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子方法解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3-03 05:06:37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现代教子方法解析

现代教子方法解析试读:

内容提要

教育孩子的真正目的是要为他(她)打开智慧的天窗,使他能够敏锐地观察出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秩序性,学会一套实用的学习方法。请看哈佛如是说。

■哈佛育子方法漫谈

教育孩子的真正目的是要为他(她)打开智慧的天窗,使他能够敏锐地观察出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秩序性,学会一套实用的学习方法。请看哈佛如是说。

□怎样激发孩子的学习欲望和热情?

对于教育孩子来说,如何使孩子对学习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家长最关心的问题,那么,如何能行之有效呢?

●维护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们对新奇事物会表现出很大兴趣,而这些事物很可能是家长们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的东西。

孩子的奇思怪想,这中间往往蕴藏着不可预测的潜能。父母对孩子的提问、质疑、探索甚至不同意见,应给以支持和鼓励,将为孩子表现好奇心和满足好奇心提供更好的机会。

为了使今天的孩子明天成为独立而有创造性的人才,父母们必须维护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让他们在满足好奇心的过程上获取知识,把世界变得越来越好。

●与孩子一起学习

父母仅仅告诉孩子学业很重要是不够的,他们应当让孩子明白:学习不应随着某些学分或文凭的获得而结束——学习是一种生活方式。

知识经济时代,人人需要终身学习。当父母们以自身激励孩子,共同学习,那将会有良好的效果。

父母的学习热情将是孩子的学习欲望的最佳催化剂。

●角色换位法

有些家长采取压制的方法,逼迫孩子多念书,往往适得其反;家长应该让学生当学习的主人,设法使他们由被动变主动。“我要学”,将会成为学习的真正原动力。“角色转换法”,还可以用在数学、计算机、语文等不同的科目里,同时,除了上课的方式以外,还可以采取让孩子出考题、改试卷、作业等方式。

让孩子由学生变为老师,让孩子教大人,这种学习方法孩子一定感到新奇、有趣。同时这种做法有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形成,它给孩子创造了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对形成孩子良好的个性也是有好处的。

●寓教于玩法

孩子的天性就是好玩。当家长将孩子的学习融于娱乐之中,必然会事半功倍。孩子在快乐的同时,最易于放开思维,吸取新东西。

寓教于乐,已成为了一种学习的时尚,但有些家长还没有足够的耐心和合适的方式。

热爱学习的孩子,首先是热爱生活的。家长不妨多采取一些寓教于乐,寓乐于教的方式,让孩子多元化地吸取新知识。

●发现闪光点

□哈佛孩子个性培养妙法

有一位教育学家说过:“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这就充分说明孩子的发展离不开个性的培养,只有求大同、存小异,才是教育孩子的前提条件。

●意志品质

一个人的成功,除了智商的因素外,还有较大程度取决于他的情商。情商与个性是密切相关的。

父母要从小就培养孩子良好的意志品质。通常而言,孩子性情浮躁,做事缺乏耐心、恒心。

父母可以根据自己的家里情况,孩子特点,想出不同的良策来。

●自制能力

现代的孩子比较任性、爱发脾气,父母宠爱有余,而没有培养他们的自制能力。

当孩子任性、生气时,得到父母的迁就、让步,他们会更加“难招架”。孩子的性格是可以调整和改变的,父母的态度、方式很直接、很重要地影响着他们。

●暗示

孩子具有较强的模仿性。在家里,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有一定的潜移默化作用。行动暗示法是一种胜似说话的身体语言,用行为向孩子传达信息的方法,它能诱导孩子良好行为的出现。

●表情

不管是父母还是孩子都会有很多种表情。表情是从面部或姿态的变化上表达内心的思想感情。

有些父母喜欢表情严肃地出现在孩子面前,认为这样会有威信一些。慈母严父,这是颇为普遍的家庭现象。其实,要和孩子沟通感情,就要和孩子交朋友,建立一种完全平等的朋友似的亲子关系,不应居高临下地训斥孩子,而应该和孩子站在同一高度。

华卉的爸爸高大魁梧,幼小的华卉和爸爸站着说话时,必须扬起头来看爸爸。她觉得难受,就向爸爸提意见:我要像瞻仰伟人一样看您,这样不公平。爸爸很虚心,马上就改。女儿很小的时候,他把她放在柜子上,他站着和她交谈一小时;长大一点后,他就把她放在沙发前的茶几上,他坐在沙发上和她谈;现在女儿长高了,他们俩每天中午吃完饭就坐在沙发上交谈一小时。父女两个,每天平起平坐,坚持了十一年。

华卉很喜欢同爸爸聊天。爸爸总是很投入很愉快地与她交流。在谈话中,爸爸的表情很丰富。他会为华卉身边的趣事而开怀大笑,也会为女儿童话般的叙述配以滑稽的怪脸,更多的时候,他是微笑地听女儿倾诉,或者微笑地与女儿交流……女儿会俏皮地模仿爸爸做出的各种怪脸,会细细回味爸爸快乐着自己的快乐,爸爸的微笑会让女儿在任何一个时候都能获得力量和信心。

父母都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孩子,却未必将能爱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含蓄、深沉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传情达意是生活的艺术。孩子很珍惜父母发自内心的爱的表情。当父母为儿女的可爱而欣喜时,不妨在表情中流露出来。孩子在迷茫、困惑时,父母微笑地去鼓励,会使孩子重新获得信心和智慧。父母的表情,对于年幼、敏感的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动作

孩子很需要也很喜欢来自父母的动作语言。有一位9岁的小女孩记载了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即每天晚上小女孩睡觉前,妈妈常常在她的小脸上亲吻一下。她写道:“如果晚上睡觉时妈妈亲亲我,我就会像一个小公主地似地骄傲。我会高高兴兴地睡觉,可如果妈妈忙,忘了吻我,我就一直做梦,有时甚至不敢入睡。”

一个亲吻、一下抚摸,动作虽然轻巧,但留给孩子的是一种难得的慰籍、一种爱护、一种亲情、一种美好。这是一种传递关怀、鼓励和情感的特殊语言。也许仅仅一个爱抚的轻巧动作却可以给孩子很大的鼓励,让孩子变得勇敢和坚强。有时一个微小的动作胜过一大堆苦口婆心的话语。

家长与自己的孩子,可以多采用奇妙的身体语言交流。当孩子成功的表演结束时,当孩子伤心落泪悲愤难忍时,来自父母的握手、拥抱、紧紧地体贴甚至大力地拍打,都会有丰富的情感信息传达。

当父母学会并善于运用不讲话而准确、细致地表达出对孩子的鼓励、喜爱和批评、厌恶等丰富情感词汇时,家庭将更为温馨、美好。

①民主化

年轻的父母体会到传统教养、教育方法的弊端后,愿意采用民主、平等的方式同孩子进行亲切、有趣对话。

民主型的家庭,孩子会觉得父母就是自己的朋友,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群群喜欢妈妈,妈妈帮他洗脚时,他忽然说要玩“藏猫猫”,妈妈随口顺着话题说:“那么,谁藏,谁找呀?”“你藏,我找!”“好,我藏到月亮上去,看你怎么找?”

民主的父母不是将孩子当作听的对象,而是给他说和问的空隙,双方对话交谈的方式要比成人独自连贯讲述给孩子听的效果好。孩子的想法、语言有时不太连贯,需要父母去选择他感兴趣的话题,发问或简短讲述,激起他对话的兴趣。

孩子将父母视为朋友,他将会随时发问。

父母要善于捕捉孩子的思维,用孩子易于接受的方式去启发诱导,从而发展他的思维能力,丰富他的知识,同时,孩子会在良好的家庭氛围里感受爱的教育。

●幽默化

家庭的美满幸福是众人所希望的,幽默会让你的生活充满快乐、情趣和美好。家庭里有了幽默会使夫妻更恩爱,会使父母与孩子交流得更轻松、愉悦。

有时,孩子会很任性,父母呕心沥血地教导未必能生效。如果父母用一种幽默、有趣的方式去帮助孩子,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家庭很需要幽默感,幽默的语言是生活中的润滑剂。幽默是有趣可笑而又意味深长的。郑日金是一位富有幽默口才的父亲,有一次看书很困,眼镜未脱就睡了。醒来后小女孩问怎么睡觉还戴眼镜,他诙谐地说:“爸爸做梦也看书,不戴看不清啊!”孩子笑了。寓理于趣,激励孩子潜心学习。

幽默是一种智慧和艺术,同时,它又可以俯拾皆是,家庭里的任何事情都可以使它带上点幽默味。孩子将在父母的潜移默化中也变得谈吐不凡、出语惊人。

幽默型的家庭其乐融融,孩子的想象力、思维反应能力及知识的积累程度都会得到很好的发挥和长进。

●书信化家庭语言

书信交流是有益的沟通方式,有些话语适宜于用书面语言去表达,书面语言更易于触动人的灵魂。心灵一旦被触动,便能充分释放出无穷无尽的潜能,就能做出许多使自己都很惊奇的事来。特别是孩子上了中学,学习紧张,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少了,而父母当面教育她的时机也少了,而且有些总是当面谈分寸不易把握,效果反而不好,因而书信交流,平心静气,思路清晰,条理完整,成了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绝好方法。

书信交流,这种无声的家教方式,细致入微,能触动孩子的思想,开发她的智力潜能,激发其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同时给孩子创造一个可以无拘无束充分表达心中喜怒哀乐的途径,又锻炼了孩子文字表达能力。

●鼓励词

父母的眼神、评价对孩子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家庭里,父母常对孩子说:你能行,你不错,你真能干……孩子会变得更为自信、快乐、成功。

鼓励的话语有很多很多。当孩子不敢一个人去上学时,父母可以告诉他,他们相信他是一个小男子汉了!美好的信任会使孩子增添信心和勇气;当孩子考试失败时,父母不妨找出孩子的聪明之处,鼓励孩子做出更多的成绩来;当孩子有一些兴趣爱好时,父母的鼓励或许能造就一个人才,优秀的人才。

总之,鼓励的方式有许多种,只要表达出“真能干”,“挺不错”意思就可以了。

●选择词

父母为孩子操碎了心,孩子却有逆反心理。其实,只要在家庭多运用一些选择词就会使亲子关系得到较好的改善,同时也会使父母生活得更为轻松。

孩子同成人一样需要尊重、理解、信任和权利。当父母让孩子自己去选择、去考虑时,孩子就体验了被尊重的感觉。他会珍惜自己的权利,做一个认真的回答,而不是任着自己的性情去做事。

选择词有很多很多,比如:可不可以,不应该,是不是,好不好,有没有……

父母都知道要多与孩子进行交流,有效且深入的交流未必是家长都已做到的;其实,只要父母多一些耐心,多一些民主,多一些尊重,多运用一些选择词,就会获得颇为理想的效果。

●建议词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聪明的,望子成龙,以致于可能会出现恨铁不成钢的局面。有的父母会挑剔孩子,甚至会不断地唠叨孩子的不足之处。

明智的父母不会去责难孩子,发现孩子的欠缺时,将进行委婉的建议,用这些词语去说:如果、不妨、试一试、或者等。

父母用平等的心态去建议孩子很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议里已包含了一定的暗示,同时,又给予了孩子决定权。当一个人能自己决定了,就会更负责任。由于孩子有不太成熟、不太周全的一面,父自有必要建议孩子。同时,孩子是一个自然人、社会人,父母要在建议之后,让孩子自己去比较、考虑、决定。

父母用探讨、商量的方式去交流,会赢得孩子的认同,并且会使家庭气氛颇为融洽。其实,要做到这些并不难。父母只要有尊重孩子的心态,用朋友式的语气交流,人情人理的话语去表达自己的想法,那么,孩子会认真地琢磨父母的“如果”、“试一试”、“或者”等等建议词及内容。

语言是家庭教育的重要部分,家长使用什么样的语言施教,必在孩子身上产生什么样的后果,真正热爱孩子的家长应该学会使用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语言。

□哈佛的游戏教育方式

游戏,是完美沟通的另一种方式。

在西方心理学家的概念里,游戏是人们自由参加并进行的以娱乐为主要目的的活动。岂瑟琳·嘉卫认为:游戏是一种娱乐。娱乐是游戏的第一位目标,游戏的其它功能和娱乐相比都是次要的。游戏的进行是即兴的,也是游戏者自愿的。游戏是积极的,它与非游戏即真实生活之间有着系统的联系。

游戏是孩子的工作,是孩子发展自己的头脑和肌肉,发展自我和自己能力的方式。

通过游戏来学习,这正是他们进行游戏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仔细观察和导演游戏,细致地选择和提供玩具及其它游戏辅助工具,人们可以利用游戏来向儿童传授交际、认知技巧以及文化价值观念。

游戏的种类可谓多种多样,心理学家根据游戏者互动的程度和性质划分为三个类型:独自游戏、平行游戏、互动型游戏。

独自游戏,即小孩独自玩变形金刚,或玩布娃娃等。这是一种探索性的游戏,孩子试图把所有感兴趣的东西都抓住、把玩。

独自游戏特别有利于儿童探索、认知物体,尤其是家庭中最常见的。独自游戏也可以说是一种体操,它增进了手眼协调能力、灵活性以及细微动作的技巧。当孩子独自进行游戏的时候,他可以借助游戏提高自身的协调能力与灵活性,并对其周围环境更加熟悉。独自游戏帮助小孩逐渐认识到一些东西具有多种属性,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用途。

平行游戏,是一些游戏者在一起玩自己的游戏。比如,三五个小孩在沙滩边玩沙,或者在游戏厅里,孩子们自得其乐地玩游戏……由于有其他游戏伙伴在场,尽管他们之间并没有真正发生过互动,但游戏兴趣和活动却增加了。这种游戏方式也被延续到成人的游戏当中,比如打高尔夫球。

互动型游戏,就是伙伴们一块儿进行游戏,遵守相同的游戏规则,认同相同的游戏内容或游戏框架,并在虚拟的游戏角色扮演过程中相互配合。

教育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也把游戏划分为三种类型:认知型游戏、规则型游戏、假扮或想象型游戏。

认知型游戏,即感觉运动型游戏,是能够促进幼儿智能提高的游戏。孩子在玩一些运用水、泥土、纸等原始素材变化的游戏时,就能了解这些素材的性质。如泥土加水会变得很柔软,干燥以后,又变得很坚硬;沙子是无法储存水的,而用泥土和沙子制成的容器却能够盛水,由此了解泥土和沙子的性质。另外,用手捏搓泥土,可以形成或圆、或扁等形状。在玩泥土的游戏中,培养了孩子的认知能力。孩子在纸上乱画,用纸头折成飞机、青蛙等,也就了解了纸的用途。

认知型游戏,包括了动手动脑游戏、体育游戏、图片游戏、语言游戏、电视游戏等。

规则型游戏,即游戏者必须共同遵守一定的游戏规则,认同相同的游戏内容或游戏框架,并在虚拟的角色扮演中互相配合。比如,古已有之的捉迷藏游戏、战争游戏,以及弹子游戏、跳房子游戏等。

规则游戏包括竞技游戏、军事游戏、推理游戏、计算游戏、智力游戏、小制作游戏等。

假扮或想象型游戏,也就是象征型游戏。儿童喜欢假扮不同的角色。他能从原来的儿童角色变成父母、医生或老师。儿童不仅模仿成人的举止、表达的语句,还体验成人对儿童的增感。

假扮或想象型游戏,主要有角色游戏、电子游戏、冒险游戏等。

●游戏是孩子幼稚心理的表现

孩子的思维与成人的思维是有差异的。孩子的快乐往往是成人难以理喻的。

大热天,你坐在草地上看着两个孩子,在花园洒水器喷出的水雾中跑来跑去。当冷水触及孩子的肌肤时,他们一次又一次愉快地尖叫。他们的快乐显示他们一点儿也不觉得乏味;他们已经玩了半个小时,而且大概会一直玩下去,直到有人阻止为止。

游戏是一个属于幼儿自己的世界,他们不会为弄湿了衣服而妥协,而是投入地玩耍。他们以自己的能力与方式做自己想做的游戏。在游戏中,他们不会受到成人肯定与否定的评价,所有的方式都是与他们身心发展水平同步的。

事实上,少儿所面临的现实世界,是一个他们难以适应的由成人规范组织起来的成人世界,在社会关系中充斥着他们无法理解的规则,其自然环境中又有许多他们渴望了解的问号。孩子既不能像成人那样做自己想做的事,又做不了成人会做的事。于是,孩子只有在游戏中表现出积极参与和大胆尝试,从中获取经验,以达到心理满足。

孩子在游戏过程中逐步了解和掌握周围陌生、巨大、复杂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许多大人眼里显而易见的事对儿童而言却包含着无数的奥秘。

●游戏是孩子自身发展的需要

孩子天生就有不断重复刚刚获得的动作技能、知识经验的活动倾向。孩子会翻来覆去玩着积木、电动汽车、小小脚踏车……这种出自孩子内部发展需要,使孩子感到开心和满足的重复行为就是游戏,使新的知识技能得以巩固。

孩子天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对生活中的一切都要看个明白,摸个真实,问个原因,孩子这种自发探究倾向也是一种内部发展需要而引起的活动。

这种自发练习和自发探索的功能,决定了孩子早期发展的途径是游戏;游戏使他们更健康地成长。

●提高语言能力

语言是用来交流的工具,能使人们彼此了解。孩子需要让游戏伙伴理解自己,以使游戏成功,这需要一定的语言能力。在游戏中,孩子是最放松的,很容易学到东西,也更有兴趣去学习。

有人作过这样一个游戏:告诉几位坐在“机舱”里的孩子:你在宇宙中遇到一个宇宙人,他正在用特殊的语言向你讲述他们星球中许许多多奇妙的生活情况听完之后就可以走出“机舱”向老师报告听到了什么,结果许多小朋友都坐了较长的时间,描述了宇宙人讲的事情,内容各不相同,奇妙非凡。在较好的语言环境里,会激发孩子的语言能力,同时,也使他们更富于想象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喜欢游戏,也就会尽力去进行游戏中的交流,讨论游戏规则,分享其中乐趣。游戏,使语言变为一种需要。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游戏与阅读能力和语言能力的获得有关。

有一些专门的语言游戏,更为有益于提高语言能力。科学家理查德·利基小时候,家里很穷,买不起那些装有发条的玩具,连电池驱动的玩具都买不起。于是他就想出了一种新的玩法,和同伴们做词组游戏。他为拥有伙伴而快乐,也因快乐而强化了语言能力。

●提高认知能力

在儿童早期,游戏是保证其智力发展的动力。幼儿通过游戏接受外部信息,在客体与观念之间形成独特的关系与联想;由于操作,幼儿注意到物体之间的相似与不同,使类别与概念得到发展。

孩子的思维很早就会表现出来,只要他面对问题,就会有思维活动。对孩子来说,问题主要来自游戏,在游戏情景中发生的问题,更易激发他们的思维积极性,找出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玩中生智。

心理学家就游戏与解决问题能力之间的关系做过大量实验,证明教学只能提供给幼儿特定的知识和技能,而游戏使幼儿获得智慧和学习的方法以及思维的变通性、创造性。这是因为游戏的不确定性给幼儿带来的功效,从而使他们获得解决问题和做出决定的能力。

比如积木游戏,是孩子常爱玩的游戏,也是培养少儿三维思考能力的最佳方法。孩子长大后,这些游戏经验会增强其抽象思维的能力,从而在数学、物理学、艺术及建筑学领域较易取得不凡成绩。

总之,孩子的先天能力要得到充分开发利用,那么游戏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

●发展社交能力

为了成功地共同进行游戏,游戏伙伴必须遵守相同的游戏规则,认为相同的游戏内容或游戏框架,并在虚拟的角色扮演中互相配合。比如说,捉迷藏,这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游戏,一方捉,一方藏,必须找到隐藏的一方才算获胜。一个小小的空间,也会给捉迷藏的小朋友无穷乐趣。

在游戏过程中,儿童能够获得精确的信息,如:颜色名称、各种各样的词汇;能够懂得人际交流技巧,即扮演角色的情绪控制;以及社交规则,如适当的举止、对成人角色的认同。游戏会加深游戏伙伴间的友情,比如,玩战争游戏,拿着木头枪、塑料枪,满世界飞,而后再扑通一下倒在地上……

游戏需要互动,需要协作。有研究表明4-5岁的儿童如果能每天玩30分钟的互动型游戏,会变得更有协作性,他们共同分担任务并互相帮助。这种游戏通称包括体育活动色彩的游戏,如:拉手拔河,老鹰捉小鸡;文学方面的游戏,如:成语接龙等。

游戏时玩伴间可能会产生矛盾、冲突,将会给孩子一种最深切的人际关系体验,并开始磨练自己的个性,调整自己的心态。这对于独生子女来说,尤为重要。

游戏还使幼儿扮演不同角色,既能使他们了解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又能暂时离开自己角色,从而改变看问题的角度。孩子在游戏中体会到轮流共享、交换、等待、互助等交往规则,将转化到日后的社会性协作中去。

●提高情商

游戏对幼儿情感的满足具有重要价值。游戏是没有压力的活动,所以游戏中幼儿体验的是一种成功感和胜任感,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是必要的。比如,孩子玩电子游戏时,他可以成为至高无上的君主,买房、炒股、打仗、娶妻、生子……游戏时,孩子一步到位地走入了梦想的境界。

孩子的各种感情,积极的或消极的都需要得到表现。游戏为他们提供了学习安全妥当地表现自己情感的途径,从而学习驽驭、控制不友好的、攻击性的行为。

孩子在假份或想象型游戏中,会扮演不同角色,会锻炼他们的表达技巧和表征能力,这样,在遇到问题时就先用头脑设想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预期各种解决方法的可能后果,也就会选择积极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情绪。

美国的杰洛米·辛格教授,儿时得到一套木头英国兵。他曾用他们展开过许多丰富有趣的游戏。作为一名美国男孩,他从未将他们当作独立战争时的敌手,几年之后他才意识到他们代表的是英国士兵。他们一家都爱好和平,他在当兵时曾发誓绝不射杀任何人。他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但却从未向任何人开枪。

孩子的情商,影响着他的一生。可见,在游戏中培养良好的情商是极为重要和有意义的。

●发展运动能力

对于大脑的刺激,一般家长都偏重于让孩子通过眼睛看、耳朵听、脑子想的读书、识字等“学习”,而忽视身体的运动。但是,身体运动的作用并不亚于仅限于眼、耳、脑的“学习”,反而更能促进孩子各项能力的发展,也是一种学习。

孩子,生来好动,在打雪仗、跳房子、踢毯子等运动游戏中,发展了走、跑、跳、攀、爬等基本动作,发展了动作的协调性、平衡性、力度、灵敏度等。同时,还会使眼手更协调、头脑更灵敏。可见,发展运动能力,能促进身体发达,大脑灵活,进而促进各项能力的发展。

运动游戏,也得到名人们的重视。马克思尽管研究与写作十分繁忙,但他的星期日总是与家人、与孩子们一起散步、唱歌、朗读、做骑大马的游戏。鲁迅先生曾在文章中“自我解剖”:不该以成年人的好恶,以兄长的威严,践踏了他的弟弟将要完工的风筝,认为“玩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作的玩意儿”。

孩子在一些游戏中,发挥运动能力;在运动中,获得多方面的发展和完善。

●了解孩子的发展

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也是最想了解孩子的人。

少儿游戏行为所传达的信息,能协助父母进入少儿内心的世界。孩子的游戏能力,表明了他在智力的、社会适应力的、情感的、身体的发展状况。因而父母可从中洞悉幼儿概念、语言的发展状况及动作、活动发展水平。

母亲喜欢利用扑克牌教孩子认数、计算的游戏,或者是玩词语接龙、猜谜语等游戏,这样就能了解孩子的知识、技能或解决问题的策略等。

父亲倾向于与孩子玩嬉戏性游戏,如藏和找、追和跑、打和闹等。这类游戏以触觉、肢体运动为中心,将使父亲更多地了解孩子的身体发展状况,以及动作、活动发展水平。

幼儿通过游戏表达内心世界,也藉借游戏将自己不好的情绪及经验切割成几个小部分,一次面对一部分,直到完全平衡、控制为止。因此,父母观察幼儿游戏,便能对幼儿忧虑、恐惧或对抗性情绪加以辨别、诊断。游戏经验有限的幼儿发展缓慢或有破坏游戏和攻击行为的表现,特别需要父母帮助他们用有意义的、建设性的方式进行游戏。

愉快的游戏,几乎是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父母稍加注意就能发现一些适应能力强的孩子能在象征性游戏中轻而易举地变换各种角色。

父母只要用心去体会孩子的感受,尊重他的思考方式,并认真倾听他的心声,同时安排时间来玩亲子游戏,辅助他表达,就能更多地了解孩子在各个阶段的发展情况。

●寓教于乐

成人是成熟的社会成员,具有丰富的社会生活知识、经验。事实上,他们不仅是孩子的玩伴,还是孩子的保护者、教育者。他们在和孩子游戏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会“寓教育于游戏之中”,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想法去影响孩子,引导游戏的方向。

孩子在家庭游戏中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往往比在独卧游戏和伙伴游戏中获得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更丰富,有益于认知发展。比如,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玩棋类游戏,从教孩子游戏规则,到游戏之中,不断地交流,就可以培养孩子的预见力,使之对未来有一些预见;也可以培养孩子的谨慎,使之在对弈中统观全局,小心谨慎,不急不躁,不因为一时的不利局面丧失信心。

孩子最初的互动型玩伴往往是父母,他与同龄伙伴玩的是独自游戏和平行游戏。在亲子游戏中,由于有成人的引导与帮助,儿童能够很好地承担游戏合作者的角色,社会性交往水平高于伙伴游戏中的交往水平。

在家庭游戏中卷入了大量的语言交往,因此有助于儿童语言的发展。孩子的模仿能力特别强,尤其是在游戏中,父母的语言更易于被孩子学习、运用。

亲子游戏有助于亲子间安全依恋的形成。安全依恋与游戏过一程中获得的快乐体验,有助于孩子活泼、开朗、健康的性格的形成。

父母很了解孩子的体力,也就能针对孩子的特征,选择适合的运动游戏,并可适当地纠正孩子手脚的动作,以及运动方式。

父母可选择适合孩子能力、使孩子感兴趣的运动游戏,孩子有兴趣之后,就能发挥实效。由初级到高级,一个目标完成了,再转向下一个目标,这样就能调动他的积极性。孩子会在游戏中树立信心,获得力量。

当孩子游戏时,认知、情感、社会、身体各方面的发展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因此,家庭中孩子的游戏时间就是学习与教育时间,父母自然也是最好的老师。

●亲子融融

每个父母,都希望与子女加强沟通,增进感情。最重要的是父母能够打开和小孩沟通的途径,将使其一生受用无穷。将游戏气氛溶于亲子关系中,你将发现与小孩作伴,与小孩一起订计划都是很有趣的事。事实上,孩子是很容易与人沟通,也是很容易满足的。只要游戏能符合他的年龄和兴趣,他会专心一致地玩下去。如果你鼓励他做的活动具有游戏价值,而且有机会让他创造新的玩意,他保持积极性与主动性。

亲子依恋是在父母与子女之间形成的双向情感联系。亲子之间的感情虽然有先天的血缘关系作为基础,但是后天的共同生活是这种感情壮大发展的土壤。母爱或父爱都需要后天的培育。

父母可与孩子玩一些增进亲子交流的家庭小游戏。比如儿童对树木天生就有一种亲近的感觉。父母和孩子在公园散步时,数数有多少棵树是你和孩子可以合力抱住的,大人的手必须碰到小孩的手。当家长的手每一次碰到孩子的手时,大声对他说:“我喜欢这棵树,我更爱你!”

父母也可以与孩子一起玩“照片树”的游戏。你先收集一些家人的照片,要有长辈的,你们自己的和孩子们的;再准备一张大一点的纸,依照辈份把照片像一棵树一样往上排。在祖父母那一组的下方写上:Xx爷爷爱XX奶奶、XX外公爱XX外婆;在你们自己那一组也写上同样的话,最后在孩子的照片了写上:每个人都爱XXX(孩子的姓名)。

家庭游戏也好,亲子游戏也好,种类丰富,方式多样。你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兴趣,以及家庭特点再做拣择。“一份辛劳一份爱”,当父母看到孩子能回应自己发出的游戏信号,和自己一起游戏时,会感到莫大的喜悦与安慰,忘却育儿的辛劳和烦恼。而子女对父母依恋的形成,不仅需要父母能够及时他们的生理需要(如食物、水、温暖、舒适、解除痛苦等),也需要与父母的交往与交流。游戏是成人与子女交往的最好方式。

在欢快的游戏中,孩子强烈地感受到父母的爱与关注,也就进一步强化与父母的亲密情感。

游戏进入家庭,改善了家庭内的人际关系,形成家庭生活中民主平等的气氛。在互动型游戏中,使家庭成员配合得更融洽、默契,并能一起分享其中乐趣。这样,也就增加了家长教育和帮助孩子的机会,孩子会愉快地“听家长的话”,而不是“俯首听命”。

□怎样帮孩子了解自己

●机遇,在于创造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可见,父母的教育是有阶段性的,且是辅助性的。固此更应重视如何帮孩子来了解自己,发展自己的方法。

父母要相信任何一个孩子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父母予孩子一定的信心及鼓励,会为孩子带来机遇。

日本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获过199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他在一步一步地不懈努力下创造了自己的机会、运气和成功。作为父亲,他是不幸的,却又是成功的。

不幸的是,他的长子大江光出生伊始便被先天性癫痫病缠身,智力低下,口不能语。然而大江健三郎并没有按照医生的吩咐将孩子置于死地,相反,却十分关注长子的成长。他认为,大江光虽不能语,但应该让孩子吐露自己的心声。于是,在父亲呕心沥血的帮助下,大江光从孩提时代起就潜心作曲。1992年10月,28岁的大江光所创作的小曲集被录入CD盘出版发行,发行状况超过唱片公司的预想,在当年非通俗乐曲的销售排行榜中名列前茅。1993年初,大江光癫痫病发严重,持续数日之久。母亲缘子忧心冲忡地说:“这次是大江光有生以来发作最严重的一次,以后恐怕再难谱曲了。”然而,1年之后,大江光创作热情重振,第二张大江光创作的22首乐CD盘得以成功地发行。参加大江光CD录音制作的长笛演奏家小泉浩深有感触地说:“他的曲子热情、奔放、激昂,具有相当的深度与广度,人们欣赏他的心曲,倍受感染。”

父母,有时能改变孩子的命运。孩子幼小对很多事情不太懂,父母要做孩子坚强的后盾,让他们能勇敢地面对社会、生活的种种挑战,让他们明白命运握住自己的手中,机遇是可以创造的,成功是可以来到身边的。

●心动,不如行动

青少年都会有许多美好的设想,但他们在想象之后,未必能付诸实施。他可能不知如何去做,或者对自己说:留着明天再做。没有人的成功能够从天而降,行动,是梦想成真的必经之路。

很多人羡慕明星的辉煌,却没有看到成功背后所付出的心血。《泰坦尼克号》主题歌演唱者塞莉娜·迪昂,她出生于音乐世界,自幼酷爱唱歌,但她的成功还是缘于她脚踏实地的奋斗。

塞利娜·迪昂5岁时就开始在蒙特利尔附近一个小镇上唱法语流行曲,13岁就成了轰动当地歌坛的小甜心,18岁时更被歌迷们称为魁北克之星,录制了7张畅销唱片集,从一名童星一跃成为加籍法裔一流大歌手。但她并没因此而满足,她要在其教师雷纳·安哲利尔的辅导下让自己的歌唱遍全球。然而问题是,她读到高中时就退了学,几乎从未讲过英语,更甭说用英语演唱了。而这正是流行乐通用的语言。怎么办?

塞莉娜迎难而上。几度春秋,几番努力,终于在她25岁时,推出了英语民歌《爱情的动力》的独唱专集,红遍欧美。她的新唱片集《我的爱情色彩》也已发行全球。此后一年内,塞莉娜将巡回于加、美、日、澳等国及欧洲演出。有意思的是,塞莉娜英语演唱的成功又刺激了人们对其法语唱片的兴趣。1991年发行的《响亮的诺言》在法国成了畅销曲。

最终,塞莉娜以一曲《我心永恒》,征服了几亿人的心灵,她为什么会如此成功?如果她不去学英语,不去突破……幸运之神会伴随她吗?

孩子容易成为歌迷、影迷、球迷,孩子会崇拜英雄,但他们往往不太了解“星”光灿烂后面的艰辛代价。家长可了解孩子所喜欢、崇拜的人物,向孩子介绍一些他们的奋斗史,以此来激励孩子,同时,孩子在明星的眩目的光环之外会明白;成功是需要不断更新、进取的。

●从自己做起让孩子远离抱怨

生活中总会有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或者自己心理不平衡的地方,人们可能会用抱怨态度去对待这些。

父母的抱怨会让孩子失去信心,有可能会产生抵制情绪。父母用一种积极乐观的方式去生活,那么孩子也会受此感染,很好地去做一些事情。

父母面对生活、事业的压力,有时会透不过气。父母首先要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去积极解决问题。父母的情绪,家庭的氛围都会影响孩子的性格、情绪等。当孩子向父母抱怨时,父母要让孩子学会坦然地接受现实,并不断激励、进取。父母注重对孩子兴趣、性格的培养,会使孩子更健康、更成功。

●学会反思失误与错误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断犯错,不断改善的过程。孩子有时并不知道自己所认识的东西是错误的,也未必明白自己做错了事。他用他的眼光去看,用他的头脑去想,难免不受到限制。父母要引导孩子,让他发现错误,承认错误,避免挫折。

父母都希望孩子能认真学习。父母会说:“孩子,只要你念好了书,什么你都不用管。”其实,唤醒孩子内心的责任心,才能让孩子在心理、思想上起深层次的变化。父母要有艺术地教会孩子学会发现错误。父母要了解孩于的能力、爱好、性格及少儿所特有的心态,这样,才能对孩子循循善诱;使他们能认清方向,少走弯路,早日成功。

●给孩子尝试的机会

有些事情,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理想;有些事情,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棘手。生活中,需要不断的尝试,尝试之后才会明白,才会解决问题。

父母能勇敢地去尝试自己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的滋味,却唯恐孩子吃得太苦、太辣……父母为孩子操碎了心,其结果却累了自己也害了孩子。父母要让他们尝试着去做自己的事情,你会发现自己的担惊受怕是太可不必的,再则,孩子跌倒了会爬起来的。父母要按捺住对儿女的种种牵挂和忧虑,让孩子试一试。

一位妈妈在培养儿子中显示了这种新观念。

她在传递信息中把思想的权利交给了孩子,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意识和社交能力。有一天,她带着儿子到万体馆观看电脑奥林匹克竞赛。美国这项活动的发起者米克罗斯先生,坐在离他们不远的地方,她鼓励儿子去同米克罗斯先生说几句话。“妈妈,说什么呀?”儿子仰起头,想寻找一个支点。“你自己想一想怎么说好。”就在妈妈的启发下,儿子竟说了一段令这位美国人惊讶不已的话:“米克罗斯先生,今天我是参观者,明年我要作为参赛者来到这里。”

有些父母很害怕孩子出现差错,特别是在重要的公众场合,父母更是担心孩子会说出太幼稚的话语。这位妈妈,她很信任自己的儿子,并且用鼓励的方式去激发儿子进行勇敢的试一试。儿子的话语,的确令妈妈大吃一惊,这是一种惊喜。如果,妈妈没有让他去单独面对米克罗斯,儿子是不会有如此之说的。在尝试中,儿子变得更为自信、智慧、自立。

这位妈妈不仅让儿子用自己的方式去说话,还让儿子用自己的方式去行动。

儿子参加了“从小学起”智力竞赛,其中有有关动物方面的知识。星期天夫妇俩带儿子到了动物园。她对儿子说:“今天,爸爸妈妈的任务只是带你来到这动物园,至于你要到什么地方,看什么动物,找什么人,解决什么问题,这是你的事。”儿子忽闪着眼睛,显然他碰到了从生到现在一个最困难的问题,他接受了这个现实,独自行动去了。为了弄清楚“长颈鹿是怎么睡觉的?”他满公园跑,他问扫地的老妈妈,又找饲养员叔叔……如此这般,孩子的独立意识、社交能力怎么会不强呢?这也说明了——

传授知识、开发智力也要更新观念。尝试,就是一种更新、一种突破。

家长期望的目标,有时会成为孩子追求的目标。父母要对孩子的发展充满信心、充满希望,要善于抓住孩子的优势以激励孩子主动发展,追求成功。父母可以针对孩子的具体防点,为其设定合适的追求目标。父母特定的动作、手势、表情、眼神在特定的环境中也都具有某种激励作用,以致于孩子具有更强的追求成功的意念。

●帮助孩子确定奋斗目标

孩子,特别是幼小的少儿,他不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适合做什么,需要做什么。家长可以多方面了解孩子,并与孩子多交流,帮助孩子确立目标,有了目标之后,孩子才会产生为实现目标奋斗的动力。当孩子认同这个目标,并为此付出劳动时,他已有了追求成功的意念。

许多聪明的孩子,常常觉得课业的学习内容过于简单,而不需下太大的功夫,课业就可以表现得不错。由于缺乏挑战,以致无法去施展才能。

有些家长比较善于找到容易激起孩子有征服欲的目标,他们寻求各种比赛的机会,通过竞赛,逐渐了解孩子多方面的才华,进而为他们设定挑战的目标,协助他们实现目标,使他们最大兴趣地追求成功。

美国新泽西州的钟定文,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都有相当杰出的表现,曾获得西屋科学奖,并入选化学、数学两项世界奥林匹克代表,数学能力为全美排名第八,化学获得世界奥林匹克的银牌奖,这么耀眼的表现,着实令人刮目相看。笔者曾就其杰出的表现访问过其父母,他们提到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不断地给孩子设定挑战目标。孩子有了目标之后,就会不断地追求,追求成功之后,孩子会有更大的兴趣追求新的成功。

□怎样培养孩子追求成功的意念?

西方教育专家曾经指出:孩子在小时候,就应不断地培养具有健康的追求成功意念的习惯。

●激励

天下父母无不期望孩子获得成功。孩于怎样才能获得成功呢?家长首先要培养孩子追求成功的意念。

当孩子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并感觉到他人的欣赏、肯定,他就会多一份自信,多一份责任,也就会具备追求成功的意念。父母的激励将有助于孩子获得这些。

父母要激励孩子,可通过发现孩子最擅长做的事来表扬、肯定孩子。

有个男孩,从7岁起就帮助父母洗菜做饭,他特别爱打鸡蛋。

一次他自己打好鸡蛋,用筷子搅匀放入锅中做成汤后,全家都夸奖他。之后一遇到家里打鸡蛋的活他就包了。不仅自己打,自己搅,还学习自己做。后来他能自己做鸡蛋了。由于爸妈表扬孩子擅长鸡蛋汤,来了客人,大家也都想吃他做的鸡蛋汤,于是这个男孩就更加认真地做汤。几之后,他不仅做蛋汤,还有做一些好吃的饭菜。

激励的教育方法主要是通过家长的谈话来实现的。这面的范例比较多,如英国科家汤姆生父子都是诺贝尔奖得者,科学殿堂里的最高荣誉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子承父业的奇迹呢?这与母亲对小汤生采用激励的教育方法是分开的。母亲在小汤姆生14岁日的时候说:“孩子,别忘了爸爸14岁就上大学了,虽然你的祖父只是一个小书贩。”这小汤姆生的激励是不言而喻,筹,孩子自信心大增。于是,父子俩共同拟出新的目标,逐步提高能力。

孩子的成功不仅仅是试卷上的满分,而是可以更为丰富多彩的。孩子究竟能发挥多大的实力,父母也很难看出,因此通过比赛等多种方式去尝试是一种良策。父母应从日常生活中提供孩子自然的尝试机会,鼓励他设定目标,以孩子的兴趣与能力为主,定一个合理可行的目标,让孩子朝这个目标努力争取实现。另外,目标要分阶段性。家长为孩子先设立一个长远目标,然后在前进的路上再设立几个中期目标,每一个中期目标还可以划分若干个小目标。这样,当孩子完成了几个小目标后,他会发现,他已实现了一个中期目标。同样,当几个中期目标完成,他会惊异,自己已是一个成功者。

●让孩子自己走

要想让鸟儿飞得高,就要让鸟儿自由地飞翔。很多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心,唯恐孩子累了、病了、苦了、烦了……

温室里的花难以灿烂,鸟笼里的鸟难以高飞。过分的关爱,会束缚孩子追求成功的念头,会限制孩子追求成功的步伐。北京的一位13岁男孩曾经对笔者采访有关中日少年探险夏令营的回答是这样的:“爸爸妈妈为了让我上一个好学校,让我住在姥姥家。姥姥有三不让:刀不让动,电不让动,火不让动。我长这么大,连火柴都很少划,家炊都不会,怎么会野炊呢?”他叹了口气,不服气地说,“不是我们不想干,是我们不会干,长这么大谁让我们干过野外探险?我们从来没干过事情怎么会呢?”

溺爱孩子,只会给予孩子更多的惰性和笨拙。并失去应有的斗志和雄心。

父母都希望同孩子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那么,就请父母放开双手,让孩子自己走。当你给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时,会欣喜地看到你所希望看到的东西。

父母让孩子处于竞争的机制时,比如,带两个孩子一起走,这样,就容易激起孩子的求胜欲望。孩子在竞争的过程,会更加强烈地认为成功其实就在身边,那么,也就更为进取、聪慧。

●帮助孩子树立责任心

一个没有责任感、没有价值感的孩子,因为找不到自己的生命在社会中的地位与重要性,便会感到迷惘,而失去创造成就的动力,而容易为其它一些物质性的、轻浮的事物而吸引,沉溺其中。

父母们总想为孩子提供最好的学习条件,给他们最好的生活待遇,希望孩子能出类拔萃,孩子却会辜负他们的期望。

父母们是否想过良好的教学方法?是否会让孩子自觉要求自己?父母要让孩子懂得珍惜这种良好的学习环境,要让孩子具有学习的责任心,这样,新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起到作用。

孩子的责任心,从哪儿来?其实,家长只要让孩子充当一些有意义的角色,使他们感到自己的行为对家庭所产生的重要性,同时也培养他们战胜自己弱点,增长各种能力的信心。

在家庭中,父母应有意识地分派给孩子一些力所能及与其年龄相当的劳动任务,例如打扫卫生、负责为花草浇水等等。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也是培养责任心的一种方式,不但要倾听他的心声、感受,也要同他谈些自己的喜怒哀乐,当然内容应该是孩子所能接受的。

孩子的责任心就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父母要学会在点点滴滴的小事中树立孩子的责任心。孩子会因为对家庭有所助益而自豪。

有些家庭定期举办家庭会议,提供一个对家庭事物及与孩子有关各项事情各抒己见的机会。这种形式的活动,增强了孩子的主人翁感,提高他们的责任心,使孩子有更强烈的追求成功的意念。

●让孩子体验成功

自信心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无论在智力上还是体力上,或是做事的各种能力上,自信心都占据着基石性的支持地位。一个人如果缺乏自信心,就会缺乏探索事物的主动性、积极性,其能力自然要受到约束。

由于孩子弱小,往往看不到自己的潜能,因而常常表现为缺乏自信。

自信心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以实力为基础。对于孩子来说,则是为孩子发现或培养自己的实力而创造条件。

每个家长都是能够让自己孩子体验成功的,只要伸出你的手去牵引,只要付出你的心去关爱,幼小将变得更为茁壮。

孩子不能像成人一样理性、自制,他需要家庭的教育,父母的提醒。父母对孩子包揽太多,孩子就失去了自己的思考,他会想着什么事情都有父母顶着,也就不去规范自己的行为,更不会去养自制能力。

一个有自制能力的孩子,将会更好地同父母沟通,同朋友交往,也能更好地学习、做事。父母切忌过多地溺爱孩子,而是在该坚守阵地时,寸步不让,使孩子真正明白事理,懂得该克制时就克制。

●勇敢精神

勇敢,是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性格,特别是男孩子,更应该勇敢、刚强。

孩子的勇敢从哪里来?

儿童教育家竹内正雄博士对培养孩子的勇敢心理,作过127例调查,证明孩子的心理形成主要受父母的影响。

竹内正雄博士主张,家长应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有意识地主培养孩子的勇敢性格,使孩子长大以后面对困难和危险具有自觉性,能够为美好理想而努力奋斗;具有果断性,能够及时抓住机会,争取成功;具有坚持性,能够为了做好工作,兢兢业业。人的性格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和实践中,在教育的作用下,逐步形成的,是培养和锻炼的结果。因此,家长应该从孩子出生起,就注意孩子的性格培养和锻炼。竹内博士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与60名家长协作,对有意识培养和无意识培养的幼儿各30名,从出生到6岁进行了追踪观察。事实证明,有意识培养的孩子92%具有勇敢的意志行动。家长本身性格上的缺陷,往往是使孩子的性格培养造成失败的主要原因。譬如,面对某些稍带危险的活动就担惊受怕,遇到一些困难就退缩不前,这样的父母定不会培养出勇敢的子女。

●输得起

孩子有时会缺少韧性,虎头蛇尾,或者拿得起却放不下。家长唯恐孩子受委屈,恨不得去代替孩子走路,孩子也就越发娇气和脆弱。

孩子,特别是独生子女,自尊心很强,大多赢得起、输不起。父母要用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去克服孩子的弱点。“输”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关键是看你有没有迎头赶上去的勇气。

父母自身的做事方式、态度直接地感染着孩子。父母首先要具备韧性的性格,并且可以向孩子叙述你这方面的事情,让他明白事情能够如此去做。

父母可以在孩子娱乐、生活、学习多方面进行引导。让孩子去做一些困难的事情,看看孩子是否具备战胜困难的韧性。如果孩子还有所缺乏的时候,父母可以给予他鼓励、关心、支持、帮助。当他自己克服困难越多时,他就越有信心、韧性。

□哈佛的创造性能力揭秘

孩子的创造性能力是一种潜在的东西,需要家长循循善诱,用良好的方法去找到它。

●珍惜孩子的好奇心

创造精神已经变成了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长们希望孩子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能很好运用。事实上,创造精神就像是一双巨大的翅膀,孩子学到的知识能够运用得好,全依赖这双翅膀帮助它腾飞。

家长们可以从珍惜孩子的好奇心开始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家长特别是父亲要鼓励孩子的发问,并认真回答他们的问题。一旦他们的好奇心受到你的重视和鼓励,就会更大胆更高兴地探索并提出问题。

孩子具有好奇好问的天性,对待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家长应启发、引导他们自己动脑筋去想、去寻求答案。

家长要注意倾听孩子的问题、想法,孩子就会更相信自己的眼睛、头脑,也就拥有独立思考的主动性,如果家长只是注意丰富孩子的知识,不厌其烦地回答孩子的问题,就会使孩子不能很好地开动脑筋、积极思考。

孩子的好奇心,有时会引出千奇百怪的问题,父母也无法招架。有的家长会说:“问这么多,烦不烦?”也许,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精神就在父母的断喝中被毁灭了。

父母碰到自己棘手的提问可以找百科全书,或查阅相关书籍、资料,与孩子一起学习。这样,可以让孩子明白:只要你用心,很多问题是可以找到答案的。孩子在不断的积累中,也会懂得越来越多的东西。

●鼓励孩子大胆思考

少年儿童是充满幻想,也充满创造的年龄。他们思考问题时是随心所欲,天马行空、无拘无束的,因为他们的大脑里没有什么瞻前顾后、方圆规矩、合理程序。他们是一张白纸,拥有最大的空间,可以绘最好的蓝图。

成人不要用自己的思维去束缚孩子的想象,而是积极鼓励孩子去憧憬去梦幻。

重视对孩子想象力的开发和引导,不要把孩子的种种“幻想”和“发明”,斥为“胡思乱想”和“不务正业”。家长们鼓励孩子大胆思考,如果是新奇的,即使错了也要鼓励,因为重要的是培养他们敢于思考和灵活思考的思维方式。

●处处是创造地

有的家长会说:“就我们家孩子的智商,连个算术题都解不出来,还能创造?”其实,每一个人都具有创造力,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陶行知先生认为,对于一个有志者来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父母们给孩子一个安全的、宽松的、支持性成长的环境,就能让孩子更好地探索和创新。

父母要做个有心人,利用一切机会训练孩子的想象力,并让孩子学会在不经意地小事上注意到新的东西,及时抓住,或许就抓住了成功的机遇。

●“胡说八道”有益创新

父母都希望孩子有创造力,创造力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评估:敏感性、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精确性。

听话,顺从的孩子很难具备这些,这是一位民主家庭的母亲的感受:

我与孩子相处是非常自由而不拘形式的,也很少拿出“我是妈妈”的威风来。有时候被孩子吵烦了,我会扮演孩子,吵吵他、闹闹他,让他知道“无理取闹”不是一件好玩的事。

此外,和孩子最常玩的另一个游戏是“胡说八道”。这些游戏不仅让我们抒发了心中的情绪,也让我们享受了无数欢乐时光。所谓胡说八道就是不拘任何形式、没有任何目的、全凭当时心境与喜好来讲话的一种游戏。

□怎样培养孩子开发自我表现潜能?

孩子在小时候都有一种强烈的表现欲望,但表现方式不同、内容不一,家长们就应该指导孩子如何健康地、有序地让孩子在表现中,一天天长大、成才。

●用爱心开发孩子表现潜能

每一个孩子都是具有巨大潜能的,那些能力潜存在他的体内,就像阿里巴巴的宝库一样,如果父母能拥有一种打开宝库的口诀,就能够开采孩子那独具特色的宝藏。

家长们都愿意对孩子进行智力投资,让一个人成材,单是金钱是不够的。父母要关注孩子,了解孩子,在他们的自我表现里找到他的潜能所在地,准确、及时、用心地开掘。孩子都需要尊重、赏识,父母花时间去欣赏孩子的能力,会给孩子很大的信心和力量。而这种信心和力量会使孩子离成功越来越近。

●帮助孩子设定可能的方向

孩子,由于年龄较小见识较少,他未必能有雄心壮志,也不一定能找到自己的航标。父母的激发、督促,会让孩子意识到自己能做的事情其实很多、很大。父母要多了解孩子成长的每一个足迹,这样,就能够随时调整孩子的心态、目标。

父母言传身教,对于孩子来说,更会受益匪浅。麦克阿瑟向父亲就是将军,对麦克阿瑟是榜样式的力量。父母的成功,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成功的父母,除了为孩子、自己设定目标外,最好让自己再受一次教育——如何做好家长。

●积极的心态

孩子的天性都是善于表现自我的。当父母看到孩子显示自己的时候,或表现出对某方面较强兴趣时,家长要以积极的心态去鼓励孩子,孩子也会变得态度积极,以致于去实现他们的梦想。

家长并不需要教孩子如何去做事情,他只是给孩子积极的心态,使她不断进取,以致于心想事成。家长的这种信念对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球星欧文取得成功,就是受父亲的积极态度的影响。

家长们在开发孩子自我表现潜能时,你未必需要很专业,但你要多给他们一引起积极的、乐观向上的熏陶,帮助孩子们体验生活的美好事物。愉快乐观的态度比滔滔不绝的说教更管用。

●为孩子创造表现机会

孩子具有很多潜能,关键是能不能得到很好的开发。

父母要为孩子创造表现能力的机会,国外的孩子除了学业以外,有很多的活动和爱好,综合素质颇高,创造力、社会适应力都更强一些。

未来的社会的竞争是一种综合实力的竞争。家长要多方面开发孩子表现的潜能。

父母可以根据孩子自身所表现的爱好、兴趣,用不同的方式开发。孩子施展自我的机会越多,智力将得到更大的激化,同时,也能帮助孩子建立更好的自信心。父母首先要为孩子提供一个小舞台,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大舞台。孩子潜能开发、实现之后,再鼓励他向更大的空间去“推销”自我,“展现”自我,获得人生中较大的成功。

●呵护孩子的自我表现成果

孩子们喜欢表现出他们要干自己的事情的欲望,父母常常害怕孩子们把事情搞得一团糟,以致不许他们试一试。我们把脏成一团的孩子洗干净,要比重新树起他们的勇气要容易得多。只要孩子显示出要为自己做事情,父母就应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意孩子自己做的事情要比我们想象到的多。孩子所做的事情,我们要以宽容的心去看待。多加鼓励和肯定。

生活中的日常事情都可能影响孩子的成长。当孩子表现自我,帮助父母时,父母应珍惜孩子的热心,他们将为自己有能力而感觉良好。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可能会较大地影响孩子的自尊、自信,以及才能的表现等。

□哈佛教你如何了解孩子并友好相处

现在老有父母不知如何去教育孩子,其重要原因是不了解孩子,看着他们的衣着、语言、行为习惯都表示出了难以理解,出现了所谓的“代沟”,那么如何消除这些主观的猜测,而去实事求是的了解除孩子,这就需要和孩子友好相处。

●了解孩子是前提

父母天天都在看着孩子成长、变化,似乎是最了解孩子的,事实上,如果父母没有与孩子很好地交流,那么父母与子女的心理距离会很遥远。

有些父母不惜血本地买回钢琴,可孩子宁愿砍断手指也不愿弹琴。他们希望孩子实现自己的而不是孩子的理想,将自己的兴趣、爱好强加在孩子身上,逼迫他们去强化训练。其实,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父母要善于去发现,并让孩子主动流露出他们的感受和想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父母需要多观察孩子,多与孩子谈心,对孩子的兴趣、爱好因势利导,才可能充分发挥孩子的潜能和才华。由于时代的差异,父母与孩子的兴趣也会有差异,比如,孩子喜欢玩电脑游戏,喜欢看卡通片,喜欢网上聊天。父母可能会不太理解那些东西有什么可吸引之处。那么,孩子的乐趣难以与父母分享,也会产生一定的“代沟”。

父母要了解孩子,就要适应新的时代,去更新自己的观念、思维等。这样才会缩短与孩子的心理距离。

孩子是天真、幼稚的,父母是理智、成熟的。他们认知能力上会有一些差异。父母要试着用孩子的思维去琢磨他们内心的感受。

父母与孩子是相互深爱对方的,但他们对爱的需求不一样。父母喜欢全方位地包揽式地疼爱孩子;孩子则希望父母是一种平等的朋友。父母用爱去呵护孩子,孩子却未必接受;孩子所希望的美好情感,却难以从父母那里拥有。孩子认为父母是以爱的借口束缚自己,父母则认为孩子为什么如此不懂事理?当父母与孩子在两个背道而驰的情感轨道里越走越远时,相互是难以理解、了解的。不断地沟通、磨合,才能使他们走进对方的心灵。爱是发自心灵的,同时,也是有艺术的。父母要在关爱孩子的同时,多考虑孩子的情感需求。情感需要不断沟通,求同存异,达到较好的境界。

父母与子女在兴趣爱好、认知、情感等心理方面的差异,使父母需要更多地与孩子沟通、了解。这样才可能较好地教育孩子。

●尊重孩子是根本

父母都想更多地了解孩子,他们也许会偷看孩子的日记,偷听孩子的电话……其实,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权利。一个拥有权利的人,才会珍惜权利,而权利的背后就是责任。

孩子是家庭中的一员,父母除了宠爱孩子以外,不妨尊重一下孩子的家庭角色。父母可以开一些家庭讨论会,让孩子对家里的一些事情发表意见。孩子并不是什么都不懂的人。父母征求孩子的意见,会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独立思考能力。孩子得到父母尊重之后,将会更为自尊及尊重他人,同时,将变得更有责任心。有一个美国的小男孩,他的父亲在出门远行时,总会对孩子说:你是家里的男子汉,家里的事情要承担起来。一次他父亲又远行了,家里发生了火灾,孩子近乎奇迹般地从火堆里救出了母亲。

家庭角色,需要相互的尊重,尊重才能促进家人的了解,这样也会使家庭气氛更为和谐。

父母还要尊重孩子的社会角色。比如:孩子竞选班干部,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意愿,而不是以耽误学习为由进行阻止。父母要鼓励孩子以一个社会人的身份独立出现。尊重孩子的选择权、决策权,这将对孩子一生的发展起重要作用,父母应予以特别的重视。

父母应该从孩子的个体角色、家庭角色、社会角色多方面去尊重。只有尊重孩子才会使孩子愿意交流,得到真正的了解。

□现在的孩子需要什么

了解孩子和孩子交朋友,就需要知道孩子需要什么?有的放矢地进行言传身教,将会事半功倍,否则必定南辕北辙。

●基本需要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包括:生理需要,空气、水、食物、住所、睡眠;基本需要,安全与保障以及爱与归属;尊重需要,自我尊重、他人的尊重;发展需要,真、善、美、活跃、个人风格、完善、必要、完成、正义、秩序、单纯、丰富、乐观诙谐、轻松、自我满足、有意义;自我实现等。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与孩子成长的规律有一定的吻合性。孩子的每个阶段,需求是不一样的。比如,刚出生的孩子,他只有一种生理需要。随着孩子的成长,需要也越来越高层次。

孩子需要安全感,需要归属和爱。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就可以拥抱着孩子告诉他,爸爸妈妈永远爱他,这是他的家。

父母要根据孩子成长的规律去较好地满足他们的这些基本需要,对于孩子的询问,要进行合理的分析,以及详细的答复。这样,孩子才会成长得更为健康和快乐。

●尊重需要

人们对尊重的需要可分成两类-自尊和来自他人的尊重。自尊包括对获得信心、能力、本领、成就、独立和自由等的愿望。来自他人的尊重包括这样一些概念:威望、承认、接受、关心、地位、名誉和赏识。

孩子在成长中,从生理需要到基本需要都获得满足之后,他会有新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这是孩子成长必经的阶段。

尊重需要,则是从孩子上学阶段开始表现得较为明显和强烈。孩子有幸被选为班干部,他将会特别卖力地做事情。孩子比大人更为珍惜来自他人的尊重,从而变得更为自尊。

年幼的孩子,他可能喜欢听父母的安排;稍懂事的孩子,他就会渴望父母老师朋友的尊重。他的自尊心娇嫩而又强烈,特别需要父母的细心呵护和精心滋润。

有些家庭未必能如此重视才露尖尖角的小荷。事实上,稚嫩的自尊心在细腻的关爱下会成长得日益完善。少年的韧性未必很强,他更需要适当的鼓励、承认、接受、关心,这样他会更有信心,更有能力。

尊重应是发自心灵深处的。父母要以平等的心态,真诚的关爱去尊重你的孩子,他将会生活得顺畅,学习更为进取和成功。

●发展需要

孩子的成长是连续的,而需要也是不断更新的。人最初因一系列基本需要而产生动力,当这些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他就会走向更高的层次,会因更高层次的需要而产生动力。

青春期的孩子,对生活有着一定的自发性,善于表达,一派天真,无拘无束,就好像他们已达到山顶,此时正随意沿着山的另一边顺坡而下。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是在这个阶段渐渐形成的。

父母不难感受青春期的孩子与发展需要的一些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在这一阶段里,有人称为“危险阶段”,因为孩子的内心需求与多方面的适应有些冲突、矛盾。这是一个过渡阶段,也是特殊阶段。父母要认真地琢磨孩子的成长需求与现实的磨合。青春期的孩子处于特殊的转型阶段,父母要较多地去关注孩子的性格、情绪、感受、思维等心理和精神上的东西。

孩子处于这种阶段,会出当孩子发展需要获得满足之后,将会追求自我实现的价值。这是较高的境界。

●让孩子自信

培养孩子具有积极的自我意识是至关重要的,甚至能决定他们一生的命运。

自信的孩子认为:“既然别人能做,我就能做。”自卑的孩子却说:“我永远也做不成。”

父母要有意识地避免用任何言语或行为向孩子表明他是个失败者。不能在孩子脑中留下他很笨很傻的印象。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从一次次摔跤中走过来的。父母也曾犯过幼稚的错误,应该耐心而认真地引导孩子少走弯路。父母要培养孩子有犯错误的勇气,更要有纠正、改正错误的勇气和信心。一个不被失败击倒的人,才能做到百折不挠、自强不息。

孩子对自己的价值了解得不够充分。父母要独具慧眼发现孩子与众不同之处,鼓励他发挥其长处,这样才能树立他的自信心,使孩子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

孩子对父母有或多或少的依赖心理,甚至认为父母什么都认父母要让孩子明白,他也可以像父母一样承担家庭的责任及社会的责任。父母可以给予孩子为家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的机会,孩子会认为自己的存在是有意义和价值的。孩子比成人更渴求自身价值的证实和发挥。一个充满信心的人,他就会把幸福握在自己手中,也会相信成功是自己最努力的结果。

父母对于孩子的成绩,哪怕是微乎其微,也要多些关注和赏识。孩子会在爱的目光下,生活得更有信心和美好。总之,只要父母多方面配合和努力,孩子就会树立良好的自信心,积极的进取心。

●让孩子快乐

现代教育越来越奉行“快乐教育”,让孩子快乐地接受教育,同时,在教育中获得快乐。

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斯宾塞早在1854年就明确提出了“快乐教育”的思想。他指出,教育要尽量使儿童于快乐中学习知识和本领。他认为儿童欲望的正当满足,能导致儿童精神上的愉快,而这种愉快反过来又能成为求知的动力。

事实的确如此。可是,孩子们却越来越痛苦,他们的书包沉重得难以承受,心理的压力与日俱增。“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的这句话,显然是让学生把学习视为一种愉快的活动,可谓是对教育的真知灼见,至今仍闪射光辉。其实,父母可以培养孩子的兴趣,而不是一味地强调学习的成绩。有张有弛,会让孩子更有学习效率;适当的课外娱乐,会使孩子心情舒畅,思维活跃,学习起来更为投入和快乐。父母为孩子学习减压的同时,要帮助他们提高效率,比如,教孩子较好的学习方法,或寓教于乐。

另外,现代社会充满了竞争,父母和孩子都不愿成为弱者,那么,就更需要颇佳的心理素质。快乐的心情,将使人身心更为健康,学习更为优秀。

父母要试图用孩子所乐意接受的方式去爱孩子。比如,孩子会为一个小小的玻璃球动心,父母千万别摆出大人的架势说:多没意思。孩子需要父母的分享和分担。当然,父母不可能获得孩子心灵的感受,但可以引导孩子说出他们内心的感受,并去分享他们心中的阳光。父母朋友式的爱,会使孩子生活得更为有乐趣和充实。

快乐,是每个父母都能给予孩子的最佳礼品。

●让孩子讲规矩

家有家规,校有校规,法有法规。家长,要让孩子从小就懂得规矩,并遵守规矩。

父母要让孩子明白一些规矩和事理,比如:吃苹果时,让孩子分给大家吃,而不是一个人独享。家规不是束缚孩子,而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地适应有规则和秩序的外面世界。

当孩子迈入学校时,会有学校的学生守则、考试纪律等。没有规矩,难以成方圆。比如说没有考试纪律,学生都作假舞弊,那么,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家长要让孩子知道遵守规则是每个人都必须去做的。

公园、电影院是社会活动的场所。规则和秩序是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基本准则。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不随便吐痰扔果皮等。父母规范的行为,言传身教,会使孩子也养成良好的习惯。交通规则、公园游人须知等明文规定的公约、规章、纪律,父母也要说给孩子听,或让孩子自己看。这样,孩子就意识到哪些是可做的,哪些是不能做的。父母还可以更为形象地描述违背这些规则会造成什么危害,比如:违背交通规则,可能会发生车祸或塞车;违背游园规则,随便折花踩草,那么花园将变成荒园……每个人都很好地遵守了,才会生活得更好。父母可及时奖励孩子的守规矩之处。

讲规矩的孩子,不会让父母头痛,他们更曾于自我约束、自我品善。所以,父母要培养孩子去认识规则和秩序,并且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一一遵守。

□如何利用语言对孩子进行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语言老师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也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孩子年幼的时候,接触最多的是朝夕相处的父母。于是,父母理所当然成了孩子语言方面的启蒙老师,孩子自然而然地跟随大人学会说话。正如那个从小生活在狼群里的小孩,最后难以拥有人类的语言证明了这一点。孩子听到最多的是家庭里的交流,父母说话的口形、神情都可能使孩子留意、模仿。

当孩子学会一些词语、句子以及能表达一些想法时,他非常渴望说话;在他身边的人,往往是他的爸爸妈妈,他会不断地向父母说:我看到了一只小鸟飞过天空,我喜欢小燕子姐姐,我要去动物园看熊猫……孩子心里所想,眼睛所见,耳朵所闻,恨不得一骨脑地倒出来。父母这时就应该停下手中的事情,认真倾听孩子的述说。

当孩子有了自己的小伙伴时,他们相互交流的时间不是很充分,因为,他们要上课、午睡等,没有多少工夫聊天,所以,孩子还是喜欢在家里同父母说说话。同时,父母也很关心孩子的学习及校园生活,就会主动询问。

每个家庭都有互相联系和沟通的语言。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懂得东西很多很多,他们有心理上的依赖感,也就很在意父母的态度、意见和评判。孩子可能会诉说自己的迷茫:老师为什么偏心于家境好的同学?为什么班长的成绩不如自己却当上了班长?为什么有没完没了的家庭作业?父母作为一个成人,是有一定权威的。

总之,同在一个家庭里,也就有了共处的时间,交流的机会;孩子从出生到成长的不同阶段,对于交流的内容不太相同,但都是需要用语言去不断地沟通、交流的。

●爱的管道“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天然的基层细胞,人类美好的生活在这里实现,人类胜利的力量在这里滋长,儿童在这里生活着,成长着——这是人生主要的快乐。”俄罗斯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的这段话道出了父母抚养和教育孩子的乐趣所在,也说明了父母与孩子之间亲密无间的感情关系。

爱是需要用语言去表达的,爱是通过语言去滋润的。孩子撒娇地呼唤妈妈,这是一种爱的方式。妈妈娓娓动听地给孩子讲述有趣的童话,这也是爱的信息。

因为有了爱,语言变得更为美好和必须。家是一个宁谧而舒畅的港湾。有情趣的父母,可能会与孩子进行多种多样的语言交流。比如:中秋节的时候,啃着月饼,猜着谜语;周末时,全家人做游戏,说笑话;生日时分,大家拍着手唱生日快乐……父母能创造多种多样的场合和情景,让孩子得到多方面的实践和练习,同时,家庭生活会充满更多的乐趣和充实。

语言交往具有感情交注的性质和作用。因为爱才想说,因为说才会使情感更为深入。

●成长的阶梯

父母是伴随孩子成长的亲人、监护人。他们的言谈举止都在深深地影响着孩子。父母的情绪、个性品质、追求志向等,都会在家庭中显露,并且会用语言的方式展现出来。

贫寒家庭的父母可能会告诉孩子:家里没有很多的条件去为孩子铺垫好的前程,而是要靠自己去奋斗和拼搏。父母将一种精神渗入孩子的心灵时,将会培养孩子远大的抱负和不懈的追求。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与人交往也就更多了。他们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身边,走向了老师、同学、朋友身边。孩子在家里时,享受更多的是呵护、疼爱,当他们与同学、伙伴相处时,可能会出现矛盾、困惑。孩子会将自己的苦闷说给父母听,父母的待人处世准则则会感化孩子。孩子的人生导师是父母,做人的方式、道理都是父母一点一点教会的。除了身教以外,更多的是用语言去交流的。

总之,孩子与父母之间需要多方面的交流,比如:生活、学习做人等。人与人之间交流最直接、最自然的则是说话,所以,家庭语言环境是极其重要的。

●爱的感化

父母很想让孩子变得通情达理。体贴关心人,只要去有效沟通,孩子的成长将起到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父母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你必须首先是什么样的人。比如诚实、守信用、做事有毅力等等。

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好:“爱是教育儿童最自然、最直接的方法与手段;是父母与孩子、教师与学生之间情感联系的纽带和精神生活的体现;也是培养远大志向和高尚行为的肥沃的土壤。教化孩子,是通过父母的爱来实现的。父母通过爱的感染,培养孩子积极愉快的情绪和良好的个性品质,从感受爱逐渐过度到爱他人,爱他周围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父母当然爱孩子,也希望孩子爱别人。

孩子大多有较强的可塑性,平常细小的事情都会传递爱的信息。

●榜样的力量

家庭的熏陶,对孩子学识、人格都有较强的感染力。

皮埃尔·居里和玛丽·居里是世界上第一对荣获诺贝尔奖金的夫妇。他们的人格,他们的言传身教,对于子女的影响和熏陶是十分明显的例子。

但是大多父母都是平凡的,他们不会像玛丽·居里获得那么巨大的成功,但同样是有人格感召力的。

把自己介绍给孩子,同样可使父母与子女更和谐地共处。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受年龄、阅历、知识等因素的影响,虽然和父母天天相处,可对父母的特点,他们有的并不留心观察,有的看惯了便熟视无睹,不知道这些就是父母的特点,所以询问起来就不知道或模糊。父母不妨和孩子以谈话的方式,把自己的一些特点介绍给孩子。这样,不仅能促进孩子对父母的了解,也能增强子女关心父母的责任感,树立好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完美形象。

■哈佛智力发展最佳期

引言:哈佛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根据孩子潜能的递减法则,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是有某种智力发展最佳期的,那么如何使你的孩子成为哈佛英才呢?如何抓住智力发展最佳期呢?

□从孩子爱吃的食物找灵感

为了尽早发挥孩子的能力,怎样对孩子进行教育呢?很简单,如果婴儿已感到了你的关心和爱抚,这就说明你已经在教育他了。这种教育训练是细小而繁琐的。孩子渴了要给他喝水,孩子饿了要给他喂奶,孩子尿布湿了要马上更换……父母要随时随地解除孩子的不愉快,以最敏锐的感觉去感知孩子的需要。能够成功地感知孩子的需要,便是父母成功的开始。这是父母和孩子建立起来的第一条成功的纽带,它会为今后的教育和训练提供良好的感情基础。

我们可从孩子四个月时起,在吃母乳前,先给他点蜜柑汁,后来又添加香蕉泥、苹果泥、胡萝卜泥、青菜粥等等。再过一段,开始给他喂汤,吃煮熟的鸡蛋、马铃薯等。大多数孩子爱吃谷类食物,这是他们的最好食物。

德国有句谚语,意思是“人的性格取决于食物”。看来,食物同人的性格确有关系。曾经有人主张“菜食疗法”,他们说选择不同的食物,就能使孩子形成不同的性格。比如:给孩子多吃胡萝卜,牙齿和皮肤就会美丽;吃马铃薯就能提高孩子的推理能力;吃菜豆就能发展孩子的美术兴趣;吃洋白菜和花菜会使孩子思想简单,成为平凡的人;吃青豆易形成轻率的性格。因此,可以让厌恶数学的孩子多吃马铃薯,让缺乏美术兴趣的孩子多吃菜豆,没常性的孩子禁食豌豆,粗暴的孩子禁食洋白莱。

在孩子出生后的头半个月,我们坚持定时给他喂奶,喂水,使他的生物钟一开始就形成规律。直到他能吃饭后,两顿饭之间仍然只许喝水不许吃别的,免得他的胃老是得不到休息,血液也老是在胃部工作而不是集中在大脑。如果让孩子的精力只用于消化,那么大脑就不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另外,吃得过多除了阻碍脑部发育,也有害于孩子的健康,容易患上胃肠疾病。有人曾说过:“不同的胃,可以使人成为乐天派或是厌世者。”胃病会使孩子忧闷,不愉快、不幸福,胃弱者绝对享受不到健康者的幸福。因此我严禁儿子随便吃点心、零食,即使为了给他加强营养,也规定有固定的吃点心时间。

□尽早向你的孩子灌输词汇

根据儿童潜能的递减法则,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是有某种智力发展最佳时期的。这个最佳期非常关键,它对人一生的智力发展都起着决定性作用,千万不要错过。对儿童早期智力开发的关键,就是抓住最佳期。幼儿在3岁以前,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期,尽早教孩子语言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语言既是进行思维的工具,也是接受知识的工具,没有这个工具我们就得不到任何知识。我们人类之所以优于其他动物而取得今天的进步,就是因为使用了其他动物所不具备的语言。因此,如果孩子不及早掌握语言,就不能很好地发挥其能力。而若能在孩子6岁以前掌握准确的语言,那么这个孩子的发展就一定会很快,而且其速度是其他孩子无论如何也赶不上的。

许多父母千方百计地注重孩子的身体发育,可是当有关专家提出采取措施发展孩子的头脑时,他们却感到惊异,认为不可行。其实做父母的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婴儿从小时起就对人的声音和物品的响声非常敏感。这表明,早期开始教孩子语言是可行的。

孩子学习语言离不开说,同样也离不开听,父母要为孩子提供听的环境,提供说的机会。父母应该尽早与孩子交谈,因为6周大的婴儿就会对谈话的声音有所反应。这一阶段,如果照顾婴儿的人不爱说话,不去理会孩子或者和其他大人说话,那么这个孩子说话的时间就减少了。孩子也并非与大人说话他才说话,有很多时候他都会“自言自语”。父母应该抓住这个关键时期尽量跟他交流,让他的听力更上一层楼。

应该注意的是,父母的语言要准确,清楚、缓慢,要科学地重复和再现。一旦孩子有所表示,比如微笑、踢脚或摇手,父母应该马上给予鼓励,及时回应。孩子一旦开口叫出“爸爸”,“妈妈”,父母就应该乘胜追击,让孩子保持说话的热情,全力鼓励孩子说话,为孩子制造说话的环境和材料。可以引导孩子念儿歌、讲故事。到了孩子能说双音词、短语时,父母要尽量说简短的句子,让孩子去理解体会。

●从身边的实物开始

我们都有这种经验,学习外国语,不多记单词是不行的。但是想要多记,却往往劳而无功。很快就忘了。为了让孩子更好地多记单词,就要让其多读有趣的书,在阅读中记准书的单词。同样道理,为了丰富孩子的词汇,只是填鸭式的硬灌,非但达不到目的,反而有害。

教孩子说话,确实是很难的,如果不很好地下点功夫就教不好,在教的过程中我们可通过与孩子谈论有关饭桌上的器具、室内的摆设、院子里的花、虫等,巧妙地教他新单词的发音和词义。

在孩子稍大一点以后,家人就应抱着他教他饭桌上的餐具和食物、身体的各个部位、衣服的各个部分、室内的器具和物品、房子的各处,院子里的花草树木及其各部分等所有能引起儿子注意的实物名称。总之看到什么就教什么,也教他动词和形容词等,使他的词汇渐渐丰富起来。

当然,在实行这一教育时,也要注意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在开始时,教一些孩子容易发的音和一些非常简单的话,只要每天坚持练习,持之以恒,就必有所获。

●靠讲故事来增强与世界的亲和力

当孩子稍微能听懂话时,就应天天给他讲故事。在我们看来,对于幼儿,没有比进故事更为重要的了。因为孩子是这个世界的生客,这个世界对他是一个一无所知的世界。所以应该尽早让他知道这个世界,越早越好。为了培养孩子对这个世界的亲和力,最好的做法当然就是讲故事了。讲故事还可以锻炼孩子的记忆力、启发想像、扩展知识。传授知识,死死板板地教,于不易记住。用讲故事的形式教,孩子就喜欢听,并且容易记住。所以,教育孩子运用讲故事的方法是最有效的。

除了给孩子讲故事,还要选择好书,清晰而又缓慢地读给孩子听。我们在这方面给诸位的建议是,给孩子读圣经。圣经是举世无双的,大家都公认,像这样的名著实在罕见,所以把它读给孩子听是最好不过的了。由父母清晰地读给孩子听,这是教孩子学好语言的最佳方法。此外,也有助于培养孩子的优秀品质。

还有,讲故事不能只让孩子被动地听,应该要他复述。如果不让孩子重复,就不能完全达到讲故事的效果。

在孩子还不会说话时,母亲就给必须要他讲希腊、罗马、北欧各国的神话和传说。等他会说话以后,母子两人再表演这些神话。

这样不断地进行的教育,最终会得到很大收获的。

●尽力丰富词汇

教育孩子语言的最重要之点就是尽快丰富孩子的词汇,让他们懂得道理。其实孩子的词汇训练一直受到我们的重视。凡是他还不认识的事物,我们都要求女佣不用“这个、那个”的说法,只有对儿子已经记熟了的事物,才教他用代词称呼。另外,在给儿子讲道理时,其中总会遇到一些他不懂的词汇。这时,我们都是随时给他解释,决不稀里糊涂地绕过去。

当然,孩子这么小,那些难的词汇解释了他也听不懂。然而这一行为的意义并不是让他立刻就记住或听懂,而是用解释生词的行为本身,教给儿子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如果大人在传授知识的时候遇到难点就绕过去,孩子就会养成“不求甚解”的坏习惯。

●用明确的词汇来“武装”清晰的小头脑

在语言教育中,我们一贯强调从一开始就要让孩子学到标准的语言。为此,有些人总是反复清晰地发音给孩子听,耐心地教他标准语言。只要孩子发音准确,我们就摸着他的脑袋表扬道:“说得好,说得好”当孩子发音不标准时,我们就要改一种方式。比如,可对妻子说“你看,你儿子不会说什么什么……”那么,你的妻子可能会这样回答说:“是吗?我儿子连那样的话都不会说?”这样一来、尽管孩子还很小,也激起了他拼命学标准语音的劲头。再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和执着坚持,孩子的发音,就一一会非常准确的。

在词汇学习上,我们对孩子的要求:要想有清楚的头脑,首先必须有明确的词汇。为此,我们不不能只让儿子停留在孩子式的表现方法上,而是教他逐步了解和使用复杂的措词,并且力求措词生动准确,决不使用暧昧的措词。为了要做到这一点,令家人一定要相互配合,不要一个在严格要求,一个却纵容孩子。为此,我们不仅要默契配合,而且要以身作则,在平时坚持力求发音标准,语言规范,精选恰当的词汇。

在教孩子语言时,语法不是最重要的,特别是对孩子来说,更没有多大必要。因此,在孩子8岁前我们不一定非要专门教过他语法,而是通过听和说来教。

孩子其实都喜欢说话,从小时起,他们就常常一个人把学到的单词反复地说着玩。我就利用孩子的这种倾向,把儿子能理解的有趣的故事,用精选的词句组成短文,让儿子记住。他不仅能很快地记住,并总是高兴地复述着。以后,我们可把这些短文翻译成各种外国语让他说,他也能很快记住。

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很多事情,都是为了能尽早开发孩子的记忆力、想像力和创造力。孩子今后能否取得成功。跟这三方面都有重大的关系。但是对孩子切忌进行机械的训练,那样不会有任何效果,而应该采取一些灵活有趣的办法。

一位科学家说过:一切智慧的根源在于记忆。根据“用进废退”的原理,早期教育可以使记忆力发展的时间大大提前。尤其是婴儿时期,每天重复输入相同的词汇,不断地刺激孩子大脑里的词汇库,可以促使孩子的记忆力迅速发展。

●丰富孩子的想象力

至于想像力,我们的幸福有一半以上靠的是想像。不会想像的人是不懂得真正的幸福的。贝鲁泰斯曾说过。“想像是人生的肉,若没有想像,人生只不过是一堆骸骨。”

如果一个人在小时候想像力得不到发展,那么他非但不能成为诗人、小说家、雕刻家、画家,而且也成不了建筑家、科学家、数学家、法学家。尽管有人认为当数学家和科学家用不着想像,但这是不符合事实的。想像对于任何人都是必要的。

因此,凡是年幼时充分发展了想像力的人,当他遭到不幸时也会感到幸福;当他陷于贫困时也会感到快活。所以说,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就是不善于想像的人。

为了发展孩子的想像力,我们不仅向他讲述已有的传说和儿歌,还讲述自编的故事,进而让他自己讲述自编的故事,并鼓励他把故事写成文章。

有的父母因不了解孩子们的想像世界,当孩子用木片和纸盒建造城市、宫殿玩时,他们为了收拾屋子,就往往不给孩子打招呼就破坏了孩子的游戏。这就无情地摧毁了孩子的精神世界。

这一举动的严重性在于,这不仅剥夺了孩子的幸福和游戏的欢乐,而且有碍了孩子将来在为诗人、学者、发明家……父母在教育中往往因为轻率的举动而毁掉天才。

□聪明的孩子从哪里来

通常,我们把智力发育良好,学习轻松,效果又好的孩子称为“聪明”或“智商高”,反之,则是“弱智”或“智商低”。一般说来影响儿童智力发育的因素主要可概括为三方面的因素:一是遗传素质因素,二是社会环境因素,三是教育因素。这三个因素在儿童智力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它们互相联系,相互制约,综合地影响着儿童的智力发展,一个小孩聪明与否就看三者的综合表现。为了让年轻的妈妈能对这三方面的关系有个清醒的了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遗传素质因素

英国遗传学家高尔顿指出,智力超常和天才往往是家族聚集现象,父母与子女的智力水平相似,单卵双生儿两个智商近似率为84%,双卵双生儿近似率为60%。这个现象即说明智力与遗传的相关性。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它传递着祖先的许多解剖生理特征,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尤其是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大脑的特征。这些通过遗传而传递给下一代的解剖生理特征称为遗传素质。个体遗传素质的差异构成了人与人之间智力差异的一个方面,这个素质非后天的人力可改造,但是诸位妈妈不必悲观,这个差异对于小孩的聪明程度的影响很小,遗传素质只是孩子智力发展的物质前提,真正智力的发展是在后天的教育与环境中塑造的,除了患有智障的儿童,绝大多数儿童都具有智力充分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总的说来,个体遗传差异存在,但不大,绝大多数的儿童,其心理、智力发展差异会很大,但他们的遗传差异不大。我们见过的双胞胎,他们大脑的结构和机能并无大的区别,然而他们的智力水平,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却往往差异很大。因此我们要对遗传有个清醒的认识,并不是严格的“龙生龙,凤生凤”,“将门出虎子”。每一位父母都没有理由对孩子的遗传悲观。

●社会环境因素

如前所述,遗传素质为孩子的智力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却不能预示儿童身心发展的方向和成就。后天的社会环境,特别是社会生活条件,提供了儿童智力发展的现实土壤,极大地影响儿童智力发展的方向、速度和水平。

心理学研究表明,双生子的遗传因素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是调查也表明,如果双生子生活在差别很大的环境中,他们的智力发展的差异会大得让人惊奇,难以致信。一般说来,具有正常遗传素质的儿童,其智力是随着大脑的活动而发展起来的。大脑的感知模式能说明一个儿童大脑的发展状况,如果感知的内容丰富且精彩,对儿童大脑不断形成新的刺激,激活儿童大脑的机能,使大脑处于积极活跃的反应状态中,智力的发展会很快,而如果处在一个单调刻板的社会环境中的孩子,其智力发展明显因刺激的减少而受到压抑。著名的“狼孩”悲剧想必大多数父母都知晓,这就是环境的关键性作用。

就儿童而言,社会环境包括家庭、幼儿园、学校、邻里、伙伴等,但对儿童影响最大的是孩子的温床——家庭。家庭是儿童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孩子探索世界的第一站就是家庭。家庭给了孩子这个世界的第一印象,家庭对孩子的智力发展的重要性无论怎样强调都不会过分。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家庭的结构、经济状况,家长的工作性质、社会地位、文化程度,成员的个性特征都对儿童智力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合理地组织家庭生活,提高家庭成员的素质,为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是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条件。

●教育因素

这是孩子智力发展的重中之重,俗话说“养不教,父之过”,家庭的启蒙教育,对孩子的智力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有一份研究成果指出,儿童在5岁以前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人的智力发展的一般方式是:5岁以前约有50%的能力,5岁到8岁能发展30%,余下的20%在8岁到17岁时获得。因此现代幼儿教育理论提醒每一位初为人父人母者抓住幼儿智力发展的关键期0-5岁。在中国许多的农村落后地区,很少有父母自觉地、有计划地、科学地对孩子进行智力培育,殊为可惜。

德国诗人、大作家歌德从小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父亲重视审美教育,经常带他参观著名的建筑物、图画,一面欣赏美的浮雕,一面介绍它们的历史,以培养歌德对历史的艺术的爱好;还经常向他讲述游历过的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培养他对地理的兴趣;歌德的母亲几乎每天都给他讲故事,头一天讲完后,让他自己想下面的情节,激发歌德的想象力。就是在这样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中,培养了一位世界级的伟大诗人。

●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杰出的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主张:“教育的基础主要是在5岁以前奠定的,它占整个教育过程的90%,在这之后,教育还要继续进行,人进一步成长,开花,结果,而精心培植的花朵在5岁以前就已绽蕾。”这一番话无异于醒世恒言,揭示出早期教育的极端重要性。

早期教育,强调一个“早”字。只要对身心发育有益无害,许多基础教育都可以尽早起步。特别是意大利著名儿童教育学家蒙台梭利主张的感觉教育,即通过感觉器官的训练游戏活动来开发智力的方法,许多在婴儿出生后不久即可进行。

婴儿早期,大脑就像一张白纸,很容易接受教育。抓住这一时期,进行良好的教育就很容易在儿童的大脑上印上良好的模式。这比抹去原来已有的痕迹再印上新的模式要好得多。比如说,一个儿童学会了方言再学普通话,会有很多干扰,一开始就让他学讲普通话,则学得快,讲得好。

婴幼儿时期,是大脑发育的旺盛期,是突触滋生迅速构成神经网络的最佳期,是靠接受智商教育来建设神经网络的最佳期。这个时期对孩子来说,真是一刻千金。大脑发育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抓紧这个时期进行早期教育,能帮助儿童建立起复杂交错的神经网络,促进大脑的发育和智力发展,否则脑细胞就会有所枯萎、妨碍复杂神经网络的形成。前一种儿童入学后,能学得轻松愉快,后一种儿童入学后,只能以勤补拙了。

婴儿出生后的头几个月,有一种天生的内在的紧张的好奇心,如果不及时给以刺激,求知欲会被压抑,使学习的兴趣和内驱动力逐渐退化。错过这一时期,接受事物就要花费很大的气力。本世纪后半期以来,各国的科学家、教育家对人脑的巨大潜力和早期教育进行了种种研究证明,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潜力有待开发,多数儿童都有成为天才神童的可能。一个人能否早慧,成为神童,主要取决于早期教育。只有3%的儿童能成为神童,应归咎于没有受到合理的早期教育,智力没有得到及时的开发,脑细胞得不到充分信息刺激而枯萎,他们的发展潜力荒废了。

总之,早期教育是真正无比重要,为祖国的未来,年轻的妈妈切莫大意。

●早期教育常见的误区

早期教育存在的误区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误区一:把家庭早期教育当成是学校正规教育。向孩子“灌输知识”,让他们早读书,早识字,从小就懂得许多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一些父母对刚刚学讲话或二三岁的孩子就成天叫他们识字、数数、强迫他们长时间学习那些他们并不理解也不感兴趣的书本知识。孩子记不住,或一时学不来,就骂他们笨,甚至进行恐吓和体罚。弄得孩子担惊受怕,无所适从,畏畏缩缩;有一些父母只要孩子读“正经书”,连“小人书”也禁止孩子看。孩子哭哭啼啼,好不伤心;有一些父母担心“贪玩”的孩子难以成才,就成天把孩子关在家里读书,不许他们嘻笑玩耍和外出活动,弄得孩子坐立不安。

上述做法,虽然出自父母的一片良苦用心,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非但激发不起孩子学习的热情,反而使他们为难情绪、抵触情绪和自卑情绪,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厌恶读书求知的不良种子,成功的智力开发成为泡影。殊不知,孩子的生性就是好动。好奇、好玩、好胜,他们的思维只是具体形象,动作思维。他们需要的是游戏、玩耍、交往活动、表扬和有趣的故事,甚至争吵和打闹。父母不懂得这些,只一味强制灌输知识,必然行不通。正如鲁迅先生言:“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

误区二:强迫孩子掌握一技之长,或盲信音乐和操练乐器、书法等能开发智力,刻意要求孩子参加这样的系统训练。在这种想法的指导下,一些父母鼓励孩子学画画,学乐器学唱歌,学舞蹈,不惜重金购买钢琴,手风琴,交纳学费,聘请名师,只为拥有一技之长,以后孩子在升学、就业、工作会好办一些。

有一次我从一个晚报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一个家庭,父亲一心希望孩子长大成为钢琴演奏家,他借钱买来钢琴,请来教师,强迫他四岁的孩子每天要连续弹奏好几首曲子,不然就是责骂和体罚。……结果孩子望琴生畏,竟然拿起菜刀把自己的手指和钢琴一起砍掉。这是多么触目惊心的例子呀!

日本儿科学会会长内藤寿六郎认为,儿童大脑发育在5~6岁前是以情绪和感情为主,以后才以知识为主。儿童初期阶段实际上是打心理基础的阶段,此时如果心理安定孩子会有丰富的心理世界,从而奠定一生的基础。当然,在5-6岁之前,如果给孩子适当的刺激,其知识领域也会得到正常发展。这个阶段,孩子知识的扩展适宜在一种自由的游戏状态中进行。蒙台梭利教学法主张让孩子决定他学习的时机,他想学习,父母跟进,他不愿意,不能强迫,在自由的氛围中,孩子成长得最快最好。

●早期教育的基本原则

首先,爱是智力教育的催化剂。父母必须带着一颗完整的爱来与孩子亲近。父母的受让孩子感到安全舒适,精神完全放松,准备接受您的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温暖亲密的爱意应洋溢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爱有多种表现。有些父母也许是“爱之深,责之严”,不惜用暴力和无情的言语来传达自己的深深的爱。孩子毕竟是孩子,他的理解力没能达到这样一种地步:把一种严厉的管教看做是温暖的爱。因此这种形式的爱与智大教育是背道而驰的。现已经不是“棍棒下出孝子”的封建时代。要让孩子健康成长,绵绵、温情的爱是最佳的环境。

第二,自然的家庭环境是有效的教育磁力场。家庭环境当然是人为的,我所说的自然的家庭环境着重点在于一种氛围,即不存在强制力。让孩子在自然的充满爱意的家庭环境里生活和玩耍。

在教育中,父母要学会移情,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来看待教育,这一点非常非常之重要,只有掌握了这种思维方式,自然的氛围才能得到保障。只有你学会了自己就像一个受教育的孩子,你才能真正了解自然的受教育氛围之可贵,之重要。父母要参与孩子的各种教育方式中,如说话、游戏、数数、猜谜语等,但要小心不要走得更远,只是参与而不要干涉、指挥。中国的父母由于天生的对自己孩子终身的责任观念,总恨不得自己钻进孩子的肚子里去,越俎代疱,很难避免过多的干涉,指令欲望,这种干涉使自然的氛围粉碎无遗。

●早期智力教育的基本原则

①无压力原则。在孩子早期教育方面的绝大多数专家认为:急于求成的父母或幼教人员,如果对孩子施加了超出他们承受限度压力,那么孩子会厌烦学习,甚至会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不听话的坏孩子便会产生。由于缺乏教育孩子方面的专业训练,父母很少能认识到儿童本身的局限性。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加上以前一些粗制滥造,毫无科学精神的所谓智力教育书籍的误导,向孩子野蛮加大学习任务,语文、数学、音乐、体育满堂灌,而且是一种强制。这种压力教育产生的后果已经受到了强烈的批评,各位父母只要留心一些关于幼儿教育的书报,不难找到这类文章。要给孩子松绑就要倡导一种无压力的自然受教育方法,这一方法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发展时期,从卢梭的《爱弥尔》倡导自然教育开始,经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自然教育观念潮流,这是一种教育观念的革命性变革,这种思想已开始从少儿向青年成年的教育领域扩展。

②随机原则。这需要年轻的父母对宝宝的生理机能有一定了解,宝宝在学习中有兴奋期和抑制期两个不断转化的连续阶段。随机原则要求父母顺势利导,让孩子来决定正确的教育时机,在学习兴奋期,孩子会主动、自发地进行游戏,学习效果非常明显,孩子在此学习过程中会很专注、听话,而且快乐,这是他学习天性的表现,勿须外人强加。而当孩子由兴奋期转入抑制期,他会显得不耐烦、脾气大,这个时候,年轻的妈妈要注意变换学习的内容,以新的刺激来吸引孩子,或脆停止学习,由孩子去自主活动。孩子的兴奋期和抑制期变化很快,如六月天一样,说晴就晴,说雨就雨,而且兴奋期和抑制期都不长,不能刻意要求小孩一定坐多久,于是随机教育原则便应运而生,细心观察并捕捉有利的时机,就汤下面,趁热打铁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和父母都很轻松,孩子能从他喜欢的类似游戏的方式得到教育。只是这个时机的捕捉需要父母的耐心和细心。

③快乐原则。这即是说父母和孩子在生活、教育中都应保持快乐的心境,因快乐的心情应对教育中出现的情况。无论发生什么事,父母都应快乐,温暖地面对孩子,这不但是一种智育,同时也是一种情商教育,身体力行教给孩子乐观、大方,热情和幸福。孩子的生理、心理都在发育成熟的过程中,经不起挫折的否定,每一次批评、指责和否定都会使小孩的自信蒙上一层阴影。孩子最需要快乐,晴朗的天空。这个原则要求父母不要在自己的心情糟乱的时间教育孩子,在这个时候,宁可避开孩子,也不要拉长脸,或稍不如意就往孩子身上出气。这种无故发孩子的火,对孩子伤害最大,孩子是无辜的,他无法理解为什么他无故受批评。这个原则要求父母也要提高自己的修养,要做好为人父为人母的角色,很不容易,而孩子受教育的权利又是神圣且意义重大的。教得好是天使,教不好是魔鬼,还请天下父母好自为之,不可大意。

④强化原则。在教育过程中,对父母和孩子而言,没有比强化巩固原则更重要的原则了;如果忽视了这一原则,可能导致孩子讨厌学习的不良后果。这原则要求父母对于孩子的长处、优点,要不断表扬鼓励,学习的内容要不断重巩固。对于孩子的不良习惯也应用强化的否定来应对。这一点许多父母都因“心太软”而无法实施,结果是反而助长孩子的不良习惯。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我的孩子沙沙在3岁时特别喜欢吃糖,邻居家小孩小佩当时4岁,也爱吃糖,小佩常指点我家沙沙如何吃到糖,在他家,如果他吃糖的愿望得不到满足,他会大哭且乱扔玩具,他父母觉得不好对付只好让步,久之,小佩抓住这个习惯而反复用之,无往不胜。而我对于沙沙的要求,首先跟他讲道理,然后用另外的游戏来转移他的注意,有几次他也运用了哭,但我坚持不与他妥协,最后他知道哭是无用,吃糖的行为得到矫正。这是对待孩子坏倾向要用强化的方法,对于孩子的正倾向,则要不吝啬自己的鼓励。表扬去强化他的自信。一个良好、宜于教育好孩子的氛围是充满鼓励、表扬、欢乐,孩子总是在不断犯错中跌跌撞撞地成长起来,即使在纠正孩子错误的时候也不要忘记找出点东西表扬他。

总之,我们为人父母者首先要明了这些教育的基本原则,才不会在教育实践中离题太远。有了这些基本的理论准备。以后的实际操作便不太难。“磨刀不误砍柴功”“将门出虎子”这些俗言都说明了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的主导作用。诸位年轻的父母,你们准备好了吗?

□注重提高孩子的记忆力

所谓记忆,就是把目前和过去听到或看到、感觉到的事物留在脑中,并能够凭自己的意志把它们复现出来府说,可以说,人们参加的各种实践活动,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此领域到彼领域,从这件事到那件事,都是在记忆的基础上进行,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它。记忆在人生的各个部分与各种情况中都是必需的。

孩子要读好书,记忆力是基础。常常听大人夸“这孩子记性好”。记性好的孩子十有八九学习成绩非常好。而且学得轻松。学习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没有好的记性无法在脑中积累足够的知识,就无法进行有效的联想和创造。

孩子的记忆力不完全是天生的,经过后天科学的训练方法,能够唤醒孩子的记忆潜能,提高他的记忆力。研究发现,3-7岁是人记忆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进行科学训练不仅见效快,而且效果好,不能让孩子错过这一时期。

我们要帮助孩子开发记忆潜能,提高记忆力,首先要掌握他在幼儿时期的生理、心理决定的记忆特点,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引导。

●幼儿的记忆主要有以下特点:

①主要是无意记忆。

无意记忆主要是指没有什么明确的记忆目的,是在生活自然而然中自然而然地记住了一些东西。儿童的记忆主要是这种无缘无故就记住了的记忆。他们并不因别人的要求或自己的需要去记忆,而是因一些东西本身生动形象,具体鲜明,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或强烈的情绪体验,使他们自然而然地记住了。幼儿在游戏中的无意记忆运用最多,因为他在游戏中最快乐。入学后的儿童,在学校正规教育影响下,有意记忆开始占主体。

②以形象记忆为主。

所谓形象记忆,就是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外在具体形象如形状、颜色、大小等内容的记忆。借助这种记忆,可以帮助人们记住和再现人的面貌、自然景色、物品式样,音乐曲调、气味等。这种记忆为人脑提供丰富的形象刺激。要孩子记住什么东西,最好有鲜明的形象特征。只有等孩子的语言力充分发展,这种词语记忆,对抽象事物的记忆才能被建立。

③以机械记忆为主。

幼儿思维水平较低,词汇量少,因此,对事物的理解力差。记忆带有很强的具体形象性。幼儿记忆的形象性决定他的机械性,他只能根据事物的外部表现,采取简单重复的方式进行记忆。

④记忆准确性差。

幼儿记亿能力由于受其神经系统发展特点所制约,往往记得快,忘很快,精确性差。他们能识记和再现的内容,大多是富有情绪色彩的东西,而本质的内容却漏掉了,而且往往只抓住具体特征的一个最鲜明的方面,综合记忆能力差。另外对主观愿望、现实状况常常分不清,这样往往造成记忆材料的歪曲。他们往往能编造一个混乱无序的童话世界出来。

这些都不是他们的缺陷,要知道他们还正处于发育之中,完全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