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与生活的哲学智慧(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9 18:40:48

点击下载

作者:何艳,赵元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学习与生活的哲学智慧

学习与生活的哲学智慧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学习与生活的哲学智慧作者:何艳,赵元排版:JINAN ENPUTDATA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04-01ISBN:9787509543665本书由中财数据网络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第一章我为什么走进了这所学校——什么是哲学一、新学期开始了

太阳真好,看上去那么灿烂,空气也让我感觉特别舒服。九月到了,校园里又开始热闹起来,一年一度的新生入学开始了。我抱着“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的教材,站在一棵龙槐树下,看着一个个被父母、亲戚或朋友领着来的新生们来回地穿梭着,我试图想在他们中间发现那么一个没有人陪伴、独自到这个对于他或她而言是陌生的城市,但似乎很难。于是心里充满了感慨: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有哪个父母舍得让他们的孩子独自来呢?

我走进学校新修的教学楼,宽敞明亮,看着一双双新奇、崇敬的眼神,我有点紧张呢。是啊!孩子们远离家乡和父母到这儿来学习,是渴望能够学到和高中不一样的知识,他们是把大学里的老师神圣化了的人,渴望在大学人生里为自己的将来描绘一幅精彩的图画,那急切的眼神包含了他们的父母和孩子们多大的渴望和期盼啊。二、为什么我来到了这所学校?

简单的自我介绍之后,我开始讲课:“亲爱的同学们,欢迎你们来到我们学校,大家已经到校有近一个月了,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对大学有所了解,它跟你们在高中时对大学的想象一样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立刻像开了锅似的热闹起来。

个子高高的长得比较清瘦的一个男生站了起来,大声说:“老师,跟我想象的差远啦。我当初就不想来,是我的父母坚持让我来的。”我已经预料到了会有此看法,我点了点头:“我知道有不少同学与这位男同学怀着类似的看法,我必须告诉大家的是,我们这是一所历史不算悠久,刚刚从专科升格为本科的学院,当然跟中国名牌大学如北大、清华等是有很大的差距,但大家想过没有”我故意地停顿了片刻,“为什么你们会到这儿来呢?”

一席话,让大家又陷入了暂时的思考当中,一位女生有点沮丧地站了起来,犹豫着慢吞吞地说:“我觉得是命中注定的。”我有点奇怪,在80后的学生当中还有信命的观点:“为什么?你能说说吗?”她环顾了一下周围的同学,他们也都有点纳闷地看着她。她缓缓地说开了:“因为我命中注定的是农村里的孩子,命中注定父母是农民。我已经参加了两次高考,每次离二本线都只差2分,家里已经无法让我再复读了,所以我命中注定到了这所学校。”周围有的同学开始用点头或低声的“我也是”来表示赞同和附和。我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如果这种观点有一定市场的话,我的学生们将不会再去奋斗。我决定好好给他们上一次哲学课。三、应该相信命运吗?“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两类人。一类人就像我们刚刚这位女同学一样,他们对于世界、人生的看法很简单,相信很多事是命中注定的,是不可改变的。比如,我命中注定成为人,而动物命中注定成为动物,尘埃命中注定成为尘埃。再比如,我命中注定成为一个很丑陋的人,没有男生喜欢;而漂亮女孩总有人爱,她们的人生看上去很精彩。相信这类观点的人群,我们认为他们有一种哲学观,叫‘形而上学’。那么,还有一类人,他们不相信命运,认为人生的一切都是在发生变化的。如我们大家所熟悉的朱元璋,从一个乞丐变成了明朝的开国皇帝;如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也是从一个农民后代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这类人,他们有着与上面人群相反的哲学观,叫‘辩证法’。如果简单一点说,辩证法就是用变化的、发展的、联系的眼光去看问题,看待所有的事情。比如说,你们可以这样去想问题,我们这所学校不是优秀的,但是它离北京很近,我可以充分利用北京深厚的人文环境去熏陶自己,可以很方便地去北大和清华等优秀的高等学府学习。这就是联系的观点。因为和北京、北大、清华的联系大家是看得到的。所谓发展变化的眼光,就是认为我不会永远是这个样子,一切均是可变的。你们去考察一下我校的历史就会发现,我校的毕业生也有很多的佼佼者,找到满意的工作者有之,经商成功者有之,出国留学者也有之。他们也是从你们现在这样的状态成长起来的啊!”“老师,我刚刚注意到,你把这两类人的观点称为‘哲学观’,那么到底什么是哲学观呢?”一位比较腼腆的女生用细细的声音询问着。“哲学观其实不是一个很严谨的词,只是我临时拿来用的,基本上可以等同于哲学吧!要了解什么是哲学首先得了解什么是世界观。今天时间有限,我们先完成今天的教学任务,下次课我会继续解答这位女生的问题。”第一节哲学是系统化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一、你有怎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按照上次课的约定,我在这次课结束之前的十分钟继续和同学们一起探讨什么是哲学的问题。“我相信你们对于世界观应该能够从字面上有一个基本的领悟吧!谁能告诉我?”我用信赖的眼神环视着整个教室。很快,一个男生站了起来,很清脆地说:“应该就是对于世界的观点吧。”我点头让他坐下,“很好。那么规范一些,世界观其实就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这里需要注意三点:一是主体。也就是说,只有人才会有想法,才会有世界观。二是关于什么的观点,很显然是整个世界,那么所谓的整个世界又包括哪些内容呢?两个部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三是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与总体和根本相反,那些关于自然和人类生活的零星的只言片语,以及暂时的、偶尔的观点和想法就不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有的同学一向比较乐观,认为一切困难都会过去。但这并不妨碍他有那么一些时候也会哭泣,也会伤心和消极。可以说,他对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积极的、乐观的,那么他的世界观也就是积极的、乐观的。”

教室靠后一些的一位男生站了起来,声音很响亮,“老师,哲学是不是就是积极的乐观的世界观啊!”我笑了:“我很佩服你的反应能力和勇气,不过有点遗憾,你的结论不是很完美哦。”大家笑了。“人们在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后,便会自觉不自觉地用自己的世界观去分析自己面对的问题,并逐渐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一套方法。比如说,如果你是一个很乐观的人,当你遇到一个难题不会做时,你会想我慢慢思考,总会想出来的。如果实在不行,他会想办法,或请教老师,或请教同学,总而言之他最终一定会解决这个难题。那悲观的人就大不一样了,他会直摇头,哎呀,这个问题对我来说,太难啦!我太笨啦!学不会啦。这个对比实在是很鲜明的,相信大家心里都有数。”

我喝了口水,接着往下说,“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世界观与方法论是统一的,你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换句时尚一点的话来表达就是:你怎么看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就会是什么样子。那么哲学到底是什么呢?”二、什么是哲学

停顿了一下,注意到前排有同学在小声嘀咕:“都急死我们了,这老师尽卖关子了,爽快一点告诉我们不行吗?”我乐了,“不能着急的,我们要把基础打扎实了。就好比学数学一样,如果不会加减乘除又怎么会混合运算呢!在理解了什么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之后,再来看哲学就很是简单了。哲学是已经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这个概念只有一个需要强调的地方,就是系统化、理论化。如果说世界观人人都会有,也的确人人都有,那么是不是人人都会有哲学思想了?大家思考一分钟。”

教室里出现了一阵轻微的骚动,有学生开始互相低头讨论。

不一会儿,一个憨态可掬的男孩开口了,带着小沈阳似的东北口音:“不能吧!为什么呢?因为我就觉得自己没有哲学思想。你们有吗?”他推推坐在旁边的同学,大家也都摇摇头。

我接着问:“那么你知道你们为什么没有自己的哲学思想吗?”男生挠了挠鼻子,有点不自信地回答:“可能与这个系统化、理论化有关吧!”然后抬起头,直视着我,“老师,对吗?”三、哲学家

我微笑:“你很聪明,答案堪称完美。问题就出在系统化、理论化。因为只有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而世界上有多少人会经常去整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让它们变得系统化和理论化了?不多,甚至与所有人口比较起来,太少。因此那部分愿意去做这个费力不讨好的工作的人群有了一个固定的称呼——,”我故意拖长声音,企盼有人能告诉我,果不其然,我听到了一个微弱的声音,与我几乎同时:“哲学家”。我很欣慰,看来这两个班还是有不少同学有比较宽的视野,对哲学还是有一些基本的了解的。“跟所有的带‘家’的人群一样,哲学家们也有着自己专有的研究领域,他们以哲学为自己的职业取向,研究哲学的众多问题成了他们的生活目标。这些众多的问题却又是建构在一个最基本问题之上。关于这个基本问题,我们下次课再聊吧!还有关于什么是系统化、理论化的问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上网搜集资料进行分析,以获得进一步的了解和理解。”

清脆的铃声响了,同学们陆陆续续走出教室,我看到有几个同学依旧坐在座位上窃窃私语,在讨论着什么。也许是关心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也许是系统化、理论化的问题,也许是其他。我心满足。第二节到底谁决定了谁——唯心与唯物的交锋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这是一个星期三的中午十二点半,是我和学生约好了做课程辅导的时间。刚吃完饭,正在办公室看《青年心理》,就听到了敲门声。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学生来了。今天是哪些学生呢?我打开门,一共是五个学生,两位女生,三位男生。其中一位男生是我的课代表——吴钥。“老师,我很好奇啊!到底是怎样的问题,有这样的重要性,能够决定哲学作为一个学科的地位呢?”提问的是吴钥,他是个比较急躁的孩子,大概是大家都推选他首先发问吧。“哲学的基本问题表述起来很简单,但要深刻理解却是个难题。这个基本问题是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提出来,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这里面牵涉太多。如什么是思维?什么又是存在?思维与存在之间有关系吗?如果有又是什么关系呢?我们一个一个来解决。首先,我们把思维和意识、精神放在一条线上,把它们排列起来。”我边说,边站起来,在黑板上画起图来(见图1-1)。图1-1“把存在和物质、自然界放在一条线上,也把它们有序地排列开来。那么,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演变成了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精神和自然界的问题。它们是一致的,也就是说思维、意识和精神可以替换,存在和物质、自然界在这里也可以替换。这样一来,问题就好理解了。”二、什么是世界的本原?

我停了下来,以便给他们时间消化和思考一下。“中学阶段的生物课程已经告诉你们,只有人才能有意识,有思维。这个基本问题又可以拆分为两个问题,第一个方面是关于意识和物质谁是世界的本源。本源其实可以理解为谁先来到这个世界,即:是意识决定了物质,还是物质决定了意识。到底谁决定了谁,不同的哲学给出了不同的回答。比如说,中国先秦时候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儒家和道家,讲究的是天法地,地法人,先有天地,然后才有人,追求的是天地人合一的境界。有了人,才有思想。因此是比较典型的论断:物质决定了意识,世界的本源是物质,意识是派生而来的。持有这种回答的哲学成为哲学的一个基本派别——唯物主义。而大家也都知道,西方尤其是欧洲,从中世纪开始,就被基督教所统治着,自近代以来,尽管基督教在民主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一直下降,但仍然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基督教是一种宗教,但同时也是一种哲学观。信奉基督教的人们认为这个世界是由上帝耶和华创造的,没有上帝就没有这个世界。”

有同学举手发言:“老师,我的奶奶就信佛教,佛教和基督教是一回事吗?”“它们是两种不同的宗教,但又有着相同的特征,即都认为这个世界是由某个人的精神所控制的。”“正是这样,我有个在国外的姑姑就信仰基督教,她就坚信这个世界是由上帝所决定。上帝高兴,这个世界就美好;上帝心情不好,这个世界就出现灾难。”另一个女生补充着。

我抓紧机会继续解读,“持有这种观点的哲学就构成了哲学的另一个基本派别——唯心主义。这里的‘心’其实就是精神或者意识的代名词。笃信这种观点、这种哲学思想的就成为唯心主义者。在普通的人群中其实也不乏唯心主义者,我的母亲就是这样的,当然,我指的是我小时候的母亲。我脑海当中有一段很深刻的记忆,就是小学五年级左右吧,我们家养的一头猪死了,又养一头又死了,接着又养,还是死了。妈妈很是伤心,就在一天下午,摆了一个桌子,在桌子上放了块萝卜,萝卜上插了一根香,妈妈就那样跪在桌前,磕了三个响头。现在想来,妈妈当时就认为是某个神灵左右了我们家猪的生死。不是唯心又是什么呢?”三、我们能认识这个世界吗?“自从哲学诞生开始,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就一直在针锋相对地存在着,也正是这种针锋相对,导致了哲学的不断发展。因此,到现在哲学的基本派别还是这两者。这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则是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有的哲学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老师,这还能成其为一个问题吗?我们现在所学习的那些教材不就是认识世界的成果吗?”一个很机智的反问!“对啊!问题看上去很简单啊!但在某些哲学家那里就不是如此哦!他们认为人们所掌握的知识并不能真正反映这个世界的真实面貌,这个世界的真实面貌到底是什么,谁也不可能搞清楚。比如说,18世纪英国的经验主义哲学家休谟就是一个典型的不可知论者。他认为,一切知识都来源于感觉印象,而感觉印象来自哪里呢却无从知道,也无法回答。还有一小部分哲学家认为尽管我们人类已经认识了一部分世界,但对于充满如此之多问题的世界而言,太少,由此他们得出结论,世界是不能完全被认知的,即便是你今天消除了一个问题,明天又会诞生很多新的问题。”

这时,那位一直在聆听的女生开口了:“也是啊!说得也有些道理啊!”

我知道他们的问题会越来越多,但我也相信随着对哲学的进一步了解,曾经的问题都会慢慢消失,现在先不必急着给他们答案,让他们去思考吧。“就这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也正如对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一样,把哲学划分为了两类,一类叫做‘可知论’,一类叫做‘不可知论’。刚刚有的同学似乎就比较赞同不可知论哦!”四、唯物与唯心的转化

我决定很快结束今天的讨论和学习:“应该说在哲学史上,唯物与唯心的斗争相对可知与不可知的斗争要激烈得多,但这两个方面又是相互关联的,互相影响着。而且一般情况下,唯物主义都认为世界是可知的,唯心主义都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因此唯物主义者一般同时也是可知论者,而唯心主义者一般同时也是不可知论者。还有需要补充的是,唯物主义者与唯心主义者、可知论者与不可知论者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像恩格斯早年就曾经加入过青年黑格尔派,一个典型的唯心主义学派,当他1844年发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时候,已转变成为唯物主义者。还有大家都比较熟悉的物理学家牛顿,在生命的大部分时期,一直努力去回答生活中的疑问,可以说,那时他坚信人类是可以认识世界的,因而成为人类历史上伟大的科学家。“今天在结束讨论之前,我相信大家一定还有两个问题要问,我替你们说出来吧:这个世界到底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呢?也就是说,是唯物主义正确,还是唯心主义正确呢?这个问题我们下次解决。第二个问题是:到底我们人类能否认识世界呢?这个问题我们留到哲学里面的认识论部分去解决,哲学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哦!”

五位同学心满意足地离开了我的办公室,我望着他们远去的背景若有所思。第三节它们根本就没有运动——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一、老师,我快疯了吗?

一天后,我从教学楼上课回家的路上,路有点滑,昨天刚下过小雨。正在小心翼翼地瞅着地面,“老师,小心啊!”很熟悉的声音,我抬头一看,不知什么时候,吴钥课代表已经站在我的身边。“哦,没关系的,我慢点走就可以了。”

他一脸的急切,“老师,您这会儿有时间吗?”“怎么啦?有事吗?”“上次在您办公室听完之后,一晚上没睡着啊,老师,您快拯救拯救我吧!今天继续给我讲讲,就现在行吗?我保证将您所讲的内容再讲给同学们听,您也就不用再讲一次了!”

我很开心,“看来你已经迷上哲学啦!”“有点,您说这样好吗?我听不少人说搞哲学的人很多都疯子哎!”他的语气里透着些许忧虑和担心。“不用太担心,不要轻易被别人的语言所影响,你看我的老师和同学有那么多都在研究哲学,但他们也过着正常人的生活啊!你再看那些精神病患者,绝大多数都与哲学无关啊!”我知道这对他而言是比较重要的,“所以是否是精神病患者的决定因素不在于是否研究哲学,而在其他。明白吗?”

他点点头,“这我就放心了。”“你现在这种状态是因为暂时的兴奋和对问题的迷惑而引起的,过几天就会正常的。因此,我们看问题不能太偏激,也不能太固守别人的见解。要把事情放到更大的范围和视野里去思考。还有别的问题吗?”二、这个世界是怎样存在的呢?“老师,前天晚上我就在床上想啊,您说世界是物质或者精神首先来到世界,然后才有万物,我们人类可能或者不可能认识世界,这都没问题,我都可以理解了。但我发现还有一个问题,您看看我们周围的人和物,很清楚啊,人经常在运动,与别的人和动物发生联系,但很多的物品,它们就是没有运动啊!明明是静止的啊!我记得第一次课,您提到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两种哲学观,我就觉得它们都对啊!还有辩证法和形成上学与前面提到的哲学的基本问题又是什么关系呢?”呵呵,看来问题真不少,这是个爱思考的学生。“是这样的。人们一般在回答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问题以及世界是可以认识还是不能认识的问题之后,会和你一样发现这样一个问题:这个世界是怎样存在的呢?它是在不断运动、发展、变化的,与别的事物充满联系的?还是根本就是不动的、停滞的、不变的,自己孤独地呆一边的呢?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同样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辩证法认为这个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任何的事物都是互相关联的,而且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运动着并发展着。与此相反,形而上学则认为这个世界实在是简单,事物之间的界限是如此清晰,它们都各自过着各自的一成不变、单调乏味的生活,互不干涉和影响,一切都是可以一眼看到未来的。”“那么,老师,有些东西确实没动啊!”“是,表面上看上去,它们确实没有运动,就像我们脚下的土地,但这种静止只是相对的,如果你把它放在宇宙的角度里去观察,它只不过是组成地球的一部分,地球不就在不停地运转吗?那土地也就在运动呢!”“哦,老师,我明白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就看我们参照一个什么样的标准。我想起来了,这有点像我们坐公交车,要确定自己是静止还是运动就必须得确定一个参照点一样,不同的参照点,得出的结果就是不一样的。如果参照司机,我们是静止的;但如果参照外面的树木,我们是运动的。”“是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结论本身就是在总结众多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形成的,辩证法的观点在物理、化学、天文学以及生物学等学科上都可以找到充分的证明。”三、相对静止的价值“那既然运动是绝对的,我们为什么还需要相对静止呢?”吴钥紧追不舍。“很简单啊。你想想如果只用绝对运动的观点去看人,吴钥同学,我就不认识你了。因为现在在我面前说话的你已经不是前天与我一直讨论的你呢!因为你运动了啊!比如,我找同事借了钱,我就可以不用还了,因为借钱时的我已经与现在的我不一样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这个世界也太可怕了,我们还能生存下去吗?”“哈哈,老师,您说得太有趣了。我理解了,相对静止能让我们互相区别开来,从而形成一个稳定的秩序。老师,谢谢您。再见,打扰了。”

吴钥飞快地跑了,留下我一人还在慢慢地回味着。第二章世界是物质的,社会生活是实践的第一节上帝也是来自于物质——世界是物质的

又是一个星期三,固定和学生讨论哲学的日子。我有点兴奋,也许是受了学生的感染吧,也许是感慨他们的领悟力和学习力吧,一句话,我对他们充满信心,相信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能够在他们心里开出灿烂的花朵。一、什么是物质?

我开门见山:“今天,我们一起讨论上周三下课之前我提的两个问题当中的一个,有谁还记得这个问题吗?”“老师,我记得很清楚,就是关于世界到底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对吧?”一个女学生马上回答。“嗯,很好。你叫杨珈珊,对吗?”她点头,“我记住你了啊!”我笑了。“要想知道在关于世界的本原这个问题上,到底是唯物主义正确,还是唯心主义正确,我们只需解决一个问题就可以了,那就是西方基督教里的教主——上帝耶和华是谁创造的就OK了。是先天就有的吗?是这个地球诞生之日起就有了上帝吗?”“不是,老师,我知道,基督教并不是从来就有的,更不用说上帝了。尽管我不知道基督教产生的具体年月,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地球产生之初肯定是没有上帝的。”“不错!与其他宗教一样,基督教也经历了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人类的考古学已经用很多事实证明,在地球诞生之初甚至是人类产生之际是没有任何宗教的。有的只是各种物质。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物质是一个简称,是对所有事物的共同属性进行概括之后得出的一个概念。就好像你们虽然来自全国各地,但你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是学生。学生就是一个概念。同样的,物质这个概念源于的共同点是:客观实在。客观实在的具体表现就是:(1)人能够通过感觉感知;(2)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3)我们的感觉又能复写、摄影和反映它。因此,只要具备这三个条件,我们就说它是客观实在的,也就是物质的。我画个图,就更清楚了(见图2-1)。大家细细想想,我们周围的东西有哪一样不是物质呢!”图2-1“但是,老师,我发现有些东西我根本就看不到、听不到更是摸不到,我怎么知道它是客观实在的呢?”杨珈珊提问了。“我们这里讲的感觉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五官所具有的感觉,还包括由各种仪器设备所延伸具备的感觉功能,如光、空气等,虽然我们普通的五官无法感知,但通过光学仪器的检测我们可以知道啊!”“这里的‘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是啥子意思哦?”一个带有浓重四川口音的男生注视着我。“就是不管你是否感觉得到,它都存在。比如说,浩瀚宇宙里很多的天体,按照我们现在的科学能力,是无法感知得到,但它也是客观存在的。你承认它也好,不承认它也好,它就在那里!”二、物质与宗教的关系“那怎么解释上帝呢,它不是也能被我们当中的有些人所感知吗?为什么它就不是物质呢?”吴钥的提问总是这样一针见血。“这个问题涉及上帝的产生。大家知道,所有的宗教其实都来源人的思想,也就是人的意识。在人从自然界里产生出来之后,对于很多的自然现象无法给出科学的回答,我们的祖先感叹于自然界力量的强大,因而虚构出许多的神来控制自然界和人类,寻求保护和发展。但不知大家发现没有,人们虚构出来的神也好、怪物也好,总是与我们人类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只不过多了只眼睛,多了几条胳膊和腿而已。为什么?”

一阵沉默,大家都没吭声,静静地等着我自问自答。“因为人们的创造总需要有个来头,这个来头就是客观实在的物质。这其实也证明了世界首先是由物质构成的,有了物质之后,才会有精神,才会有思想、意识,也才会有创造。物质的第三个条件也在这里得到了证明,因为神的世界其实就是人的世界的复写、摄影和反映。如果说复写和摄影是在照搬人类世界,那么反映这个词就带有了人的意识作用了,也就是说能动作用了。因此我们人所创造出来的物质既与已有的东西有共同的地方,也有不一样的地方。正如我们在小说《西游记》里看到的天宫。那是一个与人类世界一样,有等级、有统治者、有权力和秩序的地方,玉皇大帝也有七情六欲啊!但天宫与人类世界最大的区别是神仙都是长生不老的,但就是这样一个区别,也只不过是人类对于自身生命的有限性感到遗憾,而编织成的一个美丽的谎言而已!马克思早就说过:‘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三、新解“心想事成”

我的情绪有些激动,我感觉到学生也在议论着。我做了一个深呼吸,平静下来。“至于上帝为什么会被某些人所感知,那是因为心理的作用,这又涉及心理学的内容。简单点说吧,就是中国有个成语叫‘心想事成’,有些人心里盼望有个人来帮助自己,并且把这种盼望寄托在上帝身上,因为上帝是万能的。因此,当这些人盼望上帝、呼唤上帝的时候,上帝就会在需要他的人们心里出现了。但遗憾的是,这个上帝只在这些盼望别人来拯救、呼唤他的人们心里出现,而相信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的人们那里就感觉不到上帝了,所以与物质的特征相反,上帝是依赖于人的感觉存在的。这又一次证明了上帝不是物质的啊!下次有机会一定给予大家更为理想和满意的回答。”

看到大家意犹未尽的表情,我真有点不忍心就此结束,我是不是应该延长一下时间呢?我思考着。也许吧,否则的话任何话题都是无法解析清楚和透彻的,而这一直以来就是我最为忌讳的结果。可是课堂上时间却总是有限的,我如何去解决这个难题呢?第二节我们的生存不是幻想——没有实践,没有世界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当天晚上备课时,就着还处于兴奋状态的哲学思路,我快速地写下了下面一段话,它将是我下次哲学讨论的一个文字版本:今天在开始讨论另一个概念之前,我先来把上次讨论的内容作一个归纳,形成我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一个基本原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它的主要论点就是这个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尽管物质的具体表面形式千变万化,花样繁多,有我们肉眼就能见到的动物、植物、星星、月亮和太阳,也有我们肉眼看不到的空气、光、磁场、能量;有经常在快速运动的卫星、火车、海浪和风,也有经常处于静止状态的山、湖泊和大地,等等,但它们都是物质,这是一个我们考虑其他哲学问题的基本前提,也是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

当然,我们说绝对的运动当中有相对的静止,表面的静止当中有绝对的运动,其实已经是在用辩证的思维方法思考问题了,后面我们会更多地探讨辩证法。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我们前面谈到的主要是自然界,世界不仅包括自然界,还包括人类社会,那么,人类社会是否也是物质性的呢?答案是肯定的。原因很简单:

第一,依照达尔文的观点,人类来源于动物界,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这是一个永远无法更改的事实。人是物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尽管人类已经相当聪明,甚至按某些人错误的观点,可以操纵自然界了,但实际上人类是无法离开自然界获得生存的。试想想我们人类生存所必需的东西哪一样不是最终来自于自然界呢?

第二,人类获得生存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活动(实践)在表面上看来是由人们的主观意识所控制的,但如果只有主观意识,甚至是很美好、很详细的想法而不化为具体的物质性活动,我想我们的生存也就只会像月宫里的玉兔一样只是一种幻想、一种虚无、一种虚空罢了!三、实践是理解人类社会的钥匙

这里又出现了一个概念——实践,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与我们的人类社会息息相关。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我这里着重分析它一下。

第一,实践是一种客观物质性活动,与你坐在书桌前构思一篇小说的情节不同,(1)工厂里的工人(实践主体),在各种工具如缝纫机、织布机、挖掘机等(实践的手段)的帮助下,对衣服、棉纱、道路等(实践的客体)进行操作,这些都是我们可以感觉和知觉得到的;(2)我们去别人家里做客,拥抱、握手、说话等也是可以感知的,现实而又具体的;(3)有的工科专业学生经常在实验室里学习,是不是也是很客观实在的事情啊?(1)~(3)所列示的三种情况,即是实践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这里讲的是实践活动的第一个特征——物质性。

第二,实践是我们人类的活动,这里强调的是实践活动的主体。只有人才有实践活动,动物和植物是没有的。也许有的同学会说,那也不一定啊,看那些可爱的狗狗,知道用自己的爪子抓食物吃、和其他的伙伴嬉戏玩耍,那不也是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征吗?它的这种活动难道不能称为实践吗?要回答这个问题,牵涉到实践的另一个特征——自觉能动性。

第三,实践是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而狗的活动之所以不能称为“实践”,就是因为它的活动不是能动的,不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改造。如何理解能动的改造呢?能动不难理解,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去做事情就可以称得上是“能动”。我们的同学经常说,明天我打算和谁几点去哪里。其实就是在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应该说,生物界除了人类之外还是有一些动物可以做到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去做事情的,如蚂蚁和灵长类动物。但它们无法去改造世界。什么是改造呢?一个很关键的特征就是创造性。用新的方法去做同样的事情,在做事情当中生产出以前没有的东西都可以理解为创造性。纵观我们所知道的生物,到目前为止,也只有人类才能有此创造性。也正是因为这些特点,让我们的实践活动具有了第三个特征,那就是社会历史性。

第四,实践活动的社会历史性可以从社会性和历史性两个层面去理解。社会性是指人类的实践活动必须以社会的形式开展,人是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的,其实践活动当然也只能是社会的了。即便是《鲁宾逊漂流记》中的主人公的活动也是社会的,因为有一个类人似的角色——星期五参与其中。而实践活动的历史性是由社会性决定的。不同的社会性质、社会发展程度、社会发展阶段、社会文化背景,处于其中的人们的实践活动会有很大的区别。

最后,我将今天的内容用图来归纳一下(见图2-2),可以大胆地说,没有实践活动,就没有这个世界。因为没有实践就不会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会形成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社会及其结构,当然也就不会有我们每天都在从事的生产活动。图2-2第三节只有去行动你才能把握命运——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一、如何学以致用是学习哲学的最高境界

当我这个学期最后一次站在讲堂上,面向全体同学时,心情竟然有些激动,也许是难得与他们再有机会相处,也许是我们相处甚好让我留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已经基本结束了,最后的十分钟我应该说些什么呢?想到我的哲学,忽然发现我与同学们的哲学讨论刚好完成了第一部分:唯物观。接下来应该是辩证法了。很可惜,不会有太多的机会与可爱的学生们交流了。我决定给他们一个重要的提示:“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下如何将我们所学的东西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去,不能让知识只停留在脑海里,那样的话,知识只是一堆废物而已。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才是我们学习的最高境界!”二、如何避免空虚?

教室里显得很安静,我继续着:“我们经常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很多的人活得很空虚。原因在哪里呢?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对这种现象加以分析,比如说从心理学的角度,因为人感到空虚是一种心理状态。不同的心理学派会有自己不同的解释。比如说,精神分析学派会认为空虚是人的潜意识深处的愿望没有实现,而又不知道如何去做的一种状态。那我们如果从哲学角度来分析的话,其实就是这些人没有人生目标,没有去参与实践活动。当他每天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或看本好书,或做件好事,或健康地运动一番,或好好地爱一场,或去孝敬辛苦的父母……可做的事情实在很多,我想他的生活会有所改变的。”“老师,对于这个,我可是有很深刻的体会。前天我花了一个下午写了一篇散文,与那些在网吧里泡了一个下午的同学比起来,我就感觉特别骄傲和自豪。”说这话的是一个名叫刘宇天的有着细细眼睛的男孩子,正眯着自己的小眼睛微笑呢!三、寻求生命意义的三种途径

我看着他的微笑,心情也欢快起来:“我记得北大教授、哲学家周国平的一句话深刻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人最基本的需要是对意义的寻求。这个观点我有点不大赞同。不过加一个限定词就好了,即当人解决了自己的温饱、安全和归属及爱的需求之后,对人生意义的寻求就成了人最基本的需求。这个观点很类似于美国人本主义学者马斯洛的观点。当然,最吸引我的还是周国平后面接下来谈到的人寻求生命意义的途径。在他看来,途径有三种:其一是创造,以实现内在的精神能力和生命的价值;其二是体验,借爱情、友谊、沉思、对大自然和艺术品的欣赏等美好经历获得心灵的愉悦;其三是苦难,因为即使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拥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即可以选择承受苦难的方式。大家难道不觉得这段话其实谈的就是我们哲学里的实践吗?我此前举的避免空虚的做法不就是周国平的前两种方法吗?而刚刚一位同学所说的写散文的事情,不也是第一条途径——创造吗?而选择承受苦难的方式更是完美体现了实践的第二个特征——自觉能动性!”四、人依赖自己的实践证明自己的存在

我由周国平的三种关于寻求生命意义的途径作了一个延伸的结论:“因此,可以说,只有在实践活动中,人的存在才有价值,人的本质力量才能显现出来,人才能最终将自己的意义确立起来。具体到每一个人,只有在实践活动中,你不仅能将自己与动物区别开来,更能将自己与身边的其他人区别开来。因为当人们不参与实践活动的时候,人人似乎都相似,而当人们开始去行动的时候,相似性就减少了,更多的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就展现了,才有了精彩纷呈的世界舞台和别样的人生戏剧。”

看到台下的学生似乎听得很投入,我受到莫大的鼓舞,感觉自己的语调也轻快了许多:“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不实践,其实从终极意义上来讲,你已经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人了。就如许多人(包括我)认为植物人其实已经不能被称为人一样,因为他们已经无法去实践了。”

有的同学开始窃窃私语,也许他们是不同意我这个观点吧,我及时地作出了说明:“当然这个在医学领域和生物学领域以及社会学领域还有很多的争论,我这里只是从哲学的角度去尝试作了一个简单的分析。你们当然也可以有自己的见解。要知道敢于怀疑老师的观点,这本身就证明你们具备理性思维的科学品质哦!”五、实践让理想变为现实

最后,我作了一个与课程相关的链接来结束我的哲学解析:“我相信同学们都有美好的理想,尤其是从农村来的孩子都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有句话说得好,要通过自己的双手去改变命运!就好像你坐在那里想象着满桌子丰盛的晚餐,陶醉得直流口水,但却没有人去做菜,你也就永远只有流口水的份了。而做菜的过程就是一个典型的实践活动。你的理想再美好,再诱人,如果不行动起来,理想永远只会是海市蜃楼,不会成为现实。那么命运的改变又在哪里呢?理想是我们课程第二章的主题,期待大家能够用哲学的观点去分析我们这一学期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里面学到的其他概念、结论和命题,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收获。谢谢大家。欢迎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我们一起继续探讨。”第三章世界如此牵连纠葛——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发展的

新的学期开始了,我的课程改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是一门理论性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要强的课程,对于学生而言,可能要接受的东西更多、更复杂,理解起来要更有难度。但也许可以尝试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的理解和记忆。第一节我看不清大学啊——事物的普遍联系一、开门见山的提问

第一次课,按照常规我进行自我介绍,之后我提出第一个问题:“有哪位同学能够告诉我,我们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程?”一个长长的胳膊在教室后边高高举了起来。我点头,他一下站了起来,个子真高,应该有一米八左右吧。我来了一句:“很高大的帅哥哦!”大家都笑了,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老师,首先我也自我介绍一下,这样对老师才公平。”很不错的开场白。“我叫田志强,来自江西一个偏僻的小镇。喜欢运动,喜欢提问,以后在课堂里您可千万别烦啊!”“我最欣赏爱提问的学生了,怎么会烦呢?怀疑是获得一切真知灼见的根本前提啊!”“谢谢老师夸奖。有个问题已经让我烦透了。您看,我已经到学校是第二个年头了,可是学校的一切还是让我眼花缭乱,不知所措。您能告诉我为什么吗?为什么别人没有这种感觉呢?”一脸的迷茫表示这个问题对他真的是个很大的困扰。“你能说得更详细一点吗?你是如何觉得眼花缭乱的呢?”“这么说吧!比如,我觉得个别老师的所作所为让很多同学很气愤,同学们因此对抗老师,结果这门课的效果就差,而差的教学效果又会让这位任课老师更生气,同学更气愤。这是一。”他停顿了一下,似乎在犹豫要不要继续说下去。我点头示意他继续说下去。“第二,学校总说我们要进行本科教学评估了,从校长到普通的教师、员工,到具体的每一个同学都要尽自己的力量作贡献。我就不明白,这事跟学生有关系吗?等学校通过本科教学评估的时候,我已经毕业了。”“第三,我发现有的同学总是发出怨言,或者抱怨我校的条件、环境差,或者抱怨自己笨,或者相信命运对自己不公平。我想不通,这个人生的命运真的就是由学校决定的,人的前途与学校的名气有直接关系吗?”我看到他拿出了一张纸来,纸上写得满满的,看来真是打了场有准备之战哦!我也快速地在脑子里把他讲的事情又整理了一遍。“第四,我有个在北科大读书的朋友上星期给我发了条短信,说的也是抱怨。说他就想不通,像某某这样没有钱、学习也不是很优秀的平凡人物,甚至还比不上他,竟然能找到那样美丽、善良而又温柔的女朋友。真是苍天不长眼,或者上天故意眷顾他。这个找女朋友与财富多少以及优秀与否难道也是必然的吗?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困惑,老师,我看不清大学啊!大学到底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呢?”

讲完了,所有的同学都盯着我。看来,大家有类似的思考,企盼着满意的回答。二、联系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我整理了一个自己的思路,慢慢地边回答边思考:“你的问题肯定有一定的代表性,说明大家都在积极思考人生的问题。我们来看一下,田志强同学的提问涉及哪些方面。首先是关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问题。可以看到教师在影响学生,而同时学生其实也在影响着教师。第二个问题是学校的评估与学生的关系问题,你们认为自己与学校的发展没有多大关系。第三个问题涉及的层次更高,是关于人的前途与学校名气的关系问题。第四个问题则很有普及性,是关于女朋友的有无与财富、优秀的关系问题。这四个问题其实有一个共同的地方——探讨的都是事物之间的联系问题。”“联系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指的是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关系。田志强同学的四个问题其实就是联系的四种具体表现。可以看得出来,联系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中学阶段所学的物理学中的力学,不是说力与反作用力吗?这两个力的产生就是由联系而来。我现在用手拍这个课桌,手作用于课桌,产生了一个力,与此同时,课桌反作用于手,也产生了一个力。正是手与课桌之间的这种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成为手与课桌之间联系的证明。联系的客观性已经得到了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等众多自然学科以及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社会学科的有力证明。这些证明涉及广泛的领域,也就同时证明了联系是普遍的。”“老师,田志强刚刚提到的四种联系中,我觉得第一个很明显,但第二个我就以为有点牵强,这四种联系没有区别吗?”一个女生抓住机会,提出了这个问题。三、联系的多样性“很好的问题。这涉及联系的多样性。联系不仅是客观和普遍的,而且表现形式多样。比如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很多同学一看就很清楚,老师影响学生,学生也影响老师。这种联系我们把它们称为‘直接联系’。但第二种情况,学校本科教学评估与学生的关系问题就更为复杂一些了。我这里要多解释一下。表现上看,本科教学评估能否通过与到时要毕业的学生的确无多大关系,但大家细想一下,要通过本科教学评估,我们学校的很多部门尤其是教学部门是要做很多工作的,这当中包括规范教学文件、提高教学质量、更加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增加实践课时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扩充图书馆的图书数量、增加计算机房的电脑等。在这个建设过程中,我刚刚提到的这些不是都在影响着你们,与你们的课堂学习、能力提升和兴趣的培养都发生着紧密的联系吗?这种联系是与直接联系相对应的间接联系。”“老师,我明白了。但好像第三个与第四个问题不是直接与间接的差别问题啊!”田志强反应够快的。“没错。你的第三和第四个问题涉及联系的另外一些形式,主要是必然与偶然联系的问题。你们周边很多的事实已经证明,找女朋友并不需要你有很多的财富,也不一定需要你有多优秀,因此找到女朋友与财富和优秀没有必然的联系,我们这个世界里许多残疾人找到了健康的伴侣、贫穷的小子找到富裕的小姐作老婆,懒汉也有人愿意嫁。当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特定的条件下,婚姻与财富还是有相当的联系的,但可以肯定不是必然联系。至于偶然联系很好理解,大家上北京,坐地铁,偶尔会遇到一些人,那么你与这些人群的联系就是典型的偶然联系,是暂时的、不稳定的,除了偶尔会点头打声招呼,也许你们此生再难相见。而必然联系则是具备一定的条件时肯定会出现的,如生之后是死,白天之后是黑夜。关于学校的名气与人的前途更不是必然联系啦!古今中外,我们有多少人根本就没上过大学也在青史上留名啊!”四、一个关乎联系的作业

教室里静悄悄,似乎都能听得见同学们的呼吸声。我继续着:“当然,联系的方式还有很多,如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等。我不能占用太多的时间讲联系了。以后如果大家愿意,我可以每次课拿出十分钟来说说哲学的故事。应该说,大家运用事物的普遍联系原理是可以把握住大学的基本情况的。今天,我给大家布置一个小小的课外作业:分析一下‘蝴蝶效应’中反应的联系吧。下次课我们接着谈。”

同学们似乎还沉浸在我的话语当中,而我不得不转移话题,回到我们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上来。第二节这个世界为何总在变——事物的永恒发展一、图文并茂的解析

刚走进教室,那个高高个子的田志强便过来了:“老师,今天让我们班的赵学伶同学谈蝴蝶效应吧!她挺有想法的,一定会让您满意的。”我很爽快地答道:“好啊!我正求之不得呢!”

赵学伶是宣传委员,她一开口,我就知道她的确是个有思想、有口才、名不虚传的宣传委员。“今天我就班门弄斧了。蝴蝶效应是由气象学家洛仑兹1963年提出来的,是指: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蝴蝶,偶尔扇动几下它的翅膀,就有可能两周后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看来似乎是不可思议的情况呢?原因就在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不过这种联系肯定是间接的。我们来看一下这当中的环节。我画一个图吧!”大家都睁大眼睛看着逐渐在黑板上清晰的图(见图3-1)。“那么我的结论就是:正是事物之间的联系,才让蝴蝶效应有可能发生。老师,我讲得对吗?”

我带头给她热烈的掌声。“太棒了,语言表达既流畅又准确,再加上图,可以堪称完美啊!哈,我真的很兴奋啊,因为你们当中人才多啊!藏龙卧虎,藏龙卧虎!”也许是我毫不掩饰的表扬让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同学们的脸上都放出光彩。图3-1

我趁热打铁:“其实,在西方还流传着一首民谣,恰似蝴蝶效应。我给大家说一下吧。丢失了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国家。”二、世界要是不变该有多好!“可是,老师,我还是发现一个问题啊!像我们二年级的学生,刚到学校来的时候,大家的成绩差不了太多,可现在,有同学年年得奖学金,可有的同学却已经留级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赵学伶并没有沉浸在老师的表扬和同学们的掌声当中,而是不失时机地又提出了问题。“是啊,老师,我也正准备问您呢!我就认识一个朋友,三个月前还是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可是现在整天无所事事、虚度光阴,不用说别人不喜欢,连他自己都讨厌自己啦。当然还有其他一些不好的情况。老师,为什么世界总是在变呢?我多么渴望世界永远不变啊!”另外一名女生带着很重的遗憾语气补上自己的问题。三、联系决定了变化“我得先告诉你们这都是很正常的现象。为什么呢?深层原因还是在事物的联系。但这里有必要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发展。是联系决定了发展,就像我们刚刚谈到的蝴蝶效应,正是因为蝴蝶翅膀与空气的相互作用,引起空气改变自身的存在状态,出现气流的运动和变化,最终才能发展成为龙卷风的。同理,同学们的变化肯定也是由联系而引起的,也许是受了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也许是网络消磨了他们的斗志,才让他们有了这些不好的变化。”“不知大家是否记得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它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其实揭示的就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现象。当然事物的运动和变化是两个方向都有可能的,一个是正向,即我们所说的发展,是一个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变化过程。比如说,一个人变得越来越漂亮、聪明和智慧。另一个方向就是反向的啦。如刚刚两位女同学所说的现象就是一个反向的运动和变化过程。可以说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高峰和没落的过程,因为事物是永恒发展的。我们人也是这样,从胎儿到婴儿,从婴儿到儿童到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直到最后的死亡,就是这样一个不断运动、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不能想象没有发展啊!要不然,大家想想,这个世界还会存在吗?”

我特意看了一下刚刚那位很遗憾的女生,发现她已经有点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四、用变化的眼光获得坦然的心境

我继续深入:“不少同学都看过小说或者电视《红楼梦》吧,应该还记得一个镜头:秦可卿临死之前托梦给王熙凤,让其趁早脱身,因为荣宁二府已经发展到了尽头。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和没落也是一样。帝国主义可以说是资本主义的高峰阶段。再拿我们现在的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来说吧,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些理论其实都是由马克思主义发展而来,与马克思主义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而且,可以肯定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理论也会继续向前发展。”

由于时间的问题,我必须结束这次讨论了:“我们哲学里面不是讲辩证法吗?其实大家如果以变化、发展的眼光去看现象,分析问题,把一切均看成是变动发展的,也许你就能坦然面对生活当中的许多变故,而充满信心地前行了。”第三节网络是个好东西吗?——新事物与旧事物

今天没有课,心情也还不错,我在学校后花园里的葡萄藤下看书。温暖的阳光透过稀疏不一的藤蔓照到书上,让我感觉生活是如此美好。“老师,您在这儿呢!”有人跟我打招呼,我抬头一瞧,是我的一位学生,去年曾经教过他们哲学课。他来自于湖南偏僻的农村,家里境况不好,但很爱学习。也许是因为老乡的缘故,他经常向我提问,方式不一,或当面直接交流、或通过电子邮件、或通过别的同学转达。我很欣赏他的这种怀疑精神,因此总是耐心地回答他的各种各样甚至是稀奇古怪的问题。我一听他这语气,知道他又该向我提问了。还没等我邀请他坐下来,他已经开始了。一、学校里的电脑现象“老师,最近我遇到一个小问题,想不透彻,您帮我分析分析。”“什么问题啊?慢慢说。”我想让他好好理清自己的思维后再清楚地表达。“哦,就是关于电脑的问题。您知道我是农村来的孩子,在家乡读书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接触过电脑,到学校来之后,发现很多同学玩上了电脑。”“这没啥奇怪的啊!你们不是开设有计算机课吗?难道你不玩电脑吗?”我奇怪他的问题。“不是,老师,问题不在这儿,而是有的同学为了玩电脑,通宵地不回宿舍,第二天要不就是上课迟到,要不就是干脆缺课。老师,我看很多电视节目以及报刊杂志都说这个社会是个信息化社会,懂得电脑是每个人必备的基本技能,尤其是网络,对于中国而言,更是一个新事物。可是,我以为网络也给我们带来很多问题。”“对,事实确实如此。”“可是,我记得您说过,网络是个新事物,它的出现是一种发展啊!发展是正向的运动和变化,应该不会带来不好的影响啊!您说,网络到底是个好东西吗?”“没错,网络的出现的确是一种发展。但新事物与好东西不是一个领域的概念。好不好的判断更多地依赖我们自身的价值观念,在某些人眼里看来是好的东西,在其他人眼里也许一文不值。”“那,老师,到底什么是新事物呢?”看得出来,他有点迫不及待。二、什么是新事物?“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按此定义,网络无疑合乎历史前进方向,也无疑具有远大前途,是新事物。只就我们中国而言,这几年随着网络的普及,中国的信息产业给中国的经济注入了强心剂,更不用说支撑美国经济的头号产业就是信息业。但你需要注意的是,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这是一个过程,而过程是需要占用时间的,在这个过程中,新事物的特征是慢慢出现,而旧事物同样是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消失的。还由于新事物是从旧事物当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在新事物的诞生及长大过程中,是很难避免出现旧事物的消极腐朽的东西的。”三、新事物与旧事物的较量

我看到他听得很专注,又接着前面的思路说下去:“我以为网络作为一种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也不能排除有旧事物负面的影响存在。如果更进一步分析的话,网络的负面作用其实是因为受到各个方面因素的叠加影响,有文化、心理状况、经济、制度等方面的原因。这些负面作用是网络发展中旧事物消极面的表现,而要消除这些消极因素,是一个相当缓慢的过程。当我们的社会文化更加先进、人们的心理更加健康,各种制度更加完善,这些旧的因素应该会越来越少的。我们要有信心!”“我们再回到‘好东西’这个话题上来。我想提醒大学生的是,如果大家能够正确使用网络这个新事物,那么,网络就一定能够变成一个好东西;反之亦然啊!在这个方面的教训实在是太多了,不用我举例了吧!”

他点了点头,片刻之后,又提问了:“我似乎还有印象,事物的运动变化,不仅产生新事物,消灭旧事物,而且还产生规律,对吧?您能给说说规律吗?”四、规律是一种特殊的联系“可以。事实上,不是产生规律,规律一直就存在着,只是我们没有发现而已。事物的运动和变化都具有一定的状态和秩序,是各种事物本身具有的。有时候我们看到一些事物和事情,一会儿朝好的方向发展,一会儿又滑向不好的方向,似乎很混沌,但如果我们能敏锐地透过一些表面的东西,去深究事物之间的联系,你就会发现,事物无论怎样变化,总有一个本质的运动状态和秩序。规律就是这个本质、必然的、内在的联系。由此可以得知,规律是联系的一种而已。我们从小到大,学了不少规律啊!物理学里面的力学定律、光学定律,数学里面的公式,化学元素周期表等其实都是规律。”“对啊,我怎么都忘记了呢?这些定律讲的就是事物之间总会发生的联系啊!”他摸了一下自己的头,乐了。

我补充了一些:“规律是从众多眼花缭乱的联系或者说现象当中发现的,现象比规律更丰富,但规律是事物之间剔除了偶然因素的本质联系,因此比现象更深广、更正确。就像我们的学习,为什么有的人能事半功倍,而有的同学却是事倍功半,整天呆在图书馆学习也不如那些看上去课外很少看书,但善于思考的人成绩好。我想这当中很大的一个原因就在于这些事半功倍的学生在有意识地运用学习规律、遗忘规律学习,或者他的学习方法刚好符合了人的认知规律。”五、规律是有条件的

说完这段话,以为可以结束今天的提问了,不料他还有问题:“老师,耽误了您的时间,但我还有最后一个问题:不是说世界上的一切事情,总有一定的规律和道理吗?是不是不守规律就是违背了正常状态,是不正当的,是有罪恶的。那么艾滋病、同性恋应该都是一种罪恶。此话对吗?”

我有点猝不及防,没想到学生还真是厉害啊!“我现在只能说,此话有一定的正确性。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规律也是会变化的。如在地球上的绝大多数地区,是四季分明、四季更替,所以,可以说四季的变化是一种规律,但这个规律到了热带和极地却失效了。因此我们只能说,规律要在一定的情况下、一定的历史时期才会出现。如人是由父母生下来的,这在20世纪以前是普遍规律,是真理。但到了20世纪,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出现了试管婴儿和克隆人。那么我们又得重新审视这个规律了。当然规律还分成不同的层次,这个方面的知识你可以通过查询相关资料获得,去作更进一步的了解吧!”

送走了这位男生,葡萄藤下的我在心里为我的学生说了一句话:通过联系和规律,大学生应该能发现,这个世界其实是既复杂又简单的。就看你如何去看啦!

后来,我又在“毛泽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班重新讲解了新事物与旧事物以及规律的相关问题,并将联系、发展和规律之间的逻辑联系用图表方式(见图3-2)提供给了他们,以帮助他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