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益智篇)(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7 12:03:49

点击下载

作者:郑成刚

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论语(益智篇)

论语(益智篇)试读:

论语

(益智篇)

作者:郑成刚

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05-01

ISBN:7560128904

本书由大华文苑(北京)图书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论语《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孔子死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辑录而成。《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关于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等各个方面的言论,是儒家学派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也是了解中国文化绝对不可不读的作品。宋代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它在历史上的崇高地位。

学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释义】孔子说:“学习知识时常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释义】孔子说:“花言巧语,表面和善,这种人很少是有仁德的。”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释义】曾子说:“我每天反省自己三次:为别人办事没有尽心吗?与朋友交往不守信用吗?老师教过的知识没有复习吗?”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tì),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释义】孔子说:“年轻人在家孝敬父母,在外敬爱兄长,做事要谨慎,说话要诚实,要广泛爱护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之后,如果还有精力,就去学习文化知识。”

子夏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释义】子夏说:“与朋友交往,说话一定要讲求信用。这样的人即使自谦说没有读过什么书,我也一定说他是读过书的。”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dàn)改。”——《论语·学而》【释义】孔子说:“君子如果不庄重,就不会有什么威严,这样学习的知识就不会牢固。把忠信放在重要的位置,不要和那些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犯了错误不要害怕改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论语·学而》【释义】有子说:“礼仪的作用,以和为贵。过去的圣明君主治理国家之道,就是以崇尚礼为美,大小事情都从这样的原则出发。”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论语·学而》【释义】有子说:“与人有信约,符合了义,说的话才有可能实现;对别人尊重恭敬,符合了礼,才有可能免受侮辱。依靠可亲的人,才有可能靠得住。”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子言,就有道而正焉(yān),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释义】孔子说:“君子吃饭不要求饱,居住不讲究舒适,办事迅速敏捷,说话谨小慎微,能时常向道德高尚的人学习并改正自己的缺点,这样做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子贡曰:“贫而无谄(chǎn),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释义】子贡问道:“贫穷了而不卑恭屈膝,富贵了而不骄奢(shē)淫(yín)逸,做到了这一点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还不如贫穷而快乐,富贵而崇尚礼仪那样的人。”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释义】孔子说:“不害怕别人不了解你,害怕的是你不了解别人。”

为政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释义】孔子说:“用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为政者就像北极星一样,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许多星辰都环绕在它的周围。”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释义】孔子说:“用法制政令来治理,用刑罚来整治,人民虽然能想法逃避刑罚,却不懂什么是耻辱;用道德教化来治理,用礼仪制度来约束,人民就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会自觉地改正错误。”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释义】子游问怎样做才叫孝。孔子说:“现在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奉养父母就行了。试想狗、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对父母不诚心孝敬,那养活父母和饲养狗、马怎样去区别呢?”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哉(zāi)?人焉哉?”——《论语·为政》【释义】孔子说:“看看他干些什么,观察他达到目的的方式方法,再考察他安心于做什么。那么,这个人的品质怎么能隐瞒得了呢?这个人的品质怎么能隐瞒得了呢?”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释义】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而能从中领悟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释义】孔子说:“君子团结众人而不结党营私,小人结党营私而不团结众人。”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ɡ),思而不学则殆(dài)。”——《论语·为政》【释义】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懂得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而不懂得学习就会很危险。”

子曰:“由!诲(huì)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释义】孔子说:“子路,我跟你说的话你知道吗?知道的东西就说知道,不知道的东西就说不知道,这样的人才算是聪明的。”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释义】鲁哀公问道:“怎样做老百姓才能心服呢?”孔子回答说:“选拔正直的人,位置安排在不正直的人之上,老百姓就心服了;选拔不正直的人,位置安排在正直的人之上,老百姓就不心服。”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ní),小车无(yuè),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释义】孔子说:“作为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那怎么可以。就像大车上没有安横木的,小车上没有安横木的,如何能行走呢?”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chǎn)也。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释义】孔子说:“不是自己应该祭祀的鬼,却去祭祀它,这是谄媚。遇到自己应当去做的事情而不去做,这就是没有勇气。”

八佾

(yì)

孔子谓季氏:“八佾(yì)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释义】孔子谈论季孙氏时说:“季孙氏在家庙的庭院里表演八佾的舞蹈,这种违背礼法的事他都忍心做得出来,还有什么事不能忍心做出来呢?”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释义】孔子说:“做人没有了仁爱之心,礼仪对他有什么用呢?做人没有仁爱之心,音乐对他有什么用呢?”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释义】孔子评价《韶》乐时说:“形式优美,内容也很好。”评价《武》乐时说:“形式优美,内容却不够好。”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论语·八佾》【释义】孔子说:“处于高位的人,对待下属不能宽宏大量,行礼时不能恭敬严肃,居丧时没有悲痛哀伤的表情,这种行为我怎么能看下去呀!”

里仁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释义】孔子说:“居住的地方要有仁德才好。如果挑选不行仁德的地方居住,哪里算得上聪明呢?”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wù)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diān)沛(pài)必于是。”——《论语·里仁》【释义】孔子说:“富有和尊贵,是人们希望得到的。不以正当的方式得到,君子是不接纳的。贫困和低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不是用正当的抛弃,君子是不摆脱它的。君子离开仁,如何成就美名?君子不会在片刻之间违背仁德,就是在仓促急迫之间也一定要实行仁德,在颠沛流离之间也一定要实行仁德。”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论语·里仁》【释义】孔子说:“人有各种类型,什么类型的人,犯什么类型的错误。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能知道他的精神境界如何了。”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释义】孔子说:“早上懂得真理,晚上就死掉也可以。”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于议也。”——《论语·里仁》【释义】孔子说:“读书人如果有志于追求真理,却以穿破衣服、吃劣质食物为耻辱,这样的人是不值得与他讨论真理的。”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释义】孔子说:“君子对天下的事情,无所谓一定要怎样去做,无所谓一定不要怎样去做,只要与正义为伍就可以了。”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释义】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心里就应该进行自我反省。”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释义】孔子说:“侍奉父母,如果发现父母有不对的地方,就应该婉转地规劝;如果父母没有听从的意思,仍应当恭敬侍奉,不要冒犯他们。尽管内心忧虑,对父母却并不怨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释义】孔子说:“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出远门,如果外出,也要有一定的目标。”

公治长

宰予昼寝(qǐn)。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也。于予与何诛(zhū)?”——《论语·公冶长》【释义】孔子的学生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一样的墙不能粉刷。对于宰予这样的人我还有什么可以责备的呢?”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释义】子贡问孔子:“为什么孔文子的谥(shì)号是‘文’呢?”孔子说:“他聪敏好学,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所以谥号是‘文’。”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释义】孔子评论子产说:“他具有君子的四种品行:自己的行为显示得谦逊,侍奉国君谨慎,养育百姓有恩惠,役使百姓合乎道义。”

子路曰:“愿车马衣裘(qiú)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论语·公冶长》【释义】子路说:“我愿把自己的车马皮衣与朋友共同使用,即使被用坏了,也绝不后悔。”

雍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dān)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释义】孔子说:“颜回的品德多么好啊!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一般人忍受不了这种困苦忧愁,而颜回却不改他的快乐。颜回的品德多么好啊!”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释义】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采就显得粗陋,文采胜过了质朴就显得花哨,只有两者搭配适宜,才是君子。”

述而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释义】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教育别人则不感到厌倦,我哪一点做到了呢?”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fěi)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释义】孔子说:“教育学生,不到他想明白而难通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一个方面,他不能由此推出其他几个方面的,我就不再教他了。”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ɡōnɡ)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释义】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起胳膊当枕头,乐趣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取得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释义】发愤读书,以致忘了吃饭;把学习作为最快乐的事,以致忘记了忧愁;即使年纪将老,也全不在意。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释义】孔子说:“有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就一定有可能做我老师的人,我要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对于一些不好的地方,就用来检查自己,以利于自己改正。”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qī)戚。”——《论语·述而》【释义】孔子说:“君子心地光明磊落,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

泰伯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xǐ),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dǔ)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论语·泰伯》【释义】孔子说:“只是恭敬却不知礼,就劳而无功;只是谨慎小心而不知礼,就会畏畏缩缩;只是勇猛而不知礼,就会作乱;只是心直口快,而不知礼,就会说话尖酸刻薄。在上位者如果能用深厚的感情对待亲族,老百姓就会走向仁德;在上位者如果能不遗忘故旧。老百姓待人就不会冷淡无情。”

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biān)豆之事,则有司存。”——《论语·泰伯》【释义】曾子说:“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候,他说的话是善良的。在上位的人在为人之道上应注重三件事:使容貌谦和严肃,别人对你就不会粗暴和放肆;使脸色端庄正派,就容易使人相信;说话时注意言辞和口气,别人对你就不会粗野和背理。至于礼仪的细节,自有主管的官吏去办。”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论语·泰伯》【释义】曾子说:“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附给他,可以把国家的命运委托给他,遇到安危存亡的紧要关头而能保持自己的节操———这种人是君子吗?可以称得上是君子啊!”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hónɡ)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释义】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而且前途遥远。他们把行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不重大吗?他们奋斗到死才停止,难道不遥远吗?”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释义】孔子说:“坚定信念,努力学习,誓死守护自己坚信的真理。有危险的国家不进入,有祸乱的国家不停留。天下太平,就出来做官,天下混乱就隐退。国家政治清明,而自己却贫贱,是耻辱的;国家政治黑暗,而自己却富贵,也是耻辱的。”

子罕

子绝四:毋(wú)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释义】孔子没有这四种缺点:不臆测,不武断,不固执,不主观。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yùn)椟(dú)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论语·子罕》【释义】子贡说:“假如这里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放在柜子里收藏起来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它呢!”孔子说:“卖掉它!卖掉它!我正等着识货的商人哩!”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释义】孔子站在河岸边,感慨地说:“一切都像流水一样,昼夜不停地飘逝了。”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kuì),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释义】孔子说:“比如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可以堆成,可是停止了,那是我自己停止的。又比如在平地上堆土,虽然才倒下一筐土,但决心前进,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子曰:“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释义】孔子说:“军队可以使它丧失主帅,一个普通百姓,却不能强迫他被弃自己的主张。”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释义】孔子说:“到了天气寒冷的时候,才能看出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先进

子曰:“孝哉闵(mǐn)子骞(qiān)!人不间于其父母兄弟之言。”——《论语·先进》【释义】孔子说:“真孝敬啊,闵子骞!他的父母兄弟夸奖他孝顺的话,别人听了,也从没有挑剔(tǐ)的。”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如死?”——《论语·先进》【释义】子路问怎样侍奉鬼神。孔子说:“没能把人侍奉好,哪能谈侍奉鬼神呢?”子路又问:“我大胆地请问,死是怎么回事?”孔子说:“生的道理还没弄明白,怎么能知道死呢?”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释义】子贡问:“颛孙师(子张)和卜商(子夏),哪一个好一些?”孔子说:“子张办事过头,子夏办事又赶不上。”子贡说:“既然这样,是子张好一些了?”孔子说:“办事过头或赶不上同样不好。”

颜渊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释义】孔子说:“君子帮助别人成全好事,不帮助别人成全坏事。小人的做法正和君子相反。”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释义】季康子向孔子请教政治问题。孔子回答说:“政治就是使人们走正道。您带头走正道,谁还敢不走正道呢?”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论语·颜渊》【释义】子贡问孔子如何交朋友。孔子说:“提出忠告并且好好地引导他,不听就停止,不要自讨没趣。”

子路

子曰:“……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论语·子路》【释义】孔子说:“……刑罚制度使用不当,老百姓就会手足无措。所以君子确定的名分一定要有说出来的理由,说出来的理由一定要可以实行。……”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释义】孔子说:“执政者品行端正,就是不发布命令,百姓也会照着去做;执政者品行不当,即使发布命令,百姓也不会听从。”

子夏为莒(jǔ)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释义】子夏做了莒县的长官,他问孔子怎样处理政事。孔子说:“不要求速成,不要贪图小利。想求速成,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就办不成大事。”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释义】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声附和,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讲求和谐。”

宪问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释义】孔子说:“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能说出有价值的言语;说出有价值言语的人,却不一定品德高尚。精神境界高尚的人,一定勇敢;勇敢的人,却不一定精神境界高尚。”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释义】孔子说:“古代读书人学习的目的,在于提高自己的学问道德;现在读书人学习的目的,在于向别人炫耀。”

卫灵公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释义】孔子说:“志士仁人,不因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只有勇于牺牲来成全仁德。”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释义】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对将来的考虑,必定会有近期的忧患。”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释义】孔子说:“自身要求严格,不要对别人过于苛求,这样就会远离怨恨。”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释义】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因为某人说话动听就提拔他,也不因为某人品性不良就不听他的好建议。”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释义】子贡问道:“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的吗?”孔子说:“恐怕就是恕吧!它的意思是,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卫灵公》【释义】孔子说:“花言巧语,会败坏道德。小事上不能忍耐,就会坏了大事。”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释义】孔子说:“犯了错误不改正,这才叫真正的错误。”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něi)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释义】孔子说:“君子致力于学道,不谋求衣食。耕田,常有挨饿的时候;学道,能够做官得到俸禄。君子只担心学不成道,不担心贫穷。”

阳货

子曰:“乡愿,德之贼也。”——《论语·阳货》【释义】孔子说:“那种不得罪人的好好先生,是败坏道德的小人。”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论语·阳货》【释义】孔子说:“在路上听到的传闻,不加证实就四处传播,从道德上来讲是应该抛弃的。”

子张

子张曰:“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jīn)不能。”——《论语·子张》【释义】子张说:“有品德的人,尊敬贤德的人而包容众人,称赞人好的一面,而体谅人不足的一面。”

大学

《大学》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传闻是孔子门生曾参所作。曾参又称曾子,字子舆。春秋末战国初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费县)人。总结了先秦儒家的伦理政治思想,系统地阐述了儒家修身致道的原则及步聚。以人的修身为核心,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格物、致知、态意、正心为修身的方法。认为,治国平天下应以德为本。

第一章 “经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译文】大学做学问的目的是:发扬先天固有的德性,革新旧的思想和习气,以求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译文】知道所应达到的理想境界是“至善”,而后才能有确定的志向,有了确定的志向,而后才能内心宁静,内心宁静而后才能泰然安稳,泰然安稳而后才能行事思虑周详,行事思虑周祥而后才能达到最好的理想境界。

世上万物都有根柢(dǐ)和末梢,天下万事都有结局和发端,能够明白它们的先后次序,那么,就能够接近这《大学》的原理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译文】古时候想要把彰(zhānɡ)明的天赋从个人推广到天下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族;要整治好自己的家族,先要提高自身道德修养;要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先要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先要使自己意念真诚;要使自己意念真诚,先要招致自己的良知;要招致自己的良知,先要摒(bìnɡ)除物欲的蒙蔽。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译文】摒除物欲的蒙蔽而后良知觉醒,良知觉醒而后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自身道德;修养自身道德而后才能整治自己的家族,整治自己的家族而后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国家治理好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到平民,都是要把修养自身道德作为根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译文】一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败坏,却要他整治家族、治理国家、使天下太平,那是不可能的。他所尊重的人轻视他,他所轻视的人却尊重他,这样要达到整治家族、治理国家、使天下太平,那是从来也没有过的。

第二章 释“明明德”

《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译文】《康诰》说:“能够彰明德性。”《大甲》说:“经常顾念上天赋予的德性。”《尧典》说:“能彰明伟大德性。”都是要彰明自己内心的美德。

第三章 释“新民”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译文】商汤的《盘铭》说:“如果有一日自己焕然一新,就能日日焕然一新,每日都焕然一新。”《康诰》说:“鼓舞人们自新。”《诗》说:“周国虽然是一个古老的诸侯国,但它秉(bǐnɡ)承天命自我更新。”因此君子每时每刻都应自我革新。

第四章 “止于至善”

《诗》云:“邦畿(jī)千里,维民所止。”《诗》云:“缗(mín)蛮黄鸟,止于丘隅(yú)。”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译文】《诗》说:“京都附近方圆千里,是百姓居住的地方。”《诗》说:“小小的黄鸟儿,停息在那山丘上。”孔子说:“啊,黄鸟儿都知道它应该栖息的地方,人怎么可以比不上鸟儿呢?《诗》说:“严肃恭敬的周文王,他光明的美德啊人们无不崇敬。”做国君的言行要做到仁爱,做臣下的言行要做到恭敬,做儿女的言行要做到孝顺,做父亲的言行要做到慈爱,与国人交往言行要做到坚守信义。《诗》云:“瞻(zhān)彼淇(qí)澳,竹猗(yī)猗。有斐(fěi)君子,如切如磋(cuō),如琢如靡。瑟兮(xī)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兮者,恂(xún)栗(lì)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译文】《诗经》上说:“看那淇水湾湾的地方,青青的竹子婀娜茂盛,那个文采的君子,像角牙般地切磋过,像玉石般地琢磨过,庄重开朗,武毅刚强。气宇轩昂,堂堂皇皇,那个文采的君子,永远不能让人遗忘。”“像角牙般地切磋”,是指君子的精研求学;“像玉石般地琢磨”,是说君子的实践道德,如磨光玉,磨平石;“庄重开朗”,是说内心谨慎;“武毅刚强”,是说仪表威严;“那个有文采的君子,永远不能让人遗忘”,是说君子道德已极盛大,达到最善的境地,这样,人民是终生不会忘记的。《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译文】《诗经》上讲:“啊啊!前代的君王,不能让人遗忘。”后贤后王都效法他,如其敬重贤者,亲爱亲人,让后世的民众都能享受他们的欢乐,获得他们的利益。所以,前王虽然过世,但人们终不能忘记他。

第五章 释“本末”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译文】孔子说:“审理案件,我和别人一样(尽量断得公平正直)。一定要使诉讼之类的事绝迹了才好。”要使刁诈不实的一方不敢尽情地编造谎言,要使民心畏服,这就叫做知道根本。

第六章 释“格物致知”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译文】这就叫做认识根本的道理。这就叫做认识的彻底,即是进入“知”的最高境界。

第七章 释“诚意”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译文】所谓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如同厌恶污秽的气味那样厌恶邪恶,就如同喜爱美丽的女子那样喜爱善良。只有这样,才能说自己的意念诚实,心安理得。所以道德修养高尚的人必须谨慎地对待独处的时候,使自己规行矩步。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yǎn)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译文】小人闲居独处时,什么坏事都会做出来。一见君子,他就觉得自己的行为不好,遮遮掩掩,企图把不好的方面掩藏起来,而将好的方面显露出来。但在别人看来,总好像看见他的肺肝一般,明白他是坏人而不是好人,这样的遮掩又有什么好处呢?这就叫心有诚意,自然会流露出来,所以,君子在独处时应该谨守道德才是。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高润屋,德润身,心宽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译文】曾子说:“十几双眼睛在盯着他,十几只手在指责他,这不是很严厉的吧?”有钱人,房间装饰得很华丽;有道德的人,心广体胖,气宇不凡,所以君子务必要诚实其心意。

第八章 释“正心修身”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tí),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译文】所谓修养自身品德,在于端正自己的内心。自身有所愤怒,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有所畏惧,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有所逸乐,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有所忧患,内心就不能端正。心思不能集中,看东西就像看不见,听声音就像听不见,吃东西也不知道滋味。这就是说:修养自身品德在于端正自己的内心。

第九章 释“修身齐家”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译文】所谓整治自己的家族在于修养自身品德,是因为人们对于自己所亲爱的人往往会有偏爱,人们对于自己所厌恶的人往往会偏恶,人们对于自己所敬畏的人往往会偏敬,人们对于自己所同情的人往往会偏护,人们对于自己所轻视的人往往会偏轻。因此喜欢一个人而知道他的缺点,讨厌一个人而了解他的长处,这样的人天下少有。所以有句俗话这么说:“人们没有知道自己孩子的缺点的,没有知道自己禾苗的茁壮的。”这就是说不修养自身品德,就不能够整治好家族。

第十章 释“齐家治国”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tì)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译文】所以治理国家必先整治自己的家族,自己的家族不能教育好,而能教育好别人,那是没有的事。所以君子不出家族也能成功地教化邦国。家族中讲求的孝道可以用来侍奉国君,悌道可以用来侍奉长辈,慈道可以用来指挥民众。《康诰》说:“爱护民众就像母亲爱护初生婴儿一样。”内心真诚地追求爱护民众,虽然不能完全符合,但也不会相差很远。生活中没有见过先学抚养孩子然后才出嫁的女子。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lì),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fèn)事,一人定国。

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jié)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译文】君主的家族仁爱相亲,整个邦国就会兴起仁爱相亲的风气;君主的家族谦恭礼让,整个邦国就会兴起谦恭礼让的风气;君主一人贪暴,整个邦国就会动乱。事情的关键就是这样。这叫做“君主一人能够坏事,君主一人可以安国”。尧舜用仁爱来统率天下,天下人也跟着实行仁爱;桀纣用贪暴来统率天下,天下人也跟着变得贪暴。君主号召人民实行仁爱而自己嗜(shǐ)好贪暴,人民是不会听从他的。所以君子自身具有了美德而后才能要求他人修养美德;君子自身不沾染恶习而后才能禁止他人接近恶习。自身有不合于恕道的心念,却能教育别人行恕道,从来没有这样的事。因此治理国家在于整治好自己的家族。《诗》云:“桃之夭(yāo)夭(yāo),其叶蓁(zhēn)蓁(zhēn)。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tè),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译文】《诗》说:“桃树长得多么茂盛,它的叶子光润碧绿;这个女孩儿就要出嫁,她使家人和睦相处。”自己的家人和睦相处,然后才可以教育国人。《诗》说:“兄弟之间和睦相处。”兄弟之间和睦相处了,然后才可以教育国人。《诗》说:“他的威严仪表没什么差错,可以领导四方国家。”做父亲的慈爱,做子女的孝顺,做兄长的友爱,做弟妹的恭敬,他们的言行都值得效法,然后人民才效法他。这些说明了治理好国家在于整治好家族。

第十一章 释“治国平天下”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tì);上恤(xù)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xiē)矩之道也。【译文】所谓使天下太平在于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这是因为处上位的人孝敬老人,就会兴起孝敬之风,处上位的人尊敬长辈,就会兴起敬上之风;处上位的人怜惜孤寡,民众就不会互相背弃。因此君子应该在道德上起到规范和示范的作用。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矩之道。【译文】上级做了令自己厌恶的事,不要用来对待下级,下级做了令自己厌恶的事,不要用来对待上级;前辈做了令自己厌恶的事,不要用来对待后辈;后辈做了令自己厌恶的事,不要用来对待前辈;右边的人做了令自己厌恶的事,不要用来对待左边的人;左边的人做了令自己厌恶的事,不要用来对待右边的人:这就叫做道德上的规范和示范作用。《诗》云:“乐(luò)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慎,辟则为天下(lù)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译文】《诗》说:“快乐的君子,是民众的父母。”喜欢民众所喜欢的,厌恶民众所厌恶的,这就叫做民众的父母。《诗》说:“那巍峨的终南山啊,层峦叠嶂多么危险。光明显赫的尹太师啊,人民都惟你是瞻。”统治国家的人不能不谨慎,有所偏差就会被天下百姓所诛戮(lù)。《诗》说:“殷朝还没有丧失民心的时候,还能够符合上天的旨意。借鉴殷朝,儆(jǐnɡ)戒自己,遵行大命,真不容易!”这是说统治者遵循道就会得到民众的拥护,从而会得到国家;否则就会失去民心,从而失去国家。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bèi)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译文】因此国君首先要修养自己的道德,有了美德就能得到民众拥护,有民众拥护就能得到土地,有土地就有财富。有财富就有国家的用度开支。美德是根本,财富是末梢。如果国君表面讲道德内心重财富,就会争民财而夺民利。因此聚敛财富人民就会离散,施散财富人民就会凝聚。因此说出背理的话就会受到背理的对待,聚敛背理的财富,就会背理而失去财富。《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译文】《康诰》说:“惟独天命是无常的。”君主行善道就得天命;不行善道就失去天命。《国语·楚语》说:“楚国不以白珩(hánɡ)璧玉为宝,而是以观射父和左史倚相两个善人为宝。”舅犯说:“出亡在外的人没有什么宝,就是以仁亲为宝。”《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chì)若自其口出。(shí)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娼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译文】《秦誓》说:“如果有这样一个臣子,他忠诚老实而无一技之长,心胸宽广而能包容一切:别人有技艺,就像自己有技艺;别人有美好德行,他衷心喜欢,一如自己口中说出那样。这种人真的能包容一切,因此能保护我的子孙和百姓,而且能为我的子孙和百姓谋利益。如果别人有技艺,就嫉妒厌恶他;别人有美好的德行,就压制阻止使他不能上达于国君。这种人确实不能容人,因此不能保护我的子孙和百姓,要是重用这种人,那就太危险了。”

唯仁人放流之,迸(bènɡ)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译文】对于这种妒嫉的人,只有仁德的人能够流放他们,把他们驱逐到夷狄(dí)的地方,不使他们和中国同教化。这叫做只有仁人能够爱人,能够恶(wù)人。见到贤德的人不能举用,即使举用了也不能放到前列就位,这只好怨命运了。见到不善的人不能辞退,或即使辞退了而不能远离开,这就是过错了。喜欢别人所不喜欢的,讨厌别人所爱好的,这叫做违反人性,这样灾祸必然要加到自己身上来。所以君子处事重要的一条就是:凡事必须依据忠信来求得,骄傲跋(bá)扈(hù)就要失败。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译文】创造财富有大原则:生产财富的人多,消耗财富的人少,掌管财富的人勤快,耗用财富的人节俭,这样国家财富就可以经常保持充足。有仁德的人用财富发扬自身德行,没有仁德的人用生命聚敛财富。没有处上位的人爱好仁德而处下位的人不喜欢道义的,没有喜欢道义而不能把事业进行到底的,没有府库中用仁德得来的财物最终不属于自己的。

孟献子曰:“畜马乘(shènɡ)不察于鸡豚(tún),伐冰之不家不畜牛羊,百乘(shènɡ)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译文】孟献子说:“喂养四匹马来拉车的大夫家族,就不管喂鸡养猪的事了;能够凿冰来保存遗体的卿大夫家族,就不喂养牛了;拥有百辆兵车有封邑采地的卿大夫家族,不豢(huàn)养能聚敛财富的家臣,与其有能聚敛财富的家臣,宁有可盗窃主人财物的家臣。”这是说国家不能以财富为利,要以道义为利。治理国家的人专门聚敛财富,一定是听从小人的教唆(suō)。治理国家的人想要治理好国家,却让小人来治国,那么灾难祸害将一起降临,国君虽然有好的愿望,也无可奈何了。这就是说国家不能以财富为利,要以道义为利。

中庸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关于《中庸》的作者,司马迁、郑玄、程颐、朱熹等人都认为是子思所作。子思(前483—前402),姓孔,名伋,字子思,孔子的孙子。《中庸》的思想及言论,积淀了儒家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以及人的修身养性的重要内容。其中涵盖了人的道德修养的内涵,具有不同程度的普遍意义,对于今天的人们仍有借鉴作用。

第一章 (纲领)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译文】天赋予人的品德就叫做性,遵循事物本性和运动变化的规律叫做道,使人修养遵循道就叫做教。道,不可以片刻离身,可以片刻离身的就不是道了。所以君子在没有人看见的时候也谨慎检点,在没有人知道的时候也生怕违反了道,即使在隐蔽之处,或在细小的事情上,也没有离道的表现。所以君子一人独处时也十分谨慎。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译文】喜怒哀乐的情感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就叫做中,表现出来而符合法度常理就叫做和。中,是天下一切情感和道理的根本;和,是天下一切事物的普遍原则。达到了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就其位而运行不秘,万物就各得其所而生长繁育了。

第二章 (知人)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dàn)也。”【译文】仲尼说:“君子常守中庸的道德标准,小人则违反中庸的道德标准。君子常守中庸的道德标准,表现为君子每时每地都恪(kè)守中庸之道。小人违反中庸的道德标准,表现为小人所作所为毫无忌惮。”

第三章 (正心)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译文】孔子说:“中庸可以说是最完善的道德了,然而人们是很少能够长久地实行它的。”

第四章 (正心)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译文】孔子说:“中庸的道理不能够实行,我知道原因了,这就是聪明的人做得过头,愚笨的人达不到它的要求。中庸的道理不能昭(zhāo)示于世,我知道原因了:这就是贤能的人做得过头,不贤的人又达不到它的要求。就像人们没有不吃不喝的,但很少有人知道其中的滋味。”

第五章 (修身)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译文】孔子说:“中庸的道理恐怕不能够实行了啊!”

第六章 (审问)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ěr)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译文】孔子说:“舜可算是一个大有智慧的人吧!舜喜欢向别人请教,又善于审察身边的言论,包涵别人的短处而表扬别人的长处,掌握人们认识上过与不及两个方面,取中间的意见施行于民众,这就是舜之所以能成为舜的原因吧!”

第七章 (明道)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译文】孔子说:“人们都说自己是明智的,但是在利欲的驱赶下,他们却像禽兽落入网罟、木笼、陷阱一样,不知道躲避。人们都说自己是明智的,但是选择了中庸的道理,却一个月也坚持不下去。”

第八章 (正心)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yīnɡ)而弗失之矣。”【译文】孔子说:“颜回这个人,选择了中庸之道,得到一条有益的道理,就牢牢记在心中,一刻也不忘记它。”

第九章 (正心)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译文】孔子说:“天下国家可以公正地治理,官爵俸禄可以推辞不受,雪白利刃可以踩踏而过,但恪守中庸之道却很难做到。”

第十章 (明道)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rèn)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译文】子路问怎样才称得上强。孔子回答说:“你问的是南方的强呢还是北方的强?或者是你自己认为的强?教育人们宽缓柔和,对不讲道义的人不加报复,这是南方人的强,君子就持守这种强。以刀枪为枕,以铠甲为席为卧,驰骋战场死而无悔,这是北方人的强,强悍勇武的人就持守这种强。所以君子与人平和相处而又不丧失自己的原则立场,这才是真正的强啊!君子恪守中庸之道而无偏无倚,这才是真正的强啊!国家政治清明,不因挫折而改变自己的志向,这才是真正的强啊!国家政局混乱,社会动荡不安,至死也不改变自己的道德节操,这才是真正的强啊!”

第十一章 (正心)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循世不见知而不悔,惟圣者能之。【译文】孔子说:“世间有人喜欢探索隐僻的事理,做奇异怪诞的事情,后世虽有所称述,我也不去做那样的事。君子遵循中庸之道行事,往往有人半途而废,我却不能够停止。君子依从中庸之道行事,虽然隐居不为人所知也不后悔,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到。”

第十二章 (知物)

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诗》云:“鸢(yuān)飞戾(lì)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译文】君子所恪守的中庸之道广大而又精微。匹夫匹妇虽然愚昧,也可以知道一些浅显知识,至于知识的精微之处,即使是圣人也有不知道的;匹夫匹妇虽然不贤,也可以做力所能及的事,至于达到其精妙之处,即使是圣人也有不能达到的。天地如此辽阔博大,人们对它还有不满足的地方。所以君子说起大事来,天下没有人能够承担它;说起小事来,天下没有人能够加以剖析。《诗》说:“鹞儿飞到天上,鱼儿跃入深潭。”这两句诗是比喻中庸之道上达于天下至于地。君子所恪守的中庸之道,发端于匹夫匹妇的浅近知识,推究到深奥精妙处,便昭(zhāo)著于天地万物之间。

第十三章 (笃行)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zào)(zào)尔。”【译文】孔子说:“道离人并不远,人在修道过程中故作玄妙高深,以致道远离人,这样的修道不能称为修道。《诗》说:‘砍伐斧柄啊砍伐斧柄,斧柄的样式就在眼前。’拿着斧柄来砍伐斧柄,斜起眼睛瞄一下,就觉得新旧斧柄相差还很远。所以君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直到人们改正过错为止。能做到忠恕,离中庸之道就不远了。不愿意别人施加给自己的事情,也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君子要遵循的道德有四项,我孔丘连一项也不能做到:要求做子女的要孝顺父母,我自己却不能做到这一点;要求做臣下的要忠于国君,我自己却不能为国尽忠;要求做人弟的要尊敬兄长,我自己却不能做到这一点;要求做朋友的要遵守信用,我自己却未能首先这样做。常按照道德的要求行事,常说话小心谨慎,有不足的地方不敢努力自我勉励,有长于他人的地方不敢完全显露,说话时要考虑能不能实行,做事时要考虑是不是言行一致,能够这样做,君子还能不是忠厚诚实的吗?”

第十四章 (修身)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ɡǔ),反求诸其身。【译文】君子处在他自己的位置上做他应该做的事,不羡慕本位之外的事物。处于富贵就做富贵者应该做的事,处于贫贱就做贫贱者应该做的事,身在夷狄就做夷人狄人应该做的事,身在患难中就做患难者应该做的事:这样的话,君子没有什么地方不能泰然之处。处在上位的人不欺压处在下位的人,处在下位的人也不巴结奉承处在上位的人,只是端正自身不苟求于他人,这样就不会有怨恨之心:上不抱怨天,下不责怪人。所以君子安分守己等待时机,小人则冒险企图获得侥幸。孔子说:“射箭的道理和君子行道有相似之处:箭没有射中靶心,应该反过来检查自己。”

第十五章 (齐家)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xī),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tǎnɡ)。”子曰:“父母其顺矣乎!”【译文】君子要遵循的道,就像走远路,一定要从近处出发;就像登高山,一定要从低处开始。《诗》说:“你和妻儿相亲相爱,就像弹奏琴瑟一样。你和兄弟相处和睦,和气安乐感情深厚。你建立美好的家庭,使家人快乐无忧。”孔子说:“能够这样,父母大概就称心如意了。”

第十六章 (齐家)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shěn)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yǎn)如此夫。”【译文】孔子说:“鬼神的德行,真是盛大无比啊!看它不见它的形状,听它听不到它的声音,它生养万物而无微不至无处不在。让天下的人都斋戒沐浴,穿上华丽隆重的服装,以敬奉祭祀他们。浩浩荡荡啊,鬼神好像飘浮在人们的上空,又仿佛流动在人们的身旁。《诗》说:‘鬼神的来临啊,不可度测啊,何况对他们懈(xiè)怠(dài)不敬啊!’鬼神幽微而又昭显,真实而不可掩盖,确实是这样啊!”

第十七章 (知天)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xiǎnɡ)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译文】孔子说:“舜可算得上一个大孝的人吧!他具有圣人的崇高德行,又有天子的尊贵地位,拥有普天下财物,享受宗庙中的祭祀,子子孙孙永不断续。所以具有大德的人必定会得到尊贵的地位,必定会得到丰厚的俸禄,必定会得到美好的声名,必定会得到健康和长寿。所以天地生育万物,必定因万物的质地来判断是否应该精心培养。能够栽种的就加以培育,倾斜枯萎的就让它倒下覆没。《诗》说:‘美好快乐的君子,他美德的光芒照耀四方。普施于平民百官之中,获得天神赐予的福禄。上天保佑他啊,教他福禄能久享。’所以具有大德的人必受命于天而成为天下君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