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医学专科能力建设专用初级教材——儿科分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7 14:26:00

点击下载

作者:国家卫生计生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超声医学专科能力建设专用初级教材——儿科分册

超声医学专科能力建设专用初级教材——儿科分册试读:

前言

超声医学尽管是一门年轻的新兴学科,但是早在30年前,世界卫生组织(WHO)就曾断言,继X线之后,超声将是最有效的医学影像诊断方法。实践证明,超声自20世纪60年代用于临床以来,以其安全便捷、廉价高效等诸多优势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普及应用,对提高和改善医疗保健质量做出了巨大贡献。

据WHO统计,目前,在医院的每3次医学影像检查中就有1次是超声检查。加上其在初级卫生和妇幼保健机构的应用,实际已远远超过这一比例。随着超声设备性能的不断提升和许多新技术的开发和创新,超声仪器的体积越来越小,造价越来越低,使用更加方便,而功能也更加强大和完善。现在,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超声均被广泛用于器官的解剖成像、血流检测及许多生理和病理生理学方面的评价,并且在介入性诊断和治疗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超声技术几乎达到临床各科无所不用的程度,成为许多疾病首选的影像学诊断方法。特别是超声造影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使超声不仅成为所有影像学诊断方法中应用范围最广、使用频率最高、普及速度最快的一项基础检查技术,而且正在向功能评价、靶向治疗等更广阔的领域发展。最近,在医学理念由传统的被动治疗医学为主向主动的预防医学为主转移的定势下,“预防影像学”的概念已经形成,超声以其诸多优势,在其中扮演了最主要的角色。

超声医学的迅猛发展和超声诊断仪器的迅速普及,导致合格的超声诊断医师严重匮乏,而大量未经正规培训的人员从事临床超声诊断。这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特别在发展中国家更为突出。正像WHO临床影像诊断研究组所指出的:“技术水平比设备更为重要。因设备使用人员教育不足及经验缺乏而造成误诊的有害性并不亚于没有仪器设备辅助工作的情况;尤其是超声成像,尽管其设备比许多其他影像设备廉价,但有效的超声检查对医师技术的要求更高”。其原因为:①超声诊断的有效性和正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超声医师既能通过规范而熟练的检查技术获取理想的图像,又能对图像做出正确解释;②超声影像技术使用的广泛性,要求超声医师必须具有临床多学科和其他影像学科的相关知识,还应了解必需的超声物理学知识,可见超声影像诊断医师应比普通专科医师具有更广博的医学专业基础;③超声设备更新迅速,新技术不断推向临床,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超声医学的特点及其对技术人员素质的要求,为超声从业人员的培养和训练提出了严峻挑战。

鉴于超声医学迅速发展的要求和我国目前超声队伍的现状,特别是医疗改革的迫切需求,超声诊断人员的规范化培训已成为我国超声学科建设和管理中最急迫和最主要的内容之一。

我国地域辽阔,超声从业人员估计十多万。面对如此众多的待培训人员,我国已经在超声诊断医师的培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由于超声医学还是一门操作技术要求很高、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必须要有明确的要求和系统的教学内容,同时给学员提供严格的检查技术和技巧的规范化训练,才能使学员在超声基础理论和临床诊断能力方面获得全面提升。为此,国家卫生计生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组织国内外超声领域的90多名专家历时一年时间,编写了一套超声诊断医师能力建设专用初级教材。为力求教材的权威性、系统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尽管教材内容几经编者集体讨论,并参考了WHO对超声医师培训的要点、原则和标准,可谓字斟句酌,企望能为分层、分类、分级地制定了我国超声专业技术人员能力需求和岗位培训标准提供教材教学保障,推动我国超声医学专科能力建设和学科建设的健康发展。但是,由于受训人员基础相差悬殊,专业取向不同,教材很难覆盖全部需求。加之各位编者对培训的理解和认识尚难完全化一,以及初稿形成后未能征求广大基层超声工作者的意见,教材的不尽人意之处在所难免。期盼读者不吝赐教,为教材的逐步完善建言献策。

这套教材是在国家卫生计生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的直接领导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编者所在单位的鼎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姜玉新 王金锐2016年3月第一章 颅脑第一节 概述(一)解剖

新生儿前囟呈菱形、后囟呈三角形,颞囟位于顶骨侧下方,乳突囟位于顶骨后下方。前囟在1~2岁时闭合,其余各囟均在出生后不久闭合。早产儿后囟未闭时,也是超声检查的声窗。

侧脑室位于两侧大脑半球、脑白质内,向额叶延伸为前角,向枕叶延伸为后角,向颞叶内延伸为下角。侧脑室经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第三脑室经中脑导水管与第四脑室相通。第四脑室经正中孔和外侧孔与蛛网膜下腔相通。侧脑室体部、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均有脉络丛分布。

大脑由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后动脉供血。各支脑动脉及脑底动脉向脑实质内发出两类分支,分别是皮质浅穿支和皮质深穿支,供应脑灰质和相邻的脑白质。大脑前动脉走行于前正中裂内,皮质支供应额叶内侧面和底面;大脑中动脉以水平段向外延伸,皮质支分布脑半球外侧面;大脑后动脉皮质支主要分布枕叶内面和颞叶下面。大脑中动脉的水平段发出多支穿通支,垂直向上入脑实质内,供应脑深部灰质核团和内囊,又名豆纹动脉,其中最粗大的一支为中央动脉。中央动脉垂直于大脑中动脉主干,不受颅压影响,可反映基底神经节局部脑血流灌注。依据超声多普勒显示各动脉及其分支血流参数,评价脑血流灌注状态。

新生儿的椎骨的骨化中心尚未融合,部分呈低回声,成为超声检查的声窗。椎管是由椎骨的椎孔、骶骨的骶管与椎骨之间的骨连结组成的骨纤维性管腔。内容物有脊髓被膜、脊髓、脊神经根、马尾等。脊髓中央管向上接第四脑室。小儿脊髓圆锥终止于第3腰椎水平,向下以终丝附于尾骨。脊髓颈段以下的脊神经根在脊髓腔内平行于脊髓排列,至腰、骶和尾段的脊神经根在椎管内垂直分布,与终丝组成马尾。(二)重要相关知识

1.新生儿颅脑超声诊断的局限性

由于超声对硬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颅脑边缘及幕下部位的少量出血不敏感,怀疑有这些病变时应作CT检查。出生1~2周左右CT检查显示阴性者,并不能排除颅内出血的可能性,应做超声检查确诊,因为超声对脑室及脑室周围的出血有较高的敏感性。MRI比CT能更有效地显示缺氧缺血性脑病,能准确地反映脑内病变的部位、范围及性质。

2.脑脊液的循环

新生儿的脑脊液循环由主通道和副通道共同构成,在脑脊液的循环中发挥作用。经脉络丛分泌、蛛网膜颗粒吸收为脑脊液循环主通道,而副通道是指室管膜、蛛网膜、软脑膜、神经鞘等也都兼具有分泌和吸收脑脊液功能。成人脑脊液循环由主通道构成,每天产生约500~600ml,每天更新3~4次。脑脊液循环主通道是由侧脑室、第三脑室、第四脑室顶部的脉络丛产生脑脊液,经室间孔、第三脑室、中脑水管、第四脑室、正中孔、外侧孔入蛛网膜下腔,经蛛网膜颗粒吸收。小儿脑脊液循环速度比成人快。

3.MRI

MRI是诊断脊髓病变的“金标准”,可以很好地显示脊柱脊髓的结构及其病变,软组织分辨率高、可全面的多方位成像。但MRI对脊髓的运动评价有局限性。超声可实时显示脊髓振动,显示脊柱畸形与骶尾部肿瘤,是新生儿和婴儿脊柱病变的影像学方法之一。第二节 检查前准备(一)采用仪器、探头

1.仪器(1)仪器设置:

采用B型超声诊断仪或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建议首选彩超仪。选用颅脑或新生儿预置条件,输出功率设置为颅骨热指数(TIc)<0.7(限定60分钟),机械指数(MI)<0.7(无限定时间)。脊柱检查时仪器的输出功率设置同颅脑。(2)探头:

颅脑检查采用扇扫或微凸探头,结合线阵探头,探头频率以获得颅底的最大深度为限,尽量用频率较高的探头。线阵探头具有扩展成像或梯形成像功能。早产儿的探头可采用5~10MHz,足月儿和婴儿可采用分别3.5~7MHz。

新生儿和婴儿脊柱检查均可采用线阵探头,频率5~10MHz。使用的耦合剂预热,避免对患儿的冷刺激。

2.消毒隔离(1)对新生儿(尤其是重症监护的新生儿)检查前,探头应进行清洁、消毒。对可疑特殊感染的患儿,应采用一次性隔膜包裹(或无菌探头套),执行相关院内感染的制度规范,预防交叉感染。(2)对进入重症监护室的仪器,应清洁除尘,重点是探头及其缆线。(3)对新生儿检查前,应强调操作者手部卫生,针对特殊感染的患儿检查时,应戴一次性手套。(二)体位

患儿安静仰卧位,一般无需特殊准备。在NICU的患儿,头皮针的穿刺部位应尽量避开前囟,为颅脑超声检查预留检查的声窗。对未进行机械通气的早产儿,如需经颅后囟或乳突囟扫查时,则采用侧卧位。腰、骶尾部脊柱检查时采用侧卧位,背部后弓。(三)镇静

新生儿和小婴儿熟睡状态下即可完成检查,无需药物镇静。第三节 颅脑的检查方法、流程及基本图像存储

新生儿和婴儿的颅脑超声检查分别为经前囟扫查、经颞囟或乳头囟扫查和经后囟扫查。经后囟扫查用于后囟尚未闭合的早产儿。经下列声窗扫查存储上述相关图像。

1.经前囟扫查

包括冠状切面、矢状切面。

2.经颞囟或乳突囟扫查

探头置一侧颞囟或乳突囟,声束平面近似水平位扫查。

3.注意事项(1)颅脑超声检查操作一定是连续的扫查,在冠状面扫查时尽量使双侧颅底骨强回声左右对称,以免将正常对称的声像误判为双侧不对称。(2)经前囟超声检查是新生儿和婴儿颅脑检查主要方法,经颞囟或乳突囟扫查则是对经前囟扫查盲区的补充,也可用于解决多普勒超声的角度依赖性。由于足月新生儿后囟已闭合,只在早产儿后囟尚未闭合,并且患儿可以侧卧位时,进行补充扫查。必要时可加做后囟扫查。(3)图像的深度调整通常以目标图像大小占整个图像深度的约3/4为适度,以达到完整、清楚显示的目的。深度太浅,显示脑结构不完整,易遗漏信息;深度太大,图像太小,不易显示细微病变。(4)彩色多普勒和脉冲多普勒检测的Scale的调节,因显示不同的血流信号而异。显示和检测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水平段时,约Scale 50cm/s;显示和检测中央动脉和静脉、静脉窦的血流信号时,约Scale 15cm/s。CDFI的增益的调节以血流无外溢和无周围彩色噪声为适度。(5)对新生儿脑和脊髓的超声检查,严格遵循ALARA原则,即最低有效剂量原则。尽量缩短超声检查时间,充分利用存储的动态图,回放分析。有条件的机构可采用三维仪器,获得三维容积图像,进行离线多平面成像、测量分析。第四节 脊柱的检查方法、流程及基本图像存储

脊柱超声检查的仪器输出功率设置及其安全性要求同颅脑。分别进行脊柱长轴扫查和脊柱短轴扫查,存储相关图像。第五节 正常声像图(一)颅脑的正常声像图

1.经额叶冠状图

经额叶冠状图显示大脑纵裂居中、双侧脑半球的额叶对称,中线无偏移(图1-5-1)。图1-5-1 经额叶冠状图1.额叶;2.大脑纵裂

2.经侧脑室前角冠状图

经侧脑室前角冠状图显示双侧对称的侧脑室前角,呈羊角形的无回声,前角之间的无回声区称透明隔腔。在双侧侧脑室前角间、透明隔腔上方的低等回声带是胼胝体(图1-5-2)。图1-5-2 经侧脑室前角冠状图1.侧脑室前角

3.经第三脑室冠状图

经第三脑室冠状图显示中线居中,第三脑室两侧、侧脑室前角下缘为尾状核头部;尾状核头部下方、第三脑室两侧对称的椭圆形区域为背侧丘脑(图1-5-3),背侧丘脑的外上方为豆状核区域。大脑外侧裂显示为“Y”形的高回声。第三脑室内的脉络丛回声在正常情况下不易识别,当局部脉络丛出血时,则显示明显,表现为高回声团。CDFI模式下显示大脑中动脉(外侧裂段)及其分支的豆纹动脉(多支),其中最粗大的一支即为大脑中央动脉,两侧血流信号对称。大脑中动脉外侧裂段及大脑中央动脉的脉冲多普勒流速曲线图,此图上测量相关血流参数。图1-5-3 经第三脑室冠状图1.胼胝体;2.第三脑室;3.背侧丘脑

4.经侧脑室三角区冠状图

经侧脑室三角区冠状图显示中线结构居中,左右两侧脑回声对称、无偏移。侧脑室体部三角区的脉络丛呈对称、等宽的“八”字形高回声(图1-5-4),其前方近探头区域为顶叶,两侧“Y”形裂的下方为颞叶,侧脑室的颞角位于其中央,无扩张。在小脑幕下方回声增强区域为后颅窝小脑部。图1-5-4 经侧脑室三角区冠状图1.脉络丛;2.侧脑室

5.经枕叶冠状图

经枕叶冠状图显示正中为后纵裂隙,两侧对称分布的是大脑枕叶,枕叶脑沟回的分布均匀,无高回声团(图1-5-5)。图1-5-5 经枕叶冠状图1.枕叶

6.正中矢状图

正中矢状图显示了脑中线的结构。位于正中的胼胝体,由前向后依次为胼胝体的嘴部、膝部、体部和压部;胼胝体下方由前向后依次显示有透明隔腔、穹隆、第三脑室(图1-5-6),在第三脑室下方显示的自上而下窄带样无回声是中脑水管,中脑水管下方类似三角形的是第四脑室,后方是小脑。CDFI正中矢状图显示大脑前动脉及其分支,血流信号朝向探头。在胼胝体的体部和压部的周围,CDFI显示了下矢状窦和大脑内静脉的血流信号,血流信号方向背离探头。大脑大静脉与声速垂直,有时不显示血流信号。直窦血流信号是识别小脑幕的标志,直窦上方为大脑枕叶,下方为后颅窝的小脑。各部血管的脉冲多普勒速度曲线,在此图上测量相关血流参数。图1-5-6 正中矢状图1.胼胝体;2.透明隔腔

7.经侧脑室旁矢状图

经侧脑室旁矢状图主要显示了侧脑室及其脉络丛。侧脑室后角(枕角)延伸到枕叶内。侧脑室的下角位于颞叶内。脉络丛自侧脑室室间孔的后方,沿侧脑室体部分布,部分位于颞角的顶部,呈边界清晰的高回声。侧脑室体部的下方显示尾状核和背侧丘脑,以及其间的丘脑-尾状核沟(图1-5-7)。图1-5-7 经侧脑室旁矢状图1.基底核;2.脉络丛

8.经脑岛旁矢状图

经脑岛的旁矢状图显示颞叶及其内面的脑岛(图1-5-8)。图1-5-8 经脑岛旁矢状图1.枕叶(二)脊柱的正常声像图

1.脊髓圆锥长轴图

脊髓呈长条状低回声,中央管居中,在脊髓的下端局部膨大为脊髓膨大,显示脊髓圆锥的终止水平(图1-5-9)。图1-5-9 脊髓圆锥长轴图

2.终丝长轴图

脊髓圆锥末端向下方延伸,平行走行的线状回声为脊髓马尾,中央部细线样回声为终丝的回声(图1-5-10)。图1-5-10 终丝长轴图

3.脊髓短轴图

脊髓短轴呈两侧对称的、均匀的低回声,中心部为脊髓中央管回声。位于脊髓两侧的点状高回声为脊神经根,呈均匀对称分布。脊髓的胸、腰、骶段短轴声像图(图1-5-11)。图1-5-11 脊髓短轴图A.胸段短轴图;B.腰段短轴图;C.骶段短轴图

4.马尾终丝短轴图

在脊髓圆锥下方的横切图,显示中心部点状中等回声为终丝,周围中等回声为脊神经根(图1-5-12)。图1-5-12 马尾终丝短轴图第六节 测量方法和正常参考值(一)侧脑室

冠状面中线至侧脑室外缘直径与同一水平的中线至颅骨内板的直径之比,即“侧脑室比值”,正常比值<1/3。经旁矢状图显示侧脑室体部、三角区和后角,在丘脑尾状核沟水平测量侧脑室体部上壁与下壁之间垂直内径,正常上限为3~4mm。(二)第三脑室

经第三脑室冠状面显示位于正中的第三脑室,测量其左右宽径,正常为2~3mm,大于5mm为增宽。第七节 常见疾病及声像图表现(一)脑室内出血

脑室内出血(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IVH)多见于早产儿。孕龄<25周早产儿,IVH发生率较高。孕龄<33周、体重不足1500g的早产儿,重度IVH、脑白质软化、脑积水发生率高达20%,其中以孕龄<30周的早产儿最常见。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机械辅助通气、Apgar<5分、新生儿低血压、高碳酸血症和体外膜肺治疗等,均是发生重度脑室内出血的高危因素。与早产儿生发基质出血不同,足月儿脑室内出血多源自脉络丛、侧脑室尾端室管膜及丘脑等,常有实质内出血性梗死。新生儿静脉窦血栓栓塞可发生在大脑深静脉、横窦、上矢状窦和髓静脉。新生儿脑实质内出血常伴有丘脑出血。

1.常见超声表现(1)Ⅰ级为室管膜下生发基质出血。经前囟冠状图显示出血灶位于侧脑室前角下方的室管膜下;经旁矢状图显示丘脑尾状核沟的前方团块状高回声(图1-7-1)。出血可发生在单侧或双侧,较大出血灶压迫侧脑室前角使其变形。出血2~3周后,出血灶中心区呈低回声或无回声,周围绕以高回声,形成室管膜下小囊泡。囊泡以后逐渐吸收消失。图1-7-1 Ⅰ级出血,侧脑室前角室管膜下高回声团块A.冠状切面图;B.旁矢状切面图(2)Ⅱ级为室管膜下出血穿破室管膜进入侧脑室,但无侧脑室扩张。常显示为侧脑室前角处的高回声团,其次位于侧脑室三角区,脉络丛增宽、形态不规则或显示孤立小块状高回声(图1-7-2)。早产儿出血多位于室管膜下,而足月新生儿脑室内出血则以脉络丛出血常见。图1-7-2 Ⅱ级出血,脉络丛增粗、欠均A.冠状切面图;B.旁矢状切面图(3)Ⅲ级为脑室内出血伴脑室扩张。侧脑室内径增宽,一侧脑室轻微增宽仅表现为双侧脑室腔的大小不对称。血凝块在脑室内呈絮状中等回声、网状或团块状中等回声,因患儿仰卧位,侧脑室后角被高回声团填充,在侧脑室体部或前角处可显示积液分层现象,分层的上方液性暗区透声好,下方为沉淀的血凝块(图1-7-3)。侧脑室内的血凝块经治疗后可逐渐吸收消失。图1-7-3 Ⅲ级出血(旁矢状切面图)(4)Ⅳ级为脑室内出血伴脑室周围白质出血性梗死。由于脑室周围髓静脉受压,导致脑白质出血性梗死,表现为脑室旁白质内不规则高回声团。脑实质内的出血最常发生在同侧额叶、顶叶,也可位于基底节区、颞叶、枕叶、脑干等部位(图1-7-4)。脑实质出血团块逐渐液化形成囊腔,最后胶质细胞增生而消失;或与侧脑室相通形成脑穿通畸形。图1-7-4 Ⅳ级出血(冠状切面图)

2.注意事项及误诊、漏诊原因(1)90%以上的脑室内出血发生在出生6日内,其中大多发生在出生3日内。超声检查时间应在出生3~7日进行。有脑室内出血者,应每隔3~7日进行复查。首次超声检查无明显出血者,1周后复查显示有脑室扩张,提示出血的动态过程,应强调复查的重要性。(2)I级小范围出血者,仅在冠状位扫查时易遗漏,应采用矢状位等多方位、连续扫查,或采用高频探头,提高对小出血病灶的识别。(3)Ⅳ级出血应与颅内占位进行鉴别。(4)Ⅲ~IV级出血者常合并有脑白质软化、脑积水,应注意识别并随访复查。

3.病例(1)病例1-1

1)病史和相关检查:+3

男,6天,孕36周,剖宫产,G1P1,Apgar评分1分钟10分,5分钟10分,无窒息史。

2)声像图:

图1-7-5、图1-7-6。图1-7-5 病例1-1冠状切面图图1-7-6 病例1-1旁矢状切面图

3)超声描述:

双侧脑实质回声均匀,脑中线结构居中,脑沟回纹理稀疏,未显示占位性病变。透明隔腔、中间帆腔及Verge腔残存,最大内径5mm。双侧侧脑室扩张,体部内径分别为左侧8mm、右侧9mm,第三脑室最大内径3mm。双侧侧脑室内均显示团状、絮状回声。双侧脉络丛增粗、回声增强、形态不规则。小脑半球、蚓部及第四脑室内均未显示异常回声。CDFI:颅内动、静脉走行及血流信号未见异常。

4)提示诊断:

脑室内出血(Ⅲ级)。(2)病例1-2

1)病史和相关检查:+2

男,3天,孕34周,胎膜早破顺产,G3P1,Apgar评分1分钟8分,5分钟10分。

2)声像图:

图1-7-7、图1-7-8。图1-7-7 病例1-2冠状切面图图1-7-8 病例1-2旁矢状切面图

3)超声描述:

双侧脑实质回声均称,脑中线结构向左侧偏移约5mm,脑沟回纹理稀疏。透明隔腔残存,最大内径4mm。双侧侧脑室扩张,体部内径均为10mm,侧脑室内显示团块状及絮状低回声。第三脑室受压显示不清。双侧脉络丛增粗,回声增强、不均,形态不规则。右侧额叶、顶叶的侧脑室旁实质内及基底节区显示团块状高回声,大小45mm×40mm×27mm,边界不清,内部回声不均,显示散在片状低回声。小脑半球、蚓部及第四脑室内均未显示异常回声。CDFI:右侧基底节区高回声团块内未显示明显血流信号;豆纹动脉血流信号显示不清。大脑前动脉及左侧大脑中动脉舒张期血流信号消失,右侧大脑中动脉及双侧大脑中央动脉血流信号显示不清。

4)提示诊断:

脑室内出血IV级,基底节出血。(二)脑积水

脑积水(hydrocephalus)是脑脊液循环的动力学失衡导致的脑脊液聚积。小儿脑积水可以分为非交通性与交通性,或梗阻性与非梗阻性,或颅内压正常与颅内高压。先天性脑积水的治疗和预后与发生的时间、动态变化有关。对任何胎儿期或新生儿期有脑积水高危因素的患儿,均应进行超声筛查,早期检出脑积水及其原发病因。对脑室出血的患儿,应定期复查,检出早发性或迟发性脑积水。

1.常见超声表现

正常侧脑室前角呈缝隙状,轻度、中度及重度脑积水时,侧脑室前角分别呈管状、棒状和椭球状(图1-7-9)。可为两侧对称或不对称的侧脑室积水。轻度脑积水时可仅表现为侧脑室后角及三角区扩张。重度脑积水者第三脑室、第四脑室扩张、侧脑室明显扩张。梗阻性脑积水可显示为阻塞部位以上脑室明显扩张,阻塞部位以下脑室正常或缩小。依据脑脊液的循环路径,可根据扩张位置来判断阻塞部位,明确梗阻病因。应用超声引导定位的侧脑室穿刺,可用于诊断与治疗。图1-7-9 脑积水A.冠状切面图;B.旁矢状切面图

2.注意事项及漏诊、误诊原因分析

对于出血后脑积水的主要表现为脑室腔在短期内的进行性扩张,这种变化必须注意动态观察,避免误诊为单纯性脑积水。

3.病例

病例1-3(1)病史和相关检查:

男,7天,出生呼吸急促、呻吟,孕29周,剖宫产,G3P3,Apgar评分1分钟7分,5分钟8分,10分钟9分。(2)声像图:

见图1-7-10、图1-7-11。图1-7-10 病例1-3冠状切面图图1-7-11 病例1-3旁矢状切面图(3)超声描述:

脑中线结构无偏移,脑沟回纹理稀疏。透明隔腔残存,最大内径4.0mm。双侧侧脑室旁脑白质回声增强,以顶枕叶为著,未显示明显液性暗区及占位性回声。双侧基底节回声尚均匀。双侧脉络丛增粗、形态不规则。侧脑室明显增宽,体部内径分别为左侧7.0mm、右侧6.9mm。第三脑室内径3.0mm。小脑半球、蚓部及第四脑室内均未显示异常回声。CDFI:颅内动、静脉走行及血流信号未见异常。(4)提示诊断:

脑室内出血Ⅲ级伴脑积水。(三)脊柱裂与脊膜膨出

胚胎期神经板的卷曲闭合由胚体中段起始,向胚体的头、尾两端延伸。受致畸因素影响,神经管闭合不全多发生在神经管的头端和尾端,即颅裂和脊柱裂。严重的神经管闭合畸形多在胎儿期检出。新生儿颅裂或脊柱裂导致脊(脑)膜膨出,严重者呈脑膜脑膨出(颅裂)或脊膜脊髓膨出(脊柱裂)。脊柱裂以棘突及椎板缺如最常见,椎管向背侧开放。显性脊柱裂即开放性脊柱裂,椎管内容物从骨缺损处膨出,包括脊膜、脊髓、脊神经等直接显露于体表。隐性脊柱裂者椎管内容物膨出位于皮下,表面有皮肤浅筋膜层覆盖。神经管的胚胎发育过程中,外胚层皮肤与神经管过早分离,则导致中胚层存留于神经管与表皮之间,形成脊髓脂肪瘤、终丝脂肪瘤、皮下脂肪瘤等。如果外胚层与神经组织不完全分离则形成脊髓栓系、脊髓分隔、皮肤窦、表皮瘘等畸形。泄殖腔畸形、肛门直肠畸形、泌尿生殖道畸形等患儿,常合并脊柱裂,发生脊髓栓系、脊髓脊膜膨出的几率增加。

1.常见超声表现

脊柱裂超声表现主要为椎体异常、脊膜(脊髓)膨出、皮下脂肪瘤、脊髓脂肪瘤、脊髓裂、椎管-表皮瘘、脊髓栓系等。(1)脊膜膨出、脊膜脊髓膨出:

超声表现为骶尾局部囊状回声,并与脊膜腔沟通,或局部显示条线状的纤维粘连回声等(图1-7-12)。图1-7-12 脊膜呈囊状膨出(2)脊膜脊髓膨出:

局部囊内可显示脊髓低回声、马尾或终丝的回声及其因粘连形成的不均匀分布(图1-7-13)。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