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是种出来的(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4 22:48:09

点击下载

作者:奉友湘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机会是种出来的

机会是种出来的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机会是种出来的作者:奉友湘排版:KingStar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05-10ISBN:9787561494370本书由四川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前言机不可怠“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孟子说;“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说;“人人都有成功的机会”,西方人说。不管谁说的,反正人生一世,总有无数的机会。比如发财的机会,你再穷,省两块钱总可以买一注彩票,没准你一举成了百万富翁;比如从政的机会,你奋发努力“考公”成功,勤勉工作,与时俱进,总可以有个一官半职;比如成学者的机会,你悬梁刺股刻苦啃书,上本科、读硕士、攻博士,及至博士后,不成一个学者,至少也是半个学者。

机会面前,人人平等。这话不是绝对正确,但至少相对正确。因为有些机会,不是所有人都能抓住。比如在讲究天赋的体育、艺术等领域,就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为高手的。但大多数机会,是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具备相应的能力去抓住的。机会无处不在,机会无时不在,就看你能否积极地去抓,能否有本事抓住。

请你猜个谜语:买到了民航票,打一成语。想不出来?告诉你,那就是“有机可乘”啊!恍然大悟是不是?买好了机票,到时自然“有机可乘”。且慢,也不一定。比如,倘若是一大早的航班,你睡惯了懒觉,一下睡过头了,误了机;再比如,天气突然变化,雷电、暴雨、大雾、台风等,都让你可能“无机可乘”;再比如,你甚至已经坐上了飞机,但起飞前某个第一次坐飞机的莽汉突然拉开了应急舱门,或者有人声称要劫机,或者有人行李上了飞机人却没来,等等,这些看似偶然的因素都可能导致你“无机可乘”。

看看,这么简单的看起来似乎万无一失的机会都有这么多变数,何况人生中的各种机会呢。尤其是由于我们自身的惰性,由于我们对机会的怠慢,不知不经意中放过了多少黄金般的机会。某次考试的失利,某次晋升的失败,某次发财未果,也许归结起来,都是由于我们轻视了机会,无视了机会,放弃了机会,一句话:怠慢了机会!事过之后,你可能又会感叹: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自己不去竞争,却恨别人捡了便宜,这种心态,相信你我都有过。

机不可怠,据说这话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说的。意思是如果遇到了机会,你一定要立马抓住,切不可拖延怠慢,否则就会与之失之交臂。所以,你可以怠慢别的什么,但千万别怠慢机会,因为怠慢机会就是怠慢成功,怠慢机会就是怠慢自己的生命!

你也许会说,我也想抓住机会呀,但什么是机会,怎样识别机会,怎样辨别机会的真假,怎样把握机会呢?假若你可爱的小脑袋里此时冒出这样的问题,那我们就是有缘人了,你不妨继续往下读,兴许你真能豁然开朗,目光如炬,至于机会嘛,你懂的。

再作一个小提示:这本小书遵循这样一个逻辑,如果我们把抓住机会——把“种机会”比喻成种庄稼,那么把握立志之机犹如耕地播种;把握经常之机犹如浇水施肥;把握转折之机犹如助其拔节、抽穗、成熟;躲开陷阱之机犹如除虫、拔草;把握机会成本犹如庄稼收获之后卖个好价钱。如果你能把握好人生各个阶段中的各种机会,你不想功成名就都怕是不行了。A篇“种”出来的机会送你一双鹰眼、一副利爪

什么叫机会?词典上是这样说的:机会就是恰好的时候,即具有时间性的有利情况。

机会的英文为“Opportunity”,也就是说,机会是一个时间概念。

机会既然是一个时间概念,那么是否可以这样说,人的一生,就是与机会打交道的一生。人啊,天生就是“机会主义者”。既然人的一生都被机会拥抱着,那还愁什么呢?且慢,机会这家伙很傲慢,需要你先认识它,它才认识你。也就是说,关键在于你有没有伯乐相马的眼光,能否识别机会,抓住机会,用好机会,而后成才建业、立身扬名。机会无处不在,那是对有慧眼的人说的。他只需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机会,成本最低的机会,性价比最好的机会,驾着机会的轻云,直上云霄。对于没有慧眼的人而言,对于无欲无求、无所作为的人而言,就算机会在他面前,他也会视若无睹。他会瞪着铜铃般大的眼睛说:天下无机!

如此说来,机会既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非常主观的东西。对于有慧眼的人来讲,机会是显物质;而对于没有慧眼的人来说,机会却犹如暗物质。那么,怎样才能练就一双识别机会的慧眼呢?幸运的是,当你翻开这本小书时,你练就慧眼的机会就来了。我们将在后面专门探讨什么是机会,机会有什么特性,机会有哪些类型,哪些是真机会、哪些是假机会,等等。倘若弄清楚了这些问题,你自然会练就一双识别机会的火眼金睛。

那么,是不是有了识别机会的慧眼就够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比如一只猎鹰,虽有一双锐利的眼睛,在追踪一只飞奔的野兔时,倘若没有一双能抓住猎物的利爪,也就只能望“兔”兴叹。因此,我在这本小书里不但要馈赠你一双识别机会的鹰眼,还要送你一副把握机会的利爪。这副利爪就是我在本书中要阐述的核心观点:机会是“种”出来的。属于你的机会最早就像一颗种子,你在种你一生的机会之树。如果耕耘得当,功夫花得多,你的机会之树就会长得根深叶茂。反之,你把机会的种子随便扔进土里,不浇水,不施肥,不锄草,天天睡大觉,打游戏,盼着机会之树自己成长,等着机会之树上的果子把自己砸醒,其结果只能是你的机会之树凋零、枯萎。

所谓“种机会”,实际上就是“种”抓住机会的本领。机会就像空中飞舞的雪花,即便你小心翼翼地捧在手心,一不留神它仍然会融化成水;机会又像池里的泥鳅,就算你拼命去抓,它也可能会一次次从你的指缝溜走;机会也像街头擦肩而过的美女,她离你似乎很近,其实她的心离你很远。但是,倘若你练就了“销魂冰掌”,你手心的雪花也会为你“定身”;如果你在池里铺上一张细密的网,再滑的泥鳅也是你盘中美味;假如你操练成今天的马云,七仙女也会愿意为你打工。也就是说,当你具备了抓住机会的高超本领,机会就会手到擒来。

如此说来,“种”机会其实就是改变自身。在闻名世界的伦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地下室的墓碑林中,有一块著名的无名氏墓碑,上面有几段这样的文字: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的想象力从没有受到过限制,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

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

当我进入暮年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我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

当我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作为一个榜样,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以改变这个世界。

这段振聋发聩的文字据说打动了许多著名的人物。许多人从此努力改变自身,从而改变其他的一切。这段话也可以浓缩成另外一句名言:我们不能改变世界,但可以改变自己。

无独有偶,早在春秋末期,据传由曾子所作的《礼记·大学》中,就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意思是只有以身作则,注重自我修养的完善,方能治理好自己的家庭,进而治理国家,平定天下。也就是最终改变世界。

因此,先改变自己也好,先修身也罢,其实就是把自己“种”成可用之材。换句话说,改变自己的过程,“修身”的过程,也就是“种机会”的过程。具体而言,就是根据自己的志向、人生目标,学习、积累相关的专业知识,修炼自己的专业功力,锻炼自己的智商、情商、财商,增加自己的人脉,创造自我发展的良好条件。总之,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改造完善自身,把自己打造成行业中的高端人才。这时,你就可以像渭水钓鱼的姜太公,隆中高卧的诸葛亮,静候机会的到来——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

唐初名相魏征曾向唐太宗进言道:“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在下也要向想抓住人生各种机会的朋友们进一言,用自己青春的汗水,用自己青春的智慧,种好属于自己的机会之树,你终会品尝到无比甜蜜、无比美妙的机会之果。这些即是我四十多年职场经历所得出的经验之谈。不信,你可以通过自己的人生去验证。

小结:本书要旨是,给你一双识别机会的慧眼,给你一副抓住机会的利爪。机会的可贵性:命运就这样改变

机会有三种特性:可贵性、易碎性和不可复制性。“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这首诗,曾让无数青年男女热血沸腾。其实,对于一个人而言,一个机会可能改变他的人生;对于一个国家来讲,一个机会可能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对于整个世界而言,一个机会甚至可能改变世界、改变人类的命运。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机会可能更为可贵!

对于大机会大改变,用不着我举出例证,历史已经告诉我们许多。还是说小的吧。一个人把握住一个恰好的时候——机会,就可以做成许多事情,实现许多梦想。比如球员把握住临门一脚的恰好时候,就可以一举破门,赢得比赛;学生把握住恰好的时候,就可能升学,进入自己梦想的学校;青年男女把握住恰好的时候,就可能求爱或求婚成功;官员把握住恰好的时候,就可能仕途顺利。

我想告诉读者朋友,本人就是因为1979年把握住了机会高考成功而一举改变了命运的。我也是一个曾经额头上刺了字的人:知青。1977年,高考和中考恢复的时候,我已经在广阔天地里锻炼3年“红心”了,此时,有了考试上学的机会,使我感觉自己犹如海滩上一条挣扎了许久的鱼,终于等到了涨潮,一颗濒于死亡的心复活了。想到自己只糊里糊涂读了个初中,所以当时只敢报考中专。1977年中专招生考试语文和数学两科。我复习了两个月,在那个寒冷的冬天怀揣着热乎乎的理想走进了考场,结果一举上了录取线!当时我下乡在现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高梁镇的团结水库,当过气象员,还接受过水文水利计算、水利测量的培训。所以,我根据自己的爱好填报了四川水利学校、四川气象学校、泸州公安学校等省属中专,满心欢喜地等待好消息的降临。谁知打击再一次袭来,眼看与我同考的侄儿拿到了内江农机校的通知,我却又被打进冰窖。我一个人跑到沱江边放声痛哭,眼泪就像那沱江水哗哗奔流。我恨命运总是与我为敌,对我如此不公。1973年初中毕业考高中时,由于各种外在原因,成绩优秀的我被剥夺了上高中的权利。这次考中专两科成绩142分,完全可以上部属或省属中专,我却又一次被剥夺、被抽打、被放逐!真是苍天无眼啊!我以为是自己的成绩还不够好,于是擦干眼泪,第二年再次报考中专。1978年的中专考试增加到4科:语文、数学、政治和理化。我全力以赴,刻苦复习,考试时发挥极好:语文83分、数学85分、政治76分、理化85分,总分329分!手握高分,我填报了最好的中专,心想这回该稳当了吧!没想到,迎来的依然是落榜、落榜、落榜!

这次我没有再痛哭流涕,两次落榜的打击已经让我产生了“抗体”,同时,21岁的我也渐渐成熟。有人说,刘备的天下是哭来的,但我的学校却哭不来。后来我去咨询了招生办,说是我年龄超过了,中专招生年龄不超过20岁。我迷糊了:既然我是超龄考生,可报名时为什么要让我通过呢?

怎么办?上学的机会就这样一次次残酷地挣脱我的掌心,它鄙视我,它轻蔑我,它笑话我。行路难,行路难,拔剑四顾心茫然!

终于,我小姐夫的父亲黄世维叔叔一句话点醒了我:“眼镜儿,中专不录取你,你就考大学啊!”是啊,我为什么不考大学呢?中专的窗户向我关闭了,但大学的大门却依然为我敞开着啊!我一直以为,自己只是一个“文化大革命”中毕业的初中生,哪里考得上大学呢?压根儿就把这个机会给白白放弃了!现在是华山一条路,我只能拼命攀登了。于是,我在1979年3月下定决心考大学。时间只有4个月,我要从一个初中毕业生的水平,变成优秀的高中文科毕业生的水平,用我们老家的谚语来说,难度不亚于把一头水牛赶上皂角树,因为皂角树浑身都是尖锐而又坚硬的刺,那个场景,你可以想象的。

1979年高校招生,文科考试语文、数学、政治、历史、地理、外语6科。不过,外语总分只有10分。也就是说,考100分也只算10分。于是,我果断地决定,首先放弃外语自学;其次,放弃数学自学。敢于放弃,丢卒保车,后来的结果证明我当时是多么的聪明!语文是我的强项,除了字、词、语法、句法之外,我强攻了古文译为现代白话文这个难关。没地理书,我向一位上初中的邻家小妹妹借地理课本。她真心地对我说了句鼓励的话:“眼镜儿,你要是凭这本书都把大学考起了,我用手板心儿煎鱼给你吃!”是啊,她的大姐在著名的内江高中上学,当年也参加高考,人家那么多名师指点,那么多复习资料,而我只凭几册课本和复习大纲以及迟到的复习资料,要考上大学确实难乎其难!

还有一个困难,由于我是初中毕业生,要以相当于高中毕业的学历参加高考,就要到当时的内江县农业局开个证明,以说明我具备高中水平。我提着一颗心,找到农业局办公室,那工作人员看着又黑又瘦又弱小的我,说了句颇让人提气的话:“考不考得起哟!”我相当低调地回答:“试试看嘛!”不过还好,他并没有刁难我,轻飘飘地就在证明上盖上了农业局鲜红的大印。

就这样,1979年的7月7日,我怀揣着上大学的梦想,意气风发地走进了高校招生考场,在挥汗如雨中坚定地书写着自己崭新的历史。7月9日下午,是最后的外语考试,我觉得自己实在挺不住了,于是连考场都没进,倒在当时的高梁镇旅馆里酣然大睡,积累已久的疲倦、辛劳一起袭来。这一觉睡得深沉,睡得踏实,睡得轻松,睡得放心大胆,直到第二天早上9点我才醒来,此时,窗外已是一轮红日。

等到成绩出来,我自己也吃惊不小:语文83分、数学41分、历史64分、地理75分、政治61分、外语0分,一共考了324分!读者朋友可能要笑话,这个成绩也拿来说!但也许你不知道,当时可是100分制哦,当年四川的录取分数线是文科265分,理科255分。我一举上了重点大学录取线!分数线下来以后,那位借地理书给我的小妹妹一下子对我佩服得不得了。不过她还是食言了,说啥也舍不得用她那又白又嫩的小手煎鱼给我吃了!她佩服我还有一个原因,她那名牌高中应届毕业的姐姐,最终只考了270多分。我后来理所当然地走进了西南第一高等学府——四川大学,攻读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

我把握住了自己人生中第一个重大机会——高考成功,从此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你说,这样的机会该有多宝贵!

可能你会说,不就一个初中毕业生考上大学吗,有什么了不起!可你知道1979年高考的录取率是多少吗?告诉你,只有6%!当年全国共468万人参加高考,录取数仅为28万人。那么,能上重点大学的有多少?没有看到相关的统计资料,但我相信,当年的非重点大学和大专院校一定要比重点大学多得多,能上重点大学的很可能在整个考生中只占1%,这可真正是百里挑一啊!而2014年高考录取率已经达到74%!你说是当年考大学难还是现在考大学难?你可能还会说,当年的考题简单啊!是的,当年的考题肯定比现在的简单得多,但当时全国考生就那样的文化水平,大家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竞争,公平合理。你总不能拿着现代武器回到冷兵器时代同当时的武士打仗吧!

你要还不服气,我再跟你说道说道。我大学的同班同学86人,现在有一位部级干部,厅级干部一二十人,处级干部就不用提了,博导、硕导、教授等专家学者一大批,报社总编、杂志社主编、企业老总一大把,亿万富翁也有数人。而我的初中同学中没有考上大学的呢,仕途、学术地位完全没法比不说,就说挣钱吧,最好的也不过有几百万、上千万。整体上比起来,大家的人生境遇真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

实际上,还有千千万万的人通过高考、考硕、考博、考公等渠道改变了命运。也就是说,仅仅考试这种机会,就足以呈现出它的可贵性。机会的易碎性:倘若荆轲是“小李飞刀”

机会就像美玉,既珍贵又易碎;机会也像美丽善变的女孩儿,既可爱又难以把握;机会甚至像肥皂泡,虽然好看,但转眼即逝。我们可以看看,足球场上临门一脚的机会,是多么短暂和难以把握;空战中抓住敌机的机会,是那样惊险和易逝;股市上赚钱的机会,是那样的瞬息万变;追求漂亮女孩的机会,是那样昙花一现。

还是让我们再回顾下荆轲刺秦王那个片段吧。当图穷匕见的时候,荆轲一手抓住秦王的袍袖,一手攥起雪亮的匕首挥出闪电般的一刺。不幸的是,这第一刺只割掉秦王的一截袍袖。秦王大惊,拼命挣脱。荆轲高举匕首追着秦王在大殿上跑,秦王情急之下却抽不出腰间的长剑,但奔跑中的荆轲的第二击仍然没有能刺中秦王。台阶下的医官急中生智,将手中的药袋子扔向荆轲。荆轲以为是什么奇门暗器,闪身躲避。威猛的秦王得以喘息,趁机哗地拔出宝剑向荆轲砍去,只见一道寒光闪过,瞬间便斩断了荆轲的一条腿。荆轲应声倒地,血流如注。他躺在地上,用尽全力,将匕首嗖地掷向秦王。说时迟那时快,秦王闪身躲过,毫发无伤。匕首在殿柱上击出几星火花,咣当一声掉在地上。眼见大势已去,荆轲靠着柱子坐在地上哈哈大笑,在被杀之前毫无惧色地说:“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看来,荆轲本来是有机会杀掉秦王的。可是,他虽有视死如归的胆魄,有直面风萧萧兮易水寒的豪情,有在威猛秦王跟前面不改色心不跳的心理素质,但是,剑术超群的他,使用匕首大概并不精通。他如果有“小李飞刀”的本事,可以百步穿杨,一击而中,那秦始皇很可能就一命呜呼,历史也要重写了。总之,武艺不精,身手不矫,荆轲白白浪费了千古之机会。荆轲虽然成为“史上第一刺客”,但却功败垂成,上演了一曲千古悲歌!机会的不可复制性:人面不知何处去

这是一段凄美的故事。唐代诗人崔护,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到郊外踏青赏花。他信步走到一个小村庄,只觉口渴难耐,于是敲开一户人家的大门。一个颜如桃花美丽纯朴的姑娘轻盈地开了门,奉上香茶给诗人喝。从此,诗人对之念念不忘。第二年桃花盛开的时候,他又来到这个村子这户人家,期望再次邂逅这位美女。然而,春风依旧,伊人无踪。诗人深感遗憾之余,提笔写下这首名传千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时过境迁,美景依旧,美人不再,遂成千古之恨。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说明机会是不可复制的。荆轲没能杀掉秦王,燕太子丹再也没有机会,燕最终灭于秦;拿破仑在奥斯特立茨大破英军,却难在滑铁卢复制当年的胜绩;项羽在鸿门宴上有机会杀刘邦却没有动手,最终只能在垓下四面楚歌,自刎于乌江。

有市场专家说,什么产品都可以复制,唯一不能复制的是市场的机遇。对于一个人的人生机会而言,也是毫无二致——仅当在这个地方、这个时候,才会出现这种有利情况;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下,才出现这样的机会。有些机会可能重复出现,但每次出现的时间、环境、竞争对手、自己的状态等,都完全不一样了,这些东西是无法复制的。机会的不可复制性,就像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说的那样: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成都报业市场的风云变幻就证明了上面的判断。《华西都市报》和《成都商报》为何能成功?因为它们抓住了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成都市场报的空档期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一举占领了市场,终于获得成功。而后来的《蜀报》《天府早报》《商务早报》《四川青年报》等,虽然复制了《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的办报方法及思路,甚至这些报纸的起点也比当年《华西都市报》和《成都商报》的起点高得多,但是,此时的市场机会却没有了,市场已经被《华西都市报》和《成都商报》瓜分完毕,《华西都市报》和《成都商报》也早已经羽翼丰满,一飞冲天。后来者纵然拼命追赶,终难望其项背。后几家报纸虽然也在成都的报业市场上硬抢得一点残汤剩饭,但终究难以充饥果腹。这几家报纸与《华西都市》和《成都商报》的竞争,成了“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壮,我欲与君搏,如羊搏大象”的局面。这说明了,竞争主体及时把握住机会,就能在市场上数一数二;反之,就只能不三不四了。B篇立志之机

立志是不是一个机会,一个恰好的时间呢?我认为是的。一个优秀的农夫,必定只有适时地耕耘与播种,才能适时地收获劳动的果实。一个想有所作为的人,也必定要适时地立下自己的志向,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才能向着这个目标前进,不致迷失方向。从“种机会”的角度来看,立志之机,就是把机会的种子埋进希望田野的恰好时间。倘若一个人该立志的时候不立志,就像想去哪里却找不到方向,必然会得过且过,随波逐流,“走到哪里黑,就在哪里歇”。到想干点什么的时候,又会感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只能悲哀地唱“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的末日就要来到”。就像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的那样:“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把握立志之机,是“种机会”的开始。没有这个开始的第一步,自然谈不上行万里的宏伟前程。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立志。古人云:“有志者,事竟成。”一棵小树要长成参天大树,就得固其根本,这个根本就是立志;一条小溪要奔向大海,就得融入大河,这条大河就是志向。一个人心中有了伟大的志向,就会充满信心和力量,就会觉得人生有意义。就像一个渴望爱情的人找到了心仪的对象,一切都会变得那么美好:“人海之中找到了你,一切变得有情意。”也就会像雨果说的那样:“让自己的内心藏着一条巨龙,既是一种苦刑,也是一种乐趣。”而明成祖朱棣说得更直白:“人须立志,志立则功就。天下古今之人,未有无志而建功。”

韩非子说:“立志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就是说,立志是一件难事,难就难在战胜自己,因为实现志向是艰难的,人们的志向也就难得树立起来。比如,你立志想当乒乓球国手,可是你又不想刻苦训练,也不好好打球,你这就不是志向,而只是空想。那么,我们要怎样才能把握好立志之机呢?立志要早:先飞的不是笨鸟

古人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想说:少年不立志,老大徒叹息。读读历史就知道,大凡一生有成就的人,立志都很早。像毛泽东、周恩来这样的伟人自不必说。就像比尔·盖茨,也是早在中学时代就立志要做改变人们生活的人。比尔·盖茨在上中学时说过这样的话:人生好比去赴一场盛宴,我们总要试图多品尝一些美味。他还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人生犹如一场火灾,我们要力争多抢救一些东西出来。他的意思是说,人生苦短,时间之火很快就会将一生烧完。因此,我们要有成就一番事业的雄心。他不但立下了宏愿,还真正实现了年轻时的愿望,他和他的微软改变了地球人的生活。

有人说,笨鸟先飞。其实凡是先飞的都不是笨鸟,而是最聪明的鸟。因为它知道,先人一步起飞,很可能就先人一世。还有一句老话,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因为家贫,穷人的孩子很小就要挑起帮助养家的重担,因而他们懂事早,能吃苦。安徽为什么出了那么多著名的徽商?因为那里的风气就是把自己家的儿子,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让其到商铺里当学徒,学经商。这种从小的历练,自然练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徽商。

那么,要多早立志才叫早呢?

其实,一个人应该从小就要有理想。几岁的时候就可以让孩子畅想今后的志向,让他从小有一个或几个向往,这有利于他今后立志时的选择。尤其是对于有艺术、体育天分的孩子,做父母的一定要及时发现、发掘他异于常人的才能和禀赋,及早地帮助孩子立下志向,并向着这个方向培养。到了中学的时候,我们自己一定要对今后的人生开始进行规划,按照自己的志趣、爱好、性格,选择比较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这个时候,家长也可以帮助孩子逐步确认自己的志向,因为中学毕业就会面临选择上什么大学和什么专业的问题。这是初步的立志。

到了大学,就要进一步立志了。毕业后到底从事什么职业,这一辈子到底想成就一番什么事业,你一定得想明白。据说钱钟书说过这样的话:一个人20岁不狂,他一定没出息;一个人30岁还狂,他更加没出息。我的理解是,人在年轻的时候,尤其是在大学的时候,一定要尽早立志,敢于幻想,敢于做梦,敢于有追求。而到了一定的年龄,应该成熟的时候,就要脚踏实地,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应该还一味地沉湎于幻想之中。

遗憾的是,看看我们身边,不要说在大学里,就是大学毕业以后喜欢什么,想干什么,好多年轻人自己都说不清楚。实在要说喜欢的,那就是打游戏,吃美食、看电影、逛街、购物,说到底,就是不想工作!你看看,工作都不想,遑论立志,遑论理想?其实,他们心中,也想有钱,也想有地位,也想找个好伴侣,可就是不想去努力。于是,有好多人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要干啥,得过且过,糊里糊涂地走完了一生。

读到这里,也许读者朋友会想,你在这里说教,那你又是什么时候立志的呢?其实,我在几岁时就有个理想,长大了当工程师。为啥呢?那时听大人说工程师很厉害,啥都懂,似乎还挣钱不少。在大学里学了经济学,尤其是学了西方宏观经济学以后,又立志从事宏观经济调控工作。我想,那个东西多厉害啊,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出口、投资等杠杆或手段,可以调节一个国家的经济大局,解决就业、收入、通胀、利息、消费等问题,我觉得这个活儿太有意思啦!不料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四川日报社,一举打破了我当“财长”的美梦。

当“财长”的这扇大门关上了,报社又向我开启了当总编辑的窗户。那是1983年的7月,我蹬着一辆三轮就把自己和一口大木箱送到了四川日报社。我的第一个工作岗位是《四川日报》夜班编校部组版编辑。具体干什么呢,就是每天上夜班,编排第二天的报纸。我当时是负责第一版,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头版。说起来我的工作有点像学校里办黑板报或者办墙报。我先在版样纸上画出头条、二条、报眼及所有新闻稿件的位置,是横放,还是竖放,做多大(我们叫作“做几栏”,因为当时的报纸共为8栏),照片怎样放,用横的还是竖的,用多大的。稿件安排顺序就像下围棋一样,先角边搞定,后中央收官。画好版样的初稿后,送给值班主任修改,然后再送值夜班的老总或者编委审查,告诉他头条、二条以及报眼、照片等主要稿件是什么内容。值班领导往往大手一挥,好,就这样做!我就可以修改或者制作标题,完成后再拿着版样和稿件的小样,到排字房守着拼版工人拼版面。一个版面拼好了,要用纸打出一个版面的毛坯样子,我们称为大样,这个大样要打好几张,分送给值班领导签审和值班主任修改,以及校对。我把大样送给值班领导签审时,喜欢站在他身旁看他如何修改标题、删改文章,就像看着老师批改作业。值班领导用蘸着红墨水的毛笔修改完毕,签上一个大大的姓氏和日期,我就可以拿着这“签字样”去排字车间修改了。那时上班几乎天天晚上同值班总编或编委打交道,接受他们的教导和熏陶,很快,我就觉得,当一个报社的总编辑还是不错的,这是一个高尚的职位,一个富有意义的职位,一个有发言权的职位,他们大笔一挥,就可以决定第二天报纸的内容和形式,就可以用报纸上的新闻影响社会,影响人们的生活,甚至影响不少人的人生。于是,从那时起,我就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定位为当总编辑。到1993年,我在36岁时首次“涉总”,担任《四川日报》体育部副主任兼《棋牌报》副总编(主持工作),此时我刚好踏入新闻工作岗位10年。立志要高:心比天高不一定命比纸薄

诸葛亮说过,志当存高远。李白也有诗云: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说的都是我们在立志时,一定要有远大的目标,而不应只看到眼前的蝇头小利。一个人一辈子能成就什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志向是否远大。一个不想做大事的人,往往对自己要求不高,什么都无所谓:不好好学习,不好好工作,不好好做一切事情。而心中有远大抱负的人,则会努力学习,打好基础;好好做事,汲取经验;广交朋友,建立人脉。一旦时机成熟,自然崭露头角,一飞冲天。

古人说,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立志也是这样。比如登山,我们立志登上顶峰,就算体力不支,至少也能达到半山腰。倘若你一开头就只想到半山腰,很可能登不了一会儿就想打道回府。再如考试,如果你只想考60分,结果基本上是过不了。因为你按60分的要求去做,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的效果,所以你过不了。如果你想拿100分,即使只有80%的努力,你说不定也能考到80分。

那么为什么会有“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说法呢?这大概有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某人是有想法的,但是,他一遇到困难就放弃,或者只是想想,并不践行。就像彭端淑《为学》里的那个富和尚,他也想去南海,但就是不迈出第一步。于是,当穷和尚凭一瓶一钵去到南海并从容而回的时候,他才知道惭愧。这样的人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立下志向,有的只是空想,却并不打算践行。因此,这样的人注定会成为“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人。

另一种情形是,有的人志向很高,人既聪明又勤奋,但时运不济,因灾难或疾病而英年早逝。这种人大都少年得志,成名甚早,于是天妒英才,不能假以天年。这样的人,虽然一生短暂,如流星一般,却有过一时的辉煌与灿烂,并且可能名垂青史。他们并不枉过一生。比如只活了35岁的德国伟大的作曲家和演奏家莫扎特;只活了37岁的俄国最伟大的诗人普希金;只活了30岁的罗马尼亚“杰出的爱国主义音乐家”奇普里安·波隆贝斯库;只活了33岁,2015年1月去世的我国著名歌手姚贝娜。他们不是命比纸薄,而是永远年轻。

还是给大家讲个故事吧。

大概在2000年初,我任华西都市报社常务副总编时,到上海复旦大学参加一个媒体创新年会。结束那天晚上,组委会举行酒会。同桌有位年轻小伙子,是浙江某报的一位青年记者。他得知我的身份后对我很是景仰,因为当时《华西都市报》已经是中国都市报的前五名,发展势头正如日中天,全国闻名。在酒过三巡之后,他说想冒昧地请教我一个问题。我说年轻人,没关系,想问什么尽管问。他还是有些腼腆地问道:“奉总,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那么,是不是也可以这样说,不想当总编的记者也不是好记者呀?”

我想了想说,中国有句古语,叫作“宰相发于州郡,将军起于士卒”。我们现在所仰视的高位上的人,也是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我们要善于理解拿破仑那句话的意思。他的意思并不是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就一定不是好士兵。而是说,将军都是从士兵干起的,没有人一开始就是将军。如果你有当将军的志向,你首先就应当好士兵,当优秀的士兵,有机会你就会得到提拔。如果你在每个层级的职位上都是出类拔萃的、最优秀的,那你就可能最后当上将军。即使你付出了所有的努力依然当不上将军,至少也能当个上校、中校什么的,而绝不会当一辈子的士兵。但是,如果你没有当将军的志向,甚至连一般军官都不想当,你这个兵可能也就不会好好干,所以就不是好士兵。同样的道理,如果你想当总编,你首先就会要求自己成为优秀的记者、编辑,然后成为优秀的部主任,再一步一步登上总编的职位。就算当不了总编,至少也能当个部主任或者副总编。如果你根本不想当什么总编啊、主任啊,你可能就会无所谓记者当得好不好了。因此,你可能就不是个好记者。也就是说,如果你志向远大,就会对自己要求高,要求严,努力干好每一件事;如果你胸无大志,自然得过且过,连小兵都当不好。

小伙子听了我这一席话,连连说,您这番话说到点子上了,让我对拿破仑那句名言有了更深更新的认识。这才真是“与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啊!”

立志要高这个“高”,也可以理解为“这山望着那山高”。把握立志之机,也要分阶段。美国犹太裔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一书中提出人的需要层次论,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中国古人就说过,“衣食足,知荣辱”,生存需要是第一位的。因此我们首先要立志独立生存,不依靠父母、家人。试想,如果你连生存都不能解决,其他志向也只能是空谈。随着我们的不断进步,登上一层层的山峰,就可以不断修改自己的志向,向着更高的目标攀登。这就像专业登山者一样,在攀登珠穆朗玛峰之前,一定要先征服其他相对比较低矮的山峰,以积累经验,锻炼耐力,增强勇气。而不可能一开始就去登珠穆朗玛峰。即使是大人物,也是从最初的低目标开始前进的。

心胸有多宽,世界就有多大。当一个人在每个岗位上都追求一流,志向高远,有辉煌的个人成才成功的业绩就不足为奇了。

回过头来看,我当年立下的志向或目标还是低了些。我仅仅满足于成为一个报纸的总编辑,因此也就不可能有更大的出息。我的一些教训后面会有详细叙述,此处先按下不表。立志要坚:请把我紧紧地绑在桅杆上

希腊神话里有这样一段故事。有3个“美人鱼”海妖,就是塞壬姐妹。她们居住在墨西拿海峡附近,都有一副美妙的歌喉。她们常用歌声诱惑过路的航海者,使航船不顾一切风险向她们驶去,继而触礁沉没。英雄奥德修斯率领船队经过墨西拿海峡之前,已得知塞壬姐妹的致命诱惑。他命令水手们用蜡封住各自的耳朵,并命他们将自己紧紧地绑在桅杆上,直到安然通过海峡才能放他下来。正是有了这样坚决而坚定的近乎残酷的举措,英雄奥德修斯才战胜了“美人鱼”海妖的诱惑。

我们在立下志向以后,也要像英雄奥德修斯一样,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诱惑,都要坚定地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切忌朝三暮四,随意改变。我的四川老乡苏轼就说过:“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朱熹也说过:“立志不坚,终不济事。”清代名臣曾国藩又说:“坚其志,苦其心,劳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

为什么立志要坚呢?道理很简单,当我们立下雄心壮志,仰望星空,只觉得一切都无限美好。但是,成功不是七仙女,不会从玉皇大帝身边自己跑来。我们只能脚踏实地,“行远自迩,登高自卑”,从山脚向顶峰艰辛地攀登。也就是从“小兵”干起,把基础打牢。让我们的每一滴汗水都凝结为成功的一块基石。具体而言,就是要热爱每一个岗位,在现有的岗位做好事,做好人,自然会逐步晋升。但是,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中间会经历无数磨难,无数艰辛,无数委屈,无数痛苦。如果我们立志不坚,就可能一遇到挫折就想放弃,一吃不了苦就想退缩,一遭受委屈就想逃避,那就会三心二意,一事无成。

项羽就是一个立志不坚的反面典型。李清照写过一首著名的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说明李才女非常欣赏项羽的英雄气概。据说项羽力能扛鼎,自诩“力拔山兮气盖世”。但他这人有个毛病,就是学东西全凭兴趣。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写到,项羽年轻时,读书老是读不进去,于是逃了学;学文不成,那就学武吧,于是去学剑道,但没学多久,又不肯学。他叔父项梁非常生气,说你小子文不能文,武不能武,你到底要学什么啊?那项羽是个好高骛远之人,非但不承认自己不善于学习,还要强词夺理,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见项羽有如此雄心,项梁转怒为喜,于是教项羽兵法。项羽大喜,开头还认真学习,没过多久又故态复萌,“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兵法没有学通,又不肯听手下谋士的计策,项羽哪里是刘邦的对手,所以最终落得垓下四面楚歌,乌江拔剑自刎,真正“死亦为鬼雄”。项羽有英雄的气概,也有英雄的志向,但没有英雄的坚忍不拔,没有英雄的矢志不渝。学东西如此,做事也如此。倘若他当年不自刎乌江,而是渡江向东,未必不能东山再起。但他脸皮太薄,自认为“无面目见江东父老”,宁肯一死,决不苟活。英雄是当了,但再也没有机会了。说到底,还是因为他立志不坚,于是半途而废。相反,越王勾践就立志复国,不惜卧薪尝胆,最终“三千越甲可吞吴”。这又是立志要坚的正面典型。

我当年立下当总编辑的志向,也经历了种种困难、艰辛、寂寞甚至煎熬。如果没有坚定的志向,坚定的信念,我也难以坚持下去。我曾写过一篇《“夜猫子”自画像》,发表于《新闻界》杂志1992年第3期,现同各位读者分享:“夜猫子”自画像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上夜班的兄弟姐妹,相信我们有着共同的感受——题记“‘夜猫子’,昼伏夜出。”一提起夜班编辑,人们往往这样下定义。“夜莺。”好雅且好一展歌喉的夜班编辑常常这样自封。《新闻学大辞典》揭示了更准确的定义:夜班编辑是负责每天报纸最后发排工作的编辑,因上夜班故名。其任务是负责处理白班编辑送来的稿件,确定当天报纸的内容,对稿件进行组合、审改、制作标题、安排版面。

地球的自转形成了昼夜的交替。浓浓的夜色给夜班编辑披上了神秘的面纱。作为其中一分子,我愿撩开纱巾的一角,让世人瞻仰一番“夜猫子”的尊容。

紧张篇“急稿,立刻编发!”“电稿,《人民日报》‘五四’社论,2000字,编成消息,800字以内。”“电稿,江泽民给李瑞环、李铁映的信,1200字,编成700字以内消息。”

作为川报一版责任编辑,值班总编常常把这种立等下锅的“菜”交给我“切”。我必须把刀磨得锋快,手脚像卓别林拧螺帽般花哨。白天编稿可以慢条斯理,编一条稿子可以磨上一两个小时,甚至一天半天。可夜班“等菜下锅”,哪容你“轻歌曼舞”!编一篇稿子连做标题不过一二十分钟。要是急稿、电稿一多,够你忙得晕头转向的。

紧张,就是夜班编辑的最大特点。

每天晚上9点以前,我必须走进办公室。然后先到总编室取回当日各部发来的稿件,选出必用的急稿。然后像抓中药一般,在处理好的存稿中经济、政教、文化等方面各选一些,平衡一下题材、地域,确定头条、二条,修改、制作标题,计算字数。最后,选出照片。一阵忙乱之后,版面总算初定。“好,就这样!”9点半,值班总编上班,审阅后拍板。稿件就可以交组版编辑发排、设计版样了。接下来,我又得忙于处理必用的电稿和次日用的存稿。

制作标题是夜班编辑的专业,在当“标题专业户”的那一阵,我曾收集齐历届全国好标题,悉心揣摸。标题这东西看似简单,但要做得像模像样倒也蛮考手艺。去年11月1日川报头版头条的标题就把我憋得恼火。那稿写的是蓬溪县民政局招收32名乡民政员,前去说情走关系的就有300多人次。但该局领导顶住各方面的压力,严格按政策办事,录取的民政员中无一关系户。这篇仅650字的稿子写得不错,编得更好。但标题不太令人满意。原主标题是:“蓬溪县民政局勇抵说情风”;副标题是:“招聘32名乡民政员无一关系户”。虽说简明扼要,但显得一般化。宝马要配金鞍,我不能让这篇好文章带着遗憾见报。我首先想到王蒙一篇小说的标题:“说客盈门。”对,“说客盈门,原则如山!”这标题不失生动,但总觉得味还不够浓。再改:“任你说客盈门,我自原则如山。”还是不满意。搜索枯肠,一时竟江郎才尽。幸而稿子不是太急,索性晚一天发。回到家里,心里老是放不下。吃饭睡觉都念念不忘。苦吟再三,终于磨出一个主标题:“说客踏破门槛,原则稳如泰山。”再加上一个实实在在的副标题:“蓬溪县民政局顶住说情300多人次,招聘32名乡民政员无一关系户。”见报之后,编前会上评报,众皆称好!编这篇稿子的老编辑特地对我说:“小奉,你这标题改得好!”其实,大家哪里知道这标题背后的苦心经营呢?

制作标题虽苦,其中也颇有乐趣。一日,我去跳伞塔商场买东西,只见卖仿宣纸水写帖柜台旁的墙上贴着一条广告:“一纸书千篇,清水写丹青。”读毕不由哈哈大笑。为何?原来这“广告用语”乃是我制作的新闻标题,没想到被人“偷”来招徕顾客。你说可乐不可乐?

清淡篇

夜班编辑虽然不那么清闲,可清淡却是专利。这些年经济搞活了,记者、编辑也吃香多了。不过,要想见报扬名的人多半是不会跑夜班编辑办公室的——除非他愚蠢之至或聪明绝顶。夜班编辑对某些稿件确有“生杀大权”,但这种权力对作者来说只是间接的——发与不发得靠白班编辑,见报与不见报才轮得到你夜班编辑。你夜班编辑又不能把稿件直接安上版面,人家来找你岂不是“提起猪脑壳找错了庙门”么?不过,有的时候,白班的“哥儿们”也像月亮一般,把从“太阳”那里获得的光芒反射一点儿给“夜猫子”们。享受月光本来就是夜班编辑的特权嘛,这是天经地义的。

有人说,你上夜班不是给了你补贴吗?是的,夜班编辑连夜餐费带津贴是比白班编辑多拿七八张“大团结”,但每晚的夜餐一吃,剩下的钱恐怕还不及参加一次新闻发布会所得的“润笔”。这夜班补贴的吸引力有多大是显而易见的。

看来,做夜班编辑是要耐得清淡耐得寂寞的,就像达摩面壁一样。不甘寂寞的人不但成不了佛,就连和尚也做不得。

艰辛篇“你还在上夜班?”不久前的一天,一位上白班的同事问我。当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留给我一句不知是同情还是怜悯或是其他意思的话:“太痛苦了!”

是的,有些时候,生活对夜班编辑来说,不仅痛苦、艰辛,甚至是残酷的。

周末,逢年过节,是人们团聚的日子。可夜班编辑们往往无福享受。记者可以几天不写稿,编辑可以几天不编稿,但夜班编辑却不敢一天不出报。香港的报纸春节还可以停刊两天,可我们的报纸却无此一说。在那节日的夜晚,当人们面对电视机笑逐颜开的时候,当人们围着桌子“修长城”的时候,我和“夜猫子”哥们儿却在自己的版面上默默地耕耘。新年钟声响了,窗外的烟火映亮了夜空,噼里啪啦的爆竹声响成了一片,可这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

喝凄风、饮苦雨,也是大自然给“夜猫子”的独享。白天也有风霜雨雪,但共享的人多,心理上倒也能平衡。可对我们这些“夜行者”来说,感受就大不一样了。当我独行于狂风暴雨、雷鸣电闪之中,当置身于冷雨淋沥、浓雾寒霜之中,只觉得这世界上只有自己一人,孤独、凄凉的感觉油然而生。在寒冷的冬天,我曾想夜里戴个面罩,抵御那风刀霜剑。但一转念,那岂不成了“蒙面大盗”了么?岂不要吓死两个路人!罢罢罢!只好委屈脸蛋了。“久走夜路必撞鬼”,这话真是不假。鄙人一米六几的身材,骑不惯“高头大马”,只爱骑斜杠女车。一天凌晨4点,小雨淅淅,我罩了件绿色雨披,骑车回家。刚过省经干院处的一环路口,只见斜刺里冲出一辆“二八”男车,一罩白色雨披的黑面男子向我猛追过来。我想,他大概把我当成一妙龄女郎了。我虽非女子,不怕失身,却怕挨一顿恶拳,脚下不由得加快了频率。谁知,我愈蹬得快,他愈追得紧。过了省体育馆,我突然向右一个急转弯,拐进了通往玉林村宿舍的小街。那家伙反应不及,车“唰”地一下直冲到前面去了。我回过头送他一阵哈哈大笑,他转身还我一句临别赠言:“杀死你狗日的!”可惜他并没有真的回来动手,否则,我也用不着再上夜班了。

这次只是虚惊,可另一次就是“实惊”了。去年(1991年)6月28日清晨,暴雨倾盆。在办公室从凌晨4点等到6点,那雨还没有歇气的意思。我只好冒雨回家。骑到锦江大桥上,前面路灯全灭,一片漆黑。过了桥是一个下坡,车速较快。恍惚之中,听到前面有蹬车声。我只道是同向而行,毫不在意。到了眼前,才知来车竟迎面向我飞驰而来!我在心里叫了一声“完了!”只觉得一阵猛烈的撞击把我弹飞出去,重重地摔在地上。短暂的“灵魂出窍”之后,我觉得右脸颊、眉毛处、腿上剧痛,恶心欲吐。我趴在水淋淋的地上,双手四处乱摸,寻找我的眼镜,心里一边在想:这回怕是要破相了!肇事者原来是位蹬三轮送牛奶的姑娘,她和她的男伴赶紧把我从地上搀起来。只见我那辆新买的赛车可怜巴巴地躺在她的车轮之下,前圈已被碾成“麻花”。再过两天就是“七一”,本来我是要和总编室的黄克先小姐在庆祝演出中合唱《血染的风采》的,没想到竟在这儿单独提前“表演”了。

说来我还算幸运,仗着人年轻,只受了点皮肉之苦,未曾伤筋动骨。我的顶头上司、夜编部主任袁伯龄先生就惨多了。一个多月以后,他也在骑车回家时摔伤,左股骨粉碎性骨折,半年过去了,至今走路还不利索。

欢乐篇

夜班不仅有紧张、清淡、艰辛,“夜猫子”们也有数不尽的欢乐。

每年中秋月圆的时候,“夜猫子”们便迎来了自己的节日——“夜班狂欢节”。狂欢节上,有吃、有喝、有玩、有乐。“夜莺”们一个个粉墨登场,一展歌喉。报社许多人都说在下长得颇像歌星张明敏,据说五官还比他周正些,狂欢节的“舞台”上当然少不了我。虽说唱得不如张兄好,但夜班的“哥们儿”“姐们儿”给我的掌声,兴许还会压倒他呢!

下班之后或“杀”一顿“麻辣烫”,或打两盘台球,或看一部录像片,或摆几局围棋,“夜猫子”们有的是取乐的方式。

然而,“夜猫子”们的欢乐远不止于此。当“捻断数根须”,做出一个好标题的时候;当绞尽脑汁,设计出一个好版面的时候;当吃完夜餐,舒舒服服地洗一个热水澡,坐在办公室里捧读刚刚印出来、还散发着油墨芳香的报纸的时候,“夜猫子”们会为浸透自己心血的成果而欢欣,而骄傲,而自豪!

夜班的紧张,锻炼了才干;夜班的清淡,清新了空气;夜班的艰辛,磨炼了意志;夜班的欢乐,陶冶了情趣。

夜班编辑有那么多的紧张、清淡、艰辛和欢乐,因而并不感到空虚。不空虚即是充实。一个人能工作、生活得充实,这本身不就是一种幸福么?这,就是许许多多默默无闻的夜班编辑对自己工作的理解。也许有一天,我将离开夜班,去干新的工作。但是,我不会忘记夜班编辑工作对我的锤炼,我不会忘记夜班那清新的空气,那灿烂的灯光,那班曾同欢乐共命运的“夜猫子”们……

读了上面这篇文章,读者朋友可能会想,这个人简直就像孔子当年评价诗经一样:“思无邪”。是的,我当年就是怀着这种朴素的思想做人、做事的。我相信汗水不会白流,付出必有回报。正是这种坚定的信念支撑着我在艰苦的夜班编辑岗位一干就是6年多。立志要明:我得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立志要明,就是说我们在把握立志之机时,立下的志向要明确,如果只有一个大方向,不具体,太模糊,你就可能会走错路,可能老是摇摆,走得不那么坚定。也就是说,立志不明,可能导致立志不坚,最后成不了大事。用一句大实话来说,就是“我得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说,立志、工作、成就,是人类活动的三大要素。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堂入室的旅程。这旅程的尽头有个成功在等待着,来庆祝你的努力结果。这里面实际上还包含着另一个意思,就是说立志的目标明确是取得成功的前提。比如国画大师潘天寿就说过:“我从十四岁那年下决心搞中国画,以后从来没有动摇过。”他这个志向就非常明确、具体。他向着这个国粹之峻岭攀登,饱览沿途风光,并且一临绝顶。

立志要明也就是为自己的人生画一幅“人生规划图”,这幅图越明晰,越详细,你的人生之路走起来才越坚定,越实在,越有成效。

其实人生从大的方向来讲无非名、利、活三条路。据说清乾隆时期名臣纪晓岚一次陪乾隆皇帝到大海边游玩。看着近海千船万帆来往穿梭,乾隆想考考纪晓岚这个大才子。于是说:“纪晓岚,大家都说你聪明,你数数,这海面有多少只船?”说实话,这海面上的船都在行驶,目力所及的海域,那船驶进驶出,不断增减,哪能数得清?纪晓岚当然知道这是考他急智,于是脱口而出:“皇上,据臣下看,只有两只船而已。”乾隆说:“纪晓岚,你竟然大胆欺君,明明眼前舟楫无数,你居然说只有两只!”纪晓岚不慌不忙地说:“我说的这两只船,一只叫名,一只叫利。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名去。皇上以为如何?”乾隆一听大喜,夸奖纪晓岚果然有急智,才华出众。

而我觉得,人世间除了求名、求利者,还有大量的不求名、不求利,只求生存,只求平凡活着的人,而且可能是相当大的一部分人。因此,还该加上一只船:活。只不过本书探讨的是把握机会,走向成功,当然也就只包括了前两只船。

好,这样说就清楚了,立志要明无非是首先要明确你是要名还是要利,或者想名利双收。比如,你这辈子就想为利挣钱,那么你就要想走什么样的路去挣钱。我们这里说的当然不是走邪门歪道,不是通过偷盗、抢劫、贩毒、贪污、受贿等不正当的手法挣钱;而是用自己的体力或智力去挣钱。那么你就要根据自己的条件确定挣钱的途径。是自己一开始就创业,还是先替人打工,以后再创业;或者一辈子为别人打工,拼至企业高管获得高收入。当然,如果你要成为真正的富翁,肯定要当老板,让别人为你打工。

如果你要青史留名,可能还是要当政治家,为国人谋福祉。你就要从基层开始奋斗,要为官清廉,要为人正直,要有政治修养,要有牺牲精神、奉献精神。

你还可以立志当科学家、发明家、学者、作家等。当然在这些领域拼搏,你不能只想到“利”字。也许到了功成名就那天,你就可以名利双收了。

你如果有独特的身体条件,可以成为体育明星,或成为某方面的艺术家。这些名人,都可能名利双收。但是,这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因为这既需要天赋,更需要坚强的毅力,和“吃尽苦中苦”的劲头。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