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诊遵经(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7 00:07:24

点击下载

作者:清·汪宏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望诊遵经

望诊遵经试读:

前 言

发源于古徽州的新安医学,始于宋元,盛于明清,流传至今。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其区域优势明显,流派色彩浓厚,学术成就突出,历史影响深远,是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新安一隅,地灵人杰,新安医学以名家众多著称于世。据考证,自宋迄清,见于史料记载的新安医家达800余人,其中在医学史上有影响的医家达600多人。明清两代更是新安医学的鼎盛时期,此间数百年,人才辈出,名家迭见,新安一地也因此被当代中医界誉为孕育中医名家的“硅谷”。

众多的新安医家在医学理论和临床上卓有建树。明清时期新安医家的理论创见及用药轻灵、圆机活法的临床风格,对整个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些代表性学术思想和理论观点已成为当代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汪机首倡“新感温病”学说,从此温病成因有了“伏气”、“新感”两说,为明清时期开展温病学术争鸣、提高温病的治疗水平奠定了理论基础。明代的方有执通过对伤寒热病的诊治和研究,大胆将《伤寒论》整移编次,辑成《伤寒论条辨》,从而创“错简重订”说,开《伤寒论》错简派之先河,揭开伤寒学派内部各家争鸣的序幕。清代吴澄所著《不居集》首创“外损”一说,是李东垣内伤外感辨的补充;初倡“理脾阴”学说,可与叶桂养胃阴说相媲美;其创设的“解托”、“补托”诸法对治疗外损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临床开辟了一条新的治疗途径。清人程国彭著《医学心悟》,倡导“八纲辨证”,首创“医门八法”,对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的补充完善作出了积极贡献。

新安医家的建树,对新安以外的各地医家具有相当的影响。如汪机所开创的新安医学“固本培元派”,对浙江的赵献可、张景岳,江苏的缪希雍、李中梓等医家的学术思想均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起到了促进学术交流融通、共同繁荣中医学术的作用。

新安医学还以医著宏富著称于世。据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新安医籍考》可以得知,自唐至“民国”初年,大约产生了800余种新安医籍。这些医籍不仅数量众多,内容涉及中医药学的各个学科,而且不乏久享盛誉、重版多次甚至百次的佳作,真是无愧于“文献名邦”的美称。时至今日,新安医家的医著仍被各出版机构看中并不断推出。1999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明清名医全书集成》30种中,就有汪机、孙一奎、吴崑、汪昂的医著作为其中4种入选。2005年起,人民卫生出版社陆续推出的《中医临床必读丛书》105种中,又有新安医家吴谦的《医宗金鉴》等8种入选。

新安医家的医学名著不仅在国内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远播海外,对国外医学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日本,丹波元胤所著的《中国医籍考》中,共收载新安医家63人,医籍139部。据考证,新安医籍的外传以明清两代为主。尤其是朝鲜、日本两国,不仅通过各种途径吸收了大量的新安医学知识,而且整本翻印刊刻新安医家的许多重要著述,有些版本流传至今,成为研究新安医学对外交流史的宝贵资料。这一时期东传的新安医籍主要有:南宋医家张杲的《医说》,明代医家吴崑的《医方考》,明代医家江瓘的《名医类案》,明代医家汪机的《石山医案》,明代医家徐春甫的《古今医统大全》,明代医家孙一奎的《赤水玄珠》,清代医家汪昂的《本草备要》等。

在新安徽州一府六邑的弹丸之地,历史上竟产生出如此众多的医学名家,编撰如此众多的医学名著,成就之大,实属罕见,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基于此,著名医史专家余瀛鳌先生曾由衷地赞叹,新安医学的各类医籍“在以地区命名的中医学派中,堪称首富”。

众多新安医家在医学理论和临床上的建树,除了通过直接授徒传承外,更多的是通过著书立说的形式得到固化与传承。多达800余种的新安医学文献中,蕴藏着独特的人类生命科学信息,具有独立的知识产权价值。新安医学是一代又一代新安医家不懈地继承、研究、完善、发展的结果,更是一代又一代新安医家勤于著述的结晶。他们或述而不作,或既述且作,述而又述,作而又作,述中有作,作中有述,给我们留下了既丰富多彩又极具价值的新安医学文献。时至今日,尽管新安医学名家们已经逝去,但他们的建树与成就却通过新安医学文献这一载体而留传至今。我们整理新安医学文献,阐释新安医家名著,不仅能够传承前人的学术薪火,而且可以弘扬前人的学术成就。面对着丰富多彩的新安医学文献,我们应当采取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内篇三·文德》中所说的“临文必敬”、“论古必恕”的治学态度,继承他在《校雠通义叙》中所倡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治学方法,以研读新安医学文献、传承与弘扬新安医学成就为己任。

研读新安医学文献,前提是要有文献可供研读。为了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新安医学文献,上个世纪的90年代,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组织一批学者、专家编纂并出版了《新安医籍丛刊》。这套丛书中既有大部头的新安医学名著,如《古今医统大全》、《伤寒从新》、《医林纂要探源》等,更有常销不衰的精品,如《本草备要》等,还有一些罕见的新安医籍。《新安医籍丛刊》的编纂与出版,不但提供了一批新安医学文献以供研读之需,而且展示了当时整理新安医学文献的成就,同时也给我们在新世纪编纂《新安医学名著丛书》(以下简称《丛书》)提供了良好的启示与借鉴。

新世纪到来,新安医学的研究也更上一层楼,取得了许多新的研究成果,培养了一批新的研究人员。与新安医学的研究同步,一些过去闻所未闻的新安医籍相继被发现,一批新安医著的孤本、善本被影印出版,各专业出版社也陆续推出一些常销不衰的新安医籍。为了反映新世纪以来新安医学文献整理与研究的新成果,为了彰显安徽中医学院注重传承、弘扬新安医学的办学特色,为了向安徽中医学院建校50周年献礼,2007年2月,安徽中医学院专门成立了《丛书》编委会,议定了《丛书》编纂方针、所收书目、整理要求、编写细则,落实了《丛书》内每种书目的具体整理人。之后,各书的具体整理人遵照编委会的要求开始了整理工作。《新安医学名著丛书》的编纂上承《新安医籍丛刊》,以传承与弘扬新安医学为宗旨。《新安医学名著丛书》编委会议定丛书所收书目,应为名家名著,篇幅相对适中,内容兼顾新安医学的各个方面,原则上不与《新安医籍丛刊》所收书目重复。经过编委会反复讨论,最终确定所收书目为《医学心悟》、《医学原理》、《医旨绪余》、《望诊遵经》、《伤寒论条辨》、《伤寒论后条辨》、《读伤寒论赘余》、《伤寒论条辨续注》、《医方集解》、《本草备要》、《孙文垣医案》、《杏轩医案》、《老老余编》、《养生余录》、《医说》,合计15种。

上述15种书中,《医学心悟》系程国彭积30年业医心得,融会《内经》、《难经》及历代名医学术精华而撰成。是书所列各科病证先述病源、症状,次述诊断,治疗,并附程氏自拟经验方,可谓分类清楚,论述简要,脉因证治环环相扣,所选方药简便易行,切于实用,是一部理论联系临床实践的中医启蒙著作,流传甚广,被后世公认为中医入门的必读书。《医学原理》十三卷,是汪机晚年撰就的综合性医学著作,“其中所论病机、药性,悉本《内经》、《本草》;治方、脉法,皆据名贤格言”。综观全书,可以感受到汪氏受朱震亨影响很大,在论述诸证治疗时,均将朱丹溪的经验列于前面,但他又不拘泥株守,而是有所发展。本书是集汪氏学术心得与临床经验的成熟之作。《医旨绪余》两卷,孙一奎著,其子泰来、朋来参订。该书从基础理论到辨治、方药诸方面,分78个专题辑录了孙氏的学术见解、临床心得。其以“太极”述命门,以无形话三焦,承师说而倡温补,持平议论历代名医长短等,对中医学术的继承、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望诊遵经》一书成于清末,撰者为歙县人汪宏。书内上卷论述了望诊的基础知识,人体正常生理的气色表现,以及病理状态下的气色主病等;下卷论述了望眼鼻口唇齿、耳眉须发、腹背手足,以及望汗、血、痰、便等的诊断意义。曹炳章在《中国医学大成》的《望诊遵经》提要中评价说:“全书提纲挈领,叙述分明,虽西医诊断学的详博,亦未有过于是者,非经实验,曷克臻此。”《伤寒论条辨》、《伤寒论后条辨》、《伤寒论条辨续注》是三部伤寒错简派的代表性医著,作者分别是方有执、程应旄、郑重光。方有执倡“错简重订”说,此后程应旄、郑重光又发挥和完善方氏的说法,三人的学术主张一脉相承又各有千秋,对活跃伤寒研究的学术氛围产生了相当影响,在伤寒学说发展史上有着独特的价值。《医方集解》是明末清初人汪昂的医作。书凡六卷,收正方370余首,附方480余首。每方备述适应病证、方药组成、方解、附方加减。全书述说精当,内容完备,是一本理法方药相应贯通的佳作。《本草备要》亦是汪昂的佳作。汪氏精选临床适用药物479味,每药先辨气味形色,次著所入经络,再为发明其功用,而以主治之症具列于后。此书自刊行以来,风行海内,其版次之多,为本草著作之冠。其内容深入浅出,实用便捷,既是清初以来初学中医者的必读之书,更是一部既备且要的优秀本草普及读物。《孙文垣医案》由孙一奎之子编辑,成书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共收载验案397则。孙氏的医案论病详确,临症精思,论证有独见,治病有特色,文笔流畅,语言通俗。本书较全面地反映了孙氏诊治特色及临床经验,足堪后人师法。《杏轩医案》乃程文囿撰,包括《初集》一卷、《续录》一卷、《辑录》一卷,是程文囿一生临床经验的总结。全书载医案共192例,其中有许多急危重症医案,如脱证、大出血、伤暑昏厥、小儿惊证、痳闭、子痫等。其医案的特点是记录真实完整,不仅记录成功案例,也收录了疗效不佳或无效案例,因而有着重要的研读价值。《老老余编》、《养生余录》见于徐春甫所撰的《古今医统大全》内。《老老余编》载于《古今医统大全》的第八十六卷、八十七卷,《养生余录》载于第九十九卷和第一百卷。这两种养生书篇幅短小,内容精当,比较简明扼要地反映了新安医家的养生主张。《医说》的编撰人为张杲,为现存最早的新安医学文献。书分十卷,所立条目接近千数,记载了从上古到张杲本人生活时代为止的医学掌故及见闻。全书体例成熟,内容全面,人文色彩突出,且引书注明出处,有着他书不可替代的文献价值。

14种书中,《伤寒论后条辨》、《伤寒论条辨续注》、《医说》向无整理本,有填补中医文献整理空白的价值;《伤寒论条辨》向无标点本,《医学原理》、《老老余编》、《养生余录》向无单行本,出版后可以提供研究与阅读的方便。其他如《医学心悟》等,均属新安医学文献的精品,且为国内各专业出版社的常销书。上述书籍的内容涉及中医基础理论、诊断、伤寒学说、方药、临床各科、医案、养生、医学掌故、医学文化等方面,均为新安医学的代表作、佳作,久享盛名,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

本丛书的整理者均是研究新安医学文献有素的专业人员,他们既有上个世纪曾参与《新安医籍丛刊》编撰工作的专家,更有在后来参与新安医学研究的专业人员,还有新近加入新安医学研究的年轻人。老、中、青三代学者济济一堂,整理新安医学名著,切磋新安医家的学术主张、临床心得,既能传承学术薪火,又能弘扬新安医学学术,培养学术研究的新人,诚为盛世幸事。在具体整理过程中,承担每种书整理任务的领衔学者,全部亲自全程参与整理任务,不假他人,不挂虚名,确保以认真与细致的工作保证《丛书》的质量。

在整理所用底本上,均多方寻觅,力求采用国内所见最佳版本为底本进行整理。所谓最佳版本,是最能反映文献真实面貌、内容最全、经过精心校定的版本。当然,要兼顾以上三者,往往无法实现,但至少具备其中的一个方面。本着上述原则,《医学心悟》采用清程树滋堂刻本为底本,《医学原理》采用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精抄陈长卿刊本为底本,《医旨绪余》采用明万历二十四年丙申(公元1596年)古歙黄鼎刻本为底本,《望诊遵经》采用《续修四库全书》影印光绪元年(1875年)求志堂初刻本《望诊遵经》为底本,《伤寒论条辨》采用《中国医学大成续集》影印清康熙浩然楼重刊本为底本,《伤寒论后条辨》采用清式好堂初刻本为底本,《伤寒论条辨续注》采用《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广陵秩斯堂原刊本为底本,《医方集解》采用《续修四库全书》影印康熙刊本为底本,《本草备要》采用《续修四库全书》影印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还读斋重刊本为底本,《孙文垣医案》采用明万历二十四年丙申(公元1596年)古歙黄鼎刻本为底本,《老老余编》、《养生余录》采用中医古籍出版社影印明万历初陈长卿初刻本为底本,《杏轩医案》采用安徽人民出版社1959年校勘本为底本,《医说》采用《中华再造善本·唐宋编·子部》影印南京图书馆藏宋刊本为底本。以上版本,除《伤寒论条辨》未能采用最佳版本为底本外,其他13种书的底本,或为最能体现原貌之本,或为内容最全之本,或为最佳整理之本。总之,基本上做到了采用国内所见最佳版本为底本进行整理。

在具体整理方法上,每种书都精心选择了参校本,并且精心给出校记与注释。书后的校后记也注意将每种书的作者生平、成书经过、流传轨迹、学术价值、整理过程、整理方法等,以清晰的语言介绍明白。有的校后记本身就是一篇有分量的学术论文。

在具体整理程序上,每种书都做到了至少先后三易书稿,反复推敲,以期尽可能减少差错,使《丛书》内的每种书与同类书籍相比,质量上要略高一筹。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在编委会的组织与出版社的协调下,特别是曾先后得到上海倪项根编辑和北京王淑珍主任的支持,我们总算将《新安医学名著丛书》这样一项文献整理工作完成了。其间所经历的甘苦曲折真是一言难尽。尽管吃了很大的苦、受了很大的累,但遗憾之处仍在所难免。我们深感还有许多优秀的新安医籍没有入选本《丛书》,还有许多应当做得到位的地方却做得不尽如人意。编书永远是一件令人快乐又遗憾的事情。我们热忱欢迎专家、学者及广大读者能指出我们的失误,使我们以后的工作能做得更好。王键(安徽中医学院院长)2009年春于少默轩

校注说明

《望诊遵经》,书凡上下二卷,为清代汪宏撰。

汪宏,字广庵。关于汪氏的里籍,据程珽《望诊遵经》跋中所说“广庵先生,歙东渔塘人也”。歙东渔塘,即歙县东部渔塘村,今为安徽省歙县岔口镇周家行政村渔塘村民小组。汪氏大约生于1835年左右。卒年学者多云不详,但据程埏的记载,可推知汪宏大致卒于1888年以后。《望诊遵经》的成书经过见之于程珽的《望诊遵经》跋。跋文中云:汪宏“自幼失恃,年十四,其戚曹名普者,携之至衢,会家先严施送膏丹,见其手不释卷,志在于医,问答之间,以为非寻常可及。故出家藏之典籍,搜秘授之篇章,任其揣摩,正其讲解。而先生复问道于陈思槐,问医于周洁川,阅历二十余载,始著是书”。此外,汪宏还撰有《注解神农本草经》、《本经歌诀》、《本草附经歌括》、《脉诀》、《入门要诀》等,后与《望诊遵经》合辑为《汪氏医学六种》。《望诊遵经》初刻于光绪元年。书名中的“望诊”,标明此书专述望诊;“遵经”一词,则是对前贤著作中有关望诊的材料,依遵经意。书内上卷载“诊法常以平旦”、“明堂周身部位”、“五色主病提纲”等三十九论,论述了望诊的基础知识,人体正常生理的气色表现以及病理状态下的气色主病等;下卷载“目分脏腑部位”、“眼目形容提7”、“望舌诊法”等六十二论,论述了望眼、口、鼻、唇、齿、耳、眉、须、发、腹、背、手、足等以及望汗、血、痰、便等的诊断意义。此书问世后流行并不广,20世纪30年代,曹炳章辑《中国医学大成》,其中收有《望诊遵经》,曹氏在为该书所撰的提要中表彰汪宏说:“全书提纲挈领,叙述分明,虽西医诊断学的详博,亦未有过于是者,非经实验,曷克臻此。”经过曹氏的表彰、推荐,中医界开始重视此书。《望诊遵经》版本主要有:光绪元年乙亥(1875年)求志堂刻本、光绪十四年歙东汪村竹里汇刻《汪氏医学六种》本、1937年大东书局繁体字竖排《中国医学大成》本、1959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繁体字竖排本、1990年岳麓书社影印上海大东书局《中国医学大成》本、1990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校印《中国医学大成》本、1997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简体字横排《中国医学大成》本、1997年华夏出版社《医经病源诊法名著集成》本等。此次校注,以《续修四库全书》影印上海图书馆藏光绪元年求志堂刻本《望诊遵经》为底本,以1959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繁体字竖排本《望诊遵经》为主校本(简称上海科技本),以1997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简体字横排《中国医学大成》本(简称医学大成本)为参校本。具体校注方法如下:

一、底本与校本文字不同,若底本正确,则依底本,不改不注;若底本与校本均可助读,均不改底本而出校说明异文;若显属底本有误,如“方上”、“大牢”等计10余处,则改后出校;底本之脱文则据校本补之,并出校记说明。

二、繁体字径改为规范的简化字。异体字、古今字一般情况下亦径改为通行字,必要时则出注说明。通假字予以保留,并出注说明,如“班”通“斑”等。不属于通假字的俗称,如栝楼之“楼”等,均保留原字,出注。

三、汪氏引经据典较多,对于引用《素问》、《灵枢》、《金匮要略》等的内容,如“王相休囚”、“目睘系绝”、“跌蹶”等均据他校并加注。

四、若底本有误,但对校无据,采用他校。如“阴阳合传而精明”中的“传”,据《灵枢·本神》“故生之来谓之精,而两精相搏谓之神”,改为“搏”。校注者2009年3月

鲍 序

医者意也,然必有一定之理焉。应之无穷,而操之不爽。自《内经》著四诊之说,后之言医者,莫能稍出其范围,而其显然易见。确然有凭者,必自望色始。汪君广庵,夙精医理,尝邮寄所著望诊一卷,[1][2]属序于余。余惟医虽小道,然善用之,足以挽阳愆阴伏伏:隐藏。《广韵》:“匿藏也。”[3]

造其极,将必有进于是者,然则是书之成,特其嚆矢焉尔。梁安胡宝铎谨。光绪元年仲冬新安鲍诚衷敬书[1]惟:思考。《说文》:“凡思也,从心德声。”[2]阳愆阴伏:阴阳失调。愆(qiān迁):差错。《说文》:“过也。”[3]嚆矢:带响的箭,比喻事物的开头。

翁 序

[1]

医书何自昉哉,盖自神农尝百草,黄帝作《内经》,而医道以[2]兴,亦医道以备。厥后虽仲景採方,叔和集《脉》,《千金》《外台》汇针灸杂法,然皆不过广其诊之之意,益其治之之方耳。自兹以降,诊法愈疏,治法愈乱。甚至有定之药性,不守旧而从新;无定之病情,不言诊而论治。至于今业岐黄之术者,竟昧《灵》《素》之书矣。此吾友汪君所以精思极论,著望诊之法,定遵经之名也。经者何?道之常也。遵经者何?以《内经》之道,万世可常行,万世所当遵也。遵经而言望诊者何也?治病必先知诊,诊病必先知望,望诊之法,必遵乎《内经》也。曷言乎遵《内经》也,法始于《灵》《素》,道本于岐黄,《遵经》则不惑于邪,《遵经》则不离于正。以《内经》考《遵经》,则《遵经》之法愈著,以《遵经》解《内经》,则《内经》[3][4]之理益明。自是若爇猾,若燃犀,举凡违经背法之说,侮经乱法之谈,其矛盾支离,无不灼然可见。斯不负黄帝作《内经》之意,即不负汪君著《遵经》

之愿矣。至其辨色之精,观形之确,书中提纲挈领,烁若列眉,又何须鄙人称述哉,余不敏,无以为序,谨述其意如此。光绪元年岁次乙亥小阳月西安师孔氏翁体具撰[1]昉(fǎng):开始。[2]採:为“采”的异体字。下文出现均不注解,以本条为参。[3]爇猾:比喻消除混乱。爇(ruò):燃烧。猾:《玉篇》:“乱也。”[4]燃犀:喻照亮光明。

陈 序

窃思医道之难也,不难于行其道,特难于明其理。理有未明,欲[1]无误于世也难,欲有济于世也更难。吾友广庵先生悯举世之多误,念斯道之难明,然故因《灵》《素》之微言,述气色之奥旨,岁夏著成《遵经》一书。予于观感之余,始知先生学本《内经》,法遵前圣,凡医家之至理,无不洞彻而精明。然医理虽明,未尝矜其明,炫其明,[2]以己之明,斥人之不明,正所谓格致深而精微尽悉,学问至而意气胥平者也。予也自揣,原未深知医理,第思轩歧问答,而后历代不无补救之文,宋元授受以来,当世实少承先之士。今观先生所著之书,其立说也,黜华崇实,其备法也,酌古斟今。且举前人所已言者,能达其意前人所未言者,复补其辞,正不徒循气候以观气色,分五行以察无脏而已也。盖千变万化,道其详者不一端,而探本穷源,握其要者有一定,医林中继往开来,不可为先生信之乎?至

于道之或行或止,先生不自计,而予亦不为先生虑者,诚以理既[3]明于一心,道自传于万世,夫岂管窥蠡测之才,所可同日语哉,是用不辞荒芜,而为之序。光绪元年岁在乙亥小阳月西安寅阶氏陈祖舜撰[1]悯:哀怜。[2]格致:推究,研究。《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3]蠡测:以瓢来测量。蠡(lí):瓠瓢。《前汉书·东方朔传》:“以蠡测海。”

题 辞

著就《遵经》妙化裁,非惟继往又开来,良医益信犹良相,触手[1]成春万象回。向稔汪君医学深,今观佳作更相钦,书明《灵》《素》[2]行行玉,道衍岐黄字字金,起死回生推国手,觉聋振瞶见婆心,待看后进咸宗日,到处春光满杏林。西安陈任莘觉民氏题

望诊详明信不虚,知君医学括群书,篇篇立法皆居要,应变无穷[3]任卷舒,《遵经》著就法门开,扼要钩元妙绪来,奥义分疏删旧注,深文阙略补新裁,书中至理层层透,言外精神处处该,后学若还迷觉路,从兹指引勿徘徊。西安陈桂林一枝氏题[4]

先生医学博而该,捧读成书见化裁,本是清言抒妙理,却同秋水绝尘埃,手定《遵经》百十篇,先生

医学浩无边,清源正本文宗圣,就简删繁句欲仙,阅尽无言非妙道,吟来何处不真诠,杏林从此留佳作,后进其知效法焉。西安郑成达德材氏题[4]

阐发岐黄至道该,《遵经》著就可开来,书参贤圣民疲起,药配君臣国脉培,体物阴阳言外显,周身气象望中推,从今董杏饶春色,活法流传到处栽。西安陈济巨川氏题[3]

从事岐黄数十年,躬修德业两能全,《遵经》补述参元妙,望法求源则古先,手著春风回造化,书成秋水括真诠,况将儒术通医术,定卜名传道亦传。歙邑鲍诚衷秉之氏题

先生悯世不常醒,昼夜编删手未停,解释歧黄增活泼,分疏气色益精灵,文中阐道兼明理。笔第传神又绘形,独有书名多寓意,想教后学亦《遵经》。梁安胡宝森运升氏题

治病医林渐失真,不思从古喜从新,今观望法能无我,始信《遵经》尚有人,气色疏来辞达意,形容演出笔传神,后生由此通《灵》《素》,寿域宏开大地春。淳安胡钟文集熙氏题[5]《遵经》著述实奇哉,读竟心中塞顿开,业业兢兢增阙略,平[4]平坦坦释疑猜,羡君识见多超迈,愧我参观少博该,但愿化为千万卷,扶持黎蔗跻春台。同学弟西安陈昌科泰阶氏题

相传望法已难知,忽见《遵经》意转疑,·走向案头求玩赏,揭开卷面果新奇,写来形色无遗义,读去文辞有妙思,不是今朝亲道范,专功伪诀作盲医。茅屋居士何许人题

人道《遵经》脱旧胎,予言析理出新裁,图新舍旧非佳士,依旧翻新乃俊才,旧迹不曾新进践,新知必自旧闻开,若无旧德垂先觉,那有新书启后来。

西安陈任莘觉民氏又题

读书竟日似忘饥,不为功名只为医,新样翻来依古法,篇篇著述效轩歧。愚兄 奎星五氏题[6]

从前邻里号书呆,今日书成达化裁,慢道歧黄多[4]

秘奥,功深何患不兼该。愚兄 堂院宾氏题

潜心稽古让吾兄,动苦吟哦厌不生,著就《遵经》初脱稿,入深出浅尽详明。胞弟 灏廷士氏题[1]稔(rěn):《说文》:“谷熟也。”意为熟知,熟悉。[2]瞶(guì):目无精光。[3]元:清康熙皇帝名玄烨,避讳“玄”,改为“元”,意同“钩玄”。[4]该:通“赅”,全面。[5]阙:通“缺”。[6]慢道:随便地说。慢:傲慢不敬,随便,放肆。《三国志·魏书·荀或传》:“其辞悖慢”。道:说、讲。《盐铁论·遵道》:“道古以言今。”

自 叙

予先君石城翁,讳坤坚,字义彰,读书之暇,尝谓予曰:医之为道,至精至微,明辨而行之,则可以济众,冒昧而施之,适足以杀人。[1]尔学医有年矣,·抑亦知其要否?予起而对曰:昔轩辕氏定本草,[2]作《内经》,卢扁雷桐,莫不遵其规矩,汉晋唐宋,鲜能出其范[3]围。今读其遗文,会其指趣,其法门有二,一曰诊,一曰治。望闻问切者,诊法也,针灸药石者,治法也。将欲治之,必先诊之,非诊无以知其病,非诊无以知其治也。顾欲知其诊之所当然,究其诊之所以然。则凡天地古今之理,南北高下之宜,岁时气候之殊,昼夜阴晴之变,以至赋禀强弱之不齐,老少居养之各异,莫不著见于四诊焉。岂但明乎血气经络皮肉筋骨,与夫病之五脏六腑,症之七情六淫也哉。盖著乎外者,本乎内,见于彼者,由于此,因端可以竟委,溯流可以穷源。是故寒热补泻之法,因诊而定,标本先后之理,因诊而分,七方十剂八法九针,莫不因诊而决用舍焉。昔贤所谓明

理者,明此理也;辨证者,辨此证也。理不明,则证莫能辨,证[4]不辨,则治莫能分,故治病必须知诊,诊病必须遵经。予先君曰:入门矣,未入于室也,经文深奥,诊法精微,既已识其大纲,尤当考[5]其细目,慎之哉!穷理尽性之事也。格物致知功也,身家之所寄托,[6]生死之所相关也。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勉旃勉旃。余退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