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中医独特疗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4 12:48:23

点击下载

作者:鲁宪凯等

出版社: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冠心病中医独特疗法

冠心病中医独特疗法试读:

基础知识篇

什么是冠心病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

心脏活动需要消耗大量的氧。心脏的耗氧量多,消耗能量多,但心肌储存的氧及能量物质却很少,所以心脏是处于耗氧量大,耗能大而储备量少的条件下进行活动的。因此,心脏要正常活动,就必须有足够的血液及氧的供给。冠状动脉是供应心脏本身血液的动脉,在正常情况下,冠状动脉能为心脏提供充足的血液,加之心肌有很强的摄氧能力,这就保证了心肌足够的氧供。如果冠状动脉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管腔逐渐变窄,通过的血液减少,心肌得不到足量的氧和能量,就会引起收缩无力,心肌代谢产物堆积导致胸闷、胸痛、气憋等心绞痛症状。如果某支冠状动脉完全堵塞就会使受其供应部分的心肌发生缺血性坏死,即所谓的“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可导致冠心病,而冠状动脉发生痉挛亦可诱发或加重冠心病。因此,冠心病是冠状动脉发生严重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阻塞,或在此基础上合并痉挛,以及血栓形成造成管腔阻塞引起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缺血或梗死的一种心脏病。

冠心病的高危因素

●高血压:血压增加时容易造成血管内皮的损害,而促发粥样硬化形成。高血压患者的冠心病发生率较正常血压者高2~8倍。平均动脉压每升高13千帕(10毫米汞柱),冠心病的危险性增加30%。

●血脂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关系最密切的是高密度脂蛋白血症、高胆固醇血症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另外,也有人认为极低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增高亦可引起此病变。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的发病率、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及死亡率远较无糖尿病者高,且发病早。糖尿病患者多伴有高脂血症,或伴有血Ⅷ因子增高及血小板活力增强,这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和引起动脉堵塞。

●肥胖:体重超过正常的20%,其发病率增高,尤其在短期内明显加重者,动脉粥样硬化急剧恶化。

●吸烟:吸烟者不仅容易得冠心病,而且容易产生心肌梗死和猝死。30~49岁男性烟民发生冠心病的机会比不吸烟者高3倍、心肌梗死和猝死的比例分别高2~3倍和10倍。其危险性随吸烟支数增加而增加。女性吸烟者的情况与男性相似。

●运动少:长期从事脑力劳动而缺乏应有的体育锻炼和体力活动者易患冠心病。

●阳性家族史:有冠心病家族史者容易发病,而且发病年龄也较轻。父母患冠心病者,其子女患病率较一般人高2~6倍。近年许多研究致力于有关基因对冠心病发病的影响,发现一些基因型与冠心病发病有关。

●社会心理负担:工作压力、精神负担、好强的性格(所谓的A型性格)。

●年龄增长:男性45岁以上,女性绝经期以后冠心病发生率明显增加。

另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如饮酒、病毒感染、高尿酸血症等。

高血压与冠心病的关系

高血压是引起冠心病最常见、最重要的易患因素,临床资料表明,我国冠心病患者中有50%~70%合并高血压,而高血压病患者中冠心病的患病率较血压正常者高2~8倍以上。

为什么高血压患者易患冠心病?主要原因是当血压升高时,动脉血管内压力增高。高压血流长期冲击动脉壁,导致动脉内膜的机械性损伤,血压越高,这种损伤就越严重。由于冠状动脉起源于升主动脉,所承受的高压血流的冲击较大,所以容易受到伤害。同时血压的升高还会影响动脉血管中结缔组织的代谢,使血脂易沉积在动脉壁,从而形成粥样硬化。

此外,患高血压病时,高级神经中枢活动障碍,神经内分泌紊乱,使儿茶酚胺释放过多,儿茶酚胺的增多可直接损伤动脉血管壁,使冠状动脉痉挛,促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总之,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关系是一种因果关系,它是冠心病的独立的、不依赖于其他已知危险因素而引起作用的一种发病因素。临床资料表明,有效地治疗高血压,可减少或延缓冠心病的发病。

高血脂与冠心病的关系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致,而血脂高是促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之一。研究表明,胆固醇的增高与冠心病的危险度明显相关,是冠心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随血清胆固醇的长期增高,冠心病的发生率明显增加。有资料表明,当血清胆固醇水平超过621毫摩尔/升时,冠心病的患病率高19~32倍。长期控制血清胆固醇于合适的水平,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减少冠心病的发生。低密度脂蛋白和极低密度脂蛋白与冠心病成呈相关,是首要的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脂蛋白,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胆固醇脂来自循环中的低密度脂蛋白,因为低密度脂蛋白相对小,能很快穿过动脉壁,低密度脂蛋白富含胆固醇脂和载脂蛋白B,当血浆中低密度脂蛋白升高时,透过动脉壁的低密度脂蛋白超过其清除率,过多的低密度脂蛋白就聚积在动脉壁内。

高密度脂蛋白与冠心病呈负相关,高密度脂蛋白可促进极低密度脂蛋白的代谢,防止动脉壁脂质的沉积,有利于冠心病的预防。也就是说高密度脂蛋白高则不容易发生冠心病,高密度脂蛋白被认为是一种抗动脉硬化脂蛋白,是抗冠心病的保护因子。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比值是冠心病的最好的单个预告指标。

血浆甘油三酯升高,可使纤溶活性下降,凝血倾向增高,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甚至可诱发急性心肌梗死,并使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移植的血管发生堵塞。研究发现,空腹时甘油三酯的水平升高,是男女两性心肌梗死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冠心病的死亡危险随甘油三酯水平的升高呈线性升高。

糖尿病与冠心病的关系

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性代谢紊乱性疾病,容易引起冠心病,这一事实已被国内外学者所公认。糖尿病患者中冠心病发病率增高的原因尚不十分清楚,但糖尿病容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已被公认。多数学者认为,肥胖、高血压、高脂蛋白血症、高血糖、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等疾病密不可分。肥胖使胰岛素的生物学作用在某些人群中被削弱,即这些人的机体对胰岛素产生抵抗,为了保证血糖的水平正常,胰岛β细胞必须分泌较正常人高几倍甚至几十倍的胰岛素,形成高胰岛素血症,但最终又导致了血糖升高、血甘油三酯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升高,这无一不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同时,胰岛素本身也有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因此,口服磺脲类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等通过不同途径使血中胰岛素水平提高,这就有可能进一步加重硬化血管的病变。

此外,糖尿病患者并发冠心病时,冠心病的某些临床症状出现的较迟或被掩盖,更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因为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可累及神经系统的任何一部分,特别是神经末梢,当患者的神经末梢受损时,痛阈升高,即使发生了严重的心肌缺血,疼痛也较轻微而不典型,甚至没有心绞痛症状,无痛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高,而且休克、心力衰竭、猝死的并发症也较多,预后较严重。因此,糖尿病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科学地控制血糖,并定期到医院检查心脏,加以合理的膳食结构和体育锻炼,以降低冠心病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肥胖与冠心病的关系

资料表明,冠心病患者的平均体重较非冠心病患者为高,肥胖者冠心病的发病率较高,尤其是短期内发胖或重度肥胖者发病率更高。这是因为:

●肥胖者摄取过多的热量,在体重增加的同时,使心脏负荷和血压均升高,从而增加心肌耗氧量。

●高热量的饮食习惯,使胆固醇、甘油三酯和血压升高,促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加重。

●肥胖者体力活动减少,妨碍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侧支循环的形成。

●肥胖常使胰岛素的生物学作用在某些人群中被削弱,即这些人的机体对胰岛素产生抵抗,为了维持较正常的血糖水平,便形成高胰岛素血症,最终导致机体血糖升高、血浆纤维蛋白原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胰岛在长期的高负荷压力下,分泌胰岛素的功能逐渐减弱以至衰竭,形成了糖尿病。糖尿病、高脂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无一不是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于是冠心病便接踵而至。

当然,不能单看体重指数,而应测量皮下脂肪的厚度。超重的人不一定都肥胖,如肌肉发达的运动员。已有前瞻性研究资料表明,向心性肥胖者具有较大的发病危险。同时,超重者往往合并血压升高,脂质和糖代谢紊乱。因此,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肥胖所带来的多种危害,合理的调整膳食结构,加强体育锻炼,防止肥胖,以清除冠心病产生的土壤。

冠心病与年龄的关系

冠心病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程度也随年龄的增长而加重。有资料表明,自40岁开始,每增加10岁,冠心病的患病率增1倍。男性50岁,女性60岁以后,冠状动脉硬化发展比较迅速,同样心肌梗死的危险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大。

医生提出,动脉硬化并非从中年开始,而是从幼年开始,只不过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病变程度加重、速度也加快而已。因此,预防冠心病要从儿童做起。

气候变化与冠心病的关系

气候寒冷的天气或冬春季节,冠心病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就会增加。北京地区防治冠心病协作组与天气气候研究所协作,对1976~1979年24所医院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4806例发病与气候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急性心肌梗死每年有两个高峰期,即11~1月和3~4月。11~12月是秋季转入冬季,3~4月则由冬季转入春季,二者均是季节转换时期,冷空气活动频繁。1月时值隆冬季节,寒风刺骨,气温持续最低,常出现发病高峰日。三个与发病有关的最优因子为:气温、日变差(相邻两日的日平均气温之差)和平均风速。持续低温、阴雨和大风天气容易发病。此外,在年平均气压高低不同时期亦有显著差别,以气压低时发病率高。

在寒冷、潮湿和大风天气冠心病发病率高,是因为寒冷刺激,特别是迎风疾走,易使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体循环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多。同时,也可诱发冠状动脉痉挛,使管腔持续闭塞,或挤压斑块使内膜损伤,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使管腔急性堵塞,也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因此,在高发季节里,冠心病患者应注意御寒保暖,减少户外活动,以防疾病发生。

冠心病的分类

冠心病一般可分为下列五型:

●隐性冠心病(也称“隐匿性冠心病”或“无症状心肌缺血”):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较轻,心肌缺血病变的广度较小时,患者可无任何不适的感觉,心肌无组织形态的改变。仅心电图检查才发现有心肌缺血的ST段压低或T波倒置等改变(反映心肌缺血的心电图表现)。

●心绞痛:心绞痛是由于心肌供氧和需氧失衡所致。有发作性胸骨后疼痛,多在3~5分钟内消失,为一过性心肌供血不足所致,心肌多无组织形态改变。

●心肌梗死:心肌梗死是心脏冠状动脉某一支或其分支,因动脉硬化,管腔狭窄、堵塞,使供应这部分心肌的血液中断而发生心肌坏死。临床上可出现持续时间超过15~30分钟的性质剧烈的胸部压榨样疼痛,有时放射至肩部或上腹部。其为冠心病中最重的一型,如不及时诊断和处理,可危及生命。

●缺血性心肌病:长期心肌缺血,导致心肌逐渐纤维化或心肌硬化,可引起心脏扩大、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此型的主要表现形式为:

◎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指心律起源部位或心搏频率与节律或冲动传导等任意一项出现了异常。包括心动过速或过慢、不规则、期前收缩等等。

◎心力衰竭(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是指由于心肌收缩力减弱,不能将静脉回流的血液等量地搏入动脉,因而造成静脉系统淤血,动脉系统供血不足,致使身体重要器官如心、脑、肺、肾、肝、胃、肠等严重缺血、缺氧,由此而引起一系列病理变化,临床所见是一组复杂的综合征。

●猝死:是指在原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没有任何先兆的情况下,发生未能预料的突然死亡,也就是猝不及防的骤然死亡。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很短,一般在1小时以内,有的甚至短到30秒钟,最长的也不超过24小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规定,从症状或体征出现后6~24小时死亡者称“猝死”。

另外,近年来有人提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指由于冠状动脉急性变化,血流突然减少引起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

诊断冠心病的方法

●临床表现:心绞痛是冠心病的主要临床症状,根据心绞痛发作时的部位、性质、诱因、持续时间、缓解方式等特点和伴随症状及体征,便可鉴别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可以说,典型的症状和体征对冠心病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诊断至关重要。

●心电图:心电图是冠心病诊断中最早、最常用和最基本的诊断方法,心电图使用方便,易于普及,当患者病情变化时便可及时捕捉其变化情况,并能连续动态观察和进行各种负荷试验,以提高其诊断敏感性。无论是心绞痛或心肌梗死,都有其典型的心电图变化。

●核素心肌显像:根据病史,心电图检查不能排除心绞痛时可做此项检查。核素心肌显像可以显示缺血区、明确缺血的部位和范围大小。结合运动试验再显像,则可提高检出率。

●冠状动脉造影:可以明确冠状动脉有无狭窄,狭窄的部位、程度、范围等,并可据此指导进一步治疗所应采取的措施。同时,进行左心室造影,可以对心功能进行评价。

●超声和血管内超声:心脏超声可以对心脏形态、室壁运动以及左心室功能进行检查,是目前最常用的检查手段之一。血管内超声可以明确冠状动脉内的管壁形态及狭窄程度,是一项很有前景的新技术。

●心肌酶学检查:是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临床上根据血清酶浓度的序列变化和特异性同工酶的升高等肯定性酶学改变可明确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

●心血池显像:可用于观察心室壁收缩和舒张的动态影像,对于确定室壁运动及心功能有重要参考价值。

典型的冠心病心电图有什么变化

1/2~2/3的患者普通静息心电图正常,部分病例可见T波改变,少数有ST段压低或QRS电压过低。若心绞痛发作时或发作后尽快查心电图,据统计约90%的病例有心电图的特征性改变,可出现缺血部位相应导联ST段的压低及T波低平或倒置及U波或Q\|T间期的异常。

●ST段下降:ST段水平型下降,ST段与T波交界处呈一明显的角度,常是心肌缺血特征性改变。有时ST段光滑的下降,ST段的终点与T波上行支不能分辨。心肌缺血较重的ST段呈下斜型降低。变异型心绞痛则为ST段抬高,可出现一过性异常Q波,心电图常随供血的改善而在数分钟内恢复至发作前的原状。

●T波异常:正常心电图的T波呈上升支平缓、下降支较陡的图形,当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时,T波变得两支对称,呈箭头状,T波可倒置。

●Q\|T间期和U波:当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时可出现Q\|T间期的延长或缩短。正常心电图一般U波不明显,心肌缺血时可出现U波。

●心律失常:约有1/2的患者可出现,如心动过速、室性早搏、心动过缓及传导阻滞等。

疑是冠心病的诊断依据

在下列6条中有任何一条者应该疑为冠心病,建议按冠心病进行防治,并应进一步检查。

●中年以上患者有冠心病的易发危险因素但症状不典型。

●中年以上患者表现心脏轻度扩大、心力衰竭、乳头肌功能失调、心律失常,无其他原因可解释者。

●休息时心电图出现T波低平或倒置,无任何原因解释者。

●单独心电图负荷试验阳性,无其他表现支持为冠心病者。

●虽有症状表现(包括心电图),但按冠心病治疗无效者。

●24小时动态心电图单独ST段压低<10毫米者。

肯定冠心病的诊断标准

符合下列3条中任何一条者都可确诊为冠心病:

●有典型心绞痛发作,而无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关闭不全、主动脉炎、冠状动脉栓塞、肺源性心脏病、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心律失常、严重贫血、原发性心肌病的证据。

●有心肌梗死的证据,而无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关闭不全、主动脉炎、冠状动脉栓塞、原发型心肌病、肺源性心脏病、川崎病、多发性结节性动脉炎者。

●中年以上患者有以下6条中的第一条和其他任何一条者:

◎有冠心病的易发危险因素:长期高血压、高脂血症、长期大量吸烟、糖尿病,四项中有任何一项者。

◎心电图典型缺血表现:ST段压低≥1毫米(休息心电图或24小时动态心电图)、T波深倒(≥3毫米)并有动态改变,有两项任何之一。

◎心电图负荷试验阳性:次级限量运动试验、潘生丁试验、超声心动图运动或药物负荷试验,任何一项即可。

◎超声心动图有典型节段性区域性运动异常而无其他原因解释者。

◎同位素心肌扫描显示心肌缺血无其他原因解释者。

◎心电图显示心肌缺血无其他原因可解释者。

心绞痛的分类

●劳力型心绞痛:包括三种类型。

◎稳定劳力型心绞痛:符合上述典型心绞痛的特点,病程持续1个月或1个月以上,此型最为常见。

◎初发劳力型心绞痛:符合上述典型的疼痛的特点,但病程在1个月以内;过去没有或有过心绞痛但已数月不发者。

◎恶化劳力型心绞痛:原为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在3个月内疼痛的频率、程度、时限、诱发因素经常变动,进行性恶化。

●自发型心绞痛:包括四种类型。

◎卧位型心绞痛:常于休息时或熟睡时发生,可能与平卧时静脉回流增加,心脏工作量和心肌耗氧量增加有关。可以发展为心肌梗死或猝死。

◎变异型心绞痛:它与卧位性心绞痛相似,但发作时心电图有关导联的ST抬高,与之相应的导联的ST压低,为冠状动脉发生痉挛所诱发,患者迟早会发生心肌梗死。

◎中间综合征:疼痛在休息或睡眠时发生,历时较长,达30分钟至1小时或以上,但无心肌梗死的客观证据,常为心肌梗死的前奏。

◎梗死后心绞痛:梗死后心绞痛是心肌梗死发生后1个月内又出现的心绞痛,由于供血的冠状动脉阻塞,发生心肌梗死,但心肌尚未发生完全坏死,一部分未坏死的心肌处于严重缺血状态下,又发生疼痛,随时有再发生梗死的可能。

●混合型心绞痛:患者既可在心肌需氧量增加时发生心绞痛,又可在心肌需氧量无明显增加时发生心绞痛,为冠状动脉狭窄,使冠脉血流贮备量减少,而这一血流贮备量减少又不固定,经常波动性地发生进一步减少所致。

典型的心绞痛发作的特点

典型的心绞痛发作,具有以下特点:

●疼痛的部位:疼痛典型的部位是在胸骨上、中段的后方(胸骨后疼痛),有时可稍偏左,也可较为广泛地涉及心前区大部,少数病例疼痛部位可在胸骨下段,甚至在上腹部。疼痛可放射至左肩,并沿左臂的前面内侧到达小指与无名指,有时疼痛可放射至颈部、咽部及下颌部。

●疼痛的性质:带有一种压迫和紧缩感觉的持续性闷痛,常伴有窒息感,有时可有濒死的恐惧感,伴有面色苍白,冷汗等。

●发作的诱因:最常见的诱因是体力劳动,其次是情绪激动。疼痛发生在劳力的当时,而不在劳力之后,并且常在停止劳力后疼痛很快缓解。

●发作的持续时间和促进缓解的因素:一般的心绞痛发作持续3~5分钟,很少超过15分钟者。经休息或去除有关诱因后,即能迅速缓解,舌下含有硝酸甘油常能使发作在2~3分钟内终止。

●心绞痛发作患者,可能出现以下体征:

◎暂时性血压升高。

◎窦性心动过速。

◎心尖区出现第四心音。

◎若合并乳头肌功能失调,可在心尖区听到收缩中、晚期喀喇音及收缩期吹风样杂音。

心绞痛疼痛持续时间和缓解方式

心绞痛呈阵发性发作,每次一般不超过3~5分钟,很少超过15分钟。多数发作经休息或去除诱因后即能迅速停止。卧位型心绞痛发作时需坐起后得到缓解。恶化劳力型心绞痛或变异型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较长,含服硝酸甘油对劳力型或自发型心绞痛具有良好的疗效。

非心绞痛的胸痛特点

●短暂几秒钟的刺痛,或持续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隐痛、闷痛。

●胸痛部位不是一片,而是一点,可用一两个手指指出疼痛的位置。

●疼痛多于劳力后出现,不是劳力当时。

●胸痛与呼吸或其他影响胸廓的运动有关。

●胸痛可被其他因素所转移,如与患者交谈反而使其胸痛症状好转。

●口含硝酸甘油在10分钟以后才见缓解的发作。

劳力型心绞痛的分级

劳力型心绞痛患者,其冠状动脉一般均有粥样硬化病变导致的固定性狭窄。由于冠脉病变程度不同,冠脉的储备能力也不同,患者所能承受的运动耐力也不尽相同。因此,临床上根据患者在不同运动量下所发生的心绞痛,将心绞痛进行分级,以推测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

1972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对劳力型心绞痛制订的分级标准是:

Ⅰ级,一般日常活动不引起心绞痛,费力、速度快、长时间的体力活动引起发作。

Ⅱ级,日常体力活动稍受限制,在饭后、寒冷、情绪激动时受限更明显。

Ⅲ级,日常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以一般速度在一般条件下平地步行500米或上一层楼即可引起心绞痛发作。

Ⅳ级,轻微活动可引起心绞痛,甚至休息时亦有。

一般来说,稳定劳力型心绞痛的发作程度常与缺血相关血管的阻塞程度相平衡。

心绞痛Ⅰ级的患者,其冠状动脉循环储备力相对较高,因此常表现为典型的稳定劳力型心绞痛,即诱发发作的运动量相对固定,重复性较好。心绞痛Ⅱ级的患者,若生活节奏掌握得好,也可将心绞痛控制在可预示的范围。而心绞痛Ⅲ级的患者,心绞痛阈值的波动范围大,有时心绞痛可发生在平时能很好耐受的劳力水平以下,但无休息时发作。这些患者经充分的药物治疗,其病情仍可保持相对稳定。心绞痛Ⅳ级的患者其冠状动脉最大残余储备力已很低,心绞痛阈值已无明显波动的余地,此类患者病情很不稳定,随时有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故多归于恶化劳力型心绞痛。

什么是不稳定型心绞痛

不稳定型心绞痛一般包括初发型心绞痛、加重型心绞痛、自发型心绞痛、梗死后心绞痛。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绞痛发作的次数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均增加,且发作诱因改变,如轻微活动、惊梦,甚至休息时亦出现持续时间较长的心绞痛。含硝酸甘油效果差或无效。心绞痛发作时伴有心电图缺血性改变或并发心律失常,但无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及血清酶学改变。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过渡型病变,患者容易发展成急性心肌梗死。

如何区别胆绞痛与心绞痛

胆囊炎和冠心病都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胆石症胆囊炎发作引起胆绞痛,冠心病发作而引起心绞痛。许多患者同时有这两种疾病,既有胆石症,又有冠心病,而且这两种疾病引起绞痛在临床表现上又差不多,所以容易彼此混淆。

一般来说,胆绞痛大多在吃大量脂肪性食物后发作,心绞痛则多在情绪激动、过度疲劳或饱餐后发作。胆绞痛发作的时间较长,而心绞痛则发作的时间较短,大多在数分钟到15分钟左右。胆绞痛发作时,右上腹胆囊部位有明显的压痛,而心绞痛则没有。如果做心电图检查就比较容易区别,胆绞痛患者的心电图改变很小,绞痛减轻或缓解后心电图可恢复正常,而心绞痛患者的心电图则有较长一段时间不正常。

患胆石症或慢性胆囊炎的老年人,特别是急性发作时,应警惕心肌梗死的发生。特别是出现精神举止改变、胸闷、咳嗽、血压下降、心律失常时,应及时送医院治疗。

心绞痛病情危重指标

●心绞痛频繁发作,持续时间长,硝酸甘油无效。

●连续3~5导联ST段下低≥03毫米。

●在运动试验中出现血压下降,收缩压下降超过27千帕(20毫米汞柱)。

●运动试验中出现束支传导阻滞或异位激动。

●运动试验中负荷量很低情况下即出现明显ST段压低,并伴有心绞痛。

●冠状动脉造影为多支病变或左主干有严重狭窄者。

以上这些均提示心绞痛进展恶化、心肌梗死或猝死。

什么是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冠状动脉的血流中断,使相应的心肌出现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最终导致心肌的缺血性坏死。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在临床上常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增高、血清心肌酶升高以及心电图反映心肌急性损伤、缺血和坏死的一系列特征性演变,并可出现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属冠心病的严重类型。

按照病因、病理、心电图和临床症状等不同,心肌梗死可分为各种不同的类型,除上述共有的表现外,各有其特殊性。

心肌梗死是怎样形成的

心肌梗死的主要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偶为冠状动脉栓塞、炎症、先天性畸形等。当冠状动脉内膜下斑块造成管腔狭窄,血流通过缓慢,心肌供血不足,而侧支循环尚未充分建立时,一旦血供进一步急剧减少或中断,使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达1小时以上,即可发生心肌梗死。

此外,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冠脉内膜增厚,斑块合并出血、溃疡、钙化等使血管内膜粗糙不平,血小板易于聚集、吸附,从而使管腔内血栓形成或诱发冠脉血管持续痉挛,最终导致冠状动脉完全闭塞而发生心肌梗死。再如休克、脱水、大出血、外科手术或严重心律失常等可致心排出量骤降,冠状动脉灌流量锐减,均可使心肌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其他如重体力活动、情绪过分激动或血压剧升,致左心室负荷明显加重;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心肌需氧量猛增,冠状动脉供血相对不足,也都是心肌梗死形成的重要因素。

急性心肌梗死的促发因素

急性心肌梗死大约有1/2的患者并未发现有任何促发因素,但常见的促发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工作过累、重体力劳动等均可加重心脏负担,使心肌耗氧量猛增。由于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因发生粥样硬化而管腔狭窄,不能充分扩张以增加心肌灌注,便造成心肌急性缺血。缺血缺氧又可诱发冠脉痉挛,使心肌缺血进一步加重,严重时可促发急性心肌梗死。

●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时,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多,使冠状动脉痉挛,心肌供血减少,可发生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我们常在影视节目中看到有些人因情绪过分激动突发心肌梗死而双手紧捂胸口,猝然倒下的场面,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遇到在打牌或看球赛时,因心情过于紧张而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饱餐、大量饮酒、进食大量脂肪物质等均有诱发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尤其多见于老年患者。进食高热量高脂肪餐后可使血脂浓度突然升高,血液黏稠度增加,引起局部血流缓慢,促使血栓形成而导致急性心肌梗死。

●便秘,尤其在老年人中,因排便用力屏气而导致心肌梗死者并非少见。所以,有冠心病的老年人应注意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必要时可采取一些润肠通便的措施。

●大出血、大手术、休克、严重心律失常等,均可能触发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而导致持续的心肌缺血,促发心肌梗死。

●寒冷刺激,特别是迎冷风疾走,易引起人们交感神经兴奋。一方面使血压升高,心率加快,体循环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多;另一方面使血管收缩,减少心肌供血量,二者促使心肌缺血,严重而持久的缺血可使心肌坏死。

●性生活过度。

心肌梗死的分类

●按病因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按病程及病变性质分:急性心肌梗死,陈旧性心肌梗死,复发性心肌梗死。

●按病灶解剖部位分:心房(左房、右房)心肌梗死,心室(左室、右室)心肌梗死。

●按病灶分布部位分:前壁心肌梗死,侧壁心肌梗死,隔面心肌梗死,室间隔心肌梗死,乳头肌梗死。

●按病灶范围分:透壁性心肌梗死,非透壁性心肌梗死,心内膜下心肌梗死,小灶性心肌梗死。

●按临床或心电图表现分:无痛性心肌梗死,无Q波性心肌梗死。

●其他:不完全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心肌梗死,心肌梗死扩展、伸展的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的病理分期

急性心肌梗死从病理生理的角度分为以下三期:

第一期(缺血期):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后5分钟内的急性心肌缺血。此期心律失常甚多,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心律失常极为严重,表现为复杂性心律失常,如频发室早、多源性室早、阵发性室速甚至心室纤颤,有6%~10%发生心室纤颤,有些患者死于此期,于是构成急性心肌梗死的第一个死亡高峰。

第二期(心肌细胞失活期):冠状动脉急性闭塞30分钟后进入15小时的安稳期,此期内心律失常反而少见,偶尔可见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这意味着冠状动脉再通、再流。

第三期(修复期):心肌梗死发生后5~7天心肌开始修复,因此又发生电位差,出现心电不稳,因此心律失常又见增多,但比第一期为少。这就构成急性心肌梗死的第二个死亡高峰。

急性心肌梗死的前兆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一种危重表现,特别是在发病后的24小时内,死亡率最高,有1/3~1/2的心肌梗死患者在住院前死亡。若能及早发现梗死前先兆症状并予以处理,至少可避免梗死发生或使梗死范围缩小。

急性心肌梗死常见的先兆症状有:

●心绞痛发作较前频繁,疼痛持续时间长,疼痛程度重,轻微活动甚至休息状态下也可出现心绞痛,服用硝酸甘油效果不明显,常伴有出汗现象,疼痛发作时患者烦躁不安。

●胸闷多伴随心绞痛同时出现,也可出现活动时心慌气短。

●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咳嗽、咳泡沫样痰等急性左心衰症状。

●有时患者自感心慌气急,触摸脉搏为不规整脉,此症状可反复频繁出现。

●疲乏无力,精神不振,嗜睡,烦躁,头晕,恶心,呕吐或腹泻等感冒症状或胃肠道症状。

●无心前区疼痛等不适,而表现为牙痛、胃部不适、左侧肩胛部酸痛。

急性心肌梗死可在患有冠心病心绞痛的青、中、老年人中发病,且因症状不典型不易被重视而延误诊断。因此,有以上症状表现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急性心肌梗死的典型临床表现

●疼痛:当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时,最先出现的症状是突发的胸骨后或心前区剧痛,多无明显诱因,程度较重,持续时间较长,多在半小时以上,可达数小时或数天,休息或含化硝酸甘油多不能缓解。患者常伴烦躁不安、大汗、恐惧或有濒死感。

●胃肠道症状:疼痛剧烈时常伴频繁的恶心、呕吐和上腹胀痛,肠胀气也较多见,重症者可发生呃逆。

●全身症状:一般在疼痛发生后24~48小时出现发热、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和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等,体温一般在38℃左右,很少超过39℃,持续约1周。

●心律失常:在发病的1~2周内,尤其在24小时内,75%~95%的患者出现各种心律失常,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见,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也较多见。可伴有乏力、头晕、晕厥等症状。

●低血压和休克:疼痛时血压下降常见,但未必是休克。如疼痛缓解而收缩压仍低于1067千帕(80毫米汞柱),并有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细而快、大汗淋漓、尿少(每小时少于20毫升),反应迟钝,甚至晕厥者则为休克表现。多发生于起病后数小时至1周内。

●心力衰竭:主要为急性左心室衰竭,发生率32%~48%,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紫绀、烦躁,重者可发生肺水肿,咳粉红色泡沫痰等,随后可出现右心衰表现。右室梗死者一开始即为右心衰竭表现,并伴血压下降。

急性心肌梗死时可有哪些体征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其病情轻重不一,体检可以完全正常,但也可发现如下体征:

●一般情况: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处于焦虑和痛苦状态,有心源性休克者常呈卧位,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冷汗,有心衰者呈半卧位。

●心率和血压:心率多增快,少数也可减慢。1/3~1/2患者发病早期窦性心动过速,这主要与疼痛、焦虑、心衰等有关。除在发病早期血压可增高外,几乎所有患者都有血压降低。过去有高血压的患者,相当多的一部分患者未用降压药血压降至正常,但其中2/3的患者于梗死后3~6个月血压又再度升高。一般说来,下壁心梗一半以上因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表现伴有低血压和/或心动过缓,而一半左右前壁心梗的患者因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可有轻度高血压和/或心动过速。

●心脏体征:

◎半数以上患者心脏浊音界轻度至中度扩大。

◎心尖部第一心音减弱,可出现第四心音或室性奔马律。

◎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心脏杂音以及心包摩擦音。

◎可有各种心律失常。

●胸部检查可听到肺部湿性罗音,有严重左心衰竭者可闻及弥漫性哮鸣音。右室梗死时可以见到颈静脉怒张且伴有异常搏动。

急性心肌梗死的部位与临床表现有何关系

●前壁:前壁心肌梗死时病变血管为前降支,前降支供应左室心肌约50%的血液,一旦完全闭塞,心肌坏死范围大,可造成较严重的左心室损伤而致左室功能明显受损,出现左室舒张末压增高,容量增加,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甚至心源性休克。

●下壁:下壁心肌梗死可以造成某些心室肌群的收缩异常,但此种心室肌群收缩的不协调相对来讲对心功能影响比较小,不易发生左心功能异常。因窦房结和房室结区的血液供应多数来自右冠状动脉,所以,下壁心肌梗死易合并窦性心动过缓及房室传导阻滞,但此种缓慢性心律失常多为一过性的,预后比较好。当合并大面积右室梗死时,临床上可出现低血压、低心排状态及体循环淤血征象。

●心内膜下心肌梗死:将局限于心内膜层1/2或1/3,未累及心室壁全层的急性心肌梗死称为心内膜下心肌梗死,其梗死后心绞痛及再梗率较高,其左心室功能受损和并发症与穿透性心肌梗死比较差别不大。

无痛性心肌梗死见于哪些情况

临床上部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缺乏典型的特征性胸痛的表现,但可有上腹闷胀不适、恶心、呕吐、胸闷、憋气、低血压、休克或心律失常等,也可能无任何自觉症状,临床上称之为无痛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15%~20%无疼痛症状,常见于以下几种情况:

●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逐渐堵塞,而临床胸痛症状不明显。

●手术麻醉恢复后发作急性心肌梗死,常无疼痛症状。中老年术后患者如出现心率快、血压低、外周循环差,排除了出血等原因,应警惕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

●合并有脑血管病的患者虽然神志清,心肌梗死发作时也可无疼痛。

●老年患者特别是80岁以上的老年人多无明显疼痛。据统计,无疼痛症状者占60~70岁心肌梗死患者中的30%,占80岁以上患者中的61%。

●合并有糖尿病的患者,由于糖尿病累及感觉神经,使痛阈增高,急性心肌梗死发作时常无疼痛。

●脱水、酸中毒的患者。

●以休克、急性左心衰竭或严重心律失常为起始突出表现者也可无胸痛。

所以,临床上对症状不典型者,应及时动态观察心电图及心肌酶学变化,以便尽早检出无痛性心肌梗死,及时治疗。

如何发现无痛性心肌梗死

凡遇到下列情况时,应高度怀疑无痛性心肌梗死的存在:

●近期内,屡次发生胸背部闷胀、沉重或气短。

●出现阵发性呼吸困难,气短,不能平卧,咳嗽,咳白黏痰或粉红色泡沫痰。

●突然出现心慌,恶心,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发凉。

●老年人突发的神志不清或意识丧失。

●糖尿病患者出现昏迷者。

●不明原因的血压下降,尤其在近期内出现者。

●突发的不明原因的晕厥或抽搐。

由于心肌梗死的预后与疼痛的程度无关,并且无痛性心肌梗死由于老年人好发,且就诊晚,并发症多,易误诊漏诊等原因,死亡率反而高于有疼痛症状者。因此,临床上当遇到上述情况时,应及时做心电图等相关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老年性心肌梗死常以哪些表现为首发症状

老年性心肌梗死的首发症状往往是不典型的,临床上常以下述几种形式出现:

●无痛性心肌梗死型:国内外报道老年人无痛性心肌梗死占15%~60%。

●心功能不全型:国内外报道的老年性急性心肌梗死临床首发症状表现为心功能不全者占20%~74%,因此当老年人突发原因不明的呼吸困难、气喘、胸闷、心悸等,应考虑肺水肿或肺淤血的可能,要注意除外急性心肌梗死的存在。

●胃肠型: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上腹痛,体检时甚至可有上腹压痛和肌紧张等。这些往往易误诊为胃肠炎、胃溃疡、胆石症、胰腺炎等。因此,当老年人以上述症状就诊时也要注意心脏方面的检查,应想到心肌梗死的可能,尤其在同时伴有缓慢性心律失常时更应加以注意。

●脑循环障碍型:主要表现为头痛、精神委靡、意识模糊、神志不清,严重者甚至精神错乱、晕厥、抽搐等。国内外报道以此型为首发症状者占565%~199%。因此当老年人出现精神意识方面的障碍时也应除外急性心肌梗死。

●异位疼痛型:在80岁以下患者中疼痛仍是老年性心肌梗死的主要表现,但除一部分老年人表现为胸痛外,还有部分是以咽喉痛、牙痛、颈痛、肩背痛、左前臂痛为首发症状,可以与心绞痛同时并发,也可单独出现。因此对突然出现上述部位疼痛的老年人,千万不能掉以轻心,要警惕是否有急性心肌梗死的存在。

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

●无痛型:据报道老年人心肌梗死临床表现多不典型,胸痛较少出现,无痛者可达15%~60%不等,这就说明并不是100%的急性心肌梗死都必须有胸痛的症状。

●腹痛型:老年人突然上腹疼痛、恶心、呕吐者应考虑是否为心肌梗死。据临床观察,1/6~1/3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出现上腹痛等消化道症状。

●心脑卒中型:急性心肌梗死伴有脑卒中临床表现者,临床上称之为心脑卒中,此种心脑血管病变并存的情况在高龄老年人中日益增多。由于急性脑循环和冠脉机能不全同时发生可使痛觉缺如,掩盖急性心梗而漏诊。因此,对突发脑血管病变的老年患者,应同时行心电图检查,以早期发现急性心梗。

●心肌梗死特殊临床表现:凡遇到牙痛、咽痛、颈痛、肩痛、腰背部痛,无相应体征,而伴有胸闷、心悸、大汗、心律失常、恶心、呕吐等不该有的心血管体征,应想到急性心梗的可能。

急性心肌梗死与心绞痛在症状上如何区别

心肌梗死的疼痛部位、性质、放散区域与心绞痛相似,但也有下列不同之处:

●心肌梗死的疼痛多发生在休息时,无明显的即时诱发因素。

●疼痛时间较心绞痛明显延长,多在1~2小时,可持续4小时甚至几天。

●疼痛性质多为压榨性,剧烈难忍。

●休息与舌下含化硝酸甘油不易使疼痛缓解,往往需用较强的麻醉剂或镇痛剂才能止痛,而心绞痛时含化硝酸甘油可很快缓解。

●疼痛部位大多在胸前或后,范围较广,常累及整个心前区,而放射痛不明显。

●常伴有烦躁不安、出冷汗、恐惧,甚至有濒死感。

●常伴有发热、白细胞增高、血沉增快、血清酶增高等心肌坏死表现。

●具有特殊的心电图改变。

●多伴有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心肌梗死病情危重指标

●心绞痛频繁发作,持续48小时以上。

●心率持续增快超过100次/分,肺部罗音超过1/2视野。

●心脏出现2度以上收缩期杂音及心室性奔马律。

●血压下降,收缩压<12千帕(90毫米汞柱)。

●快速性心律失常反复发作难以控制,或出现严重窦性心动过缓,或3度房室传导阻滞或三支阻滞,或伴晚电位阳性者。

●新出现双束支阻滞或三支阻滞。

●心电图出现坏死性Q波的导联增加,心肌酶下降后又上升。

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并发症

●心律失常:见于约95%的病例,以室性早搏最为常见,可发展为室速、室颤,成为早期致死的重要原因。如在前壁梗死时出现,示病情严重。

●休克:发生率可达20%,表现为血压下降伴肢冷、出汗、烦躁、表情淡漠、少尿等。

●心力衰竭:发生率为20%~40%,多为急性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常继发于左心衰。如早期即见右心衰者,考虑为右室梗死。

●栓塞:发生率10%左右。来源于心腔内附壁血栓或下肢静脉血栓脱落,可导致脑、肾、脾、四肢动脉及肺动脉栓塞。

●乳头肌功能不全:乳头肌缺血、坏死、收缩无力等易造成二尖瓣关闭不全。心尖部有响亮吹风样收缩期杂音。并可有心力衰竭。

●心脏破裂:为严重并发症,常在1周内出现,心室游离破裂产生心包积血和急性心包填塞,患者胸痛加剧,呼吸困难,迅速出现窦性心动过缓,随之缓慢的室性自主节律性或交界性心律,多于数分钟内死亡。

室间隔穿孔时于胸骨左缘第3、4肋间突然出现响亮、粗糙的收缩期杂音伴震颤,常迅速引起右心衰竭。

乳头肌断裂引起严重的二尖瓣关闭不全,并迅速导致左心衰竭。

●心室膨胀瘤:多在病后数周内出现,在胸骨左缘或心尖内侧可触到收缩期逆向搏动,2/3病例ST段持久抬高,X线可见心缘局部膨出,透视或记波摄影可见该处有反常搏动或搏动减弱,选择性左心室造影和门电路放射性核素心血管造影可显示膨胀瘤。

●心肌梗死后综合征:在心肌梗死数周至数月内出现,表现为发热、胸痛、心包炎、胸膜炎、肺炎及心包和胸腔积液等症状和体征,可反复发生。

这些并发症大多发生在心肌梗死的急性期,许多患者往往死于其中严重的并发症,但也有一些并发症是发生在心肌梗死的恢复期。因此,在心肌梗死的急性期加强心脏监护,在恢复期定期随诊,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顺利康复是十分重要的。

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

●放射性核素检查:可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检查。

◎201铊灌注显像:发病早期201铊显像可见灌注缺损,较大或多处缺损表明心肌损害面广,有预后意义。有急性缺血而未坏死的心肌所造成的缺损部分可于3小时后重新分布。持续的缺损也可由陈旧梗死所引起。201铊供应有限,价格昂贵,不适于常规应用。

◎99m锝焦磷酸盐显影:急性梗死的心肌可摄取99m锝焦磷酸盐而显影,有助于诊断。

◎放射性核素心脏造影(血池扫描):可用于显示心室壁局部运动障碍及测定射血分数,以估计左、右心室功能。急性后期患者可做核素心血管造影运动试验,但应用价值可能不大。

●其他血液生化指标测定:

◎儿茶酚胺增高发病几小时内即常出现血浆儿茶酚胺(主要是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增高。少数原无糖尿病的患者可于心肌梗死的最初几天发生血糖过高与糖尿,这种血糖增高可能为体内肾上腺素和皮质激素暂时分泌增多所引起。

◎血白细胞增多,白细胞常与体温升高平行发展,多从第2天开始,持续3~7天。大约有70%的病例白细胞计数超过10×109/升以上,少数达20×109/升,中性粒细胞大多数增至75%~90%。

◎红细胞沉降率加速,红细胞沉降率大多数从第2~3天起加速。血沉的加速较体温升高和白细胞计数增多发展较慢而持续时间更长,常在2~3周之后才开始恢复正常。

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

在以下4条中有任何2条者可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

●心绞痛样胸痛,持续30分钟以上者。

●心电图出现心肌梗死的特异表现:出现病理性Q波及ST段抬高,或无Q波单独为ST\|T改变,持续在24小时以上,并有急性心肌梗死的演变经过。

●血清酶学升高正常的2倍以上,并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过程者。

●同位素心肌扫描符合心肌梗死改变,并无其他原因可解释者。

确诊为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条件

符合以下3项条件之一者即可确诊为陈旧性心肌梗死:

●既往确系患过急性心肌梗死者。

●12个导联心电图,在反映前壁、下壁、前侧壁、正后壁、高侧壁等导联上遗留有病理性Q波(Q波>R1/4),并有梗死内阻滞,即Q波降支及/或升支粗顿,并且心电向量图检查符合心肌梗死者。

●同位素心肌扫描符合心肌梗死,无其他原因可解释者。

如何早期发现冠心病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疾病的疗效、预后都具有重要意义,冠心病也不例外。如果出现下列情况,要及时就医,尽早发现冠心病,以免延误病情。

●劳累或精神紧张时出现胸骨后或心前区闷痛,或紧缩样疼痛,并向左肩、左上臂放射,持续3~5分钟,休息后自行缓解者。

●体力活动时出现胸闷、心悸、气短,休息时自行缓解者。

●出现与运动有关的头痛、牙痛、腿痛。

●饱餐、寒冷或看惊险片时出现胸痛、心悸者。

●夜晚睡眠枕头低时,感到胸闷憋气,需要高枕卧位方感舒适者;熟睡或白天平卧时突然胸痛、心悸、呼吸困难,需立即坐起或站立方能缓解者。

●性生活用力或用力排便时出现心慌、胸闷、气急或胸痛不适者。

●听到周围的锣鼓声或其他噪声便引起心慌、胸闷者。

●反复出现脉搏不齐,不明原因心跳过速或过缓者。

如何正确估价冠心病的轻重

●根据分型:

◎心肌梗死为冠状动脉阻塞导致心肌急性坏死,若梗死的面积大,范围广,患者会有生命危险。

◎心绞痛是因一过性心肌供血不足所致,心肌多无组织形态改变。此型轻重程度不一。如梗死后心绞痛则随时可再次发生心肌梗死,应予以特别重视和积极治疗。

◎心肌硬化又称心肌纤维化,是长期心肌缺血而导致心肌纤维化,表现为心脏增大,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本型也较重,表明病情已进入晚期,远期预后不良。

◎隐性冠心病又称无症状冠心病,患者平时无明显自觉症状,心电图可有心肌缺血的改变,属于最轻的类型,但不注意自我保健,也可发展为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猝死,此型患者平时也无症状,常因心脏骤停而死亡,多为心脏局部发生电生理紊乱,或起搏、传导功能发生障碍引起严重心律失常所致。

●根据现有症状:如果患者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仍能照常工作或学习,则多表明病情较轻;若自觉症状明显,常发生心绞痛、胸闷、气短、心慌、严重的心律不齐,则提示病情较重,应认真对待,及时治疗。

●根据心电图改变:一般情况下,若患者心电图改变明显,具有较为严重的心肌缺血、心肌劳损、心律失常等,表明病情较重。相反,在安静状态下心电图正常,则提示病情较轻。

●根据冠状动脉和心脏情况:通过冠状动脉造影等现代诊断技术,可了解冠状动脉分支的狭窄情况。若病变动脉分支的管腔狭窄程度严重,多提示病情严重;若左心室明显肥大,也提示病情严重。

●根据血压、血脂:患者若血压显著增高,且降压药疗效不佳,或波动较大,对病情不利。血脂居高不下,也会加速动脉硬化的进程。

●根据是否同时合并其他疾病:脑中风、糖尿病与冠心病的关系密切,同出一源或互为因果。如果患者同时患有脑中风或糖尿病,则提示病情较重,可加速病情恶化,不可忽视,应加强三病联防共治。

●根据心脏功能:心脏功能的好坏,可以作为病情轻重和病情进展的标志之一。如果患者心脏功能正常,患者做中度以上体力活动不受限制,不出现心慌、气短等自觉症状,则表明病情较轻;相反,稍一活动便心慌、气短,甚至不活动时也出现上述症状,则表明病情严重,病程已进入中晚期。

●根据家族史:冠心病属多因子疾病,具有某种程度的遗传倾向。患者的直系亲属,特别是其父母或兄弟姐妹中,如有人死于冠心病、脑卒中或糖尿病,而且病死的年龄又较轻(小于60岁),应提高警惕,加强治疗。

冠心病加重的信号

●心绞痛发作越来越频繁。

●心绞痛发作时间延长,超过15分钟。

●心绞痛部位改变,如放射性疼痛、牙痛、胃痛、头痛及放射至左肩、左背。

●恶心呕吐。

●无力。

●想解大小便但失禁。

●脉搏不齐(心律失常)。

●面色苍白,说话无力。

●憋气,烦躁不安。

发现以上1~2项应立即呼叫120急救。

秘方验方篇(237首)

方1【组方】焦三仙27克,龙骨24克,牡蛎24克,党参24克,黄芪18克,丹参15克,川楝子10克,龙眼肉10克,远志10克,麦冬9克,熟地黄6克。【主治】冠心病。【用法】每日1剂,煎煮2次,取浓液300毫升,每次100毫升,每日3次,40天为1个疗程。方2【组方】炙甘草12克,党参18克,桂枝9克,瓜蒌15克,薤白10克,丹参15克,川芎10克,红花7克,元胡10克,木香9克。【加减】

⊙气虚甚者,加黄芪、黄精;

⊙脉律不齐,加重炙甘草用量;

⊙气滞血瘀心绞痛者,加元胡、川楝子、降香、鸡血藤、郁金;

⊙心悸短气,加茯苓、酸枣仁;

⊙痰多胸闷者,加陈皮、茯苓、半夏;

⊙湿痰,加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热痰,合用温胆汤(半夏、枳实、陈皮、竹茹、甘草、生姜)。【主治】冠心病,脉律不齐,动辄心悸,胸闷心痛,倦怠无力,面白肢冷,舌淡紫。【用法】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方3【组方】龙骨20克,牡蛎20克,炒枣仁20克,党参15克,川楝子15克,桂圆肉10克,石菖蒲10克,山楂10克,炒麦芽10克,当归10克,熟地黄6克。【主治】稳定型冠心病。【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取浓液450毫升,每次服150毫升,每日3次,1个月为1个疗程。方4【组方】当归10克,丹参20~30克,酸枣仁30克,薤白12克,赤芍10克,石菖蒲12克,炙甘草5克。【加减】

⊙浮肿,加茯苓15克,泽泻30克;

⊙小便短少,加川木通5~10克;

⊙失眠,加夜交藤30克;

⊙心慌,汗出,加黄芪15克,党参15克,小麦30克,大枣5枚,炙甘草加至12克。【主治】冠心病、心血管狭窄、心肌肥大、心律失常、心肌劳损等各种类型心脏病,出现心悸、心痛、胸闷、气短、发绀、舌瘀紫者。【用法】用药不拘于每日1剂,分2次服,心绞痛时立服,也可多次频服。方5【组方】红参(另煎代茶)15克,熟附子(先煎)15克,山茱萸18克,当归18克,全瓜蒌12克,薤白头6克,红花6克,降香5克,煅龙骨30克,煅牡蛎30克。【主治】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突然心前区疼痛,头晕随即晕倒,面色苍白,神志不清,小便自遗,冷汗湿衣,四肢厥冷,血压下降。【用法】上药加水煎煮2次,将两煎药液混合均匀,分为2次服用,每日1剂。方6【组方】党参15克,丹参15克,黄芪12克,赤芍12克。【加减】

⊙气虚甚,易党参为人参,加太子参;

⊙血瘀甚,加郁金、红花、五灵脂;

⊙痰湿壅盛,加瓜蒌、半夏、薤白;

⊙阴寒闭阻,加桂枝、炙附子、檀香;

⊙阴血不足,加黄精、五味子、当归;

⊙肾气亏虚,加山茱萸、仙茅。【主治】冠心病心绞痛。【用法】水煎2次,药液混合,早晚分服,每日1剂。方7【组方】高丽参9克,三七3克,川芎7克,沉香3克,郁金9克,元胡9克,制附子5克,细辛3克,冰片05克,蒸首乌10克,炙甘草15克。【主治】心阳不振、气虚血瘀之冠心病心绞痛,凡阳虚气弱,血脉痹阻,气郁疼痛之胸痹皆可应用。【用法】按上方比例10倍下料,共研为细末,每次服1~3克,每日2次,温开水冲服。病情缓解后装胶囊服用,每次5~7粒,每日3次。方8【组方】黄芪20克,桂枝10克,赤芍10克,全当归15克,党参15克,瓜蒌15克,细辛5克,沉香5克,薤白12克,丹参30克。【加减】

⊙气虚者,以红参易党参,加制附子、干姜;

⊙夹寒凝者,加制附子、干姜、姜黄;

⊙夹痰浊者,加藿香、佩兰、苍术、半夏、白芥子;

⊙夹气滞者,加柴胡疏肝散;

⊙夹瘀血者,加三七、赤芍、红花、茜草、枳实。【主治】冠心病胸阳不振兼气虚者,心悸而痛,神倦怯寒,面白气短,动则更甚,四肢欠温,自汗乏力,舌淡胖有齿痕,苔白,脉虚细或结代。【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方9【组方】党参15克,苦参15克,玄参15克,黄芪30克,丹参30克,山楂30克,桃仁10克,降香10克,制附子(先煎)6克,炙甘草6克。【加减】

⊙胸阳不振者,加全瓜蒌、薤白,或间服冠心苏合香丸;

⊙心阳虚损者,加桂枝、肉桂;

⊙气滞血瘀者,加三七粉、郁金、枳壳;

⊙气阴两虚者,加麦冬、五味子、沙参;

⊙眩晕、心悸、怔忡者,加龙骨、牡蛎、珍珠母、琥珀末。【主治】冠心病气虚血瘀型兼胸阳不足者,胸部隐痛或闷痛,心悸,气短乏力,胸闷,畏寒肢冷,舌淡胖有齿痕,边有瘀点,脉沉涩。【用法】诸药先用清水浸泡半小时,煎煮2次,药液混合,分2~3次服,每日1剂。方10【组方】红参(另煎服)10克,桂枝20克,丹参30克,麦冬20克,五味子10克,黄芪40克,郁金20克,川芎15克,三七粉(分次冲服)6克,炙甘草15克。【加减】

⊙有胸闷痛者,加瓜蒌、薤白、降香;

⊙失眠或心率快者,加龙骨、牡蛎、酸枣仁。【主治】冠心病,心律不齐。【用法】上药加水煎煮2次,两煎药液混合均匀,分2次服,每日1剂。方11【组方】瓜蒌9克,桃仁9克,郁金9克,制香附9克,制半夏9克,全当归9克,薤白6克,红花6克,橘红6克,丹参15克,茯苓12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