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圣手杨宗孟临床56年经验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0 10:14:48

点击下载

作者:凌霞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妇科圣手杨宗孟临床56年经验集

妇科圣手杨宗孟临床56年经验集试读:

自序

吾师杨宗孟教授,以至精至微之学,著声医林,垂八十四年。

恩师一生,勤于学术,慎于术实,精于术博,其善采众长、严于律己、开拓进取、学无止境、锐意创新的精神,影响着后世学子,堪称医林之楷模。

著书贵适于用,读书贵取其精,将恩师之医术总结呈出,以垂教后者,为医林翘盼。是在善学者神思而明之,变通而用之,用之以活人。

究心医术,鞭策吾辈悟先师之思,习先师之术,传先师之经,承先师之验。

古云:世无难治之病,有不善之医;药无难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此之谓也。督促吾辈“读经典,做临床,当明医”,除众之疾苦,解众之困忧。编 者2016年3月1日

编写说明

杨宗孟(1927-2011),女,江西省泰和人,中国共产党党员。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津贴获得者;全国500名名老中医之一;国家第一、二、三、四批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教师;吉林英才奖章获得者。

为了传承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及诊疗经验,2005年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建立了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笔者作为杨老的硕士研究生、国家级师承高徒,被杨老钦点为学术继承人。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举办了传承人和继承人传承仪式,笔者被确定为传承工作室负责人。

杨老在长期的临床诊疗中存留了大量的纸质病历,我们对这些纸质病历进行电脑录入,形成电子文档,并分病种归类等,做了大量细致的整理工作。至201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在全国建设了首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室,杨老又被确定为首批全国名老中医传承人,由国家投资进一步完善了工作室的设备及工作条件。在国家、省级中医药管理局的领导下,在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工作室顺利开展工作。不幸的是杨老在工作室建设期间,疾病复发,直到最后卧床前,杨老仍在工作,上午出诊,下午治疗,直至病故。杨老一生潜心于中医药事业,呕心沥血,任劳任怨,无欲无求,生活简朴,恪尽职守。杨老病故后,工作室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加强病历的整理、归纳、提炼,总结杨老56年的学术思想及临诊经验,既是为了将名老中医的宝贵经验传承发扬,也为慰藉杨老的在天之灵。经过工作室成员及广大弟子的共同努力,我们将杨老毕生的经验著书呈世,为后人学习及行医提供有效参考。

本书分4个部分。第一部分,杨老小传简略记录了杨老生平以及笔者二十余年跟师学习、生活中耳闻目濡的获益。杨宗孟学术思想,是笔者归纳众弟子跟师杨老学习的体会而总结的,若尚有未纳入者,今后将进一步探讨整理。第二部分为验案选粹,选摘杨老典型病例56例,并加按语,进一步阐明杨老对不同疾病的诊疗特点、独到的诊病思维及用药的规律性和灵活性。第三部分诊余漫话是展示杨老的文笔风采,通过笔者的简要介绍,学习研读杨老的文章、论述,体会杨老的学术观点及学习方法,为后学学习中医妇科缩短了路径。第四部分为年谱。

由于编者的水平有限,书中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恳请读者和同道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修订完善。编 者2016年3月1日

走近妇科圣手杨宗孟

杨宗孟小传

杨宗孟(1927—2011),女,江西省泰和人,中国共产党党员。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津贴获得者;全国500名名老中医之一;国家第一、二、三、四批师承指导教师;吉林英才奖章获得者。曾任吉林省中医药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吉林省中医药学会及长春市中医学会理事,吉林省中医妇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长春市人大代表,受聘为中国名医疑难病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她的名字及业绩被收录在《华夏女名人录》《中国高级医师咨询辞典》《中国实用科技成果大辞典》《中国当代中西名医大辞典》等书中。

杨老于1927年12月26日出生在江西省泰和县马家洲一个中产家庭。母亲生产12个子女,但由于当时的条件所限,只存活了3女2男。杨老在家排行老大,自幼天资聪敏,勤学好问,故被送入学校学习,并顺利地完成了小学、中学、大学的学业。

1945年,正值抗日战争末期,由于战乱纷飞,生灵涂炭,使杨老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及民众的悲怆,让她坚定了学医信念,立志于报效祖国,希望可以借此救百姓于水火。1951年,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江西医学院医疗系,放弃了留校任教的机会,毅然决然地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在朝鲜战场,初始在志愿军总后勤部做行政工作,1年后转为战地防疫工作,检查老鼠、蚊子等是否带有细菌(预防敌人的细菌战),以及广大官兵的卫生防疫(如督促洗澡)。她热爱工作,关心战友,不惧艰苦,不畏牺牲,受到部队指战员的好评和尊敬。在朝鲜战场服役3年,抗美援朝结束后回国并复员,转入辽宁省沈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工作。

1956年,全国开办首批西医学习中医班,沈阳市卫生局只有2个名额,因杨老当时是从朝鲜战场归来的有功人员,且工作、学习一向认真、踏实,故有幸被组织选派为第一批“西学中”人员。学习班的老师均为全国著名的中医专家,杨老非常珍惜这次学习机会,学习期间十分勤奋和努力。毕业时她撰写的《中医对麻疹合并肺炎的认识和治疗》一文,是依据在南京中医学院实习时临床实践的所得所感而作,深得老师与同学们的赞赏,全文发表于《中医杂志》1959年第11期,也使杨宗孟这个名字在中医界崭露头角。杨老在天津脱产学习中医3年,获得优秀学员的光荣称号,毕业后转入辽宁中医学院工作。不长时间后(大约几个月),作为军人家属随丈夫的工作调动前往黑龙江中医学院工作。1961年又随军调动转入长春中医学院工作。

1963年,受组织派遣,杨老离职到长春市铁南医院,拜长春四大名医之一中医妇科专家马志教授为师,随师学习3年,尽得其传。在马老的悉心指导下,杨老广涉诸家,博览群书,如《难经》《易经》《孙子兵法》《文心雕龙》等,通贯古今之学,融会中西医理。受马老学术思想的影响,她善于将中医理论与辩证法相结合,更在为患者诊治中摸索出一条中西医相结合的道路,潜心钻研,勇于创新,至死不渝,赢得了广大患者的信任和爱戴。

杨老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56年,从未歇息,直至过世,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她一生对学问孜孜不倦,一丝不苟;对工作兢兢业业,踏实认真;处同道谦虚平和,低调做人,是一位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医品望重的教授。

杨老在临床工作中,其敬业精神有目共睹。杨老的诊室总是挤满了来自各地的求医者,面对求子心切、情绪焦躁的患者,杨老总能以热心接待,细心问病,耐心宽慰,专心诊病,使患者重燃治疗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杨老在诊疗过程中还非常幽默,对于患者所提的问题常以比喻的话语解答,使患者放松了紧张的情绪,如患者对所用药物是否有效存在疑问时,杨老就说:“毛主席说,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口尝一尝。”对每一个患者,杨老都能视患如亲,不分贵贱,不论亲疏;对任何疾病都一丝不苟,自始至终;对用药方法、注意事项、复诊时间等细节,不厌其烦地叮嘱病人。杨老二十余年来潜心研究不孕不育症,治疗不孕症患者7000余例,疗效颇佳。对于不孕症患者,杨老还专门为其建立了门诊病历档案,反复研究病情,既便于掌握患者病情变化,又利于长期观察疗效,为治疗不孕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由于妇科某些检查的特殊性,如子宫内膜诊断性刮宫需要病人在月经来潮的6~24小时内就诊,常有外地的患者不能在上班时间赶到,杨老都会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在诊室等候,为其认真检查,不会因是休息时间而敷衍任何患者。

一些不孕症的患者需要每天来医院进行中药保留灌肠治疗,为使病人不耽误工作,杨老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多年来一直坚持早来晚走,甚至常常早6点上班,晚6点下班,每天工作12小时,受到病人的好评和感谢。杨老对每个患者的病案都认真记载并保留存档,在病案的重要内容上,她都亲自书写和勾画,如嘱病人自测的基础体温,杨老都亲自画基础体温表格,非常令弟子及同行们钦佩。数十年来,杨老总是全院最早来上班又是最晚离开医院的医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甚至没有因节假日而停止过,这样的事天天都在发生。杨老从不无故旷工,甚至有病了也不休息,最后病重期间还在上午出诊,下午进行治疗,直到卧病不起时才停止工作。

在教学工作中,杨老更是全校教员及弟子们的楷模。在过去没有电脑多媒体教学手段时,授课时板书的书写和布局体现了一个优秀教员的基本功。大家都熟知杨老是一个“小巧玲珑”身材的教员,杨老每次去讲课时都自己或由助教拎一个板凳,写板书时站到凳子上,讲课时再下来,一节课下来,要不厌其烦地反反复复上下多次,说起来感觉似乎有些可笑,但这正是杨老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的最好体现。杨老学识渊博、谙熟医理、学贯中西,积极投身临床教学工作。杨老认为,学习中医不应有门户之见,应广学博取,要提倡“知识的杂交”,向各地历代医家学习经验。在四十余年的执教生涯中,时刻以毛主席的“十大教学法”要求自己。授课形式活泼多样,内容通俗易懂;旁征博引,引经据典,举一反三;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不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喻之为“不与人鱼,而授之以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杨老培养出硕士、博士、高徒等中医后继人才近百人,真可谓“桃李芬芳满天下”,多次获得学校及省级优秀教师、三八红旗手等光荣称号。

杨老在生活中非常简朴,对吃、穿都不计较。医院发的白大衣,她都是穿得补了又补之后再去更换新的。对医院的公共物品也是从节俭的态度出发,绝不浪费一张纸、一个尿杯等。杨老为了不浪费纸张,将废报纸作为粘贴化验单的纸张夹入收录的病案当中,再把病历装入编织的提筐中,每天晚上都要把白天出诊记录的病例带回家去整理,第二天再带回来。有一次一个起早挂号的小伙子竟然把杨老当作了卖报纸的老太太,这也成为杨老厉行节约的一则趣闻。大家都知道杨老对医学孜孜不倦、精益求精,都说杨老除了学习就是看书,大概没有生活的乐趣吧?其实不然,杨老在闲暇之余,也看小说,但大家可能猜不到的是,杨老竟然喜欢看的是福尔摩斯侦探小说和金庸的武侠小说。我曾问过恩师为什么喜欢这类的书籍,杨老说“读这些书可以训练判断和分析问题的思维、思路,对临床分析病情有帮助”,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杨老时刻都在为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素质而努力。

杨老擅长应用中医药治疗不孕不育症、崩漏等妇科疑难病症,临证治疗,处方用药,在考虑是否针对病情的同时,又尽量为患者减轻经济负担。她结合现代药理研究,经反复进行药物筛选和调整,于1984年研制出治疗月经不调、不孕症的新药“女宝”,畅销全国各地及东南亚各国,成为妇科临床常用药品之一,获得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于1986年获长春市发明与革新奖,并于1987年获得第36届国际尤里卡银奖。杨老参加止痛化癥胶囊的研究,获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同时,也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产值已超过数亿元人民币。目前应用于临床的长春毓麟丹、壮阳生精散、康乐宁等中成药制剂仍在进一步临床研究中。

五十多年来,杨老治愈几千位不孕不育症患者,被吉林人民称为“送子观音”。2011年7月2日,杨老因病与世长辞。虽然她离开了我们,但留给我们的财富却让我们受益无穷。她严于律己、开拓进取、学无止境、锐意创新的精神,影响着后世学子,堪称医林之楷模。

杨宗孟学术思想

杨老依据《易经》《难经》《内经》《分经养胎》等中医典籍中的理论,同时受马志教授学术思想的影响,在自己多年临床实践积累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妇女疾患皆赖肾虚”,尤其不孕不育症“肾中阴阳失调”为病机关键,创立了“诸证皆从肾治”的治疗原则,并予以“调整肾中阴阳”兼顾“健脾益气,养血疏肝”的具体治疗方法。组方用药时杨老善用味薄质轻的药物以宣通气机,即用“轻灵透达法”;疑难顽疾,善用虫类,飞灵走窜,搜剔脉络以治疗妇科疾病。临证用药多责之肝肾二脏,不落前人窠臼,敢于创新与变通,师古法而不拘成方,如:治疗血证时重视调理奇经,自创调经汤,治疗妇科出血性疾病,可弹无虚发,药到血止;习岐黄之术,理《河图》学说,对妊娠养胎理论有独到见解,尤善将“十月分经养胎法”与临床实际相结合,应用该理论治疗早期妊娠流产取得满意疗效;首创中药灌肠加灸疗神阙穴治疗带下病及输卵管不全梗阻引起的不孕症,疗效显著。

一、师古溯源,博学求精,采古与纳今相结合

杨老认为读书是学习中医理论的基本方法,只有广学,才能博取。她很赞赏古人的一句话:“不知《易》便不足以言太医”“《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

杨老潜心研究《易经》《内经》《金匮要略》,以及毛主席著作和《孙子兵法》,她主张学医必溯本求源,中医之本在于《易》。如《易·爻辞》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庄子·天下》曰:“《易》以道阴阳。”阴阳学说是《易经》思想的核心。《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杨老认为:《易经》学说乃《黄帝内经》中阴阳五行学说的基础,学《易经》能帮助我们加深理解阴阳五行学说。《易经》《内经》是一脉相承的,医理源于易理,又发展了易理,如《易经》将阴分为“太阴”“少阴”,将阳分为“太阳”“少阳”;而《内经》则将阴阳各分为三,即阴分为“太阴”“少阴”“厥阴”;阳分为“太阳”“阳明”“少阳”。所以,杨老指导我们学习研究《内经》,更要懂得《易经》,因为《内经》渊源于《易经》。

杨老在学术上宗《内经》《金匮要略》辨证论治体系,治妇科疾病博采陈自明、张景岳、傅青主等诸家学说,无门派偏见,取长补短。

杨老认为:求学问,就要博学求精,体验于实。“博”者,广学博取,由博返约。自古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其约,业精者无以言其博,而学不博者,又无以返其约,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古人云:“读书之法,当循序而渐进,致一而不懈,从容乎句读文义之间,而体验乎操存践履之实,然后心静理明,渐见意味,不然,虽则广求博取,口诵五车,而又奚于学哉。”杨老一生孜孜以求,学习不辍,在多读书的基础上,领会经典精神实质,取其精华,指导临床、科研及教学。即使是花甲之年,对《内经》条文仍背诵如流。如《素问·脏气法时论》中说:“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肝藏血、主疏泄,其性喜条达,顺其性为补,逆其性为泻,故以辛散为补,以酸敛为泻。杨老治疗妊娠恶阻,常用桑叶、竹茹、丝瓜络养血柔肝而息风,用乌梅酸收以泻肝,乌梅收敛逆肝之性,则为泻。杨老又常用芍药甘草配伍治疗妇人腹中㽲痛,每获良效。即根据“甘以缓之,酸以泻之”的组方原则,酸能敛肝阴,泻肝阳,甘能养肝阴,缓肝急,达到酸甘化阴、缓急止痛的目的。

杨老对现代医家的经验也能海纳百川、博取其精华。如刘奉五、岳美中等与杨老为同时代的医家,杨老喜用刘奉五先生的“瓜石汤”为基础方加减,临床治疗闭经-溢乳综合征、高泌乳素血症,取得良好疗效。瓜石汤滋阴清热、宽胸和胃、活血通经,主治由于胃热灼伤津液所引起的月经稀发、错后,以及精血枯竭所引起的闭经。瓜石汤药物组成为:瓜蒌25g,石斛20g,玄参15g,麦冬15g,生地黄20g,瞿麦20g,车前子15g,益母草20g,马尾连10g,牛膝20g。以瓜蒌、石斛为主药,瓜蒌甘寒润燥、宽胸利气,石斛甘淡微寒、益胃生津、滋阴除热,二者共奏宽胸润肠、利气和胃之效。刘老应用此方,是认为此类病人平素多有阳气过盛,肝热上逆,导致胃中燥热,灼伤津液而致月经稀发乃至闭经。阳明本为多气多血之经,下隶冲任二脉,若阳明津液充实,则冲任旺盛以行经。杨老在此基础上,加麦芽50g,牛膝用量增至50g,益母草用量增至50g,以此抑乳回乳、活血通经,用治闭经-溢乳综合征阴虚血热证。杨老认为,闭经-溢乳综合征乃西医学的垂体促性腺激素分泌异常,泌乳素增高,对抗促卵泡激素及黄体生成激素,使卵巢激素不足而致闭经-溢乳综合征。女属阴,阴精不足,常表现为女性激素水平低落而发生月经异常,故杨老常告诫我们,临证时一定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要熟知疾病发生的现代医学机理,而以中医辨证用药即可获得满意疗效。

二、五脏定位,诊脉定法,脉象与河图相结合

杨老承师马志教授的教诲,重视对脉学的研究,她博览群书,吸收精华,变为己长,以利临证。

杨老切脉常用的几种指法是:举按寻推法、单持总按法、俯仰指法、初持久按法、操纵指法、移指法、直压指法、辗转指法、挽指法,其中尤以前五种为常见。杨老推崇周学海诊脉八法。“位数形势,微甚兼独”。如《重订诊家直诀》曰:“盖求明脉理者,须先将位数形势,讲得真切,便于百脉无所不赅,不必立二十八脉之名可也。”

位数形势为正脉之提纲也。位:即浮中沉、寸关尺,以诊病变之部位及脏腑所主。《重订诊家直诀》曰:“浮沉,以诊气之升降。阳不能降,则脉见于浮,阴不能升,则脉见于沉。”数:包括脉搏之频率、节律,如迟数、滑涩、促结代等,以诊病之寒热及气血通畅与否。形:即脉之形状,如长短、宽窄、粗细、刚柔、厚薄等。势:即脉之动势,如敛舒、伸缩、进退起伏之有盛衰也。

于位数形势之中,更察脉之微甚兼独。微甚兼独为变脉之提纲,即体察形势之权衡也。因为微甚有因兼独而分,兼独每因微甚而见,如宽而兼厚,以实兼实,是甚实也;薄而兼窄,以虚兼虚,是甚虚也。厚而兼窄,是微实也;薄而兼宽,是微虚也。并且相反之脉,可以同见,如粗而兼细,滑而兼涩也……是指一微一甚,一见于形,一见于势中。

河图学说是《黄帝内经》中阴阳五行学说的主要组成部分。河图就是阴阳五行图,古人把天地、阴阳、奇偶、生成的自然现象,巧妙地用五奇数、五偶数以河图形式配成木火土金水五对矛盾,每对矛盾都有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的要求和限度。

杨老在诊脉时将脉象与河图学说结合,其诊脉方法不完全同于古人的寸口诊脉法。杨老认为,脉象即机体内脏腑、气血、阴阳随一元之气(大气、宗气)升降出入,运动变化,反映在寸口部的一种迹象,再通过切诊,反映在手指下的一种感觉。目前大多根据王叔和的脏腑分配法,将脏腑分别定位在左右两手的寸关尺,即将心、肝、肾配在左手,肺、脾、命门配在右手。而张仲景、扁鹊、滑伯仁等医家则主张“浮沉轻重脏腑配位法”,并以皮、脉、肌、筋、骨五部分主五脏。如《难经·五难》中说:“脉有轻重,何谓也?然,初持脉,如3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6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12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即15菽之重),举指来疾者,肾部也。”而杨老承师马志教授多年来沿用的五脏定位法,即根据《素问·脉要精微论》中“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将脉在原有浮、中、沉三部的基础上,又区分为五部,而分主五脏,如下所示:

上——右外——肺……右内——胸中——3菽

附——左外——心……左内——膻中——6菽

上——右外——胃……右内——脾——9菽

附——左外——肝……左内——膈——12菽(尺)中——尺外——肾……尺里——腹——15菽(注:菽,即豆类。是指按脉时所用力度的重量)

这里提到的左右、内外、上下,不是指左右两手,而是指脏腑阴阳气血升降出入运行的道路、方向,是血脉波动时从一条圆形的脉管上划分的左右、上下、内外。这种定位方法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指导,把人身脏腑气血的运行类比于天地阴阳的运转,类比于四时气候的变化。正如《内经》所云:“脉合阴阳”“与天地如一”。因此,通过五脏定位法,将脉象与五脏阴阳、四时、五行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总结五脏平脉、四时平脉的特点为:

皮——三菽——浮而短涩——肺——阳中之阴——秋——西——金

脉——六菽——洪而大散——心——阳中之阳——夏——南——火

肌——九菽——缓而大——脾——阴中之至阴——长夏——中——土

筋——十二菽——弦而长——肝——阴中之阳——春——东——木

骨——十五菽——沉而濡滑——肾——阴中之阴——冬——北——水

此法强调了脉与阴阳、五脏、四时、五行之间的密切联系,虽各有所主,却不能截然分开,既有矛盾,又有统一,是变化无穷的。

古人依据次序先后、部位深浅及指力轻重之不同,结合皮脉肌筋骨五部而分主五脏,五脏各有其正常脉象。正如《难经·四难》云:“脉有阴阳之法,何谓也?……心肺俱浮……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肾肝俱沉……牢而长者,肝也;按之濡,举指来疾者,肾也。脾者中州,故其脉在中,是阴阳之法也。”滑伯仁《诊家枢要》中对此谈得更具体。他说:“心脉浮大而散,肺脉浮涩而短,肝脉弦而长,脾脉缓而大,肾脉沉而濡滑。”

阴阳是一对矛盾,是代表两种对立的特定属性,用以说明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木、火、土、金、水五行,是用以说明阴阳运动变化的5个不同阶段,亦用以说明物质运动变化中“生长壮老已(生长化收藏)”的全过程。

杨老认为正常脉象不是“不浮不沉”,而是既浮又沉,有浮有沉,沉中有浮,浮中有沉,浮中还有浮,沉中还有沉,矛盾中还有矛盾,矛盾是错综复杂的,是变化无穷的。

浮沉是脉之升降,长短是脉之盈缩,弦洪是脉之敛舒,滑涩是脉之通滞,濡散缓是脉之进退有力无力。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表现的这些现象,体现了机体内营卫气血的正常运行规律存在着升降、盈缩、敛舒、通滞、进退等各种表现。如果这些表现有了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是为病态,即为病脉,故要知病脉,必先知常脉。

杨老认为:理解五脏平脉应从阴阳五行学说入手,应通过宇宙间的自然现象来理解。而四时平脉是以自然界的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阴阳消长盈亏来形象地说明肝木、心火、肺金、肾水等五脏平脉的迹象。

三、强调望诊,重视舌诊,诊病内与外相结合

人体是个有机的整体,体内各脏腑之间,以及体内脏腑与体表各组织器官之间,既互相制约,又互相依存,不可分割,通过经络的联系,使人体在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上,保持着内外相关的整体性。通过局部的变化,可以了解全身的功能状况,即“有诸内必形诸外”,某一脏器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都不仅在人体体表相应的部位有所反映,同时也必然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他脏器。

杨老在妇科临床中,强调望诊。她常说:一脏一腑有病,必有形色外露,体表组织器官与内脏相关,通过五官、形体、色脉等处的变化,可以了解经、带、胎、产、杂病的病位所在。

杨老特别推崇《望诊遵经》,其曰:“尝谓气色之于症候也,有有定者,有无定者。主病条目,有定之言也……夫千变万化之病,形于外者,固有无定之证,而千变万化之证,由于中者,实有有定之义。故以病为有定,而病则因人而无定;以病为无定,而病则因证而有定。证也者,病之著于形色,发于声音,显于症候,应于脉息者也。证定焉,法斯定矣。”

一个人的面色可以反映机体生理病理的变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天有四时五行,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七情的变化对人体脏腑影响甚大。杨老强调通过面部的神色可以了解患者的病位,如肝郁不孕症患者,常表现为神情抑郁;贫血的病人,常面色苍白;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病人面部有痤疮,面色青黯。《望诊遵经》曰:“妇人面色青者,肝强脾弱,或多怒少食,或经脉不调也”“妇人面色如熏黄者,经脉不调也”。《灵枢·五色》篇有“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面王即鼻端,面王以下指人中部位,古人认为此处可作为膀胱、子宫的望诊部位。杨老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观察到肾虚不孕尤其是原发性不孕的患者,人中沟浅平或狭窄,患者常月经初潮晚,且伴有子宫发育不良,月经稀少,或卵巢功能障碍。又眼周围有青晕者,常是肝郁不孕的表现;眼颤常是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的表现;两眼间距宽,常是先天愚型,生殖器发育畸形的表现等。发为血之余,其根在肾,毛发稀疏、早白、脱落等,均为肾虚表现;而体毛多,伴有月经失调,常为多囊卵巢综合征表现,如唇周围、颏下、鬓部、乳晕旁、胸中线、脐下、四肢多毛及有菱形阴毛,现代医学多认为与雄激素升高有关,杨老认为以中医角度而言仍以肾虚为主,女性功能不足,并常伴肝郁血瘀病机。《望诊遵经》曰:“刚强者,形气有余;柔弱者,形气不足;肥者常多血少气,瘦者常多气少血。”杨老在月经病辨证中,又注重对形体的观察,如肥胖、月经稀少、闭经,用补肾化痰调经法;如瘦人手足发热,月经量多或少,色鲜红,多为阴虚有热,宜清热养阴调经。

舌诊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而在妇科又有其特殊意义。正如《临证验舌法》说:“妇女幼稚之病,往往闻之无息,问之无声,而惟有舌可验。”《临证验舌法》又云:“危急疑难之顷,往往无证可参,脉无可按,而惟以舌为凭。”均说明舌诊在临诊中的重要性。《望诊遵经》曰:“舌者心之外候也,是以望舌,而可测其脏腑、经络、寒热、虚实也,约而言之,大纲有五, 一曰形容、二曰气色、三曰胎垢、四曰津液、五曰部位。”故杨老认为:“舌诊的重要性不亚于脉诊,因舌诊望之可见,直观性强,较易掌握,又由于五脏六腑均直接或间接与舌相联系,故五脏六腑之精气可上营于舌,而五脏六腑之病变也可上应于舌,故舌诊对临床有指导意义。”正如《望诊遵经》曰:“手少阴通舌本,足少阴夹舌本,足厥阴络舌本,足太阴连舌本,散舌下。”可见五脏都与舌息息相通。通过望舌可以测知气血之盛衰、病变之寒热、病位之深浅、病势之进退、预后之良恶,有时甚至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正如曹炳章《辨舌指南》曰:“辨舌较脉诊为确。因脉夹皮内,而舌则亲切显露,且脉随寒热变化,真假无定,而苔则不乱丝毫。”故舌诊对诊断妇科疾病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中医望舌,将舌分为舌质与舌苔两部分。舌质包括舌色和舌体。正常舌质呈淡红色,不深不浅十分润泽。舌体包括舌体的神气、舌体的形态以及舌面的变化3个方面:望舌体的神气,主要从舌体的荣枯老嫩来诊察;望舌体的形态:包括舌体的肿胀、瘦瘪、痿软、强硬、偏歪、颤动、伸缩;望舌面的变化,包括舌面的点刺、裂纹、光滑等。

舌苔,即舌面上所成之苔。杨老认为,舌苔之形成,是由于胃中生气所致。正如《伤寒论本旨·辨舌苔》曰:“舌苔由胃中生气所现,而胃气由心脾发生,故无病之人常有薄苔,是胃中之生气,如地上之微草也,若不毛之地,则土无生气矣。”杨老认为,所谓胃中生气,“即胃的生理功能,如果脾胃的生理功能发生了改变,种种病变的苔亦由之而生”。因此在诊舌时,不仅要察舌质,还要看舌苔。《形色外诊简摩舌质舌苔辨》曰:“苔乃胃气之熏蒸,五脏皆禀气于胃,故可借以诊五脏之寒热虚实也。”《望诊遵经》曰:“夫苔因病生,病以苔著,察色而不观苔,究难辨其虚实,观苔而不察色,安能测其盛衰。”杨老对舌淡苔白而厚腻,月经淋沥不断夹有水泻的患者,常用升阳除湿法而获效。如舌红、少苔,伴有腹痛的胎动不安,多为阴虚有热,治宜养阴清热安胎。

杨老在舌的望诊中,还特别注意舌下络脉的变化,认为舌下络脉粗大、青紫,是诊断血瘀的重要指标。古人认为气病察苔,血病察质。杨老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认为:经病重在辨舌质。因为月经的主要成分是血,故月经病多可反映在舌质。尤其崩漏时,若舌色鲜红,当是病程未久,热迫血妄行,治当凉血止血;若舌质淡红胖嫩,舌尖见红刺或瘀点,则为久漏,气血两虚,血瘀脉络,治当益气养荣,化瘀止血;若舌淡无华,舌体胖嫩或边有齿痕者,属崩漏日久,多为气血两虚及脾肾阳虚,冲任不固,治宜温阳益气止血;若舌质淡青或紫暗,或有瘀斑、瘀点,多为久漏血瘀,宜行血化瘀止血,切忌固涩收敛;若舌尖红赤,多为心火偏旺,可见经血量多,治宜兼以泻心火。此乃崩漏的常辨之理,但临证时应考虑到疾病有特殊性,以常测变,以变诊常。杨老曾以舌诊为主辨证,采用《内经》“通因通用”法,治疗一月经不调10余年、婚后6年未孕者,以活血化瘀止血达到经调孕子目的。崩漏以出血为主证,众医家多考虑止血,但舌有瘀象者,必以活血化瘀为大法,忌用固涩收敛之品,免增其壅塞之弊,方可见效。又如一妇人经行浮肿二年余,曾经多方诊治未效,杨老认真询问病情,仔细诊察后,发现该患者舌隐青,舌下脉络粗大,认为其病因是血瘀,影响气机的运行,造成水湿停留,投以活血化瘀行气之药数剂,诸症悉除。

基础体温监测是妇科常见的临床测定卵巢功能的方法之一。基础体温是机体处于静息状态下的体温。由于卵巢排卵后黄体生成并逐渐发育成熟,分泌的孕激素有调节体温中枢的作用,使基础体温能够升高0.3℃~0.5℃。临床测定基础体温可作为有排卵的标志。杨老临诊时就特别重视监测基础体温变化,对每一个患者的基础体温图都亲自描绘,不论是月经病,或是不孕不育症,常依据基础体温的变化而用药,并以此指导患者的性生活时间,增加受孕的概率。

四、辨证求因,因人而异,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杨老在临诊中特别强调辨证。辨证是中医诊病的精髓,辨证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治法的确立及方药的选择、疗效的优劣。辨证的方法有很多,如八纲辨证、病因辨证、经络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但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基本纲领,病因病性辨证是辨证的基础与关键。辨证或以证候为准,或以舌脉为标,或以四诊为法,均须灵活掌握,有时可将证候舍,或将舌脉弃,也均须因人、因证而异。

杨老在诊断疾病时,特别推崇《望诊遵经》之“主病条目附识”。其曰:“尝谓气色之于症候也,有有定者,有无定者。主病条目,有定之言也;诊法提纲,无定之论也。知主病之有定,而不通乎法,其失也胶;知诊法之无定,而不究其病,其失也泛。且主病之言虽有定,而合之于法则无定;诊法之论虽无定,而合之于病则有定。病同者,其法同,病异者,其法异。法者有物有则,无体无方,有定而无定,无定而有定者也。是故以千变万化之法,察千变万化之病。病无定,法亦无定,以千变万化之法,察千变万化之证;证有定,法亦有定,夫千变万化之病,形于外者,固有无定之证,而千变万化之证,由于中者,实有有定之义。故以病为有定,而病则因人而无定;以病为无定,而病则因证而有定。证也者,病之著于形色,发于声音,显于症候,应于脉息者也。证定焉,法斯定矣。后之学者,勿执有定之条目,以测无定之病情。当知无定之病情,必见有定之气色。斯有病即有证,有证即有定矣。由是化而裁之,推而行之,则夫主病之条目,增之可也,删之可也,因而损益之,亦无不可也。虽然,病之有色,病之已形者也,色之有象,色之已见者也。已形已见者,可以言定;未形未见者,不可以言定。”即指出同一疾病可出现不同的症候,不同的疾病可出现同一证型;同一疾病因不同的人而症候不同,不同的疾病因人而症候相同;同一疾病治疗方法有一定的定例,但可因人而不同;不同的疾病,不同的人可选择同一治法论治。杨老指出,临诊时应灵活运用辨证方法,不拘泥于“有定之病、证”,根据疾病之千变万化的特点,认清其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的关系,方可准确地对疾病进行诊断,有效地选择方药,达到治疗目的。

杨老认为辨证就是分析矛盾,找出矛盾中的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以及矛盾中的主要方面、次要方面;而施治就是解决矛盾。杨老经常以毛主席的“矛盾论”和《孙子兵法》的理论来分析病情,告诫我们用什么战略战术来解决问题,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临床上有些医生,简单地将中西医疾病病名进行一一对应治疗,而不究其病因、病机、病位、病性之不同,往往收不到满意疗效。杨老指出:中西医病名虽有相似之处,但疾病并不能绝对对应,如痛经,功能性痛经与器质性痛经的治疗方案不尽相同,中医中药对功能性痛经疗效满意,优于西药治疗;而器质性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等)中药虽可改善症状,但完全治愈有一定的难度,不如西医的手术治疗。在临床实践中,杨老主张先行西医诊查再做中医辨证诊断,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避免有所遗漏,延误病情。杨老认为辨病有利于从整体观念出发,全面分析疾病的病位、性质和邪正盛衰情况,使诊断更确切,更有针对性。她常说:“治病如用兵,应知己知彼,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灵活运用。”

五、种子调经,必先治肾,补虚与祛瘀相结合

正常生理月经的产生,是女子逐渐发育成熟后,脏腑、经络、天癸、气血协调作用于胞宫的生理现象。月经的正常与否,是反映了女子生理、病理变化的具体体现。在月经的产生过程中,肾起主导作用,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位点发挥肾为“天癸之源”“冲任之本”“气血之根”“五脏阴阳之本”及“与胞络相系”“与脑髓相通”的作用。正如《傅青主女科》谓“经水出诸肾”“经本于肾”。“肾主生殖”,为五脏之本,肾不可虚,虚则五脏受累皆衰: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肾阴不足,水不济火;肾水不足,不能涵养肝木;肾虚则肺失宣降;反之,四脏相移,穷必及肾,故肾中阴阳必须平衡,否则不仅影响生殖功能,其生理的经、带、胎、产、乳均受其累。月经正常是女子受孕的先决条件,《素问·上古天真论》明确指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只有月经正常,气血充和,两精血相和,方能有子。万全在《万氏妇人科》中指出:“女子无子,多因经候不调……此调经为女子种子紧要也。”血是月经的物质基础,也是孕育必备的条件之一,肾所主宰的月经正常,方可有机会孕育,故“种子先调经”是治疗不孕的大法之一。不孕症是临床疑难病证,以肾虚为本,累及肝脾、气血,故可见肾虚、肝郁、痰湿、血瘀,使冲任、胞宫功能失调所致。杨老注重肾的状态、功能,认为治肾是治疗妇科疾病的基础,故补肾为大法,兼顾他脏,根据五行的生克关系、脏腑之间的相互影响,在补肾、调肾的同时,又重视调节肝和脾的功能。肾和脾为先后天之本,肝和肾又同居下焦、乙癸同源,女子的生理特点经、带、胎、产、乳又决定了女性的体质为“血不足,气有余”,气即指肝气偏旺,故治疗时应注意疏肝养肝。

杨老认为,女性不孕主要与肾虚有关。虽临证也有肝郁、血瘀、痰湿等证,但总以肾虚为本。“肾主生殖”理论是中医脏象学说对人体生殖功能生理病理的基本认识。肾藏精是“肾主生殖”的基础。从胎元的形成而言,《医学六要》指出:“男精壮而女经调,有子之道也。”胎孕之形成,在于“两精相搏,合而成形”,精藏于肾,生殖之精在于肾气充盛。《医学衷中参西录》曰:“男女生育,皆赖肾气作强,肾旺自能荫胎也。”肾为先天之本,元气之根,主藏精气,既藏先天之精,又藏后天水谷之精,为生殖发育之本源。肾精壮盛、充足则生殖能力强,肾精虚衰、不足则生殖能力弱。受孕之前,有赖于父母肾精之旺盛、强壮而结合成形;受精之后,又借助母体肾气充盛的支持、滋养而生长发育。《素问·六节脏象论》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胎孕形成后,肾主封藏、主蛰的作用表现在对胞胎及冲任的固涩作用。肾藏精,精化血,胚胎及胎儿的发育主要靠气血滋养,气载胎、血养胎,肾气盛,肾精旺,故能系胎载胎,即“胞胎由肾所系”。故杨老治疗不孕症,不论是输卵管性不孕,还是排卵障碍性不孕,中医治疗始终以补肾为大法。杨老认为女子一生的发育过程可以归纳为下列两种情况:肾气盛→天癸至→任通冲盛→经调、孕子;肾气衰→天癸竭→任虚冲少→经绝、无子。肾气-天癸-冲任间亦构成了一个轴,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丘脑-垂体-卵巢轴。丘脑-垂体-卵巢轴以反馈、负反馈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成为性周期调节的核心,而肾气-天癸-冲任轴则以肾中的阴阳消长盈亏,生克制化关系,成为其间的调节核心。肾的阴阳消长盈亏,生克制化规律表现为如月廓空、月廓满的周期性变化。《素问·八正神明论》曰:“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廓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廓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由此作用于天癸、冲任,进而影响胞宫,使胞宫蓄藏之精气亦不断地表现出有规律的“三旬一见”,以象“月盈则亏”的周期性来潮。杨老据此总结为:肾藏精,主生殖,“肾气盛,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是有子的先决条件。肾气不足,则天癸匮乏,冲任亏损,血海欠盈,故月经不调而难以摄精成孕。故杨老强调,种子之法,莫先调经;调经之法,必先补肾。杨老遵“天人合一”“人身一小天地”的原理,按太极阴阳运转规律,将一月经周期划分为月经后期、氤氲期、月经前期、行经期四期。治疗用药,杨老在补肾的基础上,根据月经周期的生理改变分别予以不同的治疗,以调整“肾-天癸-冲任-胞宫”之间的动态平衡,改善神经内分泌调节机能,诱发排卵或健全黄体,名为中药人工周期疗法,从而达到调经种子目的。

现代医学认为女性不孕的两大常见类型,一是排卵障碍性不孕,表现为无排卵或黄体功能不全的月经失调,如崩漏、闭经、多囊卵巢综合征等,故治疗多以补法为主,补益肾气,平衡肾阴阳,调整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以促排卵;二是输卵管性不孕,表现为炎症所导致的输卵管通而不畅或不通,或输卵管功能障碍,中医常见的证型为气滞血瘀证、湿热瘀阻证、肾虚血瘀证、寒凝瘀滞证。治疗多以祛瘀、疏肝理气、化瘀通络为主,内服外治(中药保留灌肠或外敷下腹部);配合导管扩通(介入治疗)可提高疗效。

另外,在女子不孕症中,继发性不孕多属于不育症,即能够受孕,但不能使胚胎或胎儿孕育成活,无活婴存在。尤其是反复性自然流产(过去称习惯性流产),属于中医的滑胎范畴,但滑胎的临床经过,早期多表现为胎漏、胎动不安,即现代医学的先兆流产。只有先兆流产阶段才有治疗的可能和希望,才有可能使胚胎继续发育至足月分娩。因此,杨老特别重视此阶段的治疗,也以补肾为主,补肾益气,养血安胎,临证时多以寿胎丸合胶艾汤加减,获得满意疗效。

六、轻灵透达,介类潜阳,古方与经验相结合

杨老遣方用药,深得大师古圣先贤之法,旨于《内经》,法于仲景,方搜后世诸家。杨老常说:临诊如临战,治法如兵法,用药如用兵,配伍如兵器。用之不可随之任之,战时将、法、兵、器有机结合,战能取胜;诊病理、法、方、药配伍得当,疗则有效。有故无殒,亦无殒也。《灵枢·五音五味》篇中说:“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于血也。”妇女的生理、病理与血与气关系密切,妇人以血为主、以血为用,而气为之帅行,血方正常运行于脉道之中,故杨老临床治疗依据妇女的生理特点取古方之长,补自己之验,加减化裁,独创新意。她常说“不泥古方、不恃古方、活用古方、众采古方”,临床常用经方治疗妇科疾病,如一贯煎、吴茱萸汤、橘皮竹茹汤、桂枝茯苓丸、当归芍药散、大黄牡丹皮汤、活络效灵丹、逐瘀汤等。

药物选择更重视权衡利弊,她指出药物为补偏救弊之用,故当中病即止,要知药物可以治病,亦可以致病,有病则病受之,无病则体受之。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濡,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杨老用药特点如下。

1.轻灵透达,宣通气机

杨老据上述之理,用药以轻取胜,其“轻”字,法宗《温病条辨》,吴鞠通曰:“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北齐徐之才《药对》根据药味的功用,归纳为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种。宋代成无己《伤寒明理论》则称为十剂,即宣可去壅,通可行滞,补可扶弱,泄可去闭,轻可去实,重可镇怯,滑可去著,涩可固脱,燥可去湿,湿可润燥。杨老善用味薄质轻的药物来宣通气机,治疗妇科疾病,即所谓的“轻灵透达法”。常用药物:桑叶、橘叶、佛手、陈皮、紫苏、茵陈、竹茹、茯苓、扁豆、木瓜、猪苓、泽泻、丝瓜络等气味俱薄之品。

2.介类潜阳,养阴镇摄

杨老根据“重可镇怯”的理论,用介石类镇肝以潜阳,抑其太过之亢阳。介类药物具有息风潜阳的功能,主要用于真阴不足,相火偏亢,风阳妄动之证。正如张山雷说:“潜阳息风之药,亦即摄肝之药,潜阳之法,莫如介类为第一良药,此珍珠母、石决明、玳瑁、牡蛎、贝齿、龟板、鳖甲数者,所以为潜阳之无上妙剂。”

王旭高选用石决明、牡蛎、龙骨、龙齿、金铂、青铅、代赭石、磁石之类镇肝。张山雷从镇肝药中析出介类及磁石等作为摄肝药,并云:“若金石类之黑铅、铁落、赭石、辰砂等,惟以镇坠见长,而不能吸引者次之,然惟痰火上壅,体质犹实者为宜,而虚脱者又当知所顾忌。其余如石英、浮石、玄精石、寒水石等力量较薄,可以辅佐,非专阃材矣。”

杨老认为肝属厥阴,为风木之脏,内寄相火,体阴而用阳。主要功能是温煦升发,疏泄条达。肝脏与各脏的关系是肾水以涵之,心血以濡之,肺金清肃之气以承之,中宫稼穑之气以培之。

肝经风阳火热偏盛,可耗伤肝阴,造成肾水不足,而肾水不足,必血亏耗,或肺经清肃之令不足,亦可导致肝经风阳火热偏亢,故介类潜阳药物又常与育阴药合用,所谓“育阴潜阳”法。常用药物:珍珠母、石决明、玳瑁、牡蛎、紫贝齿、龟板、鳖甲。具有重镇潜阳、平息肝风之功,抑少阳之太过,具有“阳明所至为介化”之性。杨老善用清热化湿加介类药治疗产后湿热痹证,屡屡获效。

3.对药配伍,相得益彰

杨老临床治疗用药喜用对药配伍,以增强方剂的功效、完善方剂的功能、变生新的疗效、减少毒副反应等。

如在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方药中,往往多用牛膝、车前子配伍。牛膝、车前子均出自《神农本草经》,牛膝苦、酸、平,入肝、肾经,生用活血、行瘀、消肿,酒制补肝肾、强筋骨。车前甘、酸,入肾、膀胱经,利水、清热、明目、祛痰。二药配伍,取牛膝之活血行瘀、车前子之清热利湿作用,尤其慢性盆腔炎,以湿热瘀结证多见,故用牛膝、车前子酸甘相合,苦寒相宜,达到活血行瘀、清热除湿之目的。

杨老在治疗慢性盆腔炎时常用活血药桃仁、莪术配伍,活血、消瘀、散结。桃仁,《本草经集注》中言其味苦、甘,性平,有小毒,归心、肝、大肠经,活血化瘀,润肠通便;其药理实验证实,桃仁能延长试验动物的出血时间,抑制血小板凝集及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莪术出自唐代侯宁极《药谱》,辛、苦,温,归肝、脾经,行气破血,消积止痛;药理研究显示本品能明显增加股动脉血流量,抑制血小板凝集和抗血栓作用,莪术油抗早孕作用最明显;莪术油制剂在体外对多种肿瘤瘤株的生长有明显抑制和破坏作用。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张锡纯之“理冲汤”以三棱、莪术配伍,活血消癥,行气散结,张锡纯云:“化血之力三棱优于莪术,理气之力莪术优于三棱。”但杨老使用此方治疗慢性盆腔炎、附件炎时,考虑三棱消癥破瘀之力较强,易伤正气,且慢性盆腔炎、附件炎大多并未形成癥瘕包块,故用桃仁、莪术配伍,增加其活血的作用,使补气药借助桃仁、莪术的活血散结之力而流通,补而不滞。

而盆腔炎症形成包块时,杨老又喜用桂枝、茯苓配伍。桂枝出自《新修本草》,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辛、甘,温,入肺、心、膀胱经,发汗解肌、散寒止痛、温经通阳、平冲降逆。茯苓出自《神农本草经》,味甘、淡,性平,入心、肺、脾、肾经,利水渗湿,健脾和中。盆腔炎性包块,往往为中医所述之水液代谢失常,肾之气化失常、脾之运化失力,水湿之邪凝滞于下焦小腹,加之瘀血阻滞,血行不畅,故形成癥瘕包块,如输卵管卵巢囊肿,或输卵管积水等病证。杨老主要用桂枝以温经散寒,活血调经,散结消癥,用茯苓健脾渗水利湿,二药合用,针对盆腔炎性包块,疗效显著。

另盆腔炎症形成包块时,杨老也喜用土鳖虫、蜈蚣配伍。土鳖虫出自《神农本草经》,味咸,性寒、有小毒,入肝经,活血散瘀、通经止痛。蜈蚣出自《神农本草经》,味辛,性温、有毒,入肝经,祛风止痉、通络止痛、解毒散结。盆腔炎性包块,往往为瘀血阻滞,血行不畅,日久形成癥瘕包块,杨老主要用二药伍用,二者均入肝经,以活血散结消癥为要,针对盆腔炎性包块,疗效可靠。

山药、山茱萸也是杨老常用的对药,山药出自《药谱》,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既补脾肺之气,又益肺肾之阴,并能固涩肾精。“滋补药中诚为无上之品”。药理研究显示山药含薯蓣皂苷、薯蓣皂苷元、胆碱、植酸、维生素、甘露聚糖等,具有滋补、助消化、止咳、祛痰、脱敏和降血糖等作用。山茱萸出自《神农本草经》,味酸涩,性微温,归肝、肾经。其性温而不燥,补而不峻,既能补肾益精,又能温肾助阳,为补益肝肾之要药。吴茱萸还能固精止遗,固涩冲任,敛汗固脱。药理研究提示对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有增强作用,水提取物或醇提取物均可增强体液免疫功能;其注射液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血流状态;并能增强动物心肌收缩力,提高心脏效率,扩张外周血管,明显增强泵血功能,使血压升高。二药配伍,山茱萸补肝敛肾,封固肾关,且敛肝气之脱;山药峻补真阴,固下焦气化;敛补建功,增强滋阴补虚、补脾固肾、敛肝固脱之力。临床多用于阴阳两虚之月经后期、量少、血枯经闭,崩漏下血、月经量多,绝经前后诸症等,不论是出血性月经病或是迟发性月经病,只要是虚损不足者,调理时期杨老均喜用二药配伍。

在治疗气虚崩漏下血时,杨老喜用升麻、荆芥穗配伍。升麻出自《神农本草经》,味甘、辛、微苦,性凉,归肺、脾、胃经,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荆芥穗出自《吴普本草》,味辛,性温,入肺、肝经,解表散风,透疹,止血,一般以炭入药。二药伍用,以升麻升举脾胃清阳之气,以荆芥穗炭散瘀止血,既可补气摄血,又止血不留瘀,尤其荆芥穗以炭入药,入血分,出气分,使补而不滞。

治疗瘀热性妇人腹痛时杨老常用丹皮、丹参配伍。丹皮出自《珍珠囊》,味辛、苦,性寒,入心、肝、肾经,清热凉血,活血化瘀。丹参出自《神农本草经》,味苦,性微寒质润,归心、肝经,活血祛瘀,调经止痛,养血安神。丹皮功似赤芍,善于除血中伏热而凉血和血,丹参一味,功同四物,活血化瘀而不伤气血。二药配伍,养血活血,凉血止痛。

鸡血藤是杨老临证使用频率最高的饮片之一,治疗月经不调时,常与益母草配伍。鸡血藤出自《本草纲目拾遗》,味苦、甘,性温,入肝、肾经,补血行血,祛瘀通经,舒筋活络,走经络,入血分,补虚化瘀。益母草出自《本草图经》,味辛、微苦,性微寒,入心、肝、肾经,活血调经,利尿消肿,为经产要药。二药配伍,一温一寒,补虚不留瘀,化瘀不伤正,“祛瘀生新”,尤其月经病血虚有瘀者,皆可随证加减。

在治疗绝经综合征时,杨老喜用酸枣仁、柏子仁配伍。酸枣仁出自《雷公炮炙论》,味甘、酸,性平,入心、肝经,宁心安神,养肝,敛汗。药理作用:有中枢抑制镇静催眠作用;有抗心律失常、降压、降脂等作用;对子宫有兴奋作用。柏子仁出自《新修本草》,味甘,性平,归心、肾、大肠经,养心安神,润肠通便。药理作用:对记忆障碍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二药配伍,酸枣仁养心阴,益肝血,清肝胆虚热而安神;柏子仁助心气,补益五脏,二者共用相得益彰,治疗失眠较好。

败酱草、薏苡仁均为清热解毒利湿之品,均出自《神农本草经》。败酱草味辛、苦,性微寒,归胃、大肠、肝经,清热解毒,活血排脓;薏苡仁味甘、淡,性微寒,归脾、胃、肺经,利水渗湿,健脾益胃,除痹舒筋,排脓消肿。二药配伍侧重不同,各有所长。二者均可清热解毒,但败酱草偏于活血,薏苡仁偏于除湿,慢性盆腔炎、附件炎湿热蕴久可致瘀血阻滞,故二药合用既有健脾益胃、补足正气、代谢水湿之力,又有活血解毒、祛除病邪、改善微循环之功。药理研究证明,败酱草有明显的中枢镇静作用,并对多种病菌有抑制作用;薏苡仁有较好的抗癌、降血糖作用,可增强机体体液免疫,有诱发排卵及镇痛、解热、抗炎作用。

在治疗闭经-溢乳综合征时,杨老多用牛膝、麦芽配伍。牛膝出自《神农本草经》,苦、酸,平,入肝、肾经,生用活血、行瘀、消肿;酒制补肝肾、强筋骨。麦芽出自《本草纲目》,味甘,性微温,归脾、胃经,消食开胃,回乳。中医认为,月经与乳汁均由血所化生,闭经-溢乳综合征时气血不能下注血海行经而上行为乳汁,麦芽可开胃消食,下气回乳,大剂量麦芽可抑制溢乳之症状,而用大剂量牛膝取其引血下行之意,二药的用量均用到50g,达到抑乳行经之作用。

杨老在使用疏肝理气之品时,喜用香附、郁金配伍,香附出自《本草纲目》,辛、微苦,甘,平,入肝经,疏肝理气,调经止痛,含挥发油,流浸膏对动物的离体子宫能抑制收缩,弛缓子宫肌的紧张,尚能健胃和脾及驱除消化道积气;郁金出自《药性论》,辛、苦、寒,入心、肝、肺经,行气活血,疏肝利胆,清心凉血,其挥发油有促进胆汁分泌的作用。杨老指出,女性为“气有余,血不足”之体,易致肝气郁结,疏泄失常,而肝郁又常常克脾,肝郁气滞又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血瘀,故用香附、郁金配伍,既可理气,又可活血,尤其是对肝郁克脾者,疏肝理脾,活血理气,虽为理气之品,却兼调气血,使药效提高。

杨老还喜用瞿麦、甲珠配伍。瞿麦出自《雷公炮炙论》,为石竹科石竹属植物瞿麦的干燥地上部分,治淋要药。瞿麦苦、寒,归心、小肠、膀胱经,利尿通淋、破血通经,主治热淋及瘀滞经闭。甲珠出自《本草图经》,为鲮鲤科动物鲮鲤的鳞甲,咸,微寒,入肝、胃经,活血散结,通经下乳,主治血瘀经闭、癥瘕、乳汁不通及痈疽疮肿。植物药与动物药配伍,取瞿麦之清热行瘀、甲珠之活血散结之作用,尤其适用于慢性盆腔炎湿热瘀结证,并使输卵管粘连欠通或不通者,用此二药配伍,咸苦寒相助,达到清热行瘀除湿、活血散结之目的。尤其甲珠原为疡科要药,托里透脓,杨老将其应用于临床治疗慢性输卵管炎及其所致的不孕症,收到满意疗效。

在治疗因前列腺炎所致男性不育症时,杨老用得最多的对药是土茯苓、白茅根配伍。土茯苓出自《滇南本草》,味甘、淡,性平,归肝、肾、脾、胃经,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消肿之功效。白茅根出自《本草经集注》,甘,寒,入肺、胃、膀胱经,具有清热生津、凉血利尿之功效。其水煎剂能显著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明显增加吞噬率和吞噬指数、辅助性T细胞数目,并促进白细胞介素-2的产生,而对小鼠体液免疫功能及抑制性T细胞数目无明显影响。二者合用,清热解毒、利湿生津,对于前列腺炎尤其湿热证者效果显著。

在治疗胎漏、胎动不安妊娠下血肾虚证时,杨老又常以艾炭、阿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