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22 01:23:23

点击下载

作者:林克

出版社:企业管理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断舍离

断舍离试读:

断舍离——人生是一场不断放弃的修行

何为“

舍离”?

断舍离是一种“生活整理术”。它起源于日本,并在短时间内迅速风靡亚洲,也成为近年引爆网络的热门话题。断舍离的概念由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的山下英子女士提出,她在学习瑜伽的“断行、舍行、离行”时得到灵感,并将之延伸为一种整理术。具体说来,“断”,就是断绝接受不需要的东西;“舍”,就是舍弃掉没用的废物;“离”,就是脱离对物品的执念。

为什么断舍离会在短时间内引起数百万人的共鸣?

想一想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衣柜里,衣服总是堆得呈雪崩状,换季打折买的衣服一次没有上身,几双网上淘来的鞋子只穿过两次便搁置一旁;书架上,促销时买的书好多本都还没有拆封,更多的只读了开头,总想着有空再读却再也没有拿起;抽屉里,各种零碎杂物堆在一起,朋友送的搞怪小玩物,逛街时随手买的小饰品,一次没戴过但总舍不得丢掉的耳环和戒指;邮箱里,上百封标着未读,手机里,短信总是在提醒内存不足。并非它们有多珍贵,而只是懒得动手删除……

始终改不掉的拖延症,总是抑制不住的购物冲动,衣服很多却总是找不出自己想穿哪件,想要拒绝别人却总不知如何说NO,工作压力始终无法摆脱,面对突如其来的负面情绪不知所措,年初定下的计划总是无法完成,总是感觉很累却在时光蹉跎后发现自己一无所获……

我们的生活就是被这些杂物、欲望所拖累,被琐事、纷扰所割裂,以致陷入欲望、杂念和负能量的泥潭。人们被金钱所裹挟,被物欲所裹挟,被堆积如山的工作所裹挟,被纷纭的人事交际所裹挟,被宿命般的日常琐事所裹挟,不知从何时开始,人们都开始背上重重的包袱,脚步沉重,举步维艰。我们该如何从这种糟糕的状态中摆脱——这就是断舍离的目的。“断舍离”除了指导人们收纳整理物品之外,也可以用于人际交往、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断舍离”不仅仅是简单的整理术,更是一种教人放下心中执念的理念,一种呼吁轻松清净的生活态度,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化繁为简的人生哲学。这一本“断舍离心灵篇”,便是一种返璞归真,让“断舍离”回归到精神修行的领域,以这种全新的理念指导我们的心灵修行。帮助人们断除杂念、整理情绪,释放压力,回归最纯净生活的本真状态。

断舍离是化繁为简的方法论,更是轻松自如的人生观。在实践断舍离之前想清楚——自己现阶段的处境是怎样的?自己短时间内的目标是什么?哪些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哪些东西可有可无?哪些人不值得为之付出太多?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想要拥有轻松简单的生活放下执著,从现在开始,就要勇敢地断、舍、离!

从今天起,来认识新的断舍离,这会是一次让生活无比轻盈的心灵修行,一次让灵魂醍醐灌顶的精神革命——贪欲太多,杂念纷纷扰扰,断绝吧!断绝方能清净。人生包袱,背负太多太重,舍弃吧!舍弃便可轻松。负面能量,压力无处释放,脱离吧!脱离才能平和。

人生是一不断放弃的旅途,尽管走下去,不必逗留着,去采鲜花来保存,因为在这一路上,花,自然会继续开放。断

第一章 断绝贪欲,贪欲是痛苦之源

人有七情六欲,但不可有贪欲

人生在天地间,有七情六欲是很正常的事情。欲望本身并不是坏事,而只是我们本性的一种表达。真正有害的,是被欲望牵着鼻子走,罪在无休止的欲望。大禹的父亲治水时采用“堵”的方法,反倒让水患越来越严重。而大禹采用疏导的方法,彻底解决了水患。人身体中的欲望,就像是需要疏通而不是去拥堵的水患一样,要以合理的眼光去看待这件事情,要对自己正常的欲望加以引导,比如饿了就要吃饭,冷了就要多加衣服,而不是不论饥饱,一见到山珍海味就胡吃海塞,最后就只有一个结果——把自己的身体吃垮。

因此,人应该学会掌控自己的欲望,而不是被欲望掌控。欲望就像雨水一样,适当的雨水可以灌溉庄稼,获得丰收,雨水多了,则会泛滥成灾。我们之所以活得累,就是因为把欲望误认为需要,使自己疲于奔命,越陷越深。

在《百喻经》里面有一个愚人吃盐的故事。过去有一个愚蠢的人,他到别人家去做客。主人留他吃饭,他嫌菜太淡,没有味道。主人听后,往他的菜里又加了一些盐。加了盐的菜果然好吃多了。他暗自想道:“菜之所以这么好吃,是因为有盐的缘故。加这么点盐尚且如此,何况加更多的盐呢?”于是,这个没有头脑的家伙便空口吃起盐来。谁知吃了以后,口舌便失去了味觉,反受其害。

这就是被欲望牵着走的典型事例。一旦得到了一件爽口的食物,就贪嘴不放。岂不知,再好吃的东西,只有在适量的情况下,才能品味到其美妙的滋味,一旦超过了自身所能忍受的度,便只有用“过犹不及”来形容了。

当然,现实生活中并不会有人如同故事中的愚人一样只一味地吃盐,但你是否能够看清楚自己生活中的“盐”究竟是什么?在向自以为美好的事情迈进的时候,你自己的脚步是不是比那个愚人还要坚定。还有,你是否看得到不远处欲望的深渊,正在张着血盆大口想要把一切吞没。欲念是无止境的,过于贪恋,反倒会把许多曾经梦想中的美好变成真正的恶魔。在面对现实的时候,当欲望摆在眼前的时候,你是选择随心而动,还是选择理智前行,一念之差,往往会造成谬之千里的结果。

毕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能够禁得住那一把“盐”的诱惑的智者并不多。倘若能够明白贪多必失是一种和谐生活的哲学,便可以在人生的苦海中及早回头。因为只有在放下以后,才能拿起更多。当你看似是舍弃了一种心之所向的东西,实则得到的,比之更有价值。佛教中曾有一个叫宝觉的得道高僧,在即将圆寂的时候命人把自己所有的弟子叫到身边,向他们宣布自己的大限即将到来。恩师快要离开人间了,弟子们自然苦苦挽留,心有不舍。在一片悲凄声中,唯有一个声音与众不同。这位弟子大声说道:“时限若已到,生死由他去好了。”宝觉禅师听后,微微一笑,对众弟子说:“这便是老衲的肺腑之言。”随即双眼一闭便圆寂了。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并不是消极的处世方式,而是以一种“看透了”的态度来对待人生。人吃五谷杂粮,就免不了要生老病死,反倒不如看透放下,不执迷于生之欲念,死之痛苦,来的时候干干净净地来,去的时候痛痛快快地去,这才是真正的解脱。人有欲望并不是一件绝对的坏事,因为有欲望,说明你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你在积极地追求上进,在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就像拿破仑说的那样“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人往高处走,这是人类的天性,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但是凡事都应该有个度,当我们的欲望膨胀的无法控制的时候,它就成了灾难。拿破仑确实由一个士兵成长为了一个好将军,甚至成为了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帝国皇帝,但当他的欲望膨胀为统治全世界的时候,胜利变成了失败,法国人民也因此受害,而他自己最终一个人在孤岛上了结束了曾经辉煌的一生。

想要不被欲望牵引,唯有看清自我的欲念所在,能够真正把握为人的正确方向和恰当处事的度,才能够避免造成不可挽回的恶果。这是最简单的道理,却也最难做到。唯有如此,才需不断去修行自我,以得禅的大境界。禅,从来都不在遥远的西天,而于你我是如影随形。断绝“五欲”,做最清醒的自己“欲”,在梵语里的意思是指对特定的对象产生了希望欲望的精神作用。因此,欲望,最大的作用是给人们的精神带来日益耗损的效果,并不是简单地等同于可以实现的愿望。“欲”是可以和“魔”相对应而产生的。一般意义上,会将能够夺走人生命的东西称之为“魔”,但在佛教中,把这个字的意义衍生化了,泛指一切可以杀害我们精气神的东西,有时候是来自于外界的障碍,有时候则是由于自身而产生的扰乱。

在佛教中,有“五欲”的说法。《大智度论》说:“五欲无利益,如狗啃骨头。”又说:“五欲如逆风举火把,风吹焚自身。”“诸欲乐甚少,忧苦毒甚多,为之失身命,如蛾赴灯火。”这都是说明五欲之于人,为害甚大。佛家所说的“五欲”,专指财欲、色欲、名欲、食欲和睡欲。

这五种欲望,和每个最普通的人都是息息相关的。人生在世,离不开名利财气酒色,但对这些东西过于贪恋地追求,最终就会让自己沉迷在其中而无法自拔,甚至还会因此而受到伤害。所以在平常的生活中控制住“五欲”,不但于自己的身体有益,更能够清净身心,使得生活变得更加淳朴。对整天忙碌在钢筋水泥间的现代人来说,是一种回归自我的精神。

一、财欲

俗话说,无钱寸步难行,有钱能使鬼推磨。所以很多人这一生的目标,就是赚很多很多的钱甚至有的人为了赚钱,出卖自己的良心、身体、灵魂。可是到头来我们发现,不顾一切的去赚钱,是人生在世最不划算的事情,因为不管你集聚再多的金钱,也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而且为了拼命赚钱,你可能失去了原本健康的身体,原本美满的家庭,原本亲密的朋友。也许到最后你才会发现,自己拼命地赚钱,原本是为了享受金钱所带来的快乐与享受,却最终做了金钱的奴隶:伤身,伤心,伤情。

在佛经中,经常用“毒蛇”来比喻钱财的祸患。就像是农夫与蛇的故事一样,最初救这条蛇的时候明明是一片好心,但最终却被毒蛇咬伤而丢掉了性命。这是好心不得好报的结果,也正是财欲金钱的执着而反倒伤害了自己的典型。一个富人在年轻时穷困潦倒,他一直千方百计地努力赚钱蓄财,终于成为富甲一方的富翁。然而当他成了富翁时,已是白发苍苍,无法再享受自己所有的财富,很快就命归西天了。富人到了天堂,遇见了神圣的上帝。富人向上帝请教道:“伟大的上帝,人的一生对于您来说有多长?”上帝回答:“呼吸之间。”富人问:“人生所有的金钱,在您的眼里有多大的价值?”上帝回答:“一堆泥土。”富人问:“神圣的上帝,能否请您再给我一次呼吸?”上帝说:“可以,只要你能够给我创造一堆泥土。”富人说:“万能的上帝,我无法创造一堆泥土,能否用我一生的金钱,换取一堆泥土呢?”上帝说:“可以。”于是上帝给了富人一个坟墓。富人困惑道:“仁慈的上帝,我希望您再给我一次来生,为何却给我一个坟墓呢?”上帝抚摸着富人的头说道:“可怜的孩子,你可以用一生去换取金钱,但无法用一生拥有的金钱换取一次来生,只能用一生的金钱去换取这堆泥土了。你就永远安息在这里吧。”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生命可以创造金钱,金钱却无法创造生命。

二、色欲

圣人曰,食色,性也。男女之爱,本是人的本性,但将这种本性无限放大,便成了难以填满的欲壑。所谓“英雄难过美人关”,“冲发一怒为红颜”,在美女面前,大英雄的抵抗力也不过如此,更何况平凡人等。但色亦有度,为博红颜一笑而烽火戏诸侯,为得一美貌女子而举国大战,这便成为了千古罪人。纵观多少君王将相,英雄豪杰,在温柔乡里断送了万里河山、壮志雄心。《摩诃止观》说:“色害尤深,令人狂醉,生死根本良由此也。”可见色欲之害人不浅。

三、名欲

名,指世间的声名,因为能显亲荣己,所以也是人们追求的欲望之一。有一句话说:“荣誉是人类的第二生命。”这既是对荣誉的一种褒奖,也是一种批评。对名利的追逐,一方面可以促进自我和团队的整体进步,恰当的荣誉感,是进步之基。但若过分沉醉于名利之中,则会使自己陷于痛苦的深渊。“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是客观存在的,没人能改变人世间这种名利环境。但我们发现,凡是事业有成名望很高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追求的不是名利,只是专注于把事情做了,把事业做好,功到自然成,他们的事业越做越大,名气越来越大,财富越来越多。在“二战”战火中出任首相的丘吉尔,可谓受命于危难之际。由于他力主抵抗以及与苏美两国的有效合作,大大地加快了法西斯的覆灭,为和平赢得了时间。然而,战争结束不久,在1945年的英国大选中,保守党大败,丘吉尔也落选了。为了安抚这位前首相,英国女王决定授予他一枚巴思勋章。丘吉尔感慨万分地说:“当选民们把我解雇的时候,我有何颜面接受陛下颁发给我的这枚奖章呢。”为了感激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护卫英伦的卓著功绩,英国国会拟通过提案,塑造一尊他的铜像,置于公园,令公众景仰。丘吉尔回绝说:“还是算了吧,我怕鸟儿在我的身上拉屎。”

美国心理学家罗宾通过多年的研究得出结论:凡是对名利太能算计得失的人,实际上都是很不幸的人,甚至是多病和短命的人。他们90%以上都患有心理疾病。这些人感觉痛苦的时间和深度也比不善于算计的人多了许多倍。换句话说,他们虽然会算计,但是却没有好日子过。所以要想长寿,就应该学会淡泊名利。

四、食欲

人常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可见吃饭对于维持人的生命有着重要的意义。但现在,我们吃饭不仅仅是为了活命,而是慢慢变成了一种奢侈的享受。天上飞的,地上爬的,只要能吃的,都被端上了人类的餐桌。据统计,每年被吃掉的动物有上万吨,一个人的一张嘴,就可以毁掉一个物种。可人们同样不知道的是,目前已知动物身上约有二百多种传染病,八十多种寄生虫,其中一半可以传染给人。比如对人类危害很大的狂犬病、疯牛病、艾滋病,等等,当然,还有让人记忆犹新的SARS。

我们吃饭是为了维持生命,而不是为了做“嘴”的奴隶。

五、睡欲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人类绵延了几万年的生活习惯,睡觉是为了第二天能精神饱满的工作,可有的时候,却变成了偷懒或者逃避。

公交车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为了逃避让座而故意装睡的人;课堂上,老师在上面讲的激情昂扬,学生在下面睡得稀里糊涂;会议室里,蒙头大睡的人也经常见诸报端……婴儿可爱的睡姿惹人怜爱,成人不合时宜的睡姿则丑态毕露。

佛家所说的“五欲”,其实并没有刻意地分出是好是坏。因为每一种需求,都是人得以生存在这个世上的理由。以正念来追求财、色、名、食、睡,为善法欲,是精进求道的资粮;以邪念来追求财、色、名、食、睡,为恶法欲,是步入堕落的原因,所以又称为“地狱五条根”。真正的欲望,永远只在当我们连自己的心都把控不住的时候才会变作恶魔。欲念无尽时,我生却有涯,和自己的心做斗争,是需要用一生去完成的事情,不必要因此而急功近利,否则反倒失去了化解欲望的初衷。有得有失,才是人生常态

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也。”有得必有失,这是生活的平衡法则。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当情人向你提出分手,你是坦然的放弃,还是努力挽回;当工作遇到瓶颈,你是保持稳定,还是另谋高就;当陷入人生的低谷,你是继续沉沦,还是逆流而上……每一个不同的选择,预示着你的人生将走入不同的道路,所以每当遇到这样的选择,我们便开始彷徨、犹豫、紧张。我们想将所有有利的选择都抓在自己的手里,因为选择了就没有回头路。可现实是,人生中的很多选择往往是单选,你选择了一个,就必须放弃另一个,两个都选择,就等于什么都没有。哲学家布里丹养了一头可爱至极的小毛驴,为了照顾好这个小家伙,布里丹每天都从农场的农户手中买一些新鲜的草料给它吃。有一次布里丹外出,让农民临时帮忙照顾一下小毛驴,农民出于对哲学家的敬仰和感激,于是额外奉送了一批新鲜的草料给毛驴吃。小毛驴身边一下子多出了一堆新鲜的草料,这让它有些难以抉择,不知道该吃哪一边才好,结果在这堆草料闻一闻又走到那堆草料,又从那堆草旁嗅一嗅然后折返回来,就这样来来回回走着,一口草也没吃。几天之后,布里丹回到家中,发现小毛驴已经死去了,而地上的草料一点也没有动过。

做人要知足,人生得其一就已经足够了,我们没有必要去贪求更多,你想把所有的东西都抓在自己手心里,不仅不能如愿,很有可能连自己手中所得的东西也会失去。我们需要抓住每一份生活的赐予,需要接收人生的每一次幸福,但是当我们面临选择的时候,就要懂得适当控制自己的欲望,适当看开一些反而会更好,不要被无谓的选择束缚住。既然上天给了你多种选择,其实那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幸福,我们根本没有必要为之苦恼。也许我们会觉得自己选择了其中一个,那么另外一个就注定会失去,那我们为什么不能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呢?——无论如何,自己都能够得到其中的一种幸福。有个水性极好的男子在回家途中碰见一老一少祖孙二人同时落入湍急的河水之中,男子没有多想,急忙跳入水中,奋力向两个人游去。但是是先救老人还是先救孩子呢?祖孙俩明显都不懂水性,一个年龄大,一个年龄小,都禁不住水流的冲击,在水里带不了多久,怎么办?孩子离男子最近,男子没有多想,先将孩子救上了岸,等他再次准备下水时,发现老人已经被水冲得不见了踪影。男子非常内疚,觉得自己原本可以救活老人的,如果自己先救老人,那么悲剧就不会发生了。因为过分自责,男子坐在河边一边痛哭,一边忏悔。这一幕被路过的老和尚看在眼里,老和尚于是上前去劝慰他:“你明明救了人,为何还要在这里自责呢?”男子告诉老和尚说自己害死了人,跪在这里忏悔是应该的。老和尚摇摇头说:“也许你可以救活那个老人,那么那个落水的孩子呢?你认为他还能活下来吗?男子一听呆住了。老和尚接着说:“你为什么不看开一点呢,假设你当时不在场,那么无论是老人和小孩,你都救不了,现在至少还有一个人活着,你还自责什么呢?”老和尚的一番话,让男子坦然放下了心结。

生活往往如此,我们只看到自己失去的东西,却从未想过自己得到了什么。做人不要有太多的欲求,能够有所取那就取一点,能够有所求,那就取一些,没有必要为自己该得到什么而伤神。人生有所得已经是最大的幸福了,我们应该坦然放开心怀,应该淡然地看待各种选择,其实没有了欲望,没有了占有欲,那么鱼和熊掌根本也就不会存在什么区别,无论你抓住什么,得到什么,最终收获的都是生活的福报,都是幸福和快乐。

有时候我们会抱怨上天剥夺了我们做出选择的机会,可是当机会真的到来时,你是否被幸福冲昏了头脑呢?是否会产生挑剔心理,是否会犹豫不决,是否会产生更大的欲望呢?美国总统林肯说:“所谓的聪明人,其实就在于他知道什么才是选择。”并不是所有的人有机会做出选择,也不是所有的人在机会面前能够做出好的选择,只有真正看得开的人,才能从选择中解脱出来,淡然接受生活的每一份赐予。诗人蒙田说:“当我走进果园时,以最卑微的心随意摘下一个苹果,心中激动不已。”其实生活没必要费力去做什么选择,只要你的心足够淡定,那么轻轻地摘下任何一个“苹果”,都会使你更加幸福快乐。占有欲太强,相爱也会变伤害

三毛说过:“无论是哪一种感情,无论是哪一种,占有欲太强,都是痛苦的源泉。”小时候,我们看见别人有漂亮的玩具,我们就缠着父母给我们也买一个,有的甚至用不光彩的手段讲别人的据为己有。谈恋爱时,我们恨不得能为对方做一切,可是我们不知道,正是这种愿意为对方付出一切的心态,却使我们的爱情早早夭折,因为这不是爱,而是占有,这不能使对方感觉到你的爱意,反而成为对方的一种负担。有一个年轻人,向一位朋友求救:“我有了女朋友”,他说。“有女朋友你应该很欢喜啊,可你为什么一脸的愁苦呢?”朋友问他。“可是,我的女朋友太爱我了。”年轻人说。“这不是很好吗?不就是你想要的爱吗?”“一点都不好!这让我和她在一起非常痛苦。”年轻人无奈地说,“我非常喜欢和朋友一起滑雪,可是自从我和她一起之后,我就再也没有去滑过雪了,因为我女朋友不喜欢滑雪,而且她觉得滑雪非常危险,每次我想去的时候,她总是找各种各样的理由阻拦我,这使我非常痛苦。”“那你爱这个女孩吗?”朋友问他。“我是很爱她,但是我和她在一起,我感觉自己就像俘虏一样,被关起来,不自由!”

我们很多人,都和这位年轻人的女朋友一样,太爱对方,从而将对方视为自己的俘虏,不仅要俘虏对方的人,还要也要俘虏对方的心;控制他的行动,还要控制他的心。而这种“俘虏”,其实就是占有,就是把自我价值扩展到他人身上。很多情侣往往会说:“我爱你爱得要死!”或是喜欢说:“我是你的一半,你是我的一半!”明明是不同的两个人,却彼此互相要求对方,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这种“爱”,本来就是一种互相的占有。你想占有他,他也想占有你,因为都想占有,所以就分不开了,这样的“爱”,到头来,却只让对方更想逃走。

占有别人是在运用政治手腕,想要占有整个国家就是政客在努力的事情。占有另一个人是一种较小规模的努力,想要成为政治,想要支配,发号施令,控制与驾驭,借着这样做,你的自我可以被增强,你开始在扼杀对方。

我们往往以爱的名义进行占有,却殊不知,这种所谓的“爱”,并不是真心的爱,而是伤害。有一个牧师来到他的新教区,新教区旁边有一个漂亮的花园,花园里的郁金香开得正旺。可是第二天,牧师发现很多郁金香都被摘了下来,乱七八糟地仍在地上,牧师非常心痛。他问了教区里的其他人,才知道每天下午都会有几个小孩子来花园里玩,这些花就是那些小孩子摘的。那天下午,牧师早早守在花园边,等待那几个孩子的到来。一会儿,一个小男孩来了,他伸手就摘了一朵郁金香。牧师看见了,问那个小男孩;“你喜欢这朵花吗?”小男孩点点头。“你既然这么喜欢这些花,那你知道吗,如果你将这些花摘下来,它就只能活几个小时,可是如果在花枝上,这些花就可以开几个月。”小男孩想了想,决定再也不摘花了,其他孩子纷纷仿效,于是那年春天院子里布满盛开的郁金香。

那些孩子是真心喜欢郁金香的,但他们的喜爱只是单纯的占有。牧师的话让孩子们明白了什么才是爱的最好表达方式。于是盛开的郁金香点缀了春天,也装点了孩子们的心灵。

对爱情的占有欲,是因为我们把爱情当做自己生活的全部,把对方当做自己生命的全部,从而使自己陷入自己为自己营造的“爱情”里,而忘记了你爱的是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而不是一个任你摆布的布偶。

对金钱的占有欲,是因为我们内心对金钱的能力的渴望,认为有钱就可以拥有一切,却并不明白金钱可以买到的东西很多,买不到的东西同样多,而且太多的金钱反而会成为你生活的负担。

对任何美好事物的占有欲,是因为我们自身的虚荣心和私心,我们不想让别人看见同样美好的事物,只想将之据为己有,一方面可以作为自己炫耀的资本,另一方面也满足了自己的私欲,可你却不明白,美好的东西只有展现在阳光下,才会越来越美,把它藏在黑暗的角落,它便会慢慢枯萎。

所以,收起你的占有欲,给他自由的空间,这才是真正的爱。攀比没有尽头,何苦自寻烦恼

欲望的表现形式有三种:比较、占有、竞争。因为有了比较,所以才会产生占有之心,而产生占有之心后,就会想着要和别人竞争,获得自己原本没有的东西。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我们因为面对的现状不同,想要的东西也会不同,但总体来说,我们的欲望是呈直线上升的趋势,也就是说我们想要的东西只会更多,不会减少。

从小到大,我们最喜欢的事就是拿自己和别人作比较,别人有好玩的玩具,别人有有钱的爸爸;别人有漂亮的女朋友,有有权势的岳父,有体面的工作;别人家的孩子学习好,别人家的孩子很听话,别人家的孩子出国了,等等。我们一直活在别人的阴影之下,从未关心过自己拥有什么,从未想过自己的父亲没有钱但慈爱,自己的老婆不漂亮但贤惠,自己的孩子不聪明但懂事,说不定自己也是别人所羡慕的对象。

有了比较,便会有占有之心,便想将别人的占为自己所有,可别人不是傻子,不会等着你来拿,所以便有了竞争。为了具有更好的竞争优势,我们可以使劲各种手段,甚至手足相残,亲人反目,我们的人生,便陷入了这一轮轮比较、占有、竞争的恶性循环之中。

我们不停地为占有、攀比和竞争而劳碌,无非是想过幸福的生活,但我们似乎忽略了一点“有得必有失”,你得到的外物越多,你失去的也将会最多,金钱有了,亲情没了;事业有了,健康没了;名声有了,清闲没了;权力有了,自由没了。最终我们发现,我们想要的幸福不是离我们越来越近,而是越来越远。一个人去参加一个公司的面试,在答辩的最后关头,老板亲自问了一个问题——十减一等于几。参加面试的共有三个人,另外两位是研究生,只见第一位很快红光满面地说:“你想等于几就等于几。”第二位侃侃而谈:“十减一等于八,那是消费;等于十二,那是经营;等于十五,那是金融;等于一百,那是中奖。”望着神采飞扬的他们,这个求职者脑子里一片空白,最后只好黯然答道:“十减一等于九。”并做好了落选的准备。谁知老板当场宣布他被录取了。事后问其缘由,竟是他的简单,坦诚。

原本一个简单的问题,在面试者的心里却变得如此复杂,不得不让人深思。因为太想得到,所以拼命抓紧,可抓的越紧,反弹的力道越大,最终什么也得不到。而简单却让我们变得诚实、快乐,让我们处在灯红酒绿中,却能保持一颗纯净的心。2004年3月31日下午,读书论坛请到著名歌唱家关牧村和她的先生江泓博士,和读书论坛的网友举行了一次主题为“我的艺术与生活”的讨论会。期间主持人问了这样一个问题:“社会给你的评价是:歌声‘歌遏行云’,人生‘德艺双馨’,这是对你艺术人生的最好概括。请你用一句话来对自己的人生做个概括?关牧村回答道:“就是主张平常心是道,简单生活是福。其实,不要把自己当成什么,才是什么;要把自己当成什么了,就不是什么了。 ”

我们知道两个高手之间的比拼,往往一个简单的动作就能拼出高低,同样,真正懂得生活的人,才知道生活的真谛是简单、自由,不留恋于外界的繁华,不羡慕他人的奢华,守着自己的心,寻找自己的净土。为他人的奢华所吸引,跟着自己的心,寻找自己的净土。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心若无物,到处是天堂。贪小利容易吃大亏

曾经听过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乡下的一个男子,因为牙齿坏了,来到街上找医师拔牙。他问道:拔掉一个牙需要多少钱?牙医说:拔一颗牙的费用是50元,拔两颗牙80元。男子想自己难得来一次集市,拔掉一个牙50元,拔两个要便宜20元,算起来非常划算,于是他就决定拔掉两颗牙齿

乍听起来,男子好像是占到了便宜,拔了两颗牙才花了80元,可是他的那颗牙本来就是好的,不需要拔掉的,所以他贪便宜的结果是不仅多花了30元,还拔掉了一颗好牙,你说,他这是占了便宜还是吃了大亏呢?牙齿坏了,他却贪便宜多拔了一颗好牙,他这是真的占到便宜了吗?佛经里面也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从前有一个老人有七个儿子,有一个不幸去世了,尸体便停放在屋中。因为屋子里放着一具尸体,大家都觉得不是很方便,所以老头子就对全家人说,我们搬出去住吧!免得大家看到尸体伤心流泪而且不方便。邻人看见他们搬东西便问:“你们怎么突然搬家呢?”老人说,因为屋子里面有尸体让我们感到心痛而且不方便,所以我们决定换一个地方住。邻居问:“那你们为什么不把尸体搬出去埋葬呢?”这个老人才恍然。那怎样才可以将尸体运出去呢?老头思索了半天,正好见到一个人挑着担子经过,于是说:用扁担挑出去岂不是很方便?可是用担子挑,担子两边的重量要基本相同,怎么办呢?于是老头决定再杀一个儿子,这样两边的重量就一样了。

这个寓言故事的寓意是,在这世上有很多莽撞的人,只顾自己眼前很少的利益,而将未来美好的前程失去,譬如一个学佛的人,最基本的就是遵守五戒清规。万一不小心犯下哪一条清规,应该及时忏悔,多做善事消除罪恶。可是很多人隐藏自己的恶业,不让人知道,还觉得自己聪明,若要忏悔,不如多犯几次再忏悔,这样岂不是更好?这与杀子成担又有什么不同呢?

不遭遇逆境,不经历苦难的人,无法体会人生中的痛苦,也不知觉悟,在逆境之中,或饱尝人世之苦,才想行善积德,但是有没有办法摆脱人世上的几种欲念。想再享几年世间的幸福快乐再去修德积福。一年又一年的想要做功而又畏惧吃苦,一直过着舒适的生活,又希望自己得到上天的眷顾,获得什么秘诀。想着自己不费神劳力就有很多的功德。所以有些骗人者蛊惑人心,而谣传有得道修福的秘诀,达到自己的目的。其实这是在将人引入邪道。曾经有一个穷困潦倒的人,家里只剩一条长凳,他每天不得不在长凳上进行休息。但这个人非常的吝啬,他知道自己这个毛病不好,但就是改不了。他向佛祖祈祷:“若是我可以发财,我必定改掉吝啬的毛病。”佛祖有怜悯之心,便给了他一个口袋,说:“这个袋子中有一枚金币,当你将金币拿到手里时,袋子里还会再出现一个,但是当你想要去花钱的时候,只有将手上的钱袋扔掉才可以花钱。”那个穷人于是便不断向外拿金币,一整晚都没有睡觉,地上到处都堆满了金币,这些金币已经够他花几辈子的了。他的肚子很饿,想拿些金币去买食物,可一想到要花钱就要先扔掉钱袋,他又很舍不得。他的心里总是在在念叨:“我不能扔袋子,钱还不够,再多一些我就会扔掉袋子!”到了最后,他已经没有力气将手伸到袋子里面去了,但他还是抓着袋子不放手,终于死在了钱袋旁边,只剩下一地金币。

在生活中,有些人总是因为一些眼前的小利,与别人发生争执,而忽视未来的利益,执着于贪念之中,必然会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金钱并不是罪恶的化身,真正的罪恶是那些执着于物欲追求的贪念。

第二章 断绝人性杂念,返还纯净本心

心中有戒律,才能不为杂念所动

佛家对戒律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作为佛门弟子,不但要修习精深佛法,更应严守佛门戒律。

在佛陀快要涅槃的时候,众弟子非常伤心,公推阿难问佛陀:“佛陀在世的时候,我们都依佛陀为师,佛陀涅槃后,我们依谁为师呢?”佛陀答:“应依戒为师。”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戒律对于佛家弟子来说有多重要。佛家戒律不但可以规范弟子们的行为,告诉他们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还可以指引佛门弟子们如何在修行的时候忘却世俗之事和身边的烦恼,渐渐地走进修行的清凉之地,做到四大皆空。

其实,不论是佛门还是俗世,都应遵守各自的戒律,才能保证社会秩序的良好运行,才能保证人人平等。

内心的戒律,能够让我们戒除贪、嗔、痴等心病,内心之中的贪念、恶念、淫念才能彻底消失,我们才能做到净心,使得身心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有个小和尚,刚出家不久,师傅交代了很多戒律,他却不以为然,认为遵守这些条条框框太过麻烦,整个人都被束缚着,如何逍遥自在?所以,这个小和尚在自己叛逆之心的驱使下一次又一次地触犯戒律。有一天,小和尚因为说了谎而被罚在厨房砍柴,他一边砍柴一边思考问题,一不小心,斧头就掉了下来,差点砸到脚面。正巧,这一幕被方丈看到了,于是方丈走过去,拿起斧头,问道:“想什么想得这样入神啊,一心可是不能二用的。”小和尚看着方丈,结结巴巴地说:“没……没想什么。”方丈看了看心不在焉的小和尚,叹了叹气,刚想转身离开,却听到小和尚问道:“方丈,弟子有一事不明,望方丈赐教。”方丈看着满脸困惑的小和尚,说道:“什么事啊?”“出家人为什么要遵守那么多戒律,这样多的束缚对我们有什么用啊?”方丈坐了下来,笑着说:“刚出家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这些戒律是束缚,因为你还不了解佛家戒律,世俗之人也是因为不了解佛家戒律,担心受制约,才不敢受戒。其实,戒律之中包含了修身养性的精华,不但可以规范我们出家人的生活,还能够让我们心境如一,从而消除我们心中的贪、嗔、痴三毒,你明白了吗?”“明白了,方丈,弟子谨遵教诲。”方丈看了看小和尚,继续说道:“戒律为修行的根本,其中的奥妙博大精深,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领悟到的,也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够说明白的,应当在日后的修行过程中严格遵守戒律,才能受益匪浅。”

就像方丈所说的那样,戒律是博大精深的,其中的奥秘,只有自己亲身经历之后才能体会,病由心生,想要戒除心中的病,就要学会养心,而养心的根本养出清净之心、诚实之心和慈悲之心。

佛家主张不杀生,今人有很多为了秉承佛家理念,愿意行善之人放弃了美味的肉食,这样做,其实就是一种尊重生命的表现。但是也有所不同,佛家弟子不吃肉,是在戒律和佛心的驱使之下,而凡人不吃肉,多是为了积德行善,心中生了戒律,在内心戒律的驱使下走素食之路。

佛家主张不偷窃,因为偷窃皆因心中充满欲望所致,而佛家弟子讲究的是有颗清净心。凡人不能偷盗,是因为有法律的约束和道德的审视,道德如旁观之人,若你偷盗,良心上会不安,同时会受到周围人的谴责,其实,凡人起了偷盗之心,皆因内心不明净,心中戒律不严,使得手不受控制。

佛家主张不邪淫,因为“红粉骷髅,蒙衣陋厕”,几乎每个人都可以意识到邪淫的危害,却仍不能自拔地深陷其中,多的是贪恋和难舍,进而影响身心健康和家庭幸福。因为,在佛家戒律之中,戒邪淫是非常重要的一条,讲究的是面对邪淫之时也能拥有一颗清净之心。凡人如果能将戒邪淫的戒律铭记心中,自然不会被邪淫所害,心中也不会生出些许污浊,生活上多出的应是其乐融融。

佛家不主张说妄语。所谓妄语,即妄言、绮语、恶口、两舌。不要难理解,这几个词语的意思就是口是心非、欺证不实、花言巧语、油嘴滑舌、辱骂诽谤、恶语伤人、搬弄是非、挑拨离间。看到这些解释之后,很多人可能会说,原来这些统称为妄语啊,这些行为都是被人唾弃的。

其实,无论是哪一种妄语,都是为了满足自身欲望,以达到某种目的,为自己牟取私利的表现。应当有一颗真诚的心,内心中之中有戒妄语这条戒律,才能让更多的人围拢过来,周围的人才不会对你心生芥蒂,厌恶你的所言所语,或是因为你的言语而受到伤害。妄言之人,内心更是不得清净的,他们只不过想通过自己的语言来攻击别人,或是挑唆别人,想要不费一兵一卒而做个中间获利之人,这样的人,内心污浊到了极点,就像是终日接受不到清理的房屋,即便满面是窗,也早已被尘埃、杂物所遮掩,再见不得光明。

佛家不主张饮酒。可能有人为问:“酒为粮食所酿,可谓素饮,可为何佛家弟子将酒视为‘荤’?”其实,酒本身没有醉,只不过酒会让人迷失心性,让人犯下弥天大错,正所谓“酒大伤身,酒多乱性”,佛家将戒酒视为戒律之一,意在强调人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心。这和沿轨道行驶的火车一样,一旦出了轨道,后果不堪设想。凡人亦是如此,如果内心深处没有戒酒之律,很容易在这个精神和物质富饶的年代做错事、做悔事,比如,酒后驾车容易出车祸,家破人亡;酒后乱性会导致精神和金钱上的损失,而后便是家庭的破裂。

试想,如果一个国家的人,都能够严守心中的戒律,做到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吸毒,那么这个国家中的每个人的心灵都能够得到净化,法律也就成了摆设,因为人们不会再过有悖于良心的事情,每个人的心灵都非常纯净,那这个国家就会变得和平、蒸蒸日上。克制杂念,不为诱惑所动

在生活中,你是否经历过这样的情况:心里清楚吸烟有害健康,但是却因为吸烟所产生的伤害并不是立刻显现出来,因而就不愿意放弃一时的快感;心里清楚只有努力学习才能获得更多的快乐,但是因为不能放弃一时舒适的享受,而放弃紧张的学习。要抗拒某种立刻可以满足的诱惑是非常困难的。中国有一个这样的寓言故事:有一天,八仙之中的吕洞宾下凡拯救众生之苦,在路上看到一个小孩在不停的哭泣,他就问小孩:“你因何事伤心?”小孩说:“因为家中贫苦,没有办法奉养双亲。”“我给你个金块,你拿去奉养双亲,如何?”吕洞宾被孩子的孝心所感,随手指了一指路边的一块石头,那石头立刻变成金块。当大仙将金子递给孩子的时候,竟然被拒绝了。“你家里很苦,为什么不要金子呢?”吕洞宾很诧异。孩子指着吕洞宾的手说:“我现在想要的是点石成金的手指。”

这则寓言并不是很长,但是很有现实意义。饥饿交困的孩子看到了金子,激发了他心中的欲望,欲望让他迷失了心智,居然放弃了金子,竟然想要点化金子的手指。由此可见,诱惑令人心智迷乱,让人陷入歧途当中。“诱惑”最早的解释是在《淮南子》,“诱”的意思是先导,“惑”则是给人展示假象,就是要诱导被人就是让被人的认知离开原来的轨道,步入歧途。

人在世上,红尘滚滚,色迷五内,目眩头晕。可以这么说,诱惑到处皆是,无处不有,人就处在诱惑的包围之中;名气诱惑、钱财诱惑、美色诱惑、美食诱惑,如此等等,各种诱惑俱全。凡此种种,都能引发世人的联想,激发人的欲望,令你丧失理智,欲得之而后快。在诱惑面前,有的人选择接受,而有些人选择放弃。

名利,尽管很多人对它以清高的态度,甚至诅咒它,但它必然有奇妙的魅力所在。要不,古往今来,不知多少人花费心血,在追求,在奔波。《史记·货殖列传》中讲:“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相传乾隆皇帝有一次微服私访下江南,有一次在江边眺望远景,看见水面上船只往来不绝,穿梭不断。他于是问身边的大臣,那几百条船上的人在做什么,他的大臣答道,他只见到两只船,一只叫“名”,一只叫“利”。可以想象名利对人有多大的诱惑,非是一般人可以拒绝诱惑的。许多有德的高僧以及名士可以拒绝名利的诱惑,可是只有那些超脱物外的大人物懂得拒绝,可见有的人能放得下利,而很少有人放得下名。

历史上的那些清官都有拒绝名利诱惑的德行,以自己品格的高尚为后世树立拒绝诱惑的表率。西汉史学家司马迁面对得势的大将军送来的洁白玉璧,说出了:“白璧最可贵之处是没有污点斑痕,物如此,人更应如此……若是我将玉璧收下,我便有了污点。”东汉的杨震在面对夜晚送重金的王密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何谓无知?”

社会形形色色,有很多吸引人的东西,金钱、美色、荣誉、官职、权位乃至房子、车子、美酒佳肴等等。而在公元前4世纪,犬儒学派的哲学家第欧根尼只有一身破烂的衣服,一条毯子,一只泥桶。一个征服者,国王亚历山大去他住的地方去看望他,充满同情地问道:“第欧根尼,我能为你做什么呢?”这位朴素的智者回答:“能,站开吧,你挡住了阳光。”面对诱惑,这位朴素的修行者这样回答,真是让人吃惊而且新奇。面对种种诱惑,而有些人选择了接纳,还觉得不拒绝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像严嵩、和珅,到陈青山、张子善,再到被处以极刑的胡长清、成克杰,这些贪官的落马,总结教训,都是在钱财美色的诱惑之下,思想动摇而没有拒绝。

面对诱惑,如何才能约束自我呢?就是需要让道心渗入生活之中,“入色界不被色染,入声界不被声惑,入香界不被香惑,入味界不被味惑,入触界不被触惑”,在污秽当中保持着洁净的心灵,出污泥而不染。有人曾经问达摩大师来中国干什么?他说:“寻一个不受人惑之人。”好一个不受惑之人!天下之大,能有几人?

理学家程明道与弟弟程伊川一同出席一个宴会,在席间召妓共饮,伊川非常的矜持,目不斜视,明道则是满不在乎的样子,照吃照饮。宴后,伊川就觉得明道做人太不谨慎,明道先生答曰:“目中有妓,心中无妓!”这样的胸襟是何等的洒脱,正是“云月相同,溪山各异”,“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这是我们普通人不能达到的境界。

面对各种诱惑,凡人可能不能自制,而戒律再告诉你不能被迷惑,必须保持住做人的清白,提升自己的品格。在古籍《玉堂丛语》中就记载这样的一件事:秦州曲吏曹鼎在追捕盗贼的时候发现了一个美女,目之心动。正巧那晚正值曹鼎当班,此女子多次用美色吸引曹鼎,让他心中非常不安,于是他将“曹鼎不可”四个字写在纸上,用于自戒。这四字被他写了烧,烧了写,就这样几十次,终于将自己骚动的心克制住了。为此,曹鼎这样自戒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常言道“心不随念转,眼不被境迁。朗然现前,对境无心,逢缘不动。”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守住本心,心中不要有过多的起伏,只要这个人心中无境,那什么也不能干扰到自己?“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百花丛里是“有情”,叶片不沾身是“觉悟”。

面对诱惑,君子可能堕落为小人,善良也可能变成邪恶。然而,很多事情都需要从两个方面看待,面对诱惑,关键就是在诱惑的情况下是否被异化,人的世界充满了诱惑,但是不能别诱惑所蒙蔽,否则,人的自主性便没有了,人的本心若是没有了,如何称之为人?由此观之,面对诱惑,即应该知道有所得必有所取。在诱惑面前,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而不是被其迷惑。切断自负之心,谦卑者近佛

有人曾问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听说您是天底下最有学问的人,那么请您告诉我这天地之间的高度是多少?”苏格拉底想了想,坦然地回复道:“三尺。”这个人听了感到疑惑:“世界上的人除了婴儿,差不多都有五六尺,那不把苍穹都戳破了?”苏格拉底回答到:“是啊!凡是超过三尺的人,如果想要立足天地之间,就要懂得把头低下来。”

面对比自己强大的人,我们迫于气势,或许会谦卑恭敬,但面对比自己弱小的,我们是否也能做到谦卑恭敬呢?我相信很多人都不敢大声的说“是”。虽然我们自小接受的教育是人生而平等,但我们的潜意识中还是会悄悄地给身边的人分等级,我们永远不可能用对老板的谦恭态度来对待清洁阿姨,这是人的本性。但是,我们见了清洁阿姨会热情的跟她打招呼,感谢她为大家营造了干净的工作环境,这,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谦卑——尊重,尊重别人也是一种谦卑。

谦卑是一种修养,谦卑者,与贵人相交,谦恭有礼,不卑不亢,与凡夫相处,亦恭敬有加,融洽祥和。谦卑还是一种心境,无得失心,无是非心,无分别心,淡然看待生活的一切。谦卑更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心灵的救赎,于人无害,于己有益。谦卑的人容易接受生活,也更容易被生活接受。

人生若是修行,那么谦卑就是佛性。有人跟着佛陀修行,不知道为什么出家人见了人要低头弯腰,双手合十,口称阿弥陀佛。佛陀回答说:“因为佛在脚下,你需要弯腰才能寻见;因为佛悬于头顶的高空,它明照你的身影,你需要弯腰来向影中寻;因为佛长存诚心之中,诚心者往往谦卑,需要弯腰谦恭受戒。”意思是说谦卑的人才真正懂得如何修佛,才懂得如何成佛。法相禅师是一位佛学高深的大师,很多人都对他敬重有加。他喜欢四处云游,而每到一处,地方上无论达官贵人还是寺庙佛堂都盛情地邀请他前去讲佛。有一次,法相禅师云游来到福建某地,听闻附近一家很有名气的寺院正在准备一场佛法研习交流大会,法相禅师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交流和学习佛法的机会,可以增长自己的见识,于是欣然前往。法相禅师按时来到寺院,他没有坐在台上去讲佛经,而是和普通的教众一起坐在台下听讲,他入迷地听着台上的争辩和讲演,连连点头,一直安安静静地坐到散场,仍然是意犹未尽。这时候旁边有个僧人认出了法相禅师,非常惊讶,他没有想到自己可以坐在禅师的身边,况且以禅师这样高深的佛学修为,竟然也在台下听讲,他实在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僧人满腹疑惑地问道:“大师,恕我直言,您的佛学造诣远在众人之上,今日为何与我们坐在一起听佛法,您应该上台为我们所有人讲授真正的佛法才是。有您这样的高僧在此,相信大家都会得到许多教益的。”法相禅师听后却摇摇头:“佛在谦卑之人心中,无论台上台下都是一样的,而且我今日的确受益匪浅。”禅师接着解释说:“我在台下听讲,台上讲得未必是佛,但我心中听的却是实实在在的佛,我在台上讲演宣扬时,即便听的是佛,而我说的未必是佛,宣扬的不过是自己而已。”僧人听后,更加佩服法相禅师的智慧和修为。

有些人稍有能力,就到处夸夸其谈;稍有作为,就到处炫耀宣扬;稍有自信,就到处显山露水,结果很可能就像仲永一样“泯于众人”。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像他这样的圣人,也要谦卑地叫别人一声老师,这才是真正的难能可贵,这才是真正的智慧。也许你很有才能,也许很富有,也许品貌非凡,你觉得自己天生就高人一等,觉得有理由“木秀于林”,可是你欠缺一份谦卑之心,一样得不到别人的尊重,一样得不到别人的赞赏,一样只是徒有其表的浮夸之人。《莱根谭》中说:“君子之心事,如天日昭昭,要使人易知;君子之才华,要玉韫珠藏,使人非易知。”如果你是高山,就不要告诉别人自己有多么高;如果你是深海,就不要告诉别人自己有多深,如果你是大地,就不要告诉别人自己有多厚,隐藏好自己的真实才华,谦卑地看待任何人和事,是对所有人的一种尊重,更是对自己生活的一种尊重。

你愿意成为参天大树罢,就需要在晴空下低头接受阳光,你愿意成为一颗小草罢,且不妨在最卑微的尘土里开放。你愿意成为茁壮的种子罢,就直接将自己埋在最深沉的地下默默生长!谦卑之人才可见生活真性,或许有一天我们真的应该这样告诉生活——“我很能干,可是我很谦卑!”不要将你的期望强加于人

当我们为别人付出的时候,总是在不经意间强迫别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领导希望下属干出更出色的业绩,父母希望孩子考到更高的分数,情侣希望在对方的心里自己是唯一,社会舆论和媒体要求名人完美无瑕。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期待别人做得更好一些,然而,我们是谁?你是谁?凌驾在别人之上的领导者,还是掌控一切游戏规则的操纵者,你的爱和关怀是否足够真心实意,你的爱是否表达得足够正确?

做人不要总是对别人抱有太高的期望,不要总是将太多的欲望强加在别人身上,哪怕你非常爱他,可是爱不是强迫,那些加诸于人的观念事物只会破坏这份爱,只会伤害原本真实真诚的感情。很多时候你觉得自己付出了那么多,就理所应当地收回更多的利益,事实上,你在算一笔账,你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投资者,你在乎的也许只是你的名声、财富,所以你无法容忍别人的失败,无法容忍自己的心血到头来一无所获。可是当我们付出的时候,难道就一定是为了得到相应的回报吗?你若将别人的回报当成衡量对方感情的标准,最终伤害的不仅是别人,也包括你自己。

事实上,期望越高往往失望越大,而且你过高的期待很可能会给别人造成很大的压力,如果你真的爱他关怀他,那么就要更加淡然地看待他的成功或者失败,就要尽量给对方少一点压力。你更加宽容地看待别人,这份关爱才是最真切最难能可贵的。做人做事,凡事顺其自然,没有必要给别人设置一个门槛,也没有必要期待任何人为了你的期望而做出什么改变。有个小和尚做梦都想成为像师父那样受人尊敬且佛法高深的高僧,所以他总是寸步不离地跟在师父身边,希望能够学习更多修行的法门。小和尚为人勤奋,而且很有慧根,对于佛学的领悟能力非常好,很多同门师兄弟都对他交口称赞,唯独师父却从来不曾夸奖过半句,也不曾对他提过什么要求。有一次,小和尚忍不住问道:“师父,你是不是觉得我不适合修佛?”师父摇摇头说:“我觉得你很有慧根,可以说具有很深的佛缘。”小和尚听了很高兴,接着说:“昔日佛陀规劝弟子们当人人修得正果,难道你对我没什么期望吗?你不希望我成为得道高僧,不希望我修成正果吗?”师父笑了笑,什么也没有说,只是领着小和尚来到庭院之中,然后指着两棵高低相差很大的树说:“你看看这两棵树,他们都是为师十几年前同时种植下去的,可是为什么在同样的生长环境中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差别?”小和尚挠挠头表示不解,师父解释说:“十几年前,为师总是精心照顾其中的一棵树,期望自己培养的树可以比自然生长的树长得更好一些,但事实上,我看重的那棵树现在远不如另一棵树长得好。”小和尚顿时若有所悟,说:“多谢师父的教诲,看来是我自己弄错了,我想修佛原本修的就是自然心,就像树木的天生天养一样,一切强加的美好愿望只会适得其反。”师父微微一笑,转身离开了。

生活就应该顺其自然,我们不应该再强加一些额外的东西,更不能将这些东西强加到别人的身上。无论对方做什么,只要对他认为是值得的,是对的,做的很开心,我们就应该送上自己诚挚的祝福,而不是凭借自己的意愿去横加指责。如果你的爱情很幸福很浪漫,你的婚姻生活家庭生活很美好,那么就没有必要为了房子、车子、昂贵的珠宝、漂亮的衣服或者是高级香水而让自己或者另一半疲于奔命,给自己和他一个自由的空间,你们的爱情才会长长久久,幸福才能永远相伴。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每次考试都考一百分,为了这一百分,他失去了和同伴们踢球的机会,失去了看最喜欢的动画片的机会,他变得越来越沉默,你已经好久没听见他开心的笑声了,你用自己的要求,将活泼可爱的孩子变成了暮气沉沉的“小老头”,这一切都是你希望看到的吗?你投注那么多的关心,不就是希望他们一切都好吗?可最终的结局是怎么样的呢?一切都与你的想法背道而驰,你找到原因了吗?如果你爱自己的孩子,那么当他考试失败的时候,鼓励他下次取得进步就可以,没有必要非得设定一个具体的量的考核。如果你爱自己的爱人,那么无论对方经济状况如何,你只要送上真心的鼓舞与支持,而不是每天的冷嘲热讽和无度的索求。如果你在乎自己的下属,那么就要懂得尊重对方所做的每一份努力,就要懂得尊重他的每一个业绩。其实很多时候,无论别人做得好与不好,你只需站在一旁默默支持,默默鼓励,这就足够了。

生活有不可承受之重,为什么不试着放下心中的包袱呢?为什么不试着给别人更多自由空间?我们应该抱着更开放更宽容的态度来面对自己身边的人,要更加释然地看待生活,不要总是对生活抱有太高的期望,哪怕你是以爱之名?其实对生活的期许低一点,我们的人生才不会有那么多的烦恼,我们的快乐才更容易得到满足。幸福有时候真的很简单,只要你所关心的人过得快乐,你就会快乐;只要你所爱的人过得幸福,你也就过得幸福,如果以你的高标准来衡量别人的幸福,那么这份爱未免太过牵强太过沉重了,你承受不起,你身边的人同样承受不起。怜悯不如同情,同情不如尊重奥斯卡·列凡特是美国20世纪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又以机智幽默善于搞怪而著称。一天晚上,列凡特正在为观众演奏钢琴曲,悠扬的乐曲从他的十指间轻轻流泻出来,此曲只应天上有,列凡特表演得投入,观众也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如醉如痴。这时,一位观众姗姗来迟,从座位间的过道向音乐厅的中央走去,尖尖的鞋跟有力地叩击着地板,发出刺耳的声音。观众的兴致被这突如其来的不和谐音符给搅乱了,列凡特也停止了演奏。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这位女士的身上,她也明显感觉到了,但是仍然故作镇静,昂首挺胸,大步向前。忽然,钢琴声再次响起,大师现场发挥,专为该女士量身创作了乐曲!女士犹豫了一下,放慢了脚步,音乐也随之变得节奏舒缓;她停下来,音乐也戛然而止;她快步疾走,音乐也立刻转为欢快急促。所有的观众都被女士现场的盛装舞步滑稽表演逗得哈哈大笑,现场气氛达到了高潮。女士终于在自己的座位上瘫坐下来,面红耳赤,尴尬至极。

常言道:送花的人周围满是鲜花,种刺的人身边都是荆棘。天底下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但每个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可是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总是自觉地将人分为三六九等,对那些比自己富有、职位比自己高、权力比自己大的人满脸堆笑恭恭敬敬,而对那些所谓的“穷人”,没有什么背景、权力的人则是冷言冷语、趾高气昂。所以公交车上,明明有那么多空座位,“农民工”却依然站着也就不足为奇了,是这些所谓的“文明人”“高等人”用自己的眼神扼杀了他们的尊严。

懂得尊重他人,是一种为人的高尚品质。每个人所从事的职业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别。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没有理由也没有资格用不屑一顾的态度去轻视他人、嘲笑他人。真正的尊重,应是一种对他人不卑不亢、不仰不俯的平等对待,同时也是一种对他人人格与价值的充分肯定。一个真正懂得尊重他人的人,必然会以平等的心态、平常的心情去面对所有人,不论他是幸运抑或不幸运、成功还是不成功。

一个企业家曾经这样说:我从来不记得对谁命令过什么,我总是用建议的语气提醒对方,从没说过“做”或“不做”,也没说过“要”或“不要”,无论对商业对手还是下级,我说的最多的是“你可以考虑一下……”“你认为……”之类的话。在看助手写的文件时,我总是这样说:“这句话这样写,你觉得会不会好一点呢?”口述文件时,秘书在旁边做记录,我就经常会问:“你觉得这样说怎么样?”我总是让助手们觉得,自己很受信任,可以放手按自己的意愿做事。我从来不批评自己的助手们,也不干涉他们,即使他们偶尔也有过错,也会让他们自己吸取教训并自己改进。这样做的结果是,别人轻松地就改掉了自己的错误,而且心灵没有受到伤害。因此,在与他共事的过程中,助手们感觉到自己是很重要的,都乐意与他合作,大家都从心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