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补充替代疗法——中医药治疗(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4 23:52:32

点击下载

作者:吴万垠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肿瘤补充替代疗法——中医药治疗

肿瘤补充替代疗法——中医药治疗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肿瘤补充替代疗法:中医药治疗/吴万垠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ISBN 978-7-117-19841-7

Ⅰ.①肿… Ⅱ.①吴… Ⅲ.①肿瘤-中医治疗法 Ⅳ.①R273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4)第236948号人卫社官网 www.pmph.com 出版物查询,在线购书人卫医学网 www.ipmph.com 医学考试辅导,医学数据库服务,医学教育资源,大众健康资讯版权所有,侵权必究!肿瘤补充替代疗法———中医药治疗主  编:吴万垠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17年5月

版 本 号:V1.0

格  式:mobi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19841-7

策划编辑:张永太

责任编辑:孔烈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pmph.com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

作者简介

吴万垠 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中医院肿瘤大科主任。国家肿瘤重点专科副主任、学科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学会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肿瘤治疗与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传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2008年获“新南方优秀教师奖”; 2012年获广东省科教文卫“医德标兵”。国际合作项目加拿大Terry Fox癌症研究基金项目负责人,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主要从事恶性肿瘤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擅长应用中医药替代或补充现代医学治疗恶性肿瘤,主攻病种包括肺癌、肝癌等。

内容提要

中医药作为肿瘤补充替代治疗(CAM)的主体,其优势与特色日益彰显,许多西方国家的肿瘤专家也开始逐渐接受CAM在肿瘤治疗中发挥的主体作用,并已获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与认可。作者根据自己多年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临床经验,针对肿瘤明细分期或不同的各种治疗状态,梳理出中医药作为补充替代治疗的作用点。旨在尽可能对每个疾病的中医药补充或替代治疗方法进行具体细化,以便中医或西医肿瘤医生能够快速方便地进行中医处方用药。

全书分为总论、各论。总论中论述了补充替代疗法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并突出介绍了临床常见恶性肿瘤的中医药补充替代治疗。各论收选临床常见肿瘤14种,对每一肿瘤首先简明扼要地介绍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诊断要点、临床分期、常见中医证型等,对中医药补充替代治疗,予以详尽论述,每一肿瘤均附典型病例,亦是本书的重点。

全书重点介绍临床常见肿瘤中医治疗方药补充或替代疗法,解析了遇到哪些情况可以使用中医药对正在进行的治疗方法进行替代与补充,使读者动态地了解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的替代和补充作用,以便及时准确地选择治疗方案,冀以提高治疗肿瘤的疗效。

本书适用于肿瘤临床医生、肿瘤患者及其家属。

编写说明

随着当今生物科技的飞速发展,现代临床肿瘤学治疗各种肿瘤的方法也日新月异。尽管在疗效方面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如各种治疗方法有其欠缺之处,各种综合治疗方案的最终疗效还不高。鉴于此,很多医生或病人一直在寻找常规治疗以外的用于治疗肿瘤的方法,即补充替代医学(CAM)。近年来,许多西方国家的肿瘤专家也开始逐渐接受CAM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在美国的国立癌症研究所就专门设立了癌症CAM办公室。长期以来,中医药作为肿瘤CAM的治疗主体,在中国乃至国际上已经被广泛应用,并已获得了很好的疗效与认可。作为从事中医药治疗肿瘤的临床医生,也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的地位如何?作者总结自己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的角色,客观地说应该是起补充替代治疗作用。

过去,已有很多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著作与报道,他们都是笼统地对某个疾病进行中医分型论治,很少明细分期或考虑到治疗状态,特别是近年兴起的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等。而临床肿瘤实践中,医生们遇到的各种肿瘤病人都是处于不同的临床分期与状态,或处于现代医学的治疗过程中,这就需要我们根据临床实际需要,梳理出中医药作为补充替代治疗的作用点。本书正是在此背景下,首先总体论述了CAM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再针对临床常见恶性肿瘤的中医药补充替代治疗进行了分别论述,每个疾病还附有2~3个有效的病例供参考。作者根据大部分肿瘤专家以及自己的临床经验,尽可能对每个疾病的中医药补充或替代治疗方法进行具体细化,以便中医或西医肿瘤医生能够快速方便地进行中医处方用药。本书还具有以下特点:

1.本书没有陈述西医的具体治疗方案,重点是对各种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提出具体的中医治疗方药补充或替代,目的是为了让肿瘤科医生(中医或西医)很容易掌握处方用药。

2.所推荐的参考处方、辨证用药没有罗列多种证型,而仅仅按照各病种的常见中医证型,这主要基于作者及大多数肿瘤专家的临床经验。

3.本书主要介绍中医药的补充替代作用,其他的补充替代治疗方法,统一在总论中叙述,具体到每一个病种,可以参考使用或参考相关专著。

4.本书重点介绍中医药的补充替代治疗,对西医的治疗方法只是提及,没有具体叙述。对各个疾病的基本情况如流行病学等一般资料都没有提及。

此书适用于以下读者阅读:

1.从事中医肿瘤临床的医生:可以系统地学习中医药如何替代和补充西医疗法,以提高多学科治疗肿瘤的疗效。

2.从事西医肿瘤临床的医生:可以了解在哪些情况下可以使用中医药对自己的治疗方法进行替代与补充,最终提高疗效。

3.肿瘤患者或家属:动态了解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的替代和补充作用,以便及时准确地选择治疗方案。总  论第一章 概 述

恶性肿瘤已成为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已位居各种疾病的首位。西医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方法是手术、放疗、化疗、介入及生物分子靶向药物治疗,虽然每种治疗方法都有各自的优势,但均不能适应所有患者,所以近年肿瘤临床上都倡导多学科综合治疗(MDT)。尽管多学科的综合治疗在各种肿瘤的治疗中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然存在许多解决不了的问题。此种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开始注意并提出用主流医学以外的方法来替代或补充治疗恶性肿瘤,总体归结为补充替代医学(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CAM)。十余年前,在美国的国立癌症研究所(NCI)就设有专门的CAM办公室,一直运行至今,工作范围越来越大。

在中国,中医药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在当今社会作为CAM的主体,在治疗多种疾病中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在治疗恶性肿瘤特别是中晚期病人方面的作用更是举足轻重。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学者对肿瘤的中医病因病机及理法方药进行系统整理和研究,结合现代医学,提出了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基本方法与思路。经过多年的探索,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结合治疗恶性肿瘤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既往的书刊介绍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方法大多数都是将中医药与现代医学进行简单的叠加,在临床实践中不容易掌握,更难以具体、准确地实际应用。所结合的西医治疗方法多是既往的手术放、化疗等,很少涉及现代肿瘤学的分子靶向、微创介入等治疗方法。随着现代肿瘤学的快速发展,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各种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指南不断更新,本书即是根据现代肿瘤学治疗各种肿瘤的方案中存在的盲点,详细介绍中医药的具体补充或替代治疗,目的是提高多学科综合治疗恶性肿瘤的总体疗效,最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在总论中,首先对补充替代医学的起源、概念及应用情况进行介绍,其次介绍了CAM的种类并重点介绍了中医药治疗。最后针对西医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方法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具体的中医药补充替代治疗方案。第二章 补充替代医学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竞争的日益激化,伴随着疾病的慢性化、人口结构的高龄化、致病因素的多样化以及病理变化的复杂化等医疗环境,人口结构的高龄化和疾病治疗的长期化导致医疗费用日益高涨,以及各种高科技检查仪器、治疗药物和方法的不断更新,促使现代医学界开始寻找另一种安全、有效而且价格低廉的替代方法,用于慢性疾病的治疗以及日常保健和预防。目前西医对许多疑难病症无能为力以及西药存在的安全问题,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庞大的医疗费用支出已成为许多发达国家政府不得不面对的重大问题,同时也促使现代医学界开始寻找另一种安全、有效且价格低廉的替代方法用于慢性疾病的治疗以及日常保健和预防。正是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西方社会一方面寻找对于慢性疾病更好的治疗方法,另一方面则试图通过传统医学的应用,来降低日益增长的医疗费用。CAM的安全有效、廉价简便和注重预防保健的优势,引起了西方主流医学界的关注,并得到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和较快发展,成为医学领域一股新的重要力量。近十余年来在欧美等现代医学高度发达国家选择CAM治疗的人数正在逐年增加。CAM的应用和普及,不仅反映了普通民众对以中医药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医学的关注和兴趣,同时也标志着西方主流医学界对传统医学的认识与评价的改变。一、补充替代医学起源和发展

CAM在西方萌芽于19世纪,也是中医药进入美国历史的开始,但真正大规模应用是20世纪70年代。1971年《纽约时报》的记者报道了其接受针灸治疗的故事: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打开中国的大门,同时也极大促进中医药进军美国; 1973年,美国各州开始进行中医立法。1980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对CAM采取适度的未协调的经费资助。1992年NIH成立替代医学办公室(OAM)。1998年OAM改名为国立补充替代医学中心(NCCAM),中医开始进入美国大医院和著名大学如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等;同年,NCI成立补充替代医学癌症办公室(The Office of Cancer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OCCAM)。其研究经费1993年为200万美元,至2004年则增为11800万美元。NIH并逐步在著名大学中成立了CAM研究中心,其专科疾病包括疼痛、癌症、中风、衰老、儿科病、妇科病、心脏病等。自20世纪后叶以来,国际社会对非生物医学体系的观点和态度发生转变。2006年美国NCI的OCCM邀请中国数十名中医肿瘤专家亲赴NCI参加他们主办的“中医药补充替代治疗癌症”的国际学术交流会,并与中国学者开展了科研合作项目。二、补充替代医学概念及分类

CAM的概念和范畴:CAM是指主流医学之外,能补充主流医学的不足并提供主流医学不能达到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在美国,CAM统指那些未广泛在医学院校授课或在医院提供的治疗方法和医学实践的总称。

CAM涵盖内容主要包括:①独立的替代医学体系(alternative medical system):如传统的东方医学(传统的中医药学),印度医药(Ayurveda),顺势疗法(homeopathy)等;②精神与机体互动法(mind-body intervention):包括静思法(meditation)和生物反馈疗法(biofeedback),也包括打坐、祈祷、音乐疗法等;③基于生物学的疗法(biological based therapies):包括草药疗法和特殊饮品疗法(营养补充剂、维生素)等;④推拿按摩疗法(manipulative and body-based methods):包括推拿(Chiropractic)、按摩(Massage),如脊柱调整治疗、骨骼调整治疗、按摩疗法等;⑤能量疗法:包括气功、触摸疗法;⑥生物电磁疗法:磁疗等,如表2-1所示。其中,针灸、草药、推拿等传统中医治疗手段是CAM的主要组成部分。表2-1 补充替代医学的内容三、补充替代医学应用及研究现状

近半个世纪各国CAM的使用一直保持快速增长趋势。在美国和欧洲各国,补充和替代医疗正逐渐盛行起来。例如,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70%~90%的医师认同补充和替代医疗,并会向患者介绍补充和替代医疗。日本进行的类似调查显示,73%的医师实施过补充和替代医疗,其中大部分为汉方医药。针对普通市民的调查显示,根据被调查的CAM定义的不同,美国成人使用者的比例从30%到62%不等。1990年调查发现,34%的人在过去至少使用过一次16种补充治疗中的一种。接受补充和替代医疗的人群多为25~49岁的白种人,受教育水平和收入均较高。补充替代医师每年约接诊4.25亿人次,相关的费用为137亿美元,其中3/4为自费(约103亿美元)。另外,70%的内科医生有意接受某种补充和替代医疗的训练。1997年,CAM的应用者达到46.3%,费用达212亿美元,较1990年增长45.2%。在1997—2002年这5年的时间里,CAM疗法的应用率继续呈稳步增长的趋势,最常用的补充替代医学疗法分别是草药疗法(18.6%)、肌肉松解疗法(14.2%)和按摩疗法(7.4%)。对2002年美国卫生测查问卷(national health interview survey,NHIS)结果进行统计发现,36%以上美国人使用过CAM。2004年美国患者自付费用达到每年400亿美元,而在1997年该费用仅为122亿美元。美国医院协会2005年对1400家医院进行的调查结果证实,有27%的医院在门诊或病房提供CAM医疗服务;而促使这些医院选择提供补充替代医疗服务的前三位的理由分别是:患者的要求(87%)、医院的使命(62%)和临床疗效(61%)研究现状。国际卫生组织对补充和替代疗法也很重视。早在2002年WHO发布的传统医学发展策略(Traditional Medicine Strategy 2002—2005年)中明确提出要将CAM纳入各国卫生服务保障体系。

在西方国家,补充和替代疗法主要用于以下疾病:无需治疗的功能性疾病,如劳累引起的腰痛;缺乏肯定有效治疗方法的疾病,如艾滋病等;难以预测发展过程及结果的疾病;与实质性疼痛、不适或者生物治疗带来的副作用有关的疾病。主要疾病包括腰背痛、头痛与颈项疾病、绝经和妊娠相关疾病、风湿病、胃肠疾病、鼻窦炎、多动症、精神与神经疾病、癌症、艾滋病以及哮喘等。其中,腰背疼痛是2002年美国CAM调查中最常见的疾病。中医药仍是治疗的主要手段。在肿瘤治疗方面,2005年至2009年NCCAM资助多个肿瘤学科领域的研究项目,这些项目研究各种CAM治疗形式,目的是为肿瘤学方面的CAM研究提供基本原理,突出探讨NCCAM运用草药等疗法治疗肿瘤的机制,并描述一些仍在发展阶段的首创疗法。其中植物药疗法研究项目78项,针灸疗法研究项目11项,手法和基于身体的疗法研究项目7项,身心疗法研究项目13项,能量疗法研究项目7项。四、补充替代医学展望

目前,在西方国家,因补充和替代疗法的疗效缺乏循证医学证据,其治疗疾病的地位仍属边缘地带,起辅助作用。补充和替代疗法具有以下特性:①多为个体化治疗,难以量化或标准化,大部分不具备可重复性,如中医药治疗疾病时强调“因人、因地、因时”的个体化治疗,因个体差异因素,治疗某种疾病时并不具备可重复性。②治疗效果与患者和医师的关系有关(如信任度等),故可能存在安慰剂作用及患者期望效应影响。③现有标准难以评价CAM的作用或疗效,如中医药治疗肿瘤可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但目前西方学者仍采用西医的实体瘤评价标准来评判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疗效。CAM今后的发展取决于有循证根据的补充和替代疗法(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因此,与补充和替代医疗相关的基础医学研究,高质量的临床试验及其评估体系是很必要的。除此之外,相关信息的公开,补充和替代医疗相关的学术活动,针对医师、医疗从业者及一般市民的启蒙教育,确立从业者的资格认证制度及设施的认定等亦很必要。最近,西方国家在开展CAM研究时,尽管仍然强调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是验证其治疗效果的“金标准”,但他们也逐步认可在RCTs不能使用或当其结果不能概括CAM的真实情况时,其他研究方案亦可运用以提供疗效相关信息,并期望传统的RCTs方法能与创新后方案结合起来提供更多有关CAM对健康影响的知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疾病谱的变化、人口结构老龄化、病理变化的复杂化和现代医学存在局限性。近年来,补充与替代医学在欧美等现代医学高度发达国家得到快速的发展,逐渐被国际社会接纳,得到了WHO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中医药是CAM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在我国历史渊源长远,为我国人民的健康提供了重要保障。中医药提倡养生,提倡“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提倡“辨证论治”。其形式多样化,如养生方面主要包括运动疗法,气功和太极等;治疗方面包括中药汤剂、中成药(口服与针剂)、针灸、推拿、按摩、药膳疗法、贴敷疗法、精神疗法等。在肿瘤治疗方面,随着癌症临床实践研究的不断发展,发现中医药在晚期肿瘤患者的放化疗减毒增效、提高生活质量、稳定瘤体及延长生存期等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与新药物(如分子靶向药物)、新技术(介入、射频消融及粒子植入术等)的结合也是我们研究的重要方向。第三章 肿瘤补充替代治疗种类

国外补充与替代医学的范畴很广,泛指现代医学以外的所有医疗方法。本章主要介绍在中国广泛应用的补充和替代疗法,特别是与肿瘤治疗相关的中医药内容。包括中药汤剂、中药针剂、中成药、针灸、推拿、按摩疗法、贴敷疗法、药膳疗法、食物疗法、药茶疗法、运动疗法、精神疗法、起居疗法、娱乐疗法等。其中,中医药补充替代疗法将作为本书的重点叙述内容,其他涉及的中医药疗法内容仅在总论中细述,供各论中具体病种治疗作参考选用,各论中将不再复述。一、中医药疗法

在中国,约90%以上的肿瘤患者在整个病程中会接受中医药治疗,中医药能改善患者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可在一定程度上延长其生存期。中医药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主要起替代或补充治疗作用。替代治疗方面,其适应证如下:不能从化放疗获益的晚期患者可以用单纯中医药替代治疗;术后或放化疗后的中医药的维持治疗;体力状态(PS)差或老年患者的替代治疗;高危人群(癌前病变或无瘤患者)的预防,治未病作用。补充治疗方面,其适应证如下:中医药与放化疗联合应用以减轻症状或减毒、增效;中医药与新技术(体外高频热疗、粒子植入和射频消融等)结合的补充治疗;中医药与分子靶向药物联合以增效减毒或增敏、改善生活质量及延长生存期;中医药与生物治疗(如CIK或DC-CIK)联合起协同抗肿瘤作用。目前常用的中医药疗法包括中药汤剂、口服与静脉中成药(下文将详细介绍相关药物)。由于其涵盖的内容较多,特将中医药对现代医学治疗恶性肿瘤各种方法的具体补充与替代治疗作用点及方法于下一章论述。二、针灸、推拿、按摩疗法

针灸、推拿或按摩治疗也属于中医学治疗范畴的外治法。是中医治疗疾病、保健的主要手段之一。其中针灸在治疗癌痛、防治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均有一定作用,在欧美国家也被广泛应用。此外,针灸在调理全身机能的同时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特别对良性体表肿瘤疗效较好,在改善放化疗的毒副反应也有一定作用,在术后尿潴留及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方面也有一定的独特疗效。针灸治疗方法广泛,包含拔罐、艾条灸、隔姜灸、电针、体针、耳针、头针、眼针、埋针、点压等。

虽然WHO提出在21世纪消除癌痛的目标,但目前即使在发达国家,仍有不少患者遭受癌痛折磨。大部分患者在口服止痛药物的同时会出现爆发痛。对没有卧床的癌症患者的调查表明,64%的患者经历过爆发痛的发作史。癌痛目前常用的治法方法是经静脉或口服吗啡,但由于目前国家对局麻处方的管理严格(特别是基层医院),给临床应用带来一定阻碍,故部分临床医师不首选麻醉药物。近年来研究表明,针灸有一定的止痛效果。针灸止痛作用迅速,疗效可靠,无依赖性、成瘾性及戒断性。既有良好的止痛作用,又有抗癌功效及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疼痛是恶性肿瘤晚期的主要症状之一,因此缓解疼痛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手段。

从中医学观点来看,针灸止痛大体通过三个途径:病因治疗、病机治疗和症状治疗。这三者常常相辅相成,共同发挥作用。其中“通经络、调气血”是解除疼痛的关键一环。“不通则痛”,“通”即指气血运行流畅,无阻滞现象。针灸能行气行血,起到“通”的作用,故可以达到鼓舞气血运行的作用。当脉道不滑利、气血运行受阻时,针灸可以通调脉道,促进气血运行滑利。当气血瘀滞不行时,针灸可以活血化瘀,恢复气血运行。针灸可以通气活血达到“通”的状态,改善致痛的病理条件,起到治痛的作用。目前常用的穴位是内关、合谷及其疼痛部位归属脏腑相应的同名经的穴位。如对于肝癌,部分学者针刺主穴肝炎点、足三里配阳陵泉、期门、章门、三阴交,止痛效果佳,止痛效果可达数小时;也有学者针刺双侧足三里,总有效率88.37%,认为此法无副作用、见效快,不仅缓解疼痛持续时间长,并能改善症状,增强机体抗癌免疫功能。治疗时亦应辨证论治,区分虚实。如治疗肺癌疼痛时,以孔最穴为主,实泻尺泽,虚补太渊,加刺阿是穴,可治疗肺癌胸膈及上腋痛。

针灸的治疗作用主要是通过扶正以抑瘤,目前很少单纯采用针灸治疗肿瘤,主要是与其他疗法联合应用,起增效作用。亦有部分报道单纯针灸治愈恶性肿瘤的个案,但因患者病历资料未全,如缺乏病理诊断,故其真实性仍受质疑。针灸对晚期肿瘤患者亦可起扶正作用,通过扶正改善患者体质以延长患者生存期。有学者运用温针治疗106例恶性肿瘤患者,主穴取关元、足三里、三阴交、血海等穴,选用石氏艾灸(补益型),结果表明温针可以改善病人的虚劳症状,明显提高肿瘤患者的白介素-2的含量,降低白介素-2受体的水平,并提高白介素-2的含量,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抑制肿瘤生长有重要作用。

针灸的减毒增效,主要是指减轻化疗毒副反应或对症处理等方面。如我们在临床常用艾灸足三里、三阴交以减轻化疗毒副反应,艾灸中脘、下脘以减轻胃肠道反应,艾灸关元、气海以补肾生髓。有学者发现临床中用艾灸足三里、脾俞、肾俞等穴对防治化疗引起的外周血白细胞减少症,有一定疗效。用温针针足三里、三阴交,隔姜灸脾俞、肾俞、胃俞、膈俞,发现针灸可使患者血清集落刺激因子增多,活性增强,从而增强骨髓干细胞的分裂增殖,骨髓中幼粒合成粒细胞增加,最终使白细胞增加。针刺足三里、三阴交、合谷、曲池结合放化疗,对照组放化疗静脉滴注脂肪乳、氨基酸、白蛋白等,两组比较后发现,针刺组血细胞及血小板数明显高于防化疗组。针灸在减轻化疗引起的消化道反应等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有学者电针曲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内关、中脘、脾俞、胃俞治疗化疗治疗后有胃肠道反应的44例,显效4l例,有效3例,与“灭吐灵”,“胃复安”等无明显差异,但疗效较短。对症处理方面,有学者报道针灸能治疗癌性发热。有学者辨证应用荥穴和大椎、曲池、合谷等穴,针用泻法,自化疗之日起,每天针灸1次,每次留针20分钟,和“消炎痛”栓剂作疗效对比,结果发现用针刺法病人退热起效时间较长,但在治疗退热中出汗情况明显优于“消炎痛”栓剂治疗。

对于术后患者,胃肠道功能的恢复及尿潴留是术后患者急需解决的问题,除了西医的常规方法外,针灸的作用疗效亦可。手术时椎管内阻滞药包括局麻药、血管活性药的应用;麻醉性镇痛药的应用;其他如缺氧、低血压、水电解质平衡失调;腹腔内手术因其刺激胃肠道,兴奋胃肠道机械感应器;麻醉用药、麻醉方法刺激肾上腺素和血管加压素的增加,以上因素均可导致患者术后可出现胃肠道功能紊乱。单纯的药物治疗效果一般。有学者观察针刺对硬膜外阻滞下行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认为平补平泻法针刺治疗双侧合谷、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有利于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减少恶心呕吐的发生,缩短术后排气时间。心胸外科术后胃肠紊乱并发症发病率高,中医针灸疗法及益气健脾中药治疗,对减少术后胃肠紊乱并发症有一定的临床疗效。有学者采用补法针刺及艾条温灸中脘、天枢、足三里、三阴交,对骶麻及硬膜外麻醉下肛肠手术后肠麻痹有显著效果。

麻醉药物的应用或术后损伤盆腔神经,易导致术后出现尿潴留。尿潴留为许多外科手术,尤其是妇科手术或肛肠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有学者将宫颈癌根治术的患者分为针灸组(术后肌注新斯的明并针灸)和非针灸组(术后肌注新斯的明),结果发现针灸组可提高宫颈癌根治术后排尿功能的恢复,降低了尿潴留的发生率,为宫颈癌进一步治疗缩短了时间。尿潴留在肛肠科术后发生率为12%~52%,有学者采用针刺中极、关元、膀胱俞、三阴交、阴陵泉等穴治疗术后尿潴留,疗效亦可。

推拿、按摩对癌症患者亦有一定的改善症状作用,如减轻疼痛、胃肠道反应、术后肢体水肿、术后尿潴留。我们在临床上发现,在体表按压腧穴可以放松或解除肌肉的紧张,可使疼痛减轻,但其机制未知。部分学者认为推拿、按摩可以提高痛阈,使体内产生镇痛物质———内啡肽,内啡肽的镇痛效果是吗啡的5~10倍。有学者认为,沿背部脊柱两侧膀胱经顺序而下至三焦俞,往返3~5遍,然后分别按揉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等穴,对化疗后胃肠道反应有一定的预防作用。患侧上肢水肿是乳癌根治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6%~30%,给患者带来的生理和心理上的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我们在临床上发现,手法按摩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肢体水肿。其机制可能与以下几点有关:①促进患肢血液循环、增加静脉侧支循环建立,减少毛细血管壁的液体超滤,抑制淋巴再聚集,促进淋巴和组织间液回流;②减轻患肢僵硬和疼痛、预防上肢萎缩、增强自身肌肉泵的效能,形成软管防止肌肉收缩时软组织的扩展,同时减轻间质的纤维化;③刺激淋巴系统更加有效地吸收和转运淋巴液,使淋巴通过生理屏障或分水岭进入其他淋巴组织(如鼻咽腔后壁的增殖体)。如上所述,术后尿潴留在盆腔或肛肠手术的常见并发症,有学者治疗宫颈癌术后神经支配障碍性尿潴留,采用温针灸中极、关元、气海、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及按压利尿穴发现,温针灸加利尿穴按摩对宫颈癌术后神经支配障碍性尿潴留的恢复具有良好的作用。三、中药药膳

药膳是中国传统医学和饮食文化共同孕育的一朵奇葩,既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又是防病治病的有效措施,故历来受到人们的青睐。药膳疗法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直到近代众多的食疗、药膳专著的出现,目前已形成具有传统特色的较为完整的药膳学科。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药膳配制,根据不同的病证,辨证选用不同的药物、食物及药食兼用之品,做到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使其所得美味佳肴具有较高的防癌治癌效果。这是抗癌药膳不同于一般菜肴和食疗的又一特色。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的老龄化、疾病模式的改变以及受到“回归大自然”思想的影响,药膳这种药食结合、养疗一体的传统医疗保健方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从而大大促进了中国药膳学的发展。药膳可作为辅助手段应用于肿瘤治疗各个阶段,如围术期(手术前后)可通过药膳进行扶正及促进术后康复,放化疗时通过药膳减轻毒副反应,接受内分泌治疗或靶向药物治疗时通过药膳减轻药物引起的症状。

根据其药物功效可分为补益性药膳及抗肿瘤药膳。药膳配制遵循中医药辨证论治的原则,在不同治疗阶段用不同功效的药膳。围术期以扶助正气、调理气血为法;化疗时以益气扶正、健脾和胃为法;放疗时以健脾益气、解毒养阴为法;内分泌治疗时以滋补肝肾为法;靶向(TKI为代表)治疗时以清热解毒、凉血养阴为法。下面针对不同治疗时期(围术期、放化疗期、内分泌治疗期及靶向治疗期)介绍常用药膳。1.口腔黏膜炎药膳

广东省中医院吴万垠教授提供

原料:白茅根100g,马蹄10个,甘蔗3节(剖开)、胡萝卜3个(切片)。

制法:以上加水约1000ml共煮,煮沸后小火再煮30~45分钟,冷却后作为凉茶每日多次饮用。

功效:清热养阴、生津愈疡。

适应证:肿瘤放化疗期间或TKI(吉非替尼、厄洛替尼或埃克替尼等)药物治疗或肿瘤患者免疫低下引起的口腔溃疡、口腔疼痛等症状。白茅根清热凉血养阴。对于皮疹严重者,可加用金银花、地肤子以解毒止痒。2.放疗减毒药膳

广东省中医院刘伟胜教授提供

原料:绿豆、臭草、粳米、鲜鱼腥草各50g。

制法:将以上药膳材料加水1000ml同煎,小火熬煮半小时,加入调料(食用盐),午餐及晚餐服用。放疗前开始服用,放疗过程中每天1剂,分2次服用。

功效:益气养阴、清热解毒。

适应证:主要用于头颈部肿瘤放疗期间出现口渴、咽干等阴虚毒热症状者。臭草性寒,味苦、辛,具有祛风、退热、利尿、活血、解毒、消肿等功效;绿豆有清热解毒之功;粳米益气健脾,补益后天,增强抗邪能力;鱼腥草清热解毒,4药共奏清热解毒、养胃生津、消肿散结等功效。肾阴虚者加枸杞子、黄精、女贞子、桑椹、旱莲草、山茱萸、熟地黄等。3.围术期药膳

归芪参枣粥

原料:当归10g,黄芪60g,党参30g,粳米100g,大枣10枚。

制法:将当归、黄芪、党参煎煮成药汁,粳米洗干净后,与大枣放于碗内,将碗放入盛水的锅里(约1000ml),用大火煮沸,加入药汁,再用小火熬煮半小时,加入调料(食用盐或白砂糖,糖尿病者去大枣),早晚服用。

功效:健脾益气,补血生血。

适应证:主要用于手术前后气虚、胃纳欠佳、乏力者。当归补血生血,黄芪、党参健脾益气,大枣和胃养血。对于偏阴虚患者,改党参为太子参。服用后出现口干等燥热症状时,当归、黄芪减量。4.化疗期间药膳

黄精怀山药砂仁炖乌鸡

原料:黄精20g,生怀山药100g,党参30g,砂仁10g,乌鸡半只(约750g)。

制法:将乌鸡(去皮及皮下脂肪)洗干净,与黄精、怀山药、党参放入盛水的锅里(约1000ml),用大火煮沸,加入砂仁,再用小火熬煮半小时,加入调料(食用盐),午餐及晚餐服用。

功效:健脾和胃,益气生血。

适应证:主要用于化疗后胃纳欠佳、恶心欲呕、乏力者。黄精健脾益气、补肾生髓;怀山药补脾养胃益肾;党参健脾益气;砂仁和胃止呕。纳差者可加用山楂、炒稻芽及炒麦芽以健脾消食。5.化疗骨髓造血抑制药膳

广东省中医院刘伟胜教授提供

原料:鹿茸2g,太子参10g。

制法:将鹿茸、太子参加水300ml,放在炖盅中,将炖盅放在盛水的锅内小火炖1小时。一日三餐空腹服用。

功效:补肾生髓,益气养阴。

适应证:主要用于化疗时乏力的贫血患者。鹿茸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太子参补益脾肺、益气生津,二者合用,补益脾肾,益气生髓。对于阴虚或服药后觉燥热者,改太子参为西洋参,或将鹿茸减量至1g。6.内分泌治疗期药膳

桑椹枸杞骨髓汤

原料:桑椹20g,枸杞20g,旱莲草15g,女贞子15g,骨髓100g,食用盐、葱、姜适量。

制法:将旱莲草、女贞子煎汁去渣,将洗净的桑椹、枸杞、药汁、葱丝、姜丝及猪骨髓加水1000ml放入锅中同煎,煮沸后小火熬煮半小时,加入调料(食用盐),三餐均可服用。

功效:滋阴补肾。

适应证:主要用于口服内分泌药(如他莫西芬或AI类药物)期间出现口干、潮热、出汗等症状。桑椹滋阴补血、生津润燥;枸杞性平,滋阴补血,养肝益肾;旱莲草、女贞子补益肝肾。四、贴敷疗法

贴敷疗法也叫中医经皮给药、中药外治、中药经皮吸收,是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将各种中草药制成各类不同的剂型,如膏、丹、丸、散、栓、酊、酒剂、洗剂等,贴敷于或者熏洗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经体表(皮肤)或五官九窍(眼、耳、口、鼻、前后二阴)等作用于人体,以取得局部和全身效应的一种治疗方法。贴敷疗法是我国民间常用的治病方法,也有悠久的历史。原始社会就有用树叶、草茎涂伤口,偶然治愈疾患并发现了药物的作用。《殷墟卜辞》中有22种疾病使用了外治。春秋战国时期的《周礼·天官》中就记载外敷药物治疗疮疡的方法。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有很多贴敷疗法的记载。《急救广生集》与《理瀹骈文》是我国历史上论述外治法的两部专著,尤其是吴尚先所著《理瀹骈文》总结了我国清末以前千余年的外治方法,提出了贴、涂、熨、洗、点等百余种外治法,方剂达1500余首。为后世树立了楷模,在这部专著中他提出了“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从而奠定了外治法的理论基础。1.贴敷疗法作用机制

穴位贴敷疗法是中药外治法的一种,其作用机理正如《理瀹骈文》所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药物贴敷于体表穴位,一方面可被腧穴所在部位皮肤直接吸收,进入血络经脉,输布全身,以发挥其药理作用,这就是《理瀹骈文》所说的“切于皮肤,彻于肉理。摄于吸气,融于渗液。”另一方面,也可通过药物对腧穴的刺激,调节经络系统的功能,激发人体本身的免疫调节机制。起到纠正脏腑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补虚泻实,扶正祛邪等作用,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穴位对药物有特殊的亲和力,通过经络与内脏相通,故历来是内病外治的首选部位。”现代科学实验也证明,药物透皮吸收的过程,包括释放、穿透及吸收透入。在组织内通过血管或淋巴管进入体循环而产生全身作用。研究表明药物经皮吸收基于以下途径:

(1)药物通过皮肤动脉通道、角质层转运、表皮深层及真皮转运被皮肤乳头层中的毛细血管网吸收、进入血循环;

(2)穴位吸收,穴位处皮肤阻抗低、电容大、电位高,有利于吸收;

(3)黏膜吸收,口、鼻、直肠黏膜无角质层,药物透入容易,速度快,但不耐刺激,对药物要求高;

(4)水合作用;

(5)透皮促进剂,如二甲基亚砜促透皮吸收;

(6)芳香药物的促进作用,中药冰片、麝香、沉香、檀香、石菖蒲、川椒、白芥子、干姜、肉桂等芳香药物较常用。目前加入高效渗透剂、药物与脂质体包封、物理促透方法应用较多。中药经皮给药可以不经过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胃肠道的破坏,不受胃肠道酶、消化液、pH值等诸多因素影响,经皮肤吸收的药物极少通过肝脏,也不经过消化道,一方面可避免肝脏及各种消化酶、消化液对药物成分的分解破坏,从而使药物保持更多的有效成分,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因药物对胃肠的刺激而产生的一些不良反应。所以,此法可以弥补药物内治的不足。除极少有毒药物外,穴位贴敷法一般无危险性和毒副作用,是一种较安全、简便易行的疗法。对于衰老稚弱者、病药格拒、药入即吐者尤宜。该疗法在抗癌祛邪之品的给药中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贴敷疗法没有肝脏首过效应等因素的影响,可提高生物利用度,降低药物毒性和不良反应,维持稳定而持久的血药浓度,提高疗效,减少给药次数。2.贴敷疗法类型

常用贴敷疗法类型主要包括药物贴敷、药物熏洗、药物外涂。

(1)药物贴敷:

药物贴敷疗法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应用中草药制剂,施于皮肤、孔窍、俞穴及病变局部等部位的治病方法。凡是临床上有效的汤剂、方剂,一般都可以熬膏或为研末用作穴位贴敷来治疗相应疾病。但与内服药物相比,贴敷用药多有以下特点:

1)应用通经走窜、开窍活络之品。现在常用的这类药物有冰片、麝香、丁香、花椒、白芥子、姜、葱、蒜、肉桂、细辛、白芷、皂角、穿山甲。

2)多选气味俱厚之品,有时甚至选用力猛有毒的药物。如生南星、生半夏、川乌、草乌、巴豆、斑蝥、附子、大戟等。

3)补法可用血肉有情之品。如羊肉、动物内脏、鳖甲。

4)选择适当溶剂调和贴敷药物或熬膏,以达药力专、吸收快、收效速的目的。醋调贴敷药,而起解毒、化瘀、敛疮等作用,虽用药猛,可缓其性;酒调贴敷药,则起行气、通络、消肿、止痛等作用,虽用缓药,可激其性;水调贴敷药,专取药物性能;油调贴敷药,可润肤生肌。常用溶剂有水、白酒或黄酒、醋、姜汁、蜂蜜、蛋清、凡士林等。此外,还可针对病情应用药物的浸剂作溶剂。穴位的选择,穴位贴敷疗法的穴位选择与针灸疗法是一致的,也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辨证选取贴敷的穴位,并力求少而精。此外,还应结合以下选穴特点:①选择离病变器官、组织最近、最直接的穴位贴敷药物;②选用阿是穴贴敷药物;③选用经验穴贴敷药物,如吴茱萸贴敷涌泉穴治疗小儿流涎;威灵仙贴敷身柱穴治疗百日咳等。因肿瘤化疗病人化疗时常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或口服阿片类药物后出现便秘,也可用外治法。目前临床常用的尚有止痛药膏,许多医院均自拟各种癌痛膏,其成分多为化瘀软坚、行气止痛类中药。

在广东省中医院肿瘤科,最常用的是中药外用止呕及中药外用通便。最常用的是用药物外敷神阙穴。神阙穴与人体生命活动密切相关。我们知道,母体中的胎儿是靠胎盘来呼吸的,属先天真息状态。婴儿脱体后,脐带即被切断,先天呼吸停止,后天肺呼吸开始。而脐带、胎盘则紧连在脐中,没有神阙,生命将不复存在。

广东省中医院姜夏脐疗方

药物组成:法半夏,砂仁,生姜。

操作方法:将半夏、砂仁,捣碎研磨纱袋分装,生姜捣烂取汁。将中药粉末(0.6g~1g/次)与姜汁调成糊状,外敷神阙穴(肚脐),轻按压后用医用胶布作十字形固定,勿令外漏,每24小时更换。

功效:和胃止呕。

适应证:适用于肿瘤本身或放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者,7天为1疗程。局部皮肤溃破者禁用。

广东省中医院大黄通便贴敷方

药物组成:生大黄(或大黄胶囊),生姜。

操作方法:将生大黄捣碎研磨纱袋分装(或直接用大黄胶囊),生姜捣烂取汁。将中药粉末(0.6~1g/次)与姜汁调成糊状,外敷神阙穴(肚脐),轻按压后用医用胶布作十字形固定,勿令外漏,每24小时更换。

功效:行气通便。

适应证:适用于大便难解或预防阿片类药物引起的便秘。5~7天为1疗程。局部皮肤溃破者禁用。

广东省中医院甘遂逐水贴敷方

药物组成:甘遂,生姜。

操作方法:将生甘遂捣碎研磨纱袋分装,生姜捣烂取汁。将中药粉末(0.6g~1g/次)与姜汁调成糊状,外敷神阙穴(肚脐),轻按压后用医用胶布作十字形固定,勿令外漏,每24小时更换。

功效:峻下逐水。

适应证:适用于肝癌晚期或肝转移瘤引起腹水或双下肢水肿者(若患者合并严重低蛋白血症,建议间中输注白蛋白)。5~7天为1疗程。局部皮肤溃破者禁用。

广东省中医院纳气定喘贴敷方

药物组成:沉香、肉桂,生姜。

操作方法:将沉香、肉桂捣碎研磨纱袋分装,生姜捣烂取汁。将中药粉末(0.6~1g/次)与姜汁调成糊状,外敷神阙穴(肚脐)或涌泉穴(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处),轻按压后用医用胶布作十字形固定,勿令外漏,每24小时更换。

功效:纳气平喘。

适应证:适用于肾气亏虚,肾不纳气的肺癌或肺转移瘤者。5~7天为1疗程。局部皮肤溃破者禁用。

(2)药物熏洗:

药物熏洗又叫药浴,属于传统中医疗法中的外治法之一,它是将水盛于器皿内,浸泡身体的某些部位,利用水温本身对皮肤、经络、穴位的刺激和药物的透皮吸收,达到治疗疾病、养生保健的目的,它不同于一般的洗浴、温泉浴等,而是按照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根据不同的疾病,加入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因药物不经胃肠破坏,直接作用于皮肤,并通过皮肤吸收进入血液,故较之内服药见疗效快,舒适,无任何毒副作用,也不会增加肝脏负担,因此被医学界誉为“绿色疗法”,越来越受到患者的青睐。药浴又分为局部药浴和全身药浴两种,局部药浴多选用足部、小腿为浸泡部位,足部乃运行气血、联系脏腑、沟通内外上下经络的重要起止部位,足三阳与足三阴经均交接于此,足部有内脏及全身反射区,小腿的角质层较薄,且血管、神经、肌肉丰富,更利于药物透皮吸收。全身药浴是浸泡和熏蒸除头颈部外全身其他部位,作用面积更大,药物利用度更高,适合用病变部位广泛的全身性疾患。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除有抵御外邪侵袭的保护作用外,还有分泌、吸收、渗透、排泄、感觉等多种功能。药浴疗法就是利用皮肤这一生理特性,起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其机理不外乎局部作用和整体作用两个方面。局部作用是通过药物直接作用于肌表,以及肌肉、关节,改善皮肤、肌肉、关节的代谢,恢复其功能,直接针对病位、病因发挥治疗作用;整体治疗是通过药物透皮吸收进入血液,通过调整全身阴阳气血,调整脏腑功能。清代吴师机谓其“按其位,循其经,核其形,就病治病,皮毛隔而毛窍通,不见脏腑恰直脏腑也”。药浴疗法通过药物作用,水的温热效应以及磁疗效应,能够达到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疏通经脉、透达腠理、祛邪和中、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消肿散结、通络止痛、养荣生肌、美容保健等作用,不但可以治疗静脉淤积性疾病,而且对失眠、便秘、骨折等疾病有确切疗效,为患此类顽疾的患者带来福音,取得了疗效的突破,深受广大患者的喜爱。在我们肿瘤专科,目前较常用的是中药外洗方治疗希罗达或分子靶向药物引起的手足综合征、皮疹等。我们中药外洗方的组成为:赤芍30g、牡丹皮30g、茵陈12g、防风30g、蝉蜕15g、白鲜皮45g、红花15g、延胡索45g、苍耳子45g、地肤子45g。煎取200ml,加入温水1000ml中,每次手足浸泡30分钟,连用2周。方中用赤芍、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为君药。茵陈助君药清解里热,以增强凉血之效,为臣药。防风、蝉蜕、白鲜皮均解表,携诸药以达肌肤,奏清热凉血、祛风活血之效。红花、延胡索、苍耳子、地肤子加强凉血活血、化瘀止痛之效。诸药合用使血热得清,风邪得疏,营卫和顺,经络畅通,肌肤得养,诸症尽除。

近年来,专科经过临床实践,将化疗或靶向药物引起的神经损伤症状或手足综合征进行分类,根据其症状的特点分为阴类证及阳类证。

广东省中医院手足综合征阴类证外洗方

处方组成:桂枝30g,生川乌30g,忍冬藤30g,生姜30g,制何首乌30g,络石藤30g,红花10g,当归30g。

功效:温经散寒,活血通络。

适应证:接受化疗或靶向药物治疗时出现神经损伤症状或手足综合征的阴类证,其症状特点是:四肢麻木,手掌或足底部色素沉着,皮肤呈黯褐色,脉沉细。局部皮肤溃疡者慎用。

广东省中医院手足综合征阳类证外洗方

处方组成:黄柏30g,赤芍30g,蛇床子30g,白鲜皮30g,苦参30g,牡丹皮30g,生地黄30g。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凉血。

适应证:接受化疗或靶向药物治疗时出现神经损伤症状或手足综合征的阳类证,其症状特点是:手掌或足底部发红、疼痛、肿胀或出现水疱,瘙痒及皮疹,皮肤呈黯红色,脉弦滑。局部皮肤溃疡者慎用。

(3)药物外涂:

药物外涂将药物制膜剂或酊剂,取药涂于患处以达治疗目的方法。其过程是将具有某种治疗作用的药物浸泡于某种溶剂内,使其有效成分析出于溶剂中,将溶剂涂于体表以起某种治疗作用。我们在临床常用的有止痛Ⅰ、Ⅱ、Ⅲ号,对于患者的爆发痛有一定疗效。

中药镇痛Ⅰ号外用方(广东省中医院吴万垠教授提供)

组方:元胡80g,血竭80g,丹参80g,红花80g,乌药80g,地鳖虫20g,蚤休80g,冰片10g。

制作方法:将上述药物混合,加入75%酒精至高出药物表面10cm,浸泡30天后,以纱布过滤,取滤液备用。适用时用棉签蘸少量液体外涂,或用纱布蘸少量液体后覆盖于疼痛处。

功效:活血止痛。

适应证:适用于各种原因(肿瘤因素或非肿瘤因素)引起的疼痛或爆发痛。局部溃破或术口处禁用。禁止服用。

(4)促进中药透皮吸收:

促进中药透皮吸收的物理方法包括:①离子导入法。离子导入是通过在皮肤上应用适当的直流电而增加药物分子透过皮肤进入机体的过程。它能解决被动扩散机制下难以透过皮肤的一些药物的经皮给药问题,如水溶性药物、离子型药物、肽类及蛋白质大分子药物等,并具有较被动扩散促渗能力强、可控释及可与生物传感器配合使用等优点。主要通过电斥、电渗作用和电流诱导引起角质层结构紊乱等使皮肤通透性增加。②超声法。是在超声波的作用下,通过空化效应、对流转运、机械作用和热效应等机制将药物分子透过皮肤或进入软组织的过程。影响超声导入的因素主要是超声波本身,包括其频率、强度、应用时间和程序等。而在我们临床常用的是红外线照射起局部加温以促进药物吸收。

(5)中药透皮吸收研究中若干问题:

中药透皮制剂多为普通硬膏、软膏、油膏,缺少现代化的中药透皮给药系统,药物吸收较差,工艺简单,达不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对中药制剂的体外释放行为与体内药动学过程进行定量和定性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这些参数对改进配方、选择剂型、制剂的工艺设计、质量评价与控制及临床合理用药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少见报道。中药复方多,药味多,成分杂,各种成分含量低,为体内、体外透皮实验带来困难。新型渗透促进剂的寻找仍是难点,经皮制剂的应用研究及临床化亟待加强。五、饮食疗法1.少用与癌症发生相关的饮食

(1)熏烤及盐腌食物:

大量的流行病学资料和动物实验证据表明喜食腌制、发酵和熏烤食品与癌症发生有密切关系,因这些食物中含有大量致突变物和致癌物。烧焦的食物、食品加工中的添加剂、染色剂、防腐剂都含有潜在的致癌物。河南的林县为中心地区及四川的盐亭县是食管癌的高发区,当地农民少吃新鲜蔬菜,而是长年累月的吃酸菜,现已查明酸菜中含有大量的亚硝胺和白地霉等致癌物,它们诱发食管癌、胃癌和肝癌。

(2)霉变食物:

黄曲霉素是由霉菌产生的一种化合物,这些霉菌易生长在贮存较久的花生及谷物中。动物实验显示黄曲霉素是一种很强的致癌剂,肝癌的发病与食用含黄曲霉素污染的食物有关。亚洲及非洲的研究表明,常食用黄曲霉素污染的食物,患肝癌的机会可增高5倍以上。

(3)酒精制品:

研究表明,过度饮酒也可以增加某些恶性肿瘤的发病机会,尤其是口腔、咽、喉、食管的肿瘤。此外,饮酒过度还可以造成肝硬化,从而增加患肝癌的机会。动物实验表明酒仅仅是弱致癌物,它主要增强其他致癌物的致癌作用。饮酒过度促使某些癌发病的机制,目前还不清楚。酒中除了含乙醇之外,其他成分也有致癌作用。

(4)高脂肪饮食:

流行病学资料表明,高脂肪膳食能显著地增加结肠直肠癌的发病率。其可能机制是脂肪摄入增加可促进胆酸分泌至肠道,从而影响肠道微生物菌群组成,刺激次级胆酸产生并促进结肠癌的发生。高脂肪饮食也增加乳腺癌的发病率。另外研究还提示,脂肪的摄入量可能与前列腺癌、膀胱癌、卵巢癌等有关。

(5)高胆固醇饮食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膳食胆固醇可增加患肺癌和膀胱癌的危险性。国外进行的病例-对照膳食调查发现,在调整总热量、饮酒量和吸烟后,膳食胆固醇可显著增加胰腺癌的危险性。但也有学者提出低胆固醇饮食与癌症也有一定关系。2.健康饮食建议

目前医学营养界建议的健康饮食准则有助于减低人们患癌的危险性。这些有助于健康的饮食准则是:

(1)多食用水果、蔬菜、谷物及豆类,因为这些食物不仅只含少量的脂肪,同时也含有降低患癌危险性的食物成分:如纤维素,β-胡萝卜素、维生素C、维生素E、硒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2)少食用盐腌熏烤的食物,成年人每日食盐的摄入量应限制在6克以下。

(3)减少脂肪摄入量至总热量摄入的30%以下,特别是不饱和脂肪酸不超过10%。

(4)少饮酒,最好不饮酒,若饮,每日不应超过25~50ml(25~50g)的酒精含量,尤其是吸烟及饮酒双嗜好者,饮酒应尽量减少。

(5)避免肥胖,肥胖的妇女易患乳腺癌及子宫内膜癌。而肥胖的男子易患结肠癌及前列腺癌。因此,建议限制热量摄入,维持正常体重,增加体力活动。

(6)不吸烟,这将减少大约30%的癌死亡率,特别是降低肺癌的发病率。3.肿瘤患者饮食宜忌

(1)饮食应营养化、多样化、均衡化:

保证肿瘤患者有足够的营养补充,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促进病人的康复,正如《内经》所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失之偏颇,则有害无益。肿瘤患者应食用营养丰富的食物,如新鲜的瘦肉、鸡蛋、蔬菜、水果等。食物应多样化,营养应均匀化。以下食物可作为肿瘤病人的选择参考。

1)谷类:粮食的粗产品均有抗癌作用,麦糖、米糠纤维、微量元素镁、硒。如小麦、大米、玉米、红薯、豆类、芝麻、米仁等。

2)瓜果类:主要含维生素类,黄酮类、矿物质及抗肿瘤物质。如西瓜、冬瓜、桃仁、杏仁、柠檬、枇杷、核桃、猕猴桃、香橼、橙子、无花果、菱角、山楂、乌梅、橄榄、草莓、葡萄、苹果、梨、罗汉果、橘子、香蕉、石榴、乌梅、甘蔗、莲子。

3)香蕈类:菌类食物以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而成为人们喜爱的食物,而它们中的许多种又有着非常好的抗癌作用,是肿瘤病人理想的食品。香菇、银耳、木耳、猴头菌、灵芝、平菇、蘑菇。

4)蔬菜类:主要含维生素类、胡萝卜素、矿物质、黄酮类等抗肿瘤物质。如南瓜、丝瓜、茄子、扁豆、刀豆、萝卜、胡萝卜、海藻、黄花菜、洋白菜、莴苣、韭菜、大蒜、甘蓝、芦笋、西红柿、芹菜、香菜、木瓜、菠菜、香菜、慈菇、百合。

5)动物类:动物类食品是人类蛋白质、脂肪、无机盐、某些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主要来源,对人体的健康大有裨益。如鸡、鸭、鹅、羊、牛、鲫鱼、牡蛎、海参、海蛤、海蜇、田螺、鳖、泥鳅、海马、乌龟、蜂蜜、蚕蛹。

6)其他类:葵花籽、豆腐、酸奶、菊花、茶叶、醋、茅根、芦根、莲藕。

(2)辨“病”宜忌

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饮食宜忌,根据不同的肿瘤制定饮食宜忌。

1)肺癌:宜选薏米、杏仁、柑橘、梨、木耳、莲子等止咳化痰养阴之品,还有,多吃些鸭肉、牛奶、猪肝、新鲜蔬菜等;忌大荤油腻食物以及烟、酒、辛辣刺激食物等。

2)肝癌:宜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如菠菜、佛手及富含维生素K的动物肝脏、绿豆等,忌食硬、油炸、刺激性食品和酒。

3)肠癌:宜吃无花果、黑木耳、荠菜、马齿苋、苹果等,大便不通者宜食香蕉、梨、蜂蜜、萝卜、肉蛋奶制品等;忌食辣椒、酒精、腌制熏烤肉食、花椒、咖啡及高脂肪饮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