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公平与均衡——陶继新区域教育采风(大夏书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0 00:48:52

点击下载

作者:陶继新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走近公平与均衡——陶继新区域教育采风(大夏书系)

走近公平与均衡——陶继新区域教育采风(大夏书系)试读:

自序

从事记者职业,已经将近三十年了。其间采写的专家、教师、校长、学生、家长及学校等,已有数百个,著作也有了18本。可是,关于区域教育的书迄今一本还没有出版过,对于一个教育记者来说,这不能不算是一个遗憾。开始清点写过的区域教育文章,惊喜地发现,竟然已有60来篇、60多万字,至少可以出版两本这方面的书了。2012年新年伊始,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我开始整理已经发表的这方面的文章,于是,就有了这本《走近公平与均衡——陶继新区域教育采风》的书稿。正是因为此前没有这方面的著作,所以,才相对珍惜,觉得它有了别样的价值。

大凡做过记者的都知道,写一个教师、校长或学校的文章,比写一个省、市、县(市、区)教育的文章要容易得多。因为后者涉及的不只是一两个人物,也不只是一两所学校,而往往是很多人物与很多学校。既要写出这个区域的亮点,又要顾及相对平衡的“面”上的内容;既要写到一般群众,也要写到校长,以及教育局领导,甚至要写到省、市、县(市、区)领导。如果顾此失彼,就有可能让作品脱离采访对象的本真与要义的轨道,进而失去其应有的价值。同时,这样的文章,有的是很费时力的。比如采写青岛市的基础教育,我第一次就在青岛住了18天,一边采访,一边写作。所以,其中的甘苦也是没有身在其中的人难以想象的。

不过,采写区域教育,既是对自己的挑战,也很好地提升了自己。它需要作者不断地学习,广泛而又深入地采访,有一定生命张力地理论评判。所以,它让我遭遇到很多困难,也让我不断地超越自己。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开始之难,当是必然的;由难变易,又是自然的。后来再采写这类文章的时候,非但没有困难之感,还有了相对从容与审美的快感。这给了我很大的自信,也让我特别感谢我所采访过的对象。感恩不能只说在口上,而应当记在心里,落实到行动中。于是,就有了我对区域教育更多的报道。我想,在未来的几年里,关于这方面的报道的质量将会提高,数量将会增加,当然,我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挑战并超越自己。

一个区域的教育内容太过丰富,所以,落笔成文的时候,取其要义,舍其一般,就成了必行之事。如果说写一所学校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话,写区域教育则只能是从“弱水三千”中取“一口饮”了。一般来说,采访一个区域的教育的时候,对方大多会提供十来万、几十万甚至数百万字的文字材料,并希望你一一阅读。这些材料多是他们认真总结梳理出来的,有的已经正式出版,其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可是,如果陷入其中而跳不出来的话,文章就真的写不出来。如果只是取其文本内容而拼凑成文的话,那显然形不成自己的思想与文字。所以,对于这些材料,我只是大体浏览而已。而对于相关领导与教师的即兴而谈,却是相当用心。这并不是说将其原话照单收下,而是在他们言谈之时,搜索其中特别有价值的内容,然后在大脑中形成写作的生命线索。当这些东西活在大脑之中时,得到写作需要的材料,也就相对简单了。有的虽系作品特别需要的内容,对方却可能三言两语,一带而过,这个时候,就要立即追根求源;有的对话谈得相对认真,但只是工作汇报,进入不了你的写作素材之中,所以,为了尊重对方,还要正襟危坐认真地听,只是不太记忆而已。当需要的采访内容基本就绪时,就有了稳操胜券的感觉,只待动笔成文了。

动笔成文并不是将关于采访对象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而是进行属于自己的语言的表述,让读者一看,就知道那肯定是陶氏文章,而非张氏、李氏之文。我将需要的素材有序地纳入我的语言编码之中,很快形成烙印着我的思想与风格的文字。所以,在我的作品中,几乎看不到采访对象提供的文本文字。之所以这样,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一定要坚守一个有良知的记者的道德操守。我不愿意做“文窃公”,而是想着老老实实地做一个平平常常的陶继新。事实上,不老实的人,最终还是要吃亏的;而老老实实的人,却总是最后有福。所以,当记者,最重要的还是做人啊!

当然,老实也不一定能写出很好的文章,因为单纯地记事,即使记得清清楚楚,甚至有点文采,但如果缺少理性的光华,没有作者自己思想的流动与生命的能量,还是没有力量的。所以,我所写的文章,都不是就事记事,都有一定的理论评说,而且没有预设在先,都是即兴信笔而来。这样更加自然与真实,也更加接近“道”。为此,就要不断地给自己增添理论能量。所以,学习是断不可少的。不但要学习教育理论,还要学习教育之外的大师的经典述说。那些时光流逝,大浪淘沙,仍然定格在有思想与文化的人心里的一道又一道的精华产品,是可以不断补充自己的生命能量的。比如,对于《论语》、《老子》、《大学》、《中庸》、《学记》等,如果认真研究,如果能倒背如流,其中的经典思想,就有可能走进你的思想之中,甚至神奇地“化”成你的东西。于是,结合自己的教育采访与生命感悟,就可能有源源不断的理论活水汩汩流来。我平时的工作太过紧张,常有“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感慨。虽日积月累,依然感到力不能逮。所以,要想不断地超越自己,学习时间还需要拉长。这会缩短采访的时间,也可能会让我错过很应采访的对象。不过,有的时候是急不得的,“欲速则不达”,没有源源不断的生命活水,何以更快地推进采写的进程?“不舍昼夜”的时光总是从身边无情地流去,如何让自己的生命更具色彩,非学习与采访有机和谐是不可能的。

这本书的编排,分为“通讯”、“访谈”、“述评”、“对话”四个部分,每个部分的文章按照“由近及远”的原则编排,即以文章发表或完稿时间为序,先排最近发表或完稿的,再排以前发表或完稿的。这样做,一是可以让读者清晰地看到我的写作的渐近过程,二是可以避免读者评价时孰优孰劣的误解,因为在我的心里,我采写的这些区域教育内容,都是“平等”的。

本书共收录了四篇对话教育局长的文章,既然是对话,就是双方共有的思想语言,作者也应当是双方的,因此,在文章后面,我都写明了我与对方的姓名。我不太赞成某些记者发表采访文章时,使用了采访对象的文字,署名的时候,却只有自己的名字。尽管这种写法在当今的很多报刊上已经形成惯例,但我还是觉得“不从众”的好。我的这种执拗也许有不合章法之嫌,可是,这样会让我心里更加坦然。

作文如做人,做人亦如作文。相信真善美永远是好的,相信以诚待人,人亦会以诚待之;不以诚待人,人亦不以诚待之也。

书一出版,读者就有了评价的权利。我对称颂之语并不反感,但对真诚的批评者更是喜欢。但愿读者能给我提出建议与意见,以便再版时予以修正,且更好地超越自己。陶继新2012年4月6日通 讯感悟生命 探寻教育——陈东强局长与山西绛县教育的不解情怀

与山西省绛县教育局陈东强局长的第一次交流,是在我的博客上。当初,我认为他就是一个一线的教师,当然,是一位很有思想与文化品位的教师。所以,我就在自己拟定采访的教师名单上,写上了他的网名——“道法自然”。不久,我从一个朋友那里才知道他是一位教育局长。这令我很是惊诧!一位局长,竟然守持住了一个平常人的平常心怀,竟然对一些教育现象的剖析那样深刻尖锐,竟然对万事万物有着深厚的悲天悯人的情怀!正是带着种种好奇,我到绛县采访了他。守住“五颗心”

在自然不断异化的当下,人的异化也彰显出来。一些本来不错的人为官之后,不但忘记了自己是“人民的公仆”,甚至连自己是一个“人”都忘记了,官气十足,人性淡薄。所以,大凡此类人,人民对其多是敬而远之。但是,采访陈东强局长的时候,记者感到这个“官”一点儿也没有被异化,不但是真正的“为人民服务”者,还保持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正气与善良、淡然与从容。特别是他的守住“五颗心”,不但可以让为官者学习,还显示了“一个纯粹的人”的精神境界。一、守住爱心

陈局长认为,爱心就是善良之心、宽恕之心、无私之心、大道之心、厚德之心、美丽之心、智慧之心。看来,他对爱的诠释超越了一般人的认识。但细细想想,他说的一点儿都不过分,爱心是人的立身之本,“本立而道生”。这里的爱心,有爱人之心,有被爱感动之心,也有自爱之心。爱人是一种美德,爱人之时,也会得到人们的爱。被爱就会心存感动、感恩之心,就会反过来去爱他人,从而从平庸走向高尚。自爱就要有一种道德操守,有一种生命发展的规划,从而使生命更加精彩。二、守住责任心

陈东强认为,责任是一个人的义务和任务,也是一个人的权利和名利,同时,它还体现了一个人的道德意识、人格追求。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不但在工作上不会认真负责,在品格上也会受到人们的质疑。所以,坚守责任就是坚守一个人的岗位与职责,也是守持自己的价值之根与人格之本。同时,有权力不等于有责任。有的人大权在握,可是,如果不尽责任,就是对权力的蔑视,也是对自身人格的侮辱。如果有了权力,为民而用,就会在人们心目中树起一座丰碑;更重要的是,在自己的心里也就有了一种良知与责任。所以,陈东强不但经常自我提醒要守住责任心,也在大会小会上要求教育局的干部和本县全体教师要守住责任心。三、守住上进心

是庸庸碌碌一生,还是让生命焕发出光彩,这应当是人之在世必须回答的一个哲学命题。不求进取,无所事事,也许可以“享受”人生,但从本质上说却是在浪费自己的生命。所以,陈东强主张不断进取,发展自身,从而实现生命的飞跃。人的幸福是建立在生命的不断发展过程中的,没有上进心,就不可能有人的真正发展,也就不可能有人的真正幸福。在某种意义上说,守住上进心是在为自己营造幸福的一生。四、守住事业心

事业与职业有关,但又有质的区别。一个人有一份职业,可以谋生,但这只是低层次的生存,未必具有生命的价值。只有在有职业之时,具有一颗事业心,且将事业的发展与自己的生命成长维系在一起,才是高层次的人生追求。因为有了事业心,就不会因为个体的得失而过度苦恼,也不会因为一时的失败而垂头丧气。守住事业心,就超越了世俗的谋生之“技”,而走上具有精神价值的人生之“道”。五、守住平常心

陈东强的网名叫“道法自然”,老子的这句经典话语就有让人守持平常心的意思。宇宙万物自有其运行的规则,人类发展也是有序而行的。如果一个人逆道而行,就会受到一定的惩戒。一个人比起浩渺无涯的太空,几乎近于微尘。那些自以为有了一点成绩就忘乎所以者,都在廓远无边的宇宙面前显得异常滑稽可笑。如果能意识到这一点,就会感到自己只是世界上的一个普通分子,就会把取得的成绩视作生命历程中的必然。这并不等于不要名利,名虽然要,但一切顺其自然,决不强求;利虽然可取,但一定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样,就会从容自然地面对成败得失,始终保持一份宁静淡然的心怀。

在陈东强的带领下,绛县教育事业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和显著的成效,自2000年以来,他个人也先后当选为运城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运城市第二届党代会代表,绛县县委委员、人大代表。2007年荣获省教育厅颁发的“全省优秀教育管理工作者”、全省“2005—2007年课程改革先进工作者”,十一届县人大常委会颁发的全县“十大优秀人民公仆”称号等。陈东强认为,名利之心如爱美之心一样,人皆有之,不是一件坏东西;可是,如果强求,就不是好东西。所以,工作上要积极努力,名利上要顺其自然,所以,“道法自然”是至高境界。

陈东强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守持五心,五心融合,就会拥有一个高贵的心灵、一个从容的心态、一个幸福的人生。建设“五化”校园

学校应当是一个精神的殿堂,是一个文化与科技共在的园地。陈东强认为,他们之所以要建设“五化”校园,就是要让教育回归到它本应有的位置。

所谓建设“五化”校园,就是打造“净化、文化、信息化、标准化、特色化”的校园。一、校园净化

陈东强认为,净化,说浅了是校园环境的干净整洁,说深了是教学生如何做人。一所一流的学校应该是一个净化的学校。

净化,首先是外显层面的干净与清洁,它从视觉上给人以舒服清新感。然而,这种净化,不是强制形成的,也不是一时为了应付检查而突击打扫卫生的结果,而是根植于师生心里,由他们的自觉行动外化出来的一道美丽的风景。

其次,是师生行为习惯上的净化,它超越外显层面的净化,又与之有一定关系且形神呼应。习惯养成是学校教育的重点与难点,没有良好习惯的养成,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净”。所以,陈东强要求教师的言谈举止,都要符合为师者的要求;要求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而师生良好习惯一旦形成,就会从内在之“净”走向外在之“净”。

再次,是师生心灵上的净化,即学会做人,人格高尚。这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在“应试教育”的逼迫下,不少学校并不重视做人教育,甚至认为只要升学成绩好,就可以赢得家长和社会的认可甚至赞誉。陈东强认为,考试成绩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人格上出现了问题,成绩再好也是失败的教育。而做人教育一旦做好了,就从根基上解决了学生一生的发展问题。二、校园文化

文化的本质要义是以文“化”人。优质文化内化到师生的心里,外化出来就是一道绚丽的风景。陈东强有这样一句名言:“强人管人管一阵子,文化管人管一辈子;制度管人管一时,文化管人管一生。”文化不但管人一辈子,还决定着一个人的生命状态,决定着一所学校发展的前景。在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与一个人、一所学校与一所学校竞争的最终胜负在文化上。

校园文化的外显形态是物质文化。优质的物质文化,不但给人以外在的美感,还可以提升学校的美誉度。陈东强认为,物质文化不在于一所学校有多少高楼大厦,而在于它从物质建设中彰显出来的文化品格。而要想具有文化品格,制定校园文化的人就必须具有文化,具有一定的审美眼光与超前思维。

文化的法制形态是制度文化,它作为学校文化的内在机制,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陈东强不但要求学校制定规章制度,更强调这种制度的内化。只有广大师生从心理上高度认同学校制度,制度文化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文化的思想核心是精神文化,它是学校行为主体共持的价值取向、道德归属、思维方式、文化思潮、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及共创的精神氛围,是一所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主要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陈东强特别重视学校精神文化的建设,因为学校的精神一经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较强的融合性和渗透性,是学校发展的底蕴所在。在采访的时候,他有时信手拈来某所学校的校训,并对其评价一番。他认为,校训是指学校提出的对全校成员具有规范、警策与导向作用的行动口号,它往往是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写照。一个有思想、有文化的校长,没有不重视学校校训的。

绛县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小县,然而,如果你到各所学校转上一圈,就会发现,这里的校园文化已经各具特色。因为一些有思想的校长,用文化点缀着学校的美丽,用思想引领着师生的行动。特别是全县努力建设的学习型校园,更使各所学校的文化味浓郁起来。他认为,学习型文化可以更快地促进学校的自主发展、内涵发展、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学校应成为主动学习、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教育基地和服务中心,应不断培养出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的合格公民。

为了建设校园文化,陈东强局长亲自牵头组织编写了《绛县教育质量文化手册》,而且印制两千多册,分发到校长与教师手里,并组织他们认真学习。“有理想才有思想,有眼界才有境界,有思路才有出路,有作为才有地位,有实力才有魅力”、“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可以做得更好,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好,一天比一天好”、“从小事做起,把小事做好”、“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要坚持,就有奇迹”,等等,许多教育发展的文化新观念已经深入全县校长和老师的心灵,正在变为他们的自觉的教育行动。三、校园信息化

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校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信息化这个必备之“器”。离开先进的生产工具,先进就无从谈起。绛县教育局就是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学生的生存状态和学校的发展模式的。

近几年来,县教育局以校校通工程、远程教育工程建设为契机,以“六类人员”和“四室一站”(机关干部、校长、分管电教工作的副校长、网管员、卫星资源管理员、骨干教师和校长室、多媒体教室、电子备课室、计算机教室、个性化学校网站)的建设为重点,以服务于教学教研、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目的,通过三步走,即第一步实现“校校通”,主攻硬件,达到“最少一台,最次上网”,第二步开展“八个一”竞赛活动,建设门户网站,主攻培训,建设队伍,第三步推进网络建设达到十项标准,主攻应用,提升层次,努力探索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具体途径,探索运用信息化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新路子。2006年,全县在完成远程教育工程建设的基础上,狠抓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全员培训,教师七项技能过关率达100%,学校联网接通率达90%以上,远程教育接收率达95%以上。绛县教育信息网络中心,开设了新闻荟萃、网上办公、教学研究、教育管理、教育督导、教育论坛、特别关注、重点工程、特色学校、校园风采、优秀课件、教育资源、教育在线特别链接、局长主页等40多个专栏,为全体师生提供教育资源应用、网络教学平台、网上教研中心、网上交流社区、电子邮件服务、办公自动化等一系列有教育特色的个性化服务。四、校园标准化

标准化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要求,它的主要内容是指学校的规模、建设、装备、师资、管理、质量等办学条件的标准化。也可以说是学校建设的园林化、内部设施的现代化、师资配备的合理化、教学管理的科学化、教育质量的优质化。为了标准化学校的建设,陈东强带领他的团队,连续三年,组织开展了感动教育年度人物的评选和隆重的颁奖活动,活动不仅在全县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取得了空前的成效。用他的话说就是:寻找感动,发现感动,回应感动,呼唤感动,期待感动,创造感动。

陈东强认为,除了那些硬件建设的标准化之外,在工作上也要有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他一上任就让人写在机关大厅墙壁上的三点:“让社会承认我们的能力,承认我们的价值,让朋友了解我们的为人。”五、校园特色化

比较知名的学校,大都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在众多受教育者乃至更大范围的人们那里形成了一种心理认可。一所学校能否成为一个品牌,与有没有独具的特色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关注学校特色构建,就成了优秀校长的必行之事。而校长鲜明的个性,无疑是塑造学校特色的关键因素之一。当然,个性与特色并不排拒学习他人的经验,可个性与特色从本质上看更属于自己的创造;特色并不意味着圆满,但特色却昭示着卓越。特色不惠顾思想文化贫瘠者,因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灵动而又深邃的思想,才是特色问世和学校品牌形成的不竭源泉。

陈东强认为,特色学校建设的思路应该是因校制宜,实事求是,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努力从师生人人有特长开始,逐步实现从特色项目起步,从学校具有特色发展成为特色学校。可以说,特色学校的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所学校的增长点、闪光点、着力点、结合点。目前,全县很多学校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有的甚至开发了属于自己的资源的课程文化:景云学校的民主管理特色、横水学校的校本教研特色、中杨学校的常规管理特色、城关学校的信息技术特色、安峪学校的成功教育特色、勃村学校的课堂教改特色、实验一小的毛泽东诗词特色、实验二小的古诗文素养特色,以及一大批书香校园特色学校、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各具特色,各展其长。它们已经在社会上有了一定的知名度、美誉度和信赖度,已成为绛县教育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陈东强认为,“五化”校园建设中,净化是基础,文化是灵魂,信息化是手段,标准化是底线,特色化是境界。“五化”校园建设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建设“五化”校园就是建设优质的学校、优质的教育、人民满意的教育。“五化”校园的建设,使绛县这个并不富裕的半山区农业小县的教育事业近年来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区域教育有声有色,逐渐遐迩闻名。2005年在吉林省召开的全国“北国之春”校园文化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会议上,绛县校园文化建设的经验介绍引发了与会者的强烈共鸣;2006年在全国以校为本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年会上,绛县代表山西省做大会经验交流,其校本教研的做法得到大会的广泛认同和项目专家组组长顾泠沅教授的高度评价;2007年荣获教育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有效推进区域教师专业发展”项目总课题组“项目实验先进单位”表彰奖励;2007年县教育局“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和思考”荣获教育部中西部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第七届年会山西仅有的两个一等奖之一;2007年绛县书香校园建设荣获全国新教育实验项目灵山基金会价值五十多万元的“儿童阶梯阅读图书”的捐赠和为期一周的免费培训;2007年绛县被山西省表彰为“远程教育应用先进县”,并先后两次在大会上发言;在全县三级干部大会上绛县教育局连续五年获得多项表彰奖励。教育开放,与时俱进

当今时代,网络的作用越来越彰显出来。有的地方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绛县的教育论坛和教师博客群,就让我们感受到了网络所具有的特殊魅力。一、网络平台的构建与发展

在没有到绛县采访之前,泰山外国语学校的孙明霞老师就建议我看看绛县的教育论坛和教师博客群,她说,那是一个异常精彩的世界。尽管自己经常在网上发表文章,但“沉溺”网中的情况尚没有。可是,当我走进绛县教育论坛和教师博客群之后,一下子就陷入网中,“不能自拔”。这么一支庞大的博客群会员队伍,这么一批博客“精英”人物和网上高手,这么多的精品栏目与作品,令我流连忘返。1.教育论坛成为品牌

绛县教育论坛作为绛县教育局机关主办的一个网络平台,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火”的过程。

2005年,绛县教育论坛一诞生,旋即得到全县教育工作者的呼应。2006年,论坛快速发展。2007年,论坛已具相当规模。现在,作为教育管理与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阵地,论坛已经成为绛县教育的一个品牌。

目前,教育论坛的精品栏目逐步形成,会员人数已经达到3000多人,最多同时在线人数多达639人。论坛已有82411篇帖子和18个栏目,特别是作为品牌的“教研天地”和“自我反思——教育随笔”栏目,日平均发帖已经超过100篇。自2008年以来更是一路攀升,日发帖多达200篇以上,最多日发帖达613篇。

现在,教育论坛不但成为教育局发布重要信息、传达上级精神的主要载体,还成了全县教育工作者驻足浏览、学习交流的一个平台。2.绛县教师博客群

与教育论坛相映成趣的是绛县的教师博客群。2007年1月,局教研室李新老师带头且联系了9位教师,在新思考网上自发开通了博客,其后,又把这些博客联合起来组成绛县教师博客群。虽属自发,却颇有章法,一开始就制定了原则:(1)自愿加入,来去自由;(2)有志于教育事业;(3)让读书成为生活习惯;(4)富有爱心,为有困难的人提供帮助;(5)立志于课堂教学改革,并不断自我超越;(6)立志成为全国名师;(7)尊重他人劳动成果,不抄袭,诚实诚信,文明上网,可以转载,可以收藏,反对抄袭;(8)注重互动,善于为他人鼓掌;(9)凡加入本圈者,即为朋友,大家真诚相待,共同发展、成长。

为了扩大会员人数,鼓励更多老师参与到绛县教师博客群,从2007年2月份开始,李新便一所学校一所学校去培训相关老师,告诉大家如何开通博客和运用。在每所学校培训完后,他还把自己的工作QQ号告诉大家,以便在网上给大家释疑解惑,有人称之曰“二级培训”。为了鼓励大家参与的热情,李新向大家承诺:“取消零回复”,即老师所写的每篇博客,他都要阅读,都要回复。仅仅一年的时间,会员数已由最初的10人发展到现在的330多人、文章4891篇、评论11837篇、点击量1312574次。

采访结束后,陈东强将一个很儒雅的小伙子介绍给我。陈东强说,他就是刚才和我提起的李新,也是这个教师博客群的版主。虽然初次相见,可他的真诚、友善却留在了我的记忆深处。于是,我们在时间有限的采访和交流中,成了情趣相投的朋友。据他说,在这个教师博客群中,参与的“教师”是一个外延扩展了的群体,既有局长,也有中小学校长;既有教研员,也有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甚至学生。现在,教师博客群已经成了一个局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交流的平台。二、网上交流蔚然成风

目前,绛县教育论坛和教师博客群已经涌现了一大批优秀会员,如樊丽艳、王丽娟、王丽、王小雨、王娜、吴蕊江、解晓瑞、赵贤芳、乔志萍、曲良霞、苗凌娟、吉俊、丌月爱、陈秀芳、陈电军、侯锁吉等,他们不仅教学成绩在学校名列前茅,在个人的专业发展上也成果显著。目前已有791位老师开设了个人随笔专辑,333位教师开设了个人教育博客。

横水初中论坛、景云初中论坛、冷口初中论坛、勃村初中论坛、卫庄初中论坛等网络校际教研风气已经形成。如横水初中有效教学开放周专题,老师发表观课体会440多篇,浏览量达10186人次;初中英语教研专题,回帖228篇,浏览量达11279人次;九年级语文复习专题,回帖78篇,浏览量达7660人次。中心校校本教研活动纪实栏目,回帖1141篇,浏览量达27204人次;小学常识吧,回帖446篇,浏览量达20039人次;小学数学吧,回帖386篇,浏览量达15392人次;小学语文吧,回帖411篇,浏览量达17460人次;儿童英语教学天地,回帖109篇,浏览量达6809人次。大多数中心校、小学教研活动、教学反思也开展得非常好,实验一小、实验二小、安峪中心校、么里中心校、古绛中心校、卫庄中心校、陈村中心校、横水中心校、冷口中心校、安峪小学、么里小学、河王小学师生共写随笔栏目,实验一小的学生随笔专题,都形成了师生互动和共同成长的良好局面。

实验一小、么里小学、河王小学、安峪小学等学校的各个班级还建立了主题帖,师生共写随笔,网上心灵沟通,越来越成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必行之事。

目前,绛县教育界的网上交流已经蔚然成风,这不但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而且让人有了共享的教育教学资源;不仅搭建了绛县农村教育与先进城市教育的桥梁,而且有效地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改革开放和与时俱进,教学研究也走向了一个新的层面。九位良师益友

曾子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陈东强主张君子之交、文化之交,他每年都要结识一些文友,而且对这些文友都“记录在案”,且有一定的评价。他认为,这是他的一笔精神资产。有的时候,对某个问题有了疑惑,他会找这些文友指点迷津;有了某些新的想法,也会和这些文友交流。他说,人是需要交流的,特别是心灵与思想的交流更加具有价值。

陈东强说他有一句与人相处的座右铭——“工作上有成果,个人间有友谊,友谊促进成果,成果加深友谊”。近年来在陈东强的策划和组织下一大批全国一流的学者、专家和优秀教师到绛县讲学,陈玉琨、郑金洲、刘冀生、刘京海、陶继新、戚业国、干国祥、李玉平、刘良华、崔其升、陈茂林、孙明霞、储昌楼、聂明智等几十位教授、名校长、名教师先后来到绛县,他们不仅开阔了老师们的眼界,给老师们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也和陈东强本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和深厚的友谊。

仅2007年,就有让他“难忘的九位良师益友”。他在向人们介绍这些益友的时候,还特别说明这些益友是在2007年先后相识、相处、相见、相约的,“排名不分先后”,且说“均以老师称呼,以示尊重”,“他们给了我个人和我们绛县教育很多的帮助、感动和美好的回忆”。

我就按他的排列次序,将他的评介照录如下:

刘良华:一个坚持阅读和写作的老师,一个每天都有新思想和新发现的老师,一个富有生命活力和个性鲜明的老师,一个追求有情趣的生活和有意义的生命的老师,一个关注教育现象学和身体教育学的老师,一个具有环保和民主情结的老师。

铁皮鼓:一个把读书当作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的老师,一个笔耕不辍并通过写作追寻生命意义的老师,一个叙事真实、常常带给人们深度思想的老师,一个感悟超越年龄、激情藏于沉稳并富有沧桑感的老师。

干国祥:一个经过生活磨炼、生命挣扎的新教育实验研究者,一位生命在场的新教育实验研究者,一个在课堂上能够深入浅出和浅入深出的新教育实验研究者,一个用生命唤醒生命、用心灵感化心灵的新教育实验研究者,一位值得研究的研究者。

陶继新:一位教育新闻界的资深长者,一位多年来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坚持倡导读书的教育专家,一位发现、培养、激励了无数普通优秀校长的新闻记者,一位发现、培养、鼓舞了无数普通教师专业成长的总编辑,一位眼界宽广、心胸宽广、仪表堂堂的山东大汉。

孙明霞:一位既普通而又不普通、既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优秀教师,一位多年来一直站在三尺讲台而视野和行走却已远远超越三尺讲台的优秀老师,一位对学生、对同行、对朋友极富爱心的优秀老师,一位坚持阅读、反思、写作多年如一日专业不断成长的优秀老师,一位学生喜欢、家长满意、真爱教育的优秀老师。

刘 芳:一位干事业极具思想和智慧的真专家,一位其能力水平远远高于其职务的真领导,一位做事做报告能做得让你心服口服的真学者,一位教育部中央教科所评估与督导中心的主任,一位年轻、漂亮、美丽的女士。

李 秋:一位非常优秀、非常善良、充满爱心、内涵丰富的老师,一位让人不时地想起的老师,一位让人一想起就倍感温暖的老师。

周 彬:一位身处大学校园但却具有草根情怀的老师,一位初看起来并不高大但做起报告来却极有吸引力、凝聚力的老师,一位情系教育管理每天每周都在不断激励和鼓舞基层校长、教师的老师,一位关注实践、不断实践、年轻有为、前途无量的老师。

朱寅年:一位对新教育实验情有独钟的老师,一位甘愿为新教育实验铺路搭桥的老师,一位令人尊敬敬佩的新教育优秀的组织者,一位深知基层教育酸甜苦辣的新教育推广者,一位具有广阔视野和实践精神的新教育研究者。

非常不好意思的是,他的九位益友中,也有本人。为了尊重事实,对我的评介也只好充数其中。不过,他说的这些益友中,有不少也是我的益友。我向这些文友学到了很多东西,不管是在做人还是在做学问上,都受益很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陈东强就是我2007年结识的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益友。在此,我也不妨对他略作评介:

陈东强:一位具有高度责任感和极强事业心的老师,一位身在官场却心系师生的局长,一位在文化层面行走不断收获幸福的人,一位富有思想且创造了奇迹的老师,一位对人真诚、对事热情的人,一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老师,一位可以作为终生朋友的老师。[原载于2008年4月《新世纪文学选刊》(下半月)]桑新华:归队教育是一种心灵归属——一位“文化”局长的教育情结

泰安市教育局局长桑新华,兼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副会长、泰安市作协名誉主席等职。其散文集《与泰山对视》、《天门听风》分别获得全国首届冰心散文奖和首届齐鲁文学奖,她被文学评论界誉为“泰山的女儿”。所以,有人说她,既是一位教育局长,也是一位“文化”局长。一笔苦难史,一腔乡村情

据泰安市教育局副局长朱树椿说,桑新华局长对农村教育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怀。记者在采访桑新华时,已经深切地感受到了这种浓得有些化解不开的情怀。而同时,记者也寻找到这种情怀的源头之水,并为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而感动。一、在苦难经历中获得新生

桑新华的身世非同一般,整个青少年时期她几乎都是在苦难的路上奔波着。

身患严重肝病的母亲在49岁时才生下了桑新华这个羸弱的婴儿,父亲长期在外打工,家中一贫如洗,只好由桑新华的姑姑承担起抚育这个新生女孩的责任。

1955年寒冬腊月,桑新华头上长了一个很大的疮,由于无钱医治,疼得哭声不止,脓血从头上流淌下来,与泪水混合在一起,在一张憔悴的小脸上不间断地爬行。十二月初九,父亲去桑新华的姑姑家看女儿,见此惨状,不由得抱住女儿失声痛哭。

今天谈到这段异常悲苦的经历,桑新华依然欲语无言,泪湿沾襟。

过了好久,记者才能继续采访。

桑新华的父亲曾经上过几年私塾,在农村算是一个文化人。他毅然将女儿接回家里,亲自教她学文化、学书法。桑新华到了入学的年龄,父亲又毫不犹豫地将她送进了小学。放学之后,奶奶就给孙女讲“三国”。虽然食难饱腹,但少年桑新华却因身处文明且有文化的家庭中而感受着文化的浸染。

1965年,桑新华考上初中。可就在这一年,奶奶去世,母亲患上精神病,父亲在重大精神打击下突然偏瘫。可父亲没有就此中止桑新华的求学路,他将所有家产变卖一空,后来连房子也卖掉了,让女儿一直坚持到高中毕业。

桑新华非但没有在苦难中一蹶不振,反而从父亲那里学会了坚强。她说,是父亲给了她一个无坚不摧的性格,是苦难给了她一笔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是的,她从小便学会了替父分忧,自12岁始,就独自肩负起了家中所有体力劳动的重担,而且可以为父解忧,操持家庭内外的许多事情。

桑新华高中毕业后当过宣传队队员,打过深井,当过农民,担任过村小队长和村党支部副书记。1977年恢复高考,在几乎没有时间复习的情况下,她圆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梦。

自此,桑新华的命运因文化与知识而重写。二、归队教育之后的农村教育情结

大学毕业后,桑新华当过教师,担任过县团委书记、宣传部长、副县长,市计生委副主任、宣传部副部长、外事办主任等。但不管身处何地,她都对教育一往情深。她说,没有教育,就没有她的持续发展,也就没有她今天的幸福。

2002年10月,桑新华就任泰安市教育局局长。

这是她政治生涯的一个转折点。

她对记者说,她有一种归队的感觉,一下子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全心投入教育之中,让激情与爱心在这片热土上尽情挥洒。

桑新华就任教育局长之后,仍然不改初衷地珍惜着自己小时候的苦难经历,这使她对农村,特别是农村教育有着永远的感情;使她对农村教师,有一种深深的敬意与特别的感情。于是,她暗暗地下了一个决心——让农村孩子享受更加优质的教育。

然而,此时泰安市农村教育正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全市六个县(市、区)有五个县(市、区)教师工资达不到国家最低工资标准,教师队伍很不稳定。她非常感慨地说:“民以食为天,不能让我们的教师在没有生活保障的情况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的,教师也是人,他们也需要生活。教师生存状况较差,毫无疑问会影响到教育教学的质量。桑新华的“让每一个农村孩子都能拥有灿烂的明天,让每一个家庭都变成幸福之家”的理想,没想到如此之快地遭遇到了极难打破的坚冰。

但从苦难中走来的桑新华早已拥有了在任何困难面前毫不气馁的心理品质,甚至她还可以从克服巨大困难中获取特殊的愉悦与幸福。

走马上任之后,桑新华局长便风风火火地带领教育局里的一班人走到乡村,在基层学校教师中间开展了长达两个月的调研活动。自此,她对农村教育状况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对发展农村教育有了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春节假期里,她回到自己的家乡,又就当前影响全面落实“以县为主”这一发展农村教育的根本之计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撰写了长达5000多字的《认真落实“以县为主”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迫在眉睫》的调研报告,引起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进而市委、市政府召开了“三长”(县市区长、财政局长、教育局长)会议,确定了落实“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特别是调整县乡财政体制的统一进程。多年来教师工资议而不决的问题,至此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身处农村的老师们,从此再也不用为工资发不下来而忧愁。自然,老师们的工作状态也有了明显的变化。

工资问题解决之后,农村教师的思想观念与教育教学行为并没有随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桑新华局长认为,对农村教师“洗脑”,让农村教师素质提高,成为发展农村教育的关键问题。

从2004年起,在对农村校长与教师进行培训和组织他们外出学习的同时,泰安市教育局有计划地组织“送课下乡”活动,让泰安市最优秀的青年教师,开赴广大农村就地上课。据泰安市教育局教科所所长强光锋,副所长孙善利、姚继柱说,“送课下乡”活动深受农村教师的欢迎。有的教师为了不耽误听课,早上5点多就起来赶路,汗水浸湿了衣衫,兴奋之情却溢于言表。岱岳区满庄镇一位50多岁的小学教师激动地说:“以前想听几节好课太难了!经费又紧张,简直想都不敢想。现在市里把课送到了家门口,太好了。”泰安市教育局副局长高峰告诉记者,“送课下乡”活动犹如星星之火,已经点燃起了整个泰安市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圣火。

桑新华局长认为,当今泰安市农村教育已呈示出良性发展的态势,不少农村中小学的孩子已经开始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不过,她认为,这是一项民心工程,不是急就章。下一步泰安市教育的重心仍在农村。广大农村孩子完全享受优质教育之日,才是她真正感受幸福之时。最大的人本是教师“作为一个教育管理者,最大的人本是什么?是教师!作为一个教师,最大的人本是什么?是学生!”这是桑新华对以人为本的理解。一、“老师,我是您的学生”

有人说,桑新华局长对教育有一种痴迷之情;她说,是教育给了她痴迷的原动力。有人说,桑新华局长对教师心怀永远的感激之情;她说,是教师给她的心灵播撒了永远感激的种子。

种子种下,就会破土而出,以至结出绚丽的果实。

一天,泰安市举行小学教师职称评定文化考试,桑新华局长作为主考官走进考场时,发现考场里有的老教师已经白发苍苍,满脸皱纹,其中一位50多岁的女教师一只摔伤的胳膊上吊着绷带,用另一只手艰难地答着题。桑新华局长的心旋即被震颤了,脑海里随之闪过这样的意象:“您的黑发哪里去了?您红润的面颊哪里去了?您一生只选择了一次,一次就选择了一生!”她轻轻地走出考场,脑子里蒙太奇式地呈示出自己童年遭遇的种种艰辛,年迈的父亲慈祥与期待交汇的目光,一届又一届对她父亲母亲般关怀着的老师的白发染霜。于是,诗情澎湃,《老师,我是您的学生》的诗作沛然而出——

人一落地踩着的那块土地/被称作故土/与母亲同有一种情愫的学校/被称作母校/人一生中远行千里万里/始终听得见的是故乡的呼唤声/人一生中总有千变万化/经久不会变质的是师生情/老师啊/几十年前,您从这里送我远行/几十年后,我循着您的呼唤/又回到了您的怀中/握起您干瘦而冰凉的双手/望着您昏花而茫然的眼睛/一种无以回报的愧疚充溢全胸/呜咽着,吐出一句话/老师,我是您的学生/您,永远永远/是我的老师/是我们民族的精灵

今天谈起这首诗的创作始末,桑新华局长仍然激动不已。她说:“我的语文基础是从小学三年级我的班主任老师讲授语文开始打下的。老师在我人生起始阶段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无法表达对老师的感谢,同时我也深深地知道老师在学生成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我时常有一种希望:一生都有老师在身旁,随时得到他的指点才好。世界上只有父母和老师对下一代的付出是不需要回报和不计代价的,所以,感恩于父母与老师,是我永驻心间的一块感情丰碑。写这首诗只是这种感情因了特殊情景的触发,不在此时点燃这束感情之火,也会在其他地方一触即发。”

桑新华局长认为,这些老师绝大部分已在人生的考场上交出了合格的答卷,是可敬的。而诗歌一旦公布于众,就不再是具体指哪一位老师,而是指一支很大的教师队伍,还有各行各业的人。不管你成了什么样的人才,作出了什么样的成就,别忘了给你启蒙、送你远航的老师,别丢掉了尊敬老师的情怀,别忘了支持教育、发展教育的社会职责。

她说,我的职责就是让泰安市的孩子接受更优质的教育。我从农村困境中走出来,深知农民的热切期望,所以,我要让更多的孩子从农村走出来,让他们的父母感恩于教育,向往于文化。

桑新华局长对记者说,这首诗写完之后,她仍感意犹未尽,于是又挥笔写了一篇充满激情的文章——《教育发展责任重于泰山》,其中便有这样一段真情告白:“知识改变命运,教育塑造人生。让每一个泰安的孩子都接受更好的教育,都能拥有灿烂的明天,把每一个家庭都变成幸福之家。”二、让名校长和名师脱颖而出

要想让泰安市广大中小学学生接受优质教育,就必须有一支优质的教师队伍。桑新华局长认为,提升老师们的素质,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

一方面,让学校校长与教师“走出去”学习。这种“走出去”有两种形式:一是不定时的短期行为,可以是市教育局统一组织,也可以是各个学校自己安排;二是时间相对集中的外出学习,比如自2003年11月起,泰安市已经先后派出三批教师前往江苏南通和苏州及浙江温州学习,而且每次学习时间都是三个月。

另一方面,泰安市有计划地对中小学教师集中进行培训。请教育专家开设讲座,也请本市优秀教师现身说法。而且培训之后,教师要写出体会文章,作出实际行动。

这样一来,广大中小学教师便感到外面的世界竟是如此的精彩,一些闻所未闻的教育理念,如风暴般地荡涤着他们的头脑;一些见所未见的名师的生动课堂教学,让他们大开眼界。于是,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就成了农村校长与教师的共同追求。

桑新华局长对记者说,泰安市实施“名校长、名师带动工程”,采取下挂、上挂和选送干部到高校学习等多种方式,构建了教育系统人才成长的“立交桥”,有近600名干部在不同岗位上得到了实践锻炼,促进了机关干部和学校干部的快速成长。

在实施“名校长、名师带动工程”过程中,已有泰安市十大名校长、一百名名师脱颖而出。今年,递进工程又已出台,进行动态管理,对已经评上的名校长和名师,两年测评一次,达不到名校长和名师标准者,将面临“下岗”的尴尬。如果年龄已大且不在教育教学一线工作者,则不再享有名校长和名师称号。但与此同时,设立伯乐奖,让那些虽不在“名”位,却能带出好徒弟的老教师享此殊誉。名校长、名师和伯乐奖获得者,都可以享受政府津贴。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他们都可以因为教育教学成绩突出而得到鼓励。

桑新华局长认为,名校长和名教师虽然在整个教师队伍中只占一个很小的比例,但是它既让优秀的年轻校长和教师找到了一个挥洒生命的契合点,也在有形无形中带动了教师群体的探索激情。用不了几年,原有的名校长和名师水平就会“更上一层楼”,甚至跻身全省、全国名校长、名师的行列;一些后起之秀,也将位列“名”中。这样,在整个泰安市中小学教育界,就会出现一种“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喜人景象。诚如是,让泰安市更多的孩子接受更加优质教育的理想,就会成为非常美丽的现实。漫话“西游”成为连续三年会议的主体内容

桑新华局长认为,一个单位、一个生命个体,要想真正持续发展,最为关键的是要具备文化竞争力。教育局,是管理知识分子的特殊机关,更加需要文化管理。她一方面向大家推荐《谁动了我的奶酪》、《把信送给加西亚》、《细节决定成败》等书,一方面通过自己的读书感受来诠释文化管理的独特魅力。《西游记》是妇孺皆知的神话体小说,猪八戒是其中一个喜剧性的负面形象。但桑新华局长连续两年在年初的全局职工大会上,开专题重点讲述猪八戒在唐僧师徒取经路上不可或缺的作用。她说,猪八戒看起来好吃懒做,贪财好色,又不肯干活,留在团队里好像没有什么用处。但他性格开朗,能够接受任何批评而毫无负担、压力,在团队中承担了润滑油的作用。孙悟空苦恼的时候,上司不能得罪,老实憨厚的沙和尚又不忍伤害,只好通过戏弄猪八戒来排除心中的郁闷。反正猪八戒是个乐天派,对任何指责都不会放在心上。一件事情做不好,大家都可以把责任推到他头上。这样就节省了内部处理问题的时间。

沙和尚言语不多,无怨无悔地承担起挑担这种粗笨无聊的工作。这种任劳任怨的品质,恰恰是当代青年缺失的一种品质。

桑局长进而说道,教育局也是一个团队,每一个人都是不可少的,都在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所以,作为局长和科室的负责人,不要忽视任何人的存在,哪怕是大家都认为能力很差的同志。只有发挥所有人的积极能动性,才能产生动力,形成合力,取得成绩。

第三年年初的全局职工会议上,桑新华还是讲《西游记》,只是将讲的重心放在了孙悟空为什么当大师兄和唐僧为什么当师父上。

她问大家:让猪八戒当大师兄行不行?都说不行。为什么?孙悟空的本事大,关键时刻,只有他才能力挽狂澜,转危为安。没有他,唐僧师徒休说抵达西天,半路上便早已为妖魔鬼怪所害。可见,领导不是凭空想叫谁当谁就能当的,必须有本事,能力强。不然,就会影响工作,误人子弟。于是,她语重心长地说,大家要求进步的心愿诚然可贵,但真正进步的命运却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和文化品位,才能接近“大师兄”的水平,进而成为不负众望的“大师兄”。

桑新华局长讲起唐僧来也是颇有见解。她说,不要认为唐僧软弱无能,其实,他有很坚韧的品性和极强的原则性。同时,他还很得上司的支持和赏识(直接得到唐太宗的任命,又得到观音菩萨等各路神仙的广泛支持和帮助)。唐僧那种不取真经至死不归的精神,昭示的是一种坚强的信念与必胜的信心。如果教育局的领导、各个科室的负责人,都能如唐僧一样认定目标,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话,我们就会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奇迹。

桑新华局长进而说道,一个团队,不可能没有摩擦,但不能缺少理解与谅解;在前进的路上不可能没有曲折,但不能半途而废;各人的能力有大小,位置有高低,但不能不各就各位、各司其职。这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团队,才能形成合力抵达既定的目标。

记者在采访泰安市教育局的一些干部时,他们几乎都谈到了桑新华局长漫话“西游”的故事。他们在感到耳目一新的同时,认为这种寓说理教育于文学表述之中的开会方式,既具文化魅力,又富思想深度。群体的团队意识,就是在桑新华局长的故事性叙说中,“润物细无声”地驶进大家的心里。他们断言:如果不是一位有着深厚文化品位的局长来谈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其效果将大打折扣。学校文化建设辐射出“文”味

桑新华在文学上的造诣,为她构建泰安市的学校文化增添了更加浓重的“文”味。她说,学校作为人类教育机构,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以师生价值观为核心以及承载这些价值观的活动方式、物质形态和思想载体。历经25亿年“呼吸宇宙,吐纳风云”而“鲁邦所瞻”的泰山,经过上下五千年的深化演绎,最终升华为崇高精神与伟大人格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突出深厚渊源的泰山文化底蕴,体现以人为本的先进教育理念,就被这位女局长确定为新形势下泰安市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特征。

按照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统筹协调、全面推进的工作策略,泰安市教育局制定了《泰安市学校文化建设五年规划》。一、物质文化建设

在物质文化层面,学校文化建设突出与壮丽泰山相协调的环境铺设。对校园建筑设施、植物栽种及人文景观布点进行整体性规划设计。桑新华说:“我们突出深厚渊源的泰山文化底蕴,体现以人为本的先进教育理念,用提升学校外在形象来具象化学校精神内涵。”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思考,搜集、整理、挖掘有关学校在历史上具有一定文化底蕴的建筑、器物、档案资料等,以突出学校历史的久远和文化积淀的深厚。同时,对现有大型建筑因地制宜进行整体再包装,统一协调建筑装饰风格,突出学校特色与文化内涵。在最大限度地利用校园空间进行绿化的时候,充分考虑花木品种的层次和花季差异,进行合理且富有审美情趣的搭配,形成疏密相间、错落有致、深浅有度、文化寓意深刻的文化景观。校园的雕塑不求多而追求精致高雅、位置恰如其分、设计独特新颖、内容寓意深远,且配以文化诠释,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文化感召力。从而使学校的每面墙壁、每块绿地、每个角落都会“说话”,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心灵的净化和情感的陶冶。二、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是学校精神与办学理念的外在表现,制度反过来又培育和营造学校的文化氛围。所以,桑新华局长高度重视中小学的制度文化建设。不断创新民主、科学、平等的学校制度文化,把建规立制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来抓,建立一套遵循规律、富有特色、具有文化“含量”、益于个人发展与学校整体发展相融互动的管理制度。一方面,加强法治教育,倡导依法办事,增强广大师生的法治意识;一方面,切实加强用人制度的民主建设,完善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一方面,制度建立上更加富有人性化,努力做到少一些掷地有声,多一些春风化雨,少一些面面俱到,多一些个性张扬,少一些生硬僵冷,多一些理解宽容和生命关注。

据桑新华局长说,对于泰安市中小学制度文化建设,市教育局既有整体的要求,又让各所学校根据自己的特点,形成富有个性的制度文化。这样,在宏观调控下有一个学校文化的主色调,又可以摇曳出不同的文化风景。三、精神文化建设

在精神文化层面,泰安市教育局领导引导每一所学校确立“为每一个学生终生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引导每一位教师确立“让每一个孩子走向成功”的教育信念,引导每一位学生树立“做学习的主人”的成才观念。

为此,教育局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校园格言警句征集活动,桑新华局长还亲自主编了由30000余条格言警句组成的《校园哲语》一书。她说:“《校园哲语》凝聚了泰安市广大师生的先进思想和教育智慧,是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优质资源,有助于我们提升理念,改善管理,正确定位学校文化建设的标准和方向。翻阅这些格言警语,你会为来自一线教师和学生的思考而感动。”

如果美貌是推荐信,那么善良就是信用卡。(泰安一中)

给学生一片蓝天,他们会让它繁星点点;给学生一片绿地,他们会让它春色满园。(泰安二中)

信言笃行修一级品质。(泰安望岳中学)

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泰山区七里小学)

名利淡如水,事业重如山。(泰山区凤台小学)

我愿做春蚕、红烛,更愿做一颗快乐的种子。(新泰禹村一小)

学生的潜能如空气,可以压缩于斗室,也可以充溢于广厦。(东平银山二中)

养性莫如修身,至乐无如读书。(宁阳职教中心)

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东平戴庙中学)

据桑新华局长说,之所以从教师与学生中征集格言警句,主要是因为学校精神往往是无形的,又是最具影响力的。它不以物质形态展示出来,而是内化于师生心灵深处,再外化出来,进而又无声地指导师生的言语行动。这一精神文化来源于师生,再回归于师生,会使他们感到格外亲切,也会使他们倍加珍惜,特别是有利于培植师生群体认同的价值观念。

对于学校文化建设成绩突出的学校,市教育局在精神鼓励的同时,还拿出100万元作为奖励资金。目前已有60所学校被评为学校文化建设AAA级单位,泰安市中小学校已经成为全市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的亮丽窗口,甚至引起更大层面的关注。2005年5月26日,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的“全国当代学校文化建设高层论坛暨现场会”在泰山脚下召开。有关专家和与会人员对亮点频闪的泰安市学校文化,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高度的评价。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