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悟(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7 17:14:17

点击下载

作者:东篱子

出版社: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人生三悟

人生三悟试读:

前言

人生旅程是短暂的,也是漫长的。一个故事是一个人生,一种角色也是一种人生,虽然人生是个很大的话题,虽然人生有许多做也做不完的事情,但当我们走到生命的终点,站在人生的尽头处蓦然回首,会突然发现一生为人谈论的话题其实只有三件事,用实际行动去做的也只有三件事,即:做人,做事,交朋友。做人,做事,交朋友是人性,人生的折射,是贯穿人生始终的线索。

每个人终其一生。还总要遇到各种问题、烦恼和矛盾,挫折和失败不可避免。面对人生的困局和障碍,不同的人会采取不同的心态和处理方法,从而也就导致有天壤之别的人生结局。

在美好的梦想和最残酷的现实之间,往往横亘一条深不见底的鸿沟,需要以正确的为人做事的方法做跳板才能一跃而过。但看似简单的事情正是大多数人无法悟到并做得好的,因为这其中包涵的道理往往更复杂、更深奥。

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的心很累,主要原因就在于我们常常徘徊在坚持和放弃之间,举棋不定。生活中总会有一些值得我们记忆的东西,也有一些必须要放弃的东西。放弃与坚持,是每个人面对人生问题的一种态度。勇于放弃是一种大气,敢于坚持何尝不是一种勇气,孰是孰非,谁能说的清道的明呢?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好东西,可越是大家想得到的东西,就越不容易为人所得。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需要有悟性,总结起来只有一句话:“思路悟清、方法悟对、心态悟平。”它几乎成了我们生活中为人处世的经典,只要按照这三条认真的去做,那么我们的人生就一定会有巨大的收获。

一本好书,如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带给我们对未来的无限的希望;如浩瀚大海中的一座灯塔,为我们指引前进的方向。“人生三悟”蕴涵人生哲理、凝结人生智慧,不仅让您开阔视野,还能让您获得宝贵的知识经验。愿它成为您人生道路上的朋友,帮助您在逆境和荆棘中勇敢前行。一悟:想做事明白,先理清思路

我们做事情都希望有一个“顺利”的结果,但这要求你首先脑子里有一个很顺的思路——事情想明白了,然后一板一眼地去做,成功的机率自然大些。一个人成功的高度跟他的出身、学历、长相、谈吐以及为人处世的方式等都有关系,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要有一个思路顺、事理明的头脑。脑子一顺,其它事不顺自顺。悟出这个道理,人生才会少走冤枉路。第一章想明白了吗?这辈子你该怎么过

一个人活得不明白,就像上海人说的“拎不清楚”,其主要标志就是瞎着急、瞎生气。这样的人往往不计后果,一意孤行,倔脾气一上来九头牛都拉不回来。这样势必迷失自己正确的人生方向。只有当你对于自己的现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目标时,你迈出的每一步才是踏踏实实的。1.我的地盘我做主,我的未来我主宰

老鼠?是的,老鼠!这两人都曾自比老鼠,但显然,这是两只非比寻常的老鼠,他们都曾与大多数人一样身处社会的底层,硬是凭着誓做一只“强鼠”的志气和对周边环境的清醒认识使自己脱颖而出。他们的经历或许能令我们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清醒的有志者才能主宰自己的未来——哪怕你只是一只微不足道的小老鼠。灰老鼠:一个从平民子弟到传媒大王的传奇

传媒之王默多克,一个响当当的人物,即使你不知其人,也应知道电影《泰坦尼克号》,对,他投资的这部电影为他带来了至少4亿美元的利润。

默多克自诩为一只老鼠,他说,“你们(指别的资本家)是实验室里的白老鼠,而我是一只灰老鼠。当灾难来临时,白老鼠往往会不知所措,而我,既使被捕鼠器夹住了一条腿,我也会咬断那条腿逃生。”

但当我们冷静地回顾这位传媒大王一生的奋斗历程就会发现,他这番议论决非卖乖之言。就在1999年的7月,《福布斯》杂志把默多克列为靠自己奋斗取得成功的代表。在半个世纪的艰苦奋斗中,他单枪匹马将澳大利亚一家小小的报社发展成为全世界最令人敬畏的媒体帝国,个人资产净值达到了53亿美元,当之无愧地跻身于世界十大亿万富豪的行列。

我们追溯他的成功轨迹,发现这一伟大的成功只不过缘于他年轻时立下的“要让全世界听到我的声音”的志向。

1952年秋,年仅21岁的默多克只身回到澳大利亚,开始承担家庭事业的责任。回到家之后的默多克全力保留了父亲的两份报纸,并且全身心投入到自己从小就喜爱的报社工作中去:聘请自己中意的撰稿人和责任编辑;改革报纸的文风、报道内容。

他的改革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他的知名度,同时也将他多年在英国培养成的不墨守成规、勇于开拓的精神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出来。之后他决定大规模地扩大自己的实力——用自己一年多来筹集到的40万美元买下《星期日时报》,然后对其大幅度更改标题,变换版面,向公众展现一个大胆直观、个性鲜明的地方报纸。3个月后,这家报纸就开始为他赢利了。这一年,默多克才25岁。也就是在这一年,澳大利亚开始有了他的新闻。

自从成功购并《镜报》并建立《澳大利亚大报》之后,一桩接一桩的并购业务在实施,而且其中不乏一些大手笔。到了1968年,默多克已经占有了澳大利亚近五分之二的新闻媒体。这时的默多克已不再是当年的默多克,他虽然还未满四十岁,但是他却拥有了丰富的办报经验。于是踌躇满志的他吹响了进军欧洲大陆的号角。这就是他的媒体帝国事业的开始。

引起英国报业强烈震动的是默多克于1970年在英国买下了小报——《太阳报》。这次交易默多克只花了150万美元,并且是用6年分期付款的方式成交的。而且更让人震惊的是,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这份小报的发行量从80万份直升到200万份,在全欧洲畅销无阻。如今,《太阳报》发行量已居欧洲第一,年赢利近2亿英镑。当我们提到《太阳报》时,心中多了一丝崇敬的心情,但谁又能够想到就是默多克把这只当年还默默无闻的“丑小鸭”变成了“美丽的天鹅”呢?

在报界巨人——默多克身上,显示出了他那种天生作为报业领导人所应具有的敏锐目光与准确判断!在一些开始时没有多少新闻价值或是冒险性很大的事件上,默多克都能够发现其独到之处,并加大报道的力度,从而提高了自己报纸的知名度和销售量。

比如,默多克成功地打入美国报界,就是他能够抓住机会乘对手之虚而入!1973年“水门事件”发生之后,默多克立刻抓住了美国政治权力斗争这一真空时段进入了美国市场。到了1975年,他已经连续收购了7份报纸和3家电视台,其中包括著名的《纽约邮报》与WTMX电视台。1980年,默多克又投入巨资买下了大名鼎鼎的《泰晤士报》,从而真正地成为了一名对世界政治极具影响力的世界报业大王。

默多克的报界业务发展策略是多元化的。人们已经不能用一个简单的“报业大王”或“传媒大王”来界定他了,因为他的触角已经伸展到了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当中。当我们在阅读报纸、看电视、听广播、欣赏小说、观赏足球时,都与这位澳大利亚人有关!在20世纪90年代,他凭借强大资金四处出击,先后建立了欧洲“天空”电视台,买下了亚洲卫视,控制了路透社8%的股份,收购了比利时安塞特航空公司……

当然,一个人的财力与精力总是有限的,即使这个人是世界首富。默多克也不例外,他也曾经面临过破产。但是性格倔强又才华横溢的默多克总能渡过难关。因此,直到今天,默多克仍然在进行大手笔的收购,随着他的支付能力的大大提高,他可以轻而易举地采取其他公司不敢采取的动作。

1997年,默多克开始进入好莱坞并组建了20世纪福克斯公司。正是他的慧眼促使他耗资2.8亿美元拍摄《泰坦尼克号》——这部曾被批评家估计会使他破产的影片,至少给它带来了4亿美元的收入。

可以这样说,默多克始终在寻找机遇,而且,一旦商机出现,他绝对不会轻易放过!当他听说欧洲的新闻公司在拉美的有线电视和在亚洲的电视服务仍在亏本时,他却大胆地投入巨资,因为他看中了新闻公司花费巨资在美国涉足体育、新闻和儿童有线节目,并且收视率颇广的优势!

默多克的成功历程颇具典型性,其归宿可以说是正在苦苦追求成功的当代年轻人的梦想:用不完的金钱,崇高的社会地位、功成名就的满足感。在这里,也许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灰老鼠是卑贱的,但卑贱的老鼠一旦赌下一口气,为自己确定了清晰的目标,有一个坚定的志向,其勇气与智谋足以使他在艰险的商界搏杀中取得成功。粮仓鼠:认清自我,认清时代成就一代名相

下面讲的是一只中国古代的老鼠,一只很会“混”的老鼠。

李斯出生于战国末期,是楚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西)人,少年时家境不太宽裕,年轻时曾经做过掌管文书的小官。至于他的性格为人,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插叙了一件小事,极能够形象地说明。据说,在李斯当小官时,曾到厕所里方便,看到老鼠偷粪便吃,人和狗一来,老鼠就慌忙逃走了。过了不久,他在国家的粮仓里又看到了老鼠,这些老鼠整日大摇大摆地吃粮食,长得肥肥胖胖,而且安安稳稳,不用担惊受怕。他两相比较,十分感慨地说:“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意思是说,人有能与无能,就好像老鼠一样,全靠自己想办法,有能耐就能做官仓里的老鼠,无能就只能做厕所里的老鼠。这个小故事,形象地揭示了李斯的性格特征,也预示了他未来的结局。

为了能做官仓里的老鼠,求得荣华富贵,他辞去了小吏职务,前往齐国,去拜当时著名的儒学大师荀子为师。荀子虽是继承了孔子的儒学,也打着孔子的旗号讲学,但他对儒学进行了较大的改造,较少地宣扬传统儒学的“仁政”主张,多了些“法治”的思想,这很适合李斯的胃口。李斯十分勤奋,同荀子一起研究“帝王之术”,即怎样治理国家、怎样当官的学问,学成之后,他便辞别荀子,到秦国去。

荀子问他为什么要到秦国去,李斯回答说:

人生在世,贫贱是最大的耻辱,穷困是最大的悲哀,要想出人头地,就必须干出一番事业来。齐王萎靡不振,楚国也无所作为,只有秦王正雄心勃勃,准备兼并齐、楚,统一天下,因此,那里是寻找机会,成就事业的好地方。如果尚在齐、楚,不久即成亡国之民,能有什么前途呢?所以,我要到秦国去寻找适合我个人的机会。

荀子同意李斯前往秦国入仕,但他告诫李斯要注意节制,在成功之际想想“物忌太盛”的话,不要一味地往前走,必要的时候要给自己留条后路。

李斯来到秦国,投到极受太后倚重的丞相吕不韦的门下,很快就以自己的才干得到了吕不韦的器重,当上了小官。官虽不大,但有接近秦王的机会,仅此一点,就足够了。处在李斯的位置,既不能以军功而显,亦不能以理政见长,他深深地知道,要想崭露头角,引起秦王的注意,惟一的方法就是上书。他在揣摸了秦王的心理,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后,毅然给秦王上书说:

凡是能干成事业的人,全是能够把握机遇的人。过去秦穆公时代国势很盛,但总是无法统一中国,其原因有二:一是当时周天子势力还强,威望还在,不易推翻;二是当时诸侯国力量还较强大,与秦国相比,差距尚未拉开。不过从秦孝公以后,周天子的力量急剧衰落,各诸侯间战争不断,秦国已经趁机强大起来了。现在国势强盛,大王贤德,扫平六国真是如掸灰尘,现在正是建立帝业、统一天下的绝好时机,大王千万不可错过了。

这些话既符合秦国及各诸侯国的实际情况,又迎合了秦王的心理,所以赢得了秦王的赏识,被提拔为长史。接着,李斯不仅在大政方针上为秦王出谋划策,还在具体方案上提出意见,他劝秦王拿出财物,重贿六国君臣,使他们离心离德,不能合力抗秦,以便各个击破。这一谋略卓有成效,李斯因而被秦王封为客卿。李斯在秦国开始崛起了,后来终于做到丞相的高位。

李斯受茅厕和粮仓里老鼠的不同际遇的启发,确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那就是,要做粮仓里的那只老鼠。李斯是个有志气的人,而清醒的头脑更为他的志气插上了翅膀,使他为自己选择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起点。2.别让“满意”、“安分”牵着你的鼻子走

有时,目高于顶也好,因为目高于顶的人才更会有气可斗。

目高于顶,绝非鼓励你以倨傲的态度去对待别人,而是主张人应有高远的追求。人人都愿意获得满意的结局,而一旦志得意满,一个人往往失去奋斗的动力,从这一点上说,心底里始终保留一些不安分的骚动,会给自己存下一点迈向更大志向的激情。

人人头上一片天,脚下一块地。要想天高地阔,必须始终追求更高远的志向

这里要说的是一个小人物发誓要做出个样子的故事。

1970年7月,徐云刚出生于东北一个普通工人家庭。高考时,他没考上大学,就进了一所职业高中读酒店管理专业,可眼瞅着职高快毕业了,又因为打架被学校开除。徐云刚的母亲非常伤心失望,常常当面追问他:“明年的今天你干什么?”

1988年,徐云刚离开学校,开始闯荡社会。卖过菜、烤过羊肉串……他慢慢明白了生活的艰辛。1989年4月,一家饭店公开招人,这是东北最好的五星级酒店之一。

经过几天的培训,徐云刚上岗了,当大厅服务员。可缺乏英语基础的他第一天就现了眼,把一个要上厕所的客人领到了咖啡厅。客人到值班经理处投诉,并用英语将他大骂了一通,徐云刚一句也听不懂。随即,徐云刚被降职到了行李员。1991年秋天,香港富商李嘉诚下榻该饭店,徐云刚给李嘉诚拎包。饭店举行了一个隆重的欢迎仪式,一大群人前呼后拥着李嘉诚,他走在人群的最后一位。他清楚地记得那两只箱子特别重,人们簇拥着李嘉诚越走越快,他远远地被抛在了后面,气喘嘘嘘地将李行送到房间,人家随手给了他几块钱的小费。身为最下层的行李员,伺候的是最上流的客人,稍微敏感点儿的心,都能感受到反差和刺激。徐云刚既羡慕,又妒忌,但更多的是受到激励。“我就想看看,是什么样的人住这么好的饭店,为什么他们会住这么好的饭店,我们为什么不能?那些成功人士的气质和风度,深深地吸引着我,我告诉自己,必须成功。”

不久,徐云刚与同事为一个香港来的旅游团送行李,全团有100多件各式行李,要求30分钟内送到不同楼层的个人房间,他们俩人累坏了。徐云刚与那位行李员同事跑到饭店14层楼顶上吸烟,脚下是车水马龙的大街,楼房鳞次栉比,看着看着,徐云刚突然指着下边说:“将来,这里会有我的一辆车,会有我的一栋房。”“你没病吧?”同事不以为然。他认为徐云刚累病了。1991年11月,徐云刚做了门童。门童往往是那些外国人来饭店认识的第一个中国人,他们常问徐云刚周围有什么好馆子,徐云刚把他们指到饭店隔壁的一家中餐馆。每个月,徐云刚都能给这家餐馆介绍过去两三万元的生意。餐馆的经理看上了徐云刚,请他过来当经理助理,月薪800元,而徐云刚在饭店的总收入有3000多块,但他仍旧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份兼职。他看中的并非800元的薪水,而是想给自己一个机会。

为了这份兼职,徐云刚主动要求上夜班。那段时间,徐云刚在饭店上晚班要上到早晨6点,然后找个地方匆匆睡上一觉,餐馆营业时间一到,他就要西装笔挺地站在大堂上。几十号人,男女老少大大小小都归他管,一会儿都不能闲着,一直忙到晚上,他再从墙头爬过去回到王府饭店,换上工作服做门童,见人就哈腰,还要跟在一群群昂头挺胸的人后头,拎着包,颠颠地一路小跑。

这样的生活过了4个月,徐云刚的身体和精神都有些顶不住了。他知道鱼和熊掌不能兼得,他必须做出选择。

徐云刚在父母不解的眼光和叹息中辞职进了隔壁的餐馆,做一月才拿800块工资的经理助理。可事情并没有像当初想象的那么顺利,经理助理只干了5个月,徐云刚就失业了,餐馆的上级主管把餐馆转卖给了别人。

闲在家里,徐云刚不愿听家人的埋怨,经常出门看朋友、同学和老师。一天,他去看幼儿园的一位老师。老师向他诉苦:我们包出去的小饭馆,换了4个老板都赔钱,现在的老板也不想干了。徐云刚眼中一亮,忙不解地问:“怎么会不挣钱?那把它包给我吧。”

徐云刚用1000块钱起家,办起了饺子馆。

来吃饺子的人一天比一天多,最多的时候,一天营业额超过了5000块钱。为了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徐云刚想出了一招,将每个星期六的营业额全部拿出来,当场分给大家。这样一来,大家每周有薪水,多的时候每月能拿到4000元,热情都很高。一年下来,徐云刚自己挣了10多万元。

徐云刚初获成功,他又寻思着更大的发展。1993年1月,他在火车站开了一家饺子分店。一个客人在上车前对他说:“哥们儿,不瞒您说,好长时间以来,今天在这儿吃的是第一顿饱饭。”当时徐云刚就想,为什么吃海鲜的人,宁愿去吃一顿家家都能做、打小就吃的饺子呢?川式的、粤式的、东北的、淮扬的、中国的、外国的,各种风味的菜都风光过一时,可最后常听人说的却是,真想吃我妈做的什么粥,烙的什么饼。人在小时候的经历会给一生留下深刻印象,吃也不例外。

一有这样的想法,他就着手实施,随即他终于领悟到了自己要开什么样的饭馆了。他要把饺子啦、炸酱面啦、烙饼啦,这些好吃的、别人想吃的东西搁在一家店里,他要开家大一些的饭店。

他以每年10万的租金包下了一个院子,在院里拴了几只鹅,从农村搜罗来了篱笆、井绳、辘轳、风车、风箱之类的东西,还砌了口灶。大杂院餐厅开张营业了。开业后的红火劲儿,是徐云刚始料不及的,徐云刚觉得成功来得太快了。300多平方米的大杂院只有100多个座位,来吃饭的人常常要在门口排队,等着发号,有时发的号有70多个,要等上很长一段时间才有空位子。大杂院不光吸引来了平头百姓,有头有脸的人也慕名而来,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台湾艺人凌峰等都到过大杂院吃饭。

后来,大杂院的红火已可用日进斗金来形容。每天从中午到深夜,客人没有断过,一天的营业流水在10万元以上。3年下来,有人估算,徐云刚挣了1000万。

徐云刚的经验告诉我们,虽说志气能够刺激我们奋勇向上,但是,对许多人来说,拟定目标实在是不容易,原因是我们每天单是忙在日常的工作上,就已透不过气,哪还有时间好好想想自己的将来。但这正是问题的症结,就是因为没有目标,每天才弄得没头没脑,忙东忙西。

另外有些人没有胆量,他们不敢接受改变,与其说是安于现状,不如坦白一点,那是没有勇气面对新环境可能带来的挫折和挑战。这些人最终只会是一事无成!人人都想有自己的一片宽阔的人生舞台,但你应首先清楚,你要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舞台

一个人活得没有志气,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没有自己的人生目标。没有目标就好像走在黑漆漆的路上,不知往何处去。而所谓的目标,就是你对自己未来成就的期望,确信自己能达到的一种高度。目标为我们带来期盼,刺激我们奋勇向上。当然,在为达到目标而努力奋斗的过程中可能遭遇挫折,但仍要坚定信念、精神抖擞。

美国的一份统计显示,一个人退休以后,特别是那些独居老人,假若没有任何生活目标,每天只是刻板地吃饭和睡觉,虽然生活无忧,但他们后来的寿命一般不会超过七年。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没有了目标,便丧失了生存的目的和方向,而潜意识地决定生存也没有什么意义。”

清晰的目标能协助我们走向正确的方向,不致于走许多冤枉路,就好像赛跑选手一样,他们都是朝着终点进发,目标就是第一个冲线。

更重要的是确定目标能使我们集中意志力,并清楚地知道要怎样做才可获得要追求的成果。

下面的这个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一位父亲带了三个儿子到沙漠猎取骆驼,结果大儿子和二儿子都空手而回,只有小儿子猎得骆驼,让老爸开怀。

父亲问大儿子,“你在沙漠上看到什么?”他轻描淡写地说:“也没什么,只是一片大漠和几只骆驼而已。”二儿子呢?问他看到什么?他颇兴奋地答道:“大哥看到的,我都看到了,还有沙丘、猎人、烈日、仙人掌。我还是比大哥优秀吧!”小儿子呢?他认真地答道:“我只看到骆驼。”所以,无论你是满不在乎,还是兴致勃勃,如果没有清晰的目标,结果都是一样的,大儿子和二儿子都是白走了一趟。

美国加州大学生物影像研究所主任乔治·布森对一部分人进行调查。他将这些人分为两组:一组是设定好目标,再制定一套行动策略去实现目标的人;一组是没有特别设定目标的人。结果,有目标的那组人,平均每月赚7401美元;没有目标的人,平均每月赚3397美元。正如所料,奋勇向前的那一组人,较有冲劲,对生活及工作很满意,婚姻很和谐,身体也很好。

事实上,随波逐流、缺乏目标的人,永远没有机会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因此,我们一定要做个目标明确的人,生活才有意义。不幸的是,多数人对自己的愿望,仅有一点模糊的概念,而只有少数人会贯彻这模糊的概念。一般人每日上班的理由,是为了重复昨天的工作。想来真是可悲,许多人在公司五年,却没有五年的经验,只能说有五次一年的经验。他们一再重复过去的表现,对于来年从不订立特定的目标。

美国作家福斯迪克说得好:“蒸汽或瓦斯只有在压缩的状态下,才能产生推动力;尼亚加拉瀑布也要在巨流之后才能转化成电力。而生命惟有在专心一意、勤奋不懈的时候,才可获得成长。”

不论是个人、家庭、公司或国家,都需要目标。目标牵涉的层面很广,为达到目标,我们必须尽一切努力。

住在乔治亚州的赖嘉随父母迁至亚特兰大市时,年仅四岁。他的父母只有小学五年级的学历,因此当赖嘉表示要上大学时,他的亲友大多不表示支持,但赖嘉心意已决,最后果真成为家中惟一进大学的人。但是,一年之后,他却因贪玩导致功课不及格,被迫退学。在接下来的六年里,他过着得过且过的生活,毫无人生目标,他多半时候都在一家低功率的电台担任导播,有时也替卡车装卸货物。

有一天,他拿起魏特利的一本著作——《志在夺标》,从那时起,他对自己的看法完全改变,发觉自己拥有不凡的能力,重获新生的赖嘉,终于了解到目标的重要性。的确,目标决定我们的未来。

赖嘉的目标是重返大学,然而他的成绩实在太糟了,以致连遭墨瑟大学拒绝两次。在遭到第二次拒绝之后的一天,赖嘉无意间撞见院长韩翠丝,他趁机向她表明心志。结果,院长答应了他的请求,准许他入学,但有一个附带条件:他的平均分数要达到乙等,否则就要再度退学。

赖嘉一改过去的散漫态度,以信心坚定、目标明确、内心无畏的姿态,重新踏入校门。他每季平均进修20个学分,经过两年零三个月,即以优异成绩取得学位,紧接着再迈向另一个更高的目标。这就是计划性目标的绝妙好处。当他完成第一阶段的目标后,新的目标也会跟着形成,信心将更加坚定,成就会更大,兴趣会更多。

这个伐木工人的儿子终于成为一名博士,他还在全美发展最迅速的教会中担任牧师,教会地点就在费特维尔市,距他成长的亚特兰大仅数分钟车程。

事实上,从赖嘉自认为是个成功者之后,他的目标便一个接一个出现,他也成为一个筑梦的人。

赖嘉的成功说明:改变人生方向、确定人生目标之后,勤勤恳恳地努力工作,兢兢业业地埋头苦干,一定会取得这样或那样的成功。

一代伟人亚历山大大帝的成败也与目标这个看似简单的词有关。当亚历山大大帝拥有远大目标,而远景盘踞在他的心里时,他便能征服世界。当他的远大目标或梦想一旦消失,却连一只酒瓶也征服不了。牧羊人大卫因为有远大目标,而得以征服巨人歌利亚,远大目标破灭之后,他却连自己的欲望也战胜不了。

还有那个曾经在饭店当门童的徐云刚,有次他到饭店办事,没想到前来给他拎包的竟是10年前那个笑他的同事……

为了攀越人生巅峰,在个人、家庭、事业、生活等方面获得成功,人就必须有志气地活着,有目标地活着。志愿由不愿而来,所以志于世者永远有别于安于世者

杰克·罗布斯是一个靠自己奋斗的乡间孩子,后来做过美国多任总统的顾问,他认为无止境的活动才是人生的目的、人生的终结。他说:“某次有人问我,一个大商人是否有达到他目的的时候,我回答说‘如果一个人有达到他目的的时候,他便不是一个大商人了。’有成就的人总是永远前进的,直到肉体无生命的时候。”

人类的愿望,始于不满足,不满足是表示你需要较好的东西,你要注意这种标记,因为它可以催促你向着好的方面进行。不可怨天尤人,把你的不幸归咎于别人或外界的环境,由此而发泄你的不满足。你应当让不满激发你,采取一种广阔的人生观。

如果你有梦想,就算不能实现,也还是有其价值的,因为此种梦想可使你看到许多可能的机会,是别人所未见到的。

成功的人的童年时代大都是充满了各种幼稚的梦想。钢铁大王卡耐基15岁的时候,便对他那9岁的小弟弟汤姆谈论他的种种希望和志向。他说假如他们长大些,他要如何组织一个卡耐基兄弟公司,赚很多的钱,以便能够替父母买一辆马车。

他们天天玩着这种游戏,自然而然便在他们的内心保持着许多梦想。这种“假如”的游戏,总是催促他们向前工作;等到机会真正来临的时候,他们便在现实中抓着,正如他们在理想中抓着一样,最后他们总是能将理想变为现实。“你以为我做了司机便满足了吗?我的心愿是做铁路公司的总经理。”说这句话的青年便是卡耐基,在当时他还没有做到司机,在铁路上干了两年之后,还只是一辆三等火车上的司炉工,月薪40美元。他说上面的那句话,是因为一个铁路上的老手激他说的。那个老手对他说:“你现在做了司炉,就以为自己是发财了吗?我老实告诉你吧!你现在这个位置要再做五年然后才会成为大约月薪100美元的司机;如果你幸运地不被开除的话,就可以一生安然地做司机。”

他听说自己可以得到一个安稳的司机工作,并不满意。他的目标是在不情愿和赌气中定为铁路公司总经理的,后来他真的做到了;他一步一步地努力,做到大都会电车公司的总经理。

志愿是由不满而来。有开始,便有一种梦想,接着是勇敢地去面对,努力地工作去实现,把现状和梦想中间的鸿沟填平。

不可做一个空泛的梦想者。要晓得如何切实前进。

认清自己,现在是什么人,将来想做什么人。

给自己设定的目标要能刺激你把现在的工作做好,把眼前的问题解决好,才能够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3.鼓舞你的志气,不断超越自己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荣誉的需求等,人总是满足了低层的需求后才去追求更高的需求。中国古代贤哲管仲曾言:“衣食足而知荣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你有了满足自己更高层次需求的志气,你的行动就会具有更高的境界。认清自己,然后才能超越自己

超越自己的过程,是逐步满足自己需求的过程。未能独善其身就谈兼济天下的人是可笑的。这里有一个超越自我的典型人物——席殊。

席殊,是当今电子商务界和图书界一个鼎鼎大名的人物。他的原名席小平,1963年生于江西黎县。大学毕业后,席殊被分配回老家小县城里教书,除了一手好字,别无所长。

1985年,当时还是中学教师的席殊在庞中华的推荐下到郑州开办硬笔书法函授班。于是他就向学校请长假,学校不同意,他毫不犹豫地提出辞职。面对家人和朋友的反对,席殊决心已定。他在当地文化馆租了间屋子,既当卧室又当办公场所,自己编教材、发简章。也就是在那时,原名席小平的席殊开始用现在的名字,“席殊”也正是“习书”的谐音。这期间,22岁的席殊还来到北京,同几个差不多大的年轻人一起在北京举办了“首届全国硬笔书法展”。在各方的帮助下,书法展办得非常成功,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各大媒体纷纷报道了这一活动。这件事还被评为当年书法界的三件大事之一。他说,当书法展的新闻发布会一结束,几个毫无背景的青年激动得相拥而泣。这件事让席殊感悟最深的就是——原来人可以超越自己,去干一些看来似乎不可能的事。

成功的喜悦并没持续太长时间,年轻的创业者常能碰到挫折的说法果然如期而至。1992年,已经32岁的席殊,事业依然没有什么大的进展。席殊从亲戚朋友处凑了6万元作“资本”,创办了江西业余硬笔书法学院,推广他6年沉寂生活中摸索出的习字新方法。他花了8000元在《中国青年报》打了一个广告,以“一生只需60小时”、“要练字,找席殊”等广告语掀起全国习字热。成功的广告宣传,负责的全程跟踪,定向的教学服务,使席殊很快在全国打出了知名度。虽然创业途中,席殊备受冷眼,多遭挑剔,也曾被洁身自爱的君子视作马路边上叫卖的梨膏糖、狗皮膏药,但依然如故的席殊,借势于报纸广告,将习字函授业滚滚推动向前。3年间随席殊习字的就达到了100多万人,垄断当时中国习字培训市场份额的绝大部分。一时间,“要练字、找席殊”的广告语声名远播,“席殊”一词成为响当当的习字产业第一品牌。

在书法函授班办得火热之际,席殊敏锐地发现,随着电脑的不断普及,习字事业再往前拓展的空间已经很小了,学习书法人员也开始在逐渐下降,在低谷期到来之前,要赶快寻找下一个发展目标。赚到钱的席殊于1993年决定投资酱油厂。“习字大王”席殊居然做起了酱油,并且立志要将酱油卖到大江南北。真是让人匪夷所思,席殊却固执地认为,酱油是老百姓天天都需要的东西,做起来会有更大的赚头。而且,那个时候全国酱油中还没有一个有影响力的品牌。他的野心就是做出一个酱油品牌。他想“席殊”在习字领域是第一品牌了,他要把“席殊”这个品牌延伸到其他行业中去。他知道如何操作有杀伤力的广告,于是选择了“营养型酱油”的项目。

可是一旦染指酱缸,就像掉进了无底深渊,只好不停地往里投钱,500万全投入这个大酱缸,但仍不见起色。在实验室里做出酱油样品,颜色也好,味道也好,还评上了几次国家金奖。谁知一进入大批量生产,就完全是两回事了,无论怎么折腾,就是折腾不出好酱油来。

席殊总结这次失败的教训是:一是资金不够用;二是用人不当(请的是一个原乡镇企业的厂长,他用管理生产队的方式去管理一个现代企业);三是批量生产的东西要达到样品的质量,需要投入大量成本。同样是冲动,前一次让他步入商海改变了命运,这一次却让他血本无归。想在酱油上再次崛起的他栽在了酱油上,大量的投入血本无回。席殊明白了“隔行如隔山”是有其合理性的。

经过一番市场研究,他发现音像业还有很大的空间,全国还缺乏权威性高考辅导材料。1994年,席殊请来了全国著名教师,制成了名为《英才家教》的系列录像带,又想出一句广告词:“把全国最好的教师请到家里来”。凭着这一招,他又爬了起来。此后虽因为盗版太多而中途夭折,席殊却从中获得了不菲的利润。

1996~1997年,席殊看准了大有潜力的图书经销业,毫不犹豫地跨了进去。席殊先后投了800多万元。世纪末的中国图书业,产业之复杂,经营之混乱,利润之微薄,困难之多,让准备攻城掠寨的席殊实在有些措手不及。席殊亲历了民营书店的艰难,只能选择被新华书店挑剩下的偏僻地段。而偏僻之地,就意味着难以争取到客流,客流少则销量低,销量低则折扣低,惨淡经营的结果是满满一仓库的积压书。

由于习字和家教录像带这两个项目萎缩,1998年席殊遭遇严重的资金短缺。那时没有积累不动产,没有抵押,贷不了款。加上行业关系,融资也不容易。此后的几年做得很艰难。席殊讲,早就知道图书业这块骨头不好啃,而进入后才发现竟比想象的还要艰难很多倍。他形容自己进入图书业的举动是“不自量力”。

经过一番探索,席殊亲自挂帅,与各地分散的中、小个体书店结盟,形成连锁。1997年7月,席殊正式启动特许经营加盟连锁计划,当年底连锁店超过100家。以“席殊书业”品牌为轴心,运用加盟连锁,布阵千里,化零为整,从而降低风险。“席殊书业”的特许加盟连锁经营战略获得了巨大成功。

1999年3月,席殊开始做“网上书店”。但是,网络泡沫的破灭给席殊留下了惨烈的记忆,促使席殊重新回到传统产业的轨道上来。

现在,我们完全可以给席殊一个“成功者”的社会定位,尽管他的成功之路是如此坎坷——几次“滑铁卢”中的一次就足以让一个普通人再也爬不起来。他不仅爬起来了,而面对下一次“滑铁卢”他仍然义无反顾,因为对他而言,每一次跌倒就是一次自我超越的机会,而这一切的动力之源就是那个让他永不安分的“志气”。4.即使上天发给你的是破牌,也要把它打精彩

人生而不平等,如果只是一味抱怨自己为什么生在一个普通人家里而不是一位高官或富商的子弟,那么他永远也不会有什么出息。一个人平常总会因为自身条件的限制遇到不顺心的事,一味为此生气,不如承认现实,并斗一口气去改变这一现实。

一个小男孩晚上与家人一起玩牌,连续几次抓的牌都很差,结果全输了,于是,他开始抱怨自己手气不佳,运气不好。这时,男孩的母亲突然停止了玩牌,她严肃地对小男孩说:“无论你手中的牌怎样,你都必须接受它,并尽最大努力玩好自己的牌!”小男孩望着母亲那严肃认真的面孔,愣了愣神,母亲接着说道:“人生也是如此,上帝为每个人发牌,你无法选择牌的好坏,但你可以用好的心态去接受现实,并竭尽全力,让手中的牌发挥出最大的威力,获得最好的结果。”

从此以后,小男孩一直牢记着母亲的这番教诲,他不再抱怨自己的命运,而是以良好的心态去迎接人生的每一次挑战。就这样,他从得克萨斯州的农村默默无闻地走了出来,一步步成为陆军中校、盟军统帅、美国总统。

这个小男孩,就是美国第32任总统——艾森豪威尔。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越是逆境之中,越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为自己斗口气——这是你的惟一出路。

1929年林勇强生于中国上海。当时的中国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社会动荡,饿殍遍野。上海更是动荡不堪,外国驻中国使节颐指气使,地痞恶霸们则是横行无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林勇强度过了他的中学时代。

1946年,林勇强的父亲将他送到美国深造,以图出息。

到了美国以后,林勇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金融专业。他先是进入康涅狄格州韦斯利安大学,后又转入波士顿大学。

在波士顿大学读书期间,林勇强学习刻苦,办事努力认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留学生。金融专业成绩一直非常突出。仅用两年时间,就获取了经济学学士学位。1949年,他在20岁那一年,又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

此时具有硕士头衔的林勇强,却阴错阳差地到了一家规模、影响都不太大的股票经纪行——巴克公司,在公司里当上了一名小小的初级证券分析员,周薪只有50美元!显然,他拿到的这张牌糟透了。

但他接受了,在他看来,金融市场与商品市场不同,金融市场是以资金代替商品进行交易,流通和使用的是成千上万种证券和票据等信用凭证。在金融市场中,最富传奇色彩、最变幻莫测、最具吸引力的莫过于股票交易了。而这恰恰能够激发出自己非凡的创造力,可以挑战自己的极限。

因为赌着一口气,林勇强就像一座喷发的“火山”,释放出无穷的智慧。他冷静分析投资趋势,科学判断市场行情,果断采取发展策略……林勇强的努力使公司基金的年收益以50%的速度增长!如此高效益、高速度在公司发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整个金融界也属罕见。他通过在股票操作赢利中的提成已拥有了公司20%的股份。也就是在此时,林勇强的事业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

傲慢与偏见历来是西方人针对东方人的态度,尤其是某些美国人对华人,这种态度激怒了流淌着炎黄子孙血液的林勇强。1965年,公司董事长因年龄原因而退休,需有人接替。在这个问题上,外界和公司内部似乎已有定论,因林勇强的贡献和长达七年的经营实践,应是众望所归,非林勇强莫属。他本人也颇为自信,认为从自己的才能和在公司所占的股份来看,胜券在握。林勇强踌躇满志,开始酝酿新的发展计划,决心在董事长的位置上将公司推向新的高度。

但是事情并非像他所想的那样,退休的董事长却在此时暴露出某些美国人对华人的偏执、狭隘、傲慢的心理。他对林勇强的才华视而不见,对这些年公司取得的发展似乎无动于衷,在他的眼里看到的仅仅是——黄皮肤的华人!在他以及绝大多数的美国人眼里,华人是没有资格或不配担当公司里的重要职务的。

实际上,对于林勇强来说,失败和遭歧视是两种性质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应该严肃对待的问题。这个带有无端歧视的决定,深深触动了林勇强那敏感的、自尊的神经。面对美国人对华人的偏见和傲慢,林勇强一怒之下,将自己在公司20%的股份悉数卖掉并辞去经理职务。

在林勇强走出公司大门的那一天,他朝身后甩下了这样的豪言壮语:“终有那么一天,我要在华尔街建起一座大厦,一楼做银行,二楼做财务公司,三楼做股票经纪公司,四楼做保险公司,五楼……使它成为金融业的超级市场,我也将在这一天向所有忽视华人能力的人们发起挑战!”

也就是在1965年,林勇强拿出卖股票所得的220万美元的一部分,独自注册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林氏管理和研究基金公司,主要从事经营互惠基金和投资研究、咨询等业务。

1969年2月,时年40岁的林勇强已成为曼哈顿互惠基金会董事长。由于林勇强的声名和林氏公司的良好业绩,此时的他正好利用这一点扩大自己的资本、实力和影响。于是,林勇强运筹帷幄、审时度势,果断向社会发行曼哈顿互惠基金股票。股票一上市,就引起了轰动,许多人纷纷抢购,该股的上市一举打破华尔街股票发行的纪录!

有趣的是,那位曾怀有傲慢与偏见的董事长与林勇强曾有一次不期而遇,他面有愧色,意欲回避,林勇强却不计前嫌,表现出素有的豁达与气度。他还衷心地感谢这位董事长,因为如果没有他当初的傲慢与偏见,也许便没有林勇强这样一位“华尔街金融王子”的诞生。

华尔街拒绝那些患有神经质的弱者,因为他们受不了华尔街的那种紧张气氛与无形的压力!在那里,每天都有人在制造奇迹,每天又都有人命丧商场。因为他们接受不了那种一个小时前还是富翁,一个小时之后就是一文不值的乞丐。任何金融家一旦进入华尔街,便不会高枕无忧,闲情悠悠。社会上一旦稍有风吹草动,这些金融家们便会躁动不安,乃至疯狂无羁,反复无常。因此他们必须敢于承受突如其来的毁灭性打击。林勇强当然也不例外。

挫折终究来临。在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美国的证券业急剧衰退,来势之猛,令人始料不及。曼哈顿互惠基金因是新上市股,首当其冲,价格骤然狂跌,趋势就如决堤的洪水,一泻而下。林勇强虽多次投入资金试图力挽狂澜,但难以奏效。到1971年,林氏公司业绩继续滑坡,曼哈顿互惠基金净产值已跌落600点!

最终,林勇强决定绝处求生,委曲求全。万般无奈之下,他与芝加哥CNA财务公司几经商谈,忍痛将林氏公司的九成股权共计3700万美元出卖了。而在当时,CNA财务公司是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林勇强虽“避难”该公司,职位却不算低,收入也很可观,况且他已拥有3700万美元所得,也该安心了。

但是林勇强却毫不满足,他是不会固步自封的。因为他生性不愿受人掣制,不甘心接受别人发号施令,他仍钟情于原来的林氏公司。1973年,美国证券业上空阴云驱散,华尔街股票市场终于由淡转旺,出现了一片玫瑰色的曙光。

这时,林勇强再次显示出市场时机选择的机敏、快速与智慧,他当即采取行动,出售了他在CNA财务公司的全部股份,辞去了职务,重整旗鼓,再度组建林氏公司。1975年,他所创办的美林证券账务经纪行成为美国最大的经纪行。1978年林勇强改变自己的经营战略,采取并购手段。首先他以220万美元收购了一个财务控股公司,并任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董事。时隔不久,林勇强又通过公司控制了一家人寿保险公司。总行设在纽约的林氏公司,主要经营各种证券,尤其是投资各种有成长潜力的公司股票,并在波士顿、洛杉矶各地设有分行。

此时的美国经济开始大幅度复苏,他所投资的股份公司股票也顺理成章地上涨,公司的实力已不同凡响。在美国金融界中,“林氏王国”已有了显赫的声名。

林勇强在金融界超凡的才能,不但受到各大财团、企业的瞩目,也引起了美国容器公司董事长伍德希德的注意。

美国容器公司下属有多家制罐厂,1982年以前,美国容器公司的销售额徘徊不定,甚至出现利润下降的现象。而他们多年来一直想在金融界求得发展,为聘请林勇强加盟,伍德希德竟不惜以1.4亿美元的现金高价收购林氏公司的股权,并邀请林勇强担任容器公司董事,全权负责容器公司财务和证券交易。林勇强接手工作后,以金融业务为突破口,积极开展多样化的业务,使得该公司业绩直线上升。1984年公司的资产已达26.2亿美元,销售额为31.78亿美元;证券业务更是令人惊叹,仅以1985年为例,容器公司下属的各保险公司售出的保险单面额高达770亿美元,其利润可想而知。

1987年2月1日,林勇强成为了美国容器公司董事会首席执行董事和董事长。此时,以经营股票等证券业起家的林勇强正式坐上了美国容器公司的“第一把交椅”,从而完成了他从金融业到实业的角色转变。从此,在华尔街——这个令人又爱又恨的地狱与天堂俱兼的地方,“华人小子”成为了成功的代名词。也就是在这一天——在他完成从空对空的股票交易业到办企业的资本家的转变,也就标志着他真正迈向了成功!

在旁人看来,拥有高学历的林勇强为了区区50美元而屈身于小小的巴克股票经纪行,未免太不值。然而,林勇强却把它当作打好手里这张坏牌的一个良机。有志者手里最小的牌也比平庸而高贵者手里最大的牌有用。在林勇强看来,自己的赌本就是一口气,而不是与生俱来的身份或现成的财富。凭着这一口气,他赢了。第二章做有志气的人,做最聪明的事

做人有志气并不是横冲直撞逞一时之快,那样就难免有感性的成份,有的时候就多了一些盲目和躁动,所以在这里提倡聪明做事,显得不但必要,而且及时。1.掌握做事的另一种方法

都言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你可看到舞台上的演员吗?嬉笑、啼哭、疯狂、正气浩然,一团和气……千变万化,学尽世态。

凡演员们能做到的,在生活这个大舞台上,你也应该能做到。

软:妥协、隐忍、合作等;

硬:进攻、刚性、锋芒毕露等;

刁:斤斤计较、智谋等;

憨:木讷、豪爽、慷慨等;

学会这四个字,基本上就能与各类型的人打交道了。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世上的人多了,什么样的人都有。“豆腐嘴,菩萨心”的善良的人有之,“头顶生疮,脚底流脓”的人有之,“当面说好话,背后下毒手”的人有之。面对各色各样的人,如果要与其打交道,就得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因人而应变。在不断地因人而应变中恰如其分地使用各种应变战术。

某公司老板刘先生资金周转不灵,如资金不及时到位,就会给公司带来许多不必要损失。他本想一家大公司经理,非常富有,不过为人却非常吝啬,简直就是一只铁公鸡,不过刘老板却偏偏选中了他。

刘老板先发制人,他经过片刻的思考后,想出了一个计策,那就是因性制人。于是他与孙经理约定了见面的日期和时间。

到了那天,刘老板很早便搭车前往。去时他换了一身很一般的衣服,又借了一双带补丁的皮鞋。当车子离孙家还有200米时,他便下了车,用尽力气跑到孙家。当时天气正炎热,刘老板满头大汗。孙先生见了便诧异地问道:“咦,你这是怎么搞的?”“自行车半路上坏了,我怕赶不上时间,只好推着车子跑来了。”“那你怎么不坐计程车呢?”“你不知道,我一向很小气的,坐计程车要花很多钱,我没有私车。还好父母赐给我这双脚,我碰到赶时间的时候,只要用它就可以,既省钱,又强身。我的鞋子破了都舍不得再买一双,可不像你孙大经理。计程车只有你们这样的才可以坐嘛。”

刘老板事先调查过孙经理没有小车。“我也很小气啊!所以我也没有自家的轿车。”孙经理谦逊地说。“不,您是非常的节俭,而我才是小气鬼呢,您不知道,大家都叫我‘严监生’呢?”“但是我从来没听说过你是这种人,其实,我才真的被人称作吝啬鬼呢。”“唉呀!孙经理,人不吝啬的话,是无法创业的,所以,人不能太大方。我们应该小气、更小气,无论如何不能浪费钱财呀。”“你说得太对啦。”孙经理禁不住一拍双腿,猛然站了起来。孙经理对刘老板的话产生了共鸣,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这样孙经理破例慷慨地把钱借给了刘老板。

刘先生可以说是个有骨气的人,但他如果做事时一味讲求骨气、与人斗气,恐怕事情就没有个办成的道理。这时候换一种思路和方法就是另一幅洞天。

百人百脾气,跟什么人办事要掌握其个性,而见机行事。有的怕软不怕硬,有的怕硬不怕软,因此,只有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办事才有效果。

兰天贸易公司拖欠曙光机床厂一笔货款,众多讨债人员轮番进攻也没有讨回债来。没办法,厂长亲自点将,派本厂讨债大王胡莎莎出马。

这胡莎莎原本是车间的一名车工,长得美若天仙,高挑身材,花容动人,人称曙光机床厂的“厂花”。

近年来,债务纠纷增多,厂里组建讨债队伍,张榜公开招讨债人员。胡莎莎勇敢就聘,在讨债活动中大显身手,名声大振。

接受任务后,胡莎莎来到了兰天贸易公司,直奔总经理赵大林的办公室。

忙碌的赵大林见一个美女飘然走进他的办公室,两眼一亮,不由得挺了挺身。

胡莎莎来到赵大林的面前,赵大林感到一股香气扑面而来。“您就是赵总经理吧,我是曙光机床厂的胡莎莎,你们兰天公司欠我们厂一笔货款,我今天来就是看看什么时候能还款。”说完胡莎莎坐下,拿出一支摩尔烟点着。

赵大林说:“不是和你们厂的同志讲过了吗,我们现在有困难,等我们有了钱,一定会尽快还你们厂的货款。”

胡莎莎优雅地吐了一口烟圈,问赵大林:“他们都说我是用色讨债,你看我是那样吗?”“不,不是!”赵大林赶快否认。“你不用否认,我是靠这张脸来讨债的。我干了8年钳工,眼看着有门路的一个个调走,我心里能不急吗,正巧厂里组建讨债队,为了从车间里调出来,为了不干那又脏又累的话,我只有这一条路。”“这个工作也不错么。”赵大林说。“这根本不是女人干的工作,你要不来钱,他们说你没能耐,你要来钱,他们又说你是靠出卖色相讨债,碰上要占你便宜的人你只能忍,真难呐。”胡莎莎说着落下泪来。

赵大林见胡莎莎真的伤心了,动了怜香惜玉的念头,他头脑一热,张口说道:“你别难过,我们公司现在也很困难,全部还清你们厂的货款不可能,不过我们可以先还30万元,我这就叫人来给你办手续。”

送走胡莎莎,赵大林感到他做了一件好事,但自己的公司又要过一段紧日子了。

胡莎莎运用的是一种很难掌握的讨债方式,这其中的度一定要有分寸,不能过火。胡莎莎充分运用女性的优势,并且开门见山,点出人们潜意识中的思想活动,使你无法再有非分的想法。巧妙地保护了自己,同时又将自己摆在了弱者的位置上,以真情打动了对方。

商场无义战。因此,进行讨债时没有必要客气,你一定要记住,你的目的就是讨回欠债,要回来钱就是你的能耐。

在生活中,如果对方对你“不仁”,你就有权力可以对他“不义”。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你也应该学会抓住对方的把柄来与对方谈判。

常言道,话不投机半句多,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就要动动脑筋,灵活运用“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应变之术,站在正义、公道的立场上把握其真谛所在。2.能屈能伸,成就自己龙的品格

世间的英雄就象龙一样,能大能小,能升能降。大可以兴云吐雾,小可以隐藏于无形;向上升可以升腾于宇宙之间,向下降可以潜伏于大海的深处。

俗话说,形势比人强,识时务者为俊杰。龙蛇之蛰,以求存也。只能大不能小,只能算条虫罢了。《三国演义》里有一个煮酒论英雄的故事。一天,曹操邀刘备入府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酒过三巡,曹操问刘备:“你周游四方,一定知道当今的英雄,请简单说一说。”

刘备说了几个人的名字,曹操都摇了摇头。

曹操接着说:“所谓英雄,就是要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

刘备问道:“那么谁能称得上是英雄呢?”

曹操用手指了指刘备,又指了指自己,说道:“现在天下能称得上是英雄的人,仅你与我两人而已!”

刘备一听,大吃一惊,吓得手中的筷子都掉在了地上。好在此时雷声大作,刘备巧妙地借雷声掩饰住了自己内心的惊恐。刘备为什么会被吓成这样呢?因为他与曹操并不是一条心,他正在韬光养晦,他害怕曹操发现自己的意图。

刘备能够成就自己的事业,当然首先在于他脑中始终藏有一股收拾天下的霸气,这股霸气来自于他跟自己斗着一口气,也来自他跟曹操斗着的一口气,这就是做个乱世英雄而不屈居人下。刘备的事业其次就在于他聪明的做事方法,也就是为求存而善于蛰伏。

但是,刘备在这一点上与曹操相比毕竟还稍逊一筹。

刘备历尽艰辛终于有了东西两川和荆州之地。然而由于关羽的失误,荆州被东吴夺了过去,关羽也被杀害。刘备听说之后,悲愤交加,发誓要为关羽报仇,他要起兵伐吴。刘备的这一决定是建立在冷静的心态之上吗?不是。此时,他完全被自己悲伤和愤怒的心态所控制。赵云劝刘备说:“现在的国贼是曹操,并不是孙权。曹操虽然死了,但曹丕却篡汉自立为帝,神人共怒。陛下你应该讨伐曹丕,而不应该讨伐东吴。倘若一旦与东吴开战,战争就不可能立刻停止,别的计划就不能实施。望陛下明察。”赵云的这番话颇有道理,确实是审时度势之言,然而,此时的刘备已彻底向心态屈服了,他已不可能审时度势了。他对赵云说:“孙权杀害了我的义弟,还有其他忠良之士,这是切齿之恨,只有食其肉而灭其族,才能够消除我心中的仇恨。”赵云又劝说:“曹丕篡汉的仇恨,是大家的仇恨;兄弟之间的仇恨,是私人的仇恨。希望陛下以天下为重。”刘备答道:“我不为义弟报仇,纵然有万里江山,又有什么意思呢?”刘备已完全失去了理智,完全失去了审时度势的能力。感情用事的结果常常是彻底的失败。

一个人有七情六欲是完全正常的,也是完全应该的,这也是人之为人的特征。所以,我们说:“一个做事不考虑感情的人一定是一个不成熟的人。”然而,事情是复杂多变的,感情常常左右人们的理智,使人们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做出错误的分析和判断。因此,我们又说:“一个被感情左右的人一定是一个更不成熟的人。”此时的刘备就是被感情左右了的人。在心态这一点上,他根本就无法与曹操相比。殊不知,曹操一家也曾被人所杀,他也曾有过切齿之恨。

曹操平定了青州黄巾军后,声势大振,有了一块稳定的根据地,于是他派人去接自己的父亲曹嵩。曹嵩带着一家老小四十余人途经徐州时,徐州太守陶谦出于一片好心,同时也想借此结纳曹操,便亲自出境迎接曹嵩一家,并大设宴席热情招待,连续两日。一般来说,事情办到这种地步就比较到位了,但陶谦还嫌不够,他还要派兵五百护送。这样一来,好心却办了坏事。护送的这批人原本是黄巾余党,他们只是勉强归顺了陶谦,而陶谦并未给他们任何好处。如今他们看见曹家装载财宝的车辆无数,便起了歹心,半夜杀了曹嵩一家,抢光了所有财产跑掉了。曹操听说之后,咬牙切齿道:“陶谦放纵士兵杀死我父亲,此仇不共戴天!我要尽起大军,洗劫徐州。”

将曹操的遭遇与刘备的情况进行比较,不难看出,刘备仅死了一个义弟关羽,曹操却死了一家老小四十余人,曹操的恨应该更大更强烈。然而,当曹操率军攻打徐州报仇雪恨之时,情况发生了变化,吕布率兵攻破了兖州,占领了濮阳。怎么办?这边大仇未报,那边情况又发生了变化。如果曹操被复仇的心态所左右,那么,他一定看不出事情的发展趋势,也察觉不出情况的危急,就如同刘备伐吴一样。但曹操毕竟是曹操,他是一个十分冷静沉着的人,也是一个非常会控制自己心态的人。正因如此,他立刻便分析出了情况的严重性,他说:“兖州失去了,这就等于让我们没有了归路,不可不早作打算。”于是,曹操便放弃了复仇的计划,拔寨退兵,去收复兖州了。曹操的这个决定正确吗?当然正确,因为,这个决定没有受他复仇心态的任何影响,完全建立在自己冷静的心态之上。因此,曹操能够摆脱这次危机,保住了自己的地盘和势力。

与曹操截然相反,刘备伐吴的计划完全建立在复仇心态之上。这一心态使他不可能对局势做出客观准确的认识。他没有认识到东吴经营时间已经很长,孙权善用贤人,上下团结一心,绝对不像刘璋之辈那样柔弱;与此同时,北边曹丕虎视眈眈,随时都可能向刘备的蜀汉政权发动攻击,而自己的政权才刚刚建立不久,还需要进一步稳定人心;从大局来看,三国鼎立,魏国强大,蜀吴弱小,只有连吴抗魏,才能长治久安。然而,刘备根本就顾不得这一切,只凭自己复仇的心态而制定实施了伐吴的计划。因此,其失败是注定的。

从某种角度我们可以这样说,一个人是能够成为云中龙还是草中虫,是大龙还是小龙,不仅仅是你有无志气,还由你做事是否聪明决定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