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灵秀:岭南文化特色与形态(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3 20:27:02

点击下载

作者:李丹丹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岭南灵秀:岭南文化特色与形态

岭南灵秀:岭南文化特色与形态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岭南灵秀:岭南文化特色与形态作者:李丹丹排版:梦工厂出版社:现代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08-01ISBN:9787514323849本书由大华文苑(北京)图书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言岭南灵秀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的历程,推进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推进了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文化是立国之根,实现中国梦也是我国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并最终体现在文化的发展繁荣。习近平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要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

如今,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攻坚和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面对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面对各种眼花缭乱的现代传媒,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浩浩历史长河,熊熊文明薪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而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中华文化曾是东方文化摇篮,也是推动世界文明不断前行的动力之一。早在500年前,中华文化的四大发明催生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地理大发现。中国四大发明先后传到西方,对于促进西方工业社会发展和形成,曾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总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五千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文化纵深,蕴含丰富宝藏。我们要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弘扬和发展五千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现象,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价值、文化形态与文化风采。

为此,在有关专家指导下,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大型书系。主要包括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伦理道德、古风古韵的建筑遗存、深具内涵的自然名胜、悠久传承的历史文明,还有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文化底蕴和强大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书系的特点是全景展现,纵横捭阖,内容采取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叙述,语言通俗,明白晓畅,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韵,格调高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知识性和延伸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触摸和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中华儿女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2014年4月18日文明开化古老历史

岭南文化是指岭南区域内产生的一种地方文化。岭南北靠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南临南海,西连云贵,东接福建。

基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岭南文化以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岭南地域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各个时期都发现了大批古人类化石与文化遗址。曲江狮子岩的马坝人

在岭南这片辽阔广袤的土地上,既有气势磅礴的山峦,也有水网纵横的平原;既有岩溶洞穴,也有川峡险滩;更有海天一色的港湾风光,自然风光可谓婀娜多姿。

在我国南方的五岭之南,有一山地、丘陵、台地、平原交错的区域。因此地在五岭之南,故称为“岭南”。在远古时代,岭南是一片宜猎宜耕的地区,内陆农业文化在这里产生、发展。约15万年前,岭南古人类已经在封开出现。封开地处西江,光照长,雨量足,有利于植物生长和动物的繁殖,采食来源有保证,古人生存繁衍就有了保障。■狮子岩遗址■马坝人生活场景

峒中岩遗址位于封开河河畔,这里出土了两颗人牙化石,经铀系法测定,其绝对年代距今14.8万年。

封开人比猿人进步,模样介于猿人与现代人之间,前额增高,嘴部后缩,下颏较丰满;上肢与现代人相似,双手能够劳动;下肢与现代人差别不大,两腿有些屈膝,能直立行走。封开 历史上曾是岭南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交流之要地,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封开在汉初取名广信,是谓“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也”,此名一直沿用到南北朝时期。

继封开人之后,就是曲江马坝人。

马坝人遗址位于曲江马坝的狮子岩。狮子岩位于曲江县城西南约2000米处,它的外形貌似狮子,由狮头峰与狮尾峰两座秀丽玲珑的石灰岩孤峰所组成,一高一矮,南北并立,由北遥望如卧狮酣睡,由南远看则似雄狮起舞,因而得名“狮子岩”。

岩内洞穴纵横,洞中套洞,穴中有穴,遍布形态各异的钟乳石、石笋、石柱等。五岭 由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5座山脉组成。它们是我国江南最大的横向构造带山脉,是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的分水岭。古代的统治者总是利用五岭作为划分行政区界的地物标志,所以五岭也是诸省区的边缘。

狮子岩由石炭纪的石灰岩组成,孤峰内溶洞甚多,可分为4层。第一层溶洞大小不一,小者纵深只几米,大者可达百余米,贯通整座峰林。其洞顶一般平坦,洞内常堆积有绛红色黏土与石灰华互层,其中偶见少量轻度石化的兽骨和新石器时代的陶片、磨制石镞以及打磨制石器等文化遗物。堆积物中则往往■石器时代工具掺有灰褐色的富含钙质小结核的成分,但都显得松散。

第二层溶洞洞顶的相对高度约10米。洞顶十分平坦,洞内堆积可见厚度平均可达4米,为黏土和石灰华互层。华南虎 我国特有和历史最悠久的虎种,可以说是所有老虎的鼻祖。生活在我国中南部,也叫作“中国虎”。头圆,耳短,四肢粗大有力,尾较长,胸腹部杂有较多的乳白色条纹,全身橙黄色并布满黑色横纹。

层面水平,层理清楚。溶洞北边,有一条呈东西80度走向的长约四五十米,宽0.6米至1.5米,高4米至10米的大裂隙,马坝人头盖骨化石和大量脊椎动物化石就是在这个裂隙堆积物距顶部约1米深的层位中出土的。石灰华 又名“孔石”,属于石灰石和大理石。一般是奶油色或淡红色,由温泉的方解石沉积而成。因水流从沉积的废石灰渣堆中流出,溶解石灰渣中的钙,重新堆积而成。这些堆积物中有许多孔洞,这些孔洞可以储水。

第三层溶洞顶相对高度约为20米至23米,这层溶洞形成较早,与落水洞相通。此层洞顶基本平坦,但表面保留有大量的石钟乳。

洞内也有少量堆积。大量堆积已被地下水溶蚀带走。洞内堆积比较干燥,黏性较差。偶见少量动物化石,其种属与第二层溶洞的化石种类相同。

第四层溶洞洞顶相对高度约为50米。从结构上来看,这些溶洞的发育似乎受层理面控制,洞口向东倾斜,洞内堆积物甚少。

马坝人头骨化石发现时已破成几块,其中包括部分顶骨、额骨、右眼眶和鼻骨的大部分。“马坝人”比起生活在69万年前的北京猿人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马坝人眉嵴粗厚,眶后部位明显收缩,额骨比顶骨长,表现出和直立人类似的原始特性。头骨的最宽处约在乳突上脊稍上,颅顶正中有类似矢状嵴的结构。

马坝人的颅骨骨壁较薄,颅穹隆较为隆起,脑量较大,估计可能超过北京人,但又具有智人的进步性质。

马坝人是介于中国猿人和现代人之间的一种古人类,属早期智人,是直立人转变为早期智人的重要代表。

在与马坝人同期的洞穴沉积层中,出土了一批哺乳动物化石,其中有华南虎、古爪哇豺、西藏黑熊、东方剑齿象、中国犀、大熊猫等。还有一些鳖类的胸骨,鱼类鲤科的脊椎骨以及相当数量的鲶和黄桑鱼的胸鳍棘化石。

还发现了少量的鸟类龙骨和蛇的脊椎骨化石,以及无脊椎动物蚌、蚬、腹足类等化石。总共计有8目38个种属。

此外,在马坝遗址还出土了两件砾石打制的石器。一件为砍砸器,另一件为扁圆形砍砸器。两件石器的器形都比较简单,系用锤击法单向打制而成,加工粗糙,带有明显的原始性。■马坝人头骨■马坝人生活场景

马坝人化石的发现,揭示了旧石器时代广东地区人类的历史,对于研究我国南方地区早期人类体质形态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对研究古人类在这一地区的活动和当时的地理气候及生态环境都有很大帮助。

为进一步探讨人类演化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为完善我国原始人类发展的序列提供了相当重要的资料。马坝人的发现,证明了广东的历史可以上溯至原始社会的原始群时代。阅读链接马坝人头骨化石的主要部分是头盖骨,对复原面貌至关紧要的面部骨骼却残留甚少。这个头盖骨的后部、下部和左前部缺失,按对称的原理复原了缺失的左前部,再按保存的颅盖的矢状方向的弧线和冠状方向的弧线的自然走行趋势复原颅盖的其余部分。由此得出的马坝人头长为19.7厘米、头宽为15.2厘米,绝对值与大荔人相去不大,但颅指数较大,即马坝人的头形不如大荔人狭长。阳春独石仔文化遗址

在粤西阳江的阳春春城镇东北方向30千米处,有一座石山,因此山屹立于诸山的环抱之中,故名为“独石仔”。

在独石仔的东麓,有一个裂隙溶蚀形成的高15米,宽2米至8米,深40米的山洞。这里就是“独石仔古人类洞穴遗址”。

独石仔遗址与广东省封开黄岩洞遗址、英德青塘朱屋岩遗址、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白莲洞遗址、桂林甑皮岩遗址、临桂庙岩遗址等同属珠江洞穴型文化遗存,其共同的特点是遗物中以打制石器与刃部磨制石器共存,而且以打制石器为主体。■独石仔文化石器

独石仔洞穴2.8米厚的堆积层,全为砂质黏土,有胶结坚硬与松散之别。洞穴洞口面向东南,倚山近水,洞内通风,干亢透气,有暗有光。洞内的堆积自上而下分为5层。在这5层堆积中,除面层为表土层和底层为生土层外,其余3层就是上、中、下的3个文化层。■马坝人的茅屋穿孔石器 旧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了石器的磨光和钻孔技术。在南海沿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古文化遗址之中有多处出土穿孔石器。如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甑皮岩遗址出土有穿孔石器12件,广东省封开黄岩洞遗址发现3件穿孔石器。

上文化层为灰褐色砂土,是疏松的胶结体,最厚为80厘米。出土砾石制作的打击石器、磨制石器,还有骨器、石化程度较浅的动物牙齿、骨骼以及炭屑、灰烬、烧骨和大量人类食余丢弃的螺壳。

中文化层为灰黑色黏土,呈板状胶结体,坚硬,厚约0.7米至1.3米。出土了少量打制石器和穿孔石器、骨器;有大量螺蚌壳和动物牙齿、骨骼化石。

下文化层为灰黄色砂黏土,无甚胶结,厚0.7米至1.3米。在出土的大量文物中,有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智人”牙齿1枚,是智人的左侧第一臼齿,属于一个青年个体。还出土了打制石器、穿孔石器、骨器等,螺壳较少,有大量石化程度较深的动物遗骸。

出土的石器共有243件,其中打制石器227件,磨制石器16件,均用砾石制作。石料有砂岩、砂页岩、泥质砂岩、石英砂岩、石英岩等,以砂岩最多。

打制石器多不规整,打制方法简单,多用单面单向打击,多无第二步加工,器身多保留大部分砾面。器类有砍砸器、刮削器、石锤、石钻等。其中又以下文化层所出的较粗糙和不规整,多数无修理面;而上文化层所出者少数有较好的修理面。

有部分打制石器器身呈三角形,在一个边打击弧形刃缘,这是较规整的一种,其中以上文化层出土的形制略好,刃部有较细的加工。

这种器形中器身较厚的,应属砍砸器类;器身较薄的,应属刮削器类。

另见一种器身呈长方形,仅在一个短边单面打击出刃面,有的刃部打出梯级裂再加工修理,器身较厚重的,也可能属砍砸器类;器身较薄者,则可能用于刮磨。砍砸器类中还有一种为长三角形,在稍宽的一端打出刃部。■原始石锤刮削器类多数直接利用石器的裂面为刃部,不见第二步加工修理痕迹,故器形不规整。上文化层有用砾石打下来的大石片加工出弧刃;下文化层则多用较大的或薄的石片来制作。还有部分略小的石片,有的在刃缘有使用痕迹。打制石器中还有7件“苏门答腊■砧石式”石器,在扁体砾石有的一面保留原砾面,另一面均经打击加工。其中两件为盘状器。器身一厚一薄,周边打出刃缘,厚者应为砍砸器,薄者应属刮削器。小灵猫 是生活在东南亚及南亚的一种麝猫。全身灰黄或浅棕色,背部有棕褐色条纹,体侧有黑褐色斑点,颈部有黑褐色横行斑纹,尾部有黑棕相间的环纹。这个物种多在晚上或清晨活动,白天则躲在树洞或石洞中休息。

有两件器身较厚的,在器身打制出两个刃面而呈双刃器,属砍砸器类;另3件器体较薄,均在一个边缘打击出较薄的刃缘,应属刮削器类。

石锤为圆柱形或扁椭圆形,器表有凹凸的敲砸疤痕。石钻器身为扁圆形,两面有凹凸的坑疤,是敲击的痕迹。刮削器 石器时代人们用石片制成的一种切割和刮削工具。因形状不同,可分为长刮器、短刮器和圆刮器等。这种刮削器是骨质或石质的,用途很多。另外也可以用来制作木制品、竹制品,比如刮去树皮制作棍棒,制作箭等。

磨制石器包括穿孔石器和刃部磨制石器两种。穿孔石器是用扁圆砾石中心一面或两面凿打穿孔制成。上层所出者多采用两面凿打后加磨方法进行穿孔,两面孔径基本相等;而下层所出者孔径无规律,有的只经凿打而未加磨,两面孔径不等。这类石器的器身多有砸击疤痕。

刃部磨制石器仅见于上层,均体小,器形不规则,用石头或小砾石制作,有长条形、不规整长方形或三角形等,刃缘均加磨成弧形,锋利,器身或多或少进行加磨,个别磨制光滑,这类石器是用于切割的工具。

骨器的数量不多,较成形的有一件,出于上文化层,用动物肢骨制成,前端磨出尖锋,后端打击不规整的双肩和铤,体扁圆且小。

有几件骨锥,其中一件器身瘦长,通体磨制,锋稍钝,是经使用所致,出于中文化层;另有一件出于下文化层,用动物下颌骨磨制而成,体扁,前端磨出鋭锋,柄端稍缺,这两件骨器加工较为精致。

还有一些骨器体扁薄,在一侧的前端磨出薄刃,可能是小型的切割用具。一件角器是用鹿角的角尖有刮磨痕迹,可能是角铲一类器具。

还有一些蚌壳,切割成三角形,有一个刃缘,这类蚌器多数是用蚌壳较薄的一端直接使用,看来是用作蚌刀,其造型和加工技术和广西临桂县的庙岩遗址出的骨蚌器十分相似。

独石仔遗址出土的动物遗骸,有牙齿、角和破碎的骨骼,各文化层均有,其中以下文化层所出最多。

动物种属有猕猴、马蹄蝠、鼯鼠、板齿鼠、家鼠、小灵猫、金猫、长尾麝香狸、果子狸、南方猪獾、无颈鬃豪猪、中国黑熊、水獭、豹、犀、貘、野猪、水鹿、麂、水牛等,其中犀与貘为绝灭种。介壳的种属有圆田螺、大川蜷、短沟蜷、蚌等。

此外,还发现有鱼椎骨和枣核。阅读链接黄岩洞遗址位于渔涝河儿口狮子山西南山麓。遗址为洞穴形态,洞向西南,高出附近地面10米。洞前是较开阔的溶蚀盆地,背面是连绵起伏的峰丛。洞内分两层,上层为廊道式,下层为洞厅式。洞内有4处堆积含人类文化,除一处为新石器晚期遗存外,其余3处为含有打制石器或人类遗骸的遗存。石峡遗址及石峡文化

石峡遗址位于广东省韶关曲江马坝镇狮子山的狮头和狮尾之间的峡地上。遗址东北部隆起,逐渐向东、西、北倾斜,坡度平缓,为一处山冈遗址。■炭化稻谷

石峡遗址以北为一山间盆地,东界外为水塘,东北边连接狮头山南坡,南边连接狮尾山北坡;遗址西部为较平坦坡地,狮尾山西南山麓四季不枯竭的泉水从此流出;再往西为低洼湿地。■“石峡遗址”石碑

石峡文化是新石器时代岭南地区有代表性的文化,主要发现于粤北山区,属这一文化范畴的除了马坝石峡遗址下文化层外,还包括马坝泥岭、始兴中镇村等文化遗址。因为它最早发现于马坝石峡遗址,被命名为“石峡文化”。

石峡文化的房屋建筑遗存颇有岭南特色,其木骨泥墙长屋,表明当时的木构建筑已经达到较高水平。

石峡文化遗址几乎都发现栽培稻。已炭化了的稻谷、米粒、稻壳等散见于墓葬、窖穴及砌灶的泥巴或烧土中。属栽培稻的有籼型稻和粳型稻两种。

石峡文化中原始石器工具十分丰富,种类有铲、锛、凿、镞、钺,还有少量的锤、石网坠、石片、砺石等。

石镢为长身弓背,器身厚重,两头有刃,上窄下宽,细分则仍有长短之分,它是富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大型农业生产工具;石铲有长身梯形或长方形,器身单薄,穿孔,首端多齐平,也有斜首,有弧刃和平刃,以弧刃为多。木骨泥墙 即用树的枝干扎成排栅,中间用草茎充填,然后再覆盖草茎泥而构成。这种建筑技术虽然原始,但却延续了相当长的时期,直至封建社会晚期仍在使用。其中,木骨泥墙的一种形式的竹笆抹泥墙,至今在我国西南地区乡村民居中仍有保留。石锛在随葬的生产工具中数量最多,品种齐全,有长身锛、梯形锛、有段锛、有肩锛4种,而梯形锛又可分为长身和短身两种;有段锛也有长短之分,均为平面刃,其中长身锛数量最多,而且较大而厚重,器身背面隆起弧度较大。■石钺夹砂陶 古代陶器的一种。为使陶坯烧制受热时不易裂开,特意在陶土中掺入一定数量的砂粒和其他碎末,故得名。这类陶器在改进人们的生存环境,由茹毛饮血的生食习惯改为熟食起了巨大的作用。

作为木器加工的石凿,有长身方体和长身有段两种,制作非常精致,刃部有单面平刃直口和单面巻刃凹口之分;石钺多大型薄体,长身亚腰,穿孔,有的竖穿双孔,一般有双肩、斜刃或弧刃;石镞数量最多,型式最复杂,磨制精细。钺 我国古代武器及礼器的一种,为一长柄斧头,重量也较斧更大。早在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遗址中,已发现玉制的钺。后因形制沉重,灵活不足,终退为仪仗用途,常作为持有者权力的表现之用。

与石峡文化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相比,石峡文化的各类陶器更为丰富多彩,出土的1100多件陶器,以三足器、圈足器和圜底器占石峡文化出土陶器的主导地位,陶器的器型有鼎、釜、甑、三足盘、豆、壶、杯、盂、角单形器、罐、瓮、器盖等。

石峡文化的陶器可分为夹砂陶和泥质陶两大类,夹砂陶又有夹粗砂和夹细砂之分。陶色有灰陶、青灰陶、黄灰陶及少量的黑陶、红陶、白陶,约有70%的陶器均为素面,余者以中绳纹、镂孔、附加堆纹装饰较多,划纹、凸剌纹、压点纹较少,方格纹、斜方格纹、曲尺纹等,主要饰于瓮、罐、鼎的肩腹部。

圆形、半圆形、椭圆形、凹字形和长方形等镂孔主要装饰足部;绳纹主要饰于釜和鼎上;附加堆纹则主要饰于壶、釜、罐、鼎的折腹处和鬻的肩颈处。泥质陶 古代陶器的一种。早先的制陶所用陶土不加淘洗。后来,人们学会选择陶土,并淘洗土中的杂质,此种经过选择、淘洗的陶器称为“泥质陶”,又名“细泥陶”。

石峡出土的三足器,主要是作为炊煮器的盘鼎、釜鼎及少量的盆鼎和作饮食器的三足盘,其中盘鼎、部分釜鼎及三足盘体均为子口,这两类器物的器足以瓦状足最多。

此外,在鼎类中还有凿形足、楔形足及少量扁圆锥足、羊角形足、钉形足等。在三足器中,有一件白陶鼎和一件异形鼎,在石峡文化中是作为少量陶器出现的,这几件陶器具有明显的外来因素。而三足盘中的三角形足,连档梯形足和连档镂孔三角形足在同时期周边文化中是没有的。陶鼎 新石器时期出现的炊器,用于煮食物,一般为夹砂陶。器形大多为圆形,深腹,圜底或平底,有圆柱形或扁片形三足。有的有双耳,带盖。最早见于河南省新郑裴李岗和河北武安磁山遗址。

石峡文化中圈足器的分类可分为圈足盘、壶、罐、甑和瓮,其中圈足盘数量最多,圈足盘、甑的盘体均为子口。圈足盘的圈足存在着一个从矮至高,盘体从浅至深的变化过程。

石峡文化出土的圜底器中,单独以圜底器出现的只有夹砂陶釜一种,有70件之多。同时,圈足盘和三足器中的鼎、盘,其盘底絶大部分为圜底;此外,个别的瓮也属圜底。

石峡文化出土的各类装饰品共163件,有琮、壁、瑷、环、玦、璜、管坠、珠、坠饰、圆片饰。装饰品的质料有纤蛇纹石、大理石、绿松石和玉等。这些装饰品有的是作为首饰,有的作为颈饰。■石峡三足盘琮 一种内圆外方的筒形玉器,为我国古代重要礼器之一。最早的玉琮见于安徽省潜山薛家岗第三期文化。至新石器时代晚期,玉琮在江浙省一带的良渚文化,广东省的石峡文化,山西省的陶寺文化中大量出现,尤以良渚文化的玉琮最发达,出土与传世的数量很多。

可见,石峡文化的先民们已熟练地掌握了不同质料、不同硬度的装饰品的切割、磨制、雕刻、钻孔、抛光等技术。

石峡文化的葬俗是族人死后均埋葬于一个氏族公共墓地,并流行迁葬,比起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墓葬又进了一步。石峡文化的墓葬均是东西向排列的竖穴土坑墓,其中二次墓葬占85%,一次墓葬只占15%。

当时流行用竹木柴火烧烤墓坑,经火烧过后的墓,墓坑四周出现红烧土堆积。而其目的都是防止南方雨水多,容易潮湿的气候。这种埋葬方式在南方的古代墓葬中是普遍存在的。■石峡文化出土的釜■石峡墓葬遗址

石峡文化的一次墓葬为头东脚西的单人墓葬,多数是浅穴墓或中等深穴墓,墓坑深度0.4米至0.7米。二次墓葬为单人迁葬墓,迁葬的尸骨多置于墓底的东南角,撒有朱红色土,墓坑深度0.8米至1.2米。小孩和成人一样都是单人埋葬。随葬品围绕着尸骨置放。

墓葬的随葬品随着时代变迁和贫富不同而变化,越到后期或越富有则随葬品越多,最多者竟达100多件。

石峡文化是岭南史前原始文化中内陆农业文化的典型代表。石峡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为探索我国岭南地区原始社会的解体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阅读链接离曲江石峡遗址较远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与石峡文化同期的遗址也不少,如茅岗、三水银洲、东莞石排园洲、村头、南海鱿鱼岗、平沙棠下环、深圳大黄沙、咸头岭、南山向啬村、赤湾、中山白水井、南朗龙穴等遗址。还有港澳地区的屯门涌浪、马湾岛东湾仔北、南丫岛大湾、大屿山东湾、白芒、元朗吴家园等遗址,虽然年代相似,但这些遗址的文化内涵与石峡文化大不相同,不过有些地方还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相互间有某些交流和影响。西樵人创造双肩石器

在广东佛山南海区的西南部,有一座古火山,名为“西樵山”。西樵山上72峰峰峰皆奇,42洞洞洞皆幽,更有湖、瀑、泉、涧、岩、壁、潭、台点缀其间,自然风光美不胜收。■西樵人打制石器■原始骨簇

更令人神往的,它是新石器时代珠江三角洲主要的采石场和石器制作场西樵山遗址位于西樵山上,濒临西江和北江的汇流处,是珠江三角洲的组成部分。珠江 或叫“珠江河”,旧称“粤江”,原指广州至虎门一段入海水道,后为西江、北江、东江三江的总称。是我国南方最大河系,与长江、黄河、淮河、海河、松花江、辽河并称我国七大江河。

西樵山遗址群大部分在西江和北江沿岸及与顺德水道之间的地带,北起丹竈、罗村,南到九江镇。但这些遗址都是以西樵山这个石器制造场为中心而分布在四周的。

在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西樵山这个石器制造场吸引了珠江下游及三角洲地区的越来越多的渔猎兼农业的群体在它的周围定居和进行生产劳动,使社会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西樵山遗址群,生产的石器可划分为两大类型:一是细石器类型;一是打磨双肩石器。

西樵山细石器原料主要是黑色和浅灰色的燧石、半透明的粗质玛瑙,也有少量采用霏细岩。这些石料分布地区是北起火石岗,经旋风岗,向南延伸至樟坑一带的山坡上。

西樵山的细石器可分为细石核、石片石器和石核石器几大类。各类中又可分为若干种。如细石核可分为楔状石核、舟形石核或船底形石核、锥状石核、半锥状石核、柱状石核、半柱状石核、漏斗状石核等。燧石 是比较常见的硅质岩石,致密、坚硬,多为灰、黑色,敲碎后具有贝壳状断口。绝大部分石器时代石器都是用燧石打击制造的。燧石和铁器击打会产生火花,所以我国古代常用作取火工具,因此也称“火石”。■西樵人制作陶器

楔状石核是西樵山细石核的最主要类型;柱状石核在西樵山发现的不多,尤其是精致的更少;多台面石核形状不规则,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台面上剥片,这类细石核数量不多,但它反映了西樵山人对细石核剥片的充分利用和熟练的剥片技术。

带把石核是西樵山最有特色的细石核,因在剥片的石核上胶结有一小块别的石料,像一个把手似可被把握,所以称为“带把石核”。

西樵山出土的细石器中,有一批是用石片加工而成的,称为石片石器,它包括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石钻、琢背小刀、石镞等。

刮削器是西樵山石片石器中最多的一类。这类具有刮刀功能的工具又可以其形状和刃缘的特点分出多种类型,如圆头刮削器、双边刃和复刃刮削器等。

一般情况下,石核被剥离石片之后就不再使用。但在西樵山的细石器材料中,有部分石核后来被加工成可以使用的生产工具,如石核状刮削器、石核状雕刻器、石核状尖状器等。

在农业经济的面前,细石器的功能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一套大中型的磨光石器,就在顺应农业生产需求下应运而生。西樵山的双肩石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细石器 形状细小的一种打击石器。用打击法打出的细石核、细石叶及其加工品。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盛行于中石器时代。常见器形有石叶、石镞、小石刀、石片等,可做石钻或刮削器,也可镶嵌在骨梗、木柄上作复合工具使用。“双肩石斧”是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最富有特色的文化遗物之一。在西樵山这里,不仅石斧是带双肩的,还发现有双肩的锛、凿、铲和扁薄的切割器,连刮削器也具有双肩的特征。因此把这一系列石器统称为“双肩石器”。双肩石器在南方分布很广,但主要集中在广东、广西、海南等地。石镞 原始社会的石制工具。石镞即石制箭头,与青铜镞比,石镞的穿透和杀伤力是非常小。它代表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细石器适应渔猎经济,双肩石器则可满足农业耕作的部分需要。西樵山石器不仅为珠江三角洲的开发和文化的发展,为西樵山大文化圈的形成提供了前提和保证,而且对中南半岛诸国、马来西亚等地的一些文化也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充分表现出这一文化的海洋性特征。■陶纺轮

西樵山文化遗物还包括陶器、纺轮、骨、角、牙、蚌质工具和饰物。■西樵人打磨工具印纹陶 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汉代模印纹饰陶器。在做好的陶坯上,趁未干前用印模将所需花纹在所定部位捺印上去后进行烧制。它又分为印纹软陶和印纹硬陶。

陶器,在山上各加工场里仅出土过破碎的夹砂绳纹陶片,未见完整的陶器。这说明了这里不是居址,而是临时性或季节性石料开采和石器加工场。

但西樵山周边使用双肩石器的文化遗址中则可见到各种各样的陶器。不过在陶器中可分为早、晚两个阶段,前期的陶器以夹砂陶为主,器型是圜底鉴、罐、鉢、碗、盘、杯、豆和器座等。耜 曲柄起土的农器。形制为扁状尖头,后部有銎,用以装在厚实的长条木板上。木板肩部连接弯曲而前倾的长柄。柄与耜头连接处有一段短木,末端安横木。使用时,手执横木,脚踩耜头短木,使耜头入土起土。

陶器的纹饰以各种绳纹、刻划纹、篦点纹为主,器形一般较小,手制或模制。磨光的泥质红陶占一定的比例,还有少量的简单点、线彩陶。

后期的陶器则盛行多种几何形印纹陶、泥质陶、夹砂陶都拍印有各种纹饰。如大同竈岗、佛山河宕的印纹陶纹饰可多至30多种。砍具仍以夹砂釜爲主,多宽沿或大宽沿,敞口扁圜腹、圜底。陶罐工、盘、豆类都盛行圏足。组合印纹陶器是这一时期带代表性的典型陶器,而且部分陶器上还有刻划符号。

陶纺轮在许多遗址中都有出土,这些纺轮除素面外,有些在圆面上还刻有点、单线或复线组成的装饰花纹。纺轮的出现,说明捻线纺织的手工艺已存在。

骨、角、牙、蚌质料制造的生产工具和装饰品也常有出土,这是西樵山文化的组成部分。

如在珠江三角洲的东莞万福庵、佛山河宕,狮子桥等遗址出土的蚝耜、河宕出土的穿孔骨针、骨锥、骨镞、石环、水晶块、象牙简形器,新会罗山盟出土的穿孔蚶殻,香港深湾的穿孔鲨鱼牙饰都很典型。红陶 颜色呈土红色、砖红色或褐红色的陶器。红陶是我国最早的陶器品种之一,在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各个文化中最为普遍。10000多年前的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江苏溧水神仙洞遗址出土的我国最早的陶器遗物主要是红陶。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马家浜文化、大溪文化等等,人们生活中使用的陶器,红陶占很大比例。

西樵山文化中的葬式也有自己的特色,但以晚期遗址中发现的较多,墓地有一定规模。如河宕遗址中一片墓地就有77座墓,鱿鱼岗遗址一个墓地包含有36座墓。■西樵人生活场景

葬式均为单人仰身直肢葬,一般埋葬习俗是头朝东,脚向西,个别也有例外。而且多数墓葬少随葬品或不带随葬品,有随葬品者多为陶器和石器或纺轮及装饰品等。比较特殊者是河宕遗址中有两座青年男性墓葬,其随葬品是象牙质饰物各两件,这是西樵山文化墓葬所罕见的。西樵山石器不仅为珠江三角洲的开发和文化的发展、为西樵山大文化圈的形成提供了前提和保证,■原始石器而且对中南半岛诸国、马来西亚等地的一些文化产生过积极的影呐,充分表现出这一文化的海洋性特征。阅读链接早在第三纪时期,即距今约5100万年至4500万年间,西樵山发生火山喷发,由火山喷出的大量岩浆岩构成了最早的山体,后来又多次喷发,形成了山体峰峦垒叠,山势起伏。西樵山的山体由粗面岩、粗面火山角砾岩、凝灰岩、石英砂岩等构成。其中凝灰岩、燧石和半透明的玛瑙石、霏细岩等都是制造石器的好材料。由于石料是石器加工场存在的前提,加上西樵山这类石料的贮藏量非常丰富,而且裸露在地表,方便开采,所以为开发成一个石器加工场提供了充足的条件。而且这座火山在末次火山爆发后就处于休眠状态,再未苏醒过来,这又给史前先民们提供了一个安全、稳定的开采环境,所以使石器制造场得以持久的开发。灵秀超群岭南风采

岭南温润的神山秀水,孕育出岭南人出类拔萃、聪颖灵秀、能屈能伸、张弛有度、敢为天下先等独特的性格特征。

从秦汉时期的赵佗,梁陈隋时期的冼夫人,至唐代宰相张九龄,南汉时期的刘龚,再至开创江门学派的陈献章……这些人或为岭南免于战火、免于生灵涂炭的有功人物,或为岭南经济文化发展的杰出贡献者,这些都表明了岭南人灵秀超群的风采。赵佗统一岭南建南越国

由于交通闭塞,山高路险,生产力水平很低,各部落之间“好相攻击”。

先秦时期,岭南地区原住南越、西瓯、骆越、闽越等众多族群居民,因此被称为“百越之地”。至秦汉之前,岭南地区还没有成熟到建立统一的国家体制、形成统一的意识形态的程度。由百越族构成的古朴、散漫的氏族、部族的遗风仍然支配着各个领域,如“裸以为饰”、“断发文身”、“披草莽而邑”成为古百越人的普通风俗。3500多年前,中原的商代青铜文化已经相当发达,而岭南地区仍然停留在刀耕火种的石器时代,尤其是代表先进生产力和人类文明的■南越王赵佗塑像大型青铜礼器和城垣、文字,在岭南地区很少发现。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嬴政在征服六国、统一中原之后,开始了征服岭南的军事行动,他派尉屠睢为军事统帅,派监禄开凿灵渠,负责粮草、辎重的转运。整个军事行动历时5年,于公元前214年取得了最后胜利。

公元前214年,秦国在岭南设置桂林、象、南海三郡,岭南地区正式被划入中原版图。桂林郡大部在广西,包括粤西部分,象郡管辖广东南路一带及海南岛,南海郡治在番禺,下设番禺、四会、龙川、博罗县,约占广东的大部。灵渠 古称“秦凿渠”、“零■南越铜承盘高足玉杯渠”、“陡河”、“兴安运河”、“湘桂运河”,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

秦代建制后,任嚣为南海首任郡尉,赵佗则为首任龙川县令。在此之后,朝廷还接受了赵佗等人的建议,从中原地区向岭南迁徙罪徒、赘婿及未婚女子共计50万人,与越杂处。

自此,秦代的官制、礼制、宗法、教育、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制度,在岭南开始建立。秦始皇 (前259年~前210年),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

中原较为成熟和先进的科技成果,如水利开发,舟船制造、交通工具、建筑技术、铁器的使用,度量衡制度等,都在岭南地区得到广泛推广运用。对岭南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秦灭亡后,楚汉相争,战乱连年。在中原没有建立统一中央王朝的情况下,赵佗接替病重的任嚣为南海郡尉,掌握兵权。赵佗为了防止北方战乱南延,加强对岭南的控制,严封五岭的横浦关、诓浦关、阳山关、湟溪关4个关;断绝江西入广东南雄一路等4条道路。构筑了捍卫番禺的3道防线。北兵要逾五岭攻南越,不破这3道防线,是到不了番禺的。公元前205年,赵佗兼并桂林、象郡,从而统一了岭南地区。公元前204年以番禺为都城,建立南越国,自立为南越武王。南越国的疆土,北至南岭,西■南越国青铜剑至夜郎,南至大海,东至闽越。

这是岭南第一个都城。

赵佗统一岭南的这一举措,在当时特定历史背景下,不仅保证了岭南地区政治和经济的稳定,而且及时消除了民族分裂和地区分裂的隐患,同时有效地防止了中原战争对岭南的袭扰,在当时具有十分重要的进步意义。任嚣 任不齐七世孙,秦代将领。首任南海郡尉,并节制岭南南海、象郡、桂林3郡,故称“东南一尉”。以番禺为郡治,修筑番禺城,史称“任嚣城”。公元前206年病逝,葬于番禺。

赵佗建立南越国后,继续在岭南实行“和揖百越”“汉越一家”的民族融合政策,要求所有中原官兵和移民要尊重越人。

他还自称“蛮夷大长老”,身穿越人服装,结发头顶,一副越人的装束。他不仅起用了一批少数民族杰出人物拜相将兵,而且大力倡导中原人与越人通婚,带头让自己的儿女与越人联姻,开创了中原人与岭南百越少数民族亲如一家、自然融合的局面。

公元前202年,经过多年征战,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并平定了中原包括项羽在内的其余军事势力。丞相 也称“宰相”,是我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丞相制度,起源于战国。秦代自秦武王开始,设左丞相、右丞相,但有时也设项邦。秦统一以后只设左、右丞相。

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刘邦派遣大夫陆贾出使南越,劝赵佗归汉。在陆贾劝说下,赵佗接受了汉高祖赐给的南越王印绶,臣服汉朝,使南越国成为汉代朝廷的一个藩属国。

南越传国四世,中途虽有反复,但管理上基本是推行汉家制度,既传播中原文明,又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对民族融合和经济文化交流,都起到了一定的历史作用。刘邦 (前256年~前195年),汉代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伟大的开拓者之一,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

公元前111年,由于丞相吕嘉的叛乱,汉兵攻陷王都,岭南地区再度归属中原王朝的直接统治。

汉武帝平定南越后,将岭南重新划分为南海、苍悟、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情耳、珠崖9郡,后两郡在海南岛,昭帝、元帝时相继撤销,立珠崖县,隶属于合浦郡。项羽 (前232年~前202年),楚国名将项燕之孙。是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勇战派”代表人物,与“谋战派”孙武、韩信等人齐名。■南越国龙虎并体玉带钩

后武帝设13部州,其中交趾郡设在苍梧广信,作为岭南常驻监察机构。东汉末年,交趾郡改为交州,成为郡之上一级地方政府。■南越凤纹玉佩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