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观历史之政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9 07:11:51

点击下载

作者:儒爵爷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围观历史之政变

围观历史之政变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围观历史之政变作者:儒爵爷排版:点通数据有限公司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07-01ISBN:9787503450181本书由北京华文经典图书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前言城头变幻大王旗

沙丘政变、王莽篡汉、河阴之变、玄武门兵变、靖难之役……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的历史,简而言之,就是一部皇权更迭史。

翻开史卷,满眼板砖横飞,姓王的拍倒姓刘的,姓李的拍死姓杨的……还有儿子拍老子,老二抢老大,媳妇夺老公……政变,象征着皇权变换,意味着利益再分配。人活一世,估计没有什么比至高无上的皇位更诱惑的了。所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政变之举,不绝史书。先秦汉唐,俯拾皆是;宋元明清,代代皆有;魏晋南北朝,“禅让”相替;五代十国,兵变迭兴……为了皇位,上演了多少子弑父、臣弑君、兄弟阋墙、互相残杀的故事。在权力的漩涡里,一切,从来就没有常理。

宫廷里面放着一把龙椅,案上摆着传国玉玺,就注定了那方大宅,绝不会是圣洁的殿堂。皇帝也不是天之骄子,“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喊出来之前,就已有人将之付诸实践。宫廷里充满了污垢、阴谋和血腥。所谓君臣大义、三纲五常、人伦道德等,只不过用来是防范百姓的樊篱、禁锢异端的锁链罢了。在权力的中心,自有一套玩家自己的规则。

皇位的更替,政权的变换,大体上有三种形式:一是制度上的合法登基,曰继承大统;二是通过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夺权,曰起义或讨伐;还有一种,便是政变。

所谓政变,就是围绕着最高统治权力进行争夺。政变有很多形式,可以是以帝王所在之处为中心的宫廷政变,也可以是以武力为后盾的兵变,还可以是以“禅让”的形式夺取皇位的“和平演变”。其实,禅让也并不和平,其间也充斥着弑夺和仇杀,不是性命攸关被逼无奈,没几个人愿意心甘情愿地把自家江山拱手送人。说它是和平演变,是因为让位者早已大权旁落,九鼎他移;得位者也早已执掌政权,万人之上,上面只有天,成为无冕之王,政权的更替实属水到渠成,无需再经过激烈的冲突和对抗。三国纷争,汉归曹魏,后属司马家,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在封建专制主义的政体之下,帝王作为法定权力主宰者和国家的象征,居于封建等级制的金字塔之顶,具有无限的权利。谁占有这个最崇高的位置,谁就相应地拥有全国的土地和人民,获得至高无上的权力、数不尽的金钱美女,集人间一切尊荣威福于一身。因此,王位自然成为众矢之的,野心家们不惜身家性命夺取它,也就不足为怪了。

铁与血的交锋,野心与权谋的博弈,生与死的搏斗,颠覆者昂然登上权力的巅峰,带上嗜血的皇冠,之前的一切,谁是谁非不再重要,历史由胜利者来书写……这就是政变。在多数情况下,政变只是赤裸裸的权力争夺、利益再分配,携带着屠杀和流血。

似乎在皇权天授的年代,这一切都是有悖常伦的,并无任何积极意义。然而,我们却不可一概抹杀,有些政变还是有其客观上的积极意义的。例如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兄逼父,登上皇帝宝座,却开创了有口皆碑的贞观之治;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从孤儿寡妇手里攫取权力,却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我们把目光拉大到世界的范围内,英国的“光荣革命”、拿破仑的“雾月政变”等,也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唐尧舜禹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后经隋唐,直至宋元明清,帝王方休。泱泱中华,绵绵数千年,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上,经历了多少次王朝兴亡更替,易姓换代?有多少顶皇冠落地,有多少个新朝崛起?围绕着象征至高无上的皇权图腾,有多少人曾喋血宫门,有多少人曾黄袍加身?在争夺终极权力的大舞台上,曾出现过多少个粉墨登场的人物,曾发生过多少次令人眼花缭乱的厮杀?

在可查的丹青正史、野典稗籍中,从先秦的启夏,到清末,华夏大地上大大小小共发生过二百三十余次政变。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内部政权哗变;五代十国时期,皇帝轮流做……很多很多,我们无法找到详细史实。翻遍帙卷,有血有肉的详尽史略,刚好“七十二变”。

状其故事,取诸正史,间以稗籍,或有演义,大事不虚、小事不拘,以飨大家。突破一下鲁迅先生那句诗,正所谓:梦里依稀故国月,城头变幻大王旗。第一章先秦政变,鸡毛蒜皮要你命一、红颜之祸——乱国又见妖媚1.妹喜乱夏

夏桀,名履癸,夏朝最后一任君王。“桀”是他的谥号,意思是凶猛残暴。他在中国历史荒淫暴君榜上最早出场。这个惹得天怒人怨,最终断送大夏几百年河山的人,自取灭亡的主要原因就是——贪色。

要说君王不好色从来都是小概率事件。昏君、暴君多性淫,明君、雄主也不免疫。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就常常把敌国的女人作为战利品享用,甚至连以英明著称的唐太宗也好色。可见贪色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因为贪色而耽误正事。让私人生活影响本职工作就是荒淫暴君,其任何缺点也都会被无限放大。

夏桀恰恰是第一个反面教材。公允地说,夏桀完全有做雄主的资质。史称他魁梧英俊,能赤手空拳格杀猛兽,把铁钩拉直,活脱脱一个惊艳绝伦的硬派美男子。偏偏他把天赋之才用错了地方,成为天下最大的祸害。

夏桀上台以后,贪得无厌,横征暴敛,不断向臣服自己的方国(早期城邦式的国家)强行索要财货。一时间,天下怨声载道,不断有方国萌生反意。夏桀为了稳住自己的江山,决定用干戈说话。他选的第一个开刀目标就是有施氏,理由是这个方国带头不朝不贡。

有施氏,亦称“有喜氏”(《辞海》释),为古老的东夷部族。有施氏方国地处今山东省滕县一带,物产丰富、农业发达,在当时的方国之中算是比较有实力的。但想要与九州盟主夏王朝相抗衡,无异于以卵击石。果然,夏桀动员其他方国组成联军,把有施氏给打败了。有施氏迫于无奈提出媾和,向夏桀缴纳了大量贡品。

狂傲自负的俊武生夏桀,有着强烈的野心与占有欲。疆土越大越好,财物越多越好,女人更要最美的。那天,夏桀正得意洋洋地看着战利品清单,一个女人的名字跳入了他的眼睛。她叫妹喜,是有施氏部族公认的第一美女。有一首诗曾经形容过妹喜的美丽:“有施妹喜,眉目清兮。妆霓彩衣,袅娜飞兮。晶莹雨露,人之怜兮。”谁也没料到,夏桀和妹喜两人的历史性邂逅,成为时代巨变的拐点。

妹喜来到了夏朝,夏桀对她一见钟情,宠爱得不得了。以前夏桀就不怎么喜欢上朝,上朝也无非是提出新的剥削要求。得到妹喜之后,他更是终日陪着这位美人饮酒作乐、不思朝政。《列女传》:“妹喜者,夏桀之妃也。美于色,薄于德,乱孽无道,女子行丈夫心,佩剑带冠。桀既弃礼义,淫于妇人。置妹喜于膝上,听用其言,昏乱失道,骄奢自恣……颂曰:末喜配桀,维乱骄扬。”

据说妹喜有三个爱好:一是喜欢看人们在大到可以划船的酒池里饮酒;二是喜欢听撕裂绢帛的声音;三是爱做男人的打扮,不爱红装爱男装。正是这三个古怪的癖好,最终断送了夏朝的大好河山。

为了满足美人心愿,夏桀自然是不遗余力,他命人大兴土木建造酒池,经常邀请几千人在池中痛饮。据《韩诗外传》记载,夏桀时,建造的酒池中可以运船;堆起的酒糟足有十里长,池中之酒可供三千人牛饮。他又让人搬来大批精美的绢子,在妹喜面前一匹一匹地撕开。为讨女人欢心,夏桀可谓绞尽脑汁无所不用其极。这样一来,妹喜是高兴了,痛快了。可有夏的庶民百姓,天天像是吃了馊苦瓜炒黄连,幸福感指数逐渐接近零。

老百姓发出诅咒:“这个太阳啥时没了,我宁肯跟你同归于尽。”夏桀却说:“天上有太阳,正像我有百姓一样,太阳会灭亡吗?太阳灭亡,我才会灭亡。”商汤和伊尹听到这话,心里乐开了花。他们不是夏朝的死党,是死敌。

妹喜只是一个导火线,炸药包是商国与其他对夏桀不满的方国。点燃引线的是商汤麾下的名臣——伊尹。鬼谷子说:“伊尹五就汤,五就桀,而不能所明,然后合于汤。”伊尹其实就是007,他在夏朝有意和妹喜交好,两人在一起简直无话不谈,从妹喜那里,伊尹得到了许多重要的情报。就这样,商汤和伊尹通过妹喜将夏桀玩弄于股掌。可叹自视甚高的夏桀浑然不觉。太史令终古与大臣关龙逄屡屡直言进谏,但夏桀完全听不进去。太史令终古无奈之下,带着夏朝的典籍图法投靠了商汤。而关龙逄不放弃努力,反遭暴君杀害。双方实力此消彼长,距离决战的日子不远了。

回到商国后,伊尹劝说商汤停止对夏朝的贡纳,夏桀听说商国敢反抗自己,勃然大怒,率领九夷之师攻商。商汤见到对方来势汹汹,暂时恢复了对夏朝的贡纳,继续等待时机。

公元前1601年,商汤再次听从伊尹的计策停止对夏朝的贡纳。这次夏桀是真的火了,想要率领大军彻底将商国灭掉。然而等他起兵时,才发现周围的那些方国都没有动静。原来,因为过于宠爱妹喜,荒废朝政,现在的夏桀早就失却了民心,没人愿意帮助他。伊尹看到灭夏的时机已经成熟,便协助商汤发兵攻夏。夏桀带着军队和商国人在鸣条这个地方大战了一场,因为夏朝的士兵都不愿意为夏桀卖命,所以遭遇一场大败仗。夏桀知道大势已去,仓皇逃窜,结果做了商汤的俘虏,后被判流放,生生饿死。

夏桀被商汤放逐后,存在了四百多年的夏朝宣告灭亡,商朝建立。2.妲己亡商

自古红颜多祸水,这句话虽是文人一时感慨,但却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上屡屡应验。几乎历史上每个王朝的灭亡,都和一个女人有关。而历史上最有名的亡国红颜,可以说非商朝的妲己莫属了。

妲己是中国殷商王朝最后一位君主商纣王的宠妃,人们了解她多是从《封神演义》这部神话小说里。在这部书中,妲己被妖化成千年的狐狸精,是女娲娘娘派下来毁灭商国的灾星。关于妲己的传说虽然精彩,但毕竟有很多都是文学上的演绎,历史上真实的妲己是什么样子的呢?

关于妲己的出身有两种说法,一说妲己的父亲是诸侯苏护,另一说妲己来自一个叫有苏氏的部落。因为有苏氏犯上作乱,纣王派兵平定,然后在部落之中千挑万选选出了妲己,作为纣王征伐的战利品之一。其实妲己到底来自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有着倾国倾城之色的女子,最终登堂入室,成为了殷纣王的宠妾。

纣王是后人给他的恶谥。他本名为受,是商王帝乙的少子,史称帝辛。帝辛天资聪颖,有一身神力,与《封神演义》那部小说里酒囊饭袋的形象相距甚远。帝辛继承大统之后,重视农桑,把商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后来他又带兵攻打东夷,把商朝的势力扩展到江淮一带,国土面积大片增加。

以帝辛前半生的作为来看,被称作一代明君也不为过。但是帝辛的后半生却摊上了妲己这么一个女人。史书上记载的妲己是美貌绝伦,又能歌善舞的女人。英雄了半生的帝辛,遇到了这样一个女人,也只得为之折腰,拜倒在石榴裙下。

妲己最爱歌舞,纣王在便命令乐师演奏妲己最喜欢的“靡靡之音”。妲己伴随着这悠扬的“靡靡之音”翩翩起舞,娇艳诱人。纣王看得整个人都痴了,哪里还顾得上什么国家大事。只希望这一刻便是永远,但愿长醉不复醒。

为了妲己,纣王大兴土木修建了酒池、肉林。每日每夜,纣王都要拉上妲己的小手,到鹿台观赏风景,看月亮,数星星。

这些,就是当年的天之骄子帝辛骄奢淫逸的晚年生活。对这位天子晚年的风流生活,多位大臣表示过抗议和不满。然而在比干被杀,箕子被囚之后,这种抗议的声音变得越来越少,越来越小。

灯火辉煌的商朝宫殿里,帝辛拉着妲己的手,温柔地呼唤:“美人,再喝一杯,再喝一杯。”

而在千里之外的岐山之下,武王姬发正在咬牙切齿,摩拳擦掌,对着商朝都城的方向对天发誓:不灭殷商,誓不为人。

为何姬发会对殷商有如此大的仇恨?其实这梁子从上辈子就已经结下了。姬发的父亲是周文王,历史传说中的一位圣人。周文王是西周的奠基者,他建立西周于岐山之下,广积善行,深得西周百姓的爱戴。后来,因为崇侯虎向纣王进谗,也因为西周实力不断壮大,纣王发动了一场针对西周的战争。西周战败后,周文王被纣王囚禁在羑里七年,期间不仅受尽屈辱,还被逼吃下用亲生儿子伯邑考做的肉羹。虽然后来在各国诸侯的求援下文王被放回周国,但商周之间的血海深仇已然结下。

文王回到周国后励精图治,无日无夜不在想着反攻商朝,报这些年的深仇大恨。然而,当时的商朝虽然已经非常腐败,但是军事实力还是相当强大,西周并没有足够的实力与之一战。所以,周文王也只能把仇恨压在心里,最后带着这份遗憾归于尘土。大仇未报,先贤已逝,西周路在何方?武王站出来表示大家不要怕,我爸和我哥的仇,都包在我身上了。

武王姬发也是一位极有雄才的君主,他在位期间招揽了大批能人贤士,西周国实力越来越强大。对西周更加有利的是,经过连年与东夷族的作战,虽然商朝取得了重大胜利,但国力亦渐渐式微。再加上帝辛整日沉湎于酒色不顾朝政,曾经盛极一时的商朝已是日落西山之势。

公元前1046年,武王姬发做好了攻打商周的一切准备,终于挥师南下,直取商都。在距离朝歌七十里的地方,周武王举行了一场誓师大会,《牧誓》列数了商纣王的许多罪状,鼓动军队和商纣王决一死战。从周武王这次慷慨激昂的讲话中可以得知,武王的历史肯定是语文老师教的,虽然给纣王安排了许多莫须有的罪名,但文采确实飞扬,一番话说下去,纣王在周人眼中俨然化身为了想要毁灭世界的大恶魔,恨不得人人得而诛之。

纣王没有想到周国竟然有胆子攻打自己,自己的主力部队还在其他地区,一时抽调不回来,只好将城里的奴隶武装起来,凑了十七万人浩浩荡荡,呈一字长蛇阵之势杀向牧野。有人问,为什么是一字长蛇阵呢?因为这些奴隶都是被强行掳来的,平时受尽了屈辱折磨,打心眼里不想为纣王卖命,所以军纪涣散,斗志全无。

纣王的部队刚到牧野,还没开打,大批奴隶就归附周军,引导着武王的部队杀向纣王。纣王一生戎马,万没想到打仗竟然能打成这样。见到商朝奴隶和周国士兵如潮水般向自己袭来,慌忙逃回朝歌。

回到朝歌的纣王,前思后想自己这也称得上传奇的一生,不由自主眼泪掉了下来。“完了,完了”,此刻的他只能不断默念着这句话。他没心情再去找妲己逍遥,而是孤独地、懊悔地径自走上了高高的鹿台,狠心点了一把火,将自己的身躯,与商朝的数百年基业,尽付之一炬。

纣王自焚后。西周大军兵不血刃杀入朝歌,接管了这座古老繁华的城市。那位乱国妖妃妲己,在乱军中被周人所擒,最后枭首于市。

至此,建国数百年的商朝灰飞烟灭,成为了历史。周朝正式建立,开始了自己八百多年的统治。3.褒姒戏诸侯

说完了千古第一红颜祸水妲己,接下来就要聊聊“一笑戏诸侯”的褒姒了。褒姒与妲己、妹喜、骊姬合称为古代四大妖姬,也是个鼎鼎大名的祸国尤物。

褒姒的出生很是带有些神话色彩:据说夏朝末年有两条龙来到皇宫,自称“褒之二君”。龙离开后,宫里的人把龙流下的口水收集起来。要说这古人也真是够迷信的,龙的口水都被当成了稀世珍宝,还美其名曰“龙涎”。后来到了周厉王的时候,装着“龙涎”的盒子不小心被打开,龙涎泄露在外,继而又化作一只玄鼋潜入王府。王府的一个小妾遇鳖受孕,生出了一个小女孩。人和鳖生的小孩,当然是大大的不吉利,于是这个小女孩又被遗弃,后来大难不死被褒国人拣回去收养。这个小女孩便是褒姒。

当然了,关于褒姒出生的离奇传说肯定是后人别有用心杜撰的。而这么编造的目的,也许就是想说这个女人生来就带着不祥吧。

褒姒长大后出落成了一个亭亭玉立的大美女,在褒国人人皆知。周幽王选妃子的时候,褒国人把褒姒献了出去,周幽王对褒姒一见钟情,把她视作自己的掌上明珠,万千宠爱集于一身。话说这位褒大小姐,平时就是个不苟言笑的冷美人。进入周王宫之后,因为不习惯宫中的生活,再加上养父被太子宜臼所杀,更是终日里闷闷不乐,难展笑颜。

褒姒虽然不喜欢笑,但也许就是因为这样她的笑才更显得珍贵。《琱玉集》中说褒姒的笑有“百二十种媚”,不经意间的嫣然一笑,把周幽王迷得神魂颠倒。周幽王为了博褒姒一笑,不惜花费千金征集让美人欢笑的点子,可是试过很多方法都不奏效。后来,朝中有个“为人佞巧,善谀好利”的大奸臣虢石父,为周幽王出了个馊主意,这便是有名的“烽火戏诸侯”。

在周幽王的时代,都城外每五里便置有一烽火台,如果有外敌来犯,只需要点燃烽火,就可以召集天下诸侯勤王救驾。这本是军国大事,但周幽王为了让褒姒一笑,竟然听信虢石父的谗言,决定点燃烽火召集诸侯以供娱乐。

这一天,周幽王和褒姒一起来到骊山。他们在骊宫的城头摆下了夜宴,然后命人去点燃烽火。刹那间,狼烟四起,火焰直冲霄汉,一路烽火陆续点燃,夜色中星星点点,逶迤千里,煞是壮观。四方诸侯看到烽火的信号,还以为是有外敌侵犯大周,于是纷纷调兵遣将,驱动战车赶来勤王。

等各路诸侯陆陆续续到了城下的时候,发现根本找不到敌寇的踪影,只看到周幽王和褒姒在城上饮酒作乐。这时,城下旌旗林立,战马嘶鸣,将士们个个顶盔冠甲,忙作一团,看到这样的混乱场面,褒姒终于忍不住笑了,哈哈大笑。看到城楼上美人的笑,周幽王龙颜大悦,城下的诸侯们却是恼羞成怒,知道自己被人耍了,但又敢怒不敢言,只好愤然离去。

拿军国大事开玩笑,这可是要付出惨重代价的。后来,周幽王又玩了几次这样的游戏,诸侯们再也不愿意相信他。那个“狼来了”的故事,还真不是哄小孩的。

周幽王为了进一步讨好美人,又不顾老祖宗的规矩,废黜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册封褒姒为后,然后立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并下令废去王后的父亲申侯的爵位,还准备出兵攻伐他。公元前771年,被逼得走投无路的申侯联合西北夷族犬戎之兵,一起进攻镐京。周幽王听说犬戎来犯的消息,大惊失色,急忙派人点燃烽火召集诸侯。烽火是点起来了,可是却没有一个诸侯来救,大家以为这又是周幽王吃饱了没事干整蛊作耍。

诸侯的救兵不来也就算了,镐京的守兵也完全靠不住。这些守兵平时一直被克扣军饷,对昏庸的周幽王早已恨之入骨,犬戎大军到了之后,他们象征性地抵抗一下就一哄而散了。犬戎兵马蜂拥进城,周幽王只好带着褒姒、太子伯服,从后门仓皇出逃赶往骊山。途中,他抱着一丝希望再次点燃烽火,依然不见诸侯救兵前来。最后,周幽王终究没能逃走,与褒姒(一说被俘)、伯服等人一起死于乱军之中。

周幽王城破身死之后,诸侯们才知道是真有外敌来犯了,这才联合起来组织救援。犬戎人见到诸侯的大军到了,抢掠一番扬长而去,留下了一个破烂不堪的镐京。因为原来的都城已经被毁,诸侯们就拥立原来的太子姬宜臼在申地登基,是为周平王。不久之后,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为日后长达五百余年的大战乱埋下了伏笔。《诗经》里叹曰:“赫赫宗周,褒姒灭之。”意思是把西周灭亡的责任都推给褒姒一人,这实在是有些高估褒姒的本事。西周灭亡,褒姒固然有些责任,但真正的罪魁祸首还是那个敢拿军国大事开玩笑的周幽王。一个为了美人一笑愿意牺牲一切的人,有什么资格说能守护周朝的几百年江山呢?4.骊姬倾晋

如果说褒姒“一笑误国”是周幽王咎由自取的话,那么下面我们要说的这位骊姬可是不折不扣的乱国红颜。她也许没有前面几位美女那样出名,但要论心计,论手段,绝对要强上很多很多。

骊姬,春秋时代骊戎(今陕西省临潼县)国君的女儿。公元前672年,晋献公攻打骊戎大获全胜,临走之时,顺手掳走了骊姬。当时献公一定想不到,就是这一顺手牵羊的举动,将来竟然会害得自己和儿子反目,国家也因此动荡不安。

被征服者骊姬的逆袭是一部彻头彻尾的高智商宫斗剧。其智谋之深,手段之狠远超前述三位前辈。她来到晋国后,很快便以美色取得了晋献公的专宠。骊姬不但长得漂亮,而且奸狡诡诈,献媚取怜,甚至居然赢得晋献公的信任参与朝政。《左传·僖公四年》:“初,晋献公欲以骊姬为夫人,卜之不吉,筮之吉。”于是晋献公废去夫人齐姜,立骊姬为夫人。但这还不能让骊姬满足,她还想废去太子申生,立自己的儿子奚齐为太子。从战俘变为晋君夫人再到新储君的生母,这招在三十六计中叫作“反客为主”。

夺权目标定了,接下来就是拉帮派定计谋。晋献公有个宠爱的戏子叫优施,和骊姬有私情。有一次,骊姬问优施:“我要立奚齐为太子,但是害怕申生、重耳、夷吾等公子反对,你有什么好办法吗?”优施狡诈多计,回答说:“把他们早点安排好,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地位已经到顶点了,这样就会产生轻慢国君的心态。如此,则不难对付。”说完,优施还建议骊姬先对付太子申生。

这个次序很重要。太子申生是晋国合法继承人,无论才能品德,还是功绩声望,都高居诸公子之首。但他有个致命的性格弱点,太重名节,遇到陷害时,他宁可牺牲自己也不愿反抗。正所谓佼佼者易污,申生做人太君子,注定要掉进小人挖的坑,最好对付。夷吾和重耳不像申生那样迂腐,但他们没有申生的国民偶像光环,未必能获得朝野拥戴。申生这面旗帜一倒,其他公子也就是一盘散沙,可以各个击破。

骊姬听从了自己小情人的计策,陆续收买了晋国大夫梁五和嬖五,让他们在晋献公面前进谗。梁五和嬖五都是贪财好利的人,收了骊姬的好处,自然心甘情愿帮她办事。他们劝晋献公把几个儿子派出去把守重地,稳固国防,还讲了许多这样做的好处。

两个人说得中肯,而且太子申生是晋国公认的文武全才。献公欣然应允,把太子申生派去了曲沃,重耳派去了蒲城,夷吾派去了南北屈。身边只留下了奚齐和卓子两个儿子。表面上看,三个公子被委以重任,各自独当一面,但远离政治中枢。这意味着三人在晋献公面前失去了话语权。一旦有人进谗,他们根本来不及申辩。

优施第一步的计划成功了,又嘱咐骊姬多在献公面前说太子的坏话。骊姬依计行事,对献公说:“我听人说申生很会收买人心,恐怕他心中怀有不轨,要夺取您的王位。”

献公虽然好色,但人还没糊涂,肯定地回答:“不会的,申生既然爱他的百姓,怎么会不爱自己的父亲呢?”骊姬进谗不成,知道献公仍然信任自己的儿子,于是等待机会陷害申生。

不久之后,太子申生从曲沃送来了一块祭肉给献公。献公还没见到这块祭肉,中途就被骊姬做了手脚,她下了鸩毒在肉上,借此陷害太子。

晋献公在骊姬的提醒下发现祭肉有毒,顿时勃然大怒,以为申生真的要害自己,于是盛怒之下派人去捉拿太子。

太子身边的人得知了消息,劝太子去申辩此事。可申生是一个非常孝顺的儿子,他平静地说:“做儿子的职责就是让父母开心。父王现在那么宠爱骊姬,如果因我告发骊姬导致她被处死,父王一定会非常伤心。父王年纪已经大了,禁不起打击,我既然不能使他快乐,就为他选择一死吧。”说完,贤明的太子就上吊自尽。献公哪里知道其中的原委,听说太子死了,还以为他是畏罪自杀。

太子被杀,骊姬的计划已经成功了一大半,但还没有完全成功,因为还有重耳和夷吾两位公子没死。

骊姬一不做二不休,又对献公进谗说这两位公子也参与了谋杀,此时的献公正在气头上,没有多考虑什么,二话不说下令将两个儿子一起捉拿。

夷吾没有申生那么高尚的情操,他是个狠角色。听说父亲派人来杀自己,当即起兵反抗。但是胳膊哪能拧得过大腿,最后反抗失败只能逃到梁国。

重耳比夷吾低调得多了,知道抵抗也是徒劳的,于是带着自己的亲信连夜逃去了狄国,从此开始周游列国。

至此,骊姬亲手策划的一场夺嗣大戏告一段落,不久之后献公在骊姬的怂恿下又立奚齐为太子。献公死后,奚齐继位为帝,但因为不得人心被晋大夫里克等杀死。公子夷吾逃亡多年后被晋大臣寻回,立为晋惠公。公元前650年,骊姬诬害太子罪迹暴露,被杀死。

晋国又几经波折,直到公子重耳回国即位才安定。他正是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晋国从此成为中原第一强国。但骊姬之乱引发了晋国公族的连环内耗,为日后的六卿专权留下了巨大的隐患。二、周室飘摇——八百年天命内乱不断1.五大夫伐周

西周的奠基人文王、周朝的开国君主武王,两位都是圣贤之主,名垂千古,光耀万世。然而,纵使圣主身上光芒璀璨,也只能荫及现世,顾不到自己的子孙。

在周朝八百多年的历史中,有文王、武王之风范的国君少,败家败业的不肖子孙多,前面提到的周幽王是其中著名的一位,接下来我们要说的周惠王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

周惠王,姓姬名阆,周庄王的孙子,周釐王(僖王)的儿子。这个周惠王一点没有继承祖先的英明神武,不但没本事,还特别贪婪。按说在王室之中长大的富贵公子哥,缺什么也不可能缺财物,但偏偏这位周惠王就是好这口。自己家大业大,还总惦记着别人的财产,是一位典型的“吃着碗里还惦记着锅里”的人物。这不是性格问题,是心理问题。

周惠王在公元前676年继承大统,刚一上台,就迫不及待地把大夫蔿国的园圃据为己有,从其行动的迅速来看,可以断定是蓄谋已久。老大夺走了小弟的东西,虽然小弟心里有怨言,但碍于自己小命的安危也不好说什么。可是这惠王千不该万不该看人家好欺负就往死里整。强夺园圃之后,周惠王又陆续抢去了大夫边伯靠近周王宫的房子,夺走了大夫詹父和子禽、祝跪的土地田产,收回了膳夫石速的俸禄。至此,周惠王算是把蔿国的大臣都得罪了个遍。

兔子急了还会咬人呢!更何况这几位大夫都是有文化、有胆量、有脾气的精英人士。周惠王如此混蛋的行为,已经彻底激起了蔿国五大夫心中的熊熊怒火。有人说愤怒会让人失去理智,但这次在怒火的刺激下,几位大夫的头脑却都变得更清醒,他们思来想去依稀记起了一件事——周庄王生前说要把王位传给庶子子颓,后来釐王继了位,他死后又是儿子姬阆即位,轮来轮去都没子颓什么事。这不公平!

五位大夫在遭受了种种的不公平待遇后,终于开始对子颓生起了同病相怜之情。他们决定,要帮子颓伸张迟来的正义。

公元前675年,为了打倒贪婪和邪恶的化身周惠王,蔿国五大夫蔿国、边伯、詹父、子禽、祝跪联合了贵族苏氏,一起拥奉子颓,发动了一场叛乱。大概是养尊处优太久了的原因,几位大夫对搞政变不怎么在行,第一次政变以失败而告终。子颓出逃到温地(今河南省温县西南),后来又在苏氏的陪同下逃到了卫国。

说好的王位不给自己,想夺回来也没成功,最后还被迫离开故国。悲剧了半生的子颓,见到卫惠公后再也控制不住情绪,一股脑儿将心中的委屈都倾吐出来。卫惠公听了子颓讲述的生平遭遇,眼圈泛红,泪水都要掉下来了。他先是开口大骂周惠王的无耻行径,然后又信誓旦旦地保证要帮子颓讨回公道。

当然了,讨回公道什么的只是一个表面上的、冠冕堂皇的理由,在卫惠公的心里,周惠王最大的过错不是抢了谁的地,谁的王位,而是收留了自己的政敌公子黔牟!“岂有此理,岂有此理,收留我的敌人,摆明了和我作对吗,看你一副缺少家教的样子,我就替你爸爸来管教管教你!”卫惠公咬紧了牙关,暗下决心。

决心下好了,下一步就是找个好帮手了。卫惠公派使者和自己的好盟友南燕打了招呼。南燕国君也是一个同情心泛滥的人,听了子颓这么悲惨感人的故事,当即拍板决定一起干。就这样,卫国和南燕达成了战略同盟,两家随即厉兵秣马,准备挥师直捣周朝国都。

按照一般历史剧的剧情发展,接下来就应该是周惠王广招诸侯,率兵平叛,然后剿灭乱党,彰显圣明的时刻了。但可惜的是,文武二王的这位后代真是个十足的窝囊废,还蜷缩在被子里的他,一听说燕、卫大军来伐,立刻卷了金银细软溜出皇宫,一溜烟似的逃到了温地。

周惠王这一逃,让卫、燕两国,连同五位大夫、流浪王子都感到吃惊。本来大家都把周惠王当个人物,为攻打他做了不少准备,没想到到头来完全没派上用场。卫、燕联军轻而易举开进了周王城,子颓顺理成章地继位。这一天,梦想成真的子颓走进熟悉的皇宫,感慨地望着王宫里的一切,不禁喃喃自语:“这,都是真的吗?”

叛乱的大臣们可没子颓这么多愁善感,成功赶走了贪婪的皇帝后,他们开始操办新帝登基事宜。公元前675年冬天,子颓正式登基,那一天宫廷里找来人又是唱歌又是跳舞的,办得煞是风光。在这喜庆气氛的感染下,之前有些神不守舍的子颓也打消了心中的疑虑,他默默地对自己说:“对,这本来就是属于我的王位,现在我回来了。”

叛乱分子们在周王宫大肆庆祝的时候,有人伤悲,有人愤怒。伤悲的是周惠王,估计是在恨自己的软弱无能,还有坏事的贪婪成性。愤怒的是郑国和虢国的君主。两位老大对周惠王被逐一事表达了极大的愤慨——有你们这么欺负人的吗?把人家从王位上赶跑了,还张灯结彩地大肆庆祝。最不能容忍的是,风头都让你们出了,我们情何以堪?于是,郑厉公出头露面,想要调解周王室之乱,把周惠王送回失落的王座。

郑厉公打错了如意算盘,人家卫、燕两国的态度也很明确——抚危助困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任务,你就别瞎掺和了,哪凉快回哪歇着去。

郑厉公一直自视甚高,没想到出了郑国的一亩三分地,根本没人把他当回事,因此恼羞成怒。他先是出兵攻打南燕,俘虏了他们的国君仲父。随后又派人接来了周惠王,把他安排在郑国的别都栎(今河南禹县)。不久之后,郑厉公又出兵从邬邑攻入成周,掠回了王室的器皿用具供周惠王享用。

公元前673年春,郑厉公和虢公在弭(今河南省密县内)誓师伐子颓,郑、虢联军很快攻入都城。郑厉公和虢公同伐王城,郑军护送周惠王从王城南门攻入,虢公从北门攻入,子颓和五大夫昨日还在张灯结彩大肆庆祝,今日就沦为了平叛军的刀下之鬼。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子颓之乱”。“子颓之乱”前后历时3年,极大地削弱了周王朝的实力。重登王位的周惠王,再也不敢纵容自己贪婪的本性,为了感谢给力的郑厉公,他将以前收回的虎牢之东的地方又重新给了郑国。后来齐桓公雄起争霸之时,周惠公又抱上了桓公的大腿,一生一世沦为诸侯的依附。若不是齐桓公奉行“尊王攘夷”方针,周惠公恐怕要在亡国之君榜上留名了。2.襄王复辟

话说周惠王这一生可真是够折腾的,年轻的时候没事就喜欢抢房占地,最后把大臣逼得造反了,自己都被赶出了王宫。好不容易借助郑厉公之力重返王位,消停了一些日子,晚年立嗣的时候却又上演了一出闹剧。

因为宠爱陈国的女子惠后,周惠王毅然决然地准备废掉太子郑,改立惠后的儿子子带。尽管他自己很得意这一奇葩的想法,可是周朝的各路诸侯都大大地不满,尤其是当时正称霸中原的齐桓公。

齐桓公采纳管仲之策尊周王攘四夷,会盟诸侯匡扶天下。世界警察做惯了,人自然也霸气外露。公元前655年夏,齐桓公邀集了宋桓公、鲁僖公、陈宣公、卫文公、郑文公、许僖公、曹昭公,与太子郑相会于卫国的首止(今河南省睢县东南),宣布支持太子郑为嗣君。周惠王气愤之极,想联合郑、晋、楚等国对抗齐国。但无奈当时的齐国国力强盛,三下五除二就解决了叛变的郑国,晋国、楚国面对齐桓公联军也都知难而退。周惠王胳膊拧不过大腿,只好忍气吞声仍立公子郑为太子。

公子郑摊上了这么一个爸爸可是够悲哀的,好在他这一生有两位贵人照应。第一位贵人齐桓公帮他保住了王位继承权,第二位贵人助他平定叛乱,巩固了自己统治。

公元前652年12月,周惠王病逝。因为担心准王位继承人子带趁机作乱,公子郑选择秘不发丧,并紧急派人求助伯舅齐桓公(按照周礼,周天子称异姓大诸侯为伯舅)。齐桓公是个够意思的朋友,知道公子郑的处境后,立刻召集天下诸侯在洮(今山东省甄城县西)集会,宣布拥护公子郑为天子。诸侯大会后,公子郑顺理成章地继承大统,是为周襄王,此时他才对外宣布了惠王的死讯。

以当时齐桓公中原霸主的声望,号令天下无有不从,按说周襄王这位子是坐得稳稳当当了。可是,齐桓公和周襄王都小视了准王位继承人子带同学的野心和韧性。不甘于失败,且越挫越勇的子带,一直都在暗处窥觑着周朝的王位。得不到诸侯国的支持,那好办,他就去北面争取西戎的支持。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子带已经不择手段。自公元前648年起,子带几次引导西戎兵攻周,不过都被挫败。

公元前636年,周襄王发现了一件让他怒发冲冠的事——自己的王后隗氏竟然与子带秘密勾结。要说这子带也真是够有神通的,为了夺回王位,把襄王的老婆都给策反了。其实早在子带还居于洛邑的时候,隗氏就已经和他勾搭成奸,只不过没人告诉周襄王而已。子带和隗氏的奸情败露后,周襄王很解气地废黜了隗氏,没想到却因此捅了一个大娄子。

隗氏是狄国国君之女,而狄国是华夏北方一个游牧国家,颇具实力。隗氏被废后,子带和颓叔、桃子等人逃到了狄国,在狄君面前献尽谗言。本来自己的女儿被废了狄君心里就非常不爽,再加上这几个人一番添油加醋,更是怒火中烧。当年秋天,狄君兴兵伐周,要推翻周襄王,拥立子带为新君。这一次狄人的军队声势浩大,尽管谭伯率周朝军队进行了一番死战,最后还是因为敌众我寡而大败。失利后,周襄王仓皇出逃,最后被郑国所纳。

此时齐桓公已死,齐国不复再有霸权。可幸的是,周襄王人生中的第二位贵人出现了,他就是春秋时期的另一霸主晋文公重耳。当时重耳刚刚返回晋国不久,经过狐偃对朝政大刀阔斧的改革,晋国已经步入强国之列。然而文公的志向很大,他不仅要让晋国列于强国之林,更想像齐桓公一样称霸中原号令诸侯。而要想坐上霸主的位子,一要有实力,二要看时机。所幸,晋文公等待的这一时机已经到来。

客居郑国的周襄王病急乱投医,给当时有点实力的诸侯国都写了求援信。信中大概的意思是让这些好朋友们在关键时刻拉自己一把。有的诸侯接过信看都没看就扔了,也有的诸侯捧着信读了一遍又一遍,比如野心勃勃的晋文公,和同样意图称霸的秦穆公。

秦穆公收到了信件之后,立刻调兵遣将,屯兵于黄河岸边,整装待发。而晋文公拿到信之后,则是请来了自己的心腹大臣狐偃一同商议。狐偃以一个大政治家的敏锐直觉,力挺文公勤王救驾,他是这样说的:“想要得到诸侯的拥护,勤王是最好的方法,足以取信诸侯,同时又合乎道义。周天子是天下之宗族,有他的支持,我们就能奉天子以令诸侯。”

晋文公得到了狐偃的鼓舞,心中再也没有疑惑,果断下令出兵勤王。公元636年三月,晋文公率领精锐之师,撇开了秦穆公,独自向王畿腹地推进。在周邑阳樊(又作樊邑,今河南济源西南)处,晋国的军队分兵两路。一路赶赴郑国迎接周襄王,一路开往温(今河南温县西)攻子带。很快,子带的叛军就在晋国虎狼之师的攻击下溃不成军。四月,子带、隗后、颓叔等叛乱分子悉数被擒,随即问斩于市。周襄王被迎回王都。

再次回到了熟悉的都城,周襄王大为激动,热泪盈眶。他亲自接见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二位贵人晋文公,并设好酒好肉招待。比起之前的贵人齐桓公,周襄王对晋文公的感情要来得更深一点,因为周晋本是同宗,都是武王之后。按照礼制,他还得管晋文公叫伯父。为了感谢晋文公的相助,也为了以后晋国更方便辅弼王室,周襄王将阳樊、温、原、欑茅四个农业发达的城池赐予文公,晋国南部疆域扩展到今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一带,为其日后逐鹿中原提供了有利条件。

这次勤王战役后,晋国也成了周王室在乱世中维持其所谓“统治”的“宪兵”。中原霸主的宝座从此没离开过晋国人之手。3.敬王出奔

当年周公旦确立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宗法制,就是为了解决王子争夺权位问题。这个制度在大部分时间里还是管用的,但要是嫡长子没了,麻烦就跟着来了。

周景王在世的时候,因为嫡长子早死,就立了姬猛为太子。后来,因为景王宠爱庶子姬朝,又想改立姬朝为太子。遗憾的是,当时周景王已经病得奄奄一息,改立的事还没安排妥当就一命呜呼。不和谐的音符很快演变成动乱的序曲。景王死后,贵族刘卷、单旗杀死了大夫孟宾,仍旧立姬猛为太子,几家皆大欢喜。等一等,皆大欢喜?也许我们漠视了得到希望却又希望破灭的姬朝。

人是个奇怪的东西,如果没人诱惑你,也许你能保持清静无为的心态。可如果有人诱惑了你,却又在你最具希望的时候将希望之火掐灭,你定力再高,也很难保持住镇静。

我们的姬朝公子面临的就是这种状况。本来王位已经唾手可得,可是没半炷香的功夫,煮熟的鸭子飞了!自己从周朝的下一任统治者变成了失意的王子。这种心理的落差可不是谁都能承受的,至少姬朝公子不能接受。说好给我的就是我的,怎么说话不算数呢?所以姬猛继位后,姬朝非常地不甘心,曾经带领一部分失去职位的官吏和兵士起兵造反。一战之后,刘卷被打得逃跑,姬猛被姬朝的部下掳走,单旗独自突围。

春秋时代,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天下理论上是周天子的王土,实际上诸侯们早已把土地产权抓到自己手中。乱世强称王,哪怕是过气的天下共主想做点什么,也得看诸侯们同不同意。

眼看姬朝大事将成,晋顷公派大夫籍谈、荀跞带兵救出了姬猛,不久之后护送他回了都城。经过这一番惊吓后,姬猛也患了病,同年十月病死。姬猛死后,守旧派的大臣只好重新选择天子,选来选去,最后圈定了姬匄。因为姬匄一直表现出对保守派和晋国极大的合作诚意。于是姬匄继承了天子之位,史称周敬王。

敬王继位之后,第一件面临的麻烦事就是锲而不舍想要夺回王位的姬朝。被晋国赶跑之后,姬朝依旧对王位痴心不改,没过多久又率兵打了回来。要说这姬朝也是够能打的,回来之后一通乱战又把敬王打出了都城。没了地盘的敬王迫不得已,只能住进王城以东的下都。当时的人们称敬王为东王,姬朝为西王,两个周王苦斗了四年之久,依旧未分胜负。

最后,实在没有了招的敬王只好记起前辈王室们的最后绝招——诸侯联军。

周敬王请求晋国派兵来相助自己,声声伯父叫得亲。尽管周王室的实力跌落到三流小诸侯的层次,但天子王权的光环还在。周天子仍是尊王攘夷大国霸业方针的最重要道具。因为政治利用价值依然可观,晋国伯父也很够意思,二话不说派了精兵攻打姬朝。维护周王室正统是霸主义不容辞的义务——堂而皇之的出兵理由。姬朝的部队虽然也很能打,但也仅限于窝里横。真碰上晋国的百战精兵,那根本不够填牙缝的。战况毫无悬念,姬朝败下阵来,只能灰头土脸地逃离都城。

姬朝逃走之后,周敬王再次回归都城,成了大周朝唯一的王。此时的他顾不上修缮因战乱破损的城池,派遣了无数情报人员去寻找姬朝的下落,想要伺机暗杀姬朝,免得这打不死的百足之虫再杀回来。说来也不怪敬王心狠,毕竟姬朝实在是太能闹腾了,不把这个人赶尽杀绝,还不知道以后能搞出什么事来。

再说姬朝败北之后,一路逃窜,最后来到了楚国的境内,想要寻求楚国的支持。当时晋国为北方的霸主,而楚国是南方的霸主,各自领着一帮中小诸侯搞长期混战。两国早在晋文公、楚成王时就争斗不断,是不共戴天的死敌。楚国人的看法也很简单,敌人的敌人就是我的朋友,凡是敌人反对的,特别是晋国人反对的事,我们就要支持。晋国人把姬朝赶出了王都,我们就要把他送回去。就这样,楚国收留了姬朝,并把他安置在楚国最北部的南阳。一来在这里能够得到楚国有力的支持,二来又距离洛阳非常近。一旦有机会,姬朝可以迅速打回洛阳。

楚国和姬朝打的算盘很好,但无奈人算不如天算。正当人们把注意力都放在中原时,南中国的局势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变数。

长期以来,楚国的南联盟老大无人能撼动。夸张点说,楚国对南方各族群的统治力,相当于周朝分封秩序的缩水版。就在楚晋双雄争霸期间,江东的吴国(姬姓诸侯,周王的又一个“伯父”)悄然兴起,并与本家兄弟晋国联手对付楚国。公元前505年春天,楚国被新兴的吴国攻破,险些灭亡。姬朝因此失去了最有力的保护伞。而远在周都城的敬王,得知这个消息后手舞足蹈,立刻派杀手前往南阳刺杀姬朝。这一次,生命若小强般顽强的姬朝没有逃过追杀,倒在了这远离故乡的地方。

至此,祸害了周朝两代君主的大反派姬朝终于归西了,周敬王心中的一块大石头也可以放下来,着手考虑迁都一事了。但周朝气数已尽,迁都到风水宝地也于事无补。三、春秋乱世——自家人抢自家人1.克段于鄢

春秋初年,郑武公娶了申侯的女儿武姜为妻。武姜夫人不但人长得漂亮,肚子也挺争气,先后为郑武公生了两个儿子,一个是长子寤生,一个是少子叔段。

都是从一个娘胎里出来的,按理说武姜应该一视同仁,对两个儿子一样宠爱才是。但命苦的寤生,因为武姜生他的时候难产忍受了巨大痛苦的缘故,一直不被母亲喜爱。倒是小儿子叔段,长的英武高大,人又十分乖巧,从小到大都被武姜过分地宠爱着。

寤生不得宠就不得宠,好歹自己还是长子,将来还有君位的继承权是不?童年时期没有得到多少母爱的寤生,只好把人生的全部希望寄托在未来的事业上,以此来抚慰心中的创伤。可是寤生万万没想到,武姜这做妈的竟然这么狠心,没有给他足够多的关爱,反而还想从他手里夺走君权,转而扶植另一个儿子叔段。

公元前744年,郑武公一病不起,眼看就要撒手人寰。一直处心积虑的武姜,想趁这个机会说服武公改立叔段为太子。或许是武姜的偏心连郑武公都看不下去了,弥留之际的他拒绝了武姜的请求,仍旧将君位传于寤生,也就是未来名震天下的郑庄公。

没有给心爱的小儿子讨来君位,武姜感到深深的亏欠,在郑庄公继位不久之后,武姜又一路小跑来到庄公面前,恳求自己的大儿子将制地(今郑州市荥阳汜水镇)封给叔段。

制地是哪里?那就是三国时期刘关张三英战吕布的虎牢关!如此险要的地方,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怎可轻易委于他人?面对如此偏心的母亲,寤生的心中五味瓶又一次被打翻,恨也不是,爱也不是。沉默了很久之后,他才对母亲生硬地说:“制地不能给,那里地势险要,关系到整个郑国的存亡。”

武姜讨制地不成,脸上流露出失望之情,但她还是心有不甘,又向庄公讨要京城(今郑州市荥阳东南)。京城是当时郑国的大城,城墙高大,人口众多。郑庄公本来也舍不得给,但最终还是捱不过母亲的软磨硬泡,忍痛应允。

这头庄公刚把京城封给了叔段,大夫祭仲就怒气冲冲地来求见。见到郑庄公,耿直的祭仲第一句话就是:“京城比您的国都还要大,把这个地方封给叔段,您不怕日后出什么乱子吗?”

对此,庄公也只能无奈地摆摆手:“这是母亲的要求,我又怎能不听呢?”

再说叔段到了京城后,大兴土木,高筑城墙,自号京城太叔。仗着母亲武姜的宠爱,他根本就不把庄公放在眼里,一直在那边胡作非为。

郑庄公对自己弟弟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代表手下人对此也没意见。大夫祭仲对庄公说:“叔段讨到了富庶的京城,又在那里大兴土木。先君定了规矩,大城市的城墙不能超过国都城墙的三分之一,中等城市的城墙不能超过国都城墙的五分之一,小城市不能超过九分之一。现在京城的城墙都已经超过三丈高了,如果纵容他们这么胡搞下去,早晚会成为大君您的危害啊。”

郑庄公并不是个糊涂蛋,相反,他是一位绝顶聪明的国君。叔段和母亲武姜的所作所为,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庄公之所以一直忍耐,是因为自己另有打算,他对祭仲语重心长地说道:“多行不义必自毙,他们这么折腾,早晚会自取灭亡的,你就等着看吧。”

远在京城的叔段,如果能听到年仅十四岁的郑庄公说出这样一句深谋远虑的话,也许会收敛一下自己的行为,为自己的小命担心一下。但可惜的是,此刻的叔段正陶醉于争君称霸的美梦之中,把郑庄公当成了个软弱可欺的无能国君,继续我行我素的作风。没过多久,叔段又强迫京城西边和北边的两个城池归自己管辖,一步步把自己推向了失败的深渊。

公元前772年5月,叔段做好了造反的全部准备,此时的他认为万事俱备,连东风也欣欣然地朝他刮来。经过几年的准备,他已经在京城囤积了大量的粮草,培养了许多训练有素的士兵。举兵造反之前,他特意派人联络上了自己远在宫中的母亲,准备里应外合,攻打郑国国都。

不知道收到了叔段密报的武姜此刻是什么感受,也不知道她如何能够狠下心来看两个儿子手足相残。总而言之,最后武姜一如从前那样,义无反顾地支持叔段造反。她和叔段商定,在叔段大军攻打国都的时候,会派人秘密打开城门,引兵攻破城池。

计策虽好,但可惜已经没实施的机会了。无论是处心积虑帮助小儿子夺君位的武姜,还是野心勃勃妄想逆天改命的叔段,都把自己的对手想得太简单了。不错,郑庄公这几年是默许了叔段的胡作非为,但这不代表他没有为可能发生的反叛暗做准备。事实上,这几年里庄公一直都派了心腹严密监视叔段,叔段的一举一动都没有逃过他的眼睛。叔段在那边刚刚决定起兵,郑庄公就已经得到了消息。“好小子,我可是等你很久了,如今你终于把自己推向了火坑。”闻听叔段造反的消息后,郑庄公一点都没有生气,反而像了却了一桩夙愿一样。为什么叔段犯上作乱,郑庄公还如此泰然自若呢?这当然是有原因的。古人办什么事都讲究一个师出有名,如果郑庄公之前贸然废掉自己的弟弟,恐怕还有人会说他薄情寡义。但如今叔段主动造反,郑庄公再出兵平叛,那就是一次正义剪除邪恶的大作战。如此天赐良机解决政治对手,又怎能让庄公不高兴呢?

叔段反叛后,郑庄公命令公子吕统帅两百乘战车讨伐京城。两百乘战车是什么概念?春秋时期的战车车上有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总计100人。200乘战车,也就相当于是两万的虎狼之师。公子吕带领这支精锐军队,以风卷残云之势杀向叛军。

两军交战之后,叔段的军队做了几下简单的抵抗就溃不成军。他失败的原因,一是因为军队缺乏作战经验,更重要的原因是不得民心。待在京城的这些年里,叔段一心想着反攻国都,夺走哥哥的君位,根本没心思为人民谋取福利。而反观郑庄公,不仅勤政爱民,而且一向对自己的弟弟很宽容,这样的国君,为什么要起兵反抗他呢?京城的人不懂,也不想懂,他们现在唯一想干的事就是让叔段赶紧走人。

就这样,苦心经营多年的叔段,一夜黄粱梦醒,被赶出了富庶的京城。他逃到了鄢地之后,郑庄公不依不饶,又率军继续讨伐,最后没有办法的叔段只好背井离乡,逃往共国。好在郑庄公没有想过对叔段赶尽杀绝,看到自己的弟弟躲在共国后,他也就搬师回朝。

从那之后,叔段就客居在共国,直到死也没有再回到郑国。而那个伤透了郑庄公的母亲,也被长期软禁起来。郑庄公在解决叛乱后对自己的母亲说了这样一句话:“不及黄泉无相见”,意思是至死我们都不会再见面了。后来在大臣的帮助下,母子才和好。由此看来,这场政变唯一的输家是共叔段。2.州吁弑兄

春秋时期是我国漫漫历史长河中一段动荡的岁月,在那个年代里,为了得到至高无上的权力,父子反目、兄弟争权的事件屡屡上演。前面我们所说的叔段是争权失败者的典型,而下面我们要说的州吁,则是春秋时期第一位篡位成功的。他的成功也为后人开了一个不好的头,自此之后,篡位之事屡见不鲜。

州吁,春秋时期卫国人,是卫庄公的儿子,卫桓公同父异母的弟弟。话说这卫庄公在世的时候,国家大事没操劳多少,老婆倒是找了一大堆。卫庄公的大夫人是齐女庄姜,庄姜人长得漂亮,也温柔贤惠,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子嗣。继庄姜之后,卫庄公又迎娶了陈国的姐妹花厉妫、戴妫,厉妫为庄公生下孝伯,不过孝伯早死。戴妫则为庄公生下了姬完,也就是日后的卫桓公。此外,荒淫的庄公还宠幸过一个宫女,生了个儿子叫州吁。

因为自己没有儿子,所以庄姜一直把姬完视若己出,对他宠爱得不得了。她请来卫国最好的老师教导姬完,希望把他培养成一个合格的王位继承人。而对那个宫女生的儿子州吁,庄姜则是充满了厌恶之情,对其爱搭不理的。

庄姜全心全意照料姬完,让卫庄公完全插不进手去。无奈之下,他只好转而去培养另一个儿子州吁。与庄姜对姬完的严格教导不同,庄公对州吁完全是一种溺爱的培养方式。州吁年少时不爱读书,庄公也毫不在意,放手让州吁去学武。最初州吁的陪练是宫女,稍长大一点的陪练是庄公的侍卫们。每当州吁把侍卫打得鼻青脸肿的时候,庄公都要拍掌大笑,大大地赞赏自己的儿子。正是在卫庄公这种溺爱教育的培养下,州吁成长为了一个暴戾好武的人。

因为州吁喜欢舞枪弄棒,又爱谈论兵法,卫庄公让他做了军队中的将领。州吁参军之后,屡次带兵出去打仗,结识了不少诸侯国的王孙公子。卫国大臣石碏的儿子石厚,也是在这时候成为了州吁的心腹。

儿子石厚和州吁交好,老子石碏可是怎么看这个王子都看不惯。眼见州吁带兵的权力越来越大,石碏终于忍不住找到了卫庄公,对他说:“如果您将来想立州吁为太子,那么现在让他多带带兵,结识下各国的朋友,那是正确的做法。如果您不准备让州吁做太子,就不该让他执掌军权,这样下去早晚会出乱子。”自古以来,军权是君权的基础。枪杆子里出政权。掌握不了军队的人,在政治漩涡里无一例外地会出局。

但卫庄公对石碏的意见很不以为然,他觉得自己只不过是让儿子去做喜欢的事而已,根本没有什么隐忧。他甚至还怀疑石碏这么说,是有意离间他们父子之间的关系。

石碏见自己劝诫不成,反倒成了庄公眼中的小人,也只能唉声叹气地回到了家中,从此向庄公告了长假,再也不上朝议事。连愿意说实话的明眼人都选择置身事外,糊涂的当局者就只能继续犯迷糊了。

卫庄公死后,姬完理所当然地继位,是为卫桓公。这位桓公是个忠厚善良的国君,唯一的缺点是性子软弱,做事没有主见。正因为他软弱,所以州吁完全不把他放在眼里,在国内简直是为所欲为。

终于,有一天,老好人桓公也无法忍受暴戾的州吁了,他当着众臣子的面严词谴责了州吁,然后把他驱逐出卫国。离开卫国之后,州吁辗转各地,最后竟然和郑庄公的弟弟共叔段交上了朋友。这位叔段我们前面提到过,在起兵反叛哥哥失败后躲在共国。两个谋逆者物以类聚,不出事就奇了去了。可想而知,共叔段给这位落魄的公子反复灌输抢班夺权的思想。在叔段的影响下,州吁的野心越发膨胀。他在国外一直暗暗进行着准备,打算在将来的某一天回到卫国夺走君位。

在异国他乡流浪了十多年之后,州吁已经聚集了一群听命于己的部属,这些人大多是从卫国流亡出来的,他们都渴望着有一天能够重返卫国,而州吁就是给他们希望的人。

在自己好朋友石厚的帮助下,州吁带着手下一干人等返回了卫国。桓公得知此事后,并没有对此深究,毕竟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善良的桓公不忍心对兄弟下毒手,而且他也指望流亡了十几年的州吁能够痛改前非。公元前720年,周平王驾崩,桓王姬林继承王位。次年春天,卫桓公打算去雒邑吊贺。已经回到国内的州吁,发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篡位的机会,就与自己的心腹石厚制定了一条毒计。州吁让石厚埋伏五百甲兵于朝歌(卫国的都城)西门之外,假借为桓公送行的名义,图谋杀害卫桓公。

那一天,桓公将要离开卫国都城的时候,州吁亲自驾车去行馆迎接桓公。宴席上,州吁显得恭恭敬敬的,他亲手给桓公倒酒,并假意对他说:“兄侯远行,我备了一杯薄酒,给您送行。”卫桓公不知道州吁此刻心中的打算,一口气干尽了杯中酒,然后还对他说:“谢谢你的关心,我这一去用不了多少时间,国家大事还靠你了,一定要谨慎小心。”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之后,桓公已经有了几分醉意,身体摇摇晃晃的。州吁趁桓公不在意的时候,突然来到他的身后,拔出锋利的剑,从背后刺入了桓公的身体。可怜忠厚老实的桓公,还没反应过来就已经一命呜呼。

桓公被刺之后,州吁当上了卫国的国君。因为是通过弑兄的手段上台的,所以国人多不喜欢州吁。为了转移国内的矛盾,州吁只好出兵攻打他国,借此转移矛盾。没想到,如此穷兵黩武的行为,更是让国人怨声载道,州吁才坐稳的君位,又开始摇摇欲坠。

为了赢得人民的爱戴,巩固自己的统治,州吁问计于石碏。石碏恨州吁弑君自立,更恨自己的儿子与他勾结,做尽坏事,于是便想出了一个计策剪除两人。石碏对州吁说,要想稳固自己的权位,必须得到周朝天子的承认。州吁问怎么能够周天子的承认。石碏便建议说:“我听说陈国的国君和周王关系很好,和卫国关系也不错,如果卫国的国君能够带上厚礼去陈国请求陈侯办成此事,那么就能赢得周国的厚爱了。

州吁以为这是一条不错的计策,于是便携带重礼和石厚一起赶赴了陈国。州吁光顾着讨好周天子,可是忘了一件至关重要的事,被他杀掉的卫桓公,正是陈女之子。陈国一直都对此事耿耿于怀。州吁和石厚走后,石碏立马修书一封给陈国的大臣,信中写道:“我已经年老不中用了,办不成什么事,这两个人是杀死桓公的凶手,请您把他们抓起来吧。”不久之后,陈国就将州吁抓起杀掉,因为石厚是石碏的儿子,有人主张放了他,但却被石碏拒绝,他大义灭亲,亲自派孺羊肩到陈国杀了石厚。

就这样,春秋历史上第一位篡位成功的国君,匆匆走完了自己短暂而激荡的一生。3.五子夺齐

齐桓公小白,是春秋时期第一位中原霸主。当年他自己登基即位的时候,就是费劲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打败竞争对手公子纠获得成功。在他离世之后,他的儿子们仿佛效仿他一般上演了一出惊心动魄、旷日持久的争权大戏。

齐桓公在世的时候,喜好美色,共有三位夫人和六位如夫人。三位夫人没有子嗣,倒是几位如夫人肚子比较争气。其中,长卫姬生无诡,少卫姬生惠公元,郑姬生孝公昭,葛赢生昭公潘,密姬生懿公商人,宋华子生公子雍。几位公子都有属于自己的一股势力,为了君位相互攻击,相互争斗。

当时齐国的太子是郑姬的儿子昭,这个太子是在管仲还活着的时候就立好的。管仲一死,齐桓公开始逐渐亲近小人,其中最受宠信的就是奸臣易牙、竖刁、开方。因为桓公晚年沉湎酒色,实际上齐国朝政都由这三人把持。

公子无诡的老妈长卫姬,是个比较有心眼的女人,她不甘心自己的儿子被排除在王位之外,于是私下里找到了易牙、竖刁,希望他们能帮助自己的儿子登上王位。为了赢得两人的支持,长卫姬对他们许诺了不少好处。

易牙和竖刁这两个小人,治国的本事不怎么样,搞阴谋却是个中老手。他们很清楚,自己之所以能够长期把持朝政,关键在于桓公的宠信。如果将来桓公西去,太子即位,很有可能会将权势熏天的他们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