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帝国史话奥斯曼帝国(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8 22:34:28

点击下载

作者:黄维民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世界帝国史话奥斯曼帝国

世界帝国史话奥斯曼帝国试读:

前言

世界性的大帝国,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要想全面了解世界历史,不可能不对世界帝国的兴衰与荣辱进行深入的研究。如果说,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学习历史可以长智慧、明哲理,那么首先就应该以世界帝国的兴衰与荣辱为鉴,从而开拓人类社会的理性。因为每一个世界性的大帝国,其历史发展都具有代表性。

奥斯曼帝国的兴起和衰落,向来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是人们对世界历史关注的重要焦点。尽管时至今日,一度骄横一世,令世界战怵的奥斯曼帝国早已烟消云散,但是通过重温奥斯曼帝国的历史和人物、制度和文化,触摸历史风云中许多鲜为人知的细枝末节,可以使我们在关于奥斯曼帝国庞杂的陈述中披沙拣金,钩沉发微,对曾经导致它的兴起和衰落的相互作用的各种原因,做出有益的探索,得出历史智慧的启示。

奥斯曼帝国的经历,特别是近代以来的社会发展,同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有着许多相似之处,都面临着突如其来的文化、制度、观念、经济形态的巨大冲击。它一方面在外部国际环境的压力下,在现代性与传统性不兼容的条件下,借助国家的力量,采取强制的手段,进行一种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另一方面又必须保卫国家的安全与生存,去解决因社会变革过程中,制度解体与经济混乱而造成的种种困难。

在历史上,奥斯曼帝国是一个横跨欧洲、亚洲和非洲的世界大帝国,在商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国际舞台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着辉煌的历史和伊斯兰教的社会文化背景。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奥斯曼帝国摆脱不了面对自己的神圣宗教和传统的价值观念所产生的迷惘和困惑。然而,随着世界地理的大发现,西方世界的欧洲西北角首先跨入资本主义大门。当人类社会初露新时代曙光之际,奥斯曼帝国仍然停滞在封建社会的落后状态。

奥斯曼帝国诞生于游牧与农业文明,它依存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其价值体系内自然有着不少阻碍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和实现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因素,所以使得这个具有伊斯兰特质的古老国家早期的资本主义发展十分缓慢。特别是在接连败于为自己所不齿的敌人手里之后,由盛变衰,积弱不振,一直面临着不平等的国际交往和沦为西方殖民地的困境。急剧的社会变化,沉重的历史包袱,使得奥斯曼帝国成为一个动荡不定,冲突日益加剧的复杂社会,进入了封建制度连续性危机的历史阶段。

在世界近代时期,先进的资本主义代替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潮流。奥斯曼帝国正是以西方冲击引起的民族危机为契机,以一系列具有西方化和世俗化色彩的社会改革为动力,揭开了近代历史进程的帷幕。奥斯曼帝国早期的社会改革,正是作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必要补充而出现在历史舞台。这些社会改革虽然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层次,但都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国家的富强。特别是这些社会改革与西方化交织在一起,以向西方社会学习为主要内容,是奥斯曼帝国近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在奥斯曼帝国早期的社会变革中,统治者阶层试图通过一系列具有西方化色彩的社会改革的尝试,通过学习和借鉴西方的先进经验,建立一支训练有素、装备现代的军队和行政机构,并重视能生产现代武器的科学技术,最终实现基于欧洲知识和技术的军事、经济和政治现代化的计划。他们引进欧洲的教师和学校,派遣留学生到欧洲去学习语言、科学和政治。他们设立翻译局和印刷厂以翻印大量的西方著作。这样做的最终结果,是在奥斯曼帝国造就了一个受过现代教育和具有亲西方色彩的新阶级、新社会阶层。特别是帝国的统治者不论怎样不情愿,也不得不允许构成现代国家及军队基础的那一切新思潮和新制度的传入。作为文明典范的欧洲,为奥斯曼帝国提供了那样多任人挑选的各种世俗反叛理论,如自由主义思想、爱国主义思想、民族主义思想,甚至革命的暴力思想,这些都深深地感染了那些前去探讨西方文明的奥斯曼帝国的学生和军校学员、外交官和驻外武官。久而久之,这些思想有了通向奥斯曼帝国的道路,给予了帝国青年学生、政府官员和军官们以新的动力和方向,并且导致了一系列社会变革和革命。

在奥斯曼帝国早期社会变革的历史进程中,社会改革的政治联盟基础比较薄弱,没有广泛动员全社会各阶层民众积极参加,仅依靠一些盛世末年的开明人物孤军奋战。虽然在他们身上确实有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也确实在奥斯曼帝国社会改革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由于社会改革未能触动帝国的封建统治基础,社会经济环境也比较恶劣,尤其是在帝国历史上基本没有发生过像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思想启蒙那样的思想解放运动。再加上封建积弊太深,官吏贪污腐败,国家税收过重,外债负担增加,以及广大民众那种一成不变的守旧心态和千古一揆的伊斯兰教价值观,致使社会改革步履维艰,进展迟缓,一直未能够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只是到了1908年由青年土耳其党人领导的宪政革命成功以后,奥斯曼帝国具有西方化色彩的社会改革的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对奥斯曼帝国的社会影响之深,才是史无前例的。

应当强调的是,奥斯曼帝国的社会改革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它主要是为了回应西方列强的示范性挑战,以及对统治集团利益和政治地位所构成的威胁,而不是为了缓解长期的封建神权统治所积蓄的社会压力和全面发展资本主义。换句话说,这种改革是功利性的,而非制度性的,只是学习西方先进的器物,而非学习西方的社会制度。因此,奥斯曼帝国的社会改革就有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形成了一系列二元社会并存的格局和历史的错位。

在社会变革的历史进程中,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变革,尤其是文化价值观念和社会结构的转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有分歧,有争论,有为不同社会集团的既得利益和政治观点的斗争,都是非常正常的历史现象。因此,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社会变革一旦启动,就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也是一个人心所向的社会进步过程。它将会对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起到一种承前启后的积极推动作用。

在奥斯曼帝国兴与衰的历史变迁中,最基本的变化,就是由一个多民族军事联合体的帝国,演变成了一个民族性的现代国家;由一个具有伊斯兰性质的神权国家;演变成了一个共和国;由一种官僚封建主义,演变成了一种现代资本主义,最终使奥斯曼人的民主体制、经济形态、道德观念、文化价值、民族关系等都得到了巨大发展。这种社会的进步,是在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内,通过一代又一代的改革家们不断努力才得以实现的,是以奥斯曼帝国自身覆灭为代价的,因此,可以这样认为,今天的土耳其共和国,既是从奥斯曼帝国的失败与崩溃中傲然崛起的,也是在奥斯曼帝国的历史经验和社会进步中脱颖而出的。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人类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是以混乱与痛苦为代价,来换取机会与新生的历史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同时具有毁灭性和创造性。

总之,奥斯曼帝国兴衰史可以使我们领悟到这样一个真谛: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先进与落后,强盛与衰落之间的互变因素,在人类社会的交往中,在世界历史统一体形成过程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历史现象,它完全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和人类文明交往的急剧发展的普遍扩大,以及对它的适应性。按一般社会发展的规律,历史与文化传统的悠久、深厚和自成体系的程度,决定了社会发展的阻力和冲突的程度,决定了社会变革的曲折性、复杂性与变异性的程度。因此,奥斯曼帝国的兴衰,涌动着历史的反思,闪烁着对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启示。

为了客观地反映奥斯曼帝国由兴到衰的历史全貌,作者从结构框架上把全书分为7章,用将近30万字对帝国历史做了简明系统的全面叙述。在时空上纵贯数百年,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惊心动魄;历史事件人物繁多,各具其貌,历经沧桑。力图通过奥斯曼帝国从崛起到衰亡的历史发展轨迹,反映出奥斯曼帝国社会的历史特点和规律。此外,在撰写方法上,尽量做到融真实性、趣味性、可读性于一体,既尊重历史事实,又文笔流畅生动,使得历史情节引人入胜。

作者祈愿本书有助于广大读者从中获得有益的东西,并为中国的奥斯曼帝国历史的深入研究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此外,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作者曾借助了国内外许多同行的研究成果,参阅了许多文献和参考书籍,从中获益良多,在此对他们深表感谢。事实上,把个人洞察入微的见解与前人累积的智慧综合为一体,委实是最愉快不过的事。

另外,由于笔者的水平有限,加之资料匮乏,因而书中的不足和缺憾在所难免,在此恳请专家学者们批评指正,希望大家共同为中国奥斯曼帝国的学术研究添砖加瓦,努力奋斗。黄维民k2013年10月8日第一章寻根:小亚细亚的突厥民族

打开世界地图,在东半球的中心,有一个横跨小亚细亚半岛和巴尔干半岛的国家,它北临黑海,西滨爱琴海,南靠地中海。飞架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上的索桥将欧、亚两大洲紧密地连在一起,这个国家就是土耳其。土耳其位于奥斯曼帝国解体前的中央地区,这块神奇的土地由于在历史上曾经是横跨欧、亚、非三大洲、雄霸世界的奥斯曼帝国的中心而辉煌一时,这里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是人类文明发祥的中心地区之一,保留着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遗产。它不仅是连接东西方世界的唯一纽带,而且在商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国际大舞台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独一无二的地理位置,使得许多人类文明都曾把它列为理想的家园,被称为“人类文明的摇篮”。奥斯曼帝国就是在这片古老、神奇、独特的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3世纪的时候,奥斯曼人仅是分散居住在属于拜占廷帝国的安纳托利亚地区的许多突厥公国之一。在以后的两个世纪中,他们进入了一个新纪元,在世界历史舞台上,不仅建立了一个包括以前拜占廷帝国的东南欧和安纳托利亚的大片地区,而且还包括匈牙利与整个阿拉伯世界,雄霸欧、亚、非三大洲的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封建军事帝国。正是由于这种地理和历史的因缘,奥斯曼帝国成了东西方商业贸易和社会文化的交汇之地。

奥斯曼人的祖先,是从中亚迁徙到小亚细亚的突厥民族中乌古思部落的一支。而随着小亚细亚地区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突厥游牧部落作为奥斯曼帝国在崛起过程中赖以补充的后备军,顺利地完成了由突厥人到奥斯曼帝国社会一分子的转变。一、突厥人的起源与大迁徙1.何为突厥人

一般来说,“突厥”一词在学术用语上是一个通用的专属名词,泛指很早以来就开始讲着突厥语的那些游牧民族。

突厥人的早期历史,有很大一部分相当含糊。有些含糊之处是靠神奇传说,或是通过加枝添叶地虚构事实而整理成章的。即使那些年代较近的理论学说与有关历史资料,也未必可信。在奥斯曼帝国时期,许多著名的历史学家著书立传,认为突厥人是乌拉尔—阿尔泰语族的一个分支。然而,今日一些国际上有名的语言学专家则认为,乌拉尔语族(包括芬兰语、爱沙尼亚语、匈牙利语等)和阿尔泰语族(包括突厥语、蒙古语、满族通古斯语,可能还包括朝鲜语)之间的基因关系,一直未得到科学性的证明。虽然阿尔泰各语种之间的关系还不太清楚,但有一点似乎是明晰无误的,即历史学家们一致认为,突厥人一度属于阿尔泰种族的一个部分。同属于阿尔泰人种的还有蒙古族、满族、保加利亚人,可能还有匈奴人等。历史上突厥人最早出现在贝加尔湖南面、戈壁沙滩以北的今日蒙古一带。中国历史上早期的有关资料,提到过一个由这类草原游牧部落组成的军事联盟,中国人在历史上称这类游牧部落为匈奴。其中突厥部落所占的成分很可能最大。匈奴中西侧的一支,被鲜卑人不断驱赶向西,于公元5世纪出现在欧洲,被西方人称之为匈奴人。

这一地区幅员辽阔,但由于土地贫瘠,水源匮乏,气候恶劣,使得社会经济的发展异常缓慢,而且越来越不能保证不断增长的游牧民对生活品的起码需求。所以自古以来,这一地区一直经受着周期性牧场危机的冲击,这种冲击,不仅动摇着这一地区原始的经济基础,而且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气候条件的不断变化,引发出了一系列游牧民族连续不断地向居住在大草原边缘的农耕文明地区的大迁徙。这些不断向中亚、西亚以及东欧南部、西部迁徙的游牧民族,经过连年的混战和不断地向外迁徙,并在许多地区转为定居。他们的社会结构十分复杂,氏族部落是其最基本的社会生产单位。在形式上,各民族部落执掌大权的首领,一般是由氏族部落的民众大会推选出来的,但事实上,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已成为世袭的统治者。这种处于封闭状态下的社会,血缘和宗法氏族制一直是维系氏族部落的牢固纽带。广大的游牧民也把氏族部落视作维持他们自身生存的唯一依靠,而且以首领为首的少数显贵也凭借着这种血缘关系、宗法氏族制度以及各自部落的习惯法来巩固和延续他们的统治,并享有各种特权。由于这些游牧部落的社会生产力低下,战争与抢劫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血亲复仇、同族复仇盛行。血亲复仇既是被害人亲属的权利,也是义务,不能随意放弃。加害人的亲属则必须共同为加害人承担责任。

据史料记载,583年突厥部落分裂为东西两汗国。东部的突厥部落政权以一条向北流入贝加尔湖的河流为中心,他们多从事放牧、经商和农业。这些突厥部落政权或是由于向中国中央政权臣服,或是由于部落与部落之间,经常为争夺牧场、牲畜、土地和水源等诉诸残酷的武力,而时起时落、时隐时现、如同走马灯似的交换着,使人们的社会生活一直持续在恐怖之中,难以获得片刻的安宁。

其他一些突厥部落则向南、向西推进,到公元10世纪时,这些不屈不挠的游牧民族已定居在中亚地区。南以咸海和锡尔河下游为界,西以里海和伏尔加河下游为界,东北以额尔齐斯河为界。他们主要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以放牧骆驼、马、牛和羊为主。有少数定居的部落在沙漠绿洲种植谷物,在商业集市上进行实物交换,以牲畜、兽皮、林产和战俘,换取来自南方和西方穆斯林边境的商品货物。这些昙花一现的突厥游牧部落政权,因坐落在中国通向西方的丝绸之路上而颇得地利之便,也曾经盛极一时。

历史上的拜占廷帝国为了抵抗伊朗高原上波斯帝国对小亚细亚的入侵,曾经从首都君士坦丁堡多次派出使者,向这些突厥游牧部落进贡,以期得到他们的帮助,这足以证明在当时突厥游牧部落政权实力的强大。但是这些突厥游牧部落政权,也像东部的突厥兄弟一样,因连年不断的战乱、灾荒、瘟疫,以及外族的入侵,时不时就土崩瓦解了。然而,这一地区却一直保留着突厥种族的特征。2.落户小亚细亚

公元11世纪中叶,讲突厥语的乌古思、土库曼各部族开始大量涌入拜占廷帝国统治的小亚细亚地区。在拜占廷帝国与突厥人在公元1071年进行的曼齐克特战役前后,大约有二百多万突厥人在小亚细亚地区落户。位于东地中海沿岸的小亚细亚,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列强争夺的地区。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之后,小亚细亚归属于东罗马帝国。公元5世纪初期,伊朗高原上的波斯人建立的萨珊王朝,成了西亚最强盛的国家,他们开始同拜占廷帝国通过残酷的战争交往争夺小亚细亚地区。几乎在整个6世纪,两个大帝国一直处于你死我活的交战之中。然而,最终的结果是,除了极大地消耗了这两个帝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之外,波斯人的萨珊王朝并未获得最后的胜利而夺得小亚细亚。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崛起之后,通过不断向外扩张的“圣战”,相继占领了西亚与北非的广大地区,但在拜占廷帝国顽强的抵抗下,虽然领土大幅度地缩小了,但小亚细亚这块极为重要的战略要地,却一直都在拜占廷帝国的控制之下。在其后的几个世纪中,小亚细亚成了拜占廷帝国有效抵抗伊斯兰阿拉伯帝国侵略进攻的坚强堡垒。从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小亚细亚的托罗斯山脉和其东部的亚美尼亚高原,成为了基督教世界与伊斯兰教世界的分界线。

在公元9世纪初至11世纪初的二百多年中,拜占廷帝国又重新进入了它的黄金统治时代。公元10世纪下半叶,伊斯兰阿拉伯帝国因宗教与权力的斗争,统治阶层内部出现混乱与分裂。无休止的内讧和战乱,使得阿拉伯帝国的国力逐渐衰微,失去了对外征服和领土扩张的能力。而此时的老对手拜占廷帝国却利用这一大好的局势,一改过去消极退让和防御的战略方针,采取了转守为攻的军事手段,派出远征大军,相继收复了被阿拉伯人长期占领的克里特岛、塞浦路斯岛以及西亚的叙利亚一部分。而当突厥人不断迁徙来到小亚细亚时,拜占廷帝国的疆土已经扩大到了叙利亚北部、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等广大地区,成为当时横跨欧洲与亚洲的庞大帝国,可谓雄极一时。

居住在中亚地区的突厥游牧部落在大量涌入小亚细亚之前,就因与这一地区广大穆斯林经济上和文化上的交往,而逐渐皈依了伊斯兰教。人们一般认为,伊斯兰教在突厥人中兴旺盛起,使他们最终皈依伊斯兰教,主要是通过与穆斯林的广泛接触而造成的。一是在南边边界上常有的小规模冲突中遇到的偷袭者,以及双方的俘虏;二是在他们统治地区到处漫游的穆斯林圣徒;三是往返于两地通商贸易的商人。在突厥人长期皈依伊斯兰教的过程中,商业贸易的互动往来是最有影响力的。也就是说,同穆斯林在经济上的长期广泛交往,最终使突厥游牧部落逐渐从受佛教、摩尼教和犹太教的影响而改宗伊斯兰教。因此,大量迁徙涌入小亚细亚地区的突厥游牧部落,是作为圣战的伊斯兰教战士而出现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突厥游牧部落大量迁徙涌入小亚细亚之后,当地原有的广大居民并未因此而被他们消灭掉,或是被他们驱逐到别的地方去。遭到突厥人驱逐和排挤的仅是以希腊人为代表的那个上层社会集团和以崇尚拜占廷帝国为主要内容的那个文化阶层。大量迁徙涌入小亚细亚以后,突厥人完全按照伊斯兰教和突厥游牧部落传统的社会生活方式,不断地与当地居民,如希腊人、亚美尼亚人、犹太人等融合,形成了新的突厥民族,从而揭开了小亚细亚地区伊斯兰化与突厥化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

据有关的历史资料记载,在小亚细亚早期的历史上,有过少量信仰基督教(东正教)的突厥游牧部落,如公元11世纪在拜占廷帝国军队里骁勇善战的佩切涅格人,以及被称之为波洛伏雇佣兵的人,但他们很快就消失在了突厥游牧部落大量迁徙、涌入与征服小亚细亚地区的浪潮之中。因此,通过征服而迁徙到小亚细亚地区的突厥人,有一个共同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他们有一种错综复杂而多样化的传统与文化。受拜占廷帝国影响的小亚细亚式的传统与文化,便是其中之一。它的重要性表现为,统治小亚细亚地区的突厥人对待在他们来到之前就已经定居在这片土地上的民众非常宽容,允许他们继续延续着他们的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从不干涉他们的自由,并且结束了在拜占廷帝国统治时期严格实行的领地许可制度,从而巩固了统治地区内部民族间的和睦相处,创建了一个丰富的新社会结构。所以,小亚细亚的当地居民很容易被突厥人慢慢地同化,不仅在宗教上改信了伊斯兰教,而且还在语言上和文化上逐渐变成了突厥人,成为突厥人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他们与突厥人并肩作战,充任骑兵和步兵,在突厥人不断对外征服和扩张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二、伊斯兰教对突厥人的影响1.皈依伊斯兰教

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两次日后决定突厥人几百年命运的重大遭遇,第一次始于公元7世纪同伊斯兰教的接触相遇。第二次是同拜占廷帝国的冲突。

在皈依伊斯兰教以前,突厥人的宗教信仰处于极度的混乱状态。原始而又低下的社会生产力,以及愚昧无知的精神状态,使得突厥人根本无法正确地、科学地解释自然现象及其规律,只能凭借贫乏的生活经验进行假想和幻想,认为周围的自然环境中充满着超自然的力量。他们主要信奉原始宗教,相信万物有灵、灵魂不死、精神常在。在这样的主观认识的基础上,每一个突厥部落都有自己的部落神。这些从客观上反映出当时突厥社会在政治上、文化上的分散性和多元性。除原始宗教外,有些突厥人,特别是早已定居的突厥部落也接受了传入当地社会中的佛教、基督教和犹太教的影响。

伊斯兰教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社会文化现象之一。它的最初产生是中世纪阿拉伯半岛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产物,是阿拉伯民族建立统一国家,实现安定与和平的客观社会要求在宗教思想上的强烈反映。从公元601年穆罕默德创建伊斯兰教开始,到他逝世之时的23年间,伊斯兰教已经发展成为整个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宗教。后来,随着阿拉伯帝国不断地对外扩张,以及穆斯林商人们遍及西亚、中亚地区的经贸活动,伊斯兰教在将近两个世纪中,由阿拉伯民族的宗教,逐渐发展成为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世界性宗教,成为被传入地区和民族的一种共同宗教信仰、文化体系以及生活方式。

公元7世纪,阿拉伯帝国在征服伊朗之后,便把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宣讲的信条带到了中亚、西亚突厥人居住地的边缘。随后,一些突厥部落进入了伊斯兰教“统治”的国土,接受了伊斯兰教的信仰,变成了穆斯林。在公元9世纪及以后,许多骁勇彪悍的突厥人应征给阿拉伯帝国伊斯兰教统治者的军队当士兵,为伊斯兰阿拉伯帝国的领土扩张而英勇作战。经过多年的教化和影响,他们也皈依了伊斯兰教。他们中间的许多人,因战功显赫以及卓越的政治才能而平步青云,担任了阿拉伯帝国的一些重要官职,成了举足轻重的社会新权贵。然而,此时的绝大多数突厥人,仍然居住在咸海以东的中亚、西亚,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并同往返于丝绸之路上的穆斯林商人,从事着一些简单的商贸活动,一直到公元10世纪才完全接受了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在突厥人中兴旺昌盛起来,使他们最终皈依伊斯兰教,主要是通过与穆斯林的广泛接触,而自觉自愿造成的,这与其他许多民族是通过武力征服,而被迫皈依伊斯兰教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在早期突厥人的伊斯兰化过程中,他们的传布师是在他们统治地区到处漫游的托钵僧,到处流浪的苦行者和神秘主义者以及往返于两地通商贸易的穆斯林商人。这些人传布的是和城市中的神学家和神学院所传布的极为不同的一种信仰。

对于突厥人来说,阿拉伯帝国统治集团那种隐晦莫测,自负为完美无缺的正统伊斯兰教,是毫无用处的。因为他们所信仰的伊斯兰教不带有束缚和屈从的痕迹,仍然保持着早期伊斯兰教的纯朴、好战和自由的特点。他们为真主、为荣誉和为夺取战利品,而向那些不信仰伊斯兰教的异教徒们不断地挑起圣战。而这些素质和特点,却已经在阿拉伯民族中间,从古典伊斯兰教神权政体到一个东方封建帝国的变化过程中,逐渐地丧失了。在这种充满着早期伊斯兰教原有的火热、率直和战斗性的宗教精神的鼓舞下,突厥人通过武力征服了小亚细亚。他们让穆斯林的政客和文人,法学家和神学家,商人和工匠,都迁入到这块新取得的领土上,并把古典伊斯兰教旧有的高度都市文明,也一起带了进来,使得小亚细亚这块土地逐渐打上了伊斯兰教传统生活方式的烙印,变成了穆斯林生活与文化的中心。

突厥人的伊斯兰化过程十分顺利,因为对于这个在当时存在着各种各样宗教、礼邦、信仰和迷信等大杂烩的游牧民族来说,伊斯兰教给他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活力,使得突厥人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伊斯兰教关于只有一个万能真主的观念,人类平等和兄弟情谊的教义,使突厥人过去的那种愚昧落后的精神面貌完全革命化了。尤其是伊斯兰教信仰在那些正式入教的突厥人中,起到了一种新的纽带作用,使得过去庞大杂乱的突厥游牧部落,在他们的历史上,第一次在一个共同的信仰和理念之下联合在一起,并迅速成为世界伊斯兰文化圈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和生力军。

伊斯兰教不仅是一种崇拜方式或狭义的宗教信条,也是一种社会生活方式。从理论上讲,伊斯兰教包含的不仅是人与真主的关系,还有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全部关系。因此,在突厥游牧部落皈依伊斯兰教的历史过程中,他们的法律与国家、社会与文化既建立在伊斯兰教基础之上,也通过伊斯兰教发展了起来。此外,突厥人在接受伊斯兰教的同时,也把阿拉伯帝国的圣典、社会制度和统治方式一并接纳了过来,取得了伊斯兰教思想体系对突厥人旧有宗教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决定性胜利,彻底改变了历史上突厥人社会发展的本来道路。总之,伊斯兰教这一因素,对日后突厥人以及他们的继承者奥斯曼人崛起和称霸的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统治小亚细亚

突厥人一旦改宗伊斯兰教以后,便在当时比较强大的突厥塞尔柱人的领导下,渡过了锡尔河不断地向南扩张。起初他们只是阿拉伯帝国亲王们的雇佣军,但不久就变成为省总督,最后竟成为了阿拉伯帝国境内广大地区的自主统治者。此时阿拉伯帝国首领哈里发一统天下的局面已经开始分化瓦解。到了11世纪,阿拉伯帝国内部统治者的你争我夺,朝代间的交替更迭,更把整个阿拉伯世界推入一片混沌之中。地位显赫,一统天下的阿拉伯帝国首领哈里发的所有实权,现都被削减一空。突厥塞尔柱人或是受到邀请,被要求提供对哈里发政权的保护,或是凭借武力纷纷进入今日的伊朗地区。

公元1055年,在首领托格洛尔·贝格的领导下,突厥塞尔柱人攻陷了阿拉伯帝国的都城巴格达,突入到正统伊斯兰教教徒定居的核心地区,并在伊斯兰教的腹地建立起了一个新的帝国。虽然他们恢复了哈里发的尊严,表示要为哈里发服务(因为哈里发仍然是伊斯兰教世界的最高宗教领袖)但此时的实权,已经完全落入到突厥塞尔柱人首领托格洛尔·贝格及其后嗣的手中,并被授予素丹的称号。

到这时为止,突厥人不但完全接受了伊斯兰教,而且也成了古老伊斯兰教世界主要地区的统治者。他们建立的政权以伊斯兰法和伊斯兰教的征税原则为基石,以军人这个替国家服役并以土地分封形式获得报偿的阶层为支柱,代表军官、官僚和宗教贵族行使各种职能。从此,不管是由突厥塞尔柱人建立的帝国,还是由他们的继承者奥斯曼人建立的帝国,由奠定一直到灭亡,都始终是一个致力促进或保卫伊斯兰教权力与信仰的国家。对于突厥塞尔柱人来说,他们的帝国,包括所有早期伊斯兰教的各个心脏地带在内,便是伊斯兰教本身。按照后来他们的继承者奥斯曼人的编年史的说法,他们帝国的领土便是伊斯兰的领土,他们帝国的君主便是伊斯兰世界的首领,他们帝国的军队便是伊斯兰的士兵,他们帝国的宗教领袖便是伊斯兰的教长,他们帝国的人民首先想到的就是他们自己是穆斯林。突厥人与伊斯兰教之间的这种等同关系,不可能不影响到突厥人的社会与制度。

突厥塞尔柱人在小亚细亚地区取得了统治权力之后,按照伊斯兰教的法律和传统,对其他的宗教和民族采取了一种较为宽容的政治态度。因此在他们的统治下,基督教属民、犹太教属民,以及其他宗教的属民,总的来说都能够相安无事地在一块生活。但是他们被严格地同穆斯林隔离开来,并且分别被限制于各自的社会圈子内,不可以随意夹杂到穆斯林的社会里去。突厥塞尔柱人实行的这种社会隔离政策,使得那些改信了伊斯兰教的人,很容易地成为突厥塞尔柱人的伊斯兰社会所接受和同化的对象,而那些没有改变他们宗教信仰的人,便会受到政治与经济方面的彻底排挤,从而很难融合到突厥人的整个社会之中。这也就是在近代,奥斯曼帝国为什么会出现广泛的民族主义分裂运动,并导致它加速衰亡的根本性原因之一。三、突厥塞尔柱人与拜占廷帝国的争夺1.“信仰武士”袭击拜占廷

历史上,决定突厥人第二次命运的遭遇,是同拜占廷帝国的冲突。早在6世纪,拜占廷帝国便与之在中亚及俄罗斯大草原的突厥人发生了接触,一部分突厥人一直从中亚四处迁移,寻求新的牧场。这一部分突厥人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其王公还曾与拜占廷帝国的王室通婚,虽然偶尔也兵戎相见,不过在多数情况下都是拜占廷帝国的盟友以及重要的雇佣兵源。而这些突厥雇佣兵很多都在拜占廷帝国境内最为富饶的安纳托利亚永久性定居了下来,其中一部分甚至皈依了基督教。

突厥人的另一部,即乌古斯人,则自波斯向阿拉伯帝国境内大量迁徙,他们同样为阿拉伯的哈里发充当雇佣兵。然而,随着阿拉伯哈里发势力的逐渐衰落,这些昔日的突厥部将渐渐崛起。他们于963年建立了加兹尼王朝,都城在今日的阿富汗,当伟大的穆罕默德素丹在位时,国力最为鼎盛,其疆域包括今天的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以及北印度一部。不过好景不长,穆罕默德去世后,霸权逐渐转入了统领乌古斯人的塞尔柱家族手中。此后,塞尔柱家族的后人们获得了整个伊斯兰世界突厥人的领导权。

在同拜占廷帝国的冲突中,突厥塞尔柱人的势力最大,他们的首领经常依靠其他突厥民族部落的帮助打仗,这些人通常被称为土库曼人。他们喜欢采用“信仰武士”的作战方式,在伊斯兰国家边境上同非穆斯林信徒交战,把扩大伊斯兰教的领土,侵占非穆斯林居住的土地,看作是一种神圣的宗教义务。他们在不断掠袭小亚细亚的过程中,发现拜占廷帝国正处于内部争权夺利,国力江河日下的时期。再加上拜占廷帝国统治下的东部各族人民心怀不满,纷纷揭竿而起,特别是不久前通过武力才割让给拜占廷帝国的亚美尼亚地区,广大民众的反抗斗争如火如荼,这就极大地削弱了拜占廷帝国对突厥塞尔柱人统率下的“信仰武士”们的防御抵抗。到了公元11世纪中叶,“信仰武士”们竟然大胆地深入到了拜占廷帝国统治下的小亚细亚内部地区。1064年,他们的深入竟远至今日的开塞利。“信仰武士”们袭击拜占廷帝国所带来的巨大收获,一方面使突厥塞尔柱人的疆土得以不断地向西北扩张,另一方面也使得他们的首领改变了原先打算长驱直入叙利亚,再向埃及进发的计划,决定挥戈北上,攻打拜占廷帝国。1071年,突厥塞尔柱人在首领阿尔普·阿尔斯兰的率领下,在凡湖附近的小镇曼齐克特,以少胜多,以弱制强,一举击败了由拜占廷帝国的皇帝戴奥吉尼斯统率的20万大军。这次战役可以算是一次具有决定性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它使得小亚细亚向突厥人敞开了大门,使得像洪水似的突厥人得以全面入侵和永久性地在小亚细亚定居下来,从此,小亚细亚开始了它的突厥化和伊斯兰化的漫长发展过程。

突厥塞尔柱人是游牧于锡尔河北岸吉尔吉斯草原上的乌古思部落联盟中的一支。大约在公元10世纪中期,他们在首领塞尔柱的统率下,越过吉尔吉斯草原漂泊到了河外地区。在布哈拉定居后不久,他们皈依了伊斯兰教。在参与河中各种政治势力的角逐中,突厥塞尔柱人遭受到了失败,从此臣服于阿富汗人的伽色尼王朝,被称为突厥塞尔柱人。

突厥塞尔柱人骁勇彪悍,善于骑射,为阿富汗人伽色尼王朝的对外军事扩张屡立战功,从而获得大量的封地,政治与军事势力逐渐强大。1037年,突厥塞尔柱人在其首领托格洛尔的率领下反叛阿富汗人的伽色尼王朝,并在1040年著名的丹丹纳干战役中,依靠强大的骑兵,打败了他们的宗主国,建立起了突厥塞尔柱帝国。此后,他们靠强大的军力征服了整个伊朗,不久又攻占了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的首都巴格达,迫使哈里发授予托格洛尔东西方之王和素丹的称号。此时的阿拉伯帝国已经名存实亡,而突厥塞尔柱人则强势崛起,他们的疆域西至小亚细亚东部,南达阿拉伯海,北至基辅罗斯边境,东与中国接壤。

突厥塞尔柱人建立起帝国之后,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为突厥塞尔柱人以及随他们而来的大批其他的突厥游牧部落,如土库曼人等,去寻求一个良好的生存之地。这些突厥游牧部落与突厥塞尔柱人在血缘上是相同的,在语言和文化方面也是相近的,他们是突厥塞尔柱人可靠的同盟者。他们今天可以和平地去放牧他们的畜群,或者去耕种他们的谷物,明天就可能拿起刀枪用武力去支持突厥塞尔柱人进一步征服小亚细亚。

在突厥塞尔柱人的建国初期,素丹们把那些归顺的突厥游牧部落,看成是国家统治秩序的巨大威胁,因此,极力地把他们的迁徙浪潮引向小亚细亚。这样,既保证了突厥塞尔柱人国家的统治秩序不混乱,又可以把他们作为防御拜占廷帝国的坚强屏障,更主要的是为这些突厥游牧部落解决了大量的土地和牧场。于是,在突厥塞尔柱人的率领下,大批突厥游牧部落开始了向小亚细亚的进攻。2.曼齐克特之战

当大批的突厥游牧部落在突厥塞尔柱人的率领下,势如破竹横扫小亚细亚的时候,拜占廷帝国正处于王朝更迭的混乱之中。1057年,马其顿王朝结束,开始了拜占廷帝国的都卡王朝统治时期。在都卡王朝统治的24年中,拜占廷帝国的政局异常动荡。在军人强大势力的左右下,都卡王朝像走马灯似的先后更换了五位皇帝。1059年,年轻有为的君士坦丁·都卡,在以大主教奥斯为首的东正教势力的支持下,当上了拜占廷皇帝。为了不断地削弱军人们的特权,防止军人们左右宫廷政务,君士坦丁·都卡皇帝实行了一系列裁减军队人员和庞大军费开支的改革措施。然而,来自东方的突厥塞尔柱人对小亚细亚不断的掠夺性进攻,使得拜占廷帝国的周边环境越来越恶劣,也为军人们再次显示自己的力量,干涉宫廷政务创造了有利的条件。1068年,拜占廷帝国的军人们密谋杀害了君士坦丁·都卡皇帝,而把他们的亲信罗马纽斯推上了皇位。

罗马纽斯登上皇位以后,首先做的事情,就是亲自率领着由希腊人、俄罗斯人、格鲁吉亚人、法兰克人,亚美尼亚人和突厥佩切涅格人组成的20万雇佣大军,在小亚细亚以东凡湖附近的小镇曼齐克特,试图与突厥塞尔柱人决战。1071年8月26日,突厥塞尔柱人素丹阿尔普·阿尔斯兰仅率1.5万人的军队前往迎战。在双方激烈的交战中,突厥塞尔柱人充分利用他们的骑兵善于机动作战的优势,勇猛灵活地歼灭了大量拜占廷帝国军队的有生力量,再加上那些非常不可靠的外国雇佣军临阵倒戈,使得拜占廷军大败,死伤无数,甚至连皇帝罗马纽斯也被俘获。然而突厥塞尔柱人的素丹阿尔普·阿尔斯兰宽恕了罗马纽斯皇帝,条件是拜占廷帝国必须交纳150万第纳尔(1第纳尔相当于2.4克黄金)作为赎金。此外,两国之间还签订了一个50年的和平协定。协定要求当突厥塞尔柱人对外发动征服战争时,拜占廷帝国应及时提供一定数量的军队,并无条件地释放监禁关押的所有穆斯林。

百般无奈的拜占廷帝国皇帝罗马纽斯被迫接受了以上苛刻的条件,然后,突厥塞尔柱人派了一支庞大的舰队护送他回国,此外,素丹阿尔普·阿尔斯兰还赠送给了他一件荣誉之袍和一顶帐篷,外加1.5万第纳尔。同时,突厥塞尔柱人还释放了罗马纽斯皇帝的随从和政府官员,让他们与罗马纽斯皇帝一同回国。这次战败,使得拜占廷帝国名誉扫地,也使得罗马纽斯皇帝丧失了权力和威信。不久,拜占廷帝国愤怒的臣民们通过阴谋废黜了罗马纽斯皇帝,他与突厥塞尔柱人签订的丧权辱国协议也被终止。

曼齐克特之战,是突厥塞尔柱人与拜占廷帝国在小亚细亚长期争夺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历史转折点。从拜占廷帝国方面来看,这次战败加剧了拜占廷帝国内部的社会矛盾和各派系之间的斗争。拜占廷帝国的官吏和将军们竞相将许多城镇和战略要塞奉献给入侵的突厥塞尔柱人,以求在突厥塞尔柱人的行政部门中谋取一官半职。失去小亚细亚的拜占廷帝国像一个枯瘦的躯体变得十分空虚,因为富庶的小亚细亚再也不能为拜占廷帝国提供粮食、原料、税收、人力和兵源了,从而注定了拜占廷帝国的灭亡。

从突厥塞尔柱人方面来看,曼齐克特之战产生了三个结果。首先打开了征服小亚细亚的大门,从根本上震撼了拜占廷帝国的统治基础。在曼齐克特之战以前,突厥塞尔柱人对小亚细亚采取的是打了就跑的掠夺性远征。而此后,大批突厥人像蝗虫似的拥入小亚细亚,并且开始在那里定居扎根。其次,曼齐克特之战以后,突厥塞尔柱人对当地居民或者进行屠杀,或者强迫他们集体皈依伊斯兰教,使得小亚细亚在人种、宗教和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裂变。从此,这一地区开始了一个漫长的突厥化和伊斯兰化的历史发展过程。最后,曼齐克特之战以后,突厥塞尔柱人以小亚细亚的西部重要城镇尼西亚为首都,建立了一个强大的罗姆素丹国。在多次打败拜占廷帝国的军队之后,趁机不断扩张领土,占领了博斯普鲁斯海峡,并陈兵于马尔马拉海沿岸,对拜占廷帝国在欧洲的统治直接构成了威胁。3.为何能摧毁拜占廷帝国

突厥塞尔柱人为什么会所向披靡,横扫小亚细亚,如此迅速地摧毁了拜占廷帝国在小亚细亚的统治呢?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拜占廷帝国的内部长期军政不和,政局一直不稳。具体表现为,王朝更替频繁,皇帝像走马灯似的不断变换,再加上军人势力屡屡干政,使得国内政治、经济形势更加动荡不安。尤其是君士坦丁·都卡皇帝登基以后,为了加强皇权实行限制军人势力的改革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拜占廷帝国的军事防卫力量。这样,当面对来自突厥塞尔柱人的外部威胁时,拜占廷帝国缺乏统一坚定的领导核心和强大有效的军事防御能力。

第二,拜占廷帝国在小亚细亚的腐朽统治,也是突厥塞尔柱人在小亚细亚不断取得军事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拜占廷帝国都卡王朝的历代皇帝都对小亚细亚诸省横征暴敛,此后又取消了小亚细亚地区的政治特权和中央政府的财政支持。因此,小亚细亚地区的广大臣民一直都心怀不满,很少给予帝国皇帝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有力支持。所以,当拜占廷帝国在曼齐克特战役中一败涂地时,小亚细亚地区的广大民众都纷纷揭竿而起,不断倒戈。他们把突厥塞尔柱人当作大救星,将拜占廷帝国的溃败看成是他们摆脱束缚,争取解放的大好时机,并主动地配合突厥塞尔柱人在小亚细亚进行的军事行动,积极从事推翻拜占廷帝国腐朽统治的斗争。

第三,突厥塞尔柱人对小亚细亚采取的灵活多变的征服政策,也是他们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根本性原因之一。首先,突厥塞尔柱人巧妙地利用了拜占廷帝国的矛盾和内讧。如突厥塞尔柱人全力支持拜占廷帝国内部以尼斯福大臣为首的反叛势力去篡夺皇位,并与其共同进犯占领了小亚细亚的军事重镇尼西亚和赫里索堡,从而极大地削弱了拜占廷帝国在小亚细亚的军事防务。其次,突厥塞尔柱人一进入小亚细亚,就宣布给予这一地区的农奴和奴隶们自由,并免除他们过去所有的债务,只让他们缴纳很少量的人头税,这样一来,小亚细亚的下层民众,由于切身的利益关系,而同突厥塞尔柱人的统治结合了起来。

第四,突厥塞尔柱人的军队多属骑兵,因而作战时灵活、机动,士兵们个个彪悍、勇敢,再加上突厥塞尔柱人正处于上升时期,充满了活力,锐不可当。突厥塞尔柱人的社会属于加齐社会,这个社会是由一帮勇于献身的信仰武士们所组成。他们必须担负向异教徒作战的义务,所以经常越过伊斯兰国家的边境对外进行侵征,并带回丰富的掠夺品。这些掠夺品在大多数情况下,使得这个加齐社会有了经济上的生存能力,因为他们的日常生活不是建立在一种可靠的国家经济基础之上的,所以,每当对外侵征不成功时,这个加齐社会也就行将瓦解。加齐们在社会和政治地位上是平等的,其社会地位并不是平步就可以登上去的,权贵的产生是因为他们的行为和领导才能,而不是靠血缘关系,因此,每一个人都必须要用行为和品德,来证明自己配当加齐。在小亚细亚的历史上,每当处于一个纷乱混沌的世界和在一个政权行将解体的时期,加齐们对外侵征的行动就异常活跃。

总之,突厥塞尔柱人本身所具有的以上特点和优势,及其在拜占廷帝国衰微之际的充分发挥,是突厥塞尔柱人打败拜占廷帝国,侵占小亚细亚的主客观因素。

曼齐克特之战以后,拜占廷帝国的皇帝米查尔七世曾于1074年2月向罗马教皇乔治七世呼吁,愿意东正教与西方天主教联合,请求教皇召集欧洲诸国国王和西欧基督教世界组成十字军,共同对付侵占小亚细亚,直接威胁拜占廷帝国在欧洲统治的突厥塞尔柱人。但是,由于神圣罗马帝国与教皇之间的斗争,使得组织十字军的工作整整推迟了20年。1074年10月,在对从欧洲获得帮助感到失望的米查尔七世曾多次派使者带着许多昂贵的礼品,到突厥塞尔柱人的罗姆素丹国,希望能够缓和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但是一切努力都没有产生实际的效果。

1092年11月,突厥塞尔柱人的罗姆素丹国国王马立克沙因病去世,由于突厥塞尔柱人实行分封制,国内公国林立,相互对抗,混战不已,从而削弱了突厥塞尔柱人的罗姆素丹国统一抵御外敌的能力。尤其致命的是他们政治上的无政府状态,以及它所带来的社会和经济方面的灾难性混乱,引来了欧洲基督教十字军的东征。4.十字军东征的打击

西欧社会经济在11世纪时普遍高涨。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劳动分工更趋精细。西欧与东方在商业贸易上的相互关系也有所改变。西欧原来在对东方的商业贸易中,处于被动的地位,而此时已经变被动为主动,不仅向东方输出原料,也输出大量的手工业品。尤其是西欧的商人们向东方进行贸易旅行的次数不断地增多,这些商贸旅行不仅具有贸易上的目的,而且也夹杂着宗教上的目的。在商贸旅行中,西方的骑士和商人们亲眼目睹到东方在技术上和文化上都优于西方,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那些先进的技术和文化带回西方。但是,到了11世纪后半期,东西方之间的这种交往关系,特别是西欧向东方进行贸易和朝圣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被突厥塞尔柱人破坏了。他们占据着小亚细亚,经常抢劫西欧的商队,即使不去抢劫,也要通过课以重税的办法,获取西欧商队的贵重商品。因此,在西欧开始广泛传播一种思想,这种思想就是要在从伊斯兰教徒手中夺回“主的坟墓”的口号下,通过武力直接征服东方。

1096年,大批的西方十字军云集拜占廷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首先开往小亚细亚同突厥塞尔柱人作战的十字军,是一些光有宗教信仰热情,但武器装备却非常落后的穷人,因此,他们很快就被突厥塞尔柱人围歼消灭了。不久,第二批武器装备精良的欧洲封建骑士军,大规模地到达小亚细亚,在连续攻占了许多城镇以后,他们开始围攻罗姆素丹国都城尼西亚。当时罗姆素丹国国王苏里曼之子开雷斯·阿尔斯,正统率着几十万大军在伊朗高原同波斯人作战。闻讯后,他匆忙率军赶回都城尼西亚,但是,当他还未赶到时,都城的守军弹尽粮绝,已经向十字军投降。放在都城国库里的金银财宝,以及开雷斯·阿尔斯的家眷被押运回拜占廷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满腔义愤的开雷斯·阿尔斯联合小亚细亚境内的所有突厥人,于1097年7月与十字军展开了生死激战。在战斗中,由于突厥塞尔柱人在人数与武器装备上都远远不及十字军,所以经过数天的浴血奋战以后,终因双方力量悬殊而遭到惨败。开雷斯·阿尔斯在腿部负伤后,仅带着剩下不足千人的队伍,西渡萨卡里亚河撤往山区。

坐收渔利的拜占廷帝国皇帝阿列克塞不费吹灰之力,乘机夺回了小亚细亚的北部、西部和南部的沿海地区。这些地区的突厥人,或者被十字军与拜占廷帝国的军队屠杀,或者被迫大规模地往东迁徙,人员和财产损失惨重。此时的突厥塞尔柱人仅仅占据着小亚细亚中部的科尼亚,他们的罗姆素丹国完全处于丹尼什曼艾米尔的保护之下。5.迈里奥法克垅之战

1155年2月,开雷斯·阿尔斯在沮丧和绝望中病故,其长子继位,为开雷斯二世。开雷斯二世继位之初,受到各种政治势力的威胁。首先是他那些觊觎王位的兄弟们,其次是小亚细亚各独立的公国,包括亚美尼亚人的首领色诺斯。面对如此众多的敌手,开雷斯二世委曲求全,带着大量的金银财宝跑到拜占廷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求助于拜占廷帝国的皇帝曼奴尔。此时突厥塞尔柱人的罗姆素丹国,对拜占廷帝国已经完全不构成什么威胁,所以曼奴尔皇帝在接受了大量的贿赂之后,采取了一种积极鼓励突厥人的各种政治势力和各个统治者之间加剧冲突对抗的分化政策,同开雷斯二世签订了和平协议,并为他去攻打其他突厥公国提供庞大的财政援助。

从拜占廷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回来之后,为了东山再起,重振雄威,踌躇满志的开雷斯二世集思广益,共商良策,针对当时突厥塞尔柱人所处的极为不利的境地,制定了一整套远交近伐,各个击破敌手的方针策略。开雷斯二世首先镇压了丹尼舍孟德的加齐们在小亚细亚所进行的分裂和叛乱活动,然后越过叙利亚和小亚细亚之间的边境,同长期威胁突厥塞尔柱人安全的亚美尼亚人作战。在取得了骄人的战绩之后,开雷斯二世被拜占廷帝国的皇帝曼奴尔承认为全权负责管理小亚细亚突厥人日常事务的领袖。此时突厥塞尔柱人的统治地区,再次从萨卡里亚扩展到了幼发拉底河地区。

当正忙于巴尔干事务的拜占廷皇帝曼奴尔逐渐地意识到,开雷斯二世由于击败了每位敌手,声势日隆,影响甚大,不远的将来必定会重新威胁拜占廷帝国的安全,对此他深感恐慌。于是,他借口突厥塞尔柱人违背了不能向小亚细亚西部扩展的协议,决定发兵攻打突厥塞尔柱人的罗姆素丹国。起初,开雷斯二世为了避免与杀气腾腾的拜占廷帝国军队正面冲突,提议双方重新缔结和平条约,相互之间不要打仗,但被自命不凡的曼奴尔皇帝断然拒绝。于是,1176年9月,决心背水一战的开雷斯二世,亲自统率突厥塞尔柱人的军队与拜占廷帝国的军队,在埃里迪尔湖北岸的迈里奥法克垅展开了决战。

在战斗中,突厥塞尔柱人在开雷斯二世身先士卒的表率下,以一种以一当十、舍命而战的大无畏精神冲向敌阵,所到之处摧枯拉朽,拜占廷帝国的军队根本无法抵挡,纷纷弃逃或投降。开雷斯二世完全可以乘胜追击已经溃不成军的拜占廷帝国军队,并俘获曼奴尔皇帝,但是他没有这样做,而是马上接受了拜占廷帝国提出的和谈要求。其主要的原因是害怕引起西欧封建基督教十字军的武装干涉。因此,当拜占廷帝国满足了由突厥塞尔柱人提出的,完全有利于他们根本利益的重新调整双方边境的建议之后,开雷斯二世立即罢兵回营。迈里奥法克垅之战以后,突厥塞尔柱人重新又获取了小亚细亚西部的许多重要城镇。尤其是在1182年占领了地中海沿岸的安塔利亚,以及夺取锡诺普而进入黑海之后,罗姆素丹国再次成为一个滨海国家。

迈里奥法克垅之战的重大历史意义,在于它从此结束了拜占廷帝国总把小亚细亚看成是其重要领土的传统观念,彻底地打消了把突厥人赶出小亚细亚的念头,完全接受了突厥人统治小亚细亚的现实。因此,到了12世纪末,在西欧与拜占廷帝国来往的重要信函中,双方已经把小亚细亚称之为突厥地区。总之,突厥人与拜占廷帝国在经过一百多年的反复较量与争夺之后,拜占廷帝国完全丧失了对小亚细亚地区的统治权。尤其是在突厥塞尔柱人的鼓励之下,那些流离失所的突厥游牧部落开始大量涌入小亚细亚,并在这里安家落户,成为这一地区的永久性居民,从而加快了小亚细亚突厥化的历史进程,使得统治这一地区的突厥塞尔柱人的政治势力达到了顶峰。

然而,不断涌入小亚细亚的突厥游牧部落,很快就引起了突厥人口过多所造成的严重后果。特别是因与拜占廷帝国讲和修好,突厥塞尔柱人停止派出劫掠队伍,是对传统加齐生活和社会经济的沉重打击。那些无教化的加齐突厥人根本无法理解塞尔柱人为什么要同基督教的拜占廷皇帝签订和平条约,更不愿意接受同基督教的权贵们友善往来的事实。加齐突厥人的不满情绪,一方面造成突厥人之间开始相互攻击和掠夺,从而破坏了小亚细亚和平与安宁的生活,使得小亚细亚出现一片混乱状态;另一方面也使得突厥塞尔柱人永远丧失了小亚细亚的加齐突厥人对他们的忠诚和支持,所以当此后蒙古大军入侵小亚细亚地区时,突厥塞尔柱人完全处于一种孤立无援的困境,最终被蒙古铁骑击溃,成为蒙古人的藩属和傀儡。四、蒙古铁骑对小亚细亚的入侵1.蒙古西征

1239年6月,因对突厥塞尔柱人罗姆素丹国朝廷所过的奢侈生活,以及软弱的对外政策不满,在小亚细亚地区爆发了以伊斯兰教什叶派苦行僧长老巴巴·伊斯哈克为首的,具有宗教色彩的突厥民众起义。起义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屡败罗姆素丹国的军队,并相继攻占了小亚细亚的许多重要城镇。后因起义军内部人员的叛变出卖,巴巴·伊斯哈克被捕身亡,使得起义大军群龙无首,失去了凝聚力和斗争的方向。而此时的突厥塞尔柱人,在拜占廷帝国军队的帮助下,使用极其残酷的屠杀手段,最终无情地镇压了这次民众起义。但是,这次大规模具有宗教色彩的民众起义,沉重地打击了突厥塞尔柱人的上层统治集团,严重削弱了罗姆素丹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尤其是继之而至的蒙古大军对小亚细亚的入侵,给显著衰微,对其他突厥人再也没有什么尊敬可言的塞尔柱人,带来了灭顶之灾,加速了他们的罗姆素丹国的灭亡。

公元13世纪初,原居住在贝加尔湖东南和黑龙江上游的蒙古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社会形态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形成了新的封建生产关系。蒙古封建贵族们为了确立其统治地位,摆脱氏族部落间的彼此混战和相互劫掠,渴望建立一个强大统一的国家。横空出世的铁木真,在建立蒙古族统一国家的斗争中脱颖而出,1206年,被蒙古草原上各氏族部落的首领们拥立为大汗,尊号“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在顺利地完成了蒙古氏族部落的统一大业之后,亲率蒙古大军开始大规模的远征。他首先夺取金朝北部的大片疆土,然后接着进军中亚。当时的中亚地区,早已摆脱了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的统治,出现了许多封建割据的小公国,并且彼此长期争战,军事力量非常脆弱。不堪一击,根本不是骁勇善战、所向披靡的蒙古大军的对手。至1220年左右,蒙古人已经征服了整个河外地区,丝绸之路上的许多重要城池变成一片废墟。只是由于成吉思汗于1227年不幸死亡,蒙古人的整个征服活动才暂告停止。

在蒙哥大汗统治时期,蒙古人再次发动西征。对于西南亚地区的征服,是由成吉思汗的孙子、蒙哥大汗的弟弟旭烈兀进行的。旭烈兀于1256年1月亲率蒙古大军渡过乌浒河,向波斯进军。面对排山倒海、势如破竹的蒙古铁骑大军,这一地区的诸小公国都不战而降。1257年,旭烈兀率领蒙古大军将进攻的矛头指向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的都城巴格达,并向哈里发提出最后通牒,令其拆除巴格达的外城,自动缴械投降。然而,昏庸无能的哈里发一味贪求享乐,不听忠言相告去作迎战的准备。甚至直到蒙古大军包围了巴格达整个城池时,还让幕僚们放出危言耸听的话语,试图靠这些危言耸听的话语吓跑蒙古人。说什么“哈里发是宇宙的中心,如果杀害哈里发,整个宇宙即陷于混乱,不出太阳,也不下雨”。然而,旭烈兀并未上当受骗,他指挥蒙古铁骑大军,于1258年2月10日攻破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的都城巴格达。在蒙古军人连续数日的烧杀抢掠之中,都城巴格达的金银财宝被洗劫一空,满城的男女老少尽遭杀戮,死者达数十万之众,人头堆成了几座金字塔,整个昔日繁华热闹的都城此时变成一片废墟。除极少数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的王室成员逃到埃及外,失魂落魄的哈里发与王室要人、大臣、法官等三百余人全部被蒙古人处死。曾经在历史上辉煌一时的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就此结束。

在公元13世纪蒙古铁骑大军的西征过程中,以往的掠夺和袭击总是绕过小亚细亚,却在1243年6月的柯塞达格战役中,凶猛彪悍的蒙古铁骑大军击败了突厥塞尔柱人。尽管突厥塞尔柱人的罗姆素丹国经过蒙古人的毁灭性打击之后,还是一直维持到了1303年,但此后它再也未能恢复元气。自此以后,所有的突厥塞尔柱人的统治者都仅是蒙古人的藩属和傀儡。因为蒙古人没有足够的兵力驻守各城市,他们是异教徒,他们对于被征服的人民的文化和文明,既不了解,也不赏识。所以他们根本就没有兴趣在小亚细亚牢固地树立他们的势力,更不想直接统治小亚细亚。蒙古人感兴趣的是任意掠夺他们所需要的东西,是要突厥塞尔柱人向他们纳贡称臣。

不久,蒙古人在政治上肢解了突厥塞尔柱人统治下的小亚细亚,把小亚细亚划分为两部分。把克泽尔河以东的所有地方赐给基利吉·阿尔斯兰四世,而把那条河以西的地区赐给他的兄弟卡伊考斯二世,但都必须纳贡缴赋,成了听命于蒙古人的傀儡。蒙古人在政治上对小亚细亚的肢解,突然间,使得每一个突厥王公都可以自行其是了,尤其是无数个加齐领袖建立了独立的领地,而有些强有力的首领则逐渐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