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发展理念与社会工程建设(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3 19:55:39

点击下载

作者:赵亮(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开放发展理念与社会工程建设

开放发展理念与社会工程建设试读:

前言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丰富多彩的实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建设与改革的实践,从实际需要出发,研究和探索现实问题,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承担起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使命。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针对完成“十三五”发展规划的要求,针对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的要求,明确提出要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即创新发展理念、协调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开放发展理念、共享发展理念。深刻理解这些理念,对于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国家现代化建设,动员和凝聚人心,保证规划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还应当注意到,五大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不仅对“十三五”规划的实现具有纲领性、指导性的作用,而且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各项工作、各项事业均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程,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和社会制度的重要工作任务。当前社会工程建设的主要任务应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精神统领、精神家园;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体系;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运行机制;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人际关系等。本研究试图将五大发展理念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工程联系起来,选择五大发展理念中的开放发展理念,重点探讨开放发展理念与社会工程建设的关系,尤其是探讨开放发展理念对社会工程建设的指导价值,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一种研究尝试。

本研究共分六章,除第一章“绪论”和“结语”之外,主要内容体现在第二章至第六章中。

第二章“开放发展理念与‘五大发展理念’解读”,首先解析了“开放”与“开放发展理念”的内涵,阐释了开放发展理念与“五大发展理念”的内在联系,本章中提出了“开放与对外开放的区别与联系、当今的对外开放与改革之初的对外开放的不同”等观点。

第三章“开放发展理念与社会工程建设的密切关联”,在探讨社会工程的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当前社会工程建设面临的四项主要任务,分析了中国当前社会工程建设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人们的探索与创造精神、发展道路选择与社会制度的历史进步程度、国家的社会工程建设基础和历史文化影响、选择正确的思想与理论指导等,进而提出了开放发展理念适应了社会工程建设的需求的观点。

第四章“开放发展理念对社会工程建设的历史作用”,提出开放发展是人类的共识,认为从封闭到开放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开放与开放发展理念是人类文明的标志;阐述了社会工程建设中开放发展的特殊性,包括开放发展的历史作用具有通用性、当代中国社会工程建设中坚持开放发展理念的特殊价值等。

第五章“开放发展理念对社会工程建设的现实价值”,从当前社会工程建设面临的四项任务的视角,分别详细论述了精神家园的构建需要开放发展理念的指导、社会制度体系的完善需要开放发展理念的指导、建立科学有效的社会运行机制需要开放发展理念的指导、建立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需要开放发展理念的指导,较充分地阐释了笔者的认识,也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观点。

第六章“开放发展理念在社会工程建设中的有效运用”,就社会工程建设中应当怎样坚持和运用开放发展理念,从路径和对策上提出了一些观点。一是开放发展理念运用于社会工程建设应坚持的原则,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原则、坚持中国特色和适度借鉴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继承传统和现实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二是探讨了开放发展理念运用于社会工程建设的有效途径,包括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历史成就加强开放发展理念教育;努力将开放发展理念贯穿于社会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不断探索和创新,构建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程体系;与其他四大发展理念相融合,发挥五大发展理念的综合优势等。

本研究试图对开放发展理念等“五大发展理念”进行探讨,特别是对五大发展理念的相互联系和整体价值进行理论研究,为人们深入学习和理解五大发展理念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通过将开放发展理念运用于当前的社会工程建设的理论探讨,可以为有效控制和指导社会工程建设提供理论参考;社会工程学是一门新兴的、有待不断完善的学科,其发展和成熟过程也要遵循学科发展的一般规律,本研究是对社会工程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有关问题的探索。从现实意义来看,将开放发展理念运用于社会工程建设的实际,具有现实的积极作用:明确未来的奋斗目标,有利于鼓励人们科学理性地直面当前的任务,做社会工程建设积极参与者;通过对相关问题的探讨,有利于人们分清是非,坚持正确的理论导向。

本研究的承担者是从事哲学学科应用伦理学研究与教学的高校教师,本研究是将本学科理论运用于社会发展现实的实践性尝试。受笔者的学识、经验、研究能力所限,缺点和不足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赵亮2016年9月▶▶第一章绪论第一节 所涉问题的研究现状及其评价一 关于开放发展理念与社会工程建设关系的研究状况

党的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5年10月26~29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公报中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即创新发展理念、协调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开放发展理念、共享发展理念,立即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与这五大发展理念相关的各个问题,产生了诸多的研究成果。其中针对开放发展理念的研究,同样成果斐然。[1]搜索百度学术,输入“开放发展理念”,可以出现147000余条参考信息。可见人们的关注程度和研究热情。

关于社会工程,在近些年的研究中,尤其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近些年来的研究中,正逐步深入和规范。应当指出的是,有些研究是直接从社会工程的理论出发,针对社会工程的相关问题进行的;有些研究并未明示是研究社会工程问题,却是社会工程理论所要解决的直接或间接的问题,对社会工程建设的问题解决具有直接的作用,对社会工程理论的丰富和完善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关于社会工程问题的研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社会工程为对象的理论研究,标志性成果是《社会工程学》的形成。另一类是结合社会发展的现实,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特征的实践研究。社会工程学,曾经被称为社交工程学,是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出现的学科。广义的社会工程学,是指建立理论并通过利用自然的、社会的和制度上的途径来逐步地解决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随着研究的深入,还出现了一些分支学科,如网络社会[2]工程学等。中国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也不断出现。社会工程建设的实践研究,更是学者们关注的现实问题。尤其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环境,社会工程建设任务繁重,人们的研究[3]也更加重视解决现实问题。

尽管对开放发展理念和社会工程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但研究两者之间关系的状况又如何呢?经过笔者的认真探寻,到目前为止,直接研究两者之间关系的成果尚未发现。那么,是否可以得出结论,认为不存在研究两者之间关系的成果,或者两者之间的研究成果为零呢?依笔者之见,以下两个方面的研究成果与探讨开放发展理念和社会工程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仍然具有相应的联系。第一,开放发展理念应当运用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而这种运用有利于社会工程建设,能够促进社会工程建设的发展,因此开放发展理念的有效运用与社会工程建设有密切关联,进而也有利于社会工程理论的研究。第二,社会工程建设中存在各种影响因素,这些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决定着社会工程建设的实际效果。这些影响因素有社会思潮、社会理念、传统文化、现有体制、社会运行机制等。其中属于思想、理念范畴的问题应当与发展理念有直接联系,也就与开放发展理念发生联系了。因此可以认为,有关这两个方面的研究成果的存在,可以间接证明两者关系的存在。那么,与此有关的研究状况又如何呢?

首先,关于开放发展理念运用于社会发展、社会文明构建方面,相关研究成果仍然不断涌现,甚至可以说大量存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总体设计并实施“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重大的社会工程,如何用开放发展理念认识和开展此项社会工程建设?围绕这个方面的研究成果颇多。例如,孙学庆、[4]肖金成、李伟等对其进行了较深刻的阐释。其他有关社会工程建设的内容运用开放发展理念的研究成果大量存在。

其次,关于社会工程建设中与思想、理念有关的成果,包括开放[5]发展理念的研究成果同样存在。这些研究成果表明,社会工程建设与思想、文化、理念仍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二 对当前研究状况的基本评价

如上所述,如果将本研究的相互联系的两个问题作为各自独立的问题分别加以考察,可以看出人们的重视程度和研究的程度,研究成果大量涌现。如果考察开放发展理念与社会工程的关系,或者社会工程与思想、文化、传统观念、思维理念,进而与开放发展理念的关系,我们仍然能找到一些研究成果。但这种研究充其量只是一种间接研究的成果,距离本研究要探讨的相关问题,仍然差距较大,或者说相距很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原因。

首先,从时间上来考察。从2015年10月26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五大发展理念至今,尚不满1年,时间还短。任何研究成果的出现,都需要一个积累过程,深入研究的成果,更不会一蹴而就。五大发展理念中的开放发展理念,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发展的宏观关系是人们当下首先要重视的问题,至于与社会工程及其建设的关系,应当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本研究正是适应深入研究的需要,在现有的一般研究的基础上,在深度和广度上有一定拓展的专题性研究。

其次,从人们的一般认识上考察。五大发展理念提出后,其重要性确实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因为在中国改革向纵深发展,社会经济政治发展面临诸多问题迫切需要解决的形势下,五大发展理念具有导向性作用,具有指引方向的功能。但是,人们的研究往往将五大发展理念作为一个整体,强调其解决现实问题的综合作用,而对于每一个发展理念的具体作用,在认识程度上还有待加强。应当说,五大发展理念的整体性、综合性作用确实重要,但每一个发展理念的具体作用同样不应忽视。从对问题解决的具体要求来看,每一个发展理念的具体作用都应当更加受到重视。

最后,从现实需要考察。人们在探讨五大发展理念的实际作用时,往往重视解决具体的现实问题,重点关注五大发展理念与解决现实问题的关系。也就是说,人们重视的是眼前的、现实的问题,导致对五大发展理念和相关学科理论相互关系的研究的忽略,从而导致对开放发展理念与社会工程的关系研究的一定程度的忽略。事实上,如果我们能够将具体的发展理念和相关学科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解决现实的具体问题时,会更加理性,更加自觉,也会更加有效果。

鉴于目前相关研究的某些缺失和不足,笔者试图进行一些探索和尝试,对人们还没有充分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即开放发展理念与社会工程建设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探讨。三 本研究试图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研究拟主要解决的问题是:第一,开放发展理念与“五大发展理念”的相关问题,包括开放与开放发展理念的内涵、开放发展理念与“五大发展理念”的内在联系等。第二,开放发展理念与社会工程建设的密切关联,包括社会工程的内涵及其特征、社会工程建设的基本目标、中国当前的社会工程建设面临的主要任务、影响中国当前社会工程建设的主要因素、开放发展理念是否适应社会工程建设的需求等。第三,开放发展理念对社会工程建设的历史作用,包括开放发展是人类的共识、社会工程建设中开放发展的特殊性等。第四,开放发展理念对社会工程建设的现实价值,包括精神家园的构建需要开放发展理念的指导、社会制度体系的完善需要开放发展理念的指导、建立科学有效的社会运行机制需要开放发展理念的指导、建立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需要开放发展理念的指导等。第五,开放发展理念在社会工程建设中的有效运用的路径探析,包括开放发展理念运用于社会工程建设应坚持的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原则、坚持中国特色和适度借鉴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继承传统和兼容并蓄相结合的原则等)及拓展开放发展理念运用于社会工程建设的有效途径(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历史成就加强开放发展理念教育,努力将开放发展理念贯穿于社会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不断探索和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程体系,与其他四大发展理念相融合发挥综合优势等)。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一 本研究的目的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重要目标。而顺利完成“十三五”发展规划,对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具有决定性作用,可以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必须遵循“六个坚持”的原则: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党的领导;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发展理念、协调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开放发展理念、共享发展理念。显然,这些精神对中国近期发展,具有纲领性、指导性的作用。深刻理解这些精神,对于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国家建设,动员和凝聚人心,保证规划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对五大发展理念与社会工程建设的关系的探讨,为人们深入理解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提供参考,增强人们积极参与国家建设、社会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将五大发展理念有效运用于社会工程建设的实际,实实在在地发挥出五大发展理念指导现实的作用。

在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发展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中华民族崛起和振兴变成现实,中国梦的实现不再遥远的今天,每个社会个体成员个人梦想的实现具备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和现实的物质基础。经过个人的不懈努力,个人的各种需求都可能得到满足,个人的愿望和目标都可能实现。在这一过程中,应当使个人的奋斗目标与国家、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协调起来,一致起来,唯有如此,才能使自身价值的实现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统一起来,将个人的发展融入社会发展的洪流之中,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反之,如果将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对立起来,以牺牲社会的发展来满足自身的发展需要,或者将个人的发展完全排除、隔离于社会发展之外,只顾自己不顾他人、不顾社会,对社会发展状态一无所知,则不仅自己的发展目标难以实现,甚至还会成为社会发展的阻碍,成为社会发展的反动力量。本研究的另一个目的就是倡导和希望每一个社会个体成员将自身的奋斗目标、自身价值的实现与现实社会发展的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在社会发展中充分展示个人的才华,也充分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二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

本研究试图对“发展理念”“开放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等进行探讨,特别是对五大发展理念的相互联系和整体价值进行理论研究,为人们深入学习和理解五大发展理念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五大发展理念既是一个实践性强的命题,又是具有丰富理论内涵的问题,就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而言,如果能从理论上深刻把握和理解开放发展理念等五大发展理念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那么人们就会更加自觉和主动地付诸行动,使理论有效地指导实践。对设定的问题如何解析?将在本研究的第二章专门就开放与开放发展理念、开放发展与五大发展理念的内在联系等进行专门阐释。应当指出的是,在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问题上,目前存在一种错误倾向,就是某些人重视实践中的问题解决,探讨“怎么办”的问题,而忽视对理论上的理解与认识,即忽视“为什么”的问题。而一旦解决了“为什么”的问题,“怎么办”的问题就成了次要的、容易解决的问题,甚至会迎刃而解。如果我们能将本问题的理论认识解决好,那么五大发展理念的实际运用就会很好解决。

社会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社会工程的当前任务是什么?笔者认为,当前的主要任务应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精神统领、精神家园,为人民群众团结奋斗提供精神依托;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体系;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运行机制;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人际关系等。将开放发展理念运用于当前的社会工程建设的理论探讨,可以为有效控制和指导社会工程建设提供理论参考。社会工程建设任务繁重,需要解决的问题较多,建设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和解决的矛盾也纷繁复杂。包括开放发展理念在内的五大发展理念在社会工程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研究要重点探讨的是开放发展理念对社会工程建设的意义,尤其是开放发展理念对社会工程建设的理论指导意义。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要经历人们长期不懈的研究和理论总结,不断积累和提炼新理论,才能使一门学科不断趋于成熟。社会工程学是一门新兴的、有待不断完善的学科,其发展和成熟过程也要遵循学科发展的一般规律。我们所做的研究,毫无疑问是与社会工程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有关的探索。我们所探索的问题包括:社会工程的内涵及其特征。鉴于研究的需要,我们将社会工程分为两种社会形态,即理论研究的存在形态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客观实际存在的形态。理论研究的存在形态和客观实际存在形态,均涉及其起源和历史发展过程,本研究试图进行一些简单的探讨。关于社会工程建设的基本目标,我们将其归纳为:在社会结构的构建上要科学合理,在社会制度的构建上要公平正义,在社会运行上要和谐进步,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上要发挥引领和导向作用等。关于中国当前的社会工程建设面临的主要任务,我们将其归纳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精神统领、精神家园,为人民群众团结奋斗提供精神依托;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体系;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运行机制;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人际关系等。关于影响中国当前社会工程建设的主要因素,我们将其归纳为:人们的探索与创造精神,发展道路选择与社会制度的历史进步程度(国家性质),国家的社会工程建设基础和历史文化影响,选择正确的思想与理论指导等。关于开放发展理念与社会工程建设的关系,我们将其归纳为:开放发展理念是社会工程建设的重要理论指导之一,开放发展理念对社会工程建设的社会历史价值不可取代等。笔者认为,对这些社会工程建设相关问题的探讨,有利于这门学科的发展和完善,对于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程学科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三 本研究的现实意义

理念属于思想意识的范畴,发展理念当然是指对发展具有指导作用的思想、观念。发展理念的价值表现为作为一种理论、观念的存在,在发展过程中所发挥出的应有作用。开放发展理念在社会工程建设中的现实意义则表现为在社会工程建设的实践中,开放发展理念所发挥出的实际效用。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的价值同时表现为对实践的指导。若想发挥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前提是理论要科学,要正确,要能反映客观发展规律。我们知道,包括开放发展理念在内的五大发展理念,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于中国建设和发展的实践所进行的概括和提炼,总结出的科学结论,其理论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开放发展理念在内的五大发展理念,也是中国人民潜心进行现代化建设,不断摸索和实践,所得出的经验性结论,这些结论已经被实践证明是现实可用的。包括开放发展理念在内的五大发展理念,其指导作用的发挥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即便是正确的理论和科学的经验总结,其转化为实践的过程也是需要具备一定条件的。其基本条件就是让人民群众了解这些理论,接受这些理论,在实践中运用这些理论。因此,我们应当相信,开放发展理念对社会工程建设的实际,具有指导和促进的积极作用。

五大发展理念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更是中国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总结和证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延续,中国人民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就要继承和发展,在这个方面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和义务,本研究就是笔者的一种实践的尝试。中国现代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国家由一个农业国进入工业国,并基本与信息时代同步;国家经济发展保持了多年的高速度,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由温饱到小康,并进入现代生活状态。展望未来,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正逐步变为现实,中国梦的实现已不遥远。要继承前人的事业,在现有基础上更进一步,就要科学理性地直面当前的任务,做一个积极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这是我们的事业兴旺发达的迫切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一代一代人努力。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承担着不同的历史责任。当下的人们是否认识到了自己的责任,是否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伟大的建设事业之中?应当承认,人们的认识水平还有差距,在付诸行动方面必有不同。而我们有义务,应当承担起这样的责任,就是宣传新思想、新理念,动员和凝聚力量,共同向着实现中国梦的目标前进。当前宣传五大发展理念,应是每一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影响人们接受和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认识和社会因素仍然存在,我们应当有针对性地科学应对。在这些影响因素中,除了对立的因素之外,有的是由于对理论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完全否认理论的作用,过于将现实的物质利益的作用放在决定一切的位置,一切用物质利益说话;有的受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负面问题的影响,接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崇拜个人利益至上,对于积极向上的正确理论不屑一顾;有的受西方错误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的影响,对中国现代化建设中产生的十分宝贵的科学理论认识模糊。本研究就相关问题的探讨,有利于人们分清是非,坚持正确的理论或理念,坚持正确的理论导向。

[1] 乔榛:《坚持开放发展理念,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奋斗》2016年第2期,第20~21页;杨玉成:《开放发展理念与对外开放转型升级》,《湖南社会科学》2016年第2期,第9~11页;孙志祥:《以开放发展理念促进社会组织走出去》,《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6年第2期,第81~83页。

[2] 李黎明:《社会工程学:一种新的知识探险》,《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第18~24页;杨建科:《社会工程思维的地位和作用》,《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第79~85页。

[3] 田鹏颖、李勋琼:《论社会工程创新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法论意义》,《党政干部学刊》2007年第10期,第21~22页;李永胜:《从社会工程视角看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辽东学院学报》2009年第11期,第5~10页;王强:《社会工程视域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求实》2011年第5期,第27~31页;崇维祥、安娜青:《作为一项社会工程的反腐斗争——以新加坡经验为例》,《群文天地》2011年第20期,第298~300页;林坚、黄顺基:《社会工程管理中的“总体设计”方法》,《探索与争鸣》2013年第10期,第49~52页。

[4] 孙学庆:《以开放理念引领“一带一路”建设》,《理论视野》2015年第12期,第25~26页;肖金成:《“一带一路”:开放、合作、发展、和平之路》,《区域经济评论》2015年第3期,第70~72页;李伟:《秉持包容开放理念 积极拓展合作空间 共享“一带一路”发展机遇》,《中国科技投资》2015年第36期,第55~60页。

[5] 李建华、曾钊新:《论道德建设的社会工程》,《现代大学教育》1996年第2期;田鹏颖:《从社会工程学到社会工程哲学》,《辽东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第1~8页;周镇宏:《“公众理解科学”:一项功德无量的社会工程》,《同舟共进》1994年第4期,第10~12页。▶▶第二章开放发展理念与“五大发展理念”解读第一节 关于开放与开放发展理念一 关于开放(一)开放的含义

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开放”以及与此有关的词成了我们接触频率最高的词。那么,应当如何理解“开放”这一词的含义呢?作为一个词目,开放有多种含义。我们这里所说的开放,是将其作为一个动词,指解除现存或已有的封锁、禁令、限制等,敞开大门,实现内外的合理交流。理解开放,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开放是相对于关闭、封闭、封锁的相对独立的系统而言的,如果原本就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就无须再言开放。原有系统没有开放,或者开放程度不够,才谈得上开放。第二,开放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系统之间的相互一致的认知和行为。如果要求其他系统对自己开放,自己却对其他系统实施封闭、封锁,这种开放是无法实现的。时间一久,单独开放的一方很可能再封闭起来。第三,开放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当下我们所说的开放,包括解除人员交流的限制,实行人员的流动和开放,包括生产生活资料的流动和开放,各种信息的流动和开放,各类商业运作模式的流动和开放,各种服务方式的流动和开放等。第四,开放的形式是多样的,包括内部各独立系统的相互开放,内部系统与外部系统的开放,区域、领域间的开放,同一区域的不同行业之间的开放等。第五,开放是相对的,有限度的。任何开放都不是对相对方的无保留、无限制、无秘密、绝对的开放。这种保留,可能涉及法律的规定,可能涉及自身安全的需要,可能涉及重大经济、政治、军事利益的需要等。第六,开放具有历史决定性。纵观历史发展过程,我们可以观察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开放程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对开放的要求程度只能越来越高。例如,在现代的开放的世界,如果哪个国家将自己封闭起来,与世隔绝,就将毫无疑问被排除于世界发展的潮流之外,被发展着的历史所淘汰。(二)目前开放的存在形态

开放是具体的、历史的,在当下中国的具体环境下,我们经常讲到的开放,其存在形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开放是一种理论、思想、观念

这里涉及对什么是开放、为什么要开放、怎样开放等问题的理论阐释和思想认识。开放是在某一历史时期提出的实际问题,在回答这一问题时,一般要上升到思想、理论的层面。理论认识到什么程度,怎样回答这些问题,直接涉及能不能开放、开放到什么程度的问题。纵观中国的历史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开放的认识和态度,往往决定当政者是否开放的决策。例如,中国古代的唐朝就是一个比较开放的封建王朝,在唐朝的初创至鼎盛时期,首都长安成为全世界公认的开放都城,更是文化交流的中心。之所以如此,可能有很多因素,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统治者对开放有一个开明的、正确的思想认识。明清时期实施的是比较典型的闭关锁国政策,之所以如此,同样与统治者思想认识、理论的主张有关。例如,认为封建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不需要开放、外来文化的“蛮夷”之说会干扰中华民族的正统文化的延续等。清政府延续200年闭关锁国政策,其结果是不仅没有锁住,反而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不开放的后果就是如此。

2.开放是一项国策

一个个体的人涉及对开放的态度,一个国家涉及对是否开放的态度。中国目前所说的开放,常常与国家的开放政策有关。中国目前对开放是一个什么态度呢?就是把开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那就不是开放不开放的问题,而是必须开放,且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策。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将改革开放作为基本国策,中国开始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这时的开放,一般被人们理解为对外开放:将国门打开,开始了引进与输出的内外交流。许多人将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归结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实施的改革开放政策,这是符合中国发展的实际的。何为基本国策?它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准则和保障,对国家的现实和未来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目前中国的基本国策包括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对外开放等。对外开放这一基本国策,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为冲破敌对势力的封锁,加快国家经济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和振兴,具有重大作用的政策。中国建设和发展的实际证明,这一基本国策的确立是正确的,未来的发展将会继续证明。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我们将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但从更广义的角度来说,可以理解成开放政策,因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开放,既有对外开放,也有对内开放,例如打破国内各领域、各系统、各部门、各单位、各区域的闭锁状态,用一种开放的思想、理念,进行全方位的交流。以前特定地区的风味小吃、特色美食,如今在国内的各个地区几乎都可以品尝到,就与内部开放的政策有关。

3.开放是一种行动

开放作为一种思想、理论,是指认知层面,开放作为一项国策,是指制度层面,而开放的真正价值,则表现为将开放落实于行动。正[1]如马克思所指出:“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通过具体的开放行动,让开放变为具体的实际成果,应成为追求的目标。应当怎样将开放变为行动?首先要制定具体的法律、法规,规范开放过程中的行为,使人们的行为有所遵循,而不是杂乱无章,为所欲为。其次[2]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各类实体“走出[3]去,引进来”,开展经济、文化等交流,发挥所长,各得其所。最后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及时发现开放过程中的问题,切实解决这些问题,理顺各种关系,确保开放顺畅进行。还要定期总结开放的成果,评估利害得失,追求效益的最大化。总结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将开放停留于理论探讨和政策制定层面,而是扎扎实实地将改革开放落实于实际行动,进而才取得了今天的丰硕成果。面向未来,只有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强对外交流,才能巩固和扩大已有的成果,更上一层楼。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伴随着一些人的非议,甚至诋毁,但实践证明中国的开放是正确的选择,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以世界眼光审时度势,在全球范围内谋篇布局的必然选

[4]择。当今的中国,人们对是否应当开放的认识已经不再有问题了,但面对如何进一步开放,仍然需要继续探索,仍然需要解决某些认识问题,只要能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理,继续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能继续扩大开放的成果,各种非议就会不攻自破。(三)与开放有关的认识问题及其解决

如前所述,改革开放以来,许多有关开放的认识问题已经解决,但仍有一些有待进一步认识和解决的问题。

1.开放就是对外开放

长期以来,人们经常讲改革开放、对外开放,似乎开放就是对外开放。开放就是对外开放吗?开放等同于对外开放吗?显然不是。开放与对外开放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就两者的相同点而言,开放与对外开放是在同一环境下使用的有密切关联的两个词语,某一历史时期,某一相同的内外环境,探讨开放必然同时伴随着对外开放,某一阶级、某一当政者主张开放也必然包括对外开放。其次,两者又有明显区别。其内涵与外延有所不同,开放包括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开放的一部分却不能等同于开放,更不能涵盖开放。开放是宏观命题,对外开放是开放的具体表现形式。最后,就两者的相互关系而言,开放是对外开放的前提和基础,对外开放是开放的具体化,两者互相促进。有开放才有对外开放,没有开放就不会有对外开放。

2.开放就应全面开放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历史成就举世公认,例如中国经济的连续高速度增长,连那些西方的经济学家都无法理解,连连惊呼“中国之谜”。这时有人认为,既然对外开放使中国经济取得了重大历史成就,那么为什么不能在政治、思想、价值观方面也对外开放,也来学习西方的经验和做法呢?既然西方国家能在经济、科技上领先于我们,就证明了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价值观也领先于我们,为什么不能开放、学习、引进?这样的认识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又非常片面,甚至完全错误。首先,任何国家、任何时期的开放都是有限度的,开放不等于完全放开。任何开放都是有目的、适应自身需要的。无限制地完全地开放,不仅开放的目的不能达到,甚至会丧失自身。其次,任何国家、任何时期的开放都是有选择的,开放和引进,是针对先进的东西,能为我所用,腐朽落后的东西不仅不能引进,而且要阻止、设防、斗争。例如,西方的金钱至上、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不能引进,西方的政治制度不适合中国国情,引进就会带来灾难,也不能引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是中国人民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必须坚持。最后,同样要坚持的,就是输出的东西也不能有损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输出也要有选择。例如,先进的发明创造一旦输出,就可能危害国家利益或国防建设,这样的发明创造就不能输出。事实上,不仅中国的开放如此,即使是西方最发达的国家的开放同样如此,这是不言自明的事实。

3.开放就不要怕付出代价

就“开放就不要怕付出代价”的命题而言,前提是开放一定要付出代价,而且无论这种代价有多大,都不必惧怕,也就是说,开放一定会产生不良后果,而且无论后果有多严重,都要接受。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开放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赶超他人,是为了完善自己,是为了加快发展,而不是毁掉自己,不是葬送自己。在开放过程中应当追求效益、利益的最大化,把不良后果和可能付出的代价降到最低。开放过程中有没有付出代价的风险?完全可能有,世界上有些国家开放后引发社会动乱,导致经济危机,阻碍社会发展,产生历史文化的断裂,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在开放过程中,应当汲取这些惨痛的教训,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应当说,尽管我们做了努力,但由于是前无古人的探索,在开放过程中仍然可能付出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代价,但我们又不能不顾及代价,而应当力求避免付出代价或者将代价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和程度,如果代价超出了预期,就必须果断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还要指出的是,提出“开放就不要怕付出代价”的人,往往是别有用心的人,是要把中国搞乱搞糟的人,对此必须有充分的警觉和应对措施。二 开放发展理念(一)关于理念的含义

何为理念?有人认为,理念就是观念,两者的含义基本相同,可以互相通用;有人认为理念即观点、看法、主意、想法等;有人认为理念是看法、思想,思维活动的结果;有人认为理念与观念相连,观念上升到理性的程度即为理念等。综合这些认识,笔者认为,所谓理念,属于精神现象,是思想、观念的升华,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和自我思维的比较稳定的理解和认识。

理念是一种精神现象,属于精神范畴,源于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理念因人而异,对于同一事物,人们的理念会有所区别,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念。

理念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具备一定的主客观条件。一方面,社会实践、客观世界的现实存在对人们理念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生活在现实中的人,其思想、观念、理念的形成,其思维方式的形成不可避免要受到现实世界的制约。另一方面,人们主观因素的不同也会导致形成不同的理念。如人们受教育的程度、对现实问题的理解程度、思想和价值观的取向等,也会影响到人们理念的形成。

理念具有相对稳定性,理念一经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既然如此,树立和形成正确的理念,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成才,对于人们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从国家和社会层面,既要倡导社会个体成员树立正确的理念,又要努力构建社会群体成员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理念。(二)关于发展理念的含义

发展是指事物从开始出现的一个变化过程、进步过程,不断从低级到高级的更新过程。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认为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这种运动、发展和变化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这种变化既有量的变化,又有质的变化,量的变化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的变化。

发展理念是人们关于发展的思想、观念的总和,是对于有关发展的比较稳定的理解和认识,包括对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发展什么、怎样发展等问题的稳定的理解和认识。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5]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

按照发展理念所涉及的主体的不同,可以将发展理念分为个人发展理念和社会发展理念。

所谓个人发展理念,是指作为社会个体成员的个人,对自身未来发展的比较稳定的理解和认识。一般来讲,每一个个体对自身的发展大都有一个规划和设计,有一个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包括做什么、怎样做、做到什么程度、取得什么样的效果等。这种停留在思想认识层面的发展理念就属于个人发展理念。显然,个人发展理念对一个人的事业发展、成就的取得、价值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所谓社会发展理念是指社会群体以国家和社会组织的名义或形式所确立的面向未来的发展理念。社会发展理念确立的主体是群体,实施的主体也是群体,能否实现也要看群体的努力程度。社会发展理念的内容由群体决定,与群体的利益密切相关,往往是重大的、代表社会发展方向的、反映时代特点和要求的。(三)关于开放发展理念的含义

开放发展理念是开放、发展、理念三个词的叠加,有关这三个词的含义在前面已经进行了简单的阐释。此外,还可以将这一词组划分为开放发展和发展理念两个部分。发展理念已经述及,开放发展主要讲发展问题,是对怎样发展的一种回应。与开放发展相对应的是封闭发展,人类社会发展到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今天,封闭发展只能是死路一条,唯有开放发展,才能融入人类社会的发展潮流,适应时代的要求。

开放发展理念是关于开放发展的思想、观念的总和,是对于有关开放发展的比较稳定的理解和认识。这里所说的开放发展理念,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属于社会发展理念的范畴,对于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导向性作用。开放发展理念是针对当前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和现实针对性,是党对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历史总结,也反映了党对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的规律性认识的深

[6]化。

应当怎样理解开放发展理念与其他发展理念的关系?如何理解开放发展理念在社会工程建设中的重要历史价值?这是需要进一步回答的问题。第二节 开放发展理念与“五大发展理念”的内在联系一 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及其历史背景(一)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

2015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以下简称《公报》)指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全党同志要充分认识这场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正式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即创新发展理念、协调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开放发展理念、共享发展理念。

关于创新发展,《公报》指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关于协调发展,《公报》指出:“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关于绿色发展,《公报》指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

关于开放发展,《公报》指出:“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必须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推进双向开放,支持沿海地区全面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培育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和经济区,提高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发展水平。”

关于共享发展,《公报》指出:“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7]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五大发展理念是新的时期中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8]的集中体现,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特点。(二)五大发展理念提出的历史背景

五大发展理念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而十八届五中全会的中心议题是审议通过《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因此,提出五大发展理念的直接目的就是确保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完成。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讲,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背景,就是“十三五”规划期间面临的新环境、新任务。

1.新任务的背景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就是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十三五”时期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只有全面实现“十三五”规划,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的时候,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的时候,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期盼,是中国人民不懈努力追求的目标。当西方列强靠武力强行打开中国的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积贫积弱、民不聊生的悲惨时刻,中国人民进行了摆脱贫困和受压迫的不懈探索,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流血牺牲,不断探索,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取得了今天举世公认的成就。面向未来,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仍然需要艰苦奋斗、不懈努力、付出和牺牲。我们知道,任何目标的实现都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步一步地完成。中国确定的“十三五”发展规划,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环节,而要将“十三五”规划变为现实,五大发展理念便应运而生。

2.新环境的背景(1)经济发展进入调整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保持了高速、稳定的状态,目前则进入调整期,速度明显放缓(见表2-1),2016年预计经济增速为6.6%~6.8%。表2-1 1978年以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表2-1 1978年以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续表

表2-1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经济发展的下行压力加大。如何保持相对稳定持续的发展速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2)由中等收入国家向中高收入国家转变面临的新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人们的收入也稳定增加。时至今日,可能进入经济增长徘徊不前的状态,人均国民收入虽然达到了中等水平,但由中等收入到中高收入的水平迈进,面临着诸多的难题,这就是所说的“陷阱危局”。“十三五”期间需要解决的就是如何“破局”的难题,需要做好“跨越陷阱”的文章,五大发展理念正是适应这种新要求而产生的。(3)产业转型的新要求。中国改革开放已经历了近40年,改革初期的产业结构、产业规模、产业组织、产业技术装备等曾经进行过调整与改进,取得了重大的进步。但时至今日,改革进入深水区,许多瓶颈性问题需要解决,产业转型迫在眉睫。实现产业转型,没有现成的路可走,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供借鉴,只能靠不断实践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可以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曾经经历了许多急流险滩,曾经经历过大风大浪的考验,产业转型的新课题也一定会被破解,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为破解这些难题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指导。

3.新挑战的背景“十三五”时期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发展目标的决定性阶段,五大发展理念是完成目标任务的重要精神指导和思想保证。这一时期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国内发展的挑战和国际发展的挑战。(1)国内发展的新挑战。国内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有解决经济发展的各种影响问题,理顺各种关系,规避各种风险;巩固反腐败成果,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等。

首先,消除经济发展中的各种不利因素,有效规避风险。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我们在经济发展中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问题,蕴涵的风险增强。例如,外贸的萎缩和原有基础条件的限制,产业结构调整困难重重;经过多年的资源开发和利用,资源受到极大损害,或者资源枯竭,面临着严重的资源危机;受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和冲击,加之国内某些行业的泡沫显现,加大了产生金融风险的可能;贫富差距的拉大,引起了人们对社会公平的质疑,怎样缩小收入差距也是不得不重视和解决的问题。此外,我们在经济发展中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资源进行过度开发和利用,导致环境恶化,严重破坏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

其次,坚定不移地同各种腐败行为作斗争,切实巩固反腐败的成果,真正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仍然任重道远。近些年来,中国政治领域的反腐败可圈可点,“老虎苍蝇一起打”,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可。但人们的疑问是,为什么“腐败越反越多”,是腐败者太多,还是新的腐败者不断涌现?还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将中国当前的经济下滑,归结为反腐败的结果,认为揪出了贪官,已经没人干事了,在位的人随时可能被揪,已经消极怠工,不作为了。这种观点显然不能成立,经济发展要遵循自身的规律,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不会因反腐败而产生;从另一个角度讲,反腐败应当促进社会的公平运行,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