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范式革命(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1 06:36:17

点击下载

作者:陈良华

出版社:大连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会计范式革命

会计范式革命试读:

前言

六百年前地球是隔裂的,六百年来地球是圆的,而现在地球是平的!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交流方式,组织机构的经营方式、管理方式,国家的管理规则、政治机构,市场的运作模式、运行规律……都在发生改变,变革的潜流已经涌来,在市场浪潮中搏击的企业已最先感受到这变革浪潮的冲击。这种冲击正在动摇现有企业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也正在动摇数百年建立起来的现有会计模式。新的会计信息技术和理论模式在新经济时代初现,敢于弄潮的理论先驱者已经在进行创新的尝试。会计面临诸多困境和挑战,同时也面临巨大历史机遇。会计理论发展已处在新的十字路口!我们试图从新的视角诠释新环境下的会计理论研究。一、时代新要求:突破现行会计体系固有缺陷需要重塑会计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会计环境的巨大变化,现有会计体系已暴露出固有的缺陷:(1)内部使用者的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与外部使用者的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难以兼容;(2)单一表达方式的会计信息及会计报告难以满足不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多目标需要;(3)会计收益概念很难表达企业价值的内在含义,“利润”已不再是企业“运行质量”的最佳表达方式;(4)会计“账簿系统原理”已经难以跨越“时滞性”、“相关性”的逻辑困境。当今社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呈现出全球化、信息化和思想多元化趋势,它对会计目标提出了更广泛、更精确、更及时、更多元化的要求。

上述要求来自会计信息外部和内部使用者两个方面的挑战:(1)从外部看,会计作为契约经济社会的契约监督工具(斯科特,1997),会计信息相关性水平的降低,已受到越来越多利益相关者们的批评。近年来,美国国会、政府监管部门、学术界以及会计职业界对现行财务会计报告普遍表示不满,认为会计报告没能够像人们期望的那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会计信息严重不完整,缺乏相关性,现行的会计报告只关注过去而不重视未来。同样,在欧洲主要国家,如英国、德国等,也先后提出类似的建议和要求。他们认为现行由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利润表)等构成的会计报告体系是从19世纪产业经济时代的会计报告演变而来的,无法满足新经济时代经济发展的新情况和新要求。(2)从内部看,企业经营环境的巨大变化,会计信息的滞后性已不能满足企业实时控制和多目标决策的需要。管理会计系统对于企业生产过程的控制、产品成本的计算以及对管理人员业绩的评价,不能再及时地提供有用的信息(约翰逊等,1987)。

会计理论的重塑已迫在眉睫,所谓重塑实际涉及两个层面:(1)从新的视角开展会计研究。当今主流会计学研究推崇的解释型科学范式在引领会计学步入科学殿堂的同时也使会计学陷入发展困境,会计学需要跳出面向历史数据的解释型科学范式,回归面向未来目标的设计型科学范式。(2)在新视角下构建新的“会计白箱理论”。本书提出从以账户为中心的传统会计扩展到以价值管理为中心的泛会计,认为只有通过对会计赋予新的概念和内容才能从根本上克服传统会计的固有缺陷,适应当代会计环境的巨大变化。其中,关于“会计学是一门设计型科学”的系统论证并非本书的重点,但却是贯穿本书始终的思想主线,从价值管理计量的角度解释会计概念则是本书着墨的重点。二、研究新视角:跳出解释型科学范式回归设计型科学范式

逻辑严密的解释型科学主宰了当今经济学理论,会计学家们也越来越喜欢采用大样本数据和概率统计分析,通过逻辑严密的数量模型来解释和预测一些会计现象和变量间的关系。不过,西方另一种批判的声音也开始越来越响,会计遵循的是未来目标的设计逻辑而非历史数据的解释逻辑,过于强调解释型科学范式的负面效应已经显现,会计理论似乎走入了迷局。2006年,哈夫、特兰斯菲尔德和范阿肯等三位当今世界著名管理学家在《管理探究杂志》(Journal of Management Inquiry)撰文批判当今著名商学院在管理学研究中过度追求自然科学和经济学的“解释型科学范式”。他们认为管理理论采用“解释型科学范式”看起来“学术性”很强而实质却脱离管理实践,导致理论成果越来越被实务界所轻视,批评知名商学院推崇解释型科学研究会把管理学引向歧途。同样,本书建立在会计是一个“人工世界”(Artificial World)的基本认识之上,它更需要关注对未来世界的设计,而不是拘泥于历史数据的检验。

20世纪60年代,以有效市场假说的经验性检验为契机,经济学逻辑框架及与之相联系的理论概念和方法被引入会计学研究,经济学推崇的解释型科学范式很快被会计研究者接纳并统治了绝大部分重要学术刊物(迪克曼 等,1984)。解释型科学范式把拓展知识以加深对自然与社会的了解作为最高目标,描述、解释和尽可能地预知该领域内可观察到的现象(郝英奇 等,2007)。解释型科学范式极大地促进了会计学发展,形成了旨在解释会计“是什么”与预测会计“将是什么”的实证会计理论(Positive Accounting Theory),会计学从此正式步入科学殿堂。不过,西方近30年来以解释型科学范式构建的会计理论正面临着无法突破的困局:(1)貌似形式上严密,应用性却不强;(2)理论落后于实践,理论脱节于实践;(3)过分关注历史数据解释而忽视未来目标与路径设计。那么,解释型科学范式为什么会造成如此致命的缺陷呢?究其原因主要有四点:(1)会计本质是“人工世界”,关注目标实现而非解释逻辑。按照解释型科学范式构建的会计理论因沿袭现代经济学的逻辑框架和理论而重点关注“是什么”与“将是什么”,但是无法解决“应该是什么”的命题。会计学本质是研究“人工世界”的“人工科学”,应当更多地指向表面现象背后的“人工系统”设计,类似“为什么”的诠释显然是不够的,给予“怎样能”的指引才是会计理论的价值所在。(2)解释型科学范式无法搭建“会计白箱理论”。解释型科学范式只能构建“会计黑箱(或灰箱)理论”,因为它的范式逻辑就是对假设的检验和价值判断中立性,不去论证系统的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关系(必须带有价值判断),因此无法构建结构性和可视性强的“会计白箱理论”。(3)解释型科学范式“重破轻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解释型科学范式遵循证伪主义思想,其基本环节是猜想和反驳或者说是假设和证伪。实证会计理论否定规范会计理论的科学性,但是实证会计研究本身必须以规范会计研究的假说为前提。第二,解释型科学范式受到模型表达和数据获取的约束。若模型无法表达或数据难以获取,就会造成解释型科学研究的“真空地带”,因此,解释型范式“破”易而“立”却很难。(4)解释型科学范式的哲学基础是“理论源于实践”,理论发展缺乏“质的飞跃”。不承认“理论高于实践”,不承认理论能够提出事物如何发展的客观规律,存在“观察对理论的依赖性和证伪的易谬性”、“实际检验情况的复杂性”等局限(查尔默斯,1976)。因此,解释型科学范式形成的会计理论过于“渐进”而无法“飞跃”。

由于会计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工世界”,所以会计学需要回归设计型科学范式。我们认为会计是一个人造经济信息系统,它将无限数据的现实世界映射到有限数据的会计世界,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会计世界具有显著的人工物特征:(1)会计世界是经由人综合而成的(虽然它并不总是或通常不是周密计划的产物);(2)会计可以通过功能、目标、适应性三方面来表征;(3)在讨论会计尤其是设计会计系统时,人们经常不仅着眼于描述性,也着眼于规范性。会计学研究是想表明人造的会计世界是“多么令人惊奇而并非不可理解”,还是想“将现存情形改变成想(期)望情形为目标而构想行动方案”呢?显然,答案是后者,西蒙(1969)将后者称之为“设计”,从这个意义上讲,会计学家都在从事设计工作。为什么会计需要回归设计型科学范式呢?由于解释型科学范式既不反映外部环境变化对会计世界的影响也不对事物发展发表指导性意见,最近会计职业界对会计学术界的敬意正迅速下降,一方面是因为大量由解释性知识构建的理论成果被束之高阁,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理论研究者对一些新的会计实践行为没有作出足够敏锐和充分的反应。于是,一些富有远见的会计学家开始对当前会计学研究中精巧数学游戏存在的实际应用问题进行了抨击,提出具有“人工科学”本质的会计学应当回归设计型科学范式。这意味着会计研究人员不能在思想方法上以是否符合解释型科学范式作为一项会计学研究(论文)是否成功的标准。把解释型科学范式作为唯一的价值判断标准,容易导致显而易见的无用结论或者违背真实情形的伪结论,致使会计科学在丛林泥潭中愈陷愈深。

会计学回归设计型科学范式可以弥补现有会计理论范式的诸多局限,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1)设计型科学范式以目标为起点,构建的理论应用性更强。解释型科学范式以假说为起点,把理论看做是假设性的,研究过程就是以观察和实验为手段对假说进行批判性讨论或尝试性反驳,进而完善假设或提出新假说。设计型科学范式则把理论看做是解决问题的有效知识,设计就是使内部环境适应外部环境来达到目标,因此形成的理论更具有应用性(西蒙,1969)。(2)设计型科学范式研究步骤可以构建“会计白箱理论”。解释型科学范式遵循“问题—假设—检验—假设”的研究步骤,而设计型科学范式遵循“目标—备选方案—筛选—行动方案”。解释型科学范式遵循的逻辑只能构建“会计黑箱(或灰箱)理论”,而设计型科学范式遵循的逻辑能构建“会计白箱理论”。(3)设计型科学范式可以弥补解释型科学范式“重破轻立”和“真空地带”的局限。解释型科学范式遵循证伪主义哲学思想,而设计型科学范式遵循历史主义哲学思想。证伪主义把科学理论看做是一系列假说的集合体,理论的有效性是将其预言同经验加以比较,如果其预言与经验相抵触,它将被抛弃,如果不相抵触,它就将被接受(弗里德曼,1953)。历史主义则认为,没有哪种理论能解决在某一给定时间内所面对的所有问题(布劳格 等,2000)。设计型科学否定绝对真理概念,强调不同目的、不同设计路径(仇向洋,2008)。(4)设计型科学范式可以形成“综合性”和“飞跃性”的会计理论。解释型科学范式面向过去,设计型科学范式面向未来。解释型科学范式注重对已有经验进行解释,对未来的预测依赖于过去的观察,从逻辑上讲,它的内涵和外延不会因为逻辑推演而得到扩展。设计型科学范式则专注于期望功能的实现,是对未来路径的规划,因此,它的内涵和外延不会受历史的拘泥,而更多关注未来路径的规划,形成内涵和外延的突破与飞跃。三、会计新范式:以账户为中心扩展到以价值管理为中心

我们已经比较详细地介绍了设计型科学范式,这是我们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一直遵循的研究视角。与这一隐藏在本书中的暗线不同,以价值管理为中心的会计新范式才是本书的明线和主要内容。因此,在这里仅作概括性的描述,希望本书的正文能为读者刻画出更为清晰的会计新范式轮廓。

我们基于设计型科学范式尝试构建的新的“会计白箱理论”——泛会计理论,提出从以账户为中心的传统会计扩展到以价值管理为中心的泛会计,认为只有通过赋予会计新的概念和内容,才能从根本上克服传统会计的固有缺陷,适应当代会计环境的巨大变化。其核心思想是,会计学需要跳出会计是一种经济信息系统的认识局限,而从价值管理计量视角重塑会计理论。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这一新的“会计白箱理论”:(1)泛会计的一项基本属性仍是计量,它是价值管理的映射,通过计量把价值管理活动投影成为价值信息,泛会计的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都是多元化的。(2)泛会计的另一项基本属性是管理活动,计量信息必须反映背后的管理活动,而管理活动必须以计量信息为支撑,价值计量具有价值管理“提升器”的作用,不可把两者分开讨论。(3)泛会计的范围要比传统会计广泛,它不仅包括财务会计,而且包括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等内容。(4)泛会计(价值计量)与狭义会计概念的关系,如同20世纪60年代末出现的面向整个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之于“销售管理”,70年代末出现的面向战略的“全面质量管理”之于“产品质量控制”一样。上文提及的价值计量系统就是我们承袭泛会计理论所设计的理想会计系统,它克服了传统会计系统的固有缺陷,能够更好地满足内外部使用者多维目标需求,代表了未来会计系统的发展趋势。

为什么要选择价值管理计量作为会计新范式的基石呢?这是因为我们正处在一场社会变革的初始阶段,这种变革“甚至比工业革命还要有震撼力,因为成千上万个似乎毫无关联的变化同时出现,构成了一种新的经济体系,与之伴随的又是一种被叫做‘现代化’的全新的生活方式或者文明”(托夫勒,2006)。这场变革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及其运作方式:(1)企业不再有清晰的边界,而演化为一个由价值链交织起来的网络组织;(2)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成本(Cost)、质量(Quality)、时间(Time)、服务(Service)和环境(Environment)都是赢得客户的关键因素;(3)企业也是一种产品,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私募股权投资(Private Equity)、企业重组(Corporate Restructuring)、兼并与收购(Merger and Acquisition)已经发展成为新的产业;(4)价值作为一个综合的竞争力指标取代利润成为衡量企业优劣的标准。现代企业追求的目标是价值最大化,价值管理成为现代企业管理关注的核心问题。因此,从价值管理计量的视角来构建新会计范式是新时代的必然选择。

我们可以从六个维度来表达价值管理计量系统与传统会计系统的区别:(1)数据的粒度(Granularity),是指包含在数据单元中的细节级别。越细级别的数据,粒度级别越高;越综合的数据,粒度级别就越低。传统会计系统按凭证基本单元有限细分,粒度较低;价值计量系统按业务活动要素无限细分,粒度较高。(2)确认的频度(Frequency),是指会计确认的频繁程度,即单位时间内的确认次数。传统会计系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会计循环系统(会计凭证—账户系统—会计报告),会计确认表现为业务活动发生后会计凭证的填制过程,这是一个“滞后的”、“间断的”过程;价值计量系统是一个与业务流程同步的开放式系统,按要素细分的数据在业务活动发生同时输入系统,这是一个“实时的”、“连续的”过程。(3)数据结构(Data Structure),是指会计系统储存、组织数据的方式,它反映了数据单元之间的各种联系。传统会计系统中,数据以会计账户为载体储存和组织,复式记账法建立了数据单元之间的联系;价值计量系统中,数据以业务流程为载体,建立在集合代数的基础上的关系模型(科德,1970)表征了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4)计量单位(Unit),是指用于确定物品或事项之间的内在数量关系并把数据额分配于具体事项的特定量。传统会计系统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来反映现实世界的业务活动情况;价值计量系统仍然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同时辅之以各种其他物理计量单位。(5)时序观(Timing View),是指设计者对于会计系统映射的现实世界的历史时序,它是一个曾被会计学术界长期忽略的基本观念。传统会计系统遵循面向过去的时序观,把交易观下的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确认的基础,只反映“过去的”交易和事项;价值计量系统兼容面向过去、面向现在和面向未来的多种时序观,所提供的价值信息是多维的,使用者可以根据不同需求选择最有利于其决策的一种或多种维度。(6)信息质量(Information Quality),是指会计信息满足使用者需求的程度。通常认为会计信息“应该”符合以相关性和可靠性为代表的一系列信息质量特征,但是单一的、结构化的传统会计信息不能同时达到这些质量特征,隐含的系统设计理念确定了可靠性优先的原则;价值计量系统的粒度、频度、数据结构、计量单位与时序观的优势使其能够彻底消除期望信息质量特征之间的内在矛盾,价值计量信息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使用者的多维目标需求。四、泛会计研究的展望

本书以会计范式革命为题,是一部探讨会计基础理论的规范研究文献。故而,本书首先以科学范式的有关概念为起点,通过回顾与评述现行会计范式的实践悖论和理论困境,分析全球化、信息化和金融化时代的企业管理最新理念,提出构建新会计范式的核心概念——泛会计;其次,围绕泛会计概念,深入解析会计范式的结构和运动规律,重新审视会计学的科学类型,归纳并演绎出新会计范式的框架结构和构建路径;再次,运用比较研究方法,诠释新会计范式的深刻内涵,指出其与现行范式的革命性区别;最后,利用解剖的逻辑,以新会计范式下成本计量模式为对象,深入剖析和揭示了新会计范式的理论要义与应用价值。

本书提出从以账户为中心的传统会计扩展到以价值管理为中心的泛会计,认为只有通过赋予会计新的概念和内容,才能从根本上克服传统会计的固有缺陷,适应当代会计环境的巨大变化。正如上文所述,本书实际上是我们在新视角下构建新的“会计白箱理论”的一种尝试。会计新范式绝不仅是一种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方案,它是关于会计世界的一整套观念和看法。实际上,传统会计理论(即规范财务会计理论)几乎都是“会计白箱理论”,佩顿和利特尔顿(1940)对传统会计系统的阐释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1)会计方法在本质上属于统计学,其借助于账户系统来浓缩和简化大量的企业交易的信息;(2)会计的重心是收益,而不是资产或资本,会计的计量围绕着收益确认;(3)会计本身关注的并不在于财富的质量方面,而是财富的数量方面,因此,它利用了“共同显示器”的货币作为计量单位;(4)会计应当以实际交易价格(历史成本)作为记录基础;(5)收益应当通过实现时所确认的收入与相关的成本相配比的方式来确认。上文提及的价值计量系统则体现了我们基于设计型科学范式所尝试构建的新的“会计白箱理论”,我们称之为泛会计理论。

当然,完整的泛会计理论不应仅是对会计新范式的描述,还应包括基于设计型科学范式的会计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路径和理论框架的全面阐述。我们认为,泛会计理论未来的研究至少应当涵盖两个设计层面:其一,是会计系统的设计研究,涉及设计环境理解、需求目标分析、要素与结构设计等内容,可以视为会计基本理论;其二,是特定会计系统中具体问题的施策研究,比如会计准则、会计报告体系、会计程序和方法与会计信息系统等,可以视为会计应用理论。显然,我们的设想还不完善,本书也仅是抛砖引玉地提供一种新的“看会计世界的方式”,我们将继续沿着本书的思路开展更深层次的理论探索工作,希冀在不远的将来推出本书姊妹篇,以对设计型科学范式和泛会计理论作更加系统详尽的阐释。

总序

记得20多年前我国建立学位制度之初,经济科学出版社曾组织出版《会计学博士文库》,请我为文库写序,当时我就认为这是一项创举。它对于传播年轻会计学者的智慧,鼓励我国自己培养的博士的学术成长,很有意义。由于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必须有创造性的学术见解,这套文库的出版,必将使我国会计学界耳目一新,我欣然提笔。随后,好几本质量较高的会计学博士论文相继出版,在会计界引起强烈反响。如今,当年的会计学博士大都已成为博士生导师(不在高校和科研机构工作者除外)。在现在的博士生导师队伍中,还有不是博士的著名会计学者和国外引进的华人会计学家。他们共同组成我国会计学界的中流砥柱。博士生导师必然要著书立说,争立会计科学的国际前沿,引领年轻的会计学人向会计学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奋力迈进。他们的研究成果应更加丰硕,更富有创见,更具有实用价值。大连出版社决定把博士生导师的研究成果公开发表,以博导文库的形式出版,这与当年出版博士论文文库几乎具有同等重要意义。

会计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在市场经济中,会计的重要性是有目共睹的。会计的特点是,它反映一个企业(大到跨国公司,小到个体商店)的经营、投资和理财活动及其成果,不是按空洞、抽象的理论,而是按“有根有据的事实和数字”说话,并据以作出可信的对企业前景预测。两年前,在全球爆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在危机中,美国和欧盟竟引起关于公允价值会计即调到市价会计(Mark-to-market accounting)是非功过的激烈争论。国际金融界试图把他们基于决策失误、内控不严和监管不力而导致金融危机的责任,推给按公允价值计量的财务报告。这显然与事实根本不符。但这也反过来说明:企业,尤其是金融企业的会计计量与财务列报,对于市场经济与金融的稳定,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伦敦G-20首脑会议在讨论如何应付全球金融危机时,就提到了会计。G-20首脑会议甚至要求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尽快制定高质量的、可比的、全球一致应用的会计准则。会计准则被各国政府认为关系到全球的经济复苏,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也雄辩地证明,会计在市场经济中作用举足轻重。因此,我深信会计学博士生导师文库的出版,不仅能有力地推动我国会计学术界的繁荣,而且也将有助于促进经济与金融的稳定与发展。会计学博士生导师文库,作为会计学界的一朵光彩夺目的鲜花,必将为我们祖国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葛家澍2011年6月第一篇会计科学与会计理论本篇提要

在新时代浪潮的冲击下,会计学已走到了十字路口,面对困境需要重塑会计范式。本篇由两章组成,主要论述了会计科学、会计理论和会计范式等基本概念,对传统会计的困境和会计范式革命的背景进行了分析,提出需要重塑以价值管理计量为核心的会计范式;最后介绍了本书的内容和特点以及结构安排。本篇结构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科学、理论与范式

●相关链接一:通向常规科学之路第一章导论

我们正处在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使一切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包括人们的生活方式、交流方式,组织机构的经营方式、管理方式,国家的管理规则、政治机构,市场的运作模式、运行规律……变革的潜流已经涌来,在市场浪潮中搏击的企业已最先感受到这变革浪潮的冲击。这种冲击正在动摇现有企业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也正在动摇数百年建立起来的现有会计模式,新的会计信息技术和理论模式在新经济时代初现,敢于弄潮的理论先驱者已经在进行创新的尝试。第一节 问题提出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会计已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种挑战来自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和内部使用者两个方面:(1)从外部看,作为契约经济社会的契约监督工具(斯科特,1999),会计信息相关性水平的降低已受到了利益相关者越来越多的批评。近年来,美国国会、政府监管部门、学术界以及会计职业界普遍对现行财务会计报告表示不满,认为会计报告没能够像人们期望的那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会计信息严重不完整、缺乏相关性,只关注过去而不重视未来。同样,在英国、德国等欧洲主要国家,也有类似意见和建议被提出来。人们认为由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构成的现行会计报告体系是从19世纪产业经济时代的会计报告演变而来的,无法适应新经济时代经济发展的新情况和新要求。(2)从内部看,企业经营环境变化巨大,滞后的会计信息已不能满足企业实时控制和多目标决策的需要。管理会计系统不能及时地为企业生产过程的控制、产品成本的计算以及人员业绩的评价提供有用的信息(约翰逊 等,1992)。

这些挑战反映出现行会计系统存在的两方面固有缺陷,使得它无法跟上会计环境变迁的步伐。(1)固有缺陷之一,是借助于一套确认、计量规则提供的信息无法满足多目标需要。现有会计系统通过一套账户系统,借助于货币计量和记账规则,将无限数据的现实世界映射到有限数据的会计账户系统中,并通过报表形式反映出来。明确会计目标、制定合理的会计确认和计量规则,成为保证会计系统有效运行的基本前提。会计系统如同过滤器,将符合目标要求的信息保留下来,将与目标无关的信息过滤掉。将规则固化到会计数据里,不可能满足多目标需求。因此,理想会计系统建构的原理是:应设置两个基本库——数据库和方法库,数据库记载会计交易的基本事项,而方法库则存放不同的确认和计量规则(包括会计准则和非会计准则),会计准则只是其中一种可选的规则。(2)固有缺陷之二,是封闭系统的“时滞性”和“与业务流不同步”的问题。现行财务会计系统是一个与业务系统相对隔绝的自成体系的系统。会计交易信息通过记账凭证记入系统,而记账凭证编制时间总是滞后于经济业务发生时间,因此很多重要信息被“时滞”了。此外,在一个相对封闭的会计循环系统(会计凭证—账户系统—会计报告)中,会计信息无法真正做到与业务流程同步。我们知道,信息流只有与物流、工作流、资金流环环相连、时时配合,才能较好地反映经济事项的特征。但是经济活动在进入会计账户系统前,已被简化为经济业务(不属于会计事项的活动被过滤掉了),一方面大量经济活动信息被过滤掉,使得业务流与信息流并不同步;另一方面按照会计确认标准入账,“滞后”了大量业务信息,使得会计信息流与业务流在时间上不配比,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效性。因此,理想的情形是,会计信息不仅存在于账户系统之中,还存在于各种业务系统之中。

会计学已处在新的十字路口!当今会计环境变迁呈现出的全球化、信息化和金融化趋势,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更广泛、更精准、更多元化的要求,这与现行会计系统的固有缺陷形成不可调和的矛盾。首先,会计信息内部使用者和外部使用者的决策有用性存在冲突,单一模式的会计信息不能兼容不同使用者的目标;其次,会计收益业已不是企业“运行质量”的最佳表达方式,其很难表达企业价值的内在含义,并充分体现各方利益;再次,会计“账户原理”已经难以突破“时滞性”、“相关性消逝”的逻辑困境。因此,扩展、改善会计信息结构已经成为会计学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20世纪80年代,我国著名会计学家杨纪琬和阎达五教授曾提出“会计管理”的概念,极大地扩展了会计视野(杨纪琬 等,1980)。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后人对此再没有更大的突破。会计管理实质就是本书所述价值管理,而价值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关注的核心问题,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增加企业价值。本书试图摆脱“经济信息系统”的窠臼,从价值管理计量的全新视角来诠释会计概念并重构会计理论结构,把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等都纳入统一的解释框架之下。“价值管理计量”取代“经济信息系统”不仅是概念表述的变换,而且与20世纪60年代“市场营销管理”取代“销售管理”、70年代“全面质量管理”取代“产品质量控制”一样,是一场思维层面的范式革命!第二节 新时代的会计范式革命

范式转换(Paradigm shift)的概念由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S.Kuhn)提出。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一书中用范式转换解释了科学革命的过程。库恩认为,范式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的共同信念,是他们共同遵循的一种“看的方式”。科学发展不仅是理论体系的变化,而且是包含理论体系、自然观、心理认识等因素在内的范式运动。范式运动对应着科学革命的不同阶段:第一阶段,前科学阶段——未形成范式;第二阶段,常规科学阶段——某一范式支配整个学科;第三阶段,非常规科学阶段——反常现象动摇原范式/新旧范式竞争;第四阶段,新常规科学阶段——新范式支配整个学科。因此,科学将重新遵循“危机—革命”这条路线周期性地发展下去。

新时代,会计学需要跳出会计是一种经济信息系统的认识局限。我们正处在一场社会变革的初始阶段,这种变革“甚至比工业革命还要有震撼力,因为成千上万个似乎毫无关联的变化同时出现,构成了一种新的经济体系,与之伴随的又是一种被叫做‘现代化’的全新的生活方式或者文明”(托夫勒 等,2006)。这场变革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及其运作方式:(1)企业不再有清晰的边界,而演化为一个由价值链交织起来的网络组织;(2)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成本(Cost)、质量(Quality)、时间(Time)、服务(Service)和环境(Environment)都是赢得客户的关键因素;(3)企业也是一种产品,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私募股权投资(Private Equity)、企业重组(Corporate Restructuring)、兼并与收购(Merger and Acquisition)已经发展成为新的产业;(4)价值作为一个综合的竞争力指标取代利润成为衡量企业优劣的标准。现代企业所追求的目标是价值最大化,价值管理成为现代企业管理关注的核心问题。因此,从价值管理计量的视角来构建新会计范式是新时代的必然选择。

会计范式(无论是新范式还是旧范式)概括了极其丰富的内容,不仅包括会计理论体系(会计科学概念、会计基本定律和会计科学推论),还包括会计学家群体的世界观、方法论、心理因素等。因此,构建和完善新会计范式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会计学家群体共同认可和努力。为此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探索和尝试用会计范式来解释会计学发展,研究会计范式的结构和运动规律,着重讨论从价值管理计量视角构建新会计范式的必然性,并通过辨明一些重要的会计科学概念来诠释新会计范式的内涵。归纳起来,我们大体可以从五个方面来把握新会计范式。(1)泛会计概念。泛会计是本书中新会计范式的核心概念,是指新范式下的会计概念,即价值管理计量。之所以称为“泛会计”,是为了说明新会计范式对会计内涵和外延的革命性拓展,以体现它与以账户为中心的传统范式下会计概念的区别。价值管理和价值计量“二元一体”是泛会计(价值管理计量)概念蕴涵的核心理念:①泛会计的一项基本属性仍是计量,它是价值管理的映射,通过计量把价值管理活动投影成为价值信息;②泛会计的另一项基本属性是管理,它就是一种价值管理,价值计量具有价值管理“提升器”的作用;③计量信息必须反映背后的管理活动,而管理活动必须以计量信息为支撑,不可把两者分开讨论;④价值管理是一种视角,是贯穿企业、全员参与的运动,价值计量是会计的内核,是企业管理职能之一。(2)泛会计假设。我们区分了理论研究假定和实践约束条件两类不同的假设,而在过去的会计学研究中常将两者混为一谈。第一类假设(理论研究假定)分为两个层次:①泛会计公理,即新会计范式中“认为理所应当或不言自明的命题”,主要包括权变公理、成本效益公理、条件真实性公理等三大公理;②泛会计定理,即新会计范式中作为研究前提或检验对象的命题,如有效市场假设、资金增值假设、测不准假设、分红计划假设、债务契约假设、政治成本假设等。第二类假设(实践约束条件)限定了会计工作的时间和空间,通常包括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分期假设、货币计量假设等。(3)泛会计目标。泛会计目标强调兼容内外部不同使用者及其目标的多样性,包括一个基本目标和四个细分目标:①泛会计的基本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它综合反映了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诉求;②泛会计的四个细分目标依次是剩余索取权分配、契约报酬确认、监督和控制、经济决策。不光是用语上的差异,凭借逻辑结构上的支持,泛会计目标的实现与期望之间的偏离程度也将远远小于传统范式下的会计目标。(4)泛会计范围。泛会计覆盖了传统范式下的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内容,它的范围要比传统范式下的会计范围广泛许多:①从信息平面上看,泛会计信息包含传统会计信息,传统会计信息是泛会计信息的一个子集;②从讨论范围的空间范畴来看,泛会计范围是三维空间(信息平面之外还有管理活动)的范围,而传统会计范围只是二维平面(信息平面)的范围;③从会计范围的实践含义来看,泛会计具有职能管理和全员管理双重性,而传统会计只是一种职能管理。(5)泛会计职能。泛会计“二元一体”属性赋予了泛会计双重职能——计量信息的反映和管理活动的控制。①泛会计反映职能最大的特点在于运用了决策支持系统(DSS)原理,分列数据库、方法库和知识库,可以满足不同使用者的多维目标需求;②控制价值管理活动是与反映价值计量信息同等重要的泛会计基本职能,它分为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两类,分别囊括了若干种具体的控制模式;③泛会计反映和控制职能通过不同模式进行表达,这些模式之间没有孰优孰劣,也不存在最优模式,选择何种模式是根据所要达成的目标和成本效益约束之间权衡的结果。

新时代呼唤会计范式革命!只有突破传统框架的束缚,才能使会计从根本上克服固有缺陷;只有赋予会计新的意义,才能使其适应当代企业管理理念的变化;只有更主动地兼收并蓄,才能使会计学科摆脱被边缘化的危险而重获新生。本书初步探讨了从价值管理计量视角构建新会计范式,希望能为会计学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看会计世界的方式”,希冀它能够更有效地解释、预测和指导会计实践。第三节 本书涉及的主要概念界定

会计范式革命是一场思维的革命,它将打破对会计的传统认识。本书会涉及一些传统会计文献中不曾提到的术语,或者赋予常用术语新的内涵。为使读者更方便地阅读本书,更准确地把握新会计范式的内涵,我们在这里集中对一些主要概念进行界定。

会计科学(Accounting Science):会计科学就是会计领域的科学,是对“会计世界”的事实和规律的理性认识,是有关会计的知识单元的综合和系统化,是认识和改造会计活动的方法和工具,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随着环境变迁而发展。

会计理论(Accounting Theory):会计理论是会计科学的表象或表现,是一整套相互联系,具有逻辑性、系统性的会计科学概念,是由会计基本定律与会计科学推论构成的体系。它解释和预测实践但又高于实践,并且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会计范式(Accounting Paradigm):会计范式是对会计理论的结构化概括。它是会计学家群体所具有的共同信念,是一种“看会计世界的方式”,会计范式转换推动会计科学革命。本书试图通过新会计范式(价值管理计量)来刻画新时代会计科学的结构和运动规律。

价值管理(Value Management):价值管理是指企业以价值最大化为目标,运用价值链分析来制定结构调整战略,通过流程重组和在战略层、管理控制层、作业层实施价值增值措施的一种综合管理方法。

价值计量(Value Measurement):价值计量是指运用一定的计量单位(主要是货币),选择被计量对象的合理计量属性,确定应予记录的各种价值活动及其影响的数量的过程。

价值管理计量(Value Management Measurement):价值管理计量是一类特殊的价值计量,它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通过计量过程来反映价值管理并对其实施控制。本书提出的新范式下的会计概念(泛会计)就是价值管理计量系统,它具有计量和管理“二元一体”的属性。因此,泛会计除了概念与传统会计不同之外,它的范围也由二维平面扩展到三维空间。

泛会计(Pan Accounting):泛会计就是新范式(价值管理计量)下的会计概念,它被界定为是一个价值管理计量系统,不仅涵盖了传统财务会计范畴,还将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等纳入其中。本书用“泛会计”来表达新会计范式下的会计概念,是为了体现新范式下的会计概念区别于传统会计的深刻而丰富的内涵。

会计大爆炸(Accounting Explosion):会计大爆炸是指新时代会计实践在需求与目标、内涵与载体、范畴与领域、技术与方法等诸多方面出现的膨胀现象。它显示,新时代一方面给会计带来了无所不能的“手段”,使会计系统具备了(无序的)“绝对过剩”的供给能力;另一方面始终无法满足不同使用者的个性化需求,这就是会计大爆炸带来的缺损。

会计理论丛林(Accounting Theory Jungle):会计理论丛林是指由于研究者研究视角、理论基础、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存在差异,会计理论在历史演进中形成了林林总总的理论流派,出现了孔茨所描述的“丛林现象”。丛林现象展现了会计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推动了会计理论的发展。但是,会计理论乱象亦随之产生,使得繁荣与乱象并存。

会计理论乱象(Accounting Theory Chaos):会计理论乱象是指会计学家对“会计世界”的认识中出现的迷惑、分歧和争议。如果把会计大爆炸视作社会存在(会计实践),那么会计理论乱象就是一种社会意识。乱象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1)“会计世界”自身的运动变化;(2)认识手段的深化和进步;(3)学术利益集团的人为争斗。

丛林困境(Jungle’s Dilemmas):丛林困境是指由于学术利益集团的人为争斗而造成的会计理论乱象。孔茨之所以提出“管理理论丛林”,其目的就在于揭示和批判丛林困境。丛林困境对会计学的发展危害极大:(1)对会计学研究根本目标和统一基础的忽视与困惑,削弱了理论对实践的解释和预测能力;(2)各种流派关系混杂、层次交错,阻碍了理论研究与传承;(3)不同流派之间的恶性竞争带来负面效应,破坏了会计学科生态。

设计科学(Design Sciences):设计科学是指使命是为设计和实现产品(人工物)而开发出相应的知识的科学类型。设计科学以拓展知识、应用知识为目标,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设计科学包括工程学、医学、管理学、现代心理疗法等。会计学是一门设计科学,会计理论应强调对实践的指导性,而不仅仅是解释和预测。因此,会计学研究应当回归规范研究为主轴,以目标和假设为起点,并带有适当的价值判断。实证研究的意义在于发现旧范式的悖论,推动会计科学进入非常规科学阶段,继而在规范研究确立新范式后,不断检验和完善新的范式。

泛会计假设(Hypothesis of Pan Accounting):泛会计假设分为理论研究假设和实践约束条件两类。(1)第一类假设(理论研究假定)分为两个层次:①泛会计公理,即新会计范式中“认为理所应当或不言自明的命题”,主要包括权变公理、成本效益公理、条件真实性公理等三大公理;②泛会计定理,即新会计范式中作为研究前提或检验对象的命题,如有效市场假设、资金增值假设、测不准假设、分红计划假设、债务契约假设、政治成本假设等。(2)第二类假设(实践约束条件)限定了会计工作的时间和空间,通常包括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分期假设、货币计量假设等。第四节 本书的特点与结构安排一、本书的特点

本书深入剖析了当前会计实践和会计理论存在的各种矛盾和乱象,向读者介绍了以泛会计为核心概念的会计新范式,并对会计范式的含义进行了全方位诠释。本书旨在抛砖引玉,希望可以为促进会计学研究发展起到有益的作用。归纳起来,本书试图从五个方面有所创新:(1)提出“泛会计”概念来拓展传统会计的内涵和外延,试图更好地解释、预测和指导会计实践。指出会计需要跳出其是一种经济价值信息系统的认识局限,打破原有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学科界限,将它们纳入一个全新视角的统一框架下进行研究。“价值管理计量”是替代“经济信息系统”范式的最合适选择。(2)提出了比会计账户体系更宽广的价值管理信息计量体系,科学地辨析了价值管理信息计量体系与会计账户体系的辩证关系,指出会计账户体系是其内核。以会计账户为中心的财务会计系统具有时滞性、与业务流不同步和无法满足多目标需求的固有局限,无法满足环境变迁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的更高要求。然而,不能因此就全盘否定会计账户体系,只有规则与数据固化的会计账户体系才能“客观地”反映外部契约关系及其利益分配,它在体现受托责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会计账户还是会计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有属性,是划分会计研究与非会计研究的根本依据,抛弃会计账户的会计学将失去灵魂。因此,会计账户体系仍将是泛会计的基本内核,但它远非泛会计的全部。(3)第一次提出泛会计具有“二元一体”的特征。泛会计的“二元一体”特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泛会计的本质属性具有“二元一体”的特征。传统会计的本质不是界定为信息系统就是界定为管理活动,其实两者密不可分。泛会计的本质既有计量属性,又有管理属性。如何理解呢?在看待计量信息时脱离背后的管理活动就失去了意义。价值管理水平高低取决于价值计量质量,价值计量具有价值管理“提升器”的作用;价值计量是价值管理的映射,只有透过价值计量这个“茶杯”,看到“茶杯背后的故事”——价值管理,才可能真正地看清价值计量。②泛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具有“二元一体”的特征。如同20世纪60年代产生的“营销管理”和70年代产生的“全面质量管理”,如果从职能管理角度来看,它们只是企业管理的分支(市场管理、质量管理),但从60年代的“营销管理运动”(顾客为中心)和70年代的“全面质量管理运动”(质量为中心)的角度来看,它们则成为企业管理的全部,不再拘泥于市场部和质量管理部门,而是所有部门都在从事营销管理和质量管理。因此,泛会计如果被看成是一种职能管理,其仅仅是指从事价值管理的财务、会计、投资等部门进行的会计管理工作。若把泛会计看成是企业管理的全部,则企业所有部门都在进行“价值增值管理运动”。(4)深入研究了会计范式的结构、运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指出会计学是一门设计科学,并明确了它区别于经济学等解释科学的特征。指出会计学研究应以规范方法为主轴,以目标和假设为起点,并带有适当的价值判断。还提出了权变公理、成本效益公理、条件真实性表达公理等在内的泛会计假设体系。所以会计学不存在解释科学那样的最优的理论与方法,只可能存在合适的、多维的、相对合理的理论与方法。(5)研究会计理论与方法离不开信息技术。笔者认为,对泛会计而言,信息技术不仅成为其实现目标的物质技术手段,而且也成为理论本身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本书的结构安排

本书以会计范式革命为题,是一部探讨会计基础理论的规范研究文献。故而,本书首先以科学范式的有关概念为起点,通过回顾与评述现行会计范式的实践悖论和理论困境,分析全球化、信息化和金融化时代的企业管理最新理念,提出构建新会计范式的核心概念——泛会计;其次,围绕泛会计概念,深入解析会计范式的结构和运动规律,重新审视会计学的科学类型,归纳与演绎出新会计范式的框架结构和构建路径;再次,运用比较研究方法,诠释新会计范式的深刻内涵,指出其与现行范式的革命性区别;最后,利用解剖的逻辑,以新会计范式下成本计量模式为对象,深入剖析和揭示了新会计范式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

我们需要特别说明对本书结构安排产生重要影响的几个术语的逻辑关系,即如何理解“会计大爆炸”、“会计理论丛林”、“会计理论乱象”以及“丛林困境”等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1)会计大爆炸是在新时代出现的会计实践现象,属于社会存在层面;会计理论丛林和会计理论乱象则是会计理论发展进入的状态,属于社会意识层面,它们之间有明确的区分。(2)会计大爆炸带来的缺损可以由两个方面进行弥补:一是实践探索,这不是本书所研究的内容;二是理论指导,新时代呼唤新范式来更好地指导实践,这是本书编写的初衷。本书研究会计大爆炸及其带来的缺损是为了强调重塑会计范式的紧迫性。(3)丛林困境是会计理论乱象之一,它是由于学术利益集团人为争斗而导致的乱象,“会计世界”自身的运动变化与认识手段的深化和进步是导致乱象的另外两方面原因。(4)本书在第三章研究会计大爆炸,讨论重塑会计范式的实践前提;第五章和第六章分析会计理论丛林,说明人为争斗导致的丛林困境,必须通过重塑新会计范式走出丛林困境;会计理论乱象是比丛林困境更大的范畴,我们在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重塑会计范式中都体现了这种认识。

本书的研究流程及其与相关篇章的对应关系如图1-1所示。图1-1 本书的结构安排第二章科学、理论与范式

会计是什么?是艺术、工具、政治、信息、活动、商品、语言,还是科学呢?人们莫衷一是。细细想来,“会计是什么”的确值得争论。本书所探讨的会计在科学、理性的范畴之内,即会计的理性,而会计的非理性(科学之外的界定)在本书不作讨论。会计科学与理论的建立并非一朝一夕,也不是会计研究人员凭空想象出来的。任何科学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其规律和规则,会计科学与理论亦是如此。会计科学与理论按照特定的规律和规则建立起来,可以是归纳,也可以是演绎,还可以是借鉴其他学科的优秀成果。本章对“什么是会计科学”、“什么是会计理论”以及“什么是会计范式”进行细致讨论,为构建新会计范式提供必要的思想基础和方法指导。第一节 科学与科学标准一、对科学的理解

科学并不“科学”,科学只是一种“范式”!

今天我们一提到科学,基本上是指自然科学,特别是指近代以来的自然科学。现代意义的科学指人类客观知识的高级形式,是在不同环境下(不同的时空条件、不同的对象)总结出的并被系统化的一种实证知识,是发展着的知识体系。所以我们也常把科学解释成一种知识形态,因为它不是一般的自然知识,它是十六七世纪以来形成的一种特定的意识形态,包括对事物的看法、处理问题特定的方法,它为人类规定了如何看待自然、研究自然、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式。

科学究竟是什么?科学家、社会学家贝尔纳在其巨著《历史上的科学》中把科学归纳为以下五点:(1)一种建制;(2)一种方法;(3)一种积累的知识系统;(4)一种维持或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5)构成我们的诸信仰和对宇宙及人类的诸态度的最强大势力之一。(贝尔纳,1959)贝尔纳虽然对科学作了比较科学的归纳,但他还是没有明确说出科学到底是什么。关于这一点,他在该书的导言中作了一个比较深刻的说明。他告知读者,他曾试图对科学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但他觉得科学就其本性而言是比人类任何其他事业都善于变化的,20世纪以来变化更快,它的形象也随之发生变化,准确地定义它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只有从不同角度去透视它、理解它才是现实的。在科学的知识论中,科学是一种系统化的实证知识;在科学的活动论中,科学是一种探索性的认识活动;在科学的工具论中,科学是一种人类探索自然奥秘的有力工具;在科学的约定论中,科学是科学家共同体在共同范式支配下的解难题活动;在科学的建构论中,科学是社会建构的结果,其中自然界不起作用;在科学的生产论中,科学是一种精神生产力,科学转化为技术并运用到实际生产中就是第一生产力;在科学的文化论中,科学是一种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由此不难看出,科学是一个多维的概念。随着科学自身的发展,对其的理解也就不能只是停留在简单的、一言蔽之的定义上。就如同巴伯在《科学与社会秩序》的导言中指出的那样,“我们需要一种对科学的系统理解,我们需要一种把科学本质的多样性与其内在的整合性和统一性关联起来的方法,科学并不是要素与活动的杂乱无章的组合,而是一个具有凝聚性的结构,其各部分在功能上有互相存在的关系。简言之,我们需要对科学本身有一个更科学的理解。获得这种对科学的系统理解的一种方式,一种显而易见的但有点忽视了的方式,就是首先从根本上把科学看做是一种社会活动,看做是发生在人类社会中的一系列行为”。(巴伯,1991)从这段话中不难看出,科学是与社会这个大环境相关联的,它的表现形式就是一种社会的活动,所以必须在社会环境的变迁中界定科学。【小结】

科学是什么?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1)科学是准确的判断;(2)科学就是事实和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对自然界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理性认识;(3)科学是种种知识单元通过它内在联系而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是知识单元的综合和系统化;(4)科学是一种方法,也是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从而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武器和工具;(5)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项社会活动,科学研究是生产和加工知识的实践活动;(6)科学是有渊源而无止境的长河,它随着环境变迁而发展。

纳入科学范畴的会计学科同样也遵循上述科学的基本特征。本书在此讨论科学的概念与特征,其目的是让读者以更宽的视角来理解会计学科。二、科学标准的演进

尽管众多学者试图直接给出“什么是科学”的答案,但是结果却莫衷一是。

我们从对科学哲学发展史的研究可以发现:科学标准的“内核”经历了从经验实证原则到实用原则,再到证伪标准、权威约定、经验符合论、经验建构论等的更替。(朱成全,2003)总的来说,可以将科学标准的“内核”变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逻辑实证主义到波普尔(Karl R.Popper)的批判理性主义,这一阶段不仅肯定科学与非科学之间存在分界,而且相信存在有客观明确的分界标准;第二阶段是从奎因(Willard V.O.Quine)、库恩(Thomas S.Kuhn)经费耶阿本德(Paul K.Feyerabend)到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通过逐渐消解达到模糊和最终取消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界限;第三阶段则是从拉卡托斯(Imre Lakatos)的“研究纲领”方法论到邦格(Mario Bunge)的科学实在论,这一阶段承认科学与非科学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能用简单标准将两者加以区别,而采用多元综合标准对两者进行区分。

第一阶段:科学标准的“内核”——绝对经验主义标准

早期的实证主义者孔德(Auguste Comte)最先提出了“实证原则”,即认识(或知识、实证科学)只能局限于经验的范围内,不能超出经验之外。相反,经验之外是否有物质的自然界存在,以及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如何等问题,都是人的认识能力所不能及的“形而上学”问题,人们没有任何经验、根据去讨论它们,所以应不予理睬。从而,孔德划分了科学与非科学等。

但是,这种实证原则是以归纳法为基础的。而自从休谟(David Hume)以来,人们就怀疑归纳法的有效性,认为归纳法缺乏必然性,所以实证原则也就缺乏逻辑必然性,而具有局限性。逻辑原子主义(Logical Atomism)者罗素(Bertrand A.W.Russell)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则在数量逻辑和语言基础上,解决了这一原则命题是否为真,其方法就是把它与原子事实相比较,两者一致就为真,否则就为假。另一方面,罗素认为分子命题及其构成的复合命题无需根据事实,只需根据逻辑法则就可以确定真假,即凡符合逻辑法则的就为真,反之就为假。他说:“纯粹逻辑和原子事实是两个极端,一个是完全先天的,一个是完全经验的。”正是先天的逻辑法则的必然性决定了经验世界的构成形式的必然性。维特根斯坦基于实证原则,主要从语言角度论述了科学划界的标准。他说,语言的唯一恰当的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