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陷阱:40个让你痛苦和停滞不前的行为模式(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7 08:39:48

点击下载

作者:(加)兰迪·帕特森(Randy J. Paterson)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快乐的陷阱:40个让你痛苦和停滞不前的行为模式

快乐的陷阱:40个让你痛苦和停滞不前的行为模式试读:

快乐的陷阱:40个让你痛苦和停滞不前的行为模式How to Be Miserable:40 Strategies You Already Use(加)兰迪·帕特森(Randy J. Paterson) 著钟达锋 译

ISBN:978-7-111-63988-6

本书纸版由机械工业出版社于2019年出版,电子版由华章分社(北京华章图文信息有限公司,北京奥维博世图书发行有限公司)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包括中国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中国台湾地区)制作与发行。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客服热线:+ 86-10-68995265

客服信箱:service@bbbvip.com

官方网址:www.hzmedia.com.cn

新浪微博 @华章数媒

微信公众号 华章电子书(微信号:hzebook)引言 另一个时代的梦想

每年有几百本生活自助类书籍出版发行,它们或隐或现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让你快乐起来。如何成功致富,使你快乐;如何成功减肥,使你快乐;如何摆脱抑郁,使你快乐;如何觅得佳偶,使你快乐;如何排便通畅,使你快乐……

书单越来越长,书架不堪重负。这里面有个悖论:此类书籍如此之多,不正表明此目标极难达成吗?幸福快乐似乎可望而不可即。

请想象一幅山顶洞人的画面。

也许在你看来,他的样子真是蠢笨至极。然而,我们跟他一样。我们人类作为一个学名为“智人”的物种,至今已经存在了十几万年,而这十几万年来我们的样子并没有多大变化。且不管长相如何,我们的祖先还是有梦想的。他渴望食物随手可得、人类不再忍饥挨饿的世界;他企盼自由——不被猛兽袭击的自由,因为猛兽时不时会叼走他的族人;他祈求子孙健康成长,不再因莫名其妙的疾病而夭折;当自己得病时,他希望有人给他看病,助他康复。

然而,这一切都是徒劳的,他懊恼地皱皱眉头,摇头叹息,继续为生存而努力。幻想一个不可能存在的世界是没有意义的。

如今,这样的世界并非不可能,而且事实上已经存在。

现在,我们享受着人类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无法比拟的高水平生活。冰箱里有吃的喝的;头顶上有天花板,遮风避雨挡太阳;水龙头里出热水,锅炉里出暖气……我们享受着各种生活便利。如今我们的整体寿命更长,身体康健的时间也更长。绝大多数时候,我们并没有生命之虞。婴儿死亡率很低,预期寿命很长。

这是一个我们的祖先和历代君王梦寐以求的世界,也是当今世界一些没那么幸运的人的梦想。如果我们能穿越时空回到原始社会,把我们的祖先带到当今世界,他们会惊讶得目瞪口呆,啧啧称羡。我们可以带他看看我们的汽车、飞机、医院、超市,还有在冬暖夏凉的空调房里,看我们坐在舒服的椅子上做所谓的“工作”。

他会看得眼睛都直了,然后恍然大悟:“原来我已经死了,这就是牧师跟我讲的天堂啊!你们的日子真是安逸幸福。我能留下来吗?”

然后你跟他说,这个天堂里有阴霾,大多数人过得并不幸福,很多人长时间闷闷不乐,有人深陷痛苦抑郁,不得不求医住院,成千上万的人依赖药物提升情绪才能活下去。微波炉之类的生活设备、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尊巴舞之类的健身培训,都不能让人快乐起来。出版商推出成千上万本书,指导人们寻找幸福。公交站台的旅游广告牌描绘着遥远的美景,呼唤人们逃离这个世界。

逃离?逃到哪儿去?我们的原始祖先觉得没有什么比关在这里更舒坦的了!他疑惑不解,无法理解我们现代人。

那肯定是我们自己哪个地方出了问题。1000万美元的问题

痛苦会偷偷蚕食你的心灵。

多年前,我在攻读心理学博士预科时,实习进行到一半,抑郁痛苦突然来袭,持续了整整一年。

起初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我睡不着觉,吃不下饭,甚至一个句子都读不下去,爬一段楼梯就像登珠穆朗玛峰一样艰难,对任何事都没有兴趣,时常感觉自己连话都说不清楚。有一次,在难受抑郁之时,我用播音主持的口吻对一位新来的患者说:“你眼前的这位是兰迪·帕特森。”这位无助的女士环顾四周,误以为我在向她介绍某个比我更高明的医师。

上面随意列举的几个症状不足以描述那段时期我内心的痛苦。对于当时的惨状,我还可以讲很多,这里暂且不说。

想想看,天啊,我还是个治疗抑郁症的医师,却没有注意到自己也抑郁了!最终意识到这个问题时,我却不愿承认自己有病。我8岁就决定学心理学,如今学有所成、年轻有为、身体健康,有什么可抑郁的呢?

其实抑郁早就站在我的身边,转动着它的小眼睛,只是我没注意到它,所以它很不高兴,最后拍了拍我的肩膀。

有些情况不在我的掌控范围之内。医院要求实习医生长时间地围着多个病房转,患者既有精神疾病又有身体疾病,而身体疾病往往是绝症。那段时间,我最要好的朋友将不久于人世。我实习的单位离同窗好友的住所很远,我也就远离了积极乐观的环境。读书时我和朋友住在城郊学生聚居的小区里,小区氛围特别轻松愉快。几年前附近铁路上一辆载满有毒化学品的火车脱轨,小区里无人抱怨,大家在说说笑笑中轻松愉快地疏散撤离(当地人常开玩笑说,事故中的人们全部安全撤离不是奇迹,奇迹是这些人竟然又毫不在意地回来了)。

有一些致病因素是我自身行为选择的结果。其实我作为实习医生并不需要这么卖力地工作。工作之外我还逼着自己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写论文。我喝了太多咖啡,还在医院吃了太多黏腻的工作餐。我没有与朋友保持联系,很少走出我那贫民窟般的出租房(我住的地方是医院社会工作者用红线圈起来的高危区域),几乎不做任何运动。

我硬撑下去,大体上把自己想象成自己的患者,按标准治疗规范给自己诊断开药。我加强了锻炼,戒了咖啡,周末给自己放假,注意饮食,约见好友等。在一系列行为改变之后,我还是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才让自己恢复到原来正常的状态。

毕业后我专攻焦虑综合征,刻意回避抑郁症话题,因为我有亲身体验,提及此我有些不自在。

因为留恋家乡的山川,所以我尽可能找在西海岸工作的机会,承蒙老天眷顾,我获得了一个在医院做情绪紊乱项目协调员的工作机会。我接受了这份工作,出乎我的意料,我在那里一待就是9年,离职后自己开了私人诊所,专门处理情绪问题。我们医院的协调团队每天要面对众多心理患者,他们所遭受的不是普通的抑郁难过。他们以前都住过院,接受过治疗,其中很多人进出医院好多回。与他们所经历的痛苦相比,我那点经历体验根本就算不了什么。在我几近平坦的人生道路上,我曾经来到深谷的边缘,但是很明显我从没有掉到里面去。

早前我们这个项目的第一课是进行小组讨论练习。我们的患者常常情绪低落,短则几个月长则数十年,无论他们如何努力,都无法让心情好起来。因此很自然地,无论我们怎么做,他们都不相信会有任何效果。所以我们决定反其道而行之。“假如你有一个挣1000万美元的机会,只要你花半个小时,比如明天11点到11点半,你要完成的任务是让自己更难过、更痛苦,到达这个星期以来的痛苦顶峰,那你会怎么做?”

有时他们有意见,说不值那么些钱,或者说担心掉进去就出不来了。有位女士目光扫过桌面,恶狠狠地对我说:“我一直都这么做,一分钱也没有,你们要给我1000万美元?没问题!”

接下来是思想的自由碰撞,一开始大家总是有点拘谨,但不一会儿个个都滔滔不绝。有一次,讨论结束后,我锁上门,回头看到医院保洁阿姨站在大厅,她问我刚刚里面发生了什么事。我跟她说是抑郁小组的活动。她皱着眉头说:“我听到他们在里面哈哈大笑,这栋大楼平时可听不到笑声。”

然而,每次做这个活动,只要我问他们“早上起来,你的心情已经很糟糕了,这时你最想做什么”,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就会消退。他们会很痛苦地说起平时自己的一些行为做法,而这些做法就是他们刚刚在讨论“1000万美元的问题”时提出来的让自己更抑郁的方法。“那你为什么想这样做?”

有些人忧心忡忡地说,也许因为他们就是喜欢抑郁。其实不然,在他们经历的所有体验中,抑郁几乎是折磨他们最深的情绪,他们不可能喜欢抑郁。

抑郁痛苦的心理状态能改变一切,它影响我们的感受、我们的思维、我们的行为,甚至改变我们的本能反应。痛苦抑郁之时,我们往往忍不住去做一些明知会让自己更痛苦的事。结果可能就是,我们似乎在自己折磨自己。

我和其他引导者会跟他们说:“在本小组,我们要搞清楚是什么样的本能冲动,让我们忍不住去做一些给自己带来痛苦的事,然后我们就可以朝相反的方向去做。我们现在所讨论的导致痛苦的思维方式、行为表现,大多数并没有实际好处,没有诱惑性,甚至逻辑上也不成立。你可能在平时感觉这些自我折磨的行径是不对的,可是在你抑郁痛苦的时候,你觉得它们很正常,甚至理所当然,这正是助长痛苦、加重抑郁的因素。”

病态的抑郁是人类内心痛苦的一种极端形式,但是抑郁症与普通的难过抑郁并无绝对的界限。现在到我这里来的求助者,很多人只是生活中缺乏快乐感,并无临床上的心理疾病。有些人来到我的诊室时其状态还不错,只是听说有“积极心理学”这个新领域,他们想来试试它能否治愈尚可忍受的轻微抑郁,或把中等的生活满足感提升到更高的水平。我的一些方法对初次咨询的人来说是很独特的,但大多数方法并无特别之处。

抑郁症患者对“1000万美元的问题”给出了多种答案,我们能从中学到很多。其实本书讲的大部分方法、策略起初都来自这个项目的小组讨论。你也可以问一问自己这个“1000万美元的问题”:如果你不想让自己心情更好,而是要让自己感觉更难受、更痛苦,你会怎么做?

必须注意的是,本书不适合那些已经陷入抑郁谷底的人。处于这个状态的人需要别的方法、别的建议,我的这本小书无能为力,而且本书轻快的基调对他们来说可能是一种干扰。本书针对的是一个更大的群体——那些没有真正领略人类痛苦深渊风景的普通人。抑郁痛苦是正常的人类体验,我们都在一定程度上经历过,往往被它打个措手不及。所以,与其坐等抑郁痛苦找上门来,不如打开门窗,主动寻找它的根源,有备而无患。

这是一场捕捉痛苦病因的游猎,你可以带上安全帽。A栏和B栏

是什么导致我们的情绪时而高涨时而低落呢?这也许是因为我们的大脑时冷时热吧!除此之外,有什么外在的因素能让一个人高兴时如上天堂,难过时如下地狱呢?

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的答案分成两大类。

第一大类属于A栏,构成我们可能遭遇的各种灾难的清单。虽然我们有幸生活在现代社会,但是悲剧和灾难仍然存在。汽车会翻车,肿瘤会转移,企业会破产,容颜会衰老,伴侣会不忠,好友会离开,房顶会漏水,贫困和疾病仍会肆虐……我们对自己生活的处境并无绝对的掌控权。我们纵然信心满满,以为人生已安排妥当,未来足可预期,幸福确有保障,但是我们内心很清楚,万一生活处境发生变化,这一切都可能毁于一旦。

个人的努力是有限度的。即使我们出行时小心翼翼,仍然有可能被汽车撞倒。如果你只有1.5米,纵使你天天练习打篮球,不断完善球技,但不管怎么努力你也进不了NBA球队。你可以一生谨小慎微,不抽烟、不喝酒,只吃健康食品,并适当补充维生素,但是总有一天你会一命呜呼,一般等不到第120个生日。

人世间有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情形,限制我们的幸福快乐,给我们带来痛苦折磨,大到战争、饥荒、贫穷,小到各种个人不幸。人一出生,就可能有各种与生俱来的限制和障碍——感官缺陷(盲聋哑等)、智力障碍、社交障碍、问题家庭等。等我们长大成人,则可能失恋、失业、受骗、患病、遭灾,可能被抛弃、被利用、被轰炸、受欺负、受打击,还可能身体畸形、生意倒闭,甚至吃个汉堡都有可能食物中毒。

有些事情回想起来似乎完全不可能,你从来没想过这样的事会发生在你身上。就像我,生活一切正常,决然想不到有一天一辆车撞飞了路边的小鹿,小鹿掉下来刚好砸到我身上,让我从自行车上摔了下来。有时候,似乎是命运给你安排好了这一劫。我把“飞鹿”事件视为命运给我的信号,要我对人生事业做出必要的改变。“先给你个教训,你好自为之,不然的话,下次掉下来的就不是一只小鹿,而是一头驼鹿!”

第二大类属于B栏,是指除命运的无常外,其他影响着我们情绪的因素,而这些因素完全在我们自己的控制范围内。我们可以自由选择吃什么、喝什么,怎样安排时间,做多少体育运动,可以自行决定工作生活事务的轻重缓急。这些选择会影响我们的情绪,决定我们有多快乐或者有多痛苦(当然,这种影响在命运和外部条件限定的范围之内)。不管怎么做我们也活不到1000岁,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自身调节,活到相对健康的90岁。不管命有多长,我们都可以选择是孤独地坐在电脑屏幕前,与冰冷的机器打交道,还是深入外面的现实世界,与活生生的人面对面地交往。

即使是那些不在我们掌控范围内的因素,对我们的束缚可能也没有想象中那么严苛。有些经历了大灾大难的人,还有些在我们认为不堪忍受的恶劣环境中艰苦劳作的人,却活得相当快乐。妻子出轨,工作丢了,房子烧了,我们可能就觉得活不下去了。读过几本名人传记后,你会发现,他们中的很多人经历了你无法想象的苦难和伤痛,最终不仅活下来了,而且活得越来越好。有时候,我们自己也会发现,在我们看不到一线希望的时候,突然柳暗花明,让我们喜出望外。

那么本书讲什么呢?坐在地上,祈神求佛,施术作法,试图阻止彗星撞地球,那是没用的。A栏的因素不在我们的掌控之中。我们得坦然地接受这么一个事实:我们每个人都有深恶痛绝却又无可奈何的现实状况。接受了这一点,我们就要把精力放在B栏:那些在我们自己可选择和可努力范围内的影响因素。在本书中,我们将考察生活中那些可控制和可选择的因素,不管它们是好是坏。

世界上有很多人,看着有些人享受着生活的安逸、富足、奢侈,想当然地以为这些人不可能存在痛苦折磨。当然,冰箱满满、有吃有喝,人们感到的痛苦有个限度,但是看看统计数据,似乎并不是这么回事。生活满意度、抑郁程度、自杀率等方面的数据都证明,财富和好运并不能完全避免痛苦和抑郁。

我们人类对痛苦是有天赋的。问题出在哪里

幸福快乐似乎如此简单直接、一目了然,好像我们已经获得了祖先所渴求的每样东西,那为什么我们还难以获得幸福快乐呢?

问题就出在我们的原始祖先身上。他们生活在原始的氏族部落中,他们所处的社会状态继承自他们的“祖先”——人科动物,这种社会状态持续了几十万年没有太大的变化,直到几千年前真正的人类文明诞生。他们的身体和心理都是在这种社会状态下形成的,也就适应了这种社会状态。鱼在水生环境中适应得相当好,但是当我们抓起一条鱼,把它扔到沙漠里时,它就不那么“悠游自在”了。同样地,当原始人处于满是电脑、电视、汽车以及朝九晚五工作制的世界时,他也会“文化休克”,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环境不符合他的天性。“什么?且慢!”后面角落里那位“百事通”老先生有意见了,他说:“我们人类不就是基于原始人最基本的需求和心理创造了现代社会吗?按理说,现代社会应该完全符合我们人的天性才对!”

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现代社会是基于原始人的原始欲望构建起来的,并不是经过冷静客观的分析之后做出的最佳选择。一个缺糖的世界造就了一类嗜好甜食的生物,让他们为所欲为,他们就会创造一个充满糖果店和甜品店的社会。因为他们的身体不能适应这样的环境,很难应对突如其来的甜食狂潮,结果他们就容易患上2型糖尿病——人类就是这样的生物。类似地,普遍的不幸福感看似费解,其实可能也是出自这个原因。我们人类早期的生存环境赋予我们原始的动力和本能,而这种本能欲望到今天却不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

与之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人性内部“线路联通”的问题。丹尼尔·吉尔伯特教授在他2006年出版的《撞上快乐》一书中,对人性有一段精彩的描述,他说:“我们人类在预测未来什么能让我们感到快乐这方面特别差劲。既然我们当前的行为选择大多基于对未来幸福快乐的假定,这就意味着,我们人类经常胸有成竹地‘击球’出去,却会弄反方向,打到自己。”

还有一个问题来自我们接收到的各种信息。以前,我们从长辈那里学到生活的智慧。今天,有大量信息告诉我们如何过好生活,其中大部分来自诱使我们购买商品的广告,而不是老人丰富的人生阅历。如果我们对生活很满足,就没有强烈的购物欲望,那经济就可能崩溃;如果我们不满足于现状,但是我们买的东西能够如广告宣传的那样,给我们实实在在的满足感,那我们在得到满足之后,销售额也会下降。

我们存在于信息的迷雾之中,那些设计散布信息的人毫不掩饰其目的——这些信息就是为了影响我们的行为选择。结果毫无疑问,我们的行为经常朝他们设计的方向转变。只有让你为自己的一口黄牙羞愧难当或惶恐不安,他们才可以向你推销美白牙刷。他们散布的信息绝不会告诉你,没有任何研究证明,牙齿的颜色与身体健康、生活幸福有关系。一天跟你讲几百遍“要用什么、怎样做才能快乐幸福”,你自然就会争先恐后地去购买各种必备的装备,不过买回来之后你会失望地发现,里面并没有你要的快乐幸福。让我们都来拥抱痛苦吧

在文化、生理、心理等不利因素的束缚之下,快乐幸福似乎是一项很累人的事业,要实现它就如在滚滚洪流中,我们逆流而上。所以几乎可以说,幸福快乐在这种情况下是非自然的状态。

如果你披荆斩棘行进于荒莽之中,突然撞上了一堵不可翻越的墙,理性的办法只有四下摸索,看有没有其他的路。既然这边书架上有成千上万本指向幸福终点的书,而它们对全球幸福指数又没有明显的影响,那么我们是不是该换个方向,看看旁边空荡荡的专柜,这里陈列的书指向另一个终点——痛苦。如果拥有无与伦比的财富和优越条件,而我们仍然能够如此不快乐,那么也许痛苦才是我们人类的标志性力量。那就让我们一起充分利用这一显著优势。

与所有那些自称为幸福指南的书不同,本书反其道而行之。如果我们把痛苦作为人生目标,那么路在何方?这一新兴领域的自助指南如此之少,我们不禁担心,可能没有多少研究成果指引我们向前迈进。事实上,我们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每年有几亿甚至几十亿美元的资金,用于研究如何让人活得更痛苦的问题。今天,如果我们想过得痛苦,我们有很多办法达到这种效果,因为我们有无往不胜的利器:现代科技。

也许你对此犹豫不决。没关系,人们经常买旅游指南放在家里,但不一定会去上述地方。没人要你签下血书,保证上路,但是万一哪天你执意要走这条路,那就让我们给你带路吧!

在《梦幻巴士》一书中,作者路易斯描述了一辆每天从地狱深处出发的公交车去往天堂旅行。一到天堂,游客们可以自由下车,留在天堂,无须返回,但是最终没有人选择留下来。在本书中,我们就从原始人梦想的天堂出发,到地狱里去看一看。我们一起探索路线,寻找路标,这样你就可以随时找到往那里走的路,想待多久就待多久。

当然,也许现在你已经在那儿了。4个部分,40种方法

痛苦不仅是一种结果,它还有点像打网球:一门千锤百炼、精益求精的技艺。在本书中,你会读到一系列使自己更不快乐的方法技巧。期间你会发现很多方法你已经掌握了,有的已经被你在生活中常规性地熟练运用了。然而,你一定还有可提升的空间,可以变得更好——或者应该说,变得更糟。

这些技巧可分为4组,在本书中以4个部分呈现。

第一部分为“养成让自己痛苦的生活习惯”,描述抑郁生活方式的基本特征,介绍日常可操作的、易于提升抑郁程度的活动。

第二部分为“形成令人愁苦的思维方式”,这部分将你置于内心影院之中,演示如何通过改变思维方式制造低落情绪。无论你的外部状况怎样,只要简单地操纵你的注意力方向,就可以创造不良情绪。把它看成一系列“不能做某事”的提示就对了。

第三部分为“笃信‘他人即地狱’”,描述如何通过“经营”你的社会关系,获得最大的不幸。社会交往是做人最复杂的方面,在其中捣鼓两下并不是难事。

第四部分为“让人生变得没有意义”,我们将以更广阔的视野,考察人类的存在,探索如何将生命之舟驶向礁石险滩。这部分讨论消除所有人生意义的指导原则和方法策略。

也许这些方法听起来都不容易,令你望而生畏。也许探寻痛苦的旅程会十分孤独,犹如堂吉诃德的孤独冒险,深入荒野,背井离乡。

非也!

这个世界这么多人怨天尤人、郁郁寡欢,我们的文化已经筑就了通往痛苦抑郁的高速公路,免费向所有人开放——很多人已经上路了。这条高速公路运行平稳顺畅,匝道引桥不计其数,路标清晰,多车道、不限速。通往快乐的路才是偏僻小道,而且年久失修,杂草丛生。

这里讲的大多数方法你听起来都很熟悉,很多是你这辈子听了一遍又一遍的人生格言——虽然为了听起来舒服些,它们被标榜为“幸福之路”。所以请放心,走上这条路,你就会发现身边有成千上万的同路人,还有你的社会文化习俗夹道等候,为你加油助威。

上来吧,我们要出发了。很高兴做你的向导,伴你走向痛苦之地狱。我以前到过那儿。跟着我的导游旗,我会把它高举,大踏步前进。

我没有1000万美元给你。

不过你一直都这样做,不是一分钱也没得到吗?致不愿上路的人

每条河边的路都有两个方向。也许你不想跟着我们往下游的方向走——走向痛苦,你还是想朝相反的方向逆流而上。好吧,没问题。

我们的旅游大巴装了后视镜,路上你还可以看看后方。如果你想拥抱痛苦,那你就认真听导游讲话,紧跟他的指示;如果你暗自希望车往相反的方向走,那你只要不听导游的,反着来做就可以了。

这听起来像捣蛋游戏,不是吗?第一部分 养成让自己痛苦的生活习惯

人生是件多么痛苦的事:你生活在金殿里,只是觉得金殿还不够好!——贝尔托·布莱希特

如果有人对长期抑郁情绪有所警觉来找我,我一般会先对他进行一个全面评测。我会评估这个人的整体健康程度,询问他近期发生的伤痛事件,了解其个人生活史、家庭教育背景等。我会按抑郁症诊断标准,一条条地询问对方状况。与威廉初次约诊,既像喝茶闲聊,又像中情局审讯。

到“审讯”快结束的时候,我换了询问方向。“威廉,我要你想象一下,我们现在出去,到楼下抓12个路人,把你现在拥有的生活给他们,包括你的作息时间、运动水平、饮食方式,还有你跟社会接触的机会。同时也把你的工作、老板、房子、家庭、经济状况,把你的一切都给他们。让他们一天24个小时过你最近的生活。一个月后回来看看他们过得怎么样,你觉得他们会变成什么样?”

威廉眨了眨眼睛,有点失望地发现自己找的这个人脑筋不太正常。接着,无论对方是威廉,还是乔安娜,还是卡马尔,还是卡梅丽塔,我听到的回答无一例外都是:“我觉得他们会像我一样抑郁。”通常我会点头赞同。

注意我没有做的事:我并没有把威廉的童年、威廉的伤痛,或者其他导致他抑郁发作的根源性因素交给路人。我只把威廉现在的生活给他们,而这就足以让他们变抑郁了。一般这样威廉大概就能理解自己为什么抑郁了。有时我还得加一句:“让他们按你的思维方式去思考。”此时,他必然同意他的低落情绪完全是自己一手造成的。不过,大多数时候不需要走到这一步。

是不是说导致抑郁的其他因素就没有关系了呢?当然不是。11岁差点被淹死,高中一直受人欺负,这些仍然是他挥之不去的阴影。去年离了婚,今年查出糖尿病,6个月前家里遭窃,新近的不幸对他的情绪无疑有深刻的影响。所有这些因素都要深挖根源,积极处理。它们致使他形成了一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方式本身就足以维持他的痛苦状态。如果我只关注他的过去,忽视他现在的生活状态,那我们不可能有任何进展。这就像森林救火员不去灭火,只去搜寻粗心肇事的露营者一样——有用,必须做,但远远不够。

如果威廉对目前的心理状态很不满意,那他为什么不改变自己的行为表现呢?问题出在情绪心境与本能冲动的相互关联上。心境阴郁时,自然倾向于收缩自保,回到洞穴深处,保存能量,以求复原。威廉的行为表现对他自己来说是自然的,他感觉必须这样做,没有别的选择。

这种情况下,情绪心境与本能冲动互为因果。想让自己的情绪变得跟威廉一样,我们并不需要经历离婚、欺凌,不需要遇贼遭抢、得糖尿病,我们只要采取他的生活方式就可以了。即使对我们当中最幸运的人来说,痛苦不幸也是唾手可得的。我们来看看其中10种很有用的方法。方法1 拒绝锻炼

写生活小贴士之类的书,有个牢固的传统,即作者总是从次要的问题开始,到后面慢慢讲重点。这是作者耍的小花招,让读者心存悬念,耐心地读到最后。然而,我这本有点特殊的小书,要采取特殊的方式:反着来,先讲重点。

假如有人宣布,想让自己更痛苦,但是又觉得40种方法太多了。如果他最多只愿意尝试10种,那么哪10种效果更好呢?如果他只愿意尝试5种、3种、1种改变呢?这样的话,选择就简单了。要提升你的痛苦水平,请降低你的运动锻炼水平。

不过好像这个提法本身就有问题,因为对于很多人来说,要执行这条建议似乎是不可能的。公民平均运动量已经低到不能再低,接近瘫痪人员的水平了。不到20岁的小伙子,你要他走路走到便利店,他就抱怨腿抽筋。30多岁的人爬一段楼梯就气喘吁吁。40多岁的人下车绕过停车位,就仿佛从空客飞机上下来,还到处找甜甜圈店。

身体素质水平低,也许可以解释一部分人业已存在的抑郁状况。穴居原始人被尖牙利爪的老虎追赶,这滋味也许不好受,但至少能让他们偶尔到户外锻炼锻炼。

不管怎么说,对于那些工作生活中有机会时不时活动筋骨的人来说,减少运动量不失为一个实实在在的好方法。有大量研究证明,情绪低落与不运动有关。

研究者从各个角度考察了这个问题。他们同时检测了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和情绪状况,发现两者成正比。情绪不佳的人(特别是那些被诊断患有抑郁症的人)总体上比情绪更好的同龄人,身体状况更差。

聪明的痛苦寻求者立马发现了其中的问题——就是那个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人是坐着不动才会产生抑郁,还是抑郁后鲜少运动?正确的答案似乎是:都没错。这就使得拒绝锻炼这一方法特别有效。少做一点运动,情绪就能低落一点;情绪越低落,你就越不想运动。如果能开启几个这样的恶性循环,你就会走上痛苦之路。

你还不信?找几个平时比较活跃的人,让他们降低运动量,不到1两个星期,他们就开始表现出困乏疲惫/情绪恶劣的倾向。找几个情绪不佳的人,随机把他们分配到两个组:一组参加体育培训(1周32次,1次30分钟),另一组不参加训练。结果,参加锻炼的人抑郁状况得到好转,而不锻炼的人没有得到改善。运动锻炼对提升情绪的效果赶得上精神禅修和心理疗法。所以那些希望生活更不快乐的人,必须极力拒绝体育锻炼。

所幸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对我们有利。在以前的时代,你随便做点什么就有大量的锻炼,比如追捕野牛、打收稻谷、伐木砍柴、防盗避兽。今天,我们建立了一个体力活动不重要甚至有妨碍的社会。你很少要提拉推拽有一定重量的东西;隔两个以上街区,你很少走路过去;进入大楼,你不用爬楼,电梯可以把你带到任意楼层。

今天,想要更强壮的人发现,他们得开车到一个特别为锻炼而设的场所,到了那儿,换上特别的衣服,坐上特别的器械——这个运动机器没别的功能,就是帮你燃烧能量,折腾完了,又换回衣服,开车回家。有些运动馆装有电梯,这样你就不用走台阶而把自己累坏,可以省点力气到登山机上折腾。

当然,看过深夜电视购物节目的人都知道,运动馆并不是关键所在,买些健身器材放到家里也不贵。嗯,这个必须杜绝。如果哪天你醒来,惊讶地发现你自己或者你好心的朋友给你订购了一台这样的机器,那也别急,不是不可挽回的。照着大多数人的做法去做就可以了:在上面挂条毛巾。以后这东西除了挂毛巾也就不太会有别的用途了。

在拒绝锻炼上唯一要特别注意的是,你要满怀热忱坚持下去,切不可半途而废。前面提到,每周3次30分钟的运动就足以打破大多数人的痛苦循环,超过这个水平的运动就更糟糕了。所以,仅让你的健身卡过期是不够的,你还得更“勤快”一点:

·到哪儿都开车,就算走路更快也要开车。

·努力让你坐着的时间超过站着的时间的两倍。

·买个计步器,目标是1天低于100步。

·选择坐着不动的活动(或者工作职业),比如网上冲浪,好,可选;海边冲浪,不好,不去。坐办公室的工作能满足这个要求,要动手跑腿的工作不行。

不快乐的心是个易碎的器官,绝不能让它泵得太快。方法2 多吃广告中推荐的食品

人的身体是个极其复杂的装置。像大多数机器一样,它需要获得补给才能维持正常运作。首先,它需要燃料,可以是简单的糖分,也可以是复杂的碳水化合物。其次,它还需要脂肪、蛋白质,以及复杂的氨基酸和矿物质的混合物。一旦某种物质过少(或者过多)就可能引起多种变化反应,其中一种反应就是痛苦、抑郁等情绪的出现或者加重。

让人的身体处于完全平衡的状态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要引发身体紊乱及其功能障碍似乎易如反掌。然而,在人体进化的原始环境中,人的饮食是极为多样化的。原始人今天逮到羊就吃羊肉,明天捡到坚果就吃坚果。那时,你不可能吞一片“50+中老年复合维生素”,或者到果汁吧喝一杯“长寿甜汁”。为适应原始环境,人类进化出了储存利用多种营养成分的能力,我们通过细胞壁从血液中提取人体所需要的养分,过滤掉其他成分。结果,在原始环境下,要制造人体的不平衡,比你想象的要难。

早期艰苦的环境在别的方面对我们有利,这种环境导致我们贪图味觉享受。某些养分,比如盐,在以前的时代有点难弄到。作为补偿,自然赋予了我们探索搜寻和消化吸收这些物质的强大动力。在部落迁徙中,如果发现旁边有这样的东西,我们肯定要弄一些来,不会弃之不顾,随队前行。“脱脂酸奶?不要。咱们有那种咸猪血吗?”

进入现代农业后,社会生产得到了更为充分的发展,我们所需要的养分有着充足稳定的供应,这时,那些以前稀缺的味道就把我们带到沟里去了。今天,我们对身体急需的含钾原料毫无感觉,而对高糖、高盐、高脂肪的东西趋之若鹜,一到手就狼吞虎咽。

在现代社会,如果我们遵循原始的本能冲动,就会形成一种常见的饮食习惯,这种饮食习惯会导致各种障碍,其中包括情绪障碍。因为我们的身体构造是从经常挨饿、偶尔狂吃的原始祖先那里继承而来的,所以我们经常碰到有好吃的就大吃大喝,多余的能量被储存下来,变成脂肪。肥胖与情绪低落直接相关,与引发抑郁的各种问题(不运动、心脏病、糖尿病等)间接相关。

吃要吃出问题来,好像也容易。其实不然。每餐多喝一罐汽水(或者类似的饮料),每天就多摄入10勺糖,这已经是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日用量的两倍了。一年下来这种饮食习惯就能给你提供4.7万卡路里的糖分,也就相当于十几斤肥肉。

另外,研究表明,某些营养素的缺乏会使人无精打采、情绪低落:

·B族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B6(吡哆素)、维生素B9(叶酸)、维生素B12(钴胺素)。

·维生素D(必须补充说明的是,人体所需的维生素D大部分来自太阳光照)。

·ω-3脂肪酸,缺乏它可能导致人体情绪低落。

·铁元素,缺铁容易出现在女性、素食者、运动员身上。

不吃含有以上营养素的食物,不仅能导致情绪低落,而且会影响整体健康状况。

人体所需的每样东西几乎都能在本地市场中找到。我们身体需要某样东西,这本身就意味着这个东西已经存在很久了,不可能拿去申请专利。没人在市场上占个角落专门叫卖西兰花,也没人会去给西兰花做广告。大做广告的是各种副食品——经过了深加工的、掺入了化学添加剂的、为了放纵人类最原始的口腹之欲的工业产品。这些产品的制作方法是有专利保护的,如果食品公司能宣传到位,让人们对这些产品咂嘴垂涎,他们就可以赚很多钱。

结果,在寻求低落情绪的奋斗中,你就有了不结盟的同盟军:广告产业。端个小板凳,拿个小本本,坐到电视机前,快速记下所有广告产品,把它当作每周购物清单。买下清单上的所有东西,几个星期后你就可以达到身心的不平衡状态。长此以往,你就走上了自我戕害的人生道路。所以,广告上说什么,你就跟着吃什么。[1]

要是家里哪个顽固的人整天唠叨要搞地中海式饮食,某天还把你拽到农贸市场或生鲜蔬果店,你必须强烈抗议,坚决不从。时刻提醒自己,这些食材不久前还种在脏脏的泥巴地里,上面还沾着泥巴。记住小时候妈妈跟你讲的话:别把脏东西放嘴里。要确保你吃的东西都是从盒子里拿出来的,而且这个盒子里的东西是从没有泥巴、一尘不染的食品加工厂生产出来的。[1] “地中海式饮食”是指简单清淡、富含营养的健康饮食。这种特殊的饮食结构首先强调多吃蔬菜、水果、海鲜、豆类、坚果等食物,其次才是谷类,并且烹饪时要用植物油(含不饱和脂肪酸)来代替动物油(含饱和脂肪酸),尤其提倡用橄榄油。它是居住在地中海地区的居民所特有的膳食模式,以意大利南部和希腊为代表。——译者注方法3 别把时间浪费在睡觉上

你所拥有的最宝贵的资源就是时间。不管你做什么,能挣多少钱,住多大的房子,有多大的权力,你一周只有168个小时。如果听从那些健康专家的建议,你得有1/3的时间“不省人事”。都说人生苦短,但这些人还想把生命变得更短。

起来吧,一起推翻睡眠的“暴政”。尽量少睡,越少越好。智者有言,等我们入了土,有的是时间长睡不起。

这种时间观念有助于我们完成痛苦大业。缩短睡眠时间,身心无法获得恢复,这会降低注意力,钝化感觉,我们就容易被生活的重担所压垮。我们会更焦躁、更无成效、更无创意、更容易决策失误做错事。

你没必要干等着失眠症光顾,你可以直接不给自己足够的时间休息,人为制造失眠。请跟自己说:“太忙了,没时间在床上瞎混。”如果开始的时候这话不太符合实际情况,没关系,过不了多久,就真是这么个情况了。被剥夺了睡眠,效率会下降,你会慢慢赶不上工作和生活的进度,到时候你真的就是大忙人了。

你担心没这个决心和毅力?没问题的。为了更自然地打断你的睡眠,请先好好设计一下你的卧室:

·买个便宜的、没那么舒服的床垫。

·保持房间温度过高。

·留着电脑邮件提示音,开着电话铃声,饿着宠物,让它们整晚响声不断,叫个不停。

·尽可能多地在墙上、天花板上装上各种闪烁的LED灯(可参考宾馆房间的装修设计)。

·买个发光的电子钟,把它装在枕头对面的墙上,这样你睁眼就可以看到时间。

·确保窗帘细薄,薄到大街上路灯的灯光可以透进来。太暗了只会睡得更熟。

什么时候上床睡觉好呢?大多数人需要3~4天才能形成24小时作息常规,因此你要记得隔几天就把上床时间和起床时间调整一下,至少调几个小时。另外,不去上班的那几天,可以推迟3个小时睡觉。你说没钱坐飞机享受倒时差的乐趣?没关系,用我们这个方法就可以了,保证你不出家门就可以享受到!

不管什么时候上床睡觉,为了保证你不会困得倒头就睡,请在最后时刻多做以下活动:

·完成一项超费脑子的工作。

·看电视新闻。

·读本扣人心弦、让你爱不释手的小说。

·把卧室当书房、工作室、茶餐厅、放映室,凡事尽可能在卧室里完成。

要是你最终还是钻进了被窝,那你得充分利用残存意识的时间,想点让你放心不下的事。想想你的日程安排,想想明天可能碰到的困难麻烦,再把目光放长远一点,把你生活中已经出现的、可能出现的、无法解决的各种问题,统统审视一遍。这样必将大大推迟你真正入睡的时间。半夜醒来,你要立即想到问题和困难,这样就没那么快又睡回去了。

如果目标是缩短睡眠时间,那就要避免白天睡到很晚起来,对吧?错!早上醒来,请你在心里默念“我得补充睡眠”,然后赖在床上不动。因为随意改变起床时间似乎比随机选择上床时间更有效,更能降低睡眠质量。所以,请待在床上,躺到中午。这期间,你只会时而清醒,时而处于“快速眼动睡眠”状态。这种睡眠状态一般不会让你的身心得到休整恢复,相反,有研究提出,不加控制的“快速眼动睡眠”会加重抑郁情绪。

你最终要建立起一个失眠状态的自循环,这里有个小妙招。一旦你成功制造了一小点睡眠不稳,请用你睡眠中断后半睡半醒的时间不住地想:“我要睡觉,我要睡觉……”看着墙上的钟,算算还能睡多少个小时就得起来,想想明天的工作真的需要你好好休息,但现在时间又在慢慢地溜走。不要去想,以前睡不着也就这样过去了,没什么大不了;不要去想,强迫自己入睡只会让自己失眠。放弃任何宁静淡泊的心态,代之以紧张急迫、忧心忡忡。这样你就能睁圆大眼,精神抖擞地等到天亮。

至于午休,你想睡多久就睡多久。30~40分钟的所谓“保健午睡”对大多数人有恢复体力补充能量的作用,所以,你得睡到两个小时以上,睡大半个下午也没关系,这就叫“毁健午睡”,能让你起来感觉昏昏沉沉,无精打采。这样的午睡也能让你当天晚上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享受无尽的不眠之夜。方法4 酗酒服药,生活更妙

要降低情绪水平,其中有个很大的悖论:直接瞄准抑郁痛苦,效果往往不好,而往相反的方向,朝幸福快乐努力,却能立竿见影,一矢中的。寻求上升的努力,背后往往是陡然下降的阶梯。

其中一个典型案例就是借助药物提升快乐情绪。人们喝酒、抽烟,或进行其他形式的“民间药疗”,初衷主要是提振精神。短期来看,这些东西一般能够达到宣传的效果,但是长期服用,必将收获满满的痛苦和不幸。

虽然我们的文化不鼓励滥用药物提升情绪,但是我们有既合法又被社会广为接受的“酒”。酒精造成的死亡(包括器官衰竭、直接致死,也包括酒驾导致的车祸等不幸)远高于毒品。从人口总量来看,因酒而生的悲剧最多。一天适量饮酒一两次对大多数人来说并无大碍,无助于你实现痛苦目标。如果你对酒精有家族遗传的嗜好和依赖,沾上一点点,也能让你慢慢堕入传说中的绝地深渊。

为了达到最佳效果,一餐至少要喝上一杯葡萄酒。酒精是一种抑制剂,所以,即使它不影响你生活的其他方面,也会成为你情绪的隐性抑制因素。一个人的“酒风”,最常见的似乎有以下两种模式。

1.稳定式:每天或几乎每天喝一小杯,逐渐增加到超常的频次和用量。

2.交替式:平时有节制或禁酒,偶尔开怀畅饮,一醉方休。

两种方法都不太奏效,不过第一种方法更容易产生喝上瘾的附加效果,这样你想戒除酒瘾会更痛苦。

饮酒过量对你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影响。比如,它会麻醉大脑的抑制通路,这个作用就是酒对害羞胆怯人士的魅力所在。喝了酒,他们就可以放松身体、不拘礼节、敞开胸怀(有时是敞开胸膛)、畅所欲言。这对实现我们的目标有潜在的好处。在社交场合,要让活动正常进行,礼节约束是很重要的。看到朋友的装扮,听到他人的政治言论,有时我们特想揶揄嘲讽一番,但是限于场合,拘于礼节,我们克制了自己的冲动。要是你喝高了(麻烦的是你不知道喝多少酒才算喝高),酒精会让你忘乎所以,信口开河。结果可想而知:阴沟翻船,人设崩塌。

酒精会降低自我反思能力。在酒精的作用下,我们会觉得自己工作业绩突出,聚会表现幽默,开车车技一流——但其实只是自我感觉良好而已。有些人没能变得更痛苦,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头脑清醒,感觉自己可能逾越界限的时候,本能地接受了反馈,把自己拉了回来。若给他们灌上足够的酒精,他们就看不到界限在哪里,也会莽撞地往前冲。

长远来看,酒精依赖可以搜刮生活的任一角落,强化痛苦的每个环节,加快堕落的每个步伐。它可以影响睡眠、毁掉事业、终结友情、破坏婚姻、教坏孩子,最后让你倾家荡产,原本好好的生活都可以毁于酒精。

其他麻醉性药物呢?本书篇幅有限,无法一一描述禁药单上所有物质带来的堕落可能性。总体而言,它们“毁人”的模式与酒精相近——只是增加了非法性及其带来的违法后果这一额外“福利”。

不过还有一种物质值得考虑,此物也是合法的,那就是咖啡因。敏锐的观察家发现,北美地区城市里咖啡店的密度在近几十年暴增,他们预计,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下去,20年内其他业态将不复存在。

咖啡因能激起一种压力反应:愤怒和焦虑。用量小的话,对大多数人来说不会造成影响,只有提神醒脑的作用。一旦形成了牢固的习惯(每天3杯咖啡足矣),焦虑、愤怒就可能加重。它甚至能使你突发恐慌,或突然暴怒。更多时候,你会体验到一种折磨人的不适和焦躁。

另外,如果你喝得够多(不管是酒,还是咖啡),那你一般必须保证一直在厕所周围100多米的范围之内活动。方法5 争做“屏奴”

降低情绪水平有时候是个积极的过程,但更多时候本质上是消极的,也就是说,这是个“不要去做什么”的问题。不做某件事,就意味着要做其他事。坐着不动是很无聊的,最后你会坐不住。打坐禅修只会让你没那么痛苦,所以你得做点别的事。幸运的是,当今社会庞大的媒体产业强势崛起,能轻易占据你的大脑,助你打发时间、消磨生命。

比如电视,有些人看电视的时间大大长于跟家人朋友交流的时间。据说抽烟可减寿10年,但是光靠抽烟减寿怎么够呢?一周看34个小时的电视(美国人的平均水平)能消耗一个人30%醒着的时间——相当于普通人23年的寿命。电视看这么久,好像无聊得难以忍受,但是看多了就习惯了。它可以一点点地蚕食你的生命,到时候你就真的以为,没时间去做任何有助于改善情绪的事,比如读书、学习、锻炼、做公益活动、见朋友、陪家人、做饭菜、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等。

如果你一天睡8个小时,一周就有112个小时醒着,其中34个小时看电视,那你就还有78个小时。这78个小时有可能在不经意中被用来提升幸福感。如果你再也受不了真人秀,那眼前有个更好的选择:上网。美国人平均上网时长为每周26个小时(可能更长,不同的调查有不同的结果)。调查明确排除用于工作事务的上网时间,所以那26个小时基本上都是自主上网的娱乐时间。

上网做些什么?这方面你好像不用别人教。不过,这里有些建议,你不妨考虑一下:

·没完没了地浏览网络花边新闻,比如比利时政客性丑闻之类,并自信地认为,你这是在增长知识、丰富生活。

·随时更新你的社交媒体,告诉人们你生活的重要信息,比如中饭吃了什么,刚得感冒有什么症状等。转发分享别人刚传上来的可爱猫咪视频。

·一页页不停地浏览网页,追踪过时的逸闻趣事,比如《8个就够了》(Eight is Enough)演员的名字、代纳尔出场的日期等。

·看小视频,例如“玛丽安电臀舞火了”“如何用奶酪做黏土动画片”等。

·欣赏以上内容下面的琐碎评论,特别注意其中的错别字。自己模仿着写些评论。

上网有太多的事你可以做。

不过现在一周还有52个小时。玩个电脑游戏怎么样?游戏产业可是比电影业更赚钱的行业,美国12~24岁的人平均每周玩游戏13个小时。“重度痴迷玩家”占玩游戏人群的4%,每周玩游戏48个小时3以上。玩游戏的人群在不断扩大,大型游戏制作公司聘请专家,专门研究如何吸引女性、儿童、老年人玩电脑游戏,研究如何让他们把时间花在射杀别人的网络化身上。电脑游戏爱好者乐此不疲,但很多电脑专家不愿在游戏公司工作,不愿长时间盯着屏幕。

人们曾一度认为新媒体会取代旧的电子娱乐,把以前人们看《家有仙妻》(Bewitched)的时间抢占过来,可惜没有。电视节目的收视率仍然相当强劲,如果把网络电视的观看情况也算进来,则更为可观。电脑游戏和网络并没有替代电视,它们挤占的是人们社会交往、家庭聚餐、户外活动的时间。在加拿大,受管控的荒野区域一年比一年更容易进去,因为申请的人越来越少。去的人少,也许是因为在独木舟里打《魔兽世界》太难了吧。

小算一下:52小时减去13小时等于39小时。再加一份工作,这样我们就成功地消灭了所有不拿工资的醒着的时间。这样安排时间会不会有变得更充实快乐的风险?好像没有,因为没有研究表明,玩电脑游戏、网上冲浪、看肥皂剧能提升情绪充实生活。我们发现,要走上痛苦之路,你并不需要“走”上去,坐着就可以了。你必须呆坐着,出神入定,盯着前面闪烁的屏幕,屏幕上的东西包罗万象、至关重要,你根本没时间去想别的事。

你不妨算一算每周看屏幕自娱自乐的时间比例。这也简单,你把一周的屏幕时间加起来(看电视时间+非工作上网时间+打游戏时间),再用它除以一周的工作外非睡觉时间(168个小时-睡觉时间-上班时间)。比如,看电视每天3个小时,上网每天2.5个小时,打单机电脑游戏一周2个小时,躺床上每天8个小时,上班一周40个小时。列个算式:[(3×7)+(2.5×7)+2]/[168-(8×7)-40]=40.5/72≈0.563,也就是说约56.3%的休闲时间你在看屏幕。不错,每周你还有31.5个小时不看屏幕。把你的屏幕时间在美国平均水平的基础上再往上涨一点,达到62个小时,这样你就几乎没有业余时间去做其他的事了,也就不用担心可能一不小心提升了幸福感。

还有什么事比这更容易呢?方法6 想买就买

细细体会一下各种消费广告,不难发现,它们都在向你传递一个信息——购物是通向幸福之路。照这个逻辑,你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简单朴素、不重物质享受的生活方式是通向痛苦的正确道路。

这就大错特错了。

实际上,要获得痛苦,关键在于避免一不小心走上充实生活的道路,而要避开充实的生活,最好的办法就是让物质追求占据你的时间(还有钱包)。在这方面,人的自然本性很乐意配合。看看在你面前招摇过市的广告宣传,注意一下布满大街、塞满大楼、琳琅满目的广告牌、海报、宣传单。你的小心脏会像小狗看到了奶酪,激动得怦怦跳。那件毛衣!那台乘坐式割草机!那瓶法国香水!那个有六脚烤肉架的烧烤箱!你全都想要。

社会的消费贪婪有什么影响?如果10年前你想投资个人存储行业,那你就想对了。以前存储柜深受富裕的货物囤积者的喜爱,现在它已经变成主流必备物品。因为家里已经塞满了他们不需要的东西,人们越来越多地寻找户外堆场,用于堆放他们不用的宝贝物件。单在美国就有约2.1亿平方米的个人仓储面积,相当于曼哈顿面积的3倍多。

我们为什么买这么多东西?获取物质财富的行为往往揭示了一个人寻求幸福的秘密路线:“买了这个充气船,我就会常去湖边游玩,

这样,我就可以带女儿一起去钓鱼,

这样,我们母女关系会更好,

这样,我的生活就圆满了。”

毫无疑问,大多数人可以列举出某些他们购买的东西,给他们带来了某方面的快乐——也可以列举出很多没有用的东西。拿我自己来说,我一时冲动花600美元买了个沙发,想着夏天午后可以躺在上面读普鲁斯特的小说,最后发现这600美元其实打了水漂;而我花20美元买个二手卡车管道,用来排水到旁边的河道,这20美元却花得值。

问题不是花多少钱买多贵的东西,而是我们对物品用途的预期。你真以为大部分放到储藏柜里的东西都是你快乐的源泉吗?这不可能。我们人类的心理构造有问题,在正确预判方面十分糟糕。

如前文所述,丹尼尔·吉尔伯特在《撞上快乐》一书中指出,人们普遍根据某个行为能否带来快乐,来对这一行为做决定。不幸的是,我们正确预判未来的能力很差,差得惊人。很多人买奔驰轿车,不只是看中德国的汽车制造技术,更是以为买这个车能带来好心情,而且这种好心情会一直持续下去。“这车要花掉8万美元,不过真的让我很舒心,而且这车能开8年——1万美元买1年的好心情,也划算。”

这样的预判有个可爱之处:它完全是可验证的。“你觉得它能给你带来多大快乐?好吧,去买吧,看看会怎么样。”很多调查研究的结果表明,人们真的跟他们预想的一样满意,但是好景不长,买东西的快乐有时只能维持一个星期,有时是一两天,这要看人们买的是什么。突然间你会觉得,8万美元只维持了一个星期的优越感,好像真的不便宜。

瑞士裔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一书中写道:“不再欣赏某物,那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买回来。”(最近我在工作室提起这句话,参与讨论的一位女性成员脱口而出:“不再欣赏某人,就嫁给他。”)德波顿说得没错,一幅在世界各地巡展受人欣赏崇拜的名画,是永恒的快乐源泉和渴求对象,但要是把它买回来,挂在前厅,那它一下子就变成了没人搭理、沾灰蒙尘的装饰品。

这其中的关键点是:试图通过购物获得精神情感的满足,必然是徒劳的折腾;为实现我们的目的,这又是一个绝好的方法,因为从长期来看,它能培养痛苦。带着期望,坚持不懈地追求一个个目标,结果一次次地失望而归,还有什么比这更痛苦的呢?消费主义带来的痛苦,远不止徒劳无望,它还意味着资金和资源的外流。我们努力奋斗,得来的却是财富的陷阱,最后还比原来更穷了。妙!方法7 买不起也买

百余年前,在查尔斯·狄更斯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中,目光短浅的米考伯给我们指明了一条通往痛苦的道路:让你花的钱比你挣的钱多。“年收入20英镑,年花销19.6英镑,皆大欢喜;年收入20英镑,年花销20.6英镑,愁眉苦脸。”

几年前,一位经济困难的客户告诉我,她在当地购物中心看到一样东西很想买,但下不了决心。“我还有500美元。”她说。买不买?她犹豫不决。

当时我就想,只有500美元在口袋,再想买东西,也许不太明智。没想到我完全误解了她的意思。其实她一分钱也没有,只是在信用卡上还有500美元的透支额度。她的个人账户余额不是正几百,而是负几千——她正在思考如何把它降得更低的智慧哲学。作为一个苏格兰会计的儿子,我使尽全身气力才忍住没有惊声尖叫起来。

我要声明一下,痛苦并不是这位女士的目标,而且她很大一部分的焦虑是由她的经济状况引起的,她感到因此失去了行动自由——不敢换工作、换房子,不能外出旅行,无法应对紧急需求。信用卡就是她的手铐脚镣。从我们的角度来看,要想生活更糟糕,信用卡就是条绿色通道。

都说有钱买不到幸福,但是没钱肯定能买到痛苦。即使生活相对安逸、有房有家、不愁吃喝,那也还有机会感受到没钱的痛苦。越接近个人经济红线,让你感到痛苦的压力就越来越大:

·付不起话费、电费、水费、房租……

·债主开始要账了……

·要开始节衣缩食了……

也许最大的压力是一种万劫不复的末日感——感觉无论当前状况多么良好,任何时候都可能毁于一旦。

钱也许买不到幸福(没有“幸福”这个商品),但钱一定能买到免于经济恐慌的自由。

想象一下,你栖足于枝头,树枝悬于湍急的河流之上。树枝末梢,河中心激流之上,一幅美景吸引着你。鬼使神差,你一寸寸地往外挪,耳边传来哗哗的流水声,似乎还有咔嚓的断裂声。此时风和日丽,你身上还没沾到一滴水,但突然意识到接下来的灾难,恐慌和痛苦一下子笼罩着你。

另一位来做治疗的客户被辞退(未走程序,直接被炒鱿鱼)之后长期处于失业状态。后来他时来运转,很快就找到了一家大公司的管理岗位。在这个位置上干了几个月之后,他跟我说,现在挣的钱多到不知道怎么花。

我的建议取决于你想追求的方向。就他而言,目标是让生活更快乐、更稳定,所以我跟他说:“不要觉得自己有钱。”失业期间他耗尽了积蓄,因此他缺少一个抵御职业焦虑的生活堡垒:一旦再次失业,他没有能维持至少6个月正常生活的资金。用一首流行的乡村音乐里的歌词来说,这就叫“没工作也要混”的钱。

如果他是咱们寻求痛苦队伍中的一员,那我的建议就很不一样了。我会要他“假定将来的收入一定能赶上甚至超过现在的花销,心存这个信念,想买就买。多花钱、多借钱,把透支额度提上去,然后把它全部用完——钱不就是拿来花的吗?”这样即使有高工资、好工作,痛苦也会找上门来。欠债是产生不幸的必经之路。“等等,”你有可能有意见了,“我又不会天女散花地撒钱,我只是买我很想买的东西,收获了快乐,不就减轻了欠债的痛苦吗?”没错,但这种快乐只能维持一小段时间,而债务像钻石一样,永久保值,而且它是可以传递的馈赠。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