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新论(第二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1 05:16:31

点击下载

作者:谭天

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新媒体新论(第二版)

新媒体新论(第二版)试读:

新闻传播类教材建设与改进教学方法刍议(代总序)

(1)吴文虎

新闻传播类教材林林总总,大体上可分为新闻、广播电视、广告公关和编辑出版四个系列。现在呈献在广大读者面前的这些教材,虽然还说不上是千淘万漉,披沙沥金,但毕竟凝聚了老中青教师的共同努力,也是大家的一番心血。戏剧界有句行话:“剧本剧本,乃一剧之本。”有本可依,演员方能在舞台上施展才华,演出令观众为之动容的好戏。我们也可以说,“教材教材,乃施教之材”。有了出色的教科书,教师便有章可循,在讲台上挥洒自如,令学生如沐春风,得益匪浅。

教材,是培养和教育一代新人的不可或缺的主要载体。说起新闻教育的教材,首推的自然是1919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出版的徐宝璜的《新闻学》。这是中国人自撰的第一本新闻学论著。这本理论专著,是他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讲稿为基础修改而成的。换言之,这本专著是应教学之需而诞生的。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如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我国思想家孔子和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生前都是“述而不作”,只讲课不写书,他们的讲稿也是由弟子或学生(一说同事)整理、汇编成传世之作,这就是孔子的《论语》和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

那么,怎样才算是一本好的新闻传播类教材?

笔者涉猎不多,以为最耐看而且深受启发的教材都有以下一些共同特点:一是在学理上或对有关原理讲得相当通透,并能追踪当时学术和理论上的最新发展,符合大学教育的“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要求。二是凡实务型教材,都能紧贴现实,可操作性和实战性强。三是教材反映出作者的独特见解,既融会贯通又另辟蹊径,编排也独具匠心。

这里,要强调的是,编撰者在教材中要善于处理博采众长与独特见解的关系。笔者以为,前者固然重要,但后者更能体现作者的功力和底蕴。好教材要言人之所未言,或说人之不曾说透者。这样,才能起到醍醐灌顶的作用。

新闻教育是培养通才还是专才,决定着新闻课程和新闻教材的具体安排与不同比例。教材因课程而设,如果是培养专才,那就势必要增加新闻传播类教材在全部课程中所占的比例,并忽视其他有助于提高新闻学专业学生整体素质和知识水平的课程。在这方面,我们应当注意到民国时期新闻教育十分强调培养通才,专业课和教材则要求少而精。比如,1947年暨南大学新闻系所开课程中,专业课非常有限,大量开设的是文史哲类课程。同期全国6所新闻院校中,民治新闻专科学校开设专业课最多,但也只占58.3%;政治大学开设专业课(2)程最少,仅占27.7%。因此,按照上述思路,我们在编写教材时也应贯彻“少而精”的原则,既要加强各校优秀教材的相互交流,又要精编自己撰写的教材,防止和杜绝那些内容芜杂、质量不高的山寨版教材出笼。

教材建设应因时而异,与时俱进,要适应不同时期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的发展态势。暨南大学新闻系首任系主任冯列山当年提出了“大新闻”的超前见解,在广播、电影问世不久时,就把电子媒介纳入了新闻学研究和教学的范畴和视野。他认为,以报纸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应称作“报学”,而以新闻事业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才可以称作“新闻学”。他把新闻学“描画”为理论新闻学和实用新闻学两个部分。理论新闻学包括新闻哲学、新闻伦理、比较新闻学、新闻法、舆论研究、言论原理、新闻原理、报业史、杂志史、广播史、电影史、出版业史、宣传学、新闻政策、时事分析。实用新闻学包括采访、新闻写作、编辑、社论、报业管理、广告、印刷、电讯、杂志业、广播业、电影业。他打破了我国多年来新闻学研究以报业为中心的理论格(3)局,把广播、电影视为新闻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立论,不仅对新闻学理论研究有着积极意义,而且拓宽了新闻教学和教材建设的内容,即使在今天,对编写新闻传播类教材仍然有其参考价值。与新闻传播类教材建设直接相关的一个问题是教学方法。20年前,笔者访问美国时曾亲身参与德克萨斯大学传播学博士生的多次课堂讨论,感受到现场集体参与、积极探讨的活跃学术气氛和事前做好充分准备的状况。回国后,又接触到引入我国的哈佛大学案例教学法及有关教材。联想至此,深受感触,为此,笔者建议,我们的新闻传播教学能不能在教材上换个写法、在课堂上换个讲法?如果我们将以课堂宣读为主变为课堂讨论为主,那么教学方式将会是积极的互动式的,学生是群体的参与者,老师是引导、启发、掌控方向和进度的领路人。两者携手并进,可令教学相长,取得更好效果。

哈佛大学提出的案例教学法告诉我们:它是一种多方位的学习模式,而不是自上而下的灌输式教育。它允许学习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偶然性和冲突。收获来自所有参与者思想火花的碰撞。讨论答案没有对错之分,只是鼓励作出更为合适的回答。它有利于拓宽学生分析思(4)路,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考能力。哈佛案例教学法应用范围很广。在国外应用的学科领域包括法学、医学、工商管理、跨文化比较、社会学、社区心理学、新闻、政治等等,近年来已陆续引入我国多个学科领域,如MBA课程,以及广告、公共关系等。

哈佛案例教学法对教材建设也有其不同要求。教师应精编多讲,力求深入浅出,而不要包罗万象,细大不捐。要给教师讲授和指导讨论、学生理解留下更多的空间。

总之,新闻传播教育界应当重视教材建设,把它视为提升新闻传播教育水平的重要一环。要锐意革新,站在新的制高点上,重新审视以往教材建设之成败得失,汲取经验教训,继续上路。在以教材为本的课堂教学中,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从宣讲式照本宣科逐步发展到互动式课堂讨论,积极介入案例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撰写新的教材。

(1) 吴文虎,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主编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传播学概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新闻事业经营管理》(获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等。

(2) 龙伟、任羽中等:《民国新闻教育史料选辑:代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 冯列山:《什么是新闻学?》,《报学杂志》1948年第1卷第5期,转引自李秀云:《中国新闻学术史》,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4) 威廉·埃利特著,刘刚等译:《案例学习指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第一章新媒体概说

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人们要不断地适应这种时代的变化,而不要坐等未来,失去自我发展的良好时机。——比尔·盖茨

当今世界有一个新东西几乎以光一样的速度往前飞奔,风驰电掣,令人目不暇接,人类虽然造就了它却无法完全了解它、控制它,它就是新媒体——一个迄今无法严格界定的新概念。尽管新媒体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我们现在还是不能很好地去认识它、利用它,这就是新媒体——一个需要多学科、多视角、多方法研究的新领域、新事物。第一节 什么是新媒体

什么是新媒体?我们先来点感性认识。1分钟等于60秒,看似短暂却会发生很多事情。据统计,1分钟之内全球会有250个新生儿降生,世界人均挣了1.3美分,耐克可以挣3.65万美元。而瞬息万变的互联网又会发生什么呢?据统计,1分钟之内会有4.7万个App下载,亚马逊卖出8.3万美元货物,Fa-cebook被查看了600万次。1分钟之内,Instagram分享216000张图片,Face-book诞生180万个“赞(Like)”,YouTube上传了总时长为3天的视频。那么,在同样的1分钟里,中国互联网又发生了什么呢?图1-1(1)根据腾讯公开的数据,2015年5月1日,QQ空间单日照片上传峰值达到6.5亿张。(2)根据新浪微博数据中心2013年2月20日公布的数据,新浪微博2012年11月日均发微博量约1.366亿条,平均每分钟约94907条。(3)根据支付宝公开数据,支付宝在2012年11月11日当天,交易笔数达到1.058亿笔,平均每分钟73472笔。其中无线支付笔数近900万笔,平均每分钟6250笔。(4)根据淘宝公开数据,2012年“双十一”购物狂欢节当天,天猫和淘宝吸引了2.13亿独立用户访问,平均每分钟147917人访问天猫、淘宝。(5)根据当当网2012年全年财报,2012年总订单量为542万单,平均日订单量约14849单,每分钟约10单。(6)根据搜狐新闻客户端对搜狐IT独家披露的信息,搜狐新闻客户端2013年3月日活用户1800万,平均每分钟约12500人观看搜狐新闻客户端。(7)根据迅雷对搜狐IT独家披露的信息,2012年全国用户通过迅雷下载的数据总量达到了56亿GB,每天0.153亿GB,每分钟约10654GB。(8)根据奇虎360对搜狐IT独家披露的信息,360安全卫士平均每分钟拦截79109个木马病毒,平均每分钟拦截15360次钓鱼欺诈网站。(9)根据CNN Money及Tech in Asia发布的消息,百度每日处理的搜索量多达50亿次以上,超过谷歌的30亿次,平均每分钟约347万次。(10)根据2013年2月,市场分析机构Strategy Analytics的数据显示,2012年第四季度,中国内地的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5300万部,Android智能手机约占中国智能手机总出货量的86%,约4558万部,约每分钟出货量176部;而iOS智能手机则占中国智能手机总出货量的12%,约636万部,约每分钟25部。(11)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中国网民通过台式电脑和笔记本接入互联网的比例分别为67.6%和38.7%;手机上网使用率为90.1%,电视上网使用率为17.9%。

……

这些大数据,这些小碎片对于互联网来说只是沧海一粟,而新媒体只是互联网的一部分。要真正、全面、系统地了解互联网和新媒体还须把其放在科学的显微镜和时代的望远镜之下,采取各种学科视角和科学方法来研究它。

作为一门科学来说,要研究一个新事物,先要把这个新事物的概念界定清楚。对于新媒体的界定,国内外学者有各种各样的定义,可谓众说纷纭,至今不能统一。笔者不想在此逐一列举、比较分析,而是从考察新媒体的起源展开讨论。在讨论之前先来辨析两个相似的概念:数字媒体和网络媒体。当今媒体已经广泛使用数字技术,如传统媒体中的广播电视已经应用数字技术实现升级,但还不能说它就是新媒体。同理,现在不少传统媒体已经上网或者采用网络技术,如报纸的网络版,但它其实还是传统媒体的运营模式。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是新媒体的必要条件,但还不是充分条件。因此,笔者认为还是采用“新媒体”这一概念为好,尽管它也不够准确。

1967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P.戈尔德马克在一份商业开发计划中提出,当时他说的新媒体其实是指电子录像。1969年,美国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E.罗斯托在向尼克松总统提交的报告书中,多处使用“New Media”一词。虽然当时说的新媒体并不是今天的新媒体,但“新媒体”一词就此流行起来,而且迅速从美国扩展到全球并形成一个与时俱进且不断添丁生子的庞大家族。图1-2

准确地说新媒体不是一个严格的学术概念,或许把它视为研究对象或研究领域更合适一些。但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要研究一个新事物,还是要把它的概念界定一下为好。“新媒体”(New Media)包括两个概念:“新”和“媒体”。“新”是相对“旧”而言的,当广播出现的时候,相对报纸来说它是新媒体,当电视诞生的时候,相对其他传统媒体它也是新媒体。新媒体的概念在不断发展和更新中,昨天的新媒体会变成今天的旧媒体。因此,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一个时间的概念,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媒体和媒介在英文里都是同一个单词Media,但在中文里的含义却大相径庭。媒介是一个传播学概念,它是指传播的介质,承载信息的物体;媒体是一个传媒经济学概念,它是指储存、呈现、处理、传递信息的经济运营实体,即媒介组织和媒介组织形态。当今的新媒体又包含两大类媒体:新兴媒体(Emerging Media)和新型媒体(Newtype Media)。新兴媒体包括Google、Facebook、腾讯、百度等互联网企业及组织形态,过去我们把它划归IT业,如今我们也把它叫做新兴媒体。新兴媒体是与传统媒体截然不同的一种新的媒介组织,因为它不只是搬运内容,还能提供更多的服务。新型媒体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结合的产物,它包括数字电视、车载移动电视、手机报、手机广播以及传统媒体网站等,新型媒体虽然有各种新形态和新业态,但从本质上来看仍然是传统媒体的延伸,即把传统媒体的内容放到新媒介上。

当下我国新闻传播学的新媒体研究大多数还是停留在基于新媒介的传播学研究,研究其传播现象、传播特点以及传播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而且基本上还停留在经典传播学的理论框架上。而对新兴媒体的本身、生成、生存和运行,理论研究相当乏力,不少人的研究仍停留在传播层面,没有深入传播背后的关系、意义和服务,由此对新媒体认知和利用产生各种盲区与误区。

本书讨论的主要是新兴媒体,下面内容如果没有特别说明的话,所说的新媒体即新兴媒体。那么,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有什么根本区别呢?传统媒体有三大构成:内容、渠道和商业模式。其中内容是核心,传统媒体主要是内容提供者。但是对于新媒体或新兴媒体则不一定自己生产内容,如Google、百度只是帮你找内容,或者说为你找内容提供服务。新媒体也不一定拥有自己的物理传输渠道,如腾讯可以借助移动和联通提供网络服务。新媒体主要不是渠道运营商而是服务提供商,或者说新媒体扮演的是一个综合服务提供商的角色。尽管新媒体的定义有很多,有基于传播的媒介说,也有基于技术的系统说,笔者主要从媒介管理的角度来进行定义。各种定义中的新媒体基本上少不了两个主要特征和基本要素,一个是计算机,一个是互联网。综上所述,笔者定义:新兴媒体主要是指以计算机为技术支持,以互联网为传播载体的媒介组织。它的媒介组织形态主要是基于互联网的媒介平台。那么,它跟传统媒体有什么不同呢?首先,是结构不同。传统媒体是辐射式网络结构,它是中心化的;而新兴媒体建立在互联网这样一个分布式网络结构中的聚合平台,因此它具有“去中心化”和“再中心化”双重特点。其次,是功能不同。“传统的媒介组织,通常我们叫做媒体,在传媒产业中一般承担内容提供商或渠道运营商的角色,而媒介平台却是融集成资源、响应需求和创造价值于一体的综合(1)服务提供商,它是一种新的媒介组织。”

可以说新媒体是一种与传统媒体截然不同的全新的媒介组织和媒介组织形态。由此,它的传播功能、媒介形态和运营模式与传统媒体都有很大的不同。它的先天优势互联网基因和后天优势互联网思维,令其拥有传统媒体难以匹敌的优势和力量。当今,新媒体不仅改变了传播方式和媒介形态,还改变了传媒产业和社会形态。

自互联网诞生的那一天开始,人们研究的步伐一直在努力追赶它飞速发展的足迹,从各个学科视域,采用各种视角各种方法去考察它的外在特征和内在本性,既要考察它的昨天和今天,还想探测它的明天和未来。

在新闻学视域,人们关注新媒体对传统新闻业的影响,提出了“融合新闻”的新概念,对新闻业务的流程再造。作为新闻媒体转型的一个诉求,我国业界提出“全媒体”的概念,但对其内涵的认识一直模糊不清。在传播学视域,人们关注新媒体所形成的新的传播规律、传播模式以及传播学理论的重新解释和建构。在传媒经济学视域,一方面人们持续地对新媒体的新业态展开调查研究,力求进行宏观的描述;另一方面,学界力求用各种新的传媒经济学说来解释新媒体经济和媒介组织形态,例如笔者提出的意义经济学说和媒介平台理论。而业界则热衷探讨新媒体的各种商业模式,探讨如何利用数据挖掘来进行网络营销。学者们还从社会学视角研究新媒体这个虚拟社会的构成、生态以及新的社会关系,从政治学视角讨论权力的重构,从舆论学角度分析网络舆情和政府传播,从文化学视角还可以讨论各式各样十分有趣的新媒体课题:网络文化、消费文化和流行文化。几乎所有的学科领域都可以在新媒体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遗憾的是,目前这些研究大多缺乏跨学科跨专业的协同创新。

目前国内外新闻传播学的新媒体研究主要是新媒介,即研究媒介与社会的关系。此外,也有不少学者从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视角切入研究,新媒体研究呈现多学科、跨学科的研究趋势。因此,在新闻学视域内研究新媒体是远远不够的,同样,在传播学框架内讨论新媒体也是有局限的。同理,新媒体研究不仅要走进新闻传播学,还要走出新闻传播学,走向更加广阔的科学王国。

新媒体研究的论文论著也逐年剧增,如何应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如何更好地利用新媒体,如何更快地实现媒介融合和媒体转型,成为摆在社会科学工作者面前的最为重要而紧迫的课题。面对这些亟待攻克的新课题,原有的新闻传播学科框架内的理论已经难以支撑,传统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也已力所不逮。目前,我国的新媒体研究主要集中在新媒体传播、新媒体产业政策、新媒体经营管理、网络用户行为分析、新媒体技术、网络安全、数据挖掘等领域。但对于互联网基本规律和新媒体基本理论的基础研究则相对薄弱。这是一个需要重新定义、重新出发的年代,“小新闻,大传播,新业态”的新格局已经形成,重组、重建、重构正在成为新常态。互联网正在重构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新媒体正在推动新闻传播学科的重建,新闻传播的学术版图和研究格局也需要重组。

对于业界来说,更关注互联网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如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每半年发布一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对中国的网民规模与结构特征、互联网基础资源、网民互联网应用状况等进行全面的调查统计。这是描述中国互联网发展现状的一份十分重要的基础性统计数据和资料。同时,也有不少互联网行业的调查公司和咨询机构发布各类统计数据和各种研究报告,这些数据和资料对于从业者和研究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参考价值。在当前我国新媒体研究中,新闻传播学界与新媒体业界基本上处于一个知行分立的局面。一方面,业界的实践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另一方面,理论研究的针对性还不够强,这是制约我国新媒体发展的一大“瓶颈”,希望尽快突破。

在新媒体技术对社会影响的研究中,数字鸿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议题。“数字鸿沟”又称为信息鸿沟,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乏者之间的鸿沟”,它揭示了技术拥有者和技术贫乏者之间的不平等。哈佛大学教授Pippa Norris从三个方面定义“数字鸿沟”:一是全球鸿沟,指发达社会和发展中社会之间在接入网络方面的差距;二是社会鸿沟,涉及每个国家中信息富足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差距;三是民主鸿沟,指那些使用和不使用数字资源去从事、动员或参与公共生活的(2)人们之间的差别。这一定义比较全面地概括了“数字鸿沟”的本质,即从网络技术上来讲,是地域、教育水平和种族不同的群体在接入和使用网络技术上存在的差距;从经济方面来讲,是由于经济水平的差异而导致的对信息接触和应用的差距;从知识方面来讲,是不同群体在获取和利用知识能力上存在的差距;从社会制度方面来讲,它是传(3)统社会分化现象在新时代下的延续,即信息分化现象。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顾问Dannisi指出,数字鸿沟实际上表现为一种创造财富能力的差距。在中国,研究资料表明,数字鸿沟造成的差别正在成为中国继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体差别“三大差别”之后的“第四大差别”,其本身已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正在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在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数字鸿沟有可能造成新的不平等,但也有可能成为数字机遇。我们要注意到数字鸿沟后面的三个规律:第一,数字鸿沟是一信息技术的鸿沟或者信息技术普及的鸿沟;第二,数字鸿沟是个经济现象,它符合网络经济发展的一些基本规律,所以要学习新媒体经济;第三,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鸿沟。在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问题上存在一种“马太效应”,学习越好的,越爱学习,创新越好的人,越追求创新,反之亦然。这就涉及创新扩散理论。第二节 新媒体的演进

要研究新媒体先要了解它的起源、演变和发展,这个演变进程可以从计算机和互联网两个方面说起。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台通用电子计算机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也可称埃尼阿克)(见下图)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它能够重新编程,解决各种计算问题。那时的计算机是一个庞然大物,要用一间很大的房子才放得下。此后,计算机技术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迅速向前推进,一个是以IBM为代表的设备制造商,一个是以微软为代表的软件开发商。计算机技术真正能服务大众、影响社会是有了互联网之后,互联网与计算机联姻造就了一个新媒体时代。图1-3 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台通用电子计算机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

互联网(Internet)是由一些使用公用语言互相通信的计算机连接而成的全球网络,即广域网、局域网及单机按照一定的通信协议组成的国际计算机网络。互联网不仅是一种公用信息的载体,而且是迄今为止传输速度最快、传播范围最广的媒体。2015年国际电信联盟发布的年度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全球已经有32亿互联网用户;截至2015年12月底,中国互联网用户数为6.88亿。

互联网始于1969年,是美军在ARPA(阿帕网,美国国防部研究计划署)制定的协定下将美国互联网西南部的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斯坦福大学研究学院、加利福尼亚大学和犹他州大学)的四台主要的计算机连接起来。在1969年12月开始联机。尔后,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也加入进来。1983年,美国国防部将阿帕网分为军网和民网,之后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加入,渐渐扩大为今天的互联网。

时值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的冷战时期,互联网最初的设计是为了能提供一个通信网络,即使一些重要地点被核武器摧毁其他部分也能正常工作。如果大部分的直接通道不通,路由器就会指引通信信息经由中间路由器在网络中传播。互联网的结构是按照“包交换”的方式连接的分布式网络(见下图)。分布式网络结构使得互联网成为一种去中心化、分权的新兴媒体,这种结构不仅使网络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也造就了信息传播的多样化与控制的复杂化。互联网的发展早已超越了当初ARPANET的军事和技术目的,几乎从一开始就是为人类的交流服务的。互联网就是一个能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参与的互动平台。图1-4 互联网的分布式结构

1994年4月20日,在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中国实现了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成为国际互联网大家庭的第77个成员。我国科学家钱天白和钱华林为此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和艰苦的努力。自此,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序幕被正式拉开。要了解中国互联网的历史有两本书可以一读:彭兰教授的《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和互联网观察家林军的《沸腾十五年——中国互联网:1995—2009》。

互联网是指按照一定的通信协议组成的国际计算机网络。这个通信协议即TCP/IP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的简写,中译名为传输控制协议/因特网互联协议),它是互联网最基本的协议,也是国际互联网络的基础。它主要有以下基本内容:

①每个不同的网络必须代表它自己,当它接入互联网时不应该被要求进行任何内部调整。②网络传输应该基于最小的努力的基础上。如果数据包不能抵达最终目标,那么这个数据包应从其他来源之处迅速被再次接触。③以“黑盒子”来连接网络,这些“黑盒子”后来被称为网关和路由器。信息流动数据包通过网关时不应该有信息滞留,要使信息不滞留就要使信息数据包简单化,避免复杂匹配,能够复原各种失败信息。④在运行方面不应有全球层面上的控制。

TCP/IP充分体现和准确表述了人类应用互联网技术的基本价值观。人们根据互联网的发展程度和功能开发一般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或三种形态。(1)Web1.0是一种单纯通过网络浏览网页的模式。它是以数据为核心的网,通过超链接实现知识生产、信息传播和资源共享的创新。其传播模式:网站—受众。主要特征为:①技术创新主导;②点击流量赢利;③综合门户网站。(2)Web2.0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其技术特点是借助RSS、XML等技术实现网站之间的联通,为用户自由选择信息提供更大的空间和平台。主要应用有博客、维基、社交网络、即时通信、播客、RSS、Tag等。(3)Web3.0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也可以说它是下一代互联网的代名词。主要包括:①微内容(Widget)的自由整合与有效聚合;②适合多种终端平台,实现信息服务的普适性;③有效和有序的数字新技术——云计算。

我们再来简要回顾一下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新技术周期:大型主机—微型计算机—个人计算机—桌面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见下图)在每一个周期,人们都创造了无数个科技与商业的奇迹,也涌现了不少叱咤风云的领袖:哈佛比尔·盖茨的Windows实现了电脑良好的人机对话;华人杨致远开创了第一家互联网超市——雅虎(门户网站);斯坦福大学两位同学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创办了Google,让进超市变为送货上门;另一位哈佛辍学生马克·扎克伯格创办了Facebook,让世界变得更小;史蒂夫·乔布斯把移动互联网与电脑融合成一个神奇的“苹果”;还有马云和马化腾,他们把中国互联网推向世界。他们的传奇告诉人们:新媒体是一个可以实现梦想的地方。图1-5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移动通信网络为中心的围墙花园阶段,这一阶段最有代表性的是日本DoCoMo推出的I-mode商业模式,中国移动推出的移动梦网也属于这一阶段的成果。第二阶段是应用商店阶段,花园围墙被推倒,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相互结合,这一阶段的成果有20世纪80年代苹果对外发布的针对iPhone的软件开发工具包,以及谷歌为Android手机开发的应用软件下载店。第三阶段则是Web商店阶段,这一阶段将运用云计算技术,将复杂计算和海量存储都放到云端上,移动互联网终端将会变为纯粹的互联网的入口,终端平台掌控者将不会再是该领域的主导,而移动(4)互联网的内容提供商和软件开发商将占据有利的市场地位。几乎在移动互联网出现的同时,物联网也悄然来到我们的身边。

物联网是指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给互联网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重构人类的信息社会,互联网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播,而物联网是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传播。由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桌面互联网所构成的新一代互联网将重构一个全新的传播领域——从物质世界到人类社会。从互联网到物联网,网络社会形态实现了从虚拟社会向感知社会的嬗变,并形成新的网络关系和社会关系。下图显示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与传统互联网之间的关系。图1-6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发展推动了世界各国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一些网络大国纷纷围绕互联网制定新的国家发展战略。

2009年1月28日,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与美国工商业领袖举行了一次“圆桌会议”,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提出“智慧地球”这一概念,建议新政府投资新一代的智慧型基础设施。同年6月,欧盟提出《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同年7月,日本制定出新一代信息化战略“i-Japan战略2015”。2009年8月7日,我国提出“感知中国”的概念。这些都是基于物联网的国家信息发展战略。

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不限于互联网行业,它将重点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的融合创新,发展壮大新兴业态,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环境,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增强新的经济发展动力,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可以说“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一种新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

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传统媒体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2011年,Google年营收379亿美元,同期,全美报业总营收340亿美元,不及一家互联网公司。截至2014年12月,中国报业急剧下滑,敢问路在何方?与此同时,网络视频用户呈高速增长,互联网首次超过电视成为第一大广告媒体。面对新兴媒体咄咄逼人的挑战,传统主流媒体面临严峻的考验。2014年8月18日上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习近平强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学者们更关注互联网和新媒体对社会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对未来社会重构所产生的巨大作用。不少新媒体研究大家同时也是社会学家、思想家和未来学家,他们的论著引领着新媒体发展与研究。如阿尔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的《第三次浪潮》(1980),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的《数字化生存》(1996),克莱·舍基(Clay Shirky)的《人人时代——无组织的组织力量》(原译为《未来是湿的》)(2009),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的《第三次工业革命》(2012)和《零边际成本社会》(2014),还有凯文·凯利(Kevin Kelly)的《失控:机器、社会与经济的新生物学》(1994)以及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Viktor Mayer-Schönberger)的《大数据时代》(2012)。这些大师以更加开阔的视野为我们描绘了互联网构建的未来社会。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互联网也是一样的。互联网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问题:传播碎片化使得思维浅层化,网瘾对青少年的危害,不良信息的泛滥也会让行为失范、社会失衡,甚至会产生各种负能量,更为严重的,不少新型犯罪都是基于互联网的,如网络暴力、网络诈骗、计算机病毒、黑客等,都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不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和巨大影响也给我们带来很大的挑战,如虚假信息、知识产权、网络安全等。尤其是进入大数据时代之后,如何保护个人隐私和国家安全?如何建立健康、安全、稳定的网络秩序?如何营造积极向上的新媒体生态?这是我们必须面对并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随着互联网国际合作的加强,网络安全和网络主权也成为摆在世界各国面前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这也是中国由一个网络大国走向网络强国必须逾越的障碍。面对互联网发展带来的问题与弊端,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裹足不前,而应积极应对,抑恶扬善,让新媒体更好地造福人类,推动社会进步。第三节 概念与特性

在全面学习新媒体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新媒体的一些最基本的概念、理论、特性与特征。一、新媒体概念

摩尔定律(Moore's Law)是由英特尔(Intel)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Gordon Moore)提出来的。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换言之,每一美元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将每隔18个月翻两倍以上。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摩尔定律有不同版本,而且这一定律也不断地受到挑战,但电子材料的不断发明和计算机硬件的不断创新让这一定律迄今仍能经受住考验。

六度空间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又称六度分隔理论或小世界理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这一理论支持了社交媒体的发展。2011年11月,Facebook与米兰大学联合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该研究认为,在Facebook上,任何两个陌生人要建立联系,平均所需要的中转联系人并非6个,而是4.74个。这个研究修正了六度空间理论。也可以说,社交媒体让原本就“小”的世界变得“更小”。

大数据(Big Data)。在计算机科学中,数据是指所有能输入计算机并被计算机程序处理的符号的介质的总称,是输入电子计算机进行处理,具有一定意义的数字、字母、符号和模拟量等的通称。大数据指的是所涉及的数据量巨大到无法透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进行有效处理的数据信息。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车联网、手机、平板电脑、PC以及遍布地球各个角落的各种各样的传感器,无一不是数据来源或者承载的方式。一般认为大数据有4V特点:Volume(体积),Velocity(速度),Variety(多样性),Veracity(真实性)。舍恩伯格认为大数据并非一个确切的概念。他在《大数据时代》一书中的诠释更具人文色彩和社会意义:“大数据是人们获得新的认知、创造新的价值的源泉;大数据还是改变市场、组织机构,以及政府与公民关系的方法。”大数据的价值是通过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来实现的。与此同时,大数据也给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带来可能的危害和隐患。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云是网络、互联网的一种比喻说法。狭义云计算是指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是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资源;广义云计算是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服务。它意味着计算能力也可作为一种商品通过互联网进行流通。云计算实际上是云服务,智能手机的出现和发展正是基于这一互联网技术服务。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是指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意思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里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这意味着之前互联网所拥有的仅限于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结构被解构,取而代之的是人类与世间万物全方位信息交流的传播结构。

媒介平台(Media Platform)是新兴媒体的媒介组织形态,它是指通过某一空间或场所的资源聚合和关系转换为传媒经济提供意义服务,从而实现传媒产业价值的媒介组织形态。媒介平台是一种介于市场与媒体之间的中间性组织,它本身并不生产内容,只是为运营内容提供一个服务平台。Google、Face-book及BAT就是三大类平台型公司,Google、百度帮你找内容,Facebook和微信则搭建了一个社交平台,让用户参与内容生成(UGC),阿里巴巴则是做电商平台。因此,媒介平台的运营者就是一个互联网综合服务提供商。尽管现在不少互联网平台运营商十分重视内容,但他们更多是投资和运营,并不直接生产内容。

用户(User)是近年来在传媒业中使用越来越多的概念,它不同于传播学中的受众。在互联网世界,用户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和消费者,还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受众是单向传播的接受者,而用户则是可以由受者转变为传者,传、受的身份随时可以转换。在社交媒体中,出现了UGC(用户内容生成)。受众是一个传播学的概念,对应的是受众研究、传播效果;用户是一个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概念,它对应的是用户体验、用户黏度、用户模式等。“用户”是实体的产品、虚拟的服务以及信息的享受者和使用者,其包括了个人和群体的行为。因此,用户又是一个服务的概念。在传媒经济学里,用户是传媒提供意义服务的对象。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把需求分成五个层次: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爱和归属感需求(Love and Belonging Needs)、尊重需求(Esteem Needs)和自我实现需求(Self-actualization Needs)。在自我实现需求之后,还有自我超越需求(Self-transcendence Needs),但通常不作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必要的层次,大多数会将自我超越需求合并至自我实现需求当中。需求层次理论在互联网产品开发中,是响应用户需求的重要理论依据。

网络社会(Network Society)是一种全新的社会结构,这一社会结构源于社会组织,社会变化以及由数字信息和通信技术所构成的一个技术模式之间的相互作用。“网络社会”的含义有两种:作为现实空间一种新社会结构形态的“网络社会”;基于互联网架构的电脑网络空间(Cyber Space)的“网络社会”(Cyber Society),也叫虚拟社会。现代社会是以Internet为主的信息网络与实体网络高度整合的结果,也是虚拟“网络社会”(Cyber Society)和现实“网络社会”(Network Society)高度整合的结果。分开分析研究网络社会和虚拟空间是新媒体研究的主要任务。

长尾理论(The Long Tail)是网络时代兴起的一种新理论,由美国人克里斯·安德森提出。长尾理论认为,只要产品的存储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需求不旺或销量不佳的产品所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可以和那些少数热销产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即众多小市场汇聚可产生与主流相匹敌的市场能量。也就是说,企业的销售量不在于传统需求曲线上那个代表“畅销商品”的头部,而是那条代表“冷门商品”、经常被人遗忘的长尾。二、新媒体特性

前面说到新媒体的三大特性:媒介性、技术性和商用性。那么,对于新媒体应用来说,它有没有一些基本特征呢?尽管新媒体形态千变万化,发展日新月异,但整体上还是显示了某些主要特征。关于新媒体特征有各种提法,例如即时性、数字化、超文本、信息量大、兼容性强、成本低廉等,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笔者认为一些特性大多属于新媒体和互联网的自然属性或物理属性,有些只是表面现象,在此我们主要讨论的是新媒体最基本的媒介属性和最主要的形态特征。美国学者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在其1996年出版的《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提出,人类生存于一个虚拟的、数字化的生存活动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们应用数字技术(信息技术)从事信息传播、交流、学习、工作等活动。新媒体给人类提供了一种新的社会生存状态。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使人的生存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蕴藏在这些物质属性背后的则是新媒体的媒介特性。这些特性可以概括为“三性”,即开放性、互动性、虚拟性。

开放性是新媒体最根本的特征。由于互联网采用的是分布式的网络结构,同时放弃了传统的线路交换式的信息传递方式,采用了全新的包交换技术。分布式使得互联网上的各个计算机之间没有从属关系,每台计算机都只是网络的一个节点,它们之间都是平等的。同时,包交换使得人们无法阻止网上信息的传递,除非把整个网络全部摧毁,否则就是无法阻止仍然连在网上的计算机之间互相传递信息。因此,分权和“去中心化”就成为互联网的基本属性,一旦采取封闭式管控,互联网的活力也就失去了。而新媒体聚合平台则起到一个“再中心化”的作用,但这个“再中心化”还是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完成的。开放性更深一层的影响还体现在新媒体运营者和管理者所应有的思维方式,这也是它有别于传统媒体封闭性的一种思维优势。

互动性也是新媒体一个重要特性。尽管传统媒体也有一定的互动性,但新媒体的互动更直接也更快捷,甚至可以做到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地即时互动。网络传播就是一种互动性(或叫交互性)传播。传统媒体是单向传播的,但新媒体既可以单向传播,还可以双向和多向传播。与此同时,传受双方的主客关系也可以随时转换。网民或用户既是信息内容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也是接受者和使用者。用户内容生成(UGC)的微内容可以聚合并转换成巨大的传播能量,这也是新媒体压倒传统媒体的优势所在。这一点对于社会发展和人际关系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虚拟性也是新媒体不可忽略的重要特性。互联网不是一个物理网,而是一个虚拟的网络。互联网的虚拟性是指网络世界的存在形态是无形的,它以图像、声音、信息等电子文本作为自己的存在形式,人们可以把它想象为一种场的存在,一个虚拟的空间和社会。虚拟性存在的物质形式是数字化,即把所有的信息都转化为数据形式,从而把虚拟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互联网这种虚拟性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客观世界的实体性的紧密联系,是人类信息社会的真实映射。虚拟性激发了人类利用信息的无限想象力,给新媒体发展带来无限可能,但同时也给使用者带来种种困扰和弊端。

这些基本特征深刻地影响新媒体的发展,从而形成其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新的媒介形态。虽然各类新媒体呈现不同的媒介形态,但总体上媒介形态发展呈现为三大特征,即碎片化、聚合化和智能化。

碎片化是新媒体最重要的传播特征,碎片化传播、碎片化时代、碎片化生存都是人们对新媒体这一传播形态的描述。在今天,人们的生活被很多碎片化的内容切分,在信息传播进入网络时代以后,碎片化逐渐成为中国社会传播语境的一种形象性描述。碎片化首先来自信息传播的碎片化,随着各式各样新媒体、新技术的出现,人们接收和消费信息的方式呈现碎片化,进而影响阅读和思维,它在给人们带来极大的快捷和便利的同时也会导致阅读的浅层化和思想的表面化,引起人们的忧虑;同时,海量信息的处理和冗余噪音的干扰也给人们带来烦恼和困难。

聚合化是碎片化的归纳与集合,应用与转换,化繁为简,去粗存精,变劣为优才是新媒体的价值体现。各种形态、各种功能的新媒体无一不是聚合平台。它将技术的先进性和网络的适用性发挥到极致——分析问题。在碎片化基础上的新媒体聚合才是新媒体的“新意”所在,也是新媒体相对传统媒体的最大优势。各种媒介平台的构建和运用就是实现信息聚合化的重要路径。然而,大数据也给聚合化出了难题,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挖掘与有效应用是聚合化的高级表现。

智能化是由现代通信与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行业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汇集而成的针对某一个方面应用的智能集合,它是新媒体所追求的高级形态,是新媒体所创造的真正价值。从终端表现内容的形态上,表现为多屏转换;从网络承载信息的通路上,表现为媒介融合;从用户价值的变现上,表现为强大的注意力收集与创造力运用的有效机制——解决问题。智能化可能是新媒体发展的终极目标,但也可能让人类在某些方面开始弱化。

新媒体这些属性和特征是整体性的和最基本的,不同的新媒体还会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同时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也会出现新的特性,需要人们不断地认识和探究它。要更全面地了解各类新媒体的特点,我们将会在第二章继续讨论。但万变不离其宗,学习和研究新媒体的态度应是“关注拐点,观照原点”,也就是说,我们对新发展、新变化要及时跟进,同时也不要轻易丢掉或忘却传播和媒介的一些常识与基本规律。

基于“三性”和“三化”还要建立新的媒体观,对于新闻传播学的学生、研究者和未来的从业者应该建立“三观”,即用户观、产品观和服务观。新闻传播学学者眼中的新媒体或许有更多的内涵,尤其是涉及其对于人类社会的广泛影响。但IT业眼中的新媒体或许更讲求效用,更直接,更具体。目前的新媒体主要是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以及应用服务。首先,我们要把受众看作用户,从重视传播效果到强调用户体验。用户体验(User Experience,简称UE)是一种纯主观的,在用户使用产品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感受。但是对于一个界定明确的用户群体来讲,其用户体验的共性是能够经由良好设计实验来认识到。用户黏度就是指增加用户使用产品或服务的使用度(依赖度、忠诚度)。如果抛开道德规范的考量,就要建立“用户至上”的观念。

产品是包括IT行业在内所有企业的生命线,也是新媒体的生命线。狭义来看,新媒体产品不只是技术产品,还是服务产品。广义来看,新媒体身上的任何东西都可以看作“产品”。它的好坏取决于它被需要的程度,以及它满足外界需要的程度。也可以说,产品就是一系列符合用户需求的功能的组合。新媒体的产品观就是要满足用户需求,既要注重用户体验,也要注重运营收益,还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社会责任。因此,新媒体的核心是产品设计,而产品设计的核心是创意。新媒体的产品设计包括用户研究、功能设计和交互设计。

新媒体经济是服务经济、平台经济和关系经济。新媒体相比传统媒体,它不是“内容为王”,而是“服务为王”。“服务为王”不等于新媒体不需要内容,但它的主要功能是为内容生产、内容集成和内容传播提供服务,这就是新媒体的服务观。那么,为谁服务?如何服务?这是新媒体从业者须臾不能忘记的使命。服务不能离开服务对象,目前中国网民所占人口比重为50.3%,其中以10~39岁网民为主,占比达75.1%;中国有6.2亿的移动互联网用户,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数比重达90.1%。可以说,他们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中国社会的未来,他们既是使用新媒体的主流人群,也是新媒体经济服务的主要对象。如何更好地为他们服务并加以规范和引导,是新媒体从业者需要思考的。作为新媒体学习者,只是学习新闻学、传播学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学习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乃至信息科学等,要广泛涉猎政治、历史、文化、艺术、哲学、人类学等诸多学科领域。第四节 研究与学习一、新媒体研究

那么,如何去认识新媒体,又如何来研究新媒体呢?不同的研究者可以有完全不同的兴趣和取向。鲁迅先生关于《红楼梦》有一段话:“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到淫,才子看到缠绵,革命家看到排满,流言家看到宫闱秘事。”这段话对于新媒体研究,亦然。纵观新媒体的研究大致有两大取向:一是可以从传播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信息科学等不同学科视角来研究新媒体;二是反过来也可以通过新媒体这一载体来研究这些学科的问题。本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前者,这才是新闻传播学的任务,也就是说我们要回答新媒体是什么样子的、它有哪些功能和特性、它有哪些应用和影响等。然而,学习新媒体的人或许会问,新媒体有它自己的理论体系吗?该如何入手去研究它?套用一句曾经热播的电视剧片名《拿什么来拯救你,我的爱人》,我们可以这样提问:拿什么来研究你,我的新媒体。笔者认为,新媒体研究不是一个单一的学科门类,而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研究领域。在新闻传播学视域下,新媒体研究主要由三大学科构成和三大技术支撑。三大学科是传播学、信息科学和传媒经济学,这三个学科体现了新媒体的媒介性、技术性和商用性。(1)新媒体传播主要是网络传播(包括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传播)。网络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网络传播活动的系统学科,它是传播学的一个新兴的分支学科。网络传播学主要研究网络传播的平台、形态、类型、受众、结构和效果。与此同时,新媒体研究与实践也会涉及经典传播学的各个领域。(2)信息科学是指以信息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信息的运动规律和应用方法为主要研究内容,以计算机等技术为主要研究工具,以扩展人类的信息功能为主要目标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信息科学由信息论、控制论、计算机科学、仿生学、系统工程与人工智能等学科互相渗透、互相结合而形成。信息科学的研究包括信息的获取、传递、认知、再生、施效、组织以及信息的定性分析和定量测量。(3)传媒经济学(又称媒介经济学),传媒经济学构建在不同于主流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方法之上,致力于研究经济和金融力量如何影响传媒体系和传媒组织。传媒经济学包括传媒产业经济学、媒介管理和传播政治经济学三大部分。

本书的第三、第四章是新媒体的基本理论讨论,即新媒体传播和新媒体经济。新媒体研究还会涉及信息科学技术,我们还要对相关的新技术、新应用有所涉猎有所了解,新媒体技术主要是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和传感技术。(1)计算机技术是研究计算设备及其应用的科学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内容非常广泛,可粗分为计算机系统技术、计算机器件技术、计算机部件技术和计算机组装技术等几个方面。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主要有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2)互联网技术是在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建立的一种信息技术,它包括三个层面:第一层是硬件,主要指数据存储、处理和传输的主机与网络通信设备;第二层是软件,包括可用来搜集、存储、检索、分析等的各种软件;第三层是应用,指搜集、存储、检索、分析、应用、评估等,包括各种模型、结构和框架。(3)传感技术是关于从自然信源获取信息,并对之进行处理(变换)和识别的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现代科学与工程技术。从仿生学观点来看,如果把计算机看成处理和识别信息的“大脑”,把通信系统看成传递信息的“神经系统”的话,那么传感器就是“感觉器官”。传感技术的应用主要是物联网。

技术之于媒介发展的作用和意义,不少著名的传播学者都有论断,从而形成了媒介发展的技术观。如麦克卢汉的技术决定论、波兹曼的技术悲观论和莱文森的技术乐观论。然而,不论是哪一种观点,技术对于新媒体发展的重要性都是毋庸置疑的,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速度与空间往往超乎人们想象。诚然,新媒体研究远不止这三个维度,由于新媒体研究远远未能跟上新媒体飞速发展的步伐,不少研究者感到力不从心与焦虑。邱戈教授认为:“中国传播学研究除了受制于知识生产的内在规律,还受到了一些外部力量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研究对象媒体本身的变化。当代中国媒体的转型已经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却未得到有效的响应。理论关怀转而聚焦于新媒体研究,但是在新媒体的认识、传播观念和理论的建构方面明显保守和落后,缺乏实质性创新。面对这种现状,理论的社会价值贫乏导致(5)研究者终极的焦虑。”这种焦虑源自新闻传播学对新媒体研究自身力量的不足,也源自新媒体研究没有任何一门学科能够单独承担,所以一定要进行跨学科研究。传统的科学知识生产是在专业学术背景下进行的,而新的科学知识生产是在应用语境下进行的。波特等人认为,(6)跨学科研究需要把不同研究领域的概念、访求和数据进行融合。笔者在《中国社会科学报》撰文指出:“传播学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跨学科研究的产物,物联网的发展更强化了这一趋势,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跨学科(交叉学科)研究模式正好适应了这一要求。对于如何通过跨学科学术组织构建跨学科研究平台,以应对物联网发展提出(7)的研究要求,国外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二、新媒体学习

或许,新媒体最新的发现并不在学界,而是在业界悄无声息、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中,在科技发明和市场驱动下的创新中,在“乔布斯们”狂热的科技革命的理想中。然而,在新媒体产业发展的狂飙突进中,学术的研究和专业的教育还是有必要的。客观独立的学术批评和文化批判,也让人类在享用这场狂欢盛宴时保持头脑的清醒和心灵的宁静。与此同时,新媒体研究也到了系统整合、构建体系、深入本体、进入系统的理论研究的时候了。

迄今为止,我们的新闻教育主要是内容生产,但是面对新媒体,内容生产的方式、内容传播的方式乃至内容变现的方式,都会变得和内容生产一样重要。因此,同学们要掌握与传统新闻不同的学习方法和思考方式。恐怕还要了解更多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其他学科的知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