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技术、平台及应用案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9 04:56:06

点击下载

作者:雷万云等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云计算――技术、平台及应用案例

云计算――技术、平台及应用案例试读:

序一

云计算是IT产业继PC、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革新浪潮,自2008年以来发展迅速。国家“十二五”规划把云计算作为新一代IT产业研发与应用的重要领域之一,云计算将成为中国IT产业跨越升级的利器。

在这个风起云涌的产业大潮中,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了在云计算方面的尝试。我的老朋友雷万云博士,不仅在国药集团基于云计算理念进行了大量有益的信息化建设探索和实践,而且还及时输出了他的成果。前不久,我刚刚拜读完雷博士的《云计算——企业信息化建设策略与实践》,书中对许多人还很模糊的云计算概念,用通俗的“一二三四五”来阐述,非常生动而贴切,是本难得的云计算普及读物。

令人惊喜的是,在他第一本云计算著作出版后不久,我又收到了他的第二部书稿:《云计算——技术、平台与应用案例》,很幸运地成为该书的第一批读者。这本书具有三方面鲜明特征:一是资料翔实,全面、系统深入地介绍了云计算的定义概念、商业模式以及技术架构,并对云计算的具体实现过程进行了细致的描述;二是案例丰富,除了各大云计算厂商的解决方案之外,还对大量先行的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云应用进行了介绍和分析;三是洞察敏锐,有强烈的穿透感。恰是因为雷博士深厚的技术功底和广泛的应用实践,才能直接感知到云计算领域的机会与风险,也为众多企业提供了珍贵价值的实践经验。

世界将被重新定位,当今的不确定性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常态。我们将不能返回危机前的风平浪静时期。的确,云计算所带来的第三次革新浪潮已经呼啸而至。作为世界级管理软件的提供商,用友与其一百余万客户一起,一样面临着转型问题。2010年12月,我们举行了用友云战略发布会,正式踏上了“云服务”转型征程。云计算无疑是用友取得更大发展的战略机遇。在过去10年中,用友成功实现了从财务软件向管理软件的第一次转型,未来几年将实现从管理软件向云服务的第二次战略转型。把握历史性产业机遇,在云计算的大潮中做大做强,成为推动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之一,成就世界级管理软件与服务企业,是用友未来几年发展的核心战略。“地平线上所形成的暴风云已经发布,这可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也许,你并没有下意识地去关注它。然而,如果你在准确的时间关注了并确定集中资源去应对的话,那么你做得非常正确,你可以超越你的竞争对手。然而,如果你在等待着,并任其发展的话,那么,你的危险将要到来,进行了精心准备的竞争对手和这暴风云将会迅速把你击倒、淹没。”波士顿咨询公司George Stalk如是说。对于我们本土云计算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竞争领域的事情,其实更是一个商业生态系统重构的事情。

云计算,许多人开始实践的同时,还有更多人在热议和观望,甚至认为必然会引发一场类似世纪之交的互联网泡沫。对此,雷博士说“即便是泡沫,我们也要踩破了向前走”。我深以为然。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

序二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信息技术的发展始终引领科技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从60年代的主机系统到70年代的虚拟化技术,80年代的PC服务器,90年代的电子商务,再到20世纪末的互联网,IT技术一直在呈螺旋式地发展,并不断推进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当今,随着海量数据的发展,数据中心的膨胀,应用的不断增多,云计算成为IT管理和服务模式的趋势。在Gartner公司排出的2010年和2011年10大具有战略意义的技术中,云计算连续两年排名首位。云计算作为一种创新的IT资源管理和计算模式,可以通过自服务方式高效灵活地管理数据中心的IT资源,包括服务器、存储、网络,中间件和软件,为上层的应用和智能决策提供坚实的基础。

前两年我们在谈云计算的时候,以观念介绍为主,那时还是一个预言,而现在的云计算已经是一个事实,已经得到成功应用,包括在银行、在电信和在政府部门等等其他领域,而且还会有一个长远的发展和影响。中国改革开放的30多年中,很好地把握了信息技术革命的机遇,促使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展望未来,如果中国能够继续把握科技创新的机遇,就一定能够创造更加辉煌的成绩。未来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中国政府非常明智地设定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并把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重要的战略产业方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当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支柱,云计算是未来IT发展的关键趋势。

雷万云博士主编的《云计算——技术、平台与应用案例》是一本全面探讨云计算的杰作。这本书是在雷博士的指导下,由多家企业和多位云计算专家共同努力完成的。该书对云计算技术发展、架构模式和案例的分析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是众多专家共同研究和探讨的结果,很值得一读。其中IBM的相关云计算专家也参与了本书部分章节的编写,希望能与其他研究者们一起探讨云计算的未来发展之路,也希望能在云计算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提供帮助。

IBM是一个不断追求创新的公司,但我们的创新是与众多客户和合作伙伴的共同努力分不开的,只有当创新得到成功的应用和推广,才是有价值的。云计算也一样,IBM早在2005年就在公司内部开始了云计算的研究和实践,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在2008年,我们在北京成立了大中华区云计算中心,旨在把云计算的先进技术和理念引入中国,帮助中国的客户进行创新,推动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的不断繁荣。当今,云计算经历了初期的发展阶段,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和广泛的应用。我衷心的希望本书的出版能为想要了解云计算和应用云计算的企业或个人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IBM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开发中心总经理        

序三

信息技术从诞生以来一直在经历快速的发展和变革。新技术、新产品、新思想的层出不穷催生了一代又一代崭新的商业模式和理念,它们在使得市场竞争越发激烈的同时,也带来了令人振奋的无限机遇。

云计算就是这样一种技术潮流,它被认为是分时系统发明和PC出现之后,信息服务提供方式的一次最大的变革;在最近几年当中,它吸引了几乎所有的IT企业投身其中。作为三十五年来一直引领IT发展的领军企业,微软踌躇满志,在“云计算”领域全力以赴。

云计算是现有IT和互联网技术以及业务模型逐渐演变的结果,是信息技术作为服务(IT as a Service)来提供的一种计算供应和消费的方式。这种方式很像是水、电、气的供应,人们只需拧开龙头或开关,而不必亲自去构建庞大而复杂的管道及电路。一个成功的云计算平台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软件开发经验、能力和各种资源的优势,使得人们消费IT服务就像消费水、电、气一样,简简单单,却不可或缺。

云计算也是“云+端”的计算。智能客户端通过宽带连接到云服务而构成一个集成的平台,客户端决定了最基本的用户体验,包括PC、笔记本、手机、平板电脑、游戏机、甚至汽车等等。

尽管云计算本质上并不是一个崭新的事物,十多年来,IT与互联网已经催生了无数的基于“云”的应用,但作为一个全新概念和理论体系,云计算对很多读者、甚至IT专业人士来讲都还并不熟知。雷万云博士主编的《云计算——技术、平台与应用案例》一书,系统、深入、全面地阐述了云计算概念、技术和架构、商业模式以及应用,填补了当前云计算领域理论与实践并举的著述的空白,对云计算技术和知识在国内的普及,将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该书无论对IT从业者还是学习者来说,都是一本极有价值的教材和专业读物。

微软公司集多年在云计算方面的实践经验,为本书提供了大量关于云计算的技术、架构、应用的案例和素材,得到雷万云博士以及编委会的认同,并获选成为各个章节的内容组成部分。这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业界、学界在云计算概念与理论体系方面开始逐渐达成一致的观点;这种价值观上的认同,将有助于云计算产业健康发展。

随着《云计算——技术、平台与应用案例》一书的出版,读者将会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组织实实在在地受益于云计算,也将会看到越来越多的从业人员投身于云计算的浪潮。那就让我们一起,从现在开始,启动云的力量吧!

最后,我谨代表微软公司向雷万云博士以及本书编委会表示最诚挚的祝贺与感谢!微软大中华区董事长兼CEO

前  言

云计算是传统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也是引领未来信息产业创新的关键战略性技术和手段。云计算的广泛普及与应用,也将催生信息技术的第三次变革浪潮,引发未来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IT应用方式的核心变革,同时也将带来工作方式和商业模式的根本性改变。作为21世纪IT业界乃至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未来云计算应用可以作为一种IT基础设施服务模式、一种信息服务的交付模式、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商业模式,一种像供水、输电一样的创新性资源服务模式,将为人类社会提供更加方便、快捷、廉价的信息服务,为人们的工作、生活、提供更多便利。

人们前期已经热衷于对其技术概念的专注研讨,而这个术语广泛地定义为一个“计算”的本身。关于这个主题的文献已被很多权威专家想象分析描述为:

□ 一个毁灭性结构的架构;

□ 一个21世纪的巨大潮流;

□ 大的经济平均主义者;

□ 一个全球社会和经济网络;

□ 一个国家工业的毁灭;

□ 媒体的民主时代;

□ 一个国家终结的开始;

□ 一个地球村的崛起;

□ 全球恐怖组织扩展的加速器;

□ 权力从西方向东方转移的加速器;

□ 计算历史上的下一次革命;

□ 数字和物理世界的融合。

好了,我们既没有预言也没有分析,我们把这些工作留给预言家们吧。或许在10年后我们可以反观并评价关于这些,我们今天所发生的情况,而不是今天来评论。但已经有很多不同的大大小小的企业理解云计算并抓住这些机会开展工作。

IT的关键目标是成为实现企业业务转型和创新及高效运营的助推器。在后危机时期,随着企业的发展和竞争逐渐加剧,传统的IT管理模式在时效性和灵活性上已不能满足日新月异的市场需求,客观上需要一种灵活、动态、集成的,并且能够为企业提供实时支持的IT模式。云计算技术的兴起,提供了一种适应于企业信息化发展需要的解决方法。云计算的出现为信息技术领域和企业信息化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然而,真正系统、深入、全面地阐述云计算概念和技术及应用的图书却寥寥无几。本书作为一本全面、系统、深入论述云计算概念、技术和架构、商业模式以及应用的云计算专著,正好弥补了这一空白,为所有对云计算感兴趣的人们讲述相关的知识、理论和实践。

本书是在作者的《云计算——企业信息化建设策略与实践》一书基础上重新组织编写的第二本全面、深入论述云计算的专著,是对前者的补充,技术和商业模式上的细化。原则上前者讲述的内容在本书不再重复,因此,读过前一本书的读者在阅读本书时就会更加容易和深刻理解掌握云计算的系统知识。

本书主要章节内容由云计算概论、云计算技术、架构以及云计算应用三篇12章组成。第一篇云计算概论由云计算的概念及演进、云计算的商业模式、云计算标准和云安全4个章节组成;第二篇云计算技术及架构由云计算体系结构及关键技术、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以及软件应用即服务(SaaS)4个章节组成;第三篇云计算应用由企业实践云计算的策略与方法、云计算的应用案例、云计算搭建创新平台以及云计算深刻影响未来4个章节组成。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力求普及与专业、理论与实践相兼顾,尽可能地照顾到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读者,力求给广大读者提供完整、正确和深入的云计算知识,作为大家日常学习、工作的案头参考书。本书各章节结构做了精心的设计和安排,有较强的逻辑性,力求系统性、全面性、专业性和实践性。如果您是企业CEO或管理人员,您可以通过阅读第一篇和第三篇来思考企业战略、管理,了解如何基于云计算来成功实现企业转型升级,商业模式的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以适应后危机时代全球化市场环境。如果您是企业的CIO或IT人员,您将系统获取云计算技术知识、实践云计算的策略方法,并将更深刻地体会如何基于云计算理念来开展企业信息化建设,并尽早规划您的IT职业生涯。如果是云计算产业链上的一家公司或从事云计算开发、服务的IT人,通过本书的学习,您可以更好地定位在产业链的角色,了解云计算的发展态势、商业模式、技术架构,从而更进一步定位公司产品、技术或服务,并且进一步参考提供商的技术手册就可以开展相关开发工作。如果是政府部门官员或工作人员,您可以通过本书关键章节的学习来为规划引导云计算产业发展、标准制定和为政府监管提供帮助,也可以考虑政务工作如何借助云计算来管理、实现政务信息共享服务,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如果是大专院校师生,您将获得从现有课本无法获取的知识,为知识结构完善、及早规划职业生涯提供良好的帮助。本书是一本云计算的普及与专业相兼顾的云计算参考书。

我们并不是关起门来开始写这本书,它诞生于需求。在对新IT的流行词“云计算”有许多不确定的答案时,现代商业正在受到冲击。全球化的市场,残酷的竞争以及不可预期的变化,企业在组织管理、商业实施方面正在寻求彻底的改变。新的竞争方式要求聚焦客户、减低成本、提高质量以及长期的适应性能力。

云计算被认为能够使得商业进行彻底地再造,但我们并不清楚这是不是一个产业炒作。人们容易产生云里雾里的感觉,难以真正地理解其内在的含义。为了进一步摸清云计算的由来和演进过程,理解掌握云计算的概念、技术和架构以及实践应用情况,我们在CIO发展中心、用友CIO社区,并在线上线下与众多企业CIO们、云计算产业链的主要提供商专家们开展了持续一年多的不同形式云计算主题研讨和论坛交流,并组织、协调国内业界20多家公司或相关专家提供最新云计算技术研究成果和应用材料来共同编写这本书。因此,本书的诞生是企业需求、实践和云计算产业链技术、业务与产品以及云计算专家们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团队合作、协同的成果,在主要方面代表着国内外云计算产业链技术和产品以及应用实践的发展水平状况。

本书由雷万云博士主持编写,雷博士编写了大纲和各章节的主要内容要点,对全书各章节内容进行了优化、统稿和全部内容进行了审阅,并撰写了前言和致谢。具体编写人员包括如下:微软编写团队:曾彦、何江、王健、沈旭、吴斌、June Lim、陈品嘉、杨飞、王宇航、李英歌、审阅:黄志志芳;IBM编写团队:朱近之、方兴、郭哲、贾贯华:华胜天成编写团队:梁钢、汪大海、李韦、刘玮、王斌;神州数码编写团队:沈琦、吴长红;赛迪顾问团队:贾宁、赵刚博士、辛华。

其中,第1章、第2章由雷万云博士编写;第3章由IBM、雷万云博士编写;第4章由微软、雷万云博士、赛门铁克中国区技术支持部首席解决方案顾问林育民编写;第5章由雷万云博士、IBM编写,第6章由微软、华胜天成、神州数码、IBM、雷万云博士编写;第7章由雷万云博士、微软、IBM编写;第8章由雷万云博士、SAP张侠博士、用友薛峰、IBM编写;第9章由雷万云博士编写;第10章由IBM、SAP张侠博士、用友薛峰、雷万云博士编写;第11章由雷万云博士编写;第12章由赛迪顾问、雷万云博士编写。

云计算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并且由于时间仓促,编写作者众多,书中难免有疏漏和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有什么建议和意见可以发到作者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alexalei留言互动或写信到我的邮箱:leiwy@sinopharm.com。2011年元月于北京致  谢

这本书犹如云计算的概念和技术演进过程一样,她是随着需求而诞生的,是笔者多年企业信息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积累和体会,是众多企业CIO、云计算提供商专家们在过去一年里对云计算热烈研讨过程中产生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团队合作的成果。因此,我们要感谢的单位、领导、专家和朋友实在是太多了,无论用多么华丽的词语都难以表述到位。这里对在本书写作过程中参与编写的作者、提供材料的单位、朋友、给予支持的单位领导、公司、专家和朋友们致以真挚的感谢!

感谢用友总裁王文京先生,热情支持本书的写作,并在百忙中为本书写序。感谢用友执行总裁李友、高级副总裁吴健、郑雨林等,是他们积极协调用友的资源,提供相关资料、组织用友团队参与本书的编写以及在用友CIO社区线上、线下对云计算主题研讨活动。还要感谢用友北京分公司行业总监杨华、用友软件市场部副总经理孙彦波、CIO社区贾琼、郭亚林等积极支持和帮助。

感谢IBM大中华区总裁钱大群先生和IBM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开发中心总经理王阳博士,他们积极协调IBM的资源支持本书的编写工作,王阳博士还抽出宝贵时间为本书写序。感谢IBM工商部总经理杨军和范炳宇先生,积极协调IBM资源和专家,参与本书的编写活动。感谢IBM大中华区云计算中心总经理朱近之女士,积极组织她的云计算团队参与本书的编写工作,并亲自率领团队与笔者研讨云计算相关主题。

感谢微软大中华区董事长梁念坚先生,支持本书的编写工作,并为本书作序。感谢微软技术数据中心李忠民总监、产品市场部经理李琳女士,他们积极协调微软的资源,组织微软编写团队参与本书的编写工作,为本书的编写做出了贡献。

感谢SAP研究院芮祥麟院长积极支持本书的编写,为本书提供SAP的最新资料,而且还无私贡献了2篇自己的文章,芮院长文章的观点、思想在本书相关章节中得到了体现。感谢SAP中国区商务用户和技术平台事业部总经理张侠博士,积极参与本书的编写工作。还要感谢SAP BI首席顾问、我的好朋友和老乡鲁百年博士,他积极关注和支持本书的编写工作,为本书提供了大量最新的SAP云计算相关资料,并协调SAP的资源。

感谢我的好朋友甲骨文公司大中华区产品战略部总监刘松先生,他积极支持本书的编写工作,在第一时间带回北美甲骨文Open World大会思想,并与笔者线上和线下关于云计算主题进行了多次讨论,为笔者提供难得的北美云计算最新材料,并在本书商业模式、云计算搭建创新平台等章节提供了大量的他的文章和资料,本书里多个章节无不体现着他的辛苦劳动和对云计算深刻理解的思想。感谢甲骨文(中国)软件系统公司工商企业部总经理高礼强先生,积极关注和支持本书的编写工作,以及他的团队江宾、齐欧经理,积极支持本书的写作,并协调甲骨文公司的资源。感谢甲骨文公司销售技术咨询总监李珈女士、高级客户经理刘允芳等,她们积极支持本书的编写工作,参与了相关主题的研讨活动,并为本书提供了最新甲骨文公司包括原来SUN公司在内的最新云计算产品和解决方案资料,丰富和充实了本书的内容。

感谢赛迪顾问总裁李俊博士、赛迪顾问企业信息化咨询中心总经理辛华积极支持本书的编写工作,并提供赛迪顾问的资源。感谢神州数码政企行业事业部孟庆卓总经理和佟海燕副总经理支持本书的编写工作,并协调资源积极支持本书的编写。感谢华胜天成系统产品部北方区总经理张杰和销售总监陶峰协调资源积极支持本书的编写工作。

感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伯虎院士和北京仿真中心柴旭东主任及他们的云制造科研项目团队,提供给笔者他们云制造最新的科研资料,极大丰富了本书的内容。感谢赛门铁克北方区客户经理周毅女士的积极支持和协调赛门铁克的资源。感谢EMC业务合作发展部大中华区业务拓展总监昌豪祖先生、云计算咨询方案部王鹏、公共事业部高级客户经理杜宽文的积极支持和提供EMC的云计算方案和应用案例。

感谢CIO发展中心杨超总经理、严冬梅副总经理积极支持本书的编写工作,协调相关厂商专家参与本书的编写以及组织企业CIO开展相关云计算主题的研讨论坛。感谢商业价值杂志出版人刘湘明、总经理万宁的支持并协调相关资源。

感谢国资委信息化办公室主任刘长虹、信息中心主任石治平的积极支持和鼓励以及在多次会议上的指导、交流和帮助。

感谢我的供职单位领导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佘鲁林总经理、王丽峰书记和曾兵副总经理的支持,使得我在国药集团有一个良好环境推进和实践中国医药集团基础设施云的建设工作和国药云服务中心的规划工作。感谢我们集团IT团队的支持和帮助,感谢我的同事李懿凌等的支持和帮助,为我画了书中大部分图表和整理相关资料。

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各级领导们和本书的责任编辑等相关人员,是他们对笔者的充分信任和大力支持,是他们富有效率的协调、严谨的作风和辛勤工作才使得本书能很快与读者见面。

最后,谨向帮助、支持和鼓励我和我的团队完成本书工作的我的家人和所有朋友致以深深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2011年元月于北京第一篇 云计算概论第1章云计算概念及演进

本章重点论述云计算的演进过程及概念。1.1节从云计算的IaaS、PaaS和SaaS的历史发展来介绍云计算从3个层次的演进过程。1.2节用比较中性的观点全面介绍云计算的概念。1.3节从不同角度对云计算的概念做进一步的解释,来回答大家普遍要问的一个问题:为什么云计算难以理解。1.1 云计算演进过程

本节阐述云计算产生的背景及演进的过程,从而进一步说明云计算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和需求的推动、技术的进步以及商业模式转换共同作用的结果。1.1.1 云计算产生的背景

有人说云计算是技术革命的产物,也有人说云计算只不过是已有技术的最新包装,是设备厂商或软件厂商新瓶装旧酒的一种商业策略。我们认为,云计算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需求的推动、技术进步以及商业模式转换共同作用的结果。

1.经济方面(1)全球经济一体化

后危机时代加速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实践证明:国家和地区的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自发地全球寻租,基于成本考虑,价值链的协作者自发整合;基于效率考虑,协同效应需要弹性的业务流程支持。对成本和效率的需求促进云计算的加速发展。(2)日益复杂的世界和不可确定性的黑天鹅现象

在复杂的世界面前,不确定因素在更快、更广地涌现,计划跟不上变化,任何一台精于预测的机器也无法准确预测到黑天鹅现象的发生(不可预知的未来,一旦发生,影响力极大,事前无法预测,事后有诸多理由解释)。实时的信息获取和全面的信息分析有助于管理复杂性,而按需即用的计算资源、随需应变的业务流程将黑天鹅的负面影响降到最小。实时的、覆盖全网的、随需应变的云计算的作用显而易见。(3)需求是云计算发展的动力

IT设施要成为社会基础设施,现在面临高成本的瓶颈,这些成本至少包括:人力成本、资金成本、时间成本、使用成本、环境成本。云计算带来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用户不需要专门的IT团队,也不需要购买、维护、安放有形的IT产品,可以低成本、高效率、随时按需使用IT服务;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可以极大地提高资源(硬件、软件、空间、人力、能源等)的利用率和业务响应速度,有效聚合产业链。

2.社会层面(1)数字一代的崛起

未来的世界在网上,世界的未来在云中。根据埃森哲的调查,中国网民数在2009年达到3.84亿,超过美国和日本的总和,预计这一数字到2015年将增加到6.5亿以上。到2015年,预计互联网的渗透率将从目前的29%增加到接近50%,在中国广大的农村人口中渗透率接近40%以上。(2)消费行为的改变

社交网络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以实名制的方式复制到虚拟世界中,未来的网络的发展将是实名制、基于信任和社交化。在线上线下两个世界里,半人马型消费者(美国沃顿商学院营销系主任约瑞姆·杰瑞·温德等,《聚合营销——与半人马并驾齐驱》)互相影响,进而影响着为之服务的商业社会和政府行为(如Dell基于Twitter的营销,广东警方使用微博与民众交流,香港官员使用Facebook与民众直接对话)。如图1-1所示,历经10年的互联网技术和市场的发展,云计算使得数字一代崛起成为可能。图1-1 “十年之痒”——云计算是对“数字一代”提供服务的回答

3亿中国宽带用户中,92%(年龄大于13岁)的用户参与到社会化媒体中,而美国仅仅76%;中国拥有超大规模的社会化媒体的内容贡献者,他们使用博客、微博、社区、视频和图片分享等形式;43%的中国宽带用户(约1.05亿)会使用论坛和BBS;在中国,25~29岁的年轻上班族是社交媒体的最活跃用户,和其他的年龄段的互联网用户相比,他们更依赖于在线交流的方式;37%的博主(约2900万)每天都会更新博客;以一个星期为例,4100万的中国人是重度的社会化媒体使用者(有6个以上的线上活动)会和84个人建立联系。云计算是对数字一代消费者提供服务的回答。

3.政治层面(1)社会转型:出口型向内需型社会转型,如何满足人民大众日益增长并不断个性化的需求是一项严峻的挑战。(2)产业升级:制造型向服务型、创新型的转变。(3)政策支持:“十二五”规划对物联网、三网融合、移动互联网以及云计算战略的大力支持。

4.技术方面(1)技术成熟

技术是云计算发展的基础。首先是云计算自身核心技术的发展,如硬件技术、虚拟化技术(计算虚拟化、网络虚拟化、存储虚拟化、桌面虚拟化、应用虚拟化)、海量存储技术、分布式并行计算、多租户架构、自动管理与部署;其次是云计算赖以存在的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如高速、大容量的网络,无处不在的接入,灵活多样的终端,集约化的数据中心,Web技术。

可以将云计算理解为8个字:“按需即用、随需应变”,使之实现的各项技术已基本成熟(分布式计算、网格计算、移动计算等)。(2)企业IT的成熟和计算能力过剩

社会需求的膨胀、商业规模的扩大导致企业IT按峰值设计,但需求的波动性却事实上使大量计算资源被闲置。企业内部的资源平衡带来私有云需求,外部的资源协作促进公有云的发展。

商业模式是云计算的内在要求,是用户需求的外在体现,并且云计算技术为这种特定商业模式提供了现实可能性。从商业模式的角度看,云计算的主要特征是以网络为中心、以服务为产品形态、按需使用与付费,这些特征分别对应于传统的用户自建基础设施、购买有形产品或介质(含licence)、一次性买断模式是一个颠覆性的革命。

从纯粹的技术角度看,云计算是很多技术自然发展、精心优化与组合的结果,是这些技术的集大成者;另一方面,如果同时考虑到商业模式,那么可以断言,云计算将给整个社会信息化带来革命性的改变。所以,绝不能离开技术谈云计算,否则有“忽悠”之嫌;也不能离开商业模式谈云计算,否则云计算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1.1.2 云计算演进历程

云计算包括IaaS、PaaS和SaaS共3个层次。云计算的发展也可以分别从这3个层次来观察。

1.IaaS的发展历程主要是虚拟化的发展历程

虚拟化技术具有悠久的历史,20世纪60年代为提高硬件利用率对大型机硬件进行分区就是最早的虚拟化。经过多年的发展,业界已经形成多种虚拟化技术,包括服务器虚拟化、网络虚拟化、存储虚拟化、桌面虚拟化等,与之相关的虚拟化运营管理技术也被广泛研究。虚拟化技术的具体发展历程及相关重大标志性事件如下。(1)虚拟化萌芽阶段:计算虚拟化概念首次提出,存储虚拟化出现。

⑴1959年6月的国际信息处理大会(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Processing),计算机科学家Christopher Strachev发表的论文《大型高速计算机中的时间共享》(Time Sharing in Large Fast Computers)中首次提出并论述了虚拟化技术。

⑵1970年IBM在它当时推出的System/370中率先使用了虚拟存储器。

⑶1987年加利福尼亚大学的David APatterson、Garth A Gibson和Randy Katz描述了一个由廉价磁盘组成的冗余阵列,即RAID。(2)x86平台软件虚拟化技术逐步发展,存储虚拟化从NAS/SAN向VTL发展,网络虚拟化随着服务器虚拟化而出现。

⑴1998年VMware公司成立。

⑵1999年Xen相关研究起步。

⑶2001年VMware推出FSX Server,以Redhat 7.2为基础,成为一个真正“裸金属”(bare-metal)的虚拟平台。FSX Server的出现,正式宣告VMware踏入企业界的领域。目前,ESX Server的版本已经升级到了4.0。

⑷2003年VMware推出虚拟环境管理平台Virtual Center,包括最初的VMotiori和Virtual SMP技术。

⑸2000年世纪之交,NAS和SAN兴起,并引发了VTL、复制和重复数据删除等许多利用池存储和/或远程存储的新技术的开发。

⑹随着服务器虚拟化的发展,网络虚拟化随VM之间的流量交互而诞生。(3)x86平台硬件辅助虚拟化技术商用。

⑴2005年8月Intel首次公布了其硬件虚拟化技术细节,并于2005年11月宣布其VT技术已商用。

⑵2006年5月,AMD硬件虚拟化技术SVM(也叫AMD-V)首款商用产品Athlon 64问世。(4)x86虚拟化技术进一步发展并商用,竞争激烈;桌面和应用虚拟化逐渐成为虚拟化领域的热点。

⑴2009年2月,Citrix发布免费版本的企业级XenServer平台,其中具备管理工具XenCenter和实时迁移功能XenMotion,并于5月发布其最新版本XenServer 5.5,对管理功能进行了强化。

⑵2009年3月,Cisco推动了虚拟化市场的硬件发展,宣布推出统一计算系统(UCS),它结合了服务器和网络硬件,还有管理软件。在8月举行的VMworld 2009大会上,Cisco UCS获得了硬件类的金奖,证明了其显著整合运行在数据中心硬件的能力。

⑶2009年4月VMware推出vSphere 4.0,是一款划时代的全面虚拟化解决方案。

⑷2009年5月微软发布Hyper-V R2,这个版本对第一个版本的Hyper-V作出了重要改进,提供热迁移、集群共享卷和其他高级功能。更重要的是这些功能将微软与VMware放在相同地位上,从而显著地改变了整个虚拟化市场格局。

⑸2009年VMware推出MVP(Mobile Virtualization Platform,移动虚拟平台)半成品。VMware MVP是嵌入在手机上的一个非常小的软件,使数据和应用程序与手机底层硬件脱离开来。在一台普通的智能手机上,可以同时运行微软的Windows Mobile、Google的Android以及Symbian等多种手机系统。这是移动虚拟化领域的新进展。(5)IaaS的代表性运营商有亚马逊(aws.amazon.com)、AT&T(www.synaptic.att.com)、GoGrid(www.gogrid.com)、Rackspace(www.rackspace.com)、世纪互联(www.cloudex.cn)等。

2.PaaS的发展历程基本上就是分布式并行计算技术的发展历程(1)对分布式计算技术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分布式计算的理论和技术发展已较为成熟。但是由于技术条件和市场等因素,业界始终没有形成可实际应用的分布式操作系统。(2)人们转而开始采用中间件平台技术,解决异构系统间的信息交互和协同工作问题。有4种类型的中间件技术:基于远程过程调用的中间件、面向消息的中间件、面向对象的中间件、数据库中间件。其中面向对象的中间件技术如EJB、DCOM、CORBA等是主流的中间件技术。

中间件技术屏蔽了网络环境下计算平台、操作系统、编程语言、网络协议的异构性和复杂性,使分布在网络上的应用系统能协同工作。但是,中间件只能通过C/S模式静态地连接有限的分布资源,在灵活性和扩展性上有较大局限。(3)计算多元化需求的不断增长,要求按照多种途径对分布式计算应用进行灵活的组合和分拆。在这一趋势下,面向Web的分布式解决方案逐渐成为热点。典型的方案有Web服务(WebService)、网格计算、对等计算和效用计算等。

⑴Web服务建立在XML上,具有松散耦合、粗粒度等特点,采用开放的标准,支持不同平台和不同应用程序的通信。

⑵网格计算通过Intemet把分散在各处的硬件、软件、信息资源连结成一个巨大的整体,使得人们可以利用地理上分散的资源,完成各种大规模的、复杂的计算和数据处理任务。

⑶对等计算又称P2P计算,是C/S和B/S模式的融合,它把网络应用的核心从中央服务器向网络边缘的终端设备扩散,通过点对点的直接交互完成计算机资源和信息的共享。

⑷效用计算将分布在各处的静态计算能力连接在一起,将应用程序映射和调度到服务器上,供需要的用户使用,并记录用户使用CPU的时间和应付的费用,效用计算可看作是云计算的前身。(4)网络技术和IT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催生了以Google分布式体系架构为代表的新一代分布式技术。这种计算技术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一种完整的商业模式,称为云计算。(5)PaaS平台代表性产品有:Salesforce公司的Force.com是业内第一个PaaS平台,PaaS的概念也由该公司提出:八百客的800App是国内第一个PaaS平台;Google的App Engine以及微软的Azure也都是典型的PaaS平台。此外,随着开源的Hadoop分布式软件架构的逐渐成熟,越来越多的IaaS企业开始尝试在自己的IaaS平台上部署Hadoop以提供PaaS服务,如Amazon、Yahoo、IBM等。

3.SaaS的发展

SaaS作为21世纪兴起的一种软件应用模式,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基于它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1)2003年以Salesforce为首,幸存下来的ASP企业开始喊出SaaS口号。本质上说,SaaS和ASP的差异并不明显,现在还有所谓的ASP厂商,它们提供的在线系统与SaaS并无本质差异。其实概念倒还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在线软件模式的技术已经变得成熟。(2)2003年后,美国的Salesforce、WebEx Communication、Digital Insight等企业SaaS模式取得成功。国内厂商也开始于追赶模仿之路,包括用友、金算盘、金碟、阿里巴巴、XTools、八百客等。同时Microsoft、Google、IBM、Oracle、SAP等IT界巨头们也都已悄然抢滩中国SaaS市场。(3)SaaS在实际应用中不断深入发展,除了CRM之外,ERP、eHR、SCM等系统也都开始SaaS化。(4)SaaS典型应用和产品:Google Docs、Salesforce的Salesforce CRM,八百客的800APP CRM、用友伟库的CRM等。

4.云计算领域的一些市场活动(1)Google、IBM于2007年在美国大学合作实施“大学计划”。(2)Sun推出基于云计算理论的“黑盒子”计划。(3)IBM的蓝云计划,并于2008年携手无锡政府和企业在无锡建起中国首个云计算中心。(4)AT&T是第一个提供云计算服务的电信运营商。(5)用友集团2010年高调发布云战略。1.2 云计算的概念

随着关于云计算过度的炒作,大约有40多个不同的专家从不同的方面给予云计算的不同定义,本书不再重复这些不同的定义。美国国家技术与标准局(NIST)信息技术实验室所给出的云计算定义比较中性,全面、系统。为了避免偏见,本书将以NIST的云计算定义为主线来进行介绍分析。1.2.1 云计算定义

云计算定义:云计算是对基于网络的、可配置的共享计算资源池能够方便的、随需访问的一种模式。这些可配置的共享资源计算池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和服务。并且这些资源池以最小化的管理或者通过与服务提供商的交互可以快速地提供和释放。这样的云模式提升了可用性并且具有5个基本特性和3种交付模式以及4种部署模式。

但要说明的是云计算仍是一个范式的演进。这些定义、使用场景、基础技术、风险以及优势将在公有云和私有云部分进一步讨论。这些定义、属性、特征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云计算产业在商业模式、提供商以及市场生态链方面带来大规模的经济效应。

NIST的云计算架构如图1-2所示。图1-2 NIST的云计算架构1.2.2 云计算的基本特征(1)按需自助服务。消费者无需同服务提供商交互就可以自动地得到自助的计算资源能力,如服务器的时间、网络存储等(资源的自助服务)。(2)无所不在的网络访问。借助于不同的客户端来通过标准的应用对网络访问的可用能力。(3)划分独立资源池。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来动态地划分或释放不同的物理和虚拟资源,这些池化的供应商计算资源以多租户的模式来提供服务。用户经常并不控制或了解这些资源池的准确划分,但可以知道这些资源池在哪个行政区域或数据中心,如包括存储、计算处理、内存、网络带宽以及虚拟机个数等。(4)快速弹性。一种对资源快速和弹性提供并且同样对资源快速和弹性释放的能力。对消费者来讲,所提供的这种能力是无限的(随需的、大规模的计算机资源),并且在任何时间以任何量化方式可购买的。(5)服务可计量。云系统对服务类型通过计量的方法来自动控制和优化资源使用(如存储、处理、带宽以及活动用户数)。资源的使用可被监测、控制以及对供应商和用户提供透明的报告(即付即用的模式)。

云软件可充分借助于云计算的范式优势来面向服务,聚焦于无状态的、松耦合、模块化以及语义解释的能力。1.2.3 交付模式

云计算的主要概念是针对于“一切皆服务”术语的使用,如图1-3所示。图1-3 一切皆服务

1.云基础设施作为服务(IaaS)

对消费者提供处理、存储、网络以及基础计算资源的一种能力。其中,消费者可以部署和运行任意软件,包括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消费者不必管理、控制云中的设施,但必须在操作系统和存储上部署应用并且可以选择网络单元(如防火墙、负载平衡设备)。

IaaS是一个纯碎的技术组件,经常是一个服务的部署,如谷歌、亚马逊按需提供的所谓“虚拟机”。这意味着所诉求的实际安装机器的过程和时间成本等没有了,而是通过网络得到一个可用的机器。“虚拟机器”的意思在用户方面来讲,就是服务集群的一部分或作为一个独立服务器上的计算网格的可用部分。在IaaS模式,每一个增长的需求是通过增加可用的资源来匹配的,并且这些资源可以释放,如果用户不再使用的话(快速弹性)。用户消费资源时可以记账,这些账包括连接CPU的时长、每秒的指令数(Mips)、带宽以及存储。

我们所寻求运行已存在的应用,降低技术设施成本方式的能力其实就是通常所指的IaaS。详细地讨论这些应用可以被安全地迁移到防火墙外,部署到基础设施云上,这是中小企业应用的一个趋势,但大型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私有云或通过服务商提供的虚拟私有云(VPC)。

2.云平台作为服务(PaaS)

消费者借助于云服务商所提供的编程语言和工具(如Java、Python、.NET),开发应用的能力。消费者并不管理和控制云的基础设施、网络、服务器、操作系统或存储,但消费者控制部署应用和可能对应用环境进行配置。

作为对NIST定义的一个扩展,PaaS借助于一些简单的技术对操作系统或平台进行必要的配置以引入一个较高的水准。它提供直接加载一些服务到平台的能力。像在一个标准的环境下被预配置成为一个支持指定的编程语言平台。在一个企业或行业平台可以建成一个指定的应用,以完成管理或治理能力。然而,大多数类型的PaaS典型地提供一个关键服务集,而通过升级这一核心服务集以提供一个宽范围的服务。一个例子就是Force.com平台提供Force.com CRM作为一个核心服务集,而用户可以开发一些附加的服务作为一些个性化用途来扩展核心服务集。另一个例子是Cordy公司的商业运作平台(BOP),一个能够完成全生命周期的业务流程管理的系统可以被扩展为随需管理的服务。

3.云软件作为服务(SaaS)

消费者使用运行在云基础设施上供应商所提供的应用和借助各种终端设备通过一个Web浏览器访问的能力。消费者并不管理和控制云的基础设施、网络、服务器、操作系统、存储,而是一个独立应用能力,但有可能优先接受用户指定应用配置。

SaaS可以云模式实现(而这样实现的是经济价值),也可以是不基于云的模式。例如,一个大的SaaS提供商对每一个用户分别部署他们自己的CRM系统。而这比对所有的用户部署单一的系统要昂贵得多(多租户)。即使采用虚拟化,前者的成本是巨大的,是由于其复杂性、许可证等的成本缘故。多租户模式提供低成本使用,一套系统对所有客户使用。

SaaS交付的是实际终端用户功能,不仅是一组服务集合,并且要求这些功能协调的、方便的、完全统一的应用。在这一层中将会发现重要的差别。

真实的驱动SaaS并不是传统的IT应用,而是企业的边界,商业用户要求采用新技术部署一个灵活的模式以改善企业的前台能力。其关键意义在于传统IT已在企业的后台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些涉及直接进入市场活动的新需求的变化将是常态化。

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这些快速需求必须迅速满足。服务的灵活性可以迅速变化,基于服务的PaaS的可用性以及成本模式等所做的贡献产生了SaaS市场,因此也驱动了PaaS和IaaS市场的发展。1.2.4 部署模式

云计算的部署模式如图1-4所示,其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私有云:这个云基础设施仅为一个组织运作。它可以由该组织或第三方来管理,可以是组织内的部署或组织外的设施VPC(一个虚拟私有云)。(2)社区云:云的基础设施由几个组织来分享,并支持一个指定的社区来共享考虑(使命、安全要求、策略以及投诉考虑)。可以通过组织或第三方管理,可以存在于组织内的设施或组织外的设施。(3)公共云:云设施可用于通常的公共场所,或是一个较大的产业组织以及一个组织所有并出售云服务。(4)混合云:云基础设施是由两个或更多云组成(私有云、社区云或公共云),其可以保持单一的整体性,但可以通过标准或技术策略使数据应用互操作。图1-4 云计算部署模式

每一个部署模式实例有两个类型之一,内部的或外部的。内部云驻留在一个组织网络安全范围之内,而外部云驻留在外部网络的安全范围。

关于私有云,很多业内专家认为,很少有人理解企业软件是一个装置,将在云计算革命中起重要作用。基于装置的软件交付是一个新出现的技术,其是安装在企业防火墙内服务器上部署的,按需运行的软件。

总之,基于云计算的技术已经是可用的,是一个宽范围的IT资源,更重要的是商业服务可以被划分、按需消费,而用户不需要了解更多的和更复杂的事情。

所以这些所谓的IT和业务服务交付模式,都是可以变化的,而且是完全地变化。现在依靠技术所形成的创新能力来运作的企业其实质是一个可变化的企业,随着外界环境变化而不断地变化着。1.3 为什么云计算难以理解

这与当今IT难以理解是一样的。这是因为其涉及所有业务需求、从企业的后台系统到不断变化的前台系统。云计算不仅覆盖了宽范围的技术,而且也是宽范围的业务需求。因此它在整个主题范围内有许多不同的定义,这是可以接受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为什么要使用云计算呢?其起源于容易开发使用的消费性IT(Web 2.0)的工作和不同于已经存在的难以使用的企业IT系统。一个Web 2.0页面允许其用户与其他用户在交互中变化内容。与非交互的Web 1.0相比,Web 1.0用户都受到限制,只能被动地浏览信息。尽管Web 2.0技术对万维网引进了一个新的方式,它并没有涉及新的技术,但在软件开发者和终端用户方面积累了很多的变化。万维网发明者Tim Bemers Lee澄清道:“我认为Web 2.0是一句行话,没有人知道其本身的意思。如果Web 2.0对你来说是博客和维基,那么它就是人与人的交流。Web被设计为人们交互的一个空间”。简言之,Web 2.0并不是一个新技术,它是一个使用模式。相对云计算而言,它是利用业已存在的IT资源所出现的一种使用模式。

云计算实际上就是一个互联网,或者说互联网的真正含义是这样的空间,由计算机网络组成的一个无休止运转的计算机网络。对于业界专业人士来讲,云计算意味着网格计算、效用计算、软件作为服务、虚拟化、基于互联网的应用、自主计算、端到端的计算等术语。对于非专业人士,云计算就是一个简单的平台,个人和企业使用互联网,通过访问无休止的硬件和软件来完成一些计算需求和人与人的交互,而这些是由第三方来提供的。

再重复一遍,云计算不是新技术;而是一种全新的交付模式。

其关键点是云计算聚焦最终用户,对于一个人或社区来讲,可以使其能够完成他所想要做的事情,而不需要特殊的IT支持。其技术层是抽象的、隐藏的,可简单地通过画“一朵云”来表示。而同样的方式在过去的一些技术图样上已经用于表述互联网本身。

Web 2.0技术用来完成以人为中心的协同、交互以及搜索等,而对于传统的IT技术用户来讲,Web 2.0用来改善已存在IT资源的可用性、灵活性。这就是要借助于虚拟化之路来共享计算资源以降低成本和系统管理问题。Web 2.0的环境在计算资源灵活性方面是最主要的支撑,这样的IT是基于已知的有限应用中的有限用户。Web 2.0根据用户数和服务来进行部署,是一个完全的动态随需模式。

现有企业的IT改善成本和灵活性的趋势是借助于虚拟化的方法来实现的,而虚拟化也称为云计算的一部分,并且企业逐步由其提供商向基于Web应用的服务迁移。因此,作为内部节约成本,外部客户协同的基本使用模式或使用场景来定义云计算比单从技术方面来定义有更多的帮助。

世界不同的区域对云计算的概念强调的侧重点不同。例如,北美市场更注重于新的IT体系浪潮的到来;而欧洲市场则聚焦于新的市场位置定位和服务的交付模式方面;亚洲市场则侧重于随需即用的远端服务中心的能力。

根据商业需求的真实转变是驱动作为使用定义的流行。作为自动业务流程和改善企业效率的后台IT已经做得很好了,很多研究表明,系统稳定、优化等都做得非常不错了。

但现在企业与客户、供应商、贸易伙伴的前台交互活动的集成是一个重要的任务。传统IT在这方面做得很少,采用紧耦合的主要技术和方法以及数据集中应用已不能满足用户驱动的企业前台应用。而所需要的技术可以概括为从“提供推动”,到“需求拉动”的数据、信息和服务。

图1-5所示的后台IT是一个事后记录系统,而前台IT是一个实时引导商业的平台。所增加的商业需求聚焦于围绕改善企业创新、边界、市场共享以及客户服务等前台的活动。图1-5 技术从推倒拉的转变

为了实现企业的真正商业创新价值,围绕企业的边缘交付不同的服务来处理这些变化的关键技术是需要的。能够以用户为中心的Web 2.0技术是这个有意义答案的一部分。这个结合了服务的灵活模式技术支持了这个在前台强调商业技术(BT)的使用转变,而不是单一应用,结合用户驱动的这些协同服务。

这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和商业的匹配,还是一个供给方面的匹配。新的Web 2.0需求通过云来提供快速甚至实时的,完全没有资本投入或时间准备的,这是相对于传统IT的年预算成本覆盖模式而言的。事实上,许多基于云的前台服务或许是几周或几个月的服务生命周期作为商业的需求连续的变化以适应增长的全球动态特征。因此,提供即付即用的随需提供资源是接受云计算的关键驱动力。这个直接成本分布到商业用户的资金投入模式明显区别于传统的前期投资全覆盖的传统IT模式。

在云计算降低了成本的同时,也相应地降低了提供计算资源能力的复杂性,这也可以被用于通过更高效率地运营共享服务中心。从企业前台需求聚焦于人、体验以及任意组合的协同。

有很多方式使云改变商业和经济,其中的大多数是难以预测的,但是它们已经浮出水面。商业更加像技术自身一样在变化着:更多的适应性、更多的相互交织以及更多的个性化。这些发展或许不是什么新鲜的,但是借助于云计算将加速其发展。1.4 云计算的“一二三四五”

对云计算的解释和总结,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一二三四五”的数字提法,让人们能够更容易、清晰地理解云计算。“一”云计算是一种颠覆性的交付模式,一体化的共享服务平台。从技术的角度来讲,是将企业所有的服务器、存储等基础设施以及网络整合到统一的云平台上。在“云的世界”里,将技术和业务结合起来交付给用户使用。企业的运营管理、决策分析都将基于云平台展开,人们将会过起一种“云上的日子”。它是一个系统、总体的概念、业务与技术融合的一体化概念,这一点对认识云很重要。“二”是指云由云计算平台和云服务应用两个层面组成。企业可以将基础设施包括传统的服务器、操作系统、存储运维等都统一部署在一个平台上,这是一个技术的层面,企业可以不必过多地关注这个平台本身,而只关注应用。其二,政府、企业和个人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部署成不同的应用,形成个性化的交付模式,形成一种云服务。一个是云技术层面、一个是云服务层面,就是所谓的“二”。“三”是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讲,云计算可以分为3种服务模式:以基础设施作为服务(IaaS)、以开发平台作为服务(PaaS)、以软件应用作为服务(SaaS)。“四”是指4种部署配置模式,包括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社区云。“五”是指云计算具备5个基本特征:虚拟化的资源池,基于网络的访问,按需自助式服务,快速、弹性,使用成本可计量等。

上述就是云的基本概念,通过“一二三四五”层面的描述,即从“一”个系统、“二”层结构(技术层面和业务层面)、“三”种服务模式、“四”种部署形式以及“五”个基本特征就完整地概括了云计算。第2章云计算的商业模式

云计算的商业模式,是个很宽泛的话题,并无边界。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的云服务与云计算模式,远远超过书本这种介质的容纳范围,在一个搜索无处不在的年代,试图去定义某种边界和必然性实在是刻舟求剑。本章只是从4个维度研讨云计算的商业模式。2.1节对云计算是一个交付模式进行论述,使大家进一步认识云计算的随需应变的实质。2.2节从不同视角来探讨云计算的商业模式。2.3节给出云计算可能的应用场景。2.4节综述目前云计算产业链状况。2.1 云计算是一个交付模式

1.云计算是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

1981年IBM正式推出第一台个人计算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IBM为PC制定了通用的工业标准并将之开放,极大促进了PC产业的进步,使每个人拥有一台电脑成为可能;微软的DOS和Windows操作系统的诞生,使得PC易于操作,在PC的推广普及方面功不可没。苹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