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孩子,一场温暖的修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0 11:46:15

点击下载

作者:(美) 阿尔多特, 著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养育孩子,一场温暖的修行

养育孩子,一场温暖的修行试读: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养育孩子,一场温暖的修行/(美)阿尔多特著;杜蕾蕾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1

书名原文:Raising Our Children,Raising Ourselves

ISBN 978-7-5080-7259-3

Ⅰ.①养… Ⅱ.①阿…②杜… Ⅲ.①家庭教育 Ⅳ.①G78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2)第246666号Raising Our Children,Raising OurselvesCopyright©2005 by Naomi Aldort未经出版者预先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或抄袭本书的任何部分。版权所有,翻印必究。北京市版权局著作权合同登记号:图字01-2012-6666号养育孩子,一场温暖的修行编  著 [美]娜奥米•阿尔多特译  者 杜蕾蕾责任编辑 朱 悦 王凤梅出版发行 华夏出版社经  销 新华书店印  刷 三河市兴达印务有限公司装  订 三河市兴达印务有限公司版  次 2013年1月北京第1版 2013年1月北京第1次印刷开  本 670×970 1/16印  张 16字  数 179千字定  价 39.80元华夏出版社网址:www.hxph.com.cn 地址:北京市东直门外香河园北里4号 邮编:100028若发现本版图书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我社营销中心联系调换。  电话:(010)64663331(转)娜奥米语录

●父母并不能做到面面俱到,而父母的不完美正是孩子自我成长的机会。

●多数家长已经知道如何温和地控制孩子,他们不知道的是,如何不去控制他们,和他们和睦而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 总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为孩子好,这种思想倾向是影响沟通的另一个障碍。

●爱自己还能够帮助你解放孩子,不让他把对你付出爱当做一种负担,因为孩子的存在并不是为了爱你、感激你,或者完成你的梦想和愿望。

●生活不会因为人们的意愿而改变,如果无限制地为孩子改变环境,我们最终会移除孩子成长中应该经历的失望和挑战,从而使他失去从中获得力量和勇气的机会。

●如果他隐藏了事实真相,你要知道,那是他缺乏安全感的表现,你要做的是减轻他的恐惧,探究他感到害怕的原因。

●面对恐惧时,你的镇定自若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帮助,他会觉得恐惧是人生的必然经历,而不是什么人生的苦楚,没有什么好回避的。

● 真诚地提出你的要求,如果是出于自己的利益,不要装作是为了孩子好。

●客观地观察孩子,不要武断地给他贴上标签,也不要过度分析,这样你就可以作出积极而平和的反应。

●当他用愤怒治疗自己的创伤时,如果我们安抚他、劝说他不要生气,那么我们就会阻断这个治疗过程。娜奥米·阿尔多特

一位在国际间非常活跃的育儿作家、演讲家,她还是一位咨询师,特别善于采用询问的方式挖掘阻碍家长自由表达爱的思想和观念。

她的三个孩子蓬勃优美,各具才能。

娜奥米的作品迄今已被翻译成德文、希伯来文、 日文、西班牙文和荷兰文等在多国出版。

她的《养育孩子,一场温暖的修行》获得全美“家教资源金奖”和“妈妈选择奖”。

智慈爱致力于提供心灵成长和亲子教育领城的图书。

如果你相信世界的正面力量和美,如果你爱自己,爱孩于,爱家庭,爱世界,如果你承诺自己永远不放弃成长,那么请让智慧和爱将我们连结,学习,创造,实现!

邮箱:zhihui-ai@sohu.com

无论你成为什么样的人,都不会令我失望,我不会给你的未来勾画蓝图。我不愿构想虚幻的你,只想发现真实的你,我绝不会对你失去信心。玛丽•哈斯克尔(Mary Haskell)序言:模式转变

与一个优秀的孩子分享生活,他的优秀不是来自惧怕,而是来自快乐和爱。

本书是我多年来教养孩子以及为世界各地的家庭排忧解难的成果。我从家长们那些多姿多彩的故事中认识到:其实你在内心已经知道如何当家长,然而你总是无法跟随自己智慧的引领。也许你说过一些令自己懊悔的话,做过一些令自己懊悔的事,但是,你之所以会感到懊悔,是因为在你内心深处知道怎么做才正确,只是过去的思维和种种顾虑妨碍了因爱而生的智慧。在本书里,你将学会如何将徒劳无益的顾虑与对孩子的爱区分开来,这样,你可以真诚地对待孩子,回归自己的本性,成为你所向往的充满爱的家长。同时你将学到精妙的技巧,在面对挑战时展现自己的爱。

我知道,如果你懂得如何用温和平静地教导孩子成长为一个善良、有责任心、成功的人,那么你一定乐意放弃责骂、惩罚或威胁这些痛苦的手段,而《养育孩子,一场温暖的修行》这本书正是你所期待的答案。

近年来,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采用温和的手段教养孩子、使其愿意合作的趋势。然而,古老的控制观念并未转变,“诱使合作”这一新兴的名词遮蔽了我们的视线,使我们看不到隐藏在下面的控制本质。控制无法产生令人满意的效果,因为人性本能地与之相抵触,无论其形式多么温和,控制无一例外都会引发一些令人棘手的问题。

多数家长已经知道如何温和地控制孩子,他们不知道的是,如何不去控制他们,和他们和睦而快乐地生活在一起。我们很自然地懂得一些温和控制的手段,比如双方同意在一定时间内不施加惩罚、诱使孩子合作、收买或赞扬孩子,然而,听话、顺从甚至被诱使合作都意味着孩子屈服于大人的意愿,即使他们看起来似乎乐于这么做(因为他想得到你的爱,这会使他安心)。今天,很多家长都在寻找新的育儿方式——不控制孩子,但可以提供给孩子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因此,本书的目的不是教你如何诱使孩子合作,而是教你如何增强自己与孩子认识自我、实现自我的能力。一个生活顺心如意、自由自主的孩子,做事总是很出色,因为他做的是自己喜欢的事,他这么做是出于快乐与爱,而不是出于惧怕或对赞赏的渴望。

在本书里,你将学习如何消除自己的内心情绪和因条件反射造成的障碍,以便使孩子可以维持本真,而不被你的过往经历、你对未来的担忧或你对别人看法的顾虑所阻碍。你将学习抚养而不是塑造,就像一名园丁帮花浇水,但不帮助它们开放,不选择它们的形状和色彩。

要想向亲密和睦、沟通顺畅、充分认识自我的方向迈进,有赖于家长放弃过去习以为常的依附关系和控制欲。一些典型的问题能够反映出你有控制孩子的愿望,比如我怎样才能“让”他做家务、保持安静、不发脾气、好好吃饭,等等。这实际上是“让”孩子遵照家长的意愿做事,孩子不得不放弃他的意愿,也就是放弃他自己。可是,对于孩子来说,放弃自己的意愿是多数麻烦形成的症结。能够导演自己生活的孩子总是能把事情做好,因为他做事是出于快乐和爱,而不是出于愤怒、惧怕或压力。

如果你有勇气相信自己的孩子,让他导演自己的生活,那么,你会享受到最有成就感的育儿经历。在这个过程中,你会爱上孩子独特的想法和喜好。这样的爱是无条件的——爱你的孩子,而不是爱你想让他成为的样子。当除去一切条件时,爱就是纯粹的爱。一旦被用做表彰某种行为或成就的奖励时,爱就不再是爱,而是变成了用给予或收回的方式教育孩子的手段。在本书里,你将学会卸下防备,让爱毫无束缚地流淌。事实上,无条件的爱本身就是一种甜蜜的奖赏。

每当与孩子的关系遇到困难时,你有两个选择:压制孩子的本性,维持自己旧有的育儿方式;或者跟随孩子的脚步,变成更好的家长,让孩子做你的老师。能够支配自我、实现自我的人,总是出自亲子关系平等的家庭。

如果我们有勇气多学习、少说教,那么育儿就会走向一条通往进步和成熟的道路。

我们的控制欲不是缺陷也不是错误,而是遵循祖辈脚步的简单重复。这种控制欲建立在恐惧的基础之上,人们相信,如果父母不雕琢、不塑造孩子,孩子就不会成器。在孩子从婴儿到少年到成人的成长过程中,家长们神化了自己的角色。事实上,当认识到孩子注定会按照自己特有的方式成长时,你会明白,育儿其实远没有那么复杂。

本书会将你从塑造他人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中解放出来。自然和上帝不是傻瓜,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让一个婴儿长大成人不是你的任务,你的责任和权利只是在他成长的过程中照顾他、养育他。

在阅读本书时,你需要明白,思想的来去不受我们的控制,它们是自然产生的,并非全部有益,有些甚至是错的,我们不必一一遵守。如果我们希望明天比今天更加美好,就要允许孩子亲手创造明天,而不是服从我们的想法。我们对孩子的期望建立在继承祖辈的想法之上,如果一味重复过去,头脑里深深印刻着以恐惧为基础的、陈旧的育儿信仰,那么现状就不会发生任何改变。

书中收录了数十个关于亲子关系的故事,它们是来自我有幸指导过的家庭的真实事件。出于保护隐私的需要,所有姓名和背景均作了改动。爱的原则与年龄无关,这些故事来自不同年龄的孩子——从婴儿到少年。

如果我们有勇气多学习、少说教,那么育儿就会走向一条通往进步和成熟的道路。当你有勇气质疑自己养育孩子的方式,或者你的父母养育你的方式时,你会发现自己可能会成为比想象中更加优秀、更加出色和更加成功的家长。第一章 抚慰心灵、沟通情感的交谈

行为没有对与错,唯一有意义的是在恐惧与爱之间作出选择。

与孩子沟通时,我们选择不同的语言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有些带来安慰,有些造成伤害;有些拉开距离,有些培养亲密;有些产生鸿沟,有些碰触心灵、促进依赖、增加力量。举一个例子来看。

在一家健康食品店购物时,我听到一阵孩子的哭声,循着声音,看到一位大约四岁的小女孩躺在地上放声大哭,似乎没有人陪在她身边。我环视四周,柜台旁的一个女人回答了我没有说出口的疑问:“我不知道她的母亲在哪儿,这个男孩好像是她的哥哥。”

女孩的哥哥大约九岁,站在走廊里的一辆购物车旁。我靠着痛哭的小女孩在地板上坐下,尝试猜测她为什么哭泣。“你是不是等了很久,一直想离开这家商店?”我问。“是的!”她说。“你想回家了吗?”“是的!”她哭得更伤心了。“时间拖得太长,好像妈妈的速度很慢啊!”“是的!”她回答。这一次,女孩抬起头,用泪汪汪的大眼睛看着我。“在这个无聊的商店里等这么久真不好受。”我说。“嗯哼!”

这时,她的哥哥走到我们旁边,做了一个不耐烦的手势,“快点,莉齐,站起来。”

我转向男孩,说:“你也厌倦了等妈妈,是吗?”“是啊!”停了一下,他又补充道,“现在电视上正在播最好看的节目。”“哦?”我说,“你们看不到最喜欢的电视节目了?”“是的!”莉齐把节目的名字告诉了我。“真让人郁闷啊!”我肯定了她的感受,“这个节目下次播出是什么时候?”“明天。”他们齐声说。“每天都有。”男孩又补充了一句。“你们担心猜不出今天错过的内容?”我问,心想他们也许是担心跟不上情节发展。“是的。”莉齐说,她的哥哥也点点头。接着,莉齐站起来,我作了自我介绍,莉齐给了我一个温暖的拥抱。

我说:“遇到你们我真高兴。”莉齐钻进我的臂弯,我站起来,抱着她,这时的她已经平静下来。

她的哥哥靠近我们,说:“我相信我们能猜出今天的节目内容,莉齐。”莉齐笑了。

就在这时,孩子的母亲匆匆赶来,感谢我提供的帮助。

抚慰心灵的话未必能真正改变什么,莉齐依然没能在希望的时间回家,依然错过了喜欢的电视节目,改变的只是她的感觉,以及她在商店里度过剩余时间的方式。通常,我们习惯采用的谈话方式往往会否定孩子的想法,下面我们来看看,如果我“慈爱而温和”地否定莉齐的想法,将会出现什么情形。

假设看到莉齐躺在地上哭时,我问:“你为什么哭?”问“为什么”会让孩子产生防备心理,意味着我们看不出她有什么理由哭泣,然而,孩子们通常相信引起他们哭泣的原因显而易见;同时,“为什么”还暗示出对哭泣孩子的责备:“为一点儿事闹成这样,你是怎么回事?”

出于示范的目的,让我们假设,对于我的问题“你为什么哭”,莉齐的回答是:“我想回家。”“我相信妈妈很快就会好的,”我这样说, “想看看这里的东西吗?”

乍一看,最后一句的话题转换似乎没有什么不妥,然而事实上,它否定了莉齐的感受,不是一次,而是两次。第一,对莉齐来说,妈妈花了很长的时间购物,而我随意推测这一过程会很快结束,否定了莉齐的急躁;第二,我试图转移莉齐的注意力的举动似乎是在说:“让我们假装你没有感到难受,而是过得很开心。”这否定了她表达自己的感受,诉说内心的烦躁和心愿的要求。

如果莉齐愿意转移注意力,她也许会很快停止哭泣。然而,由于她的不悦仍然很强烈,她的感受依旧没有得到肯定,无论多么吸引人的事物,都不能满足她的情感需求。

出于讨论的需要,让我们假设,莉齐不喜欢我为转移她的注意力所作出的努力,反而哭得更加大声: “我要看电视节目,我要回家。”“你可以改天再看这个节目,”我继续否定她的感受,“而且,看太多电视对你不好。”

这样一来,我和莉齐之间的距离会愈发疏远,以至于她只想躲开我。我无视她的焦躁,不理会她的挫败感,试图转移她的真实感受,暗示她没有理由感到不安,因此,莉齐不会再向我表达她的感受和需求。在她眼里,我并不站在她这一边。

我和莉齐的谈话很难再继续下去,否定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会增加她的不悦,因为孩子自然地想维护自己的立场,最终,她会找到一个办法摆脱我,并且心情比刚才更加难过。

当孩子意识到他可以诚恳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放心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也看到家长重视他的看法后,常常会自己创造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者平静地接受现实。相反,当孩子的感受被否定,并且没有能力解决眼前的问题时,他只会感到生气,觉得自己受了委屈。

在假设的情景中,我的行为使莉齐不满,她一定会把愤怒的情绪转移到母亲身上,加剧自己和母亲的不悦。相反,在现实中,我的出现让莉齐感到安慰,她的感受得到了肯定,于是,她可以平静地接受不能看喜欢的电视节目这个事实。肯定孩子的情感有效果吗?“我肯定了她的情感,可是没有效果。”安妮说着,绝望地叹了一口气。“你是不是想通过肯定来阻止女儿发脾气?”我问。“是的,”安妮说,“可她还是不肯把积木收起来。”

肯定是目的,不是手段,不是我们用来改变孩子情绪或行为的工具。相反,肯定情感、专心聆听,是我们让孩子安心说出自己感受的方法,是我们表达爱与亲密的途径,肯定的结果是让孩子放心地去体会自己的感受,并将其充分表达出来。

肯定所产生的直接效果很可能是更加强烈的哭泣、发脾气,或者其他自我表达形式。在莉齐的实例中,当我肯定她的情感后,她更加伤心地哭泣、发泄自己的不悦,只有在她哭完、讲出她的需要时,她才冷静下来,面对现实。如果这样的肯定来自父母而不是陌生人,孩子可能会哭更长的时间,连同以前郁积于心中的压力一同释放出来。在情绪和感受得到肯定后,孩子也许会哭得更厉害,或者更加生气,因为你的肯定等于默许他表达内心最深处的感受。可是,一旦完全表达出来,孩子往往会很快忘记这件事,心中不会留下一丝阴影。

有时候,肯定的确能够立刻产生效果,因为问题是临时性的,孩子很快就得到了安慰。但是,如果孩子哭得更加伤心,你一定要陪在他身边,不要激起他的不悦,而要提供爱与肯定,满足他释放的需求。如果孩子的强烈表现让你不舒服,提醒自己,你的责任不是让自己舒服,而是让孩子信任你、信任自己。通过这样的自我认知,孩子开始了解和信任自己,他对自我感受的表达,即便是激烈的表达,也不再感到害怕。

在肯定孩子情感的过程中,不仅孩子清晰地了解了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你会发现自己也开始理解他,彼此都感到心意互通、情感交融;你将逐步开始尊重孩子自身的成长之路,同时更加清晰地领悟自己的育儿之路;你与孩子之间会逐渐培养出深刻的信任,而且在今后的生活中,孩子会一直带着信任对待他人。要知道,信任自己、不惧怕表达自己感受的孩子能够乐观、善良地看待人生的起起落落。

在肯定孩子情感的时候,要避免表现得过于夸张,或者加入自己的情绪,因为夸张的表现很可能让孩子更深地沉浸在委屈里。面对我们的和蔼态度,当他的情绪充分发泄出来以后,他会认识到自己的“夸张”表现,自然觉得自己可笑,至少会转换成积极的态度,不再继续纠缠下去。莉齐和哥哥面对现实找回了平静,因为他们充分倾诉了自己的感受,同时,他们的情绪也没有被推波助澜。我避免表现得夸张,没有对眼前的情形作评价,也没有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当得到态度和蔼的肯定后,当他们充分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后,孩子往往能够很快地跳出悲伤、忘记不快。S.A.L.V.E.沟通原则

很多家长希望我明确地告诉他们,如何才能将态度由否定变为肯定和鼓励。S.A.L.V.E.原则是一个很好的工具,能够帮助你转变态度,肯定孩子的情感经历,让他真实而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S(Separate)——分离 用心底的自言自语将自己与孩子的行为和情感分离开。这是最困难的一步,一旦你能够做到,剩余的事情自然水到渠成。要注意,当孩子的举动引起你的反应时,一些语言会自然而然地涌到你的嘴边,这个过程就像是电脑的自动运行程序:孩子做了某件事,你心里的反射机制立即启动。如果这些话不冲口而出,就不会造成任何损害。如果你感到烦躁,按照下意识的想法去说、去做,只会使情况恶化。它们并不是你真正想说的话,不能代表你的真实意图,因为那并不是你乐意看见的,证据是:事后你会对自己的言行感到懊悔,而这些言行在你与孩子之间竖起了一道墙。

为了避免伤害孩子,你要让那些自动跳出来的话默默地在脑子里盘旋,提醒自己不要脱口而出。把所有想要表现的东西都隐藏在心里,包括脸上的表情、想要采取的动作,以及对过去的回忆,这用不了一分钟的时间,而且不会伤害任何人。你的感受只是你自己的事,不是你发脾气的理由,告诉自己,现在的你不是真实的你。

开始时,审视自己的思想需要的时间不只一分钟。先做到提醒自己,不去理会脑子里的念头,把你的想法写下来,以便稍后可以更加全面地分析。在这段时间里,你的情绪会得到更好的控制,这样,你就可以依序进行以下的步骤。审视思想:

★确认那些使你烦躁、气愤、担忧或不满的想法的真实性。它们真的是你想说的话吗?你真的那样认为吗?扪心自问,你并不一定赞同“她永远也不长进”“他不应该那样”“她应该学会负责任”之类的话。也许是常常听别人这么说,也许是出于你的担忧、你的记忆,或者你对自己的期望,无论是哪一种,它们都妨碍了你爱孩子、了解孩子本性的能力。

★提醒自己,如果对这些念头信以为真,会造成什么后果。在心里想象一下,当你遵循这些想法后,会怎样对待自己的孩子。

★考虑一下,如果不受这些念头的影响,你将会有什么样的表现。没有它们的干扰,你可以自由地面对孩子,而不是面对你的思想。试着设想一下,你与孩子面临同样的状况,但是没有促使你否定和控制孩子的想法时,又会是怎样的情形。这些想法并不会凭空消失,你只需要想象它们不存在,这样,你的真实的、无条件的爱自然会浮现出来。

★想一想,把你对孩子的想法用在自己身上,是否也一样恰当。我们往往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看待别人,其实,“他不应该那样”未尝不可以变为“我不应该那样对待自己的孩子”,“他永远也不长进”同样可以用来要求你检讨自己学习做家长的步伐,“他应该学会负责任”反过来可以很好地指导你对自己的情绪和生活负起责任。

一旦认识到这些想法有误导作用,你会发现真正的自己,发现无条件的爱,你将不再陷入对孩子的担忧焦虑中,而是始终如一地给予孩子纯粹的爱。在清除纷扰的思想后,你的本性将会无遮无拦地熠熠发光,使孩子沐浴在爱的光芒里。

A(Attention)——关注 关注你的孩子。当你默默地在内心与自己进行对话之后(这一步与你的孩子无关),再把注意力从自己身上转移到孩子身上。

L(Listen)——倾听 倾听孩子的诉说,了解其行为的含义。倾听,再倾听,眼神交流和适当的提问可以提供给孩子诉说的机会。如果孩子采用语言之外的方式表达,就让他知道你对他的理解。

V(Validate)——肯定 肯定孩子的感受和合理需求,不要夸张,也不要加入自己的理解。倾听和肯定是组成爱的元素,当你成功地做到之后,就在你和孩子之间搭建起了一座桥梁,你会发现真实的自己,会感受到孩子的依赖。

E(Empower)——鼓励 鼓励孩子处理自己的情绪,不要插手,完全信任他。对他的能力表现出信心,不要紧张,不要匆忙为他安排好一切。当感到自己有能力、被信任,而且不受父母的期望和情感干扰的时候,孩子会想出自己的解决办法。情绪会妨碍能力的发挥,当这些情绪充分释放后,孩子会摆脱影响、恢复思考,要么忘记眼前的需求,要么找出解决办法,他会迅速而自然地开始审视自己的思想,与你刚才所做的一样。

九岁的克林特在伤心地哭泣,因为他的姐姐乔伊不肯和他下完“强手棋”(Monopoly)。“我想下完这一局,我马上就要赢了。”他嚷着。

他们的母亲埃拉想要强制执行“公正”,不过,她先花了一点儿时间将自己的反应与孩子们的争论分离开,默默地在心里和自己对话(S.A.L.V.E.中的S)。她想象自己呵斥乔伊,指责她不考虑别人的感受、不爱护弟弟,命令她完成游戏。接着,她在脑海里审视这个想法,很显然,它不是事实。她的女儿根本不是不爱护弟弟,而且女儿能坚持自己的主见是一件好事。这样一来,她把恼怒的念头抛在一边,开始关注(A)克林特,倾听(L)他的感受。“看来你很高兴有一个获胜的机会,不能完成这局游戏是不是让你很失望?”“我气死了,我想下完这一局。”克林特坚持自己的意见。“我听说你想完成这一局,而乔伊不愿意。”“我马上就要赢了,所以她不肯再玩。”克林特说。

埃拉继续肯定和倾听,但是不帮助克林特改变现实。她鼓励他,却不插手,仿佛在说:“我听到你的想法了,我看不出有什么问题,你自己可以解决。”

过了一会儿,克林特发泄完毕,开始讨论另一个不同的话题。

克林特的感受得到了倾听,而且母亲肯定了他的感情,因此,他感到自己与母亲心意相通,并且在意识中强化了这一点。埃拉没有表现夸张,没有掺入自己的情绪和观点,而是信任他,始终陪在他身边,这让克林特可以抛开不悦,继续别的事情。幼儿与感情丰富的语言

谈论悲伤、不悦或失望等感受,幼儿也许无法领会,相反地,承认事实却能让孩子觉得情感得到肯定。在一次电话交流中,一位母亲讲述了她带女儿离开游泳池的经历。

奥娜(五岁)离开游泳池时拼命大哭,因为她想再多待一会儿,而游泳馆就要关门了。她的母亲多娜穿好衣服作离开前的准备,当她给奥娜穿衣服时,她通过陈述事实的办法肯定了孩子的感受:“你喜欢玩水,你是不是想再多待一会儿?”

奥娜回答:“是的,我还想跳几次水。”

多娜接着说:“我知道,你还不想离开游泳池,可是工作人员要我们离开。”

奥娜停止哭泣,说:“我喜欢游泳池。”“是的,”妈妈说,“你不想被赶出来。”“妈妈,”奥娜平静地回答,“没事了,我想回家。”

多娜仅仅是陈述事实,而奥娜轻易地感受到妈妈与自己心意相通,对妈妈的表现非常满意。孩子本身不会执著于痛苦的感受,他们勇于前进,对他们来说,每一种感情都没有历史负累。要避免教给孩子们“沉溺于痛苦中”这类成年人对待问题的方式——成年人常常不停地纠缠于一个问题,试图让他人感到愧疚,甚至责怪文化、责怪政府。我可以肯定地说,你不想把这种技巧传授给孩子。要肯定他的情感,同时希望他能够继续,希望他不要太在意自己的情绪。情绪是一种释放形式,就像流汗和排泄。情绪需要得到承认,这样它们就不会妨碍正常的心理活动,就像汗水需要被擦去一样。一旦对被理解的渴望得到满足,孩子就会抛开不悦、继续前进,而这种继续前进的能力还能防止他执著于某一事件,或者将之转化为一种情结,避免对他今后的人生造成负面的影响。当肯定变成一种侵犯

有时候,肯定情感可能会影响孩子的私密感和自主性。当他的不悦是因你的语言或行为引起时,他会将你表达关心的话语当成侵犯,也可能无缘无故地讨厌你对他的肯定。他需要自主选择是否表露情绪,也许不想让别人提起自己的不悦。事实上,孩子是在说:“当我不高兴时,不要理我,不要对我说你理解我。”当孩子需要默默地聆听时,我们所说的任何话都可能令他难堪。

五岁的安珀正在用积木搭建一座塔,塔倒了,她很不高兴。这时,奶奶走进房间,肯定了她的情感:“哦,你是不是觉得很沮丧,是不是希望它不要倒塌?”

安珀将其他仍然立着的积木一起推倒,尖叫道:“什么也不要说!!!”

奶奶静静地坐在那儿,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安珀一屁股坐在地上,生气地把积木推得到处都是,大声喊着:“积木是笨蛋,地板是笨蛋,我是笨蛋!”接着,她把积木四处乱丢。奶奶沉默不语,但一直陪着她。安珀充分发泄完自己的情绪,然后站起来,拣回积木,平静地搭建了一座塔。

沉默并不意味着漠不关心。给予孩子充分的关注,但不要付诸语言。对孩子来说,在他难堪或害怕的时候,提起他的感受同样会令他不悦。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什么都不说,只是保持关注,也可以通过揭露自己与之相似的难堪经历让孩子得到安慰,我的客户阿迪就是这么做的。

当阿迪在院子里做园艺的时候,他四岁的女儿露西走进屋里,给自己倒了一杯牛奶,且将一些牛奶洒在了厨房的桌子和地板上。当阿迪走进屋,看到泼洒出来的牛奶时,差点儿脱口而出:“为什么不让我帮你?你知道自己做不来。”可是他及时控制住了自己,深吸了一口气,提醒自己默默地把这句话在脑子里想一遍(S.A.L.V.E.中的S),明白它对自己毫无益处。接着,他把注意力(A)转向露西,意识到她是为了尽量不干扰他做事才没有寻求帮助。他靠近她,高兴地说:“我看到你给自己倒了一杯牛奶。”

露西回答:“是的,还洒了一些出来。”她抬起头,疑虑地看着父亲。“我在爷爷家也做过这样的事儿,”他说,“我弄洒了果汁,当时觉得自己好笨,可是爷爷微笑着递给我一条毛巾,很容易就能擦干净的。”

露西跑出厨房,拿来一条毛巾,递给父亲。那不是阿迪平常用来擦地板的毛巾,但他还是微笑着接过来,将洒在地板上的牛奶擦干净。

阿迪肯定和赞赏露西给自己倒牛奶的行为,对待她的态度如同对待一位不小心洒出牛奶的客人。通过坦承自己的尴尬,阿迪肯定了露西的情感,却没有用语言直接点破她的情绪,而露西认识到连父亲也会偶尔出错,心里感到宽慰了不少。并且当露西拿来那条“错误的”毛巾时,阿迪没有批评她,也没有去更换。在这个例子里,泼洒出来的牛奶创造了父女之间情感联系的纽带,孩子的自尊也得到了良好的维护。生气的情绪,爱的语言

有时候,尽管我们的本意是表达爱和关心,可是我们对待孩子的情绪却是生气,甚至是厌恶。触发情绪的事件不见得很重大,我们每个人都有关于痛苦和羞愧的记忆,在面对略微相似的情形时,就会很自然地浮上心头。

我们不一定会清晰地回想起某件事,然而与这些经历相关的情感却如洪水般涌来,这个时候,应该运用S.A.L.V.E.原则(分离自己的情绪、关注孩子、倾听、肯定、鼓励),其中第一步尤为重要。

愤怒或强烈的反应倾向于掩盖其他一些痛苦的感受,这些感受我们往往没有意识到,因为恐惧和不悦深深地根植在过去的经历中。如果你小时候不能安全而自由地悲伤、哭泣、获得关注、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那么你很有可能长期压抑这些情感。如今你的一切反应都是自动产生的——痛苦的感受被立即压制,愤怒挺身而出,因为这样更容易被接受,而且由于害怕受伤,你不愿展示悲伤和眼泪。

然而,愤怒并不能满足我们的释放需求,因为它以责备为焦点。将注意力转移到自身之外(责备他人)会阻止我们发现自己的脆弱感受。如果不认真审视引发愤怒的想法,我们永远无法摆脱这种桎梏,而且往往会越来越愤怒,越来越深地陷入受害者(责备他人)的身份。

面对孩子出乎意料的举动,先想一想再作出反应(与自己对话)。一些话不要不加考虑地脱口而出,因为它们非常可能伤害你的孩子,激化你们之间的紧张关系。尽管这些话并不会从你的脑海里自动消失,但你可以学习仅仅把它们看做是一种想法,而不是事实。在这一过程中,你甚至可以寻求孩子的帮助,让他提醒你,“别着急,妈妈”或者“再想一想,爸爸”,也可以给孩子一面“旗帜”,让他朝你挥舞,这些事先商量好的关键性信号能提醒你“暂停”一下,把内心活动和孩子面临的问题以及真实的自己分离开。先处理好你的情绪,你就能从容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身上。

孩子是引爆你愤怒的导火线,而不是令你产生愤怒的原因,他不应对你的情绪负责。孩子的行为启动了你内心的程式,要求你依照它编排的内容去做,虽然这个自动发生的反应,你无法选择,但是你可以选择是否遵从它的指示。你可以倾听自己的内心,排解冲动,以便更好地关注孩子,不受习惯反应的干扰。如果花一点儿时间分离自己的情绪,你会意识到,那些让你愤怒的想法并非你的本意,而且与眼前的情形没有关系。这样,你就能够轻易地把它们放在一边,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孩子身上。事后,你也许想要找一个人倾诉,一个朋友或者一个咨询师,以便帮助你完成对自己想法的审视。你也可以独自完成,写下每一个引发愤怒的想法,确认它们是否是事实、让你有什么感受、促使你采取了什么行动,以及没有这些想法的干扰你的反应又会如何。接下来,仔细想一想,你对孩子的期望和评判是否一样有助于你自己的成长。

不要对自己过于苛责,关键是不要批判自己的思想和想象,它们不能反映真实的你,与你想成为理想家长的愿望不符。花一分钟左右的时间,在心里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你可以想象自己朝孩子叫嚷、打他、责骂他、威胁他、惩罚他,以及任何想对他做的事,并把这些情景在头脑里像放“电影”一样过一遍,直到你发泄完毕、感到满意为止。然后,你可以问自己,你的怒火是否确实由眼前的事件引起,它们能否反映真实的你。我相信,你会非常高兴自己没有按照“电影”里的情节去对待孩子。

只需花费很短暂的时间,你就能够把自己从愤怒中解放出来,并恢复力量和关爱。你已经审视了自己的思想,释放了自己的愤怒,如果你愿意再花一分钟的时间,请写下你的想法,确认它们是否真实。经过这个“确认真实性”的过程,你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眼前的情形,以及孩子单纯无辜的意图。一位接受我的建议的母亲讲述了下面这个故事。

当温迪小睡时,九岁的艾莫利决定给她一个惊喜,做好当晚赴一个家宴时要带的意大利千层面。

温迪醒来后,走进厨房,准备做千层面,却发现艾莫利浑身沾满番茄酱,脚下也踩着一摊番茄酱,操作台上到处散落着豆腐和乳酪,一只烤盘里装满了竭力想做成千层面模样的东西,可是在她看来,更像是番茄汤里泡着一堆压碎的土豆。

温迪差点儿就要大发雷霆,因为她来不及赶在赴宴前收拾这团杂乱的东西,并再做一份千层面。她深吸一口气,开始了S.A.L.V.E.程序。她看见自己厉声叫嚷、责骂,把艾莫利拖出厨房,禁止他去参加晚宴。等愤怒的话语和想象中的画面在脑海里默默地播放完毕后,她把注意力放在艾莫利身上。她还没来得及说话,艾莫利就开口说道:“妈妈,我做好千层面了,只要烤一下,再把这里收拾干净就行了,你可以再去睡一会儿。”

温迪意识到孩子这么做是出于爱,她微笑着说:“谢谢你,真让我感到惊喜。我现在精神很好,帮你一起收拾,好吗?”

艾莫利接受了妈妈的帮助,温迪也注意到,千层面其实并不像她生气时看起来那么糟。艾莫利为自己感到骄傲,而温迪学到了非常有价值的一课,母子俩共同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夜晚。

温迪不仅转移了注意力,高兴地看待孩子的举动,而且她的沉默也让孩子有机会先开口,使得一切问题迎刃而解。在不高兴时,我们往往不考虑事实和孩子举动背后的真正意图,就草率地得出一个结论。稍微等待一会儿,让孩子先说话,可以避免愤怒升级,同时让你对形势有更加清醒的认识。

要记住,无论是生气还是高兴,都要花费相同的时间来清理孩子造成的混乱。这样一想,你在焦躁的时候就会比较容易控制自己、展现爱心。如果我们不用语言引发孩子的愤恨和羞惭,他会觉得被重视、被珍爱、被欣赏,这些联结亲子心灵的情感让我们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变得可贵。向孩子提出要求

有时候,我们想要求孩子做一点儿事,比如洗澡后挂好毛巾、结束一通很长时间的电话、到别的房间去玩闹,或者进屋前脱掉沾满泥巴的靴子。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选择不同的用语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可以指责他,让他感到羞愧;可以创造互相体谅、互相关爱的氛围。很长一段时间,责备和羞辱还一直是控制孩子的工具,它们不能带来温馨和关爱,只能引起源自恐惧的顺从。很多人想起童年时,一些典型的话语仍然在他们的脑海中回荡,比如“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你是怎么回事?”“你把一切都毁了!”“如果你不……看我怎么教训你!”

有时控制的形式更加委婉,当父母说“杰米是个好女孩,我知道她会帮助你”的时候,我们觉得不得不服从,虽然不明白为什么。如果我们达到父母的要求,就会得到表扬,反之则会受到冷落。我们被教导爱父母就意味着照他们说的去做,我们收到食物、赞扬、爱、特权或礼物的贿赂,我们被各式各样的强制性手段操纵,这些诱使孩子服从的方法同样是控制,只是较为隐蔽而已。被此类方式控制的孩子常常感到困惑:为何这些看起来如此温柔、关爱的举动,却让他们感到自己渺小、羞愧、不真诚。

一代又一代的人在对父母言语的恐惧中成长,终于,我们开始给予孩子我们曾经渴望的尊严。想要结束希望孩子照家长意思做的旧观念并不容易,这需要责任心、反复实践和良好的自控力。在要求孩子做一件事前,先停顿一下,问问自己:“我会怎样对一个成年朋友提出这个要求?”或者“我会对一个成年朋友提出这个要求吗?”你会发现,这样做很有益处。

在这种新模式里,孩子没有义务满足我们的需要,对于我们的要求,他们可以自由地作出选择和响应,我们应该做的是尊重他们的选择,认识到他们的能力有限,并理解他们的想法。我们的工作是与孩子交流,就像和成年朋友交流那样,而不去暗示他们照自己说的做。如果我们的要求不被满足,要么带着尊重接受,要么告诉孩子,我们理解他的选择,然后一起讨论,看双方的需要是否有可能同时得到满足,或者能否找到一个彼此都满意的解决办法。

真诚地提出你的要求,如果是出于自己的利益,不要装作是为了孩子好。比如,希望房间保持干净的人是你,而不是孩子,你想教他做清洁,可是孩子不愿意学。过早的教育就像早产,会令你付出代价——减缓学习过程,并在你与孩子之间竖起一道不信任的墙。要信任孩子的逐步成长过程,并真诚地提出你的要求:“我需要房间保持干净。”孩子也许会帮助你做清洁,也许不会,但是他会了解你喜欢井井有条的环境,最终,他也会变得爱干净(或者愿意找一个爱干净的人共同生活,这也很好)。

承认孩子的天真无知,提出要求前要三思而行。如果你蹒跚学步的孩子穿着沾满泥巴的鞋走进屋子,踩过地板,他不会意识到有什么不妥,你可以简单地陈述事实:“你的鞋子把地毯弄脏了,让我帮你脱掉。”然后把地毯打扫干净。

当你开始清洁地毯时,孩子也许会选择帮忙,也许不会,他是否参与清洁并不重要。强迫他帮忙只能让他感到沮丧、怨恨、羞惭,这些痛苦的感受会阻碍他产生真心提供帮助的愿望。相反,没有负担地看着我们做清洁,或者轻松离开,稍后看到房间整洁清爽,会使孩子更容易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我们的习惯,最后主动选择与我们分担。如果孩子选择帮忙,不要批评他,不要帮他,也不要在他做完后当着他的面重做一次。你也可以请他帮你拿来扫帚,但要避免操纵他。请记住,他可以自行决定是参与,是旁观,还是转身走开。

在遭到训斥时,小孩子常常会被家长的激烈情绪和批判吓坏,以至于领会不到话语里的交流本质。即使是用略带严厉的口气说出的妥当话语,或是用最甜蜜口吻说出来的责备,也会对孩子的情绪造成巨大冲击,令他无法把注意力集中在眼前的事物上,内心充满受伤和恐惧。只有当孩子感觉到毫不隐藏的爱,感觉到他的自尊完整无损时,才能更好地意识到大人的诸多习惯和需求。孩子不需要我们帮助他学习如何与我们共同生活,而是需要我们信任他,不要妨碍他的学习过程。

如果你运用了S.A.L.V.E.原则中的S,剩余的部分自然会顺利实现。一旦你审视了自己的情感、与自己对话、不按照一时的冲动行事,那么你内心关注的就会是孩子,而不是自己的情绪和反应。无论是提出要求还是面对内心的不悦,只要你给予关注,就会与孩子情感相通,从而清楚该如何去做。重来一次“如果我记得按照S.A.L.V.E.原则去做当然有效果,”一位心存疑虑的父亲说,“可是如果我忘记控制自己怎么办?如果我的怒气突然爆发了怎么办?”

事实上,改变习惯确实很不容易,人们常常会回到旧的行为模式中。为了将自己从习惯性的“否定者”转变为“肯定者”,你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实践。先从注意自己的否定性评论开始,不要急着尝试改变,不要因为否定了孩子或配偶而责备自己,首先要温柔、耐心地对待自己,在这个基础上一点一点地进步。事情发生后,审视自己的思想,让想说的话慢慢地通过大脑,给自己赢得一些时间,通过思考这些话与眼前情形的相关性,你会有更加清晰的认识。感觉一下,没有这些想法你会如何表现,然后看看你对孩子的期望能否同样应用在自己身上,这样一来,你自然会爱自己、爱孩子。

经过定期练习,你将渐渐学会说到一半时停止,并转换思维。当事情发生时,你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那么,回过头去,“重来一次”。

我们知道,排演戏剧时,令人不满意的场景应该重新表演一次,同样的,你也可以对孩子说:“重来一次!我想重演最后一幕!”通过练习,你将会及时控制自己的情绪,把否定的话语咽进肚子里,用倾听的态度和敞开的心扉面对孩子。一位参加过我的研讨课程的父亲就重复了一次他回到家后的过程。

诺姆走进家,看到一堆破裂的纸板箱和压碎的蜡笔乱七八糟地散落在地板上时,他开始抱怨屋里一团糟,要求孩子们立刻清理干净。最小的孩子米兰达哭了起来,她的哥哥利昂说:“可是,爸爸,我们正在做游戏。”“这算什么游戏,你们毁了这些箱子和蜡笔。”诺姆大声嚷着。突然,他停止叫喊,说道:“重来一次!让我们从头开始。”

诺姆戏剧化地转身走出门外,然后微笑着重新走进来。“嗨,孩子们,今天过得怎么样?”他吻吻每个孩子,然后吻吻妻子,接着说,“哦,看看这些,你们在做什么?”孩子们连忙向他解释游戏的内容,房间里恢复了温馨愉悦的氛围。

掌握这样的技巧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练习,毕竟,我们都是在一种习惯性地否定孩子的文化中长大的,这种文化教会我们按照脑海中自动冒出来的话去说、去做。我们不假思索地否定孩子,而这些否定的话语甚至无法代表我们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我们表现出的不是真实的自己,然而,如果你因为这些自然产生的想法而责备自己,对问题并没有任何帮助。教育孩子的同时,你也在完善自己,不要对自己太苛刻。和自己订一个简单的协议:生气的时候,不要说出最先闯入脑海中的话,否则一定会否定、伤害他人。等你能够控制自己的时候,立即“重来一次”,即使你已经发泄了很久,甚至即将结束。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把否定的话控制在脑海里,这就像是搭积木,一步一步地将你转变为善于肯定、和蔼可亲的沟通对象。也许,要控制自己不说出否定的话,哪怕只是偶尔能成功,都需要花费几个月的时间,可是最终它会代替你的旧习惯,避免你失去控制力并重蹈覆辙。

如果曾经学习过外语、乐器,或者其他某种有难度的技能,你就会知道,掌握任何本领都需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和反复的练习。练习并不能带来完美,却能产生持久,虽然你的旧习惯在这些年来经过多次的练习早已变得十分牢固,但要让你的孩子知道:“在这方面我是新手,还在不断地学习。”肯定非语言的沟通

对于任性、好斗、孤僻等不乐意用语言分享自己感受的孩子,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能够肯定他们情感的机会。在一次咨询过程中,一位母亲丽贝卡向我讲述了她与孩子成功交流的故事。

丽贝卡注意到,她的儿子乔希放学后怒气冲冲,于是说:“我不知道你的情况如何,我记得在我读五年级的时候很讨厌我的老师,也没有什么朋友,对我来说,那一年过得真痛苦。”乔希振作起精神,问了几个问题,然后说:“今天老师批评了我,后来罗布和丹对我做鬼脸,休息时间不肯跟我玩儿。”

丽贝卡很谨慎,她没有询问孩子受到批评的原因,也没有指出孩子的情绪,相反,她不断地用中性的语言肯定孩子的经历:“哎呀,真让人不愉快。”乔希看出母亲理解他的感受,于是继续说:“我讨厌老师,无论我怎么做,他都不满意。”“你尽力了,可他还是批评你、责备你?”丽贝卡问。“是的,”乔希回答,“当他批评我的时候,同学们就会嘲笑我,我讨厌上学。”

丽贝卡在乔希身旁坐下,慈爱地把一只手搭在他的肩膀上,她的碰触让乔希的情感与她贴得更近。乔希一边流泪,一边向母亲讲述更多的细节,以及学校里其他一些让他懊恼的事,还有他与姐姐的关系。讲完之后,他感觉好多了,母子俩更加亲近,他们开始一起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全家人一起研究了让乔希接受家庭教育的可能性,最后乔希选择完成这一学年的课程,而第二年在家自学。

了解父母也经历过排斥、孤独、恐惧和失败的感受,对孩子们很有帮助。一位父亲与儿子分享了自己童年的记忆,一周后,孩子开始慢慢敞开心扉。

孩子们从不拒绝交流,即便有时候他们不愿使用语言。有的孩子在想象的游戏中表达出自己的恐惧,或者表现为与兄弟姐妹不合、尿床、无法集中精神、易怒、好斗,而有的孩子则会封闭自己的情感,蜷缩在个人空间里,长时间沉浸在痛苦中不能自拔。与喜欢用哭闹表达自己感受的兄弟姐妹一样,自我封闭的孩子同样拥有强烈的感情,然而家长们却往往容易忽视。

无论是善于表现的孩子还是喜欢封闭的孩子,都需要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情绪就不会郁积在心里。如果深深地陷入一种没有释放的情感中,常常会将情绪放大、夸张,还会对情感的自由表达造成长期阻碍(请注意那些让你感到害怕或者产生其他心理障碍的事情,在它们背后一定隐藏着你过去的一段故事)。在后面的章节里,你将学习如何提供机会给孩子,让他释放无助压抑的感受,本章则着重讲述能够创造情感沟通、轻松谈论痛苦感受的各种机会的方法。沟通的失去与转变

当发生无法改变的事件时(死亡、离婚或生病),坦率的沟通是疗伤的最重要方法。如果一个孩子孤独地封闭自己的内心世界,这些打击就会造成长时间的影响,因为他可能给自己贴上痛苦的标签,从悲剧的角度看待自己的人生。需要让他明白的是,有这样的感受、这样的想象都是很正常的,通过表达这些感受,他会发现它们并不是他的标签,这样他就有能力将真实的自我与引发痛苦的思维过程区分开来。

没有必要保护孩子避免不可回避的伤害,但非常有必要与他交流感受。一位母亲告诉我,她原计划在设法弄到一只猫之后,再把以前的猫死去的消息告诉三岁的女儿。然而,在我这里作过咨询后,她改变了主意,当天就把猫的死讯告诉了女儿。她认真地倾听了孩子的感受,惊讶地发现女儿并不想再要一只猫。

每天抽一点时间,谈谈新发生的事,与孩子分享回忆,让他明白,哭泣、回想并说出感受是面对强烈痛苦时的正常而健康的处理方式。当孩子或幼儿通过游戏、艺术或肢体语言表达苦恼时,一定要接受并肯定这种交流。但是很重要的一点是,不要对孩子的表达加以夸张、渲染,以便他可以自主地选择什么时候停止宣泄,并把注意力转移到别的事情上。如何表达懊悔才能令孩子感到安慰

孩子和成年人一样,无法从一句简单的“对不起”中获得满足,他想让你明确表示你明白他遭遇了什么。比如:“你还在玩水,游泳馆就要关闭了,你不肯离开,而我把你拉出了游泳池。”在他向你讲述自己的感受之后,问问他,下一次遇到同样的情况时,他希望你怎么做。

有时候,家长会盲目道歉,尽管他们并没有做错什么。比如:“对不起,可是你不能吃糖。”在孩子看来,爸爸真的很“抱歉”,由于“难过”,爸爸不会坚持禁止自己吃糖。事实上,孩子非常愿意帮你解除“难过”,自己得到糖果。这种不真实的信息会令孩子迷惑,相反,诚恳地说出实情才能让孩子明白其中的原因。不要简单地告诉他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因为这代表着控制和否定,要用关切的语言告诉他你的意见:“我不想让你吃这种糖,因为它不健康。”当我们明确地说出原因时,孩子更容易听从,或者他会提出一个更为清晰的要求:“我能吃一块健康的糖吗?”

我们愿意用行动和语言表达歉意,但是,当我们说“我很抱歉伤害了你”时,无异于自作主张地替孩子承担表达情感的责任。尽管我们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懊悔,也意识到这引起了孩子的痛苦,但我们必须保障孩子的正当权利,让他成为自己感受的唯一表述者。此外,当我们暗示自己引起了孩子的痛苦时,就等于说他很脆弱,不能控制自己的反应。我们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会渐渐地把自己当做受害者,将自己的情绪归咎于他人。

很显然,你的孩子对自己的反应几乎没有控制力,然而,他是自己一切感受和行为的源头,如果我们在言谈中承认他是自己感受的主宰者,他就会渐渐培养出达观的性情,找到更多的选择,控制自己的反应。

为了避免向孩子灌输本不属于他的情绪,应该让他主动地作出反应。

一位母亲告诉我,当面对一场在她看来完全可称为灾难的事故时,儿子的反应让她十分惊讶。孩子的父亲删除了一个电脑文档,原因是它没有标题。他知道那是儿子的文档,是儿子正在编写的一个故事,但看到没有标题的文档让他很恼怒,他认为删除它可以给儿子一个教训。

发现自己编写的故事不见了,孩子表现得很沮丧,但并没有生气。母亲愤愤不平地问:“你不觉得爸爸至少应该向你道歉吗?”

孩子平静地回答:“不,没有关系,我可以再写一遍,而且比以前写得更好。”“可是,难道你不生气吗?”她追问道。“开始有一点儿,”孩子说,“可是后来我意识到,生气也没有用,改变不了任何事,于是我想这其实是一件好事。”

第二天,父亲说:“我错了,不该删除你的文档,以后我不会不加询问就删除你的任何东西。”

孩子感到很满意。

当你意识到你的言行引发了孩子的强烈情绪,想要消除伤害、承认错误、了解他的感受时,你可以简单而直接地对他说:“我刚才对你大声叫嚷,我不该这么做。”避免使用感情夸张的词语,以便他能够真实地体会自己的感受。持续地给予关注,让他自己找寻真相,如果他想诉说,那么认真倾听并肯定他的情感,但不要加以渲染。如果他不愿付诸语言,也许会通过特殊的动作或玩布娃娃、画画、安静地坐在你的大腿上等行为表现出来。等他充分表达之后,你可以简单地说出自己的感受:“我很难过,因为我希望我们之间是互相欣赏、互相尊重的关系。”然后制订一个计划,以便今后能够做得更好,而且要让他知道。

在你避免自作主张地替孩子承担表达情感的责任时,或许会犯另外一个常见的错误,那就是对孩子说:“很抱歉看到你这么难过。”这句话暗示你没有任何错,完全是孩子作出了“错误”的反应,这通常会令孩子生气。坚持客观地描述所发生的事情,孩子会相信你,会知道你是在关心他,而不仅仅是想抵消让你感到懊悔的行为。

有时候,你或许觉得自己完全正确,毫无过错,没有什么可抱歉的,然而孩子的不悦就是确切的证据,说明你们需要互相沟通。你并不后悔把他从街上拉回家,可是如果他为此受了惊吓,而你又能主动承认自己动作粗鲁,认真倾听他渴望讲述的历险和趣闻,便可以重建彼此之间的信任。

矫正我们的过失不是审判案件,没有绝对的是非对错。如果你的孩子感到受了伤害,那么他的感受就是他的真实经历;如果你对自己的言行感到后悔,你的感受同样会留下真实的烙印。你的目的是在彼此之间进行沟通,澄清误会,搭建信任的桥梁。

五岁的杰西哭着来找妈妈,说十二岁的哥哥大卫弄坏了他的乐高汽车,杰西拼不好,大卫又不肯帮他。琳达来到他们的房间,责备了大卫,大卫不高兴了。

琳达打电话给我,说她做得很对,没有什么可道歉的,然而,考虑到伤害了大卫的感情,她意识到也许还有更好的办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她想与大卫沟通,明白他究竟在想些什么。

在下一次咨询的时候,琳达把她与大卫的沟通过程讲给我听。

琳达:大卫,在和娜奥米讨论了昨天发生的事后,我意识到,应该考虑你的需求。你能告诉我,在我责备你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吗?

大卫:哦,没什么。

琳达:我说你不爱惜东西,你是不是觉得很难过?

大卫:也许吧,不过现在已经没关系了。

琳达:我同意你的说法,事情过了太久我才来问你,不过我想让你知道,我很后悔说那些话,如果我当时知道你的想法就好了。

大卫:嗯,嗯。

琳达:我觉得你不相信我是真的关心你。

大卫:你就是不关心我。

琳达想了一会儿,接着说:我很难过,但是你能说出自己的想法对我来说非常重要。

大卫沉默不语。

琳达:你愿意帮助我理解你的感受吗?

大卫:好吧。

琳达:当杰西哭着来找我时,你是不是很生气?

大卫:是的,非常生气。他就会哭,从来不说他自己做了什么,你总是向着他。

琳达:所以你很生气,希望我弄清楚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大卫:是的,至少不要插手干预。杰西从我的太空船上取走了几块乐高积木,去拼他的卡车,我让他还给我,我说我会用其他的积木重新拼一辆给他。

琳达:大卫,现在我明白了,我不分青红皂白地站在杰西这边批评你,你该有多么气愤啊。你能把这一切告诉我,我安心多了。我想,下一次我只会肯定杰西的情感,然后让你们两个自己解决问题。

大卫:那太好了,妈妈。

琳达:如果你们需要我帮着评理,我会听取每个人的说法,帮助你们找到一个合适的解决途径。如果我忘记这么做,你愿意提醒我吗?

大卫:哦,我可不想这样,不过,没问题。

琳达:我会尽量让自己记住的。

如果琳达只是说:“很抱歉昨天因为积木的事批评你”,大卫不会相信她,只会更加生气。他会想:“她以为只要说一声对不起,就能抵消她的做法,哼,根本不行!她总是护着他!”等等,并由此进一步肯定妈妈爱弟弟超过爱他。而琳达所做的不仅仅是道歉,由她发起的彻底的深谈让母子俩站在相互理解的位置上,搭建起了爱的桥梁,大卫的情绪也被消解了。

有些家长希望听到孩子“道歉”,如果没有如愿,或者孩子的道歉方式“不对”,就会心生不满。永远记住,只做自己的主人。培养和善的心态,学会珍爱你的孩子,无论他的能力是大是小,才智是高是低,学习速度是快是慢。当你发现孩子心怀愧疚,不敢与你沟通时,你可以主动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为他卸下负担。比如,你可以说:“丢了钥匙,你是不是很难过?”倾听他的感受,然后让他知道,“我会再给你配一把钥匙,我相信以前的那把总会找到的。我也时常丢东西,任何人都可能犯这样的错误。”一个拥抱,或者其他爱的表示,都可以消解他的紧张情绪。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