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八百年(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7 03:08:37

点击下载

作者:冯知明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楚国八百年

楚国八百年试读:

我为《楚国往事》作的序

我出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期间,成长于一个贫瘠的乡村,又恰逢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运动,而“文革”最大的特点是排斥知识,所以我们那个时候基本是无书可读,更不了解中国有几千年文明史。

初识历史,缘于一次争吵。我记得幼时去我们的一个小镇上,走到一家裁缝店的门口时,看到店里的裁缝左手拿着一把尺子,右手握着一把沉重的裁缝剪。这个人的形象我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他是个细高个儿,尽管不能说他满脸横肉却看起来很暴戾,他也确实是我们小镇上出了名的混混儿。我们都叫他狠人。他的右眼上吊,估计是眼睛上长过什么疮疤留下的纪念,因为他眼睛斜斜上吊的缘故,使他的眼睛看起来白多黑少,平常他不斗狠时,也给人一副恶狠狠的印象。那天他和一个骑摩托车的人斗起狠来,冲着那人大吼一声说:“你想不服周?”且双击手中的剪刀和尺子。“不服周”这三个字那天我是第一次听到,可却在我脑海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估计这是一句非常厉害的话。我便去打听了好几个上年纪的人,才知道我们这个地方在很久很久以前是一个叫楚的国家,楚国人是被周朝的天子管着的,“不服周”就是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的意思。

这是我第一次听说有个古老的国度——楚国,还有一个周天子。

因幼时家境贫寒,母亲常把我们弟妹送到外婆家去。外婆家的光景也好不到哪里,只是她是我们这里方圆几十里一个有名的巫婆。外婆家住在一个叫马港的河堤上,这条河是汉水的一个支流,这个支流通过汉水流入长江。外婆家的那个村子后面,种着连成一片的桃林,每到三月间便会开满嫣红的桃花。外婆的家乡,给我的幼年童话一般的感觉。

那个时候穷乡僻壤缺医少药,穷人家生病后都会企求于巫医,或者说这也是楚地的一个传统。所以找我外婆看病的人络绎不绝。我还记得在农闲的时候,她家的那个河堤下,经常泊满了几十条大小渔船。那些治好病的人都会来给菩萨们烧香还愿,鞭炮整天响,他们还会送许多比如桔子罐头饼干糕点之类的廉价礼品给外婆。那可是我们当时向往的美食。

外婆有时会在盛大的巫节里跳大绳,她会唱一些谁也不懂的古老的歌。我清楚地记得,她的尾音用“兮”来结束。当时我的舅舅告诉我说,迷信的人必须会“懂古话唱古歌”才行。外婆曾亲口提起过“屈大夫”。她没有说屈原,也没有说屈子,而说屈大夫,这也给我留下了一个很深的印象。当时我以为屈大夫是我们这里的一个赤脚医生之类的人物,我特意问过她,结果她说这是几千年前的一个古人,这应该算是我第二次与楚文化接触。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当代史上称之为改革开放的年代。我高考落选后回到农村,到了一个乡镇企业做工人。有一段时间对唐诗宋词有了兴趣,但那时最感兴趣的就是屈原,花了一月有余的时间,把屈原的《离骚》背了下来,并逐字逐句去理解。就是到现在,近二十年过去,我醉酒时也会炫耀一下我的楚文化知识。当众背诵这些谁也没有兴趣,谁也不会听懂的楚辞,实在让人喷饭,但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来说,楚文化成了我的某种情结。

大约就在六七年以前吧,我以外婆为人物原型构思了一个长篇——《四十岁的一对指甲》,我当时单纯地认为外婆以及她的巫术,是与楚文化密不可分的,如果是要写外婆,必须得对巫术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于是我花了近一年的时间,买了几十本楚国历史、文化、考古等方面的书籍,边研读边随手写一些关于楚国历史文化的读书笔记,支离破碎地存放于电脑中。《四十岁的一对指甲》完成之后,因为各种原因迟迟没有出版,也就使我对楚文化的热爱有所减退。

今年上半年,有个偶然的机会,我路过武汉市的汉阳镇回乡下,当时车上有一个人说到汉阳有个桃花夫人庙的事,我便随口谈了谈息妫夫人的故事。晚上返回时,我查了一下桃花夫人的资料,随手写了一篇文章,叫作《一个美女引发了两场灭国之战》,放到我的新浪博客上。哪知道这篇文章被引荐到了新浪的首页,仅一个晚上的访问量就高达二三十万。因为点击率这么高,重新激发了我对楚史的热情,就是说热爱楚文化的人比我想像的要多。我有兴趣整理过去的一些读书笔记,或查看一些资料,贯一个《楚国往事》的书名,慢慢地成就篇章。

我在新浪博客上写楚国往事,有一个令我感到汗颜的作法,就是为使它有点击率,或多多与读者交流,把我的文章标题都取得耸人听闻,有些内容也写得颇有噱头。但是现在静静地想来,不能这样耍历史的花招。尽管我见识颇为浅显,但我感到这是在写历史真相时,就不应该过于地哗众取宠,也就端正态度,认真起来,但写出的文字,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楚国文明在我看来,是世界上最光辉灿烂的文明之一,因为我们的史学传统是以中原文明的正统历史为主导,对楚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甚至给人一种被遗弃的感觉,我亦很是痛心。

从我的家谱了解到我的先祖是从江西一带来的,我应该是正宗的楚国的后裔。所以,我写楚国往事,也有一种使命感。其实,我的职业是一个编辑,我的业余爱好只是写写小说,我是一个历史知识十分欠缺之人,在写这些楚国往事时,我下笔之处因为自己所获的历史知识有限,很多地方写得很是拮据。所以这本《楚国记事》,只能算是我自己的一点心得和读书笔记。

楚国的历史过于久远,史学家对一些楚史争论不休,比如楚国的徒迁史,比如楚国最初的都城丹阳在何处?我只好按照自己的理解,而取其中一说。有些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因为史学家的记录与我摘取的角度不同,我寻找这方面的资料过于吃力,只好采取演义的手法对他们进行小说化处理。比如说楚国的早期领导者熊绎、熊渠,关于他们的资料很少,可他们却是楚国发展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人物,我不可能不涉猎,对他们只好采取演义式的作法。再比如楚庄王继位后三年,曾被叛乱者挟持出城,有两种说法相互矛盾,使我难以认定,只好含糊其辞。

因我为楚文化的辉煌而感动,为它的衰败而痛心,使我的立场失去了公正性。站在它的立场上,对楚国的霸道行为视若无睹,甚至认为是理所当然。对许多被灭的小国是有欠公允的,比如蔡国、徐国。所以《楚国往事》还带有过多的偏见。为此,我对一些遭受楚国欺凌而又顽强生存的小国,很是抱歉。

纵观这本《楚国往事》,谬误之处颇多,无法一一列举,好在关注楚文化的专家学者很多,我希望通过它的问世,权当抛砖引玉之用,亦能够校正我的谬误,以免误人子弟。

两位智者的开国行动

1.鬻酋长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召开了一个夜半现场会

约公元前1039年,距今三千多年前,有两位老人,在一个繁星闪烁的夏夜里观察天象。那时的天空,没有遭受污染,能见度很高,比现在欧洲的天空怕要好出很多。一位是服务于商朝帝子辛时代的下大夫姜子牙先生,一位是处在荆蛮之地的老酋长鬻熊先生。他们几乎同时发现,中原大地的西北方向,王气直冲霄汉,而帝王之都的朝歌上空有灾星降临迹象。

两位智者同时做出了重大的决定。

鬻酋长当即让小氏族小头领和幕僚阶层以及贵族来到现场,他打算召开现场会。这个会议决定氏族今后的生存发展。因天机不可泄露,应该秘密一些,无须把暗夜弄得太过明亮。

楚人不大怕夜,因为祖先被封为火神,善于细致地使用火,甚至可以把夜空照得通明。

观察天象,在氏族中,非一般人能为之。只有氏族的巫师和酋长与神通灵,又因一代代的传承,长期观察研究天象,才有如此异能。各氏族小头领接到紧急通知,知道是有大事发生,但讨不到半点口风,只好一脸茫然地来到现场。夏夜无月,四周尽管不是黑咕隆咚,却也朦胧得看不清人的面庞。于是,一群提前到达的头领小声地嘀咕几句,又像害怕打破夜的寂静,纷纷禁了声。

鬻酋长年已九十,因他善于与自然浑然一体,又得天地之精华,有良好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身体力行的领导工作作风,所以到了这把年纪,与现代人比较起来,差不多也还是我们的壮年时期。各氏族小头领与老酋长接触多了,感到鬻酋长近一两年来还是有些变化的,好像患了唠叨的毛病,他们猜想鬻酋长怕是要寿终正寝了。

他们其实不知鬻酋长依然在为氏族操劳。他隐约地感觉到天下要出大事了。故而一直在寻找着证据。所以在众头领印象中有些神神叨叨的。今天终于证实了他的惊人猜想。

天机已经泄露,就是说一个王朝终于要在动乱中结束了,一个新的王朝将在血腥中兴起。商朝终于要终结在帝子辛之手了。这人太聪明,又太能干,才过于刚愎自用。奢华繁荣的王朝背后显示出了末世的景象来。商朝共有大小封国七百余个,在王朝更迭时,如果没有超人的智慧,防患未然,各族必将遭遇血腥之灾。

鬻酋长不禁感叹,他们这一族,可以上溯至黄帝炎帝,与开国大帝们扯上亲密血缘关系。但夏王朝过去,商王朝都即将过去了,却无法止住地衰微至今,商王族甚至把他们当成野蛮人一样对待不予理睬。

司马迁《史记·楚世家》已经很清楚地记述了楚族的来源:“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之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命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六曰季连,芈姓,楚其后也。”

特别是祝融后人陆终娶鬼方之女,该女怀胎十一年而无法分娩。只好用原始的石刀进行剖腹产。好在古人抵抗能力尚强,细菌无法侵害她们。剖腹一看,原来那些小祖宗们,在娘肚中玩忘了性儿。剖腹的大巫们,只得从其左右肋中各取出三人。最后取出的小六儿,名季连,因他拿出娘胎腹时,听到群羊鸣叫,分封为芈姓。六儿乃楚人的先祖。这个随手抓来的姓氏,日后证实芈姓族人与北方牧族大有关系。故而楚人来自中原北地。

在这个时代激变的时刻。鬻酋长深谋远虑,他不仅要使自己的氏族力挽狂澜于既倒,还要繁衍生存以求发展壮大;他要抓住这几个世纪才有一次的机遇,不仅使氏族有其封地,还要成为一个国家。所以鬻酋长当即召开了这个现场会。他咳嗽了几声,现场的各氏族小头领,听到了鬻酋长的开场白,全都安静下来了。

事出机密,鬻酋长要求结绳记事者不得做记录。他把观察天象的事情说了一遍。全场一时鸦雀无声后,议论纷纷起来。王朝更迭,必会带来战乱不休,呵呵,啊!国亡家灭,必血流成河,不知有多少生灵涂炭。这时有人举头望天祈祷,有人垂首喃喃自语;还有人揪扯自己的发丝,一副悲痛欲绝的样子;另有人一再申明,他本人倒没有什么值得惧怕,只是情系苍生,便倒地哭将起来。哭声一起,使人人脸上呈悲痛之色。

鬻酋长是楚族中最有学问之人。他因长期观察天象,了解到天与地都是在运动的。“运转无已,天地密移……损盈成亏,随生随死……”鬻酋长的学问甚至涉及到了宇宙万物本体论的问题,充分认识到宇宙万物是运动着的;基于这一点,发现了事物总处在变化之中,是相辅相成的。他老人家开创了唯物主义的理论,是这个理论的先驱。后人称他为朴素唯物论者。

所以,他见众小头领如此惊慌,忙呵呵一笑。作为唯物主义伟大的先行者,他在三千余年前,就极有可能说了这番话:“诸位长老、头领、贵族们,事物总是在变化之中,许多事,乍看起来是好事,其实是坏事;许多事情看起来是坏事呢?却会向好的方面发展。这就看吾们能不能把握时机,抓住机遇,奋力一搏了。”

平时,鬻酋长总是拿这一套来开导众人,大家表面诺诺,心里却是大不以为然;暗中还有些嘲弄他,应该去氏族庠序(学堂),跟那些光屁股小儿说教去。今天却个个张开三千多年前尚未进化好的大耳,要把鬻酋长的话,听得分明。

哪知,鬻酋长宣布了一个重大决定。

2.姜子牙向垂死的商王朝递交了辞呈

近来,姜子牙心情极其郁闷。朝歌当局的一些做法,使他越来越困惑越来越看不顺眼了。大兴土木,又建肉林酒池,国家财力允许,这也倒没有什么。对付政敌,发明炮烙之刑,也尚可以理解。只是,一个王后的宠物猪死了,居然陪葬了成百上千的奴隶,几百良马。帝子辛颁发命令,对宠物猪实现国葬。国葬那天,帝国之都朝歌交通大为堵塞。

这晚,他在繁华的商都朝歌闲着无事,使想到许久没有去自己好友那里拜望了。他的好友是朝歌观星台的星相学家。他便置下两陶罐浊酒,找好友倾诉一下,借酒浇浇愁。

来到帝国的观星台。这的确是个好去处,星空明亮,天高气爽。与老友相见,心情变得大好。于是,星光下,双双对饮,因禁谈国事,只好说些陈年芝麻小事下酒。几杯下去,老友便歪醉于一旁,昏睡过去。姜子牙喝酒便失去了对象,只好在观星台上转悠着。他是智者,对星相学颇有研究。只是机遇不好,一直得不到帝子辛的重用。年约八旬,已经三次申请离休,不知是何原因没有得到批准。姜子牙有些纳闷,不得不认为,因他的离休要涨三级薪水,自然成了他离休的障碍。像他这样被拖着不能离休的人太多了,帝国解决起来,绝不是个小数目,所以把他们拖在当朝里,让他们不死不活地混着。这么说来,朝歌表面一派兴旺景象,其实国库空虚极了。

这时,他发现了天空中的异象。中原大地的西北方向,王气直冲霄汉,而帝王之都的朝歌上空呈灾星莅临。他忙去呼唤老友,老友含糊地说道,上天已经多次警示啦!商王充耳不闻啦!我还差点被戴上了“妖言惑众”的帽子给宰了。天呈异相,是上天的事情,不关吾们凡间之事。

姜子牙听后,一时有些冲动,真要踢这个不负责的家伙两脚。姜尚乃是食王家俸禄之人,面对上天如此警示,而不去直谏帝子辛,这可是天大的犯罪。

他下了观星台,直奔王宫而去。但走着走着,脚步不由得慢了下来。想到近来发生的许多事情,想到轻人而重宠物猪的国葬。想到观星台老友的“妖言惑众”的警告。他也想到,自己的一片真心,是不是会付诸东流。帝子辛几天前在一个扩大会议上的讲话,现在突然想到,使他停止了脚步。帝子辛信誓旦旦地作报告,现在敝国的形势不是小好,而是大好!我们几个世纪来,一直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前不久,不费吹灰之力,灭了东夷几国,起到了杀鸡儆猴的作用。有些蠢蠢欲动的家伙,比如——,他咳嗽一声,估计希望维持安定团结的局面,还是不点名的好。他大声解释后,又继续讲话——此战使西北某地的诸侯长了点见识,开阔了眼界。看到吾们的强大,不敢乱说乱动了。最后,他发誓说,朝歌固若金汤,吾们干净彻底地歼灭了一切来犯之敌。全场欢声雷动,山呼万岁。

姜子牙想到这里,步履沉重,一步也迈不出了。

他辗转反侧一夜未睡。第二天花费了一些时光,写了一个充满之乎者也的辞呈。上司像看傻瓜一样地看了他一眼,然后开心地咧开大嘴笑了。因为,姜子牙的俸禄可以被他装进自己腰包了。他假意婉留了几句,便询问可有困难。姜子牙说,可配毛驴一头?上司想也不用想,就同意了姜子牙这微不足道地请求。

过了几日,姜子牙没有向任何人道别,便骑着毛驴,向西北边陲的方向,“叮咚、叮咚”地走去。

帝子辛怎么也不会想到,就是这点“叮咚”微响声,却敲响了商王朝的丧钟。

3.蛮族组成顾问团

鬻酋长见现场会开得反应这么大,皱了皱眉头。耐心地等情绪激动者安静下来,便宣布自己的决定。一是属于追随他的老臣从即日起,办理离休手续,安顿好家小,随时待命,将有重大行动。二是氏族少壮派,由其子熊丽带领组成新的蛮族管理委员会。

鉴于鬻酋长的威信,众头领尽管茫然,也只好服从。

过了些时日,老酋长带领自己的旧部往西北方向出发了。这一行动,开始阻力很大,由于德高望重的老酋长坚持已见,整个氏族终于接受了。

楚人喜欢骑牛,鬻酋长这次也不例外地骑上了牛背。他本是道家的始祖,后世道家如老子,便是骑牛入了函关谷。

三千多年前,是没有什么马路可走的。楚氏族当时处于睢山和荆山之间丹阳,历史学家疑为今陕西的商洛之地的商县,如果是这样的话,应该离周氏族都城镐京尚近。周公旦辅佐周成王时因内部纷争,逃到楚地避难,楚人热情地接纳过他。这一证据,说明周公旦逃亡不至于舍近求远。如是在河南的南部淅水和丹水之间,倒是离朝歌不远,离镐京却远多了。

但鬻酋长去意已决。我们现代人设想,如果楚族当时与周氏族为邻,行走的时间相对短一些,十天半月就可以抵达了;如果楚族在河南境内,进入陕西西安一带,少则半年,多则一年半载可去,也非难事。只是从朝歌旁侧绕进周族领地,朝歌当局会不会生存疑虑。这自然难说,好在鬻前酋长智慧过人,终于去了周部落,想必也是有惊无险吧。

总之,楚氏族顾问团进了周部落。当这行人风尘仆仆到来,住进了驿站,洗漱完毕,就要求见西伯姬昌。来得却是姬昌次子,即后来的周文王。

历史性的会晤开始,历史性的对话就此展开。年轻气盛的周文王看了看鬻前酋长,鬻前酋长大谈时局,谈商王无道,必遭灭亡,周有德,必兴起的预见。毛遂自荐希望为新王朝作出贡献。周文王围着鬻前酋长转了一圈,脱口而出:“哈,你?出把力,作贡献?太老一点了吧!”

鬻前酋长已经预料他会出此言。便胸有成竹地说:“若论行军打仗,追鹿逐兽,我的确老之将至。如果坐论国事,出谋划策,吾们未必太老,应该正是当时。”

周文王悟道:“也对呀。”于是放下公子的架子来,与鬻前酋长讨论国事。这一坐下,从傍晚到三更又到天明,周文王茅塞顿开,便拜鬻前酋长为师。

显然,鬻前酋长并非只是纸上谈兵之人。不久,西伯姬昌去朝歌觐见帝子辛。住在驿站,广纳朝歌王公贵族大臣,表面谈伏羲八卦,其实是坐谈国是。使商王大生疑虑,被罗列罪名把西伯姬昌抓了起来。长子营救不成,反遭杀害。尽管西伯姬昌在牢狱中顿悟了八卦,发明围棋,使狱吏大生好感,但依然杀机四伏。

西伯昌次子姬发接受鬻前酋长的计谋,给帝子辛送去了珍贵的兽皮,黄金千两,众多美女。商纣王便开心之极:“这个太破费了,只要其中一样,朕就会放人。”昏庸贪心之王如此感叹,必是周之倾国珍品。

鬻前酋长这一举动,的确为楚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了周成王时,周天子念及为周朝开国的有功之臣。当时分封的诸侯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号,鬻熊的曾孙熊绎被封为第四等爵号,称为楚子,居荆山,国都设丹阳。弹丸之地不过五十余里。但这个分封,给了名号,导致楚人慢慢向南扩张,成就了一个大帝国。

时过三百余年,楚武王依然称赞祖上,《史记·楚世家》记载:“吾先鬻熊,文王之师也。”

4.姜子牙钓鱼,宁在直中取不在曲中求

姜子牙走得更慢,他走得更沉闷。来到周族地界渭水河沿的一个小山村。他便用了一些花费租住下来。这段时光,打发起来,是他人生最为焦虑而暗然的日子。

他有志见西伯姬昌。一把年纪了,未必会被人瞧得上。另外,他是商王朝时期的旧官僚,背景复杂,弄不好会被认为是间谍。即使说动了人家,他的忠信度亦会被怀疑。所以,思前想后不得不使他一筹莫展。

好在这个小山村离镐京不太远,京都的有些事情可以风传而来。他要静观其变。这时传出鬻老夫子率庞大顾问团来周的消息。听说来了个比自己更老的老头儿,他多少有些欣慰。同时觉得自己犹犹豫豫的这步棋尚不为过。西伯姬昌正是用人之际,只要睿智者,应该是会重视的。

他暗自猜度,觉得鬻老夫子一把年纪了,拜见西伯姬昌的方式实在是有点自降身价。又不是毛头小伙子,搞什么毛遂自荐呢?应该待价而沽才是!当然,他又不得不感到,鬻老夫子比较单纯,也没有什么背景上的疑虑。

他依然打定主意,必须想个法儿,要那个西伯姬昌率大臣来请。主意拟定,心里踏实了许多。

以怎样的方式出手,他选择了两种方式。一是和一些流动人口搞好关系,教他们唱一些帝王求贤的歌曲。二是他选择了直钩钓鱼。山村里人好久没有见到稀奇事情,听说有个外来的老头儿钓鱼不用弯钩,自然大感好奇,便纷纷来瞧。大家见老头儿不在乎鱼儿,感到这是智者钓鱼,瞧上一阵,议论一番,认为其必有深意。有一樵夫武吉,他总是隔上一阵子,往西伯姬昌家送柴草。这人经常出入都城,倒有点见识。

他担柴路过,见姜老儿竟用直钩钓鱼,钩甚至离水三尺远,鱼钩上鱼饵也不挂。如果不是老者打瞌睡,鱼杆甚至垂不到水面去。他径直走过去,问将起来。古人与现代人不大一样,先要互通一下姓名。然后再开始问答。老头儿见问,便自报家门:“某乃姓姜名尚,字子牙,号正熊。”

樵夫武吉见他字号分明,俨然像个贵族,不由叹道:“古话说有志者不在年高,无谋者空长百岁。表面见你一副贵族气派,我看完全是徒有虚名。”

姜子牙和他论理:“老朽钓鱼乎?非也。乃是要钓王侯将相。宁在直中取,不可曲中求!”武吉见他一副老糊涂的模样,懒得答理,就担起柴担进城去了。

樵夫武吉因为予有天命,其责引来西伯姬昌。他进城时便失手打死了人。这时西伯姬昌正好路过。问清了原由,也得知樵夫武吉乃是一个孝子,家中上有八旬老母无人奉养,便赐与黄金十两,命他安顿老母再来都城画地为牢。

樵夫老母见儿子闯了大祸,到处找人寻求解救之法。听说有位直钓钩鱼的老头儿,认为必是世外高人。樵夫老母问过姜子牙,果真有些法儿。姜尚不仅教他唱歌,也要求他从此只在乡间干活,不得进城,以免被抓。

樵夫武吉冬日犯事,便躲到了春天。西伯姬昌来到渭河边巡猎。一路上听了些人唱的歌,得知有贤人在此。觅歌声一路寻来。忽听另有人唱道:“凤非乏兮麟非无,但嗟治世有隆污。龙兴云出虎生风,世人慢惜寻贤路。君不见耕莘野夫,心乐尧舜与犁锄。”西伯姬昌大喜,离贤者近了。

西伯姬昌命人第三次将歌者找来。见到的却是个不肯伏法之人,便大喝道:“你敢欺吾,不去领罪,却如此逍遥在此歌唱?”武吉伏地把自己逃脱罪责的过程说了一遍,并告知乃是一个叫姜子牙的老头儿出的馊主意。西伯姬昌认定姜尚必是世外高人,便赦免了樵夫的死罪,命他带路寻访姜子牙。

姜子牙的计谋没有落空,日夜盼望的时刻终于到了。他因为怕自己过于激动的失态,便闪入芦苇丛中。西伯姬昌一时无法见到,只好失望而返。这么一来,王者反思聘请贤者更要隆重一些,表达自己的诚意。过了几日,便率百官泱泱而来。见到樵夫武吉,封为武德将军以对姜子牙聊表诚意。让樵夫再次带路。姜尚因他期望多时的西伯姬昌没有点耐心就走了,正失望沮丧之时。见西伯姬昌亲率百官而来,忙迎了上来。西伯姬昌封他为太公。

作为哲学家和思想家的鬻老夫子,可以思考出宇宙问题,万物的变化,开创朴素唯物主义理论,成为道家的始祖。但为人处世的谋略的确比姜太公差多了;比较起来,作为谋略家的姜子牙先生躲在渭河的小山村中,为自己包装策划,人还没有出现,就先声夺人了。在灭商兴周的过程中,姜太公风光无限,而鬻老夫子却只是个幕僚。

历史就是这样的实用主义。从后世看来,鬻老夫子也并未失去什么。且看他的后世子孙,运用他留下的理论,发展成为一个超强的帝国。

在公元前656年,姜太公的子孙齐桓公带领八国联军气势汹汹南下征楚。在楚人的讥笑声中,只是收获了一捆楚地野草。如果说鬻老夫子见西伯侯输了姜太公一着,而这一次楚齐面对面地大干,却是让楚人大大长了脸面。

荆楚第一“不服周”之君

楚国历史八百年,君王之中,有几位标志性人物,我认为熊渠是较为典型的一位。他乃熊绎四世孙,此熊绎也是极为了得的人物,只是资料一时难以收集,使我无法把他的感受写得完整。楚国自熊绎受周天子成王封为子爵,立国于丹阳,弹丸之地方圆不过五十里。经过几世子孙不断地“辟在荆山,筚路蓝缕”艰苦卓绝地努力,到了熊渠时代,据《史记•楚世家》记载:“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乃兴兵伐庸、扬粤,至于鄂。”

最初使我震撼的,是这宣言一般对楚人的号召:“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这就是我们湖北武汉至今不绝的方言“你不服周”的真正源头。

有关他的传说,甚为神奇。关于他的善射,听说后羿如果不是时运好,射下九只太阳来,熊渠肯定比他更有影响,后人不知用了什么标准把这两位先烈对比评断,认定后羿射技微逊于熊渠。

他的故事被无知的后人,移花接木到了飞将军李广身上。其实他与李广相差了七百多年。我们祖先的故事是这样的,据汉代韩所著《韩诗外传》记载:“熊渠夜行,寝石,以为伏虎,弯弓而射之,没金殷羽,下视,知其为石。”就是说,熊渠他老人家夜晚查哨,或者进行军事活动,朦胧月光下,有一个半卧在山坡边上的东西晃入眼帘,疑是伏虎,大有向他扑来之势,他忙挽弓搭箭,使劲射之。箭没虎体,虎却不啸不扑不兴不剪,依然卧伏不动。熊渠大感怪异,走近视之,却是一块如虎形之石,伸手拔箭,箭入石内,一时难以拽出。楚人见自己的国君如此神通,忙载歌载舞,口口相传,他之神勇使族人崇拜,外族恐惧。史官因他老人家臂力过人,视如后羿,喻为神射手,便结绳记事,传颂至今。

熊渠时代,周王室正是周夷王之时。此天子名姬燮,生卒年不详。周懿王之子,周孝王侄孙。懿王卒后,由他继位,但因此王体弱多病,又怯懦无能,被周孝王夺走了王位。孝王卒,诸侯乃为之复辟。姬燮对诸侯无比的感激,从此见诸侯时,一改天子站在堂上接受朝拜之惯例,变为步下堂来和诸侯相见,尽管博得礼贤下士之虚名,王室和天子的尊严自然大幅度下降,所以他的“礼贤下士”也被后世认定为周王室衰微的标志性举动。

历史学家对楚国郢都之前的丹阳城争议不休,关于丹阳何处之争多达十几种说法。我了解的楚史来看,只得从一种说法。楚人既然是从中原地带迁移的民族,经过了漫长的徒迁过程。楚国先驱鬻熊事周,必与周之封地不远,后周公避难于楚,致使熊绎被封,本人认可初之丹阳在西北一带的陕西境内。熊渠极有可能是南迁之君或者是南迁的策划者。楚国慢慢由此向睢山、荆山之处发展,沿丹水而下,逐步到较为广阔的汉水流域。这里杂居着许多群蛮和百濮等土著部落。南迁熊渠之楚族,应该是带着先进的中原文明进入蛮荒地带,便开始与当地民族融合,一时间生产力的高度提升,使这个外来民族成为四周各族的中心。所以楚国犹如一颗耀眼的明星,冉冉升起于江汉平原之上。故司马迁也不无敬佩发表评论,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蛮夷皆率服”。

熊渠在南蛮之地站稳脚根之后,便开始了他雄心壮志的计划,要在这块南蛮之地,建立荆楚王朝。我在有记忆时的幼年,所居的村子叫“湾台”。四周长满了芦苇和水草,我的故乡在云梦泽的南端,紧靠洞庭湖。遥想近三千年前的环境,一定水天一色,无比渺茫之地,熊渠要一统南海之地,就是要建立湖上的霸权。

他首先选择去征伐庸国。如果我们了解庸国的历史,便会知道熊渠伐征的重大意义。这个庸国,历史十分久远。春秋时,它是巴、秦、楚三国之间的一个大国。建都上庸(今湖北省竹山县西南)。他与楚国一样,同周室共同举事,随周武王灭纣。如果说楚之先祖当文王之师,而庸国之君,则是身先士卒,与周武王并肩战斗。

周武王革商纣之命,据《尚书》记载,他联合西土庸、蜀、羌、髳、微、卢、彭、濮等族和方国,而庸国则是位列于这八国之首,应为看得出来此庸国为西边的大国。它应该在商代就有了自己的领地,具备了国家的雏形。牧野之战,使商王朝气数已尽。武王造反后回到镐京,继承商之制度,对西周进行了“分土封侯”。分封有三种类型:一为周王室的同姓(姬姓)至亲,比如蔡、随等国;二为功勋卓著者,比如姜太公;三为古帝王之后,比如北地宋国和东之徐国。故《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初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庸国是不是属于被封之列,史籍难寻,但我们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活动可以了解,它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大国。

我颇惊讶地了解到,庸国几成了中华文明的摇篮。伏羲在庸地传法;女娲在庸地造人,而她补天应是在西之昆仑吧;神农氏在庸地遍尝百草,分辨五谷。就是说远古三皇其实就是庸之三皇。庸地还是尧的长子丹朱的封地。他发明了围棋,下棋时有树叶飘落于水杯中,成了喝茶的始作俑者,故“茶风源于巴山楚水间”。庸国还是铸造大钟鼎的国度,庸人矛坚利器,与楚征战,九战九捷。“惟庸人善战,秦楚不敌也。”庸国开疆扩土,是北抵汉水,南接长江,东西之间,面积几近四万平方公里。

熊渠选择攻庸,已经不言而喻,不管是军事上还是政治上,都具有重大的意义。他也必须削弱庸国,使其声誉受损,不至于再让庸成为八国联军之首,使楚步商纣之后尘。大庸在此,楚国后方必被人虎视眈眈。他伐庸大举成功。便第二次出征,征服杨粤,然后又把矛头对准了鄂国。

鄂国,古亦称噩国。据说早在夏商王朝时期,在今山西汾河流域一带生存,以鳄鱼为图腾部族,此地在上古有鳄活动。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商纣王“以西伯、九侯、鄂侯为三公”。后来它也倒戈参与到周武王灭商的同盟中。然到西周初年,它依然逃脱不了被晋国所灭的命运。先民南迁至洛阳一带,周王室准其宗室在此。也许社会动荡加剧,鄂人再迁今河南南阳一带。在这漫长岁月里,鳄人如楚之先人一样,跋涉于南蛮之地。

鳄国一度与周王室关系密切,据青铜礼器《噩侯驭方鼎》的铭文记载:周王室南征,噩侯驭方献礼并宴请周王。周王赏赐给噩侯驭方财物、弓矢、马匹。噩侯驭方以此为殊荣,并留作后人,传予子孙。当周王室日渐衰微,与周王室关系不错的噩国,不断扩张强大,与周王室开始交恶,竟率南淮夷、东夷共同叛周。所以,春秋战国无义战,只要诸侯之国有一点强势,狼子野心便昭然若揭了。我判断熊渠伐庸是为了敲山震虎,因为庸国灭亡于楚庄王之手。此伐鄂国,却是把它彻底地灭掉了。我多次去过鄂地,这里铁矿储藏丰富,以铁山为例,据说到现在开采得成了地下空洞。得鄂地,就得了大量的铁铜矿藏,源源不绝的变成铁矛铜甲,成了楚国争霸天下最重要的后盾之一。

通过几次征伐,楚人自以为可以与周廷分庭抗礼了。于是,他开始做了一件让当时看来石破天惊,叫我们现代人看来也多少是(有些)匪夷所思之事。他分封三个儿子为王。据《史记·楚世家》记载,公元前877年,熊渠实行分封制。封长子康为句(今湖北江陵)王,次子红为鄂(今湖北鄂城)王,三子执为越章(今安徽间地)王。

我有时沉思默想熊渠的举动。他封儿子为王,确有其理论基础:“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他封儿子为王,周天子亦是王,其级别与周王室一个等级。可按照西周之惯例,只有周天子称王。爵位依次是“公、侯、伯、子、男”。熊渠只是个小小“子男”,相当于一个科级干部,居然夜郎自大到了封王的地步。所以,我们无法了解熊渠这个分封者,他敢自称什么?天王?王父?皇帝?他的谋臣们难道不会为他寻个合适的借口吗?

楚人流淌着反叛的血液,具备“不服周”之精神,他们还敢为天下先,所以才成就了这八百年的基业。

三次征伐,一代天骄崩于樠树下

1.随国的领地上冒出了曾国

1978年湖北省随县“擂鼓墩一号墓”出土的巨型青铜编钟,震惊中外。此墓为战国中期时代曾侯“乙”的墓葬。其级别之高,陪葬品之多,既令人振奋又令人困惑。战争时期,许多小国多亡于楚。小国被灭,楚国将县于封地,迁其宗庙,比如蔡国,就是多次被迁,由上蔡迁于下蔡,再转至高蔡。冒出的这个曾国,在历史上默默无闻,就算小有名气,也不至于有这么高的墓葬规格。于是,颇令人费解,引发学术上多种争论。

战国时代楚国北面,有一个随国,关于楚随之战多见于史籍。

相传在女娲开天辟地之时,就有名叫随之人,他的后代便以随而姓之。至周代,周王朝中有一支王族被分封于随(今湖北随州)。建姬姓随国,侯爵,为周朝诸侯国之一。在周王朝所封的汉东诸侯国中,随国最为强盛。据史籍记载:“周初建国千八百,见于春秋经传者,六十有五而随称为大。”

随国的疆域,涵盖汉水以东,桐柏以南,广水以西,钟祥、京山以北地区。随国一段时间活跃于历史舞台上,与楚国息息相关;而楚国又以楚武王熊通时期最为引人注目。

楚武王苦心经营楚国三十五年后,国力大增。此时,各诸侯国战乱频繁。熊通发现这是楚国问鼎中原的最佳时期,他认为:“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但因为“楚子”的身份太低,尽管兵强马壮,只会给人暴发户之感,不足以令诸侯。接受大夫斗伯比的建议,唯随国是问,因它在姬姓诸侯国中为大,如随国受到震撼,其作用不可小看。楚武王便第一次发兵随国,而行至随都附近时,采取迫使随侯讲和的策略,命其侄子熊章入随都见随侯。

随侯闻讯,急忙召集季梁和少师两个大夫商议对策。

这里要介绍一下随国这位著名的人物——季梁,他针对当时诸侯重神轻民的思想,明确提出“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民为神主”是季梁思想的精髓。另外,“亲兄弟之国”的小国外交方针是季梁又一重要思想。所谓“兄弟之国”,悉指楚国周边的众多诸侯国。这些小国,或为姬姓,或为异姓;在齐楚晋等强国间,摇摆不定,朝晋暮楚,实指随国与楚国的外交策略。即使楚国达到了如《淮南子·兵略训》记载“南卷沅湘,北绕颖泗,西包巴蜀,东裹郯邳,颖汝以为洫,江汉以为池,垣之以邓林,绵之以方城……大地计众,中分天下”的地步,但对随国一直采取不迁亦不灭的政策。

另一人,则是随国的宠臣少师,少师乃一官名,好像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这位宠臣何许人也,史无记载。随侯便与他俩商量起对策。

季梁认为,现在的局面是楚强随弱。今楚派使臣来和谈,的确居心叵测。要一边表面上去应付,一边防御,做两手准备。少师请求请去与楚国和谈,以探听楚之虚实。

楚大夫斗伯比听说少师要来,当即向楚武王使计。他认为随少师是随侯宠臣,没有太大的本领,且眼光短浅,小人得志的那种骄狂。让楚王藏其精锐,露出老弱的士卒。在楚军达到目的后撤时,诱其上钩,让随师追赶,然后大破随军,使我们更有话语权。楚王当即采纳之。

随国少师进入楚营,见楚军散漫,多是些老弱兵士,脸色渐渐红润,也气粗胆壮了起来。便问楚王,敝国一直尊称贵国为上国,并未冒犯贵国,何故楚国大兵压境?楚王表现得很是谦逊,告知太师,敝国一向遵循着国不分大小,亦不分强弱,一律平等对待。何况随楚两国,有着传统友谊,又世代友好。吾们怎么会兵戈相向呢?吾们这次北向进军,实乃因为中国地区诸侯之间,互相掠夺,礼乐崩坏,混战不堪,造成生灵涂炭。吾们亦为周天子解忧,救人民于水火之中,先贵吾签订盟约。

这个开场白着实漂亮,说得太师连连点头。

楚王故意停顿一刻,随太师见他口若悬河突止。“欲观中国之政?”太师惊道?看来楚国野心不小。楚王叹息,吾们乃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呀。楚王见随太师注意力高度集中,便从历史说起。吾之先祖,也是周文武两王之师,为周之天下立过汗马功劳的。分封之时,给个“子”的级别,弹丸之都,行不过五十里。这也罢了,其它异姓诸侯,赐名分分封高位,而对于楚,连个鼎也不赐,名不正言不顺。楚人尚能自争,“僻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以桃弧棘矢供奉周王。”

楚王继续叹息,时值今日,诸侯相争,弄得各国民不聊生;周室式微,顾此失彼,秩序混乱,好在楚人奋发图强,可以为当今天子解厄。但因楚子级别太低,号令天下恐被人嘲弄。故请随侯敬言于周天子,对吾等给予提升爵号。

少师听后认为,楚人尽管虎视眈眈,其要求并无损于随国。他心里暗笑,楚国你这个大暴发户也有求人之时么?脸上倒不露声色。以这种要求立盟,倒也不难,便代表随国签定盟约。

2.主战派死于马下

少师返回后,特别兴奋地告知随侯,即向随侯谏言,楚军阵容混乱,耍酒逗乐,毫无提防,且戈甲朽敝,将老兵弱,实乃不堪一击。他们只为盟约而来,轻视吾等,吾虽与楚人盟约,楚即撤军时。吾侯何不趁此,给楚一个迎头痛击,使楚人从今往后再也不敢轻视吾等。

季梁及时劝阻,他看得十分清楚。楚国如此强大,欲问鼎中原,何至率弱兵压境?乃一虚招,分明是诱敌之计。吾若追击,必遭埋伏。依臣之见,遵其盟约,请天子加封楚之爵号。若周室准封,楚必恩于随;若周室不封,也于随无罪!随侯采纳,避免了楚随兵戈相见。楚王见随师不追赶,认定乃随季梁之功。

随侯慑于楚之兵威,亦也遵守盟约,亲自去洛邑(今河南洛阳市),对周桓王敬言,今楚之强壮,雄居南方,声名震赫,已与臣下盟会,愿为天子效劳,请加封楚子。加封可以抑制其狼子野心,为我所用;如不加封,楚必如洪水猛兽,先灭臣国,再突破中原,使天下更为不安。周桓王一听,大发雷霆,历数楚子“不服周”的恶行,他声嘶力竭地吼道:小小楚子,蛮夷之地,何以封侯?

公元前704年(熊通伐随的次年),随侯通报楚人,告知周王朝断然拒绝提升楚国的地位。熊通闻讯大怒:“王不加我,我自尊耳!”本想被封一个侯爵,为了报复周王室,当即自立为“楚武王”。熊通称王,开诸侯僭号称王之先河。

楚人僭越称王,并未引起多大的反响。这使楚王大为不解,以为是诸侯蔑视他的权威。召见足智多谋的斗伯比商量对策。斗伯比认为,这亦是各大小诸侯对楚王权威的轻视,应该找一个诸侯下手,杀鸡给猴看,迫使各诸侯承认其王权。

楚王点头称诺,派使者遍告周边诸国,定于次年春上在楚国的沈鹿(今湖北钟祥县西)召开诸侯盟会。巴、庸、濮、邓、绞、罗、轸、申、贰、郧、江等诸侯小国不敢不从,国君亲自应召前往赴会。只有黄、随两国的国君逾期未至。楚王便派大夫蒍章责备黄国,黄国认错态度较好,即刻派出使臣来楚国告罪;派莫敖屈瑕去责备随国,随国太师极度受宠,影响着随侯的决定。于是,楚随免不了要兵戈相见。

这是历史上一次较为著名的战争,《左传·桓公八年》记载:“楚子伐随,军于汉、淮之间。季梁请下之:‘弗许而后战,所以怒我而怠寇也。'”面对楚国的强大攻势,季梁建议不亦急于应战,主张先委屈求和,如楚骄狂不许,必激怒于国人,随军没有退路,必定决一死战,置于死地而后生。

少师亲眼见过楚军的衰弱,上次力战机会让季梁这种投降派给耽误了。这次机遇是上天赐予他的,他这个主战派是不会放弃的。他根本不会相信季梁“弗许而后战”、“怒我而怠寇”的鬼话了,力主与楚决一死战。他甚至痛心疾首起来,几个世纪以来,被楚人所欺凌,几没有翻身的机会。如今,在英明领袖随侯的领导下,励精图治,丰衣足食,兵强马壮,趁此机会,与楚决一死战,必灭楚人的骄狂之气。一席慷慨陈词,说得随侯热血沸腾。

季梁无法遏止,便提出了对楚的作战方案。《左传·桓公八年》记载先攻击楚军的弱点。“季梁曰:‘楚人尚左,君必左,无与王遇。且攻其右。右无良焉,必败。'”

楚乃蛮夷之国,靠点蛮劲,整两小钱,其实是整个“苕货”(傻瓜)国家。楚人亦是如此,比如楚人南辕北辙、楚人刻舟求剑、楚人买椟还珠、楚人画蛇添足……春秋战国时代,无不拿楚人说事。比如,季粱敏锐地发现,中国军队右师乃是精锐之师,君王在右。而南蛮子军队,则是左师为大,君王在左。楚人许多反常的做法,使人贻笑大方。他们甚至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敢声称“不与中国号谥”。鉴于此,季梁建议攻其楚国右军,可以一举击破。诸侯各国一旦得知随国破了楚之右军,必定以为吾国不可小视。

少师很不以为然,认为某些人看起来足智多谋,其实是外强中干。他信誓旦旦说,擒贼擒王,攻击楚左军,直捣敌之巢穴。随侯被少师想像描绘得冲昏了头脑,当即同意了少师的作战方案。

战争的结果不以随侯和少师的意志为转移。少师被楚将斗丹斩于马上,季梁保护随侯死战。楚兵紧追不退,随侯不得不弃了戎车,微服混迹于小兵士之中,侍从杀出一条血路脱险。

季梁不得不到楚营求和,楚武王发誓灭其国迁其宗庙,但大夫斗伯比认为:“天去其疾矣,随未可克也。”这意思是说“上天让随国少了个祸害(少师死),随国暂时还不至于攻克。”再次签订盟约而返。

3.一代天骄驾崩于征伐途中

这期间,楚国致力于征伐一些周边的小国。

楚随相安无事十余年,楚武王决定第三次亲征“伐随”。伐随的理由,一说是随国暗中联合几个小国,对楚国进行颠覆性破坏活动;另一说则是周天子对随国奉楚为上国,每年进贡称臣大为不满,严厉警告随侯。随侯回国,左右为难,既不敢违抗周天子,又不敢开罪于楚国,只好派使臣去向楚国说明原由,恳请废除其盟约。

楚武王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本来这种战事应该由其子莫敖屈瑕去完成,伐罗之战他却自谥而死,伤子之痛,忧困于心。他只得像从前一样,躬临战场。出征前斋戒、祭祀之时,楚王感到自己心率不齐,行动迟缓。便告知夫人邓曼。邓曼料事如神地说,心跳不齐,乃是盈满亦荡,大王的福禄怕是要到尽头。如果此战将士没有损失,即使大王不幸途中辞世,国家社稷也是有福的。过汉水东岸不久,楚王心脏病猝发,坐在一棵樠树下驾崩。

与武王伐随的楚令尹斗祁,莫敖屈重(屈瑕之子)决定秘不发丧,率楚军仍按原计划东进。楚军兵临随都城下,随侯惊恐不安,只得与楚人签订城下之盟,从此臣服于楚。楚人会盟后,回到汉水西,正式为武王发丧。

随国立国灭国史无明确记载。但是在战国时代,兼并战争空前绝后的情形下,却一直可以自保到不灭不迁,这原本就是一种生存策略,甚至是一种创举。我们注意到楚武王驾崩后,堵敖当政的几年,追杀政敌熊恽集团,因为避难,他们也逃至随国避难。这就是赫赫有名的楚文王,他掌权后,想必对随不薄。

公元前506年,吴国联合蔡国、唐国,以孙武大将军为统帅,向楚发起强大的攻势。五战五捷,直捣楚国郢城。楚昭王和他的妹妹“季芈畀我”、公子结等在少数侍卫的保护下,仓惶出逃至随国。

吴王追至随国。据《左传·定公四年》记载,吴王劝随国人,凡姬姓的周朝子孙,在楚周边的封国,全被楚灭掉了。我们追杀楚王,是上天旨意。你们报仇还来不及,居然还会暗中相助于楚?随人对吴王说,我们随楚两国间世代都有盟约,受它的庇护,至今没有改变。如果吾们有了危难就抛弃别人,又怎么去侍奉好君王;如果强国对楚国进行仁德的统治,随国又怎敢不听其命令。吴王认为随人不至于私藏楚王,便撤兵了。

楚昭王复国后,感激于随国的救命之恩,便和随国盟誓,以诸侯之礼对待随国。曾侯乙编钟中,有一件楚昭王之子惠王送给曾侯乙的“鎛钟”。从这点判断,曾侯享受的是楚国准予最高的墓葬礼遇。

从这点推测,曾随应为一国。

王子的最后一战

1.楚王阅兵时用了楚语“牛逼”

莫敖屈瑕最后一次领军出征的时候,心情格外的不错。阳光普照,春光明媚,王宫广场的上空,有一群乌鸦盘旋而过。楚俗以为,乌鸦主大吉大凶。早鸣之鸦大吉,午鸣之鸦大凶。莫敖看了看早不早晚不晚盘旋的鸦群,自言自语:“这不讲时辰的鸦鸣,就象征着我此刻的心情,因为大好,所以鸦鸣大吉。”

他精心策划了这次出征,请求父王,在王宫的广场,搞一次规模宏大的阅兵活动,邀请王公贵族大臣和各国驻楚使节,对楚军检阅,以扬楚之军威。

此议深得楚武王之心,他当即诺之。本打算在前一个月出兵,因这一提议,使征伐行动推迟了一个月。阅兵行动,其实就是要搞得军容整齐,军仪威武,军吼震天,当然要亮出本国的新式装备。让驻外使节们纷纷告急于自己的君王,赶快纳贡臣服于楚。

楚军装备一向有支特别部队——开路先锋的工兵部队。从前,行军打仗,拉着长长硬木梯子,无法拐弯地长驱直入,其作用是逼进城墙,去攻城掠地。这工兵部队短处尤为明显,就是容易暴露在敌军视线中。如果城墙上敌军兵力较弱,砖头石块砸得不算太多,攀登起来倒也快捷。楚国外交部门前一个月曾知会各外国使臣,我们楚国伟大的王,已经撤消了这个工兵部队的番号,重新组建了一支现代化的部队。各国武装力量认为,这个工兵部队,尽管笨拙容易暴露,在国与国交战时,又是万万少不得的。楚国之所以敢除其番号,必有秘密武器在后。

这使得战国时代各个国家统帅部门,高度地关注楚国军队现代化建设。密令驻楚使臣,连检阅部队王宫上空的乌鸦公母也要辩认。

阅兵在隆重的仪式中开始,楚王站在检阅台的最前方,踌躇满志地看着自己一手缔造的雄师,挥了挥他的巨人之手,问候检阅大军:“尔等好!”

那时尚无扩音设备,由楚王旁的侍从组成传话官队列,渐次传出楚王的问候语。检阅兵士接收楚王问候时,再回声呐喊向楚王表达敬意。所以传话官责任重大,传话官既要急速传话,又不得有误。

检阅方阵中兵士齐声回复:“吾王大好!”楚王听了,衰老的身躯像服用了些许摇头丸兴奋地抖动着。这种检阅形式不是什么新鲜玩艺,中原各国早就时兴。各国使者见楚人也来这一套形式主义,多不以为然。在他们看来,楚语是曲里拐弯的软语种,很不适合呐喊,故他们听得怪异。严肃的检阅场合,不便私下议论,脸上表情多有不屑之意。

楚王又扯开嗓门,继续问候:“尔等辛苦了!”楚王话语传出,又得到山岳般回响的气势:“万岁!吾王万岁!!吾王万万岁!!!”

这时,楚王抑制住自己激动的心情,看了看莫敖屈瑕一眼,指了指王宫广场军容整齐威武的检阅部队。冒出了楚人私下常用的土话:“吾们的军队真牛逼呀!”传话官唯恐听不到楚王的问候,却得到了这样一句感叹词。如果不传,私吞楚王话语,其罪可斩。传出去,又恐不雅,但这项上人头之事重大,不敢自作主张。传话官只得咬牙传出,列阵中立马回应:“牛逼!吾王牛逼!!吾王牛逼!!!”

王宫广场回应这句话,与这庄重的场合不谐,使各国使臣大感滑稽。楚王这才知道是自己忘记了场合犯的错,便转念作些补救。作为经验丰富的政治家,当即以微笑的方式,表达了对传话官的赞许。楚人一向有求变求新和实用主义的思想,另有先祖熊渠对楚国作过著名的定位:“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

楚王看了看不远处各国使节,见他们“牛逼”后一脸茫然的样子。楚王大感快意,心道,寡人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这时的莫敖屈瑕,现任楚王之子,封地在屈,故屈姓。其职位尽管比令尹小半级,却是楚国行政第三号人物,军事方面权力仅次于楚王。但作为这次征伐罗、卢戎两国的最高军事行动统帅,举全国之兵力,实际上就是兵马大元帅了。他一直陪站在父王身旁。兴奋和激动,还有稍许不安,多少有点把持不住,毕竟到了他人生的一个颠峰了。

检阅问候完毕,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期待久已的楚国现代化装备就要亮相了。各国使节不由得伸长脖子,瞪大双眼,要看个究竟。佩剑方阵在检阅队伍前边开导,先是斧钺方阵齐步走来,随后的长矛方阵整齐划一,紧接着的盾牌手高呼“吾王万岁”震耳欲聋,皇家骏马方阵威武雄壮地穿行王宫广场。

这都是一些过场,传统阅兵必须具备的,与各国使节注意的现代化装备毫不相干。检阅军队约摸十余米后,出现了一个闻所未闻的方阵,呈现在使节者面前,多少有些怪异。一面模拟山墙装上滑轮,被缓缓地推了过来,有几位工兵装扮的战士,冲到山墙边,甩出一串软索扣在山墙上,便快捷熟练地攀爬起来。他们手里拿着的,其实是用棕绳编织的软梯。但这种软梯,因是第一次到了训练有素的战士手上,攀爬速度异常惊人,显示出攻城的巨大优势来,着实使外国使节大吃一惊。

次日,从楚国截获几个大国的情报上看。大国使节注意到了这次阅兵的两个特点,一是楚王阅兵说了“楚语”,称自己的部队“牛逼”,足以说明南蛮子常犯礼仪错误;二是楚国发明攻城的现代化装备,作用于今后的战争中,将有可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不几日,战国时代各国著名的媒体,对楚王阅兵说楚语“牛逼”作了近似夸张地报道,但对这项现代化装备却只字不提。

2.僭越称王引发的连锁反应

楚武王熊通是个敢做敢为的人。他的政权来得不是名正言顺,周平王三十年(公元前741年)蚡冒驾崩,其弟熊通杀蚡冒之子而代立为政。公元前704年,他先是要“观中国之政”,作为一个“子爵”的楚子,在诸侯之中难以有号召力。于是,打上了楚国之北随侯的主意,因为随国是周天子的姬姓诸侯国,对周天子有一定的影响力。楚国托随侯向周天子敬言,提升其级别。周朝大臣见南面楚国已经虎视眈眈了,如果加封称号,必如虎添翼,纷纷朝议直谏劝阻。楚王欲挟天子以令诸侯之计落空。

楚武王得知周天子义正辞严地拒绝,暴跳如雷,他便自尊为王。楚王加封称王前,开了八次以上的智囊团会议,他们主要是讨论“后果”。多数大臣认为加封称王,必将冒犯各国诸侯,闹不好会联合来犯。大夫斗伯比拿出历史作为佐证。二百余年前周孝王的熊渠时代,熊渠立其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蛮之地。引起了轩然大波,各国诸侯在此议上空前一致,达到了天下共击之的程度。熊渠撑到了周厉王时,还是畏惧周天子大张旗鼓地伐楚,为子去其王号。

楚王每次出席会议都是认真听取意见,他阐述自己的观点较少。听到斗伯比搬出史实,大大激发了楚王的豪迈气概。他觉得先祖在国力尚弱时,都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他到现在却迟迟不敢为天下先,真是令人惭愧。最后,他断然宣布:“此议已决!”

当楚国称王的消息发布出来,除了周天子控制的几家媒体强烈指责外,当然也只能口诛笔伐了。另外一些被强国控制的各大媒体只是作了客观的报道,甚至找不到一只半爿评议。只有几个杞人忧天的儒生发表了一些“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礼乐崩坏”感叹小札,随即被一些八卦新闻掩盖了。

世界各国的反应,大出楚王的意料之外。其实,他如果细细考虑一下,也就明朗了。世界上几个强国,都有称王之心,故楚僭越一开,他们无一不暗中称快,但各国强权都在观察动静,不肯多说一句话。时间稍长,强国不肯撑头,周天子无力发动讨伐,楚国称王之事被淡化了。楚王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恼羞成怒,他把这种淡化处理,视为对他王权的蔑视。

楚王找来足智多谋的斗伯比商量对策。斗伯比认为,这亦是各大小诸侯对楚王权的轻视,应该找一个诸侯下手,杀鸡给猴看,让各诸侯承认其王权。

楚王点头称诺,派使者遍告周边诸国,定于次年春上在楚国的沈鹿(今湖北中祥县西)召开诸侯盟会。巴、庸、濮、邓、绞、罗、轸、申、贰、郧、江等诸侯小国的国君都亲自应召前往赴会。只有黄、随两国的国君逾期未至。楚王便派大夫蒍章责备黄国,黄国认错态度较好,即刻派出使臣来楚国告罪;派莫敖屈瑕去责备随国,而随侯却态度傲慢,根本不服罪。

楚武王就这样找到了伐随的理由。便派遣莫敖屈瑕领兵征伐,联合与随国有旧怨的贰国轸国。战事一开,哪知跳出了几只小虾从中阻绕。

因为贰、轸两国在今汉阳孝感一带,其邻郧国则是在今云梦泽深处。郧侯闻讯后,认为楚国与贰、轸两国结盟必不利郧国。

于是郧国策动随国、绞国、州国、蓼国诸国联军截击楚。随国见楚国来势凶猛,尽管楚之战其核心是为了征伐随国,但不敢冒然响应,而绞国、州国、蓼国三国虽然表面响应却只是守城不出按兵不动。

郧国无计可施,将军队布阵于郧国之郊的蒲骚(今应城西北)。若敖氏家族的武将斗廉时任莫敖屈瑕的副帅和中军主将。莫敖屈瑕接受斗廉建议,屯兵于郧国北边,与随国、绞国、州国、蓼国四国对视,只要按兵不动,形成较力,可以牵制四国的行动。

斗廉带领一支精兵夜袭郧师于蒲骚,一举击溃了郧师,几国联军不战而溃。楚国与贰国、轸国会盟后,便敲打了随国。随国兵败后(此楚随之战,十分著名),斗伯比建议楚王不要灭其国,这可以更利于楚国。楚王接受了建议,随国一时得以苟延残喘。

次年,即楚武王四十一年(公元前700年)。楚武王欲问绞国与郧国合谋之罪,兴兵征伐绞国。据认为古绞国位于今丹江口市西北与河南淅川交界处,这里有一处地名左绞,相距不远还有上绞和下绞。民国时下绞附近尚有残垣断壁,下绞周围有东轱辘山、西轱辘山、殿子山、堂子山、渣子沟等一批与建筑有关的地名,很难判断与古绞国有某些联系。1997年,十堰市博物馆与丹江口市博物馆对此地进行过调查。

这次讨伐绞国,主帅仍为莫敖屈瑕。屈瑕大军逼进绞国,绞国城墙坚固,且坚守不出。莫敖屈瑕无法与之签订城下之盟。两军对峙月余,屈瑕用计,派一批老弱病残的兵士在绞国城外林中砍伐柴草。绞国城内已无柴烧多日,绞侯趁机派兵来抢,顺利得手。第二日,绞侯又派人去抢,依然得手。他见城民饿得发昏,已经不管计谋;这的确是诱他打开城门之计,楚军下次派出打理柴草的人多出一倍,柴也拾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