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三百首(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3 02:38:12

点击下载

作者:周娜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唐诗宋词三百首

唐诗宋词三百首试读:

前言

在中华文学的发展过程中,诗和词是两颗璀璨的明珠,闪着智慧而耀眼的光芒,被无数人传诵和喜爱,为世界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谈及诗歌,我们必须要追溯到文化艺术的源头,那时,先民们为了表达对自然、神祇、生命的崇拜,便以唱的形式把内心的情感释放出来。这种“唱”既属音乐的范畴也是诗歌的原始雏形,是人类表达情感,将天、地、神、人巧妙融合在一起的最佳载体。将诗歌集合为“经”的过程中,诗歌作为一种文体,已经走入寻常百姓家,所以才有了《诗经》。而中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莫过于唐代了,是唐人将诗歌推到了空前绝后的高度。词的发展相对诗歌要晚了许多,始于汉,定型于唐、五代,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地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而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而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典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练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唐诗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王勃、骆宾王、卢照邻、杨炯、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高适﹑岑参、柳宗元、孟郊、韩愈、白居易、卢纶、李贺、李益、刘禹锡、贾岛、张继、韦应物、李坤、元稹、张籍、戴叔伦、顾况、李商隐、杜牧等一大批著名诗人。今天可考的唐诗作者3700多人,存世唐诗54000余首,可见诗歌在唐朝发展的盛况。

宋词不同于一般宋诗的散文化、议论化,善于将抒情与写景完美结合。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宋代演为许多中调和长调,在曲折动宕、开阖变化中,使情景紧密交融,其细致、具体、微妙处,有的甚至胜过唐诗。而且,宋词又长于比兴,多以微妙而又细致的比兴手法,藉景物表达内心复杂而隐幽的感情,常以香草美人的传统来寄托政治上的感慨,感人至深。此外,宋词形成了众多的艺术风格。宋词虽沿袭着唐五代的传统以抒发感情、性灵为主,形成“诗庄词媚”的分野,以婉约为宗,但后来由于时代生活的变化,题材的扩大,艺术个性得到重视,艺术手法渐趋多样,所以使宋词风格在婉约和豪放之外,兼有真率明朗、高犷清雄、典雅精工、骚雅清劲、密丽险涩等多种风格。宋词发展过程中,涌现出柳永、李清照、秦观、晏殊、晏几道、周邦彦、姜夔、辛弃疾、苏轼、岳飞、陈亮、陆游、欧阳修等一大批著名词人。今人唐圭璋《全宋词》辑录,共收词人1300余家,词近20000首。孔凡礼《全宋词补辑》,增收词人百家,词作四百多篇,可见词在宋朝发展的盛况。

我们在谈及中华诗歌和词时,往往会脱口而出“唐诗宋词”,这是人们对唐诗宋词最好的礼赞和认可。有关唐诗宋词的选本层出不穷,它们之所以有广泛的阅读基础,这与我们弘扬与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我们在选编过程中,从读者的角度出发,每一首诗、每一首词都是一道道精神飨宴,相信读者能够在汲取精神养分的同时,又为中华文化拥有博大精深的唐诗宋词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因为《唐诗宋词三百首》不仅能点燃你智慧的火花,更让你的心灵沐浴在思想的殿堂里!上篇  唐诗

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强大的国力、兼收并蓄的文化精神与丰厚的文化积累,为唐诗的繁荣准备了充足的条件。众多伟大、杰出的诗人把中国诗歌艺术推向高峰。唐诗的基本形式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骆宾王·咏鹅【作者简介】

骆宾王(约619~?年),婺州义乌(浙江义乌)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在四杰中他是存留作品最多的,他的写作风格在当时享誉一时。其诗内容广泛,格调高远,多感叹个人遭遇、抨击社会现实之作。

咏鹅

鹅,鹅,鹅,曲项①向天歌②。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③清波。【注释】

①曲项:形容鹅弯曲着脖子。

②歌:指鹅长鸣。

③拨:划动的意思。【语译】“鹅!鹅!鹅!”一群鹅儿,面对着蓝天,伸着脖子对着天空鸣叫着。清澈、碧绿的水面上漂浮着白色的羽毛,红色的脚掌就像船桨一样来回拨动着。【赏析】

诗的第一句连用三个“鹅”字,采用一种反复的手法,可以看出诗人对鹅的喜爱程度,增加了感情上的效果。接下来描写了鹅鸣叫时的情景,让人感觉像亲耳听到一样。

鹅的叫声嘹亮。把鹅伸长了脖子、仰天长鸣的形象写得十分生动。显得有明显的层次感。前面两句,叙述鹅在陆地上的情景,接下来则写鹅群到水中悠闲洑水的情景。诗人用一组对偶句,从色彩方面衬托了鹅群戏水的热闹景象。

鹅雪白的羽毛和碧绿的江水形成鲜明对比,同时,红色的鹅掌和碧绿的水面又相互映衬着,在这组对偶句中,动词的运用也恰到好处。“浮”字说明鹅儿在水中悠然自得。“拨”字说明鹅儿在水中掀起了水波,描绘了一幅水波荡漾的画面。诗人将动和静完美地结合起来,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于易水送人

此地别①燕丹,壮士②发冲冠③。

昔时人已没④,今日水犹⑤寒。【注释】

①此地:本意为这里,即这个地方。文中指易水的岸边。

②壮士: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

③发冲冠:形容人极度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顶起来了。冠:指帽子。

④没:死,也可作“殁”字。

⑤犹:仍然。【语译】

就在易水的岸边,荆轲和燕国太子丹分别,前去刺杀秦王。悲歌响起,壮士们十分愤怒。那时的悲歌是为逝世的人所咏唱的,如今,只有易水的波浪,还像往常一样的深寒。【赏析】

诗的第一句就点明了送别友人的地点。紧接着就说出了送别场面的悲壮和慷慨激昂的人物心情,表现了诗人对荆轲的尊敬之情。在易水的河畔送别友人,很自然地想起了荆轲的故事,看上去这种写法有些突兀,但其实是诗人自己内心的想法。

他没有选择一些平常人分别时的情景,这种独特的手法,反映了诗人心中蕴藉着一份愤怒之情,借过去感慨现在,把曾经在易水分别和现在易水送人进行了对比,是诗人为下文抒情奠定了基础。

诗人接着写向了过去,也表现了现在的感情,抒发了诗人的感慨之情。这首诗的中心句是第四句,“寒”字把作者的感情移向了别处,这也是本诗的精华之处。作者在易水河畔送别友人,不仅感到寒气逼人,而且觉得心灰意冷。诗人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孤身生活中活着,只能向最好的朋友诉说自己远大的抱负和无限的愤懑。

诗人感怀荆轲的悲壮,既是对自己的一种感叹,也是对离别友人的一种鼓励。这首诗题为送别诗,可又没有明确送别的人,但“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分别场景就像在眼前。可看出这首诗巧妙的构思。

诗人要送别的人,定是自己的知己挚友。因为只有是最好的朋友,诗人才愿意向他倾吐心声,而省略了送别的老套路。诗人怀才不遇,受人陷害,爱国的心志没有办法施展。他在送别友人的时候,通过怀念过去的事情,表现了对古代英雄的钦佩之情,也寄托了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慨,倾诉了自己无处可洒的满腔热血。

全诗充满了深沉的情感,含蓄地表现了诗人的心情,摆脱了初唐的诗风影响,同时标志着唐代五言绝句的快速发展,为唐诗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卢照邻·长安古意

卢照邻【作者简介】

卢照邻(约632~约695年),幽州范阳(河北省涿州)人。自号幽忧子,与杨炯、王勃、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杨炯誉之为“人间才杰”。擅长诗歌骈文,尤擅七言歌行,意境清迥。对推动七古的发展有贡献。

长安古意

长安大道连狭斜①,青牛白马七香车②。玉辇③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

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④带晚霞。百尺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

游蜂戏蝶千门⑤侧,碧树银台万种色。复道交窗作合欢,双阙连甍垂凤翼。

梁家画阁中天起,汉帝金茎云外直。楼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讵相识?

借问吹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比目鸳鸯真可羡,双去双来君不见?生憎帐额绣孤鸾,好取门帘帖双燕。

双燕双飞绕画梁,罗帷翠被郁金香。片片行云着蝉鬓,纤纤初月上鸦黄⑥。

鸦黄粉白车中出,含娇含态情非一。妖童⑦宝马铁连钱,娼妇盘龙金屈膝。

御史府中乌夜啼,廷尉门前雀欲栖。隐隐朱城临玉道,遥遥翠幰没金堤。

挟弹飞鹰杜陵北,探丸借客渭桥西。俱邀侠客芙蓉剑⑧,共宿娼家桃李蹊。

娼家日暮紫罗裙,清歌一啭口氛氲。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

南陌北堂连北里,五剧三条控三市。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气红尘暗天起。

汉代金吾千骑来,翡翠屠苏鹦鹉杯。罗襦宝带为君解,燕歌赵舞为君开。

别有豪华称将相,转日回天不相让。意气由来排灌夫,专权判不容萧相。

专权意气本豪雄,青虬紫燕坐春风。自言歌舞长千载,自谓骄奢凌五公。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惟见青松在。

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⑨。【注释】

①狭斜:泛指小巷子。

②七香车:泛指用多种香木制成的华美小车。

③玉辇:泛指贵族的车。

④流苏:以五颜六色的丝线制成的小穗子。

⑤千门:泛指宫门。

⑥初月上鸦黄:那时女性额头上用黄色涂成弯弯的月牙形,是当时的一种妆容。

⑦妖童:泛指轻薄子弟。

⑧芙蓉剑:这里泛指宝剑。

⑨裾:指衣襟。【语译】

长安大道连接着小街小巷,牛、马和豪华车子穿行其中。贵族的车子络绎不绝,纵横在家门外。雕着龙和挂着凤嘴流苏的精美车子,日夜穿梭在街上。百尺长的游丝在空中飘摇着,一群鸟儿朝着花鸣叫。宫门两侧飞着五颜六色的蜂蝶,树是绿色的,台子是银色的,透过阳光折射出各种颜色。富贵人家的阁道、交窗上刻着合欢花的图案,两座望楼连着房脊的双阙,远远望去像是一只金凤垂翅。梁家的阁楼看上去直插云霄,汉武帝建的铜柱高耸入云。阁楼上的仕女和别人对望,却不知对方是谁,就算路上相逢,又怎么能够相识?她们曾经一起吹箫,一起学习舞蹈来度过青春岁月。她们觉得只要能和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怎么样都是值得的,根本不会去羡慕神仙眷侣。比目和鸳鸯真是值得羡慕,只是我们看不见他们成双结对地出游。宁愿把门帘贴上双飞的燕子,也不愿给帐前绣上一只孤凤,最不喜欢帐前绣着帷幔和翠色的羽被撒上郁金香料。两边的头发就像浮动的轻云,把它梳成蝉翼般的模样,在额头涂上鸦黄。随车出游的女子个个都精心装扮,她们婀娜多姿。轻薄的子弟骑着骏马,盘龙纹的铰链圈里坐着漂亮的佳人。现在御史府前都可以听到乌鸦的叫声,廷尉府门前的树上还有栖息的雀鸟。车上可以看到府邸旁豪华的道路,远处坚固的河堤都被车上的帷幕遮住了。有人在杜陵北打猎,有人在渭桥刺杀官吏,最后带着剑的刺客都被欢快之地吸引了,和那些女子共宿。刺客日夜想着那些佳人,她们优美的歌声、身上散发出的香味充满了整个房间。他们每晚都和佳人行乐,到早晨,他们又骑着马像飘浮的云一样。他们脚下的路就连着欢快之地,长安街道和市场连接着。翠柳拂动着,槐枝在地上垂着,到了晚上就热闹非凡。禁军的骑队来时也是在这里饮酒,那些佳人的衣裳会为他们解开,佳人也会为他们跳舞。将相都是显贵之人,待在皇帝身边互不相让,他们处处排挤贤臣。专权的人都以为自己是英雄豪杰,骑着马都显得得意扬扬。那些女子认为自己的舞技优于别人,各位枭雄也认为自己的富贵超过了五公。这些事情都会有改变,往日的豪华府邸,如今只剩几棵青松。汉代扬雄仕途失意后,自己不甘于寂寞,便潜心著书,最后成名了。剩下的只有南山的一些桂花了,它飘下来落在路人的衣上。【赏析】

这是一首抒情的诗,采用了和宫体诗相近的诗体,但诗中的思想感情却与宫体诗大不相同。它的辞藻虽然华丽,但不浮艳。诗对描写的对象极力渲染,并且还带有“劝百讽一”的意思。

本诗描述了富贵人家奢华、享乐的生活。首联直接展开了长安的平面图,大街和小巷交织着。次句就进入了街景,还有无数的精美车子,在街上川流不息。这样清晰的纲领,给后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接着,更加清晰地加以叙述:玉辇纵横、金鞭络绎、龙衔宝盖、凤吐流苏……如文漪落霞,舒卷绚烂。这些执“金鞭”、乘“玉辇”、车饰华美、出入于公主府邸、王侯将相家的,都不是普通人物。“纵横”一词可见人数之多,络绎不绝。这种场面从“朝日”延续到“晚霞”之时,始终没有停止过。在长安,不仅人是忙碌的,就连景物也是繁忙的:写“游丝”是“百尺”,写“娇鸟”则成群,“争”、“共”二字,凸显了闹市的繁华景象。用景物来衬托热闹的长安。接着描写了长安的建筑,而由“花”带出蜂蝶,用蜂蝶踪迹牵带出常人无法见到的宫禁景物,笔法精巧。

作者并没有对宫室结构展开全面描写,只展现出几个重要的镜头:宫门,多种颜色的楼台,精细雕刻的合欢花图案,饰有金凤的双阙宝顶……使人通过这些辉煌的景象,看到整个宫殿的华丽。叙述到豪门府邸,笔调更为简洁:“梁家画阁中天起。”其势雄壮可比汉宫的铜柱了。这飞扬的笔墨,一览无余的画面,令人目不暇接。于是,在宽阔大道和狭窄小巷的平面上,建立起画栋飞檐的精美建筑,成为感观上的大“舞台”,这就是上层社会的人的生活。这部分花了不少笔墨,写出的景象也构成全诗的主题背景,下一部分的各种人物依旧是在这背景上活动的。

长安,如同人的海洋,人之众多竟至于“楼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讵相识?”这里“豪贵骄奢,狭邪艳冶,无所不有”。诗人对富贵人家的生活并没有全面描写,却用大篇词语来写豪门女子的景象,通过她们的生活、情感,可见豪门的景象。“借问”四句和“比目”四句,用最简单的语言,一问一答,男女各有自己的心意。“比目”、“鸳鸯”、“双燕”一连串成双成对的事物和“孤鸾”相比较,“何辞死”、“不羡仙”、“真可羡”、“好取”、“生憎”一连串果断的表现,写出了恋爱的痛苦和炽烈。

通过对歌女细腻的描写,从中反映出长安的人们对于感情的期盼。诗人以双燕为引导语,深入舞女的闺房,是如此的香艳;写到她们的妆容,都是妩媚娇艳的,“含娇含态情非一”。经过一番细心的装扮之后,就乘着属于自己的香车宝马,随尊贵的主人一起出游了。这一部分结束的二句“妖童宝马铁连钱,娼妇盘龙金屈膝”和篇首的“青牛白马七香车”相呼应着,标志着对长安热闹景象的描写告一段落。下一部分叙述了长安人的夜生活,没有再涉及豪门情事,是为让不同角色的人物登场“表现”,同时,从这些人的生活也能得知豪门的各种生活情况。可见诗人用笔的精密。虽然此诗用了大量华丽的辞藻,但大体上给人的感觉还是舒服的。前面华丽的辞藻,后面纵横对比则转为清词了,整体布局合理,给读者一目了然的感觉。曲池荷

浮香①绕曲岸②,圆影③覆华池④。

常恐秋风早,飘零⑤君不知。【注释】

①浮香:泛指荷花散发的香气。

②曲岸:形容河边堤岸的曲折。

③圆影:泛指圆圆的荷叶。

④华池:漂亮的池子。

⑤飘零:飘落。【语译】

曲折的堤岸上,飘来了荷花的香气,荷叶铺满了水池。我还担心萧瑟的秋风来得太早,让你还来不及细细欣赏,它就凋零了。【赏析】

这首诗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第一句就以清香之气吸引读者,在描绘优美的形态和动人的夜色时,并没有直白地描绘出来,而是以夜荷的味道来加以烘托。“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间接地表现了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这首诗中,作者融入了自己的真实生活。由于长期受到病痛的折磨,所以对事物变化显得特别敏感。身边的事物越是繁茂,越是生机勃勃,他就越发觉得自己格格不入。同时,作者也对美好的回忆满怀感慨。他的这种思想主要表现在他晚期的作品里。

诗的前两句表现的是美好,给人花好月圆的憧憬。而后两句突然转向花的凋落。诗人写花之凋落,其实是对自己怀才不遇的写照。由此可见,诗人写咏物诗造诣的高深。

这首诗运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是我国咏物诗的正宗手法。从下面两点就可看出:一是歌诵花的诗最容易偏题,本诗写荷池,虽带有六朝的韵味,但诗人对物的摹写收得却恰到好处。二是借物抒发情感,贴切自然,诗人笔锋婉转,没有丝毫矫揉造作之感,将其中的蕴意表现得恰到好处。李峤·风【作者简介】

李峤(约645~714年),赵州赞皇(河北)人。与同乡苏味道齐名,合称“苏李”,与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并称“文章四友”。宫廷诗人,诗多咏物。

解①落三秋②叶,能开二月③花。

过④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⑤。【注释】

①解:指能,能够。

②三秋:泛指秋天。

③二月:农历二月,在这里泛指春天。

④过:路过,经过。

⑤斜:倾斜。【语译】

风,能够把秋天的叶子吹落,能够把春天的鲜花吹开。风,刮过江面能掀起千尺浪,吹进竹林能让竹子倾斜。【赏析】

这首诗直接点明了主题,写出了风的动态和静态。主要描写的是风,说出了对风的一种依赖和恐惧之感。风是无形的,是空气流动而形成的;同时它又是有形的,一阵微风吹过,小草微笑着向人点头,花儿在风中摇曳着,想着办法逗人开心,炊烟也跟随着跳起了舞蹈,柳枝轻拂着树下的游人。

风也有自己的感情和思想,当它开心的时候,会伴随着细雨慢慢飘落。春天来临了,风吹过了千丘万壑,春风拂面,就像“飞天”的精灵一样,它吹醒了冬眠的柳条,吹来了翩翩起舞的燕子,吹醒了漫山遍野的鲜花,吹绿了沉睡的小草,也吹暖了人们的心田。

当它发怒的时候,会刮过江水击起千层浪;它猛烈时,会将大树连根拔起,会把轿车吹向路旁,用巨大的风力折断成片树林。它视自己为“巨人”,视世间万物小如蚂蚁一般。

风难过的时候,会发出呜咽的悲凉声音,诉说自己的伤心往事,又像孩子在哭泣,无论是谁听见了,都会被感动。风是变幻莫测的,风是柔软的,同时又是强悍的。敏感的风,无情的风,悲惨的风,变化多端的风,它是我们的朋友,却也给我们带来痛苦的回忆,让人不得不喜爱,也让人不得不担忧。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简介】

王勃(约650~约675年),古绛州龙门(山西河津)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为四杰之首,被誉为“诗杰”。积极开拓诗歌的表现领域,从题材内容到格律形式都有新的探索,显露了新的独特风貌。文名甚高,对近体诗有所建树,为唐诗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①三秦②,风烟望五津③。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④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注释】

①辅:指护卫。

②三秦:项羽灭秦后,曾经把关中的地分为雍、塞、翟三个王国,在关中地区,称为三秦。

③五津:四川岷江古有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五个著名渡口,称为五津。泛指四川。

④宦游:文中指在外地做官的人。【语译】

重重关隘保护着关中地区,你将要奔赴蜀地,前方却是一片风烟迷茫的景象。离开的时候,竟产生了无限的感慨,你、我都将远离故乡,成为奔走在仕途上的游子。人间只要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像在身边一样。不要在分开时像有情人那样伤心难过,任凭泪水打湿衣裳。【赏析】

这是诗人在送别一位朋友前往蜀地任职时作的诗。朋友将要赴任,诗人劝他不要为远离家乡而难过。虽然远隔天涯,他们的友谊不会因为距离而产生隔阂,心依然在一起。虽然本诗是送别诗,但总体来说却无伤感之情,诗人用豪放清新、委婉亲切的语句,表现了他们之间真挚的友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本诗的精华,真实地表现了两人心意相通,体现了本诗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

本诗结构严谨,起承转合,章法井然有序,语言朴素,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实为佳作。蜀中九日

九月九日①望乡台,他席②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③苦,鸿雁那④从北地来。【注释】

①九月九日:指重阳节。

②他席:指别人家的酒席,文中指为友人送别的酒席。

③南中:指南方,文中指四川一带。

④那:文中指为何、为什么。【语译】

重阳节那天,登上高处远望故乡,此时,我身处他乡,设席送朋友离开之时,我们共同举杯,显得十分忧愁。其实,心中早已厌倦了在南方客居的生活,想回到自己的故乡,可那些鸿雁为什么还要从北方来到这里。【赏析】

本诗开篇就揭示了主题,点明了当时的时间、地点,诗人将玄武山比作望乡台,借此来表达自己心中浓郁的思乡之情,“他席他乡送客杯”,说明了诗人当时凄凉的心情。诗歌的前两句就勾勒出了一个让人容易伤感的环境,正值重阳佳节,又是客中送客,自然容易勾起浓郁的乡愁。

大雁南飞本是自然现象,诗人却将自己的思乡情感加在它身上以作比喻,平添了不能北归的愁思。此处运用对比的手法,烘托了诗人内心真挚的情感,将思乡的愁绪推向了最高峰。这实际上是诗人独具匠心的地方。诗人将怀乡的情感融入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之中,借自然景物来抒发情感,正是诗人与众不同的地方。

本诗运用抒情的手法,突出了诗人思乡之切。客中送客也突出了诗人的孤独、寂寞感。诗中第三句描述了诗人胸中的苦闷,显示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语言通俗易懂是这首诗的精华之处,运用了日常的口语,给人一种平易近人的感觉,显得特别亲切,这就是本诗流传甚广的原因之一。

在初唐时期,绝句发展得比较缓慢,在表现形式上,本诗沿袭了汉魏和南朝的传统。而诗人的这首诗仅用四句描写了浓浓的思乡情感,将乡愁抒发得淋漓尽致,突破了唐初宫廷绝句的小格局。作者在诗中还吸收了歌行的句调,对绝句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杨炯·从军行【作者简介】

杨炯(650~692年),弘农华阴(陕西)人。人称“杨盈川”,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以边塞征战诗著名,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风格雄健豪放,气势轩昂,很有气魄。张说谓“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其诗以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的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①,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②,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③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④,胜作一书生。【注释】

①西京:指长安。

②凤阙:是阙名。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所以用凤阙来代指皇宫。

③凋:原指草木枯败凋零,文中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

④百夫长:文中指下级军官。【语译】

边塞的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不能平静下来。主帅刚刚出了宫门,前方的骑士就直接攻击了据点。军旗褪去了原本鲜艳的颜色,狂风怒吼,夹杂着鼓声。我宁可做下级军官去冲锋战斗,也不想做一介书生。【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书生投笔从戎的过程。虽然本诗字数较少,却生动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同时也渲染了气氛,突显了雄劲的笔力。

诗一开篇,就传来了警报声,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表现出了战况的紧急,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的气氛。诗人具有极强的爱国情怀,他不愿再把青春消磨在笔下,体现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本诗用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征战的精神,同时也表现了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激烈场面。诗的尾联直接抒发了书生的壮志豪情。激烈的战斗,让他更愿意驰骋沙场,为保卫祖国边疆而战,不愿再做书生了。

本诗的字里行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轻快的节奏,给人一种一往无前的气势,突出了爱国的激情和唐军将士的精神面貌。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作者简介】

宋之问(约656~约712年),汾州(山西汾阳)人。人称“宋学士”,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律诗鼻祖。尤擅五言诗。重视平仄、声律的协调,对偶句式的工整。为文赋诗,讲求比兴,属对精密,点画入微,完成了五、七言律诗的定型,确立了律诗的形式,在声律方面有重要贡献。明确划开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界限。

题大庾岭①北驿

阳月②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③不开。

明朝望乡处④,应见陇头梅⑤。【注释】

①大庾岭:在江西和广东交界的地方,为五岭之一。

②阳月:泛指阴历十月。

③瘴:旧指南方湿热气候下山林间对人有害的毒气。

④望乡处:望故乡的地方,在文中指大庾岭处。

⑤陇头梅:暖和的地方生长的一种梅。【语译】

阴历十月的时候,大雁已经开始南飞了,有传闻说,到了大庾岭这儿就返回了。鸟儿都不进去了,我却还没有走到终点,真不知道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归中原?潮水才刚落下,江面就平静了许多,森林里还是昏暗的,有毒的气体笼罩着上空。等有朝一日我登上这里,遥望自己的家乡,应该能看到盛开的梅花吧。【赏析】

诗的开头两句写诗人看到的情景,将自己与南飞的大雁相比。大雁都可以返回,我什么时候可以回去呢?诗人思念家乡的感伤涌上心头。

接着,诗人想到了自己的状况,大雁能够至此返回,和诗人还要继续南下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无限的伤感之情,大雁能够按时回到北方,诗人对自己的前途却是一片迷茫,表达了诗人对家乡想念和不舍的情感。由大雁而想到了人,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诗人觉得自己还没有大雁自由。颔联把诗人思念、忧伤、向往、幽怨等痛苦复杂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句中,诗人写到了近处的景物。江潮退下之后,显得平静的江水,黄昏的树林里,还飘荡着对人体有害的气体。这样悲凉的情境更增添了诗人内心悲伤的情感。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痛苦,依旧无处释放的心情。山高林密,污浊的气体凝聚不散,放眼望去也看不到自己的家乡;前方道路一片迷茫,内心百感纠结,竟不知如何是好。

各种痛苦让诗人不能喘息。所以,这二句写景接上二句的抒情,中间起到了转承的作用,用景物来衬托自己的感情,渲染了孤寂的气氛,衬托了诗人悲苦的心情,将抒情手法运用得恰到好处。

尾联中,诗人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大庾岭是那里最高的地方,站在山岭上最后一次远望自己北方的故乡,待到翻过山丘,走进丛林,就离故乡越来越远了,不过可以看到岭上的梅花,诗人觉得这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安慰。

整首诗充满了愁思,委婉而深切地描写了诗人内心的痛苦,以及思念故乡的情感。渡汉江①

岭外②音书③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④。【注释】

①汉江:汉水。

②岭外:指岭南的广大地区,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

③书:指书信。

④来人:指从故乡来的人。【语译】

我离开家乡,来到了广东地带,过了一个冬天,很快又到春天了。当时因为交通不便,很长时间,我都没有和家人联系过。现在我要回归了,却发现离家越近心里就越紧张。因为我怕伤害了美好的愿望,也害怕遇到同乡,更不敢打听关于家乡的一切事情。【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思乡心切。自然地表现了诗人久别归乡,将要到家时激动而又复杂的内心情感世界,简单而真实。

首联追叙了贬居岭南的情况,本来就已经够悲苦了,同时又和家人失去了联系,双方都毫无音信,诗人又在艰苦的条件下度过了漫长的岁月。诗人用递进的手法,逐步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苦闷和不安。“断”、“复”二字,看似很简单,却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煎熬,足以表达诗人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没有任何的精神慰藉,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在目,明显地可以触碰到,承接了下两句出色的抒情。

尾联,描写诗人回家途中心理的变化。“近乡”交代因诗人没有和家人联系而逃离贬地,所以害怕。所谓“情更怯”,就是越接近故乡,就离家人越近,担心也更加厉害了,最后变成了害怕,怕到“不敢问来人”。通常来说,这两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诗人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异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仔细品味之后,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乎内容的发展情景。

这种矛盾的心理,在回乡的路上显得更加明显,接近家乡之时,又有了新的发展。原来各种不祥的预感,应该马上就会被证实了,最后变成了真实的情况,长期要团圆的愿望又要消散了。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情况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经之路。越接近重逢时分,诗人就越紧张,他的紧张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变成一种恐惧,让自己不敢面对现实。

诗人真实地表现了这种特殊的心理状况,对家人深深的怀念,道出了人类的真实情感,从而引发了人们的共鸣。

本诗不但有精巧的艺术欣赏价值,而且还有深刻的情感技巧。作者运用递进的写作手法,交代了诗人的写作背景,抒发了自身的感情,毫无保留地道出了自己苦闷的心情。这首诗的造诣极高,需要读者细细体味,才能感受到其中的味道,达到和诗人的心灵相通的地步。诗人用简洁的语言,取得了深远的艺术效果。沈佺期·杂诗三首·其三【作者简介】

沈佺期(约656~约714年),相州内黄(河南内黄)人。与宋之问并称“沈宋”。重视平仄、声律的协调,对偶句式的工整。完成了五、七言律诗的定型,确立了律诗的形式,在声律方面有重要贡献。明确划开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界限。

杂诗三首·其三

闻道①黄龙戍②,频年不解兵③。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④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⑤。【注释】

①闻道:听说。

②黄龙戍:指黄龙,在今辽宁开原县西北,此指边地。

③不解兵:形容不放下兵器。

④良人:指古代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⑤龙城:在今蒙古境内,指敌方要地。【语译】

早就听说边疆有战争,绵延多年都不见双方停战。可怜闺中女子寂寞,独自仰望明月,她们的思念之心在汉家军营。今晚女子的相思之意,正是昨夜征夫的相思之情。谁能高举着战旗擂鼓进军呢,希望能一鼓作气,攻下敌军的龙城。【赏析】

首联语言简单明了,给人留下了鲜明的印象。黄龙战火连年,可以想象到那些士兵所受的苦,“不解”和“频年”字里行间,都表现了他们的苦楚。

接着就是抒情了,在征夫眼里,曾经和妻子共同赏玩的明月,已经成为孤月了,其实,他们也怀着无限深情。而在闺中女子的眼中,明月似乎已经没有了当年的美好,因为那曾经是象征着花好月圆的团圆的夜晚,如今早已远去了,随着她们的心飘走了。

颔联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看上去似是写月,实是在写人。简单的几个字就叙述了浓重的感情,道出了夫妇团聚和分离的场景,勾勒了一幅完美的相思图画,也使人想到了他们共赏明月时动人的景象。通过暗寓的手法作了比较,诗人形象地写出了闺中少妇的感情。见月怀人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传统手法,本诗只写月不写人,意象却显得更加生动了。

颈联紧接着描写了相思之情。“春”而又“今”,“夜”而又“昨”,分别写出女子的“意”和征夫的“情”,奇妙无比。四季之中春天是最美的,而现在却虚度光阴,女子感到惆怅万千。漫漫的长夜是最难熬的,那昨夜梦中夫妻分别的景象,好像还在眼前浮现。“今春意”和“昨夜情”虽是互文对举,却可以作为“夜夜”来读。可是细味“今春意”却有着独特的表现力。“昨夜情”,也对得极为巧妙,不仅表现出征夫对妻子的深厚感情,而且还表现出思念的情感。他回忆往日夫妻的恩爱,觉得像昨天的事情一样,没有因为分离久了而产生隔阂,表现了他们真挚的感情。

最后一句中,写出了征夫、思妇的希望。他们希望早日击败敌人,取得胜利,早日回归,结束他们长期分离的苦痛。诗采用问句的形式,增加了感慨深沉的意味,这里和首句相互呼应着,表明是将领无能,指挥不得力导致连年征战,表明了作者的内心。这首诗构思新颖独特,由情生意,由意足情,表现得十分自然。毫无做作之感,本诗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夜宿七盘岭

独游①千里外,高卧②七盘西。

晓月临窗③近,天河④入户低。

芳春平仲⑤绿,清夜子规啼。

浮客⑥空留听,褒城闻曙鸡。【注释】

①游:指流放。

②高卧:此处用来形容旅途的孤独寂寞。

③窗:同“床”。

④天河:天空闪耀的银河。

⑤平仲:银杏的别称,俗称白果。

⑥浮客:没有归宿的远行游子。【语译】

我独自一人被流放到千里之外,现如今在这七盘山的西面,高枕而卧,孤独寂寞。拂晓的残月离窗户已经很近了,天上闪耀的银河向西低垂着,就像要从门里流进来似的。在这春意盎然的季节里,银杏树一片翠绿,清冷的夜里,传来了子规的啼叫声。我孤身一人在外,没有任何依靠,一人在漆黑的夜里听子规的啼叫,褒城那边已传来了公鸡报晓的声音。【赏析】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开头一句就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将要远游的诗人,夜里在七盘岭度过。“独游”显示出低落的情绪,次联描写了夜晚见到的景象,生动地体现出“高卧”的姿态,月亮就像在眼前一样,银河低得好像要流进房门。

接着,描写了夜宿的情形,抒发了“独游”的寂寞情感。诗人望着银杏树,听着子规的啼叫声,春夜独宿异乡的寂寞和愁思,就油然而生了。尾联承接了“子规啼”,写诗人正沉浸在杜鹃的悲啼声中,天亮了,鸡叫了,又要上路了,这七盘岭上不安的一夜,引出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诗人指自己是游子。“空留听”是指杜鹃催归,而自己不能回去。过“褒城”便是入蜀境,虽然人在七盘岭还可以听见褒城的鸡叫声,但诗人却离关中越来越远了。

格律诗是很严谨的,但也不是没有发展的余地。完整的结构,细腻的手法。同时,本诗也是很规范的对仗文,笔劲雄厚,而文笔自然流畅,诗人借用景物抒发了自己的感情,富有高雅的意境。在初唐宫廷诗坛上,沈佺期是以工诗著名的,这也可说明,沈诗有较高的艺术造诣。这首诗也可以作为范本。贺知章·回乡偶书【作者简介】

贺知章(约659~约744年),越州永兴(浙江萧山)人。人称“四明狂客”“贺季真”“诗狂”。其诗富于感情,不拘一格,清新自然。

回乡偶书①

少小离家②老大回,乡音③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④不相识,笑问⑤客从何处来。【注释】

①偶书:指随意作的诗。

②少小离家:文中指诗人很早就离开家乡。

③乡音:指家乡的口音。

④相见:看见我。

⑤笑问:也可作“却问”。【语译】

我很早就离开了家乡,到了晚年时才回来。我的家乡口音虽然没有改变,但鬓角的头发却越来越少了。孩子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的。他们只是笑着问我:这位客官是从哪里来的呢?【赏析】

这首诗是描写诗人久居他乡、想念自己故乡的感怀诗。第一、二句,写诗人在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中,心情不能平静:当年离家的时候,正值青春年华;今日回到家乡,头发都越来越少了,不禁发出感慨。

第一句用“少小离家”和“老大回”的对比,概括地写出数十年客居他乡的事实,暗寓自己的伤感之情。第二句用“鬓毛衰”承接了上句,写出了自己哀老之态,而且以不变的“乡音”衬托了“鬓毛”,诗人的意思是“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从而为后两句做好了铺垫。

三、四句中,“笑问客从何处来”,对于孩子来说,就是淡淡地问一句;可对于诗人来说,却成了重重的打击,引发了诗人的无限感慨,自己的年迈和反主为宾的悲哀,都包含在这句话中了。整首诗就在这结束了,而弦外之音就像空谷传响一样,久久不去。

就整首诗来说,一、二句看似平平,三、四句却是峰回路转,别有一番境界。后两句虽写哀情,却借欢快的场面来表现了;虽然是写自己,却用儿童来表现。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景又极富生活的情趣,就算读者不为诗人的感触所吸引,也要被这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感动吧。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作者简介】

张若虚(约660~约720年),扬州(属江苏)人。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辞俊秀驰名于京都,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其诗作《春江花月夜》脍炙人口,号称“孤篇压全唐”的名诗,被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具有非同凡响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①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②,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③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④。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⑤,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⑥?

可怜楼上月徘徊⑦,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⑧,愿逐⑨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⑩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注释】

①滟滟:指波光荡漾的样子。

②芳甸:指长满花草的原野。

③汀:泛指水边的平地。

④月轮:指月亮。

⑤穷已:穷尽的意思。

⑥明月楼:月夜下的闺楼。文中指闺中的思妇。

⑦月徘徊:在文中指月光移动。

⑧相闻:双方互通音信。

⑨逐:追随、跟从的意思。

⑩闲潭:幽静的水潭。【语译】

春天的潮水声势浩大,与海平面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缓缓升起,就像和潮水一起涌出来的一样。月光照着江面,随着波浪照耀着千万里,江面都闪着明亮的月光。江水绕着花丛的原野流淌,月光照映着开满鲜花的树林,好像雪珠在闪烁一般。月色像霜一样洁白,所以霜飞就无法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交映在一起,看不清楚。江水和天空混为一种颜色,没有一点细微的灰尘,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悬挂在空中。江边哪个人能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年最初照耀着人们?人生一代代地繁衍,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圆月一年年地总是那么相似。谁也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输送着江水。游子是那样的孤独,就像一片白云缓缓地飘去,只剩下满怀思念的女子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上忧心忡忡。谁家的游子今晚会坐着小船漂流而下呢?哪个地方的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诉说着离愁别绪?只可惜楼上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那些离别之人的梳妆台。月光照进妇人的门帘,带不走;月光照在捣衣砧上,怎么抹也抹不掉。互相凝望着月亮,可是听不到任何声音,但愿我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鸿雁不停地飞着,却不能飞出无尽的月光;月光照过江面,鱼龙在水中欢快地跳跃着,激起阵阵波纹。昨晚梦见花朵落在平静的水潭上,可惜春天都过了一半了,我还不能回家。江水映着春光,眼看就要流尽了,此时,水潭上的月亮要西落了。斜月慢慢往下沉,藏在海雾里,离人的距离却越来越远。不知道有几个人能趁着月光赶回家,只有那西落的月亮还在空中悬挂着,月光铺满了江边的树林。【赏析】

这首诗以写月为线索,描写了从天上到地下的空间感,从月光、江水、枫叶、云朵、波纹、落花、海雾等景物,将游子、思念的妇人的那种细腻的情感,通过环环紧扣的方式组织起来。由春江引出了大海,又由大海引出了明月,前后呼应,断断续续,使诗歌十分优美,又产生了艺术效果。

前半部分重点都在景物上,是对事物的实写,就像“何处春江无月明”、“空里流霜不觉飞”这样的句子,也体现了人物的感想和觉知。后半部分重点在抒情上,由先前的景引出了后面的情,如江水、青枫白云、帘卷不去、拂砧还来等句,由景生情,尾联是情景交融的名句。全篇情景相互交映,成为一个整体。

诗歌表现了色彩鲜明的形象,如皎洁的月光、白沙、白云、青枫等,这些景物共同造就了祥和的唐诗意境,这种意境与所抒发的情感相互衬托着,显得十分和谐。

诗歌每四句一换韵,韵律委婉。为了与感情相适应,语言采用了顶针连环句式,一唱三叹。同时,也使用了对偶句,如“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等句。句中平仄相间,如“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平仄转换和律诗是一样的,使诗歌语言既铿锵有力,又清新流畅。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景来描写,而又以月为主题。“月”是诗中情景相融之物,它掌握着诗人的脉搏,是全诗的生命桥梁,连通上下,诗情随着月轮的升落而起伏不定。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悬挂、西下、沉落的一个过程。

在月光的照耀下,流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白云、飞霜、扁舟、高楼、镜台、鸿雁、鱼龙、思妇以及游子,组成了诗歌独一无二的形象,描绘出一幅充满人生哲学和生活趣味的画卷。这画卷在色彩上是以淡寓浓,虽然是用水墨勾勒点染,但从黑白相交、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张力,就像一幅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的意境美,给人一种美的享受。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作者简介】

陈子昂(约661~约702年),梓州射洪(四川射洪县)人。被誉为“诗骨”。提倡“汉魏风骨”,以复古为革新。所作感遇诗和边塞诗,内容丰富,刚健质朴,现实性很强,践行了他的理论主张。以鲜明的创造革新精神,扫荡齐梁绮风,开启了一代新风。

登幽州①台歌

前②不见古人,后③不见来者。

念④天地之悠悠,独怆然⑤而涕下。【注释】

①幽州:古时是十二州之一,就是现在的北京市。

②前:指过去。

③后:指未来。

④念:想到。

⑤怆然:难过、悲伤的样子。【语译】

回首过去,没有古时贤能的圣君,展望未来,也没有杰出的人才。现在,只有那宽阔、苍茫的天地,让人忍不住流下了眼泪。【赏析】

这首诗虽然简短,却深刻地体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孤独寂寞的情感。诗句间显得苍劲有力,富有感染力,最终成了千古佳句。

作者感觉自己空有满腔的抱负,却壮志难酬,显得诗人有些心灰意冷了。登上高处向远方眺望,看见眼前茫茫的一片,觉得心中十分失落,一股孤独、寂寞之情涌向心头。过度的悲伤,让诗人流下了眼泪。因此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这里肯定会有对世事的哀叹,也有诗人对当时社会黑暗面的憎恨。

诗人没有见到前古贤人,古人也没来得及看见诗人;诗人看不见未来杰出的人士,未来人才同样看不见诗人,诗人如今只能看到眼前的这个世界。诗是悲凉的,表现了诗人落魄的境遇和寂寞、孤独的情感。诗人的这种心声在当时引起很强烈的共鸣,因为那时有很多和他一样的人,在等待着一个好的机会,可以让自己施展才华的机会。

这首诗并未写到幽州台,而只写到登台的感慨,却被传诵成了千古名篇。诗篇整体显得刚劲有力,是唐代诗作的领头者。在诗作艺术方面,有雄浑的意境,也有开阔的视野,体现了诗人光鲜亮丽的一面。诗的整体感情到位,富有极强的感染力,简短的四句话,就勾勒出一幅完美的艺术画面。

诗的前三句只是简单的描写,以宽阔的天地和壮美的背景烘托了美的意境。最后一句充满了感情,把诗人慷慨、悲壮的形象提到了最前端,画面顿时光彩照人、神韵飞舞。

从整体结构来看,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了时间的漫长;第三句登楼远望,写空间的宽阔无限;第四句是诗人自己的内心世界。这四句造就了本诗前后呼应的写作手法,不愧为千古名篇。度荆门①望楚

遥遥②去巫峡,望望③下章台。

巴国④山川尽,荆门烟雾⑤开。

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⑥。

今日狂歌客⑦,谁知入楚来。【注释】

①荆门:指山名。

②遥遥:形容距离比较遥远的样子。

③望望:瞻望的样子。

④巴国:是现今四川巴县。

⑤烟雾:文中泛指烟、气、云、雾等气体。

⑥隈:尽头、深处。

⑦狂歌客:在此指春秋时期楚国人陆通。【语译】

感觉离巫峡越来越远了,不停地观望着,走下了章华台。路过巴国时看尽了山山水水,透过烟雾,感觉离荆门更近了。城镇都分布在远处田野外,树林在白云深处若隐若现,就像从中间折断了似的。今天,我的行为就像昔日的狂歌客一样,竟然会走进楚天中来。【赏析】

这首诗表现了年轻的诗人对楚地风光的热爱之情。

荆门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相争的地方,著名的吴蜀彝陵之战就在这里发生,诗人要由这里出川,也是乘流而下的必经之地。这里水势湍急,山势险峻。

开篇两句,作者交代了自己的行程。从“遥遥”两字可看出道路遥远的程度,诗人已经离巫峡越来越远了。路过渡口,到达秭归。因此诗中提到“望望下章台”,“望”,指向远处看,“望望”,就比之前的程度更深了。

诗人在此处运用了叠字,可以看出他急切的心情,离开巫峡已经很远了,自己的家乡更是远隔重山。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进入楚地,就先领略了楚国风光,所以他看了又看。“下”,表现了长江水势之快,章华台在今湖北监利县西北离湖上,是诗人的必经之地,就表明诗人已入楚境。

颔联,诗人描写了眼前的景象。诗中讲到巴楚相连,巴国山川尽在,是指已入楚境。小舟行驶在巫峡之中,山峦是相互连接的,巫峡中山水风光如此美好,如烟如雾。渡过峡区时,出了南津关,渡过荆门,天和地显得更加明朗了,为诗增添了一思情趣。

颈联两句,诗人更具体地描写楚国的境地。诗人表现了这里人烟稠密的情况。诗人预览了整个地方,那里的天都显得特别广阔,让人神清气爽。所以诗人才高兴地唱起了歌,这里,诗人将自己比作了狂人,直接抒发了心中的感情。

诗人用狂人自比,表达了他傲世的激昂之气。这首诗笔法细腻,结构相对完整,采用了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同时体现了含而不露的写作特点,直接体现了诗人出众的个性和较高的艺术造诣。张说·蜀道后期【作者简介】

张说(667~730年),原籍范阳(河北涿州市),世居河东(山西永济),徙家洛阳。封燕国公,与苏颋齐名,被称为“燕许大手笔”。为文俊丽,用思精密,朝廷大手笔,皆特承中旨撰述,天下词人,咸讽诵之,当时无人能及,一生著作宏富。被誉为“开元名相”“一代文宗”。

蜀①道后期

客心争日月②,来往预期程。

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③城。【注释】

①蜀:指四川。

②争日月:指同时间竞争。

③洛阳:指当时的首都。武则天称帝后定都洛阳。【语译】

我一人在外行事,无论做什么,都用最快的速度完成,就像和时间在赛跑,来往的行程都是事前计划好的。可是秋风不愿意等待,自己就先回到洛阳城了。【赏析】

这首诗是张说在校书郎任内出使西川时写的,字数虽然很少,却能看出他写诗的技巧。一个到远地行事的人,总是带着对家人的不舍,一到达出使地,就算着归来的时间,这种心态是很平常的。诗人不但把这种心情写入了诗里,而且只用了短短的几个字,可看出诗人的功底相当雄厚。“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客心”是指诗人当时的心情,“争日月”,表现了诗人急切回归的心情。这“争”字用得恰到好处,把处在这种境况之下的人的心情充分地表现出来了。“来往预期程”,是说明自己之所以“争日月”的原因。公家的事都有时间规定,肯定要事先准备好,做出计划,所以说是“预”。简短的十个字把诗人当时面临的情况、心里的计划全都写进去了,简单明了,手法很高明。

这十个字也是下文的伏笔。本来日程安排得十分紧凑,但是诗人回归的心情是急切的,他希望自己能够按时回到洛阳。

接下来,就是本文的转折点了:“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没想到情况发生了变化,秋天前赶回洛阳的希望落空了。诗人的心里显得很惆怅。在此处,诗人刻意把自己的感情隐去,没有提到,却埋怨起了秋风。秋风是无情的,独自回洛阳城去了,它就不能等一等我吗?

这里的描写,避开了率直无谓的埋怨,而且把秋风形容为“无情的秋风”。秋风到了,就引起许多烦恼。秋风一到洛阳,亲人肯定会时时期盼着他,而自己不能回家的苦衷就更不用提了。此处虽一笔带过,却仍可看出他和亲人感情的深厚。

本诗写到这里,诗人运用了巧妙的写作手法,一直在埋怨秋风,终于抒发了心中的烦恼。诗人没有直接写出,不过可以想见到,诗人对情况的突变,是十分意外的,也有些不满,只是诗人用“含蓄”的语言表达了出来。

诗人早些时候就写过一首《被使在蜀》诗:“即今三伏尽,尚自在临邛。归途千里外,秋月定相逢。”回归的时间就定在秋天,即此诗所谓“预期程”。可是事情发生了变化,秋风已经吹起,比诗人先回到了家乡,自己却落后了,即诗题所谓“后期”。秋风是按时节来的,无所谓“先”;只因诗人回归的时间拖后了,体现出秋风的“先”来。经过两首诗的对比,这首诗的感情就显得更加丰富了。苏颋·汾上惊秋【作者简介】

苏颋(670~727年),京兆武功(陕西武功)人。时称“小许公”,文笔很好,与张说齐名,被称为“燕许大手笔”。

汾上①惊秋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②。

心绪③逢摇落④,秋声不可闻。【注释】

①汾上:指汾阳市。汾:汾水,黄河第二大支流。

②河汾:黄河,汾水。

③心绪:形容愁绪纷乱的样子。

④摇落:树叶飘落。【语译】

北风吹着白云,它翻滚涌动着,我将要渡过汾河,到很远的地方去,心里十分难过、惆怅,恰巧又碰上了草木凋零的季节,我再也不想听到这秋风的声音了。【赏析】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是一首很有特色的即兴咏史诗。它使用了若即若离、欲言又止的表现手法来表达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诗前两句,化用了汉武帝《秋风辞》的诗意,第一句是“秋风起兮白云飞”,接着为“泛楼船兮济河汾”,从而系统地表明了汉武帝当年到汾阴祭后土的往事,并联想起唐玄宗效仿汉武帝的行为。这两件事是很相似的,历史就像重来了一遍,这代表着什么?又意味些什么?诗人没有直接说明,使用了留白的手段。然而诗名却点出了一个“惊”字,说明诗人的情绪是受了影响的。但并不是由于诗人自己的遭遇而被震惊。

就表面来看,就像是自己的境况。诗人在汾水上被北风一吹,一阵寒意使他感觉到秋天已经来临;而诗人当时正处在一生最失意的境地,出京被放任到外省,就像北风把这朵白云吹得很远一样,就来到了这汾水上,这也正点明了标题“汾上惊秋”。所以,前二句的含意是复杂的。总体来讲,本诗抒发了对历史的感慨和联想,表现了诗人在关心国家的隐忧中带着个人失意的哀伤。真可以说是愁绪纷乱,百感交集。

诗的后二句清楚地点明了诗人复杂纷乱的心情。这里说的既是指萧瑟秋风,也用来比喻自己暮年失意的境遇,因此说“逢”。诗人的愁绪又加上了挫折,这种感觉让他难以接受。表明了诗人“心绪”不只是个人的失意。“秋声”就是指北风,因此“不可闻”。听了这种声音,只会让人的思绪更加纷乱,心情更悲伤。这就表明了前两句蕴含着复杂的心情。

这首诗的抒情特点透露出诗人有忧伤,有感伤,还有寄托的心情;但终究是什么原因,是不能明确肯定的。

诗人采用这种写作手法,可能是和自己从事的职业有关,熟知历史知识,认识到汉、唐两个盛世皇帝之间有某种相似,就像受到历史的启示一样,隐约觉得有些忧伤,然而,他还说不清楚,也表示无可奈何,所以只能写出这种感觉。恰好是这一点,构成了一种艺术特点,用形象来表示,让读者去品味。张九龄·照镜见白发【作者简介】

张九龄(673~740年),唐韶州曲江(广东韶关)人。才华出众,直言敢谏,有名贤相。

照镜见白发①

宿昔②青云志,蹉跎③白发年。

谁知④明镜里,形影⑤自相怜。【注释】

①照镜见白发:照镜子时看到自己的白头发。在此处指人老了。

②宿昔:是指任宰相期间。

③蹉跎:文中指诗人被罢免宰相贬出京城做了荆州长史这个闲官之后,无事可做,时光流逝而无所作为的样子。

④谁知:谁知道。

⑤形影:形体和影子。【语译】

以前我做宰相的时候,就是为了报效国家,每天日理万机,心里还有远大的志向。直到现在我做了长史,每天没有事情可做,白白荒废了时间,虚度了青春年华。谁知道在我照镜子的时候,才看到自己老了,都长了白头发。我觉得自己是孤独的,现在只能和自己的影子相依为命了。【赏析】

诗人开始从政的时候,什么事情都一帆风顺的,让他意气高昂。诗人胸怀壮志,害怕自己虚度光阴。他曾经因为中书侍郎张挺的事情而被认为是结党营私,罢免了宰相职务,被贬为荆州长史。

这首诗是他为自己写的。青春年华流逝,报效祖国的壮志还没有实现,就被贬官了。“宿昔青云志,蹉跎白发年”是说在重大问题上没有说服唐玄宗,没能阻止唐玄宗用人不当的遗憾;还说了自己被贬出京城之后,做了一个无所作为的闲官而虚度光阴。“谁知明镜里,形影自相怜”,意思是说自己好心却没有得到好报,自己被排挤到孤立的位置上了。这首诗感怀身世,不但写出了作者曾经的凌云壮志,又说了自己现在的一事无成,时间飞速地流逝着,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