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探索——四川省高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研会2015年年会暨课程教学研讨会论文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1 17:02:11

点击下载

作者:羊绍武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新常态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探索——四川省高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研会2015年年会暨课程教学研讨会论文集

新常态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探索——四川省高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研会2015年年会暨课程教学研讨会论文集试读:

教学研究

。作者结合本校的实际,就“概论”课理论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四个全面”,就实践教学中探索更多的涵育正能量路径进行了研究。第二部分为理论探索部分,作者结合自身的研究和“概论”课教材、教学中的问题撰写了理论性文章,其内容包括党的领导人的思想研究和现实发展中的热点问题研究。

在本次年会的组织过程中,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研室的何洪兵、李红、吕志辉、马文武、张仁枫、丁忠毅和研究生朱田、苏晓萍等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在此表示感谢!在本书编辑过程中,魏潇祎、张凤梅和郭轶飞参与了校稿,在此亦表示感谢。教学研究

网络新常态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正能量的涵育路径——以四川大学“概论”课主题征文为例

四川大学 羊绍武 陈乐香摘要:网络已经深深地嵌入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之中,也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判断。涵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内容的正能量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大使命,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自信、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开展多样化的主题活动,是网络新常态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涵育正能量的基本路径。四川大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通过一系列主题活动等,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涵育正能量的路径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关键词:网络新常态 思想政治理论课 正能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着涵育正能量的重任。在网络新常态下,这一重任更加艰巨。从理论上探究网络新常态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涵育正能量的路径,从实践上总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涵育正能量的基本经验,有其必要性。一、正能量的内涵及其涵育“正能量”一词原本为物理学名词。以真空能量为零,能量大于真空的物质为正,能量低于真空的物质为负。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能量是标量,没有正负,没有方向性,不能产生,也不能消失,不过能量有大小,可以转换形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总量不变。因此,物理学上的“正能量”不存在制造的问题。

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将能量概念引入心理学,认为人体是一个能量场,既包含消沉和绝望的负向能量,也包含积极、快乐、进取的“正能量”。“正能量”是一切给予人们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与之相对的负能量,则是指那些给人带来自私、猜疑、沮丧、消沉的动力和情感。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情绪和行为是互相影响的,情绪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控的。积极的情绪产生乐观向上的行为;反之,消极的情绪产生悲观的行为。正能量和负能量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按照理查德·怀斯曼的观点,行为决定情绪,“爱的正能量可以被制造”,因此,心理学上的正能量是可以制造的。集聚正能量,人们能够变得更快乐。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的讲话中使用了“正能量”这一概念。之后“正能量”一词被广泛应用,并成为一个被赋予了“中国特色”内涵的热词。正能量的内涵得到丰富和发展,人们对正能量的认识也从个人层面发展到国家和社会层面,从心理学层面发展到政治和社会建设层面。从国内政治层面来看,在全社会范围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当今中国最大的正能量。“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是实现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重要条件;“充分发挥各方面英模人物的榜样作用,大力激发社会正能量”,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追求在全社会范围内践行的精神动力。从国际政治层面来看,国家间在和平共处原则基础之上“求同存异,求同化异”,就是实现国家间友好相处的国际正能量。习近平在论及中美关系时,曾经先后两次倡议中美之间要构筑新型大国关系,“凡是有利于为两国关系注入正能量的,都要做‘加法’;反之,都要做‘减法’”。习近平在会见昂山素季时,希望昂山素季率领的缅甸全国民主联盟代表团“积极引导缅甸民众,公正理性看待中国和中缅合作,为两国关系发展增添更多正能量”。

正能量需要涵育。“涵育”,主要是指个人修养的涵养化育,强调个人修养的培养过程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不断累积的过程。“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说明负能量的传播速度和对社会的负向冲击力远远大于正能量。在市场经济下,人们更注重个人利益和自我保护,因此,负能量更容易大行其道,正能量更容易成为稀缺资源。正能量的涵育过程,也就是正能量的激发、凝聚和传递的过程。二、网络新常态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涵育正能量面临的挑战

网络新常态,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是网络时代与传统的媒体时代相比较,所呈现的新的常态性特征;二是从互联网本身的发展来看,网络进入新媒体阶段呈现出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特征。网络新常态主要是指后者,即与早期的互联网时代相比,现阶段的中国互联网对社会和民众的影响所形成的新的态势。当今中国互联网传播,至少具有以下三个常态性的新特点:一是微传播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利用即时通信工具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感情、传递自己的所见所闻,利用公众号发布有主题的系列内容。二是自媒体已成为网络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发言人”,个个都有“麦克风”,都可以成为意见表达的主体;无论男女老少,人人都能平等地参与对话,网络已成为弱势群体表达利益诉求的首要来源。三是互联网安全上升到国家安全的程度。网络安全已成为各个国家高度关注的新的安全领域。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

新常态下的网络环境,也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涵育正能量带来了新的挑战。

首先,新常态的网络环境下,多元化的信息来源影响着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今中国的最大正能量,也是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世界,是各国文化的融合。不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强势文化主导着互联网,传播着西方的价值观。当前的互联网中,全球13个根服务器中的主根服务器和9个辅根服务器在美国,其余3个辅根服务器分别在英国、瑞典和日本。信息来源的多元化,直接影响大学生价值判断的多样化。多元化的信息来源消减着人们对曾经定论的党史军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信任。网络已经成为一个影响当代大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只有去主动适应这种变化,迎接挑战,才能在网络化的背景下,让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其次,新常态的网络环境下,过度放大的负面情绪影响着大学生对课堂正能量的认同。在网络环境下,学生的信息来源不再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及老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越来越需要艺术。课堂上,单纯的说教已经难以吸引学生对课堂的持久的关注。来自网络的过度放大的负面情绪影响着大学生对老师课堂正能量的传播。

最后,新常态的网络环境下,网络名人的效应影响着大学生对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评价和定位。网络造就了一大批网络名人、红人。网络名人具有影响力大、传播力强、活跃度高这三个基本特征。一些网络名人的粉丝动辄达到几百万甚至几千万。在微博上曾流行这样一个比喻:粉丝数量超过100的微博是一本内刊,超过1000的是布告栏,超过1万的是一本杂志,超过10万相当于一份都市报,而超过1000万就成了一家高收视率的电视台,由此可见网络名人效应的影响力。网络名人的言行并非都是正能量型的,其不当言行对社会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首要来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由于其承担的使命的特殊性、教学内容的意识形态性,在外部环境的冲击下,要获得与专业课教师在大学生心目中同样的形象定位和教学实效,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三、网络新常态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涵育正能量的实现途径

新常态下的网络环境,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涵育正能量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方式和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承担起涵育正能量的使命,也需要多管齐下。

一是增强职业自信,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成为引领大学生正能量的人生导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涵育正能量的推进,教师是关键。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自信,首先要通过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任职资格制度、完善教师培训培养制度以及建立高效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聘教授制度等,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的整体素质,包括科研的素质、教学能力的素质等。其次,学校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提供适宜的支持和保障的条件。一个人职业自信的培育,首先来自与自己身边人的互动中,身边事的影响中。学校的支持和保障体现在学校内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对相关主题活动的支持以及相应的经费投入。最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职业自信来自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的提升。网络新常态下,传统的“我讲你听”的模式已经不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而要求课堂教学不仅要有激情,更要有内涵。面对多元化的价值判断,教师需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教育需要“润物细无声”。

二是优化教学内容,夯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涵育正能量的主渠道。优化教学内容,需要在正能量的涵育中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界定了当今中国正能量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应以多种路径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中。优化教学内容,需要关注重大的政治和理论热点。网络为大学生获取时政热点、关注社会焦点问题提供了便利,也为教师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材料。网络新常态下,教学内容更需要与时俱进,教学课件更需要及时更新。社会突发的重大热点,特别是那些有争议的学生感兴趣的焦点事件,需要教师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即时的价值判断取向予以引导。

三是创新教学形式,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涵育正能量的抓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在传播正能量方面的独特作用,以多种方式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互联网的有效结合。利用网络优势资源,参与全国的“同上一堂网络思政课”,让本校大学生享受国内最优的教学资源。抓好教研室集体备课这一平台,由对某一问题有研究的教师录制本校的“同上一堂时政(理论)热点课”,让大学生能够在同一时间分享本校思政课教师对时政(理论)热点问题的分析。借助学校的微信、微博、微视频等新媒体平台,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与社会的互动。网络新常态下,慕课和翻转课堂的出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的更新提供了一个思路。不过,虽要重视慕课和翻转课堂的运用,但不能以此替代传统的课堂教学。

四是开展主题活动,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涵育正能量的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题活动是结合教材、学生以及时政热点问题,组织大学生参与的重要形式,对实现党的重大决议、公报等最新精神的“三进”,推动所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与现实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关注热点问题时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等,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四、四川大学“概论”课“8秒正能量——新常态·微观察”主题征文的基本经验

2015年春季,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研室组织了“8秒正能量——新常态·微观察”主题征文活动,全校近万名选课同学参与该活动,通过班级预排和教研室组织的复评和终评,借助四川大学官方微博和微信的推送,推动了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正能量的涵育从校内延伸到网络,从课堂延伸到社会的互动。这一主题活动,其经验来说,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以全力打造正能量为主题活动的目标。社会需要更多的正能量,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更是如此。“新常态·微观察”主题征文,让大学生以个人的视角、积极的眼光去认知国家,去观察社会,去发现自己周围的点点滴滴的变化,树立对社会的正确认识。作品中,同学们用诗一般的语言诠释了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新变化。“君不见,徐徐清风拂面来,廉泉让水细细开。”“经济发展速度慢下来了,是为了擦掉自己满身的污垢,因为环境需要治理;是为了修养自己疲惫的身躯,因为结构需要调整;是为了重寻自己前进的方向,因为中国发展方式需要转变。”同学们用诗一般的语言分享了他们眼中四川大学的新变化。从同学们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学校的人性化管理让同学们感受到了四川大学对学生的关爱,看到了学生管理中严格的围合管理与宿管阿姨贴心的问候,看到了方便学生自主讨论和师生互动的教室里电子白板与桌椅的布置,看到了图书馆提供的温馨的自动借还书服务与图书超期归还提醒,看到了同学们谈论着新启动的“热水进寝室”工程等。这些由同学们去发觉、总结的正能量的凝聚和传递,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爱校的情愫。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的一种体现。

二是以完善的组织领导构架为涵育正能量的体制保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研室开展的“8秒正能量”活动,是四川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123+X”教学改革的一部分。学校、学院和教研室构成了一个开展主题活动的有机整体。教研室内形成了教师组织、助教协助学生参与的分工合作体系。宣传部为“8秒正能量——新常态·微观察”征文提供了选题指导和新媒体传播的平台。教务处在主题实践学分的认定、小班化展示以及助教安排等方面给予了支持。学院是征文活动的统筹策划者。

三是以注重教师和学生自我教育为涵育正能量的基点。“8秒正能量——新常态·微观察”的主题征文也是学生和老师的自我教育过程。同学们参与征文,以自己的视角来观察和认知社会及学校的变化,并通过新媒体来展现自己的作品,是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种自我教育、自信展示的过程。老师们在自己的朋友圈、微博上对征文作品进行转发,这也体现了四川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自信。

四是以充分运用新媒体为涵育正能量的技术支撑。本次征文活动在传统的班级展示的基础上,增加了新媒体展示的环节,实现了个人参与和集体参与的统一、课堂参与和社会辐射的统一。在四川大学宣传部的支持下,本次进入复评阶段的160余篇征文,分别通过四川大学新浪微博和四川大学官方微信平台对外展示。微博展示从2015年5月13日开始,一个月内展示了18期,每期展示9~10篇,平均每天的阅读量为1.5万,总阅读量达到46万。微博、微信的推送过程,吸引了同学们及社会的关注,出现了许多感人的点评,达到了涵育正能量的目的。

浅析实践性和实效性相结合推进“概论”课改革——以“四个全面”融入“概论”课为例

四川大学 纪志耿 张丽琴摘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已经写入2015版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但鉴于本课程目前的教学活动中仍面临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兼顾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可操作性与实效性,重视课程设置、理论联系实际、关注时政热点、竞赛促学、改进考核机制。关键词:“四个全面” 实践性和实效性 “概论”课程改革“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指导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已经写入最新版的“概论”课程中。该课程的学习旨在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教育,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认识和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增强投身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但目前“概论”课的实际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革新,增强它的实效性。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概论”课的关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概论”课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理应被包含到该课程中。“概论”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重点,反映了党的领导集体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总结我国发展实践,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探索、新实践的重要成果,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进入一个新的境界,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最新版的“概论”教材,在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写进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增加了“全面深化改革”;在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第二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增加了“全国依法治国”;在第十二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增加了“全国从严治党”,把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纳入其中。二、当前“概论”课实际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主观认识上的偏差

首先,从学生方面来看。与专业课相比,学生不重视作为公共课的“概论”课,上课的目的只是完成学校的任务,修得学分,课堂上“低头党”“手机党”普遍存在;一部分同学不了解课程本身及开设的意义,认为学习这门课程用处不大;更有甚者存在歪曲认识,产生反感、排斥情绪;学生听过“四个全面”,但对其具体内容、意义、现实表现、影响并不清楚,也不关心。其次,从老师方面来看。毫无疑问大多数老师能够做到尽职尽责,完成教学目标。但不可否认,的确有一部分老师同样没有对这门课给予足够的重视。他们只讲课本知识,对于“四个全面”这样的最前沿理论涉及很少,收集资料也很有限,无法深入挖掘其价值意义。最后,学生和老师对“概论”课的认识相互影响。学生对课程的不重视,抑制了老师讲课的激情,影响课堂效果;老师如果没有对课程表现出科学的态度,不积极引导学生,不给予重视,将直接影响学生对这门课的态度和看法,这样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更为可怕的是,学生会逐渐形成“概论”课不重要这一刻板印象。(二)教学方式的落后

目前,高校的大多数老师主要采取的还是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是课堂的主角,讲的时间长,内容多,理论性强。这种“满堂灌”的方式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只能机械地吸收,阻碍了学生积极思考。即使很多老师采用了多媒体手段,通过PPT、与课堂相关的视频来实现教学,但同样没有使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得到很好的发挥,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导致课堂氛围死气沉沉。(三)实践性教学的困难

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但在实际教学中的可操作性上还有一些困难,如实践性教学基地建设问题、时间安排问题、组织管理问题、安全问题和经费问题等。这些都是在实际运行中会遇到的实实在在的问题,影响到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加以解决。(四)考核机制的单一“千人一面”与“千人一卷”是对传统的理论课考核模式弊端最为形象的概括。“概论”课的考试功能,被简化和强化为检验和测评学生是否合格的唯一工具,而考试功能的简化和强化,又使学生将考试由教育的手段变成了教育的目的,死记硬背,使学生沦为考试的机器和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不仅严重扭曲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功能和本质,而且还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与能力的发展。(五)实效性的不尽如人意

师生对课程的不重视、教学方式、考核机制等问题导致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学生对理论的掌握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且只是应付考试的临时记忆,考完试后就弃之不理;学生对理论的具体内容、现实意义、与自身的关系很少探究;甚至一些学生因为对课程的不了解主观产生反感、排斥情绪,与课程设置的初衷背道而驰,导致课程效果不尽如人意。

通过以上分析,“概论”课实际教学效果与应达到的效果之间仍存在差距,它的作用应得到更大的发挥,具体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三、实践性和实效性相结合推进“概论”课改革的路径(一)树立正确认识,重视课程实际效果

教师首先要端正态度,认识到课程设置的重要意义,并联系实际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课程与自身紧密相关,帮助学生认识到其重要性。在讲课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学生的反应,注意教学效果的实现。关于“四个全面”作为“概论”课程的新内容,教师要收集最新信息,让学生了解“四个全面”由三到四的发展过程;让同学们清楚“四个全面”是以“中国梦”开篇,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统领,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两翼,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根本保证,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治国理政着力点,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放眼党的长期执政、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做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并已开始付诸实施;让同学们知道“四个全面”的提出,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表明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总体框架更加完整,日臻成熟。学生从总体上理解了“四个全面”的关系及其提出的重大意义,必然会从心底里开始重视它、关注它,这为以后有关章节关于“四个全面”的具体内容的学习树立了良好的开端,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二)利用相关资源,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这门课程理论性很强,面向的学生来自各个专业,非本专业学生可能理解上会有困难,需要借助实践,更生动、直观、形象,更有说服力地帮助学生去理解。第一,要着力发挥特色资源优势。比如可以带学生参加本地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感受改革带来的变化;引导学生观察保安执法、旁听司法审理、了解法律体系,增强学生法制意识;参观本地的教育基地、纪念馆、相关博物馆,了解党不断完善自身的领导;邀请党校老师为学生授课,使学生近距离感受从严治党的常态化和制度化;收集与本课题相关的本地故事用作讲课素材。第二,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实践基地等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当今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要把两者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可以把“四个全面”做成四个专题课件,比如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的课件,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各个方面,抓住各方面的典型,通过课件中的图片、表格、数字、视频等让学生能直观、真切地有所感受、有所体会,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第三,积极组织调查实践。学生可以通过采访市民,了解民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和期许;可以通过调查,关注家乡,关注社会,关注农村和城市的经济改革;可以参加普法服务活动,倡导大家用法律手段维护合法利益,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也可以设计问卷,调查民众对从严治党的看法。通过调查实践,学生能更接地气地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强化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践行力。(三)关注热点时政,引导学生各抒己见“概论”课教学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就重大的热点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在不同章节讲述“四个全面”的不同内容时,可以联系相关热点和经典案例引导同学们进行讨论;在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人均1000美元解决温饱问题的小康、2000年低水平、多层次的小康与2020年将要达到的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让同学们结合“户户住别墅,家家有汽车”, “天下第一村”的华西村与偏远、落后的农村来谈谈对将要建成的小康社会的看法;在讲“全面深化改革”时,让同学们讨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和“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进步,讨论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潮,讨论雾霾天气和“APEC蓝”,讨论“我爸是李刚”事件,讨论“老虎”“苍蝇”一起打,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建方面全方位理解我们正在进行的改革;在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时,教师可以在法治频道找最新案例引导学生讨论;在讲“全面从严治党”时,教师可以关注党的最近动态,从“三严三实”、群众路线来组织学生讨论。不同的同学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有助于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热点,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热烈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国家、关心时政的情怀和能力。(四)采取竞赛促学,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概论”教材把“四个全面”分开放到了不同的章节,老师可以在学期末组织以“四个全面”为主题的PPT演示比赛、辩论赛等,鼓励学生自己收集材料,形成一己之见,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然后以竞赛的形式互相交流,深入对“四个全面”的学习和理解。对表现突出者可以由老师带队组织外出考察,考察的学生回校后写出心得与同学分享。这样既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扩大学生眼界,把切身体会与课本理论联系起来。(五)改进考核机制,保障课程效果

要实现课程效果,考核机制应突出“三个注重”:第一,在考核内容上注重能力考核。在考试内容上,既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要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通过“四个全面”相关的材料分析题、撰写有关“四个全面”的小论文等形式锻炼学生搜集资料、整合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在考核形式上注重多样化考核。学生的总成绩由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组成。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发言、抽查笔记、撰写论文等方面的综合成绩,占总成绩的60%;考试成绩采取开卷闭卷相结合、论文写作、口头答辩等形式,这部分成绩占总成绩的40%。总成绩以百分制计算。第三,在考核机制上注重多种奖励方式并用。可以对参加“四个全面”相关比赛和活动的同学进行奖励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机,凡是在这些活动中获得等级奖的学生,都可以相应地获得期末考试免考、平时成绩加分、颁发获奖证书及奖品等不同形式的奖励,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学生对“概论”课的错误定位。“概论”课程的设置意义重大,在教学活动中仍需我们站在时代前沿,结合学生特征和课程特点探索实践性强、可行性好的改革策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坚定学生的道路信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概论”课成为让学生受益终身的课程,增强课程的实效性。参考文献[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文件.[2]张丽华.以改革考试评价模式为突破口,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 [J].改革与开放,2011(8):154.[3]唐冰开,张玉琳.“概论课”教学内容认同度的提升及其教学改革 [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5(2):33-37.[4]熊晓琳.构建立体课堂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J].思想理论教育,2015(4):74-77.[5]张小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创新——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 [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7):79-8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堂教学的途径和方法——基于“概论”课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四川大学 刘文静 邓宗豪摘要:高校思政课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阵地,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头脑”的重要途径。思政课教师一方面要更新教学内容,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合情合理嵌入课堂教学中;另一方面,也要从自身出发,掌握理论内核,武装头脑,提升个人魅力,让学生自觉接受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作为受众对象,学生个人也要转变认知态度,树立学习主人翁意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生共同努力,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入心入脑,并体现在行动中。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思政课堂 互动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该意见指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和重要原则,特别提出了应当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这为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战略任务,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项铸魂工程。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精神导引和文化支撑。青年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他们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思政课堂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预备建设者,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高度概括和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指明了方向,为其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提供了正确指南。在高校的思政课教育中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当代大学生朝着正确方向前进,实现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自觉”肩负“中国梦”这一伟大历史使命。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大学阶段的青年处在信息大爆炸的时期,是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导向就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生命线。大学生的思政教育贯穿整个大学教育,必须认真把握好这个教育的黄金阶段,这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学生头脑的主要途径,是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渠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教育中,是最有效、最直接,同时也是最为大学生所易于接受和习惯的接收方式。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努力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渠道的作用,通过这一着力点,最终真正进入学生头脑,指导学生的实际行动。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思政课堂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四川大学为贯彻落实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政策、实践、保障机制上,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堂的路径以及有效性也进行了多方的探索和实践。

在学校思政课堂教学内容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进入课堂的教学内容中。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为例。教师在教学中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育,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大学生深刻领会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之所以取得伟大的成就,除了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根本原因,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就是不断进行实践,并总结升华为理论。比如在“概论”课的讲授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核心价值观内容相结合: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上,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特征的体现;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的内在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走中国道路的精神保障;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讲授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里程,这还需要一个“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生态环境,更需要一大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校各部门配合,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在校园文化上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挖百年老校的光荣历史,建设历史文化长廊等。在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中,开展“8秒正能量”微视频活动、“新常态·微观察”征文、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视频等活动。这些都是有意义的,也是很有针对性的措施。然而,这些探索都是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探索,并不是最终举措。教育不是一时的,也不是一个实践活动、一个措施就可以一劳永逸的,这是前路漫漫的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紧抓不松懈,及时根据学生和教学反馈,不断调整,并制定新的方案。

当然,教学中教师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在进一步的教学实践中去加以解决。这些问题主要包括:

一是教学内容更新上有落差。由于不能及时更新教学案例,教师教学会出现生搬硬套的情况,理论和现实二者脱节,理论过于抽象,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导致大学生对思政课兴趣不高。

二是教学形式与学生喜好的方式有偏差,有时过于单一化、固态化。目前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在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得到了高度普及。但是,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广泛运用多媒体手段,也产生了一些误区和负面效应,从而背离了多媒体教学辅助思政课教学的初衷。比如人机对立、分离,忽视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使课堂陷入“冷漠”。因此,如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实践,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是高校思政课改革所必须考虑的事情。当代95后大学生在思维方式、价值判断、生活习惯、成长背景、个性追求等诸多问题上呈现出新的特点,因此思政课教师也必须改进、更新教育教学方式与手段,改善与提升教学效果,使青年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充满认同感和亲近感。传统单一的思政课授课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创新教学模式与手段势在必行。

三是学生自身认知的偏差,部分学生对思政课学习存在程度不等的学习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应付心理、逆反心理、厌倦心理、排斥心理,认为思政课的学习是国家的需要,与个人自身成长无关,被动接受思政课的学习。即使是学习了思政课,也只是为了期末修得一个满意的学分,在学习动机上有很大的功利性。而这些心理障碍一旦形成,不论大小,势必会影响思政课对大学生思想上的教育功能和导向功能的发挥效能。思政课是我们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正能量的主渠道,如果主渠道不能有效发挥其传播功能,那么,体现我们时代需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就不能很好地为当代大学生提供思想上的正确引领作用。

四是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渗透进学校,致使部分学生沾染上不良的思维习惯,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出现了偏差。而良好的社会风气是巩固学校教育成果的有力保障环境,会形成学校与社会联手育人的强大合力,最大化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入大学生头脑和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度。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堂教学的途径和方法(一)教学内容上,教学中章节教授要与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实现无缝对接、融会贯通

高校思政课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观教育时,应根据课程特点,在教学内容上有所侧重。“概论”课主要讲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是为了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在教学内容设计上,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与时俱进更新的科学体系,是党的理论创新的成果,需要我们任课教师在讲授本门课程时,注重它的发展性和开放性,既要做到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与时政热点相结合,又要根据上课学生的特殊性灵活设置课堂内容。现在大学思政课面向的学生主体是以95后为主的群体,他们较以前的学生有更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更为显性的表达能力,他们的思维更具有敏捷性,对时政热点的思考的关注点是比较独特和新颖的。在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的教学中,根据面向学生的独特性,可以依时依地多设置些互动讨论课,结合教材和当前时政热点,化抽象的理论为现实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以热点问题——生态文明为例,问题是“生态文明理念如何贯彻和谐平等?”生态文明理念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相连、理念统一的。生态文明理念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而同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平等理念就是与之相通的。和谐、平等不仅是人与人的和谐、平等,人与社会的和谐,更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平等,人不能以自己是统治者的身份对自然为所欲为、肆意破坏。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就会很直观地理解生态文明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合情合理的。积极的讨论与交流,既是老师了解学生的最直观的有效渠道,也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定制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式的有效依据。同时在讨论中教师能及时根据学生的思想观点,加以合理的引导和规范,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能在头脑中形成认知,更能在内心里认同,在实践中践行,学之乐意、学之有效、学之有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融入教学实践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从而真正达到教书与育人的功能。(二)教学形式上多样化、新颖化、创新化

教学实践的形式多样化,课上教学与课下实践活动有机结合,互促互通,借鉴以往微视频活动经验和暑期实践、社会调查考察活动等,亲民、走心,促进价值观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课堂上多媒体教学,课下新媒体交流,师生互动频率增加。加强课堂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时效性与针对性。

教学中注重现场交流。卢梭曾说过千万不要干巴巴地同年轻人讲什么理论。如果你想使他们懂得你所讲的道理,你就要用一种东西去标示它。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脱离实际生活,凌驾于生活之上,成为脱离学生主体的“高大上”的东西。而实践就是用来标示思想政治教育接地气的最好的方式。教师可通过具体实践的切身体验来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从而在内心里生化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崇高之义。在“概论”教学实践中,教师在开课的第一节课上,问学生中有没有湖南的甚至湘潭的,然后就给这几个同学布置了一份小任务,要求他们就自己所感受到的,和大家分享下伟人毛泽东的系列故事。在课上教师就感觉到了同学们在听到这个“作业”时的惊讶和新奇,以及做这份“作业”的同学的无上光荣感。在第二节课上,湖南的同学准备得很充分,一些小事情都被描述得很亲切,而且很让人长见识,让其他同学切实感受到了毛泽东的个人魅力,感受到了与史书不一样的全方位的伟人,更是一个很接地气的伟人。这是一种极其有特点的开课方式,也是成功的,这从课上同学们的积极互动和热切眼神中就能感受到。在学生汇报结束后,教师首先肯定了汇报学生的辛苦努力,并补充了一些。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向伟人学习,学习他爱读书、爱劳动、常反省、常运动的好习惯。95后的学生较前一代有更多的个人独立思维意识,更容易受到外来新鲜事物和思想的冲击和影响,更多地脱离了劳动实践,想当然的甚至不合时宜的道德观部分充斥在他们的头脑中。伟人的亲民、“下课堂”(即非教师讲授的课堂教育)教育能更直观、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地生长在大学生的价值观中,从而在他们的生活实践中潜移默化地起作用。

当然,教学方式是多样的,有效的教学手段也是多样的,教无定法。再有新意的教学方式如果不实时更新,也会渐渐失去它的预期效果。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仅要结合自身所学、自身所长,更要考虑所教的受众群体的特点、当前需求,不断调整教学方式,以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做到教育的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达到教育的效果,引领大学生自觉自主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教师、助教、学生的三方良好互动,相互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马克思说过:“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高校教师是掌握和传播理论的最有力、最有利的群体,学生因为多年的学校教育,更崇尚教师的地位,很容易受到教师的影响。因此,高校教师应该身体力行,加强学习,与时俱进。加强言传与身教的双向互动,一方面要通过全面、精准的解读,提高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和时代性,提高知识信息的说服力,增强理论的引导力,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科学的认知和理解,即言传;另一方面要紧密结合自身多年的成长经验及对社会现实的感知,为学生提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示范,即身教,感染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观认知。同时,在教学评价上,也要合理安排卷面比重与平时比重,课上比重与课下比重,督促大学生进行自我实践和检验,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自主建构,做到知行统一。

助教,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帮手,也是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头脑”的有效辅助。思政课是高校的公共课,每一位任课教师面对的不是几十人的学生群体,而是几百人的大群体。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疑难问题,以教师的一人之力不可能随时随地“照顾”到每位学生的疑难困惑。在这种情况下,研究生助教起到了弥补教师与学生一对多的沟通不到位的缺口,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起到桥梁与纽带的作用。学生助教生活在同学们中间,其自身的角色决定了他们更了解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从而对教师教学和师生之间更有效的交流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助教不仅要协助教师教学,而且要加强同学间的交流。教师在课堂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讲解后,学生都有自己的理解方式,助教与学生易于交流,具有相应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可以以“过来人”的角色帮助学生解惑和理解。这样既解决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又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形成了友好、和谐的师生氛围。助教对于学生所面对和反映的问题要综合起来反馈给教师,再由教师依情依势调整教学实践。这样助教就架起了师生间的桥梁,使教师能及时发现“教与学”的不足。师生互动、助教与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合力就能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头脑。

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堂教学的努力,教师、助教只是一个方面,学生才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是我们努力的目标。从学生自身来讲,首先要去除功利心理,树立学习主人翁意识,提高对社会时政的关注度,增强社会责任感,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度、认同度和践行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个行为规范具化在行动中,而不只是在卷面上。当然,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对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是具体的,必须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动员人们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把‘三个倡导’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增强自觉奉行和日常践行的能力”。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政课堂教学实践的融入途径和有效路径是不止一条的。教师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和总结,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融入思政课教学中,更有效地发挥思政课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细化”教学的关键环节及设计

四川大学 吕志辉摘要:课堂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组成部分。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切实增强教学实效性,发挥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帮助大学生学会用正确的立场与方法观察世界、观察当代中国,必须在深入研究课堂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推进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管理和教学自我评价这四个关键环节的精细化。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精细化教学 课堂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如何把主渠道作用发挥好,顺利完成“理论武装”任务,充分体现思政课的实效性,是摆在高校思政课教师面前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当前,思政课一线教师有必要深入参与到思政课课程建设上来,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质量。在思政课课程建设这一复杂系统工程中,课堂教学是最重要、最核心的组成部分。要想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实效性,让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信”“真懂”“真用”,并学会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及方法观察世界、观察当代中国,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聚焦课堂,深入研究和把握课堂教学规律,对课堂教学进行精致设计、精心实施、精细管理、精确评价,也就是要重点把握好“精细化”课堂教学的四个关键环节。俗话说:台上一刻钟,台下十年功。作为一种教学理念,“精细化”课堂教学并非是呆板地按章办事、循规蹈矩,而是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态度的综合展示,也是教学方法、教学技能的综合运用。对此,思政课教师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一、“精细化”课堂教学设计“精细化”课堂教学设计是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基础。它指的是教师在课前对下一步即将展开的教学过程进行精心预设、模拟演示,细化课堂教学中可能经历的各个环节,也就是说,要对课堂教学进行精致设计。在对课堂教学进行设计之前,首先,教师要内化教学内容。何谓内化?就是要理解、分析、熟悉、消化教学内容,具体包括厘清教材知识体系以及确定教学要点、重点和难点等。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要搞好教学,扎实的理论功底始终是非常重要的。理想信念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思政课教师必须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党的光荣历史和传统、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党确立的一些创新理论和中央最新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逐步夯实理论功底,确保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教师只有自己学习、领会深了,把握准了,从思想上真正接受了,才能非常自信地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真正体现思政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其次,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设计前还要展开充分的课前调研,了解学生需求,把握学生思想动态,以便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最后,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内容应该包括明确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媒体、细化教学流程以及如何进行教学管理等方面。在对课堂教学进行精致设计的过程中,思政课教师一定要充分考虑这门课的特点、肩负的历史使命以及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形势,“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1]结合起来”,尽量想办法采用一些生动形象、灵活有效,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着眼于构筑一个更加开放的教学体系。二、“精细化”课堂教学实施“精细化”课堂教学实施是思政课课堂教学的核心,最能真实反映一位思政课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与教学水平,教学效果的优劣也主要通过这一阶段来体现。思政课课堂教学实施的精细化应体现以下两方面要求:一是要把握好政治方向。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国家对公共政治理论课有更高和更特殊的要求,讲授思政课的首要任务是必须把握好政治方向。因此,思政课教师应具有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一定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来组织教学,坚决贯彻落实国家统编教材的基本内容,吃透中央相关最新文件精神,确保能做到“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杜绝有损国家利益和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言

[2]行”。二是在授课过程中力求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阶段做到精心、细致,力争把每一节课都上成精品。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在对授课内容的把握、课堂教学节奏的控制、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等方面下足功夫。衡量一堂思政课是否体现了精细化的要求,笔者认为,应该有下面几项指标。(一)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全程参与、有效参与

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教学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几乎成为共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答疑、解惑。所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是衡量课堂教学质量最重要的指标。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听课动态,了解学生是否投入,是否专注,是否能听懂授课内容,从而避免出现那种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学生在教室里昏昏欲睡的状况。因此,为了有效提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必要设计一定的互动环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比如,抽学生起来回答某个问题,就某个议题组织学生讨论,布置一个课堂小作业,搞一个课堂问卷调查,等等。总之,“问题导向、学生参与、师生互动”,是思政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二)师生关系是否和谐、融洽

这是衡量课堂教学质量的又一项重要指标。一堂好的思政课,课堂气氛一定应该是宽松、舒适、和谐、融洽的。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之间展开平等对话,进行友善、坦诚的沟通与交流。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我们对授课对象及思政课本身的性质和特点要有一个清醒的认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