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婴幼儿保健按摩大全(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3-04 12:43:14

点击下载

作者:薛卫国

出版社:科技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图解婴幼儿保健按摩大全

图解婴幼儿保健按摩大全试读:

前言

中医认为,小儿为纯阳之体,体肤娇嫩、肠胃柔弱,且筋骨不强、血脉不充,免疫力低下,对病菌抵抗力较弱,如果照顾不慎,非常容易得病。而一般的药物治疗对其体质不利影响更大,有时候,药物治疗的副作用对小儿的伤害甚至超过疾病本身。所以,很多父母在孩子感染疾病时常常表现得手足无措,一是担心药物治疗的副作用;二是焦虑如何让孩子快速恢复健康,增强自身抵抗力去抵御疾病。

其实,在每个人的体内,都拥有一个强大的自我调节系统,它就是隐藏在身体深处,摸不着、看不到、拥有无数穴位的经络,它具有“行血气、营阴阳、决死生、处百病”的重大作用。经络将人体内部的各个脏腑器官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保证全身的气血充盈,抗御病邪和保护机体,从而成为完善健康、对抗疾病的强有力武器。

婴幼儿按摩就是根据婴幼儿生理病理特点,在其体表特定的穴位或部位进行按摩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的一种“绿色”疗法,它能让宝宝在少吃药或者不吃药的情况下快速恢复健康。同时,它不仅可以缓解宝宝病情,还能从根本上调理宝宝的气血、疏通经络,提高宝宝各项机能,它除了可以有效养护宝宝的皮肤、五官、脏腑,避免和减少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损害外,还具有增强体质和提高抗病能力的双重作用。这种祛病与保健方法对0~6岁的宝宝来说,效果尤为明显。此外,按摩还能增进父母和孩子的感情交流,在按摩时,通过双手将浓浓的爱意传递给孩子,这是最好的情感沟通方式,对宝宝的身心发展非常有益。

本书针对众多父母在实际应用时遇到的诸多问题,进行详细解析。以图示的方法对各种按摩手法进行介绍,让父母能够参照,判断自己的手法是否正确,放心大胆地对宝宝实施按摩。为了让父母能轻松找准穴位,本书还将小儿全身经络,包括各部位的特效穴位做成图谱,方便父母使用。另外,本书还结合现代小儿保健治病的实际需要,介绍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宝宝的面色、神情、五官及大小便的变化判断宝宝身体是否健康的诸多要领,对婴幼儿常见疾病的病机和病理做了深入浅出的剖析,详细介绍具体的按摩疗法,让父母可以对症施治,缓解病情,增强治疗效果,提高宝宝身体机能,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第一章 用你的双手,给宝宝一生的健康

第一节 积淀千年的传统按摩术

婴幼儿按摩历史悠久,是人类智慧的产物,是普遍存于各大古文明中的一种育儿艺术。埃及古老的医学经典里就有利用按摩来治疗婴幼儿哭闹不止的记载;印度最早的医学典籍中也列举了很多利用按摩帮助患儿恢复健康的事例;而哥伦比亚人更是受袋鼠哺育法的影响,把婴儿直立着包裹在母亲胸前的衣服中,和母亲形成亲密的肌肤接触,结果发现,这种方式不仅能让婴儿睡得更熟、更香、更少哭闹,学步也较其他婴儿要早。墨西哥人也经常会用按摩的方式治疗婴幼儿的腹胀、便秘、消化不良、腹泻及呕吐等症,效果均非常显著。

婴幼儿按摩在中医学中历史悠久

在中国,婴幼儿按摩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婴幼儿按摩学是研究婴幼儿生长发育、保健以及疾病防治的一门科学。它属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早在唐代,“药王”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治少小新生肌肤幼弱,喜为风邪所中,身体壮热,或中大风手足惊掣。五物甘草生摩膏方……小儿虽无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避风寒。”唐代另一部医学巨著《外台秘要》也提到:“婴幼儿夜啼至明不安寐……亦以摩儿头及脊验。”可见,那时的人们就知道运用按摩来治疗婴幼儿疾病。

到了明清时期,婴幼儿按摩形成了独特的体系,大量的专著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如熊应雄的《小儿推拿广义》、骆如龙的《幼科推拿秘书》、周于藩的《小儿推拿秘诀》和徐谦光的《推拿三字经》等。

中医的婴幼儿按摩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特定的手法和穴位进行治疗,其按摩的对象是指1周岁以内的婴儿以及1~6周岁的幼童,特别是3岁以下的婴幼儿。由于婴幼儿生理和病理的特点与成人相比有很大的差异,且有很多特定的穴位,因此,婴幼儿按摩也就有别于成人按摩,诸如按摩手法、常用穴位、常见疾病、按摩适应证、禁忌证等都有自身的特点。周于藩著《小儿推拿秘诀》一书较系统地叙述了按摩的治疗方法。“特定穴位”的操作主要靠推法,因婴幼儿不能与医者合作,必须以拿法固定其婴幼儿被操作的肢体和部位,以便顺利地进行治疗操作。对婴幼儿的这种治疗手段,称“婴幼儿推拿”,还可称为婴幼儿按摩、婴幼儿推拿按摩、婴幼儿按摩疗法等。

按摩由治疗成人疾病逐渐发展到治疗婴幼儿疾病,为后世婴幼儿按摩疗法奠定了基础。在当时有很多这方面的专著及经验总结,最早的婴幼儿按摩专著是《针灸大成》中的《按摩经》。明清时期的婴幼儿按摩著作在整个按摩文献中占重要地位,在当时的儿科著作中有相当大的比重。随着社会和科学的不断进步,婴幼儿按摩也必将日臻完善,并为人类医疗保健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婴幼儿按摩为什么会被现代医学重视

现代医学中的婴幼儿按摩是指医护人员或父母对婴幼儿特定部位肌肤施以一定手法和规则、轻柔的爱抚。经临床实验证明,适当的抚触和按摩可促进婴幼儿的生长发育,提高婴幼儿的免疫力,增进亲子间的感情沟通和交流,从而提高婴幼儿的情商,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客观环境。婴幼儿按摩除了具有增加体重、促进吸收的作用之外,还具有以下作用与好处。降低压力,增强免疫力

不管是早产儿还是新生儿,在接受正规的按摩之后,唾液、血液、尿液中的“压力激素”都会明显减少。“压力激素”是人在面临危险时产生的激素,在压力激素产生的同时,为了积累足够的能量,人体免疫功能会被抑制。所以经常为婴幼儿按摩可以提高他们的免疫力,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促进婴幼儿生理发育

能经常接受父母按摩的婴幼儿,数学运算的能力普遍增强,错误的概率比没有接受按摩之前下降了50%,速度翻了一番。且肠胃蠕动也很正常,极少有便秘的情况发生。其他的例如眼睛追随运动、手指运动、听觉反应等也明显灵活了许多。促使婴幼儿安然入睡

专家告诉我们,经常接受按摩的婴幼儿无休止哭闹的情况比较少见,夜间也比较容易入睡。在现今社会,婴幼儿按摩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护理习惯。

第二节 父母必知:0~3岁宝宝生理和病理常识

现代医学中0~3岁宝宝生长发育特点

新生儿期

从出生到28天,由胎内转入胎外,宝宝身体内部和生活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是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阶段。此期特点为各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尚未完善。故应加强护理,合理喂养,注意保暖及预防感染等。未成熟儿生活适应能力差,护理工作更为重要。此期易患肺炎、败血症、硬肿症、颅内出血及产伤等。婴儿期

从28天到1周岁,此期特点是生长发育迅速、新陈代谢旺盛,营养需要量相对较大,而消化功能尚未完善,故易患腹泻、营养缺乏症,应注意合理喂养。营养以母乳为主,并逐渐加辅助食品。此外,运动功能发育很快,条件反射逐渐形成,应进行体格锻炼,至5~6个月以后,胎儿非特异性抗体逐渐消失,而自动免疫力尚不足,机体抵抗力降低,易患急性传染病,故应及时进行各种疫苗接种。幼儿期

从1岁到3周岁,此期特点为生长发育相对减慢、乳牙先后出齐,断母乳改为软食,并逐渐过渡到成人饮食。婴幼儿开始行走,与外界接触增多,活动范围扩大,促进了语言、思维的能力。此期易患各种传染性疾病、营养缺乏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及腹泻等。故应注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按程序进行各种疫苗的预防接种,以增加自动免疫力。

中医学解读婴幼儿生理病理特点

中医学认为其生理特点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婴幼儿肌肤柔嫩,肠胃柔弱,筋骨不强,血气未充,经脉未盛,内脏精气未足,卫外机能未固,阴阳二气均属不足,中医学提出了“稚阴稚阳”,“稚阳未充,稚阴未长”的观点,即认为婴幼儿无论在物质基础还是在生理功能方面都是幼稚和不完全的,尤其是肺、脾、肾更为突出。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中医学认为婴幼儿生机旺盛,发育迅速。年龄越小,生长越快,对水谷精气需要越迫切,即营养的需要量相对越大。中医学认为其病理特点

抵抗力差、容易发病:由于婴幼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其对外界环境的被动适应性和依赖性,然而婴幼儿寒暖不能自调,饮食不能自节,故易为外邪风、寒、暑、湿、燥、火六淫所侵,或内由乳食不节所伤,故容易发病。

传变速度,年龄越小越突出:婴幼儿生理功能的不完善,易导致病情变化迅速,具体表现为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若调治不当,容易轻病变重,重病转危。

脏气清灵,易趋康复:婴幼儿为“纯阳之体”,生机蓬勃,活力充沛,脏气清灵,反应敏捷。在疾病过程中,其组织再生和修补能力也是旺盛的,且病因单纯,很少受七情影响,在患病之后,如能及时调治,容易痊愈,很快恢复其生理功能。

在呼吸系统方面:婴幼儿整个呼吸道比成人狭小,黏膜下的血管和淋巴管丰富,发炎时黏膜充血肿胀,易使狭小的管腔阻塞。如新生儿和婴幼儿患感冒,易发生鼻塞不通;患支气管炎、肺炎时,鼻煽、气促、发绀等呼吸困难症状特别明显。由于婴幼儿新陈代谢旺盛,需氧量大,因此每分钟呼吸次数因病理性代偿而增多。

在循环系统方面:婴幼儿的心跳较成人快,随着年龄的增大,心跳逐渐减慢,到14岁才接近成人的心率;血压与此相反,年龄越小,其生理正常值越低。

在消化系统方面:婴幼儿3~6个月间唾液分泌由少到多,可以出现生理性流涎。新生儿及乳儿胃多呈水平位,贲门肌肉松弛,幽门肌肉紧张,空气容易进入胃内,因而易溢乳和呕吐。在婴幼儿分泌的各种消化液中,消化酶的活力较低,消化道的运动功能也不稳定,因此如饮食不当,就易造成消化不良。婴幼儿肠管相对较成人长,肠系膜也长,故易发生肠套叠或肠扭转。由于婴幼儿肠壁的通透性较高,消化不良产物和肠内毒素易于透过肠壁进入血液,故易引起中毒和过敏现象。

第三节 父母必知:按摩对宝宝成长意义重大

按摩较为大众所熟悉的一个道理是:无病保健,有病治病。又由于婴幼儿按摩手法源于成人按摩手法,故其具备了成人按摩的特点,又由于其手法的特殊性故有种特殊的作用——亲子互动游戏,对幼儿而言,这样的亲子方式没有针灸的痛苦和服药的副作用,故更具有自己特殊的人性化一面,尤其对3岁以下婴幼儿,为其他疗法所不及,因此对于家庭中的普及应用,和充实临床医学内容,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过去有一些人认为按摩为“医家小道”的陈旧观念,都是错误的。

按摩对宝宝生理健康成长的八大好处

婴幼儿按摩是一种良性的、有序的和具有双向调节性的物理刺激,易被婴幼儿内脏或形体感知,从而产生功效。按摩的过程中,宝宝可以感受到妈妈的爱心与耐心,在充满爱的呵护下,宝宝会更健康的成长。有益于增强皮肤抵抗力

皮肤是直接接受按摩治疗的人体组织,婴幼儿皮肤和全身的比重较成人大,加之婴幼儿皮肤血管丰富,血管网接近表皮,对外界刺激反应敏感。按摩能加强皮脂腺及汗腺的分泌,清除衰亡脱落的上皮细胞,改善皮肤新陈代谢。摩法、揉法、擦法、拍打法等手法都很容易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皮肤温度升高,增强皮肤的防御功能。有益于肌肉组织功能恢复

婴幼儿的肌肉处于发育过程中,较成年人柔软,含水分多,蛋白质、脂肪、糖及无机物少,各肌肉群的肌肉发育较晚,8岁的孩子肌肉重占体重的27.2%(17、18岁时肌肉重量占体重42.2%)。在高强度的运动后,由于代谢的中间产物乳酸的大量产生,沉积在肌肉组织中,出现肌肉痉挛疼痛和疲劳现象。婴幼儿的肌肉处于发育中,容易感到疲乏。按摩可以加快新陈代谢,促进乳酸的消散和排出,使疼痛缓解,减轻肌肉紧张,消除疲劳。按摩能活动宝宝全身的肌肉,使肢体长得更健壮,身体更健康。

另外,按摩又能增强肌肉的张力和弹性,使其收缩机能增强和增加肌力,常用于失用性肌萎缩和婴幼儿小儿麻痹后遗症等肌肉萎缩的治疗;亦能提高肌肉和肌腱的弹性,松解肌肉、肌腱与周围组织的粘连。提高婴幼儿免疫力

婴幼儿的脏腑娇嫩,各器官功能发育不完善。因此,宝宝对各种疾病的抵抗、防御能力较弱,易患各种疾病。中医学认为按摩表现为作用于体表某一局部,通过人体经络、气血起着疏经通络、行气活血、濡润筋骨、滑利关节,进而影响到五脏六腑及至全身各部,故又有全面调整阴阳平衡的作用。现代医学证实:按摩通过“力”“能”“信息”的转化和传递,促使机体向良性方向转化。按摩可以提高宝宝自身免疫力和抵抗力、增强孩子体质、减少生病,让儿童健康成长。

健康宝宝坚持保健按摩,可进一步增强体质;一旦有外邪侵袭人体时,可以不生病,或者即使生病了也病情轻浅、好得快。对于体质较弱的小儿来说,日常保健按摩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妈妈每天坚持为宝宝进行保健按摩,可以让宝宝更好地发育和生长,大大降低生病几率。增进食欲,促进消化

通过对婴幼儿进行抚摸与按摩能刺激身体产生更多的激素,促进胰岛素及胰高血糖的分泌,可以提高婴幼儿进食量;促进胃酸分泌,加强胃窦收缩和消化道功能,促进食物消化和排泄。实验证明,对背部脾俞、胃俞穴按摩l~2分钟后大多引起胃蠕动增强;足三里穴按摩后则大多引起胃蠕动减弱。值得提出的是,按摩足三里穴对消化系统具有兴奋和抑制的双向调节作用,在胃蠕动增强时,按摩足三里穴往往使胃蠕动减弱,而当胃蠕动减弱时,按摩后则增强。

宝宝只有吃得好,才能保证有充足的营养供生长发育,最终,达到增强儿童体质、健康成长的目的。改善婴幼儿睡眠

出生不久的婴儿,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容易产生疲劳,因此需要充足而深沉的睡眠,这样可使其保持愉快的情绪并诱发食欲,这对婴幼儿的成长大有裨益。

抚摸与按摩不仅能够帮助婴幼儿锻炼四肢的活动能力,还能放松绷紧的肌肉,同时让婴幼儿产生安全感,消除外界刺激给婴幼儿带来的惊吓,避免产生恐惧心理,抚摸与按摩过程中,温馨舒适的环境,可以令情绪激昂的婴幼儿安静下来,婴幼儿会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梦乡,这是一种全身心放松后的睡眠,不存在任何刺激因素,这样的睡眠有利于婴幼儿成长。调节神经系统

皮肤是人体接受外界刺激的最大感觉器官,是神经系统的外在感受器。通过对皮肤等组织的按摩,可给予脑细胞和神经系统以适宜的刺激,促进婴幼儿神经细胞形成更多“突触”联系和髓鞘化(髓鞘形成是脑白质发育的最后阶段,其成熟过程主要发生于出生后),进而促进婴幼儿生长及智能发育。

不同部位的按摩,刺激的神经系统不同,达到的功效也各有针对性。腹部按摩可通过刺激自主神经的作用,刺激消化腺分泌,增进消化吸收和调节胃肠蠕动功能,从而使内脏、血管、腺体的活动功能增强。背俞穴的按摩治疗,可通过脊神经反射,影响脊髓和大脑的调节功能,从而使相应脏器的功能发生变化。经常按摩可以减轻机体对刺激的应激反应。

按摩过程中包括触觉在内的所有感官都会受到刺激,这样就为感官统合系统的发展打好了基础。调节情绪

专家认为,婴儿出生后对新环境会产生不适,先前温暖、熟悉、有限的空间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从未见过的新环境,此时,宝宝常表现哭闹。当宝宝哭闹时,身体会产生压力激素,这时免疫力也会下降。

如果常给他们做抚摸或按摩,能帮助他们降低压力激素,稳定情绪,尽快适应新环境。另外,在宝宝身体不适时,给予轻柔的按摩手法能减轻不适或消除心理上对疾病的不良反应。例如胸部按摩可以使呼吸顺畅,腹部按摩可以消除胀气。随着按摩治疗效果的积累,婴幼儿能逐步增强信心,主动配合治疗。因此按摩不仅对器质性病变是一种有效治疗方法,而且也是心理治疗的一种手段。

通过按摩可以让宝宝的压力激素降低,免疫力恢复,放松情绪。纠正异常解剖位置

婴幼儿骨骼关节未发育完全,关节韧带力量薄弱,容易出现关节错位、肌腱滑脱等有关组织解剖位置异常而致的病症。这些情况均可运用正确的按摩手法得以纠正。例如:婴幼儿桡骨小头半脱位,患肢活动障碍处于强迫体位,只要手法运用正确,真可谓是手到病除。

综前所述,按摩治疗确实是一种简便、实用、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但关键的问题是要正确掌握按摩手法、穴位、解剖部位,临床上要运用恰当。要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家长应认真学习,刻苦练习,反复体会、实践,逐步摸索和掌握按摩治疗的规律。熟练掌握了正确的按摩方法,不使用药物,即能起到用药的作用,有时比用药起效还快、疗效还好,没有药物的副作用,还解决了婴幼儿服药困难的难题。

按摩对宝宝心理健康成长的五大好处

促进婴幼儿健康发育

按摩人性化的特点,对发育不完善的婴幼儿的健康成长裨益颇多,家长们应该卸下不敢接触婴儿娇嫩身体的心理负担。婴幼儿的抚摸与按摩是一项适合普通家庭而又行之有效的亲肤活动,它不需额外购买太多辅助用品,仅仅需要的是一份亲子之爱及一双温暖的手,而且父母也能从中受益不少。实验表明,抚摸与按摩可促进婴幼儿生长发育,激发各个方面的潜能,预防及缓解某些常见疾病,让婴幼儿健康快乐成长。提高婴幼儿对自身的主动认识

出生不久的婴儿,对自身的主动认识能力很差,只有通过父母及亲人的抚摸或按摩来加强对自身的主动认识。在抚摸或按摩过程中,婴幼儿通过肌肤的触觉神经,将身体发出的信息传到大脑,体会到自己的存在,逐渐对身体有了一个大致的认识,这种认识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而经常受到抚摸或按摩可以缩短这一时间差,只要坚持给婴幼儿做抚摸或按摩,就能激发他们的感知能力,使他们对自己的认识更加深入。增进彼此的心灵感应

妈妈关爱的抚摸与按摩牵引着婴幼儿的情绪变化,柔软的双手将浓浓爱意传达给婴幼儿,婴幼儿借着妈妈温柔的抚摸按摩,领略其中浓情爱意,婴幼儿的举手投足,妈妈的音容笑貌都牵动着彼此的心弦,为增进双方的心灵感应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提高婴幼儿的交际能力

抚摸与按摩满足了婴幼儿的情感需求,使他们的身心得以抚慰,避免了因孤独、焦虑等不良情绪导致的哭闹或生气,这一系列的良性反应,为婴幼儿健康成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婴幼儿在语言交流能力不发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抚摸或者按摩与亲人进行非语言性的情感交流,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交际能力得到了锻炼。使婴幼儿更具有爱心

培养婴儿的爱心,离不开妈妈的抚摸或按摩,婴幼儿能从妈妈的抚摸或笑容里获得最大的安慰和满足,从而感受到妈妈内心深处的家,这种爱在婴幼儿幼小的心灵深处种下了一颗善意的种子,时刻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婴幼儿因为被爱,才懂得怎么去爱。婴幼儿表达情感的方式,会受到父母及亲人的影响,若从婴儿降生的第一天起,就对他们进行爱的抚摸或按摩,这会令他们更加具有爱心,更加勇敢、独立、自信。培养婴幼儿优良性格

经常受到亲人抚摸或按摩的婴幼儿不会感到孤单、寂寞,且能产生安全、自信、备受呵护的感觉。他们情绪稳定、心情舒畅,很少出现紧张、恐惧的心理,同时父母的良好性格也可以感染婴幼儿,使其变得宽厚仁慈、热情豪爽、大度能容。在抚摸或按摩过程中,婴幼儿与父母进行着心与心的交流,在温馨平和、爱意融融的氛围中,婴幼儿的心灵会受到同化,被爱填得满满的,这样的婴幼儿性格开朗、活泼大方。

婴幼儿按摩治病的机理和治疗原则

婴幼儿按摩治病采用方法各异、手法各殊。从中医理论角度来解释,主要还是因为其手法的作用共通于:“调和阴阳、宣导气血、通经活络、扶正祛邪。”中医学有一套完整而独特的理论体系,因此,按摩治病的原理须从中医的理论基础中去探索。《内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必窍不通。”“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内外联系的通路,“经”即是路径的意思,“络”即网络的意思,经络像径路和网络一样无所不通,纵横交错,各经在严密分工的情况下,联络体表和内脏,又互为表里,并领导若干孙络和浮络,与自然界的五行(金、木、水、火、土)、五位(东、南、西、北、中央)配合,把人体脏腑、四肢、百骸、五官、七窍、筋脉、皮肉、毛发等与组织结合起来,组成各有所属的联系,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有机的整合而保持同步、均衡、协调的活动,也就是说人体的气血循环不息,阴阳维持均衡,筋、脉、肉、皮、骨均有充分濡养补给,从而进行着新陈代谢的持久活动。

中医学把对于机体生活的防御机制和适应机能叫做“正气”,对于致病原因也有一个统一的称呼叫“邪气”。中医学认为:疾病的产生应归咎于“阴阳失调,脏腑失司,经络淤阻,邪盛正衰……”即是认为疾病是阴阳气血失调、经络阻滞的表现,也就是说人体能保持阴阳协调、对立、统一则机体阴阳平衡、气血通畅而健康;反之,若邪气过旺或正气过弱,机体因外感六淫或内伤七情而致阴阳失调,气血不畅,经络不通,机体呈疾病状态。临床中施以辨证论治,并以“望、闻、问、切”四诊明确病因、病性,掌握病型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

按摩手法从整体观念出发,同样以“四诊”、“八纲”理论作为指导原则,在辨证的基础上将“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这是婴幼儿疾病按摩的基本治疗原则,在人体不同部分(穴位),采用各种不同手法如推、按、摩、拿、掐、捏、运等,直接作用于人体皮肤、肌肉、筋腱、关节、神经、血管、淋巴等,经过经络气血循行的作用,促进阴阳气血调和,经络通畅,从而使机体由失调的病理状态,恢复平衡,也就是说以推、按、摩、拿、掐、捏、运等手法机械刺激作用于机体,促进局部或全身的血液和淋巴循环,调节新陈代谢,消除患病部位的过度紧张,调整兴奋神经机能,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婴幼儿按摩的注意事项

因为婴幼儿的皮肤非常柔嫩,所以在给婴幼儿按摩的时候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态度要和蔼,不能急躁、斥责、敷衍。婴幼儿很可能因为各种情况而哭闹、反抗,所以要求家长有足够的耐心去安慰他们。

2.保证手部的清洁。一是要勤修指甲,过长的指甲不仅会藏匿非常多的细菌,而且还会伤害婴幼儿幼嫩的皮肤。但指甲也不宜修得过短,过短的话按压穴位就达不到应有的力度;二是在给婴幼儿按摩之前要洗手,保证手部的清洁。在冬天的时候要保证手部的温暖。按摩的时候要轻而不浮,重而不滞,力度适中。

3.按摩时要保证室内光线充足、空气流通、温度适宜、环境安静、婴幼儿状态良好。

4.按摩的次数要根据婴幼儿具体的情况而定。一般来说一日一次就可以了,如有必要可增加为一日两次或三次,没有必要过于频繁。另外,和其他治疗手段一样,婴幼儿按摩也不可能包治百病或一次治疗就手到病除,需家长坚持才能收到良好的疗效。

5.婴幼儿最佳的按摩时间是在饭后1小时,过饥或者过饱都不适合按摩;另外婴幼儿身上有伤口的时候不适合按摩;按摩之后要注意避免风吹、着凉,不要马上给婴幼儿吃冰凉的水果或者饮料。

婴幼儿的脏腑器官还未发育完全,在具体操作某个按摩事项的时候,一定要按照书中描述的方式进行,切忌随意更改力度、次数和位置,否则错误的按摩可能会引发不良的后果。

婴幼儿按摩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婴幼儿按摩的适应证

婴幼儿按摩主要适用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其治疗范围比较广泛,常见有呼吸系统疾病,如婴幼儿感冒、咳嗽、支气管哮喘;消化系统疾病,如婴幼儿腹泻、腹痛、呕吐、疳积;泌尿系统疾病,如婴幼儿遗尿、膀胱湿热;其他系统疾病,如惊风、夜啼、婴幼儿麻痹症等。从临床实践来体会,疗效最明显的是一般发热性疾病与急慢惊风、消化不良、呕吐、泄泻、便秘、腹痛、腹胀、疳积、痫症、咳嗽、夜啼、重舌木舌、遗尿、痄腮、口疮、顿咳等疾患。在临床上与中药针灸配合起来使用效果更加显著。婴幼儿按摩的禁忌证

婴幼儿按摩疗法的应用范围颇广,但也有一定的禁忌证。古人认为有麻疹、天花、水痘、胎毒及一切外科创伤疾患,即如现代所说的烈性传染病、开放性损伤、恶性贫血等。实际临床体验不是绝对不可用,作为辅助疗法也有一定效果。专家手把手教你从零开始学取穴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在取穴定位时,都会用“寸”作为单位。可怎么知道1寸是多长呢?其实,寸的度量秘密就藏在手指里。1寸有2种取法:一是可以取单手大拇指的宽度;二是将单手中指关节弯曲,取侧面两道明显由于弯曲造成的纹路的纹头间距离。1.5寸便是单手食指和中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的位置为标准,取食指和中指的宽度。3寸的取法与1.5寸相似,但取穴时需要将单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四指并拢。取穴时,除了以手指丈量外,还可以用一些体表特征作为参照。比如,头部的发际、眉尾、鼻底等,腹部的肚脐、腹中线,背部的脊柱,腿部的膝眼、脚踝,手部和脚部的指(趾)缝纹头连线等。

自然标志取穴法:根据人体自然标志而定取穴位的方法。人体自然标志有2种,一种是不受人体活动影响而固定不移的标志,如五官、指(趾)甲、乳头、肚脐等,称为“固定标志”;一种是需要采取相应的动作姿势才会出现的标志:包括皮肤的皱襞、肌肉部的凹陷、肌腱的暴露处以及某些关节间隙等,称为“活动标志”。自然标志取穴法是常用的取穴方法,如两乳中间即是膻中穴,握拳在掌后横纹处是后溪穴等。

第四节 了解常见手法,给宝宝轻松按摩的关键

婴幼儿按摩是非常讲究的,它尤其重视按摩的手法和技巧。因为这些手法和技巧是2000多年来历代婴幼儿按摩医师,在长期临床实践活动中不断积累、总结、调整、完善和发展起来的,是无数人智慧的结晶,是保证按摩能达到预期效果的保证。

婴幼儿按摩的基本手法要求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肌肤柔弱,手法要求轻快柔和深透,适达病所而止,不可竭力攻伐。手法练习应着重用力均匀,稳妥着实,持之有力,使之达到轻而不浮,重而不滞,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兼的程度,并且须注意手势得当。具体可借助于米袋、沙袋等器具,也可在人体一定部位相互操练。只有通过刻苦练习,才能做到“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

小儿按摩手法操作次数,古人定为100~300次,但不可拘泥,应根据小儿的年龄、病情、体质等具体情况确定。一般以推、揉法次数最多;摩法时间较长;掐法则重、快、少;掐后常继以揉法。在临床上,小儿按摩手法经常是和具体的穴位结合在一起比如推脾土、掐人中、揉中脘、摩神阙等。掐、拿、捏法是较强的手法刺激,一般应放在最后操作,以免小儿哭闹影响后续操作。

在手法操作时,常配用一些适当的介质(润滑剂),如风寒外感时用葱姜汁,春夏时用水,豁痰开窍时用蛋清,还有麻油、滑石粉、冬青膏等,可据病情选用。使用介质不仅有润滑作用,防止皮肤破损,还有助于提高疗效。

小儿按摩手法种类较多,小儿常用的按摩手法有:推、揉、按、摩、掐、运、搓、摇、挤、捏、拿、捣、扯、滚、挪、擦等十几种。有不少手法和成人手法相似,但有的手法虽然在名称上和成人手法一样,而在具体操作上却完全不同(如推法)。有些手法只用于小儿。具体运用时要注意小儿的特点,应均匀、柔和、持久、深透。

婴幼儿按摩的基本手法要求是均匀、柔和、轻快和持久。只有严格遵循这些基本手法要求,才能很好地达到调节婴幼儿脏腑、气血、阴阳的功效。

1.均匀:均匀指的是在给婴幼儿按摩的时候,手的动作要有节奏性。同一种按摩、同一种手法,速度要均匀,轻重要得当,绝不能时快时慢,轻一阵重一阵。在确定治疗方案之后,就要配合手法搭配,比如婴幼儿按摩一般以推、揉、按为主。推的时候要平直,频率要快一些;揉的时候要轻重适宜,频率适中;按的时候要稍稍重一些,频率慢一些,这样皮肤娇嫩的婴幼儿才能接受。掐、捏等的要求是快和少,在掐、捏之后经常需要使用按和揉。一般来说,婴幼儿按摩都是一系列动作,时间可能会稍微长一些,这时切记不可浮躁,手法交替要连续,更不要随意中断。

2.柔和:在婴幼儿按摩的注意事项中,柔和恐怕是最需要按摩者注意的事情了。虽然有的穴位要求力道稍微重一些,但也需要手法深沉,刚中有柔。总的来说,对婴幼儿的按摩都是以柔和为主的。柔和指的是按摩的时候,手的力道要平稳、缓和,在婴幼儿能接受或者不反抗、不哭闹的前提下进行。

3.轻快:轻快是指婴幼儿按摩的手法较成年人来说,速度要快一些,力度要轻一些。因为婴幼儿的皮肤柔嫩,不能承受重力,所以按摩的力道虽然轻,但不间断、连续地刺激穴位,还是能产生很好的良性治疗效果的。总的原则就是不要让婴幼儿感到不舒服。

4.持久:按摩者要耐心、细致,除了保证质量之外还要保证时间。因为婴幼儿按摩的手法比较轻,操作的部位也和成人的有所区别,所以就需要医生或者家长保证一定时间的持久的按摩,以保证效果。如果是以强身健体为目标的话,家长对时间的掌控可以稍微自由一些,不过要是给患儿按摩,就要严格按照按摩的时间、标准、方式来进行。

爸爸妈妈自己在家对婴幼儿进行按摩的时候更要忌随心所欲,否则是无法达到防病祛病、强身健体的目的的。

专家推荐的婴幼儿按摩介质

按摩时为了减少对皮肤的摩擦,可借助某些润滑物质,如水、酒、油类的液体或滑石粉等起到润滑皮肤,增强手法的作用,这些物质统称为按摩介质。从理论角度来说,按摩介质的选用有一定的学问,外感表证类如感冒等多选用解表类药:如葱汁、姜汁、薄荷汁等;如疾病与瘀血有关常用活血化瘀类药如麝香液、红花油、鸡油膏等;如疾病属热性则多选用寒凉类药物如薄荷汁、猪胆汁、淡竹叶浸液等。

生姜汁:把生姜捣烂如泥,绞出姜汁装瓶备用。姜汁柔滑,用之不易擦破皮肤,且生姜本身又有温经散寒,祛邪外出的作用,因而成为婴幼儿按摩最常用的介质之一。生姜汁尤其适用于婴幼儿风寒外感及虚性的病症。

大蒜汁:将大蒜去皮洗净,捣汁,加少量清水,其性辛,能温中健脾,还能止痒,蘸汁揉膻中、脾俞、清肺经可治疗婴幼儿咳嗽,以该汁擦疹能退疹止痒。

荷叶汁:取鲜荷叶洗净捣烂取汁,其有清热解暑、升阳清解的作用,婴幼儿夏季中暑,头痛头胀、不思乳食或消化不良时常用,另外,本品有散瘀止痛的作用。

嫩藕汁:取嫩藕根茎部分绞汁,有清热生津、凉血止血、散瘀的作用,婴幼儿疳积,婴幼儿皮肤病如皮肤瘙痒、斑疹、疖痘时常用。

鸡蛋清:把鸡蛋打一小洞,取蛋清用。或将蛋清与白面和成面团,家长手执面团在婴幼儿胸、腹、腰背部搓摩滚动。该法是治疗婴幼儿感冒、食积的常用方法。

白酒:白酒有活血化瘀、祛风散寒和祛湿的作用,对于发热的患者又有降温的作用。白酒适用于腰、腹和腿部的穴位。

滑石粉:滑石粉有润滑的作用,且便于储存,使用方便,无论春夏秋冬皆可使用,因而是临床最常用的一种按摩介质。

婴幼儿按摩的常用手法

推法

用拇指、手掌其他部位着力于人体某一穴位或某一部位上,做单方向的直线或弧形移动即推法。

●动作要领

推法操作时操作者上肢放松,肘关节自然屈曲,直推时拇指或食、中指指间关节要自然伸直,不要有意屈曲。旋推时拇指接触面用力要柔和、平稳、均匀,不要左右不稳。用拇指指面或食、中指指面,在选定的穴位或身体部位上做单方向的直线推动,称直推法。以拇指指面在穴位上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环形推动称旋推法。用两手拇指指面或桡侧,自同一穴位中点起向两旁做分向推动称分推法。用两拇指螺纹面自穴位两端向穴中推动合拢称合推法,又称合法。

直推和分推时必须要始终如一,呈直线单行方向,旋推时着力面要呈螺旋形。推动穴位时,动作须有节律性,用力均匀柔和,动作协调深透。操作频率每分钟120~200次。

在某些穴位上推动的方向与补泻有关,应根据不同部位和穴位而定。如由指尖向指根推为补法;由指根向指尖推为泻法,又称清法。在指尖和指根间来回推,为平补平泻法。

●作用

通经活络,祛风散寒,清热止痛,补虚泻实,消积导滞,健脾和胃。

●应用

本法广泛应用于婴幼儿的头面、上肢、胸腔、腰背和下肢部穴位的“线”状和“面”状穴位。直推法常用于上肢、头面以及胸背部的线状穴位。旋推法主要用于手足及胸腹部的面状穴位。分推法和合推法适用于前额、前臂、胸腹等。操作时,一般都辅以葱姜汁、酒精等为介质,以防婴幼儿皮肤破损,并能加强按摩手法的疗效。按法

按法是按摩者用拇指、中指指端或掌心(根)在选定的部位或穴位上逐渐用力“按而留之”,一压一放地反复进行,称按法。用指压称指按法。用掌压称掌按法。

●动作要领

指按时,操作者手握空拳状,其他手指自然屈曲或放松,拇指或中指伸直,指端着力在穴位上逐渐向下按压。掌按时,操作者腕关节微背曲,蓄力于掌,掌心或掌根向下按压。本法用力宜缓和渐进,稳而持续,切忌粗暴,本法常与揉法配合应用。

●作用

镇静安神,通经活络,开通闭塞,祛寒止痛。

●应用

指按法常用于“点”状穴,如屈中指指间关节,以指端叩击穴位,以指代针,亦称为指针法。此法适用于全身各部和穴位。

掌按法常用于“面”状部、胸腹部,临床上为了加强按法的效应,提高临床效果,常与揉法组合,形成按揉法,成为复合性手法,一般都需要润滑剂。而按法单独使用时,不需加润滑剂。摩法

按摩者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指面或掌面附着于一定的部位和穴位上,以腕关节为中心、前臂旋转为主动,连同前臂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环旋抚摩动作,称摩法。拇指或四指指腹面着力称指摩法。掌面着力称掌摩法。

●动作要领

肩臂放松,肘关节微曲,指掌着力部分随腕关节主动屈伸、旋转,指掌在体表做环旋抚摩时,不要带动皮下组织。手法轻柔,用力柔和自然,速度均匀协调,压力要大小适当,动作要协调,操作频率每分钟120~160次。

根据婴幼儿病情和体质,注意掌摩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以达到预期的补泻疗效。

●作用

宽胸理气,活血消肿,和胃降逆,清热化痰,消积导滞,温中健脾。

●应用

常用于胸腹部“面”状穴。一般指摩适用于头面等部位,掌摩适用于胸腹胁肋等部位。摩法对肠胃疾患最为有效,对急性扭挫伤,可用摩法消肿。前人在使用摩法时,常配合药膏之类,故有膏摩之称。拿法

捏而提起谓之拿。用拇指与食指、中指相对或拇指与其余四指捏住某一部位或穴位,逐渐用力内收,并持续地揉捏,称拿法。拿法可单手进行,也可双手同时进行。

●动作要领

操作时,操作者肩臂要放松,腕掌要自然蓄力,用拇指及其余四指指面着力。拿时,提拿揉捏动作要连绵不断,用力要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

●作用

疏通经络,解表发汗,镇静止痛,开窍醒神。

●应用

拿法刺激较强,临床上多用于急救和急性病症。常用于颈项、肩部和四肢穴位,治疗外感头痛、项强、四肢关节及肌肉酸痛。抹法

用拇指螺纹面或全掌在头面部做上下、左右或弧线单向或往返移动,称抹法。以拇指螺纹面抹称指抹法。全掌抹称掌抹法。

●动作要领

用单手拇指螺纹面或手掌面紧贴于治疗部位,稍施力做单向或往返移动,双手动作要协调、灵活、力量均匀。操作频率每分钟120~200次。

●作用

开窍镇静,醒脑明目,镇静安神,疏肝明目,疏经通络。

●应用

常用于“面”状穴。指抹法常用于面积较小的部位,掌抹法常用于面积较大的部位。运法

按摩者用拇指、食指或中指指端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做由此及彼的弧形或环形推动,称运法。

●动作要领

操作者指面要贴紧施术部位,宜轻不宜重,宜缓不宜急,是用指端在体表穴位上做旋转摩擦移动,不带动皮下组织。操作频率每分钟80~120次。

●作用

理气和血,舒筋活络,和中健脾,清热除烦。

●应用

运法是婴幼儿按摩手法中最轻的一种,常用于“面”或“线”状穴,一般可配合使用润滑剂作为介质,也可用于“点”状穴,常用于婴幼儿的头、面及手部。手法操作较推法和摩法轻而缓慢。掐法

按摩者用拇指垂直用力,或用指甲重刺激婴幼儿某个部位或穴位,称掐法。

●动作要领

按摩者手握空拳,伸直拇指,指腹紧贴于食指桡侧。用拇指指甲逐渐用力,垂直掐压穴位,达到深透为止。掐时应缓慢用力,切忌爆发用力,掐后轻揉局部,以缓解不适感,临床上常与揉法配合应用。

●作用

定惊醒神,醒脑,通关开窍。

●应用

掐法是强刺激手法之一,可“以指代针”,常用于“点”状穴,是急救时常用的手法,适用于头面部、手足部穴位,以救治婴幼儿急惊症,如掐人中、掐十宣等。应用时,可重刺激穴位,但次数少。一般可不用润滑剂,须注意不要掐破皮肤。掐后常在穴位上继续用指揉法,以缓解不适感。揉法

按摩者用食指、中指或拇指指端、掌根、大鱼际吸定于选定穴位,以腕关节和掌指关节屈伸旋转,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带动皮肉筋脉的旋转活动。治疗部位小者以食指、中指或无名指指端吸定于穴位为指揉。大鱼际吸定于穴位处为鱼际揉。治疗部位大者以掌根吸定于穴位为掌根揉。

●动作要领

指揉时,以腕关节和掌指关节屈伸做旋转为主;鱼际揉和掌揉时,则以腕关节的回旋活动为主来带动前臂,肩和上臂宜放松,手指不要离开接触的皮肤,吸定于穴位而不在皮肤上摩擦,要使该处皮下组织随着揉动而逐步产生微热感。操作时,压力要均匀着实,动作宜轻柔而有节律性,操作频率每分钟120~200次。

●作用

消肿止痛,祛风散热,又可调和气血,健脾和胃,理气消积。主治脘腹胀满,便秘泄泻等肠胃系统疾病。

●应用

指揉法常用于“点”状穴,操作时可配合使用润滑剂作为介质,既可保护患儿皮肤,又可加强疗效。鱼际揉和掌揉法用于“面”状穴。根据病情需要,可二指并揉和三指同揉。适用于全身各部位。捏法

是手指相对用力于一定部位,捏起肌肤并捻动前行的动作。按摩者用拇指桡侧缘顶住皮肤,其余四指前按,五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双手交替捻动或食指屈曲称多指捏。用食指中节桡侧顶住皮肤,拇指前按,二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称两指捏。

●动作要领

拇、食二指或拇、食、中三指提拿皮肤,次数以及用力大小要适当,且不可带有拧转。提拿皮肤过多,则手法不易捻动向前;提拿过少,则易滑脱停滞不前。操作时用力适宜,部位准确,两手交替进行,不可间断,捻动须直线进行,不可歪斜。

●作用

调和阴阳,健脾和胃,疏通经络,行气活血,镇惊安神,清热解表。

●应用

捏法俗称“翻皮肤”,主要用于背脊“线”状部位,此法是强刺激手法之一。捏时一般可不用润滑剂,但要注意保护皮肤。搓法

按摩者用双手掌心夹住一定部位,相对交替用力做相反方向的来回快速搓动,同时做上下往返移动,称搓法。

●动作要领

操作时两掌相对用力,前后交替摩动。动作要协调、柔和、均匀,摩动快,由上向下移动缓慢,但不要间断。

●作用

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放松肌肉。

●应用

主要用于四肢、躯干和两胁肋部。摇法

用左手托扶婴幼儿关节近端,右手扶住其关节远端,做较大幅度转动或摇动,称为摇法。

●动作要领

摇动的方向和幅度须在生理许可的范围之内。操作时动作要缓和稳定,用力宜轻松。

●作用

疏通经络,滑利关节,松解粘连。

●应用

摇法主要用于人体各关节处,临床上常用的掐(摇)总筋、摇抖法也属摇法。捻法

用拇指、食指螺纹面捏住一定部位,做相对用力捻动,称为捻法。

●动作要领

沉肩,垂肘,手端平。拇指、食指面相对用力,捻动时要灵活,用劲不可呆滞。

●作用

滑利关节,消肿止痛。

●应用

一般适用于四肢小关节。本手法常与其他手法相配合,治疗指(趾)间关节的扭伤而引起的疼痛、肿胀或屈伸不利等症。扯法

按摩者用拇指、食指指端夹住皮肤,或屈曲的食、中指中节夹住皮肤,适当用力做一拉一放动作,至局部红紫为度,称为扯法。

●动作要领

肩关节放松,肘关节屈曲,腕关节自然伸平。拇指、食指指端扯的皮肤多少要适中,太少疼痛难忍,太多易滑脱。拉扯的动作要有节奏。

●作用

解表透邪,通经散瘀。

●应用

适用于治疗中暑、外感风热、食物中毒等症。在民间称为拧痧、扭痧。可根据不同的病情在印堂、天突、大椎等穴位按摩。刮法

用瓷汤匙或钱币、玉环的光滑边缘,或用拇指的桡侧缘,紧贴着皮肤由上往下或向两旁刮动的方法为刮法。

●动作要领

刮动时要紧挨皮肤,用力要适当。所用器具必须光滑整洁。刮时紧刮慢移,至皮下充血,皮肤见紫红色即可。

●作用

舒通经络,解表透邪,散发郁热。

●应用

本法刺激较重,一般用于中暑。治疗痧症,常用于眉心、颈项。擦法

用手掌面、大鱼际或小鱼际着力于选定部位上进行直线来回摩擦称为擦法。以掌面为着力部位擦称掌擦法。以大鱼际为着力部位擦称大鱼际擦法。以小鱼际为着力部位擦称小鱼际擦法。

●动作要领

使用擦法时,应直线往返,不可歪斜,往返距离要拉得长些,着力部分要紧贴皮肤,但不要硬用力压。用力要稳,动作要连续,呼吸自然,以透热为度。

●作用

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健脾和胃。

●应用

本法是一种柔和温热的刺激,具有提高局部体温、扩张血管、加速血液和淋巴液循环的作用,其中掌擦法的温热度较低,多用于胸胁及腹部,对于脾胃虚寒引起的腹痛及消化不良等多用本法治疗。小鱼际擦法的温度较高,多用于肩背腰骶及下肢部,对风湿酸痛、肢体麻木、伤筋等都有较好的疗效。大鱼际擦法的温度中等,在胸腹、腰背、四肢等部位均可应用,适宜治疗外伤、瘀血、红肿、疼痛剧烈者。滚法

用手背部或侧面附着于一定穴(部)位上,使腕关节屈伸外旋做连续滚动。以掌指关节为着力点则称掌指滚法。以小鱼际为着力点则为鱼际滚法。

●动作要领

指滚时,以腕关节和掌指关节屈伸运动为主,鱼际滚和指掌滚时,则以腕关节的屈伸回旋活动为主来带动前臂和手,肩和上臂宜放松,手指或掌面不要离开接触的皮肤,吸定于穴位而不在皮肤上摩擦,要使该处皮下组织随着滚动而逐步产生微热感。操作时,压力要均匀着实,动作宜轻柔而有节律性,操作频率每分钟120~200次。

●作用

疏经通络,消肿止痛,调和气血,健脾和胃。

●应用

鱼际滚和掌指滚法均用于“面”、“线”状穴,操作时可配合揉法使用,轻重适度,可加强疗效。根据病情需要,可适用于全身各部位。点法

用中指端或五指端,在选定的部位或穴位上,向下用力叩击,依此反复操作,称为点法。掌指关节微屈,食指按于中指背侧,拇指贴在中指末节,小指、无名指握紧,中指端接触皮肤,向下用力叩击,称为中指点。五指微屈并捏起,拇指尖和小指节靠近,呈梅花状,用五指端接触皮肤,向下用力叩击,称为五指点。

●动作要领

操作时,精神贯注,气息调匀,用气之力通过上臂、前臂、手腕,直达指端,指端与患者的皮肤呈60°~90°,迅速叩击穴位或刺激线上,利用手腕及前臂的弹力,将指端迅速抬起,其速度每秒3次左右。

●作用

定惊醒神,通关开窍。

●应用

点法是强刺激手法之一,可“以指代针”,常用于“点”状穴,是急救时常用的手法,适用于头面部、手足部穴位。应用时,可重刺激穴位,但次数少,一般可不用润滑剂,但注意不要点破皮肤。点后常在穴位上继用指揉法,以缓解不适感。

第五节 正确取穴,保证按摩的最佳效果

中医理论认为,穴位从属于经络,而经络本于脏腑,所以穴位是脏腑经络气血灌输汇集之所,是脏腑经气盛衰在体表的反应点,也是脏腑经络病变的反应点。因此穴位按摩具有调节脏腑、经络、气血的作用。婴幼儿按摩和成人按摩一样,以通过刺激穴位为治疗的基础,依靠刺激穴位对脏腑、经络、气血的调整来达到防病、祛病、强身健体的功用。和成人按摩不同的是,有一些穴位是婴幼儿按摩专用的穴位,是在以往漫长的临床实践中,医学专家针对于婴幼儿的生理特点和疗效优劣而总结出来的。

了解命名规律,选穴取穴有章法

婴幼儿按摩的特定穴位不像十四经穴位那样有线路连接,也没有形成特定的经络系统,所以这些穴位对婴幼儿的疗效大多来源于临床实践。古代综合性医学文献——《黄帝内经·素问》中就说“气穴所发,各有处名”,“药王”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也说道:“凡诸空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这些文献都说明先人已经意识到穴位命名的重要性。婴幼儿特定穴位命名的基本规律如下:

1.根据经络脏腑的名称命名:比如心经、肝经、大肠经、胃经等。

2.根据解剖部位命名:比如四横纹、掌小横纹、天柱骨等。

3.根据临床功效命名:比如端正、利小水、迎香、神阙等。

4.根据古代哲学术语命名:比如脾土、肾水、肝木等。

5.根据动物特点命名:比如老虎、龟尾、百虫窝等。

6.根据形态特征命名:比如山根、洪池、天柱骨、天庭、三关等。

下节将重点介绍婴幼儿常用特定穴的位置、操作方法、主治病症及临床应用。至于每个穴位按摩需要的时间和次数,要根据婴幼儿年龄大小、身体强弱、病情轻重等情况而有所增减。婴幼儿按摩的顺序一般是先头面,次上肢,再胸腹、腰背,最后是下肢。也可以根据病情轻重缓急或婴幼儿体位而定顺序先后,可以灵活掌握。

了解分布特点,轻松取穴有窍门

婴幼儿按摩专用的穴位,又称小儿特定穴,分布在全身各处,尤以两掌为多,正所谓“婴幼儿百脉汇于两掌”。这些穴位不仅有“点”状,还有“线”状及“面”状。故针对婴幼儿这些特殊穴位的手法亦各异。集合历代所述,婴幼儿按摩的特定穴位,有以下的特点。大多分布在“肌肉纹理、节解、缝会宛陷”之中

婴幼儿按摩所用的穴位有很多和成人按摩相似的地方。比如“太阳穴”、“人中穴”、“承浆穴”、“合谷穴”、“十宣穴”等。但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比如“攒竹穴”,按压婴幼儿的攒竹穴能疏风解表,开窍醒脑,镇静安神。常用于婴幼儿外感发热、头痛等症,多与推坎宫、揉太阳等合用;若婴幼儿惊惕不安、躁动不宁,多与清肝经、按揉百会等合用。

再比如“天柱穴”,推、刮天柱穴能降逆止呕,祛风散寒,主要用于治疗婴幼儿恶心、呕吐、外感发热、咽痛、项强、惊风等症。治疗呕吐多与横纹推向板门、揉中脘等合用。虽然推法也能达到效果,但按摩次数需多才行;治疗外感发热、项强等多与拿风池、掐揉二扇门等合用。

而素有“起死回生”穴位之称的“威灵穴”也是婴幼儿按摩的特定穴位。据史书记载和临床经验,掐此穴,患儿若哭则易治,若无声则难医。现代医学证明,掐“威灵穴”不仅有开窍醒神、起死回生的作用,而且还可预测疾病的轻重及预后。主要用于婴幼儿急惊暴死、昏迷不醒时的急救。大都分布在头部和四肢,尤其以双手最多

因为按摩的对象是婴幼儿,所以经常会遇到婴幼儿不合作、哭闹、反抗等情况。这时候如果强行给婴幼儿脱衣服,会使婴幼儿的恐惧加深,抵抗力下降。所以古代医者在临床实践和摸索治疗的过程中,将按摩的重点放在了婴幼儿的头部和四肢部位,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婴幼儿按摩以头部和四肢部位为主的特征。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医学的发展,

胸腹部

、腰背躯干部的按摩穴位也被一一总结了出来,这更加强了婴幼儿穴位按摩的防病治病能力。

第六节 婴幼儿按摩常用穴位速查图谱

头面部

头面部穴位分布图天门

位置:两眉中(印堂)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方法:以推法为主。婴幼儿坐位或仰卧位,按摩者两手扶住婴幼儿头部,用两拇指指腹,自两眉中间自下往上推起,交替直推至前发际称开天门,施术30~50次;按摩者以拇指指腹由下至上按称按天门5~10次。

主治:外感发热、头痛、感冒、精神委靡、惊惕不安等。坎宫

位置:眉弓位于眉上,自眉头起沿眉向眉梢成一弓形。

操作方法:婴幼儿坐位或仰卧位,按摩者以两拇指指端的桡侧,自眉头向眉梢做直线分推,称推坎宫(推眉弓),施术30~50次。

主治:外感发热、惊风、头痛。天庭

位置:头正中线,入发际0.5寸处,属督脉。

操作方法:婴幼儿取坐位或仰卧位,按摩者用拇指指甲掐天庭穴,掐3~5次。

主治:眼病、口眼斜。天心

位置:在额正中,略下于天庭。

操作方法:婴幼儿坐位,拇指指端或螺纹面按揉天心,施术30~50次。

主治:头晕、头痛、眩晕、失眠、鼻窦炎等。眉心

位置:两眉头连线的正中间点。

操作方法:婴幼儿坐位或仰卧位,按摩者一手扶婴幼儿头部,以另一手拇指掐此穴,称掐眉心,掐3~5次;以拇指推此穴称为推眉心,推30~50次;以拇指或中指端揉称为按揉眉心,按揉30~50次。

主治:惊风、惊痫、眼睛斜视或内外翻、鼻塞流涕等。山根

位置:两目内眦间,鼻梁骨低洼处。

操作方法:婴幼儿坐位或仰卧位,按摩者一手扶婴幼儿头部,以另一手拇指指甲掐此穴,称为掐山根。此穴只能行掐法,掐3~5次。

主治:惊风、抽搐。延年

位置:山根下,鼻上高骨处,准头上方。

操作方法:婴幼儿坐位或仰卧位,按摩者一手扶婴幼儿头部,以另一手拇指指甲指掐称为掐年寿,掐3~5次;按摩者两手指固定婴幼儿头部,以两手拇指螺纹面自年寿穴向两鼻翼分推,称为分推年寿。分推30~50次。

主治:鼻干、感冒鼻塞、慢惊风等。准头

位置:在鼻尖端,属督脉。

操作方法:婴幼儿坐位或仰卧位,按摩者以一手扶婴幼儿头部起固定作用,另一手拇指指甲或食指指甲掐此穴,称掐准头,掐3~5次;按摩者以中指螺纹面揉此穴,称为揉准头,揉50~100次。

主治:外感、慢惊风等。人中

位置:人中位于人中沟上1/3与下2/3交界处。

操作方法:婴幼儿仰卧位或坐位,按摩者以一手扶住婴幼儿头部,以另一手拇指指甲掐此穴,称掐人中,掐3~5次或醒后即止;以拇指指腹揉该穴,称揉人中,揉3~5分钟。

主治:人事不省、窒息、惊厥或抽搐。承浆

位置:在唇下陷中。

操作方法:婴幼儿仰卧位,按摩者以一手扶住婴幼儿头部,另一手拇指或食指指甲掐此穴,称为掐承浆,掐3~5次。

主治:惊风、抽搐、面肿、消渴、口眼斜等症。睛明

位置:位于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

操作方法:婴幼儿坐位或仰卧位,按摩者拇指或食指指端点揉此穴,称按揉睛明,揉3~5次。

主治:眼部疾病如目赤肿痛、眦痒、迎风流泪、夜盲、色盲、近视、呃逆、遗尿、胆道蛔虫症、急性腰扭伤等。承泣

位置:在面部,瞳孔直下,眼球与眶下缘之间。即目下眶孔内,四白穴上3分。

操作方法:婴幼儿坐位或仰卧位,两目正视,按摩者拇指或食指指端点揉此穴,称按揉承泣,揉50~100次。

主治:近视、角膜炎、视神经萎缩。四白

位置: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操作方法:婴幼儿坐位或仰卧位,按摩者以拇指或食指指端点揉此穴,称按揉四白,揉50~100次。

主治:眼鼻病症如角膜炎、近视、夜盲、鼻窦炎、胆道蛔虫症、头痛等。球后

位置:位于面部,眼眶下缘外1/4与内3/4交界处。

操作方法:婴幼儿坐位或仰卧位,按摩者拇指或食指指端点揉此穴,称按揉球后,揉50~100次。

主治:眼部疾病如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近视等。攒竹

位置:位于面部,当眉头凹陷中,眶上切迹处。

操作方法:婴幼儿坐位或仰卧位,按摩者以食指或拇指指腹着力按压并揉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称按揉攒竹,揉50~100次,力道要均匀、持久。

主治:眼部常见病症如迎风流泪、眼睛充血、眼睛疲劳、假性近视等。鱼腰

位置:位于额部,瞳孔直上,眉毛中点。

操作方法:婴幼儿坐位或仰卧位,按摩者以拇指或食指指端点揉此穴,称按揉鱼腰,揉50~100次。

主治:头面部疾病如目赤肿痛、眼睑下垂、近视、急性结膜炎、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丝竹空

位置:在面部,当眉梢凹陷处。

操作方法:婴幼儿坐位或仰卧位,按摩者以拇指或食指指端点揉此穴,称按揉丝竹空,揉50~100次。

主治:头面部疾病如头痛、目眩、目赤痛、眼睑跳动、齿痛、癫痫、婴幼儿惊风等。瞳子髎

位置:位于面部,小儿外眼角旁,当眶外侧缘凹陷中。

操作方法:婴幼儿坐位或仰卧位,按摩者以拇指或食指指端点揉此穴,称按揉瞳子,揉50~100次。

主治:头痛、目赤、目痛、近视等。阳白

位置:眉毛中点上1寸,瞳孔直上,在额肌中。

操作方法:婴幼儿坐位或仰卧位,按摩者以拇指或食指指端点揉此穴,称按揉阳白,揉50~100次。

主治:夜盲、目赤肿痛、眼睑下垂、口眼斜、头痛等头疾患。迎香

位置:位于鼻翼外缘旁开0.5寸,鼻唇沟凹陷中。

操作方法:婴幼儿坐位或仰卧位,按摩者以一手扶住婴幼儿之头部,以另一手食指、中指分别揉鼻翼左右的迎香穴,称揉迎香,或者以双手拇指推鼻翼两侧并揉迎香穴,施术50~100次。

主治:感冒、鼻塞流涕、慢性鼻炎等。太阳

位置:位于眉梢与眼外角中间,向后1寸凹陷处。

操作方法:婴幼儿坐位或仰卧位,按摩者以两手拇指桡侧,自前向后直推此穴,称推太阳;以拇指运此穴,称运太阳;以两指指端揉此穴,称揉太阳。各施术50~100次。向眼方向揉为补,向耳方向揉为泻。

主治:发热、头痛、偏头痛、惊风、目赤痛等。颊车

位置:位于耳下约1寸,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凹陷处。或用力咬牙时,咬肌隆起处,属足阳明胃经。

操作方法:婴幼儿取坐位,按摩者一手固定婴幼儿头部,另一手以中指指腹揉此穴,称揉颊车,揉50~100次。

主治:牙关紧闭、口眼斜等症。耳门

位置:在面部,当耳屏上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有凹陷处,属手少阳三焦经。

操作方法:婴幼儿坐位或仰卧位,按摩者以食指或中指揉该穴,称为揉耳门,向前为补,向后为泻。揉50~100次。

主治:惊风抽搐、口眼斜、耳鸣、恶寒、齿痛等症。听宫

位置:在面部,耳门下方,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操作方法:婴幼儿坐位或仰卧位,按摩者以食指或中指揉,称为揉听宫,揉50~100次。

主治:耳部、面部疾病。听会

位置:在面部,听宫下方,耳屏间切迹前,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有孔,闭口即闭。

操作方法:婴幼儿坐位或仰卧位,张口位取穴,按摩者以食指或中指揉此穴,称为揉听会,揉50~100次。

主治:耳鸣、耳聋、牙痛、口渴、面痛、烦躁等。囟门

位置:前发际正中直上2寸,百会前方骨陷中。

操作方法:婴幼儿坐位或仰卧位,按摩者以两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扶并固定婴幼儿侧头部,两拇指自前发际向上交替推至囟门称推囟门;自囟门向两旁分推称分推囟门;以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并拢以其指腹轻轻摩此穴,称摩囟门,各施术50~100次。囟门未闭者,多用摩囟门。

主治:头痛、惊风、神昏、烦躁、鼻塞、衄血等症。风府

位置:在顶部,当后正中发际直上1寸,枕外隆突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处。

操作方法:伏案正坐位,按摩者一手固定婴幼儿头部并使婴幼儿头微前倾,项肌放松,另一手以拇指点揉此穴,称按揉风府,揉3~5分钟。

主治:头痛、眩晕、项强等头项病症;中风,癫狂,痴呆;咽喉肿痛等病症。四神聪

位置: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处取穴。

操作方法:婴幼儿取仰卧位或坐位,按摩者用拇指指端按揉四穴,称按揉四神聪,揉50~100次。

主治:头痛、夜啼、惊风、烦躁不安等疾病。百会

位置:位于头顶部前后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操作方法:婴幼儿端坐于靠背椅上或坐抱于母亲怀中,按摩者在其对面以左手固定婴幼儿头部,右手拇指指腹置于百会穴处按揉,称按揉百会,揉50~100次。

主治:头痛、烦躁、惊风、目眩、脱肛、遗尿以及脾虚泄泻等症。风池

位置:位于乳突后方,项后枕骨下大筋外侧凹陷中。平耳垂。

操作方法:婴幼儿坐位,按摩者用左手扶婴幼儿头前部以固定之,右手拇指指端按揉此穴,称按揉风池,揉50~100次。若以拇、食二指拿此穴,则为拿风池,拿5~10次。通常拿和揉合用,称为拿揉风池。

主治:感冒、头痛、发热无汗、眩晕、颈项疼痛、恶心等病症。翳风

位置:乳突前下方,平耳垂后下缘的凹陷中。

操作方法:婴幼儿坐位,按摩者用左手扶婴幼儿头前部以固定之,右手拇指指端按揉此穴,称按揉翳风,揉50~100次。

主治:耳鸣、耳聋、口眼斜、牙关紧闭、牙痛、颊肿等病症。安眠

位置:翳风穴与风池穴连线的中点。

操作方法:婴幼儿坐位,按摩者用左手扶婴幼儿头前部以固定之,右手拇指指端按揉此穴,称按摩安眠穴,揉50~100次。

主治:头痛、夜啼、惊风、烦躁不安等症。率谷

位置: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处。

操作方法:婴幼儿仰卧位或坐位,按摩者用拇指指端或大鱼际按揉,或用拇指桡侧缘前后推擦此穴30~50次,称为推率谷。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呕吐、婴幼儿惊风、烦躁等症。耳后高骨

位置: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乳突后缘下陷中)。

操作方法:婴幼儿端坐位,按摩者固定婴幼儿头部,用两拇指指端或中指指端或拇、食指端揉,称揉耳后高骨,向前揉为补,向后揉为泻,揉50~100次。

主治:头痛、惊风、烦躁不安等症。百劳

位置:后发际下1寸,后正中线旁开1寸处。

操作方法:婴幼儿俯卧位或坐位,按摩者用拇指和食指螺纹面相对用力拿捏此穴,拿10~30次;用拇指指端或螺纹面按揉此穴,称按揉百劳,揉30~50次。

主治:咳嗽、气喘、颈项强痛等症。天柱

位置:位于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沿颈椎棘突成一直线。

操作方法:以推法为主。婴幼儿坐位或俯卧位,稍低颈。按摩者左手扶婴幼儿头部,用拇指或食、中指自上向下直推此穴,称推天柱,推50~100次。

主治:恶心、呕吐、项强、发热、惊风、咽痛等症。廉泉

位置:舌骨体上缘中点处。

操作方法:婴幼儿取仰卧位或坐位,按摩者用拇指指端按揉此穴30~50次,称为按揉廉泉。

主治:咽喉肿痛、言语不清、声音嘶哑等症。桥弓

位置:在颈部两侧,沿胸锁乳突肌呈一条直线。

操作方法:按摩者以拇指与食、中指相对,反复拿捏桥弓,称拿桥弓或捏桥弓,拿捏3~5分钟;以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指腹自乳突推向胸骨柄上端称推桥弓,推50~100次;以拇指或食、中二指指腹自上而下,再自下而上地揉桥弓,揉50~100次。

主治:项强、婴幼儿肌性斜颈等病症。胸腹部胸腹部穴位分布图天突

位置:位于胸骨切迹上缘凹陷中。

操作方法:婴幼儿取坐位或仰卧位,按摩者以中指指端按或揉此穴,称为按天突或揉天突;按和揉合并称为按揉天突,按揉50~100次;按摩者两手五指相对,自穴四周向穴中间挤捏称为挤天突,挤3~5次或至局部充血为止。

主治:痰喘、咳痰不爽、恶心呕吐,婴幼儿肌性斜颈等病症。膻中

位置:位于胸骨上,两乳头连线之中点。

操作方法:婴幼儿仰卧位,按摩者用两拇指指腹,自膻中穴向两旁分推至乳头称分推膻中;按摩者用食指、中指指腹,自胸骨切迹向下推至剑突称为推膻中;若用拇、食或中指指腹于膻中施行揉法称为揉膻中,各50~100次。

主治:胸闷、吐逆、痰喘、咳嗽等病症。乳旁

位置:乳头外侧旁开2分。

操作方法:婴幼儿坐位或仰卧位,按摩者以两手四指扶患儿之两胁,另以两拇指分别轻轻掐此穴,称为掐乳旁,掐3~5次;按摩者用双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置于婴幼儿两侧胸胁部,以双手拇指指腹在此穴上揉,称揉乳旁,揉50~100次;若以拇指、食指、中指拿乳旁,则拿3~5次。

主治:胸闷、咳嗽、痰鸣、呕吐等病症。乳根

位置:乳头向下2分。

操作方法:婴幼儿卧位,按摩者以中指指端揉此穴,称为揉乳根。

主治:咳嗽、胸闷等病症。中脘

位置:中脘位于肚脐直上4寸。

操作方法:婴幼儿仰卧位,按摩者以右手中指指腹按顺时针方向揉此穴,称为揉中脘,揉50~100次;按摩者用掌根或四指按顺时针方向摩此穴,称为摩中脘,摩3~5分钟;若用食、中二指指端,自喉下推至中脘称为推中脘,推50~100次。

主治:腹胀、积食、食欲不振、腹痛、胃寒、呕吐、泄泻等病症。胁肋

位置:在腋中线上,自腋窝正中向下,至肚脐水平线之天枢处。

操作方法:婴幼儿坐位、仰卧位或俯卧位,按摩者以两掌从腋和胁下前后搓摩至天枢处,称搓摩胁肋,又称按弦走搓摩,施术50~100次。

主治:胸闷、胁痛、痰喘气急、疳积、肝脾肿大等病症。中极

位置:体前正中线,肚脐下4寸。或将耻骨和肚脐连线五等分,由下向上1/5处。

操作方法:婴幼儿仰卧位,按摩者用拇指点揉此穴,称点揉中极,揉1~2分钟。

主治:生殖系统疾病如生殖系统发育不全;泌尿系统疾病如遗尿、尿频等。脐

位置:此穴位于肚脐中,故又称脐中、肚脐、神厥。

操作方法:婴幼儿仰卧位,按摩者用中指端或掌根揉或用拇指、食指、中指抓住肚脐抖揉,称揉脐,揉50~100次;若用指摩或掌摩肚脐,称为摩脐,摩3~5分钟;若以中指端或掌心振肚脐,称为振肚脐,振2~3分钟。

主治:肠鸣、腹胀、腹痛、吐泻、积食、便秘等病症。天枢

位置:天枢位于肚脐两侧旁开2寸。

操作方法:婴幼儿仰卧位,按摩者用食指、中指各按两侧天枢穴,称为按天枢;用拇指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揉动该穴,称揉天枢;若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摩此穴,则为摩天枢,各施术50~100次或3~5分钟。

主治:腹泻、腹胀、积食、腹痛、呕吐、便秘等病症。气海

位置:位于肚脐正下方1.5寸。

操作方法:婴幼儿仰卧位,按摩者于气海穴点按,称点按气海,约按1~2分钟。

主治:胸部闷塞、心慌、哭不出声等病症。肚角

位置:肚角位于肚脐下2寸(石门穴)旁开2寸大筋处。

操作方法:婴幼儿取仰卧位,按摩者以双手拇指、食指、中指三指,分别拿婴幼儿两侧肚角,称为拿肚角,拿5~10次;按摩者以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小指固定婴幼儿骨盆髂翼,拇指贴附于肚角穴按揉,称按揉肚角,施术50~100次或3~5分钟。

主治:腹痛、腹泻等病症。丹田

位置:在肚脐下3寸,腹中线上,仰卧取穴。或从肚脐到耻骨上方画一线,将此线五等分,从肚脐往下3/5处,即是此穴。

操作方法:婴幼儿仰卧位,按摩者以拇指指腹轻揉此穴,称为揉丹田,揉50~100次或3~5分钟;以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指腹轻摩此穴,称为摩丹田,摩3~5分钟;以拇指螺纹面或掌根部自脐向下直推,称为推丹田,推50~100次;以拇指螺纹面或掌根部按于丹田部,患儿呼气时轻轻按压,吸气时随腹壁而抬,称为按丹田,按5~10次。

主治:腹痛、腹泻、脱肛、遗尿、疝气、尿潴留等病症。膀胱

位置:婴幼儿尿潴留时,小腹高起处。

操作方法:婴幼儿仰卧位,按摩者用一手扶婴幼儿腹部,另一手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指端轻按于穴上,缓缓地顺时针方向揉此穴,称揉运膀胱,揉50~100次。

主治:尿潴留、小便不利等病症。腹

位置:腹部。

操作方法:婴幼儿仰卧位,按摩者以两手之四指自中脘穴至肚脐,向两旁斜下方即肋弓边缘分推,称分推腹阴阳,推50~100次;按摩者用四指摩或全掌摩于整个腹部称摩腹,摩3~5分钟。

主治:腹痛、腹胀、肠鸣等消化系统疾病。

上肢部

上肢部穴位分布图脾经

位置:在拇指桡侧赤白肉际,自指根至指尖成一直线。脾经定位除本书所述之外,另有位于拇指螺纹面及拇指近节等说法。

操作方法:婴幼儿坐位或仰卧位,按摩者一手握住婴幼儿的手,使其掌心向上,另一手拇指自婴幼儿拇指尖推向指根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脾经,反向则称泻脾经,临床中补脾经、泻脾经统称推脾经,各施术50~100次。

主治:消化系统类疾病。补脾经主治体质虚弱、食欲不振、肌肉消瘦、精神不振、消化不良、腹泻、自汗盗汗、疳积、斑疹不透、惊厥症;泻脾经可治黄疸、便秘、痢疾、呕吐等症。心经

位置:中指末节掌面螺纹面。

操作方法:婴幼儿坐位或仰卧位,按摩者用一手握住婴幼儿的手,使其掌心向上,另一手拇指螺纹面自婴幼儿的中指指端向指根方向推,称清心经,旋推则称补心经,各50~100次。

主治:心系疾病。清心经可用于治疗高热神昏、五心烦热、口舌生疮、小便赤涩、惊惕不安等症;补心经则用于治疗心血不足、汗出无神、心烦不安等症。肝经

位置:食指末节掌面螺纹面。

操作方法:婴幼儿坐位或仰卧位,按摩者一手握住婴幼儿的手,使其掌心向上,另一手拇指螺纹面自婴幼儿食指指端向食指指根方向推,称为清肝经,旋推则称补肝经,补肝经和清肝经统称推肝经,各50~100次。

主治:肝胆系疾病。如烦躁不安,急、慢惊风,伤风感冒,伤寒发热,目赤,昏闭,肝郁脾虚泄泻,五心烦热,口苦咽干肝炎等病症。肺经

位置:无名指末节掌面之螺纹面。

操作方法:婴幼儿坐位或仰卧位,按摩者一手握住婴幼儿的手,使其掌心向上,另一手拇指螺纹面自婴幼儿无名指第二指间关节横纹推向指尖,称清肺经,反向直推则称补肺经,补肺经和清肺经统称推肺经,各50~100次。

主治:肺系疾病。清肺经可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咳嗽、气喘、痰鸣、胸闷、便秘等症;补肺经则用于治疗肺气虚损之咳嗽、气短、面白、自汗、畏寒以及久泻脱肛等症。肾经

位置:小指末节掌面之螺纹面。

操作方法:婴幼儿坐位或仰卧位,按摩者一手握婴幼儿的手,使其掌心朝上,另一手拇指指端自婴幼儿小指尖推到小指根方向称清肾经,反向直推为补肾经,补肾经和清肾经统称推肾经,各50~100次。

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补肾经可用于治疗婴幼儿先天不足、久病体虚、肾虚久泻、多尿、遗尿、虚汗、肾虚喘急等症;清肾经则用于治疗婴幼儿膀胱湿热、小便赤涩等症。胃经

位置:大鱼际桡侧赤白肉际即大鱼际外侧缘。

操作方法:婴幼儿坐位或仰卧位,按摩者一手握持婴幼儿的手,拇指、食指二指固定婴幼儿拇指及其掌指关节,另一手拇指指腹或桡侧面自婴幼儿掌根推向拇指根称清胃经;反之,从指根推向掌根称补胃经,补胃经和清胃经统称推胃经,各50~100次。

主治:消化道疾病。呕呃嗳气、烦渴善饥、食欲不振等症。胆经

位置:位于食指掌面近指节。

操作方法:婴幼儿坐位或仰卧位,按摩者一手握婴幼儿的手,使其掌心朝上,另一手拇指指甲掐此穴,称掐胆经;以拇指指端揉此穴,称揉胆经。

主治:本穴临床一般不单独应用,清肝经时常一并推之。大肠经

位置:食指桡侧缘,自食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注:另有以下几种说法:①食指第一节;②食指第二节桡侧缘;③食指第二节;④食指根节;⑤为商阳穴,属手阳明大肠经;⑥前臂挠侧近曲池处;⑦食指正面。)

操作方法:婴幼儿坐位或仰卧位,按摩者一手托住婴幼儿的手,使其手掌侧放,并使其拇指和食指分开,另一手拇指桡侧面或指腹,自婴幼儿指尖直推至虎口为补,称补大肠;反之,为清大肠。补大肠和清大肠统称推大肠,来回推为清补大肠,也称平补平泻。各施术50~100次。

主治:下消化道疾病。如腹泻、痢疾、便秘、脱肛和肛门红肿等病症。小肠经

位置:小指尺侧边缘,自指尖到指根成一直线。(注:另有以下几种说法:①在食指第二节;②在中指第二节;③在中指第三节;④在前臂尺侧缘近手肘处。)

操作方法:婴幼儿坐位或平卧位,按摩者一手握住婴幼儿的手掌,另一手拇指螺纹面或桡侧面,从婴幼儿指尖推向指根方向,直推为补,称补小肠,反向直推为清,称清小肠。补小肠和清小肠统称推小肠,各施50~100次。

主治:泌尿系统疾病。如小便赤涩、遗尿、尿闭、水样泄泻、口疮等病症。三焦

位置:位于无名指掌面近指节。

操作方法:婴幼儿坐位或仰卧位,按摩者一手握婴幼儿的手,使其掌心朝上,另一手拇指甲掐该穴,称掐三焦,掐3~5次;以拇指指端螺纹面向心方向推该穴,称推三焦,推50~100次;以拇指端揉此穴,称揉三焦,揉50~100次。

主治:食积内热、腹胀哭闹、全身壮热、小便黄、大便硬等病症。六腑

位置:前臂尺侧,阴池(腕横纹尺侧)至肘横纹成一直线。

操作方法:婴幼儿坐位,按摩者用拇指螺纹面或食、中指螺纹面自婴幼儿肘部推向腕部,称推六腑,推50~100次。

主治:一切实热病症,高热、烦渴。五经

位置:五指末节螺纹面,即脾、肝,心、肺、肾经。

操作方法:婴幼儿坐位或仰卧位,按摩者一手持婴幼儿的手,使其掌心朝上,另一手拇指端自婴幼儿大指端至小指端分别运称运五经,各50~100次;以拇指端自婴幼儿大指端至小指端分别离心方向直推称推五经,各50~100次;以拇指指甲自婴幼儿拇指至小指分别掐揉称掐揉五经,各3~5次。

主治:发热,胸闷腹胀,腹泻,四肢抽搐等症。指三关

位置:指在食指掌面的上、中、下三节,即风、气、命三关。

操作方法:婴幼儿坐位或仰卧位,按摩者一手托握婴幼儿的手,使其拇指、食指分开,另一手拇指桡侧自婴幼儿食指指端向指根推50~100次,称推指三关。

主治:发热,恶寒,腹泻,痢疾,急、慢惊风等病症。肾顶

位置:小指顶端,即在小肠经末端。

操作方法:婴幼儿坐位或仰卧位,按摩者一手托握婴幼儿的手,另一手中指或拇指指端在婴幼儿小指末端上按揉50~100次,称揉肾顶。

主治:自汗、盗汗、解颅等病症。肾纹

位置:手掌面,小指掌面的第二指间关节横纹处。

操作方法:婴幼儿坐位或平卧位,按摩者以拇指或中、食指指端重叠指腹按揉50~100次,称揉肾纹。

主治:目赤、鹅口疮、热毒内陷等病症。四横纹

位置:掌面食、中、无名、小指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

操作方法:婴幼儿坐位或仰卧位,按摩者一手握住婴幼儿的手,用另一手拇指指甲进行掐揉3~5次,称掐揉四横纹;婴幼儿四指并拢从食指横纹处推向小指横纹处,称推四横纹,推50~100次。

主治:疳积、腹痛腹胀、气血不和、消化不良、惊风、气喘、口唇破裂等病症。小横纹

位置:掌面食、中、无名、小指掌指关节横纹处。

操作方法:婴幼儿坐位或仰卧位,按摩者用拇指或中指指甲自婴幼儿食指至小指依次掐3~5次,称掐小横纹,继以拇指或中指指端依次揉称揉小横纹,揉50~100次,通常掐揉合并称掐揉小横纹,以拇指桡侧从婴幼儿食指到小指在小横纹上往返推,称推小横纹,推50~100次。

主治:烦躁、口疮、唇裂、腹胀等病症。掌小横纹

位置:在掌面小指根下,尺侧掌纹头。

操作方法:婴幼儿坐位或仰卧位,按摩者一手握住婴幼儿的手并使其掌心朝上,用另一手拇指或中指按在婴幼儿掌小横纹上揉运称揉掌小横纹。若以拇指桡侧来回推则称为推掌小横纹,各50~100次。

主治:痰热喘咳、口舌生疮、顿咳流涎等病症。大横纹

位置:仰掌,腕横纹即为大横纹,中间为总筋,近拇指端称阳池即阳穴,近小指端称阴池即阴穴。

操作方法:婴幼儿坐位或仰卧位,按摩者用两手拇指自婴幼儿掌横纹中总筋处向两旁分推,称分推大横纹(分阴阳),反之称合阴阳,各50~100次。

主治:分阴阳主治寒热往来,食积,呕吐,泄泻,烦躁不安等;合阴阳主治痰热、痰阻等引起的一系列疾病。内八卦

位置: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根横纹约2/3处半径所作圆周。

操作方法:婴幼儿坐位或仰卧位,按摩者一手握住婴幼儿的手,使其掌心向上,另一手拇指作顺时针方向运法,称顺运八卦(运内八卦),逆时针方向运为逆运八卦,各50~100次。

主治:胸闷胀满,呕吐泄泻,咳嗽,痰喘,心烦内热等,宜用顺运;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宜用逆运。外八卦

位置:掌背外劳宫的周围与内八卦相对处。

操作方法:婴幼儿坐位或仰卧位,按摩者一手握住婴幼儿的手,使其掌心向下,以另一手拇指做顺时针方向掐运,称顺运外八卦,若做逆时针方向掐运则为逆运外八卦,各50~100次。

主治:胸闷、腹胀、便结等病症。内劳宫

位置:在掌心中央,屈指时中指、无名二指所指处中间,即是此穴。

操作方法:婴幼儿坐位或仰卧位,按摩者一手握住婴幼儿的手,使其掌心向上,另一手拇指端揉运50~100次,称揉运内劳宫。

主治:受凉抽搐、感冒、发热及一些实热病症。外劳宫

位置:掌背中央,与内劳宫相对处。

操作方法:婴幼儿坐位或仰卧位,按摩者一手握住婴幼儿的手,掌心向下,用一手拇指或中指端揉50~100次,称揉外劳宫;用拇指端掐,称掐外劳宫,掐3~5次。

主治:风寒感冒、腹痛、腹胀、肠鸣、腹泻、痢疾、脱肛、遗尿、疝气等病症。小天心

位置:在大小鱼际交接处凹陷中。(注:另有以下几种说法:①在内劳宫之下,坎宫位之上;②即大陵穴。)

操作方法:婴幼儿坐位或仰卧位,按摩者一手握住婴幼儿的手,使其掌心向上,另一手拇指指甲掐称掐小天心(掐鱼际交);中指指端捣揉,称捣揉小天心(鱼际交)。各50~100次。

主治:惊风、抽搐、烦躁不安、夜啼、小便赤涩、斜视、目赤痛,疹痘欲出不透等病症。总筋

位置:在掌后腕横纹之中点,正对中指处,相当于大陵穴。

操作方法:婴幼儿坐位或仰卧位,按摩者一手握住婴幼儿的手,另一手拇指或中指按揉此穴称揉总筋,50~100次;用拇指指甲掐此穴称掐总筋;用拿法则称拿总筋。各3~5次。

主治:夜啼、惊风、抽搐、烦躁、小便赤涩、口舌生疮、潮热等病症。板门

位置:手掌大鱼际平面。(注:另有以下几种说法:①从虎口经鱼际至总筋呈一条直线;②手掌大鱼际部;③鱼际穴内一寸,为奇穴;④小天心与总筋之间。)

操作方法:婴幼儿坐位或仰卧位,按摩者一手握住婴幼儿的手,另一手拇指指端在婴幼儿大鱼际中点揉运称揉板门(运板门);用推法自婴幼儿拇指指根推向腕横纹,即从大鱼际中点至腕横纹呈一条直线,称板门推向横纹;自腕横纹至大鱼际呈一条直线,以拇指桡侧自婴幼儿腕横纹推向拇指根则为横纹推向板门。各50~100次。

主治:食积、腹胀、食欲不振、呕吐、腹泻、气喘、嗳气等病症。少商

位置:在拇指桡侧指甲角旁约0.1寸处。

操作方法:婴幼儿坐位或仰卧位,按摩者一手握住婴幼儿的手,另一手拇指指甲掐此穴,称掐少商,3~5次。

主治:肺系疾病。喉肿、喉痛、痰喘、心烦不安、口渴引饮、掌热、口疮、呕吐、胸闷等病症。商阳

位置:位于食指指甲桡侧上方约0.1寸处。

操作方法:婴幼儿坐位或仰卧位,按摩者一手握住婴幼儿的手,使其掌心朝下,另一手拇指指甲重掐此穴3~5次,称掐商阳。

主治:寒热疟疾、身热无汗、耳聋、面肿、口干、胸闷、喘咳等病症。中冲

位置:位于中指尖端。

操作方法:婴幼儿坐位或仰卧位,按摩者一手握住婴幼儿之手,使其掌心向外,中指向上,另一手拇指指甲重掐此穴,称掐中冲,3~5次。

主治:心包类疾病。身热烦闷、恶寒无汗、五心烦热、口疮、木舌等病症。老龙

位置:中指甲下1分许。

操作方法:婴幼儿坐位或仰卧位,按摩者一手握住婴幼儿的手,使其掌心朝下,另一手以拇指指甲掐此穴,称掐老龙,掐3~5次,或醒后即止。

主治:急惊风,急惊暴死,虚脱气闭,心火实热等病症。端正

位置:中指指甲根部两侧赤白肉际处,桡侧称右端正,尺侧称左端正。

操作方法:婴幼儿坐位或仰卧位,按摩者一手握住婴幼儿的手,用另一手拇指指甲掐此穴,称掐端正,掐3~5次;拇指螺纹面揉此穴,称揉端正,揉50~100次。

主治:鼻衄、惊风、呕吐、泄泻等病症。关冲

位置:位于无名指指甲角尺侧约0.1寸处,手少阳三焦经井穴。

操作方法:婴幼儿坐位,按摩者以一手握住婴幼儿之手,使其掌心向下,再以另一手拇指指甲重掐此穴,掐3~5次。

主治:治疗三焦经所过部位的疾病。头痛、口干、喉痛、食少、神呆等病症。少泽

位置:位于小指指甲角尺侧0.1寸处。

操作方法:婴幼儿坐位或仰卧位,按摩者一手握住婴幼儿之手,使其掌心向下,另一手以拇指指甲重掐此穴,称掐少泽,掐3~5次。

主治:身热无汗、咳嗽有痰、头痛、喉痹、重舌、木舌、口疮等病症。上马

位置:手背无名指及小指掌指关节后凹陷中。

操作方法:按摩者以一手握住婴幼儿的手,以另一手食指或中指指端揉此穴,称揉上马(揉二马、揉二人上马),揉50~100次;以拇指指甲掐此穴,称掐上马(掐二马、掐二人上马),掐3~5次。

主治:风痰或虚热喘咳、小便赤涩淋漓、腹痛、牙痛、惊惕不安、惊风、抽搐、睡时磨牙等病症。五指节

位置:掌背五指第一指间关节。

操作方法:婴幼儿坐位或仰卧位,按摩者用拇指指甲掐此穴,称掐五指节,3~5次;用拇、食指揉搓此穴,称揉五指节50~100次;通常掐揉并用称掐揉五指节。

主治:惊风、吐涎、惊燥不安、咳嗽风痰等病症。二扇门

位置:掌背中指指根本节两侧凹陷处。

操作方法:婴幼儿坐位或仰卧位,按摩者一手握住婴幼儿的手,用另一手拇指指甲掐此穴3~5次,称掐二扇门;拇指按揉此穴,称揉二扇门,揉50~100次。

主治:惊风抽搐、身热无汗等病症。十宣

位置:在双手十指顶端。

操作方法:婴幼儿坐位或仰卧位,按摩者一手握住婴幼儿之手,用另一手拇指指甲逐一掐此穴,称为掐十宣(掐十王),掐3~5次或至醒为止。

主治:惊风、高热、昏厥等病症。威灵

位置:在手背第二、三掌骨交接处凹陷中(歧缝间)。手背第二、三掌骨基底部的桡侧。

操作方法:婴幼儿坐位或仰卧位,按摩者一手握住婴幼儿的手,另一手拇指指甲掐此穴,称掐威灵,随继揉此穴叫揉威灵。掐3~5次,随继揉之或醒后即止。

主治:急惊风、暴死等病症。精宁

位置:手背第四、五掌骨歧缝间。

操作方法:婴幼儿坐位或仰卧位,按摩者一手握住婴幼儿的手,另一手用拇指掐此穴,称掐精宁,掐3~5次;用揉法则称揉精宁,各50~100次。

主治:痰喘气吼、干呕、疳积、眼内胬肉等病症。合谷

位置:位于虎口,第一、二掌骨间陷中。

操作方法:婴幼儿坐位或俯卧位,按摩者一手握婴幼儿之手,使其手掌侧置,桡侧在上。另一手拇指指甲重掐此穴3~5次,继以拇指指端揉此穴,称掐揉合谷,若以拿法则为拿合谷,拿10~20次。

主治:头痛、项强、身热无汗、鼻出血、喉痛、口不开、积食不化、面肿等病症。一窝风

位置:在手背腕横纹正中凹陷处。

操作方法:婴幼儿坐位或俯卧位,按摩者一手握住婴幼儿的手,使其掌心向下,另一手拇指或中指指端掐揉此穴,3~5次,称掐揉一窝风。

主治:一切急慢惊风,腹痛,肠鸣,关节痹痛,伤风感冒等病症。阳池

位置:腕背横纹中,前对中指、无名指指缝或腕背横纹中,相当于总伸肌腱的尺侧缘(手臂尺骨)凹陷处。

操作方法:按摩者一手握住婴幼儿的手,使其掌心向下,另一手拇指对本穴使用掐法则为掐阳池,掐3~5次;用揉法则为揉阳池,揉1~3分钟。

主治:目赤肿痛、耳聋等五官病症;消渴、口干;手腕疼痛等病症。外关

位置:腕背横纹上方2寸处,与内关相对处,阳池穴后2寸处。

操作方法:婴幼儿坐位或仰卧位,按摩者一手握住婴幼儿的手,使其掌心向下,另一手拇指或中指螺纹面按揉此穴50~100次,称为按揉外关;用掐法则为掐外关,掐3~5次。

主治:目赤肿痛、中耳炎、感冒头痛等症。膊阳池

位置:在手背一窝风后3寸处。

操作方法:婴幼儿坐位或仰卧位,按摩者一手托住婴幼儿之手,使其掌心向下,以另一手拇指指甲掐此穴,称掐膊阳池,掐3~5次;以拇指或中指端揉此穴,称揉膊阳池,揉50~100次。

主治:便秘、溲赤、头痛。内关

位置:腕横纹上方2寸处,用力屈腕时前臂掌侧正中可见两条明显的肌腱,内关位于肌腱之间。

操作方法:婴幼儿坐位或仰卧位,按摩者一手握住婴幼儿的手,用另一手拇指点按此穴,称点按内关;以拇指螺纹面按揉此穴,称为按揉内关,各50~100次。

主治:心悸、胸闷、胃痛、呕吐、呃逆等症。三关

位置:前臂桡侧,自腕横纹至肘横纹即阳池至曲池成一直线。操作方法:婴幼儿坐位或卧位,按摩者一手握住婴幼儿的手,另一手拇指、食指或中指指腹自婴幼儿腕横纹推向肘横纹,称推三关;屈婴幼儿拇指,自拇指外侧端推向肘,称为大推三关,各50~100次。

主治:气血虚弱,病后体虚、阳虚肢冷、腹痛、腹泻、风寒感冒等虚、寒病症以及斑疹,疹出不透等皮科疾病。天河水

位置:在前臂掌侧正中,自腕横纹至肘横纹即大陵至洪池成一条直线。

操作方法:婴幼儿坐位或仰卧位,按摩者一手握住婴幼儿的手,用另一手食、中二指指腹自婴幼儿腕横纹推向肘横纹,称清天河水,推50~100次。

主治:外感发热、潮热、内热、烦躁不安、口渴、寒热往来等一切热证和弄舌、重舌、惊风。列缺

位置:桡侧腕横纹上1.5寸。

操作方法:婴幼儿坐位或仰卧位,按摩者一手握住婴幼儿的手,另一手拇指对本穴使用拿并揉法则为拿揉列缺;对本穴使用掐法则为掐列缺,各3~5次。

主治:感冒、惊风、昏迷、不省人事等与肺相关的疾病。对小儿下肢瘫痪肢凉者,有使下肢端发热的作用。曲池

位置:屈肘呈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完全屈肘时,当肘横纹外端凹陷处。

操作方法:婴幼儿坐位或仰卧位,按摩者一手握住婴幼儿的手,另一手拇指按揉此穴,称揉曲池,50~100次;以拇指指甲掐此穴,称掐曲池,3~5次;若以拿法则称为拿曲池,拿3~5次。

主治: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症;热病;癫狂;咽喉肿痛、齿痛等五官疼痛;腹痛、吐泻等肠胃病症;隐疹、湿疹、瘰疬等皮、外科病症。洪池

位置:仰掌,微屈肘,在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的尺侧凹陷中。

操作方法:按摩者一手握住婴幼儿的手,另一手拇指按揉此穴,称揉洪池,50~100次;以拇指指甲掐此穴,称掐洪池,3~5次;通常掐揉并用即称掐揉洪池;以拇指与其他四指拿之,称拿洪池,3~5次。

主治:惊风、上肢抽搐等病症。肘

位置:屈肘,位于肘横纹尺侧端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

操作方法:婴幼儿坐位或仰卧位,按摩者一手握住婴幼儿的手,另一手拇指或中指指端揉此穴,称揉肘;以拇、中二指拿之,称拿肘。各3~5次。

主治:痞症、急惊风。

腰背躯干部

腰背躯干部穴位分布图脊柱

位置: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即大椎穴至尾骨端之长强穴成一直线。

操作方法:暴露背部,按摩者以拇指螺纹面或食、中二指指腹自上向下直推,称推脊法;用捏法自下而上称为捏脊法;每捏三下再将背脊皮肤提一下,称为“捏三提一法”,各3~5遍。

主治:感冒、发热、便秘、腹胀、消瘦纳差等病症。大椎

位置:大椎位于第七颈椎下凹陷中。

操作方法:婴幼儿取俯卧位或背坐位,按摩者以拇指或中指指腹揉该穴,称揉大椎,施术50~100次或3~5分钟,以双手屈曲的食指及拇指捏挤该穴,称捏挤大椎,至皮下轻度淤血为止。

主治:高热、感冒、项强等病症。大杼

位置: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方法:婴幼儿取坐位或俯卧位,按摩者用拇指指端按揉此穴,称为按揉大杼,按揉50~100次。

主治:感冒、咳嗽、气喘、发热、项强、肩背痛等病症。肩井

位置:肩井位于大椎穴与肩峰最高点连线的中点处。在按摩临床中又有指肩上大筋。

操作方法:按摩者用拇指及食、中指,对称用力提拿婴幼儿两侧肩上大筋3~5次;称拿肩井,用拇指指端按其穴位5~10次,称按肩井。

主治:感冒、惊愕、上肢抬举不利等病症。风门

位置:位于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方法:婴幼儿取坐位或俯卧位,按摩者用拇、食或中指指端分别揉婴幼儿两侧风门穴50~100次,称揉风门。

主治:感冒、咳嗽、气喘等病症。天宗

位置:肩胛骨冈下窝的中央。

操作方法:婴幼儿取坐位或俯卧位,按摩者用拇指螺纹面按揉此穴,称为按揉天宗,揉50~100次。

主治:近视、婴幼儿脑瘫、小儿麻痹后遗症、婴幼儿肌性斜颈、项强等病症。肺俞

位置: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方法:婴幼儿取坐位或俯卧位,按摩者用食、中二指指端在此穴上回环揉,称按揉肺俞;用两手拇指指腹自婴幼儿肺俞穴沿肩胛骨后缘向下分推即为分推肺俞,各50~100次。

主治:发热、咳喘以及一切呼吸道、肺系疾病。心俞

位置: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方法:婴幼儿取坐位或俯卧位,按摩者用拇指螺纹面按揉此穴,称为按揉心俞,50~100次。

主治:婴幼儿惊风、烦躁、盗汗、弱智、遗尿、婴幼儿脑瘫等病症。脾俞

位置: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方法:婴幼儿取坐位或俯卧位,按摩者用拇指指端按揉此穴,称按揉脾俞,50~100次。

主治:呕吐、腹泻、疳积、食欲不振、黄疸、水肿、慢惊风、四肢乏力及脾胃疾病。肝俞

位置: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方法:婴幼儿取坐位或俯卧位,按摩者用拇指螺纹面按揉此穴,称为按揉肝俞,50~100次。

主治:近视、烦躁、惊风、黄疸、胁痛、目赤肿痛等病症。胆俞

位置: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方法:婴幼儿取坐位或俯卧位,按摩者用拇指螺纹面按揉此穴,称为按揉胆俞,50~100次。

主治:黄疸、口苦、胁痛、潮热等病症。胃俞

位置: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方法:婴幼儿取坐位或俯卧位,按摩者用拇指端按揉此穴,称按揉胃俞,50~100次。

主治:呕吐、腹泻、疳积、食欲不振等消化系统疾病。肾俞

位置: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方法:婴幼儿俯卧位,按摩者用两拇指在婴幼儿两侧肾俞穴上按揉,称按揉肾俞;若以手掌或鱼际擦之,则称擦肾俞,各3~5分钟。

主治:遗尿、尿频、腰酸乏力等泌尿生殖系统、部分先天不足和部分外科病。命门

位置:第二腰椎棘突下方即是该穴,正位于脊柱上。

操作方法:婴幼儿俯卧位,按摩者用拇指在婴幼儿两侧命门穴上按揉,称按揉命门。

主治:遗尿、泄泻、哮喘、水肿等病症。腰阳关

位置:第四腰椎棘突下方即是该穴,正位于脊柱上。

操作方法:婴幼儿俯卧位,按摩者用拇指在婴幼儿两侧腰阳关穴上按揉,称按揉腰阳关,50~100次或3~5分钟。

主治:泌尿系统疾病如遗尿、泄泻,哮喘,水肿等。大肠俞

位置:在腰部,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方法:婴幼儿俯卧位,按摩者用拇指在婴幼儿两侧大肠俞穴上按揉,称按揉大肠俞,50~100次或3~5分钟。

主治:胃肠炎、痢疾、遗尿、肾炎等病症。八髎

位置:八穴即上、次、中、下,左右共八个穴,分别位于第一、二、三、四个骶骨后孔中。

操作方法:婴幼儿俯卧位,并涂按摩介质,按摩者以小鱼际擦此八穴,称为擦八,至有热感为度;亦可用双手拇指或掌根按揉此八穴称为按揉八,各30~50次。

主治:遗尿、小便不利、便秘、腹泻,佝偻病等病症。龟尾

位置:尾椎骨末端。

操作方法:婴幼儿俯卧位,按摩者可用拇指指端或中指指端揉此穴,称揉龟尾,50~100次,以产生温热为宜;以拇指或中指指甲掐此穴,称掐龟尾,掐3~5次。

主治:泄泻、便秘、脱肛、遗尿等病症。七节骨

位置:第四腰椎至尾骶骨成一直线。

操作方法:婴幼儿俯卧位,按摩者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二指面自下向上推至命门,称推上七节骨,或自上向下称推下七节骨,推50~100次。

主治:泄泻、便秘、脱肛、遗尿等病症。长强

位置:在尾骨尖端与肛门之间。

操作方法:以中、食指在长强穴上旋揉,称旋揉长强,50~100次。

主治:肠炎、痔疮、脱肛等病症。

下肢部

下肢部穴位分布图足膀胱

位置:血海穴上6寸,相当于箕门穴上方部位,该穴属足太阴脾经。

操作方法:婴幼儿仰卧位或坐位,按摩者用拇指与食、中二指相对用力揉拿此穴,称拿揉足膀胱,拿揉3~5次。

主治:癃闭、小便不利等病症。箕门

位置:大腿内侧、膝盖上缘至腹股沟成一直线。

操作方法:婴幼儿仰卧位或坐位,按摩者用食、中二指指腹自婴幼儿膝盖内上缘至腹股沟部做直推,称推箕门,推50~100次。

主治:小便赤涩不利、尿闭、水样泄泻等病症。百虫

位置:膝上内侧,髌骨内上2寸肌肉丰厚处。

操作方法:婴幼儿坐位或仰卧位,按摩者用拇指指腹按揉此穴,称按揉百虫,按揉50~100次或3~5分钟;或用拇指与食指拿此穴,称拿百虫,拿3~5次。

主治:四肢抽搐、下肢痿痹等病症。膝眼

位置:屈膝,髌骨下缘,髌骨韧带内外侧凹陷中。

操作方法:婴幼儿坐位或仰卧位,按摩者以右手拇、食二指按揉或拿此穴,称按揉膝眼或拿膝眼,按揉3~5分钟,或拿3~5次。

主治:下肢瘫软、惊风抽搐等病症。委中

位置:在窝横纹中间凹陷中。

操作方法:婴幼儿俯卧位,按摩者以拇指点按此穴;或婴幼儿坐位或仰卧位,按摩者以食指点按此穴,称点按委中,点按3~5次。

主治:惊风抽搐、下肢痿软、无力等病症。阴陵泉

位置:在小腿内侧,在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与阳陵泉相对。

操作方法:婴幼儿坐位或仰卧位,按摩者以手指按揉此穴,称按揉阴陵泉,按揉3~5分钟。

主治:遗尿、尿潴留、消化不良、痢疾等病症。阳陵泉

位置:采用仰卧位或侧卧位,仰卧时下肢微屈,在腓骨小头前下凹陷中取之。

操作方法:婴幼儿坐位或仰卧位,按摩者用拇指或中指按揉此穴,称按揉阳陵泉,按揉3~5分钟。

主治:胆腑病症如胁痛、口苦、呕吐、黄疸;筋的病症如下肢痿痹、下肢放射痛;婴幼儿惊风等。足三里

位置:膝盖外侧陷凹下3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操作方法:婴幼儿坐位或仰卧位,按摩者用拇指掐并揉此穴,称掐揉足三里,掐揉3~5次;按摩者用拇指按揉此穴则称按揉足三里,一般为一按三揉配合,50~100次。

主治:腹胀、腹痛、泄泻、呕吐、下肢痿软乏力等病症。上巨虚

位置:在犊鼻穴下6寸,足三里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操作方法:婴幼儿坐位或仰卧位,按摩者用拇指按揉此穴,称按揉上巨虚,一按三揉,3~5分钟。

主治:肠胃疾病如肠炎、肠鸣、腹痛、腹泻、便秘等。丰隆

位置: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缘外二横指(中指)处。内与条口相平,外膝眼与外踝尖连线的中点。

操作方法:婴幼儿坐位或仰卧位,按摩者用拇指按揉此穴,称按揉丰隆,按揉3~5分钟。

主治:头痛、眩晕、咳嗽多痰、癫狂、痫症等病症。前承山

位置:小腿胫骨旁,与后承山穴相对处。

操作方法:婴幼儿坐位或仰卧位,按摩者用拇指掐揉此穴,称为掐揉前承山,掐3~5次,揉50~100次。

主治:惊风、下肢抽搐等病症。后承山

位置:在腓肠肌交界尖端,人字形凹陷处。

操作方法:婴幼儿俯卧位,按摩者用拇指与食、中指指端相对用力拿此穴,称拿后承山;若按摩者用拇指点按此穴则为点按后承山,各3~5次。

主治:腿痛转筋、下肢痿软无力等病症。三阴交

位置:足内踝上3寸。

操作方法:婴幼儿坐位或仰卧位,按摩者以右手拇指按揉此穴称按揉三阴交;按摩者以右手拇指指端由此穴向上、向下推称推三阴交;用拇指运该穴称运三阴交,各50~100次或3~5分钟。

主治:遗尿、惊风等病症。解溪

位置:踝关节前横纹中点,两筋之间凹陷中。

操作方法:婴幼儿坐位或仰卧位,按摩者以拇指端掐揉此穴,称为掐揉解溪,掐3~5次,揉50~100次或3~5分钟。

主治:急惊风、呕吐、泄泻、踝关节屈伸不利等病症。复溜

位置:在小腿内侧,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操作方法:婴幼儿坐位或仰卧位,按摩者可掐揉此穴,称掐揉复溜;若按摩者行点按法则称为点按复溜,各3~5分钟。

主治:生殖泌尿系统疾病如肾炎、睾丸炎、尿路感染;神经精神疾病如婴幼儿麻痹后遗症、脊髓炎等。仆参

位置:在昆仑穴下,跟骨外侧下凹陷中。

操作方法:婴幼儿坐位或仰卧位,按摩者用拿法,称拿仆参;用掐法,称掐仆参,各3~5次。

主治:惊厥、惊风等病症。昆仑

位置:在外踝尖与跟腱中点凹陷处。

操作方法:婴幼儿仰卧位或侧卧位,按摩者用拇指指端掐揉昆仑穴,3~5次。

主治:惊风。涌泉

位置:在足掌心前1/3与后2/3交界处。

操作方法:婴幼儿仰卧位或坐位,按摩者用拇指腹自此穴向足趾推,称推涌泉;用拇指端揉之,称揉涌泉;用掌推搓擦之,则为擦涌泉,各50~100次。

主治:发热、呕吐、腹泻、五心烦热等病症。太溪

位置:足内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的中点处。

操作方法:婴幼儿坐位或仰卧位,按摩者用拇指点按此穴,则称为点按太溪;按摩者用拇指掐揉此穴,则称为掐揉太溪。各约3~5次。

主治:咽喉痛、虚火牙痛、耳鸣、虚喘、咯血、消渴、失眠等与肾脏功能相关的疾病。

第七节 医师推荐,宝宝健康成长常用十类特效穴

为了便于记忆和治疗时正确选择,也为了使家长们应用时有所遵循,现根据穴位的临床应用规律总结如下。

特效保健穴

解表类

本类穴位常用于治疗感冒。常用的穴位有:太阳、耳后高骨、风池、迎香、肩井、三关、曲池、合谷等。该类穴位又被称为没有不良反应的感冒药。

该类按摩操作方法: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揉耳后高骨,拿风池,推天柱骨,揉迎香,拿肩井,推三关,清天河水,掐揉二扇门,拿曲池,拿合谷等。清热类

本类穴位有退热作用。常用穴位有:肝经、心经、大肠、胃经、天河水、六腑、小天心、内劳宫、板门、四横纹、小横纹、掌小横纹、肾纹、涌泉、十宣等。

该类按摩操作方法:清肝经,清心经,清大肠,清胃经,退六腑,掐揉小天心,掐揉内劳宫,揉板门,掐四横纹,推小横纹,揉掌小模纹,揉肾纹,揉涌泉,掐十宣。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