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红颜,辽宫雄后:萧太后传(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4 19:43:38

点击下载

作者:顾宏义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铁血红颜,辽宫雄后:萧太后传

铁血红颜,辽宫雄后:萧太后传试读:

序言

自公元10世纪至13世纪中叶约350年间,契丹人建立的辽国、女真人建立的金国,先后与南面的两宋政权对峙,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南北朝”时代。

唐朝末年,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各部,日渐强大,于907年即可汗位,916年自称皇帝,年号神册,国号契丹,辽太宗时又改国号大辽,故人们习惯上称之为辽朝。辽朝幅员万里,雄踞北国,至1125年为金人所灭,延续200余年。

辽朝由契丹人所创立,当时民间或称作“大蕃”,故其政治制度、风俗习惯等均有别于中原汉人政权。如在中国历史上,女主垂帘听政,一向被视为“非常态”,汉人士大夫对此大多作负面评论。但在辽朝,情况却大有不同,先后主持国政的三位皇太后:辽太祖皇后述律平、辽景宗皇后萧绰、辽圣宗皇后萧耨斤,虽然相关评价有优劣之分,但当时均拥有极大的权力,有时甚至凌驾于皇帝之上,却并未如中原地区政权中干政的皇太后一样遭受非议。而辽朝这三位主政的皇太后,均对辽朝历史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如述律皇后辅佐辽太祖南征北战,为辽朝的创建作出了卓越贡献;萧耨斤在当政期间,大改辽圣宗时期的改革措施,导致吏治败坏,从而成为辽朝中衰的开始。而萧绰主政期间,辽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有了空前发展,成为辽代历史上的最盛时期。这萧绰即本书所要介绍的萧太后。

萧太后名绰,小字燕燕,是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辽圣宗耶律隆绪之母,在辽景宗死后主持辽朝国政,封为“承天太后”,故在民间戏剧小说中,她一般以萧太后或萧燕燕之名称出现。其实对于今人来说,有关萧燕燕的形象,实是随着《杨家将》故事的广为传布而被民间所熟知的。但与《杨家将》之类戏剧小说中杀伐决断、率领虎狼之师与宋军大战于幽燕一带的“母夜叉”形象大为不同的是,历史上的萧燕燕实是一位为政较清明、深悉治国大义、对辽朝发展起着重大作用的著名女政治家、军事家。由于契丹民族特殊的婚俗制度,辽朝皇后除辽世宗皇后甄氏之外,全部姓萧氏,所以当老皇帝驾崩,新天子继位以后,其皇太后即可称之为萧太后。因此,在辽朝历史上,被称为萧太后的并不止萧燕燕一人,为能加以区别,实以称呼其尊号“承天太后”较为合适,但因为今人一般以萧太后称呼萧燕燕,故本书也就从俗,而概称之为萧太后。当然在本书行文中,为对萧太后一生身份变化有所区分,故其少女时代一般称之为萧燕燕,入宫为皇后时称之为萧皇后,升为皇太后之后即称之为萧太后。

在20世纪80年代末,孙师兄建民曾约请诸同好撰写有关中国古代政治与婚姻方面的书稿,让我负责辽、西夏、金部分,此书后来因故未能出版,但我由此对辽史,尤其是萧太后的事迹大为关注。此后,著名史学家漆侠先生主持撰著《中国改革通史》一书,又让我撰写辽代一段,使我对辽朝历史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由于在“二十四史”中,以《辽史》的纂修最为简略,有关史实记载多有疏漏、讹误之处。同时辽朝统治者用酷刑峻法制止辽地文献流入北宋境内,违禁者罪至死,因此在宋人文献中,有关辽朝史事的记载甚为零散且时有舛误,使得传世辽代史料极度匮乏。虽然《辽史》里面有关辽代中期的史料较多,但总的说来,仍不甚充分,而有关萧太后的民间传说故事大为流布,家喻户晓,且虚实相间,时有荒诞怪异之处。因此,本书在撰写时,运用了相关史料,并参考近代以来的有关考古资料,以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词语细细评述承天太后萧绰的不平凡之一生经历,同时还注意对有关民间传说故事,尤其是与宋朝杨家将故事相关的资料,进行钩隐抉微,以区别文学之创作与历史之真实,从而尽量展现萧太后之本来面目。 一  白马青牛

萧太后(953—1009年)名绰,小字燕燕,为辽朝北院枢密使兼北府宰相萧思温之女、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辽圣宗耶律隆绪之母,在辽景宗死后主持辽朝国政,封为“承天太后”。萧太后自萧绰、萧燕燕,到萧贵妃、萧皇后,再到承天萧太后,其瑰奇而又不乏神秘的一生际遇,与契丹族独特的婚制有着密切的关系,故在全面介绍萧太后之前,先对辽朝“王族唯与后族通婚”的奇特婚姻制度作一番细说。

翻开著名的“二十四史”之一的《辽史》,可以发现一个其他朝代所不见的奇怪现象,即除汉人以外,契丹人仅见耶律、萧二姓,皇族名耶律氏,后族为萧氏,此即后人所称的“《辽史》耶律、萧氏,十居八九,宗室、外戚,势分力敌,相为唇齿,以翰邦家”。这种特殊情况的形成,与契丹族的起源、发展,契丹民族的婚姻状况,以及辽朝的权力构成等关系密切。

契丹是中国北方的古老民族之一,原属东胡族系,是东部鲜卑的一支,4世纪中叶从鲜卑族中分离出来,游牧渔猎于潢水、土河(今内蒙古赤峰境内的西拉木伦河、老哈河)一带。史籍中关于契丹族的确切记载,始于北魏登国四年(389年)。“契丹”本意为镔铁,表示坚固。因历史上契丹国(即辽朝)名声远扬,国外有些民族,如俄罗斯,至今仍把中国称为“契丹”。关于契丹族的起源,在契丹族内长期流传着这样一个古老传说:有一个男子骑着白马浮土河自西向东而来,又有一个女子驾着青牛小车泛潢河而下,两人在两河合流之处的木叶山相遇,结为配偶,生育八子。此后子孙繁衍,分为八个部落,逐渐发展成为日后的契丹族。此男子名奇首可汗(“可汗”之称当出自后人的追封),女子称赤娘子,也称可敦(契丹语“皇后”之意),是为契丹族的始祖。为了纪念、祭祀本族始祖,后世契丹人便在木叶山建造了供奉奇首可汗和可敦的神庙。同时,白马、青牛也成了契丹人所崇拜的图腾物,将白马、青牛作为祭祀时的牺牲,成为契丹人的一种传统习俗。《辽史》中声言:契丹人“每遇行军及春秋时祭,必用白马、青牛,示不忘本”。在契丹的礼俗制度中,以白马、青牛奉祭天地更是一种十分隆重的国家大典。此处需略作说明的是,在宋代文献中,“青牛”被称为“灰牛”,这里“青”与“灰”皆作“黑”字解,故其意相同。

近来有学者认为契丹人的白马、青牛传说借鉴自唐代活跃于漠北地区的回鹘(即回纥)族人的相关传说而形成。不过,契丹人这一关于白马、青牛的古老传说,虽然其中有一些后人添加的内容,但还是反映了契丹族自母系氏族制过渡到父系氏族制时代的一段模糊记忆,也说明了契丹八部落之间有着互为兄弟的血缘关系。

隋初,契丹部落渐众,分为十部,组成松散的军事联合体。隋朝政府联合突厥人偷袭契丹部落,契丹人损失惨重,契丹势力为之“中衰”。唐朝初年,突厥称雄于北方草原,契丹部落辗转臣服于唐朝和突厥之间。为抵御强敌,契丹人形成了部落联盟,有战士四万,分为八部,各部酋长称大人,推举其中一人为部落联盟长,一般三年一任。因部落联盟长的当选者只限于大贺氏家族,故称之为大贺氏部落联盟。契丹别部孙氏(审密)与大贺氏联盟世通婚姻。此外,还有一些契丹部落不在联盟内,受唐朝统辖。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联盟首领摩会率部背弃突厥,归附唐朝。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唐朝在契丹驻牧地区置松漠都督府,其下分置十州,以联盟长窟哥为松漠都督,赐姓李,各部酋长称刺史。武则天时期,契丹在与唐朝的战争中惨败,大贺氏联盟瓦解。此后,部落贵族涅里(亦称雅里)重组了仍由八部落组成的新部落联盟,推选遥辇氏阻午为联盟长,遥辇氏享有世选权,并仿效突厥元首的称号而称可汗,故称遥辇氏部落联盟。同时,新联盟还确立了执掌兵马的军事首领夷离堇的地位,新联盟之内实力最强的迭剌部之涅里家族享有世选特权。遥辇氏联盟组成后,先后依附于突厥、回鹘汗国。唐朝后期,唐朝、回鹘势力日趋衰微,契丹族得以迅速发展。907年,夷离堇耶律阿保机取代遥辇氏,自立为可汗。916年,耶律阿保机创建契丹国,自称皇帝,是为辽太祖。

契丹虽已建立了王朝,但婚姻制度等依旧保存着不少原始社会的群婚制习俗,如族外婚制、收继婚制等。所谓族外婚制,通常是指原始社会的氏族外婚制,即部落内的若干氏族互相通婚,而在同氏族中实行禁婚。这一婚制是氏族制度得以存在的前提和识别的标志。在契丹部落内,同样也实行族外婚制,如大贺氏部落联盟时期,享有世选可汗资格的李姓氏族与军事首领所在的孙姓氏族世代通婚,并通过这种联姻关系,有效地维持了李姓氏族与孙姓氏族在联盟中的统治地位。至遥辇氏部落联盟时期,乙室已氏与拔里氏世与“三耶律”家族通婚,且“世任其国事”。所谓“三耶律”,即指大贺、遥辇、世里三氏。这大贺、遥辇二氏的来历介绍已见上文,而世里氏即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所在的氏族。

关于“世里”之义,《契丹国志·族姓原始》称:契丹部族,本无姓氏,各以其所居地之名称呼之。其婚嫁不拘地里。至阿保机变家为国(意指建立王朝)后,始以王族之号为横帐,并以自己所居之地名世里为姓。世里,为上京以东二百里之地名。并注云:“今有世里没里,以汉语翻译之,即谓之耶律氏。”而“上京以东二百里”之地,正当那潢水与土河的汇流处,那里正是传说中的契丹始祖奇首可汗与驾青牛车的“天女”相遇为配偶而生八子的地方。《辽史·国语解》也称:“有谓辽帝始兴之地曰世里,翻译者将世里译为耶律,故辽朝皇族皆以耶律作为姓。”又《辽史·太祖纪上》载耶律阿保机为“契丹迭剌部霞濑益石烈乡耶律弥里士”。“弥里”为契丹语,意为“乡之小者”。在氏族社会,乡与氏族几为同义语。由此,可证“世里”即“耶律”,并可推定耶律最早为地名,此后用为氏族之名,又后为部落之名,待耶律阿保机建立辽国以后,就成了皇族的姓氏。由于此姓氏为天子贵姓,所以原来的两大显贵家族大贺氏、遥辇氏便也都附于此姓之中,而被称为“三耶律”,从此耶律就变成了“国姓”(皇族)。

虽然有关文献中将“三耶律”即视为皇族,但这只是广义上的“国姓”,而狭义上的,即真正意义上的皇族,仅指耶律阿保机之家族。这一家族又分两大系统:耶律阿保机的直系后裔称横帐,地位最尊,辽朝设大横帐常衮司,专门管理横帐皇族事务;耶律阿保机的两位叔父及其数位兄弟的后裔为孟父房、仲父房和季父房,合称三房,辽代设有孟父、仲父、季父族帐常衮司,执掌此三房族帐事务。

在遥辇氏时期,与“三耶律”互为通婚的是称作审密的乙室已氏(亦写作“乙室氏”)和拔里氏家族。如耶律阿保机的四世祖为其子聘妇时所宣称的:“同姓可结交,异姓可结婚。”随着契丹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扩大,也出现了契丹人和外族联姻的情况。如遥辇氏晚期,回鹘人婆姑“仕遥辇氏为阿札割只(刑法官)”,娶夷离堇匀德实之女为妻,而匀德实的孙子耶律阿保机又娶婆姑之女述律氏为妻。耶律阿保机建立辽国以后,延续和发展了自大贺氏、遥辇氏以来的契丹社会上层内部互为通婚的族外婚制,而成为皇族和后族之间的互为婚姻,并制定法律以规定之:“王族唯与后族通婚,更不限以尊卑。其王族、后族二部落之家,若不奉北主之命,皆不得与诸部族之人通婚。”至辽朝中期,辽圣宗曾再次诏令“横帐三房不得与卑小族帐为婚。凡嫁娶,必奏而后行”。辽廷欲由此维护和强化王族与外戚“相为唇齿,以翰邦家”的目的。此一婚制基本为辽太祖以后历代辽帝所遵循,在辽代九位皇帝之中,除辽世宗以外,其皇后均为萧氏。就是辽世宗,在有一位汉人皇后甄氏的同时,还有一位契丹皇后萧氏,此就当与“王族唯与后族通婚”的规定相关。这种制度保证了当皇位继承一旦出现危机时,势力强大的后族可保证皇位由阿保机的后代所继承,而不致大权旁落。

但由于皇族与后族内部条件相当者人数有限,故而常常出现不论辈分尊卑进行婚配的现象,即契丹婚姻“不限以尊卑”。如辽太祖与述律后之女质古,即下嫁述律后之弟室鲁,是为甥舅相配;而辽景宗与萧皇后之女耶律观音奴,亦下嫁萧皇后之弟萧继先,同样为甥舅婚配。如此事例甚多且相当普遍。在这里,契丹统治者为了保证自己的政治特权不被削弱,而将原始社会中一些群婚习俗作为一种制度加以沿用了。

对于辽朝后族称萧氏的原因,有两种说法:其一,据《辽史·后妃传》记载,辽太祖阿保机登上皇位以后,仰慕汉高皇帝刘邦的不世功绩,故为皇族耶律氏取汉姓称刘氏,而将“世任其国事”的姻族乙室、拔里氏等比拟刘邦之相国萧何,遂为其取汉姓称萧氏。其二,辽太宗入汴京时,述律皇后之兄小汉被授官宣武军节度使,小汉之妹为辽太宗之皇后,辽太宗为小汉取汉姓名称萧翰,此后其家族亦以萧为姓。再后来,乙室氏、拔里氏也以萧为姓,于是整个契丹后族皆为萧姓。结果,皇族之汉姓刘姓虽未得普遍认同,而后族则一概以萧为姓,不再用原来的契丹姓氏。辽朝还专设大国舅司,以管理后族事务。在《辽史》中,辽朝初年的乙室氏、拔里氏和述律氏三家族之人,除述律皇后之外,皆称萧姓,这显然出自后世的追述,而非当时就是这样。此外,辽代奚族贵族也因与契丹皇族通婚,故而取汉姓称萧,但此奚族萧姓与后族萧姓并非一家。

辽朝灭亡后,金朝契丹人改耶律氏为移剌氏、改萧氏为石抹氏,而清代满族中的伊拉里氏和舒穆鲁氏,即契丹移剌氏和石抹氏的异译。

这种独特的皇族、后族互为婚姻对象之制,使得萧太后在政治上所倚重的贵族大臣和所倾轧的政敌,不是其父党之叔侄兄弟,就是母党或夫家的亲戚近属,从而在激烈且不乏血腥的政治斗争中显现出一种颇为诡谲的氛围。二  辽太祖和述律后

契丹族内皇族耶律氏和后族萧氏互为婚姻的特殊婚俗,自然使得萧燕燕的出身十分显赫。辽朝开国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和辽代第一位曾主持朝政的皇太后述律后即其曾外祖父母,述律后同时还是萧燕燕的祖姑奶奶。

耶律阿保机,其汉名亿,小字啜里只,唐咸通十三年(872年)出生于契丹迭剌部。当时契丹部落联盟分为八部,即乙室、迭剌、突吕不、突举、楮特、乌隗、涅剌和品部,其中以拥有六个氏族的迭剌部实力最强大。部落联盟长由各部大人选举产生,称可汗,但遥辇氏享有世选权。在遥辇氏部落联盟内执掌兵马的军事首领称夷离堇,也由选举产生,但自阿保机之八世祖涅里以来,涅里子孙实享有世选权。因涅里所在的迭剌部实力最强,所以涅里家族实际掌握着联盟的军权与行政实权,权重势大,“终遥辇之世,强不可制”。不过当阿保机出生时,契丹内部发生了一次激烈内斗,结果阿保机的祖父夷离堇匀德实被杀,匀德实的子孙为避祸,被迫藏匿于邻部突吕不部贵族耶律台押的家里。当时,阿保机的祖母萧月里朵认为阿保机的“骨相异常”,被寄予厚望,为免人暗害,所以经常将他藏在别帐,不令外人见。此后,曾两任迭剌部夷离堇的蒲古只设计帮匀德实的子孙夺回了夷离堇一职。数年后,匀德实之子撒剌任夷离堇期满,匀德实的从侄罨古只当选新的夷离堇。按契丹风俗,就任夷离堇,需举行“再生礼”。当时罨古只正在大帐里换服装,罨古只的异母弟辖底趁机穿上夷离堇的红袍、貂蝉冠,乘白马出帐,令其党徒大呼:“夷离堇出矣。”众人皆拜,辖底由此自立为夷离堇。辖底的成功篡位,与撒剌之弟释鲁的支持大有关系。因此,作为交换,辖底便在部落联盟内新设“于越”一职,支持释鲁当选此职,使两人“同掌国政”。但实际上,辖底仍受释鲁的控制。

释鲁为防止反对者谋害自己,创设了一支听命于自己的侍卫精兵“挞马”,以侄子阿保机为“挞马狘沙里”,即侍卫军首领。挞马的设立,有力地巩固了释鲁的权位,也使耶律氏家族势力大增。故史称“有辽王业之隆,其肇迹于此乎”!青年阿保机身长九尺,胸怀壮志,武艺高强,多次带兵出征,屡立战功,所以深得伯父释鲁的信任,释鲁遇到疑难之事,常与他商量,从而在联盟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唐天复元年(901年),曾为匀德实复仇的蒲古只等三族,与掌兵官萧台哂,纠合释鲁之子滑哥等谋杀了释鲁,夷离堇辖底害怕被连累,出逃渤海国。滑哥参与谋害其父,是出于对释鲁重用阿保机的不满。但释鲁被害后,掌握挞马精兵的阿保机奋起反击,萧台哂遭诛,蒲古只等三族族人遭到贬为奴仆的处罚,滑哥因归咎于萧台哂而免罪。于是手握重兵的阿保机成为耶律氏家族的新首领,出任迭剌部夷离堇,两年后成为“总知军国事”的新于越,并兼任夷离堇一职。至此,阿保机的政治地位虽次于可汗,但实权和实力均已超过联盟的痕德堇可汗,掌握了联盟兵马大权。他多次率军击破室韦、于厥和奚人部落,南下掠夺代北(今山西北部)等地,俘获了大量牲畜、人口,大大增强了耶律家族和迭剌部的实力。同时,阿保机还通过“明赏罚,缮甲兵,休息民庶,滋蕃群牧”等措施,赢得了联盟内的广泛支持。

阿保机娶回鹘人述律平为妻。述律平生于唐乾符六年(879年),小字月理朵。其曾祖魏宁初为舍利(舍利为契丹贵族子弟无官职而勇武者的称号),祖父慎思官梅里(梅里为突厥官号,意统兵官,或皇家总管,前后职掌有所不同),父月椀先后为梅里和阿札割只。月椀娶阿保机的姑妈为妻,生下女儿月理朵。因契丹贵族之间盛行姑、舅表亲婚姻,故月理朵便与舅父之子阿保机结婚。据说月理朵幼年时曾见地祇于潢水与土河的合流处,地祇竟然仓促避开,故当时有童谣称“青牛妪,曾避路”,月理朵于是成了地祇的化身,为其在契丹政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增加了神秘色彩。这当然只是述律平成为皇后以后所编造的神话。

由于唐末国势衰微,一向压制契丹的突厥势力也一蹶不振,使得契丹民族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唐天祐二年(905年),割据河东的唐晋王李克用正与全力准备篡夺唐政权的梁王朱全忠在黄河上下激战。为能争夺天下,李克用遂与阿保机约盟,结为异姓兄弟。次年,朱全忠也遣使臣来契丹,与阿保机寻盟。与中原两大强援结盟,阿保机由此声望日高,并超越了遥辇氏的痕德堇可汗。于是阿保机取代遥辇氏自立的时机完全成熟了。

907年正月,阿保机正式取代遥辇氏,“燔柴告天”,自立为联盟可汗。《辽史·太祖纪》称:“痕德堇可汗殂,群臣奉遗命请立太祖(阿保机),曷鲁等劝进太祖三让,从之。”这显然又是出自辽朝史官的粉饰。据《五代会要》记载,后梁开平二年(908年)二月,阿保机遣使臣来后梁朝廷贡献良马,“前国王钦德(痕德堇)并其大臣皆有贡献”,可证当时遥辇氏痕德堇可汗仍活着。

由于阿保机掌握军政实权,所以来自遥辇家族以及其他小部落的不满和反抗,对他并不构成实质威胁。阿保机需要认真对待的是来自迭剌部贵族的篡位阴谋,为此他于908年设立了掌管皇族政教事务的宗正官惕隐,以调整家族内部关系;并分别任命自渤海归来的辖底与其子迭里底为于越、夷离堇,但军政大权仍集中于阿保机一身,于越、夷离堇的职权较前大为缩小。据《新五代史·四夷附录》称,契丹本有可汗在位“岁久,或其国有灾疾而畜牧衰,则八部聚议,以旗鼓立其次而代之”的传统,但控制着军政大权的阿保机置传统的选汗制度于不顾,拒不受代。于是具有选举权的耶律氏贵族,尤其是具有优先权的阿保机的诸弟,便联合起来反对阿保机,觊觎宝位。为防止“变起肘腋”,阿保机组建了自己的侍卫亲军腹心部,先后以心腹挚友耶律曷鲁和妻舅萧敌鲁、萧阿古只兄弟总领。910年,阿保机为加强个人势力,提高在权力之争中支持他的妻族述律氏的地位,又任命萧敌鲁为北府宰相,以强化其对部落的控制。

911年5月,即阿保机成为可汗后的第五年,诸弟剌葛、迭剌、寅底石、安端等打起维护传统的旗号,策划改选可汗,但因人告密而未成。为此,阿保机采取了与诸弟登山立誓、祭告天地而“赦其罪”的妥协态度,以换取部族内其他贵族的支持。次年7月,诸弟在于越辖底、惕隐滑哥的支持下,再次向阿保机的权位宣战,趁阿保机亲征阻卜(术不姑)回军之际,以兵阻道,欲迫使他参加选汗大会。但阿保机避开兵锋,再次先发制人,抢先举行柴册仪,造成连选连任的既成事实,剥夺了反对派恢复传统选汗制的借口,迫使诸弟各遣人谢罪,表示臣服,阿保机也就“许以自新”,双方各自作出妥协,暂时缓和了矛盾。数月后的913年3月,诸弟和辖底、滑哥等亲族多人及乙室部等贵族,发动了规模更大的叛乱。剌葛先派迭剌、安端等率军来到阿保机的营寨,谎称朝见,实欲谋杀阿保机;寅底石另统一军攻打可汗大帐,抢夺象征可汗权位的旗鼓;而剌葛则引众“具天子旗鼓”,图谋自立为可汗。但阿保机识破了阴谋,拘捕了迭剌、安端,并亲率部众追捕剌葛。此时,留守可汗大帐的述律平据险自守,虽然叛军焚烧辎重、庐帐,纵兵大杀,并劫去旗鼓和祖先之“神帐”,但被述律平派兵追赶,夺回旗鼓。阿保机击败叛军后在土河之畔秣马厉兵,却纵剌葛率败兵远遁,待其将士怀土心切,士气离散之际,再奋兵出击,依靠腹心部等兵力击败叛军,生擒剌葛等人。此即为史书上所称的“诸弟之乱”。叛乱平定后,阿保机对“逆党”6000人,“各以轻重论刑”,先后处死了于越辖底、惕隐滑哥等贵族多人。是年冬,阿保机在莲花泊再次举行传统选汗仪式,然后处置作为叛乱组织者和积极参与者的诸弟,但首恶剌葛、迭剌仅处以杖刑,寅底石、安端甚至被免罪,以安抚家族内的不同政见者;重新任命了迭剌部夷离堇和惕隐等官员,以耶律曷鲁总军国事,并任迭剌部夷离堇,以强化自己对迭剌部的控制。

平息诸弟之乱,使迭剌部以及耶律氏家族内的反对势力遭到了最沉重的打击,为阿保机建国称帝扫清了一大障碍,但阿保机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首先,这场战争在契丹诸部间,甚至皇族间留下了很深的伤痕,此后契丹上层间的激烈权力之斗与此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其次,如《辽史·太祖纪》所载:当时大军久出,辎重不相属,士卒煮马驹、采野菜以为食,牛羊道毙者十之七八,物价陡涨十倍,“器服资货委弃于楚里河,狼藉数百里”,结果“民间昔日有马万匹,今皆徒步,为有国以来所未尝有”。阿保机的势力遭到了很大削弱,于是昔日力量不能与迭剌部相抗衡的其他诸部首领联合起来,打出维护传统世选制的旗号,迫使阿保机接受罢免,时在阿保机任可汗之第九年,即915年。

据《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云:诸部以阿保机久不受代,共责诮之。阿保机不得已,传其旗鼓,而谓诸部曰:“吾立九年,所得汉人多矣,吾欲自为一部以治汉城,可乎?”诸部皆许之。汉城在炭山东南滦河上,有盐铁之利,其地可植五谷,阿保机率汉人耕种,为治城郭、邑屋如幽州(今北京)制度,汉人安之,不复思归。阿保机知众人可用,乃用其妻述律氏之谋策,使人告诸部大人曰:“我有盐池,为诸部所食用。然而诸部知道食盐之利,而不知盐有主人,可乎?应当来犒劳我。”诸部人皆以为然,便携牛、酒共会于盐池。阿保机伏兵于盐池旁,酒酣,伏兵齐发,尽杀诸部大人,遂立,不复受代。

这一个传说故事颇具戏剧性,可能有文学夸张成分,但也非完全虚构。这故事似乎传递出这样一个信息,即阿保机和述律氏通过阴谋手段和武力威迫而强行举行了一次选汗大会,迫使契丹八部首领再一次承认了他的权位。在镇压了迭剌部以及其他诸部的反对势力以后,阿保机继续扩大势力,逐渐建立起新的国家制度。

916年2月,阿保机正式建国称帝,成为辽朝开国皇帝,国号契丹,建年号“神册”,自称“天皇帝”,是为辽太祖;其妻述律氏为地皇后,长子耶律倍为皇太子。在汉人谋臣的襄助下,阿保机之“号令法度,皆遵汉制”,即仿照汉族政治制度,建立起契丹国家机构与法制。契丹国的创建,是契丹族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大事件,从此契丹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并对我国北方和东北地区的进一步开发,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辽太祖建国称帝之后,继续用武力征伐周边各部族,扩张领土,掳掠奴隶和财富,先后征服了室韦、奚、敌烈等部族。至天赞三年(924年),辽太祖又亲率大军,大举征吐浑、党项、阻卜等部,兵锋北至乌孤山(今肯特山)、回鹘城(今蒙古国鄂尔浑河右岸哈喇八喇哈孙),西抵浮图城(今新疆吉木萨尔破城子),为日后辽朝与北至胪朐河、西达阿尔泰山的广大草原地区各游牧部落的政治关系之确立奠定了基础。四年中,辽太祖看到当时向南进入长城掠取汉地不易,而东北地区以粟末靺鞨为主建立的渤海国世代与契丹为仇,辽太祖为免南下之后顾之忧,便决定先举兵进攻渤海国。次年正月,辽太祖亲征渤海,下渤海扶余城(今吉林农安),进围渤海都城忽汗城(今黑龙江宁安西南东京城),渤海王出降。于是契丹“得地五千里,兵数十万”,实力更为雄厚。辽太祖将原渤海统治地区纳入契丹版图,将其东方国界扩至今日本海、鄂霍次克海,东北至今外兴安岭;改渤海故地为东丹国,册皇太子倍为东丹王,主持渤海地区事务。为了庆贺此次胜利,辽太祖即改天赞五年为天显元年(926年)。

是年七月,辽太祖在班师途中,病死于扶余城,享年55岁,庙号辽太祖。辽圣宗时加谥大圣大明天皇帝,辽兴宗时增谥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

在辽太祖驾崩的次日,随从阿保机亲征渤海的述律后即奉阿保机灵柩返回上京,“称制”总摄军国重事。史称述律后“勇决多权变,阿保机行兵御众,述律后常预其谋”。阿保机建国后,她以地皇后的身份在军政事务的处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她“摘蕃汉精锐为属珊军”,组建了自己的侍卫亲军;阿保机出征,她居守后方大帐。有一年阿保机北征,述律后留守老营,黄头室韦等部族乘虚合兵攻掠,述律后勒兵以待,奋击破之,“由是名震诸夷”。又有一年,江南的南唐吴王向契丹进献了一种可用于攻城的猛火油,阿保机打算选兵攻击幽州,以试验猛火油的威力。述律后力阻其行,认为“以三千骑伏其旁,掠其四野,使城中无食,不过数年,城自困矣”,担心阿保机轻易向南用兵,“万一不胜,为中国笑,吾部落亦解体矣”。阿保机在神册二年、六年两次南进失败后,终于采纳了她的“抄掠馈运”之策略,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使“幽州食不支半年”。此后,阿保机平渤海,述律后也“与有谋”。

在举行辽太祖的葬礼时,述律后利用契丹的人殉旧俗,处死了那些不易驾驭的臣僚。当时述律后召集诸将及部族酋长“难制”者之妻,说:“我今寡居,汝等不可不效我。”又集诸将及部族酋长之“难制”者泣问道:“汝等思先帝乎?”对曰:“受先帝厚恩,岂得不思!”述律后道:“果思之,宜往见之。”遂尽杀之。由于阿保机称帝时已封长子耶律倍为皇太子,按汉制,理当由耶律倍继皇帝宝位。但述律后中意次子耶律德光,而她想实现这一目标也面临着很大的阻力。为贯彻自己的意图,述律后便迟迟不立新天子,并通过残酷的手段剪除耶律倍的支持者。是年十一月,南院夷离堇耶律迭里不满述律后的所为,建言帝位宜先嫡长子,今东丹王赴朝,当立。述律后闻言大怒,便以耶律迭里“党附”东丹王之罪名,诏下狱刑讯,加以“炮烙”;不伏,杀之,“籍其家”,即将耶律迭里的家属皆贬为奴仆。辅佐东丹王的政事令、阿保机之弟寅底石亦被缢杀。同时,当左右有桀黠者,述律后就以“为我达语于先帝”作为借口,使其至辽太祖陵墓前杀之,“前后所杀以百数”。据《契丹国志·太祖述律皇后》记载,最后轮到平州汉人赵思温,但赵思温不肯行。述律后便说:“汝事先帝亲近,何为不行?”赵思温答:“亲近莫如后,后行,臣则继之。”述律后大感意外,只得以“诸子幼弱,国家无主,不得往耳”为辞搪塞,并不得已“断右腕纳于柩”,但同时也取消了杀臣僚殉葬“先帝”的做法。此后,述律后便以“断腕太后”著称于史。对于“太后断腕”的背景,《辽史·后妃传》称述律后“欲以身殉,亲戚百官力谏,因断右腕纳于柩”,恐出于史臣涂饰,与史实未必相符。

次年(927年)十一月,已执掌契丹国政近一年有半的述律后亲自主持召开了契丹贵族大会,推举耶律德光为帝位继承人。耶律德光即位,尊封述律后为应天皇太后;会同元年(938年),又尊封述律后为广德至仁昭烈崇简应天皇太后。述律氏为太后以后,依然一如既往地参与朝政,权位并无丝毫削弱。如耶律德光即位以后,始终不忘谋求南下中原,以期将疆域南扩至黄河以北的河北地区。但这一设想,受到了只满足于统治草原诸游牧部落的述律太后多方牵制。当年阿保机在发动幽州之战时,述律后即持反对意见,宣称:“吾有西楼羊马之富,其乐不可胜穷也,何必劳师远出以乘危徼利乎!”至此,当耶律德光准备应石敬瑭之约领兵南下与后唐作战时,深恐述律太后不允,不得不假托曾梦见神人“令送石郎为中国帝”,来搪塞迷信的述律太后。

述律太后能“称制”权决军国事,实有其个人条件、游牧社会传统习俗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史称述律太后为人“简重果断,有雄略”,在契丹贵族中有着很高的威望和影响。其次,在游牧社会中,女性参与军国大事决策,并不似中原王朝那样受到非难。其三,述律太后拥有属她指挥的精锐侍卫属珊军。其四,其家族势力浩大,其兄弟萧敌鲁、萧阿古只曾总领腹心部,助平“诸弟之乱”,并先后出任北府宰相,耶律德光之皇后为述律太后之弟室鲁的女儿。于是,一个实力和威望不在宗室之下的述律家族成为述律后当政的强力后盾。此外,耶律德光也是她力排众议而顺利登上帝位的,所以述律太后在辽太宗朝依然是一言九鼎,其权位并不在皇帝之下。连勇悍的辽太宗耶律德光也无可奈何,称:“太后族大如古柏之根,不可移也。”

由于述律太后舍太子东丹王而立次子耶律德光,在契丹贵族中形成了很深的矛盾,发展至最后,只能通过武力来解决,从而给契丹政治、社会的发展带来严重影响。947年,耶律德光南下灭亡后晋,随后死于北撤途中之时,一些当初因拥立东丹王而被杀的诸贵族子弟既已长成自立,决心通过选举新皇帝来削弱太后的权势。于是,随军南下的以南院大王耶律吼、北院大王耶律洼和直宿卫耶律安抟等为首的契丹贵族,在军中立东丹王之子耶律阮为帝,随后统军北上,击败述律太后的反扑。结果,耶律阮将述律太后幽禁在祖州辽太祖墓所。辽穆宗应历三年(953年),述律太后死于幽禁之所,享年75岁,附葬于辽太祖陵,谥“贞烈皇后”;辽兴宗重熙二十一年(1052年),更谥为“淳钦皇后”。

有意思的是,述律太后的卒年,正是萧燕燕的出生之时,而萧燕燕强势当国主政,亦一似其外曾祖母,看来冥冥之中亦颇为有意。三  失意太子耶律倍

辽太祖和述律后共育有三子,即耶律倍、耶律德光与耶律李胡。耶律倍为萧燕燕之夫辽景宗耶律贤的祖父,也即萧燕燕外祖父耶律德光的兄长。

耶律倍为汉名,契丹名为图欲(也写作突欲),生于唐光化二年(899年)。他幼时聪敏好学,为人外宽内挚。对于自己三个儿子的品行,辽太祖曾有过甚为简明的评价。史书上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阿保机曾命三子出外采拾木柴,耶律德光“不择而取”,最先回来;耶律倍只拾取干柴,成束而归,故回家在后;而李胡只拾取了少量柴薪,又在归途中丢弃了不少,回家后,袖手站立一旁。于是阿保机评论道:“长巧而次成,少不及也。”从这则故事,可知耶律倍与耶律德光各有所长,皆可有作为。而两人在契丹贵族中,都有各自的拥护者。从阿保机于称帝之际,即立耶律倍为皇太子这一点来看,辽太祖是准备按中原王朝传统,施行嫡长子继承制的。因此耶律倍颇得父皇的信任,尝随从辽太祖征讨乌古、党项等部族,为先锋都统;并亲率军马,经略幽燕之地。此后辽太祖西征,即让耶律倍留守族帐重地。当耶律倍随辽太祖亲征渤海国,攻占渤海重镇扶余城时,辽太祖欲括户口,耶律倍谏劝道:“今日始得城池而括民,则民众必不安。不若乘破竹之势,直趋忽汗城(渤海国首都),克之必矣。”辽太祖接受了此建议,于是耶律倍和耶律德光为前锋,夜围忽汗城,渤海王只得出降。

耶律倍曾自四方购买图书万卷,藏在辽东的医巫闾山绝顶之望海堂。他通阴阳,知音律,精医药、针砭之术;工于辽、汉文章,并曾将《阴符经》一书翻译成契丹文。据载,有一次辽太祖曾询问侍臣说:“受命之君王,应当事天敬神。历史上有大功德者,朕欲祭祀之,以何人为先?”众臣皆以佛祖为对,但辽太祖说:“佛非中国教。”于是耶律倍建议:“孔子大圣人,为万世所尊,宜为先。”辽太祖闻言大悦,即在上京建孔子庙,诏耶律倍于春秋两季举行释奠仪式。可见耶律倍仰慕汉文化,主张以孔子之儒家思想为治国之术。而可能正是这一点,使得他颇不为主张遵循草原游牧社会习俗的其母述律后所喜。因此,在述律后不断施加影响下,辽太祖的主意有所转变,故于天赞元年(922年)又授次子耶律德光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按照唐朝、五代时期政制,天下兵马大元帅也为“储二”之位,即在一定意义上,其政治地位与皇太子相仿。可见辽太祖也有让次子继位的打算。故《辽史》载:起初,辽太祖曾经说德光必定兴盛我家,故述律后欲令皇太子倍避之。辽太祖在天显元年(926年)灭渤海国后,改渤海国为东丹国,作为契丹的属国,册封耶律倍为人皇王,主持东丹国政,史称东丹王。由此,耶律倍离开了契丹王朝之权力中心,使之在此后的权力争斗中处于不利地位。

耶律倍被封为东丹王,服用父皇所赐的天子冠服,以原忽汗城(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宁安西南)为天福城,作为其首府,建有自己的年号名甘露,称制当政,设置四相(左、右大相和左、右次相)及百官,仍沿用汉制(即参用唐制的渤海旧制),官员互用契丹人与渤海人,以起互相约束和监督作用:皇弟迭剌为左大相,渤海人大素贤为左次相,原渤海丞相为右大相,契丹贵族耶律羽之为右次相。同时,东丹国每年向皇帝贡布十五万匹、马千匹。

是年七月,辽太祖病死于归途时,耶律倍远在东丹国首府天福城,耶律德光也远在铁州(今辽宁盖州东北)讨伐叛乱诸部,于是根据游牧民族的传统,由述律后权摄国政,直至新皇帝即位。得到辽太祖的死讯,耶律德光立即奔归,而路途遥远的耶律倍直到十一月才赶到辽太祖陵所。辽太祖之死,在契丹引发了以耶律倍为代表的、倾向汉文化的部分契丹贵族,与述律后、耶律德光为首的、以维护游牧社会传统的那部分贵族之间的激烈冲突。摄国政的述律后利用殉葬风俗杀死了部分辽太祖的亲信将校,剪除了皇太子的羽翼,迫使耶律倍接受其弟为帝的现实。《辽史·太宗纪》曰:“人皇王倍率群臣请于后曰:‘皇子大元帅勋望,中外攸属,宜承大统。’后从之。”似乎述律后仅是俯循舆情,采纳耶律倍与群臣的共同提议而已。《义宗倍传》更宣称是耶律倍主动率领众臣请于述律后而让位的。但其实不然,此次权力交接并不平稳,而且为此后皇室内斗埋下了无穷隐患。对于耶律德光的继位,《旧五代史·契丹传》称当时述律后令耶律德光“权主牙帐”,并令少子前往东丹国代替耶律倍,让耶律倍来西楼。耶律倍将立,而德光已为部族所服,又得其母钟爱,故因而立之为帝。而《资治通鉴》中更有一段生动具体的描述:述律后钟爱次子德光,欲立之,命其与耶律倍俱乘马立于大帐前,然后谓诸酋长说:“此二子皆吾深爱,莫知所立,汝曹择可立者执其辔。”知晓其心意的诸酋长便争执德光所乘马之辔,欢呼雀跃道:“愿奉事大元帅。”于是述律后便说:“众人之所欲,吾安敢违反?”遂立德光为天皇王。即述律后利用传统的贵族选汗大会,推举耶律德光为新皇帝。至此,耶律倍虽然愠怒,却不得不同意“让位”。《辽史》中有关记载,隐去传承帝位之实情,可能是因资料不全而然,但更可能是出于辽朝史官为君王讳恶的目的。

耶律德光继位之后,对其来说,最大隐患还是耶律倍及半独立的东丹国。耶律倍不堪天子的猜疑,欲率侍从出逃,被人所阻,述律太后得知后,因内疚于心,也不加罪,而让耶律倍离开都城归东丹国。耶律德光为便于就近控制耶律倍,并为强化对渤海人的统治,即于天显三年(928年)命迁东丹国天福城居民于东平(今辽宁辽阳),并升为南京,作为东丹国新首府。天显五年(930年)九月,耶律德光遣使来南京抚慰耶律倍,并设置“人皇王仪卫”,实是“阴司动静”,即监视耶律倍的行动。同时,耶律德光又立胞弟李胡为皇太弟兼天下兵马大元帅,欲因此一方面讨得述律太后的欢心,因为太后十分宠爱李胡,另一方面也通过确定新的皇位继承人,来进一步削弱耶律倍的势力。屡遭猜疑而郁郁不得志的耶律倍,终于在同年十一月携从人浮海南奔中原的后唐政府。行前,耶律倍对侍从说:“我以天下让主上,今反见疑;不如去他国,以成吾吴太伯之名。”此处“吴太伯”是指西周初年,周文王的伯父太伯为把王位让给兄弟,而离开故国,跑到了江南吴地,故史称吴太伯。耶律倍登船时,还作诗一首以明志,并让人刻在海岸木柱上。诗曰:“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

耶律倍逃往后唐,耶律德光随即在南京设中台省,以治理东丹国地区。东丹国的独立性大为降低,最终约废于辽圣宗朝。

耶律倍到后唐京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受到了后唐君臣的隆重迎接,后唐明宗将后唐庄宗之昭容夏氏赐其为妻,并赐耶律倍姓东丹,名慕华;改瑞州为怀化军,拜其为怀化军节度使;此后复赐其后唐国姓李,名赞华,移镇滑州,遥领虔州节度使。耶律倍虽在异国,常思其亲,故问安使者往来不绝。耶律倍在汴京,读书作画,其善画契丹人物,著名者有《射骑图》《猎雪骑图》《千鹿图》等,后来皆被宋朝秘府所收藏。

数年后,后唐明宗死,其养子李从珂发动兵变,自立为帝。936年,太原帅石敬瑭称臣于契丹,借兵灭亡后唐。李从珂兵败,欲召耶律倍一起自焚,耶律倍不从,李从珂便遣壮士杀死耶律倍,时年38岁。石敬瑭入城后,收瘗其遗骸,北送入契丹,此后被葬于医巫闾山,谥文武元皇王。其子辽世宗即位后,改谥让国皇帝,陵墓名显陵;辽圣宗统和年间,又改谥文献皇帝;辽兴宗时,增谥文献钦义皇帝,庙号义宗。

耶律倍生有五子:长子阮,即辽世宗,其母为王妃萧氏。次子娄国,字勉辛,天禄五年(951年)遥授武定军节度使,后因谋害辽穆宗,被杀。三子稍,生平不详。四子隆先,字团隐,其母大氏。五子道隐,字留隐,其母高氏。耶律倍虽然落魄失意,未能称帝为皇,但自其孙子辽景宗以后,辽国皇帝皆为其子孙,《辽史》说这是他“让国”之“至德之报,昭然在兹”。四  辽太宗

萧燕燕的外祖父即辽太宗耶律德光。

耶律德光字德谨,契丹名尧骨,生于唐天复二年(902年)。传说耶律德光出生时神光异常,狩猎者连获白鹿、白鹰,时人皆以为是尊贵征兆。等到他长大后,相貌堂堂而性格宽大仁厚,多得人誉,甚受父皇辽太祖的器重,故军国之务多所咨决。天赞元年(922年),辽太祖任命耶律德光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统领六军向南略地。耶律德光抄掠蓟北,攻下平州,破降箭笴山胡逊奚人;随后又率兵南攻镇州(今河北正定)、定州(今属河北),守军皆坚壁龟守而不敢出战。天赞三年(925年),耶律德光从辽太祖北伐、西征,击破阻卜、于厥里诸部,定党项,取回鹘单于城(今蒙古国哈喇八喇哈孙)等,所在有功。次年,耶律德光又从辽太祖东征渤海,与诸将围攻渤海忽汗城,迫使渤海王出降;五月,又率兵讨平降而复叛的渤海南海、定理二府。天显二年(927年)十一月,在其母述律后的全力支持下,耶律德光力压其兄皇太子耶律倍,被推举为皇位继承人,行柴册礼即位,号嗣圣皇帝,是为辽太宗。

辽太宗继承皇位后,为显示其继承辽太祖遗志,故继位后未曾按封建王朝之惯例改换年号,仍然沿用天显年号,同时一面继续完善契丹政权制度,巩固其统治;一面又继续对外四出征伐,扩张其疆土。

由于耶律倍对失去皇位甚为不满,契丹贵族中也意见不一,而耶律倍治下的东丹国辖有原渤海国大片领土,物产丰富,有相当之独立性,可自建国号、年号,宰相以下百官可自行除授,有权直接遣使与周边其他政权交往,成为耶律倍借以抗衡辽太宗的重要砝码,所以辽太宗对此加意防范。他即位之初,即着手巩固自己的权位,“阅近侍班局”,“阅旗鼓、客省诸局官属”,“阅北剋兵籍”,“阅南剋兵籍”,“阅皮室、拽剌、墨离三军”等,强化对诸军的控制。天显三年(928年),辽太宗一面屡屡“幸人皇王第”以示安抚,一面于年底趁耶律倍留居皇都之机,采纳东丹国相耶律羽之的建议,迁东丹之民以居东平,并升东平为南京,在防范渤海民众为乱的同时,亦削弱了耶律倍的势力。此后,不堪忍受的东丹王耶律倍浮海投奔中原后唐政权。辽太宗为掩饰自己逼走亲兄的恶名,决定仍让留在契丹的东丹王妃即耶律倍之妻主东丹国事,但随即于南京设置中台省,以强化辽廷对东丹国事务的直接干预,从而基本消除了来自东丹王耶律倍的威胁。

在稳固内部的同时,辽太宗积极向南拓展势力。契丹自建国以来,乘中原战乱,北边无备,遂不断蚕食沿边郡县,掳掠大批汉人与财物。辽太宗也采用辽太祖惯用的手段,即应中原某割据势力之邀,出兵援助一方以与另一方对抗,以收取最大之利益。天显三年(928年)三月,辽太宗即位未及半年,后唐义武军节度使王都因无视朝廷,而遭到后唐明宗发令讨伐,王都遂向契丹求援,辽太宗立即抓住这一机会,命奚秃里(相当于“太尉”)铁剌率军前往援救,并陆续派兵增援。但因后唐明宗在位期间,统治比较稳定,军力颇强,故契丹军马未遂所愿,屡屡失利,兵士战死和被俘者数千人,将领被俘数十人。十一月,辽太宗亲率大军进攻后唐以报败军之耻,但仍未有好的结果,只得与后唐通和,班师而回,伺机而动。

形势的发展,果然给辽太宗提供了进入中原的良机。数年后,后唐明宗死,其养子李从珂发动兵变,自立为帝,使后唐陷入内乱。后唐河东帅石敬瑭、幽州帅赵德钧皆欲借契丹兵马夺取后唐政权,各自遣使者来求援。石敬瑭的条件是:事成之日,称臣于契丹,以父礼事辽太宗,并割卢龙一道及雁门以北诸州郡给契丹,每年贡帛三十万匹。辽太宗得知后,喜出望外,答应“倾国赴援”。但由于此前多次南下作战失败,不少契丹贵族反对用兵中原,其中述律太后更是持否定态度。于是辽太宗借神道立教,对述律太后言:“吾尝梦石郎召我,而其使者果至,岂非天意耶?”述律太后便召巫师来卜吉凶,巫师言“吉”,契丹人信萨满,敬天神,述律太后只得同意出兵。天显十一年(936年,后唐清泰三年)九月,辽太宗亲率十万骑兵入雁门(今山西代县)赴援,一战全歼围攻太原城(今山西太原西南)的后唐军队。辽太宗封石敬瑭为晋王,并宣称自己“三千里举兵而来,一战而胜,实为天意也”,答应立石敬瑭为“儿皇帝”。十一月十二日,辽太宗正式册立石敬瑭为晋帝,建立晋国(史称后晋),并定契丹与后晋为“父子之邦”,即石敬瑭要尊称比他小十岁的辽太宗为“父皇帝”。不久,后唐将帅杨光远、赵德钧、赵延寿等纷纷投降,契丹兵会同晋军南入洛阳,后唐末帝李从珂自焚,后唐亡。十二月,辽太宗自太原引兵北归。

会同元年(938年,后晋天福三年)十一月,“儿皇帝”石敬瑭遣使奉表上尊号:述律太后为“广德至仁昭烈崇简应天皇太后”,辽太宗为“睿文神武法天启运明德章信至道广敬昭孝嗣圣皇帝”;并割燕云十六州给契丹。这燕云十六州又名幽蓟十六州,即幽、蓟(今天津蓟县)、瀛(今河北河间)、莫(今河北任丘北)、涿(今属河北)、檀(今北京密云)、顺(今北京顺义)、新(今河北涿鹿)、妫(今河北怀来东南)、儒(今北京延庆)、武(今河北宣化)、云(今山西大同)、应(今山西应县)、寰(今山西朔州东北)、朔(今属山西)、蔚州(今河北蔚县西南),其辖地以今北京市、山西大同市为中心,东界至河北遵化,北逾长城,西至山西神池、繁峙、宁武地区,南至河北保定、河间一带。由于燕云十六州作为中原地区的北大门,其为契丹所占,使整个华北平原门户洞开,无险可守;而契丹不仅扩大了疆域,其势力得以伸入华北平原,而且从此还可以此为南下之据点,在战略上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因此,辽太宗得到这十六州后,即以此为契机,对契丹统治制度作出了相当大的调整,以适应形势的发展。

燕云地区归入契丹是辽朝历史上一件重大事件,对契丹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发展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辽太宗自即位后一直沿用辽太祖的天显年号,但接受后晋所上的尊号及正式奉献燕云十六州后,即改当年为会同元年,以志纪念、庆贺。

诏令定都城皇都为上京临潢府,升幽州为南京,改原南京为东京辽阳府,合称三京;改新州为奉圣州,武州为归化州。上京居于契丹各游牧部落之中,而南京、东京并列为两大地区行政中心,主要治理当地汉人与渤海人,尤其是作为契丹政权在华北的政治中心,其地方长官即南京留守大体皆由皇族或权贵重臣出任。三京的设立,为日后辽朝分境内疆域为“五道”奠定了基础。

升治理游牧部落民为北、南二院及乙室夷离堇为王;以主簿为令,以令为刺史,刺史为节度使,二部梯里已为司徒,达剌干为副使,麻都不为县令,县达剌干为马步;置宣徽、门合门使,控鹤、客省诸机构,御史大夫、中丞、侍御、判官、文班牙署、诸宫院世烛,马群、遥辇世烛诸职,以南北府、国舅帐郎君官为敞史,诸部宰相、节度使帐为司空,二室韦闼林为仆射,鹰房、监冶等局官长为详稳等。为适应统治燕云汉人地区的需要,辽太宗参用汉制以局部调整官制,将管理汉人的机构扩展为南面官,因其俗而治,最终发展成为甚具特色的契丹北、南面官制。而辽太宗将北、南二院和乙室部首领由夷离堇改为大王,以提高北、南二府和乙室部地位。辽太祖时期,为笼络归附的奚族贵族,曾设奚王以统领奚人各部,后奚王也为萧姓,与耶律氏通婚。辽太宗还以皇太后父族及母前夫之族二帐并为国舅,置尚父统领。由此使得作为契丹权力核心部族,皇族为长官的北、南二院,与耶律氏所在的迭剌部关系密切的乙室部,二国舅帐,奚王府,相互之间互为制约,即以二院皇族设王府以抗衡二国舅帐,乙室部建王府可牵制奚王,有利于契丹皇帝对契丹内部各强势力量的控制,而集权于上。

会同五年(942年,后晋天福七年)五月,石敬瑭去世,后晋少帝即位,反对向契丹称臣的大臣当政,于是后晋对契丹的态度有所变化,上表只称孙皇帝而不称臣,引起辽太宗的不满,双方战事重起,互有胜负。会同八年(945年,后晋开运二年),辽太宗亲征,被晋军杀得大败而归。次年八月,辽太宗再次御驾亲征,与后晋军队夹滹沱河对阵。晋帅杜重威惧敌不战,契丹分兵合围,断其粮道,晋军粮尽援绝,陷入困境。十二月初,辽太宗以杜重威当傀儡皇帝为诱饵,诱使杜重威率晋军二十万众不战而降。辽军长驱南下,占领后晋都城东京开封(今属河南),后晋少帝奉表迎降,后晋亡。

会同十年(947年)正月初一,辽太宗用中原皇帝的仪仗进入开封城,在崇元殿改穿汉族天子的冠服,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自辽太祖到辽太宗,皆有直接统治中原的意图,今百战取之,当然就以中原皇帝自居:“诏晋文武群僚,一切如故;朝廷制度,并用汉礼。”并任用汉臣张砺为宰相,后晋降臣李崧为枢密使、冯道为太傅,于是后晋藩镇大臣争相上表“称臣”。二月初一,辽太宗改契丹国号为“大辽”,改年号为“大同”,升河北镇州为中京,以灭晋功臣赵延寿为中京留守,打算久居中原。

但是,契丹传统习俗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中改变。辽太宗一面抚谕中原百姓曰:“我亦人也,汝曹勿惧,会当使汝曹苏息。”并宣称“自今不修甲兵,不市战马,轻赋省役,天下太平矣”。但其所推行的却是野蛮的掠夺政策,故激起中原百姓的激烈反抗。契丹兵初入开封城,即肆意杀掠,大臣张砺谏劝道:“今大辽始得中原,宜以汉臣治之,不可专用国人(此指契丹人)及左右近习。如若政令乖失,则人心不服,虽得之亦将失之。”但辽太宗不听,并以犒赏将士为名,搜括诸城士民钱财,“自将相以下皆不免”,不从者严刑相逼,民不聊生。由于契丹军队无辎重粮饷,所到之处,纵兵马四出掳掠,称之为“打草谷”,使得开封四周数百里间,丁壮毙于锋刃,老弱委于沟壑,于是民心尽失,内外愤怒,各地百姓纷纷揭竿而起,多者数万人,少者不下百千,攻杀辽太宗派往各州县的官员。二月间,原处观望之中的后晋北京留守、河东节度使刘知远趁机在太原自立为帝,建立后汉政权,与辽相抗,于是已臣服契丹的中原州县又纷纷归附刘知远。面对汉地军民的反抗,辽太宗无力稳定其在中原的统治,只得无奈地发出了“我不知中国(中原)之人难制如此”的感叹。为免于被纷纷起兵反抗的中原百姓断绝归路,深感力不从心的辽太宗不禁眷恋起北国游牧生活,遂将在中原搜括来的财物等北送契丹故乡,于四月初一任命国舅萧翰为宣武军节度使,留守开封,全权负责中原军政事务,然后率部属及后晋降臣仓皇北撤。

是月下旬,辽太宗在回军途中病死于栾城(今属河北)杀狐林,享年46岁。这杀狐林当作杀胡林,因中原人称契丹人为胡人。又辽太宗病死归途,时当炎夏,为保存尸体,其左右侍从便采用草原传统方法,剖开辽太宗的腹部,内实食盐数斗,然后载之北去;当时中原人戏称之为“帝羓”。所谓羓,是指经过加工的大块干肉。因中原人与契丹人对敌,故有意将经过防腐处理的辽太宗尸体称作“帝羓”,以为调侃。有传说称,在辽太宗在栾城得病之日,辽上京西面八十里凤山山中,有一猎人看见辽太宗乘白马追逐一只白狐,一箭射杀之。那猎人很惊讶,因为皇帝南征未还,怎会在此?忽然间已失去皇帝的踪影,只留下死狐与箭在地。不久,凶讯传来,验证其箭,正是辽太宗所御用之箭,而辽太宗身边箭囊中已失一箭。于是契丹人在此地建立祀堂,内塑白狐,上供御箭,名之曰白狐堂。此后在堂侧建立辽太宗陵,名怀陵,并建怀州以主祭祀。这当然出于附会,但为神化其事,九月中,辽太宗即被葬于此地。辽圣宗统和时,上辽太宗谥号曰孝武皇帝,辽兴宗时增谥曰孝武惠文皇帝。

辽太宗死于途中,使得镇守中原的萧翰等辽军将士军心动摇,纷纷擅自北归。后汉兵马趁机自太原挥师南下,进入开封,先前被辽军占领的原后晋州县,除易州(今属河北)外,尽为后汉占有,辽太宗统治中原的愿望终成镜花水月。因辽太宗南下中原遭到惨败,且自己身死异乡,故有鉴于此,此后辽朝皇帝虽然仍与中原政权作战,不断出兵南侵,但却以劫掠财物与俘掠中原百姓为奴隶的“捉生”为主,再无为中原之主的雄心了。

对于南下中原失败的原因,辽太宗于北撤途中反省、总结说:“我此行有三失:纵兵掳掠粮草,一失也;括民私财,二失也;不早遣诸节度使还镇,三失也。”其前二失,是指不该在汉地强行实施落后的草原掳掠行为,第三失是说不该不用后晋降将降臣去维持原有的统治秩序。中原军民的抗辽行动,抵制了辽太宗欲在中原地区推行野蛮统治的企图。因此,辽太宗自失败中得来的教训是:“推心庶僚、和协军情、抚绥百姓。”其关键在于用汉臣治理汉民,保持汉地原有的封建制度,如此才能维护契丹贵族的统治稳定。但天不予其时,病死归途,而未能将其经多年征战与认真思索总结出来的治国方针付诸实施。不过此后辽朝用“因俗而治”的政策统治燕云地区,显然与此关系甚大。

辽太宗的皇后萧温为述律太后之弟萧室鲁之女,即辽太宗的表妹,但由于室鲁之妻质古为述律太后之女,即辽太宗的姊妹,如此则萧温又为辽太宗的亲外甥女,二人实属甥舅相配。萧皇后死于天显十年(935年)正月,追谥曰靖安皇后。此后,述律太后又让其侄女萧氏为辽太宗之皇后。《辽史·皇子表》云,萧皇后生有二子,长子即辽穆宗耶律璟,次子罨撒葛;辽太宗之妃萧氏生有三子,第三子天德、第四子敌烈、第五子必摄。但据《辽史·太宗纪》等记载,耶律璟生于天显六年(931年),敌烈生于天显八年(933年),罨撒葛生于天显九年(934年);而天德已于会同三年(940年)奉帝命出使中原后晋,是年耶律璟仅十岁。可见《辽史·皇子表》所述辽太宗诸子之次序有误,当以天德、耶律璟、敌烈、罨撒葛、必摄为顺序。

天德,字苾扇,作战猛悍勇捷,辽太宗死,护送灵柩北归上京,辽世宗时因谋反之罪被诛。

敌烈亦写作“提离故”,字巴速堇,多力善射,辽景宗初封冀王,乾亨初年与宋军作战失利,与其子哇哥一起阵亡。

罨撒葛亦写作“阿钵撒葛里”,会同年间封太平王,辽景宗时封齐王。

必摄,字箴堇,辽穆宗时为侍从,辽景宗时封越王,病死。《辽史·地理志》载辽太宗还有一子名只撒古,早卒。又辽太宗有二女,其母不详:长女吕不古,嫁北府宰相萧思温,即萧燕燕的母亲;次女嘲瑰,辽穆宗应历初年嫁北府宰相萧海瓈,不久死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