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炸机科技知识(上)(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09 22:35:18

点击下载

作者:冯文远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轰炸机科技知识(上)

轰炸机科技知识(上)试读:

前言

军用飞机是直接参加战斗、保障战斗行动和军事训练的飞机总称,是空军的主要技术装备。飞机大量用于作战,使战争由平面发展到立体空间,对战略战术和军队组成等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现代战争中,军用飞机在夺取制空权、防空作战、支援地面部队和舰艇部队作战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揭开现代军用飞机的神秘面纱,让你具有广阔的大视野!

不论什么武器,都是用于攻击的工具,具有威慑和防御的作用,自古具有巨大的神秘性,是广大军事爱好者的最爱。特别是武器的科学技术十分具有超前性,往往引领着科学技术不断向前飞速发展。

因此,要普及广大读者的科学知识,首先应从武器科技知识着手,这不仅能够培养他们的最新科技知识和深入的军事爱好,还能够增强他们的国防观念与和平意识,能储备一大批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国防后备力量,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大批高新技术用于军事领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看,传统的战争方式已经过时了,但是,人民战争的观念不能丢。在新的形势下,人民战争仍然具有存在的意义,如信息战、网络战等一些没有硝烟的战争,人民群众中的技术群体会大有作为的,可以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并投入到维护国家安全的行列中来。

军用飞机是比较前沿的武器种类,我们学习其科学知识,就可以学得武器的有关先进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我们的先进军事素质,也可以增强我们先进的军事科学知识。

军事科学是一门范围广博、内容丰富的综合性科学,它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等众多学科,而军事科学则围绕高科技战争进行,学习现代军事高技术知识,使我们能够了解现代科技前沿,了解武器发展的形势,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并培养我们的忧患意识与爱国意识,使我们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以建设我们强大的国家,用以作为我们强大的精神力量。

为此,我们特地编写了这套“军用航空航天科技大视野”丛书,包括《军用航空科技知识》、《战斗机科技知识》、《歼击机科技知识》、《

轰炸机

科技知识》、《强击机科技知识》、《巡逻机科技知识》、《教练机科技知识》、《特种机科技知识》、《军用直升机科技知识》、《军用勤务机科技知识》

共10册,每册全面介绍了相应军用飞机种类的研制、发展、型号、性能、用途等情况,因此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知识性、科普性和前沿性,不仅是广大读者学习现代军用飞机科学知识的最佳读物,也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最佳版本。轰炸机概述

用于对地面、水面目标进行轰炸的飞机。具有突击力强、航程远、载弹量大等特点,是航空兵实施空中突击的主要机种。有多种分类:按执行任务范围分为

战略轰炸机

和战术轰炸机;按载弹量分重型(10吨以上)、中型(5-10吨)和轻型(3-5吨)轰炸机;按航程分为近程(3000千米以下)、中程(3000-8000千米)和远程(8000千米以上)轰炸机、中近程轰炸机一般装有4-8台发动机。机上武器系统包括机载武器如各种炸弹、航弹、空地导弹、巡航导弹、鱼雷、航空机关炮等。

机上的火控系统可以保证轰炸机具有全天候轰炸能力和很高的命中精度。轰炸机的电子设备包括自动驾驶仪、地形跟踪雷达、领航设备、电子干扰系统和全向警戒雷达等,用以保障其远程飞行和低空突防。现代轰炸机还装有受油设备,可进行空中加油。发展

在飞机用于军事后不久,人们就开始用飞机轰炸地面目标的试验。1911年10月,意大利和土耳其为争夺北非利比亚的殖民利益而爆发战争。11月1日,意大利的加福蒂中尉驾一架“朗派乐”─“道比”单翼机向土耳其军队投掷了4枚重约2公斤的榴弹,虽然战果甚微,但这是世界上第一次空中轰炸。

这期轰炸任务都是由经过改装的侦察机来进行的。炸弹或炮弹垂直悬挂在驾驶舱两侧,待接近目标时,飞行员用手将炸弹取下向目标投去,其命中精度可想而知。1913年2月25日,俄国人伊格尔•西科尔斯基设计了世界上第一架专用轰炸机首飞成功。这架命名为“伊里亚•穆梅茨”的轰炸机装有8挺机枪,最多可载弹800公斤,机身内有炸弹舱,并首次采用电动投弹器、轰炸瞄准具、驾驶和领航仪表。

1914年12月,俄国用“伊里亚•穆罗梅茨”组建了世界第一支重型轰机部队。于1915年2月15日首次空袭波兰境内德军目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轰炸机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使用。当时轰炸机的时速不到200公里,载弹量1吨左右,多为双翼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轰炸机又有新发展,装有4台发动机的重型轰炸机是轰炸机发展到新水平的标志,载弹量可达8─9吨,航程为2600─7000公里,其中尤以美国的B─29最为超群显赫,它不仅是投向广岛、长崎两颗原子弹的载机,投下大批燃烧弹,造成著名的东京大火,十几万日本平民伤亡也是B─29r“赫赫战果”。

现代轰炸机的特点现代高亚音速轰炸机多采用大展弦比的后掠翼,以保证飞机有较高的巡航速度和升阻比。上单翼布局形式可使机翼仅从机身上部穿过,这样,在飞机重心附近的机身内可以用来放置炸弹。炸弹舱的底部有可在空中开启的舱门。由于炸弹布置在重心附近,空中投弹以后,重心不会有很大变化,便于保持飞机的平衡。喷气轰炸机载油量大,除机翼内放置部分燃油外,机身内炸弹舱的前后也对称地布置有许多油箱。飞机上装有完善的通信导航设备、轰炸瞄准装置和电子干扰设备等,以保证飞机准确飞抵预定目标区域,完成轰炸任务。通常飞机上除正、副驾驶员外,还有轰炸领航员、报务员、射击员等。为抵御敌方截击机的攻击,50年代以前设计的轰炸机上普遍装有旋转炮塔。60年代以后,由于空空导弹的发展,炮塔自卫已失去意义。现代轰炸机多靠改善低空突防性能、采用隐身技术来提高自卫能力。趋势

60年代以后,各种制导武器日益完善,目标的空防能力大为提高,所以战术轰炸的任务更多地由

歼击轰炸机

来完成。自卫能力差的轻型轰炸机已不再发展。随着歼击轰炸机航程和载弹能力的提高,甚至中型轰炸机的任务也可由它来完成。自从出现中、远程导弹后,战略打击力量的重点已转移到导弹上来,战略轰炸机的地位明显下降。

70年代以后,只有美、苏两国尚在继续研制远程超音速轰炸机,如美国的B-1和苏联的,都是变后掠翼飞机,装有先进的自动导航系统、地形跟踪系统和电子对抗设备,攻击武器以空地导弹和巡航导弹为主,能在复杂气象和地形条件下隐蔽地进行超低空突防,对目标进行远距离攻击。远程超音速轰炸机易于分散隐蔽,不易受敌方核导弹摧毁,同时使用灵活,便于打击机动目标,已成为弹道导弹的重要补充打击力量。型机喷气式轰炸机

喷气式轰炸机是在40年代初由德国首先研制成功。梅塞施米特公司研制的Me─262型喷气式战斗机于1942年7月首次试飞,后来由于希特勒的坚持,Me─262曾被用来执行轰炸任务,它可载两枚重500公斤人炸弹,在这同时,德国阿拉多公司研制了另一种Ar─234型喷气式轰炸机,可载弹1400公斤。Me─262和Ar─234是最早的、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仅有的两种喷气轰炸机。超音速轰炸机

超音速轰炸机是由美国研制出来的50年代,美国为了与苏联相对抗,研制了以高空高速突防、深入苏联纵深地带投掷核弹、执行战略轰炸任务的B─58型轰炸机。B─58于1956年11月首次试飞,它的最高时速达2100公里,为音速的2倍,可载弹5000公斤以上。“隐身”轰炸机“隐身”轰炸机首先由美国研制成功,美国洛克韦尔公司研制的B─IB型变后掠翼战略轰炸机是世界上第一种具有部分“隐身”功能的轰炸机。B─IB在飞机外形、涂料和发动机的进、喷气口形状上作了防雷达各红外线探测处理,这就使它在敌方的雷达和红外线探测器面前,具有了一定的“隐身”作用。

第一种真正的“隐身”轰炸机是美国的F─117战术轰炸机。美国洛克希德公司从70年代中期开始执行秘密研制“隐身”战斗机的“臭鼬工程”计划。1977年原型机试飞成功,1981年定型投产。F─117外型奇特,翼身融为一体,整个机身表面几乎全部由多个小平面拼并而成,可将雷达波以各种角度散射,不能形成有效的回波。机身采用了大量统计表合材料。并涂有隐身涂料。

这就使得F─117基本上不会被雷达和约外线探测装置所发现。F─117原本是作为战斗轰炸机而设计的,但由于它优异的“隐身”功能,敌机几乎不可能发现它并与它进行空战,加上它飞行灵活性不够,所以它实际是被用来执行夜间轰炸任务的战术轰炸机。在美国入侵巴拿马和海湾战争轰炸伊拉克的空袭中,美国多次成功地使用F─117执行轰炸任务,而一次也没有被对方探测到。

美国战略空军和诺斯罗普公司研制成功另一种“隐身”战略轰炸机B─2是一种纯粹“飞翼”式飞机,它的机身、机翼、发动机融为一体,既无水平尾翼,也无垂直尾翼,据称它的航程达12000公里,载弹量达34吨,造价高达22.2亿美元,堪称世界之最。战斗轰炸机

战斗轰炸机又称歼击轰炸机。它是既能执行轰炸任务,又能执行空战任务的飞机。

1915年,德国的“齐柏林”飞艇不断地轰炸英国本土,英国临时将3架泰洛伊德小型战斗机改装,携带炸弹成功地攻击了德国的飞艇基地。这是战斗轰炸机的最早起源。40年代末,最先冠以“战斗轰炸机”这一名称的是美国的F─80,它在朝鲜战场上多次执行轰炸和空战的双重任务。早期的战斗轰炸机都是由战斗机改装的。

第一种专门设计的战斗轰炸机,是美国于1955年首次试飞的F─105“雷公”式战斗轰炸机。它最多可载5900公斤炸弹,还可携带核弹。F─105在越南战场上大量执行轰炸和空战任务。

70年代后,美、苏、法等国战斗轰炸机,其载弹量和航程相当于轻型或中型轰炸机,它们装有先进的电子设备和空对空导弹,飞行性能提高,其空战能力也远高于以前的专用战斗机。战略轰炸机简介

根据作战任务,战略轰炸机可分为核突防轰炸机、巡航导弹载机和常规轰炸机。

飞机作为军用是从侦察开始的,空中侦察的作用是无可置疑的,在侦察飞行中,顺便甩几颗手榴弹或迫击炮弹就成了“轰炸机”的开端。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中期已出现了专门研制的轰炸机,它就是俄罗斯的一种“重型”四发轰炸机,称西科尔斯基“伊利亚•穆罗梅茨”Ⅱ型,由波罗的海铁路工厂研制。该机起飞重量4590千克,可载炸弹520千克,乘员7名,每台发动机功率110千瓦。

另一种是意大利的“卡普罗尼Ca32”型三发轰炸机,由卡普罗尼航空工程公司研制,起飞重量3300千克,可载炸弹850千克,乘员4名,每台发动机功率73.5千瓦。但真正开始用飞机专门轰炸特定目标的是德国人,1917年德国对伦敦和英格兰南部的持续轰炸,特别是夜间轰炸,开创了一个残酷杀伤平民百姓的先例,并引起英国后来的报复。从此也就有了“战略轰炸机”的称谓。

二战前夕,远程轰炸机受到重视的程度在各国是不同的。英国一贯重视轰炸机的研制,因此先后有“cB52战略轰炸机”、“兰开斯特”等优秀机型参战。美国在二战开始时军用飞机性能落后,由于有强大的工业和技术基础,后期才大量出现一流的作战飞机。美国远程轰炸机最有名的是B-17、B-24和B-29。原苏联对远程轰炸机的作用则有不同看法,加上工业基础的关系,优先发展战斗机是适合国情的。1932~1937年生产的TB-3型共装备808架。1949年的别-8四发轰炸机,起飞重量32吨,载弹2吨,航程4700千米,则只生产了79架。德国一贯只重视战术轰炸机,特别“迷信”俯冲轰炸机,在批生产的轰炸机系列中根本没有远程轰炸机的位置,也不支持研制。

所以当征服大部分欧洲后,需要从空中攻击英国和空袭原苏联时,特别是需要轰炸已搬迁到乌拉尔山区的原苏联军工厂时才发现没有可用的武器,而这时已经晚了。日本也有类似情况,但不是不想研制而是受技术力量和财力所限。1943年开始发展的G8N1型“连山”四发重轰炸机,大小、性能和布局都与B-17相似,航程为3950千米,载弹2~3吨,到投降时只试制了4架,并且尚未试飞完。分类按航程

一般来说,战略轰炸机都是远程轰炸机。不过作战半径多远算“远程”?在不同时期的定义不同。早期的轰炸机,作战半径只有150千米左右;二战期间,航程在3000千米以上的,被认为是远程轰炸机了。例如英国的“兰开斯特”MKⅡ其航程为3620千米,原苏联的TB-3为3225千米,美国的B-24“解放者”为3380千米,B-17“空中堡垒”为3200千米,B-29“超级堡垒”甚至达到5200千米。

它们的作战半径一般是航程的30%~40%,视不同挂弹量和作战飞行方式而异。至于80年代以后的远程轰炸机如美国的B-1、B-2,“海盗旗”,航程都达到了10000千米以上,如果还允许空中加油那就无法说了。限制航程的因素还有机内滑油容量、氧气总供应时间或人的承受能力等方面。现在,机内油航程不超过8000千米的轰炸机已不能说是远程轰炸机。而8000千米距离的物理概念是什么呢?从北京到伦敦的空中直线距离是8193千米,到美国旧金山是9495千米,到莫斯科是5800千米。按时期

50年代,只有英国、美国和原苏联仍在发展远程轰炸机。当时英国有三种喷气式机型都以字母V为首的名词命名,即“勇士”、“胜利者”和“火神”。这些飞机重量都在60~70吨,航程7000-9000千米,载弹4.5吨,速度都是高亚音速,可挂配核弹头的导弹,但很难理解为何英国同时需要三种差不多的远程轰炸机。这些飞机在1992年前已全部淘汰。美国先后研制出B-47、B-52两种喷气式型号,前者与英国的轰炸机属同一级别,已于60年代初退役,而B-52则计划使用到2030年或更晚一些。原苏联的是涡桨发动机飞机,最大起飞重量达185吨,载弹12吨,航程13200千米。它的速度也不慢,高达870千米/小时。这型飞机可能用到2010年或更晚一些。

六七十年代东南亚战场的作战表明,美国轰炸越南北方战略目标时多用战术轰炸机F-105,而配合越南南方作战,轰炸一些战术目标时却使用B-52“战略”轰炸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越南北方防空火力很强,用B-52将会遭到重大损失,而用从泰国起飞的F-105经过空中加油去袭击越南北方,飞机的损失少得多。1972年12月18~29日美空军连续轰炸越南河内地区,一共出动各种作战飞机1783架次,B-52被击落34架,战斗轰炸机被击落47架。B-52损失率高达5.1%已证明了这个判断。所以远程轰炸机是否一定用于攻击战略目标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80年代以后研制远程轰炸机的只有美国和原苏联。机型共三种,即美国B-1、B-2。B-1是变后掠翼飞机,起飞重量分别为216吨和275吨,最大载弹量20吨以上,航程分别为12000千米和12300千米。B-1最大速度1625千米/小时。B-2是亚音速的隐身轰炸机,航程11600千米,起飞重量181吨。所以,到21世纪前的20年,美国有三种在役的远程轰炸机,俄罗斯则有两种,而其它国家都没有这类武器。按价格

由于战争的需要,上述远程轰炸机虽然昂贵,但生产量都很大。上述各型轰炸机的总产量为:“哈利法克斯”6176架,“兰开斯特”7366架,B-17,12731架,B-24,18481架,B-29,3967架。二战期间,轰炸德国及其盟国所投的炸弹量为:1942年47122吨,1943年达到201622吨,1944年达到914518吨,1945年德国投降时为380113吨。当时轰炸的重点是德国的关键军火生产基地以及燃料炼制厂、油田、水坝等。当然也有一些纯属报复性的轰炸,例如1943年7月24~28日以及8月2日,英美轰炸机连续对德国最大城市汉堡的轰炸,共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投弹约9000吨,破坏区域77平方千米,完全烧光地区32平方千米,死亡达10万人。观念

导弹出现以后,“要导弹不要作战飞机”的呼声很高。二战表明,在陆上战场不处于优势,未能掌握制空权或没有打击远程目标的必要时,远程战略轰炸机的确没有用处,它是一种十分昂贵而且要求大量高新技术的武器,研制时间很长。但一旦有条件使用时,则威力巨大。二战后期,德国遭轰炸,原因在于很多飞机缺乏燃料不能起飞作战,日本受B-29轰炸的影响也是明显的,更不用说原子弹的破坏了。

1957年英国国防部白皮书明确表达过这种观点。受此影响,英国军用航空工业一蹶不振达25年之久。导弹对于远程轰炸机来说,有如中国古代汉朝的萧何。不需要远程轰炸机是由于有了导弹,而远程轰炸机能继续使用到2030年或更久也是因为有了导弹!

主张取消远程轰炸机的人认为,地地导弹可以远程打击敌人,而且没有损失己方人员的危险。因此,可以用其代替轰炸机。但也正是由于有了导弹,远程轰炸机可以距离目标上千千米即发射导弹,大大减少了自身被击落的危险。同时,在这样的距离发射的导弹命中精度要比远程导弹高得多。而且轰炸机使用灵活,在空中未发射武器前可以随时根据命令改变拟攻击的目标。所以,这种精确性和灵活性又促使军方保留和发展远程轰炸机。

的精确制导武器与远程轰炸机结合作战效力成倍提高。轰炸机在目标区附近一次通过即可准确地炸中多个目标,或者投下许多炸弹全部命中一个小目标。1999年美国一架B-2轰炸机从本土出发飞行数千千米越洋轰炸我国驻南联盟使馆,所投的5枚JDAM从多角度全部命中。如果用洲际导弹是根本做不到的,因为误差太大。现在美国拟再采购一些B-2轰炸机和大量的JDAM。

然地地导弹的精度也在不断提高。如果它们的误差能减少到20~30米,取消远程轰炸机的呼声有可能又高起来。要达到这样的精度,导弹上加上末端制导是可能的,但很不容易。目前只有射程1000~2000千米的巡航导弹能达到这样的精度。

一个国家是否需要远程轰炸机必须回答三个问题。一是国家军事是否需要。根据每个国家的军事思想和发展战略判断远程轰炸机所能起的作用以决定是否“一定需要”或“最好拥有”这样的武器。二是经济能力是否可以支持。美国研制B-1B轰炸机100架,前后共10多年,耗资368亿美元;隐身轰炸机B-2共21架,耗时13年,耗资400多亿美元,至于以后25年的使用维护费一般与采购科研费之和相当或稍多一些。经费问题必须从全寿命费用角度考虑清楚,根据能否承担和是否值得来决定取舍。

三是科研、生产技术水平够不够。远程轰炸机不仅是飞机本身的性能问题,更重要的是突防能力、自身防护能力和打击能力问题。配套的电子对抗设备、精确打击武器、自身防护武器、维修设备等,都要配套研制。否则一只没牙没爪又吃不饱、老挨饿的老虎是不起作用的。研制这样的武器系统只有依靠本国的科技力量,虽然个别技术可以引进,但不能完全依靠国外。这三个问题如都有肯定的答复,远程轰炸机就可以起步研制了。由此也可以理解为什么世界上研制远程轰炸机的国家越来越少。

据了解,俄罗斯在未来远程轰炸机的发展问题上已有了一些探索和最初步的设想,但似乎离实际行动还有一段距离。美空军1999年7月发表的《远程轰炸机未来现代化规划》白皮书认为,2015年前主要改进现役机型并使之服役到2040年左右,而称为“全球攻击平台”的新机型,拟在2013年立项,而在此之前支持预研及有关技术概念方面的研究。但可以想像,在这样长的时间跨度内,科学技术发展到何等程度目前还很难说。到时研制出来的远程轰炸机叫什么名称,是什么样子,可能与现在的理解和概念完全不符了。歼击轰炸机简介

歼击轰炸机也可以叫“战斗轰炸机”或者“战斗攻击机”。主要用于突击敌战役战术纵深内的地面、水面目标,并具有空战能力的飞机。性能装置

歼击轰炸机能携带普通炸弹、制导航空炸弹、反坦克子母弹和战术空地导弹,有的能携带核弹,并装有火控系统,具有较强的攻击地面、水面目标的能力。它还可带空空导弹用以自卫。投掉外挂武器后,可用于空战。在战区内,歼击轰炸机主要以低空大速度飞行,并依靠电子干扰手段进行突击。为使飞机具有较强的低空抗颠簸能力,其翼载荷较大。为保障低空飞行安全,有些飞机装有由防撞雷达和自动驾驶仪等交联组成的地形跟随系统。飞行中,防撞雷达可及时发现前方障碍物,并由计算装置控制自动驾驶仪,把飞机拉起,基本保持预定的离地高度。

为保障在夜间和复杂气象条件下能准确地飞到目标上空,并发现目标,机上装有:惯性领航系统和多普勒雷达;微光夜视仪,可供在暗夜看到地面上20~30公里远的中型目标;前视红外观察仪,可供在夜间看到地面上20公里远的与背景温度差别较大、设有伪装的目标,如发电厂、坦克群和车队等。主要特点

歼击轰炸机是一种兼有歼击机与轻型轰炸机特点的作战飞机。它的主要特点是:比起普通轰炸机它的飞行速度比较快,一般在1950~2990千米/小时之间。这赋予了它良好的高速突防能力,使其在战场上有较强的生存几率。有先进的火控设备,这提高了它的打击精度。比轰炸机对机场的要求更低,1500米的跑道就可以使用。机动性能比轰炸机高得多,与普通歼击机差不多。可以硬碰硬的对抗截击机。

尽管歼击轰炸机比起轰炸机有这么多的优点,但是它的载弹量要低一些,作战效能要差一些,因此不能完全取代轰炸机,可是因为它有歼击机的功能,所以被各国军队大量装备。研制历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于1941年生产的P-40D驱逐机,即装有炸弹挂架,可挂炸弹约230千克,用以轰炸地面目标。40年代末,美国首先使用“战斗轰炸机”这一名称。

50年代末,苏联空军开始装备歼击轰炸机。苏联早期的这类飞机,也是用歼击机改制的,如苏-7,后又研制成新型的可变后掠翼的苏-24。美国专门设计的歼击轰炸机F-105,于1955年首次试飞,随后装备部队。

1967年又制成F-111。英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联合研制的新型歼击轰炸机“狂风”于1974年首次试飞。由于歼击轰炸机的发展,轻型轰炸机已逐步被淘汰。随着机载电子设备的不断改进和现代格斗导弹的广泛使用,歼击轰炸机的空战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歼击轰炸机与歼击机、强击机的差别日益缩小。因此,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已逐渐把现代歼击机、强击机和歼击轰炸机统称为“战术战斗机”。

中国歼-5

歼-5是我国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

歼-5飞机装有一台涡轮发动机,其最大的飞行速度为每小时1145千米,属高亚音速飞机。

飞机全长11.36千米,翼展9.6米,机高3.8米。武器系统有3门航炮,不能挂导弹,也没有机载雷达。实用升限为16600米,最大航程是2000千米。

由此可见,歼-5是仿照苏联的米格-17制造而成的。因为从航速、升限以及飞机的结构、机载设备、武器系统几乎相差无几。

歼-5战斗机装备部队,对中国空军是个极大的鼓舞。他们加紧训练,很快形成战斗力,并在打击国民党空军的挑衅活动中创造了辉煌的成绩。

中国轰-5

轰-5是中国研制的一种双发动机喷气式轻型轰炸机。具有操纵性好、维护方便、造价低和使用寿命长等特点,装备于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主要用于执行战术轰炸和攻击等任务。

飞机全长17.77米,机身高6.2米,翼展21.45米,全机最大起飞重量23200千克,飞机最大平飞时速900千米,飞行高度12.5千米,最大航程2400千米,最大续航时间4小时15分。

机载主要设备有自动驾驶仪、无线电导航系统、通信系统等。

机上武器装备有4门23毫米机关炮,机身下的外挂架可挂1000~3000千克各种炸弹和鱼雷。

中国轰-6

轰-6是中国研制的一种双发动机亚音速轰炸机。具有速度较快、航程较远、载弹量较大的特点,主要用于执行战略轰炸任务。

飞机全长34.8米,机身高9.85米,翼展34.19米,全机最大起飞重量7.58万千克,最大平飞时速1014千米,飞行高度13.1千米,作战半径2600千米,最大航程600千米。

机载主要设备有自动驾驶仪、轰炸雷达、敌我识别器等。飞机具有全天候作战能力。

机上武器装备有4门23毫米机关炮,配弹1800发,机身下的外挂架可挂2枚空地导弹、核弹、常规炸弹等,最大载弹量9000千克。

中国轰-6K

简介

轰-6K型轰炸机轰-6-K,于2007年1月5日首飞成功,首飞当天携带了6枚巡航导弹模型。其主要改进之处为:

一、换装俄罗斯生产的D-30KP-2涡轮风扇发动机,该发动机是伊尔-76MD的动力装置,最大推力12.5吨;

二、翼下挂架增加到6个,全机挂架可能是7个,即机腹下还有1个;

三、机头玻璃罩换成了非透明材料整流罩,内部估计为新型火控雷达;

四、采用全新的玻璃座舱,显示设备为6个大型彩色多功能显示器,机头雷达换装更新、性能更强的搜索雷达。作战半径

轰-6轰炸机装备国产“鹰击-63”空地巡航导弹原轰6的设计最大载弹量为9吨,而标称6000公里航程的飞行载弹量远达不到这个数。一般而言,轰6作为常规炸弹载机遂行作战任务时,一般载弹量大约在3~5吨左右。轰6K挂载6枚巡航导弹,导弹体积与弹重可参考YJ-83得知,单枚弹重810公斤左右,6枚弹重大约5吨,与老型机相当。三项相加大约提供5吨左右的飞行重量余量。实际上,新机的起飞重量有可能也会适当增加,但具体数据无从得知。

而其它设备及布局变更所导致的机体重量变化委实难以计算,例如机载雷达的变更、座舱布局的精简还有取消尾炮等等。幸而可以确定这些重量减少量有限,相对于前面几大项的影响应为小量,保守预计不超过500公斤。综合上述,推断轰6K的最大载油量有可能从34360公斤提升到接近40000公斤。轰6K不仅换装了低油耗发动机,飞机也相应地减重和增加油箱。轰6K的最大航程应该能达到8000公里以上,最大作战半径将近3500公里。与之相比,俄罗斯图-160和美国B-1B战略轰炸机的起飞重量要大得多,它们的航程都只有12000~13000公里左右。动力装置

加挂两种不同型号空地导弹4枚的轰-6M轰炸机轰-6K的改进和其它轰-6改最大的不同在于换装俄罗斯生产的D-30KP-2涡轮风扇发动机,该发动机是伊尔-76MD运输机的动力装置。D-30KP-2是俄罗斯索洛维耶夫设计局研制的涡轮风扇发动机,其最大推力为12.5吨,涵道比2.42:1,翻修寿命3000小时。D-30KP是前苏联时期研制的第一种大涵道比高性能涡轮风扇发动机,特点是推力大、耗油率低、性能可靠。笔者只有D-30KP的性能数据,好在D-30KP-2是在其基础上改进的,性能数据可能相差并不大。由于D-30KP带反推装置,而轰-6K没必要安装该装置,所以下面的性能分析都是不带反推装置的型号。

D-30KP发动机最大推力12000公斤,起飞耗油率0.49公斤/小时,巡航耗油率0.70公斤/小时,推重比4.79;发动机直径1464毫米,机匣最大直径1560毫米,长度5700毫米,重量2300公斤。原轰-6上使用的涡喷-8发动机相应数据为:发动机额定推力7650公斤,最大推力9500公斤,最大耗油率0.97公斤/小时,额定耗油率0.91公斤/小时,巡航耗油率0.89公斤/小时,推重比接近3;发动机直径1400毫米,长度5315毫米,重量3230公斤。从以上对比数据可以看出,D-30KP涡喷-8相比,推力大、耗油率低、重量小、推重比大。而轰-6K上使用的D-30KP-2性能比D-30KP更好,最大推力达到12.5吨。

由于换装了新型发动机,配套机体需作相应改动。为了加快研制进度降低工作难度,对轰-6主体承力结构不做大改,只针对换发对进气道、尾喷口部位做针对性重新设计和修形,对主翼和尾翼空气动力学匹配做适当调整,以满足发动机进气量增大、推力增大后对飞机影响。

对于D-30KP这种大涵道比涡轮风扇发动机,其巡航推力一般是最大推力的1/4~1/3;也就是说在飞机飞行的大部分时间里,每台发动机为飞机提供的推力大约在2~5吨,而真正决定航程的是巡航耗油率。通过官方标称数据比较可知,就巡航耗油率而言,D-30KP-2相比涡喷-8降低了大约20%,这意味着航程和作战半径的大幅增加。一般媒体上所言的轰-6推重比达到0.33等等,实际上意义有限。这种飞机的最大推重比其实际意义与喷气式战斗机不可同日而语,其最大推力状态在飞行全程中所占比例极少,基本上只见于起飞段和极特殊情况的大机动飞行。

新发动机当然也可以为飞机提供更大的推力,但是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由发动机推力增加而带来的载弹量提升很有限。对于轰-6这种大展弦比亚音速飞机而言,在设计之初就已经确定了巡航飞行状态,也就是说在气动外形不变的前提下,飞机重量的增加有可能使巡航速度小量偏移于最佳设计巡航速度。一般而言,新型轰-6载弹量的提高更多得益于机身空重的降低,这一点又是由使用复合材料、更新机载设备以及放弃部分老旧技术设备得来的。简而言之,换装涡轮风扇发动机的直接好处是轰-6K的航程大幅度增加,载弹量也有相当提高。航电设备

轰6K的航电设备先进与否只能从侧面去证实,目前还无法了解具体型号的性能。国外报道称,轰6K前机身重新设计后安装了新型光学瞄准设备、加装了标准数据链系统,座舱采用6个彩色数字式多功能显示器,采用新型雷达等。据说该机还采用了电传操纵。对于轰6这样一种大型亚音速轰炸机,如果能用电传操纵系统完全取代原有的“硬式”助力操纵系统,且不说飞行员负担大幅减轻、飞行品质明显提高,单是节省下来的结构重量就是十分可观的。但是,可以预计到,在轰6K不太可能完全取消机械备份,但至少可以为以后进一步改进留下余地。除此之外,还有消息称轰6K也使用了国内较为成熟的隐身涂料技术,具体情况无从得知。武器挂载

跑道上的轰-6轰炸机大机群轰-6K翼下可携带6枚空射巡航导弹,原来的弹舱可能也进行了改装,如果挂载类似于YJ-83系列的空地导弹,由于其体积、弹重都较小,有可能实现机体弹舱挂载。因此,外国资料称轰-6K的导弹最大挂载量可能是7枚。轰-6K的弹舱不太可能使用旋转挂架,一方面中国此前没有这种设计,技术未必成熟;另一方面轰-6机身瘦小窄长,弹舱内很难安装旋转挂架。

发动机推力增加的同时,轰-6K的载弹量肯定有所增加,这是勿庸置疑的,但是具体达到多少难下结论。国外推测其载弹量达到15~20吨,或许过于乐观。在气动外形不变的前提下,并非推力增加、载弹量就可以无限提高,还是要受原始气动设计的影响。如果起飞重量增加太多,飞行攻角增加到一定程度将难以满足巡航飞行的状态要求。通过种种措施减下来的起飞重量,对于这一种导弹载机而言,用于增加航程显然比多挂几颗普通炸弹有意义。如果轰-6K只作为导弹发射平台,翼下6个导弹挂架就足够了,每个挂架可以挂载3吨载荷。中国目前空射巡航导弹最重的就是YJ-63,该导弹在C-601空舰导弹基础上改进而来。

C-601采用的是液体火箭发动机,重2440公斤。YJ-63采用的是小型涡喷发动机,由于不需要氧化剂,重量可以大大减轻,可能在2吨以内。轰-6M没有换装发动机,翼下可以携带4枚该型号导弹。轰-6K换装了新型发动机,若能挂载6枚,那么其最大载弹量将有可能达到12吨左右。在2006年11月珠海航展上,中国展出了出口型C-602巡航导弹。由于受到导弹出口的限制,该导弹的射程只有280公里。据称,其国内空射型号射程有可能达到1500~2000公里。该型号跟美国“战斧”BlockIV的尺寸和重量十分接近,考虑到中国电子技术水平尚有些差距,其重量大约在1300公斤左右。战略及战术意义

战略战役方面,轰6K具备了远程奔袭、大区域巡逻、防区外攻击能力,其作战模式选择多、完成任务的种类多、打击目标多、机动灵活,在和平时期是不可小觑的震慑力量。轰6K的作战半径可达3500公里,加上携带射程为1500~2000公里的战略巡航导弹,其对战略目标的攻击距离就达到了4000~5000公里。轰6K由于突防能力不强,只适合作为导弹平台在防区外实施打击。就目前来说,轰6K可以在海上,甚至是中国本土范围内就可对周边敌对国家及地区的本土实施纵深打击。

战术战役方面,冷战时期,战略轰炸机只作为威慑力量的核盾牌,常规战斗力较弱,有的根本没有常规轰炸能力,像美国B一58“盗贼”等。现今战略轰炸机不仅可以执行战略任务,也可以执行战术任务,精确制导武器出现,使其打击目标能力大大增加。轰6K也具备这种的能力。

中国轰-6H

简介

轰-6H堪称远程精确打击的“点穴”高手,是目前(截止2009年)中国所有战斗机中航程最远的,飞行距离可达5000多公里。2009年10月1日,中国轰-6H轰炸机挂弹受阅,充分的展示中国轰炸机的风采。机型背景

中国轰-6H轰炸机是中国轰-6轰炸机的改进机型,轰-6轰炸机1948年开始研中国轰-6H轰炸机制,1958年中国与前苏联签署引进图-16型轰炸机及生产许可的协议,但因为当时国民经济暂时困难工程放缓,到1963年才重新启动,1968年首架轰-6试飞成功,1969年批量生产装备部队。该机的各个改型在苏军中担任了战术战略轰炸、侦察、反舰、巡逻监视等多种任务,形成了一个用途广泛的型号系列。

该机主要的缺陷是研制时间早,载荷、速度等指标较差,在苏军中主要作为大型作战飞机的补充。至今(指2009年)该机仍是中国空军战略轰炸力量的核心,并且在不断对其动力、航电及机载武器进行改进,同时在其基础上发展了多种特种平台,预计将至少服役至2020年左右。改进系统

中国自行设计生产的中国轰-6H轰炸机堪称远程精确打击的“点穴”高手,一是航程远。轰-6H是目前(2009年)中国所有战斗机中航程最远的,飞行距离可达5000多公里。二是精确打击能力强。轰-6H挂载的导弹射程达100多公里,从发射到攻击完毕仅需4分钟,精确度最高能达到半米之内。

中国轰-6H轰炸机本身主要改动了导航设备,突出特征是翼下外挂了2枚鹰击-63反舰巡航导弹,鹰击-63的问世使得中国解放军空军具备了战术精确打击能力。鹰击-63最早在2000年3月被媒体报道,是C-601反舰导弹的空射型。从互联网上的图片看,该型导弹末端可能采用光学制导,飞行中段则可能使用卫星或惯性制导。

轰6H的后机身下部有一个小雷达罩,可能是用于引导鹰击-63的数据链系统。这种结构设计与前苏联1958年试飞的图-16K-10飞机相似,但存在着较大的缺点:鹰击-63对母机存在着依赖性,一旦母机被攻击,导弹将无法执行任务。尽管如此,在1998年、1999年的时候,解放军空军有了配备鹰击-63的轰6,就具备了打击重要战略目标的能力。参加国庆60周年阅兵

2009年10月1日,中国轰-6H轰炸机将挂弹接受检阅,届时,9架轰-6H将以3个3机楔队的队形飞越北京天安门。低空飞越天安门广场时,轰-6H梯队的中队长机、僚机之间的间隔和距离均为仅30米,中队跟进距离仅1000米。

这个师某轰炸机团政委周航介绍说,体积庞大的飞机挂载导弹在低空以密集队形编队飞行,难度较大。阅兵飞行训练中,他们采取一架一架地起飞后在空中通过逐架拦截的方式来进行编队,达到了“准时到达误差小于1秒”的水平。

中国轰-8战略轰炸机

基本简介

新轰八飞机主要采用了多种先进的技术和设计:其中包括翼身融合的常规气动布局、综合考量的隐形设计、大量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首次在大型作战飞机上使用前后缘机动襟翼技术、埋入式翼根发动机隐身技术、首次在大型作战飞机上使用了电传操控系统、武器内置挂架技术、先进的航空电子设备和先进的隐形吸波涂料。隐形吸波涂料是中国刚刚开发出来的新一代隐形吸波涂料,除了驾驶舱的玻璃之外,全机身都由该涂料涂敷。该涂料不但可以吸收厘米波段的各种雷达波,还可以大大减小主动雷达波的照射强度,使得即使反射回去的少量雷达波,其强度也是极微弱的。技术设计

翼身融合的常规气动布局。轰八为什么会采用常规的气动布局?这是因为中国军队第一次自主研制大型轰炸机,之前只是仿制前苏联的轰炸机,没有自主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思想,因此,综合考虑还是采用熟悉的稳当的设计为佳。但是也要在设计中大量应用最新技术,比如翼身融合、电传操纵、二次曲面机身设计、前后缘机动襟翼、机翼大型一体油箱等新技术。综合考量的隐形设计

隐形设计的第一项就是翼身融合,这是在我国最近的战斗机设计中已经大量使用的技术,没有什么困难。翼身融合的好处是整个机身与机体形成较好的曲面过渡,没有造成雷达波反射的拐角和直面,大大减少被敌人发现的概率。全部机身几乎没有大的明显的直面接缝,光滑丰满的机身显得该机外形优美,就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巨大的鲲鹏。大量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

现在评价一架飞机的先进与否的重要一条是使用了多少复合材料,新轰八就是大量的使用了中国自己研制的碳-碳纤维复合材料制作机身结构件。使用复合材料的好处是既减轻了机体的结构重量,又可大大提升飞机的载油量和载弹量,也大大延伸了飞机的作战航程。另外,使用复合材料也可容易实现飞机的隐形目的。首次在大型作战飞机上使用前后缘机动襟翼技术。作战飞机使用前后缘机动襟翼技术,可以大大提升作战飞机的机动性和低空飞行性能。在这之前,轰六型轰炸机只是使用了后缘机动襟翼,只是正常的飞机操控技术,但使用了前缘机动襟翼就不一样了,可以使得飞机在大迎角飞行和低空突防时获得空前的机动性能。埋入式翼根发动机隐身技术

轰八型轰炸机采用了四台、“太行”涡轮风扇发动机,使用左右各两台的布局,布置在翼根两侧。由于轰八采用了大翼面翼身融合设计,发动机紧贴翼根用埋入式方式固定在机翼上部。这样做的好处是发动机进气口在机翼前上部,很难被敌方探测到,出气口在机翼后上部,发动机所散发的热气流经过红外抑制装置作用,可大大减少被敌人红外探测装置发现的概率,实现一定程度的隐形目的。武器内置挂架技术

由于这款飞机要求隐形性能和远程导弹攻击,因此,就必须采用内置武器挂架。该飞机可以携带两个转轮式武器挂架,在机身中段分前后布置。每个转轮式挂架可以挂载六枚‘红鸟3型’巡航导弹,两个挂架可以挂载共12枚该型导弹,携带一个35万吨的核弹头,射程3000公里。该挂架既可以挂载上述导弹,还可以选挂对舰导弹和常规炸弹。先进的航空电子设备

该机由于要求远程精确轰炸,所以所携带的航空电子设备式目前国内最好的。既有先进的轰炸雷达,也有先进的地形匹配跟踪雷达,还有先进的导航定位雷达和电子对抗装置。该机还可以使用卫星数据链系统,实现与其它探测装置的数据共享。据说进一步的改型还要安装等离子型隐身装置,以实现更高要求的隐身目的。先进的隐形吸波涂料

这是中国刚刚开发出来的新一代隐形吸波涂料,除了驾驶舱的玻璃之外,全机身都由该涂料涂敷。该涂料不但可以吸收厘米波段的各种雷达波,还可以大大减小主动雷达波的照射强度,使得即使反射回去的少量雷达波,其强度也是极微弱的。超音速的飞行能力

由于采用了四台新型发动机,使得该机的推重比大大提升,其最大飞行速度达到约1820千米/小时,不加油最远航程可以达到11000公里。该机战时如果由黑龙江的基地起飞,可以在关岛以北的海域上空发射巡航导弹,攻击北美的任何目标。

中国TU-2俯冲轰炸机

简介

TU-2俯冲轰炸机,后三点起落架需要飞行员具有著名的“三板斧”技巧操纵一杆两舵完成起降。TU-2性能不错,是当年中国最具实战效能的轰炸机。80年代最后两个TU-2团退役。基本资料

TU-2俯冲轰炸机生产年份:1943;载员4;发动机2个1360千瓦;机翼长度18.86米;机身长度13.80米;高度4.55米;机翼面积48.80平方米;净重7474公斤;最大的重量11360公斤;速度550千米/小时;升限10970米;作战半径2500千米;武3枚12.7毫米UBT;2枚20毫米1000千克;炸弹(弹舱内)2000千克;炸弹(外挂)。机型历史由来

TU-2俯冲轰炸机1940年,苏联红军迫切需要一种新一代才能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新飞机的性能要求为:双发动机;速度和战斗机基本一致;内置炸弹舱,可以携带重磅炸弹。具有全天候作战能力;航程远;可以进行俯冲轰炸;强大的自卫武器。

当时,苏联的许多杰出的工程师都在30年代的“大清洗”中被作为“人民的敌人”被关押在集中营里,图波列夫也是其中之一。图波列夫领受了这一任务,带领一批“囚犯”工程师从1940年5月1日开始该计划。

1941年1月8日,“103”/ANT-58/FB/“58”原型机开始制造。由于原计划采用的M-120发动机未按计划完成生产,换装AM-37发动机带VISH-61T三叶螺旋桨,1941年1月29日进行首次试飞。试飞证明,ANT-58在速度、载弹量、武器装备及操纵性方面都明显优于Pe-2系列轰炸机。

1941年5月,第二种原型机“103V”/ANT-59/“59”开始试飞,不久战争爆发,原从10月开始大批量生产的计划,因飞机发动机厂为满足IL-2的生产而集中生产AM-37发动机,AM-37发动机停产而取消。

1941年12月15日,经改进设计,使用M-82星形气冷发动机的第三种原型机“103U”/“60”/ANT-60开始试飞。设计时。设计师着意改进了飞机的工艺性能,尽量减少装配接合面的数量,简化装配工艺。由于液冷发动机重量较轻,又没有笨重的冷却器,节约下来的1000KG重量使飞机的载弹量增加到3000KG。

经过长期的国家试验,1942年8月22日,第一架生产型(生产编号100308,自编型号“103VS”/ANT-60)的飞机被赋予TU-2的编号,从此开始批量生产。图波列夫由此获得斯大林奖金并重获自由。改装升级

第一个Tu-2轰炸机团1942年10月在加里宁前线参加战斗。随即,飞机经中央流体研究所风洞试验优化设计,1943年底在三个飞机厂开始生产。

1943年,新型的气冷发动机Ash-82FN投产,图波列夫将这种发动机改装在TU-2上,电气、液压、燃料系统都进行升级,7.62mm机枪也改为12.7mm机枪,3叶螺旋桨改为4叶螺旋桨。改进后的飞机称为ANT-61/Tu-2S,是Tu-2系列中生产量最大的型号。

1944年初开始服役,是公认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最好的中型轰炸机,比同时代的盟军和敌军的任何一种中型轰炸机都好。Tu-2的生产一直持续到1952年,在苏军中服役到1955年后被IL-28喷气式轰炸机取代。Tu-2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的重要装备。参加著名战役康巴叛乱

康巴叛乱发生之初,中央仍对参叛头人进行劝说争取,因而要求空军既要设法解围又不要投实弹造成杀伤。面对这一难题,杜一4轰炸机只好采取震慑方式,到达指定空域后在地面聚集的叛众头顶低空俯冲,并投撒传单。绝大多数参叛者遇到从未见过的伴有巨大轰鸣声的“铁鸟”,一时吓得各自窜逃,守城人员才得以出城取水。为防止叛匪夜间再聚集攻城,杜一4还通宵盘旋,不时投下照明弹,使叛众误以为是“天灯”而不敢靠近。

1957年末,青海许多土司头人和活佛图谋举行暴动,兰州军区闻讯后派一个连用几辆卡车将百余名心怀不轨的上层人物“请”到西宁机场,让其“参观”飞行表演。空军先以两架苏制拉一11活塞式战斗机对事先布置好的汽油桶进行低空扫射,接着用三架杜一2轰炸机投下几枚250千克级炸弹,一时靶区烈焰飞腾、大地震颤。

据在场的空军人员回忆:喇嘛、活佛们都是很迷信的,对于飞机形象地将其称做“神鹰”,真感到解放军是“天兵天将”了。当时就有人经不住这种场合瘫倒在地,甚至有人尿了一裤子,还有人高呼:“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真是丑态百出。随后这些惊魂未定的家伙被请去座谈,个个争先发言,表示拥护政府和维护民族团结,“那个热闹劲就别提了”。

飞机的震慑虽起到一些作用,青海藏区反动上层最终受阶级本性驱使,仍于1958年春发动叛乱。起初解放军飞机只投撒传单和进行侦察。叛乱头子气焰又嚣张起来,甚至向部众蛊惑称只要有活佛念咒就能“刀枪不入”,渐渐又不怕飞机。于是,解放军在青海对格尔木附近的盐湖进行了平整,又开辟了玉树机场。作为杜一2轰炸机起降的基地并以实弹攻击。该机系苏联卫国战争期间生产的中型轰炸机,最大载弹量3吨,航速520千米/小时,航程2000千米。该机对机场要求不高,却因活动半径较小难以覆盖藏区。

起初杜一2采用低空扫射,后发现经美国训练后空投的藏族特务组织排子枪对空射击,且懂得取提前量,汪自诚机组返航时就发现机身被击穿二十几个弹洞,因此各机组出击便要保持一定高度。自1959年以后,美国中央情报局曾用B-17和C-130空投了一些12.7毫米高射机枪,叛匪却因不大会操作和缺乏弹药而未能有效使用。不过杜一2因服役较久易出现故障.如周庭彦机组执行侦察任务时因机械故障迫降,遭地面叛匪疯狂围攻。机组成员着陆时多被撞成重伤,周庭彦只持一支54式手枪顽强抵抗,却无法对付四面蜂涌来的叛匪,全机组都被大刀砍杀。地面救援部队赶到时,发现烈士们都被割得肢体不全,惨状令人发指。

藏区几年空中平叛作战的实践证明,杜一2轰炸机是最有效的装备。该机虽服役已久,却有4台发动机,即使有一两台发动机失灵仍可平安返航,在整个平叛期间全无损失。该型机载弹量大,机上安装10门23毫米口径的航空机炮,能进行七八个小时的盘旋扫射,名符其实成为“空中堡垒”。

在平叛作战中,地面部队在高原难以携带重炮,叛乱分子经常依托石质的坚固寺庙顽抗,摧毁这类据点就要靠投掷重磅航弹。徒步追剿部队难以随身携带一星期以上的补给,需要大量空投。在茫茫草原追击叛乱武装又需要空中引导。解放军航空兵在平叛期间连续出动,不仅完成了空投和引导任务,还以持续的轰炸扫射使大股叛乱武装白天多不敢集中活动。经历过国内革命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许多老战士都说:“过去是我们‘头上没帽子’老挨炸,在西藏倒是让叛匪尝了我们有制空权的滋味了!”

中国Tu-4轰炸机

30年代中期,由于美国波音飞机公司研制出新一代的B-17四发重型轰炸机,使前苏联图波列夫设计局早期投产的四发轰炸机TB-3、TB-6大为逊色。于是该设计局急于研制代号为“ANT-42”的重型轰炸机。设计中得到设计师M•彼得里亚科夫大力协作,终于1936年12月27日以“TB-7”代号原型机试飞,1940年正式投入使用,代号更改为“Pe-8”。

该机在德苏战争中开始不久,曾突击空袭德国柏林等地,取得意外战果。另外一次特殊任务是1944年曾搭乘苏联外长莫洛托夫飞往华盛顿和伦敦参加英、美、苏三国首脑会议。相比之下“Pe-8”性能比不上当时英国的“兰开斯特”和美国的“B-17G”,因此1943年前后,图波列夫设计局受命设计更新的代号为“64”方案的四发重型轰炸机任务。但在此时,波音公司已推出更新的B-29型远程轰炸机,对于该机的优越性能,苏联极为关注。

作为反法西斯战争的同盟国,英、美曾先后提供过如“喷火”、“飓风”、“P-40”、“P-39”、“P-63”、“A-20”、“B-25”等军机给苏联以应急需,但最新的B-29处于极度保密情况下则不能提供。

二战后期,为了加速结束对日作战,需要轰炸日本本土的军事、经济、政治要地。B-29投产后,最初选择中国的四川成都作为基地前往轰炸日本本土。为此,中国政府动员百万民工全用手工劳动扩建成都附近的广汉、新津、双流等4个大机场以供B-29使用。

随后美国陆军第20航空队第58飞行团第444轰炸大队的B-29首先于1944年4月24日飞来广汉机场,随后于5月份便调来百余架B-29进驻4个机场。同年6月15日从这些基地起飞的B-29机群第一次飞往轰炸日本的八幡钢铁基地,后来又多次轰炸曼谷以及日军在华的军事基地和东北的鞍山钢铁厂等。

同年7月31日,百余架B-29出发轰炸鞍山钢铁厂时,由H.R.查尼尔上校驾驶的一架B-29因机械故障和燃油耗尽不能飞回基地而迫降于苏境东部海参崴地区。图波列夫设计局奉命停止“64”方案设计转向对B-29的测绘仿制工作。由于苏联的武器规格与美国有异,因此仿制时除舱和武器安装有更改外,其他外形数据均与B-29相同。最初定名为“B-4”,后改称Tu-4。Tu-4于1947年初试制成功,7月3日首飞,最初3架交给严格挑选的飞行员N.S.利伯哥、M.上加尔那伊、A.G.华斯尔茨耶哥担任机长试飞。在小批生产的20架中,曾对该机的螺旋桨、发动机冷却系统及机枪装置做过少许修改。

1950年正式定型批生产300架提供苏联远程航空兵服役,直至1952年共生产800多架,1953年曾将一架Tu-4的第3号发动机改装功率更大的NK-12涡桨发动机,作为空中试验机,代号为Tu-4LL。这试验由主管工程师D.I.肯托设计并由首席试飞员M.A.耶奇提于次年试飞,因机毁人亡而告终。另还拟将几架改为能运载伞兵28名或可乘52名土兵的军用运输机,名为Tu-4T,但没有成功。最终重新设计正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