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4 16:06:17

点击下载

作者:郭庆祥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庄子详解

庄子详解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庄子详解作者:郭庆祥排版:辛萌哒出版社:东方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1-29ISBN:9787506097338本书由人民东方出版传媒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前言天下第一傲人庄子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应以“诸子百家”的思想文化为主。儒家的“和谐”,道家的“妙道”,佛家的“圆融”,墨家的“精神”,法家的“严谨”……诸子百家的智慧,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最高境界,体现了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伟大智慧。

如果说儒家的文化像个粮店,人们可以从中获取“为人处世,安身立命”的精神食粮,那么人吃五谷杂粮,难免是要生病的。而道家的文化,就像个药店或医院,能医治你内心的痛苦、创伤和疾病,道家的老子和庄子,就像两个医术高明的医生,为失意的士人,解除内心的痛苦,医治内心的创伤,慰藉寂寞无助的心灵。

老子的哲学,就是教你如何“修身养性,预防疾病”的灵丹妙药;而庄子的哲学则是教你如何“走出痛苦,忘却痛苦”的精神抚慰。

人生的入世,离不开儒家的文化扶持;人生的出世,离不开道家文化的指点。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可说与人无一二,特别是当人们处于无奈、无助、痛苦的时候,更离不开庄子哲学的开导、指点和精神的慰藉。

一、庄子其人

庄子出生在多事之秋的战国时代,他是楚庄王的后裔却终生穷困潦倒。贵族出身的高贵血统,使他有机会了解到统治阶层的一些肮脏内幕;漆园吏的小官身份,使他结交了一些官场上的知己朋友;编草鞋度日的贫困生活,使他真切地体会到社会底层人民的疾苦、无奈和无助;满腹经纶的才华而不被重用,使他对统治阶级彻底失望;老子文化无为不争的底蕴,使他终生不仕、狂妄不羁,造就了庄子天下第一傲人、狂人的生动形象。

庄子,姓庄,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人,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商丘市人,孔子祖籍也是商丘。可见春秋战国时期商丘是多么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庄子生于公元前369年,卒于公元前286年,享年83岁,他是继老子之后道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儒家宗孔孟,道家祖老庄,他是继承和发展了老子哲学思想的第二号人物,也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学家。

庄子不仅发展了一整套的“知识、现实、语言”三者无用的理论,更因为深切体会到人类生命的悲哀,而将老子的哲学转化为自己的言谈,成为精神的慰藉。从这种哲学的滋润和对人类生命的感触中,他说出了震古烁今的生死论:“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物我两忘,是非双遣”“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伟大气魄和境界,无人能比;他笑对生死,蔑视权贵,甘于穷困,终生不仕,于笑谈间的诙谐大度,无人企及。

二、《庄子》其书《庄子》又称《南华经》。梁时《庄子》已有“南华”之称,唐初谓庄周为南华仙人,天宝元年(742)二月诏以庄周为南华真人,其所著为《南华经》。《庄子》一书,经魏晋玄风的播扬,几乎成了上层社会必读之书。晋时注家已有数十,然终以郭象注最流行。郭象注重义理,对《庄子》思想颇有发挥。至唐初道士成玄英,在郭象注的基础上作《南华真经注疏》。成玄英,字子实,陕州(今河南陕县)人,加号西华法师,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唐太宗、唐高宗之世。

夫《庄子》者,可谓知本矣,故未始藏其狂言。言虽无会,而独应者也。夫应而非会,则虽当无用;言非物事,则虽高不行。与夫寂然不动,不得已而后起者,固有间矣,斯可谓知无心者也。夫心无为,则随感而应,应随其时,言唯谨尔。故与化为体,流万代而冥物,岂曾设对独遘而游淡乎方外哉!此其所以不经而为百家之冠也。(晋·郭象《南华真经序》)

夫《庄子》者,所以申道德之深根,述重玄之妙旨,畅无为之恬淡,明独化之窅冥,钳揵九流,括囊百氏,谅区中之至数,实象外之微言者也。(唐·西华法师成玄英《南华真经疏序》)《庄子》应在先秦时期已成书,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三十三篇版本的《庄子》,是经郭象删订并流传下来的。汉代时《庄子》有五十二篇十余万字,这种五十二篇版本到魏晋时期仍然可以见到。魏晋时玄风盛行,庄学渐起,为《庄子》作注者多达数十人,但这些注者,往往根据自身对庄子的理解和个人的喜好,对《庄子》一书的篇目做了一定的删改,从而形成了多种版本的《庄子》。

在郭象以前,主要的《庄子》版本有崔撰本、向秀本、司马彪本。其中崔撰本、向秀本为二十七篇(向秀本一作二十六篇,一作二十八篇),司马彪本为五十二篇。现在人们所看到的郭象本三十三篇,是郭象在五十二篇本的基础上吸收各家,尤其是向秀的成果之后删订的,是郭象对司马彪五十二篇本“以意去取”,并删去其中“十分有三”之后的结果。经过郭象删订的《庄子》,无论从篇章还是字句方面,都更为精纯。由于他吸取和借鉴了向秀及当时各家之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颇富改造性的独特诠释,故为历代所推崇,逐渐成为定本,流传至今。

今天的版本《庄子》有内七篇、外十五篇、杂十一篇,这是郭象所定。但在郭象之前,就已有内、外篇或内、外、杂篇之分,且篇目构成上与郭象本不尽同。崔撰、向秀的《庄子》,仅有内、外篇,无杂篇。司马彪注《庄子》时,将《庄子》原文明确划分为内、外、杂篇三个部分,之后郭象在司马彪本的基础上删订时,又将外、杂篇略去部分篇目,并将某些篇目的段落进行了重新裁取整合,从而形成了今天所见的《庄子》面目。各家对内篇的意见比较统一,无论注者如何“以意去取”,“其内篇众家并同”(《经典译文·序录》),这应该不只表现在数量上,也表现在具体篇目上,其原因可能与内篇各篇在标题、风格、内容上都比较一致有关。而对于外篇、杂篇,各家则根据喜好,进行了或多或少的删改。至于划分内、外、杂篇的依据和标准,则众说纷纭,未有定论,主要有根据文意之深浅、风格功用之不同和标题有无寓意来划分等观点,但都缺乏确凿的证据。

据历史学者考证,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本人所著,其余则可能多为庄子门人或后学所作。历代注解《庄子》者极多,注本甚丰。其中影响最大的主要有晋朝向秀、郭象的《庄子注》,明朝焦竑的《庄子翼》,清朝王夫之的《庄子解》和近人王先谦的《庄子集解》,等等。

三、《庄子》思想《庄子》是一部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流传极广,而且影响十分深远的经典名著。庄子本人基本上是和老子齐名的道家体系中的领军主帅,他是继老子之后道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也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学家之一。

人们习惯地把庄子和老子合称为老庄,所以,我们读《老子》必须再读《庄子》,读《庄子》也必须再读《老子》。老子、庄子的思想合为“老庄学派”,此学派,在中国思想文化学史上举足轻重,并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后来的玄学、佛学、理学等诸多学派对庄子的哲学思想皆多有学习吸纳借鉴。

一部《庄子》,思想家们可以从中看到睿智的哲理;文学家们可以从中看到优美的文辞,道学家们可以从中看到修身养性,玄学家们可以从中看到深奥的玄理,星相家们可以从中演化出莫测的神术,而政治家们可以从中参悟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指导思想。

庄子以其悲剧的一生,遁化于大自然,以求得内心与大自然运行机制的合一。庄子的思想本源于老子学说,故后世将二人并称为“老庄”。

第一,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法自然”观点,极力弘扬老子的“清净无为”思想,把“道”看作世界的本原。

第二,庄子具有朴实的辩证法思想,强调任何事物都是在运动变化之中,而事物的变化是由于矛盾双方的相互消长,“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和可以相互转化的。

第三,庄子对现实感到悲观,认为“窃国者为诸侯”,没有善恶是非可分,因此,提出“齐物论”告诫人们忘记一切现实差别,主张齐一物我、是非…、善恶、大小、生死、贵贱。通过做到“是非双遣,物我两忘”,从而达到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思想精神境界。只有这样,人们才能达到顺其自然,逍遥自得,摆脱一切苦恼,以养生避害,求得绝对自由,从而最终达到“真人”的理想人格,从渺小悲观的人生中超脱出来,甚至得出“死之乐胜于面王之乐”的结论。

第四,庄子认为辩论无用,知识无涯而人生有限,强调只有注重“全性”“保身”,不为声色货利所役,“安之若命”,随遇而安,才能全性、保身、养生、尽年。因此,人们只能顺应自然而无为,才可以最终达到“无我无物”的理想境界。

第五,在政治观、社会观上,庄子否定社会发展,认为物质文明是引导人们相互争夺的罪恶源泉。因此,庄子对社会、政治都采取虚无主义态度,主张“绝圣弃智,大盗乃止”…“掊斗折衡,而民不争”,从而把原始社会看成“至治”的社会状态,具有消极性。

第六,庄子还第一个提出了“万物之理”的范畴,并用“气”的聚散解释人的生死。《庄子》一书,在先秦诸子中之所以鹤立鸡群、独树一帜,在于其文章富有的汪洋恣肆的丰富想象力和精彩生动、变化自如的文笔。《庄子》行文,多采用寓言形式,遂心而发,恣意放纵,无拘无束,思想畅游于天地之间,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具有浓厚的古典浪漫主义色彩,因而在古典文学史上也具有极高的价值。

四、甘于贫困

从有限的资料上,我们虽然得知庄子是楚庄王的后裔,但他的简历却是:做过漆园小吏,编织草鞋为生过,收过门徒,教过学生,写过文章等,一生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甚至到了厚着脸皮借米下锅的艰难困境。《庄子·杂篇·外物》中记载了他向人借贷的故事:庄周家里非常贫穷,有一天,家里实在是揭不开锅了,妻儿老小挨饿等米下锅,无奈,他不得不去向监河侯借米。监河侯是当时专门看护管理河的一个小官,日子过得也不富裕,但比他稍微要好一些。

这个监河侯倒是对庄子很热情,他说:“好啊!不过你得稍等一下,等我去到我分管的采地征收到税金之后,我将会借给你三百金,可以吗?”监河侯说得很委婉,听起来也很大气,出口就是三百金!

庄子一听,“忿然作色”,脸色大变,但他还是耐着性子给监河侯讲了一个故事:“昨天,在我来的路上,忽然听到有人在喊我的名字。我四下看了看,发现在我刚走过的路上,被大车轧出来的车辙的水洼里面,有一条小鲫鱼,在那儿喘气,向我求救。“我便问它说:‘喂,鲫鱼!你在这里面待着干什么呢?’小鲫鱼回答说:‘我是东海的水官,无奈被困在这里,请君借我少量的水,就能救活我的命!’“我说:‘好啊,请你耐心地等待一下,待我到南方游说吴越的国王,请他们尽快引进西江的水来迎接你,可以吗?’“鲫鱼听了,说:‘我因为离开了水,失去了安身之处。我只需少许的水就可以得救活命。你说这种话,还不如早一点到干鱼市上去找我吧!’”

这个故事虽是以寓言的方式表述,但庄子的穷困窘况却是活灵活现,跃然纸上,不然高傲无比的庄子,不会厚着脸皮借贷于监河侯。

在《庄子·外篇·山木》中,另外一段记载也可以看出他穷困的样子:…

庄子身上穿了一件打了补丁的粗布衣服,脚踏着一双用麻布绑着的破布鞋去见魏王。魏王说:“先生,你怎么这样疲困啊?”

庄子回答说:“这是贫穷,并不是疲困。”

事实上庄子是既贫穷又疲困,在那春秋战国“无义战”的时代,常常是小人得志,君子穷困。庄子虽满腹经纶,空怀一腔报国之志,却生逢乱世,报国无门,只落得“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超然境界!

在《庄子·杂篇·列御寇》中有这样一个例子:

宋国有个叫曹商的官员,宋王派他出使秦国。他去的时候,宋王只让他带了几辆车子。到了秦国,讨得了秦王的欢喜,秦王赏给他百辆车子。他返回宋国之后,见了庄子便得意地说:“你居住在这破烂不堪的巷子里,穷困潦倒到靠编织草鞋过日子,饿得脖子像枯木,面黄肌瘦,没有人色,在这方面,我可比不上你;至于一旦见了万乘之国的大国君主,就得到了上百辆的车子,这就是我的长处了。”

庄子回答说:“我听说秦王得了痔疮,找医生给他治。谁能把痔疮弄破,就可得到一辆车子,谁能舔他的痔疮,就可以得到五辆车子。痔疮治得越下流,所得到的车子越多。你是不是给秦王治过痔疮?怎么搞到了这么多的车子呢?去你的吧!”

通过以上两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庄子的一些生活状况:他住在破巷子里,靠编织草鞋过日子,有时还要借米下锅,甚至衣不遮体,食不果腹,饿得面黄肌瘦。但就是这样,庄子并不改初衷,甘于贫困,精神依然抖擞,傲气依然十足,豪情依然万丈,王侯依然粪土!

五、笑对生死

宇宙起源的物质是从哪里来的?宇宙毁灭以后又是什么样子?谁能说得清楚!人类是从哪里来的?死后又往何处而去?有没有灵魂?更是说不明白!所以,人们对于宇宙和人类认知论的两大难题,一直困惑不解,从而对宇宙和生命产生敬畏和迷茫。

抛开生死的神秘论,其实人和任何物种一样,有生就有死。生,是人生的开始;死,是人生的终结。在生命的历程中,人又有很多无奈、无助和无常,任何人,哪怕他是开天辟地的英雄,扭转乾坤的帝王,面对生死,都是无可奈何花落去的被动,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无奈,庄子却表现出了一种洒脱的境界。

对于生死,庄子也是有认识过程的,著名的“鼓盆而歌”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在《庄子·外篇·至乐》中记载:

庄子的妻子死了。庄子的好朋友惠子前来吊丧,看到庄子坐在地上,边敲着瓦盆边唱着歌,惠子很生气地责备道:“你妻子跟你生活多年,给你生儿育女,跟你吃苦受罪,现在老病身死,你不哭倒也罢了,居然还在这里唱起歌来了,你是不是太过分了!”

面对好友惠子的责问,庄子回答说:“不是这样的。当她刚死的时候,我怎么会不悲伤呢?可是仔细观察以后,再认真想一想,她原本没有生命,不但没有生命,而且连形体也没有,非但没有形体,甚至连气息都没有。以后,不知所然地掺杂在恍恍惚惚若有若无的中间,才变化成有气息,由气息而成形体,由形体而有生命,现在再由生命变化成死亡。这种演变的过程,就像春夏秋冬四时的往复循环一样。像她此时正安睡在天地的大房间里,我却在她旁边哇哇地大哭,实在是不明白生命的演变过程,所以才停止了哭泣。”

庄子用“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夏秋冬四时行也”的往复循环的规律,告诫自己,劝告别人直面生死的人间诀别!

在庄子的意识中,死亡不过是“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庄子·内篇·大宗师》)。所以,我们要以旷达的心胸来迎接它。这一观点,庄子借秦失吊唁老子之丧的故事,更生动地表现出来:

老聃死了。秦失去吊丧,只哭了三声就出来了。

老聃弟子便问他:“你不是我们老师的朋友吗?”

秦失说:“是啊!”

弟子又问:“那么,你是来吊祭老师的,应当表示悲伤才对,你怎么这样草率?”

秦失说:“这样就可以了。起初我以为他是凡人,现在才知道他并不是。刚才我进去吊唁的时候,看见许多老年人像哭自己的孩子一样哭他,许多年轻人像哭自己的父母一样哭他。他们情不自禁地说出话来,不期而然地流下眼泪,乃是违背天理,倍增依恋的表现啊!他们已经忘记了受之于天的本性。古时候称这种情形为‘遁天之刑’——违反天然之理,被世俗的感情所束缚,像受到刑法一样。“你们的老师应时而生,顺理而死,有什么好悲戚的?若能安于时机的进展,顺着自然的变化,把生死置之度外,所谓的痛苦欢乐也就不能闯进心怀了。古时候把这种情形叫作‘解脱’。”(《庄子·内篇·养生主》)

按秦失的观点,世俗的人们,莫不生活在倒悬的状态之下,老子是“至人”也不例外,秦失所以哭他。但当他想到老子是“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之谓是帝之悬解”(“正该来时,老聃应时而生,正该去时,老聃顺理而去”),已经超出了“至人”的范畴,所以就不哭了。

那么,什么是“至人”呢?按照道家的解释:不离开道之根本的叫“天人”;不脱离道之精微的叫“神人”;不背弃道之真理的叫“至人”;以自然为主,以纯德为本,以道体为门,超脱穷通死生变化的叫“圣人”;用“仁”来实行恩惠,用“义”来建立条理,用“礼”来规范行为,用“乐”来调和性情,用温和、慈蔼、仁爱的态度来感化世人的,便叫“君子”。

凡人最大的枷锁是被生死的念头——死的恐惧与生的情欲所困惑。人们如果能够像庄子那样,视生死如来去,飘然而来,翩然而去。…“安时而处顺”,把生死置之度外,不受俗情、俗欲所牵累,便像“悬解”,解除了倒悬一样。达到这种心境的人,是生死如一。对生不必喜,也不必厌;对死不必惧,也不必乐。人生于天地间,生老病死,艰难困苦,顺逆得失,都是极其自然的事,所以应坦然处之。正如庄子说:“天地给我形体,让我壮时劳苦,老时清闲,死后安息,既以生为善,也要以死为善啊!”(《庄子·内篇·大宗师》)

庄子说:“善吾生者,乃所善吾死也。”过着健全的一生,乃是享受圆满的死亡;死的价值,有赖于生来肯定;死的意义,有赖于生来赋予。由此可知庄子的生死观念绝不是消极的,更不是出世的。在《逍遥游》“鲲鹏”的寓言中,也可以看出他对入世的情怀。

还有一个故事,《庄子·杂篇·列御寇》中说:

庄子快要死的时候,他的弟子商议要厚葬他。但庄子却说:“我用天地做棺木,日月做璧玉,星辰做葬珠,万物来送葬,这不是一个很壮观的葬礼吗?我还有什么可求的?”

弟子说:“我们是怕老鹰来吃先生啊!”

庄子答道:“在地上会被老鹰吃,在地下又会被蚂蚁吃。把我从老鹰那里抢过来给蚂蚁吃,你们不是太偏心了吗?”

这三个故事,展示了庄子笑对生死的豁达人生观。

六、笑对荣辱

庄子终生穷困潦倒,住在破烂不堪的陋巷里,有时还借米下锅,甚至靠编织草鞋过日子,但他宁肯过如此艰难困苦穷困潦倒的生活,也不去和腐朽的统治者同流合污。他直面人生,笑对荣辱,拒绝物欲、名欲的诱惑,不为高官厚禄所动。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楚威王听说庄子很有才干,派了两位使者,带着贵重的礼物,聘请他做楚国的宰相。庄子笑着对楚国使者说:“千金是重利,卿相是尊位。您难道没有见过祭祀时所用过的牛吗?喂养它多年,养肥之后,给它披上绚丽的丝绸彩缎,抬进太庙里去。在这个时候,它即使想变成一只小猪,难道还有可能吗?你们快走吧,不要玷污了我!我宁愿高高兴兴地在污水里游戏,也不愿被当权者所束缚,我要终生不做官,让自己心理愉快,只图个逍遥自在。”

在《庄子·外篇·秋水》中还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庄子在濮水河边钓鱼,楚威王派了两位大夫找到庄子表达了自己的心意:“我希望将国内的政事委托给先生管理!”

庄子持着鱼竿头也不回地说:“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国王把它用布匹包着,把它盛在竹盒里,藏在庙堂之上。请问假如你是这只神龟,你是愿意死了留下一把骨头受人供奉享受尊贵呢?还是愿意活着拖着尾巴在泥巴里自由自在地爬行呢?”

两位大夫回答说:“宁愿活着拖着尾巴在泥巴里自由自在地爬行。”

庄子说:“谢谢你们,那就请便吧!我还是希望拖着尾巴在泥巴里自由自在地爬着生活。”

在《秋水·外篇·秋水》中,还记载了一个故事:

庄子有一个好朋友,名叫惠施,人称惠子。惠子当时是一个非常有名的雄辩家,是庄子最要好的朋友,被庄子视为知己。有一次,庄子和惠子在一个叫濠梁的水上游玩。庄子说:“小鲦鱼悠闲地出来游玩,这是鱼的快乐!”

惠子问:“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

庄子回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晓得鱼的快乐?”

惠子辩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按此而推论,你既然不是鱼,那么,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明显不过的了!”

庄子回答说:“请把话题从头说起吧!你说‘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云云,就是你知道了我的意思而问我,那么我在濠水的桥上也就知道鱼的快乐了。”

在《庄子·杂篇·徐无鬼》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的人说:“楚国郢人垩慢,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消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这件事后,让人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庄子自言自语地说:“自先生去世,我没有了对手了,我没有谈论的对象了!”

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话和倾心交谈的人了,甚至没有了和他辩论抬杠的人了。就是这样的好友和人生知己,由于对富贵的认识不同,则有如下的故事:

惠子在魏国(魏国后迁都大梁后又称梁国,在今河南开封市)做宰相,庄子前去看望他。惠子的心腹对惠子说:“庄子这个人来这里,是要取代你做梁国的宰相。”

惠子听说以后,心里既紧张,又害怕。于是,就派他手下的人找庄子,一连找了三天三夜。他一定要找到庄子,万万不能让庄子直接见到梁惠王,万一梁惠王(即魏惠王)真的把宰相的位子给了庄子,自己该怎么办呢?

庄子听说这事后,直接找到惠子,说:“南方有一只鸟,名叫凤凰。这只凤凰从南海飞到北海,不是梧桐树它是不会停下来休息的,不是竹子的果实它是不吃的,不是甘甜的泉水它是不会喝的。有一只猫头鹰找到一只腐烂的老鼠,抬头看见凤凰从头上飞过,就仰头看着凤凰,大喝一声来吓唬凤凰!庄子对惠子说:‘惠子啊,你现在这么兴师动众地到处找我,是想用你的梁国来吓唬我吗?’”

梁国的宰相之位,在庄子的眼里,只是一只腐烂的老鼠而已。

这就是庄子对待富贵的态度,也是他的人生态度。

七、鲲鹏展翅

在庄子的作品中,最脍炙人口的就是他的《逍遥游》。《逍遥游》读起来,令人荡气回肠,激情澎湃,豪情万丈,胸罗宇宙,思接千古,独与天地精神往来!《逍遥游》给我们展示的是一幅恢宏奇异无比的壮丽画卷,庄子自比鲲鹏,借此浩瀚的画卷,抒展了他内心的宽广世界,展示了他人生的崇高境界,驰骋在他向往自由理想的无限空间,浩瀚无际的宇宙。

在现实的世界里,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大才难用,终生不得志。恶劣的社会环境,使他思想受到种种约束和压制,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只好借助于鲲鹏之翅,怒而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九万里,遨游于浩渺的宇宙太空之间,借用幻觉逍遥游于理想的大千世界。翻开《庄子》的首篇,便是《逍遥游》的鲲鹏寓言故事:“北溟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溟。南溟者,天池也。”

让我们先从字面上理解这段话中的意义:

这里的“北溟”…“南溟”“天池”都不是人迹所能到达的地方,其旷远的程度,远非世人的肉眼所能窥见,要以心灵之眼,才能领会观望这浩瀚无际的世界。

人们常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来形容人的远大志向,在庄子这里却是鸿鹄安知鲲鹏之志。“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鲲有多大呢?不知其几千里。鲲化鹏后,鹏之背,又不知有几千里。在这里,庄子托物寓意,以鲲鹏来自比或展示他心中理想的人物——“至人”。

鲲化鹏,是庄子的自喻,是庄子内心升华的写照;水击三千里,扶摇而上九万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物我两忘,是非双遣”…“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是庄子的理想、信念和追求!

八、黄雀在后

一个流传很广的寓言“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有名的典故出自《庄子·外篇·山木》:

有一天,庄子到雕陵的栗子园里游玩,刚走近果园篱笆的时候,忽然看见一只怪异的鹊鸟从南方飞来,翅膀有七尺宽,眼睛的直径有一寸长,擦过庄子的额头飞过去,停在不远处一棵栗子树上。庄子自言道:“这是什么鸟呀?翅膀这么大却不能高飞,眼睛这么大却看不清人。”

于是庄子提起衣裳就快步追了过去,手里还拿着弹弓准备射它。就在此时,一幕景象从他眼前掠过:忽见树荫下有只蝉,贪图舒适,而忘了自身,没有注意到它身后有正要伸出臂膀来捉它的螳螂;而螳螂只顾着捕这只蝉,得意而忘形,竟没有觉察到鹊鸟对它的窥视;而鹊鸟为了捕捉这只螳螂,只顾眼前的这点利益,却忽视了树下正要射杀它的庄子。

刹那间,庄子心里一惊,说道:“唉!它们只顾自己眼前的一点利欲,而忽略了身后的巨大灾祸啊!在自己有心谋害他物的时候,又何尝不会为自己带来灾害呢!”想到这里,庄子急忙扔下弹弓,掉头就跑。恰在此时,看管果园的人以为他要偷栗子,就在庄子的后面边追边骂。

庄子回来后,接连三天心情都不愉快,他的弟子蔺且问他说:“老师,这几天你为什么老不愉快呢?”

庄子回答说:“我只顾关注身外具体的物质,竟忘掉了自身所处的环境,好像看惯了污浊不堪的水,突然看到了清澈见底的深渊,反倒迷糊起来一样。我曾经听先生(老子)说过:‘到哪个地方,就要遵守那个地方的风俗习惯。’前日,我到雕陵栗子果园游玩,竟忘了自身的处境,不由自主地跟着一只鹊鸟走到了栗子果园里去,更没有想到的是,竟受到看管果园人的侮辱和追赶,把我当作偷栗子的小偷看待,这就是我不愉快的原因啊!”“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再清楚不过地告诫人们,不要一味地追求欲念的满足而忘记了自己的本性,这就是庄子所说的“观于浊水而迷于清渊”的教训。欲望永远是无穷的,而满足总是有限的,人们往往为了得到无穷欲望的满足,而忘记了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和难以想象的后果。任何的获得都要有所付出,因此顺其自然地简朴生活,会使人们减少过多的烦恼和不必要的危险。

九、内圣外王

一般学者认为,与老子相比,庄子明显地把注意力主要放在了治身与内圣的方面。他的治身,主要是对于个人生命的关注。庄子所处的战国时代,是天下大乱“不义战”的特殊时代,战争连连,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恶劣的社会环境,使他不得不采取“外其形骸”的生存方式以保护自己。他把主要精力用到“养神”“养心”的选择上来,提出“心斋”和“坐忘”。

所谓“心斋”,就是把一切功名利禄统统排除掉,去掉一切私心杂念,让自己的心,由虚到静、到明,做到“净心”“心静”“心明”,一句话就是“忘物”。

所谓“坐忘”,就是我坐在这里休息,突然之间忘了我是谁。既然忘了我是谁,自然就少了些心机,顺其自然地生活,一句话就是“忘我”。

一个人如果能做到“心斋”和“坐忘”,就是说做到了“忘物”“… 忘我”,自然就少了些欲望。一个人如果能不为欲望所困,不为欲望所羁,就便于达到“心与物游”…“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自由境界,进而达到心安、心治。最终达到…“内圣外王”的目的。“内圣外王”一词最早见于《庄子·杂篇·天下》,作为一种理想道术的形态而提出。“内圣外王”的理想,是十分独特的,它是怀抱着“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的社会意识,又具有“配神明,醇天地”的宇宙精神。《逍遥游》的鲲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寓言,表达了庄子的“远举”之志;《庄子·杂篇·外物》任公子钓大鱼的寓言,所表达的是庄子的“经世”之志。可见庄子未尝没有经邦济世的抱负和理想,只是由于世道太黑暗,社会环境太恶劣,庄子空怀一腔报国之志,空有满腹的济世之才,而无法施展。因而,他才对治国、平天下之事,表现出冷漠甚至鄙视的态度。

十、处世之道

庄子的“庖丁解牛”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寓言,在《庄子·内篇·养生主》中写道:

有一个叫庖丁的厨师为梁惠王宰牛。他举手投足之间,噼啪地直响,进刀剖解,牛的骨肉就哗啦一声分离了,牛肉、骨、皮分裂的声音和刀的割切声,莫不合乎音乐的节拍,厨师的一举一动,也莫不和于《桑林》乐章的舞步和《经首》乐章的韵律。

梁惠王看得惊呆了,不禁赞叹道:“啊!好极了!技艺怎么能精湛到如此的地步?”

厨师庖丁放下屠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道,已经超过技术了。我开始宰牛的时候,满眼看到的是一头整体的牛。三年以后,看到的就不一定是全牛了,所见到的是牛、骸、筋、骨的分解处。到了现在,我只用心神来体会或感觉,就不必用眼睛去观看,耳目器官的作用都停止了,只是运用心神,顺着牛身上的自然的纹理,劈开筋骨的间隙,导向骨节的空间,按着牛的自然纹理组织去用刀,连筋骨盘结的地方都没有一点妨碍,何况那显而易见的大骨头呢!好的厨子一年换一把刀,他们是用刀割筋骨肉;普通的厨子一个月换一把刀,他们是用刀去砍骨头。现在我的这把刀已经用了十九年,所解的牛有几千头了,可是刀口还像是新磨的一样锋利。因为牛骨节是有间隙的,而刀刃是没有厚度的,以没有厚度的刀刃切入有间隙的骨节,当然是游刃有余了,所以这把刀用了十九年还是像新的一样。虽然这样,可是每当遇到筋骨交错盘结的地方,我知道不容易下手,就小心谨慎,全神贯注,手脚放慢,刀子微动,牛就哗啦一下解体了,如同泥土溃散落地一般。此时,我提刀站起,环顾四周,踌躇满志,心满意足,揩干净刀上的血痕,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厨师的这一番话后,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梁惠王听了庖丁的一番话后,想到“养生”的道理上去了。而事实上,庖丁的话,不仅讲出了自处之道,同时也说出了处世之道,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从字面的意思讲,庖丁为什么能有如此高超的技术?一是熟能生巧,二是善于观察,三是勤于思考,四是把握全局,五是顺其自然。

按庖丁的说法,一开始宰牛的时候,看到牛的时候,也是一个浑然的整体,不知从何处下手;三年后,再看到牛的时候,所见到的已经是牛骸筋骨的分解处了;到了现在,已经不用眼睛去看了,只是用心去领会了。这说明庖丁宰牛天长日久、熟能生巧的过程。其实,任何工作,都有熟练的过程,特别是具体操作的工种,更是熟能生巧。但是,仅仅靠熟能生巧,是不可能达到庖丁的技艺的,他靠的是善于观察和勤于思考。为什么有的屠夫没有庖丁的技术?庖丁说他十九年以后,在宰牛的时候,已经不用眼睛去看了,说明他从整体着眼,把握全局,小处着手,顺其自然,迎刃而解。

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人们:世界上的一切事情,都是有其规律的,找出规律,掌握规律,按规律办事,是处理复杂的事物的最好的法则。但是,庖丁还告诉我们,尽管他熟练地掌握了解牛的规律,但遇到极为复杂的地方,还是要小心谨慎,全神贯注,手脚放慢,刀子微动。

十一、无用之用

一个物体,一件事情,有用和无用,在不同人的眼里,往往有不同的价值标准。大多数人以实用为衡量标准,眼前或现实中有实际效用的事物,就认为它有价值;没有直接而实际效用的事物,就认为它没有价值。殊不知许多东西的用处虽然不是显著的,然而其重要性却远远超出了那些有直接效用之物。在《庄子》一书中,有几个故事,告诫人们无用之用的辩证标准。

在《逍遥游》里,庄子借他的好朋友惠子以抒发自己的心事: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梁惠王)送我一颗大葫芦的种子,我种在地里,长大以后,结出来的葫芦足足有五石(古时一石为十斗)容量那么大。用来盛水,它坚固的程度不够;把它剖开来做瓢,又没有这么大的水缸可以容纳得了。我认为它空大无用,所以把它打碎了。”

庄子说:“你真是个不善于使用大东西的人啊!宋国有个人,精于制造一种冬天使用后手不龟裂的药物,他家世世代代都以漂洗丝絮为业。有一天,一个客人听到有这种药品,愿意出百金收买他们的药方。宋人把全家人找来共同商量:‘我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业,只得到很少的金子,现在卖出这个药方,立刻就可以获得百金,就卖了吧!’客人得到药方,便去游说吴王,这时越国犯难吴国,吴王就拜他为将,冬天和越国水战,因为有了这个药,兵士可免于冻裂之患,结果大败越国,吴王遂割地封赏于他。同样一种药方,有人使用它,就可以得到很大的封赏,有人使用它,只是漂洗丝絮,这就是使用的方法不同的缘故。现在你有五石容量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当作舟浮游于江湖之中,却反而愁它无处可用呢?你的心真是茅塞不通啊!”

同一个大葫芦,惠子和庄子就有截然不同的用法,同一个药方在不同人的手里却有天壤之别。在这里,庄子启示人们,任何一件事物,都有它的用处,甚至在有些人眼里没有用处的东西,说不定隐藏着巨大的用处。对一个事物也许有几种看法,角度不同,用处也不同,这个人认为没用的,另一个人也许认为有用,别人都认为没有用处的东西,你如果认为有用,也要物尽其用。

借“大葫芦”的故事,庄子告诉人们,一种事物,在不同人的眼里,有无用、有用或大用的不同;借“药方”的故事,庄子告诉人们,一件东西,在不同人的手里,有小用和大用的不同。紧接着,庄子又在《逍遥游》里,借他和惠子的对话,引出他那“无用之用”的妙论:

惠子对庄子说:“我有一棵很大的树,人家都叫它‘樗’(臭椿树)。这棵大树的树干上长满了树瘤,树瘤疙疙瘩瘩地堆在那里,非常难看,一点也不规则,无法用墨绳来规划它,它的小树枝弯弯曲曲,也不合乎‘规矩’。长在大路的旁边,经过此地的木匠都不愿瞅它一眼。如今,你的言论,大而无用,大家都不肯认同,有什么用呢?”

庄子说:“你不曾看见过狐狸和黄鼠狼吗?卑伏着身子,等待捕捉出游的小动物,东西跳跃,不避高低,往往踏中捕兽的夹子,死于布好的网中。再看看那牦牛,庞大的身子,好像天边的云彩,虽然不能捉老鼠,但它的功能可大极了。现在你有这么一棵大树,还愁它没有用,为什么不把它种在渺无人烟的地方,广漠无边的旷野上,你可以无所事事地徘徊在树旁,逍遥自在地躺在树下。这树就不会遭受斧头的砍伐,也没有东西会侵害它。无用可用,又会有什么祸害呢!”

在《庄子·内篇·人间世》里庄子将“无用之用”的观念进行了更大的发挥:有一个名叫石的木匠到齐国去,经过曲辕这个地方,看见有一棵祭祀土地神的栎树。这棵树大极了!树荫下可以卧牛数千头;量一量树干的粗细,树干的周围竟有“百搂”那么粗(一搂为五尺左右,用“搂”来量树干的粗细。人们一般用自己的双臂抱着树干量,一下为一搂);树身高过山头七八丈以上才有树枝,可以用作造船的树枝就有十几枝。观赏这棵树的人群好像闹市一样拥挤,而木匠却看都不看它一眼,就走了过去。他的徒弟仔细打量了一番后,追上了石师傅问道:“自从我拿了斧头跟师傅学艺以来,从没有见过这么大这么好的木材。可是师傅却看都不看一眼就走了,这是什么道理?”

石木匠说:“算了吧!别提它了,它只是没有用的散木而已。用它做船就会沉下水去,用它做棺材会很快腐烂,用它做家具器皿,也很快会坏掉,用它做门窗会流污浆,用它做房上的梁檩柱会被虫蛀,简直是毫无用处的木材。正因为它毫无用处,所以它才能长这么大,这么长寿。”

石木匠回家以后,夜里梦到栎树对他说:“你要用什么树和我相比呢?你且看那桃、梨、橘、柚、瓜、果之类的果树,等到果实一熟,不是被敲就是被打,弄得满身伤痛,不是大的树枝被折断,就是小的树枝被扭伤,伤痕累累,痛苦不堪。这都是它们的‘才能’害苦了自己。待到结不了果子了,它们就被刨掉,以致中年夭折,不得善终。这都是由于自己不小心显露有用而招来世俗的打击,世界上一切有用的东西都是如此。我把自己显现无所用已经很久了,但还多次险些丧命。我之所以能活到今日得以保全自己,是我‘无用’的结果,‘无用’对于我就是大用。假使我有用,我能长得这么大吗?”

庄子是个寓言大家,借大树的有用和无用,向人们展示了一个道理,有用和无用都是相对的、相互变化的,有用有有用的道理,无用有无用的好处,特别是在世俗的社会中,有用有时要付出极大的代价,甚至是牺牲。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露头的椽子先烂,是世俗社会中的现实。

人的本性是由欲望构成的,而机遇和资源又是有限的,人们为了生存和占有有限的资源,就要把握机遇,就要产生竞争。而竞争又是人的天性,在人的生命的最初期,亿万个精子就是靠竞争,几亿分之一中的一个精子,才得以和卵子结合,才有了生命的。而人世间的竞争又是无序的,有时靠正当竞争的手段又竞争不过人家,此时,就伴随着羡慕、嫉妒、恨、诽谤、造谣、攻击、陷害等卑鄙的手段,打击比自己有能力的人。有时能达到目的,有时两败俱伤。…“无用之用”告诫人们,处处显示自己,将会引来不少麻烦,有时会导致自我毁灭。

总之,有用无用都是相对的,有用时你不要得意,无用时不要失意,特别是读书人、知识分子或认为怀才不遇的人,进退于有用无用之间,得失于云卷云舒时,得意失意皆潇洒自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庄子·内篇逍遥游第一

逍遥游,实际上就是逍遥自在,无拘无束,悠然自得地遨游于浩渺无际的宇宙之间。《庄子》首篇以“逍遥游”为篇名,展示了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透露出庄子内心的向往,表现出庄子独与天地往来的精神特质。【原文】12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34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567。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注释】

1 北冥:北海。冥,通“溟”,指海。下文“南冥”类此。

2 鲲:大鱼。

3 鹏:传说中的神鸟。

4 怒:奋力、奋发的样子。

5 垂天:天边。垂,通“陲”,边际。

6 海运:海动,即海水翻腾,此处指海啸。

7 天池:天然形成的大池。【讲评】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巨大的鱼,它的名字叫作鲲。鲲之大,不知几千里。浩瀚无际,幽深莫测的大海,是鲲生存的空间。鲲虽然巨大无比,但由于受大海大洋之有际的约束,还不能够随心所欲,所以要升华而成为鹏,才能够自由自在地遨游宇宙之间。

鲲经过经年累月默默无闻的修炼,终于形成质的飞跃,达到升华的程度,仙化作大鹏鸟。鹏之背,不知几千里,怒而飞展开的翅膀,犹若天边之云。这只神鸟,随着大海的波涛,借海啸的气势,从北海或者说北极,迁徙到南海或者说南极,成功大转移、大迁徙、大升华。

鲲之所以能够成为海洋中的巨无霸,一是要耐得住寂寞潜心修炼,二是要有巨大的生存修炼空间;鲲之所以能够升华为鹏,是由于经年累月持之以恒的艰苦修炼,由量变到质变,最后由鲲升华为神鸟鹏;鹏虽巨大无比,成为宇宙间的巨无霸,但要想自由自在,悠然自得地遨游于宇宙之间,还需要借助大海海啸之势,乘风破浪,才能够如愿以偿。

这个寓言故事告诫人们,要想发展壮大自己,就要耐得住寂寞,长期修炼、磨炼;日久天长,由量变到质变,精神上得到升华;具备了腾飞的条件,再借助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顺势而为,自由自在地遨游于浩渺无际的理想空间。【原文】12《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3456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78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910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注释】

1 齐谐:书名,出于齐国,内容多诙谐怪异,故名《齐谐》。

2 志怪:记载怪异的事物。

3 水击:击水、拍水。这里写鹏两翼击水乘风破浪而飞行。

4 抟扶摇而上:盘旋着向上空飞。抟,兼有拍、旋二义;扶摇,盘旋而上的暴风。

5 息:气息。

6 野马:游气浮动于天地之间,状如野马奔驰。

7 苍苍:深蓝色。

8 正色:本色。

9 其视下也:鹏鸟在空中向下看。

10 若是:像这样。【讲评】

齐国始祖姜子牙,辅助周文王、周武王建立大周王朝八百年基业。这里的“齐”,指一个姓齐的人写的一本书,又指齐国有一本记载怪异事情的书。

书中记载大鹏向南海迁徙时,借助汹涌澎湃的波涛,乘风破浪,击水行至三千里,而后借助海啸和狂风的气流,扶摇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其实就是乘风破浪,借助海洋的回旋的气流飞驰南海。有说是乘着六月的风飞驰而去,有说飞行六个月到达南海。

这里的野马,指的是大地的游气,也就是大地的蒸汽。《尔雅》云:“邑外曰郊,郊外曰牧,牧外曰野。”此言青春之时,阳气发动,高空俯视大地,犹如万马奔腾,故谓野马。

扬土曰尘,尘之细者曰埃。天地之间,生机勃勃,生物气息互相吹动,形成巨大的气流,这是托举大鹏展翅奋飞的条件。

大鹏扶摇九万里高空之后,仰视太空苍穹,天是那么湛蓝,这难道是天空的正色吗?大鹏在浩渺无际的太空,回顾自己,显得那么渺小;俯视大地,大地上空的浮云,犹如万马奔腾,虽然是非常渺小,但又是那么生气勃勃,大鹏重新认识了自己,依然奋飞,到达目的地南海或南极。

大鹏先是借助大海汹涌澎湃的力量,击水前行三千里之后,又借助海啸和飓风的力量,扶摇盘旋而上九万里高空,再借助海洋巨大的气流,顺势而飞,到达目的地南海或南极。

这则寓言故事告诫人们,大鹏虽大,然欲从北海或北极,飞往南海或南极,仍须借助外力,先是借助汹涌澎湃的海浪的外力,击水三千里,然后借助海啸的狂风,扶摇而上,又借助狂风或海洋气流的推动力前行,待到高空之后,仰望苍穹,俯视大地,重新认识了自己。【原文】12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345,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67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89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注释】

1 厚:深。

2 负:承载。

3 覆:倒。坳堂:室内低洼处。

4 芥为之舟:小草可以作为坳堂之水的小船。芥,小草。

5 胶:粘住,犹言搁浅。

6 大翼:指大鹏。

7 培风:凭借风力。培,通“凭”。

8 莫之夭阏:没有阻碍。夭,折。阏,阻挡,遏止。

9 图南:打算向南飞。【讲评】

水如果积聚得不够深厚,就不能够负载起大船;倒杯水在厅堂的低洼处,小草就可以当作船;但放上一个杯子就动不了了,这是为什么呢?是水少杯子大的缘故。由此可知,风不够强大,就不能够托负起大鹏巨大的翅膀。所以,大鹏扶摇而上九万里,凭借的是身下巨大狂风或环海洋的气流的推浮之力;一旦在九万里高空奋飞驰骋,进入真空状态,就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止它了,只有具备了远行的基本条件,大鹏才可以实现长途迁徙到南海或南极的计划。

庄子善于以小喻大,以浅水不能够浮舟的事例,阐明厚积薄发的基本道理,要想取得巨大的成功,就必须具备其基本条件,否则,只是美丽的幻想而已。大鹏虽然巨大,展开的翅膀犹若天边的云,但若没有身下强劲狂风或环海洋气流的推浮,也不能够实现远行的计划,到达南海或南极。而一旦具备奋飞的条件,就可以畅通无阻,振翅奋飞,实现伟大的抱负和远大而美好的理想。【原文】123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4567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891011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

12何知!【注释】

1 蜩:蝉。学鸠:小斑鸠。

2 决起:迅速飞起的样子。

3 抢:冲、突,即碰上。榆:榆树。枋:檀木。

4 控:投。

5 奚以……为:那你用得着……呢!之:往。南:作动词,向南飞。

6 莽苍:野色迷茫的样子,此处指郊野。

7 三餐:指一日。反:通“返”。

8 果然:饱的样子。

9 宿舂粮:指要携带过一宿的粮食。

10 三月聚粮:花三个月的时间来积蓄粮食,指要带三个月的粮食。

11 之二虫:指蜩与学鸠。古时通称动物为虫。之,此。

12 知:通“智”。【讲评】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寒蝉和斑鸠安知大鹏之志?大鹏水击三千里,扶摇而上九万里,要跨越半个地球从北极飞往南极,寒蝉和斑鸠两只小鸟不解地讥笑大鹏说:我们从地面飞向树的枝头,还常常飞不上去掉在地上,你为什么要扶摇直上九万里高空,跨越数万里飞向南极那么遥远的地方去呢?如果到郊外去,带上三餐就可以了,到百里之外的地方去,就要用一宿的时间准备食物,到三千里之外的地方去,要准备三个月的食物。寒蝉和斑鸠又怎么会理解大鹏的远大志向呢!

寒蝉和斑鸠,安于在草地和树林里嬉笑玩耍,飞向树丛的枝头就已经心满意足,寒蝉和斑鸠有它们的志向和追求,有它们的理想和抱负,有它们的欢乐和知足,所以他们不理解大鹏的志向和抱负,不理解大鹏的快乐和满足!

大鹏有振翅奋飞,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能力,有从北极飞向南极的志向和能力,它同样也不懂得寒蝉和斑鸠的幸福和快乐!【原文】12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34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5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67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以悲乎?【注释】

1 年:寿命。

2 朝菌:一种朝生暮死的菌类植物或昆虫。晦朔:每月的头一天叫朔,最末一天叫晦。这里指白天与黑夜。

3 蟪蛄:寒蝉,春生夏死,夏生秋死。春秋:指整年。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分春秋二季。寒蝉春生夏死或夏生秋死,为此它只能经历某一二季节,而不可能晓得整年。

4 冥灵:树名。

5 椿:椿树,传说是神树。

6 彭祖:传说中人物,姓篯名铿,尧时人,历经夏、商、周各朝,活八百年,封于彭,因年寿长,故称彭祖。以久特闻:因长寿而特别著名。

7 匹之:和他相比。【讲评】

小聪明不能理解大智慧,寿命短的不能了解寿命长的。为什么呢?因为阅历境界不同。正如朝生暮死的植物或昆虫,它们不知道有昼夜的交替;一种叫寒蝉的昆虫,春生夏死或夏生秋死,它们不知道一年有春秋四时的变化,这些都是短寿的例子。

传说楚国南边有一棵叫冥灵的古树,它把五百年当作一个春季,五百年当作一个秋季;伏羲时代有一棵叫大椿的神树,它把八千年当作一个春季,八千年当作一个秋季,这些都是长寿的例子。

小聪明大智慧都是相对的,长寿短寿也是相对的,一般的人比起朝生暮死的植物或春生秋死的寒蝉是长寿的,但与活到八百岁的彭祖相比又是短寿的;彭祖和一般人相比是长寿的,但与叫冥灵的古树相比又是短寿的;冥灵古树和三万二千年为一岁的大椿树相比又是短寿的。

然而彭祖只活了八百岁,却以长寿出名,人们都希望与他齐寿,这不是太可悲了吗?【原文】12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3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456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789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101112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13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注释】

1 汤:商汤,是帝喾之后,契之苗裔,姓子名履,字天乙,是殷商开国之君。棘:夏革。是商汤时的贤大夫,商汤以帝师视之,所以向棘询问其治国之道。是已:同“是也”,就是这样的,表示肯定。

2 穷发:不毛之地,指北极地带草木不生的地方。发,毛,这里指草木。

3 广:指鱼背的宽度。

4 太山:泰山。

5 羊角:羊角风,即旋风,形容旋风旋转如羊角状态。

6 绝:超越。

7 负:倚靠。

8 且:将,将要。

9 斥:生活在小泽中的一种小雀鸟。斥,小池泽。,小雀。

10 仞:周人以八尺为一仞,汉代以七尺为一仞。

11 翱翔:展翅回旋地飞。蓬蒿:本指蓬与蒿两种草,这里引申作草野。

12 飞之至:飞翔中最得意的境界。至,最,指理想境界。

13 辩:通“辨”,分别,区别。【讲评】

商汤问贤大夫棘,言物各有极,顺其自然则畅,所以庄子认为是这样的。

北极极为寒冷,为不毛之地,有一个很深的大海,叫天池。天池里有一条极大的鱼,其背有几千里宽,没有人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作鲲。

北极的深海里鲲变成的一只大鸟,叫作鹏,它的背犹如泰山之广,展开的翅膀就像天边的云彩,鹏鸟奋起而飞,翅膀拍击着海涛波浪,借助海啸卷起的气流,穿过厚厚的云层,扶摇而上九万里高空,背负青天,将要从北极飞向南极。

生活在小草泽中的一种小雀鸟讥笑大鹏说:“它要飞到哪儿去呢?我奋力腾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下来了,能够盘旋于蓬蒿之间,就是我的极限了,而它要飞往哪儿呢?这就是小雀和大鹏的区别。【原文】1234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567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89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10111213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1415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16所待者也。1718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19202122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注释】

1 效:胜任。

2 比:投合,迎合。

3 而:古通“能”,能力。征:信,取信。

4 其:指上述三种人。

5 此:指蜩、鸠、斥,指自以为“飞之至”这件事。

6 宋荣子:战国中期的思想家。一说姓宋名荣,即《天下》篇中的宋钘。犹然:嗤笑的样子。

7 劝:努力,勉励。

8 沮:沮丧,消极。

9 内:主观。外:客观。《天下》篇说宋钘“以禁攻寝兵为外,以情欲寡浅为内”。

10 数数然:营求急促的样子。数数,常常。然,这样。

11 未树:指道德上还未到家。树,立。

12 列子:姓列名御寇,郑国人,春秋时期思想家。御:驾驭。

13 泠然:轻快的样子。

14 旬有五日:十五日。有,通“又”。反:通“返”。

15 致:追求。福:备,无所不顺谓之备。

16 有所待:指依赖于风,有所依赖,这里是说列子仍不能逍遥游。待,凭借,依靠。

17 御:顺从。六气:说法很多,最早指阴、阳、风、雨、晦、明六气,又指天地四时。辩:同“变”,正是根本的,辩是派生出来的。

18 无穷:指无限的时间与空间,即绝对自由的境界,即大道。

19 恶乎待:何须待,意即什么都不依赖。

20 至人:指思想道德达到最高境界的人。至人、神人、圣人,即庄子理想中修养最高的人物。无己:忘掉自己,与万物化而为一。

21 无功:谓无意求功于世间。

22 无名:不求名声,指无心汲汲于名位。【讲评】

有些人,认为自己的才智可以做得个一官半职,认为自己的名誉声望可以名满乡里,认为自己的道德宏博可以使国君满意,认为自己的诚信可以取信一国,这些人的自信,犹如上句的燕雀。所以,被当时战国思想家宋荣子取笑。

上句燕雀讥笑大鹏,是以小讥笑大;而这句宋荣子则是以大讥笑小。

像宋荣子这样,率性怀道,超然脱俗,即使世上所有的人都赞誉他也不为所动,世上所有的人都非难他也不沮丧。他能够找到自我,认识自我,相信自我,不为外物所动,能够区别荣辱界限,做到物我两忘,不对身外之物的名誉地位有所追求,尽管如此,他也没有达到圣人的最高境界。

郑国有个叫列子的人,与郑公同时,师于壶丘子林,著书八卷。得风仙之道,乘风游行,飘飘然轻妙极了,遨游世界,每月十五日必返回家。列子对于幸福,并没有积极地去追求。列子虽能乘风而行,免除了步行的劳苦,但他毕竟还得乘风而行,有所依凭,有所依赖,有所限制,不能够随心所欲。

天地者,万物之总称也。天地以万物为体,而万物以天地自然为正。自然者,万物之别称,不为而自然者也,故大鹏之能高,燕雀之能下,椿木之能长,朝菌之能短,凡此种种,皆以自然之性,非为之所能。不为而自能,所以为正也。故乘天地之正者,即是顺万物之性也;御六气之辩者,即是游变化之途也,他还依赖什么呢?

所以说:至人无己,无己就是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无己则能够达到忘我和超脱物外,无己则顺物,顺物则至矣;神人无功,无功即没有功名利益,无功则顺其自然,顺其自然就是天成,哪来的功名利禄;圣人无名,思想修养达到至真至善的最高境界为圣人,圣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地位。【原文】12

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34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