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锡良《古代汉语》(修订本)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9 13:31:37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学习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郭锡良《古代汉语》(修订本)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郭锡良《古代汉语》(修订本)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试读:

绪 论

0.1 复习笔记

一、“古代汉语”学科研究的对象(一)“古代汉语”的内涵

古代汉语:古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即“五四”运动以前的汉族语言。  ——→文  言-----------文言文

古代汉语

——→古白话-----------古白话文

1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以及后代模仿先秦的这种语言。

2文言文:用文言语言写成的文章作品。

3古白话:六朝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近古书面语。

4古白话文:用古白话写成的文章作品。(二)主要研究对象

文言是古代汉语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

二、学习“古代汉语”的方法(一)传统的方法——死记硬背

古人学习文言语言的方式方法就是“死记硬背”。他们要经历十年寒窗之苦,硬背下大量的文言文,方能熟悉文言语言,运用文言语言写作。(二)正确的方法——感性与理性相结合

现代人学习古代汉语的方法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感性认识就是要阅读文言作品,感受文言语言;理性认识就是学习古汉语的文字、词汇、语法等各种知识与理论,用这些知识与理论来深化对古代语言的理解。

0.2 课后习题详解(略)

0.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略)

第1章 古代汉语常识(1~4)

1.1 复习笔记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一)汉语字典的汉字排列法

1音序法:按读音顺序排列汉字(1)排列依据

①现代——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之前,按注音字母的顺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之后,按汉语拼音字母的次序排列。

②古代——按平上去入四声或一百零六韵排列。(2)优缺点

①优点:检字的速度快

②缺点:不知或读不准读音则不能检字

2部首法:按部首归类排列汉字(1)排列依据

把同一部首的字归为一类,部首的次序据笔画而定,同部首的字也以笔画为序。(2)优缺点

①优点:不会读也可以检字

②缺点:检字的速度较慢

3四角号码法:按由笔形得来的数字号码排列汉字(1)优点:检字的速度快。(2)缺点:难于掌握。(二)古代的注音方法

1直音法:用同音字来注音

没有同音字的字无法注音。如果找不到同音字或同音字比被注音字还难认读,则无注音的作用。

2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来给一个汉字注音

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与声调,合成被注字的音。如:

毛——莫 袍 切

m  áo

3叶(xié)音法:认为为了押韵可以临时改变读音,完全是主观主义的产物。(三)几种常用的工具书

1查检字音字义(1)《康熙字典》

古代收录汉字最多的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奉康熙皇帝令编写,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收录汉字四万七千多个。

①体例:按部首排列,全书共分二百一十四个部首,这些部首又以笔画为序,分别归入用十二地支标分的十二集中,每集又分上中下三卷。它释字的体例,也是先注音,后释义,各义之下一般引古书为证。

②不足:错误较多。(2)《新华字典》

①优点:释义用现代汉语,注音也准确。

②缺点:《新华字典》毕竟是一部现代汉语字典,所收古字和古义是很有限的,不可能满足我们学习古代汉语的需要。(3)《现代汉语词典》

一部记录普通话语汇的中型词典,反映了解放后现代汉语词汇研究的成果。虽然同《新华字典》一样,不是专为阅读古书编写的,但它对所收的一万多单字,注音比较准确,释义比较精当,并收了一些古字古义,对初学古汉语的读者,是很有帮助的。(4)《汉语大字典》

目前收录汉字最多的字典,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编成,收录汉字56000个左右。

①字形:反映形体演变关系的、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的形体。

②字音:首先是用拼音字母尽可能注出所收字的现代读音,然后受到它的中古反切,并标注它的音韵地位和上古所属的韵部。

③字义:释义详尽,并收有语言例证。

2查检词语典故——《辞源》、《辞海》(1)体例

采用部首法排列汉字,分为二百一十四个部首。 先解释单字的含义,再解释复音词或词组的意义和用法。复音词和成语典故等收在该词语典故的第一字下面,按字数多少和第二、三字的笔画数目分列先后。(2)1958年修订

①《辞海》是综合性的工具书,包括成语、典故、人名、地名以及各门学科的名词术语等等。 

②《辞源》修订为阅读古籍用的工具书和古典文史研究工作者的参考书。

3查检虚词和特殊词语

专门讨论古汉语虚词的著作,影响很大的有三四种,分别简介如下:(1)《助字辨略》

清刘淇著,1711年出版。

①体例:按四声分卷,依韵排列。

②内容:共收字四百七十多个。取材从先秦到元代,内容包括经传、诸子、史书、小说等。

③缺点:对“助字”的分类标准不一,名目繁多。有的是从形式上分,有的是从语气上分,有的是从意义上分。内部体例欠严密。(2)《经传释词》

清王引之著,1819年出版。

①体例:按古声母排列,共分为十卷。第一卷至第四卷为喉音,第五卷为牙音,第六卷为舌音,第七卷为半齿、半舌音,第八卷为齿头音,第九卷为正齿音,第十卷为唇音。

②内容:共收字一百六十个。以经传的虚词为主,以子书与其他书的材料为辅,东汉以后的一概不录。

③优点:体例比较严密,引证博赡,解说详备,有不少好的见解。它还能突破字形的框框。用同音假借的道理,说明一些虚词的意义。

④缺点:使用的语法术语与今天的术语很不一样,初学者不易读懂,对虚词的分类也不如现在的分类科学,收字太少。(3)《词诠》

杨树达著,1928年出版。

①体例:全书收古汉语虚词五百多个,按注音字母顺序排列,附有部首目录。解释虚词是先标明词类,然后释义,再列举例句,例句都注明出处。眉目清楚,系统性强。

②优点:比较通俗,既没有《经传释词》那种考据习气,又不像《助字辨略》那样驳杂,对初学古汉语的人比较适用。

③缺点:语法用语比较陈旧,分类过于琐细。释义也有欠妥当的地方,还常用“无义”来解释一些语气助词和叹词,等于没有解释。(4)《诗词曲语辞汇释》

张相著,1953年出版。

①内容:主要是研究唐、宋、元、明诗词曲中习用的特殊语辞,这些语辞大半出于当时通俗口语,过去没有专著论及。

②体例:全书共释单字、词语五三七项,附目六百有余。每条先诗后词再曲。引证相当丰富,对阅读诗词曲等作品很有参考价值。书后附有“语词笔画索引”,以备查检。

二、汉字的结构和发展(一)“六书”理论《说文解字》为东汉许慎所著,成书约在公元100年。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分析汉字形义的著作,简称《说文》。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对六书进行了解释。

六书:古人总结的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中只有前四种与汉字的形体结构有关,后两种与汉字的形体结构无关。

1象形(1)许慎:“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2)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创造汉字。

①描画轮廓的:日、月、鸟、鱼

②描画具有特征部分的:牛、羊

2指事(1)许慎:“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2)是一种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法。

①纯符号的指事字:上、下

②象形字上加符号的:亦、本、末

3会意(1)许慎:“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2)会意是由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让人们看了可以体会出其意义的造字法。如:步、逐、斗、莫、牧。

4形声(1)许慎:“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2)由意符(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合造字,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

5转注

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说文》:“考,老也。”又:“老,考也。”

6假借

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如:我、而、其(二)形声字的结构形式与汉字的部首

1形声字的六种形体结构(1)左形右声——江棋诂超(基本形式) (2)左声右形——攻期胡邵(3)上形下声——空箕罟苕 (4)上声下形——汞基辜照(5)内形外声——辩哀问闽   (6)内声外形——阁國固裏(7)特殊结构:勝、徒、寳

2汉字的部首

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掌握部首是简便有效的方法。一般而言,部首就是意符,是就它统属的字而言的。

许慎最早提出部首的概念,他在《说文解字》中按照六书的原则,把篆文的形体构造加以分析和归类,从中概括出五百四十个偏旁作为部首,凡同一偏旁的都统属其下。(三)汉字形体的演变与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汉字的发展,形体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结构,一是笔势(笔画的姿态)。从甲骨金文演变到楷书,固然有结构方面的变化。但主要是一种笔势的变革。

1汉字形体演变概况

甲骨文——金文——篆书(大篆、小篆)——隶书(章草)——楷书——草书(今草、狂草)——行书(行楷、行草)(1)甲骨文

上古时期的古人刻写在龟甲与兽骨上的文字。(2)金文

古人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3)篆书

春秋战国时期的古人创造的汉字形体。秦统一之前的篆书称为大篆,秦统一之后经过李斯等人改革而推行的篆书称为小篆。

篆书的特点:笔画圆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还保留着象形的意味,但符号性显著增强。(4)隶书

两汉时期通行的标准的汉字形体即为隶书。其特点是笔画方折,字形成“八”字分散,毛笔的运笔痕迹比较明显,而且几乎完全丧失了原始汉字的图画性。

注:隶变的意义

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演变称为“隶变”,也称为“隶定”、“隶古定”等。

隶变是汉字形体演变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是古文字与今文字的分水岭。隶变之前的汉字称为“古文字”,隶变之后的汉字称为“今文字”。它把小篆不规则的曲线或匀圆的线条变成了方折的笔画,使汉字的形体变得平直方正,并改变少数偏旁的形体,使其简化。从此,汉字的象形意味大部分丧失了。(5)楷书

也称作正楷、真书、正书。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字形由扁改方,笔划中简省了汉隶的波势,横平竖直。

2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1)古今字

①来源及定义

古时字少,常用一个汉字兼职记录一些意义,后世为理解书面语言时不产生歧义,常为这种兼职字所记录的某项意义再造新字,新造的字与原来兼表多项意义的字合称为“古今字”。新造的字是“今字”,原来兼表多项意义的字是“古字”。如:

莫——暮    其——箕    要——腰    昏——婚

②古今字的分类

a.同源分化的古今字——古字与今字有意义上的联系:要——腰

b.同音假借的古今字——古字与今字无意义上的联系:其——箕(2)异体字

①来源及定义

异体字是因为不同的时间与地域造字而形成的,异体字的存在也与人们写字时求新求异求美的心理有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虽然形体不同,但是完全同音同义,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就称作“异体字”。

②分类

a.两个字并驾齐驱,都是常见的字。如:睹覩、

b.一个字常见,一个字罕见。如:哲喆

③异体字形体上的分歧

a.会意字与形声字的分别。“慿”是形声字,“凭”是会意字。“嶽”是形声字,“岳”是会意字。“淚”是形声字,“泪”是会意字。“巖”是形声字,“岩”是会意字。

b.意符的不同。如:詠咏、睹覩、嘆歎、駆敺、雁鴈等。

c.声符的不同。如线線、煙烟、時峕、蚓螾等。

d.意符声符都不同。如“剩”,从刀,乘声;“賸”,从贝,朕声。

e.变换各种成分的位置

第一,改变声符和意符的位置,如慙慚、和咊、鵝騀鵞等。

第二,改变了声符或意符的写法,如“雜”字本写作“襍”,“衣”只占了左上角,并变了形状,“集”下的“木”搬到左下角去了。

④不能认为是异体字的三种情況

a.意义相近,后代读音相同,古音不同的字。如:置——寘

b.自古就音同,但意义广狭不同,有相通之处,也有不通之处。如:游——遊、酤——沽

c.偶尔通用的字(两个字意义完全不同,只是声音相同或相近,临时借用,属古音通假)。如:剥——扑、蚤——早(3)繁简字

①定义

由繁趋简,本是汉字发展的总趋势。简体字的出现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代。一个字的繁体与简体字合称为“繁简字”。汉字形体的繁简问题自古就存在,我们现在所说的繁简字,繁体字指的是解放之前通行的繁体字,简体字指的是解放之后公布的简体字。

从形体不同的角度来看,一个字的繁体与简体也是异体字的关系。

②简化字的来源

a.历代的简体字或俗体——乱、体、宝、尽、对、办、继、杰等;

b.人民群众创造的简化字——队、阶、击、讲、币、彻、进、论等;

c.古字或者笔画简单的异体字与通用字——云、礼、弃、无、个、气、网等;

d.同音代替——丑(醜)、里(裏)、斗(斗閗)、发(發髮)、谷(谷穀)、升(升昇陞);

e.草书楷化——书、为、伟、乐、东等。

三、古今词义的异同(一)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情况:

1古今词义基本未变(1)举例:马、牛、山、人、手等。这类词数量不多。(2)作用:词的意义在长时间的历史过程中基本没有发生变化,因而同发展缓慢的语法结构一起,保证了汉语的稳定性,也体现了古今汉语之间的继承关系。是汉语的“基本词汇”。

2古今词义完全不同的

如:(1)绸

古:缠绕。(《尔雅•释天》:“素锦绸杠。”)  今:丝绸。(2)该

古:完备。(《楚辞•招魂》:“招具该备。”)  今:应当。

3古今词义发展变化的

如:

城:城墙→城市 国:国都的城墙→首都→国家(二)古今词义在范围上的差异

古今词义在范围上的差异,有三种情况:

1词义扩大

一个词的今义范围比古义大,古义包含在今义之中。(1)菜——古:蔬菜,不包括肉类、蛋类等在内。今:与“饭”相对,包括肉类、蛋类等在内。(2)睡——古:专指坐着打瞌睡。今:不管是坐着睡还是躺下睡,白天睡还是夜晚睡,都可以称作“睡”。(3)皮——古:带毛的兽皮。今:物体表层。

词义扩大是词义发展的重要途径。

2词义缩小

一个词的今义范围比古义小,今义范围缩小。(1)宫——上古:泛指房屋。秦汉以后:一般民房不能称之为“宫”了,只有封建帝王的殿堂、住房才能称作“宫”。  今:指某些文化娱乐场所。(2)瓦——古:纺锤;陶器。今:盖屋顶的建筑材料。另外还有“瓦盆”、“瓦罐”等。(3)臭——古:气味。今:臭的气味。

3词义转移

一个词的词义由甲范围转移到乙中,旧义不复存在,而新旧意义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1)暂(表示时间范畴)——古:突然→不久也。今:暂时的。(2)汤——古:热水。今:菜汤、米汤。(3)领——古:脖子。今:领子。(三)古今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

古今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表现在褒贬意义与词义轻重两个方面。

1褒贬意义不同(1)古义褒今义贬的

复辟——古:恢复君位。 今:开历史的倒车。

爪牙——古:勇猛的得力助手。 今:走狗。(2)古义贬今义褒的

锻炼——古: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 今:经过实践使之提高或变好。(3)古义中性今义贬的。

谤——古:下级臣民对上级背后批评议论。 今:造谣中伤。

2词义轻重不同(1)古义轻今义重的

诛——古:责备。今:杀戮。(2)古义重今义轻的

感激——古:愤激。今:感谢。

饿——古:比“饥”重。今:与“饥”同。

病——古:比“疾”重。今:与“疾”同。(四)分析古今词义的异同应注意的问题

1“古”与“今”的历史性

在分析古今词义的异同时,“古”与“今”是个历史概念,是相对而言的。先秦为古,两汉则为今;两汉为古,则六朝是今。如:

币:(本义)丝织品→(先秦)礼物→(秦汉以后)货币

2古汉语的词以单音词为主

古汉语的词以单音词为主,不要误把古汉语的词按双音词来分析。如:

消息

古:消散与增长。贾谊《鸟赋》:“合散消息,安有常则。”今:情况报道;音信。

四、词的本义与引申义(一)本义及本义的探求方法

1定义

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但不一定都是原始意义,是与词形相应的能有文献资料证明的词的最初意义。

益:本义是水溢出。字形从水从皿。《淮南子》:“澭水暴益。”

2探求本义的步骤(1)第一步:分析字形

①利用“六书”理论分析汉字的形体。

②结合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分析汉字的形体。

例如:

斤:斫木斧也。象形。

戒:警也。从廾、戈,持戈以戒不虞。

刃:刀尖也。象刀有刃之形。

适:之也。从辵,啻声。(2)第二步:考核文献

①看看古代文献中是否有这样的解释。

②看看古代文献中是否有这样的用法。

例如:

a.向:字形分析其本义是朝北的窗子。

文献:《说文》:“北出牖也。”《诗经•豳风•七月》:“塞向墐户。”

b.毕(畢):字形分析其本义是以网捕鸟兽。

文献:《说文》:“田网也。”《诗经小雅鸳鸯》:“鸳鸯于飞,毕之罗之。”(3)探求本义要注意的问题

①当心字形的讹传。如:臣 

②注意字形与意义之间的关系。如:里(二)引申义及引申义的分析

1定义

引申义,就是从本义演化发展来的意义。它是造成一词多义的根本原因。

2引申义的分类及其分析方法

应当从本义与引申义的关系上去分析,根据引申义与本义距离的远近,可以把引申分为直接引申与间接引申两类。(1)直接引申

是指由本义直接派生出意义,是词义引申的第一步。直接引申的意义与本义的关系很近,产生的时间比较早,也比较容易辨认。

如:月(月亮)→月份    城(城墙)→城市(2)间接引申

是由直接引申义再引申而派生新的意义,在许多情况下,本义和引申义不是直接关系,而是间接关系。

如:朝(早晨)→朝见(《左传》:“朝而不夕。”)→朝廷→朝代

官:本义是官署→官职→官吏

极:本义是房屋的正梁→极点、最高→极限、尽头

3词义引申的基本方式

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

4考察本义与引申义的关系时要注意的问题(1)字音的变化

如:朝zhāo→cháo,骑qí→jì(2)字形的变化

①代表本义的字形变了

如:《诗经·曹风·候人》:“何戈与祋”。这个“何”字的本义是“儋(负担)”的意思,因为假借作疑问代词,后来,用“荷”字表示“儋”的意义,“何”字反而失去了本义。

②引申义的字形变了

这是由于引申义距离本义已经很远,有的读音也变了,有的一般人已经不再意识到它是一个意义的引申,为了区别起见,就另造一个字来代表它。

例如:懈怠的“懈”,原本作“解”,《诗经·大雅·燕民》“夙夜匪解”,《孝经》引作“夙夜匪懈”。本来,由解散引申为懈怠,这是很自然的。现代汉语有“松懈”一词,“懈”正是“解”的引申义。

1.2 课后习题详解

一、查阅下列各字在《康熙字典》(或《辞源》修订本)中所属的部首:

丹  之  亚  常  卍  受  严  隣  巡  希  幽  胡

怡  攻  书  民  煎  者  茁  贰  郊  望  平  术

答:(1)丹(丶部)  之(丿部)  亚(二部)  常(巾部)(2)卍(十部)  受(又部)  严(口部)  隣(阝部)(3)巡(巛部)  希(巾部)  幽(幺部)  胡(肉部)(4)怡(心部)  攻(攴部)  书(曰部)  民(氏部)(5)煎(火部)  者(老部)  茁(艸部)  贰(贝部)(6)郊(邑部)  望(月部)  平(干部)  术(行部)

以上各字需首先找到这些字对应的繁体字,才能在《康熙字典》中查找,如“严”的繁体字为“嚴”。另外,繁体字“隣”与“鄰”为异体字,都简化作“邻”。《康熙字典》“隣”字在阜部,“鄰”字在邑部。《辞源》修订本不收“隣”字,只收“鄰”字,在邑部。

二、“行”字在《康熙字典》和《辞源》中各有几种读音?两者是否一致?“行窳”的“行”读什么音?

答:(1)“行”字在《康熙字典》中有5种读音,在《辞源》中有4种读音。其中xíng、xìng、háng 、hàng是一致的。《康熙字典》还引了《集韵》的一条注音“乎监切”(读音为xián)。(2)“行窳(yǔ)”的“行”读xíng。

三、从《词诠》中查出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虚词在句中的意义

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列子·汤问》)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3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陶渊明《桃花源记》)

4或圆如箪,或方似笥。(《水经注·巫山、巫峡》)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水经注·巫山、巫峡》)

6广袤丰杀,一称心力。(白居易《庐山草堂记》)

答:(1)曾,副词,乃、竟。(2)则……则……,承接连词,表文中对举关系,就、那么。(3)既,时间副词,表过去,已经。(4)或,无定代词,有的。(5)自,假设连词,苟、如果。常“自非”连用。(6)一,副词,皆、都。

四、什么是六书?每类主要特点是什么?分别列举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各五例。

答:(1)定义

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古人对汉字的形体构造与使用规律所作的理论总结。(2)特点

①象形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像它所表达的事物之形,是以简单的线条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如:目、舟、鸟、手、网。

②指事的主要特点是用记号指出事物的特点。如:亦、寸、本、刃、上。

③会意的主要特点是组合两个以上的形体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如:从、北、莫、休、明。

④形声的主要特点是由意符(也称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如:吐、忙、胡、破、故。

⑤关于转注,学术界看法还不一致。一般认为,它与汉字的形体结构无关。如:考与老。它不是一种造字方法,而是一种释义条例。

⑥假借的主要特点是本无其字,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如:“然”是“燃”的古字,本义是燃烧,后假借为代词“然”;“新”是“薪”的古字,本义是砍柴,后假借为新旧之“新”;“莫”是“暮”的古字,后假借为无定代词;“其”是“箕”的古字,本义是簸箕,后假借为代词;“而”本义是胡须,后假借为连词。

五、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有什么意义?怎样辨别词的本义?

答:(1)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①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由于汉语历史久远,我们所说的本义只能是有语言文字材料所证明的意义。

②词的引申义,就是从本义发展、演化出来的意义,它是造成一词多义的根本原因。(2)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重要意义

①可以辨析古今词义的异同,精确地掌握词义。

②可了解词义演变的不同情况及其规律,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

③可详知一个词意义的古今演变情况,明白它为什么有这样的意义。

④可以了解字形与意义、古义与今义的联系,理性地掌握词的意义。(3)辨析词的本义的方法

①首先要从分析字形入手。因为汉字的形体结构与意义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字形所反映出来的意义往往是其本义。这就需要了解字形演变的历史,特别要当心字体讹传的情形。

②确定词的本义,还必须要有实际的语言资料加以证实。一般说来,一个字的字形所表现出来的意义与实际语言中作为词的意义相符合时,就是它的本义。

③必须把以上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能较为准确地辨别词的本义。

六、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字属于六书的哪一类?根据字形判断它们在句子中是本义还是引申义?

1北山愚公长息曰。(《列子·汤问》)

2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列子·汤问》)

3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陶渊明《桃花源记》)

4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范仲淹《岳阳楼记》)

5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范仲淹《岳阳楼记》)

6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水经注·巫山、巫峡》)

7而河间王琛最为豪首。(《洛阳伽蓝记·王子坊》)

8盖本不足以记斯楼。(汪琬《传是楼记》)

答:(1)息,会意字兼形声,从自从心,自亦声。“自”即“鼻”,古人认为心气必从鼻出,所以字形表示的本义是急促地呼吸。此处是“叹息”义,为引申义。(2)尾,象形字,本义是尾巴。《说文解字》分析为从尸从毛(篆文毛字倒写),认为是会意字。此处是“岸、边”的意思,为引申义。(3)英,形声字,从艸,央声。本义是花或花瓣(《说文解字》解释为:艸荣而不实者。即开花不结果的草)。这里的“落英”即落花,用的是“英”的本义。(4)①景,形声字,从日,京声。本义是日光。这里的“景明”即阳光明亮,用的是本义。

②惊,形声字,繁体字“驚”从马,敬声。本义是马受惊。这里用于形容波浪,为引申义。(5)①集,会意字,从木从隹。本义是鸟聚集在一起,这里说沙鸥飞落在一起,用的是本义。

②锦,形声字,从帛金声。本义是丝织物上的花纹,引申出色彩艳丽义。这里用来形容鱼的色彩艳丽,用的是引申义。(6)旦,会意字,日在地平线上,本义是早晨。这里的“霜旦”即有霜的早晨,用的是本义。(7)①豪,形声字,从豕,高省声,本义是豪猪。豪猪的毛长而硬,有强横、不好惹等特点,故引申出“有权势的”、“豪奢”的含义。这里的“豪”是豪华奢侈的意思,为引申义。

②首,象形字,本义是头。后引申出“开端”、“第一”等含义。这里是首位、第一的意思,为引申义。(8)本,指事字,本义是树的根部,引申出“本来”、“原来”等含义。这里是本来的意思,为引申义。

七、解释下列两组句子中特定词的意义,并说明哪个是本义,哪些是引申义。(A)组:间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庄公十年》)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史记·陈涉起义》)

3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史记·管晏列传》)

4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史记·韩信破赵之战》)

5间命工斫木为橱,贮书若干万卷。(汪琬《传是楼记》)

6对曰:“愿少间。”(《史记·淮阴侯列传》)

7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8郤至曰:“楚有六间,不可失也。”(《左传·成公十六年》)

9韩信使人间视。(《史记·韩信破赵之战》)

10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赤壁赋》)(B)组:发

1、发使使燕。(《史记·韩信破赵之战》)

2途有饿莩而不知发。(《孟子·梁惠王上》)

3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尽心上》

4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战国策·齐策四》)

5夫鵷鶵发于南海。(《庄子·秋水》)

6春心莫共花争发。(李商隐《无题》)

7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告子下》)

8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为政》)

9文物以记之,声明以发之。(《左传·桓公二年》)

10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老子·第三十九章》)

答:A组(1)间,参与。引申义。(2)间,暗地里,秘密地。引申义。(3)间,缝隙,空隙。本义。(4)间,小的,偏僻的。引申义。(5)间,隔些时候。引申义。(6)间,避开别人。引申义。(7)间,乘间,暗中。引申义。(8)间,破绽、漏洞,可以乘虚而入的空子。引申义。(9)间,秘密地,暗地里。引申义。(10)间,中间。引申义。

B组(1)发,派遣。引申义。(2)发,发放仓粮赈济灾民。引申义。(3)发,射箭。本义。(4)发,启封。引申义。(5)发,出发。引申义。(6)发,开放。引申义。(7)发,兴起。引申义。(8)发,发挥。引申义。(9)发,发扬。引申义。(10)发,震动,爆发。引申义。

八、解释下列各句中加△词或词组,并说明它们古今意义的变化,指出其中哪些是词义的扩大、缩小,哪些是词义感情色彩和轻重的变化(教材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加下划线):

1饮于河渭。(《山海经·夸父逐日》)

2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论语·子路从而后》)

3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巫山、巫峡》)

4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洛阳伽蓝记·王子坊》)

5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6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7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范仲淹《岳阳楼记》)

8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范仲淹《岳阳楼记》)

9由汉氏以来,人主往往重官赏以购之。(汪琬《传是楼记》)

10则又跧伏穷山僻壤之中。(汪琬《传是楼记》)

答:(1)河,古代专指黄河,今泛指一切河流,词义范围扩大。(2)丈人,古代是对老年人的尊称,今专指岳父,词义范围缩小。(3)响,古代指回声,今泛指声音,词义范围扩大。(4)恨,古义遗憾,今义仇恨,词义程度古今不同,古义轻,今义重。(5)①货,古有钱财、货币、出卖、货物等意义,今义为货物,词义范围缩小。

②售,古义卖出去,今义卖,词义范围扩大。(6)①所以,古代是词组,表示凭借、手段、方式、方法、原因、结论等,今义是连词,用于因果关系的复句中,引出结果或结论,词义范围缩小。

②遭,古义为遇到、碰到,今义一般指遇上了不幸的事情。词义感情色彩古今不同,古不褒不贬,今贬义。(7)排,古义冲击,今义排列。词义转移。(8)①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词义转移。

②国,古义国都,今义国家,词义范围扩大。(9)购,古义悬赏征求,今义购买,词义范围扩大。(10)穷,古义指不通达,今义贫穷,词义范围转移。

九、把下面的短文加上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世说新语·雅量第六》)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攫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列子·说符第八》)

予谒告南归以成化戊戌冬十月十六日过大枪岭抵大柳树驿时日过午矣不欲但已问驿吏吏绐言须晚尚可及滁州也上马行三十里稍稍闻从者言前有清流关颇险恶多虎心识之

抵关已昏黑退无所止即遣人驱山下邮卒挟铜钲束燎以行山口两峰夹峙高数百寻仰视不极石栈岖崟悉下马累肩而上仍相约有警即前后呼噪为应适有大星光煜煜自东西流寒风暴起束燎皆灭四山草木萧飒有声由是人人自危相呼噪不已铜钲閧发山谷响动行六七里及山顶忽见月出如烂银盘照耀无际始举手相庆然下山犹心悸不能定者久之予计此关乃赵点检破南唐擒其二将处兹游虽险而奇当为平生绝冠夜二鼓抵滁阳(程敏政《夜渡两关记》)

答:(1)①标点: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②译文:谢安和客人下棋。过了一会儿,谢玄从淮上派来的使者到了。谢安看完了书信,沉默无语,慢慢看向棋局。客人问淮上的战况,谢安回答说:“小辈们已经大破敌军。”意色举止与平时没有什么不同。(2)①标点: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攫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②译文:从前,有一个想要得到金子的齐国人,一大早,穿上衣服戴了帽子,到了集市上。走到卖金子的地方,抓了人家的金子就跑。官吏捉到了他,问他说:“人们都在那里,你为什么抢人家的金子?”他回答说:“我拿金子的时候,没有看见人,只看见了金子。”(3)①标点:予谒告南归,以成化戊戌冬十月十六日过大枪岭。抵大柳树驿,时日过午矣。不欲但已,问驿吏,吏绐言:“须晚,尚可及滁州也。”上马行三十里,稍稍闻从者言,前有清流关,颇险恶,多虎。心识之。

抵关,已昏黑,退无所止。即遣人驱山下邮卒,挟铜钲束燎以行。山口两峰夹峙,高数百寻,仰视不极。石栈岖崟,悉下马,累肩而上。仍相约,有警即前后呼噪为应。适有大星,光煜煜,自东西流。寒风暴起,束燎皆灭,四山草木萧飒有声。由是人人自危,相呼噪不已。铜钲閧发,山谷响动。行六七里,及山顶。忽见月出如烂银盘,照耀无际,始举手相庆。然下山犹心悸不能定者久之。予计此关乃赵点检破南唐擒其二将处。兹游虽险,而奇当为平生绝冠。夜二鼓,抵滁阳。

②译文:我告假回到南方去,在成化年间戊戌年的冬天十月十六日过大枪岭。到达大柳树驿,当时已经过了正午。不想只走到这里就停下,问驿站里的官吏,官吏欺骗我说,傍晚就可以到达滁州了。上马走了三十里,渐渐听跟从的人说前面有一个清流关,地势很险,有很多老虎。我心里记住了这件事。

到了清流关,天已经黑了,退回去也没有可以住的地方。就派人叫山下的邮卒带着铜锣火把继续赶路。山口两个山峰对峙,高几百寻,向上看不到山头。石头栈道崎岖险要,我们都下了马,踩着肩膀向上攀登。频频相约定,如果有危险情况,就前后喊叫呼应。恰在这时有一个大星,光芒明亮,从东向西划过天空。寒风突然刮起来,火把都灭了,四面山上的草木发出飒飒的声响。于是人人都感到害怕,互相大声喊叫不停。铜锣一起敲起来,响声震动山谷。走了六七里,到了山顶。忽然看见月亮出来了,像一个灿烂的银盘,照耀着无边无际的大地,我们才开始举手互相庆贺。然而下山的时候,还长时间心中害怕不能平静。我估计这个山关就是赵匡胤攻破南唐擒捉了两个大将的地方。这次游历虽然很惊险,但却是一生中最奇特突出的。夜里二更的时候,到达了滁阳。

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名词解释

1直音[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直音是指用同音字给汉字注音的方法,即直音法。直音法是古代汉语中较为常用的注音方法之一,如:郯,音谈。(《经典释文·左传僖公四年注》)

2反切[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10、2012、2013年研;武汉大学2012年研]

答:反切是中国传统注音法中用两个汉字合起来为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有时单称反或切。用反切注音时,被注音字称被反切字,简称被切字。反切的基本原则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包括介音)和声调相同,即取反切上字的声母,取反切下字的韵母和声调,组合在一起就是被切字的读音。例如“坛,徒干切。” 反切的产生,是为了补救读若、直音注音方法的不足,是汉字注音方法的一个巨大的进步,标志着汉语语音学的开始。但是使用起来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认读反切注释时不知道反切字的读音,那么反切就没有起到注音的效果。

3《康熙字典》[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康熙字典》是一部成书于清朝康熙年间的汉语辞典。由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张玉书及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陈廷敬担任主编,是中国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汉字辞书。《康熙字典》以二百一十四个部首分类,并注有反切注音、出处、及参考等,差不多把每一个字的不同音切和不同意义都列举进去,是古代汉语的学习者必备的工具书。

4《汉语大字典》[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

答:《汉语大字典》是由湖北、四川两省出版部门组织两省有关专业工作者写作编写的一部字典。它注重历史地反映汉字形音义的发展。在字形方面,单字条目下收列了能够反映形体演变关系的、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和隶书的形体;在字音方面,除尽可能注出现代读音外,还收列了中古的反切,标注了上古的韵部。《汉语大字典》全书共八卷,一千五百多万字。它共收录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按部首排列,它的部首是以传统的《康熙字典》214部首为基础,删并成200部。单字归部也基本上与《康熙字典》相同。每卷前面都列有该卷的检字表,第八卷列有全书的《笔画检字表》,可供检索。

5《词诠》[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词诠》是近人杨树达著的一部虚词词典。按语法词类来分析各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包括虚词的通常用法及特殊用法。体例是每解一个虚词,先注音,次辩明其词类,再说明其意义和用法,然后列举书证。结合词类具体指明古汉语中虚词的语法作用,是虚词研究的发展。本书共收字五百以上。通俗易懂。本书是按注音字母音序编排的,并附有《部首目录》。

6诗词曲语辞汇释[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研]

相关试题:《诗词曲语词汇释》[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诗词曲语辞汇释》是研究唐宋元明诗词曲中习用的特殊语辞的一本典籍。近人张相所著,1953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全书共释单字、词语五三七项,附目六百有余。每条排列的次序,先诗后词再曲,引证相当丰富,对阅读诗词曲等作品很有参考价值。《诗词曲语辞汇释》一般是解释单词或词组的意义,有时还由意义的解释推及于词源(或语源)的探讨和语法的分析。被解释的单词或词组,都是唐宋元明间流行于诗词曲中的特殊词语。这部书能帮助读诗词曲的人了解这些特殊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使用这部书时,可利用书末附载的笔画索引进行查阅。

7《说文解字》[首都师范大学2011、2012年研;武汉大学2012研]

相关试题:《說文解字》[浙江大学2010年研]

答:《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所著的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它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1163个。每个字都是先列小篆形体,然后进行解说,先释字义,后说形体结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系统的阐述了“六书”理论,并首次提出540部首,将9353个字归入这些部首,为后世的部首检字法的发展提供了很大便利。

同时,《说文解字》也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它创立了汉民族风格的语言学——文献语言学,也是文献语言学的奠基之作,对传统语言学的形成和发展有巨大影响,后世所说的文字、音韵、训诂之字,大体不出《说文》所涉及的范围。《说文解字》完整而系统地保存了小篆和部分籀文,是国人认识更古文字——甲骨文和金文的桥梁;同时它的训解更是国人注释古书、整理古籍的重要依据。因此《说文解字》在今天仍有巨大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8本义[北京语言大学2010年研;武汉大学2010年研]

答:本义一般指词的原始意义或较早的意义。从字面上讲,也就是本来的意思。一个词往往不只一个意义,当它们有两个以上的意义的时候,其中应该有一个是本义,另外还有一个或一些是引申义,引申义是由本义引申而来。如“年”字,它本来是指谷子熟了,后来才引变成为计时的单位。有的时候也指词的基本(常用)意义。“红”的基本意义是红的颜色,后又派生出成功、受人赞赏、赏识的意思,如:“这出戏(这首歌)唱红了。”

9甲骨文[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武汉大学2010年研]

答: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殷商时期人们崇尚占卜,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卜辞文字。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10石鼓文[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石鼓文是春秋秦景公时秦人刻在状似鼓形的十块石上的文字,为春秋时的秦国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石鼓文字体在古文与秦篆之间,一般称为“大篆”,其所刻内容为四言诗,共十首,诗名有“沔”、“霝雨”、“而师”、“作原”、“吾水”、“车工”等,主要内容是记述秦国国君游猎之事,因此也称“猎碣”。石鼓是战国时秦国遗物,石鼓文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

11小篆[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

答: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统一推行的文字。小篆又称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变而来的一种字体,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秦始皇“书同文”,推广小篆的政策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

12隶变[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

答:隶变是指由小篆经过一系列形体的改变从而成为隶书的过程。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古汉字演变成现代汉字的起点。有隶变,才有今天的汉字。在隶变中,中国文字由小篆转变为隶书。隶变是中国文字发展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的阶段,使中国文字进入更为定型的阶段,隶变之后的文字,接近现在所使用的文字,也比古文字更容易辨识了。

13六书[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相关试题:六書[中南大学2011年研]

答:六书指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汉代学者把汉字的构成和使用方式归纳成六种类型,总称六书。六书说是最早的关于汉字形体构造的系统理论,是后人根据汉字的实际情况,加以客观分析所得出的结论。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而转注和假借则是用字之法。例如:(1)象形:木、日。(2)指事:本、末。(3)形声:徒、芳。(4)会意:森、相。(5)转注:“考”“老”相授。(6)假借:锯类工具“我”假借为表示第一人称的“我”。

14古今字[武汉大学2011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

答:古今字是文字学术语。它是指表示同一个词由于时代的变迁而采用的不同的字,是汉字发展的一种孳乳现象,即古汉语中有些多义词的某个义项在词义系统发展过程中,逐渐从原词的引申义项中分化独立而形成新词的现象。新造的字是“今字”,原来兼表意义的字是“古字”。如:“莫(莫)”的本意是太阳落在草丛中,表示日暮、傍晚,后来“莫”字被假借作否定性无定代词和否定副词,为了在书面语中不至于混淆,就又在“莫”字上再加形符“日”成“暮”字来表示“傍晚”的意思,“莫”和“暮”就成了一对古今字。

15异体字 [北京语言大学2010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异体字是指在同一时期内,读音和意义都一致,但是字的形体不一样的字,又称又体、或体,说文解字中称为重文。由于汉字是由意符、音符和记号组成,意符选取的角度因人而异,音符又不同于拼音文字中的字母,所以,一字多形的现象在汉字的历史上比比皆是。如“峯”和“峰”。异体字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会意字与形声字之差,如“泪”与“淚”;(2)改换意义相近的意符,如“嘆”和“歎”;(3)改换声音相近的声符,如“線”和“綫”;(4)变换声符和意符的位置,如“和”与“咊”,有的改变了声符或意符的写法,如“花”与“芲”。

二、简答题

1谈谈下面几个汉字在六书上的形体结构特点。[南京大学2010年研]

行   徒   役   街   衍   徕   微

答:(1)行:象形字。甲骨文字形作“”,本义是道路。(2)徒:形声。从辵(chuò),土声。本义是步行。(3)役:会意。从人从殳(shū)。本义是服兵役,戍守边疆。(4)街:形声。从行,圭声。本义是四路相通的大道。(5)衍:会意。从水,从行。本义水流入海。(6)徕:形声。从彳(chì), 来声。本义是到来,与“往”相对。(7)微:从彳(chì)⼸( wēi)聲。本义是隐秘地行走。

2什么是异体字?异体字形体上的分歧有哪几种情况(要求举例说明)?[中南大学2010年研]

答:(1)异体字

异体字,说文解字中称为重文,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字形不同的汉字。(2)异体字在形体上的分歧

①会意字与形声字之差,如“泪”与“淚”;

②改换意义相近的意符,如“嘆”和“歎”;

③改换声音相近的声符,如“線”和“綫”;

④有的变换声符和意符的位置,如“和”与“咊”,有的改变了声符或意符的写法,如“花”与“芲”。

三、分析题

指出“节”字的含义,并分析各个义项之间的关系。[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1)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2)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3)寒暑易节,始一返焉。(4)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5)足下及董聂三军,皆受荣所节制。(6)节器用。(7)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8)司马握节以死,故书以官。(9)今臣智不能存国,节不能死君,勇不能待寇。(10)而擅离职一节,实臣部职掌,臣待罪铨曹,不得不言。

答:(1)节:竹节。(2)节:骨节。(3)节:季节,节气。(4)节:礼节,仪礼。(5)节:限制,管束。(6)节:节约。(7)节:节奏,节拍。(8)节: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9)节:气节,节操与义行。(10)节:段,截。

节是形声字,从竹,即声。其本义为“竹节”,其余义项均为引申义。

第2章 古代汉语常识(5~12)

2.1 复习笔记

五、词类的活用(一)“词类活用”的内涵

1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具备另一类次的语法功能和词汇意义,这种现象称之为“词类活用”。

2词类活用举例(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水”由名词活用为动词,“游泳”的意思。(2)将军身披坚执锐。(《史记•陈涉起义》)“坚”与“锐”由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分别是“盔甲”、“武器”的意思。(二)使动用法

1使动用法的定义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2古代汉语中使动用法

是以动宾结构的形式表达了递系结构(兼语式)表达的内容,这种用法,在现代早被递系结构所替代,但在古代汉语中,递系结构比较少见,动宾结构的使动用法则很多。

如:《史记•孙膑》中的两句(1)齐使田忌将而往。——兼语结构(2)齐威王欲将孙膑。——使动用法

3使动用法的几个分类(1)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含义:主语使宾语从事谓语动词所表达的行为动作。

②用法

a.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如果带有宾语,一般为使动用法。

例如:

项伯杀人,臣活之。(《史记•鸿门宴》),“活之”即“使之(项伯)活了下来”。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史记•鸿门宴》),“忿恚尉”即“使尉(军吏)忿恚(生气)”。

b.不及物动词用为使动用法时,后面的宾语可以省略。

例如: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荀子•天论》) “病”即“病之”,“使之生病”的意思。

c.及物动词也可以用作使动,为与一般用法相区别,用为使动的及物动词一般要破读。

例如:晋侯饮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饮赵盾酒”即“使赵盾饮酒”。“饮”破读为“yìn”。

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论语•子路从而后》),“食之”即“使之食(吃)”,“食”破读为“sì”。“见其二子”即“使其二子见(拜见)子路”,“见”破读为“xiàn”。(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①含义: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与状态。

例如:

a.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贾谊《过秦论》)“弱秦”即“使秦国弱”。

b.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州》》“绿江南岸”即“使江南岸绿”。(3)名词的使动用法

①含义: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如:

a.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王我”即“使我当王(君王)”

b.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左传•襄公二十二年》)“肉骨”即“使白骨上生肉”

②用为使动的名词后面的宾语偶尔可以省略。

如: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刘向《新序•节士》)“臣”即“臣之”,“使之成为臣”的意思。“友”即“友之”,“使之成为朋友”的意思。(三)意动用法

1意动用法的含义

意动用法是谓语动词具有“认为(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意动用法仅限于形容词与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①含义: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备这个活用的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如:

a.渔人甚异之。(陶潜《桃花源记》)“异之”即“认为之(桃花源的景象)奇异”。

b.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晁错《论贵粟疏》)“贵五谷”即“认为五谷重要”。“贱金玉”即“认为金玉不重要”。(2)名词的意动用法

①含义: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就是这个活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例如:

a.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柳宗元《封建论》)“君君”即“认为国君是国君”。

b.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谷梁传•僖公八年》)“夫人之”即“认为之(鲁僖公的妾成凤)是夫人(国君的正妻)”。

注: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异同

1相同处(1)句法结构相同,都是动宾关系。(2)两种用法均可以由名词与形容词的活用形成。

2不同处(1)所表达的含义不同。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是客观现实或者能够实现的,而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主观的看法,客观不一定如此。(2)出现的范围不同。意动用法仅限于形容词与名词的活用,动词只有使动用法,而无意动用法。(四)名词用如动词

在古代汉语中,名词除了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外,还经常活用为一般的动词,表达与这个名词意义相关的动词含义,我们称之为“名词用如动词”,这时候词义一般也产生一些变化。

例如:

1范增数目项王。(《史记•鸿门宴》)  目:使眼色。

2左右欲刃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刃:杀。

3驴不胜怒,蹄之。(柳宗元《三戒》) 蹄:踢。

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史记•项羽本纪》) 东:向东进军

5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徐宏祖《游天都》) 前:向前伸(五)名词用作状语

在古代汉语中,普通名词可以不用介词的帮助,经常直接放在谓语中心语前面作状语,我们称之为“名词作状语”。古汉语的普通名词作状语,可以表达以下内容:

1表示方位或处所

古汉语普通名词作状语,可以表达行为动作在什么地方发生,或者行为动作向着什么方向发生。如:(1)大月氏复西走。(《汉书•张骞传》)  西走:向西逃走。(2)蜀太守以下郊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郊迎:在郊外迎接。

2表示工具或依据

古汉语普通名词作状语,可以表达使用什么工具从事行为动作,或者依据什么从事某种行为动作。如:(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子•汤问》)

箕畚运:用箕畚搬运。(2)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

法皆斩:根据法律都得斩首。

3表示对人的态度

古汉语普通名词作状语,可以表达用什么态度从事某种行为动作。如:(1)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鸿门宴》)  兄事:用对待哥哥的礼仪接待。(2)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膑》)  客待:用对待宾客的礼仪对待。

4表示比喻

古汉语普通名词作状语,可以形容行为动作的状态,表达比喻内容。如:(1)嫂蛇行匍伏。(《战国策•秦策一》)

蛇行:像蛇一样地爬行。(2)其一犬坐于前。(《聊斋志异•狼》)

犬坐:像狗一样地坐。(六)词类活用的条件

要鉴别一个词是不是已经活用成另一类词,除了通过句意的理解去发现之外,还可以通过一个词所处的语法环境来辨别,即看一个词在句中处于什么地位,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具备了哪些语法特点等等。名词、形容词的使动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都是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这可以从他们的语法条件的变化看出来。这些就是“词类活用的条件”。

1两个名词连用,其中一个活用为动词

如果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则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或用为动词,一般是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1)遂王天下。(《韩非子•五蠹》)  王天下:统治天下。(2)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  陈胜王:陈胜当君王。

2名词、形容词在“所”字后活用为动词“所”是个辅助性代词,经常放在动词前面,构成“所”字词组,指代某种动作的对象,故“所”后的名词、形容词要活用为动词。如:(1)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所罾:网到的(鱼)。(2)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庄子•盗跖》)  所高:推崇的(人)。

3名词、形容词在能愿动词后活用为动词

能愿动词修饰的是动词,所以当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时,活用为动词。如:(1)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论语•公冶长》)  可妻:可以娶妻。(2)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不能穷:不能走到头。

4名词放在副词的后面活用为动词

副词一般在句中只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所以当名词前面有副词修饰时,要活用为动词。如:(1)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史记•西门豹治邺》)    皆衣:都穿着。(2)不足生于不农。(晁错《论贵粟疏》)  不农:不从事农业生产。

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的前面活用为动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