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引领:南海文化改革发展的实践(南海综合改革系列丛书·社会建设篇)(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0 08:29:46

点击下载

作者:邓伟根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文化引领:南海文化改革发展的实践(南海综合改革系列丛书·社会建设篇)

文化引领:南海文化改革发展的实践(南海综合改革系列丛书·社会建设篇)试读:

前言

佛山南海“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西樵山的文采风流、氤氲雅韵,实乃岭南文化的正脉。经历千百载的传承、赓续,文化精神融入南海人的灵魂、血脉,成为割舍不掉的基因。南方明珠,殷富之地,有为之乡,在近现代历史上流光溢彩、耀眼夺目。扬帆击楫行万里,勇立潮头唱大风,文化的使命和时代的担当,敢为人先的精神,驱使南海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改革开放后,南海从桑基鱼塘起步,由农业经济进入工业经济,再跃升为制造业名城,现代文明的朝阳冉冉升起。在20世纪90年代流行一时的百强县排名中,南海总能占据前列,“南海模式”成为各地学习的榜样。

没有一劳永逸的发展模式,时代在变、政策在变、环境在变、观念在变,区域发展的格局也在变。大概在2003年后,南海原有模式的优势渐失,昆山、张家港、萧山等“追兵”开始赶上来了。曾经的岭南水乡,因为大量中小民营企业的落后生产,导致环境污染严重,甚至出现内河涌发黑、发臭。正如相关媒体报道,南海拥有“南海模式”曾经的荣耀,却也背负着工业化初期积累的创伤。率先发展的南海,也率先背上了“高投入、重污染、技术含量低”的“三宗罪”。

需要更高深的智慧来解决区域转型升级问题,固有的文化气质决定了南海人的突破路径。2003年设置佛山市南海区,新的文化抱负与愿景渐次形成。同年,南海区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建设文化强区的目标。经济强区做文化,这是一种合乎逻辑的选择。只有强化文化的终极价值,才能解决发展方向的问题。由此,南海的目标是要将南海建设成一个魅力无穷、活力无限的岭南文化高地,按照五星级的标准,建设五星级的家园,让南海人都能充分享有发展的成果。

如何创造性地打造文化增长型城市,南海人的思考和求索不断深入。2010年,南海在积聚了多年的文化能量之后,在历史、现实与未来的三维坐标上找到了新的切入点,文化引领战略由此在这个古邑新区率先得到了全方位的实施。此后,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的简称)、中共十八大(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简称)及广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中都提到了文化引领的重要性,中央和广东分别作了相应阐述。这无疑让南海实施文化引领战略有了更充足的底气。

在建设文化强国、文化强省的语境中,来自区县的探索经验值得珍视。“文化引领”这个概念是宏观架构与微观手段的结合,南海从文化引领产业转型、城市建设、环境再造、社会和谐的思路出发,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幸福生活,创新文化行政管理机制,经营思想市场,以主流价值体系构建现代城市人文精神的支撑,这为我们研究“大文化”提供了典型样本。

本书是一部考察南海文化引领战略及其实践的学术性著作,全书除引论、第一章、结语外,主体内容分为八章。

引论和第一章是全书的总纲。这部分从全球视野出发,从社会转型升级角度着眼,立足于广东建设文化强省的语境,重点结合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和中共十八大的精神,对南海的文化发展进行历时态扫描,阐明新形势下实施文化引领战略的必要性,并对文化引领的内涵、实施路径及动力机制进行探讨。

本书主体部分的八章,分别从完善文化体制、文化与经济融合、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介入城市规划、文化与旅游融合、文化提升公民素质、文化引领和谐社会、文化评估体系构建等方面,对南海实施文化引领战略的具体理念、路径和成效等进行梳理、审视,对其实践经验进行阶段性小结。

结语总结全书,阐明南海实施文化引领战略对于区域发展的某种典型意义。

事实上,文化引领是一个动态探索的过程,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磨砺、升华。文化原本是恒久的事业,累世的浸润方能造就成熟的文化风骨和都市人格。我们的研究也不是最终的结论,本书如能引发更多关于文化引领的探讨,善莫大焉。

总序

一南海历来是改革创新的热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南海敢为人先、创新创造,从一个传统农业大县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工业强区,开创了全国闻名的“南海模式”。早在1987年,南海就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农村改革试验区。多年来,南海围绕农村发展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在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土地股份合作制等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为东部沿海地区乃至全国农村改革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并总结了许多宝贵经验。现在,南海区委、区政府盛情邀请我为“南海综合改革系列丛书·社会建设篇”作总序。我该写点什么呢?我觉得还是应该以学者的眼光,从整个“中国经验”的全局来研究南海的综合改革。我曾指出,“中国经验”由中央、地方和部门、基层社区三个层次构成。在这三个层次中,中央经验是“中国经验”的核心、灵魂和指导。地方和部门经验、基层社区经验的重要性则在于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经验”的一个个亮点、一个个支点,共同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种新型社会主义历程的一个个轨迹点、一个个成长点。在这三个层次中,我们研究的重点是后两个层次。从2006年起,我和我的学术团队在全国多个城市展开了系统的实地调查,形成了“当代中国城市社会发展实地调查研究系列丛书”和“中国特色和谐社区建设系列调查研究报告”。目前,“当代中国城市社会发展实地调查研究系列丛书”已经出版了杭州城市卷、郑州城市卷和北京部门卷,还有一本南海城乡卷,题为《多元利益诉求统筹兼顾与社会管理创新——来自南海的“中国经验”》,南海区委、区政府提议把本书也作为“南海综合改革系列丛书·社会建设篇”的一本,由邓伟根书记和我共同任总主编,同时按照原来的协议仍把该书作为“当代中国城市社会发展实地调查研究系列丛书”的一本;“中国特色和谐社区建设系列调查研究报告”已经出版了郑州社区卷,广州、深圳社区卷,上城社区卷和上城追踪卷。除了以上8卷涉及的城市外,我们团队还比较系统地调查了一些地方的城市发展或城乡社区发展。在系列调查中,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的内容一直是调查的核心内容。在调查中,我们也逐渐领会到了我国社会管理和社区建设中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目前,这些调查还在继续推进当中,我们希望将来能够在这些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理论体系。我们在这些实地调查中,包括在南海的调查中,特别注意当地社会出现的新问题、新趋势。南海所在的珠江三角洲是中国现代化和社会转型的先行地区,也是与此相关的各种社会矛盾的先发地区。这也造就了包括南海在内的当地干部群众“敢为人先”的精神气质。他们敢于探索各种推进现代化和社会转型的途径、方法与措施,也敢于针对新出现的问题、矛盾和风险来加以解决。我认为南海综合改革中最有价值的是,它们的综合改革是针对新问题、新矛盾、新风险的,因而是能够代表中国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的新趋势、新特点、新举措的,这就使它们在“中国经验”中不能不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全国都有某种普遍的借鉴意义。

二本丛书有多本著作:《南海潮音——一个学者官员的村居调研手记》,《捍卫基层——南海“政经分离”体制下的村居自治》,还有上面提到的《多元利益诉求统筹兼顾与社会管理创新——来自南海的“中国经验”》。这三本是第一批。接下来还会有《政务微博开启政民互动的新时代:南海的实践》、《文化引领——南海的实践》(暂定名)、《南海区社会管理创新白皮书(2012)》及《南海社会管理创新案例集锦》等书。从这些书的内容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南海综合改革具有强烈的针对性,主要是针对社会管理与社区治理中的以下四个方面的新问题、新矛盾和新风险。1.利益主体和利益诉求日趋多元导致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如何统筹兼顾多元利益考验着政府和社会驾驭复杂局面的智慧和能力中国社会当前正处在快速转型过程中,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的相互交织加剧了社会分化的趋势,利益多元化格局鲜明地摆在人们面前。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矛盾几乎都涉及不同的利益关系和利益诉求。从“三失”(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破产引发的职工下岗失业,农村土地征用造成的农民失地,城市房屋拆迁导致的居民失房)引发的大量社会冲突,到流动人口、弱势群体利益维护问题引起的大量社会矛盾,再到本地人和外地人差别隐藏的诸多社会风险,情况都是如此。南海的特点是乡村比城市富。这里农村股权分红引起的激烈冲突,是过去难以想象的。南海一个区可分红的资金达到几十亿,已有分红权的那部分人要防止没有分红权的人进来,没有分红权的人要想尽各种办法进去。他们都抓住了政府的软肋——怕群众上访,没有分红的上访,已有分红的也上访。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出嫁女”及其子女问题(原来嫁出去了,现在要回来分红),还有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老兵、农村中自理粮和农转非人员、知青及其子女、高等院校毕业生、“违计人员”等群体,他们都是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失去了村里的户口,被排斥在分红范围之外,他们为了讨回自己的分红权,常年上访,甚至发生暴力冲突事件。在这种多元利益格局下实现统筹兼顾,绝对不是简单的问题。这些问题正考验着政府和社会驾驭复杂局面的智慧和能力。2.群众的权利意识迅速崛起导致政府威信降低,如何做好新时期的群众工作考验着政府赢得群众信任的能力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福柯、利奥塔、布迪厄等一大批社会学家都意识到个体意识在全球范围内的觉醒,对个体性格、个体体验、个体权利的特别强调逐渐成为一个时代的特色。在中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市场机制无所不在的渗透,个体意识的崛起也是一个明显的趋势,我们把它概括为“集体化社会”日渐萎缩,“个体化社会”不断兴起。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个体的产权意识逐渐增强,特别是在住房问题上,人们通过市场取得的房屋产权是外人不可侵犯的;同时,人们在取得房产权时也取得了要求社区提供相应服务的权利,如果这种服务没有很好地提供,就很容易产生纠纷,近年来大量出现的物业纠纷就是这样产生的。第二,人们的环境意识明显增强,甚至可以说进入了“社会环境敏感期”,一旦听到政府想上马可能对环境有污染的项目,就会起来维权,甚至用极端的方式强迫政府取消项目,最近的什邡事件和启东事件就是这样的案例。稍早前,还有厦门的PX事件、大连的PX事件、上海的磁悬浮事件等。第三,个体的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区分越来越清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限于公共空间、角色行为的来往。第四,个体的民主参与意识逐渐增强。总之,随着群众权利意识的迅速崛起,他们对公权力不再无条件地服从,动不动就会与政府发生冲突。而在这一次次的冲突中,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逐渐降低了,甚至出现所谓的“塔西佗陷阱”的恶性循环。所谓“塔西佗陷阱”,通俗地讲,就是指当公权力遭遇公信力危机时,无论政府部门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近年来,社会管理领域中的类似事件屡见不鲜,政府官员有意无意地不时成为舆论主角。我曾经指出:“现在我们许多干部都觉得治理社会比过去难多了。为什么难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老百姓的信任缺失。老百姓的信任,是一种非常可贵的社会资源。老百姓信任政府,即使社会政策考虑不周全,也能弥补,有矛盾也好解决,大矛盾化解为小矛盾,小矛盾化解为和谐相处;反之,如果老百姓不信任,再好的社会政策也难以贯彻,不大的矛盾也难化解,小矛盾甚至会被激化为大矛盾。这就是说,‘鱼水关系’好办事,‘油水关系’难办事,‘水火关系’要坏事。所以,现在重建社会信任的问题,尖锐而迫切地摆在了我们面前。”3.风险社会的特征日益凸显导致社会安全感下降,如何应对各种类型的风险考验着政府和社会应急管理的能力对于中国社会来说,“风险社会”的内涵更为复杂:一方面,是来自“当代到处存在的不稳定性”所带来的“人类困境”,如SARS、甲型H1N1流感那样的新型疾病,不知何时到来的恐怖威胁,全球性的认同危机等;另一方面,是来自中国自身的社会转型带来的“个体安全”问题,包括“现实困境”和“未来威胁”两个方面。“现实困境”是指个人生活中已经遇到的实际困难或问题,如贫困、失业、失房、失地,党群、干群、劳资关系的不协调或紧张,社会不公平、社会治安不好等,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社会成员的安全感。在当前,“现实困境”在很大程度上主要集中在收入分配和财富占有问题上。“未来恐惧”是指对个人生活可能造成的威胁,如个人退休后的生活质量和养老负担,特别是在丧失自理能力后的“介护”如何办。“未来恐惧”还涉及各种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因素被激发所引起的个人安全问题。现在,社会成员对风险的潜在威胁很敏感。譬如,公共突发事件(公共卫生事件、生产事故、食品安全事故、水污染等)造成的恐慌,资源短缺(“电荒”、“煤荒”、“油荒”、“水荒”等)引发的各种紧张现象,公共资源或设施(如教育、银行、通信、交通、医疗等)的涨价,个人生活中可能发生的非预期性事件(如失业、意外伤害、疾病、残疾)等,这些潜在威胁都有可能降低安全指数,导致社会成员的“预期性焦虑”心态。所有这些问题也是在南海这样的地区先行出现的。如何应对以上种种社会风险,缓解“人类困境”、“现实困境”、“未来恐惧”等多重压力,给人们足够的安全感,是当前社会管理与社区治理要面临的重大问题。在调查中,我们感受到当地政府和社会的应对能力是比较强的。4.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来临导致的双刃剑效应,如何驾驭虚拟社会考验着政府和社会的创新能力“数字化生存”已成为信息时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网络“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出生、生活、学习、工作、生产、消费、梦想、奋斗或是死亡的方式”。因此,曼纽尔·卡斯特(Manuel Castells)将现代社会称为网络社会(network society)。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完全改变了传统上的时空内涵和形式,在地理限制几乎终结的同时,对时间限制的突破也达到了极致,社会事件更为频繁地从特定时空形式及组织实体中抽脱出来,社会关系日益与“面对面的互动情势”相分离。这使得当代社会生活更趋向迅速流变、动荡不定。我们在理论上将这种状况描述为“轻盈”、“灵动”、“流畅”,等等。在这种趋势下,社会现象往往是“无形无象无痕”的,一些难以察觉的迹象可以快速扩散蔓延,发展成为重大的社会事件,因而这一过程也更难以预料、捕捉和把握。其所带来的负面效果是各种“失谐因素”极易被激活,从而形成社会矛盾甚至导致社会动荡。我们看到,近些年来的群体性事件当中,手机、网络等新技术手段的推波助澜作用不可小觑,最近的什邡事件和启东事件,都是在网络的现场直播下发生的。但是,网络是把双刃剑,在作为各种思潮汇集点的当今中国社会,在价值观多元开放的时代,在市场经济下的“陌生人世界”,情况更是如此。敢于用、善于用,网络就能对社会生活起到积极作用,如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不敢用、害怕用、消极防御,不会用、不善用、用得不得法、不得体,它就可能对社会生活起到消极作用,甚至破坏作用,如恶化社会心态,为错误思潮的放大推波助澜等。网络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来说,同样是把双刃剑。我们的党员干部,特别是基层的党员干部,要是敢于用、善于用网络,就能把事实真相及时告诉群众,化解许多因为群众不了解真实情况而引起的误解、矛盾。南海区在区委书记邓伟根——一位敢于用博客、微博,善于用博客、微博的政府官员——的领导、带动下,形成了利用政务微博推动政民互动的良好局面。我们团队在进行调研时,正好碰到在他们辖区发生一件引起全国网民关注的事件。邓伟根书记在自己的博客、微博上说明事件的真实情况,说明区委、区政府对待事件的态度,以及采取的措施,这就在第一时间发布了真实消息。如果不是这样,这个事件就可能在不真实消息基础上迅速发酵,造成难以挽回的恶劣影响。

三正是在应对以上各种时代挑战和考验的过程中,南海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实践,较为明显地呈现出以下五种新的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五化”,即体制复合化、方式多元化、手段艺术化、机制科学化、城乡一体化。1.合作共治与复合治理:社会管理与社区治理体制的复合化体制问题是制约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最为根本性的问题,所以各地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实践都企图寻求体制上的突破。综观南海近年来的创新实践,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从行政力量的一元化管理或单一部门的碎片化治理转向多元主体的合作共治与复合治理。我国过去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体制的一个根本性缺陷就是政府一家独大,市场和社会的力量极为薄弱,甚至缺席,这导致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的过度行政化。就社会管理来说,过度行政化使得社会资源配置模式过于单一,导致整个社会的僵化和低效化,而且在社会冲突中把自身置于矛盾的焦点地位。就社区治理来说,过度行政化,不仅影响了社区资源的配置效率,而且与社区居委会自治组织的法律定位背道而驰。所谓合作共治,主要是指在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过程中,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三大主体各种组织的优势,使它们形成合力,共同管理社会和社区公共事务。所谓政府管理的“碎片化”(fragmented),是指政府部门内部各类业务间分割、一级政府各部门间分割及各地方政府间分割的状况。现代政府必然是基于专业分工原则的科层制模式。但是,过细的职责分工和机构分割又必然导致了政府职责交叉、多头指挥、流程破碎、本位主义、效能低下、无人无责等弊病。第一,分工过细导致流程破碎、组织僵化。第二,部门林立导致本位主义、互相推诿、整体效率低下等现象。第三,管理驱动导致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效能不高。正是基于对这些问题的反思,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兴起了“整体型政府”(holistic government)理念。“整体型政府”是相对于之前所流行的“碎片化政府”(fragmented government)来说的。按照克利斯托弗·波利特(Christopher Pollitt)的经典概括,“整体型政府”的深刻内涵是“排除相互破坏与腐蚀的政策情境,更好地联合使用稀缺资源,促使某一政策领域中不同利益主体团结协作,为公民提供无缝隙而非分离的服务”。构建“整体型政府”,需要从机构、业务流程、信息资源、服务与沟通渠道等方面加以整合。这方面最为典型的例子是南海区的镇(街道)综治维稳信访中心。2.类型分化与分类治理:社会管理与社区治理方式的多元化综观南海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实践,在多元主体合作共治和复合治理的总体原则之下,根据治理对象的类型差异进行分类治理是一个突出的特征。这主要表现在对不同社会组织的分类管理和对不同社区的分类治理上。我们调查发现,在实际运作中,政府通常将社会组织划分为若干类型,对其进行分类管理。如将社会组织分为公益慈善类、社区服务类、文化体育类、促进就业类和维权类五种类型,前四种类型的社会组织,尤其是社区民间养老服务机构是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其发展,维权类组织的重点是规范限制其发展。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社区的类型非常复杂,不同类型的社区之间在人口结构、人际关系、资源结构、文化积淀等方面的差异很大,很难用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式来对所有的社区进行治理,因此,分类治理成为社区治理的必然选择。从大的方面,可将我国社区分为城市社区、农村社区、城中村社区、城乡结合部社区等类型。而城市社区又可分为传统式街坊社区(老居民区社区)、单一式单位社区(单位型社区)、演替式边缘社区(村居混杂社区)、新型住宅小区社区等不同类型。农村社区又可分为一村一社区、一村多社区(自然村)等不同类型。当前,社区治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探索针对不同类型社区的不同治理方式。我们在调查中感受到,南海在社会管理与社区治理方式的多元化方面,也走在了前列。3.刚柔并济与情、理、法兼顾:社会管理与社区治理手段的艺术化社会管理作为一种服务、协调、组织、监控的过程和活动,本来就应该是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相结合的。其中除了监控以刚性管理为主外,服务、协调、组织都是以柔性管理为主的。当前,我国社会矛盾空前尖锐,“燃点”多、“燃点”低,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造成难以控制的局面,因此,要尤其强调刚柔并济。矛盾纠纷化解是一门艺术。在这一过程中要防止以下两个极端。第一,无原则地妥协。当前,由于我国自上而下的压力型体制及维稳问题一票否决制的政绩考核制度等原因,基层官员压力非常大,总是害怕“出事”,尤其害怕越级上访和群体性事件;而老百姓在掌握政府这个“软肋”之后,反而更加偏好通过“闹事”和上访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基层政府为了“不出事”,往往选择“和稀泥”,甚至无原则地妥协,通过花钱来“摆平”,即“人民内部矛盾用人民币来解决”,这种行为取向反过来又鼓励了群众用“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于是,基层治理陷入了“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恶性循环。从长远来看,这种花钱买稳定的做法是极不可取的,它直接损害了政府的威信,也恶化了基层的秩序生态。在调查中,我们觉得南海很多干部对此是有一定认识的。第二,粗暴机械地执法。有些地方官员不考虑老百姓的接受程度,强行推行政府的意志,即使老百姓是理亏的一方,这种方式也是不可取的,因为它造成了矛盾的激化。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做到情、理、法兼顾,不仅要合法,而且要合情合理,让老百姓心服口服。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南海的“出嫁女”纠纷。按照国家法律,这些“出嫁女”可以选择把户籍保留在娘家,继续从娘家村庄分红,而且,其子女也可以选择户籍随母,从而也享有娘家的分红权;但是,按照我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和认知模式,“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女性一旦嫁出村就不再是村里的人了,其在本村所享有的权利和义务都会自动解除,所以不再享有在本村分红的权利,更毋说其外姓的子女了。对于这些传统习俗,绝大多数群众是认同的,不少“出嫁女”的家人甚至一些“出嫁女”本人也是认同的;在不少村庄,这些习俗还通过村民大会被上升为村规民约。老百姓的传统观念很难一朝一夕就改变,这时候,如果粗暴地按照现代法律来执行的话,成本会非常高,甚至可能激起群体性事件。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必须采用更加艺术的手段,更多地运用群众路线的方式、民主的方式、服务的方式,以及教育、协商、疏导的方式,来化解社会矛盾,做到情、理、法兼顾。在解决“出嫁女”问题上,南海的做法是稳妥的。4.信息化治理与网络化治理:社会管理与社区治理机制的科学化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如何在信息化、网络化时代进行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这一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这实际上由两个相关的命题组成。第一,如何应对信息化特别是网络化带来的挑战。对社会管理来说,互联网增加了社会管理的难度,使得社会管理不仅要面对现实世界,而且面对虚拟世界,要面对数以亿计的匿名网民。近几年来,随着博客、微博等网络社交平台的兴起,中国社会已经快速步入“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拥有信息发布权和话语权,政府稍有错误就会成为网友嘲弄、责骂的对象。而且,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使得网络上的各种信息、观点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一旦发生突发性事件,就会网络谣言满天飞。这些都增加了社会管理的难度。对于社区治理来说,英国社会学家马丁·阿尔布劳(M.Albrow)所说的“脱域的共同体”(disembeded community)问题,美国社会学家尼葛洛庞帝所说的“数字化生存”或通常所说的“网络化生存”带来人际关系的冷漠化,等等,都给社区共同体的治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第二,如何利用信息化特别是网络化对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所带来的机遇。通常所说的信息化使这个世界变得很小,信息化、网络化可以提高资源整合的效率、增加沟通的便捷性。如果应用得当,信息化、网络化能够大大提高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的水平。如近年来,全国各地普遍流行“政务微博”,据统计,截至2012年8月,通过新浪微博认证的各领域政府机构及官员微博已超过45 000家。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开微博是一个大趋势,这是践行阳光党务、政务及增强政府公信力的一条有效途径,而且还能促使政府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使执政理念向执政为民方向转变,成为“网络时代新群众路线”的载体。正如我们已经指出的,南海在这方面是做得很不错的。5.城市治理与乡村治理:社会管理与社区治理的城乡一体化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和乡村是一种二元分割的格局,两者在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体制上都有很大的差异。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乡关系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总体趋势是朝着城乡一体化方向发展。在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方面,这种趋势也比较明显。南海区的农村综合体制改革就是这方面比较典型的例子。由于集体经济的发达,当前,南海区面临着一种特殊的城乡结构,我们可以将其称为“倒城乡二元结构”,即农村居民比城市居民更加富裕,人们纷纷争夺农村户口——“有车有楼不如农村有一户口”。而且,大量激烈的利益纠纷,使得农村熟人社会发生了异化,出现了“熟人的陌生社会”现象;同时,又由于大量流动人口的涌入和各种利益纠纷的博弈,出现了“陌生人的无序世界”现象。面对种种激烈的利益纠纷,南海区启动了农村综合体制改革,企图探索一条“城乡互动、融合并进”的协调发展之路。近年来,南海区通过“村改居”、股权固化、“政经分离”及构建农村集体资产交易平台等一系列举措,逐渐将改革推向深入,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当然,正如人无完人一样,十全十美的事物也是不存在的。可贵的是,南海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将一直坚持下去,不可避免的缺陷将在探索中不断得到完善,但是我们也要有思想准备,新的不可避免的缺陷也会如新的优点一样同时出现。2013年7月

引论 叩问时代精神 把握文化先机

在南中国的海疆,在改革开放的前沿之地,一股文化自觉的大潮,正席卷而来。广东建设文化强省的大幕已经拉开,佛山南海作为广东唯一的文化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先行一步,以全新的文化引领战略,将文化的核心价值浸润到政治、经济、社会及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书写崭新的发展篇章,激发人的活力与创造精神,为共同的梦想——“中国梦”凝聚正能量。

文化引领是一种醍醐灌顶的观念转变,是“软实力”与“硬功夫”协调、碰撞出的最强音,是经济高速发展之后“头脑资本”演化、裂变、提升出的全新导向思维和战略决策。南海人在纵向的历史维度和横向的全球视野中,把握发展规律与时代精神,浓墨重彩描绘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宏伟蓝图,为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

早在2010年,南海率先全方位实施文化引领战略。这是岭南热土思想解放、创造力旺盛、“生猛鲜活”的极佳写照。南海的前瞻性思维和创造性经验,为新世纪的广东和中国提供了形象而具体、切实而生动、深刻而复杂的发展案例和典型样本。

近现代以来,岭南的崛起,文化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诚如易中天所说:“在风云变幻、天翻地覆的中国近代史上,广东有着‘思想摇篮’的美称。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在这个‘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发出了震惊全国的声音,其影响极为深远。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这三个对本世纪中国的命运前途和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的人物,一个出在广东,一个出在湖南,一个出在四川,而不是出在北京、上海,是耐人寻味的。事实上,广东不但出思想家,而且广东的思想家,不是革命者也是革新者,没有一个是保守派。这其实也正是广东文化或曰岭南文化的特点,即‘生猛鲜活’。”岭南文化引领时代风骚,对推动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无疑做出了深远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岭南文化重放异彩。广东作为先行先试的排头兵,在提高经济竞争力的同时,也提升了文化“软实力”。孙家正曾指出:“广东改革开放走在全国前列,开风气之先,广东人每天都在创造着新的生活,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些成就不能仅仅看成是经济上的成果,实质上它也是一种文化的成果。作为一个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它对全国的贡献不止是那些看得见的数字,我认为最核心的还是文化,广东人所创造的文化对全国有巨大的贡献,形成了一些适应时代所需、符合我们国情的新的文化理念。”在经历了30多年经济领先全国之后,广东已经不满足于经济强省的地位,而寄望在全国占领文化制高点。2010年7月,广东省委十届七次全会专题讨论了文化强省建设工作。会议通过了《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提出要把握大势,与时俱进,肩负起建设文化强省的历史使命。2012年5月,广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进一步提出,建设幸福广东,必须突出文化引领。在该报告中强调,没有文化支撑和精神富足,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幸福广东;要以建设文化强省为目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繁荣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积极动员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充分保障和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要培育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知足常乐的社会心态,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幸福观;要大力弘扬岭南优秀文化,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民众生活和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大力宣传和实践“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新时期广东精神;要着力提升全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全面参与建设幸福广东的意识和能力;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实施国民旅游休闲计划,倡导文明健康快乐的生活方式。由此可见,广东在落实科学发展主题、加快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正积极探索文化引领实现幸福广东的新途径。

建设文化强省的宏大工程启动后,佛山市委提出“智慧佛山,文化先行”。2010年,南海率先提出实施文化引领战略,并制订了文化发展行动计划,积极探索文化引领产业转型、城市建设、环境再造、社会和谐共生共荣的科学发展新路径。不同于一般的文化建设、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提法,南海提出的是“大文化”概念,即文化无处不在,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和民生等各个领域。南海的执政者对文化的一个基本判断是:地区发展10年比经济,50年比制度,100年比文化,社会越发展,文化就越重要。他们把文化的作用定位在引领上:不断增强文化引领力和区域竞争力,通过提升文化引领力保障区域综合实力的持续增强。在南海人看来,文化是核心、是灵魂、是一个地区的精气神,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要通过挖掘本土文化潜力,打造南海区域文化,展现文化底蕴,用文化“软实力”来带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推动文化与经济相融合,促进区域协调进步,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构建和谐社会。2011年1月,南海被批准为全省第一个文化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肩负起文化发展排头兵的光荣使命。在珠江三角洲这个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一度以农村改革“实验田”闻名的南海,又以开拓者的勇气,吹响了冲锋的号角,闯出了一条文化统领经济、社会、环境等综合发展的智慧之路。

在建设文化强省的征途中,南海脱颖而出。作为具有2 000多年历史的岭南文化名城,南海提出文化引领战略,既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又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现实依据。

在2 000多年的历史中,南海一直是广东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从北方输入的中原文化首先在这片土地上落根,然后逐渐扩散到广东及华南各地。盘踞广府文化的核心地带,南海深得岭南文化的精髓,文化资源丰富,人文底蕴深厚。樵山文化、桑基鱼塘等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龙舟、醒狮等民俗和体育文化丰富多彩,以继昌隆缫丝厂为代表的工业文化享誉海内外,康有为、陈启沅、黄飞鸿、叶问、邹伯奇等名人辈出。100多年前,康有为领导了公车上书运动,南海人的敢为人先令天下为之震动。而康有为的大同思想,代表了当时先进的士大夫知识分子憧憬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文明极乐的“中国梦”,长久地影响着近现代志士仁人对未来中国美好愿景的想象和勾画。文化的滋养也鼓舞着南海人不懈努力、不断奋进,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生活的美好。30多年前,“家家点火、村村冒烟”的“南海模式”成为早期城市化、工业化及市场经济探索的一个先行者。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敢为人先的有为精神、团结奋进的龙狮精神更被提炼为南海精神,成为推动南海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发出第一声枪响,立刻激活了南海人与生俱来的变革基因。民营经济的巨大发展造就了“广东四小虎”和“南海模式”的英名。最近几年间,以“东西板块”和“双轮驱动”两大战略为支点,南海经济社会再度发生深刻变革。南海在做大草根经济的同时,也迎来了本田、奇美电子、一汽大众等众多大型企业的落户。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中,南海一直以经济建设引领社会发展,经济实力位居全省乃至全国同类地区前列。

经济突飞猛进,发展仍存隐忧。2012年3月,胡锦涛同志在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江苏代表团的审议时指出:发达地区处在改革开放前沿,一些在发展中带有趋势性、规律性的现象往往会先在发达地区出现,一些在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往往会先在发达地区显露,国际经济环境和发展态势的最新变化往往先波及发达地区,这些为发达地区深化改革开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条件、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南海的情况正是如此。由于地处改革发展的前沿,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南海较早地遇到了由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然带来的产业升级转型、城市转型、环境再造、社会建设等一系列现实瓶颈,而这些已成为阻碍区域科学发展的绊脚石。村在城中,城在村中;城不像城,村不像村;城市建设品位不足,村庄文化建设欠缺——这是南海地区城乡形态的真实写照。在成功实现农村工业化后,农民因各种利益冲突引发的纠纷和矛盾增多,群体性事件和上访时有发生,社会不和谐、不稳定因素正在加剧。探索科学发展的新路径,是地方党委政府迫切要解决的新问题。

2008年,国务院通过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首次从国家层面明确了珠三角未来的五大战略定位,并提出了“广佛同城”的战略。这一战略定位不但给南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提出了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善产业结构的紧迫课题。从2006年开始,南海确立了建设“五星级南海”的目标,明确提出要按照“经济发展更强劲,环境保护更有力,城市管理更科学,人民生活更幸福”的总体要求,把南海建设成为安居乐业、社会和谐、令人向往的一方乐土。

适逢广东省文化强省重大战略的出台,文化建设正式进入了区领导班子决策新一轮科学发展的酝酿中。2010年8月,南海区委区政府连续组织召开了多次文化建设调研座谈会,听取社会各界和专家学者的意见,逐渐明晰了文化作为地区发展的灵魂作用。2010年8月20日,南海区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召开,通过了《“狮舞岭南·龙腾南海”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0—2015年)》,明确提出跳出“小文化”的局限,构建“大文化”格局,发挥文化在经济社会中的功能,即以文化为切入点,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探索文化与产业、环境、城市、社会乃至公民素质共生共荣的科学发展新路径。

一般而言,任何一个术语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此前很多地方所提出的文化建设,局限于狭义的文化概念,即发展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各项文化事业的活动,再宽广一点就是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为文化。南海的区领导班子在对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和决策咨询后,立足南海的特点,提出了“大文化”的概念,跳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小文化”视角,以文化大旗引领产业、城市、环境、社会和公民素质综合发展,培育文化增长型城市。作为南海文化引领战略的首席设计师,佛山市委常委、南海区委书记邓伟根在施政理念方面特别注重文化的核心价值。他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指出:南海提出文化的引领作用,恰好是还原了文化的本质,是通过挖掘提炼一种独具南海特质的文化精神,并以此为切入点,推动南海各方面事业的科学发展。邓伟根强调“做文化,认识上要有深度”,要有统筹发展的力度,而且必须持之以恒。在他看来,“文化无处不在,大到一座山,小到一根针,都可以做出文化味来”,“城市可以做文化,产业可以做文化,社区管理同样可以做出文化味来”。文化的核心价值对行政力量具有引领的作用,如邓伟根通过“樵山潮人”微博发布信息所称的,南海创新社会管理的路径主要有二:一是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以政经分离为切入点,围绕自主组织和群团组织等,构筑政府职能由内往外释放的重要平台;二是通过“南海一点通”努力实现从网络问政向网络行政的跨越,实现政府职能从上而下的行政流程的高效、透明、民主和依法的再造。在文化核心价值的引领下,南海的行政管理向公共管理、善治和民主化迈进。正因为注重文化的魔力,南海的文化引领遍地开花、结果。以西樵山为例,过去对它的定位仅仅是南海的一座山,在“大文化”的概念里,它则是整个广东乃至中国的西樵山,更重要的是通过片区改造、环境再造、功能配套和产业植入,将其打造成全国旅游重镇、广府文化高地和“珠江文明灯塔”。

文化引领的改革探索最先要做的是明确引领的方向和路径。因此,南海区委区政府开始重新审视和提炼南海的文化精神元素,有机地发掘文化与产业、城市、环境、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开展了实施文化引领理念在操作层面上的深入探讨。其一,南海有庞大的产业集群,同时又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何实现文化产业化和产业文化化,此中大有文章。文化是软性的,而产业是硬性的,在产业中注入文化元素,发挥文化对产业的能动作用,能有效推进产业文化化和文化产业化。其二,文化是赋予城市个性、魅力和创造力的关键,也是城市发展提升的重要动力。南海正从工业增长型向文化增长型城市转变,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注重文化要素和文化理念的先导性,建设富有岭南文化特色的城市,能增加城市吸引力和影响力。其三,岭南水乡文化资源是南海生态环境最大的特色,南海的传统文化一直以来依托美丽的生态环境,文化生态保护是当前需要重视的问题,岭南传统文化的传承,水乡文化的弘扬,必须要与生态文明、环境保护融为一体。其四,文化是幸福社会的润滑剂和催化剂。文化事业最直接的效果,就是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公民文化素质。加大文化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能有效促进和谐幸福南海的构建。

在全盘思索的基础上,南海区委区政府很快就找到了落脚点,确定了以文化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以文化引领城市发展提升、以文化引领环境优化保护、以文化引领幸福南海建设等4个文化引领具体路径,并明晰了“四个引领”的脉络、思路和方向,制订了具体的实施操作方案,开始了文化引领的实践探索。随着理论和方案的逐渐成熟,南海的文化改革理念模式得到了广东省文化体制改革发展领导小组的垂青。南海被广东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命名为全省第一个广东省文化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试验区的确立,扩大了南海文化改革试验的平台和空间,文化引领的探索之路在南海全面铺开。在《“狮舞岭南·龙腾南海”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0—2015年)》中,按产业结构、历史沿革和文化特色,南海8个镇(街道)被科学规划为东、中、西三大文化片区,并分别打造东翼“潮涌灯湖”广佛都市文化高地、中部“动感狮城”现代产业文化高地、西翼“文翰樵山”岭南旅游文化高地“三张区域名片”。同时,推动旅游与文化融合,以西部康有为故乡西樵山为中心,整合龙舟、龙狮、民俗等传统广府文化资源,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把旅游开发和传统文化结合,突出文化与城市建设、文化与产业转型、文化与环境提升共生共荣的“大文化”发展特色,实现同城异质、错位发展。尤值一提的是南海率先提炼出以“关爱、孝德、树本、至善”为核心的基层社区核心价值观,并将其融入社会建设,以“软实力”助推“硬发展”,开启了对以文化引领城市、产业、民生全局发展新路径的新一轮探索。文化引领,不再是唱唱跳跳的“小文化”,而是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乃至公民素质提升中的“大文化”;不再是局限于文化部门内部的工作,而是渗透到南海的各职能部门、各镇(街道)、各村(居)。在文化引领目的上,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大力发展民生事业,保障公民的基本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养成公民文化人格。切实尊重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检验、评价经济社会建设成效的根本尺度。

为确保在5年时间内,文化大旗引领“四匹骏马”能自始至终拥有充足动力,南海配备了充足的机制保障。南海制定了《南海区建设“广东省文化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实施方案(2011—2015年)》作为纲领性文件,并配套制定了《促进南海区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加强文化介入的实施意见》、《加强外来务工人员文化服务的实施意见》、《文化消费补贴实施意见》、《佛山市南海区鼓励民办文化、专题性体育场馆发展实施意见》等5项制度和《文化引领促进科学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2011年到2013年之间,安排5亿元用于文化建设,预期将撬动200亿元社会资金投入文化领域。在区对镇(街道)领导年度考核增加以文化改革发展为内容的分值。一系列的工作机制体制,为文化引领模式的改革探索提供了长效的制度支撑和源源不断的动力。

沉淀与酝酿过后,是喷薄而出的实践热情。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一系列文化改革发展机制与配套措施为后盾,南海产业、城市、环境和社会“四匹骏马”前行的试验模式逐步走上正轨。全区掀起文化建设热潮,人们正为了把南海建设成遗产传承、资源富集、集群强大、服务优势、辐射广佛的文化中心城市而不懈努力,文化产业被确立为南海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改革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2010年,全区引进和开发文化产业项目30多个,包括中凯文化传媒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达力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广东南海西岸国家旅游产业园等,吸引投资超过130亿元。文化元素对城市规划建设的渗透力增强,正在规划建设的岭南文化苑、南海康有为书学院、吴家大院、朱九江纪念公园等一批建筑体现岭南文化品位和魅力。内河涌整治效果明显,岭南水乡环境进一步优化,龙舟文化等传统民俗得到前所未有的保护和弘扬。“城乡十分钟文化圈”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2011年,南海区在“中枢两翼、核心带动”发展战略的引领下,全面实施文化发展行动计划,各项工作亮点纷呈,成效显著。继广东省文化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之后、广东省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和全国首个国家旅游产业集聚(实验)区相继落户南海。全区政务微博裂变式发展,“南海微力”微群集成政务微博航母,南海区作为全国唯一的县级单位,受邀在2011政务微博年度高峰论坛介绍微博经验。“崇文佛山·书香南海”全民读书系列活动、南海历史文化丛书等品牌效应不断加深,基层文明创建成果不断深化,“十好”和谐文明村、文明社区、文明窗口等创建活动不断提升。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南海文化引领工程蒸蒸日上。2011年5月15日在深圳召开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座谈会上,南海区充分发挥文化引领作用,建设文化发展型城市的实践经验,得到了李长春、汪洋等领导同志的高度肯定。

对于“文化”本身的认识,也是在历史过程之中不断展开的。“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政党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的自觉。”如今,人们日益清晰地看到,文化引领发展、引领风尚、引领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2011年10月,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指出: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文化引领在党的文件中被突出强调,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关系到整个事业的前进方向,这显示了我们党对发展规律的深刻认知。

从学术上看,费孝通是较早提出文化自觉问题的,他指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费孝通继而指出: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才有条件在这个已经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由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各种文化能和平共处、各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同守则。费孝通的观点,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共十七大提出,我们在文化建设上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之后,文化自觉逐渐成为我国思想文化界关注和讨论的热点,怎样做到文化自觉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正如李君如所指出的:“文化自觉”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或要求,在今天的中国,文化自觉在根本上就是要探索中国文化发展的规律。这也就是说,文化自觉是在探索新的文化规律的前提下,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思想与行动的统一。

南海得风气之先,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勇于开展文化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改革理论和实践探索。南海率先提出文化引领,是贯彻执行文化强省战略的重大举措。这种“大文化”的发展理念与省委提出的“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精神是一致的,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开创性与先锋效应,给当前同类地区的科学发展提供了一种极具价值的参考模式。

在新的形势下,南海跳出局限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传统思维定势,从“大文化”的角度、以更宽的视野审视区域发展模式,将文化与经济、社会、产业和环境乃至公民素质提升结合起来考虑,充分发挥文化在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正因为此,南海的发展注入了文化养分后,显得动力更足、舞台更大、道路更宽。

南海提出文化引领的重大战略抉择,是完全符合地区实际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是南海人民精神生活领域的客观需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显现。

其一,文化引领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南海人对区情的认识更多地侧重于自然资源、基础设施、物质生产能力等物质条件和物质生产生活方面,对信息、知识、思想、观念、教育、科技、人才等文化因素的发展滞后和严重制约估计不足。深入学习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我们便会知道,现代化就是用现代的、科学的、先进的文化去“化人”、“化经济”、“化社会”。南海“软实力”的发展还相对滞后,制约着人的素质的普遍提高,也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加强文化引领,是科学把脉南海的正确战略选择。哲学家奥勒留有一句话:我们的生活就是由我们的思想造成的。这句话就是说,思想上的超前,才能带来行动上的超前。人是在思想观念的指导下行动的,没有现代的、先进的、科学的、符合实际的思想观念为引领,投资再多,也实现不了现代化。人是社会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任何一个地方的发展,归根结底都在于人,在于人的思想观念、文化水准、专业素养、精神境界,而这些都必须通过文化的熏陶、影响来提升,通过“以文化人”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的“软实力”其实是发展的“硬功夫”。

其二,文化引领是建设幸福生活的客观需求。一切发展,无论经济发展、政治发展、社会发展、知识发展、技术发展、文艺发展,本质上都属于人的文化发展,目的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当前,南海同全国一样,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区情没有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基本矛盾没有变,文化还不能满足各族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还未能充分发挥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只有以文化为引领,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从而以强大的文化力量推进南海的稳定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建设。通过对南海民族传统文化进行自觉引导,以高度的文化自觉认识、继承与创新南海精神,以世界眼光和开阔胸怀借鉴南海这片多元文化土地上所有的文明成果,唱响和谐文化,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滋润和谐心灵,建设幸福生活。

其三,文化引领是行政管理创新的内在动力。南海依据自身的区域文化特色,把握全球发展趋势,借鉴世界先进模式,以国际化的视野、高起点的要求谋划全区发展,以文化引领行政管理创新。要将文化引领真正开拓成一项战略性长期事业,一需确立战略眼光和创新体制,构建适应南海发展的动力机制;二需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投入、资源分配和绩效评估的体制机制;三需加快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打破区域部门各自为政的自我封闭现象;四需使文化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推动文化产业集群化进程的步伐,使文化产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五需充分依托城市优势文化资源,大力打造文化国际品牌,积极探索文化与科技、金融的有机结合,提高城市竞争力;六需发挥文化“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培养造就大批创新型、复合型、外向型、科技型文化专业人才和管理专家,构筑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人才优势;七需强化村居基层和社区道德文化建设,注重倡导和塑造主旋律文化和价值观,以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取向、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柔性化解社会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其四,文化引领是经营思想市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南海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提出:站得更高,才能换个角度看世界;想得更深,才能洞悉不同声音背后的利益诉求;做得更实,才能倾听到各方的意见,了解群众的真实需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要有鲜明的立场,并以之净化空气和水,让正面的、发展的、美好的东西成为南海社会的主流,培育各界对南海的关爱,围绕区委区政府的改革和中心工作统一共识,保驾护航。在具体操作中,南海率先提炼出以“关爱、孝德、树本、至善”的基层社区核心价值观,并在全区推广。通过制度建设,集聚政府、社会、市场、个人等多方力量参与文化建设,在南海的市场经济大潮中,传统精神正重新成为道德坐标和文化特色。一个温情的城市才能吸引人,一个有温度的社会才能和谐繁荣。在南海的社区核心价值观里,“关爱”是孔子的仁,即学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孝德”是儒家治天下的落脚,以家庭传统教育为切入点,润泽人际关系;“树本”即共建共享,树人树本,最符合基层社区的特点;“至善”则是劝人从善,是每个华夏子孙的道德追求。南海的基层社区核心价值观是对广东精神“厚于德”的最好的阐述,以此塑造邻里互助、诚信友爱、尊老爱幼的社区新型人际关系。

综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文化是一种超越性的力量。文化产生于人类对周围世界的体验、探索和理解之中,它的发展和延续与人类所处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及民族心理、习俗、信仰、观念密切相关。文化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晶,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一切能力及精神创造物,更是人类文明得以存续、传播和绵延的动力。文化以其对社会历史的巨大作用力,贯穿、渗透在社会实践的每一个具体而细微的环节中。文化的力量不仅在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重大社会实践之中,而且还在更为宏观的历史层面上以其无微不至的渗透力和强大的整合力构成人类物质与精神创造的巨大张力。文化的功能与作用,既表现在对意识形态的整合和价值体系的构建上,又表现在对公民思想、行为的引导和规范上,还表现在对经济发展的促进、提升和对社会的凝聚作用上。

南海文化引领战略把握了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和潮流,是科学理性思维的产物,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按照南海区领导的说法:“在南海这种最有文化底蕴的地方,要多思考、多发掘、多总结,不能太短视。要提倡文化自觉、文化思考,提倡文化并不是简单地归咎为单纯投入产出的问题。”这表明了一种摒弃功利主义的态度,着眼于长远大计,遵循文化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南海的实践表明,文化引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幸福生活的必然路径选择,是文化行政管理创新的内驱力,是经营思想市场的凝聚力,也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在文化大旗的引领下,南海初步形成了思想解放、引导有力、机制健全、保障得力、激励有效、活跃有序、宽松和谐的良好发展环境,产业升级、城市转型、环境再造和公民素质提升的系统工程良性运转,推动全社会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充分涌流。

第一章 创新文化理念谋划区域发展

改革进入“深水区”后,发展的思路如何突破?南海的回答是,用文化大旗引领产业、环境、城市、社会“四匹骏马”前行。这种“大文化”统摄的理念,是南海在面临发展瓶颈日益凸显的情形时,对城市发展路径所做的新定位。以文化为切入点,让文化渗透到产业、环境、城市、社会等多方面,以文化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以文化引领城市发展提升、以文化引领环境优化保护、以文化引领幸福南海建设——南海的文化引领战略实施后,全面而深入地发挥了文化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可以说,文化引领战略是充分把握住文化作为人类社会存在物而具有的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属性,通过发挥文化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不应偏废的两大重要作用——文化影响力与文化生产力来引领城市建设。文化影响力主要表现为,对生产力中的人力要素发挥重要影响力。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影响是全局性、长期性的因素,是一种凝聚性、控制性的无形力量,它通过主流价值体系对思想市场的引领,对舆论风向的把握,对人的综合素质的培育,提升人的价值观、社会心态与信念,开发人的聪明才智,拓展人的眼界视野,提高人的创新能力,打造一个团队、一个群体、一个区域的经济文化优势,最终作用于城市社会的整体发展,建设宜居绿色生态环境和大众幸福生活。文化生产力主要体现在产业层面,既表现为运用高新科技研发、生产各种文化产品,提升文化产业方面的实力和竞争力,也表现在产业发展中注入先进的创意理念、科技优势、管理机制、企业文化、消费观念等,以推动城市产业经济与消费市场良性发展。利用文化力量来引导社会经济的实践活动,为发展提供支撑点,是知识经济时代区域转型升级的一种新路向。

第一节 文化引领的理念创新及实施路径

“文化”及相关的“文化引领”,都是出现频率极高的词。何谓“文化”?当今世界关于文化的定义,据说多达数百种。由于文化内涵的丰富深邃与文化外延的扩展变化,人类对文化的本质认识一直处在逐步提升与深化的历史过程中。这与人类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思维方式的演进密不可分。本节拟对文化引领的理念创新及实施路径等进行探讨。一、文化的内涵“文”和“化”两个字在我国出现的时间都比较早,在出土的甲骨文中均已发现。“文化”是一个中国古已有之的词语,又在近代吸收了西方学术思想后,赋予了新的含义。据学者考证,今天通用的“文化”一词,便是近代学人在译介西方相关词语时,借用中国固有的“文”、“化”及“文化”等词,加以熔铸再创而成的。在汉语口语系统和典籍中,“文”和“化”是常用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义,“文,错画也,象交文”。《系辞》上说“物相杂,故曰文”。《说文解字》谓“化,教行也。从匕,从人”。“文”与“化”并联使用,较早见之于战国末年的《易传》,《彖传》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连用作为一个单独的词,则较早出现在西汉刘向所著《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总体而言,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基本属于精神文明(或狭义文化)范畴,大约指文治教化的总和,与天造地设的自然相对称,与无教化的“质朴”和“野蛮”形成反照。

在英语中,“文化”是含义最复杂的词语之一,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混沌性,不同的学科领域、不同的思想体系有着不同的定义。英国杰出学者雷蒙·威廉斯认为,文化意味着双重意义:“一是文化各成员接受训练以了解各种现成的意义和方向;二是可以获取并接受检验的各种新观察和新意义。我们就用以下两种意思使用文化的:一是整个生活方式——诸种普遍意义;二是指艺术和学习——发现事物和创造性活动的特殊过程。”威廉斯的界定,融合了人类学和艺术学的某些思想。

综合有关论述,文化的内涵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①文化作为人类社会存在物而具有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属性。②文化说到底就是人化,是人类特殊的生活方式和活动方式,是社会成员共同的文明素质和心理结构,是民族的集体智慧、集体性格,是凝结在社会成员中的核心价值、行为定势。③从构成要素上看,可细分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管理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内容,是自然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结合,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二、文化引领的理念创新

所谓文化引领,是指文化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所起的方向性的引导作用。目前,学术界有关文化引领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先进文化对人生观、价值观、社会发展及幸福生活的引领。

有研究者提出,中国共产党的一个突出优势,在于通过打造先进文化来引领社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也是一部活生生的先进思想和文化引领的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文化引领战略。首先是以“两手抓”的战略,解决党的工作重心转移之后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关系的科学定位和相互促进问题;其次是以党的思想理论与时俱进为主轴,强调先进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推动;其三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为中心环节,形成党的指导思想—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先进文化这一完整的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的引领体系。另外,还有一些论者提出,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能开创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和谐局面。要用先进文化引领幸福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了正确的人生态度,就能从生活中获取到、感受到、体验到更多的幸福。

在城市建设的思路中,也有一些地方提出文化引领的思路。2011年,广东省中山市利用迎接百年辛亥这一历史契机,提出建设翠亨新区的设想。2012年10月30日,广东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广东中山翠亨新区发展总体规划(2012—2030年)》。翠亨新区强调“文化引领、生态优先、产城融合、智慧创新、和谐善治”的发展理念。翠亨新区的文化引领理念是:推动城市发展与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深入挖掘和整合中山乃至广东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建设特色文化城市,走出一条以文化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之路。坚持包容增长、绿色低碳、集约发展、文化引领、共建共享、和谐善治,提高社会建设管理水平和文化“软实力”。翠亨新区力图用文化引领塑造灵魂,体现了对文化建设的重视,以塑造更加生态、更具特色的城市环境和城市形态。

按照通常的说法,文化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密不可分。然而,南海对“文化”的审视,站在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南海文化引领战略采用的是“大文化”理念。在这里,对“文化”的界定不仅包括文学、艺术和学术,还包括生活方式、民生权利、价值系统、人文景观、历史传统和风俗习惯,是自然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结合,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南海区委区政府视文化为整体社会结构的内在精神之魂,以文化引领产业升级、城市转型、环境再造及社会和谐发展,意在跳出传统的文化建设的单一领域,跳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二分法的“小文化”视角,用“大文化”的内核实现文化与产业、城市、环境、社会的有机结合,让文化成为南海科学发展的新引擎,大力建设文化发展型城市。

南海文化引领战略的核心要义,是对文化发展规律和社会经济客观规律的完整把握、无缝对接。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在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中,要极大地发挥文化所能提供的起支柱和促进作用的支撑力、抗压力和拉动力。文化是人类历史进程中长期积淀的相对稳定的价值体系和行为方式,是渗透到经济、政治、社会、环境中的人的精神基因和价值基因。文化的引领能力,既是一种“软实力”,也是一种“硬实力”。对于一个人来说,文化引领力可看作是生命的灵魂;对于一个地区来说,文化引领力是发展的助推器;而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文化引领力是和谐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出于对文化地位的深刻认识,南海主动地回应时代的要求,进行文化引领的深入探索和自我创建。

对于南海的政府工作人员而言,文化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文化既是一种资源、一种资本,又是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既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基础和动力源泉,又是凝聚人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精神纽带;既是提升经济、产业和产品的文化内涵、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又直接关系到高层次的生活质量和民生幸福。

基于一种自觉的文化理念和认识,南海的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注重从文化的层面思考城市发展的命题,他们希望人人都是“文化局长”,能从文化的角度来看问题,让这里的建筑会讲故事,把南海久远的故事讲给世界听。

将文化上升到全局谋划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是对一味追求政绩的GDP文化、没有节制的物欲文化、虚荣张扬的奢侈文化、吃子孙饭的透支文化等的矫正。文化虽然不能代替经济和社会,但它却可以通过人、通过物、通过体制和机制而全方位、深层次、大幅度地作用于经济和社会,并使之不断地趋于兴旺和发达,实现富裕与和谐。将文化作为城市发展战略的轴心,就必须高度自觉地运用文化的效能和力量不断地给予经济以推动、精神以鼓舞、生活以欣悦、社会以和谐,积极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和良好的人文环境,大力构建科学文明的社会机制与生产、生活秩序,着意延宕城市的历史文脉和凸显城市的文化个性,并采取多种方式方法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将智能优势递增为经济优势,将精神动力升跃为发展动力。在南海,“文化引领”这一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影响到了各行各业的发展。如南海九江镇的九江酒厂(广东省九江酒厂有限公司的简称)通过挖掘酒文化内涵,越做越有奔头了:先是创办了国内首个米酒博物馆——九江双蒸博物馆,3年来累计接待游客超过30万人次;2011年又与香港TVB合作拍摄了电视连续剧《九江十二坊》,播出后九江米酒名气大增,慕名而至的宾客络绎不绝,其中有七八成是从港澳地区过来的。该厂负责人表示,这是过去单纯做产业没办法达到的效果,原来仅卖几元一瓶的酒现在能卖到两三百元,他们渐渐尝到了做文化的甜头。再如,西樵镇经过细致的调研和论证,他们深刻意识到,新产业启动已时不我待,而且依托西樵山这块金字招牌,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为此,他们开始了文化产业寻根之旅:2009年下半年西樵镇政府配齐旅游办,提出创国家5A级景区构想;2010年初,又首次在西樵镇人大报告里提出了建立文化高地的战略。如今,西樵“文化高地”展现新魅力。西樵山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成功创建,实现了佛山国家5A级旅游景区“零”的突破。西樵成功申报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镇,松塘村被评为“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简村、百西村头村被评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西岸森林生态园挂牌为国家4A级景区。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文化引领的重要目标是提高公民素质、凝聚共同理想,南海积极将社区文化融入日常活动,培育社区新型人际关系,努力形成和谐的社会氛围。当代社会处于空前的大变革之中,生产力持续发展,经济社会结构不断调整,物质财富积累成倍增长,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空间被大幅度拓宽,生活方式、价值选择有了完全的自主性,个体享有更多的自由。知识爆炸、信息爆炸的冲击波,使社会的整个价值系统历经强烈的震荡,人们的心灵从未遭受过如此多样化观念的碰撞。面对加速改变的外部世界和各种混杂信息、异质思维,南海大力弘扬“关爱、孝德、树本、至善”的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形成全区人民的道德共识。南海区《政府工作报告》曾明确提出,塑造基层社区核心价值观,是提升南海城市文化品位的一项重点工作:“弘扬‘关爱、孝德、树本、至善’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道德文化建设,提高社会文明水平。”在南海的核心价值观中,“关爱”倡导奉献社会的济世情怀,“孝德”弘扬尊老敬老的伦理道德,“树本”强调造福桑梓的社会美德,“至善”追求德能双馨的人生境界,这与“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新时期广东精神一脉相承,是“厚于德”在南海的具体体现,体现了南海“以德为本”的发展思路。通过制度化建设,南海大力发动群众参与到基层社区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中来。经济发展驶入高速路之后,南海人以崭新的文化理念对公民素质建设和城市发展进行科学筹划与战略考量,开始了对“阳春白雪”之梦的追求。

基于空前重视文化的宏观背景,站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观念创新,南海将文化的功能向前推进,以“大文化”理念统摄全局,使文化成为区域发展的核心要素,贯穿到思维观念和行为实践的各个方面。文化引领战略超越了传统的文化概念和思维模式,体现了自觉的文化态度、独立的自省精神和开放的创造精神。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已使文化的内涵变得异常丰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观念,已经是对传统框架的极大突破。

通过对城市发展经验和教训的反思,南海人已形成一些基本共识:城市发展不仅意味着现代化、工业化和信息化,同时更需要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精神内涵。文化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一个注重内修、崇尚生态的美丽南海正在崛起。三、文化引领的实施路径

进一步言之,南海文化引领战略的实施路径体现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幸福生活;创新文化行政管理;文化引领思想市场;以文化引领经济发展;以文化引领城市形象提升;以文化引领环境优化保护;深入发掘特色文化资源等方面。

1.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幸福生活

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南海各个街道、镇通过开展公民素质提升、“城乡十分钟文化圈”、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人才集聚、区域形象塑造等五大基础工程,全面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人民幸福生活的构建。

以文化引领幸福南海建设,还包含加强文化事业建设,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公民文化素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等内容,突出文化作为幸福社会的润滑剂和催化剂的作用,促进和谐幸福南海构建。

文化引领战略实施以来,南海区以争创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为动力,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让普通百姓享受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该项工程要求在全区286个(村)社区建立“六个一”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要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要体现一个综合文化活动室、一个“文化驿站”、一个群众文化广场、一名文体专干(辅导员)、一支“文化义工”分队、一个以上特色群众文化活动项目这六个要素,在建成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社区大舞台、粤剧私伙局、社区大讲堂等多项旨在倡导邻里互动,促进社区和谐的活动,以满足居民的文化生活需求。

2.创新文化行政管理

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先进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文化理念是行动的灵魂。从文化的角度看,建设服务型政府,就是要确立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的理念,规范政府运行模式,构建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环境,塑造以人为本、民众至上的行政价值、行政心理、行政行为,用民主参与型行政文化引导公民参与城市管理。先进文化对政府运作、城市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先进行政文化对行政组织和组织内每个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起着导向作用,使组织成员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的整体目标趋于一致。这就决定了先进的行政文化必然具有区域文化的导向作用,在有形或无形之中引导着包括城市文化在内的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先进文化是行政人做好政府管理工作的内在驱动力,它提供相应的价值、信仰、思想、感情、生活方式及行为规范,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行政人走出短视、功利的陷阱,将“黑箱”行政模式转为公开性行政模式,提高公共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质量,最终走向崇高。

以优秀的行政文化引领政府职能转变,南海坚持深化改革不停顿、创新驱动不止步、捍卫基层不动摇、改善民生不放松,从机制、队伍和作风上加强建设,致力打造一个廉洁高效的有为政府。南海的政府工作人员认为,开放的社会需要民主的声音,和谐的城市需要理性与包容,幸福的家园需要全民共同建设。南海的行政人牢固树立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价值观,深化农村体制综合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社会民生领域的改革,释放发展新活力,切实提高发展品质,增创南海新优势,再饮“头啖汤”。

任何的改革探索,都需要有坚强的后盾和充足的保障,要善于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总结形成长效的机制体制。南海在实施文化引领战略过程中,创新文化行政管理,制订一系列加快推进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建立完善组织、政策、财政等保障机制,确保文化建设走上机制创新、制度保障的快车道。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文化引领战略真正是从“大文化”的角度审视区域发展,将文化引领渗透到社会管理创新中,动员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和资源共同参与,探索的是一种“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社会共建”的文化引领模式,从根本上保障文化引领战略实施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南海努力创新文化行政管理,打造城市的管理者和市民群众共同认可的文化价值体系。创新社会管理,强调政府、企业、社会团体、个人等社会各层次的社会责任感和相互关爱,树立起现代城市建设的核心价值观,从源头上保证社会安定和谐。南海通过大力实施“村改居”,探索推进政经分离,推出“南海一点通”电子政务平台,大力加强政务微博建设等途径革新政府机构的管理和工作手段,提升民生和社会事业服务水平,改善公营行业形象;建立企业参与社会建设制度,引导企业资本投向公益,增强企业社会责任;积极培育社会组织,推广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机制,扶持培育公益社团,使之发展成提供公共服务的第三方力量;切实落实“小政府、大社会”的创新管理,使各项民生工作、文明工程、社会公益可由社会共建共管。

3.文化引领思想市场

2011年,佛山市党代会报告曾提出要建设“开放系统”,建立更加开放和富有弹性的治理格局,作为全国政务微博群的先行者,南海已打造了全国最大的政务微博广场,其所作出的政务微博督察、政务微博考评机制等探索引领了全国风潮,在政府与民众之间架起了及时沟通的桥梁,基于信息社会时代的“开放系统”初步成型。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不同利益主体发出不同声音,形成各种思潮,这些利益化的思潮加上市场化的媒体工具,以及互联网微博的放大作用,形成了强大的思想市场。对此,南海区领导认为,传统的宣传方式已不足够,要率先探索思想市场的经营。市场是商品的买入和卖出,思想市场是思想的输入和输出,经营思想市场,就是用各方都能接受的方式,实现对主流价值的输出。在互联网和利益博弈的时代,南海宣传文化部门不仅仅是信息提供者,更要做思想引领者,引导社会声音的方向。南海提出经营思想市场的观点,体现了文化对不同思潮、不同声音、不同利益诉求的引领。他们驾驭复杂的舆论宣传局面,以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为载体,开展“关爱、孝德、树本、至善”等有着明显地方特色的公民素质教育名片建设,将这些道德观念深入到南海的社区、外来工群体中,有利于培养社区文化核心价值观,保持社区的和谐稳定。

4.以文化引领经济发展

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价值信念、伦理道德习惯及意识形态等统称为文化的东西,往往是影响经济体制变迁和制度创新路径的重要因素。沃尔顿·汉密尔顿说:一种制度意味着一种思维方式或某种广为流行的、经久不衰的行动;制度是植根于人群的习惯或风俗,它为人类的活动划定界限,并且强加给人类某些活动。杰佛里·M.郝奇森认为,制度就是通过传统、习俗或法律约束的作用力来创造出持久的、规范化行为类型的社会组织。哈里森及其制度经济学的第三代学者在对制度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都倾向于认为:虽然制度依赖于个人选择,但是不存在孤立状态下的个人,个人选择是内植于社会文化结构之中的。诺思在北京大学演讲时曾说:我们的社会演化到今天,我们的文化传统,我们的信仰体系,这一切都是根本性的制约因素。由此可见,在一个社会系统内,文化与经济不是两条永不相交的“铁轨”,文化与经济是共生互动的。特别是工业经济的成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迅猛崛起,各国致力于促进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避免市场经济对文化的负面效应,使文化与经济在双赢格局中共同进步。

南海文化引领战略在经济方面体现为以文化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将文化融入经济活动之中,提升经济的价值和品位,以形成行业特色,增强吸引力,推动消费,增加经济的总值;二是让文化赋予城市经济发展以极高的组织效能,从经营管理理念层面上保证城市发展的制度连续性、规划合理性和建设系统性,为经济提供深层次、宽领域、强势头的动力。以文化引领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在于实现文化产业化和产业文化化。文化是软性的,而产业是硬性的,在产业中注入文化元素,发挥文化对产业的能动作用,能有效推进产业文化化和文化产业化。

5.以文化引领城市形象提升

城市形象是一种文化感知,是城市内在历史底蕴和外在特征的综合表现,是城市整体的公众印象,是城市总体的特征和风格。美国城市学家伊里尔·沙里宁有句名言:“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够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文化能够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是城市面貌与内在精神的有机统一,是历史文化与现实文化的有机统一。世界上著名的城市都有其演进的文化、传承的精神和延续的历史。几乎每座世界历史文化名城都实实在在地浸透着这座城市乃至国家的历史,展示着这座城市乃至祖先的辉煌,体现着这座城市乃至民族的精神,折射着这座城市乃至地域的文化精神,象征着这座城市乃至公众的生活品位。如维也纳是世界音乐之乡,罗马是古典文化集萃的城市等,这些城市的文化定位为城市形象的塑造赋予了美好的品质。

以文化引领城市形象提升,意在通过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注重文化要素和文化理念的先导性,建设富有岭南文化特色的城市,以增加城市吸引力和影响力。任何一个城市的形象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南海在塑造城市形象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城市建设者的主体能量,让整个城市的建设者共同参与、共同创造和共同享受,营造“善美星空”,使“千年古郡、幸福南海”的印象深入人心。

6.以文化引领环境优化保护

以文化引领环境优化保护,源于文化生态保护的考虑。岭南水乡文化资源是南海生态环境最大的特色,南海的传统文化一直以来依托着美丽的生态环境,文化生态保护是当前需要重视的问题。岭南传统文化的传承、水乡文化的弘扬,必须要与生态文明、环境保护融为一体。

里水镇依托里水河道宽广、水质良好的天然环境优势,在建设文化强省的城市发展大背景下,以建设“梦里水乡”为目标,以公园化战略、美村计划,三河六岸改造提升为抓手,实行环境再造,以“全城全义”、“上善学堂”、“新里水人”为手段,提升人文素质,努力打造一个活力、休闲、生态、宜居、上善的广佛新城。

西樵山文化集中体现为火山文化、石器文化、理学文化、宗教文化、龙狮武术文化、生态文化。2010年以来,根据南海区委区政府文化引领发展战略,西樵镇紧紧围绕打造“文翰樵山”岭南文化高地和国家旅游产业集聚(实验)区的目标,以健全机构、深化规划、项目引领、充实内涵为抓手,全面推进西樵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带动产业升级、城市转型、环境再造、公民素质提升,展现西樵山岭南名山新形象。

7.深入发掘特色文化资源

既然是文化引领,必然需要找到可以引领社会发展的文化具象、文化资源。南海各个街道、镇仍需根据自身文化特色,进一步将文化具象化,发挥文化在建设幸福南海中的引领作用,全面促进城市发展。

南海区辖2个街道(桂城、罗村)、6个镇(里水、九江、丹灶、大沥、狮山、西樵)。桂城街道地处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东部板块,毗邻广州,是南海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当地的两大品牌文化是千灯湖都市文化和平洲玉文化,其文化引领战略也主要围绕此两大文化品牌开展。如:以平洲玉器为主导,走产业、文化、旅游、休闲融合之路;开办千灯湖音乐节,全免费、全开放,通过文化惠民,向市民持续传播休闲、时尚的城市文化理念,以及“爱己及人,助人乐己”的社区核心价值观;提炼关爱文化的核心精神,探索新型的社会管理模式,着力提升民生和社会服务。

罗村街道把与孝德相融相通的咏春、花灯和状元文化加以发扬光大,形成了以孝德文化为统领的四大文化品牌,引领罗村精神和文化的发展方向。

九江历史悠久、积淀深厚、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乐善文化传统,全力打造“乐善九江”品牌。

丹灶位于南海区西部,自古人文渊博,历史文化深厚,是近代史上著名维新领袖、书法大师康有为的故乡,并且文物古迹丰富。聚焦打造有为文化,擦亮区域文化品牌成为丹灶实施文化引领战略的核心,其积极开展创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工作、开展文化遗产保护、深度整合文化旅游资源、规划建设重点产业项目、完善文化基础设施等均与康有为文化无不关联。

大沥作为一个商业和工业都非常繁荣的大镇,在广佛同城与沥桂一体的发展战略下,它既有着龙狮文化的百年传统,也有“关爱共融、温情大沥”的包容共进,海纳百川的融合精神。以文化引领战略带动中心工作,大沥着重于不断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打造都市文化、伯奇文化和龙狮文化。

狮山以产业文化、校园文化、桃园文化、民俗文化及树本文化五大文化品牌引领狮山的发展,通过大众文化与高雅文化相融合、现代产业文化与传统民俗文化相融合的文化结构,提升狮山的城市环境、人文环境。

第二节 南海文化发展的历时态扫描

用文化来统领一个区域的发展,南海具备这方面的底气。南海历来是岭南文化之乡,传统文化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在几千年的文脉传承中,南海西樵山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逐渐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那就是:思想自由、开放融通、兼容并包、择善而从的社会心理,经世致用、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价值取向,敢为人先、勇者无惧的进取精神,清新活泼、崇尚自然的审美情趣等。这些也正是岭南文化的基本精神,所以西樵山文化是岭南文化的典型代表。文翰樵山、南海精神,体现了地域文化的总体特征,是对南海历史文化丰富内涵和内在本质的高度概括。一、历史上的南海文化传奇

南海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距今六七千年前,南海先民创造的西樵山文化,就被后人誉之为“珠江文明的灯塔”。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设置南海郡,隋开皇十年(590年)设置南海县。南海历代文教昌盛,宋朝开始独立设置县学,而设立民间书院,则盛于明代。清康熙、雍正、乾隆、道光期间,南海书院社学达500多所,居广东全省之冠。在历史的长河中,南海人创造了厚重的地域文化。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对形成人的精神禀赋和社会氛围起着潜在的巨大作用。有论者曾这样形象地描述南海的文化气韵:南海的过去和现在都充满了刺激,她的未来也同样会刺激下去。这样的历史发端于南海人代代相传的秉性——这片骚动不宁的土地总是盛产那些骚动的思想和灵魂。武艺高超的黄飞鸿从南海闯荡江湖,不仅没有在险恶的江湖中失手,而且德艺双馨,弟子满门,备受膜拜;个子不高、身体也算不上强壮的康有为凭借他满脑子变革的思想,就把整个中国闹得天翻地覆;自称“一介书生,学识疏浅”的邹伯奇竟然捣鼓出中国第一台照相机;而从海外打工归来的陈启沅在家乡西樵开办了中国第一家由中国人自己经营的机器缫丝厂,开启了中国近代纺织工业的先河,也奠定了西樵成为当代中国三大纺织品批发市场之一的产业地位。如果历史过于遥远,那么现代中国天空中的“南海之星”依然璀璨夺目:詹天佑、何香凝、马万祺、曾荫权、梁广大、陈香梅、石景宜……这份名单中的任何一个都有资格载入历史的大书中。因为他们,南海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而且已经成为一个文化概念。

南海自古经济发达,人文荟萃,有广东“首府首县”之美誉。南海与顺德、番禺,由于区域相邻、语言相通、文化同源,习惯上被广东人统称为“南番顺”地区。对熟悉广府文化的人来说,“南番顺”可是个响当当的名字,在海外华侨华人心目中,更是具有极大影响力。

纵观整个历史,南海文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却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在30多年的时间里,南海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断实现历史性跨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文化普及盛况。从历史纵向的维度来看,改革开放之后,南海迅速从“文革”的文化荒漠中走出来,文化发展驶上快车道,逐步开创文化建设的繁荣局面,为文化引领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2003年设置佛山市南海区为分界线,我们大致可以将改革开放后南海的文化建设分为两个阶段:恢复中的探索起步期(1978—2002年)和崛起中的繁荣发展期(2003年至今)。二、改革开放后恢复中的探索起步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的简称)以来,南海的文化发展不断跃上新台阶。从1978年到2002年,南海的文化建设在百废待兴中探索起步。“文革”期间,南海的文化事业同全国一样,遭到空前的破坏。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确立,南海人不断解放思想,打破“左”的框框,促进文化事业复苏,推动文化市场起步、发展。南海人体现了一贯的“兴文重教风”,在城市建设方面,注重文化含量,包括“硬件”(文化设施)和“软件”(人的文化素质、人的文明行为),积极开展健康活跃的群众文化生活。1982年起,南海财政先后投资兴建粤剧团、图书馆、文化馆、文化宫、文化局、博物馆等单位的新楼舍,还修复康有为故居,兴建了康有为纪念馆等。各镇政府也投资、集资兴建文化楼或文化中心。1991年,南海用于发展文化事业的资金达1 500万元,新建文化阵地面积4万平方米。同年,在全省文化馆(站)评估定级中,大沥镇文化站、西樵山旅游度假区文化站、丹灶文化站、松岗文化站被授予广东省首批特级文化站。

在文化经济方面,南海的文化娱乐市场萌发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文化市场的项目较小,全县只有30多家经营单位,主要是电影放映、音乐茶座、文艺表演等。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外来文化产品、文娱活动形式不断传入,南海的文化娱乐市场从小到大、逐渐繁荣。南海人市场意识强,商业文化渗透在商品流通领域的各行各业、各类商品、各个过程中,包括商品文化(如饮食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营销文化(如柜台艺术、经营哲学等)、环境文化(如交易环境、城市文化和人的素质等)、伦理文化(如商风、商德、伦理规范等)。南海抓住这些环节,发展商业文化。

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南海的文化市场也相继建立起来,文化产品、文化设施、文化活动也讲投入产出。文化作为一种产业以自己独特的形式,既讲求经济效益,更讲求社会效益,进入社会主义的大市场。如大沥镇文化站,挂上“社会文化管理办公室”和“文化娱乐发展总公司”两块牌子,起到行政管理、经营和业务辅导三大作用,充分体现经济与文化的紧密结合和相互促进的关系。作为社会文化管理办公室,大沥镇文化站负责了全镇的文化市场管理、组织和领导文化活动;作为文化娱乐发展总公司,大沥镇文化站是一个文化经济实体,实行“以文养文、自负盈亏”的经济;同时,大沥镇文化站又负责各种文化活动的业务辅导,向各管理区(村)、企业输送文化产品,提供服务,使以镇为中心的文化向各管理区和企业辐射,带动企业、村、户文化活动的开展,形成上下左右、纵横交错的文化发展网络。大沥镇文化活动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文化建设的发展有着坚强的后劲,同它适应市场的文化经营分不开。他们通过文化经营,每年积攒一点钱,办一件新事,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发展。

1992年南海撤县建市后,进一步巩固、完善、扩大了文化阵地,壮大了文化工作队伍,群众文化活动空前活跃,文化市场日趋兴旺。1993年,南海文化系统和文化娱乐业所拥有的固定资产已达1.5亿元,从业人员达2 000多人,除文化系统审批的1 099个经营单位外,还有一批其他系统审批的文化娱乐项目(如广播电视局对音像制品的零售、出租、放映也有审批权)。各种文化娱乐场所、设施遍布城乡。

南海一直重视文化活动设施建设。由于经济发展快,南海的文化建设有了物质的保证,建设了相当规模的文化设施。1995年,南海由政府、社会投资新建、扩建了一批投资大、规模大、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的文化娱乐设施,总面积达6万平方米,总投资达1亿多元。1999年9月,南海市政府投资4 800多万元在南海桂城南新三路与南兴六路交汇处兴建了南海影剧院。南海影剧院实行企业管理,其主要任务是电影放映、艺术演出及会议活动。

南海充分发挥文化站的阵地作用和龙头作用,基层的文化工作有了一个重要的平台和载体。1997年,黄岐文化站、盐步文化站、平洲文化站、小塘镇文化站被评为广东省特级文化站。特级文化站所占的比例在广东全省名列前茅。2000年,南海有镇(区)文化站20个,其中广东省特级文化站12个(包括广东省“十佳”特级文化站2个,全国民间艺术之乡2个,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3个)、一级站3个、二级站1个、三级站2个。文化活动场所总建筑面积25.3万平方米。南海的各个文化站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规范培育文化市场,积极研究当地文化活动特色,发掘、保护和利用区域文化资源,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同步、可持续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为全区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

由于经济的发展,群众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作为文化活动主体的普通群众,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身到文化活动中去。随着南海“两个文明”建设发展,各项文娱、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其中,常规性的音乐赛事有:文明村合唱大赛、少儿艺术花会、艺术节等。此外,还经常参与一些佛山市及广东省所举办的各种类型音乐赛事。早在1987年,南海举办了第一届艺术节。1989年,南海举办了第二届艺术节。1992年,南海举办了第三届艺术节。1994年,南海举办了第四届艺术节。1998年,南海成功举办了第五届艺术节。2002年,南海成功举办了第六届艺术节。越是往后,南海艺术节的规模越大、水平越高,参与的人越多。如南海第六届艺术节以弘扬主旋律、创新传统文化、推广高雅艺术、繁荣群众文化艺术为目的,通过创作、展演反映当代南海风采的文艺作品和节目,激励人民群众保持和发扬奋发向上、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这届艺术节由五大板块组成:第一板块是文艺汇演;第二板块是大型系列组舞《金秋南海》;第三板块是话剧《红裙子》;第四板块是《南海文华》文艺作品集;第五板块是“情系南海”美术书法摄影展览。通过举办艺术节,南海精心打造艺术展示的舞台,弘扬岭南文化,营造积极向上、清新高雅、健康文明的城市文化氛围,有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艺术欣赏水平,形成文化的凝聚力。

南海的文化建设,从“文革”遗留的衰败、凋零中探索起步,短时间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91年,南海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1998年,南海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文化先进市”。三、崛起中的繁荣发展

2003年设置佛山市南海区,新的文化发展思路开始形成。同年,南海区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建设文化强区的目标,明确了各级党委、政府抓文化的责任,文化工作纳入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到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到各级财政预算,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到城乡建设整体规划。由此,南海文化建设进一步提速。南海人深入探讨有关文化的话题,寻求文化发展的策略,规划文化前进的方向。从文化消费、文化事业建设到文化产业投资等各个领域,南海春潮涌动,进入空前的文化繁荣发展期。

凭着雄厚的经济基础,南海建立了稳定的公共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区、镇(街道)、村(居)三级财政逐年加大对文化事业的经费投入。2006—2008年,财政投入的文化事业经费达3.1亿元。3年中,南海文化事业费的增幅为50.77%、47.31%和177.27%,均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3年中区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分别为27.44%、30.09%、21.01%)。3年中,南海人均文化事业经费分别为33.68元、41.97元、73.99元,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年中,广东省人均文化事业费水平分别是16.35元、18.54元、21.29元)。针对文化馆改造和博物馆迁建两项工程,区财政安排专项经费1.08亿元。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都是区财政全额拨款单位,经费得到稳定的保障,较好地解决了文化设施建设、队伍建设和人员经费等实际问题。

南海区、镇(街道)两级政府及派出机关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相继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多渠道、多方式筹集资金,加大了对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兴建了一批档次高、质量好的标志性文化设施项目,投资规模和建设规模都有了较大的增长。如2003年开始投资1.53亿元建设南海文化中心,2004年九江镇投资2 200多万元兴建九江儒林文化广场等。全区8个镇(街道)文化站硬件设施完善,在2003年全省文化站评估定级工作中全部被评定为广东省特级文化站。其中大沥文化站被评为全国先进文化站和广东省示范文化站。全区283个村(居)都建有功能齐备的文化室。2004年,南海通过全国文化先进县复评,2005年被评为“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

2006年10月,南海区政府全面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认定和抢救了一批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海区现有南海醒狮、粤剧、茶基十番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官窑生菜会、乐安花灯会、盐步老龙礼俗、叶问·咏春拳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项,三山咸水歌、南海龙舟说唱、里水北沙武术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3项,葛洪炼丹传说、佛鹤狮头扎作、西樵山传说等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5项。

在大规模建设硬件工程的同时,南海也在打造“软工程”,塑造文化品牌与城市名片。早在2004年,南海积极实施精品战略打造文化品牌,注重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实施“人才兴文”战略,对文艺骨干、文化干部队伍加强培训和锻炼,有效地促进了文化繁荣。同时,南海着力对旅游景区进行文化提升,如西樵山、南国桃园、南海仙湖旅游度假区,还对一些具有历史价值的古村、古祠、古迹进行文化挖掘,如康有为故居、黄飞鸿故居等。另外,新兴的旅游景点也进行了文化包装,如蒙娜丽莎文化艺术馆、九江双蒸博物馆等。文化的介入,对旅游品牌形成起到了积极作用。南海还积极承办世界级、国家级大型文化活动,如第七届亚洲艺术节、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音乐、曲艺复赛等,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影响。各镇(街道)有各种节庆文化活动和单项艺术比赛,并积极探索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的特点,形成一镇一品。如桂城休闲时尚文化节、西樵体育艺术节、丹灶康有为文化节、狮山文化艺术节等已成为影响较广的艺术品牌。这些有示范性及导向性的文化活动活跃了广大百姓的文化生活,同时也为推动南海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2006年,南海人提出要建设“五星级南海”的目标,其具体目标是:规划好、发展好、环境好、风气好、生活好。五星级在各行各业几乎是最高标准,五星的标准不单是经济方面的,应该包含更多社会方面,大概是从几个环境的营造、投资、创业、工作、生活,这几个方面都要达到五星级标准,硬、软环境都要达到这个标准。

2007年,南海区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将“提升文化建设水平,打造岭南文化高地”作为全区的七项重要工作任务之一提出来,对文化建设作出明确的新部署和新要求。

2008年8月,南海绿色美丽家园建设方案横空出世,南海以红头文件的形式提出了自己的宣言:2015年前达到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标准,在国际上可与新加坡等世界级绿色城市相媲美。南海将以生态文明建设为轴线,推行“优化、活化、净化、绿化、美化、文化”六大工程,将节能减排治污、产业提升调整、内河涌综合整治、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健康村建设、岭南文化建设等重点工作贯穿起来,推动工业南海向城市南海、生态南海加速转型。在文化工程方面,全民参与,培育生态文化。南海致力建设魅力无穷、活力无限的岭南文化高地,赋予生态文化以新的内涵。

总体而言,南海区委区政府把文化建设作为城市发展和提升综合实力的重要抓手,以满足市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群众关注的热点和发展的弱点为主要工作的着力点,坚持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文化建设,进一步厘清“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扶持发展与规范管理”、“小文化与大文化”、“送文化与种文化”、“管文化与办文化”等关系,做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手抓”、“发展文化产业与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两不误”、“文化活动与制度建设两同时”,加大区和镇级的财政投入,加强区、镇(街道)、村(居)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网络建设,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文化建设,繁荣群众文化,组织各相关职能部门齐抓共管,规范文化市场管理,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大文化”工作格局。

南海文化的繁荣,艺术节便是一个缩影和见证。2011年,以“幸福南海、文化共享”为主题的第七届南海艺术节一共举行了59场活动,历时80余天。南海艺术节包括开闭幕式、精品艺术板块、群众文化板块及文化论坛板块。其中除了群众参与性极强、原汁原味的“粤韵悠扬”岭南粤曲歌唱大赛、历史悠久的少儿艺术花会外,南海艺术节还通过政府采购,将交响乐、爵士乐等高雅艺术精品选送到区内基层文化场所演出,让市民在家门口享受到高水准的文化艺术精品。通过南海艺术节这个平台,一方面吸引群众参与并激励产出精品,同时还将以此提高南海群众文化艺术水平。“南海艺术节由过去的单一广场展示,通过不断丰富内涵,演变成社区群众的文化节日。”广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杜佐祥表示,南海艺术节见证了南海文化的发展,而文化发展也为南海发展增添了活力。如今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各种文化展示中都有南海的身影。南海艺术节办成百姓的文化嘉年华,实现文化惠民,营造精神家园,享受幸福生活,这也是文化发展的终极目的。

一股前所未有的文化浪潮在南海大地涌动,文化引领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南海文化发展合乎逻辑的选择。

第三节 文化引领战略的动力机制

文化引领战略何以能持续贯彻,其内在动力是什么?动力机制是推动事物演化发展各因素排列、组合的一种合力系统,是激励性推动力的相互关系及作用过程。南海文化引领战略的深层动力,源于“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社会共建”形成的系统合力。南海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切实做好组织推动、规划引导、政策支持、综合协调工作,充分调动政府、企业、民间组织、普通公民等建设主体的积极作用,统一思想认识,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共同促进城市建设。一、政府引导

政府在文化引领战略中的引导作用体现在:以文化的核心价值引领行政力量,宏观层面树立“大文化”理念,明确文化引领战略的工作目标、方向和路径;建立健全各种保障机制,并将其引导作用具体落实于促进企业参与、全民共建的实践。(一)文化核心价值对行政力量的引领

按照西方的治理和善治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和公共产品供给理论,政府与公民应对公共生活实施合作管理,公共事务管理应实现市场化、法治化,应实现公共产品的多元供给。这些说到底,是以文化核心价值引领行政力量,也即政治活动只有以善为核心价值才符合公共利益的精神主旨。著名学者郑杭生指出:综观南海近年来的创新实践,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从行政力量的一元化管理或单一部门的碎片化治理转向多元主体的合作共治与复合治理。南海的行政管理逐渐转向公共治理。公共治理强调了治理的公共性、多元性和互动性,突出了公共的价值与内容。公共治理与传统的管理和一般治理相比,更加强调了公共利益的精神与效益。

文化核心价值对行政力量的引领,还体现在政治活动的民主化。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文化核心价值对人的启蒙和塑造,民主化已经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政治的民主化日益深入人心,并成为政治活动的准则。近年来,南海不断深化政经分离改革,把村(居)政经分离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通过实施政经分离改革,让集体经济组织从过去政经混合的状态下摆脱出来,按照经济规律交给市场运作。让村(居)社区党组织集中精力抓好社区建设,领导群众自治组织依法开展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自治活动。制订《南海区村居工作细则》,出台相关配套文件,规范党组织、自治组织、群团组织、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各个组织的职责,发挥各类组织在社会建设的作用,把市场能办的事交给市场,个人能办的事交给个人,社会能办的事交给社会,共同搞好基层社会建设。与此同时,南海积极推进网络民主,切实发挥政务微博的作用。南海区委要求扩大政务微博在村(居)基层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紧紧围绕各部门和镇(街道)的中心工作,通过政务微博宣传南海改革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发布重点工作和民生工程的最新进展,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客观反映改革过程中的亮点、难点和焦点,积极解决基层群众的合理利益诉求。通过政务微博有效服务社区群众,增强政务微博在社区群众中的公信力,加快实现由网络问政向网络行政的跨越。佛山市委常委、南海区委书记邓伟根便是一位善于运用博客、微博、践行网络民主的学者官员,在他的领导和带动下,南海形成了利用政务微博推动政民互动的良好局面。目前,南海初步构建了一个开放自由、充满活力、和谐有序、建设性的网络民主平台,网络民主逐步走向制度化。(二)建立健全保障机制

1.健全组织领导机制

区、镇(街道)成立文化发展行动计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区、镇(街道)两级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指导、协调和督促计划的实施。各镇(街道)落实党政“一把手”工程,制订实施方案以促进各工程项目的落实。

2.健全政策保障机制

制定纲领性政策《佛山市南海区扶持文化产业发展试行办法实施细则》,以及《促进南海区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加强文化介入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南海区外来务工人员文化服务的实施意见》、《佛山市南海区文化消费补贴实施意见》、《佛山市南海区鼓励民办文化、专题性体育场馆发展实施意见》、《文化引领促进科学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等系列配套政策;研究和制订人才引进激励、文化资金管理使用、文化建设评选等办法。保障文化建设用地,重大文化基础设施和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用地要优先考虑。在镇(街道)机构改革中,强化镇(街道)文化站和宣传文化队伍的建设。

3.完善财政投入机制

确保区、镇(街道)两级的文化事业费的投入增幅不低于同期财政收入的增幅。2011—2013年,区财政安排不少于5亿元用于文化建设,设立文化事业专项扶持资金,用于三个区域文化建设等重点项目统筹补贴;以奖代补支持各镇(街道)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和各项文化遗产名牌工程创建奖励,扶持文艺精品创作和群众文艺团体,培育和引入各类文化人才;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并按市场化方式运作,引导超过200亿元社会资本进入文化建设的投资领域;补贴各镇(街道)落实超亿元以上特大型文化基础设施和重点文化产业项目。

4.建立社会力量参与机制

深入开展农村综合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大力实施村改居,探索推进政经分离治理模式,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出台《关于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工作的意见》及配套政策,实现社区服务中心全覆盖,践行“关爱、孝德、树本、至善”的社区核心价值观。推出“南海一点通”电子政务平台,加强政务微博建设,增强干部队伍与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及时、全面沟通。积极培育社会组织,推广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机制。聘请知名文化专家学者,建立文化建设人才智库,为全区文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建立社会资金参与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活动的激励制度。

5.建立考核激励机制

对相关部门和各镇(街道)落实文化发展行动计划特别是重点项目的情况实行单独考核。人大、政协要加强对文化建设工作的督促检查。在政府工作创新奖中增加文化建设的项目。二、企业参与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背景下政府职能转变和各种技术的进步为市场机制介入公共产品供给领域创造了条件,为私人资本的深入参与打下了基础,而私人资本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各种制度创新更是增强了市场供给公共产品的能力,有力地提高了我国公共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财政压力。基于此,企业的参与对南海文化引领战略的实施不可或缺。

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政府在其中的推进作用不可忽视。具体原因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私人企业进入公共领域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扶持。私人企业在决定是否进入公共产品领域时有一个观望的过程,它们会在经济效益性有充分保证的前提下才选择进入。政府对私人企业的引导和扶持不是简单的授之以鱼,而是能够鼓励和促进企业生产和供应公共产品。同时,这种引导还体现在创建市场、利用市场、完善市场,并培育、发展各种社会力量上,体现在通过各种协商机制为社区居民提供高效、优质的公共产品,挖掘市场和社会多元供给主体的潜在力量。

其二,私人企业进入公共领域要有政府的监督和制约才能保证局部特殊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之间的平衡。一方面,政府对社区公共产品负责规划、监督与投资,以招标的形式委托其他组织具体实施完成。政府要保证财政资金的有效运用及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就需要对这些组织为居民提供的公共产品进行考核。另一方面,政府要对私人企业供给的公共产品及资金运营进行监督,监督其是否享有免税资格,保证其资金的运作正常,符合法律要求。

文化引领战略实施期间,为充分发挥南海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活跃、最富有创造力的因子——企业的作用,政府着重开展了服务企业系列工作。通过主动关心企业发展,想方设法为企业排忧解困,当好广大企业的主心骨和引路人,从而推进企业参与文化引领战略指导下的城市建设。

一是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深入实施“中枢两翼、核心带动”产业行动计划,雄鹰计划和“选种育苗”行动计划,在载体建设、技术创新、品牌建设、管理培训等方面出台系列奖励扶持政策。积极借助民间资本,大力推动金融创新,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实现企业成长与经济发展的共赢。完善创新型科技产业发展体系,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大技改投入,助推企业转型升级。大力扶持区内企业上市,建立企业、中介机构与政府职能部门间的快速沟通渠道,为企业上市提供一条龙服务。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不断完善引才、借才、留才、育才各项政策,努力为企业提供个性化人才保障服务。抓好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研究实施相关配套措施,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

二是精心呵护企业家成长。弘扬南海“一有阳光就灿烂,给点土壤就发芽”的企业家精神,鼓励和支持有志者来南海创业。建立健全完整的企业家培养计划和培训制度,高度重视青年企业家、科技明星型企业家、家族型企业家及创新团队型企业家的成长,努力建设一支综合素质高、社会责任感强、梯队结构合理的企业家队伍。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应有作用,搭建像“金点子”会所这样的企业家交流、合作和发展平台,努力为企业家提供智力支持。加强正面宣传引导,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彰显企业家的社会价值,使其切身感受到政府的关爱和社会的尊重。

三是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大力加强企业服务综合平台建设,探索建立企业服务中心等专门机构,为企业提供“快速、灵活、人性化”的服务。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升“一站式”网上行政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服务功能,推进部门协同办公和网上联合审批,简化企业办事程序,切实方便企业办事。完善“南海一点通”、政务微博等信息化服务手段,加快推进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加强面向企业的信息服务,积极打造企业服务公共技术平台。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积极培育社会中介服务机构,规范涉企项目中介服务市场,培育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三、社会共建(一)发挥非营利性组织的作用

非营利性组织一方面具有公益性的基本特征,肩负着实现社会公益的使命,为公众利益服务;另一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社会资源动员能力,可以整合社会资源,服务社会公益。在文化引领战略实施中,南海政府为了与非营利性组织进行平等合作做出了较多尝试。

1.区分公私领域

政府承担如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公共安全等公共服务,将社区非公共服务如居民生活服务、家政服务等归还给市场,允许和鼓励私营企业以各种形式参与投资、建设或经营,可以以合同承包、特许权经营、政府补助、政府凭单等形式进行公私合作,推进社区服务组织的实体化和服务的产业化,推动建立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并存、服务门类齐全的社区服务体系,调动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的积极性,促进公共服务社会化。

2.降低社会组织准入门槛

积极探索放宽社会组织准入政策和登记办法,针对群众需求,在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对有益于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有利于社会公益的社会组织给予大力支持。宽进严管,完善示范章程、备案文件、备案证书、活动准则,鼓励和帮助一些新的社会组织进入市场。

3.建立资助和奖励机制

设立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专项基金,通过以奖代投,物质帮助等方式,在启动资金、项目经费和工作经费等方面为公益服务类组织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明确标准和实施办法,提高可操作性和实效性。为社会组织免费提供活动场所,解决社会组织发展中普遍面临的活动场所不够的问题,并为公益类社会组织提供办公场所。重点扶持一批具有示范导向作用公益服务性社会组织的发展,使公益类社会组织得到迅速发展。

4.建立绩效考评机制

设立相应的社会组织监督机构,制定可衡量的绩效标准对私人部门的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进行考评,以有竞争性的市场降低垄断形成的可能,并产生节约的潜力。监督和引导社会组织在法律和政策规定的范围内开展对内对外服务。

截至2012年,在政府财政的强力支撑下,南海公益组织的发展已成品牌,单是桂城,就有15个注册公益组织,成为佛山各镇(街道)中的“翘楚”。然而,从佛山公益组织的特质来看,所有的公益组织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难题:起步阶段依赖政府财政只是过渡之举,长久之计还在于寻找空间更大的社会资源。2012年8月,南海桂城决定开辟社会资源参与“关爱桂城”建设的十条“绿色通道”,意在促使公益组织通过挖掘更多社会资源以脱离对政府的依赖。此举或将成为桂城乃至南海公益组织发展的一个“分水岭”,推动南海公益组织进入良性发展轨道。(二)发挥广大群众的作用

实施文化引领战略,最广泛的主体还是广大人民群众。如何调动群众的热情,促使其积极参与到文化引领战略的落实当中,切实考验政府的智慧和能力。事实上,南海政府在这方面找到了至关重要的法宝——一切以群众根本利益为落脚点。在进行政策制度设计的时候,以群众利益为导向,站在群众的角度换位思考;在出台重大政策文件前,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提升党委政府出台相关措施的认可度;在具体推行过程中,从群众需求出发,着力加强村(居)基层和社区的文化建设,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载体,增强群众的认同度和参与性,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让文化在村(居)基层和社区得到更好的孕育和传承。

具体而言,南海主抓以下群众工作。

1.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区、镇(街道)、村(居)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南海艺术节、珠三角休闲欢乐节、广佛群众文化大舞台、社区文化节、企业文化节等活动,让群众能够经常享受到“文化大餐”;实施文化消费补贴制度,针对群众最基本的公共文化需求,在文化景点门票、送戏下乡演出、社区文化活动和购买图书等领域进行补贴。

2.着力改善社会民生,从根本上促发群众参与家园建设的动力

首先,大力夯实基层基础。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心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基层稳则全局稳,基层安则全局安。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核心,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切实发挥自治组织、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等各类主体在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增强综治信访维稳、行政服务、民主自治“三位一体”的功能,促进矛盾联调、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和平安联创。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充实人员配置,壮大基层队伍力量,吸引各类社会人才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

其次,着力解决民生热点。不断完善“劳有所得、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民生保障体系。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财政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支出。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增强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以公共租赁住房建设为重点,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和受益面,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健全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确保人民群众吃得安全、吃得开心。大力发展公益慈善事业,鼓励民间资金参与公益慈善事业。

最后,强化城乡统筹。深化农村体制综合改革,扎实推进政经分离,理顺村(居)各类组织的职能和管理机制。在谋划村(居)党组织、自治组织换届选举时,力促村党组织、自治组织、社会服务中心交叉任职比例达到90%以上。合理调整村(居)社区规模和设置,稳妥推进社区资源整合,构建社区管理服务大格局。加大社会组织培育力度,健全“政府积极支持、民间力量兴办、专业团队管理、公益组织受益”的社会组织培育模式,促进社工机构和义工组织互助合作,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文化引领战略是用广义的文化来统领城市、产业、环境、社会各项发展,在发展中注入文化的灵魂,探索多方共赢的融合之道,促进城市的全面发展,并最终促进群众幸福生活的建构。它根植于南海自身的发展情况,以南海的资源禀赋、文化特点、产业结构和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并且对拥有不同类型的文化、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区设计不同的政策,避免急功冒进、脱离实际。它立足于促进城市长远、全面的发展,而并非追求短期利益、片面利益,遵循“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社会共建”的文化引领思路,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团体、个人共同参与城市建设的新格局,从而为政策的落实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文化引领战略还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动态系统,政府政策也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坚持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要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要更加注重统筹兼顾,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形成现代化建设强大合力。正是遵循上述原则,南海通过文化引领战略,动态平衡、整合各方力量,力图解决前进中出现的各种深层次矛盾和瓶颈问题,消除潜存的不和谐因素,以促使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等各项事业迈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第二章 完善文化体制激发创造活力

“城市以文化论输赢”,在战略上直接表现为文化引领未来。要想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赢得主动,加强文化建设是新的突破口和增长点。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为此,佛山市南海区把文化强区确立为南海核心发展战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制定了《关于加强和创新南海区社区文化建设的意见》,出台了《“狮舞岭南·龙腾南海”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0—2015年)》,按照“政府统筹、镇(街道)联动、社会参与”的思路,构建“大文化”工作格局,让文化成为南海科学发展的新引擎,大力建设文化发展型城区。

第一节 文化引领呼唤体制改革

“十二五”时期,我国国内外环境出现新的变化、新的情况和呈现新的发展趋势,南海区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新挑战、迎来新机遇。广佛同城、珠三角一体化加快推进,粤港澳台经济合作不断深化,文化建设风起云涌,文化消费时代已经来临,将为南海区新一轮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南海以文化建设为切入点,提出文化引领发展战略,实施“狮舞岭南·龙腾南海”文化发展行动计划,促进南海三大片区协调发展,加快带动城市、环境、产业和社会乃至全民素质的全面提升,争创省文化改革发展综合示范区和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文化引领作为发展战略,体现出南海在佛山所具有的不可复制的文化资源优势和引领功能。文化引领发展战略的提出,是全区人民长期共同努力的必然结果。要落实文化引领发展战略,需要进一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与创新。南海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也进行了不懈探索。一、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内涵

文化体制改革是指执政党为了使文化发展能够适应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特定的意识形态为价值导向,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改变旧的文化发展体制等,并在遵循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与规律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新的能够与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文化体制改革是以改革体制为核心,改革在文化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体制机制,包括文化自然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机制,以及为了适应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而设计的体制机制,主要包括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网络传媒、文物、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文化馆等领域。文化体制改革是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的微观运行机制;通过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以及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形成完善的文化创新体系,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文化体制改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展是文化体制改革的生命,改革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体制机制创新是文化发展的活力所在;二是文化格局和文化市场体系是文化体制改革的根本价值向度。简而言之,文化体制改革就是要在文化发展中不断进行机制体制改革,在改革发展中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在文化创新中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和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二、文化体制改革的时代需要

文化体制改革是时代赋予的特殊使命,是打破旧文化体制禁锢、破解长期以来我国文化体制发展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政治社会改革不相适应的难题的必然要求。在革命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文化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受苏联文化体制影响较大,成为新时期文化发展的绊脚石。文化体制改革也是从“文革”混乱中摆脱出来的需要。经过“文革”的空前浩劫,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文化体制生态进入濒危状态。原有的文化体制机制根本无法适应改革开放的现实需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就成为我国经济、政治改革之后的又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和现实难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在文化上彻底终结了“文革”时期错误的文化发展理念,使文化从政治领域中逐渐游离出来。把文化发展由传统为阶级斗争服务转变到为经济改革、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的轨道上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也就迫在眉睫。(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社会进步的显著标志。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我们把文化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一道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需要我们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改善社会风气,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良好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需要我们创造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注入强大动力,实现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和文化条件。(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极大地提高了资源配置的质量和效率,文化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既拓展了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流通和消费的空间,又为文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更加凸显了原有文化体制与不断发展变化的经济基础和体制环境不相适应的问题。文化领域在许多方面仍然停留在传统体制的模式上——习惯于用计划经济的手段管文化、办文化,把经营性文化产业混同于公益性文化事业,政府统包统揽,应该由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文化事业长期投入不足,应该由市场主导的经营性文化产业长期依赖政府。一些掌握大量国有文化资源的文化单位,游离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外,缺乏活力和竞争力,在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情况下,有些国有文化单位被边缘化,有的甚至难以为继。

中共十六大提出: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这是我党首次通过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提出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由此拉开了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序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纳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的同时,要加快自身体制的改革,使文化体制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体制保障。中共十七大指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中共十七大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经历了从单项突破到整体推进的发展历程,解决了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存在的许多问题,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市场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要求,中共十八大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这些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推动文化建设的信心和决心。(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推动文化自身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呈现出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特点,为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人民群众要求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全社会提供更加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变化和增长的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文化自身的发展也迫切要求冲破传统体制的束缚,使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目前在一些地方,特别是基层存在的公共文化设施严重不足、设备陈旧、文化单位缺乏活力,以及外来文化产品大量涌入,侵权盗版屡禁不止,甚至腐朽文化沉渣泛起等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文化生产力还有待进一步解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还不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就要求我们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立有利于文化发展面向群众、面向市场,文化工作者各尽其才、各得其所,优秀文化产品不断涌现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文化发展的活力,激励广大文化工作者创作和生产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精品力作,促进文化自身繁荣,使文化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文化适应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谋求自身发展的内在诉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世界多样性文化不断涌入,各式各样的文化产品、文化价值观念、文化意识形态不断传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和社会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文化体制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不相适应;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不相适应;与依法治国、加快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环境不相适应;与高新技术在文化领域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的趋势不相适应。这些不相适应使得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面临严峻考验,社会主义文化既要适应国内改革开放的需要,又要能够适应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快速发展,在多元文化交流碰撞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发展力量,因此,建立健全一套能够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适应多元文化交流、合作、竞生、碰撞的文化体制机制就自然成为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诉求。三、南海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效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南海一直以经济建设引领社会发展,经济实力位居全省乃至全国同类地区前列。但是,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南海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关乎产业升级转型、城市转型、环境再造、社会建设等系列瓶颈,而这些已成为阻碍区域科学发展的绊脚石。为此,南海努力跳出文化部门工作的“小文化”,树立“大文化”观念,以文化为切入点,让文化渗透到产业、环境、城市、社会等多方面,用文化“大旗”去引领产业、环境、城市、社会这“四匹骏马”前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获授广东省首个文化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和广东省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一)构建“大文化”格局

广东建设文化强省重大战略出台后,文化建设正式进入了南海区领导班子决策新一轮科学发展的酝酿中。2010年8月期间,南海区委区政府连续组织召开了多次文化建设调研座谈会,听取社会各界和专家学者的意见,逐渐明晰了文化作为地区发展的灵魂作用。2010年8月20日,南海区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召开,通过了《“狮舞岭南·龙腾南海”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0—2015年)》。该计划明确提出跳出“小文化”的局限,构建“大文化”格局,发挥文化在经济社会中的功能,即以文化为切入点,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探索文化与产业、环境、城市、社会乃至公民素质共生共荣的科学发展新路径。在该计划中,按产业结构、历史沿革和文化特色,将南海8个镇(街道)科学规划为东、中、西三大文化片区,并分别打造东翼“潮涌灯湖”广佛都市文化高地、中部“动感狮城”现代产业文化高地、西翼“文翰樵山”岭南旅游文化高地“三张区域名片”,突出文化与城市建设、文化与产业转型、文化与环境提升共生共荣的“大文化”发展特色,实现同城异质、错位发展。文化建设,不再是唱唱跳跳的“小文化”,而是渗透到产业、城市、环境和社会乃至公民素质提升中的“大文化”;不再是局限于文化部门内部的工作,而是渗透到南海的各职能部门、各镇(街道)、各村(居)。文化引领的理念提出来以后,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二)推进大部制改革,理顺文化体制

南海属于佛山较早推进大部制改革的区之一,2010年6月就已经开始顺德经验的大部制改革。2010年6月28日,南海区召开党政机构改革动员大会,公布了《佛山市南海区党政机构改革方案》,改革将原来的41个党政机构精简为16个。其中区委设置纪律检查委员会机关和5个工作部门,区政府设置9个工作部门和市公安局南海分局。改革以2009年顺德的方案为蓝本,在政府职能局的合并撤减上,采取合并同类项的手法,并通过与党政机构合署办公,党政机构大幅度“瘦身”。这次改革大刀阔斧地将职能相近、联系紧密的党政部门进行整合,达到党政联动,高效行政的目的。

在文化体制改革上,南海根据顺德大部制改革的做法,将区宣传部、文广新局、体育局、旅游局合并,将文化市场审批、执法职能移交市场监督管理局。大部制后,文化事业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两大职能将更加凸现,确立“大文化”的工作观念和格局。在体制上,进一步加强文化事业发展与区中心工作、社区建设、和谐南海建设相融合;文化产业发展要走与科技、金融、经贸、休闲旅游、体育健身相结合的道路,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的联动合作;围绕南海区关于民生、产业、环境、城市等重点工作部署,研究开展文化工作。(三)建立了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任何的改革探索,都需要有坚强的后盾和充足的保障,要善于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总结形成长效的机制体制。南海对文化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改革,在实践中制订一系列加快推进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建立完善组织、政策、财政等保障机制,确保文化建设走上机制创新、制度保障的快车道。从扶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以及文化人才集聚发展、文化引领产业发展、促进文化企业上市、文化消费补贴、城市规划建设、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领域、服务外来务工人员等方面制订的12项配套制度政策,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有宏观也有微观,能有针对性地助推文化改革发展实践的顺利深入。文化发展长效机制的建立,有助于形成有效的文化发展模式,及时指导文化建设。

第二节 文化引领的体制机制创新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实现文化与市场的对接、文化事业与产业的融合,有利于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南海积极探索和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在文化引领的体制机制上,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与创新。一、加快构建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机制

过去,南海文化行政管理体制在管理模式、管理水平、管理效率上相对滞后于文化的快速发展,为此,南海加强组织领导,努力转变传统上政府统包统揽、管办合一、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混在一起的旧格局,弱化行政手段管理,强化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管理,构建文化行政管理新体制机制。(一)理顺政府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管理应从以行政手段为主逐步向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转变,进一步推进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改革,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将文化行政管理的重点放到产业规划、市场监管、政策支持、法规建设、公共服务上来;全面提高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和基层文化建设等行政职能的管理能效,不断完善科学管理、依法管理的体制机制。南海区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南海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文化工作合力。南海区委区政府成立区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区、镇(街道)两级文化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指导、协调和督促各级各部门开展工作,完善“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各方参与”的工作机制。大部制后的南海区文广新局,从宏观层面对镇(街道)文化建设进行指引,并且“眼光向下,重在镇村”,以村(居)和社区为重点,研究制定文化建设的相关措施,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和群众文体活动开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各镇(街道)建立相应组织,制定文化建设的长远规划和近期实施规划,一把手负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二)加快推进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职能转变

南海积极推进大部制改革,整合文化行政管理机构,理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所属企事业单位的关系,统一研究拟定文化发展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将文化市场审批、执法职能移交市场监督管理局,强化对文化娱乐和营业性文化活动管理、文化市场稽查等职能,解决文化执法职责不清、职能交叉、多头执法等执法缺位、越位问题,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三)创新文化行政管理体制

一方面,南海从区的层面统筹协调,成立区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职责明确、管理科学、保障有序的宏观调控体系。以政策调节、政府监管、市场运作、公共服务为导向,积极推进政企分开,使政府、企事业单位、中介组织各行其是,各负其责。另一方面,积极探求政府部门在文化发展中管什么、怎么管。努力改进行政审批方式,简化审批事项和程序;努力改进管理方式,创新管理手段,提高行政效率;努力提升政策调节能力、市场监管能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四)创新文化市场调控管理体制

南海努力理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所属文化企事业单位和市场中介组织的关系,改变过去以行政管理手段为主的方式,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等多种管理手段。镇(街道)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重心转向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研究制定文化发展战略和规划、提供政策指导和服务上来,使其在市场机制下自我发展、良性运行,推动文化资源在市场上自由流动。为此,南海区政府成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011—2012年,区财政每年安排1 500万元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产业载体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创意孵化等。(五)建立文化引领的评估与考核机制

近年来,南海区委区政府重新定位文化的重要作用,制定区域发展战略,文化被确立为地区发展的灵魂,并提出了以文化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文化与产业、城市、环境和社会共生共荣的科学发展新路径。南海制定出台了《“狮舞岭南·龙腾南海”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0—2015年)》、《佛山市南海区文化事业发展资金使用管理办法》、《佛山市南海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奖励资金实施细则》、《佛山市南海区文化人才扶持专项资金实施细则》等制度办法,同时,将文化建设纳入对镇(街道)年度考核,所占分数为15分,进一步强化了各镇(街道)文化建设的责任,以此形成区镇联动推动文化发展。二、着力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

近年来,南海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在提高服务水平、拓宽服务渠道上下工夫,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一)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文化工作的首要任务,南海着力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逐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目前看,南海区公共文化设施还不算很健全,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水平还比较低。因此要明确各类文化设施的功能定位和服务标准,避免高档次、奢华化、政绩性文化设施的建设,改变资源浪费、重复建设、设施闲置等不良现象,切实使资源向普通群众特别是低收入和弱势群体倾斜。要紧紧抓住当前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发展的重大机遇,加大文化设施建设力度,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能力,更好地保障广大群众基本的文化权益。(二)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

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帮助,要确保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不断增加。可以采取设立文化发展基金、文化设施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等办法,提高政府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对此,2011年,南海印发了《佛山市南海区文化事业发展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制定支持和保障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办法,指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奖励资金主要用于:①镇级新型多功能综合文体活动中心建设奖励;②“六个一”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评优奖励;③文化广场建设评优奖励;④民间资本投资建设艺术馆、美术馆、博物馆并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奖励;⑤镇级公益性游泳馆建设奖励。通过具体的规定,确保政府对重点公共文化工程建设、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文化建设、文物和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逐年增长,以确保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遗产得以留存下来。

南海跳出文化服务就是“唱唱跳跳”的固有观念,动用一切可利用的文化资源,为全区群众提供多样化、系统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如试行的《佛山市南海区文化消费补贴实施意见》,采取补贴文化服务提供商方式,在高雅艺术下乡、村(居),工业园区文化活动,文化景点参观,图书订阅等方面对居民文化消费进行补助,是广东省内乃至国内文化惠民工作的重大突破。(三)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如同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南海区除了印发《佛山市南海区文化事业发展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外,还出台了《佛山市南海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8—2020年)》、《佛山市南海区扶持文化产业发展试行办法实施细则》,积极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把发展文化产业与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相结合,培育和规范各类文化市场,让全体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切实让广大城乡群众学有场所、娱有空间、乐有设施。三、建立健全文化人才的管理机制

人才是事业之本,是文化发展繁荣、推进改革创新的基本条件和必然要求。南海努力建立健全文化人才管理、培养和选拔机制,为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南海实施了《佛山市南海区文艺创作、艺术精品展演及群众文艺社团(队)扶持资金实施细则》、《佛山市南海区文化人才扶持专项资金实施细则》和有为文艺奖评选办法,全区文艺人才队伍积极性得到较大提高,以“小利——经济激励”引导队伍提升,带来“大义——社会效益”提升。(一)建立健全文化人才培养机制

南海制订培养规划,建立培训体系,完善区文化人才的培养使用机制。建立文化骨干定期定向培训制度,与相关艺术院校挂钩建设1~2个实习培训基地,完善文化骨干人员专业技能学习培训和实践锻炼机制,每年开展各类培训2期,培训率达到100%,同时每两年举办文化从业人员业务技能大比拼,以提高其业务能力。(二)实施名人名家工程

南海建立全区文化人才数据库,开辟文化人才引进绿色通道。3年内引进、培养历史文化研究、传统文化传承、公共文化管理、文化产业经营、文艺创作表演等高端人才30名,充分发挥他们在各自领域的领军作用;各镇(街道)文化站引进文艺人才3~5名;各村(居)引进文艺骨干1~2名。通过签约制、客座制、工作室制、项目总包制等形式,积极吸纳各类文化人才,不断壮大和活化文化工作者队伍,充分调动文化人才的积极性。(三)大力发展文化义工

广泛招募文化志愿者,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基层文化队伍,实现每个基层文化点和每项文化活动都有文化志愿者开展义务工作。3年内每个镇(街道)发展文化义工200名以上,每个村(居)发展2~5名文化义工,争取到2012年,全区拥有文化义工2 000名以上。(四)加强文艺精品创作

着力扶持代表区、镇(街道)文化艺术特色的精品生产和重点项目,结合镇(街道)实际,建设文艺精品生产和重点项目基地;完善南海“有为”文艺奖的评审办法,按照“扶持新人、重奖精品”的原则,鼓励结合当地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优秀原创作品创作,办好办活群众音乐舞蹈花会、群众戏剧曲艺花会和少儿艺术花会,争取南海区每年有1部以上作品在省级以上舞台展演中获奖。(五)加强文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南海加快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用人的激励机制、竞争机制、淘汰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用人环境。积极推进区文联、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镇(街道)文化站改革,建立文化技能与工资挂钩机制,完善评聘分开、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制度,试行对文化事业有突出贡献的文化人才进行重奖的制度,对引进及现有的高层次人才可试行年薪制。四、创新文化投融资管理体制,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

文化的繁荣发展离不开资金的大力扶持,南海努力破除政府单一投资主体的旧格局,推进文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投融资机制。(一)创新投融资体制,拓宽投融资渠道

政府投入、金融支持、社会融资、外资引进、内源资金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五大资金源”。南海积极创新投融资体制,拓宽投融资渠道。一是制定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支持非公资本参与文化产业发展。南海制定出台了《佛山市南海区扶持文化产业发展试行办法实施细则》、《佛山市南海区文化事业发展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6项扶持鼓励政策,区财政3年安排5亿元资金专项用于文化建设,并撬动200亿元的社会资本进入文化建设领域。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鼓励文化企业吸引外资投资和民间资本,发展中外合资文化企业;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参与博物馆、艺术馆、美术馆等文化设施的建设,加快改造、建设、认定一批文化产业集聚区,支持和鼓励引入国内外知名园区运营商。二是鼓励支持文企联姻,以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文艺为主导,培育一批龙头文化企业,形成一批文化发展品牌。可以说这样既加强了企业文化建设,又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实现了双赢。(二)通过市场化运作,探索文化设施联合经营的新路子

南海以文化建设为切入点,大力推动文化与经济融合,设立南海区文化事业发展资金,并组建专门的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由区府办、政务监察和审计局、财政局、文体旅游局等部门组成南海区文化事业发展资金使用项目监督小组,对全区文化事业发展资金使用项目进行监督。邀请有关方面专家组成南海区文化事业发展资金使用项目评审小组,对资金使用项目进行评审。鼓励相关企业或机构在南海区建设文化产权交易平台,推动文化创意成果、设计转化及知识产权授权交易,重点扶持玉器珠宝、玩具、服装、家居用品等行业,通过创新设计推动产品升级。对通过区内文化产权交易服务平台进行文化产权交易的买卖双方企业,按实际发生手续费用总额的100%予以补贴,每家企业每年累计补贴不超过10万元。鼓励各镇(街道)利用现有条件把旧厂房、旧村居改造成艺术创作基地,为艺术创作团体或个人提供创作场所,并定期组织开展交流活动。对经认定的艺术创作基地,每年给予10万元活动经费补助,并积极协助其申报国家和广东省示范园区(基地)。依托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的优势,启动建立文化产权交易和投融资平台,带动文化产权质押融资,推动文化创意与文化产业、资本市场的融合。对由政府兴建的影剧院、体育场馆等文化设施,在确保公益性不变的基础上,通过产权交易、共同投资、联合开发等途径,吸引民营资本,盘活国有资产,探索实行委托经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等方式,实现文化经营管理的社会化、产业化。(三)鼓励和发展创意设计和数字内容服务业

南海鼓励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努力促进企业孵化。南海区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的文化产业创业引导资金,接受区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备市场开发前景且符合区文化创意产业扶持范围的成果产业化项目的中小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和个人申报创业(二次创业)资助,推动创意产品(服务)的研发和成果转化。鼓励和支持区内金融机构为文化企业提供质押融资服务,对重点项目提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贴息优惠。补贴标准参照《关于印发〈佛山市南海区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贴息资金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及〈佛山市南海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中介机构扶持补贴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对知名文化创意设计大师在南海区内成立创意设计工作室,经区相关部门认定后,连续3年按实际租金给予补贴,单个工作室补贴面积不超过300平方米。高等院校、研究院所等在文化产业集聚区或经认定的文化产业载体内设立文化创意设计中心,连续3年按实际租金给予全额租金补贴,单个中心每年补贴面积不超过1 000平方米。

第三节 制度创新的“南海经验”

在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南海区注意以世界眼观与全球视野、民族特色与本土发展、战略思维与创新意识等各个视角把握文化强区的定位,发挥文化引领功能,在更高的起点上谋划文化强区战略。南海的探索也得到了广东省的认可,并成为广东省首个文化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而勇立潮头的南海区以获授广东省首个文化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和广东省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为契机,进一步推动文化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让丰富的文化资源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一、勇于担当,加强对文化建设的领导

作为经济发达地区,南海比其他地区更多、更早地面临着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挑战,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相对频繁。作为基层党委政府,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应当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牢牢把握文化改革发展主导权,勇于担当,抢占阵地,主动作为,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不断审视文化工作政策和机制,不断推动文化改革发展迈向新台阶。

与经济社会发展共融共生,自南海文化发展行动计划实施后,南海区、镇(街道)两级都成立了文化发展行动计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区、镇(街道)两级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作为党政“一把手”工程,对重点项目的实施情况单独考核。根据实际情况,先后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的意见》、《佛山市南海区扶持文化产业发展试行办法实施细则》、《佛山市南海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奖励资金实施细则》及《南海区历史传统文化保护扶持资金实施细则》等政策,以此加快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保护等工作。为确保区、镇(街道)两级的文化建设投入增幅不低于同期财政收入的增幅,从2011年到2013年,区财政将安排不少于5亿元用于文化建设,并带动200亿元的社会资本进入文化建设领域。同时,南海还建立了社会资金参与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活动的激励制度,加大宣传力度,发动社会、群众力量参与文化建设,探索“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社会共建”的文化建设模式,切实把文化事业的发展作为南海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提高居民素质的有效途径。二、强化文化自觉,把握文化建设的客观规律

加强文化自觉、建设文化大国是当今时代的要求。俗话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就需要我们保持高度的文化自觉性。

可以说,振兴中华文化、建立一个具有共处守则的和谐社会,需要一种深刻的文化自觉精神。而文化自觉是建立在自我反思基础上的,特别是对自己的文化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全面反思。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已使文化内涵变得非常丰富,必须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以更宽广的视野,对文化建设予以审视。这些年南海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文化发展型城市过程中深深体会到:作为基层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立足本地实际,紧密结合人民群众的需求,找准推动文化发展的着力点和切入点,科学把握文化建设的客观规律,积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政府与市场、改革与发展的关系,只有这样,文化建设才能保持正确的方向,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三、扩大参与,发挥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虽各有侧重,但殊途同归,都必须以群众根本利益为落脚点。坚持群众路线,创新文化体制,就是要做到一切文化工作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夯实公众参与的基础。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群众是国家和社会的真正主人,共产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只能是而且必须是人民群众的公仆。这是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的基本经验时提出的一个著名观点,也是毛泽东同志反复强调的一个观点。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又多次重申这一共产党人的基本信条。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新变化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更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一切为了群众”的最好体现。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自己理论的核心,这个“人”就是指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本”就是根本,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就是要求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要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文化发展型城市,在进行政策制度设计的时候,必须以群众利益为导向,站在群众的角度换位思考;在出台重大政策文件前,必须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提升党委政府出台相关措施的认可度;在具体推行过程中,应当从群众需求出发,着力加强村居基层和社区的文化建设,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载体,增强群众的认同度和参与性,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让文化在村居基层和社区得到更好的孕育和传承。四、以文化引领为切入点,积极探索文化发展的新思路

南海区委区政府确立了文化发展新理念,配合“中枢两翼,核心带动”发展新战略,以文化为切入点,整合部门和镇(街道)资源,制订了《“狮舞岭南·龙腾南海”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0—2015年)》。全区8个镇(街道)按其产业结构、历史沿革及文化特色划分东、中、西三大片区,提出分别在东部打造“潮涌灯湖”广佛都市文化高地,在中部打造“动感狮城”现代产业文化高地,在西部打造“文翰樵山”岭南旅游文化高地的“三张文化名片”,塑造特色文化片区。三个片区都分别成立了管委会,统筹社区、产业、国土、规划,协调推进重大项目。同时推动旅游与文化融合。南海以西部康有为故乡西樵山为中心,整合龙舟、龙狮、民俗等传统广府文化资源,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把旅游开发和传统文化结合,培育文化增长型城市。在文化发展面临新机遇的情况下,南海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方式,破除一些传统的思维方式和传统的操作办法,用一种新的工作方式来开展和推进文化工作。(一)积极探索文化发展与创新社会管理有机结合

随着村改居的进一步推进,南海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社区。所以,南海在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将进一步强化社区文化建设,从社区实际和居民需求出发,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载体,增强社区居民的认同度和参与的积极性,从而用文化的力量柔性化解社会管理中的摩擦和矛盾。(二)积极探索文化发展与建设“幸福南海”有机结合

南海提出建设“富民强区幸福南海”,幸福南海的核心目标就包括“康乐健民”,也就是说要让人民群众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满足老百姓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所以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应更加关注百姓的需求,把文化工程当成民生工程抓好落实,让公共文化的灿烂阳光洒满有为之乡。(三)积极探索文化与金融、科技的有机结合

南海充分依靠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的优势,启动建立文化产权交易和投融资平台的工作,带动文化产权质押融资,推动文化创意与文化产业、资本市场的结合,打通产业化的融资通道。同时,通过动画片、电影、动漫音乐制作、衍生产品开发,形成完整的产业结构链,创建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动漫产业基地。(四)积极探索文化与城市建设的有机结合

南海探索扩大城市建设项目规划评审中文化的指标比重,增强文化在城市建设中的融合度。适应广佛同城新形势,依托广佛地铁和新型轨道交通的建设,努力塑造地铁文化,为都市文化注入新的内涵。五、加强机制体制建设,突出制度实践结合

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南海注意处理好市场手段和行政手段的关系。市场手段和行政手段都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在实践中,市场手段要与行政手段相结合,以实现优势互补。例如,南海区政府正式出台了《佛山市南海区文化消费补贴实施意见》和《关于鼓励民办文化、专题性体育场馆发展的意见》,并同意试行实施《南海区文化引领促进科学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目的就是为了正确利用行政手段与市场手段,使之实现良性互动发展。为使各项制度的落实执行有更明确的操作指引,南海于近期草拟了《佛山市南海区文化消费补贴实施意见》、《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加强文化介入实施意见》、《关于促进南海区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佛山市南海区鼓励发展民办文体场馆实施方案》等文件,对文化制度的具体实施进行了详细的解释,确保文化改革发展有真正的实操性。

在加强体制机制建设中,南海也注意处理好体制与机制的关系,以及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所谓机制喻指一般事务,重在事物内部各部分的机理及相互关系,体制指的是有关组织形式的制度,限于上下之间有层级关系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体制带有根本性和长期性,所以,在文化体制改革中,要正确理解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的关系,不能用机制转换来代替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改革是手段,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文化体制的改革要“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第四节 文化引领升级与文化建设创新

南海的文化改革,从开始的培养文化自觉,到中间的以文化思维进行文化实践,最后是市民素质和城市品质的提升、文化关怀和文化自信的形成。文化引领产业、环境、城市、社会发展和提升,更加紧密,更有成效,南海整个城市品质、人文素质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实施文化引领以来,南海文化与产业、城市、环境、社会的结合更加紧密,文化的渗透性更加明显,全区上下齐心协力推进文化建设,“文化南海”逐渐成形。

文化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文化的创造性逐步释放,南海继续沿着文化引领之路,向“深水区”和“攻坚区”挺进。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发全民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2013年年底,为贯彻落实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推动文化建设再上新台阶,《关于进一步加强南海文化改革发展的意见(2014—2016年)》酝酿出台,着力打造文化引领升级版。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文化改革创新亦无穷期。南海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和要求,拿出更大的勇气和智慧,确立文化建设新目标、规划路线图、实施新举措,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提升南海文化软实力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一、打造文化引领升级版

南海区自2010年实施文化引领战略以来,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以全面开展文化改革发展实践的文化思维,大力推进《“狮舞岭南·龙腾南海”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0—2015年)》,积极探索文化引领产业、城市、环境和社会共荣共生的科学发展新路径,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成功创建成为全国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城市,广东省首个“文化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进展顺利,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文化在引领全区产业转型升级、城市发展提升、环境优化再造、社会管理提升等方面作用更加明显,文化成为推动南海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要素。经过三年的改革创新,南海虽已夯牢了“文化引领”土壤,厚实了文化发展的基础,但是我们要客观看到,其距离文化引领的终极目标仍然存在很长的一段路程要走。文化改革目标有待进一步升级,路径探索有待进一步深化,品牌和亮点有待进一步突出,保障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等问题,需要文化引领的升级与再创新。由此,《关于进一步加强南海文化改革发展的意见(2014—2016年)》适时推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南海文化改革发展的意见(2014—2016年)》绘制了新的文化建设蓝图:新阶段南海的文化引领朝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方向发展,努力实现文化建设从文化自觉向文化自信过渡,促进文化对经济社会由浅层介入向深层渗透转变,以文化城、文化人推动“文化南海”向“文化南海+南海文化”深化升级,形成全社会无处不在的文化思考和文化关怀,打造文化引领升级版,提升南海文化软实力。这为南海文化改革发展打开了新的天地、注入了新的动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实现南海的文化引领战略指明了方向,构建了公有制与民营经济相互促进的文化产业竞相发展的大格局,培育、完善公共服务文化理念,改变了过度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发展,重硬实力、轻软实力的传统观念,树立大文化、软实力的全新理念。《关于进一步加强南海文化改革发展的意见(2014—2016年)》积极探索支持文化产业化、集约化、多元化发展的新模式,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兴产业群体,为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和文化建设插上腾飞的翅膀。二、改革目标和路径的双重优化

南海升级文化引领的思想,重点体现在“升级改革目标”和“深化改革路径”两个方面。

在“升级改革目标”方面,《关于进一步加强南海文化改革发展的意见(2014—2016年)》明确提出:围绕进一步提升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感召力,南海努力探索文化引领产业、环境、城市、社会共生共荣的科学发展新路径;继续做实做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继续做精做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百姓基本文化权益,推动国家旅游产业集聚(实验)区建设,打造佛山文旅绿芯和岭南文旅第一极。擦亮“潮涌灯湖”、“动感狮城”、“文翰樵山”三张区域文化名片,带动城市、环境、产业、社会的发展和公民素质的提升,提高区域品牌形象、市民幸福指数和城市综合竞争力。

在“深化改革路径”方面,《关于进一步加强南海文化改革发展的意见(2014—2016年)》提出,按照“由繁而简,由粗而精”的原则,在现有文化引领产业、城市、环境和社会发展提升的路径中,聚焦选取具有区域影响力、号召力、市场带动力及体现改革发展趋势的项目,进行精雕细刻和重点突破,倒逼文化改革发展路径的深化和优化,具体包括文化融入产业发展、文化改造提升城市、文化助力社会建设、文化推广城市形象等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是引领南海实现改革目标和路径双重优化的关键之处,也是实现文化引领南海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抓手。

改革目标和路径的双重优化,围绕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提高南海区的文化竞争力、影响力这一主线,以体制转轨和经济转型为背景,在文化发展和产业组织分析中引入制度属性和区域空间属性,构建南海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理论框架,从文化属性、文化市场结构和文化区域空间结构三个方面深入展现南海推进文化发展的大气魄、大手笔。《关于进一步加强南海文化改革发展的意见(2014—2016年)》在肯定文化发展规律、市场竞争和政府干预这三大基本力量的同时,提出了文化与技术的融合和创新、文化体制的改革和文化产业的集聚是当前南海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三大动力机制。在双重优化的推动下,南海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以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打造南海文化品牌,推进文化竞争性行业的适度集中,加强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加快文化行业的市场化改革,形成有效竞争的文化市场结构,进一步做大做强南海的文化产业。三、文化融入产业发展

其一,在文化融入产业发展方面,《关于进一步加强南海文化改革发展的意见(2014—2016年)》要求重点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加快文化产业“六个一”工程建设,构筑产业工作和服务体系。推进“一中心、双极、多基地”产业联合招商大平台建设,形成大招商格局。完善“思·享·汇”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听音湖片区、南海39°空间艺术创意社区、中凯文化商务港、平洲玉器街、西樵国艺影视城、西岸中旅产业园、CCTV影视城、创越时代等八大产业园区的建设,促进创意、技术、资金、人才等产业要素集聚。大力引进影视广告、新媒体、数字内容和创意设计等企业,对产业载体、影视广告、创新创业和文产融合等重点领域给予资金政策的重点扶持和倾斜,进一步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

其二,大力培育南商精神。围绕“南商再出发”的主题,以国际化视野挖掘提炼南海民营企业家特殊的文化理念、精神价值,对南商“敢为人先、开拓创新、海纳百川、脚踏实地”的发展精神进行设计、包装、宣传,培育南商精神“再出发”,树立新时代南商的价值典范,让南商精神成为助力南海转型升级的动力源泉。发挥南商的企业家精神,强化南商的社会责任,鼓励其以创百年大业的精神来加强技术创新,加大科技、金融与产业融合力度,通过行业龙头的带动,积极参与行业技术标准制订与执行,发挥南商的行业领军作用,促进南海民营企业健康有序发展。

其三,发展文化商业街区。充分利用三大片区已成形的商圈基础,整理活化现有文化资源,融合历史文化特色与现代流行时尚元素,围绕三大片区主题和定位,在核心镇街打造文化商业街区。桂城平洲玉器街、保利西街,西樵官山人家、岭南文化苑,九江吴家大院等已建或在建的文化商业街区,要结合片区的文化定位和消费人群,加快注入主题文化元素。鼓励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对外文化交流机构等将小剧场、文化讲座、交流展演等文化活动带入核心文化商业区,鼓励各运作企业因地制宜打造群众认可度和参与度高的文化商业活动品牌,营造商圈文化氛围。

文化融入产业发展,融合南海区的岭南文化和岭南水乡的特点,实现传统文化和文化遗产的保护,推进现代化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的形成,对南海区进一步提升文化档次,朝社会发展的更高阶段迈进提供了动力,创建了飞跃性发展的基础。四、文化改造提升城市

城市形象能够展现一个城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程度,是衡量一个城市和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南海区文化引领的抓手主要体现在其塑造城市文化形象方面,打造了“潮涌灯湖”、“文翰樵山”、“动感狮城”三张区域名片,围绕东中西文化主题,加强对三大片区城市建设及城市景观进行规划指引,从城市小品建设等入手,打造具有片区文化特色、反映文化灵魂的城市风貌,推动保护规划融入村规民约中,共同遵守执行,保护延续历史文化名村的肌理格局和历史风貌,让城市有故事,让城市有个性,使南海的城市文化形象深入人心。

在三大片区中,为塑造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形象,南海的文化建设凸显西部岭南文化、中部现代工业、东部金融高地的主题式公共设施,打造相关主题式文化活动品牌。

西部建设和完善听音湖、南海樵山文化中心、有为馆、飞鸿馆、康园、三湖书院、吴家大院、朱九江先生纪念公园、渔文化博物馆、南海博物馆、翰林湖、康有为书法艺术院等承传岭南文化元素的文化设施,对岭南文化、广府文化进行主题展现,传承和发展岭南文化,打造“岭南文旅第一极”。

中部建设和完善博爱湖、滨水艺术长廊、产业雕塑园、青少宫、演艺中心、图书馆等凸显产业新城特点的文化设施,对现代工业、产业文化进行主题展现,利用一汽大众建成投产以及中下游汽车产业链的逐步形成,推动中部举行以汽车为主题的文化节,建设汽车博物馆,发展汽车文化。

东部建设和完善千灯湖、文翰湖、金融广场、保利水城、平洲玉器街等极具都市文化气息的文化设施,对金融高地、都市文化进行主题展现;利用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的优势,推动金融博物馆、展览馆建设,举办“金融沙龙”等,发展金融文化;利用强大的内衣产业集群,推动内衣博物馆建设,举办国际性内衣模特大赛,发展高端的、有国际影响力的内衣文化;建设里水镇的“梦里水乡”。“规划让城市壮大,文化让城市伟大”。在南海新一轮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为营造南海城市风格,南海区委区政府注重注入文化要素与理念,塑造富有岭南文化特色的现代都市,增强文化在城市建设中的融合度,并据此设计和建设南海博物馆、南海会馆、广东书法园等具有精神文化内涵,推动产、城、人互动的文化新地标,使其成为城市基因的载体,使其成为一座有文化风骨、文化味道的城市。增添城市的个性与魅力,建设一座令“近者悦、远者来”的城市,使南海处处散发出书香气息,这是南海文化改造的最终目标。五、文化助力社会建设

为了加强制度设计,《关于进一步加强南海文化改革发展的意见(2014—2016年)》强调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精品化、社会化建设。启动“南海区公共文化示范镇(街道)”创建,明确创建周期、评审程序和考核标准,在全区创建一批设施先进、分布均衡、产品丰富、服务优质、保障充分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镇(街道),示范、影响和带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积极性。重新梳理、整合现有“城乡十分钟文化圈”的文化活动和服务产品,编辑出版《文化之旅——南海文化休闲服务指南》、《南海文化地图》,对区公共文化服务进行分类指导,精耕细作,服务不同人群。利用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镇街文化中心,“六个一”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区镇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保障文化基本服务供给。依托各镇街历史文化或发展规划特点,通过举办大沥“伯奇杯”全国创意摄影展和广东中青年书法篆刻展、丹灶全国“康有为奖”书法评展等系列活动,强化特色服务。进一步推进实施文化精品化战略,区镇联手推动全国水平的文化精品创作,建设高水平的文化设施,策划高水平的文化活动。

同时,推进基层社区价值观教育。进一步加强文化对社会管理的渗透,用活文化活动以及“创文”等手段,将“关爱、孝德、树本、至善”的基层社区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的社区活动、社区教育和社区服务中,从文化发展的神经末梢抓起,以文化人,从心灵和道德层面对社区居民进行感召和改造,将罗村的“孝德文化节”升级成为区级“孝德文化节”,拉开运用孝道历史文化资源教化功能推动城乡家庭养老、社会敬老和发展休闲旅游富民强区的序幕。南海力争通过文化引领的升级,注重“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深入挖掘孝道文化资源思想内涵、拓展外延,与时俱进,把弘扬德孝文化实践提升到为“以德治国”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鲜活经验的思想高度。六、文化推广城市形象

南海拥有悠久和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这是历史给予南海独一无二的资源,挖掘历史文化,提炼文化精髓,充分利用南海深厚的民间名人、文化历史等资源基础,打造岭南文化品牌,是南海文化引领升级和创新的着眼点之一。

为此,南海充分利用和发挥好近代改良派先驱康有为的文化品牌效应,抓住重点建设康园的良好契机,整合三湖书院、康有为书法艺术院、朱九江先生纪念公园等现有资源,对“康有为品牌”进行集中展现。通过高端论坛、研讨会等形式,召集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康有为改良思想的现实意义进行深度挖掘和再度包装,提高近代改良思想的国内、国际影响力。举办群众参与度高、知名度高的康有为主题文化活动,以国际化视野,高规格、高标准打造南海区的城市文化形象,使南海的历史文化汇聚成南海的城市文化形象。

此外,南海广泛开展武术文化产业基地的规划和建设,联合西樵山国艺影视城,在听音湖片区发展黄飞鸿狮艺武术及叶问咏春表演、南海武术学校、武术影视生产基地等武术文化产业基地。南海积极研究与香港及国内外文化、影视、传媒实力企业合作,制作更多黄飞鸿、叶问文化产品和各种衍生消费品,通过品牌授权和有偿输出,将名人品牌转化为高文化附加值的市场产品。办好国际影响的体育节庆活动,利用黄飞鸿诞辰和叶问诞辰纪念日,通过组织其相关后人、传人在南海举行国际性文化研讨、武术交流活动,强化南海在海内外武术界和爱好武术人士的地位和影响力。

南海实施文化引领战略,推动文化引领升级与文化建设创新,为当地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搭建了良好平台,将有力促进全社会的文化发展与群众文化素质提升,创造一个令人刮目相看的城市文化新形象,打造一批具有强大驱动力、吸引力与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为南海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并为广东乃至中国的文化建设开拓新路径、积累新经验。

第三章 文化融合经济引领产业升级

南海的经济一直稳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区)前列。高歌猛进的南海,怎样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呢?而当前南海经济社会中出现的绊脚石,最根本的原因又在哪里呢?面对历史赋予的新任务,南海决策者敏锐地发现了当地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触摸到了社会发展的脉搏,殚思竭虑思考南海社会的全方位发展方向与模式。这使南海区委区政府想到了文化的作用,他们拓宽视野和思路,确立文化至上的崭新理念,掌握文化发展和繁荣的规律,通过文化的持续内驱力,推动文化与经济融合,引领产业升级,实现南海文化梦,建设人文宜居的美丽南海,探索实现中国梦的路径。

第一节 文化融合经济的理论描述

南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文化资源丰富。既然“无中生有”都可以做文化,难道老祖宗留下的现成宝贝反倒做不成?文化无处不在,大到一座山,小到一根针,都可以做出文化味来。农民可以靠山吃山,为何不可以利用南海丰富的人文景观,做大经济和产业,引领整个地区全方位发展呢?南海抓紧把握这个历史机遇,利用先人留下的宝贵人文资源,通过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加速促进区域立体式、全方位发展,逐步实现产业升级,走出了一条新颖的文化引领与创新的发展新路。一、何谓文化融合经济

文化融合经济,其实就是以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基础,以挖掘文化价值为核心,通过创新文化资源利用方式,加快文化经济融合发展,促进特色文化与旅游、创意设计、商业商务、工业产品设计等多领域的融合发展,推动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发展优势转化,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以此为基础带动其他产业的健康、平衡、快速发展。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文化融合经济,其实就是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以“彰显特色文化、聚集特色产业、实现特色化发展”为目标,通过打造一批特色产业,推动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当前,文化经济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以文化提升经济的发展质量,推动文化与商业、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商业文化活动,开发一批具有南海文化元素的特色制造业,形成以文化发展制造业,以制造业为文化注入经济动力的发展格局。积极促进文化与创意设计、制造业、商务服务、体育、教育培训等其他领域融合发展,发展新型文化产业业态,增强文化经济发展活力,已成为南海各级部门与群众的共识。二、文化融合经济带来显著的效益

文化与经济要融合发展,经济发展成果要越来越有文化内涵和文化创意。南海制造业工业总量很大,但工业设计、工业创意还偏弱,还有很大发展空间。近年来,南海通过采取文化融合经济,把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定位为文化创意产业,制造业马上就焕发了生机。这说明文化融合经济确实能够为社会带来显著的经济和社会双重效益。

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是南海呈现出的一种新的发展思维。如平洲玉器现在远近闻名。其虽然只是近二三十年发展起来的文化名片,却对南海的玉器产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一块石头竟然可以做成蕴藏丰富文化的精品,这使南海人从中得到启示,原来文化还可以“无中生有”,既然做玉可以靠文化来支撑,那么经济社会发生的其他事情,如产业提升、城市转型、环境再造、和谐社会建设等一样可以利用文化去实现。文化就是这样神奇,既可摸,又不可摸,但是只要领会到文化引领的作用,文化就不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东西。三、文化融合经济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

文化融合经济是提高经济质量的必然举措和必然选择,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向发达国家过渡和发展的必然过程。文化与经济融合,既可以增加经济中的文化含量,又可以增加文化中的经济含量,不仅能够提升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而且还能为经济发展增添内在动力和活力。南海强化文化融合经济的举措所取得的成就证明,一个地区文化与经济有效融合所迸发出的巨大创造力,能够极大地推动这一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通过实践,南海各级政府在推动文化融合经济的过程中,积极融入世界经济,由此形成了世界性的视野。

近年来,南海以大项目、好项目为支撑,像抓经济项目那样抓文化项目,形成了文化和经济融合互动的良好局面,涌现出了一大批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发展潜力大的知名文化企业,不仅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而且还推动了制造业的发展,提升了现代服务业水平,促进了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繁荣了文化市场,拉动了消费,扩大了就业,带动了创业,增强了南海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和创造财富的能力,在经济上创造奇迹,在文化上创造辉煌,迎来文化产业更好更快发展的明天。

第二节 文化融合经济,推动产业发展与升级

随着知识经济浪潮的澎湃而来,经济与文化日趋融合,文化经济化与经济文化化成为这一时期的两大趋势,文化在经济中的含量越来越大,文化作用的内涵不断延伸和扩大,这些都引起了人们对文化的高度重视。文化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文化引领经济提升品质

不可否认,南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成就,但是社会问题也不断涌现,经济再上一个台阶,要付出沉重的代价。2010年7月到8月,南海区工作人员到全区200多个村(居)开展了调研。工作人员从调研中获得许多启发。通过总结用文化做玉器的启示,南海区工作人员发现,困扰当地社会全方位发展的症结在于群众缺乏文化认同度和归属感,城市中缺少统筹经济、社会各项发展的文化灵魂。为此,南海区委区政府确立了文化发展新理念,配合“中枢两翼,核心带动”发展新战略,以文化为切入点,整合部门和镇(街道)资源,制定了《佛山市南海区促进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专项活动实施方案(2012—2013年)》。此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确定主要的发展项目和工作内容,如举办文化创意设计与技能大赛活动,开展老字号调研活动等,推动旅游与文化融合,整合龙舟、龙狮、民俗等传统广府文化资源,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把旅游开发和传统文化结合,培育文化增长型城市。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