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状神经节埋线治百病(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27 14:02:28

点击下载

作者:杨才德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星状神经节埋线治百病

星状神经节埋线治百病试读:

主编简介

杨才德中医针灸学副主任医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东岗院区中西医结合科主任师从于国医大师石学敏院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传统医药国际交流中心高新适宜技术推广项目“杨氏微创埋线针刀疗法”项目组组长中国针灸学会穴位埋线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针灸学会中医针灸技师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外治操作安全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中华中医药学会针刀分会、亚健康分会、疼痛分会理事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仲景星火工程分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慢促会针刀埋线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甘肃省针灸学会副会长

甘肃省针灸学会埋线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甘肃省中医药学会疼痛分会、针刀分会副主任委员兰州市中医药学会副理事长

台湾中医临床医学会永久学术顾问

教材与专著《穴位埋线疗法》(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埋线针刀百问百答》(穴位埋线系列丛书)主编,中医古籍出版社《微创穴位埋线实用技术》副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微创埋线美容技术》副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国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年鉴》副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针刀治疗疑难病》主编,郑州大学出版社《陈氏异型针刀疗法》主编,郑州大学出版社

穴位埋线绝技

线体对折旋转埋线法

手卡指压式星状神经节埋线术

分筋拨脉式颈动脉窦埋线术

三点一线式蝶腭神经节埋线术

推寰循经式迷走神经埋线术

科研与论文

主持参与科研8项,获奖3项

发表论文82篇

业绩与荣誉

2006年被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针行天下——全球针灸风采录》收录入“人物篇”

2013年被收录入《国医年鉴》(中医古籍出版社)总第五卷之“中医药名人榜”

2013年埋线绝技被收录入《中国民族医药特色治疗技术大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4年获得国家专利——埋线针刀

2016年被《强梦中国——杏林医学篇》收录

2016年被《中华埋线名医百家精粹》收录

2017年被《华夏名人荟萃》收录

推广与培训

中国针灸学会“全国穴位埋线新技术培训班”主讲老师

甘肃省继续教育项目“全国穴位埋线新技术培训班”主讲老师

美国旧金山“国际中医药学术交流大会”之“长效针灸”主讲老师

台湾中医临床医学会“2017临床向大师学习系列01”主讲老师

加拿大阿尔伯塔省中医学院“国际埋线技术培训班”主讲老师

国内外专题培训2000场次

举办国际国内穴位埋线交流会40余次

举办埋线针刀技术比武1届,300余医师参赛

创建全国性“穴位埋线临床示范基地”35家

累计培训医师5万人次

对埋线行业的贡献——开创了我国埋线疗法新局面

解难题——首次总结并提出“杨氏线体对折旋转埋线法”,彻底解决了胶原蛋白线的排异反应和PGA、PGLA等线软的难题。

破禁区——首次总结并推出“手卡指压式星状神经节埋线术”“三点一线式蝶腭神经节埋线术”“分筋拨脉式颈动脉窦埋线术”“推寰循经式迷走神经埋线术”“线体对折旋转埋线法”,彻底打破或者降低了神经、血管等特殊部位的操作风险。

拓范围——发明“埋线针刀”,从埋线的角度引入即刻松解的机制,从针刀的角度引入长效针灸机制,把埋线治疗痛症的疗效推向新的高度,把埋线治疗痛症的范围拓展到了新的广度。

创流派——整理推出了“杨氏3+埋线针刀系列特色疗法”,形成了以“西医诊断方法、中医治疗思维、中西医结合治疗技术”为特征的杨氏流派,目前从医者已达5万之众。扫码与作者交流本书主编杨才德(左)与国医大师石学敏(右)合影石 序

穴位埋线与针灸疗法一样,是属于中医外治法的范畴,它是“理论与临床同行、实践与操作并重”,且技术性很强的一门学科。

针灸学的“留针”理论是穴位埋线疗法的理论基础,故穴位埋线亦可称为“长效针灸”,因为它是针刺的延伸和发展。其实,古人的“留针”理论和实践,开启了针感延续的大门,埋线疗法则真正实现了长效的针灸。

穴位埋线疗法发展到今天,可以说它是中医经络理论与西医学相结合的产物,它通过线体在穴内的生理刺激作用和生物化学变化,将其刺激信息和能量通过经络、神经传递,以达“疏其气血”,“令其条达”,治疗疾病的目的。综观本法的整个操作过程,实际上包含了穴位注射、针刺、刺血、留针及组织疗法、机体组织损伤后的修复等多种刺激效应。所以,穴位埋线疗法实际上是一种融多种疗法、多种效应于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它始终呈现着“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和经络学说为指导,以可吸收外科缝线为载体,以埋线针为主导,以穴位为媒介,以长效针感为核心,以主治慢性顽固病为主体”的六大特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20世纪60年代埋线疗法诞生,通过数十年的推广运用,治疗病种从简单的几种疾病,如脊髓灰质炎、哮喘、胃炎等,到绝大部分临床中难治的慢性疾病,再到内、外、妇、儿科杂病,埋线的治疗范围越来越广泛,病种越来越繁杂。从单纯埋线治疗,到配合中西药物、手法、理疗等,发挥了协同作用。埋线的工具,由三棱针、腰穿针、专用埋线针,向一次性使用埋线针发展,也向复合性针具如“埋线针刀”发展,由此,也引发了使用治疗工具的多样化改良,其目的都是为了增强临床操作的实用性。

一门学科的发展,需要一批有真才实学的实干家。杨才德同志是我的弟子之一,他长期致力于中医针灸尤其是穴位埋线和针刀事业,大力推广适宜技术——埋线、针刀、穴位注射等。他牵头创建了中国针灸学会穴位埋线专业委员会,并当选为副主任委员;牵头创建了北京中西医慢性病防治产业发展促进会全国针刀埋线专业委员会;牵头创建了甘肃省针灸学会埋线专业委员会,并当选为主任委员,每年培训数万名基层医师,是我国埋线学科的排头兵、带头人。

难能可贵的是,以杨才德等同志为代表的一大批专家,在进行技术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工具创新的同时,还及时进行经验的总结和提高,杨才德、雒成林主编的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穴位埋线疗法》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后,迅速被抢购一空;杨才德主编的《埋线针刀百问百答》在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后,供不应求,这说明埋线疗法已经由星星之火,成为燎原之势。《穴位埋线系列丛书》共10册,编委均为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临床专家教授,从不同角度诠释了埋线疗法的创新,对埋线疗法的推广应用起到重要的作用。本套丛书中“线体对折旋转埋线术”“手卡指压式星状神经节埋线术”“三点一线式蝶腭神经节埋线术”“分筋拨脉式颈动脉窦埋线术”等成果,均会在《星状神经节埋线治百病》《埋线针刀治疗学》等相关内容中呈现,观点新颖,方法实用,内容丰富,非常令人期待。

自然科学的发展总是具有阶段性,医学的发展总是受到它的影响而具有局限性,因此,我们要“批判地传承,科学地创新”。穴位埋线是对传统针灸的创新,中医学、针灸学及其留针理论,以及西医学成果——解剖学、生物力学、脊椎病因治疗学、软组织外科学、周围神经受卡压的理论等,都是埋线疗法的理论基础。

穴位埋线疗法,必将成为中医外治法的奇葩之一。

开卷有益,乐而为序!2017年8月自 序

余常三省吾身,省己,省事,省苍生疾苦;极医源,悟医道,泥上工普救含灵也。

凡医者,必立于巨擘之肩,怀治病救人之术。常惴惴不安于医道薄浅,难尽浩瀚医术之万一;亦怦然萌动于顿悟巧思,弗保管窥心得之无误。

每及于此,精勤不倦,阅古人之经典,拭充栋之医籍,撰方自服,以知药性,施针自体,以明针理。身心俱惫,形神均劳。每遇天下难病,苦无方可用,无法可施,叹医术之不精,慨医技之匮乏也。

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留针之于埋线,理论渊源;皇甫之于针灸,乃为鼻祖。甘肃庆阳,岐伯故乡;平凉灵台,皇甫谧殇。武威汉简,旷古之珍稀;敦煌藏经,千载之绝唱。黄帝问道于崆峒,天师对答成《内经》;玄晏先生诞朝那,传世《针灸甲乙经》。

外祖潘公,医术颇精,河西闻名;余弱冠入门,全凭父命,一无所长。赴中医院校,寒窗数载;习针灸导引,累月经年;拜大师名家,北往南来;感医道艰难,不辍精研。

夫黄河之川,陇原故地;华夏之摇篮,中医之始源;明珠丝绸之路,东西文化交汇;医籍经卷沉淀,凝聚中外智慧。余生长于斯,沐盛世时代之春风,古树新芽;乘国医复兴之大势,陇上开花。幸甚徜徉于良政十载,于名师左右受教多年。愚顽鲁钝二十余载,精勤不倦;虚度年华不惑之年,始有所得。

针灸之益贵留针,留针长效医所求;穴位埋线线代针,埋线针刀刀亦针。中西结合,继承创新,是为埋线针刀;对折旋转,提插切割,是为技术诀窍,余有所得,不敢藏私,与同道共享。绝技成熟之日,声名鹊起之时。培训两千场次,弟子五万余名;套餐指导疼痛慢病,受益人群千万之众。

得国家之专利,“一种埋线针刀”;撰高校之教材,《穴位埋线疗法》;师徒共进教学相长,《埋线针刀百问百答》;学术流派端倪现,《埋线针刀治疗学》;埋线科研数十项,多次获奖;导师团队发论文,数百余篇。被誉埋线之先驱,上下求索;受授行业之领袖,前路漫漫。受邀讲学旧金山,培训(中国)台湾加拿大;高徒遍及华夏,外籍桃李不言。

余夜半自醒,而常自省:虽无鸿鹄之志,而能高飞;略有小思之得,却获大成。此乃名师教化之功,盛世惠及之荣;此乃先圣赏赐传承,时代赋予创新。每及于此,顿觉当广开门路而收徒传技,以谢时代;应著书立说而留诸后世,以惠苍生。是故,“线体对折旋转埋线法”“手卡指压式星状神经节埋线术”“分筋拨脉式颈动脉窦埋线术”“三点一线式蝶腭神经节埋线术”“推寰循经式迷走神经埋线术”等经典技术,得以广泛传播,惠及万千民众。

然医道研修,非一人一世之功;流派惠民,需团队不懈传承。星状神经,西医之名;功能主治,中医可用。昔有刺星,性命乃误;手卡指压,万人无虞。而其主治,不能悉俱;万医总结,汇报不止;累牍百余,遂成一书;贻笑方家,抛砖引玉。今虽不能囊括其功能于一书,但已尽归纳总结之微薄之力。

星状神经节埋线治百病,体西用中,必扬奇效之佳音!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虽任重而道远。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当自强而不息!2017年8月31日于黄河之畔兰州第一章基础知识第一节穴位埋线疗法一、概述(一)穴位埋线疗法沿革

穴位埋线是指将可吸收性外科缝线置入穴位内,利用线对穴位产生的持续刺激作用以防治疾病的方法。究其源流,穴位埋线疗法是在传统针具和针法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历经了留针和埋针的雏形期、穴位埋线的萌芽期、临床推广应用的发展期和以辨证选线取穴为特征的成熟期。1.雏形期

古人约在四千年前就开始“以石刺病”,针具最初形式是砭石和草木刺,后来发展到骨针、竹针、陶针、金针、银针、马衔铁针、合金针等金属针具。现今临床广泛采用的针具多由不锈钢制成,坚韧而不易生锈,造价低廉。针法与针具相辅相成,从最初的《黄帝内经》“九针”理论,到金元时期何若愚的时间针法、窦汉卿的“针刺十四法”,到现代的许多分支疗法,随着针灸日新月异的发展,现代的科学方法和手段逐渐与针灸理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穴位刺激疗法,如电针、水针、头针、耳针、割治、穴位注射、磁疗等,使针灸学术内容更加丰富,疗效日益提高。医者运用不同的方法对穴位进行刺激,使患者经脉疏通、脏腑平衡、气血调和,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单纯采用针刺的方法来治疗一些顽固性慢性疾病,效果往往不尽人意,或者虽有疗效但不能巩固和持久。于是,产生了“留针”的方法来巩固疗效,而留针正是穴位埋线诞生的重要基础。留针多为了得气或诱发循经感传,延长针效时间。留针时间的长短,视病情轻重而定。一般病证,只要针下得气,留置15~20分钟即可,而对于一些慢性、顽固性、疼痛性、痉挛性病症,可适当增加留针时间,或在留针过程中做间歇运针。有些病证,如急性腹痛、破伤风角弓反张、三叉神经痛、痛经等,可留针达数小时或一天至数天。基于留针,后来又演变出埋针,用来进一步加强针刺效应,延长刺激的时间。2.萌芽期

埋线疗法正是在留针和埋针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起来的。20世纪60年代初,产生了穴位埋藏疗法,埋藏的物品种类很多,如动物组织(羊、鸡、兔的肾上腺或脑垂体、脂肪等)药物、钢圈、磁块等。目的除利用动物组织及药物内含的有效成分外,主要是为了延长对经络穴位的刺激时间,以起到穴位刺激的续效作用,这就弥补了一般治疗方法刺激时间短、疗效不持久、疾病治愈后不易巩固的缺点。

穴位埋线疗法原来就是穴位埋藏疗法中的一种方法,它将羊肠线埋植到穴位内,通过羊肠线这种异体蛋白对穴位产生持久而柔和的生理、物理和生物化学刺激,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我国针灸工作者在治疗小儿脊髓灰质炎的过程中,摸索出一种疗效显著的方法:他们将羊肠线埋藏在体内腧穴中,发现每埋线一次,疗效则可持续1个月以上,使治疗次数大大缩减。它与其他埋藏疗法相比,具备许多特有的优点。其他埋藏疗法往往材料来源窄,不易消毒和保存,操作复杂,反应较重,有的埋入物(如钢圈等)需再次切开取出;而羊肠线来源广,消毒容易,操作简便,反应相对较轻,术后身体对肠线可自行吸收,而且肠线本身为动物组织加工而成,既保持了动物组织异体蛋白的特性,又具有一定的硬度,兼具动物组织和钢圈等其他埋藏物的优点,提高了疗效。故穴位埋线疗法一经产生,便得以普遍开展,脱颖而出,独树一帜,成为针灸疗法的一个独立分支。至20世纪70年代初,各类中西医刊物上发表的关于埋线治疗小儿脊髓灰质炎的报道已达十余篇。3.发展期

20世纪70年代后期,穴位埋线的治疗范围不断扩大,可治疗哮喘、胃炎、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肠炎、癫痫、中风、偏瘫等慢性、顽固性、免疫力低下性疾病,效果都很显著。后来,经过广大临床针灸工作者的努力探索,总结出一些系统的、疗效显著的埋线方法,穴位埋线在临床上除用于治疗慢性病和虚证外,还扩大到治疗急症、实证等各种疾病,其治疗病种已达一百余种,涉及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各科。近几年来,在各级刊物上报道的治疗病种有50种之多,病例已达万例。在安徽、河北、江苏、重庆、河南、甘肃等省市还成立了埋线专科门诊和医院。在20世纪80年代,穴位埋线疗法被正式编入各类专业针灸书籍,全国已举办此类培训班数百次,培养了大批穴位埋线的专业技术人才。穴位埋线在新的历史时期,以其独有的治疗特色焕发出勃勃生机。4.成熟期

这一时期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出现了一批穴位埋线的专著。温木生在1991年编著的《实用穴位埋线疗法》是该疗法的第一部专著,该书总结了穴位埋线疗法问世40多年来的经验和成果,引起了巨大反响。2001年,温木生又与郑详容编著了《埋线疗法治百病》,全书不但整理和总结了埋线疗法创立以来的经验和诸多资料,还对埋线疗法的起源、作用机制、特点和作用做了有益的探讨,并首次介绍了埋线疗法与其他针灸、针刺疗法相辅相成治疗相关疾病的尝试和体会,详细介绍了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科140种疾病的穴位埋线疗法及其体会。崔瑾、杨孝芳合著的《穴位埋线疗法》一书,除对穴位埋线的各种方法做系统整理外,尚介绍了穴位埋线治疗后的正常、异常反应和注意事项等。此外,尚有马玉泉、黄鼎坚等的相关著作两部。(2)开始应用动物实验的方法对穴位埋线的治疗效果和机理进行初步探讨。(3)辨证选线取穴的一体化应用。穿线法、切埋法、扎埋法、割埋法等方法,由于针孔较大较深,易引起剧烈疼痛,患者往往不易接受,所以,现在临床上的埋线疗法多以注线法及植线法较为常见。北京任晓艳以单氏注线法为基础,创立了一套融针刺、药物及心理治疗为一体的新型穴位埋线方法,并改进了一次性埋线器具;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杨才德研究埋线、针刀、注射等操作的要领,得出了“穿刺是埋线、针刀、注射的核心技术”的著名论断,发明了埋线针刀(融针刺、埋线、针刀、注射为一体的针具),并获得了国家专利;单顺、马立昌等对羊肠线进行了改良,改进后的线体在临床上通过肠线的物理和生物化学刺激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主要应用于预防保健及美容方面,用于治疗痤疮、黄褐斑、肥胖、慢性疲劳综合征及面部祛皱,临床可根据患者体质的寒热虚实灵活选用。此外,温木生、杨才德等对穴位埋线的理论进行归纳和总结,说明穴位埋线已经从零散走向了系统,从简单发展到日益成熟。(二)穴位埋线疗法的理论基础

穴位埋线疗法是在中医理论背景下,以中医整体观、恒动观和辨证观为指导,以脏腑、经络、气血等理论为基础,采用传统针灸方式结合现代医疗技术,根据病证特点,将可吸收的外科缝线植入穴位,以激发经络气血、协调机体机能、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使邪去正复,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医疗手段和方法。穴位埋线疗法是对中医针灸学的发展,属埋植疗法的范畴,又称“埋线疗法”“穴位埋藏疗法”“经穴埋线疗法”等。

中医学、针灸学及其留针理论,西医学成果——解剖学、生物力学、脊椎病因治疗学、软组织外科学、周围神经受卡压的理论等,都是穴位埋线疗法的理论基础。1.穴位埋线的中医理论基础

中医学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了系统、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它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其特有的性质,即中医学所特有的本质,决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独特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是指这一理论体系在医学观和方法论层次上的根本特点,是由中医学的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所决定的。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因此,以整体的、运动的、辩证的观点认识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科学问题,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根本特点,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具体体现。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和发展,是中医学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和探索人体及人体与自然界的关系所得出的认识,也是诊治疾病时所必须具备的思想方法,因而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和防治养生之中,并对建立现代环境科学,认识和处理现代身心疾病,以及解决现代科技理性过度膨胀的社会病等方面,均有所裨益。

中医在辨证论治的过程中,以症状和体征等临床资料为依据,从病人的整体出发,以联系的、运动的观点,全面地分析疾病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临床现象,以症辨证,以症辨病,病证结合,从而确定对疾病本质的认识。

中医认识并治疗疾病,既要辨证,又要辨病,由辨病再进一步辨证。虽然既辨病又辨证,但又重于辨证。例如,感冒发热、恶寒、头身疼痛等症状属病在表,但由于致病因素和机体反应性的不同,又常表现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种不同的证候。只有把感冒所表现的“证候”是属于风寒还是属于风热辨别清楚,才能确定是用辛温解表法还是辛凉解表法,给予适当的治疗。由此可见,辨证论治既区别于见痰治痰、见血治血、见热退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对症疗法,又区别于不分主次、不分阶段、一方一药对一病的治病方法。

辨证论治作为指导临床诊治疾病的基本法则,能辩证地看待病和证的关系,既看到一种病可以包括几种不同的证,又看到不同的病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同一证候。因此,在临床治疗时,还可以在辨证论治的原则上,采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方法来处理。所谓“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候不同,因而治法也不一样。以感冒为例,由于发病的季节不同,治法也不同。暑季感冒,由于感受暑湿邪气,故在治疗时常用一些芳香化浊的药物以祛暑湿,这与其他季节的感冒治法就不一样。再如麻疹,因病变发展的阶段不同,治疗方法也各有不同,初期麻疹未透,宜发表透疹;中期肺热明显,常需清肺;后期多为余热不尽,肺胃阴伤,以养阴清热为主。另外,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具有同一性质的证,因而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这就是“异病同治”。如久痢脱肛、子宫下垂等,虽是不同的病,但如果均表现为中气下陷证,就都可以用升提中气的方法治疗。由此可见,中医治病主要的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证”的区别。相同的证,用基本相同的治法;不同的证,用基本不同的治法,即所谓“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的法则,就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穴位埋线是针灸的发展和延伸,作为中医学体系的一部分,整体观念也是指导穴位埋线临床实践的基础理论之一。例如,在某些疼痛性疾病的诊治中,虽然也“以痛为腧”,但是也并不是哪里痛就一定在哪里埋线,而是要充分综合患者全身的情况和疾病特征,从总体上把握疾病的性质及其规律,从而辨证施治,使整体和局部互相配合,协调作战以对抗病魔,这些都是整体观念的充分体现。

辨证论治贯穿于穴位埋线的全过程,例如,在埋线治疗肥胖的过程中,并不是一概而论,而是根据辨证分型加以区别。在临床上,肥胖患者的常见分型如下:形体肥胖,浮肿,肌肉松软,疲乏无力,肢体沉重,尿少,食欲不振,腹部胀满,大便不爽,舌质淡红或白,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苔薄腻,脉沉细,中年女性居多的一类,列为脾虚湿阻型;体质壮实,多有肥胖家族史,肥胖程度较重,肌肉结实,头胀眩晕,消谷善饥,肢体沉重,怕热,出汗较多,口渴喜饮,口臭,便秘,尿黄,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这一类列为胃肠实热型;胸胁苦满,胃脘痞满,常见于女性,肥胖多与月经量少或闭经有关,月经不调,闭经,乳房胀痛,失眠多梦,素有不良情绪,焦虑、压抑、烦恼时食欲反而旺盛,舌质暗红,脉弦,这一类列为肝郁气滞型;虚肿,肌肉松软,多见于中老年肥胖者或反复恶性减肥并多次反弹者,面色白,疲乏无力,嗜睡,恶寒,自汗,腰腿冷痛,性欲降低,舌质淡红,舌苔薄,脉沉细无力,这一类列为脾肾两虚型。不同证型治疗的处方自然有所不同,脾虚湿阻型的主穴是脾俞、丰隆、足三里(增强食欲),配穴是太白、阳陵泉、三阴交、中脘、水分、百会、胃俞,随症加减,便溏加天枢、大肠俞,疲乏加关元、气海,下肢肿加阴陵泉;胃肠实热型的主穴是胃俞、内庭、曲池、中脘(强刺激),配穴是足三里、公孙、上巨虚、下巨虚、小肠俞、关元,随症加减,便干加便秘点(脐旁3寸),口臭加上脘,食欲强加气海(减少饥饿感);肝郁气滞型的主穴是肝俞、太冲,配穴是期门、支沟、三阴交、阳陵泉、公孙、行间、曲泉、膈俞、肾俞,随症加减,月经不调加血海,闭经加次髎,口苦咽干加胆俞,多饮加中脘(强刺激);脾肾两虚型的主穴是关元、命门,配穴是脾俞、肾俞、三阴交、气海、太溪、足三里、天枢、百会、水分、三焦俞,随症加减,下肢肿加阴陵泉,下利清谷加中脘(灸)。对症治疗时仅仅针对某一种症状或者现象,例如,抑制食欲常选用气街、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曲池、内庭,或梁丘配中脘,或内关配公孙;增加食欲取足三里配三阴交;增加脂肪分解用肾俞与京门、脾俞与章门、气海与关元;增加排泄(促进肠道蠕动)要用支沟、天枢、足三里、上巨虚、大肠俞,或支沟配太溪,或阳陵泉配上巨虚等,这样的方法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往往疗效不佳,而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治疗,就会取得非常好的疗效。

穴位埋线是以中医经络理论为基础、羊肠线为载体、埋线针为主导、穴位为媒介、长效针感为核心、主治慢性顽固类疾病为主体,其将可吸收性外科缝线置入穴位内,利用线对穴位产生的持续刺激作用以防治疾病的方法。换而言之,穴位埋线是以中医经络、气血、脏腑等理论为基础架构,运用传统针灸概念,搭配现代医疗器械而发展出来的综合性治疗方法,是针灸学的现代发展,是融多种疗法、多种效应于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是针灸学理论与现代物理学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新兴的穴位刺激疗法,是针灸疗法在临床上的延伸和发展,也是中西医相结合的丰硕成果。

虽然穴位埋线疗法的名称在古医籍中并无记载,然而,其所用的手段与方法却是与古代的针灸疗法一脉相承。主要表现为:治疗的原理是辨证论治,治疗的方式是对穴位的刺激,选择的部位是经络腧穴,疗效的关键是“气至有效”。《灵枢·终始》云:“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素问·离合真邪论》说:“静以久留。”这是埋线疗法产生的理论基础。“留针”的方法是用来加强和巩固疗效的,留针后来又演变为埋针,用来进一步加强针刺效应,延长刺激的时间,以增加疗效。

留针,即把毫针刺入穴位,行补泻之法得气后,将针留置穴内一定时间的一种方法。留针是针灸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提高疗效的关键之一。在《内经》中,关于留针的论述颇多,尤以《灵枢》为甚,其作用一是候气,二是调气。《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指出了针刺的疗效取决于得气与否。又云:“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指出了针刺后不得气,应留针以候气,得气后方可出针。《灵枢·刺节真邪》指出:“用针之类,在于调气。”所谓调气,就是调节脏腑经络之气的偏盛偏衰,通过针刺补泻手法,留针一定时间,使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达到机体恢复阴平阳秘之状态。《素问·针解》云:“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乃去针也;刺虚须其实者,阳气隆至,针下热,乃去针也。”明确指出了针刺得气后,在留针过程中可通过不同的手法达到补虚泻实、协调阴阳的目的。《灵枢·终始》亦云:“刺热厥者,留针反为寒;刺寒厥者,留针反为热。”这也是调气的表现。

留针主要是依据体质、年龄、脏腑经络、脉象、天时季节、病程、证而定。2.西医学成果是穴位埋线的理论基础

解剖学基础解剖学是各临床学科的基础,在埋线疗法中,体表解剖(体表标志、体表投影等),软组织层次解剖(肌肉层次解剖、穴位层次解剖等),神经、动脉、静脉走行路径,肌肉起止及走行,筋膜的解剖等,是穴位埋线医生必须了解和掌握的重点内容。

生物力学基础生物力学是近二三十年发展起来的,是力学与生物学、医学及生物医学工程学等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一门边缘学科。生物力学广泛应用在医学基础研究及各科临床中,同时,也是埋线疗法重要的理论基础,尤其是骨骼系统的生物力学、关节运动的生物力学、软组织的生物力学等,解决了一些“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对疗法的改进和创新也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脊椎病因治疗学脊椎病因治疗学是研究脊椎遭受损伤后,造成脊髓、周围神经、血管及内脏神经损害所引起的一系列病证,并主张采用治脊疗法治疗的一门新学科。脊椎后关节解剖位置紊乱引起内脏器官出现功能性症状是脊椎病因治疗学的主要理论基础。脊椎病因治疗学认为,脊椎后关节解剖位置紊乱时会引起或加重某些症状,这对埋线疗法治疗脊柱相关疾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软组织外科学软组织外科学是以椎管外骨骼肌、筋膜、韧带、关节囊、滑膜、椎管外脂肪或椎管内脂肪等人体运动系统的软组织损害(原称软组织劳损)所引起的疼痛和相关疾病为研究对象,以椎管外或椎管内松解术等外科手术,或椎管外密集型压痛点银质针针刺,或椎管外压痛点强刺激推拿等非手术疗法为治痛手段(完全有别于镇痛手段)的一门新的临床分支学科。其认为,椎管内、外软组织损害性疼痛的病理学基础,是软组织因急性损伤或慢性劳损而导致的无菌性炎症;软组织松解术的原理主要是通过椎管外松解骨骼肌、筋膜等,或椎管内松解硬膜外和神经根鞘膜外脂肪等无菌性炎症病变的软组织,完全阻断它们的化学性刺激在神经末梢的传导,以达到无痛的目的。穴位埋线的穿刺过程,具有类似的松解作用。

周围神经受卡压的理论周围神经卡压是躯干、四肢、关节等部位出现疼痛或不适症状的主要原因之一。骨骼肌为了在主应力方向承担更大的载荷,便需要在骨的质量和结构两个方面得到加强,结果形成骨质增生;且随应力集中的载荷时,肌肉和筋膜等软组织会产生代偿性增生、肥大或肥厚,除使组织的功能发生改变外,还是造成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潜在因素或直接因素,此为“应力集中说”。各种因素(如炎性渗出、肌肉痉挛、筋膜挛缩等)均会引起筋膜间室内压力增高,这种压力在引起肌肉发生缺血性挛缩之前,就对各种神经末梢产生了病理性刺激,筋膜表面张力的增高和筋膜间室内压的增高均可对分布于其表面或穿过其间的皮神经产生牵拉或压迫,此为“筋膜间室内高压说”。以上学说均是埋线疗法的理论基础,因为穴位埋线时针刺会“解压”,即解除异常的力,从而使周围神经卡压消除,也就缓解了临床症状。

穴位埋线疗法是传统针灸方式与现代医疗技术方法相结合的产物,西医学的成果也为穴位埋线疗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理论基础。比如解剖学中,系统解剖和局部解剖是各个临床医学的基础,而穴位埋线疗法比较注重功能位的解剖关系。通过学习解剖学知识,我们在临床操作就更加心中有数;脊椎病因治疗学与华佗夹脊穴疗法、背俞穴疗法、生物力学、软组织外科学、周围神经受卡压理论等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有的观点互相印证,有的理论互相补充,从而为穴位埋线的理论和临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临床实践打开了广阔的思路。(三)穴位埋线疗法的作用机理

穴位埋线疗法实际上是一种融多种疗法、多种效应于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结合中医学和西医学理论,可以对其作用机制有比较深刻的认识。通过简单的梳理,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埋线疗法是针灸疗法的延伸和发展。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路径,通过网络周身,将人体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并散发于体表的部位,《灵枢·本脏》曰:“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穴位埋线疗法也是中医经络理论与西医学相结合的产物。线体在穴内产生物理和生物化学变化的刺激,这种信息和能量通过经络、神经传递传入体内,以达“疏其气血”“令其条达”的目的,可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以治疗疾病。

穴位埋线是在留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也具备了留针所具有的作用。如在某些情况下,对体质强壮之人,通过留针可以保持针灸的持续作用,加强治疗效果。在临床上,许多患者都是通过留针而使针感加强的,留针同针刺手法一样能够起到补泻的作用。此外,留针尚有催气、候气的作用。从中医角度看,埋线疗法的治疗作用主要体现在协调脏腑、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补虚泻实几个方面,针具埋线时可以进行手法补泻,羊肠线的粗细也能进行虚实的调节。

穴位埋线作为一种复合性治疗方法,除了利用腧穴的功能外,还有其本身的优势。首先,埋线方法对人体的刺激强度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初期刺激性强,可以克服脏腑阴阳的偏亢部分,后期刺激性弱,又可以弥补脏腑阴阳之不足。这种刚柔相济的刺激过程,可以从整体上对脏腑进行调节,使之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其次,埋线疗法利用其特殊的针具与所埋之羊肠线,产生了较一般针刺方法更为强烈的针刺效应,有“制其神,令其易行”和“通其经脉,调其气血”的作用。

埋线疗法能够调整阴阳,扶正祛邪。穴位埋线疗法以所选经穴为治疗点,通过针刺作用可起到疏通经络、调和脏腑气血性的作用,达到阴平阳秘、邪去正复、防治疾病的目的。其功能已为西医学实验所证实,一是能改变中枢及植物神经系统对机体的调节和控制作用;二是能提高网状内皮系统的功能,刺激骨髓生长,使周围血液白细胞增多,增加其吞噬能力,提高免疫血清效价,因而有抑菌和消炎等作用,同时还能改变体内化学分解合成过程,加速毒素的排泄和炎症渗出物的吸收等。二、穴位埋线疗法取穴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点,也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腧”与“输”通,有“转输”的含义。“穴”即孔隙的意思,言经气所居之处。常用埋线穴位列举如下:1.十四正经

手太阴肺经穴:中府、尺泽、鱼际等。

手阳明大肠经穴:合谷、曲池、臂臑、肩髃、口禾髎、迎香等。

足阳明胃经穴:四白、地仓、颊车、下关、梁门、滑肉门、天枢、外陵、归来、梁丘、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丰隆、解溪、内庭等。

足太阴脾经穴:公孙、三阴交、阴陵泉、血海、大横等。

手少阴心经穴:极泉、神门等。

手太阳小肠经穴:后溪、养老、天宗、天容等。

足太阳膀胱经穴:大杼、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次髎、承扶、委中、秩边、承山、申脉等。

足少阴肾经穴:涌泉、然谷、太溪等。

手厥阴心包经穴:曲泽、内关、劳宫等。

手少阳三焦经穴:中渚、外关、支沟、三阳络、肩髎、翳风、耳和髎、丝竹空等。

足少阳胆经穴:阳白、风池、肩井、带脉、环跳、风市、阳陵泉、足临泣等。

足厥阴肝经穴:太冲、章门、期门等。

督脉穴:长强、腰阳关、命门、至阳、大椎、百会、水沟、印堂等。

任脉穴:曲骨、中极、关元、气海、水分、下脘、中脘、鸠尾、膻中、天突等。2.经外奇穴

四神聪、太阳、牵正、子宫、定喘、夹脊、腰眼、腰痛点、百虫窝、阑尾等。3.董氏奇穴

头面部:正会穴、镇静穴、水通穴、水金穴、鼻翼穴等。

手掌部:重子穴、重仙穴、上白穴、大白穴、灵骨穴、手解穴等。

臂部:其门穴、其角穴、其正穴、肠门穴、肝门穴、心门穴、肩中穴等。

腿部:正筋穴、正士穴、腑肠穴、天皇穴、肾关、地皇穴、人皇穴等。

大腿部:通关穴、通肾穴、通胃穴、通背穴、明黄穴、其黄穴、驷马中穴、解穴、失音穴等。4.靳三针

四神针、智三针、脑三针、颞三针、定神针、晕痛针、面肌针、叉三针、面瘫针、突三针、眼三针、鼻三针、耳三针、手三针、足三针、手智针、足智针、肩三针、膝三针、腰三针、颈三针、背三针、踝三针、坐三针、痿三针、脂三针、胃三针、肠三针、胆三针、尿三针、阳三针、阴三针、闭三针、脱三针、脑呆针、肥三针、痫三针、褐三针。5.杨五针

杨五针是杨才德教授运用埋线针刀治疗疾病的经验总结,五针定点根据针灸学、解剖学、针刀医学、埋线疗法等各学科提出,包含星状神经节点、颈动脉窦点、乳突下点等,内容简明扼要,操作简单易学,疗法安全可靠,临床疗效肯定,值得临床借鉴学习,现列举名称如下:

枕五针、椎五针、项五针、颈五针、菱五针、冈五针(加峰一针、喙一针)、突五针、损五针、臀五针、肘五针、掌五针、膝五针、腘五针、足五针、股五针、强五针、湿五针、疱五针、齿五针、胃五针、腹五针、经五针、痛风五针、压五针、脂五针、糖五针、风五针、胖五针、眠五针、喘五针、癣五针、荨五针、痘五针、疹五针、褐五针、鼻五针、咽五针、咳五针、挛五针、痹五针、癫五针、眩五针、郁五针、性五针、劳五针、更五针、列五针、养五针等。三、穴位埋线疗法用线

穴位埋线使用的线是“可吸收外科缝线”,外科缝线就是医用手术缝合线,它是最常见的生物可移植纺织品,广泛应用于各类外科手术中,任何时候由于切口、穿孔或其他损伤造成的组织开裂,都能利用缝合线使伤口闭合。埋线所用线体为可吸收的线体,我们从现代科技的发展成果中汲取养分,为我所用,从而提高疗效。

随着化学纤维的发展,人们逐渐将聚丙烯、聚酞胺、聚酯纤维及高强度醋酸纤维素用作缝合线。这些材料具有生物稳定性,并能在几年内保持强度,但它们均不能被机体吸收,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反应等缺点;羊肠线及胶原线虽然能被机体吸收但仍有不足之处。为了得到具有更高柔韧性、更高强度和不同性能的缝合线,近30多年来人们做了大量研究,获得了具有优异性能的可吸收合成纤维缝合线。从羊肠线、胶原蛋白线到聚乙交酯(PGA)缝合线、聚丙交酯(PLA)缝合线和聚乙丙交酯(PGLA)缝合线以及甲壳质缝合线,可以为穴位埋线提供巨大的帮助。其中,聚乙丙交酯是最有开发价值和应用前景的生物医学材料之一,它由聚乙交酯、丙交酯按不同配比共聚所得,经加工制成的纤维,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对人体无组织学反应,具有良好的降解性,降解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尤其适合于穴位埋线疗法。目前穴位埋线常用的线有如下几种:(一)医用羊肠线

羊肠线是从羊肠黏膜下的纤维组织层或牛肠的浆膜联结组织层得到的。通过对动物肠子进行机械分离和清洁处理,可以得到一种以骨胶原(一种多肽)为主要成分的细带条,接着将上述细带条用弱交联剂(例如甲醛、明矾或铬盐)处理,然后再将1~5根细带条合在一起进行拉伸和加捻。为了改善缝合线的使用性能和外观,加捻后的肠衣线需要经过磨光处理,随后还要被浸泡在适当的液体里,以增加其柔韧性。

医用羊肠线是一种生物填充、黏(缝)合材料,又称可吸收性外科缝线,供医疗手术中对人体组织缝合结扎使用。

羊肠线有平制及铬制两种。规格按线的直径大小分为0.04~1.16mm共14种,按临床手术所需选择适当的规格使用。平制线系指不经铬盐处理而制成的羊肠线,其强度在人体5~10天内丧失,残留物可在70天内完全消失。铬制羊肠线是指羊肠线经铬盐处理后增强了其抗机体吸收的能力,其强度在植入体内后14~21天完全丧失,残留物的吸收则需90天以上。除了铬盐处理影响线体的吸收外,线体的动物来源、消毒方法和植入层次也会影响线体吸收。由于羊肠线吸收是通过蛋白酶来分解的,在患者方面,年龄、性别和营养状况也会影响线体吸收。线体吸收不良,在体内停留时间延长,就会形成纤维缠结,在体表触摸时可以感觉到结节存在。尽管结节对身体并无太大影响,但往往导致患者疑虑,应该尽量避免。

羊肠线的突出优点是价格低廉,缺点是植入体内后强度下降较快,并且由于它系由天然材料制成,材料本身的成分及性能变化也很大。此外,羊肠线在干燥状态下是较僵硬的,需要用保养液或生理盐水来使其保持柔软和弹性。羊肠线还能引起较强烈的局部组织反应,这与其蛋白成分、加工杂质和掺入的重金属铬有关。蛋白分子可以引起免疫反应,特别是在某些过敏体质的个体上。加工杂质和掺入的重金属铬,也是形成组织反应和感染的重要原因。埋入羊肠线后形成的结节主要与其吸收时间较长有关。

羊肠线是全世界最早使用的生物吸收性线,因柔韧性欠佳,组织反应大,在消化液或感染环境中抗张强力很快降低甚至断裂,故逐步被新型的生物可吸收性缝合线替代。(二)改性羊肠线

为了克服羊肠线的弊端,许多学者特别是埋线工作者通过各种方法对羊肠线进行了加工、处理,并获得成功,经临床实践,取得了比较好的疗效。我们把这种线称为“改性羊肠线”,下面列举几个例子。1.改性羊肠线的制作方法

选用颗粒状的中药,将中药浸泡在医用酒精取得药液,另取医用羊肠线浸入药液中,得到改性羊肠线。所述的中药按照重量比,取细辛0.25份,丹皮1份,水牛角1份,赤芍1份,蚤休1份;所述的酒精浓度为50%的医用酒精。

本技术方案的羊肠线经药液浸泡后,线药混为一体。所选中药中,细辛为温经止痛药;丹皮、水牛角、赤芍、蚤休凉血活血,清热解毒,减轻排异反应。配伍后有消炎止痛的效应,有效防止化脓等后果形成。改性羊肠线穴位反应强,作用持久,加上药物在穴位缓慢释放,可以加强经络穴位的治疗效果。2.羊肠线浸泡液

羊肠线中药浸泡液属于中医临床外用中药制剂,它由以下药物组成:生川乌25~30g,生草乌25~30g,当归25~30g,红花25~30g,羌活25~30g,独活25~30g,干姜25~30g,川芎25~30g,桂枝25~30g。

将上述中药组分置于800~1000mL浓度为75%的医用酒精中浸泡,密封5~7天,虑取药液即得。

其效果是能够拓宽羊肠线的治疗范围,加强羊肠线的治疗效果。主要适用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慢性疑难病。3.含药羊肠线的制备工艺

先将羊肠线用注射用水浸渍,使羊肠线溶胀,然后逐渐增加浸渍羊肠线的混合物中药物组分的含量率,置换溶胀羊肠线内的水分,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将溶胀羊肠线内的水分置换出来,充分发挥羊肠线的载药能力,增加羊肠线的载药量。尤其是采用毛细管作为浸渍羊肠线的容器并蒸发溶剂至干燥,这种方法能使浸渍羊肠线的混合物中的药物组分全部浸透到羊肠线内,甚至在羊肠线外形成涂层,从而可以精确控制羊肠线载药量,同时避免了药物的浪费。

因此,该制备方法能够提高并精确控制羊肠线载药量,提高临床疗效,节约资源,便于规模化生产和应用。4.药物羊肠线

采用医用羊肠线、当归、红花和水以重量比1∶2∶2∶200的比例混合,煎煮15分钟,自然晾干后,采用重量比为1∶1∶2的麝香、硫黄、苍术药末熏蒸,温度在300~400℃之间,熏蒸10分钟后得到的经浸药和药熏的羊肠线即是可用作埋线疗法使用的药物羊肠线。

优点:药物羊肠线埋在穴位上,既有物理刺激又有药物刺激及药理作用,一次埋线维持疗效7~15天,比使用单纯的羊肠线效果好。(三)埋线用胶原蛋白线

胶原缝合线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开发的产品,它以高等动物骨胶为原料制成。胶原的纯度比羊肠线高,组织反应小,可通过调节分子交联程度来调整体内吸收的速度,面部等精细手术中常用到此线。1.胶原蛋白线的类别

胶原蛋白线采用纯胶原蛋白提炼加工而成,型号由粗到细分为1#、1-0、2-0、3-0、4-0、5-0等,型号不同,适用埋线的部位也不一样。1#、1-0、2-0、3-0是最常用的型号,分别适用于全身不同部位的穴位;4-0、5-0用于面部美容等。

胶原蛋白线按材质不同分为三种:快吸收型、保护吸收型、特殊型。①快吸收型:8~10天开始吸收,完全吸收需30~45天,主要用于整形美容等。②保护吸收型:14天开始吸收,完全吸收需45~60天,可广泛用于各科疾病的埋线治疗。③特殊型:有效支撑时间为56~63天,完全吸收需120天以上,用于特殊需要的埋线治疗等。2.可吸收胶原蛋白线的特点(1)胶原蛋白线由纯天然胶原蛋白精制加工而成,加酶处理,酶解吸收,具有良好的抗胀强度。(2)纯生物制品,组织相融性好,在人体内无排异性和不良反应。(3)结构细致精密,线体周围形成抑制细菌生长的环境,有利于伤口愈合。(4)随体液变软,不损伤人体组织,有效地避免了患者因缝合线造成的痛苦和精神负担。(5)吸收完全,和伤口的愈合期同步吸收,不留瘢痕,适合整形美容。(6)表面光滑,无毒、无刺激、无抗原抗体反应,可防止炎症、硬结等病变。(7)在人体内与盐类物质不形成结石,有益于胆道和尿路病变的患者。(8)吸收快,埋线后患者可自由活动。(9)易保存,在空气中不分解。3.胶原蛋白线与羊肠线的比较

临床工作中有很多医生会把胶原蛋白线和羊肠线混为一体,然而两者有本质的区别:(1)加工方法不同

羊肠线是将羊肠衣进行处理后加工而成,没有改变羊肠的特性,含有大量杂质,存在遗传毒素和致敏因子;胶原蛋白线是将胶原蛋白提取再合成,加工过程中改变了原材料的结构,与羊肠线有本质的区别。(2)特性不同

羊肠线的性质是由羊肠决定的,其吸收时间、张力强度、人体组织反应等指标和因素都难以控制,正是因为这些缺陷的存在,羊肠线才被其他新型线取代;胶原蛋白线是由胶原蛋白合成,在吸收时间上可以很好地控制,而且在加工过程中增加了聚合物,张力强度上也大大超过羊肠线,由于线体是提取再合成,可以去除和处理遗传毒素和致敏因子,使用中不会有过敏现象。(四)高分子聚合物埋线

近年发展起来的医用高分子生物降解材料是一类能够在体内分解的材料,分解产物可以被吸收、代谢,最终排出体外。在应用中,根据不同的需要,通过对医用高分子生物降解材料进行化学修饰、使用复合材料和选择降解速度合适的材料来调节材料的降解速度以及与机体相互作用的方式。目前,生物可降解材料在外科医学方面的应用已经相当成熟,因此选择各种新型材料进行改进,作为穴位埋线的材料,可减少病人针刺治疗的痛苦和就诊次数,达到方便、微创、有效和可控的要求,必然带来埋线疗法的又一次重大革新。

高分子合成的聚合物PGA(聚乙交酯)PLA(聚乳酸)PGLA(聚乙交酯-丙交酯)就是其中的代表。1.PGA

聚乙交酯,也称聚乙醇酸、聚羟基乙酸。这种缝合线是继羊肠线之后应用最早和最广的品种,它属于合成纤维。合成聚羟基乙酸的主要原料为羟基乙酸,其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特别是在甘蔗和甜菜以及未成熟的葡萄中。1970年在美国开始商业化生产,商品名叫特克松。在体内它通过水解被吸收,强度下降快,现已大多采用聚乙交酯-丙交酯手术缝合线替代。但PGA用于穴位埋线是近几年的事。2.PLA

聚乳酸,也称聚丙交酯,合成聚乳酸高分子材料的基本原料为乳酸。乳酸的生产工艺路线有两种,一种是以石油为原料的合成法,另一种是以天然材料为原料的发酵法,目前制备纤维用乳酸多用发酵法。除了医学用途外,PLA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纤维,已被广泛应用于服装、家纺等传统纺织品领域。PLA纤维具有与涤纶相似的性能,其回潮和芯吸性都优于涤纶,并具有良好的弹性,其织物具有良好的手感、悬垂性和抗皱性,并具有较好的染色性。近年来国外PLA纤维产业的发展非常迅速,以美、日两国为主要生产基地,而国内PLA的研究开发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3.PGLA

聚乙交酯-丙交酯,又称聚乙丙交酯,是采用高新化工技术把聚乙交酯和丙交酯按照一定比例共聚得到的一种新型材料。聚乙丙交酯的初始单体特征官能团为羧基和处于α位的羟基,都属于聚α-羟基酸酯,其降解产物为人体代谢物乳酸和羟基乙酸。乳酸在人体内最终以二氧化碳和水的形式排出体外,而羟基乙酸可参与三羧酸循环或以尿等形式排出体外。因而这种材料对人体组织没有毒性作用,无急性血管反应,在体内存留强度大,吸收速度快,这类聚合物都具有可降解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医疗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样也可以广泛应用于埋线治疗。目前,常见的PGLA线是PGA与PLA按90%和10%的比例合成的,聚乙丙交酯(90/10)也是临床上用得最多的可吸收缝合线,其生物和化学性能如下:①无菌;②无致热源;③溶血率≤5%;④无急性全身毒性反应;⑤细胞毒性反应不大于1级;⑥无皮内刺激反应;⑦无皮肤致敏反应;⑧植入3个月后组织学反应良好;⑨AMES试验阴性;⑩符合GB/T16886.9-2001的技术要求。如果有特殊需求,可以通过相应工艺得到其他性能的PGLA缝合线。4.PGLA与羊肠线的比较(1)制备原料不同

羊肠线多取自羊的小肠黏膜下结缔组织或牛的肠浆膜层结缔组织,材料本身的成分及性能也变化很大。PGLA线的合成原料为从玉米、甜菜等植物中提取的乳酸。(2)加工方法不同

羊肠线是将羊肠衣进行处理后经物理加工而成,为了增强其抗机体吸收的能力,羊肠线加入了铬盐,因此含有一定的杂质和致敏因子;PGLA是从植物中提取,然后聚合而成,不含有任何动物源性成分和加工杂质。(3)理化特性不同

羊肠线的特性是由羊肠成分决定的,羊肠线在体内的吸收时间与组织来源、是否铬制及加工方式有关,羊肠线经铬盐处理后增强了其抗机体吸收的能力,其强度在植入体内后14~21天完全丧失,残留物的吸收则需90天以上;PGLA作为高分子合成的聚合物,经过聚乳酸和聚羟基乙酸的配比形成聚合物,得到聚集态结构不同的PGLA,从而可以调节其降解速率和体内吸收时间。(4)保存方法不同

羊肠线在干燥状态下是较僵硬的,需要用乙醇或生理盐水来使其保持柔软和弹性;PGLA无须保养液保存。(5)降解方式不同

羊肠线在生物体内的吸收是在蛋白酶作用下进行的,其分解和被吸收速度主要取决于植入处巨噬细胞解原酶的作用,吸收时间不易控制;PGLA线体的吸收被认为是在体液的作用下长链分子酯键发生化学水解的结果,根据共聚物成分比例的不同,可以将线体的降解时间控制在数周到数月。(五)其他埋线

其他还有甲壳质缝合线。甲壳素是甲壳类、昆虫类低等动物体中提取的糖类物质,甲壳质纤维具有无毒、抗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良好的可吸收性、以及抗炎、抗过敏、能促进伤口愈合等优异的生物特性,25天左右可被人体完全吸收。

甲壳质缝合线理论上最适用于穴位埋线,因为它克服了以上其他所有线体的缺点,但到目前为止,尚未检索到甲壳质缝合线埋线的临床报道。四、穴位埋线的方法与工具

穴位埋线时,要根据病情需要和操作部位,选择不同种类和型号的埋线工具和外科缝线。其中,套管针一般可由一次性无菌注射针配适当粗细的磨平针尖的针灸针改造而成,或用适当型号的腰椎穿刺针代替,也可以选用一次性成品注射埋线针,或其他合适的替代物。穴位埋线的方法主要依赖于埋线的工具,根据埋线工具的不同,我们把埋线的方法分为以下几种:1.套管针埋线法

套管针(trocar)是指内有针芯的管形针具。对拟操作的穴位以及穴周皮肤消毒后,取一段适当长度的可吸收性外科缝线,放入套管针的前端,后接针芯,用一手拇指和食指固定拟进针穴位,另一只手持针刺入穴位,达到所需的深度,施以适当的提插捻转手法,当出现针感后,边推针芯,边退针管,将可吸收性外科缝线埋植在穴位的肌层或皮下组织内。拔针后用无菌干棉球(签)按压针孔止血。2.医用缝合针埋线法

在拟埋线穴位的两侧1~2cm处,皮肤消毒后,施行局部麻醉。一手用持针器夹住穿有可吸收性外科缝线的皮肤缝合针,另一手捏起两局麻点之间的皮肤,将针从一侧局麻点刺入,穿过肌层或皮下组织,从对侧局麻点穿出,紧贴皮肤剪断两端线头,放松皮肤,轻揉局部,使线头完全进入皮下。用无菌干棉球(签)按压针孔止血。宜用无菌敷料包扎,保护创口3~5天。3.埋线针埋线法

埋线针(thread-embedding needle)是指一种针尖底部有一小缺口的专用埋线针具。在穴位旁开一定距离处选择进针点,局部皮肤消毒后施行局部麻醉。取适当长度的可吸收性外科缝线,一手持镊将线中央置于麻醉点上,另一手持埋线针,缺口向下压线,以15°~45°角刺入,将线推入皮内(或将线套在埋线针尖后的缺口上,两端用血管钳夹住,一手持针,另一手持钳,针尖缺口向下以15°~45°角刺入皮内)。当针头的缺口进入皮内后,持续进针直至线头完全埋入穴位皮下,再适当进针,把针退出,用无菌干棉球(签)按压针孔止血。宜用无菌敷料包扎,保护创口3~5天。4.手术刀埋线法(1)切开埋线法

在选定穴位消毒后,做浸润麻醉,用手术刀尖顺经脉走行纵行切开皮肤0.5~1cm,然后用止血钳钝性剥离皮下组织至肌层,并在穴位内按揉数秒钟,待产生酸、胀、麻样感觉后,将羊肠线1~2段(长0.5~12cm)埋入切口底部肌层,与切口垂直。切口处用丝线缝合后,盖上无菌纱布,5~7天拆线。(2)割治埋线法

在局麻皮丘上,用手术刀纵行切开皮肤0.5cm,用特制的小拉钩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