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译注(精)--国民阅读经典(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6 14:29:37

点击下载

作者:周振甫

出版社:中华书局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周易译注(精)--国民阅读经典

周易译注(精)--国民阅读经典试读:

前言

《周易》又称《易经》,不过《易经》也可指《周易》的卦爻辞,《周易》六十四卦,分为《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不包括《易传》,即《十翼》。因此,称《周易》就可把经和传都包括进去。再说《周易》的名称来源较早,《周礼·春官·大卜》里就称《周易》,历来有关《周易》的著作也大都称《周易》,如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的《周易正义》,唐李鼎祚撰集的《周易集解》,宋朱熹撰的《周易本义》,因此书名还是称《周易》。周易释名“周易”一名,有几种不同解释。

先说“周”,有两种解释:(一)《周易正义》孔颖达《论三代易名》引郑玄《易论》:“《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也。”姚配中《周易姚氏学》:“周密也,遍也,言《易》道周普,所谓周流六虚者也。《系辞》云:‘《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又云:‘知周乎万物。’又云:‘周流六虚。’盖《易》之为书,始终本末,上下四旁,无所不周,故云周也。”(二)周为周代说。《周易正义》孔颖达《论三代易名》:“《周易》称周,取岐阳地名。《毛诗》云‘周原’是也。又文王作《易》之时,正在羑里,周德未兴,犹是殷世也,故题周别于殷,以此文王所演故谓之《周易》。其犹《周书》《周礼》,题周以别余代。故《易纬》云‘因代以题周’是也。”朱熹《周易本义·周易上经》注:“周,代名也。《易》,书名也。”

按《左传·昭公二年》:“韩宣子来聘,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可见韩宣子来鲁国聘问时,只有《易象》,即只有《易》卜卦爻辞,还没有“十翼”,他把《易象》与《鲁春秋》都称为《周礼》,这个周当然是代名,所以《周易》之周是代名,孔颖达和朱熹的话是正确的。至于周遍的说法,姚配中引《系辞》的话是后起之说,在《易象》里还没有,不能用来解释“周”字。

再看《易》字的意义有四说,见黄优仕《周易名义考》:“(一)易由蜥蜴得名说。此说始于许慎。考许氏《说文解字》曰:‘易,蜥蜴、蝘蜓、守宫也,象形。’《容斋随笔》曰:‘易者守宫是矣,亦名蜥蜴。身色无恒,日十二变,以易名经,取其变也。’”“(二)日月为易说。纬书云:‘日月为易,象阴阳也。’《参同契》云:‘日月为易,刚柔相当。’”“(三)变易说。传序云:‘易,变易也,随时变易,以从道也。其书广大悉备,将以顺性命之理,通幽明之故,尽事物之情,而示开物成务之道也。’孔颖达曰:‘易者变易之总名,改换之殊称。自天地开辟,阴阳运行,寒暑迭来,日月更出,孚萌庶类,亭毒群品,新新相续,莫非资变化之力,换代之功。谓之为易,取变化之义。”“(四)一易三义说。《乾凿度》云:‘易者易也,变易也,不易也。变易者其气也,不易者其位也。’郑康成曰:‘易一名而含三义:简易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

按蜥蜴亦称壁虎,雄体青绿色,背面有黑色直纹数条,雌色淡褐,体侧各有直纹一条,并非“身色无恒,日十二变”。说取它的变来“以易名经”,完全不确。又“日月为易”说,认为“易”字为“日月”两字构成。按“易”字并不是日月两字合成,二说亦属附会。又变易说亦有问题,似本于《易传》的说法,《易传》是后起之说。《左传·昭公二年》韩宣子看见的《易象》还没有《易传》,已经称《易》,可见《易》的取名早于《易传》。又“一易三义说”,更是后起。三义中简易的易,读去声,与易的读入声不合。因此,这四说似乎都不可信。

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里提出一种新说:《周礼·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骏谓“三易”之“易”读若觋,《周易》之“易”读若阳。夏后首《艮》,故曰《连山》,商人首《坤》,故曰《归藏》,周人首《乾》,故曰《周易》。周者(周遍之周)之借字,易者昜(阳)之误字也。帀(周匝)六爻皆昜,故曰“昜”。

朱骏声从《周礼》讲太卜掌三《易》来讲,三《易》就是夏《易》以《艮》卦为首,《艮》是山,所以称《连山》;商《易》以《坤》卦为首,《坤》是地,地归藏万物,所以称为《归藏》;周《易》以《乾》卦为首,《乾》卦六爻都是阳爻,周遍六爻都是阳,所以称为“周阳”,作“周易”是错的。就三《易》讲,他认为“三易之易读若觋”。觋,音檄,指易巫,是掌管龟卜的。照朱骏声的说法,那末“易”当改作“觋”,指男巫。按《说文》“觋,能斋宿事神明也,在男曰觋,在女曰巫”,那末觋是男巫。管龟卜的另有太卜,不归男巫管。朱骏声的说法也不可信。

近人吴汝纶《易说》:“易者,占卜之名。《祭义》:‘易抱龟南面,天子卷冕北面。’是易者占卜之名,因以名其官。《史记·大宛传》:‘天子发书易。’谓发书卜也。又武帝轮台诏云:‘易之,卦得《大过》。’易之,卜之也。说者以简易、不易、变易说之,皆非。”尚秉和《周易尚氏学·论周易二字本诂》引吴汝纶说。又称:“愚案:《史记·礼书》云:‘能虑勿易。’亦以易为占。简易、不易、变易,皆《易》之用,非易字本诂,本诂固占卜也。”

照吴汝纶说,易本指龟卜,因称卜官为易,这是《祭义》中的易字。后来用蓍草占吉凶代龟卜,因称蓍占为易。《史记·大宛传》和《礼书》中的易即指蓍占。但龟卜似不称易,此说还有可疑。如《周礼·春官·大卜》“大卜掌三兆之法”,这是看炙龟甲的兆纹,是龟卜,称“三兆”,不称“三易”。又说他“掌三易之法”,那才称“三易”。是太卜既掌龟卜,又掌蓍占。当时看重龟卜,所以称他为“太卜”,不称“太占”。但他已多用占,所以又称他为“易”,“易”指他掌“三易”说的。先有“三易”,才称掌“三易”的官为“易”,那末“三易”的取名又有什么意义呢?《礼记·祭义》:“昔者圣人建阴阳天地之情,立以为易。易抱龟南面。”王弼注:“‘立以为易’,谓作易。‘易抱龟’,易,官名。《周礼》曰大卜。大卜主三兆、三易、三梦之占。”这是说先有“作易”,后有“易官”,易官即太卜,掌管三兆、三易、三梦之占。再看《周礼·春官·大卜》:“大卜掌三兆之法:一曰玉兆,二曰瓦兆,三曰原兆,其经兆之体皆百有二十,其颂皆千有二百。”这指太卜掌管的龟卜,龟卜炙龟壳看裂纹,有似玉纹,有似瓦器纹,有似原田纹。兆数有百二十,兆辞有千二百,即一兆有十个辞。这部记兆数兆辞的书当称兆。再看下文:“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王弼注:“易者,揲蓍变易之数可占者也。”因为龟卜太繁,有百二十体、千二百颂,改用蓍草就简化了,把百二十体简成六十四卦,把千二百的兆辞简化为三百八十四爻辞。但蓍占要经过揲蓍变易之数,见《系辞上传》,经过这种变易,所以称易。那末说易的取名本于变易是对的,不过不应用《易传》来作说明。吴汝纶因为《易传》是后出,不信变易说,改用易官说,不知先有“作易”说,后有“易官”说。用“易官”说来释易,仍不能说明命名的用意。朱骏声也不相信用《易传》来释易,因此要把《周易》改成“周阳”,更不合了。卦爻和卦爻辞筮占和八卦《周易》的上经是三十个卦爻辞,下经是三十四个卦爻辞,所以《周易》的经是六十四个卦爻辞构成的。六十四卦是从八卦演化出来的。八卦的每一卦是由三个爻构成的。爻和卦又是怎样来的呢?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八卦的根底我们很鲜明地可以看出是古代生殖器崇拜的孑遗。画以象男根,分而为二()以象女阴,所以由此而演出男女、父母、阴阳、刚柔、天地的观念。”

跟郭沫若的说法不同的,是汪宁生《八卦起源》。他调查西南少数民族的占卜法,有与《周易》相似,并不牵涉到生殖器崇拜。他说:

与古代筮法最相似的还要算四川凉山彝族的占卜方法,名叫“雷夫孜”。“毕摩”(彝族巫师)取细竹或草杆一束,握于左手,右手随便分去一部分,看左手所余之数是奇是偶。如此共行三次,即可得三个数字。根据这三个数是奇是偶及先后排列,判断“打冤家”、出行、婚丧等事。

由于数分二种而卜必三次,故有八种可能的排列组合情况,何者为吉,何者为凶,是因事而异的。

偶偶偶——不分胜负(中平)。

奇奇奇——非胜即败,胜则大胜,败则大败(中平)。

偶奇奇——战斗不大顺利(下)。

奇偶偶——战必败,损失大(下下)。

偶奇偶——战斗无大不利(中平)。

奇偶奇——战必胜,掳获必多(上)。

偶偶奇——战斗有胜利希望(上)。

奇奇偶——战斗与否,无甚影响(平)。

古代的筮法很明显属于“数卜法”的一种。所谓重卦,就是六十四卦,所谓画卦,应只有八卦。重卦的筮法,即用蓍草四十九根一分为二,每各除去四的倍数,视其余数是九、七,还是六、八,决定是阳爻还是阴爻,共卜六次,每卦包括六爻。画卦的筮法,必然和彝族“雷夫孜”法一样,是只卜三次,每卦包括三爻。排列起来,就和“雷夫孜”法一样,只能有八种可能排列情况,即只有八种卦象。每次所得的奇数或偶数究竟如何来表示呢?最简单的也是最自然的办法,当然就是用一画代表奇数,用二画代表偶数。我想,这就是阳爻()和阴爻()的由来,这就是八卦的由来(奇奇奇是乾卦,偶偶偶是坤卦等等)。

总之,八卦原不过是古代巫师举行筮法时所用的一种表数符号。它既不是文字,又与男女生殖器无关,当然更不是龟卜的兆纹所演化。像《周易》所代表那样复杂的筮法是很晚的东西。这里指出八卦中的阳爻和阴爻,不过表示占筮时所得的奇数和偶数,和生殖器无关。每卦三爻,表示占筮三次,得到三个奇偶数。分为奇偶,又要占筮三次,就可得到八种不同的符号,即成为八卦。

八卦又怎么代表天、地、山、泽、雷、风、水、火八种事物呢?庞朴《八卦卦象与中国远古万物本原说》:

我们如果设想,在八卦之前,有一种观念,有一种思想资料,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气、水、火、土。八卦出现以后,继承了这种资料,并适应于八卦的“八”数,把它扩展为八种,有无可能呢?

为证明这一论点,先来过细检查一下天、地、山、泽、雷、风、水、火。这八种东西中,火与雷本是相通的。《左传·僖公十五年》记晋献公筮嫁伯姬于秦,遇《归妹》之《睽》,《归妹》的上卦震变为《睽》卦的上卦离。史苏占之曰:“震之离,亦离之震,为雷为火。”就是说,从卦名来说,震是震(震指雷),离是离(离指火),二者互异;但从它们所象征的东西即卦象来看,“震之离,亦离之震”,并无多少不同,“为雷为火”,基本一样。

再看地与山。《左传·庄公二十二年》记陈侯使周史筮公子完生命运,遇《观》之《否》,《观》的上巽下坤,变为《否》的上乾下坤。占曰:“坤,土也;巽,风也;乾,天也。风为天于土上,山也。……”这两个卦里都没有山象,但占辞里冒出一个山来。……其实,坤是土,也是山。占辞的“山也”,原是指《否》的下卦坤而言,……所以,在《左传》“易”说中,地与山也是相通的,它透露了卦象的一些渊源。剩下的四种东西中,水与泽,虽无文献上的根据,但说它们相通,想来并无大碍。天与风,可否认为都是气的变形呢?“大块噫气,其名为风”(《庄子·齐物论》),……风本是气,总能说得过去。至于天,后来有气之轻清者为天的说法。……因此,八卦所象征的八种元素,归并起来只是四种:气、水、火、土。

这四种元素,在古希腊哲学和古印度哲学里,都曾被当做世界的本位,看来并非偶然。因为它们是人类得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当着人们发生了思考自然界之所以的时候,可说是不假思索地、也无法超脱地以自己为标准,想象整个世界的存在也离不开它们,于是便认定它们为万物之产生、构成,最后又复归而去的东西,即认为它们是世界的本原。筮法和阳九阴六

由奇偶两数的占卜三次,就形成八卦。奇偶数转为阴阳,占卜三次转为六次,这就有了六十四卦。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爻分阴阳,阴爻称六,阳爻称九,这又是怎么来的?这可以跟上文谈到凉山彝族的“雷夫孜”,联系到筮法来看,筮法见于《易·系辞传上》,所谓“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即三变成一爻,十八变成六爻,六爻即成一卦。

高亨《周易古经今注·周易筮法新考》,先讲三变成一爻。

一变 以四十九策演之如下:

一演 将四十九策任意分为两部分,即“分而为二以象两(天地)”。

二演 从一部分中取出一策放在中间,即“挂一以象三(天、地、人)”。

三演 将挂余之策,每四策为一组数之,即“揲之以四以象四时”。

四演 数至最后,或余一策,或余二策,或余三策,或余四策,取而夹之指间,即“归奇于扐以象闰”。

五演 取另一部分,每四策为一组数之,即“再揲之以四”。

六演 数至最后,或余一策,或余二策,或余三策,或余四策,取而夹之指间,即再“归奇于扐”。

七演 取指间所夹之策而挂之,所谓“再扐而后挂”。

右一演毕,其结果有两种:一,余四十四策。二,余四十策。

二变 以一变所余之策,再照一变作七演。二变毕,其结果有三种:一,余四十策。二,余三十六策。三,余三十二策。

三变 以二变所余之策演之如一变,右三变毕,其结果有四种:一,余三十六策,九揲之数,是为九,为老阳,是为可变之阳爻。二,余三十二策,八揲之数,是为八,是为少阴,是为不变之阴爻。三,余二十八策,七揲之数,是为七,是为少阳,是为不变之阳爻。四,余二十四策,六揲之数,是为六,是为老阴,是为可变之阴爻。

这样经过三变得出一爻,经过十八变得出六爻,成一卦。再说经过三变,它的结果有四种,即老阳为九,少阳为七,老阴为六,少阴为八,这即是四营。但一卦六爻,分阴爻为六,阳爻为九,却没有七、八,这是为什么?按《周易正义·乾》“初九”《正义》:“但七为少阳,八为少阴,质而不变,为爻之本体;九为老阳,六为老阴,文而从变,故为爻之别名。”七八是属于不变的阳爻、阴爻,九六是属于可变的阳爻、阴爻。在占蓍时,先求得六爻成一卦,再从这一卦中求得变爻,如《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周史蓍陈敬仲遇《观》之《否》,即先求得《观》卦,再从《观》卦中求出变爻来,用《否》跟《观》比,只有倒数第四爻不同,即倒数第四爻从阳爻变成阴爻,即看《观》卦的六四爻辞来定吉凶。在占蓍时要看变爻,所以只称九六了。

一卦有六爻,阳爻称九,阴爻称六。讲到这六爻的次第时,是倒数的。如《乾》卦,初九是倒数第一个阳爻,九二是倒数第二个阳爻。为什么倒数而不从上到下地顺数呢?《说卦》说:“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因为数过去的事都是顺着时间数的,从远到近,象说夏、商、周,是顺着时间数下来的。《易》是讲未来的事,是从近推到远,如从今年推到明年后年,是逆推上去的,是“知来者逆”,所以《易》的六爻是倒数上去的。卦爻和卦爻辞产生的时代《易·系辞传下》说: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这里说的包牺,即伏羲。这里说八卦是伏羲创作的。这里又说伏羲按照《离》卦的形象作网,来捕捉鸟兽和鱼。这个《离》不是八卦中的离,是六十四卦中的《离》卦。因为八卦中的离是象火,根据火的形象不能创作出网来,只有根据六十四卦中的《离》卦才能创作出网来(见《系辞传下》注)。这说明这里认为六十四卦也是伏羲创作的。

李镜池《周易的作者问题》里说:

传统的说法,《周易》的作者是“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汉书·艺文志》),就是伏羲画八卦,文王“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即作六十四卦和卦爻辞),和孔子作“《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的《易传》。伏羲作八卦之说,是根据《系辞传》,但《系辞传》没有肯定文王演《易》,只说:“《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当文王与纣之事耶?”“《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肯定文王作《易》、孔子作《易传》的是司马迁。《史记》的《周本纪》、《日者列传》和《报任少卿书》都说文王演《易》。《孔子世家》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自从这位权威的史学家这么一说,遂成定论,二千年来,怀疑的很少。……

至于《周易》的作者,是比较难于确定的问题。关于作者,我们以为《系辞传》所说的比司马迁的肯定较为合理。所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只就它的时代背景说,至作者姓名则不能确指。这是根据卦爻辞得出来的论断。而所谓伏羲,也并非实指其人,伏羲和上古的一些帝王如有巢、燧人、神农等,不过是学者们对于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的程序上拟想的人物,他们的名字只代表时代。所谓伏羲作八卦,只意味着八卦的来源很古远而已。……顾颉刚先生根据卦爻辞所载故事,如“箕子之明夷”,“康侯用锡马蕃庶”等,证明是出于文王之后,文王不可能见到这些事迹,也就有力地反证这个传统说法的错误。……

关于作者问题,我们的看法是:《易经》卦爻辞是编纂成的,有编者,姓名失传,可能是周王室的一位太卜或筮人,即《周礼·春官·宗伯》所说“掌三《易》”的人。编纂时间约在西周中后期。[1]易传的象数说《周易》卦爻辞后面附有《彖传》《象传》,就是《易传》的两种,各分上下,合成四篇。这四篇用象数来解释卦爻辞。象指卦象和卦位,即八卦和六十四卦所象的事物及其位置关系;也指爻象,即六十四卦中阴爻阳爻所象之事物。数指阴阳数及爻数,如奇数为阳,偶数为阴,又每卦六爻的位次表明事物的位置关系。《周礼·春官·大卜》称“三易”:“其经卦皆八,其别卦皆六十有四。”经卦指八卦,别卦即重之为六十四卦。八卦分阴阳两类:乾()、震()、坎()、艮()为阳卦,因为这四卦是用三画及五画组成,三与五都是奇数,奇数是阳,故称阳卦。坤()、巽()、离()、兑()是阴卦,因为这四卦用六画及四画组成,六与四是偶数,偶为阴,所以这四卦是阴卦。《易传》又以阳为刚,阴为柔,《彖传》因此以阳卦象刚性之物,以阴卦象柔性之物。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这是八卦的基本卦象。八卦除了基本卦象外,还有引申卦象,见于《说卦》,不再列举了。《象传》解释卦辞时,也用引申卦象。像《乾》卦的《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指乾象,“健”也指乾象,“君子”也指乾象。以“乾为“天”是基本卦象,以“乾”为“健”为“君子”是引申卦象。

再说卦位,八卦相重为六十四卦,即两经卦合为一别卦,共有六位。(一)异卦相重是上下之位。如《蒙》(),坎下艮上,水下山上。“《象》曰:‘山下出泉,《蒙》。’”“山下出泉”,即从山上水下的位来的。(二)异卦相重是内外之位。如《明夷》(),离下坤上,火内地外。“《彖》曰:‘内文明而外柔顺。’”火是内文明,地是外柔顺。(三)异卦相重是前后之位。如《需》(),乾下坎上,健下险上。“《彖》曰:‘《需》,须下,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即险前健后。(四)异卦相重是平列之位。如《屯》(),震下坎上,雷下水上。“《彖》曰:‘雷雨之动满盈。’”雷雨并称,乃平列关系。(五)同卦相重是重复之位。如《巽》(),巽上巽下。“《彖》曰:‘重巽以申命。’”巽为教命,重复申命。(六)同卦相重而不分其位。如《乾》(),乾上乾下,《彖传》只释《乾》为天。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