

保存实力,不去硬碰硬

先要生存,才能求发展,这是不变的真理。对于力量不够强大的弱者来说,生存下来是第一要务,不要跟别人争强好胜,硬碰硬是得不偿失的,要学会聪明地妥协,保持实力。

在现代生活中,善于妥协不仅是一种明智,而且是一种美德。能够妥协,意味着对对方利益的尊重,意味着将对方的利益看得和自身利益同样重要。在个人权利日趋平等的现代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尊重是相互的。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因此,善于妥协就会赢得别人更多的尊重,成为生活中的智者和强者。

在加拿大的魁北克有一个南北走向的山谷,有一年冬天,有对夫妇来到这个山谷的时候,天下起了大雪。当他们支起帐篷,望着漫天飞舞的大雪时发现,每当雪积到一定的厚度,雪松那富有生机的枝丫就会向下弯曲,直到雪从枝头滑落。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落;雪松完好无损。可其他的树,因没有这个本领,树枝被压断了。夫妻俩因此明白了一个道理:对于外界的压力要尽可能地去承受,在承受不了的时候,要像雪松一样,学会弯曲,学会妥协,让自己生活得更轻松。

杰克开了一家小型的汽修厂,那时候,当地已经有了几家规模很大的汽修厂了。他在工厂创立之初,曾拿出很多资金在当地进行广告宣传,可是没过几天,广告箱都让人给毁坏了。大家都捏了一把冷汗,因为其他几家汽修厂在当地都是很霸道的,他这家小型的汽修厂是不容易生存的,他手下的工人甚至想去和那些人硬拼。杰克想了半天说,硬碰硬是不能解决困难的,我们现在还没有那种实力和他们明着对抗。遇到这样的对手,即使换个城市,也还是存在的,哪个城市都有恃强凌弱的事情发生,关键是找出对策,让我们的厂子生存下去。

杰克首先意识到蛮干是不明智的,此时保存实力最重要。那采用什么方法可以站稳脚跟呢?他想起他曾经读过的《孙子兵法》,上面有一段话:善于作战的人,先要做到不会被敌战胜,然后待机战胜敌人。不会被敌战胜的主动权操纵在自己手中,能否战胜敌人则在于敌人是否让人有隙可乘。所以,善于作战的人,能够做到自己不被敌人所战胜,但不能绝对保证自己一定会战胜敌人。胜利可以预知,但并不能强求。于是,杰克面对竞争对手的故意挑衅,并没有大动肝火,也没有害怕退缩,他选择一种温和的策略:他在自己的广告上同时加上了当地别的知名汽修厂的名字,免费为他们做广告。这样下来,竟然真的相安无事,他的厂子有惊无险地存活了下来。

从这以后,杰克便开始有计划地培养其竞争力,优质的维修质量,及时的修后服务,另外配合相关的一些优惠政策,为他的厂子赢得了越来越多的新老客户。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他的汽修厂便能和别的汽修厂抗衡了,其他厂子的一些老客户,闻听杰克修理厂优良的维修服务,也开始慢慢地成为他的客户。

看完这个故事,相信你一定会联想到国内的两大乳业集团。是的,在刚启动市场时,蒙牛只有区区一千三百多万元的资金,与伊利、草原兴发这些大企业相比不过是个相当于“指甲盖”大小的小厂。为此,蒙牛作出了“为别人做广告”的决定,将“为民族争气、向伊利学习”“争创内蒙乳业第二品牌”“千里草原腾起伊利集团、蒙牛乳业——我们为内蒙古喝彩”等广告打在产品包装上,事实上,这些广告看似是对伊利的赞赏,同时也使蒙牛和乳业第一巨头伊利并驾齐驱,在消费者心里留下深刻印象。而蒙牛这种“谦虚、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宽广的胸襟,同样令人感到尊敬,获得了业界的好评。其实这些只是表面的,实际上,在当时,伊利等大品牌是蒙牛难以望其项背的,但蒙牛通过广告使自己与对方平起平坐,使消费者感觉蒙牛与这些品牌一样,也是名牌,也是大企业。

三国时代,刘备在徐州被吕布打败,投靠了曹操,而当曹操剿除吕布后,却借故把刘备挟持,留在许都不放,刘备虽身为皇叔,但无权无势,仍在曹操掌握之中。

在曹操的控制下,刘备壮志难酬,虽然心急如焚,又怕曹操看出破绽,只好用韬光养晦之法麻痹曹操,使其失去戒心。他在后园辟出一块土地,亲自播种、浇灌、施肥。旨在表明,他十分留恋昔日的农家之乐,不愿继续留意天下大事。

然而曹操没有忘记刘备,一日,刘备正在后园浇菜,许褚、张辽引数十人入园禀告,曹操有请。刘备不能不去,只得随二人入府见曹。到了一间小亭,几设樽酒,盘置青梅。二人对坐,开怀畅饮。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骤雨将至。曹操与刘备凭栏看天,曹操问:“使君知龙之变化否?”玄德说不知道。曹操说:“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

曹操的这番感慨,表面上说龙,实则隐指龙一般的英雄。他说道:“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请试指言之。”对于曹操的话中之话,刘备听得一清二楚,只好姑妄言之,历数他所认定的所谓英雄。

但曹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筷,不觉落于地下。正好空中一个霹雳,刘备借霹雳蒙蔽了曹操。让曹操以为自己被一个惊雷吓掉了筷子,曹操也就暂时不把刘备放在心上了。

如若刘备不能让曹操放松对他的警惕,很可能就性命难保,更别提成就以后的功业了。这个故事就是“大丈夫能屈能伸”的注解吧。只有留得青山在,才不愁没柴烧。

现实生活中,妥协常有附带条件,如果你是弱者,并且主动提出妥协,那么可能要付出相当高的代价,却换得了存在。存在是一切的根本,因为没有存在,就没有明天,没有未来。也许这种附带条件的妥协对你不公平,让你感到屈辱,但用屈辱换得存在,换得希望,也是值得的。

妥协有时候会被认为是屈服、软弱的投降动作,但其实是非常务实、通权达变的丛林智慧。凡是人性丛林里的智者,都懂得在恰当时机接受别人的妥协,或向别人提出妥协,毕竟人要生存,靠的是理性,而不是意气。

两虎相争,必有一伤

这句话至少可以告诉你两个道理:第一,若非必要,不要与别人厮杀,这会让你大伤元气;第二,别人争斗之时,你可以坐收渔人之利。

关于第一个道理,很简单。来看一个故事。

上初中的明明放学以后气冲冲地回到家里,进门以后还使劲地把门关上,他的妈妈正在厨房里干活,看到明明生气的样子,就把他叫了过来,要和他聊聊。

明明不情愿地走到妈妈身边,气呼呼地说:“妈妈,我现在非常生气,李强居然在背后说我的坏话。”明明的妈妈一面干活,一面静静地听儿子诉说。明明说:“李强让我在朋友面前丢脸,我现在特别希望见到他的时候和他吵一架,希望他遇到倒霉的事情!”

他妈妈走到墙角,找到一袋木炭,对明明说:“儿子,你把前面挂在绳子上的那件白衬衫当做李强,把这个塑料袋里的木炭当做你想象中的倒霉事情。你用木炭去砸白衬衫,每砸中一块,就象征着李强遇到一件倒霉的事情。我们看看你把木炭砸完了以后,会是什么样子。”

明明觉得这个游戏很好玩,他拿起木炭就往衬衫上砸去。可是衬衫挂在比较远的绳子上,他把木炭扔完了,也没有几块扔到衬衫上。

妈妈问明明:“你现在觉得怎么样?”“累死我了,但我很开心,因为我扔中了好几块木炭,白衬衫上有好几个黑印子了。”

妈妈见儿子没有明白她的用意,于是让明明去照照镜子。明明在一面大镜子里看到自己满身都是黑炭的粉末,从脸上只能看到牙齿是白的。

妈妈这时才继续说道:“你看,白衬衫并没有变得多脏,而你自己却成了一个‘黑人’。你想在别人身上发生很多倒霉事情,结果最倒霉的事却落到自己身上了。有时候,我们的坏念头虽然在别人身上兑现了一部分,别人倒霉了,但是也同样在我们身上留下了难以消除的污迹。”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同样道理,朝别人丢黑炭,自己身上会留下污迹。所以和别人有冲突的时候不要发怒,不要愚蠢地和别人大打出手,那样你会像下面故事中的熊一样。

有一次,森林遇到了百年不遇的灾害,飞禽走兽都走光了,只剩下了一只狐狸和两只熊,一只黑的,一只白的。眼下最当紧的是找食物吃。狐狸突然灵机一动,说到:“你们两个吃我,又瘦又小,一点事也不管,倒不如这样吧,你们两个打架,谁赢了,我就让谁吃了,这样,也可以饱餐一顿。”这两只熊一听有道理,二话没说就打了起来,这时,眼看白熊就要赢了,狐狸上去就咬了白熊一口,黑熊反败为胜;它们足足打了两天。最终,黑熊赢了,说:“我可以吃你了吧。”但是,黑熊已经连吃狐狸的劲儿都没了,还怎么吃啊,狐狸上去一爪就把黑熊打死了。狐狸笑了,这就是弱者的生存之道。

处于劣势的弱者,可以好好学习这种方法。很多时候,我们斗不过别人,但采用一种旁观者的角度来处事也是不错的,当你与世无争的时候说不定正成全了你的成功。

三个学子甲君、乙君、丙君,他们经常在一起争论,因为甲君和乙君信奉竞争哲学,认为优胜劣汰的法则是真理,这个世界只有强者才可以生存。而身体虚弱,还有些智力残疾的丙君则不这样认为,他认为人类应该合作,而不应该相互竞争。甲君和乙君经常因此笑话丙君的观念,时不时的还为难他,但丙君却坚持自己的看法。

有一天这三个学子外出探险,在茫茫沙漠中迷了路。沙漠一望无际,而头上却烈日炎炎,淡水越来越少了。怎么办?为了活命,信奉竞争哲学的甲君和乙君终于打了起来。

在这场为了争夺淡水的争斗中,甲君当场被杀死了,乙君因为争斗而身负重伤,不久以后也死了。最后只剩下了身体虚弱、智力似乎还有些残疾的丙君。丙君喝着剩余那一点点淡水,终于走出了沙漠。

学会置身事外是一种智慧,当你学会了这样的哲学之后,你看待事物的角度自然就不一样了,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置身事外是博弈的一种高手段,目标是在混乱的时候保护自己。

其实,不管你是强者还是弱者,坐收渔人之利都是出力最少,收获最大的策略。《史记》记载:韩、魏两国连年交战不止。秦惠王把自己想从中调解的打算告诉大臣们,大臣们有的赞成,有的反对。惠王也拿不定主意。这时,正巧陈轸来到秦国,秦惠王便向陈轸请教。陈轸想了一下,说:“大王知不知道卞庄子刺虎的故事?有一次,卞庄子发现两只老虎在争相撕食一头牛。他抽出宝剑想去刺虎,一个童仆阻止了他。说:‘两只老虎正在吃牛,尝出美味来就一定要争夺,争夺就一定要互相厮杀,结果是力气大的老虎受伤,力气小的老虎死亡。然后你再去追赶受伤的老虎,把它刺死。这样,你就可以一举而获得两只老虎了。’卞庄子认为童仆的话有道理,便站在那里等待老虎争斗。过了一会儿,两只老虎果然厮打起来,力气大的老虎受了伤,力气小的被咬死了。卞庄子追赶受伤的老虎,终于刺死了它。现在韩魏两国相互争战,长年相持,不分胜负,这样下去,结果一定是强国受损,弱国失败。而后你再出兵进攻受损之国,这样,你就可以像卞庄子刺虎那样,一举而从两国得到好处。大王您不会有不同的看法吧?”

惠王认为很有道理。于是,他继续缓兵待机,坐山观虎斗,后来果然魏国受损,韩国失败。秦国发兵进攻魏国,取得大胜。

一条街上相隔不远,有三家规模实力大致相仿的绸布店,在这条商业街上几乎成三足鼎立之势。

正值市面清淡,王家绸布店首先挂出了“蚀本大甩卖”的招牌,一时顾客盈门。对门的李家不甘落后,也立即减价。稍远一点儿的周家店几乎被王、李两家抢走了所有的顾客,迫不得已也只能“降价酬宾”。但不多久,王家为了和李、周两家争抢生意,再一次降价,李家立即效仿。一时间,王、李两家竞相压价。

周老板此时心生一计,他放出风来说自己已赔得太多了,再不能支持了,索性先关了店面,不去争另外两家的生意了。这一下,王、李两家更是非要一决雌雄不可了。他们不惜血本把价钱大降特降。果然他们的生意出奇的好,顾客不光人多买得也多,很多人都是成捆成捆地买。等到他们的店都快被掏空了,本钱大赔,他们才发现,许多顾客都是被周老板雇来的。就这样,王、李两家,一家倒闭,一家成了周老板的分号,落了个两败俱伤的结果,只有周老板从中得了大利。

关门的那两家店主该怪谁呢?不懂得使用策略,一味蛮干,与人争强好胜,就是这样的下场。所以,遇到事情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看清楚自己的立场,自己和对手之间的差距,究竟自己是强者还是弱者。任何位置的人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关键是给自己正确地定位,选择合适的策略。

第四章 猎鹿行动——利益最大化法则

博弈论中的猎鹿模型告诉我们的是:两个猎人自己单独行动的话是最不利的。我们不要单独战斗,一个人的力量不足以完成所有的事情。不管是与他人合作,还是与他人竞争,最后的结果都比自己单打独斗要好。

术业有专攻,在这个不崇尚个人英雄主义的时代,你不可能独自成功。试着跟别人合作,你的困扰对别人来说可能只是举手之劳。反之亦然。合作可以帮助我们大家一起创造奇迹。

猎鹿博弈理论

博弈论中有一个著名的“猎鹿模型”,讲述了两个猎人共同猎鹿的故事:

某一天他们狩猎的时候,看到一头梅花鹿。于是两人商量,只有这两个人齐心协力,都去猎鹿时,才会得到那只鹿。如果猎鹿的时候一只兔子突然在其中一人身边经过,而这个人转而抓兔子,这人会得到兔子,但鹿就跑掉了。两人得到一只鹿的效用远比分别得到一只兔子大。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一共有四种方案供选择,每一行都代表一种博弈的结果。具体说来:

X,X

X,0

0,X

1,1

第一行表示,猎人A和B都抓兔子,结果是猎人A和B都能吃饱4天。

第二行,猎人A抓兔子,猎人B打梅花鹿,结果是猎人A可以吃饱4天,B则一无所获。

第三行,猎人A打梅花鹿,猎人B抓兔子,结果是猎人A一无所获,猎人B可以吃饱4天。

第四行,猎人A和B合作抓捕梅花鹿,结果是两人平分猎物,都可以吃饱10天。

如果双方都选择了猎鹿,效用为1,[猎鹿,猎鹿]具有帕累托最优,为深入合作的最佳结果。

如果双方都选择了猎兔,即双方没有合作,[猎兔,猎兔]称为风险上策均衡。

如果一人选择了猎鹿,而对方选择了猎兔,即对方没有诚信,背叛了原来的协议,则选择猎鹿者将一无所获,选择猎兔者将保证得到一定效用X(0<X<1)。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博弈中,根据纳什的均衡原理,应用博弈论中的“严格劣势删除法”,可以得到两个比较好的结果,那就是:要么分别打兔子,每人吃饱4天;要么合作,每人吃饱10天。

当然人心是不一定的,最终会采取哪一种策略就不是纳什均衡能决定的了,比较[1,1]和[X,X]两个纳什均衡,明显的事实是,两人一起去猎梅花鹿比各自去抓兔子可以让每个人多吃6天。按照经济学的说法,合作猎鹿的纳什均衡,具有帕累托优势。与[X,X]相比,[1,1]不仅整体有福利改进,而且每个人都得到福利改进。

我们采取一种更加常见的说法就是,[1,1]与[X,X]相比,其中一方收益增大,而其他各方的境况都不受损害。这就是[1,1]比[X,X]具有帕累托优势的含义。

或许上面比较专业的分析让你似懂非懂,但是尽管如此,相信你也可以看得出来,两个猎人自己单独行动的话是最不利的,得到的结果只能让大家平均吃2天,那么我们从这里就得到这么一个原理,我们不要单独战斗,要学会与他人合作,许多任务不是一个人的力量能够应对的。

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人要了一根鱼竿,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得到鱼的人原地就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没有品出鲜鱼的肉香,转瞬间,连鱼带汤就被他吃了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另一个人则提着渔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可当他已经看到不远处那片蔚蓝色的海洋时,他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他也只能眼巴巴地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间。

另外有两个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得到了长者恩赐的一根鱼竿和一篓鱼。只是他们并没有各奔东西,而是商定共同去找寻大海。他俩每次只煮一条鱼,他们经过长途的跋涉来到了海边,从此,两人开始了捕鱼为生的日子。几年后,他们盖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渔船,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每个人的才能、拥有的资源都是不同的,很多时候要一起走,以对方的优势弥补自己的劣势,才能走到共同的目的地。

猎人史蒂夫有两只狗,罗斯和汤姆。因为每次都有不小的收获,所以史蒂夫经常奖励它们。罗斯和汤姆平分两只兔子或者两只野鸡。数年来一直都是这样。

史蒂夫的儿子戴维是一家公司的职员,他是个实干家,为公司出了不少力,可是,公司领导却从来没有多给他一些奖励,他感到气愤。这两天就是因为气愤,才请假回家散心的。当他得知父亲也是这么一个“领导”时,很不理解:难道这两只狗就没有一只更强,一只稍微差一点?有竞争才有进步嘛,何不让它们竞争一下,看谁捕得多,谁得到的奖励也就多。

戴维认真地研究了罗斯和汤姆这两只狗的习性,发现罗斯在捕猎时喜欢一个劲地狂吠,但不敢向前冲,而汤姆则一声不吭,只管往前冲。这不是明摆着的吗,罗斯肯定是一个夸夸其谈不干实事的家伙,而汤姆才是一个不说话只会做事的实干家。

戴维决定带两只狗出猎,他要对父亲的工作进行改革。他将汤姆放在东边山头上捕猎,而将罗斯放在西边山头上捕猎,这样两只狗哪个捕得多哪个捕得少不就很清楚了吗?一个小时过去了,两只狗都一无所获;两个小时过去了,当两只狗得到指令气喘吁吁地来到戴维身边时,戴维连只兔子也没看到。

这时史蒂夫才哈哈大笑着站在了他的面前。史蒂夫跟儿子戴维说:“孩子,其实我也很清楚罗斯是只会叫的狗,而汤姆则是一只会捕捉猎物的狗,在两只狗的合作中,汤姆有可能多出了一些力气,而罗斯则少出了点力,但它们一旦分开,则往往一事无成。因为在捕猎时一般都需要一只狗叫唤,当猎物吓得失去了方向不知所措时,另一只狗则不动声色地绕到猎物的身后将其捕获,两者缺一不可啊。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只有不计个人得失,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干出一番成绩。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都是这样。”戴维终于惭愧地低下了头。

世界上有许多事情,只有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合作才能完成。一个人学会了与别人合作,也就获得了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人们常说:小合作有小成就,大合作有大成就,不合作就很难有什么成就。这是非常宝贵的人生道理,我们应该牢牢记住。

维勒和李比希都是19世纪德国杰出的化学家。他们两人的性格迥异,李比希热忱、爽朗、风风火火,像一团烈火;维勒平和、沉稳、文文静静,像一盆冷水。但两个人感情很好,亲密无间。他们密切配合,致力于科学研究。共同对无机化学、有机化学作出了贡献,同是有机化学的创始者。

李比希在自传中写道:“我的最好运气,就是有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多年来我和这位朋友真诚合作,毫无隔阂……手携手地向前,这一位行动时,那一位已经准备好。”

由于两人的真诚合作,因此,才创造出科学研究上的辉煌。

这个道理再简单不过,连鸟类都知道。鸟类迁徙的时候,总是成群地南飞。据说,借着“V”字队形,整个鸟群比每只鸟单飞时,至少增加了71%的飞行能力。它们拥有共同的目标和集体感,它们凭借着彼此的帮助共同前行,它们在一起可以更快、更容易地到达它们想去的地方。

可是,悲哀之处在于,动物能做到的事情,人类往往做不到。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独立的意志,都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就很可能出现“劲不往一处使”的现象,大家不能齐心协力,其结果当然是可想而知了。所以,每个人都要提醒自己,为了彼此的利益,大家都要精诚合作,才能达到共同的目标。

人在社会中,独自难成功

“没有一只鸟会飞得太高,如果它只用自己的翅膀飞升。”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关键时刻,你需要他人的帮助,让你转危为安或是更上一层楼。人与人的合作不是简单相加,而要复杂微妙得多。人类的能力是一种奇异的能量,相互推动时将会事半功倍。

从前,有五个指头兄弟,本来很和气。有一天,它们忽然闹起别扭来,各夸各的本领大,谁也不服谁。闹得正起劲儿,一个皮球跑过来,说:“谁能把我举起来,谁的本领就最大。”大拇指说:“我来,我来!”可是,无论它怎么使劲儿,也不能把皮球举起来。食指说:“我来试试!”可是食指也举不起来。中指、无名指、小拇指都试呀试,累得满头大汗,也没能把皮球举起来。皮球说:“你们合作起来试试吧!”五个指头互相合作,一下就把皮球举起来了。从此,五指兄弟同心协力,互相合作,再也不闹气了。

看《西游记》的时候,我们总觉得唐僧太笨,要他纯粹是累赘。但是如果没有唐僧,孙悟空也取不到真经。没有孙悟空唐僧成不了事,而没有唐僧孙悟空也什么都干不了。只有让两者合作,才能最终为东土大唐取来真经。

说起唐僧来,有一个故事是关于唐朝和尚玄奘法师的,他也正是《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当初他在法门寺修行,但是法事应酬太繁,玄奘法师虽青灯黄卷苦苦习经多年,但谈经论道起来,远不如寺内许多僧人。所以要想在法门寺内出人头地可谓是难上加难。于是,玄奘在别人的劝说下,想离开法门寺去一些偏远的小寺庙修行。因为在那里,想要做出一番作为相对容易得多。当玄奘把去意和寺庙主持道明时,方丈没有说什么,只是把玄奘带到了法门寺的后山。

在那里玄奘看到不远处的一个山头上树木稀疏,只有一些灌木和偶尔的三两棵松树。方丈指着其中最高大的一棵问玄奘,它虽然是这里最高的,但是能做什么?玄奘围着树看了看,这棵松树乱枝纵横,树干又短又扭曲,就告诉方丈,它只能做煮粥的薪柴。接着方丈把玄奘带到了一片郁郁葱葱的林子中去,林子遮天蔽日,棵棵松树秀颀、挺拔。方丈问玄奘为什么这里的松树每一棵都这么修长、挺直呢?玄奘回答,都是为了争着承接天上的阳光。

方丈郑重地告诉玄奘,这些树就像芸芸众生,它们长在一起,就是一个群体,为了一缕的阳光,为了一滴的雨露,它们都奋力向上生长,于是它们棵棵可能成为栋梁。而那远离群体零零星星的三两棵树,一团一团的阳光是它们的,许许多多的雨露是它们的,在灌木中它们鹤立鸡群,没有树和它们竞争,所以,它们就成了薪柴。

这大概就是为什么“独木难成林”吧,单枪匹马也难成事,一个人的行动往往会受到很多的限制,让自己难以向前。你很难独自成长,没有人跟你合作,你的阻力会非常大,往往无功而返;没有人跟你竞争也不是什么好事,你会像上面的薪柴一样难以成才。

一只蚂蚁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也无法成就一番事业,筑起一个蚁巢。任何人离开了他人的支持和配合,离开了一个必要的环境,就像鱼儿离开了水一样,必将一事无成。

一位生前经常行善的基督徒见到了上帝,他问上帝天堂和地狱有何区别。于是上帝就让天使带他到天堂和地狱去参观。

到了天堂,在他们面前出现一张很大的餐桌,桌上摆满了丰盛的佳肴,围着桌子吃饭的人都拿着一把十几尺长的勺子。不过令人不解的是,这些可爱的人们都在相互喂对面的人吃饭。可以看得出,每个人都吃得很愉快。天堂就是这个样子呀!他心中非常失望。

接着,天使又带他来到地狱参观。出现在他面前的是同样的一桌佳肴,他心中纳闷:天堂怎么和地狱一样呀!天使看出了他的疑惑,就对他说:“不用急,你再继续看下去。”

过了一会儿,用餐的时间到了,只见一群骨瘦如柴的人来到桌前入座。每个人手上也都拿着一把十几尺长的勺子。可是由于勺子实在是太长了,每个人都无法把勺子内的饭送到自己口中,这些人都饿得大喊大叫。

对于自己不能独立完成的事情,肯不肯和别人相互帮助,这就是天堂与地狱的区别,也是成功与失败的区别。

一个人的才能和力量总是有限的,唯有合作,才能最省时省力,最高效地完成一项复杂的工作。没有别人的协助与合作,任何人都无法取得持久的成功。你有没有想过创业?可是两手空空,只有智慧的你该怎么开创你的事业?

韩国人尚学录是日本一家企业的业务员,他没有什么学历和资金,但他有善于企划的能力。有一天,他接到从德国寄来的商品目录,其中有一种新开发上市的羊毛纺织机器。对于新机械他比别人内行,直觉告诉他这是一个良机。他立即详细调查了日本的羊毛纺织机器,他了解到应用这种新机器生产成本大约可降低三分之二,而且生产效益可成倍增长。

但是,他并没有向日本人推销这种机器,而是带着这项新产品的目录和经营纺织工厂的新构想,去找住在日本的一位韩裔富翁林伯熊先生。林先生对纺织业一窍不通,但经尚学录的企划说明之后,也感到这是一个不错的主意。他立即同意开一家纺织工厂,从德国进口四部机器,并请尚学录当总经理。尚学录从原来默默无闻的业务员,摇身一变成为大工厂的经营者。他的成功之道便是找到一个成功者合作,借助他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在现在的成功人士中,与人合作获得成功的例子有很多。比尔·盖茨,1973年进入哈佛大学法律系学习,19岁时退学,与同伴保罗·艾伦创办电脑公司,直到后来创办了微软公司,自任董事长、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杨致远和戴维·费罗同在斯坦福大学从事研究,两个人邂逅并结交成了最佳搭档,创办了闻名于世的雅虎网络公司。乔布斯发明“苹果”电脑,也是与人合作,创造出辉煌业绩的。

国际时政风云变幻,风起云涌,而唯一不变的就是合作。从合纵连横抗秦到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从国共合作抗日救国到新中国联苏抗美;从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建立到南南合作的兴起;从关贸总协定的制定到WTO的成熟。其中无一不闪烁着合作的光芒。一国、一党的力量有限,而“团结努力”便“众志成城”。

人生如同战场,残酷而艰难。然而,合作却往往如久旱逢甘霖,能化干戈为玉帛。强强联合建立业界航母已不再为人所陌生。信手拈来便有:戴姆勒与奔驰的天才合并,使昔日的冤家携手闯天下。不仅顶住了外来的压力,也成为本国汽车工业的一方霸主,在世界汽车市场站稳了脚跟。同样,波音与麦道的合并给王牌的空中客车当头一棒。中石化也以其“联合航队”杀出一条血路,跻身世界五百强之列。

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永远不会枯竭;一个人,只有融入到团队、融入到集体中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价值。孤军奋战只能导致失败,凡事自己来,只能耗尽自己所有,最后导致一事无成。如果你想成就大事,就要时刻牢记: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一定要善于与人合作,实现双赢甚至多赢。在这个强手如云的社会,合作无处不在,你很难独自成功,与别人联合方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阻力,增加动力。

寻求帮助也是人的能力之一

一个小男孩在他的玩具沙箱里玩耍。沙箱里有他的一些玩具小汽车、敞篷货车、塑料水桶和一把亮闪闪的塑料铲子。在松软的沙堆上修筑公路和隧道时,他在沙箱的中部发现一块巨大的岩石。

小家伙开始挖掘岩石周围的沙子,企图把它从泥沙中弄出去。他是个很小的小男孩,对他来说岩石却相当巨大。手脚并用,似乎没有费太大的力气,岩石便被他连推带滚地弄到了沙箱的边缘。不过,这时他才发现,他无法把岩石向上滚动、翻过沙箱边框。

小男孩下定决心,手推、肩挤、左摇右晃,一次又一次地向岩石发起冲击,可是,每当他刚刚觉得取得了一些进展的时候,岩石便滑脱了,重新掉进沙箱。

小男孩只得使出吃奶的力气猛推猛挤。但是,他得到的唯一回报便是岩石再次滚落回来,还砸伤了他的手指。

最后,他伤心地哭了起来。这整个过程,男孩的父亲在起居室的窗户里看得一清二楚。当泪珠滚过孩子的脸庞时,父亲来到了跟前。

父亲的话温和而坚定:“儿子,你为什么不用上所有的力量呢?”

垂头丧气的小男孩抽泣道:“我已经用尽全力了,爸爸,我已经尽力了!我用尽了我所有的力量!”“不对,儿子,”父亲亲切地纠正道,“你并没有用尽你所有的力量。你没有请求我的帮助。”

父亲弯下腰,抱起岩石,将岩石搬出了沙箱。

大家的能力各异,擅长的方面也互不相同。一些你解决不了的问题,对别人而言或许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同样,别人解决不了的事情对你来说也许很容易。他们,也是你的资源和力量,不要忘记了这份宝贵的资源,你们可以共同把事情做好。

有这么一个人,他不是学音乐的,也不懂乐器,然而却是一家国家级音乐刊物的总编辑,是全国有名的音乐评论家。当被问到他是如何走上音乐评论这条道路的时候,他讲述了下面这个亲身经历的故事。

那时候,他刚大学毕业,在一家报社当新闻记者。有一天,他正在赶写一篇文章,编辑部主任叫他到办公室去一趟。主任对他说,今天晚上有一场很重要的音乐会,可是报社的音乐评论员却突发急病,正在医院里做手术。因此,决定派他去参加音乐会,并写出一篇评论员的文章,明天见报。

这是他人生中的一个机会,可是在这个关键时刻,他自己的能力不足以完成任务。

他对音乐一窍不通,怎么能写出评论文章呢?想拒绝吧,没这个胆量;想接受吧,又怕不能胜任。主任见他不吱声,便问他是不是有什么困难。他说自己恐怕完不成任务。没想到主任听后笑了笑说:“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船到桥头自然直。你们这些大学生,头脑来得快,我相信你会克服困难,写出一篇蛮像样的评论员文章的。”然后,主任摆了摆手,容不得他再说什么,就把他打发了出去。

那天晚上,他愁眉苦脸地坐在剧场中,在剧场另一边,他清楚地看到了另一家日报的音乐评论员。那家伙跷着二郎腿,微闭着双眼,脑袋随着音乐的节奏微微晃动,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明天,他们的报纸上肯定会出现他的文章。可是,自己的任务该怎么去完成呢?

如果完不成任务,主任那里可怎么交代呢?自己是个新人,这下惨了。

音乐会快到结束的时候了,他的脑袋像计算机一样在快速地运转。突然,他想到了一个办法。舞台上的大幕刚一拉上,他立即冲到后台,找到了一位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向她自报了家门,说明了自己面临的困难,坦诚地向她求助,希望能和她合作。小提琴家望着他微微笑了,然后就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他迅速记录,然后加工润色。他凭借自己的文采和小提琴家的音乐造诣,用两个人的智慧打赢了这场仗。

第二天,两篇评论员文章同时见了报。圈内人士都惊呼发现了一名新的音乐评论新星。

这一炮打红后,报社领导就让他担任了专职的音乐记者。他运用第一次成功的经验,再加上不断的学习和钻研,几年后,他逐渐成为被大家公认的音乐评论家,以至最后担任了一家全国性的音乐杂志的总编辑。

和上面的故事相似,米歇尔是一位青年演员,刚刚在电视上崭露头角。他英俊潇洒,很有天赋,演技也很好,开始时扮演小配角,现在已成为主要角色。从职业上看,他需要有人为他包装和宣传以扩大名声。因此,他需要一个公共关系公司为他在各种报刊杂志上刊登他的照片和有关他的文章,增加他的知名度。

不过,要建立这样的公司,米歇尔拿不出那么多钱来聘用高级雇员以及其他开销等。偶然的一次机会,他遇上了莉莎。

莉莎在纽约一家公关公司,但到目前为止,一些比较出名的演员、歌手、夜总会的表演者不愿意同她合作,她的生意主要是靠一些小买卖和零售商店。俩人一拍即合,联合干了起来。莉莎成了米歇尔的代理人。

他们的合作达到了最佳境界,米歇尔是一名英俊的演员,并正在时下的电视剧中出现,莉莎便让一些较有影响的报纸和杂志把眼睛盯在他身上。这样一来,她自己也变得出名了,并很快为一些有名望的人提供了社交娱乐服务,他们付给她很高的报酬。而米歇尔,不仅不必为自己的知名度花大笔的钱,而且随着名声的增长,也使自己在业务活动中处于一种更有利的地位。

米歇尔需要求助于莉莎,获得为自己做宣传的费用;莉莎为了在她的业务中吸引名人,需要米歇尔作为自己的代理人。通过他们的合作,他们互相满足了对方的需要。这个原则,你同样可运用于日常工作中。

你的能力需要证明,别人也是如此。大家一起合作,便能让彼此的能力都得到发挥,何乐而不为呢?

某公司要招聘,报名的人很多,经过层层考试,最后只剩下三个人竞争这个职位。

为了测验谁最适合担任这个角色,公司出了一道怪题:请三名竞争者到果园里摘水果。

三名竞争者一名身手敏捷,一名个子高大,还有一名个子矮小。看来,前面两个最有可能成功,但正好相反,最后获胜的竟然是那个矮个子。这到底是为什么?

原来,这次考试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竞争者要摘的水果都在很高的位置,很多都在树梢。个子高的人,尽管一伸手就能摘到一些果子,但是毕竟有限;身手敏捷的人,尽管可以爬到树上去,但是树梢的一部分,他就够不着了;而个子矮小的人,毫无优势可言。

这位小个子的应聘者意识到这次招聘非同寻常,也许个个都是考官,也许处处都是考场,所以在刚进门时,他就很热情地和果园的守护老头打了招呼。他很谦虚地请教老头他是怎样摘这些树梢上的水果的,老头回答说有梯子。于是,他向老头提出借梯子,老头十分爽快地答应了。有了梯子,摘起水果来自然不在话下。结果,他摘得最多。因此,他赢得了最后的胜利,获得了职位。

读完这个故事,你是否看出来了主考官在考什么?

没有人是万能的。在这个分工细致的社会,你很难独自成功。很多人之所以觉得生活中充满了棘手的问题,是由于他只倚重自己的才华和能力,而不懂得去获取别人的帮助。这样往往让你自己事倍功半。有了别人的帮助,你才能更快地达成目标。

据说,学会寻求帮助是21世纪必须具备的人才素养。凡事亲力亲为是一种不好的习惯,这样只会让你筋疲力尽,却事倍功半。

每个人都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才能让时间更合理地被利用。学会把一些事情交给别人去干,才能更好地发挥你的专长。你要明确,哪些事情是你需要亲自去做的,哪些事情是可以让别人帮你做的,你可以让哪些人帮你做哪些事。一定要记得,不要无谓地浪费你的时间精力,有些事情让别人做更合适。

第五章 智猪博弈——主动出击还是“搭便车”

生活中,很多时候,并不是埋头苦干就可以的,你必须动脑筋思考付出与得到之间的比例,寻求得失平衡。

任何位置都有那个位置该有的对策。在智猪博弈中,如果你辛苦劳动,反而得不到更多好处。你必须认清自己的力量和位置,正确地运用策略,让自己成为一个睿智的人,才能让生活更加精彩。

大猪与小猪的对决

博弈课程里面还有一个著名的模型叫做“智猪博弈”。

假设猪圈里有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的一头有猪食槽,另一头安装着控制猪食供应的按钮,按一下按钮会有一定单位的猪食进槽,两头隔得很远。假设两头猪都是理性的猪,也就是说它们都是有着认识和实现自身利益的猪。再假设猪每次按动按钮都会有10个单位的饲料进入猪槽,但并不是白白得到饲料的,猪按按钮以及跑到食槽要付出的劳动会消耗相当于2个单位饲料的能量。

还有就是当一头猪按了按钮之后再跑回食槽的时候,吃到的东西比另一头猪要少。也就是说,按按钮的猪不但要消耗2单位饲料的能量,还比等待的那头猪吃得少。

再来看具体的情况,如果大猪去按按钮,小猪等待,大猪能吃到6份饲料,小猪4份,那么大猪消耗掉2份,最后大猪和小猪的收益为4∶4;如果小猪去按按钮,大猪等待,大猪能吃到9份饲料,小猪1份,那么小猪消耗掉2份,最后大猪和小猪的收益为9∶-1;若两头猪同时跑向按钮,那么大猪可以吃到7份饲料,而小猪可以吃到3份饲料,最后大猪和小猪的收益为5∶1;最后一种情况就是两头猪都不动,那他们当然都吃不到东西,两头猪的收益就为0。

我们可以看到,当采用大猪按按钮,小猪等待的策略时,这个时候,大猪和小猪的净收益都是4个单位的饲料。

而且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的奇怪现象就是,如果小猪主动劳动,那么小猪的收益居然是-1,对于小猪来说,这比躺在那儿还要吃亏,当然小猪是不会干的。

那么就是说,如果是小猪按动按钮,则大猪会在小猪到达食槽前把食物全部吃光,如果是大猪按动按钮,则大猪到达食槽时只能和小猪抢食剩下的一些残羹冷炙。既然小猪劳动不得食,则小猪不会主动按钮,而大猪为了生存,尽管只能吃到一部分,还是会选择劳动(按钮)。那么,在两头猪都有智慧的前提下,最终结果是小猪选择等待,只要搭顺风车就可以了。

对于大猪来说,小猪有了这个选择,那么大猪就只有两种结果了,要么也不动,那么两头猪就等死了;要是自己去按按钮的话还有4份饲料可以吃。所以,对大猪来说,等待是一种劣势的策略。我们已经说过了,假设大猪和小猪都是理性的智猪,那么当大猪知道小猪不会主动去按按钮的时候,它亲自去动手总比不动要强,因此它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主动地奔走于踏板和食槽之间。

也就是说,不管大猪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对于小猪来说,劳动都是一个劣势策略,因此最开始就可以除掉这种可能。在剔除了小猪按按钮这种方案以后,大猪就只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在这两种策略里面,等待是一种绝对的劣势策略,所以也被剔除掉。所以在剩下的策略里面就只剩下小猪等待、大猪按按钮这个可以供选择的策略了,这就是智猪博弈的最后均衡。

结论就是:对于小猪来说,如果不仔细思考就开始劳动的话,会得不到任何好处。所以,有时候慢一点反倒是好的。

有点不可思议的一个结论是吗?事实就是这样,再来看一个故事,是关于龟兔赛跑的,但不是你熟知的那个版本。

故事中的乌龟和兔子在森林里面比赛,规则是到达目的地,拿到比赛规定的东西就算赢了。但是规则中还给定了两条相反的路线,随便凭自己的感觉来挑选一条,而且错误的那条路上有一条河,先到达河的会掉下去,就算输了。只要知道一个赢了或者是输了就不用比赛了。这个时候我们来看看乌龟究竟要不要拼尽全力去和兔子赛跑呢?

知道比赛规则了,那么兔子和乌龟就要开始思考了,它们的策略有哪些呢?一共就有四种选择,我们假设两个方向为A、B。

1.兔子和乌龟可以同时选择A方向。

2.兔子和乌龟可以同时选择B方向。

3.兔子选择A方向,乌龟选择B方向。

4.兔子选择B方向,乌龟选择A方向。

我们可以来看,兔子的速度肯定是比乌龟快的,这个不容置疑,还有就是这不是龟兔赛跑的故事,兔子是不会中途睡觉的,那么分析一下这几种方案。

如果假设A方向为正确方向,那么第一种方案乌龟是输定了,所以对乌龟来说这个方案是绝对的劣势,不管乌龟的速度怎么样,他都输了。

对第二种方案来说,乌龟会赢,因为兔子跑得快,那么兔子就会首先到达河边,掉进河里,这个时候兔子就输了,乌龟不管多慢都赢了。

还有就是如果乌龟选择了错误的方向,而兔子选择了正确的方向,那么乌龟没有胜算了,这个时候只要等到兔子胜利了,乌龟就不用比赛了。

如果乌龟选择了正确的方向,兔子选择了错误的方向,兔子就会很快地达到河边,当兔子掉下去之后兔子就输了。那不管乌龟的速度怎么样,乌龟都赢了。

由此可以看到一种奇怪的理论,就是不管怎么样,乌龟都只要慢慢地爬行就可以了,对它来说速度再快也赶不上兔子,胜负只在选择的方向上;但是事先又不知道哪个方向是正确的,所以乌龟还是慢慢地爬最好了。总有兔子会在前面给自己探方向的。

而兔子知道乌龟的这种想法之后怎么办呢,它没有选择,它要为自己的利益着想,它就只能为自己的胜负而快速奔跑。

这个故事和智猪博弈的结论异曲同工。小猪只需要舒舒服服躺着等待就行,乌龟只需要慢慢爬就可以。这个博弈理论挑战了我们的某些观念,也许你看这个结论的时候觉得不太能接受,但想想看,日常生活中从来都不乏这样的事情。而且,现实中的那些“小猪”还不如故事中的“小猪”。故事中的“小猪”之所以躺着不动是因为权衡利弊之后发现,它劳动的结果比不劳动更糟糕,而现实中的“小猪”不干活就没这么单纯而理性了。

比如,在我们的公司中,往往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人,所以每次不论多大的事情,加班的人总是越多越好。本来一个人就可以做完的事,总是会安排若干个人去做。这时,“三个和尚”的现象就出现了。

如果大家都耗在那里,谁也不动,结果是工作完不成,挨老板骂。这些常年在一起工作的战友们,对对方的行事规则都了如指掌。“大猪”知道“小猪”一直是过着不劳而获的生活,而“小猪”也知道“大猪”总是碍于面子或责任心使然,不会坐以待毙。

因此,其结果就是总会有一些“大猪们”过意不去,主动去完成任务。而“小猪们”则在一边逍遥自在,反正任务完成后,奖金一样拿。

如果我们是那个辛辛苦苦工作的“大猪”,肯定会心理不平衡,积极地去做事不能得到很多的好处,相反如果慢一点或者不干活却得到了好处。事实如果真的如此,你就需要运用智慧了。

许多人并未读过“智猪博弈”的故事,但是却在自觉地使用小猪的策略。股市上等待庄家抬轿的散户;等待产业市场中出现具有赢利能力的新产品,继而大举仿制牟取暴利的游资;公司里不创造效益但分享成果的人,等等。因此,对于制定各种经济管理的游戏规则的人,必须深谙“智猪博弈”指标,改变的个中道理。而参与其中的每个人,也要好好思考。

做“大猪”还是做“小猪”

在“智猪博弈”中,小猪将安安心心地等在食槽边,而大猪则不知疲倦地奔忙于踏板和食槽之间。办公室里也会出现这样的场景:有人做“小猪”,舒舒服服地躲起来偷懒;有人做“大猪”,疲于奔命,吃力不讨好。但不管怎么样,“小猪们”认定一件事:大家是一个团队,就是有责罚,也是落在团队身上,所以总会有“大猪”悲壮地跳出来完成任务。想一想,你在办公室里扮演的角色,是“大猪”,还是“小猪”?

我们来看看两个职场人士的故事,你也判断一下自己在办公室中的角色。

阿琪下班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拿起电话,向周遭的好朋友大吐苦水:“我要发疯了!所有的工作都让我一个人做,当我是人还是机器?”

阿琪所在的发展部是全公司最核心的部门,每天大小事不断,连个喘气的时间都没有。但公司规模小,这么重要的部门,只配备了区区3个人。说来好笑,这3个人还分为三个级别:部门经理、经理助理、普通干事。很不幸,阿琪就是那个经理助理,不上不下,正好中间。“经理的任务就是发号施令,他是‘管理层’嘛!上面交给他的工作,他统统一句话打发:‘阿琪,把这件事办一办!’可是我接到活之后,却不能对下属阿冰也潇洒地来一句:‘你去办一办!’一来,阿冰比我年长,又是经理的‘老兵’;二来,他学历低,能力有限,怎么放心把事情交给他?”阿琪只能无奈地叹息,然后把自己当3个人用,加班加点完成上级的任务。

令他没想到的是,由于事事都是他出面,其他部门的同事渐渐认准了:只要找发展部办事,就找阿琪!甚至老总都不再向经理派任务了,往往直接就把文件扔到阿琪的桌子上。阿琪的案头文件越堆越高自不必说,而且,连阿冰都敢给他派活了。这天,阿冰把一叠发票放在他面前说:“你帮我去财务报一下。”阿琪顿时被噎得说不出话来,过了半晌方问:“你自己为什么不去?”阿冰嗫嚅了一下答:“我和财务不熟,你去比较好!”尽管心中怒火万丈,但碍于同事情面,阿琪最终还是走了这一趟。

于是形成这样的局面:阿琪一上班就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经理则躲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打电话,美其名曰“联系客户”;而阿冰呢,打打纸牌游戏,顺便上网跟老婆谈情说爱,好不逍遥。到了年终,由于部门业绩出色,上级奖励了4万元,经理独得2万元,阿琪和阿冰各得1万元。想想自己辛劳整年,却和不劳而获的人所得一样,阿琪禁不住满心不平,但是又能如何呢?如果他也不做事了,不仅连这1万元也得不到,说不定还要下岗,想来想去,只能继续当“大猪”吧!

与阿琪相比,阿伟是个聪明人,这是他为自己下的评语:“从大学开始,我就不是最引人注目的学生。在学生会里,我从不出风头,只是帮最能干的同学做些辅助性的工作。如果工作搞得好,受表扬少不了我;如果工作搞砸了,对不起,跟我一点也不相干。”

现在阿伟工作3年了,照样奉行着这样的处世哲学。“我就纳闷,怎么会有那么多人下了班嚷嚷着自己累?要是又累又没有加薪升职,那只能说明自己笨!我从小职员当上经理,一直轻轻松松的,反正硬骨头自有人啃。”“你这样,同事不会有意见吗?”记者问。

阿伟眨眨眼睛,一脸神秘地说:“这就是秘诀了!你怎么能保证总有人肯拉你一把?第一,平时要善于感情投资,跟同事搞好关系,让他们觉得跟你是哥们儿,关键时刻出于义气帮助你;第二,立场要坚定,坚决不做事,什么事都让别人做。有些人就是爱表现,那就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反正出了事,先死的是他们。万一碰上也不爱表现的人,对我看不惯,我会告诉他,我不是不想做,我是做不来呀!你想开掉我?对不起,我的朋友多,他们都会为我说话。”

而且他还拉出别人的例子证明:“我算什么?比我更厉害的我都见过!以前公司里一个美女,人缘挺好,就是做事情一塌糊涂。可每次做项目,她都能有惊无险地过关,为什么?因为每次等她急得珠泪双垂,总有怜香惜玉的男子汉挺身而出,帮她完成分内的工作。后来,她跳槽了。最近看到她,乖乖,都当副总了!还是长得漂亮好啊!”

看到这里,所有勤勤恳恳工作的“大猪们”都会愤愤不平,但值得安慰的是:做“大猪”固然辛苦,但“小猪”也并不轻松。虽然工作可以偷懒,但私下里,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编织、维护关系网,否则在公司的地位便会岌岌可危。

而且,工作说到底还是凭本事、靠实力的,靠人缘、关系也许能风光一时,但也是脆弱的、经不住推敲的风光。“小猪”什么力都不出反而被提升了,看似混得很好,其实心里也会发虚:万一哪天露了馅……

只有在团队工作中才有“小猪”存在的可能性,一旦要独立工作他们就不可能那么自在了。

除了职场,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譬如说,一家澡堂,每天开门时,水管里总有一段是凉水,当这段凉水流完后,热水将会源源不断。

于是,每天第一批进澡堂用水的人,他们的情况是要忍受一阵放凉水的过程,然后才能使用到热水。而他们后面的人,则可以马上使用到热水。如此一来,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事实上,很多人都想当“小猪”,等着“大猪”先把凉水放尽。

在这里,撇开道德因素,仅从技术角度去谈,“小猪”的策略是对的。但一个群体之中,假如“小猪”的策略总是对的话,那么“大猪”就必将越来越少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有个办法,其总体思路就是提高“小猪”的投机成本。还以那家澡堂为例,如果澡堂的经营者来个分时段收费,让“大猪”享受五折优惠,那么“大猪”就有可能多起来了。

当然,世上的事不会总是这么简单。譬如股市,“小猪”特别多,都想让“大猪”来拉动股价去从中获利。而股市里的“大猪”往往是些“大鳄”,他们“踩动踏板”的同时会设置大量的陷阱,以提高“小猪”们的投机成本。但如此一来,又会引出许许多多的问题来,稍有不慎,大的动荡随之而来。如何平衡“大小猪”之间的利益关系呢?这是经济学家们一直在苦苦思索的事。

经济学家思考属于他们的问题,我们思考属于自己的问题。对于企业的管理者来说,他们的任务是要想办法加大“小猪”们的投机成本,建立起约束“小猪”的制度,也就是让业绩考核更加透明、科学。但话又说回来,在建立起公平合理的考核机制之前,现在的生活中,你是“大猪”还是“小猪”?你愿意扮演哪个角色?

小猪带给你的启示

你是不是经常为自己渊博的知识而自豪呢?或者你也经常为有些人仅有一技之长却比你拿了更高的薪水而郁郁寡欢呢?不要责怪自己,也不要怨天尤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这不是谁的错,因为即使你觉得想不通的事也有它的科学性。

某大学公开招聘两名教授,一个是教经济学的,一个是教会计学的。经过层层选拔,最终有两人获得机会,姑且称之为张教授和王教授。接下来就是一个让所有人想不通但现实得不能再现实的选择过程。

会计学教授的工资是5000元/月,而经济学教授的工资是3500元/月。张、王两教授具有相同的学历背景——会计学硕士。同时又都有经济学的教学经验,张教授的会计学教学经验优于王教授。以你我之头脑去分析,知识就是金钱,知识越多,工资越高,张教授理所当然的会获得会计学教授职位。这就是我们这些聪明人的天真之处,殊不知现实并非如此。

王教授知道市场行情,而且知道到了目前不可能有新的竞争者加入。因此,在与教务主任谈判时,极力否认自己具有经济学的教学经验,甚至说如果让他去讲授经济学会误人子弟,与其这样,自己宁可不要这份工作。而张教授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加之对博弈论研究不够,一开始就和盘托出,甚至大谈特谈自己的经济学教学经验。

事情到了这里,相信每个人都看出了门道,学校不可能重新招聘,而两位教授也都不可能随便丢掉到手的美差。最终的结果就是王教授获得了会计学的教授职位,而张教授只好退而求其次,教授经济学。

这不是一个臆想的故事,而是活生生的现实。

讲这个故事并不是否定知识的价值,只是提醒你在向外界展示你的知识时,隐而不露也许会获得最大的收益。

小猪带给你的第二个启示是:为集体利益做事的人最终所得总少于“搭便车”的幕后者。

为集体利益而做出行动的人突出表现在争取加薪或增加福利。不论是国营还是民营,私企还是外企,在企业内部总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小团体,套用组织行为学的专业术语来说就是存在各种非正式组织。而每一个团体都代表了一部分人的利益,因此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冲突。这时,每个团体都会推选出各自的代言人。但我们这时会发现,被推选为代言人的总是那些胸无城府,但又总是给人以积极形象的人。而群体活动的最大受益者——小猪则永远躲在幕后。活动成功了,他们可以不伤皮毛的优先分到一杯羹;如果失败了,他们也可以发表一通与我无关,我是受害者之类的演讲,让大猪成为永远的牺牲者。

这个博弈理论告诉了你一件事:天下是有免费午餐的,只要你足够聪明,做一个聪明的小猪,让他人心甘情愿为你提供午餐。

比如投资理财的时候,我们不懂那么多的金融知识,但是还是要进行理财啊,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跟着别人了。

金融证券市场是一个群体博弈的场所,其真实情况非常复杂。在证券交易中,其结果不仅依赖于单个参与者自身的策略和市场条件,也依赖其他人的选择及策略。

当庄家在低位买入大量股票后,已经付出了相当多的资金和时间成本,如果不等价格上升就撤退,就只有接受亏损。所以,基于和大猪一样的贪吃本能,只要大势不是太糟糕,庄家一般都会抬高股价,以求实现手中股票的增值。这时的中小散户,就可以对该股追加资金,当一只聪明的“小猪”,而让“大猪”庄家力抬股价。

当然,要发现这种股票并不容易,所以要想当“小猪”,还需要足够的聪明,就是发现有这种情况存在的“猪圈”,并冲进去。

从散户与庄家的策略选择上看,这种博弈结果是有参考价值的。例如,对股票的操作是需要成本的,事先、事中和事后的信息处理,都需要金钱与时间成本的投入,如行业分析、企业调研、财务分析等。

一旦已经付出,机构投资者是不太甘心就此放弃的。而中小散户,不太可能事先支付这些高额成本,更没有资金控盘操作,因此只能采取小猪的等待策略。等到庄家动手为自己觅食而主动出击时,散户就可以坐享其成了。

股市中,散户投资者与小猪的命运有相似之处,没有能力承担炒作成本,所以就应该充分利用资金灵活、成本低和不怕被套的优势,发现并选择那些机构投资者已经或可能坐庄的股票,等着大猪们为自己服务。

由此看到,散户和机构的博弈中,散户并不是总没有优势的,关键是找到有大猪的那个食槽,并等到对自己有利的游戏规则形成时再进入。

股市里的“小猪”如果想把自己修炼成真正能挣钱的人,就要记住,保存实力比任何事情都重要。在没有确定“大猪”真的把行情给发动起来之前,绝不轻举妄动。一定不要忘记,在这次博弈中,小猪最好的策略是躺着不动。

小猪还告诉了你一个忠告:有时候,跟在大猪后面就是了,不要试图冲在最前面。

美国的经济学家奈尔伯夫曾经犯过一个错误。他参加剑桥大学的五月舞会,舞会有一种赌博游戏,每人得到相当于20美元的筹码,参与者以押赌注形式参加,最后,胜利者可以得到明年舞会的免费入场券。

奈尔伯夫运气很好,在最后一轮他赢得了700美元筹码,第二名是一个英国的姑娘赢得了300美元的筹码,其他参赛者都淘汰出局,聪明的英国姑娘要求求和,但是傲慢的奈尔伯夫拒绝求“和”。

最后一轮,英国姑娘破釜沉舟,把300美元押在了3的倍数上,取胜的概率是12/37;奈尔伯夫见状更是红了眼,他把自己的700美元筹码押在了2的倍数上,取胜的概率是18/37。

结果小概率事件发生了,英国姑娘取得了最后的明年免费入场券。

事后,奈尔伯夫很懊悔自己的冲动,他犯的致命错误就是想很快赢得第一,其实,胜利对于奈尔伯夫已经不重要,如果他跟随英国姑娘押相同的筹码,最后的结果自然是奈尔伯夫占据上风。也就是说排在第一名对于老奈来说,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把英国姑娘的筹码都吸到自己囊中即可,因为无论英国姑娘押多少倍数,老奈跟随其后,输赢和她相同,最终的胜利就非奈莫属了。

但遗憾的是,奈尔伯夫的“亡命发力”导致了自己的失败。《孙子兵法》曰:“不战而屈人之兵,乃上策也。”悄悄跟在别人后面走,便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上策。日本索尼公司曾向外界公布了一个秘密,带给我们很多启示。过去,索尼在研发上投入很大,但往往只开花不结果,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将新产品推出之后,别的公司却每每已经掌握了相关技术,所以,索尼公司成了冤大头,为他人做嫁衣裳。为此,索尼公司改变了策略,紧跟市场,待别人推出新产品打开市场后,索尼马上研究其不足,通过进一步的技术创新,开发并迅速推出其第二代产品,在性能、价格、设计等方面都优于对方的第一代,结果取得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效果。

在某种新产品刚上市,其性能和功用还不为人所熟识的情况下,如果进行新产品生产的不仅是一家小企业,还有其他生产能力和销售能力更强的企业,那么,小企业完全没有必要做出头鸟,自己去投入大量广告做产品宣传,只要采用跟随战略即可。

而生活中的一些占有更多资源的人,必须要承担更多的义务,这在当前社会中是很常见的现象,谁先去按这个按钮,就会造福全体,但多劳并不一定多得,小猪没有那么多的实力可以消耗,所以最好不要做这个领跑者。

任何行业中,在前面领跑的,受到的阻力总是最大,而跟随其后者要省力很多。你看大雁迁徙的时候,经常会变换队形,一会儿排成“人”字,一会儿排成“一”字,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它们要更换头雁。头雁在最前面领飞,遇到的阻力最大,消耗的体力也最多,因而雁群中强壮有力的个体就要轮流做头雁。如果让一只大雁一直做头雁,再强壮的大雁也不能承受如此巨大的体力消耗。

大猪与小猪的握“蹄”言和

在智猪博弈里,利用他人的努力来为自己谋求利益的智者是最大的受益人,因为他不必付出什么劳动就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但是,实际生活中,作为一个有理性的人,谁都不愿意甘冒风险而为他人带来好处。如果是这种情况,智猪博弈便无法形成。“各家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其结局必然是整体利益受到损害。

在智猪博弈的模型中,要摆脱大家都无法生存的困境,就要让双方的期望值不同,然后由一方做出现象上的让步。实际上,让步的这一方,只是在表面上看起来谦让了。但他不是无原则无目的地让步,绝不像孔融让梨那样是出自道德心,而是出自自己理性的盘算和对期望值的估计,然后才采取看似让步的举动的。这样一来,打破了困境,实现了自己的期望。这看似愚蠢,实则智慧至极。

而对于管理者来说,就要多思考一下了。在这场博弈中,小猪之所以不干活,原因何在?因为,小猪踩踏板将一无所获,不踩踏板反而能吃上食物。对小猪而言,无论大猪是否踩动踏板,不踩踏板总是好的选择。反观大猪,已明知小猪是不会去踩动踏板的,自己亲自去踩踏板总比不踩强吧,所以只好亲力亲为了。

这种“小猪躺着大猪跑”的现象是由于故事中的游戏规则所导致的。规则的核心指标是:每次落下的食物数量和踏板与投食口之间的距离。

作为一个组织或者一个企业的管理者,为了整体利益,你必须重新设置游戏模式,改变核心指标,猪圈里可能就不会出现同样的“小猪躺着大猪跑”的景象了。试试看:

改变方案一:减量方案。投食仅是原来的一半分量。结果是小猪大猪都不去踩踏板了。小猪去踩,大猪将会把食物吃完;大猪去踩,小猪也将会把食物吃完。谁去踩踏板,就意味着为对方贡献食物,所以谁也不会有踩踏板的动力了。

如果目的是想让猪们去多踩踏板,这个游戏规则的设计显然是失败的。

改变方案二:增量方案。投食为原来的一倍分量。结果是小猪、大猪都会去踩踏板。谁想吃,谁就会去踩踏板。反正对方不会一次把食物吃完。小猪和大猪相当于生活在物质相对丰富的“共产主义”社会,所以竞争意识不会很强。

对于游戏规则的设计者来说,这个规则的成本相当高(每次提供双份的食物);而且因为竞争不强烈,想让猪们去多踩踏板的效果并不好。

改变方案三:减量加移位方案。投食仅原来的一半分量,同时将投食口移到踏板附近。结果呢,小猪和大猪都在拼命地抢着踩踏板。等待者不得食,而多劳者多得。每次的收获刚好消费完。

对于游戏设计者,这是一个最好的方案。成本不高,但收获最大。

原版的“智猪博弈”故事给了竞争中的弱者(小猪)以等待为最佳策略的启发。但是对于社会而言,因为小猪未能参与竞争,小猪搭便车时的社会资源配置并不是最佳状态。为使资源最有效配置,规则的设计者是不愿看见有人搭便车的,政府如此,公司的老板也是如此。而能否完全杜绝“搭便车”现象,就要看游戏规则的核心指标设置是否合适了。

比如,公司的激励制度设计,奖励力度太大,又是持股,又是期权,公司职员个个都成了百万富翁,成本高不说,员工的积极性并不一定很高。这相当于“智猪博弈”增量方案所描述的情形。但是如果奖励力度不大,而且见者有份(不劳动的“小猪”也有),一度十分努力的大猪也不会有动力了——就像“智猪博弈”减量方案所描述的情形。最好的激励机制设计就像改变方案三——减量加移位的办法,奖励并非人人有份,而是直接针对个人(如业务按比例提成),既节约了成本(对公司而言),又消除了“搭便车”现象,能实现有效的激励。

有两个矿区老板,一个老板很是大方,给自己的工人的工资比哪儿的都要高。而另外一个老板就不是这么想的,他觉得矿区是自己开发出来的,只给工人一些基本的工资就可以了,其他的都应该归自己所得。

两个矿区的人就这样生活着,前一个矿区的工人得到了除生活费以外的更多工资,他们除了自己的基本生活外,还能够有一些其他的消费,扩大自己的生活范围。逐渐地,这边的工人都活得很滋润,工人的后代都该上学的上学,平时大家该怎么娱乐就怎么娱乐。而这个矿区的老板又开始在附近的地方开办了很多的消费场所,赚取了更多的钱,发给工人更多的工资,大家干事也更卖力。良性循环进行着,矿区也在完善,安全措施之类的都做得很好。渐渐地,这个地方就成为了一个繁华的小城镇。

而另外一个矿区却是另外一番景象,这个老板本来想要最大化地榨取工人,可是渐渐发现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很低下,怎么惩罚都没有用,大家好像都联合反对他。慢慢地,这里越来越荒凉,矿里面还老是出事,医药费都花掉了不少,他自己就不明白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其实很简单,就是分配出了问题,当工人多劳了也得不到更多的时候就没有积极性了。

所以,作为一个管理者就要注意,如果不给“大猪”更多的收益,你的团体中就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小猪”,一定要激励“大猪”,让大小猪之间的收益达到某种平衡,这样才能给自己的团队带来更多的利益。

激励机制是现代企业管理中常用的手段,也是非常有效的手段,这种机制可以更有效地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更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去,把失误降到最低。当然,这种考核机制在实行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公平,赏罚要分明,这样才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我们说要平衡大小猪的收益,就是要设立公正合理的考核机制、激励机制,建立完备科学的薪酬体系。要想达到这个目标,必须至少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认可性原则。如果设计出来的机制和体系不能为员工所认可和接受,那么无论其技术方面做得多么的出色也是没有任何成效的。因此要让员工明白现行的薪酬决策是怎样做出的,工资结构为什么要设计成某种形式,企业为什么要对工资结构作出某种调整,为什么这种决策是最适合本企业的等等。可以采用让员工参与到薪酬决策中以及运用有效的方式与员工进行沟通等方法来使员工认可和赞同薪酬体系。

公平性。是指企业员工对薪酬分配的公平感,也就是对薪酬发放是否公正的认识与判断,是设计薪酬制度和进行薪酬管理时首要考虑的因素。公平的赏罚是取得员工的信任、争取员工支持并为企业作出更大贡献的基础,一般来说,合理的薪酬应满足以下三个条件:①外部公平性。同一行业同一地区或同等规模的不同企业中类似职务的薪酬应基本相同,因为此类职务对员工的知识、技能与经验要求相似,付出的脑力和体力也相似,薪酬水平也应大致相同。②内部公平性。即同一企业不同职务的员工所获得的薪酬应正比于其各自对企业作出的贡献,只要比值一致便是公平。③自身公平性。即同一企业中相同职位的员工,其所获得的薪酬应与其贡献成正比,同样,不同企业中职位相近的员工,其薪酬水平也应基本相同。

竞争性。竞争性是指在社会上和人才市场中,企业的薪酬标准要有吸引力,才足以战胜竞争对手,招到所需人才并留住人才。要有竞争力,就必须为他们提供高于同行业其他企业的薪酬水平。

激励性。激励性是指要在内部各类、各级职务的薪酬水准上,适当拉开差距,真正体现薪酬的激励效果,为每个员工提供公平均等的机会,提倡和鼓励竞争,让有聪明才智和诚实肯干者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并获得高报酬,激励员工为追求本企业效益最大化作贡献,反对平均主义分配。

至少遵循以上四个原则,才能设计出一个对内具有公平性,对外具有竞争力的赏罚机制。小猪有吃的,保证不会饿死,大猪有更多吃的,这样才能让你的团队得到更好的发展。

第六章 信息博弈——小道消息有大灵通

这是一个信息时代,很显然,信息的作用在博弈之中非常重要。将博弈论还原到现实,人们不再完全理性,信息存在不对称,博弈就需要在抢占信息高地上付出努力。

信息不对称是一个很大的障碍。信息的不对称会造成“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前者事前,后者事后。而如果能把信息准确快速地传递出去,就可能为自己赢得成功的机会,反之,如果传递的是错误信息,就会导致失败。所以在这个时代中,如何把握信息也是检验你是否具有人生智慧的标准之一。

从一个笑话说起

据说,美军在1910年一次部队的命令传达中闹了很大的笑话。

营长对值班军官说:“明晚大约八点钟,哈雷彗星将可能在这个地区看到,这颗彗星每隔76年才能看见一次。命令所有士兵着野战服在操场上集合,我将向他们解释这一罕见的现象;如果下雨的话,就在礼堂集合,我为他们放一部有关彗星的影片。”

值班军官对连长说:“根据营长的命令,明晚八点哈雷彗星将在操场上空出现。如果下雨的话,就让士兵穿着野战服列队前往礼堂,这一罕见的现象将在那里出现。”

连长对排长说:“根据营长的命令,明晚八点,非凡的哈雷彗星将身穿野战服在礼堂中出现。如果操场上下雨,营长将下达另一个命令,这种命令每隔76年才会出现一次。”

排长对班长说:“明晚八点,营长将带着哈雷彗星在礼堂中出现,这是每隔76年才有的事。如果下雨的话,营长将命令彗星穿上野战服到操场上去。”

班长对士兵说:“在明晚八点下雨的时候,著名的76岁的哈雷将军将在营长的陪同下身着野战服,开着他那辆彗星牌汽车,经过操场前往礼堂。”

这是一个很好笑的笑话,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从上到下不断发生变化,最后传到底层士兵耳朵里的,是令人啼笑皆非的信息。我们假想一下,如果军队在打仗过程中,要传递的是一个战略性信息的话,出了错误会有怎样的结果呢?我们来看一个历史上真实发生的故事。

1930年4月,山西军阀阎锡山与冯玉祥结成反蒋联盟,发动了讨伐蒋介石的中原大战。当时,联席会议决定,阎、冯各派一支部队,在河南省的沁阳县会师,然后一举聚歼驻在河南的蒋介石军队。于是,冯玉祥的参谋很快拟写一份命令。但命令中误把“沁阳”写成了“泌阳”,一字之差,铸成大错。沁阳在河南北部,离黄河岸约70公里,北靠山西,对阎军来说十分有利,进可攻,退可守。而泌阳在河南南部,距沁阳有几百公里。到会师那天,阎锡山的部队在沁阳看不见冯玉祥部队的影子,知道情况不妙,立即打电报询问,这才发现冯军走错了地方。等到冯军挥师北上,已贻误聚歼蒋介石的战机,阎、冯联军陷入了被动,导致了联合作战的失败。

这些故事都告诉我们:信息的准确传递,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如果能把信息准确快速地传递出去,就可能为自己赢得成功的机会,反之,如果传递的是错误信息,就会导致失败。

其实,两千年前,古人早就告诫过我们了。《吕氏春秋》中有一篇《察传》,实在值得所有人不时读读。把它翻译过来大意是这样的:

传闻不可以不审察,经过辗转相传,白的成了黑的,黑的成了白的。所以狗似玱,玱似猕猴,猕猴似人,人和狗的差别就很远了。这是愚人所以犯大错误的原因。

听到什么如果加以审察,就有好处;听到什么如果不加审察,不如不听。齐桓公从鲍叔牙那里得知管仲,楚庄王从沈尹筮那里得知孙叔敖,审察他们,因此国家称霸于诸侯。

凡是听到传闻,都必须深透审察,对于人都必须用理进行检验。鲁哀公问孔子说:“乐正夔只有一只脚,真的吗?”孔子说:“从前舜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