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营销九段智慧(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4 08:04:40

点击下载

作者:李勇,刘军利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微信营销九段智慧

微信营销九段智慧试读:

序 智慧定向 九段为阶——与您携手谱写微信营销新篇章

不知不觉,我们步入移动互联时代。3G时代逐渐成为过去,4G时代已经来到我们身边。随着手机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对我们的生活方式和营销方式也起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2011年1月21日,微信1.0版本正式发布。随着版本不断升级,微信也在不断增添功能。微信的用户数量,经过3年迅速突破6亿。微信完善的功能、海量的用户,使它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

很多市场营销人员敏锐地感受到了这个时代的变化。微信营销是这个时代营销模式的创新,它伴随着微信产生,打破了距离的限制,能在第一时间让用户订阅需要的信息,是点对点营销策略的最佳体验。一部小小的手机,具备私密性、实时性、互动性、社会性、便捷性的特点,具备传统互联网产品所不具备的优势。

一些具有前瞻眼光的企业率先捕捉到微信在营销上的巨大潜力,对其加以开发利用,将微信与传统的病毒式营销、口碑营销、客户关系管理、会员管理等手段结合起来,进行了有益的思考、研究和探索。

进入2013年,各种微营销培训蜂拥而至。我们看到,一大批微营销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企业因为微信使其文化得以传播、品牌得以推广、业绩得以提升,让更多的人结交到更多的朋友、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他们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然而,在这股微营销培训的浪潮中,大部分企业家、微营销实践者面临着学了很多“知识”,却不知道如何迅速将其转化为生产力的困惑。如何才能真正抓住移动互联网思维模式的精髓?如何才能真正帮助企业将营销手段“落地”?如何才能让企业家们拥有真正的远见卓识,打好基础?这些都是微营销培训界的精英们正在思考的问题。

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纷至沓来的“机会”,我们应该做出什么样的取舍与选择,才能实现最高的效率并达成目标呢?

让我们借力一个古老的词语——智慧。“智”与“慧”是一件事物的两个方面,要得大智大慧,必须先得高觉性,而后转化,得高理性。什么是“高觉性”?就是取得有用的信息,而且有用的信息量要大。《孙子兵法》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己知彼”就是取得信息,取得大量有用的信息,而后转化为理性的决策,取得战争的胜利——这就是大智大慧。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乃至大数据时代,我们能通过先进的技术获得大量的数据。什么样的信息才是我们需要的?面对这些数据,如何去伪存真,找到规律,甚至直接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呢?这需要真正的智慧。

所以,本书不仅关注基础与操作技巧,更是站在人性与时代的高度剖析事物背后的规律,以支持读者更好地看待这个时代并迅速做出正确的决策。

本书作者在广告营销策划界拥有十余年的工作经验,深度参与企业营销过程和营销团队的培训,积累了丰富的营销经验。自微信刚刚问世时起,作者就对其营销价值抱有浓厚兴趣,深入研究了微信的定位及发展方向,认真研究了微信不同版本的变化,并积极研究和参与了多个微营销方面的成功案例。

基于微信,基于营销,更重要的是要高于微信,微信在微信之外!

如果技巧是一艘航母的动力,那么智慧就是一艘航母的罗盘!

如果目标是远方的灯塔,那么九段就是一段一段必经的航程!

本书作者博采众长,集合心理咨询学、人性学、概率论面的知识,结合为上千家企业进行辅导和策划的实践经验,总结提炼了独有的微信营销九段智慧理论,从9个方面对微信营销进行了深入探索,并且提出了阶梯式发展的学习、研究、实践应用思路与课程体系。

本书内容深入浅出,不仅能让刚刚接触微信营销的人迅速了解微信的基本功能,更为创业者、企业营销团队打造了一部系统的微信营销操作指南。本书独有的思维模式能让他们有机会在正确的方向上走得更远。

本书将帮助创业人士迅速找到自己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定位,抢占先机,快人一步,实现人生梦想。

本书将帮助企业管理人员和市场营销人员迅速找到最得力的工具,并建立强大的微信营销团队,以更富创意的方式、更直接的沟通模式迅速影响客户,实现企业的业绩提升与品牌推广。

借助微信强大的功能,本书也能够为政府单位、非营利机构建立与群众对话的窗口、提高服务水平与公信力提供帮助。

移动互联网时代是一个联盟的时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很多专家在微营销上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北京大学民经学院《零售电商》课题组组长丁玉坚先生、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专家刘东明先生等业内专家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特别表示感谢。

真诚感谢以下互联网权威人士的鼎力推荐:金鼠标网络营销大赛执行主席、网赢天下网首席架构设计师方立军,金麦奖副主席贾育,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台湾电子商务协会秘书长蔡易达,中华电子商务产业协会大陆办事处主任陈定震,ECCEO首席电子商务官体系发起人方俊铭。

时代日新月异,微营销的技术与智慧也会不断进步。本书是“微信营销九段智慧”开篇之作,我们也将与时俱进,不断推出新版本,与大家分享微信智慧,共谋发展,见证更多精彩!

因书结缘,教学相长,李勇(微信号:18600264567)愿与各界专家、企业家、创业者深入沟通与学习,共同在微营销的研究与落地方面携手前行!李 勇

前言 移动商务:未来已经到来

人类已经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经济学人》

如果说互联网开启了人们的全新视野,电子商业丰富了商业模型,那么移动互联网带给人们的可能不仅仅是一场风暴,更是一场由底层至上层的全方位重建。无论是在传统经济时代如日中天的企业,还是在PC、互联网领域崭露头角的企业,都对这场即将到来的颠覆充满期待和恐惧——没有人知道现有的格局将变成什么样子,没有人清楚重组以后的格局会让人多么陌生。

几乎是在一两年时间内,“互联网思维”开始成为网络界和商界的热词。短短几年中,我们见证了多个世界500强企业几乎在一夜之间轰然倒地,所有人都清醒地认识到:世界在变,世界的格局在变。未来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渗透和改变着我们曾经熟悉的一切,而在所有变化的因素中,微信作为一个全新的工具,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启发和惊喜。

当腾讯的马化腾称自己已经拿到未来移动互联网的“船票”时,令人浮想连翩的不是没有到来的“2012世界末日”有多可怕,而是在正在进行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每一个个体——人,或者作为一个机构的企业——能不能拿到一张“船票”。

借着腾讯微信这张“船票”,我们似乎看到自己可以“蹭”上未来移动互联网这艘大船。我们看到未来的一道曙光,或者找到一扇开启的窗——如果能找到一条通向未来的路,那就再好不过了。对于未来最大的困惑,不是我们能否预见未来,而是移动互联网将我们的空间和生活一下子推到了完全无法确定的境地——正是这种严重的不确定性,使我们不安,使我们总试图擦亮黑色的眼睛去寻找代表着未来的光明。

这是一个不确定的时代,我们的身边每天都发生着不可思议的事情:每天都有老的企业倒下去,每天都有由新创意缔造的新企业站起来。不是我们不明白,是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使我们应接不暇的是——面对这个不确定的世界,我们第一次感受到了一种颠覆一切的力量。

当所有人对着移动互联网、对着当前最火的手机应用——微信,行注目礼或是已经迅速采取行动的时候,当一些人已经在移动互联网的世界里小试牛刀并且有所成就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人无法安座不动,因为未来已经到来,只是呈现了分布不均的局面。没有看到趋势的原因,不是趋势不够明显,而是碰巧看到了不明显的部分。

这本书是我和李勇先生合作的第一本书,当微信出现时,我们有幸成为第一批跟上的人。在这两年里,我们在学习和交流中参与了很多企业的微信营销活动,我们以参与者、观察者和实践者的角色,看到了移动互联网敞开的大门。

这本书是我和李勇先生两年来不断思考和沉淀的结果,书中分享了我们参与策划和推动的一些鲜活的、可供参照的案例,涉及我们服务过的一些企业,我们是行动者、推动者,我们把握了微信带来的机会,找到了未来发展的道路。

这本书能够与大家见面,要感谢我的朋友们对我和李勇先生的大力支持,感谢电子工业出版社的编辑们兢兢业业的工作,因为有了他们,这本书才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出版发行。

未来已经到来,我们一起,在路上。希望这本书能帮助大家打开通向未来移动互联网和移动商务的一扇窗。

由于时间比较仓促,书中难免有不尽人意之处,笔者愿意通过微信与朋友们交流探讨(微信号:llj1227)。刘军利

一段 移动互联网的思维模式

【导语】记得小米手机CEO雷军说过一句名言:“只要站在风口,猪也能飞起来!”面对全新的时代,以什么样的目光去审视,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以什么样的思维模式去思考,决定了我们的定位与未来的方向,决定了是事倍功半还是顺势而起。“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狄更斯在他的著名小说《双城记》中这样写道。

用这句话来形容当前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巨大机遇和挑战,再合适不过。

一些人正在为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巨大颠覆而欢欣鼓舞,一些人正在因为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必须直面移动互联网造成的巨大冲击而无所适从;一些人正在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受益者,一些人正在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受伤者、被损害者;一些人正在面对新兴的机遇变得急端冒进,一些人正在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变得谨小慎微;一些人正在为移动互联网即将到来的变革鼓掌欢呼(例如本书的作者),一些人正在对移动互联网的真实作用力保持审慎乐观……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莫衷一是。在移动互联网之前,恐怕只有工业革命曾经引起了社会心理的巨烈动荡:几乎所有人,至少是大多数人,对日益不确定的将来怀着复杂的心态——有欣喜,有恐惧;有悲观,有乐观;有忧患,有不安。

较之未来的确定性而言,不确定性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带给我们的最深刻的体验。

1.1 不确定性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思维的首要特征

在过去,一位在学校教书的老师几乎可以看到自己未来几十年的人生:除了教好自己的学生之外,工作基本上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几十年如一日”、“园丁般的耕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之类的字眼,无不描绘了一个确定的未来。但现在这种确定性正经受着巨大的挑战:当在课堂上授课的老师,面对手持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的学生时,他所讲的每个知识点、每句话,都可以马上在互联网上、在搜索引擎里得到验证,知识点正在失去意义,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被搜索引擎肢解,老师的概念似乎要被重新定义。

于是,老师这份最稳定的职业,似乎正在经历着前所未的挑战:未来的职业方向会怎样?老师在未来将扮演怎样的角色?在与搜索引擎的角力中,老师还有没有竞争力?人与机器和网络竞争的胜算何在?

与之相似,越来越多的我们熟悉的职业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曾经的“无冕之王”——记者,一度呼风唤雨、风光无限,而在移动互联网、微博、微信的平民化时代,其功能被普罗大众的自媒体、自信源弱化。

曾经为人们所熟悉的行业正在被移动互联网进一步边缘化:百度不是一家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不是一家电子商务公司,腾讯不是只会陪小朋友玩QQ的聊天软件供应商,京东、小米、淘定这些“小字辈”也远不是看上去的那个样子。在巨大的不确定性面前,最大的确定性是——

我们必须直面越来越不确定的未来。

但是,我们又试图在这种不确定性当中寻找那些可以让我们有一些确定性的东西,这种确定可能仅仅是一根救命稻草,也可能什么都不是。似乎唯有这样,才可以在不确定的未来即将到来的时候,稍稍有些安全感。这大概是“70后”对于这个世界,对于不确定的未来倾注精力最多和一直追寻的关键点。

在所有的不确定性中,我们试图通过对思维模式的思考,从不确定的未来中找到些许确定的东西,这是我们观察和理解这个变化着的世界的一种方式,也是我们解读和剖析这个变化着的世界的一种方式。

这种不确定性和对未来的思维模式,我们称之为互联网思维。这无疑是2013年以来最热的关键词。自从雷军、马化腾、李彦宏、周鸿祎这些互联网“大咖”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了“互联网思维”这个词之后,互联网思维就成了大众情人一般的标签,人人都乐于给自己贴上一张。

如果说传统的互联网是传统行业的网络化,那么移动互联网就是真正基于互联网的行业再造。这也正是我们在探讨互联网思维相关话题的时候,一定要加上“移动”这个修饰词的关键。较之传统互联网的柔性变革,移动互联网所带来的影响是颠覆性的。正是由于这种颠覆,才使移动互联网具有了非同以往的摧毁性的力量——移动互联网让人真正置身于社会、商业、经济的立体重组之中。

1.2 重组是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变革形态

传统的行业界限正在被移动互联网肢解,传统的行业壁垒正在从外界被打破。微信从“重新定义对讲机”开始,实现了对传统语音通话和手机通信的迂回包抄;支付宝从第三方保障公司起步,正在快速进化为新兴的金融力量;腾讯从QQ社交起步,已经成长为一家基于移动互联的大数据服务提供商……

这些事件就发生在我们眼皮底下——

当中国移动拿着望远镜都找不到对手的时候,微信来了,悄无声息,逆袭没商量;

当万达广场这家商业地产公司快速扩张的时候,天猫(淘宝商城的升级版)来了,硬生生创造了个“光棍节”,2013年11月11日一天成交额352亿,不容小觑;

当苹果公司开始做手机的时候,诺基亚这家奉行“科技以人为本”的企业,硬生生地在“科技”和“以人为本”两个方面跌了大跟头,几乎破产;

当Google早已不是一家搜索引擎公司的时候,它已经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成为垄断全球超过50%的移动上网设备操作系统的超级公司;

当特斯拉把智能化装入汽车,在全球布建充电网络的时候,有着超炫外形、智能而且节能的特斯拉电动汽车已经将汽车重新定义——当然,被重新定义的还有“豪华”这个以用户体验为底气的概念。

猛然间我们发现,传统的我们对于某个行业和某个产品的认知受到了巨大挑战——我们已经无法清楚地区分A行业和B行业。这就好比SUV的流行:轿车的底盘加上越野车的外观,配上略微提升底盘的技术改进,一种新概念的汽车随之出现,并且在全球大行其道,成为销量增长速度最快的汽车品类。SUV让我们结结实实看到了“跨界”的力量。

跨界是规则的重新定义,机遇总是青睐那些不走寻常路的家伙。移动互联网将跨界的力量转换为重组的原始动力——

阿里巴巴的马云从电商转型,着力点转向物流;

微信用小小的红包成功偷袭支付宝,向互联网金融迈出关键一步;

苹果重新定义手机,使手机失去了12个按键,却拥有了更大的屏幕,手机已不再是接打电话、收发短信的工具,而成为人体的一个“器官”。

所有被重新定义的设备、行业,其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演进逻辑:越来越多的行业在不知不觉中被外部性改变或是颠覆,越来越多的企业会莫名其妙地被一夜之间成长起来的看似毫不相干的企业干掉。

重组是游戏规则的重建,是既有资源的重新分配,如同一桌麻将打完,重新洗牌之后,无论上一把的牌有多么好,现在所有人一起回到原点,所有规则推倒重来。这是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深刻变革的客观表象,是“草根”逆袭的机会,是平民创富时代的前奏。这是一个“蛇吞象”频繁发生的时代。

不是我们看不明白,是因为这时代变化太快。互联网满足了我们从无知到求证、从求知到关注即所见的转换,而移动互联网则撕裂了时间、空间和思维。

1.3 移动互联网打破了时间、空间和思维的限制

在传统的PC互联网时代,人们更关注如何借助网络更好地做好现有的或是手头的事,互联网之于大数人或大多数企业,还是一种工具。而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摧枯拉朽的力量,几乎让所有人感到不安:不知道自己在什么时候可以动谁的“奶酪”,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自己的“奶酪”会被别人拿走——没人愿意被动地接受那个自己的“奶酪”被拿走的事实。

移动互联网让我们摆脱了上网必备的台式机或笔记本电脑。随时随地都能使用的3G网络、正在商业化的4G网络,当然还有日益增加的免费Wi-Fi——上网速度的提升,让移动上网设备摆脱了对网线的依赖,可以无拘无束、随时随地接收信号、浏览网页、观看视频、分享信息。同时,流量费用越来越低,低到我们花费1元钱可以买到过去十倍甚至百倍的流量,或者碰巧每时每刻都可以“蹭”到免费的Wi-Fi,只要拥有网络信号和一部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接收信息——现在谁没有手机呢?时间已经不复存在,几乎在一瞬间,并且这个“瞬间”正在被日益提升的网速和日渐低廉的网络费用所消解,直至它不再成为人们会注意的一个点。当时间的概念被打破,我们几乎可以与远在大洋彼岸的人同时分享快乐——视频沟通。前提是,抛开时差,双方都拥有足够的兴趣和热情。只要我们愿意,我们可以在一瞬间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处在有网络的角落里的人无障碍沟通,可以在同一个时刻表达情绪、传递信息。

时间不再成为障碍,空间也不再有距离的概念。当一瞬间我们可以连通世界时,空间瞬间消失。当我们可以选择在瞬间和这个世界的任何人联络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把自己的交际和生意做到这个地球上任何有网络的角落。这对于传统的商品流通模式而言是巨大的挑战。但是,最大的挑战却并非来自时间和空间,而是来自我们的思维。“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再是“大跃进”时期的一句口号,而成为了真真切切可以感知、多次被验证可以做到的事。

当歪嘴的“罗胖子”罗振宇在微信公众号“罗辑思维”里推出“史上最无理的会员招募”计划时,可能从事传统行业多年的人会怀疑这是一种痴人说梦的空想。当首批5000个收费会员在几个小时招募完成,约160万元资金入账时,很多人也许因此大跌眼镜;当第二批15000名收费会员再度在不到一天时间招募完成时,当“罗胖子”用一个吃“霸王餐”的想法在全国88个城市掀起一股“霸王餐”风暴时,毁掉的可能不仅仅是我们的“三观”,跌碎的可能不仅仅是我们的眼镜——看不懂,看不明白。

当小米手机每次推出10万部,却抢都抢不到的时候,传统思维告诉我们:这可能是在“玩票”。当小米用短短3年时间达到100亿元规模的时候,传统行业的企业只能望其项背。当799元的“红米”手机推出时,越来越多的人为了抢到一部手机、一个“F码”而去求助高手,寻找更快的网络时……

你可能无法理解李宇春的粉丝为何疯狂,你同样无法理解雷军所说的互联网思维是怎么回事。当售价1元的小米路由器封闭内测时,你的好奇心或许会被激发——一台需要自己组装、仅售1元的无线路由器,玩的到底是什么花样?

这样的互联网思维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但是,似乎,他们都成功了。

是的,这就是我要和你说的。如果你看不懂或者不知道上面我所说的,那么你可能需要补补课了。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给我们的思维带来的颠覆和挑战,不仅在于对传统商业的理解、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更在于对未来的认知。未来正在以前所未见的速度迎面而来,而微信为我们打开这个未知的世界提供了一扇窗,一扇可以洞见未来的窗,从这扇窗看出去,我们会看见未来的某些规则——这是移动互联网的福祉。

我无法告诉你未来是什么样子,因为对于未来,我和你怀着同样的不确定和不安。没有人知道这些变化是什么时候开始发生的,当我们看到的时候,变化已在进行。下面介绍的这些思维方法和关键词会帮助我们理解这个变化着的世界和不确定的未来。

1.4 移动互联网的思维模式:碎片化思维

自从移动互联网开始普及,一方面,我们有了更多的利用碎片化时间的机会,另一方面,我们的时间被移动互联网进一步碎片化了。

从习惯在手机上看新闻、订阅手机报开始,可能时间还要提前——从手机短信被发明出来,无论是电话的响铃还是短信的提示音,都可以将我们的状态打断——听到震动或是提示音拿出手机来看一看,成了一种接近于“强迫症”的必选项。

在移动互联网进入3G时代之后,手机QQ和微信可以在手机上享有更多的功能,尽管可以设置为无提示音,但因担心漏掉某些信息而摸出手机来看一看的想法愈加强烈。在手机可以发微博、聊微信之后,时间在移动互联网的世界里进一步被肢解,以至于没有人能说得清楚,是移动社交使我们充分利用了碎片化的时间,还是移动社交碎片化了我们的时间。

在我们的时间被肢解时,我们的注意力也被肢解了。在碎片化的时间和空间中,我们不得不面对两种选择:一种是马上做出选择,另一种则是做决定的时机被一再拖延。直面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挑战,必须直面在碎片化的时间当中如何快速做出选择,以及如何在客户的不确性中帮助其快速做出选择。正视碎片化的过程,是指将原来的传播和营销内容在碎片化的世界里肢解后重新组合,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把思维打散再组合,在用户层面先分散影响、再集中释放的过程。

碎片化思维是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全新思维理念,它不仅要求我们具备在碎片化的时间里进行集中思考的能力,还需要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去深刻地影响用户和用户决策。它意味着企业或品牌必须将完整、系统的品牌认知和营销信息转化成碎片化的信息进行传播和植入,而且这些信息要能在用户的印象当中重新组合起来。它是营销和传播的碎片化,是企业在品牌建立和市场推广过程中的着力点及聚焦点的模糊化,是在扁平、立体、网状的空间结构里将无尽的细节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呈现的全过程。1.4.1 碎片化思维的运用一:时间点

无论是完整的全链条传播,还是在碎片化思维状态下的营销或传播,所有的营销活动归根结底是以获取流量为表现形式的,而获取流量最为直接的方式是占用用户的时间——时间具备不可再生、不可重复的多重属性。如果们把一分钟用在看书上,那么这一分钟就会被书占领。如果用户肯在我们的信息上花费时间,那怕只是一天当中一个具体的时段或时间点,那么当用户习惯于在每天的某个时间点接受我们的信息时,我们的营销就成功迈出了第一步。这是一个培育用户习惯的过程。当手机占据了人们的大部分时间时,电脑就被冷落了;当微信占据了人们的大部分时间时,微博就逐渐衰落了。

碎片化思维告诉我们:要选择一个时间点与客户与建立连接、巩固连接,并强化印象、植入信息。对时间点的选择是指导我们在碎片化的营销活动中获得流量的最为直接的方式。思考:1.你的企业和营销占据了用户的哪些时间点?2.你的企业和营销培育了用户的哪些习惯?1.4.2 碎片化思维的运用二:引爆点

前面我们提到,人们在碎片化的时间之中,选择之一是马上决策。如何触发客户偏向我们期待的选项并且快速做出决策,这是所有企业和营销人都要面对的问题。这可能需要一个催化剂或引爆点——这是碎片化思维带给我们的第二点启示。在一马平川的信息传递过程中,人们往往会忽略那些习惯性的刺激,而总在寻找足以令自己感到“惊喜”的刺激,因为那实在是很好玩的事情。

就像人们习惯性地要消除微信未读提示的红点一样,就像人们必须消除所有未接电话、未读短信的提示一样,这些潜意识行为的背后,有“强迫症”的思维,更有潜层的引爆点思维。未读消息的提示,便是触发用户做出选择的引爆点——不引爆用户去消除,就引发用户的不适感。当然,引爆点的作用还不仅限于此。

在PC互联网时代,在淘宝、天猫、京东的网页上,每一件商品的呈现方式和每一个按钮的样式都是经过详细测试和精心设计的,不同的颜色和文字会诱发人们做出不同的选择,“马上购买”和“加入购物车”换来的是完全不同的销量,所有这些细微的引爆点都在告诉我们视觉刺激对于人们选择的重要性。

在移动互联网思维结果呈现出来之前,销售的机会稍纵即逝,可能一次擦肩便是此生永诀。在注意力分散、时间高度碎片化的用户面前,能不能快速引爆用户,使其做出对企业和品牌有利的选择,是一项很大的挑战。思考:1.你的思维足够跳跃吗?2.你的内容可以让用户很“High”吗?1.4.3 碎片化思维的运用三:聚合力

近身作战和远距离射击必须采用不同的武器,于是就有了霰弹枪、狙击枪两种完全不同的枪械。霰弹枪在近距离作战时通过扩大杀伤面来强化杀伤力,而狙击枪则可以在较远的距离一击致命。在碎片化思维中,需要同时具备这两种武器的特征:被许可的企业和品牌可以对用户展示霰弹枪式的攻击(或许这种说法太不绅士),可以在整个平面上穿透用户的思维;对于被锁定的精准用户,狙击枪可以直击目标。

碎片化思维给我们的第三点启示是:在不确定的目标群体面前,以霰弹枪的杀伤面来筛选客户,用狙击枪的方式来建立连接。这就要求碎片化的思维中必须具备一种能力——聚合力。

这种力量不仅能使我们把完整的目标信息以霰弹枪的方式击发出去,更要求我们和用户都可以以狙击枪的高穿透力方式把所有的信息聚合起来,否则品牌将无从建立。只有碎片没有聚合,所有的信息就会杂乱无章;而只有聚焦的点,却没有传播的面,则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聚合力是企业和营销人在碎片化的思维中完善企业品牌和营销传播手段的一道全新命题,采用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可以衍生出千变万化的营销手段,产生出千差万别的结果。聚合力是企业主和营销人在移动互联网碎片化思维当中必须直面的竞争力。思考:1.你的企业信息形成了怎样的传播矩阵?2.你的营销主线用户群体清晰吗?他们是否可以把散在的信息自主聚合起来?

1.5 移动互联网的思维模式:粉丝化思维

21世纪初最伟大的变革是什么?在我看来是“粉丝”的产生。粉丝已经成为一种可近距离监测的新组织型,其基于某种偏好,不带有任何约束力,可以自动聚沙成塔,是一种可以自由分散、自由交叉、自由组合的新型人脉关系模型。这种组织模型是松散的,松散到每时每刻都会分散重组;同时又是相对稳固的,稳固到聚合起来可以形成坚不可摧的力量。

在传统的营销学里,会不断强化品牌忠诚度的概念,而在粉丝化思维里,没有忠诚度可言——成为你的粉丝,未必会忠诚于你。他(或她)可能同时是我们的竞争对手或对立方的粉丝,关注我们的原因可能仅仅是为了及时获得更新鲜的信息。

粉丝化思维正是基于这种松散的组织模型,并且利用这种松散而稳固的关系,进行商业模式构建和品牌建设的思维导向。粉丝化思维既强调用户体验,又强调在低忠诚度、弱约束力的前提下的品牌传播特性。在这种关系中,基于某种连接的需要而形成的粉丝化关系是一种进退自由的关系:进一步可以成为铁粉、金粉,退一步可以形同陌路、漠不关心。

与人脉的强关系不同,粉丝是层次深浅不一的关系聚合,它可以成为人脉,也可能只是作为一种连接存在。粉丝把传统的六度人脉理论简化为二度人脉,我们可以查找、添加任何我们可以以自己的方式找到的人,直接连接,省掉所有的中间环节。

粉丝化思维是一种突破了地域和中间商概念的全新思维,企业可以跳过中间环节,借助互联网直接和用户沟通,包括将商品直接送到用户手中。粉丝化是商业模型扁平化的催化剂,是企业组织结构模型扁平化的推动力。

移动互联网思维模式下的粉丝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型,拥有的粉丝数量可以让商业有机体变得更富有想象力,而拥有的粉丝质量将是决定思维模式落地的支撑点。例如,拥有大批忠实拥趸的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可以让韩国化妆品在提价30%的基础上全面缺货。

粉丝化思维是未来商业挑战中最值得关注的经济现象。如何获得更高质量的粉丝,建立企业和品牌的粉丝群,并建立基于粉丝化思维的游戏规则,是决胜移动互联网必须具备的全新思维。1.5.1 粉丝化思维的运用一:关系与连接

粉丝关系是一种亲密度可调节的弱关系组织模型。这种模型既会基于连接愿望的出现而组建,又会因为连接愿望的消解而消除。粉丝没有约束力,不具有排他性,高度自由,随意性强。

品牌传播或营销对于流量的渴求是对建立连接的强烈需求。获得粉丝的过程,就是获得连接的过程,得到的连接越多,能够收获的影响力和流量就越大。因此,在这种弱关系链条中,粉丝化思维告诉我们:在关系的亲密度可调节的状态下,建立连接是调节亲密度的第一步——没有排斥性的连接才能把亲密度提升。

一个没有好友的QQ号,号码再吉利也终归无用;一个没有用户的APP,注定没有前途和空间;一个没有粉丝的企业和品牌,终将沦落。生活在社会关系中的个人或企业,连接越多,关系就越多。当关系可以转换为人脉,当人脉可以转化为效益,一切都将变得简单。建立尽可能丰富、多样的连接,强化关系,是粉丝化思维带来的第一点启示。思考:1.如何获得更多的粉丝?2.建立连接之后,如何提升与粉丝的亲密度?1.5.2 粉丝化思维的运用二:个性化

粉丝是个体的集群,集合于集群之上的个体是极富个性的族群的聚合。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传统的营销思维习惯于将人群按年龄、身份、性别、特征加以区分,而移动互联网思维模型下的人群是以更加富有创造力的方式进行区分的。粉丝化思维带来的第二点启示是个性化。

互联网上的茫茫人群、芸芸众生,是孕育和繁殖“奇葩”的地方。无论是谁,都可以在互联网的族群中找到与自己有着共同爱好或兴趣接近的群体。

粉丝化思维的重点在于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放大差异。所有的差异导向一个共同的结果——张扬个性。个性化的族群具备圈子化的某种共同特征,无论是粉丝的构成,还是族群的构建,甚至是粉丝经济体,都是某个个体或品牌深度认同、个性宣扬的结果:小米的“只为发烧而生”注入了个性化与不向功能妥协的品牌基因,苹果的“土豪金”注入了奢华不低调的潜在需求,三星手机的“机海战术”更是将人群精确细分过后形成多元选择导向的最终结果。

共性淹没,个性张扬,互联网搏出位、搏出格、搏出奇。个性张扬的背后,是本性的回归,是社会心理对于自我的再发现。当个性化成为独特的身份识别标签,私人定制就成为社会的主流需求。产品的供应不再走瑞士军刀式的万能路线,不再千品一面、相差无几,步入了全新的个人定制、人群定制的个性化时代。从外观到内核,定制的基因在产品的包装和血液里流淌。

个性化是对传统工业化思维的颠覆,规模已经成为个性化的仇敌。互联网思维是传统工业化思维的革命。从这一点上来讲,互联网产品的迭代更新和传统的制造业面临着同样的处境,个性的张扬是粉丝经济体呈现的最活跃状态,也是主导未来的一种趋势。思考:1.工业化思维与互联网思维有没有结合的空间?2.你的企业在个性化方面做了哪些有益的探索?1.5.3 粉丝化思维的运用三:数据化

当企业或品牌可以以粉丝的方式收集用户信息时,基于粉丝的数据库便由此建立,企业的营销和品牌传播可以在大数据系统内基于大数据形成精准营销。粉丝化思维带给我们的第三点启示是企业品牌或市场行为的数据化。

传统的CRM多数是静态的,客服和沟通大都是具体的、单项的、打扰的。在植入社交网络之后,用户在社交网络上的行为可以被企业采集,在一个平台上聚合,从而使企业获得更加全面、立体的用户数据。从QQ、旺旺开始,到微博、微信,基于社交网络和消费数据,乃至用户对电脑、网络、搜索引擎的使用习惯,都会被收集和记录,智能化的广告投放也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当所有企业的品牌传播基于事先知晓用户的消费习惯,可以精准地进行客户锁定时,品牌营销就变成了狙击式的,简化了寻找、轰炸、锁定带来的资源浪费。

粉丝化思维的数据化是对粉丝经济的泛化和用户信息的立体化,让活跃于社交网络的个体、个人信息最终趋于透明,并可以依据消费行为、消费记录、社交网络数据对用户群体的潜在行为进行精确预测——可以精确预测用户晚餐需要摄入哪些元素并据此推荐菜单;可以精确预测女性从怀孕到孩子出生的每个阶段需要购买哪些婴儿用品。

当社会化的大数据可以和社会上的每个人建立连接时,企业自身的大数据就可以和自己的粉丝及用户之间建立更加具体、明确的沟通系统,从而让企业的功能进一步进化,使营销和客服合体,引发企业组织结构的重新整合。数据化为未来的营销提供了更具想象力的前景。思考:1.企业的大数据信息系统如何建立?2.企业的大数据要如何使用才能更好地帮助营销?1.5.4 粉丝化思维的运用四:用户体验至上

正因为粉丝作为一种亲密度可以随时调节的弱关系存在,粉丝化思维就必须奉行一条原则:用户至上。具体而言,便是一切以优化用户体验为核心——用户体验至上。

但这决不是要迎合用户或者一定要按照用户的模式去营造体验,而是在建立品牌个性吸引力的前提下,在与粉丝充分互动的场景中,围绕用户体验进行服务的优化和体验的改善。忽略品牌的个性化基因,只强调用户体验的品牌,会迷失在“伪体验”中并丧失个性;而只强调个性、无视粉丝体验的品牌,也终将被粉丝遗弃。只有实现品牌个性气质与粉丝体验高度统一的品牌,才能占尽粉丝经济的利好,实现品牌与用户体验的螺旋式提升。

移动互联网的粉丝化思维同样适用于社交网络,适用于微信朋友圈的沟通。以尊重用户体验为前提的沟通,是指以呈现价值为核心,以利他心来指引社交行为。与传统信息沟通的发布、告知、公示不同,尊重用户体验的信息传播带有浓郁的人性色彩,亲切、自然,让人如沐春风。

在社交关系发生的过程中,时间、图形、文字、声音、图像都会对用户体验产生深刻的影响。围绕用户体验精心组织的内容,不仅有助于诱导用户产生良好的体验,而且有助于用户将体验分享给自己的粉丝,而品牌将由此获得粉丝的连带效应。这是社交网络分享属性带来的增值回报,是触发病毒式营销的前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平民品牌也可以快速扩张,这正是互联网营销较之传统营销更加突出实效的关键要素。

一切围绕用户体验做出的改善,都将带来超值的回报;一切以粉丝化思维为出发点的产品创制和用户沟通,都将使营销变得简单、高效。思考:1.如何在社交行为中体现用户体验至上?2.如何优化个人和品牌带给粉丝的用户体验?

1.6 移动互联网的思维模式:开放思维

封闭是互联网的大敌,未来没有哪个企业可以在封闭的状态下一家独大。在中国的互联网企业中,“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三巨头尽管各自建立了独立的生态圈,但在互联网发展的大势面前,也不得不一步步将自己的平台开放给更多的参与者。从封闭到开放是互联网发展的必然趋势,没有哪个企业可以整合互联网的全部优势,成为整个互联网行业的“老大”——

以销售3C产品起家的京东,在从垂直电商向全行业、全品类的转化当中,采用了自营加开放商家加盟的方式,从而更富活力,而腾讯战略投资京东也是其开放策略的深化;

在阿里巴巴精心布局的淘宝、天猫系统中,小卖家与牌商家的功能有所区分,以推广收益为导向的流量控制营造了阿里巴巴封闭的生态圈,而今这个生态圈正在与商家的博弈中面临挑战;

一度以模仿见长的腾讯在经历了电商平台、搜索引擎的多次尝试之后,不再致力于打造自己封闭的圈子,而是开放平台,构建全新的开放生态圈,并购搜狗、战略投资大众点评、投资京东等一系列行为显示了腾讯正在逐步强化自身优势,并借助这些优势以联盟的方式开放整合。

纵观近年来互联网企业发生的大手笔并购,可以窥得其中端倪——

2013年4月29日,阿里巴巴斥资5.86亿美元购入新浪微博18%的股权,与新浪形成战略联盟,电商平台示好社交平台;

2014年2月19日,Facebook以价值190亿美元的现金和股票收购了类似微信的社交工具WhatsAPP,后者在全球拥有4.5亿用户,此举进一步强化了Facebook在社交网络领域的领先优势;

2014年3月11日,腾讯和京东先后发布公告,腾讯以2.14亿美元收购京东上市前15%的股权,社交工具与电商平台全面联姻,改写中国电商格局。

开放的互联网正在以空前的开放姿态迎来全新格局。与开放的互联网企业相对,传统企业在开放的格局面前,显得有些前途未明:开放的Android以开放的姿态助力Google轻松占据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操作系统过半的市场份额;羞羞答答的Windows在坐拥PC操作系统绝对优势的前提下,封闭了自己的系统,也封闭了在移动终端的市场机会;自始至终致力于建立封闭生态圈的苹果公司,封闭生态圈是其以往取得成功的关键,而今正在成为其未来持续发展的瓶颈。

移动互联网的世界注定更加开放:随时随地上网让我们摆脱了网线,脱离了笔记本电脑,只需要一部可以连接网络的手机、平板电脑或是未来的智能化可穿戴设备,就可以随时和这个世界连接;QQ、微信等社交工具的出现,使得人们对于无线社交有了全新的理解,自身的局限可以在万能的网络中得到补偿,日渐进化的科技足以将人类还原为“白痴”。

奉行开放的原则,是我们面对未来世界的思维模型。唯有保持开放的心态,才能够为个人和企业找到更多可能。社交网络中的个体在矩阵中实现与整个世界的立体化连接,社会中的企业是整个社会矩阵中的一个点,除了开放,别无选择。1.6.1 开放思维的运用一:联盟整合

曾经最为松散和“不靠谱”的组织形态——联盟,正在成为未来商业模型的新宠。以联盟的方式整合,不是兼并,不是被吃掉,而是各种优势资源的全新组合,是所有优势资源在有限条件下的集中。以联盟的方式整合,可以把蚂蚁雄兵组建成铁甲战队,可以继续巩固强化“强者恒强”的逻辑。

当所有的行业和企业开始一步步互联网化,互联网就不再是企业的一种类型。比如,电脑打字曾经是一种只有少数人掌握的职业技能,而今除了少数的速记人员之外,已经成为职场人式的一项基本技能。再如,汽车驾驶员曾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工种,而今随着汽车走入家庭,尽管司机的职业需求仍在,但驾驶技能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全面普及。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在企业的构架中全面普及指日可待,这种变化带来的最大后果是企业所从事行业界限的模糊——

今天人们已以不再把阿里巴巴单纯看做一家电子商务公司,支付宝有着类似银行的属性;

今天人们不再把腾讯看做一家社交工具公司,已经没有一个准确的行业标签可以指代这样一家充满活力、足够多元的企业;

人们同样不能把京东单纯看做一家电子商务公司,就在2014年3月27日,这家企业开始搞起了金融,业务范围大为扩展。

与过去我们所熟悉的企业多元化战略不同,以联盟或整合的方式重新组建的新业务模型,建立在优势强化的基础上,实现了强与强的结合、优势与优势的互补,而唯有奉行开放思维的企业,才可以在行业的边界从容穿越,形成基于未来的核心优势。

单纯从制造业的角度看:苹果是一家科技公司,而不是一家制造业的公司,但它却制造出了令全球瞩目的产品,企业的核心优势不再是某个链条的完善,而是拥有某种核心资源,整合一个链条,创造出令人惊叹的产品;小米不是一家电子产品公司,却持续创造了拥有海量粉丝、全新营销模式、订单式生产、迭代更新的“发烧”机型,不仅有手机,还有盒子、路由器,未来甚至会有电视。

产业链的整合、优势资源的联合,确实借助了传统制造业的力量,却不需要在传统制造业的生产线上投入哪怕一分钱!

联盟的前提是:索取最强大的优势资源,强化自身,实现多方共赢。这是强者恒强的逻辑。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开放思维,意味着企业和个体可以有更富想象力的空间去缔造更具优势的产品,借助成熟的资源重新整合产业链。思考:1.你自己和你的企业有哪些可以开放的资源?2.何种联盟方式才能使你的企业和你自己变得更为强大?1.6.2 开放思维的运用二:平台战略

在传统的制造业思维当中,一流企业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在互联网思维当中,一流企业做平台,二流企业做产品,三流企业做代工。开放的企业注定会成为平台化的企业,当一个企业可以为两个以上的商业体提供资源交换的机会时,这家企业就具备了成为平台企业的特性。

平台化的企业做流量,做吞吐,比如我们熟悉的淘宝、天猫、京东、腾讯、阿里巴巴等,所有这些平台化的企业都作为一个平台而存在。大企业做大平台,小企业做小平台。在行业概念模糊,企业边界淡化的未来竞争中,指导思维意识和行动的不是行业思维。小企业做行业贯通,大企业做平台搭建,超大企业做立体平台——这是未来企业直面竞争的必然选择。

平台战略就是站在互联网思维建立连接的层面,为交易的多方搭建资源交换的平台,在实现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中,用补贴方和被补贴方的交易法则建立基于平台的生态圈,为交易各方营造更具价值感的用户体验。从企业具备平台化的基因开始,就注定开启了全新的商业模式和赢利通道。这个通道一旦打开,就好比传统商业模型中经销商体系的管道,这种管道就好比源源不断的资金流向。当一个企业的资金吞吐量够大时就可以植入金融业务——支付宝不仅是第三方保障需求催生的产物,更是一家金融机构高效运转资金需求状态下的必然产物,腾讯财富通、京东金融与此并无两样。

开放的思维不再静态地考虑在平台上向交易的各方收取报酬,互联网行业屡试不爽的不二法门是免费,而免费正是向补贴方收取费用之后补贴被补贴方的通行做法,是差异化用户体验的实效策略。平台化的企业建立生态圈,界定补贴方和被补贴方是第一位的,不是雁过拔毛式的全面收费,那收的是买路钱,平台化思维是放水养鱼,重点捕鱼,得到的是更加高效的收益。

企业或个体的平台化战略选取的是在战略优势面前的立体运用,是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资源的高效变现,是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平台运营逻辑,是未来企业得以在复杂环境当中存在的理由。企业或个体对于未来有两种选项:成为平台,或是成为平台的使用者。很多时候,多数的企业在成为平台的同时借助更大的平台成就自身,个人亦然。开放思维的平台战略正是基于移动互联网格局下的管道思维,平台企业成长需要的时间越长、经过的道路越难,成功之后的回报就越丰硕。思考:1.你的企业或你自己可以成为哪些方面的平台?2.你的平台可以建立怎样的管道?1.6.3 开放思维的运用三:横向跨界

互联网的世界是产生“异类”的沃土,循规蹈矩者处境日渐惨淡,不走寻常路的“异类”往往成为异军突起的典型。这绝不是雷军的那句互联网思维的名言——“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上天”的写照,暂时飞上天是可以的,风息了的时候,鸟可以从容地继续飞翔,猪却会跌得很惨。能否在互联网的思维里持续飞翔,还得看是什么样的物种,有着怎样的基因。

相对工业化思维,互联网思维带来的最大影响来自于外部的力量。当互联网企业以社交或是网络的方式聚合了资源,做什么和能做什么都是极其挑战想象力的事情,这甚至与企业所具备的基础条件毫无关系(但企业要获得持续的成功,必须具有核心竞争力,这一点不容质疑)。所以,在传统制造业生产线落后、产能过剩的前提下,互联网带来的是第三次工业革命,这次工业革命深刻影响着社会的组织模型和商业结构,原有的商业行业边界被撕裂,跨界者成为主流。

一个企业长期看不到对手在哪里曾经是一种荣耀,而今却成为一夜暴毙的诱因。当企业拿着望远镜都看不到对手时,如果有一个对手站出来,庞大的企业躯壳就可能在一夜之间倒下,甚至从此不复存在。在近年来倒下的巨头中,曾经的世界500强比比皆是,没有人知道谁会是下一个,所有人都心怀忐忑——但愿自己不是下一个。

开放思维对于边界的撕裂是一种有益的启示。运用开放思维跨界,对于企业摆脱红海,进入蓝海,发现全新价值区而言,不失是一种理性的选择:真理与谬误有时只有一步之遥,只是很多时候,我们无从判断这一步应该是向前,还是退后。在艰难的抉择面前,横向跨界是相对稳固的策略。

向所从事行业的上/下游、左/右边界尝试拓展,比如为骄车换上越野车的“马甲”,换双“鞋子”,就成了全新的汽车品类——SUV。穿着休闲装的绅士,在城市里自由穿行,偶尔去郊区撒个欢还可以,真要去撒野可能就歇菜了。但就是这个“马甲”,就是这一步的跨界,带来了全新的生机。

从家装设计公司到为设计师提供服务资讯,为设计师和需要寻找设计师的家装客户提供平台,微信公众账号“设计联”在这个层面上向旁边迈出了一步,成就了“全国最牛的家装设计师公众平台”(具体案例请见5.7 节)。横向跨界与蓝海战略、长尾理论类似,身处熟悉的红色区域、舒适地带,向旁边勇敢地迈一步,跨越边界,可能就会进入蓝海。思考:1.你当前所从事的行业,在相关的门类中是否存在潜在机会?2.你所在的企业,如何实现横向的安全跨界?

1.7 移动互联网的思维模式:快思维

当互联网进入宽带时代,当移动互联网从3G步入4G,当网速不再成为沟通的障碍,世界得以在瞬间连通,实现数据与信息的瞬间同步,网络把地球缩小到一个村落的范畴之内,随时随地,每时每刻,瞬间连接,营造了前所未有的现场感。当网速快到所有资源与信息可以从云端瞬时抓取,可以支撑数据的瞬间缓存时,人们将不需要带着存储器到处行走,只要拥有网络信号,就可以随时读取和调用存储在云端的任何数据、程序。

网络的加速让这一切充满想象,而在网络加速的同时,在围绕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全新思维中,快思维是应对未来变化的高效逻辑。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天下网络,唯快致胜。

快思维需要在企业和个人活动中保持高效的反应速度——无论是信息的发布与传播,还是突发事件的危机公关,包括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售,甚至社会公共事件。传统媒体的“黄金24小时”在互联网的世界里变为“黄金5分钟”——5分钟足以让一个事件发酵到不可收拾的地步,5分钟足以将一件事快速传遍全球,并持续扩散。

在快思维模式下,简约成为一种时尚的必然选择——越来越多的人在复杂的事物面前丧失耐心,而对简单好玩的事情乐此不疲;完美成为产品步入市场的大敌,快速迭代更新的产品开发逻辑取代了过去漫长的产品研发、实验周期,越来越多的产品面临着日益缩短的生命周期;小而美的事物成为人们追捧的对象,专注于具体的事物和体验成为个体、小品牌寻求逆袭的机遇。

快思维的逻辑渗透到社会、经济、商业的各个领域,原有复杂的规则被进一步简单化,快速沟通、快速决策、快速开发、快速传播、快速换代,“快”成为社会信息传播的主旋律。在普遍“快”的语境中,“慢”成为少数人奢侈的选择。怀着压力与紧迫感,人们在与“快”的角力中,开始进入浅思考、浅尝试、浅文化的简单状态。这种状态取代了过去烦琐的组织体系,取代了原来层级式的组织架构,以扁平化的方式取代了树状的沟通流程,机构开始扁平化,组织开始平台化,商业开始简单化。一切都在悄无声息地快速裂变,快速吞噬,快速进化。

在快思维的指导下,沟通和传播对象从群体转变为个体,营销的沟通重点由人群转向个性鲜明的人,营销从传媒转变为社交,营销的“三军作战协同”进入以微营销、个体公关为主导的精细化时代。1.7.1 快思维的运用一:简约——科技让一切变得简单

最早的科技是少数人的玩物,最初的互联网是精英人群的专属。直到PC与网络全面普及后,互联网才开始走下神坛,步入寻常百姓家。浏览网页、搜索网址、收发邮件、QQ聊天这些在今天看起来平淡无奇的行为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很多人对网络缺乏认知的巨大障碍。即使在今天,很多人对于智能手机也仅仅使用了其功能的十分之一甚至更少——手机里往往安装了几十个APP,但经常使用的不足五分之一。微信作为手机端的即时沟通工具,简单的沟通和分享模式让原来没有“触网”的精英人群成为微信的用户。微信从一开始就以用户体验至上,把复杂的程序留给了开发者、网络工程师,而把简单的操作方法呈现给了用户。

科技的演进让一切变得简单,较之于PC显示器的大屏幕,包括平板电脑在内,移动上网设备的屏幕面积有限,可以显示的信息有限,科技必须解决的问题是——去掉所有可能影响用户体验的复杂环节,在3.5~9.7英寸的小屏幕上呈现最为直观的信息,网页和UI的设计不可能照搬PC端的模式,信息必须足够精简,图片必须经过压缩,受限于网速和流量,必须在确保快速显示的情况下保证图像清晰,同时尽可能减少对流量的消耗。一切围绕快、好、省的逻辑建立的移动互联网的产品研发规则,才能成为人们能够承受的简单易用的科技,才能在移动端获得更多的用户。

可以直观感受到的是,之前复杂的特效、花样繁多的界面正在被简单明了、直观亲切的设计语言所替代。无论是手机的界面还是电商平台的移动客户端,一切都变得简单、直接。而围绕简单、直接的方式进行再设计的电子设备、3C产品开始回归产品自身的属性,设计从线条和视觉观感的美感回归尊重人本的位置上来——互联网的快思维正在引导人们的审美和设计语言回归简约。

简约的设计体现了科技对人的尊重,用简洁的线条、配色彰显产品的自信。而简约的背后,是产品经理对产品开发的精益求精、对完美艺术效果的苛求。互联网快思维主导下的科技研发,将产品从功能到外观、从理念到内核全面简约化,从而开启了视觉和应用体验的新时代——大道至简。思考:1.回顾一下你用过的手机,体验一下由简约带来的惊喜,其中哪些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2.对照自己的产品或企业,快思维可以帮助你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或实现简约化?1.7.2 快思维的运用二:迭代更新——完美是产品的大敌

移动互联网加剧了“快鱼吃慢鱼”的竞争逻辑,先声夺人的从来都不是完美的产品,但一定是在某个方面做到极致的产品,而极致与完美却不可同日而语。曾经的iPhone一代以惊艳的外观亮相,让人尖叫,而我们今天再把第一代iPhone拿出来和iPhone 5s作对比时,会发现曾经的惊喜在今天的进化面前根本不值一提。从第一代到现在的第七代iPhone,仅仅用了不到7年的时间。而在此期间,从第一代iOS系统到现在的iOS 7.0.6(2014年2月22日发布),前后更新几十次,最快的更新仅仅隔了不到一周的时间!iPhone的演变

苹果公司作为一家令人尊重的企业,其产品精致到令人惊叹,但所有的产品仍不能与完美划等号。在不断的迭代更新当中,苹果一次次地将完美的标准推向极致。

几乎所有的互联网产品,从一出生开始,就和完美完全不搭界。所有的产品开发逻辑都是在用新版本解决老版本的问题,优化已经发现的Bug,同时又会有新的Bug被发现。没有哪一款软件或产品是在绝对完美的状况下进入市场的。正是这些带有或明显或隐晦的缺陷的产品,在缺憾美的状态下攻占了市场,赢得了继续优化和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

作为移动社交的重要平台,微信自2011年1月21日推出,到2014年3月24日5.2.1版本上线,前后推出的版本有数十个,每一次或大或小的更新,都体现了迭代更新的逻辑。

以互联网思维起步并快速膨胀的小米手机亦不例外。从第一代小米手机2011年10月发行,到新一代小米3手机的发行,小米手机以“性能之王”、“性能怪兽”的称号一次次地刷新用户预期,随手机开发个性化APP、顺应粉丝需求的手机版本设计,无不体现了在粉丝至上的逻辑下迭代更新的思维:把产品的某一个点做到令人尖叫而非完美,用精益求精的态度结合用户体验优化产品,才能无限接近完美。

在互联网思维的商业体系中,完美是产品推售的大敌。无论如何接近,都无法到达完美的终极状态。在无限接近完美的过程中,产品开发和企业发展的逻辑是做出令人尖叫、不断更新的产品,从而快速进入市场、占领份额。思考:1.你的企业的产品更新频次如何?有没有迭代更新的技术储备?2.在洞悉产品可能的不完美的同时,你的产品是否做到了令用户尖叫?1.7.3 快思维的运用三:专注力——小而美

互联网奉行的是单品致胜的逻辑,所以几乎所有的大公司都是从集中精力做好一个单品起步的,苹果、腾讯、阿里巴巴如此,京东如是,小米亦然,今天在淘宝、天猫兴起的互联网品牌更是如此。单品致胜意味着在快思维的互联网模式下,可以集中全部力量专注于某一特定领域,通过小而美成就品牌。

大而全的“瑞士军刀”在互联网的格局中,相对更难找到着力点,而小而美的产品往往因其具体、清晰的客户体验,可以精进不止,由顶尖趋向完美。对于大多数的中小企业而言,在互联网思维的指导下,单点突破就好比一颗图钉,受力面积越大,前端越尖锐,就越容易钉入墙体,进而形成更巨大的穿透力。专注于做小而美的产品是小企业致胜移动互联网的不二法门。

培育专注力的过程漫长而痛苦。企业具备一定规模之后再去做减法,无异于壮士断腕,难度系数加倍。一不小心做成“高大全”可能就是毁灭的开始。过去传统企业在做到一定规模之后开始冒进式的多元化,最终成了“压垮驴子的最后一根稻草”。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将企业和品牌进化为个性鲜明的“人”,产品和品牌拥有像人一样的鲜明性格、个性魅力等人格要素,它们将主导未来。互联网思维就是在芸芸众生中,打造小而美的专注于细分领域的个性化品牌。唯有专注才能“生巧”,唯有专注才能在大的互联网格局中找到着力点。思考:1.单一产品的模式适合你的企业吗?2.你的企业的竞争优势能够形成像图钉那样的专注力吗?

移动互联网对于商业和未来的影响才刚刚开始,企业和个人面对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巨大机遇,首先要建立上述基于互联网逻辑的思维模式,这些思维模式已经被验证为可靠的思路和方法。在掌握这些方法的同时,我们需要借助移动互联网的工具,让这些思维和方法“从梦想照进现实”。

在所有的移动互联网终端平台中,微信作为当前最为活跃的社交平台,具备成长为移动互联网思维层面的全新的移动基因,是未来移动互联网的重要入口和关键平台。本书将围绕微信营销实战智慧,结合移动互联网的思维模式,解析正在进行的格局重组,帮助企业在微信平台上获得进入未来移动商务领域的入场券。

10年前错过互联网,没赶上马云、马化腾、李彦宏那拔,算不得什么,毕竟他们是互联网领域的少数人——一个企业成功的背后,太多失败的企业倒下去;一个成功复制的样板做起来,千万个邯郸学步者无疾而终。

5年前错过微博,没赶上成为姚晨、任志强、李开复那类“大V”,也没什么大不了,毕竟他们的成名或多或少缘于多年的积累和沉淀——每一个“大V”的背后,都是一个被放大了媒体;每一个“大V”的崛起,都有万千“僵尸粉”的功劳。

3年前甚至是现在,错过了微信,处境则可能大不一样。以线上和线下真实社交关系网络为依托的微信,深度释放了人们的社会欲望,从而一跃成为当前最活跃的真人社交平台。

二段 微信入门:无微信,无威信

【导语】可以说,微信从最初的1.0版到现在的5.4版,每一处设计无不进行了精心推敲。仔细研究,于细微处可发现无穷妙用。本段从微信的基本关键特征及基本操作入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不仅有利于初学者迅速掌握,也有利于熟练应用者找到一些实用的小决窍。如果你已经是微信“大咖”,敬请跳过本段,直接进入三段。

2.1 微信为什么会“火”

微信具备下列关键特征,这是微信得以在短时间内快速扩张的基本前提。

免费:互联网产品最大的特点是免费,微信也一样。在支付了流量费或是有Wi-Fi信号的前提下,使用微信不需要额外支付费用。较之手机短信,微信又一次将互联网精神植入生活。

快:借助3G、4G网络,微信的信息传输可以在瞬间完成,通过图、文、声、像的传输,所有参与沟通的人都可以获得现场感,都可以实现即时沟通。

简单:与过去复杂的互联网产品不同,微信进化到足够简单的状态,安装程序后输入手机号或QQ号就可以注册,加好友或与人交流都非常简单,以至于原先不用电脑、不会收发邮件、不聊QQ的相当一部分手机用户开始使用微信——简单才是王道。

交流方式多样:图、文、声、像全兼容,在不需要额外支付费用的前提下,语音通话、视频通话、照片传输……在手机上完成信息的多元化沟通是微信得以快速流行的重要原因——在上手机打字对于一部分人来讲是个不小的负担。

一号互通:微信依托QQ海量用户的优势,加上可以导入手机通讯录的真人信息,将线上虚拟好友与线下真实人脉一号互通,用户无须像使用QQ那样手动添加好友,就可以将原有的社交关系直接导入,从而实现了用户社会关系的自然过渡。

随时随地:当手机上网速度不再成为障碍的时候,人们摆脱了网线的束缚,而微信则是在移动互联网端充分重视用户体验的随时随地可以使用的社交工具。

正是由于微信的上述特征,使其充分释放了人们的社交欲望,将交流的主平台转移到了微信的平台上,并进一步融合了社交网络的优势——同步。所有社交网络中的人在通过一种方式频繁交流时,就会形成一种规则或标准,社交网络中的个体会被这个标准所“绑架”,为了保持同步,为了维系这个社交关系网,所有人同步才能实现交流。

如果你的朋友们已经使用微信了,为了保持与他们的同步,你也必须使用微信!

因为——无微信,无威信。

2.2 保持同步,从微信开始

2.2.1 安装微信

要想使用微信,首先要将微信下载到手机,当然,要保证使用的是一部智能手机。建议登录微信官方网站http://weixin.qq.com/进行下载。

选择“下载”选项,进入下载界面。

微信官方网站目前提供了以下3种安装模式。● 按操作系统选择。● 手机拍摄二维码。● 通过短信获取下载地址。

推荐直接使用手机下载。用手机上的二维码扫描软件扫描下载页面上的二维码,或使用手机浏览器访问weixin.qq.com/d,可直接下载微信程序。

当然,也可以通过手机上的应用市场进行下载和安装。例如,iPhone用户可以在App Store中搜索“微信”,安卓系统的手机用户可以在安卓电子市场、豌豆荚、91手机助手等工具中搜索“微信”,进行下载和安装。友情提示:如果觉得这个步骤太过复杂,我们可以向身边的朋友求助。求助是一种获得好感的社交方式。2.2.2 注册微信账号

微信安装完毕,单击绿色的小图标,可以看到微信的欢迎界面。简单的动画显示完毕,我们就可以申请一个属于自己的微信账号了。

微信5.1版本之前可以使用QQ号或者手机号注册微信账号,微信5.1版本之后就只能用手机号注册微信号了。这里我们以微信5.4版本为例,一起体验一下微信账号的注册过程。

点击微信图标,进入微信界面。初次登录微信,会看到一个非常漂亮的界面,提示“是否要在桌面创建快捷方式?”点击“确定”或者“取消”按钮,就可以进入登录界面。

点击“注册”按钮,使用手机号来注册微信。注册过程很简单,根据提示输入手机号,点击“注册”按钮,然后输入验证码,点击“下一步”按钮,设置个人头像和昵称,即可完成注册。

注册完成后,进入微信,首先会出现一幅微信功能更新发展的过程图,之后点击“进入微信”按钮,即可进入属于我们的微信空间。2.2.3 认识微信的功能

2014年8月14日,iOS版的微信5.4正式发布。

较之于之前的微信版本,微信5.4的界面更加清爽,进一步强化了搜索的功能,除了可以搜索联系人和聊天记录,还可以搜索公众号、公众号的文章,增加了收藏微信的功能。iOS版的微信5.4推出了自动适配iPad的功能。

在本书出版时,Android版微信5.4的更新尚未发布,现就以iOS版的微信5.4为例,对新版的微信进行介绍。

菜单进一步简化为一行,菜单项由原来的3个变为4个,分别是“微信”、“通讯录”、“发现”和“我”。原来的“聊天”直接变更为“微信”,将原来在右上角的设置项直接与微信的其他3个菜单并列,成为一级菜单,访问更加便捷。“通讯录”菜单进行了比较大的调整,增加了标签项。用户可以通过标签的形式对联系人进行分组管理,从而方便地查找用户和管理好友互动。

在“通讯录”中,将原来的服务号与订阅号合并为一个文件夹——公众号。进入公众号后,不再区分服务号和订阅号,但是在“微信”菜单下,订阅号发送的信息仍被折叠放入一个文件夹中,服务号仍带有信息送达提示。“发现”菜单保留了原来的设计,依然是“朋友圈”、“扫一扫”、“摇一摇”、“附近的人”、“漂流瓶”、“游戏”4组6项。原来“发现”模块中的“购物”功能是被屏蔽还是被删除仍未可知。

升级为一级菜单的设置项及个人功能模块用一个“我”包含了更多的内容。可以看到,设置项目简化为“相册”、“收藏”、“钱包”、“表情”和“设置”,每个项目的名称均为两个字,更加简洁、直观。

点击“相册”,可以直接进入自己的朋友圈,看到自己的私密内容。点击“收藏”,可以看到自己在微信中收藏的所有“存货”,包括聊天记录、收藏的公众号的文章、图片及语音信息。“钱包”则是由原来的“我的钱包”直接简化而来,有“转账”和“钱包”两个功能项,没有与购物相关的按钮(怀疑是被系统或软件商店屏蔽)。

微信5.4延续了微信简洁、扁平化的设计风格,并使程序设计越来越人性化。简洁的菜单风格,使得微信更加简单、易用。

2.3 微信5.4新发现

步入5.4版本的微信带领我们进入了一个更加扁平、简洁、易用的新地带,微信的菜单项进行了又一次颠覆性的排列重组,但其核心功能依旧未变。

首先来看微信最新的菜单项——“我”。

微信5.4把原来“设置”菜单的相关功能全部打包进了“我”这个菜单中。

进入“我”菜单的第一项,是微信的个人信息设置版块,从头像到名字、微信号、我的二维码、我的地址、性别、地区、个性签名及新增加的Linkdln账号,都可以在这里进行设置。可以直接在微信里注册和绑定Linkdln账号。

头像设置

头像决定了我们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设置一个漂亮的头像可以提高别人对我们的关注度。设置头像有两种选择:一种是选择本地图片,也就是我们手机相册里的照片;另一种是直接拍照。下面就以直接拍照为例进行介绍。

点击“头像”,会弹出两个选项,分别是“拍照”、“选择本地图片”。可以选择自拍或从手机相册选择照片作为自己的头像。

拍照完成,调整图像的位置,使头像好看且完整,点击“使用”按钮上传头像,上传完毕就可以看到更新后的头像了。

其他个人信息的设置

相比头像的设置,其他个人信息的设置则简单得多。

同样进入“个人信息”界面,点击“昵称”按钮可以设置自己的微信名。一个好的名字可以让好友更容易记住我们。设置完毕后点击“保存”按钮即可。温馨提示:微信号是微信用户的唯一标识,每个人的微信号都是不同的,除了用绑定的手机号、QQ号登录微信,个人微信号也可以用来登录。点击“微信号”选项即可开始设置,但这里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微信号只能设置一次,不能更改。● 微信号由6~20个字母、数字、下划线和减号组成。● 微信号必须以字母开头。

二维码名片对每个用户来说也是专属的,点击“二维码名片”选项可直接生成属于自己的二维码,别人也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添加我们的微信。生成二维码名片后,点击右上角的按钮可“分享我的二维码”、“换一张二维码”和“保存二维码到手机”。

点击“我的地址”选项,可以从绑定的QQ号直接导入易迅的地址,也可以通过新建地址填写我的地址。如果没有易讯的收货地址,就需要建立地址信息。输入收货人姓名、地区信息、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及邮政编码,然后点击右上角的“保存”按钮,可新增收货地址。通过添加“我的收获地址”,用户获得的由微信赠送的奖品,或者通过微信购买的商品,都可以直接通过这个地址收取。“性别”和“地区”栏的信息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即可。

用户的“个性签名”是另外一个很好的展示自己的功能,可以输入自己的价值观、座右铭、从事的行业和产品等信息。微信个性签名最多可以输入30个字,设置完毕点击“保存”按钮即可。2.3.2 隐私设置

随着微信越来越深入我们的生活,我们可以通过微信结交越来越多的朋友,但随之而来的个人信息暴露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些不便,所以,我们要学会保护自己的隐私。

点击“设置”按钮,进入“设置”页面。

按照软件的提示,分别设置账号与安全、新消息通知、隐私、通用等项目。

账号与安全的部分提供了绑定QQ号、手机号、邮箱地址、设置微信密码、账号保护和微信安全中心链接等功能,依照软件提示操作即可。

其中,关于微信提供了微信版本的信息及更新报告。

退出登录则是退出当前账号或更换账号登录的按钮。

加我为朋友时需要验证:开启此功能后,别人加我们为好友时,需要通过验证。微信是默认开启此功能的,也建议开启,以保护个人隐私。

向我推荐通讯录朋友:开启此功能后,微信会自动扫描手机通讯录,如果对方已经注册微信(用手机号绑定微信号),则会向我们推荐此人,我们可以选择是否添加对方为好友。

微信5.4的“发现”菜单的功能与原来的版本几乎没有区别,是大家所熟悉的朋友圈、扫一扫、摇一摇、附近的人、漂流瓶、游戏等菜单项目。

朋友圈操作

朋友圈操作包括封面设置、状态发布等。

朋友圈的封面设置

朋友圈封面的设置非常简单。轻触封面,屏幕上将出现“更换相册封面”按钮。点击该按钮,从手机相册中选择图片,或者直接拍摄一张照片,或者直接选择“摄影师作品”中的图片均可。

朋友圈状态发布

朋友圈状态分两种:一种是纯文字状态;另一种是图文状态。长按朋友圈界面右上角的“相机”按钮,可以发送纯文字状态,但该功能只能发布文字,缺少发布图片等任何附属功能。直接点击右上角的“相机”按钮,可以发送图文状态,照片可以直接拍摄,也可以从手机相册中选择。

发送图文状态时,选择照片之后,可以输入文字状态。在发送前,还可以进行多项设置,如选择“可见范围”、“提醒谁看”、“显示所在城市”,以及与腾讯QQ空间和腾讯微博同步。“可见范围”一般默认为“公开”,即通讯录里所有好友都可以看到这条朋友圈信息。如果选择“秘密”,将只有自己能看到。如果是拍照发送的状态,这张照片会保存到我们的手机相册中。

如果不想让部分好友看到我们的朋友圈状态,可以编辑“朋友圈黑名单”,具体的操作方法已在“隐私设置”部分详细说明,此处不再重复。

如果我们想让部分好友看到这条朋友圈状态,可以选择“编辑我的分组”选项,把部分好友添加到组里,这样我们的这条朋友圈状态就只有一部分人能看到了。具体步骤为:点击“编辑我的分组”→“添加参与人”→“确定”→“命名分组”→“完成”按钮。也可以直接从群里导入:点击“从群里导入”选项,选择想要添加的群组,群里的好友会全部添加到分组里(注意:不是群里的所有人,而是群里已经添加的好友)。

随着我们的好友数量越来越多,有的时候我们发送的朋友圈更新好友很可能会错过。如果特别想让某些好友看到我们的朋友圈信息,可以点击“@提醒谁看”选项,选择想要提醒的人(最多可以同时提醒10个人)。

显示所在城市:点击之后,微信会自动获取用户所在位置。

以上所有设置完成之后,点击右上角的“发送”按钮,完成图文状态的发布,朋友圈中就会显示我们刚刚发布的状态了。

微信“扫一扫”“扫一扫”是微信最重要的功能之一,不仅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添加好友、关注公众平台,还可以扫描条形码、扫描书籍及CD封面、扫描街景、翻译英文单词,甚至可以直接通过扫描条形码访问电子商务网站购买商品。

微信“扫一扫”的功能相对简单,我们以扫描二维码为例一起来体验一下。之前讲到,每个用户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二维码名片,通过“扫一扫”功能扫描二维码名片,就可以获取对方的信息,并与对方打招呼或者添加好友。另外,公众账号也有属于自己的二维码,扫描公众账号的二维码名片,可以直接关注该公众平台。

如下图所示是一个微信用户的二维码名片。打开“扫一扫”功能,将手机扫描框对准该二维码,马上就可以完成扫描。

扫描完成后,会显示该微信用户的个人信息。可以通过“打招呼”的方式请求添加对方为好友。

如下图所示是一个公众平台的二维码名片。打开“扫一扫”功能,把二维码放到扫描框内,扫描该二维码后,可得到此公众平台的信息。点击“关注”按钮,即可关注此公众平台账号。

微信“摇一摇”

微信从2011年10月更新的3.0版本起增加了“摇一摇”功能。刚开始,大部分用户使用“摇一摇”主要是为了加好友,慢慢地,“摇一摇”添加了搜歌及传图等功能。下面就带领大家一起体验一下“摇一摇”找朋友、搜歌及传图功能的操作。“摇一摇”找朋友“摇一摇”找朋友是一种交朋友的方式,很多刚认识的朋友见面喜欢用“摇一摇”互相添加对方为微信好友,有时甚至可以看到三五个人一起拿着手机“摇一摇”,很有趣。具体操作也很简单:打开微信的“发现”界面,选择“摇一摇”选项,就可以进入“摇一摇”界面,默认选择为“摇一摇找朋友”,这时摇动手机就可以找到和我们同时摇动手机的人。点击找到的人的头像,可以获得对方的信息,我们可以选择“打招呼”选项与对方认识。“摇一摇”搜歌

你有没有过一种感觉:当你走在街上,忽然从街边商店里传来一首熟悉的歌曲,但就是想不起歌名。有了微信“摇一摇”搜歌,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打开“摇一摇”功能,在界面下方选择“歌曲”选项,如果此时周围有音乐,就可以摇动手机,微信会根据接收到的歌曲信息进行识别。

假如摇到的歌曲是汪峰的《怒放的生命》,此时点击右上角的按钮,可以将歌曲分享到朋友圈、直接发送给朋友、在QQ音乐中打开或者直接放到自己的收藏夹内。“摇一摇”传图

有时我们在电脑网页上看到很多漂亮的图片,想要保存到手机里,但是手机连接电脑的数据线不在身边,这时“摇一摇”传图就派上用场了。

要使用“摇一摇”传图功能,首先需要在电脑的浏览器上安装插件。目前微信“摇一摇”传图插件支持IE、Chrome、Safari、Firefox和Sogou浏览器。

下面具体介绍微信“摇一摇”传图的使用方法。

访问网址http://wx.qq.com/yao(以360安全浏览器下载为例),网页自动显示安装“摇一摇”插件的页面,单击“下载到本地”按钮,如下图所示。

此时页面上会出现提示框“要添加‘微信摇一摇传图’吗?”,单击“添加”按钮,就把“摇一摇传图”下载到本地了,如下图所示。

单击命令栏右侧的扩展按钮“更多”,就会显示已添加的功能“微信摇一摇”了。“微信摇一摇”在电脑上添加完毕,下面来实现与手机的绑定。单击电脑中的“微信摇一摇”图标,屏幕上会显示一个二维码图片,如下图所示,并提示仅支持微信4.3及以上版本的客户端使用。

打开手机上的微信“扫一扫”功能,对准电脑屏幕上显示的二维码,成功扫描之后,手机屏幕上会出现确认绑定的界面,点击确认绑定按钮。

确认绑定之后,单击电脑浏览器窗口右侧的“更多”选项,然后单击选中“启用摇一摇传图”单选按钮,如下图所示(左图为未启用,右图为已启用)。

此时,手机也会显示用户“正在使用摇一摇传图”。

打开电脑浏览器,在其中查看自己想要传入手机的图片,摇动手机,电脑网页上的图片就会“摇”到手机里了。

点击右上角的“分享”按钮,可以分享图片,选项包括“让朋友也摇到”、“发送网址给朋友”和“访问网页”。

点击一张图片的缩略图将其放大,再点击右上角的扩展按钮,还可以把图片直接分享到朋友圈、转发和保存到手机。

这样,“摇一摇传图”就完成了。

当然,除了以上讲到的找朋友、搜歌和传图,“摇一摇”还有其他功能,在这里我们简单介绍一下。点击“摇一摇”界面右上角的齿轮按钮,进入“摇一摇设置”界面。

在这个界面中,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相关设置,如设置背景图片、音效等,还可以查找之前向我们打招呼的人,以及摇到的人、歌曲、网页等。

附近的人“附近的人”属于微信的又一特色功能。用户可以通过使用“附近的人”功能搜索并添加附近的其他微信用户。

在“发现”界面找到“附近的人”选项,点击“打开”按钮,会出现一则提示,点击下面的“确定”按钮,微信就会自动搜索附近的其他微信用户。

对列表中出现的微信用户,我们可以查看对方的信息,还可以跟对方“打招呼”。

如果想定向搜索附近的人,可以通过点击右上角的扩展按钮,选择“只看男生”或者“只看女生”选项,如下右图所示。当然,也可以在这里找到附近向我们打招呼的人。

如果想退出查找附近的人功能,或者不想让别人搜索到自己,可以点击“消除位置并退出”选项,保护自己免受打扰。

漂流瓶“漂流瓶”是微信很受欢迎的一个功能,用户可以把自己的语音或者文字装进“漂流瓶”里扔进“大海”,也可以从“大海”中捡回别人扔出的“漂流瓶”,查看里面的内容并且回复。本节将介绍“漂流瓶”的使用方法。

设置头像

在“发现”界面找到“漂流瓶”功能,点击进入“漂流瓶”界面。首先可以进行“漂流瓶”头像的设置。

点击界面右上角齿轮形状的按钮,进入“设置”界面,点击“设置我的漂流瓶头像”选项,可进行拍照或者选择本地图片。

默认使用手机本地图片。在相册里选择要使用的图片,然后简单调整一下图片的位置,点击“使用”按钮,头像就设置完成了。

除此之外,还可以进行其他简单设置,选项包括“聊天列表显示收到的瓶子”、“打开此功能”、“收到的瓶子会显示在聊天列表中”、“关闭则不会在聊天列表显示”。此外,还可以清空此功能的消息记录。

扔瓶子

点击“漂流瓶”界面上的“扔瓶子”选项,进入该界面,可以直接录入语音,也可以输入文字。

按住“按住说话”按钮,录入语音,松开按钮之后,录入的语音会自动装进“漂流瓶”,抛向“大海”。点击左侧类似键盘的按钮,可以输入文字,输入完毕点击“扔出去”按钮,瓶子就会被抛向“大海”,等待被人捞起。

捡瓶子

相比扔瓶子,捡瓶子就很简单了。在“漂流瓶”界面点击“捡瓶子”按钮,软件会帮我们在“大海”中捡起一支瓶子。

点击“漂流瓶”并打开,就可以看到瓶子里的内容及瓶子的来源了。可以选择“扔回海里”或者“回应”。如果选择“回应”,就会进入与对方的聊天界面。

捡瓶子时也不是每次都能有收获的,更多的时候可能会捡到海星。扔瓶子和捡瓶子的数量也是有限制的,每天每个用户扔瓶子和捡瓶子的数量分别不能超过20个。

在“漂流瓶”界面,除了“扔瓶子”和“捡瓶子”两项操作外,还可以查看“我的瓶子”。在这里可以查看自己已经捡到的“漂流瓶”和扔出去后被其他用户回复的“漂流瓶”信息,点击其中的一个,就可以与对方聊天。

本段主要介绍了微信的基本功能。微信的功能好不好,谁用谁知道。在移动互联网大行其道的今天,如何更好地运用微信拓展自己的朋友圈子,借助微信的基础功能树立个人品牌,是每个“信友”都要经历的阶段。如果你的手机上已经成功安装微信,并且设置了自己的头像及个人信息,还在里面加入了手机联系人和QQ好友,那么恭喜你——你已经成功加入了微信好友的行列,二段的基础操作已经过关了!

不过,也不要高兴的太早,微信还有更多强悍的功能等着我们去探索和发现。

三段 营销基本功:从微信到威信

【导语】所有的行为都是营销,只是营销的水准有高低之分,营销的效果千差万别。微信营销也一样。掌握一些基本的营销方法和策略技巧,是在微信营销当中获得极佳效果的前提。三段微信营销智慧带你从道至术,一步步体验由微微地相信到建立威信的整个过程。

3.1 微信营销:微微地相信来自于自信

做好微信营销,必须要有足够的自信。自信不是对于自我的盲目相信,也不是对于自己所推销产品的盲目乐观,更不是忽略用户体验的插入式广告发布。在微信上做营销,必须从把握基本的营销方法、营销技能开始,所有的方法都是为最终让营销变成沟通服务的。在微信上建立威信和彰显自信,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功。

意识功:欲利己,先利人

极度重视用户体验的微信团队,会对一切抱有营销目的的行为使出“杀招”——封号。无论你是疯狂地群发信息还是疯狂地加好友,都极有可能会被微信封号。所以,微信营销的前提是利人的、利他的,不打扰微信好友和用户,一旦发生打扰,也是友善的、有价值的打扰,而且频率不能太高,每天加好友以不超过100人为宜(超过10人以上若被举报就可能被腾讯封号)。无论是分享信息、加好友、群发、转发,都要有一颗利他心,要有为自己的粉丝、信友提供价值或服务的信念,这是成功营销和营销成功的第一步。

永远保持利他心,并持之以恒,以此作为“打扰”他人、分享信息的标准,是成功进行微信营销的基本功。

品牌功:一砖一瓦筑成品牌

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在经营自己的微信个人账号或公众账号时,都必须不断强化品牌功夫。首先,个人品牌是专注、多元、鲜活的个体,对自我要有明确的认知和定位,对粉丝、信友要有明确的价值传播。其次,品牌功夫表现在可以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成为值得信赖的专家,能够分享自己专业领域的内容,一步步确立自己的品牌。再次,对于企业品牌来讲,品牌气质从品牌确立开始,通过不同的渠道传播相同的品牌内涵,对一个概念进行持续传播,是品牌确立的前提。最后,品牌功夫需要日积月累的积淀才能实现,需要一砖一瓦持之以恒才能确立,贵在坚持。

公关功:善解人意,从容应对

微信是最不适合做传统营销的营销工具,所以从一开始,微信就被其创作团队定义成“不是营销工具”。但是,微信却是最好的人脉关系营销工具,而在人脉确立的过程中,如何将传统的公关放在微信上去做,就成为微信营销的前提。不会做公关的人,做不了微信营销;公关做得不好的企业,做不好微信营销。传统的营销偏重传播,微信在移动端的营销功能偏重沟通,而公关是连接传播和沟通的桥梁。简言之,充分地了解并尊重用户(粉丝或信友)是成功营销的必备功夫。不公关,无营销;不沟通,无公关。

策划功:不策划,无营销

所有的老板都是好策划,所有做微信营销的人都要具备策划功底。卓有成效的策划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可以从用户的角度出发进行缜密的思考,而不是简单的、推送式的自娱自乐。没有对用户的深刻分析或用户的深度参与,就不会有成功的营销。策划的重点在于对用户痛点、价值提供、有趣好玩等属性的透彻分析。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用户,口味更加刁钻和现实,围绕优化用户体验的策划可以使信息走得更远,事件或信息形成的传播力和传播速度会因策划的不同而呈现天壤之别。

文字功:锦上添花看文采

是否具备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是能否在微信营销上有所成就的重要条件。在多数情况下,人们对于文字功夫的理解是有没文采或者文字表达能力如何,其实在营销领域,真正起到关键作用的不是文采,而是怎样的表达可以直接“刺痛”用户,是如何将信息精准且切中要害地传达出来。文采在用户沟通的层面只是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关键在于“锦”,而不是“花”。“锦”的价值体现在对问题和事件的传达上;“花”的重点在于吸引用户注意,为用户营造良好的阅读体验是文字功夫的表现形式。文字功夫不是一两天练成的,对用户的理解、对用词的把控和精准表达,可以通过强化训练获得,也可以通过将语言随时记录形成文字获得。人人都有好文采——人情练达即文章。

编辑功:剪刀加浆糊也是好功夫

如果文字功夫实在不佳,审美功夫就需要提升,而衡量审美功夫的重点就看编辑功夫如何了。文字未必原创——不能原创可以编辑,可以“伪原创”,这就看编辑功夫是否到家了。在这里不是劝说大家去做剽窃别人内容的事情,而是可以选取有效信息,辅以个人观点:不会写,可以评论;不会原创,可以转发。前提是知道什么是有用的,什么是有趣的,什么可以和朋友们分享,什么可以为多数人提供价值。编辑功夫能够衡量一个人对信息整合运用的水准,运用得好,一样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社交功:无社交,不微信

如果一个人在线下人际关系不好,那么在微信上也不会好。社交功夫是天份和努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没有有效的社交,就没有微信上社交的活跃。一个在生活中口碑不好的人,在微信上如果不能展现独特的价值,也很难获得信友的认同。所以,社交活动是以价值呈现和交换为前提的,在任何一个社交圈子中,口碑来自超值的价值提供,差评源于不等量的价值交换。因此,无论是在线下还是在微信上,提供超值的价值交换砝码是成功社交的前提,也是确立威信的重要条件。

无论是哪一种功夫,对微信营销而言,都是局部属性的一种呈现,都是基于营销的,而非仅仅基于微信——微信只不过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营销平台或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实现随时随地的营销。在微信上确立品牌形象、强化品牌认知、建立用户口碑、支持用户分享的过程就是营销。而上述基本功,既是对“术”的分解,又是对“道”的解剖。

3.2 微信营销:好习惯成就好营销

营销是意识的植入和习惯的养成。好习惯成就好营销。

对于营销者而言,营销的过程首先是自我习惯养成的过程。在固定或不固定的时间点去影响用户(或信友)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当被影响者可以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平台上,接收特定人发出的特定信息并形成习惯时,一旦这个因素发生变化,用户会顿感不适。

重复是使营销产生持续效果的重要方式,也是培育用户习惯的重要方式。微信公众号“罗辑思维”每天早上6点半左右发出一条长度为60秒的语音信息,一年多从未间断。偶尔一天发送的时间有变化,用户就会有明确的反应。重复发送信息或是没有收到信息,用户就会感到不适应。这是一种习惯性刺激:一个营销信息可以让用户形成习惯并且持续地作用于用户,甚至将这种刺激培育成用户条件反射一样的“本能”,就是营销的成功。

脑白金的广告语15年从未变过,所有人在听到“今年过节不收礼”时,都会条件反射般地说出“收礼还收脑白金”。尽管这是一句被众多广告人骂为“俗”的广告语,却形成了脑白金品牌的条件反射式传播。移植到微信上,如果为用户确立一种认知习惯,那么其营销效果发挥出的作用就会是惊人的。

在营销人刻意或近乎“死磕”地将营销作为一种习惯去培育的时候,营销人自己习惯的养成过程是漫长而艰辛的,同样,作为被影响者的用户,其培养也是极为困难的。

每一次的营销过程,都是对用户的一种打扰,而没有价值的打扰将迅速导致用户的反感,从而走向事情的反面。一旦用户习惯于接受这种打扰,营销的大门就轰然洞开。在确定的时间接收不确定的信息,为用户营造神秘感——用户在打开语音之前,永远不知道歪嘴罗胖今天又叨叨些什么话题。正是这种神秘的不确定性,为“罗辑思维”的微信公众号赢得百余万粉丝提供了必要支持。

习惯的力量是可怕的,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用户的习惯,是对用户从行为到心智模式改变的必经之路。当用户的心智模式开始发生变化,倾向于某个品牌时,在品牌形象确立的同时,品牌的认知也由此确立。

说到这里,必须和大家分享几个做微信营销必须养成的好习惯,这些都是笔者的切身体会。如果你也有很多好的习惯要分享给我们,可以在本书的开始和最后找到我们的联系方式,也可以添加我们的微信反馈给我们。

习惯一:定时分享

无论你是一个有内容还是没有内容的人,如果试图通过微信来做营销,那就一定要养成一种习惯:定时向你的用户或信友分享信息。无论是有价值的信息,还是每天的自我总结,甚至早安、晚安之类的问候语,当你可以定时分享有价值的内容时,你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而准备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强化和提升自己的过程。习惯养成之后的坚持是对自己的一个考验,如果不能坚持,那就不可能做好营销。要培育用户的习惯,就先从自己开始吧。记住:时间由你定,定完坚持做,至少坚持3个月以上才会有效果——如果能坚持几年甚至十几年,你会步入成功人士的行列,因为能做到的人都是了不起的人!

习惯二:坚持原创

你可以写得不够好、不够长,关键不在于文字的长短,而在于分享的信息是否源自内心或自己的思考。从别处复制/粘贴来的信息,绝无好处。

原创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让自己有思考的时间。把自己的想法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的梳理过程,是对文字表达、文字功底的重要训练。也只有原创的内容,才更能体现出个人品牌或企业品牌的价值——复制别人的内容就好比吞咽别人嚼过的食物,索然无味不说,还极其恶心。

习惯三:通讯录及时备注加标签

当你的微信好友突破500人后,如何有效管理联系人就成为一大难题。如果没有养成加好友时及时备注的习惯,那么好友越多,麻烦就会越大——找人困难,沟通更困难。有些朋友在微上是实名,有些则不是,记住所有联系人的名字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在添加好友时,要先行设定一些规则,并根据这些规则来为好友做好备注。如果好友来自全国各地,就需要按地域区分,可以在备注名里加上各地的简称,这样同一地点的用户可以被集中搜索;如果好友来自相同的行业,可以在备注名里面加上相关行业的关键字,这样查找某个特定行业的好友就会更容易;如果好友是通过微信群、某个朋友、某个渠道或在某个特别时间认识的,就可以在备注里面加上这些信息。通过备注的方式对用户进行分组,把我们认为最重要的那个区分标签放在最前面或是最后面,那么在拼音索引、笔画排序的通讯录里就又多了几种区分标签。养成给没有使用实名的好友添加实名备注的习惯之后,管理起联系人来真的会很给力!

微信5.4推出的“通讯录标签”是非常好用的功能,极大地方便了我们对于微信联系人的管理。可以通过加标签的方式,对通讯录中的联系人进行分组(加标签的方式比直接备注更省力)。依据好友的行业、关系亲密度、业务范围等物理特征,以标签分组的形式对联系人进行区分,对同一个人可以加多个标签,这样既不容易乱,又可以管理交叉的联系人,非常给力。

习惯四:区别对待

一旦开始使用微信,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时间冲突:好友越多,收到的信息就会越多,愿意或不愿意接受的信息可能随时随地对我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形成“骚扰”,碎片化我们的时间,如果没有养成良好的时间管理的习惯,应对起来就会疲惫不堪:不设定微信的提示音担心会错过一些重要信息,设定了提示音又会经常被推送的广告“骚扰”;尤其是在加入多个群之后,信息过载的情形就更加明显。在这种状况下,没有好的习惯,玩微信营销就成了一种负担:一方面,需要与更多的微信好友沟通;另一方面,在毫无意义的事情上消耗了大量的时间成本。因此,我们必须养成区别对待的好习惯。无论是朋友圈的分享,还是微信群、联系人的交流,可供参考的做法是:对群里的信息,每天设定一两个固定时间集中处理;对直接发给个人的信息,按照亲密度选择性设定提示音,如只对重要的人发送的信息设定提示音;将重要的联系人或微信群置顶;设定分组,将重要的朋友圈信息分享给指定的群组或者提及他们。区分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习惯,一旦养成这个习惯,必将受益终生。

习惯五:来者不拒

如果试图用微信来做营销的话,对于被加好友这件事情,不妨持开放的态度,先加进来,再做优化——每一个加进来的微信好友,都可能是一个圈子的敲门砖,即使是那些天天以插入的方式做硬广的人,也会成为一个信息的传播源,偶尔互动也能彼此有所助益。信息的传播面和影响力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指标,基数越大,影响力就越大,影响力越大,传播面就越广。在微信的传播模型里,是通过对一层层圈子的突破来实现信息的环状传播的,因此,圈子上的节点、开口越多,信息传播的距离就越远。加微信好友,多多益善。不为了加好友而加好友,圈子的突破是关键。

习惯六:扰者不看

在微信的朋友圈里,经常会遇到每天自怨自艾各种“晒”的信友,也会遇到只在朋友圈里卖东西的好友。如果这种情形已经严重影响了朋友圈信息的纯粹性,不妨在朋友圈权限里将这类微信好友设定成“不看他的朋友圈”,这样可以屏蔽部分“骚扰”,还自己清静。针对每天群发求赞信息或群发广告的信友,可以一律取消其“新消息提示”,这样做一可以保持信友的数量和活跃度,二不会因其轮番轰炸而烦恼。如果实在不堪其扰,朋友圈拉黑或删除好友就是永绝后患的选项了(原则上不建议微信营销人这样做)。

习惯七:培育“高精尖”

无论身处怎样的境况,在生活中和微信上,有意识地培养、结交高质量的精英人士和行业顶尖人士,都必须成为一个重要习惯。通过有高溢出价值人群的引荐,进入精英的小圈子:无论加了多少好友,高质量的好友是必须的;无论进入了多少微信群,那些人数虽少但个个顶用的群要有三两个;无论在行业中的地位怎样,都要争取与行业中的意见领袖直接对话;无论微信有多繁忙,都不能忽略与铁杆信友的适度互动。这是获得支持、丰富资源的必要条件。当然,前提是必须能够给这些人带来独特的体验,否则,他们可能会像在生活中一样难以接近。与铁杆信友的互动是培植强关系网络的前提,无论互动的方式是定向关怀,还是朋友圈点赞,都是获得好感、加深印象的重要方式,也是培育“高精尖”最有效的策略。

除了上述习惯之外,还有很多微信营销过程中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习惯养成的过程就是不断改善用户体验、建立口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切有利于优化用户体验的做法都值得尝试。这是移动互联网微信营销与传统营销的重要区别之一:传统营销是单向的,而网络营销是多向的。在多向营销当中,对基本功和反应速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