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理全知道(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7 20:25:23

点击下载

作者:任啸科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世界地理全知道

世界地理全知道试读:

前言

有些知识对个人而言,多则有益,少亦无碍。但世界地理知识不是这样,缺少它不仅会给生活带来很多障碍和不必要的麻烦,而且会失去许多美好的东西。当你迷失在亚马孙的原始丛林中时,当你感叹金字塔的壮观却对它的悠久历史所知甚少时,当你漫步佛罗伦萨的街道却难以理解这个城市深厚的文化内涵时,当你俯视科罗拉多大峡谷却不知道它的地貌成因时……这一点你会深切地体会到。

我们中国评价一个人有学问,常用“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这句话,这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国人对地理知识的重视。然而一个人掌握知识的能力(包括精力、理解力、时间)是有限的,对于一个普通读者,如何在精力有限、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掌握必需的地理知识,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书的编写目的正在于此,将地理知识和人文历史有机融合,使读者在短时间内纵览世界锦绣山河、全球风土人情,同时了解相关的人文历史知识。

本书具备体例简明、信息丰富、轻松阅读、手头必备的鲜明特点,真正做到了一册在手,世界地理知识全知道。本书由近30位长期从事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专家、学者联合精心编撰,他们以其渊博的学识及不懈的探索,科学、严谨而又生动地为我们讲述丰富多彩的世界地理知识。全书共分6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宇宙的组成、地球的结构及四大洋的基本概况,后五部分则分别对非洲、亚洲、大洋洲、美洲(北美洲和南美洲)和欧洲予以简述,然后以国家为单元,以生动流畅的语言、科学翔实的数据,辅以“国家

概况

”、“历史年表”等相关列表,详细介绍了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属地的地理特征、自然资源、经济、习俗、交通、旅游等方面的知识,多角度解读世界自然和人文地理,系统、全面地展示了世界各国的地域风情和人文特色。可以说,这是一部便捷实用的世界地理百科全书。

同时我们也没有忽视本书的审美要求,力图把它打造成一部艺术性与知识性相融合、包罗万象的工具书和优秀的旅游指南。因此,在配图方面,我们精心选取了400余幅精美图片,包括景色怡人的自然奇观、文化厚重的历史遗迹、宏伟壮丽的都会名城、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等等,结合新颖时尚的版式设计和简明科学的体例,全方位展现各国地理的丰富多彩,使读者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获得更加鲜明而深刻的印象。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在编写过程中,部分参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最新公布的各项数据资料,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权威性,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广征博引,融知识性、实用性及科学性于一体,图文并茂、蔚然大观。它可读、可藏、可用,能使您轻松获取地理知识,提升文化素养,同时得到更广阔的审美感受和愉快体验。

宇宙与地球

宇宙,一般被当做天地万物的总称。古代,人们把空间称为“宇”,把时间称为“宙”,用空间和时间来表达宇宙的内涵。现代天文学家通过各种观测手段,认识到宇宙是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的,是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的。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星球。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都与它所处的宇宙环境和它自身的运动有着密切关系。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为了扩大社会生产活动,人类还要不断开拓新的天地。因此,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应该首先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

简述

宇宙是天地万物,是物质世界。“宇”是空间的概念,是无边无际的;“宙”是时间的概念,是无始无终的。宇宙是无限的空间和无限的时间的统一。宇宙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任何宇宙空间无一不是物质的或由物质构成的,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具有多样性,一部分物质以电磁波、星际物质(气体、尘埃)等形式呈连续状态弥散在广漠的空间,另一部分则积聚成团,表现为各种堆积形式的实体,如地球、月球、其他行星、恒星和星云等。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着。当代最大的光学望远镜已可观测到200亿光年的遥远目标,这就是现今人类所能观测到的宇宙部分,它只是无限宇宙的一个小小局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宇宙范围的认识将不断扩大。

太阳系

太阳系是银河系一个极微小的部分,离银河系中心近3万光年。由太阳、8颗大行星、62颗卫星以及无数的小行星、彗星及陨星组成。太阳是太阳系的核心,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7%,大行星由太阳起往外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离太阳较近的水星、金星、地球及火星称为类地行星,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密度大、体积小、自转慢、卫星少,内部成分主要为硅酸盐,具有固体外壳。离太阳较远的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称为类木行星。它们都有很厚的大气圈,其表面特征很难了解。在火星与木星之间有10万个以上的小行星(即由岩石组成的不规则的小星体)。在太阳系中,现已发现1 600多颗彗星,还有数量众多的大小流星体,有些流星体是成群的,这些流星群是彗星瓦解的产物。大流星体降落到地面成为陨石。

地球

地球是太阳系自中心向外的第三颗行星,已有4 6亿年的历史,到太阳的平均距离是149 573 000千米(日地平均距离被称做1个天文单位)。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平均为每天大约59分,线速度为每秒30千米,公转一周的时间为365.256天。地球绕太阳公转时,也绕自己的轴旋转,每23小时56分4秒自转一周。地球为太阳系第五大行星,赤道圆周长40 076千米,表面积约50 960万平方千米,其中约29%为陆地。地球的大气层由气体混合物组成,主要是氮和氧。地球只有一个自然卫星——月球,距地球约384 400千米。

板块学说

板块学说认为,地球的地壳由几个实体板块构成,各自在热地幔上漂浮。它们的漂浮具有两个过程:扩大和缩小。扩大指两个板块互相远离,下面涌上来的岩浆形成新地壳;缩小则指两个板块相互碰撞,其中一个的边缘部分伸入了另一个的下面,在地幔中受热而破坏。在板块分界处有许多断层,大洲板块间也有碰撞,地震经常在这些板块交界处发生。目前地球有八大板块:北美洲板块、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与澳洲板块、钠兹卡板块、太平洋板块。

陆地

陆地是指地球表面未被海水淹没的部分。陆地的平均高度为875米,大体分为大陆、岛屿和半岛。大陆是面积广大的陆地。全球有6个大陆,按面积大小依次为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南极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总称为洲。全球有七大洲,按面积大小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岛屿是散布在海洋、河流或湖泊中的小块陆地,彼此相距较近的一群岛屿称群岛。世界岛屿总面积为970多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15。岛屿按成因可分为大陆岛、海洋岛(火山岛、珊瑚岛)和冲积岛。

地球表面高低悬殊,形态多样。按照高度和起伏形态,陆地大体可分为平原、山地、高原、丘陵和盆地五大形态,此外,还有由于受外力作用的强烈影响而形成的河流、三角洲、瀑布、湖泊、沙漠等。平原是指宽广平坦或略有起伏而边缘无崖壁的地区,海拔一般为200米以下。山地是由海拔500米以上的低山、1 000米以上的中山和高峻山脉组成的。山地地面起伏大,山坡陡峻,相对高度大。线状延伸的山体叫山脉,成因上相联系的若干相邻山脉叫山系。目前世界上的高大山脉多是在地壳运动特别强烈的地带逐渐形成的。高原一般指高度较大、起伏较小、边缘通常以崖壁为界的地区。丘陵一般指地表起伏小、坡度较缓、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丘陵海拔和相对高度一般小于山地,丘顶呈浑圆状。盆地一般指四周高(山地或高原、中部低(平原或丘陵)的地区。

海洋

海洋是指地球上广阔连续的水域,平均深度为3 795米,包括洋、海和海峡。洋是海洋的主体部分,具有幽深而浩瀚的水域,有比较稳定的盐度(36‰左右),有独自的潮汐和洋流系统。世界上有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四大洋。海是海洋的边缘部分,海没有独自的潮汐和洋流系统,面积较小,深度较浅,温度和盐度受大陆影响较大。海又分边缘海、内海和陆间海3种。濒临大陆,以半岛或岛屿与大洋分开的海,叫边缘海;伸入大陆内部,仅有狭窄水道与大洋或边缘海相连的海叫内海;位于两个大陆之间的海,叫陆间海。海峡是两端连接海洋的狭窄水道。

深厚的海水掩盖了海底的面貌,实际上海底地势的起伏并不亚于陆地。海底地形大体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和洋底3种。大陆架是指大陆边缘在海面以下的延续部分。大陆架坡度平缓、海水很浅,一般深度为0~200米,个别外缘可达500~600米。大陆坡是指大陆架以外到深海盆地坡度陡急的过渡带,是地球上最大的斜坡,由大陆架至深海大陆坡底部,深度在3 000米左右。洋底是海洋的主体部分,深度一般为3 000~6 000米,约占海洋总面积的80%。海底地貌类型多样,有海岭、海盆、海沟、海丘、海山、海渊和海底高原等。

气候

海水盐度的形成

气候的各种形成因素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不同地区的不同气候。为了解各地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在时间上可以划分气候季节,在地区上可划分气候带与气候类型。季节变化主要是因地球公转、地表接受太阳辐射随时间而变化造成的,一般以平均气温低于10℃是冬季,高于22℃为夏季,在10~22℃之间为春季或秋季。太阳辐射在地球上的分布取决于地理纬度,因而气候也相应地有按纬度呈带状分布的规律性。以回归线和极圈为界级划分的5带,实际上是天文气候带;以温度指标划分的5带,实际上是温度带。不同学科划分气候的标准也不相同,有的以气温和降水划分气候带,有的以植被类型划分气候带,有的以气团的地理类型及其活动范围划分气候带等等,并在气候带内又根据气候的差异划分出一些气候类型。海水盐度的形成地球大陆和大洋分布图

世界民族

当今世界约有2 000个大小不同的民族,人口在1亿以上的有7个,他们是汉人、印度斯坦人、美利坚人、俄罗斯人、孟加拉人、日本人、巴西人,约占全球总人口的42%以上。人口在1亿以下1 000万以上的民族有65个,其中5 000万~1亿的有德意志人、比哈尔人、意大利人、爪哇人、墨西哥人、泰卢固人、英吉利人、朝鲜人,约占全球人口的民族12.5%。100万以上1 000万以下的有305个。全球人口在10万人以上的民族共约550余个,其人数合计占总人口的99%。人口较少的民族有的仅百人或几十人。人口最少的是菲律宾丛林中的原始民族,印度尼西亚的托瓦拉人、印度安达曼群岛上的明科皮人和美洲火地岛上的雅马纳人,都只有几十人。

世界语言

到现在为止无人能确切地说出世界上有多少种语言,语言学家大都同意至少有2 500种,单是非洲就有1 000种以上,但是使用人数超过100万的语言只有134种,也就是说绝大多数语言的使用者很少,有的甚至只有几十人,另外,还有大量的语言因为使用它们的人全部灭亡或者接受了其他民族的语言而消失了。语言学家根据语言的发音特点、语法结构,可以把多种语言归并成类,称为语系。举例来说,“母亲”一词英语称为“mother”,希腊语称为“meter”,而西班牙语称为“madre”,伊朗语称为“matar”,新加坡语称为“maoa”,阿尔曼语称为“mair”,因此这几种语言都可归并为一类,属于印欧语系。用这种办法可以把全世界的语言分为20个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此外还有阿拉伯语系、阿尔泰语系等。

世界人种

世界居民以肤色分类主要有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棕色人种和南美洲的印第安人。黄色人种主要分布于亚洲,集中在东亚和东南亚;白色人种是分布最广泛的人种,遍布全世界,欧洲和北美洲最集中,南美洲、亚洲西部、非洲北部以及中国西北部也有少量白色人种;黑色人种主要集中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也有不少;棕色人种分布在澳大利亚西部。种族是综合特征分类,凡具有形态上和生理上的共同性和语言习俗等历史文化因素共同性的有区域性特点的群体一般可以归为同一种族。全世界种族的划分,在黄色人种、白色人种和黑色人种三大人种之内,既有不少的过渡类型,又有许多区域性的变异,情况错综复杂,目前流行的是地理分类方法,即按地理区域划分为亚洲人、非洲人、美洲印第安人、欧洲人、东印度人、澳大利亚人等。

太平洋/Pacific Ocean

地理位置及分布

太平洋位于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和南北美洲之间,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49.8%,占地球总面积的35%。

太平洋的平均深度为4 001米,最大深度为马里亚纳海沟,其西南角的斐查兹深渊深达11 034米,是目前已知世界海洋的最深点。地球上水深在6 000米以上的海沟共有29条,太平洋就占20条,全世界超过万米的6个深海沟全都在太平洋。太平洋上的岛屿众多,约有2万多个,总面积约440多万平方千米,占世界岛屿总面积的45%,是四大洋中岛屿最多的大洋。大陆岛主要分布在西部,中部有很多星散般的海洋岛。

太平洋西南以塔斯马尼亚岛东南角至南极大陆的经线与印度洋分界,东南以通过南美洲最南端的合恩角的经线与大西洋分界,北经白令海峡与北冰洋连接,东经巴拿马运河和麦哲伦海峡、德雷克海峡沟通大西洋,西经马六甲海峡通印度洋,总轮廓近似圆形。

人们通常以南、北回归线为界,将太平洋分为南、中、北太平洋。北太平洋为北回归线以北海域,地处北亚热带和北温带,主要属海有东海、黄海、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和白令海。中太平洋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处热带,主要属海有南海、爪哇海、珊瑚海、苏禄海、苏拉威西海、班达海等。南太平洋南回归线以南海域,地处南亚热带和南温带,主要属海有塔斯曼海、别林斯高晋海、罗斯海和阿蒙森海。

太平洋地区共有30多个国家。西岸有俄罗斯、中国、韩国、朝鲜、越南、柬埔寨、老挝、日本等;东岸有智利、秘鲁、墨西哥、美国、加拿大等;南边还有澳大利亚、新西兰、西萨摩亚、瑙鲁、汤加、斐济等,此外,还有十几个分属于美、英、法等国的殖民地。

海底地形夏威夷群岛的海岸夏威夷为太平洋中部的一组火山岛,火山喷发的熔岩散落在其海岸,十分壮观。

太平洋的海底地形可分中部深水区域、边缘浅水区域和大陆架三大部分。2 000米以下的深水区域约占总面积的87%,200~2 000米之间的边缘部分约占7.4%,200米以内的大陆架约占5.6%。北半部有巨大海盆,西部有多条岛弧,岛弧外侧有深海沟。北部和西部边缘海有宽阔的大陆架,中部深水域水深多超过5 000米。夏威夷群岛和莱茵群岛将中部深水区分隔成东、北太平洋海盆。海底有大量的火山锥。边缘浅水域水深多在5 000米以上,海盆地面积较小。珊瑚岛的形成示意图

太平洋深海盆地占太平洋总面积的55%。以太平洋中脊为准,可以把洋底分成东、西两个大海盆,洋脊以西的海盆大于洋脊以东的海盆。东北太平洋海盆西起于中部海底山脉,南到土阿莫土和东太平洋洋脊,东界、北界与北美大陆水下边缘相连。南太平洋海盆位于汤加岛克马德克群岛和新西兰以东,与东太平洋海隆相接,南部与南太平洋海隆相连,广泛分布着纬向断裂带,平均深度5 500米左右,最深处近6 000米。

太平洋的过渡带分布广泛,占洋底面积的13.5%,包括岛弧、边缘海和海沟,特征极为突出。太平洋岛弧在海面上多呈花彩状弧形分布的岛屿,而在大洋底则是沿海沟内侧延伸的巨大山脉和山系,它们与同名称的海沟组成岛弧——海沟系,主要分布在太平洋西部。

太平洋大陆架的总面积约为975万平方千米,占海底面积的45%。西部大陆架宽于东部,如白令海峡北部、渤海、黄海、东海、南海都有极为广阔的大陆架。太平洋大陆坡较窄,平均宽度只有20~40千米。

气候

太平洋有很大一部分处在热带和副热带地区,故热带和副热带气候占优势,它的气候分布、地区差异主要是由于水面洋流及附近大陆上空的大气环流影响而产生的。气温随着纬度增高而递减。南、北太平洋最低月平均气温从回归线向极地为20~-16℃,中太平洋常年保持在25℃左右。太平洋年平均降水量一般为1 000~2 000毫米,多雨区可达3 000~5 000毫米,而降水量最小的地区不足100毫米。北纬40°以南常有海雾。水面气温平均为19.1℃,赤道附近最高达29℃。在靠近极圈的海面有结冰现象。

太平洋上的吼啸狂风和汹涌波涛很是著名。在寒暖流交接的过渡地带和西风带内,多狂风和波涛,太平洋北部以冬季为多,南部以夏季为多,尤以南、北纬40°附近为甚。中部较平静,终年利于航行。

洋流

太平洋洋流大致以北纬5 °~1 0 °为界,分成南北两大环流。北部环流顺时针方向运行,由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和加利福尼亚寒流组成;南部环流逆时针方向运行,由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西风漂流、秘鲁寒流组成。两大环流之间为赤道逆流,由西向东运行,流速每小时2千米。

自然资源

太平洋生长的动、植物,无论是浮游植物或海底植物以及鱼类和其他动物都比其他大洋丰富。

太平洋浅海渔场面积约占世界各大洋浅海渔场总面积的1/2,海洋渔获量占世界渔获量的一半以上,秘鲁、日本、中国舟山群岛、美国及加拿大西北沿海都是世界著名渔场。盛产鲱、鳕、鲭、鳟、鲣、沙丁、金枪、比目等鱼类。此外海兽(海豹、海象、海熊、海獭、鲸等)捕猎和捕蟹业也占重要地位。

近海大陆架的石油、天然气、煤很丰富,深海盆地有丰富的锰结核矿层(所含锰、镍、铜4种矿物的金属储量比陆地多几十倍至上千倍),此外海底砂锡矿、金红石、锆等砂矿储量也很丰富。

大洋中有非常丰富的动力资源,如潮汐、波浪、海流、铀、重水等都可以用来发电。太平洋的潮汐多为不规则的半日潮,潮差大都2~3米,最大者达12.9米,是在鄂霍次克海的舍列霍夫湾。中国钱塘江口的潮差8.93米,也远远高于一般的潮差。浅海港湾、海峡潮汐的能量比远海更为可观。

交通运输

太平洋在国际交通上具有重要意义。有许多联系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重要海、空航线经过太平洋。东部的巴拿马运河和西南部的马六甲海峡,分别是通往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捷径和世界主要航道。海运航线主要有东亚-北美西海岸航线,东亚-加勒比海、北美东海岸航线,东亚-南美西澳航线,东亚沿海航线,东亚-澳大利亚、新西兰航线,澳大利亚、新西兰-北美东、西海岸航线等。太平洋沿岸有众多的港口。太平洋西岸主要港口有广州、上海、大连、天津、秦皇岛、青岛、基隆、高雄、香港、南浦、元山、兴南、仁川、釜山、海防、胡志明市、曼谷、新加坡、雅加达、苏门答腊、巴亚、三宝垄、米里、马尼拉、东京、川崎、横滨、大阪、神户、名古屋、北九州、鹿儿岛、纳霍特卡、海参崴等;在大洋洲太平洋岛屿中的主要港口有悉尼、奥克兰、惠灵顿、莫尔兹比港、努美阿、苏瓦、帕果帕果、帕皮提、火奴鲁鲁(檀香山)等;在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主要港口有温哥华、西雅图、波特兰、旧金山、洛杉矶、长滩、马萨特兰、巴尔博亚、巴拿巴城;在南美洲太平洋沿岸的主要港口有布韦那文图拉、瓜亚基尔、卡亚俄、阿里卡、瓦尔帕来索、塔尔卡等。这些港口各属不同的大洲,却由于太平洋的存在得以便利地海、空航线相互联系,特别是太平洋岛屿上的一些港口成了各大洲之间海、空运输的重要基地,例如檀香山,正处于太平洋中心,对太平洋上的东西航线起着极重要的作用。

纵贯太平洋的180°经线为“国际日期变更线”。船只由西向东越过此线,日期减去1天;反之,日期便加上1天。

太平洋第一条海底电缆是1902年由英国铺设的。目前加拿大至澳大利亚、美国至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香港至菲律宾与越南、南美洲沿海各国之间都有海底电缆。近年在各国太平洋上空开始利用人造通讯卫星进行联系。美国西南部的加利福尼亚海岸

大西洋/Atlantic Ocean

地理位置及分布

大西洋位于欧洲、非洲与南美洲、北美洲之间,南接南极洲,面积9 430万平方千米,约占海洋面积的25.4%,平均深度为3 626米,最深处在波多黎各岛北方的波多黎各海沟中,达9 212米。

大西洋南接南极洲;北以挪威最北端-冰岛-格陵兰岛南端-戴维斯海峡南面-拉布拉多半岛的伯韦尔港与北冰洋分界;西南以通过南美洲南端合恩角的经线同太平洋分界;东南以通过南非厄加勒斯角的经线同印度洋分界。大西洋东西狭窄,南北延长,略呈S形。

据大西洋的风向、洋流、气温等情况,通常将北纬5°作为南、北大西洋的分界。大西洋在北半球的陆界比在南半球的陆界长得多,而且海岸曲折,有许多属海和海湾。重要的属海和海湾是加勒比海、墨西哥湾、地中海、黑海、北海、波罗的海、比斯开湾、几内亚湾、哈得孙湾、巴芬湾、圣劳伦斯湾、威德尔海、马尾藻海等。重要的岛屿和群岛有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冰岛、纽芬兰岛、古巴岛、伊斯帕尼奥拉岛及加勒比海-地中海中的许多群岛,格陵兰岛也有一小部分位于大西洋。

海底地形

大西洋从水平轮廓上看,东西两岸弯曲的程度完全一样,如把东西两厢靠拢合拼起来,几乎可以完全吻合。从海底地貌看,大西洋的海底形态则非常复杂,最突出的是呈S形的中央海岭,此外还有海底盆地、海底峡谷、海底山脉、岛弧、海沟和大陆架等不同的地形。

大西洋海底地形特点之一是大陆架面积较大,主要分布在欧洲和北美洲沿岸。超过2 000米的深水域占80.2%,200~2 000米之间的水域占11.1%,大陆架占8.7%,比太平洋、印度洋都大。大西洋洋底中部有一条从冰岛到布韦岛,南北延伸约15 000多千米的中大西洋海岭,在赤道地区被狭窄分水鞍所切断,一般距水面3 000米左右,有些部分突出水面,形成一系列岛屿。整条海岭蜿蜒成S形,即大西洋中脊,一般宽度1 500~2 000千米,约占大西洋宽度的1/3。这条洋脊把大西洋分隔成与海岭平行伸展的东西两个深水海盆。东海盆比西海盆浅,一般深度不超过6 000米,西海盆较深,深海沟大都在西海盆内。大西洋塞班岛蓝洞形成示意图

大西洋中的大陆架总面积为620万平方千米,占总面积8.7%。洋中各部分的大陆架宽窄不一,从几十千米到上千千米不等。大西洋中的大陆坡比较突出,沿欧洲、非洲大陆架的大陆坡比较陡峭,坡度大都超过35°,宽度一般只有20~30千米。在美洲大陆架外侧的大陆坡一般坡度较缓,经常在3°以下,但宽度都可达50~80千米,甚至有超过90千米的地方,例如拉布拉多半岛东南,以及阿根廷东侧一些地区。在大西洋的大陆坡上已发现了很多海底峡谷,它们构成了大陆架海底河谷的延伸带。海底峡谷分布最多的是北美东侧大陆坡。世界上最长的海底峡谷就是中大西洋海底峡谷。

气候

大西洋的气候南北差别较大,东西两侧亦有差异。赤道地区不到1℃,亚热带纬区为5℃,北纬和南纬60°地区为10℃,但大洋西北部和极南部超过25℃。大西洋北部盛行东北信风,南部盛行东南信风。温带纬区地处寒暖流交接的过渡地带和西风带,风力最大。在南北纬40°~60°之间多暴风;在北半球的热带纬区5~10月常有飓风。大西洋地区的降水量,高纬区大部分为500~1 000毫米,中纬区大部分为1 000~1 500毫米,亚热带和热带纬区从东往西为100~1 000毫米以上,赤道地区超过2 000毫米。大西洋水面气温在赤道附近平均约为25~27℃,在南北纬30°之间东部比西部冷,在北纬30°以北则相反。在大西洋范围内,南、北两半球夏季浮冰可分别达南、北纬40°左右。

洋流

大西洋的洋流南北各成一个环流系统。北部环流为顺时针方向运行,由北赤道暖流、安的列斯暖流、墨西哥湾暖流、加那利寒流组成,其中墨西哥湾暖流延长为北大西洋暖流,远入北冰洋;南部环流为逆时针方向运行,由南赤道暖流、巴西暖流、西风漂流(南极寒流)和本格拉寒流组成。在两大环流之间有赤道逆流。赤道逆流由西向东至几内亚湾,称为几内亚暖流。

自然资源

大西洋资源丰富,西北部和东北部的纽芬兰和北海地区为主要渔场,盛产鲱、鳕、沙丁、鲭、毛鳞鱼等。其他水产有牡蛎、贻贝、鳌虾、蟹类以及各种藻类等。海洋渔获量约占世界的1/3~2/5左右。南极大陆附近产鲸、海豹和磷虾,海兽捕获量也很大。北部海面上正在燃烧钻岩释放的多余气体,产生大量的烟雾。

加勒比海、墨西哥湾、北海、几内亚湾和地中海均蕴藏有丰富的海底石油和天然气。英国和加拿大在大西洋沿岸海底开采煤。在英国每年约采煤2 000~2 500万吨。加拿大每年的海底产煤量也有几百万吨。

在纽芬兰东海岸外侧海底有世界上最大的铁矿之一。法国诺曼底海岸外也有海底铁矿,并进行了开采。磷灰石分布在美国东南的弗吉尼亚州到佛罗里达州沿海和非洲纳米比亚及南非西沿岸大陆架上。大西洋的锰结核主要分布在北美海盆地和阿根廷海盆地底部。在波罗的海、北海、黑海等浅海底也有锰结核分布。金刚石分布在纳米比亚沿海和南非西海岸,其中99%是可作装饰品用的高级金刚石。

金红石、铁分布在非洲西部的塞拉利昂沿海和佛罗里达州东海岸。海水中可提炼镁、溴、钾、盐、铀、锂、硫、食盐等。

加拿大东部芬地湾最大潮汐为15.39米,居世界首位,英国西南部的布里斯托尔湾最大潮汐为12米以上,都是很好的能源。法国在布列塔尼半岛的圣马洛附近的朗河河口建了潮汐发电站,发电能力为20多万千瓦,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潮汐发电站。

交通运输

大西洋航运发达,东、西分别经苏伊士运河及巴拿马运河沟通印度洋和太平洋。海轮全年均可通航,世界海港约有75%分布在这一海区。主要有欧洲和北美的北大西洋航线;欧洲、亚洲、大洋洲之间的远东航线;欧洲与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之间的中大西洋航线;从西欧沿非洲大西洋岸到开普敦的航线。大西洋海底电缆总长20多万千米。从爱尔兰的瓦伦西亚岛和从法国的布列塔尼半岛西北端开始通到加拿大纽芬兰岛的东南端,或一直通到加拿大新斯科舍半岛北端的线路是大西洋海底电缆的主要干线。大西洋的主要海港有彼得堡、汉堡、鹿特丹、伦敦、马赛、开普敦、纽约、新奥尔良、里约热内卢、布宜诺斯艾利斯等。法国在朗河河口兴建的大型潮汐发电站

印度洋/Indian Ocean

地理位置及分布

印度洋,位于亚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极洲之间,大部分在南半球。面积7 492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20.8%,为世界第三大洋。平均深度为3 854米,最大深度为爪哇海沟,深达7 455米。

印度洋西南以通过南非厄加勒斯角的经线同大西洋分界,东南以通过塔斯马尼亚岛东南角至南极大陆的经线为界与太平洋相连。印度洋的轮廓是北部为陆地封闭,南部向南极洲敞开。

印度洋主要属海和海湾是红海、阿拉伯海、亚丁湾、波斯湾、阿曼湾、孟加拉湾、安达曼海、阿拉弗拉海、帝汶海、卡奔塔利亚湾、大澳大利亚湾、莫桑比克海峡等。印度洋有很多岛屿,其中大部分是大陆岛,如马达加斯加岛、斯里兰卡岛、安达曼群岛、尼科巴群岛、明打威群岛等。留尼汪岛、科摩罗群岛、阿姆斯特丹岛、克罗泽群岛、凯尔盖朗群岛等为火山岛。拉克沙群岛、马尔代夫群岛、查戈斯群岛,以及爪哇西南的圣诞岛、科科斯群岛都是珊瑚岛。

海底地形

印度洋海底有一条从印度半岛西岸到澳大利亚大陆以南、自北而南向东伸延的高地,一般在水下约3 000~4 000米之间,北段为马尔代夫海岭、中段为中印度洋海岭、南段为西南印度洋海岭、西折以后的部分称大西洋-印度洋海岭。这一带高地把印度洋分成东、西两部分,东部为东印度海岭,海岭南北纵贯,长达5 000千米,从北纬10°到南纬34°,是地球上最直、最长的线状构造。中印度洋海盆和沃顿海盆分列东西,海水较深,其中有些深陷的海沟,以爪哇海沟最深。西部海底地形十分复杂,有许多隆起,海岭交错分布,分隔出一系列海盆:在马尔代夫海岭与亚洲海岸之间有阿拉伯海盆,马尔代夫海岭与非洲海岸之间有索马里海盆,西南印度洋海岭西部有马达加斯加海盆、纳塔尔海盆和厄加勒斯海盆,东部有克鲁塞特海盆,印度洋南部的凯尔盖朗海岭的东、西两侧为南印度洋海盆和大西洋-印度洋海盆。这些海盆的深度均超过5 000米。在印度洋热带沿海区多珊瑚礁和珊瑚岛。

印度洋大陆隆或海台较多,分布亦广。其成因多为浊流或大陆坡滑动崩塌,使大量碎屑物质堆积于深海平原边部,或原为大陆的一部分分异沉降而成。在非洲沿岸有厄加勒斯海台和莫桑比克海台,在马达加斯加岛南部有马达加斯加海台。海台的水深都在2 500米左右。在马达加斯加东北的马斯林克林海台,深度从100米到数百米,有的地方高出海面形成岛屿。邻近澳大利亚大陆的大陆隆是由大陆的断陷或分离产生的,如埃克斯默恩海台和纳彻腊利斯特海台。靠近亚洲大陆的大陆隆有印度半岛西侧向南的查戈斯-拉克代夫海台。

世界大洋中,印度洋的大陆架是最为狭小的,面积4 363万平方千米。

气候

印度洋大部分位于热带,夏季气温普遍较高,冬季一般仅南纬50°以南气温才降至零下。印度洋北部是地球上季风最强烈的地区之一,在南半球西风带中的南纬40~60°之间以及阿拉伯海的西部常有暴风,在印度洋热带纬区有飓风。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的东部沿岸地区、印度洋赤道附近降水丰富,年降水量2 000~3 000毫米之间;阿拉伯海西部沿岸降水量最少,仅100毫米左右;印度洋南部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1 000毫米左右。印度洋西部南纬40°~50°之间多海雾。印度洋水面气温平均在20~26℃之间,赤道以北5月份水面气温最高可达29℃以上。

洋流

印度洋南部的海流比较稳定,为一反时针方向的大环流,由南赤道暖流、莫桑比克暖流、厄加勒斯暖流、西风漂流、西澳大利亚寒流组成。北部海流因季风影响形成季风暖流,冬夏流向相反。冬季逆时针方向,夏季顺时针方向。夏季浮冰最北可达南纬55°左右,冰山一般可漂到南纬40°,在印度洋西部,有时可漂到南纬35°。

自然资源

印度洋石油资源极为丰富,波斯湾、红海、阿拉伯海、孟加拉湾、苏门答腊岛与澳大利亚西部沿海都蕴藏有海底石油。波斯湾是世界海底石油量最大的产区。

印度洋海水上层生物很丰富,盛产鲱、鲭、金枪、马鲛鱼等,鲸、海豹、企鹅也很多。棘皮动物中多海胆、海参、蛇尾、海百合等。海生哺乳动物中儒艮是印度洋特产。植物有各种藻类及各种红树林。

在金属矿藏中,以锰结核最为重要。锰结核含有锰、铁、铜、钴、镍、钛等30余种稀有、稀土和放射性元素,在这种矿藏中以锰、铜、钴、镍4种金属价值最大。

非洲南部的厄加勒斯海台有巨大的磷灰石矿库。印度半岛近海、斯里兰卡周围、莫桑比克海峡、南部非洲东侧大陆架区域以及澳大利亚西海岸的海滨砂和海岸沙丘中有相当数量的重砂矿。

印度洋整个热带海岸很多地方都出产珍珠,特别在斯里兰卡、巴林群岛以及澳大利亚西北海,尤以斯里兰卡最为著名。

交通运输

印度洋是贯通亚洲、非洲、大洋洲的交通要道。东西分别经马六甲海峡和苏伊士运河通太平洋及大西洋,往西南绕过非洲南端可达大西洋。航线主要有亚、欧航线和南亚、东南亚、东非、大洋洲之间的航线。印度洋的海底电缆网多分布在北部,重要的线路有亚丁-孟买-马德拉斯-新加坡线;亚丁-科伦坡线;东非沿岸线。塞舌尔群岛的马埃岛、毛里求斯岛和科科斯群岛是主要海底电缆枢纽站。沿岸港口终年不冻,四季通航。印度洋的主要构成

北冰洋/Arctic Ocean

地理位置及分布

北冰洋,大致以北极为中心,为亚洲、欧洲、北美洲三洲所环抱,面积1 310万平方千米,约相当于太平洋面积的1/14,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4.1%,是地球上四大洋中最小最浅的洋。平均深度约1 430米,利特克海沟最深处达5 625米,是北冰洋最深点。

北冰洋被陆地包围,近于半封闭,通过挪威海、格陵兰海和巴芬湾同大西洋连接,并以狭窄的白令海峡沟通太平洋。

根据自然地理特点,北冰洋分为北极海区和北欧海区两部分。北冰洋主体部分、喀拉海、拉普捷夫海、东西伯利亚海、楚科奇海、波弗特海及加拿大北极群岛各海峡属北极海区;格陵兰海、挪威海、巴伦支海和白海属北欧海区。北极圈以北的地区称北极地方或北极地区,包括北冰洋沿岸亚、欧、北美三大洲大陆北部及北冰洋中许多岛屿。

海底地形

北冰洋地区大陆与岛屿的海岸线曲折,沿亚洲和北美洲海岸都有较宽的大陆架。北冰洋大陆架面积达440万平方千米,占北冰洋总面积的36%,比其他大洋的大陆架面积都大。大陆架的宽度一般为500~1 000千米,半数以上的大陆架水深不足50米。1/3多一点的大陆架水深不到200米。它们原是陆地的一部分,后由于冰雪融化,陆地被海水淹没所致。

北冰洋海底并不是一个平坦的海盆,而是交相分布着一系列海岭、海盆、海槽的海沟。其中主要有两条贯穿海底的海岭——罗蒙诺索夫海岭和门捷列夫海岭。罗蒙诺索夫海岭从亚洲新西伯利亚群岛横穿北极直抵北美洲格陵兰岛北岸,峰顶一般距水面1 000~2 000米,个别峰顶距水面仅900多米,有剧烈的火山和地震活动,门捷列夫海岭与它平行,它从符兰格尔岛起,延至埃尔斯米尔岛附近与罗蒙诺索夫海岭相汇合。两条海岭把北极海区分成加拿大海盆、马卡罗夫海盆和南森海盆。海盆深度均在4 000~5 000米之间。在北冰洋中部还有许多海丘和洼地。格陵兰岛和斯瓦尔巴群岛之间有一带东西向海底高地,是北极海区与北欧海区的分界。北欧海区东北部为大陆架,西南部为深水区,以格陵兰海最深,达5 500多米。

北冰洋上分布着大量的岛屿,主要有格陵兰岛、加拿大北极群岛、新地岛、斯匹次卑尔根岛、北地群岛、新西伯利亚群岛和法兰士约瑟夫地群岛等。其中最大的是世界第一大岛格陵兰岛,面积大约为210多万平方千米,最小的岛屿只有几平方千米。气候条件比较好的沿海地区有人居住,主要生活着以捕鱼打猎为生的因纽特人和拉普兰等少数民族。

气候

北冰洋气候寒冷,洋面大部分常年冰冻。北极海区最冷月平均气温可达-20~-40℃,暖季也多在8℃以下,年降水量仅75~200毫米,格陵兰海可达500毫米,寒季常有猛烈的暴风。北欧海区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水温、气温较高,降水较多,冰情较轻,暖季多海雾,有些月份每天有雾,甚至连续几昼夜。北极海区从水面到水深100~225米的水温约为-1~11.7℃,在滨海地带水温全年变动很大,从-1.5~8℃;而北欧海区,水面温度全年在2~12℃之间。此外,在北冰洋水深100~250米到600~900米处,有来自北大西洋暖流的中间温水层,水温为0~1℃。北极地区地表结构图

洋流

北冰洋洋流系统由北大西洋暖流的分支挪威暖流、斯匹次卑尔根暖流、北角暖流和东格陵兰寒流等组成。北冰洋洋流进入大西洋,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水流偏向右方,沿格陵兰岛南下的称东格陵兰寒流,沿拉布拉多半岛南下的称拉布拉多寒流。

北冰洋有常年不化的冰盖,冰盖面积占总面积的2/3左右。其余海面上分布有自东向西漂流的冰山和浮冰。仅巴伦支海地区受北角暖流影响常年不封冻。北冰洋大部分岛屿上遍布冰川和冰盖,北冰洋沿岸地区则多为永冻土带,永冻层厚达数百米。

在北极点附近,每年近6个月都是无昼的黑夜(10月至次年3月),这时高空有光彩夺目的极光出现,一般呈带状、弧状、幕状或放射状,北纬70°附近常见。其余半年是无夜的白昼。

自然资源

北冰洋地区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十分贫乏,且分布很不平衡。植物主要是苔藓和地衣,南部的一些岛上有耐寒的草本植物和小灌木。

在北冰洋地区有海鸥、野鹅、野鸭等鸟类。夏天,在各个岛屿的悬岩峭壁上常有一群群的鸟类聚集,形成了“鸟市”。大的“鸟市”有时栖息着数百万只鸟。短促的夏季一过,大部分鸟类南飞。在海岛、浮冰和冰山上,还栖息着喜欢寒冷气候的动物,如北极熊、海象、海豹和北极狐、旅鼠等。动物大多呈白色,北极狐全身纯白,皮毛极为珍贵。

鱼类的种类和数量都远比其他大洋为少。只是在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的巴伦支海鱼类和海兽比较丰富。鱼类中的鲱鱼、鳕鱼较为著名。格陵兰鲸等海兽由于遭到掠夺性的捕杀,目前已为数不多。

北冰洋海域的矿藏资源相当丰富,是地球上一个尚未开发的资源宝库。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开采价值极高,主要分布加拿大北部沿海、岛屿及其附近海峡区。北冰洋大陆架的近海,石油蕴藏量较大,可以跟中东相媲美。北冰洋地区还蕴藏丰富的锰结核、煤、锌等矿产资源。

交通运输

北冰洋的海上航运,除巴伦支海海域南部一般不冻,经常有客货轮运输外,其他沿岸地区航运非常困难,若无强大的破冰船开道,运输船队要在这条航线上航行是不可能的。

与不便的航运相比,北冰洋的空运则利用得较为频繁。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陆续开辟了一系列由远东经过阿拉斯加、北极到西欧和中欧的空中航线。现经北极的主要航线有东京-安克雷奇-哥本哈根、东京-大阪-安克雷奇-巴黎和伦敦、东京-纽约和旧金山等。

非洲

面积:3 030万平方千米。约占陆地总面积的20.2%,居世界第二位人口:85 055.8万(2005年)。约占世界人口的13.5%大陆最北端:突尼斯白朗角附近的吉兰角(东经9°50′,北纬37°21′)大陆最南端:南非的厄加勒斯角(东经20°02′,南纬34°51′)大陆最东端:索马里的哈丰角(东经51°24′,北纬10°27′)大陆最西端:塞内加尔佛得角(西经17°33′,北纬14°45′)海岸线:30 500千米最高点:坦桑尼亚的乞力马扎罗山,高5 895米最低点:吉布提的阿萨勒湖,海平面以下153米主要山脉:乞力马扎罗山等主要河流:尼罗河、刚果河、尼日尔河、赞比西河等主要湖泊:维多利亚湖、坦噶尼喀湖、塔纳湖、乍得湖等主要瀑布:维多利亚瀑布等主要沙漠:撒哈拉沙漠等概况

地理位置及分布

非洲为世界第二大陆,面积仅次于亚洲;人口则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亚洲和欧洲(包括俄罗斯西部)。非洲地处陆半球的中央,与其他各大洲距离很近。非洲北隔地中海,与欧洲相对;东北以苏伊士运河、红海与亚洲相隔;东部非洲与澳洲之间、南部非洲与南极大陆之间,以印度洋相隔;而西方则以大西洋和南北美洲相隔。

非洲大陆可区分为两个显著不同的部分:一是北部非洲,在地质上、气候上、文化上和历史上属于地中海世界的一部分;二是撒哈拉以南的地区,包括热带非洲全部,以及后来与欧洲脱离关系的地区。非洲地形图

地形地貌

非洲地形的显著特征是地势较为平坦,为高原大陆。从形成来看,非洲高原是随着整个大陆的隆起,再经过长久的侵蚀轮回形成的,而不是大规模的褶皱作用,所以在高原形成的过程中,会发生一些断层作用,从而形成峡谷,比如著名的东非大裂谷。一般来说,非洲北方和西方的高原(通称低非洲)比东方和南方的高原(通称高非洲)稍低,海岸则陡降从而形成巨大的陡崖。低非洲平均海拔为750米,而高非洲为1 000米以上。一般而言,非洲大陆很少有低于500米的地区。另一方面,非洲缺乏宽阔的海岸平原,且其内陆亦少有超过海拔2 300米的地区。与其他大陆的地形相比,非洲地形最显著的特点是缺乏长而大的山脉岭脊。

河流与湖泊

非洲高原的隆起使地表产生了广而浅的盆地,其中堆积着厚厚的沉积岩层,这些洼地在平坦的高原上划分成很多水系。西南部干燥多沙的卡拉哈迪盆地内又含有很多小型洼地而形成临时湖泊。至于其他盆地中央则有大型的永久性浅水湖泊,如东非的维多利亚湖,为非洲最大的内陆水域;而查德盆地,其湖泊以前是广阔的内陆海。此外,其他盆地内尚有大河流经,如尼罗河、刚果河和尼日尔河,它们横越周围的高原,最后注入海洋。流入大西洋的主要河流有塞内加尔河、冈比亚河、伏塔河、尼日尔河、刚果河、橘河。流入地中海的只有尼罗河。此外,还有许多短河迅速地从高原边缘流出,其中很多河川切过高原而流入内陆,形成内流河水系。

非洲有1/3地域的河川不流入海洋。内流河水系分布的地区包括撒哈拉沙漠、利比亚沙漠、查德盆地、部分卡拉哈迪盆地等。

气候

非洲因地处南纬35°和北纬37°之间,且赤道贯穿大陆中部,因此形成南北对称的气候类型。其气候带的分布通常皆与纬度相符合,但东非地区例外,东非因地势高耸且又有季风的吹拂,因而影响了它的温度和降雨量。

非洲除了高地以外,其他地方都很热,所以气候类型主要依据降雨来界定,赤道附近有一条降雨带,整年都有雨,在潮湿的气候下,便形成热带雨林。雨林带外围为热带莽原带,这地带距赤道愈近处雨量愈少,故又可分为茂草原和热带草原两区。这些地区降雨带随着太阳季节性的行径向北、向南移动,因此冬季干燥无雨,夏季则雨量丰沛。与莽原带外侧相邻的是热带沙漠带,北部有撒哈拉沙漠,南部有纳米比亚沙漠和卡拉哈迪沙漠,这些沙漠位于气团下降的地带(即南北纬20°~30°之间),故雨量稀少。大陆南北两端,即地中海沿岸和开普敦附近,因受到西风的吹拂,而有间歇的飓风式暴风雨,这种暴风雨只出现在冬天,形成一种冬雨夏干的温和气候,这些地区便是所谓的地中海气候区。非洲南部由于地势高且距赤道较远,故气温层不太高而形成了副热带草原区。在上述地区中的高原和高山,则形成高地气候区,气候较凉且影响到植物。

自然资源

非洲的自然资源主要以矿产资源为主,许多矿物的储量位居世界前列。目前已经探明的矿物种类繁多,其中黄金、金刚石久负盛名,石油、天然气蕴藏丰富,铁、锰、铬、钴、镍、钒、铜、铅、锌、锡、磷酸盐等储量也很大,而诸多铀矿脉相继被发现则更是吸引世人的目光。除矿产资源丰富外,由于非洲地处热带雨林地区,森林面积占总面积的21%,植物种类多达4万种。主要盛产红木、黑檀木、花梨木、柯巴树、乌木、樟树、栲树、胡桃木、黄漆木、栓皮栎等经济林木。另外,非洲的草原辽阔,面积占总面积的27%,居各洲首位。尼罗河为非洲带来了丰富的水力资源,而四面临海则使非洲成为沙丁鱼、金枪鱼、鲐、鲸等海产品重要出口地区。

经济非洲富藏矿产和能源,并具有许多良好的可耕地,但是因历史原因及受气候和地形的限制,这块大陆在现代工业经济及国际贸易等方面的发展一直都很缓慢。许多世纪以来,非洲一直是欧洲及北美洲国家的资源贮藏地和产品销售市场。然而到了20世纪60年代早期,许多非洲殖民地纷纷独立,这些新兴国家的政府都试图寻求经济及政治的独立,并借着城市工业化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这时,非洲的经济仍以下面2种方式进行:传统的自给自足式经济及现代的商品买卖式经济。

农业

农业在非洲国家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大多数国家的经济支柱。粮食作物主要有麦、稻、玉米、小米、高粱、马铃薯等,还有特产木薯、大蕉、椰枣、薯芋、食用芭蕉等。非洲的经济作物,特别是热带经济作物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棉花、剑麻、花生、油棕、腰果、芝麻、咖啡、可可、甘蔗、烟叶、天然橡胶、丁香等的产量都很高。乳香、没药、卡里特果、柯拉、阿尔法草是非洲特有的作物。

工业

采矿业和轻工业是非洲工业的主要部门。重工业有冶金、机械、金属加工、化学和水泥、大理石采制、金刚石琢磨、橡胶制品等部门。非洲为了出口赚取外汇,对天然资源的开采相当重视。他们的外汇收入有赖于世界对其原料的需求及对这些商品所给予的价格,但是价格往往波动很大。对于这些商品而言,最基本的问题通常是这些出口品的生产过剩。非洲国家和其他原料生产国均参加联合国发展会议(UNCTAD),联合对富裕国家施压力,希望他们能支持维持出口品价格的计划。

经济发展的展望非洲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比如赞比亚的铜、坦桑尼亚的钻石、南非的黄金等。矿产资源的开采为非洲人民提供了不少就业机会,图为布基纳法索的工人在开采黄金。

非洲丰富的天然资源若能加以开发,它的成长潜力很大,然而非洲却一直因管理和组织上的问题而延缓了经济的发展,包括农、工、矿业的成长。现在非洲国家正发展良好的运输、通讯与动力系统来提高其经济发展。除了一些基本设施,非洲在经济成长方面尚需大量农业技术人员。技术和管理方面的能力可推动长期的经济成长。但如果未来几十年内人口持续迅速增长,则人民生活水平将很难提高。各种世界性的组织和机构都要在非洲国家从事调查,并协助他们规划如何开发和分配资源。非洲目前最需的是对国内工业给予融通,尤其透过储蓄机构将国内储金融资给本地的投资者。同时,非洲国家亦需建立强有力的工业发展银行和股份有限公司,这些机构不仅可吸收所需之资金,也可帮助国家大型建设计划付诸于实现。

交通运输

非洲是世界交通运输业比较落后的一个洲,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交通运输体系。交通运输系统(尤其是铁路)主要是为重要产品出口而建设的,而非用做国内各地区间的交通。非洲经济的发展严重受到交通状况的制约。非洲的主要天然资源大都藏于内陆,若没有铁路运输系统,很难开发。然而在非洲大陆建设铁路,必须克服非洲特有的险峻坡度及湿热气候,这些特点使得建筑铁路既困难且昂贵。除了非洲最南部,非洲是世界少数几个铁路系统不足的地区之一。

公路

非洲的公路系统也不发达。许多道路,不是崎岖小道便是黄泥小径,在雨季里根本无法通行。目前发展的目标便在于减少维修黄泥道路方面所花费的金钱和人力,而增加更多的资金、人力以兴建柏油路、混凝土路或其他材料所铺成的道路。另一目标是发展支线,以消除乡村间的隔阂。

水运

非洲内陆的水路利用率不高。非洲为高原地形,近海岸处遭海水侵蚀,情况严重,因此河道下游产生了不少的急流和瀑布,再加上降雨量变化莫测,使水位波幅很大,限制了河流的利用。非洲的海港较其内陆运输系统优越,好几个比较好的都在南部非洲,如西海岸的洛比都和东海岸的马布多。洛比都有铁路与内陆的铜、钴矿中心相连,马布多也有铁路与约翰内斯堡附近的工业区相连。马布多和开普敦之间的南部海岸的港口天然条件不很好,港口扩建尤其是建造大型防波堤则需要庞大的资金,而西非和东非的南部地区拥有一些优良的天然港。

空运

非洲的航空事业和空运系统与世界其他地区同时发展,并且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进一步扩充,以弥补铁路、公路系统的不足。

人口

非洲人口2005年已达到8.5亿。人口分布极不均匀,整块大陆有30%是人烟稀少的沙漠,而大量人口则集中在尼罗河谷下游地域、维多利亚湖附近和几内亚海岸中部。另一方面,撒哈拉南部与林波波河北端就很少有人口密集的城市。西非的尼日尔河湾带和濒临几内亚海岸的约鲁巴兰有密集的传统都市,其聚居年代较欧洲人的到达早好几世纪。而其余各地,人口大举迁至城市则是近年来的现象。传统非洲主要是由定居于小村的村民、游牧与半游牧民族构成的。

非洲的总人口密集略高于世界平均数的一半,可见非洲并非人口过多,但因许多地区土地贫瘠,加上雨量不定,限制了土地的功能,因此无法满足人口增加所需的生产力。到了20世纪,生态学的节育无法遏止不断上升的人口数量,1960年后,人口增长速度之快更是超过了粮食产量的增长速度,造成大规模的贫穷,婴儿死亡率高出世界数据40%,平均寿命仍只有50岁,国民平均生产总值不超过世界的1/4。如果非洲的人口增长不加以节制,而继续以每25年增加2倍的速度增长,那么非洲将面临空前的赤贫和动乱。

种族与民族

非洲大陆有许多不同的民族、语言和文化。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首推次撒哈拉非洲的“纯种黑人”,即森林地区尼格罗人。他们的皮肤呈棕色或黑色,头发呈黑色且卷曲,鼻子宽扁,嘴唇外翻,身高差异颇大,但都高于150厘米。常被归为森林地区尼格罗人变种的是尼罗亚种,身材较为高瘦,鼻子较窄,嘴唇较少外翻;他们主要居住在大湖和东部苏丹区,经常与邻近的森林地区尼格罗人混居。在赤道非洲森林区内与森林地区尼格罗人混居的是匹美人,他们与森林地区尼格罗人的主要差异是平均身高低于152厘米。

另一个种族是西南非的布希曼人种(亦称开普人种),人口较少,以桑人(亦称布希曼人)和科伊科伊人(亦称何坦托人)为代表。桑人平均身高略高于152厘米,皮肤微皱,肤色呈较深的黄褐,头发短黑且相当卷曲。

大部分北部非洲人的体型属高加索人种体型。次撒哈拉非洲的高加索族近代才自欧亚移入,仍不能视为土著。

有许多非洲人,如西非撒哈拉南方的富拉尼人与承继尼格罗和高加索祖先特征的索马里人,他们可能完全被视为混血种族。

语言

非洲是世界上语言种类最多的大陆,根据各种权威的估计,独立的语言约为800至1 000多种,主要分为4种语族,即亚非语族、尼尔-科多芬语族、尼罗-撒哈拉语族、科伊桑语族。

北非语言比较统一,从埃及到毛里塔尼亚都是阿拉伯语居统治地位。最重要的方言分界线在埃及-苏丹方言诸变体与马格里布方言诸变体(利比亚往西)之间。与马格里布诸方言混杂在一起的有柏柏尔诸语言,主要集中在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向东分布到埃及西部的锡瓦绿洲,往西到塞内加尔-毛里塔尼亚边界,南至撒哈拉南部边缘。

撒哈拉南部的非洲语言情况更为复杂。除最南端的科伊桑诸语言(布须曼语和霍屯督语)外,整个非洲南部的1/3地区都是密切相关的班图诸语言。班图语和非班图语交错分布在班图语区以北,从喀麦隆经萨伊北部,再穿过乌干达到肯尼亚地区。

在英语、法语以及少部分葡萄牙语被多数非洲人引用为第二种语言之前,有些非洲地区就已添进了外来语的惯用法,这些语言统称为“洋泾浜语”,有利于大地区中商业和其他沟通的进行。斯瓦希里语为其中一支,隶属刚果-科多芬语系中的班图语。其他地区的语言,如彭巴语、恩加拉语、刚果语(赤道非洲的班图语支系)、豪萨语(西非的亚非语之中乍得支系的一支)、曼丁哥语等也都属于洋泾浜语。

宗教

非洲土著宗教的第一个特征是多样性,这远超过它的语言。在非洲,几乎每个部落都发展出自己的信仰体系和礼教,且无法刻意向其他社会流传,这与它们特有的文化息息相关。不过在许多地区,这些体系已被源自中东的伊斯兰教与基督教所取代。非洲宗教的第二个普遍特征是造物主的信仰。人们用各种仪式、祷告和祭祀去取得造物主的关心与帮助。由于宗教深入社会和人民生活,且是日常活动极重要的一部分,只有少数社会有类似教堂的组织,专任牧师与布道亦不多。牧师、预言家、造雨者、治疗者通常只是世系或社会上获特殊宗教技能的成员。有些社会里,他们可能就是国王或酋长,而其他的社会里则是由专业人士各司其职。伏都教一群多哥妇女正在通过特殊的典礼仪式成为非洲原始物教——伏都教的教徒。伏都教吸取了法国天主教与非洲黑人其他传统信仰的成分,在海地也相当流行。

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在非洲均有很长的历史,信仰人数也不少。根据《世界基督教百科全书》的计算,非洲约45%人口属基督徒,42%为伊斯兰教徒,12%坚信“部落的”宗教。但在任一区或国家内,其比例可能与整个非洲大陆比例相差很大。在三大宗教传统中,伊斯兰教似乎是最占优势的,因为它并不要求彻底改变人们的传统人生观。再者,鉴于基督教主流难以脱离与殖民主义息息相关的“欧洲宗教”的影响,伊斯兰教就更能获得非洲人的支持。

文化艺术

非洲大陆是人类最早的发源地之一,在漫长的历史的长河中,勤劳的非洲人民也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由于非洲地域辽阔,居住着众多历史、文化背景截然不同的民族和部落,因此,他们创造的艺术作品也呈现出多种多样的风貌。总的来看,在非洲西部几内亚湾一带,其雕刻艺术在世界美术史中放射着耀眼的光芒,而非洲黑人部族创造的面具、岩画、壁画以及建筑、乐器、舞蹈等,更是充满原始性与神秘性,给人无尽的遐想。我们甚至可以用激情奔涌的热烈、恣肆率性的强悍、天真自然的朴拙、神秘莫测的深邃和酣畅明快的显达,来描述包括绘画、雕塑(陶塑、铜像、木雕、牙雕等)、面具以及建筑、匠心独运的实用造型和装饰图案在内的整个非洲艺术的感性魅力。

埃及/Egypt

地理位置

埃及跨亚、非两大洲,大部分位于非洲东北部,只有苏伊士运河以东的西奈半岛位于亚洲西南。西连利比亚,南接苏丹,东临红海并与巴勒斯坦、以色列接壤,北濒地中海。海岸线长约2 700千米。

地形特征

全境地势平坦,沙漠占国土面积的90%以上。西部的利比亚沙漠区是撒哈拉沙漠的东北部分,呈自南向北倾斜的高原状。尼罗河谷地及三角洲地区地表平坦。西奈半岛大部分为沙漠,南部为山地,北部地势平缓,地中海沿岸多沙丘。

气候

埃及地处北非沙漠带边缘,气候炎热干燥,降水稀少,年均仅10毫米,地中海沿岸年降水150~200毫米,开罗地区28毫米,开罗以南广大地区基本为无雨区,而且蒸发强烈。从气候带的分布来看,埃及南部属热带沙漠气候,显著特征是又干又热,除12月、1月、2月以外,月均温在26℃以上,夏季的最高气温可以达到50℃。尼罗河三角洲和北部沿海地区,属亚热带地中海气候,气候相对温和,冬季平均气温为9~19℃,夏季平均气温为22~34℃。埃及年均气温与降雨量形势图

自然资源

埃及的自然资源主要有石油、天然气、磷酸盐、铁等。已探明的储量为石油12.16亿吨,天然气1.13万亿立方米,磷酸盐约70亿吨,铁矿6 000万吨。阿斯旺水坝是世界七大水坝之一,全年可发电约100亿度。此外还有锰、煤、金、锌、铬、银、钼、铜和滑石等。

经济

埃及是农业国,经济以农业为主,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6%,农业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6%。但是,由于全国可耕地面积为800万费丹(1费丹合0.42公顷),仅占全国总面积的3.5%,再加上近年来,埃及人口不断增长,粮食严重缺乏,所以,每年70%的粮食来源于进口。埃及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食品进口国之一。

埃及的工业以纺织、食品加工等轻工业为主,占工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近10年中,成衣及皮制品、石油工业、建材工业、水泥生产、肥料、药品等发展较快,化肥可自给,石油年产量约4 070万吨,为非洲第四大产油国。

埃及政府长期实行家庭补贴,另外还对大米、面粉、食油、糖和能源等实行物价补贴。随着经济改革不断深化,政府逐步调整物价,减少补贴,同时不断增加职工工资。2005~2006财年主要经济指标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1 084亿美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 470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6.9%。

汇率:1美元=5.7埃及镑。

习俗

饮食 埃及人喜吃甜食,宴会或家庭正餐的最后一道菜都是甜食。

婚俗 农村婚礼复杂,场面奢侈,历时可持续30天左右。西部的锡瓦绿洲有奇异的婚俗,姑娘8岁定亲,14岁完婚,嫁妆为100条袍裙。女子自出生起,家庭就着手为她缝制袍裙。按《古兰经》规定,穆斯林男子可以多妻,但埃及男子大多数还是一个妻子。在极少数偏远的地区仍有一夫多妻的现象。

选择斋月时节前往埃及作商务旅行是适宜的,这期间,人们都缩短工作时间,生活节奏一般也放得很慢。拜访须先预约,宜持用阿拉伯文与英文对照的名片。埃及耗费在会议上的时间要比人们所想象的长很多。埃及人都很和蔼,很容易结交。他们不喜欢急性子的人,因此客商只要有耐心便能建立起友好关系。如果出了什么差错,只要说声“很抱歉”,便能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埃及人不重视时间,约会经常不准时。停留埃及期间尽量不要喝酒,因伊斯兰教禁止喝酒。主人招待的茶水要喝,仿照埃及习惯,只有喝了他们的茶,你下次才会再来。埃及地形示意图

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十分便利,近几年海、陆、空运输能力增长较快。2006年主要情况如下:

铁路 总长1万千米。开罗地铁全长61千米。

公路 总长4.8万千米。

水运有7条国际海运航线;内河航线总长约3 500千米。现有亚历山大、塞得港、苏伊士等7个港口。苏伊士运河是沟通亚、非、欧的主要国际航道,每天通过船只50艘左右。商业船队共有125艘轮船,总吨位达200万吨。苏伊士运河过境税收入每年约17.6亿美元。

教育

埃及实行普及小学义务教育制度。全国有大学27所,著名的有开罗大学、亚历山大大学、艾因·夏姆斯大学、爱资哈尔大学等。

主要城市

开罗

开罗是埃及的首都,人口789.9万。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是非洲最大城市。开罗位于尼罗河三角洲顶点以南14千米处,尼罗河从市中心蜿蜒而过,著名的爱资哈尔大学、开罗大学、艾因·夏姆斯大学就坐落在开罗市。收藏埃及古代文物最多的埃及博物馆也在埃及,展品达6.3万多件。开罗拥有钢铁、石油、化工、机器、纺织等现代化工厂。开罗是一座古迹遍布的城市,距市中心13千米处的吉萨地区是举世闻名的金字塔所在地。开罗东部的穆卡塔姆山坡上,有一座巍峨壮观的萨拉丁城堡,具有土耳其建筑风格。开罗是现代文明与古老传统相交融、东西方色彩相辉映的城市,郊外的荒漠、骆驼以及屹立在眼前的金字塔,仿佛把人带回到三四千年以前的法老时代,而遍布街头的广告牌、招贴画和鳞次栉比的超级市场又使人感到强烈的现代气息。

亚历山大

亚历山大是埃及第二大城市,人口338万,是埃及重要商港、工业中心和旅游胜地。位于尼罗河三角洲西缘,面临地中海。是古代欧洲与东方贸易的中心和文化交流的枢纽。北端的法斯岛上,曾矗立着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法罗斯灯塔(亚历山大灯塔)。市中心是塔里尔广场,其东南是商业区,其北面坐落着珍藏古文物的博物馆,另有收藏大量阿拉伯文和欧洲各种文字书籍的图书馆及艺术陈列馆。亚历山大是世界著名的棉花市场,也是埃及重要的纺织工业基地。此外,造船、化肥、炼油等工业亦很发达。亚历山大港是仅次于马赛港、热那亚港等的地中海大港。年吞吐量约2 000万吨,埃及每年有80%~90%的外贸货物都从这里吐纳。亚历山大城三面环水,气候凉爽,拥有风景独特的海滨大道。

旅游

埃及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名胜古迹很多,具有发展旅游业的良好条件。政府非常重视发展旅游业。旅游业收入跃居埃及第一大外汇来源,2006年旅游收入77亿美元,到埃及游客达870万人次。主要旅游点有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卢克索神庙、阿斯旺水坝等。

利比亚/Libya

地理位置

利比亚位于非洲北部地中海沿岸,与埃及、苏丹、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尼日尔和乍得为邻。北与南欧诸国隔地中海相望,海岸线长1 900余千米。

地形特征

利比亚北部沿海(的黎波里地区)和东北部内陆区(昔兰尼加地区)是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其他大部分地区为沙砾覆盖,由北向南逐渐形成高原、内陆盆地。山脉海拔500~1 500米。利比亚是典型的沙漠国家,撒哈拉沙漠占其国土面积的95%以上,其间散布有绿洲。德拉尔特·阿卡库斯石窟位于与阿尔及利亚接壤的高原上,石窟内已发现数百幅非洲史前时代的雕刻画和数千幅绘画遗迹。

气候

利比亚的气候非常炎热,日温差,南北温差都很大。北部沿海地区属亚热带地中海型气候,冬暖多雨,夏热干燥。冬季温度12℃,夏季26℃,夏季常受来自南部撒哈拉沙漠干热风的侵害,最高气温可达58℃。内陆大部分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干热少雨,年平均气温27℃。降水量从北向南从500毫米递减到30毫米以下。沙漠地区有时连续几年不下雨,中部的塞卜哈是世界上最干燥地区之一。的黎波里1月气温8~16℃,8月22~30℃。

自然资源

利比亚的自然资源以石油为主,已探明储量为390亿桶。其次为天然气,探明储量达13 100亿立方米。其他有铁(蕴藏量20亿~30亿吨)、钾、锰、磷酸盐、铜、锡、硫磺、铝矾土等。沿海水产主要有金枪鱼、沙丁鱼、海绵等。

经济

利比亚原来是个落后的农业国,全国从事农牧业的人口占80%。20世纪50年代中期发现油田,揭开了开发石油的序幕,并一跃成为非洲和阿拉伯世界最富的国家之一。1992~1999年利比亚受国际制裁期间,石油生产和运输能力遭到严重打击,经济受到很大影响。近年来利比亚政府采取新的经济政策,放宽对私有经济限制,鼓励私营工商业,提出对除石油和大型企业外的其他企业实行民营化,放宽进出口权限,鼓励出口创汇型企业,积极吸引外国公司来利比亚投资和开展贸易等。2001年,随着国际石油价格的飙升,利比亚经济形势大为好转。目前,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4%。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麦、玉米、花生、柑橘、橄榄、烟草、椰枣、蔬菜等。畜牧业在农业中占重要地位。牧民和半牧民占农业人口一半以上。利比亚政府依靠巨额石油收入实行高工资、高福利政策,全民享有免费医疗和教育,对粮食、糖、茶叶等生活必需品实行价格补贴。平均每千人有病床4.8张,医生2名,电话70部。全国有12.2万人享受社会保险。大多数家庭都有小汽车。2006年主要经济指标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495亿美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 730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8.1%。

汇率:1美元=1.32第纳尔。

习俗

阿拉伯人款待宾朋的佳肴是一道现宰的生羊肝。客人到来后,现宰大肥羊一只,用小刀将生羊肝切成片,整齐地码在瓷盘里,上面撒一些辣椒粉和香料,然后端到桌上敬客,这是最盛情的款待。客人若不吃,就不礼貌,有负主人的一片心意。骆驼是沙漠地带最有用的交通运输工具。

主人待客时先盘腿坐在毯子上,客人依次围坐成一圈。先伸出双手,由仆役用水壶替客人依次冲手。然后开吃,边吃边谈,往往一次宴请需1~2小时。最后再上一道咖啡。不上咖啡,客人绝不可起身告辞。

利比亚是阿拉伯国家,过伊斯兰宗教性的节日。有伊斯兰教元旦、圣纪日(伊斯兰教历3月12日)、穆圣登霄节(伊斯兰教历7月27日)、开斋节(伊斯兰教历10月1日)、宰牲节(伊斯兰教历12月10日)等。

交通运输

利比亚的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无铁路。近年主要情况如下:

公路 总长25 535千米,其中高等级公路17 985千米,农用路7 550千米。

水运 主要港口有的黎波里、班加西、托卜鲁克、卜雷加、德尔纳、米苏腊塔、扎维亚、拉斯拉努夫。有商船10余艘、客轮4艘、油轮23艘,有非洲最大的油船队。

空运 有利比亚阿拉伯航空公司和非洲航空公司。主要民用机场设在的黎波里、班加西、米苏腊塔、塞卜哈、托卜鲁克、锡尔特和卜雷加。

教育

利比亚实行免费教育,文盲率仅为3%~5%。1996年,在校学生总数约为65万人,各种职业训练中心学生人数13.15万人,初级师范学院73所,在校学生1.14万人。全国有15所高等院校。

主要城市

的黎波里

的黎波里是利比亚的首都,有3 000多年的历史,是利比亚最大的城市,人口120万。的黎波里是全国政治、文化、经济和交通的中心,位于地中海沿岸,是一座古老又现代化的优美城市,有优良港口,绵延十几千米,蔚为壮观。的黎波里分东西两城区,西区为老城,具有阿拉伯传统风格,多古迹、清真寺;东区是新建的比较欧化的现代化城区,宽阔的林阴大道清洁整齐,街道两旁坐落着政府机关、研究所、学校、医院、工厂、商店等。

班加西

班加西是利比亚的第二大城市,也是重要海港、商业重镇,有“利比亚副都”之称,人口45万,位于地中海沿岸,自古以来为通往非洲内陆的商队贸易中心。它分新老两个城区,新城区在北部,老城区在南部。市内到处可见现化化的高楼大厦、豪华的国际旅游饭店、超级市场,而古老的建筑也杂立其间,清真寺与夜总会并存。班加西交通便利,市内有鱼类加工、食品、烟草等工业。

旅游

首都的黎波里和班加西均有许多历史遗迹,又有现代化的旅游设施为旅客服务。此外,还有许多旅游观光之地。比如,西北部的滨海城市——塞卜拉泰是著名的古城,城中有巨大的古罗马遗迹。该城建于公元前700年,城内有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遗迹。地中海岸的胡姆斯有海水浴场,吸引着许多游客;兹利坦也是著名的旅游城市,至今仍保留着用石头修建的城墙。萨布拉塔剧场遗址萨布拉塔剧场遗址位于地中海附近,与的黎波里和列普蒂斯马格纳共同组成“大的黎波里地区”。1982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突尼斯/Tunisia

地理位置

突尼斯位于非洲北端,南北长756千米,东西宽351千米。西与阿尔及利亚为邻,东南与利比亚接壤,北、东临地中海,隔突尼斯海峡与意大利相望,海岸线长1 300千米。

地形特征

突尼斯境内北部属阿特拉斯山脉的最东段,占国土面积的1/3,分为北泰勒山脉和高泰勒山脉两大山系。中西部为高原,海拔在500米左右,但高原南面为一连串低洼的浅盐湖,其中,有2个季节性大盐湖,杰里德湖低于海平面15米。南部属撒哈拉沙漠的一部分。东北部有带状平原。

气候

与邻国阿尔及利亚相比,由于突尼斯濒临海洋,因此气候变化不大,具有典型的温和地中海型气候,夏季漫长、炎热而干燥,冬季短暂而温和,降雨量适中。突尼斯市冬季气温在7~18℃之间,平均气温11℃,夏季则在18~34℃之间,平均气温26℃。热风期间,气温可以达到50℃,热风在突尼斯语中称为什希利(shehili),它是源自沙漠的干燥热风,风期约7天,经过北非和中东。内陆和南部日夜温差大。

自然资源

突尼斯的自然资源主要有磷酸盐、石油、天然气、铁、铝等。已探明储量磷酸盐20亿吨,石油7 000万吨,天然气615亿立方米,铁矿石2 500万吨。

经济

突尼斯以农业为主,全国可耕地面积900万公顷,已耕地500万公顷,其中7%为水浇地。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13%~16%。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大麦和薯类。主要经济作物有橄榄、柑橘、椰枣、葡萄、烟草等。2005年产橄榄油22万吨,但粮食不能自给。

工业以石油和磷酸盐开采、制造业和加工工业为主。2005年原油产量340.4万吨,天然气产量为23.44亿立方米。纺织业在轻工业中居首位,占整个工业投资的1/5。自1986年起,纺织、皮革产品出口额已超过化肥、原油。工业总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9.2%。旅游业较发达,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2000年,突尼斯继续深化经济结构调整,加快企业升级改造和私有化步伐,但资金短缺制约着经济发展出口增长不够强劲。2006年主要经济指标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306.97亿美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 996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5.3%。

汇率:1美元=1.32第纳尔。

习俗

突尼斯人在风俗习惯上都延续着伊斯兰教的传统,婚、丧、嫁、娶完全按照伊斯兰教的礼仪进行。

斗羊比赛是突尼斯最受人喜爱的娱乐活动,至今已有1 000多年历史。1975年突尼斯成立了斗羊全国联合会,并制定出一套比赛规则,使这项活动正规化。

每年12月份在撒哈拉沙漠边缘的杜兹镇举行撒哈拉联欢节。开幕式富有特色,身披盔甲的壮士横枪立马在前开路,100头骆驼组成的队列紧随其后,最后面是身着民族服装、表演民族舞蹈的妇女和儿童的行列。开幕式结束后,独特的骆驼赛跑、斗骆驼等精彩表演相继开始,逐渐把联欢推向高潮。入夜后人们围坐在篝火旁,一边观赏阿拉伯舞蹈,一边品尝烤羊肉的味道,尽情享受大沙漠独有的欢乐。准备参加婚礼的突尼斯小孩在突尼斯,婚礼对小孩来说是一个值得庆祝的节日,他们会打扮得漂漂亮亮。

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比较发达。

铁路 总长2 190多千米,其中轨距1米的窄轨铁路占1 713千米,余为轨距1.44米的铁路。

公路 总长20 000千米。公路客运量6.07亿人次,货运量3 200万吨。1997年,突尼斯开始修建2 500千米公路和2 000千米农用道路。

水运 有30个港口,2支船队,总吨位22.4万吨。主要港口是突尼斯-古莱特、比塞大、布尔基巴、斯法克斯、加贝斯、苏斯、扎尔西斯、拉迪斯及斯基拉港等。

空运 有2家国营航空公司,其中突尼斯航空公司拥有17架波音飞机和13架空中客机。突尼斯与国内外44个城市通航。全国有7个国际机场:突尼斯-迦太基、莫纳斯提尔、杰尔巴、斯法克斯、杜泽尔、达巴卡和加夫萨。

教育

突尼斯实行基础义务免费教育制(至16岁),从1989~1990学年起,将过去的小学6年、初中3年合并为9年一贯制基础教育。全国近1/4的人口在各级学校学习。目前儿童入学率99.1%,辍学率4.4%;大学入学率为21%。文盲率为27%。目前有初中和小学5 821所,初中生和小学生226.7万;高中及职业学校90所,学生90万;大专院校178所,学生36.6万,其中大学共16所,现有在校生30万人。

主要城市

突尼斯

突尼斯市是突尼斯共和国的首都,人口225万,是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位于国土东北部,临近地中海南岸的突尼斯湾,是一座阿拉伯建筑与现代建筑相融合的城市。1979年,阿拉伯联盟总部由开罗迁到这里,并在此多次举行过阿拉伯世界的重要会议。市区由民族传统的旧城麦地纳和欧化的新城“低城”组成。麦地纳还保持着古色古香的阿拉伯东方色彩,是商业、手工业、住宅区的集中地,颇有中世纪的遗风。新城高楼林立,各式各样的别墅鳞次栉比。市中心繁华热闹,东北郊有著名的古迹迦太基城遗迹;西郊3千米处有巴尔多古皇宫,如今是国民议会和巴尔多国家博物馆所在地;西北郊是大学城,南郊和西南郊是工业区。俯瞰繁华的突尼斯首都——突尼斯市

斯法克斯

斯法克斯是突尼斯东部港口城市,也是文化艺术中心之一,位于地中海加贝斯湾北岸,城内分新城区和旧城区。斯法克斯为突尼斯第二大城,现为农、矿产品输出港,主要输出磷灰石和橄榄油。这里也是全国最大的渔港。市内食品、纤维、化学工业也很发达。市内有9世纪建筑的大清真寺峡门、考古博物馆、艺术博物馆等文物古迹。

旅游

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居重要地位,是突尼斯第一外汇来源。2006年旅游业收入达到27.51亿第纳尔,接待游客654.91万人次。直接或间接从事旅游业人员达3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3.6%。主要名胜有古罗马竞技场、避暑胜地莫纳斯提尔等。

阿尔及利亚/Algeria

地理位置

阿尔及利亚位于非洲西北部。北临地中海,东临突尼斯、利比亚,南与尼日尔、马里和毛里塔尼亚接壤,西与摩洛哥、西撒哈拉交界。南北线长约2 000千米,东西最宽约1 800千米,海岸线长约1 200千米。

地形特征

全境以山地、高原和沙漠为主,以沿海的泰勒阿特拉斯山脉及其以南的撒哈拉阿特拉斯山脉为界,自北向南分为3个地形区。地中海沿岸是平原区,东西长1 000千米,平均海拔200米以下;中部是高原(如著名的阿哈加尔高原),海拔800~1 000米,地表平缓开阔,又可分为泰勒阿特拉斯山区、大高原地区和撒哈拉阿特拉斯山区3个小区;南部是沙漠区,面积约占全国的80%,属撒哈拉沙漠的一部分,地形为内陆盆地和高原。

气候

北部沿海地区属地中海气候,雨量不足,每年的平均降水量不到800毫米,有时不足400毫米,月平均气温相差不大,最暖与最凉月份温差约为11℃;中部为热带草原气候,日气温和年气温变化幅度均较大;南部为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干旱,年降雨量不足100毫米。总体来说,阿尔及利亚每年8月最热,最高气温29℃,最低气温22℃;1月最冷,最高气温15℃,最低气温9℃。

自然资源

天然气储量为4.6万亿立方米,产量占世界第七位。已探明石油储量为90亿吨,可开采石油储量17亿吨(120亿桶)。阿尔及利亚主要矿藏有铁、铅、锌、铜、金、铀、磷酸盐等。铁矿有30亿~50亿吨。铀矿的蕴藏量估计2.4万~5万吨,煤蕴藏量4 000万吨,磷酸盐10亿吨。另外,阿尔及利亚作为非洲唯一的汞生产国,为世界提供了约1/10的汞。图阿雷格族人在沙漠中行走图阿雷格人属于操柏柏尔语言的游牧民族,居住范围从阿尔及利亚的托瓦特及利比亚的古达米斯,到尼日利亚北部,从利比亚的费赞到马里的廷巴克图。北方的图阿雷格人主要住在纯沙漠地区,南方主要住在大草原和稀树草原地区,饲养瘤牛和骆驼。图阿雷格人保存了一种特殊的文字,称为“提芬纳赫”文字。

经济

阿尔及利亚的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56%。主要农产品有粮食(小麦、大麦、燕麦和豆类)、蔬菜、葡萄、柑橘和椰枣等。但是由于土地贫瘠,阿尔及利亚的粮食仍然需要进口,它是世界粮食、奶、油、糖十大进口国之一。阿尔及利亚的国民经济严重依赖碳化氢产业,2005年其产值占阿尔及利亚GDP的45%。1989年,阿尔及利亚开始经济改革,向市场经济过渡,国民经济实现连续增长。2005年以来,国际油价走高,阿尔及利亚油气收入大增,经济稳步增长,经济重建全面开展。2006年主要经济指标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1 136亿美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 443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4.8%。

汇率:1美元≈72.65第纳尔。

习俗

在卡比利山区的柏柏尔人爱穿花衣服,而且妇女不戴面纱。在阿哈加尔山地的图阿雷格人,喜欢用蓝色面纱遮盖面部,男人用其包住头部,再用蓝色斗篷遮住自己的身躯,所以被称为“戴面纱的人”或“蓝色的人”。

卡比尔人是柏柏尔人的分支。这是个既粗犷又单纯的人群。由于他们长期生活于与世隔绝的封闭山村中,所以生活方式呈氏族形式。

阿尔及利亚的年轻姑娘和小伙子都愿意选择美好的金秋季节举行婚礼。首先在清真寺举行传统的宗教婚礼。宗教婚礼只有男女双方家里的男人参加,新郎新娘都不出席,由教长宣读《古兰经》并举行仪式。之后,新郎新娘在证婚人、父兄的陪同下到当地政府登记,接着进行各种庆祝活动,而且要延续1~2个月,而在此期间新郎新娘各住在自己家里。

青年人结婚的彩礼很多,有手镯、脚链、金腰带、金银珠宝礼服以及配有金银珠宝的“沙西耶”帽等。结婚那天,新娘由女友陪同,先在有蒸汽的西班牙澡堂沐浴,随后穿上用金银装饰的天鹅绒质料的长袖拖地裙,头戴“沙西耶”帽,接受来宾祝贺。新郎用“哈纳”(一种植物)染手后,当众展出送给新娘的全部彩礼。

交通运输

陆地运输以公路为主,公路运载量占83%,铁路占17%。近年来主要情况如下:

铁路 总长4 219千米,其中标准轨3 138千米,复线345千米、电气化铁路300千米、窄轨1 081千米。1989年开始在首都阿尔及尔修建总长为26.5千米的地铁。

公路 总长10.7万千米。高速公路350千米。

水运 有13个多用途港、2个碳化氢产品出口港、19个渔港或游乐港。最大的港口是阿尔及尔港,有大小泊位37个。共有77艘客、货轮,总吨位100万吨。年吞吐量为619.3万吨。

空运 全国有阿尔及尔、奥兰、安纳巴、君士坦丁4个主要机场和49个小型机场,其中29个进行商业运营,13个为国际机场。阿尔及利亚现有2家国营航空公司和6家私营航空公司。共有飞机60余架,其中大中型飞机30余架,目前已开通20个国家50多条国际航线。

教育

阿尔及利亚对6~16岁少年儿童实行9年一贯制义务教育。阿尔及利亚中小学生教育免费,大学生享受助学金和伙食补贴。目前拥有各类高等院校56所,2002~2003在校大学生61.5万名,硕士与博士生1.8万名。中小学校有22 626所,有中小学生784.2万人,文盲率为28%。主要高等学府为创立于1929年的阿尔及尔大学。

主要城市

阿尔及尔

阿尔及尔是阿尔及利亚的首都,人口256万。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通中心,是阿尔及利亚的主要海港。阿尔及尔是一座美丽的城市,依山而建的建筑物,几乎全部是白色的,清新圣洁。全城共分10个区,卡斯巴区最古老也最富有民族特色,呈斜坡式的建筑、木结构的小楼、纵横交错的狭窄街巷,古色古香。而新市区高楼林立、街道宽阔。市内有代表性的现代化建筑——奥拉茜宾馆、耸立在格里皇陵上的罗马式建筑——“非洲圣母院”、位于阿尔及尔西郊的“松树俱乐部”,均闻名遐迩。还有国立博物馆、巴尔德博物馆和国立美术馆。阿尔及尔现存的古建筑有马利基(11世纪)、哈纳菲(17世纪)、凯乔瓦清真寺(17世纪)和奥斯曼帝国总督宫遗迹等。

奥兰

奥兰是阿尔及利亚第二大港口城市,人口65万,是奥兰省的省会,位于凯比尔港和卡纳斯泰尔角之间的港湾内。城市分为三部分,山上是西班牙人修建的旧城拉布兰卡;靠海为拉马里内;峡谷东岸台地上为拉维勒努韦勒。东北40千米处的阿尔泽为石油工业基地。离市中心25千米的安达卢士为著名旅游名胜之地。市内有展出罗马与迦太基文物的市立博物馆、特莱姆森伊斯兰博物馆、奥贝尔图书馆等文化设施。古迹有16世纪的城堡、西班牙门、圣路岛大教堂、大清真寺等。

旅游

阿尔及利亚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地中海气候、半干燥气候和沙漠气候以及海岸、山区、沙漠适于各个季节的不同形式的旅游。每年接待游客67.8万人次。著名的旅游胜地有尤巴二世王后墓、杰米拉古城遗址、阿杰尔的塔西利、廷加德等。塔西利洞窟壁画阿杰尔的塔西利,位于阿尔及利亚撒哈拉东南,地处阿尔及利亚与利比亚、尼日尔三国的交界处。1982年作为自然与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摩洛哥/Morocco

地理位置

摩洛哥位于非洲西北端,东北至西南最长为1 328千米,东西最宽765千米。东、东南接阿尔及利亚,南部为西撒哈拉,西临大西洋,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西班牙相望,扼大西洋入地中海的门户。海岸线长1 700多千米。

地形特征

摩洛哥地形主要包括沿海低地、阿特拉斯山脉和撒哈拉沙漠。沿海低地夹在西部和北部的阿特拉斯山脉和海洋之间,水源丰富,土地肥沃。阿特拉斯山有4支,即沿地中海的里夫山脉,海拔2 400米;中阿特拉斯山,海拔3 300米;高阿特拉斯山,呈东北-西南走向,横贯境内;阿特拉斯山自西南入海,海拔2 400米。阿特拉斯山南麓和东麓为撒哈拉沙漠,其间散布着一些肥沃的绿洲。

气候

北部属地中海型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中部属热带山地气候,温和湿润;东部、南部属半沙漠气候,降水量在250毫米以下。月平均气温的年变化幅度在沿海地区为17~23℃,内陆约为10~27℃。年降水量北部800毫米,南部200毫米,东南部沿撒哈拉地区为100毫米或更少。

自然资源

摩洛哥全国约有1/5的地区为森林覆盖,主要树木资源有西洋杉、枞树、杜松、野橄榄和矮棕榈等。另外阿特拉斯山区有野生动物资源,如野绵羊、大耳小狐和猕猴等。

磷酸盐为摩洛哥主要资源,储量1 100亿吨,占世界储量的75%。其他矿产资源有铁、铅、锌、钴、锰、钡、铜、盐、磁铁矿、无烟煤、油页岩等,其中油页岩储量1 000亿吨以上,含原油60亿吨。

经济

摩洛哥的国民生产总值占非洲第六位,经济发展较为稳定。2/5的摩洛哥人从事农业生产。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1/5。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麦、甜菜、甘蔗、水果、蔬菜等。摩洛哥的工业不发达,主要部门有农业食品加工、化工医药、纺织皮革、采矿和机电冶金工业。矿业是摩洛哥的支柱产业,矿产品出口占全部出口的30%,特别是磷矿。传统手工业在摩洛哥经济中也颇具重要性,主要产品有毛毯、皮革制品、金属加工品、陶瓷和木制家具。2004年,摩洛哥与突尼斯、埃及、约旦签署了“阿加迪尔协定”,宣布成立4国自由贸易区。2006年主要经济指标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573.78亿美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 919美元。在每年雨季后的短时期内,沙漠中布满生命,植物和动物利用这个季节再生,并且储存食物和水。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8.1%。

汇率:1美元=8.865迪拉姆。

习俗

嗜茶摩洛哥人一日三餐离不开茶。清早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喝一杯清香的茶(绿茶),然后才进早餐。中餐和晚餐也要喝煮好的清茶。饭后有时还喝3道茶。在招待客人、宴请宾朋时,要献上一杯甜茶,客人若不喝被视为无礼貌。这是一种薄荷茶,在节日、宴会和社交活动中可以代酒。

妇女文身文身的习惯在摩洛哥妇女中比较普遍。大多数人是在前额和下颏刺有对称的蓝黑色花纹,也有的将花纹刺在胸部、肚脐和腿等隐蔽部位。“抢新娘”在柏柏尔族居住区的一些部族还流行一种“抢新娘”的习俗。在双方举行婚礼时,村里的小伙子们设法把新娘子抢走,并占有一段时间。波科脱人举行婚礼时,新郎首先要演唱歌曲《最好的牛》。非斯市人在新婚之夜,新娘要坐在圆桌面上,妇女们围着她边转边喊“新娘是抵押品”,意在向新郎新娘的双方家属要礼钱,扔的钱直至妇女们基本满意为止。摩尔族人举行婚礼的第二天清早,新郎要将沾有血渍的手帕抛到窗外去,以此对家人证明新娘子是贞洁的。

新娘集市摩洛哥艾特-哈迪杜的柏柏尔部族的新娘集市,又叫“穆塞姆节”,每年9月举行,为期3天。它既是求偶盛会,也是一个贸易集市。在这个“集市”上,离过婚的妇女和寡妇最受欢迎,人们认为这样的妇女最会持家。

献羊节摩洛哥历史最长、最具特色的传统节日,也是摩洛哥的和平节。每年1月23日,家家户户都要准备一只羊,摆设羊宴,邀请亲友邻里共同庆贺。节日献羊典礼是最隆重的活动。

赛马节古都梅克内斯的赛马节是全国最盛大的节日。在每年的5月举行,为期5天,全国出类拔萃的骑士都赶来参加。

庆生会与割礼摩洛哥的孩子出生后,按照惯例要举行庆生会,并把孩子的头发剪掉,让它重新长出。施行割礼的年龄,随各地的习俗不同而有所不同,有的是出生40天后举行。

交通运输

陆路运输相对发达。公路运输量占全国货运量的68%,铁路占30%以上。

铁路 总长2 958千米,投入运营线路1 907千米,50%线路实现电气化。

公路 总长64 452千米,其中一级公路15 907千米,二级公路9 367千米,三级公路39 178千米。

水运 现拥有9个国际港口,主要有卡萨布兰卡、萨非、穆罕默迪耶、阿加迪尔和丹吉尔,其中卡萨布兰卡港口最大。

空运 摩洛哥有国际和国内机场27个,其中摩洛哥国家航空公司的航线通往四大洲32个国家,总航线30万千米。

教育

摩洛哥视教育为国家发展的根基,强调教育普及化、教育统一化、教师摩洛哥化和教学阿拉伯化。每年教育预算约占国家预算总支出的1/4。全国文盲率已从1960年的87%降至2005年的43%。目前有小学4 350所、中学1 168所,高等学校64所。2004年在校小学生410万,教师13.28万;中学生180万,教师8.68万名;大学生28.6万,教师9 773名。大学24所,著名的高等学府有穆罕默德五世大学、哈桑二世大学、穆罕默德一世大学、卡迪伊亚德大学、卡鲁维因宗教大学和穆罕默德·本·阿卜杜拉大学。

主要城市

拉巴特

拉巴特是摩洛哥的首都,历史名城,建于12世纪,人口62.8万。拉巴特濒临布赖格赖格河,对岸为塞拉,公路、铁路和国际航空业均很畅通。拉巴特旧城是典型的阿拉伯城市,有穆斯林古镇和犹太人居住区,北面有一个17世纪的堡垒、一个安达卢西亚花园和穆斯林艺术博物馆。东南有历史建筑哈桑塔等。西南有一个考古博物馆。旧城以北和以东则为新城,新城呈现出欧洲风貌与阿拉伯情调相交融的景象。主要工业有棉毛织品、皮革制品和地毯业,拉巴特地毯闻名于世。

尔贝达(卡萨布兰卡)

达尔贝达是摩洛哥第一大城市,人口210万,是全国最大的国际贸易港口和工商业中心。集中了全国70%的工业企业。新兴的工业有纺织、炼铁、水泥、烟草和罐头等。达尔贝达拥有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现代化人工港口,一次可同时停泊轮船40余艘。

旅游

旅游业发达。旅游为侨汇之后的第二大外汇来源,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4%,每年接待境外游客约235万人次。主要旅游点有拉巴特、马拉喀什、卡萨布兰卡、非斯等。拉巴特呈现出欧洲风貌和阿拉伯情调相交融的景象;卡萨布兰卡建有世界上第二大清真寺——哈桑二世清真寺;非斯以精湛的伊斯兰建筑艺术闻名于世;马拉喀什有长达7千米的红砖砌成的古城堡,并有“不夜城”之称。拉巴特市的哈桑塔哈桑塔为哈桑清真寺的宣礼塔,占地单边长16米,高44米,四周雕刻图案各异,具有摩洛哥传统艺术特色,风格典雅,体现了阿拉伯穆斯林优美的建筑工艺和装饰艺术。

毛里塔尼亚/Mauritania

地理位置

毛里塔尼亚位于非洲撒哈拉沙漠西部,与西撒哈拉、阿尔及利亚、马里和塞内加尔接壤,西濒大西洋,海岸线长667千米。

地形特征

全境地势平坦。有2/3的地区是沙漠,大部分地区是海拔300米左右的低高原。东南边境和沿海地区为平原。

气候

毛里塔尼亚气候属热带大陆性气候,高温少雨,年平均气温约25℃,大多数地方的夏季午后气温超过38℃,内陆白昼最高温度常高达46℃,但夜间气温大幅降至7~13℃。

自然资源

矿藏主要有铁矿,储量估计达107亿吨。其他资源储量:铜矿2 200万吨,石膏约40亿吨,磷酸盐1.4亿吨。渔业资源丰富,储量为400万吨。

经济

1986年,毛里塔尼亚被联合国定为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经济结构单一,以农牧渔业为主,基础薄弱。随着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商业捕鱼的发展,1960年后传统经济项目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逐渐缩小。铁、铜矿出口在经济中居重要地位,其次是渔产品和部分畜产品。主要进口产品是食品、纺织品、日用消费品、建材用品以及交通运输设备等。1992年,毛里塔尼亚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达成协议,开始执行经济结构调整计划,推进自由化进程,同意货币贬值以争取外援,同时采取国家调控、监督市场和稳定物价等措施,经济低速增长。2005年,毛里塔尼亚制定短期结构调整计划,紧缩行政开支,改善公共财政。2006年的石油出口使毛里塔尼亚财政总额实现盈余,外贸逆差下降,外汇储备增加。2006年主要经济指标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25.43亿美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59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11.7%。

汇率:1美元=270乌吉亚。

习俗

毛里塔尼亚人的居室主要是尖顶帐篷。妇女讲究佩戴精美奇特的饰物,成年男子头上用黑布缠绕。

交通运输

交通不发达。

铁路只有一条长675千米的铁路。

公路 公路近7 891千米,其中柏油路2 090千米,其他为为加固土路和小路。

水运 港口有努瓦克肖特友谊港等5个港口,总吞吐量为120万吨。丰水季节时,塞内加尔河可通航。

空运 毛里塔尼亚航空公司现有客机3架,机场25个,其中努瓦克肖特和努瓦迪布机场为国际机场。

教育

毛里塔尼亚重视发展教育事业,把提高教育水平作为脱贫的重要途径。2001年,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1%。1998年,文盲率为58.8%,成年人扫盲率为41.2%。各级教学平均入学率为42%。全国有5所高等院校:努瓦克肖特大学(建于1981年,是毛里塔尼亚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国家行政学校、高等师范学院、高等科学院、高等伊斯兰学院。除现代教育外,毛里塔尼亚全国各地存在传统的古兰经学校(音译为马哈德拉学校)。

主要城市

努瓦克肖特

努瓦克肖特是毛里塔尼亚的首都,地处撒哈拉沙漠南端,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人口80万。中心大街的东端路北是总统府和政府各部所在地。城市建筑继承了撒哈拉地区的传统风格,其中许多建筑物都是用贝壳修建的,因而有“贝壳城”之称。

旅游

兴格提是著名的伊斯兰教圣地,塞内加尔河沿岸有奇妙的自然景观。在海岸还有许多著名的国家公园,比如邦克达·阿让国家公园,该公园设立于1976年,面积达11 700平方千米,是非洲最大的海岸公园,包括了各种地形,如沙丘、海岸沼泽、小岛,以及海岸浅水区等,该公园保存了该地区的渔业价值,对毛里塔尼亚经济发展有特殊贡献。沿海地区为17~23℃,内陆约为10~27℃。候鸟在邦克达·阿让国家公园过冬据统计,每年在走大西洋迁徙路线的700万只鸟中,约30%在邦克达·阿让国家公园越冬,它们组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涉水禽鸟越冬群以及世界上种类最繁多的筑巢类食鱼鸟群落。

塞内加尔/Senegal

地理位置

塞内加尔位于非洲西部凸出部位的最西端。北接毛里塔尼亚,东邻马里,南接几内亚和几内亚比绍,西濒大西洋。海岸线长约500千米。

地形特征

境内地势较平坦,东南部和极西部为低山丘陵,中部、东部大部分地区为沙漠地带。福拉平原河网密布、土质肥沃,是重要的灌溉农业区。地势大体上自东向西倾斜。

气候

大部分地区属热带草原气候,炎热干燥,年平均气温为29℃,最高气温达到45℃。11月至次年6月是旱季,7~10月是雨季。旱季多哈马丹热风,年平均降雨量自北至南由500毫米递增到1 000余毫米。沿海地区气候较温和。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贫乏,主要有磷酸盐、铁、海盐、大理石等。磷酸盐藏量约2亿吨。铁矿藏量6亿吨。水力资源较丰富。塞内加尔同马里、毛里塔尼亚成立了“塞内加尔河开发组织”,同冈比亚、几内亚、几内亚比绍成立了“冈比亚河开发组织”。森林面积占全国面积的32%,约620.5万公顷。

经济

塞内加尔系农业国。农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1.4%。农业人口占全国的70%。主要经济作物有花生和棉花,主要农作物有小米、高粱、玉米。粮食不能自给,仅能满足40%需求。林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渔业是塞内加尔经济主要支柱之一,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0%,也是外汇的主要来源。塞内加尔有一定的工业基础。1984年以来,推行新农业和工业政策,减少国家干预,强调优先发展农业,争取粮食自给;重视对生产项目的投资,提高工业生产水平,增强出口创汇能力。国民经济保持50%左右的增长速度。2006年主要经济指标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92.42亿美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74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4%。

汇率(2006年均值):1美元=522.9非洲法郎。

习俗

塞内加尔盛产花生,每到花生收获季节,“垒花生”比赛便成了当地人的一项体育活动。比赛开始,竞赛者们肩扛头顶,将花生袋放入白线内。随着他们来回奔跑穿梭,花生袋越垒越高,当花生袋垒到“金字塔”形的最顶端,只能放置一袋时,即算堆垒完毕。这时参赛者迅速将花生堆四周清洁干净,待酋长来验收。比赛通常以50人为一组,获胜的组每人得到一袋花生作为奖赏。这种比赛是男女青年进行社交的场合。每次比赛结束后,都有许多女青年跑上前去向获胜的男青年表示祝贺,或递上一块擦汗的手帕,或递上一罐清凉的饮料。如果男青年对女青年也有意,便在三天之内回赠一块手帕和一些蜂蜜,表示愿意同她结合,希望婚后生活如蜜一般甜美。格里奥与科拉琴在塞内加尔,人们称串村走乡从事说唱的民间艺人为“格里奥”。这些艺人擅长多种民族乐器,其中,科拉琴就是他们常用的乐器之一。这种长颈竖琴式诗琴,装有21根皮制或尼龙弦,共鸣箱呈戎芦形,共鸣板上覆以皮革,音域刚刚超过3个8度。

交通运输

国内运输主要靠公路和铁路,有以达喀尔区为中心的连接全国各地的陆路交通干线网。达喀尔是非洲通往欧洲和美洲的海上交通要道,也是重要的国际航空枢纽。

铁路 总长1 300千米,有一条达喀尔通往马里巴马科的铁路线。

公路 总长14 576千米,其中柏油路4 271千米。

水运 塞内加尔河全年通航距离为220千米,汛期可通航924千米。达喀尔港是西非第二大港。其他有圣路易港和济金朔尔港。

空运 达喀尔列奥波尔德·塞达·桑戈尔机场为国际机场,另有12个二级机场,其中较重要的有济金朔尔机场。塞内加尔国际客运纳入非洲航空公司,国内航线由塞内加尔航空公司担任。

教育

教育发展较快。2003年,小学入学率为85%,全国有高等院校10所,其中达喀尔大学创立于1957年(前身是“法属黑非洲研究院”),是黑非洲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塞内加尔在国外的留学生和研究生约5 000人。

主要城市

达喀尔

达喀尔是塞内加尔的首都。人口240万,是大西洋航线的重要中继港,也是热带非洲最大的工业和服务业中心之一,拥有食品、纺织、化学、机械、造船工业等。达喀尔堪称塞内加尔的文化中心,设有非洲研究、海洋历史、人种学和考古博物馆等。

旅游

旅游业是塞内加尔四大经济支柱之一,为塞内加尔第二大创汇产业,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旅游点主要集中在达喀尔、捷斯、济金朔尔、圣路易地区。远看塞内加尔海岸

马里/Mali

地理位置

马里位于非洲西部撒哈拉沙漠南缘,西北邻毛里塔尼亚,西靠塞内加尔,北、东与阿尔及利亚和尼日尔为邻,南接几内亚、科特迪瓦和布基纳法索,为内陆国。

地形特征

马里国土大部分地势平坦,主要为高原和平原。南部和西南部的高原间有深切河谷;东南部和东部的高原为一系列断层丘陵地带,平均海拔300~600米。北部为广大平原地带,属撒哈拉的一部分;西南部和中南部为尼日尔冲积平原和谷地地带,内有尼日尔河三角洲,为马里主要的农业区。

气候

北部为热带沙漠气候,属撒哈拉带,夏季气温高达55℃,几乎无降雨,空气极其干燥,昼夜温差大,植被稀少。中北部属萨赫勒带,年降雨量为200~500毫米,平均气温23~36℃,以草原植被为主,有耐旱乔木。南部为热带草原气候,年降水量500~1 400毫米,平均气温24~30℃,以草本植被为主。马里属经济贫穷的国家,服务业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2%,而服务业主要由商业通讯等部门构成,图为多贡族的商品交易市场,每5天举行一次。

自然资源

马里有许多矿产资源。现已探明的主要矿藏资源及其储量:岩盐5 300万吨,磷酸盐1 180万吨,黄金900吨,铝矾土12亿吨。其他还有铁、锰等金属矿藏,储量分别有5亿吨和800万吨。森林面积110万公顷,覆盖率不到1%。水力资源丰富,目前有3个水电站,12个火力发电站,1个太阳能电站。

经济

马里为农牧业国家,农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0%~35%。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3%、占就业人口的82%,特别是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是第二大出口产业,2002年,畜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8%左右。马里的工业基础薄弱,工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主要工业部门有食品、纺织、卷烟、建筑材料、机修和制药等。1988年马里开始实施“经济结构调整计划”和“国有企业改革计划”。1992年后,逐年同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签订实施结构调整计划协议,马里在协议规定的期限内可获得一定的援助。1995~1997年,马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均在4.5%以上。2006年,马里大力发展农业,加强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改善投资环境。粮食生产丰收,棉花产量居西非第二位,黄金产量和出口较往年继续增加。2006年主要经济指标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60亿美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32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5.1%。

汇率(2006年均值):1美元=522.9非洲法郎。

习俗

马里传统的礼服叫“布布”。一件“布布”要用布5~6米,无领、宽肩、袖肥,十分凉爽。穿“布布”时,要上配毡帽,下配拖鞋。

马里妇女很讲究发式。一般先将头发梳成无数条上下一般粗细的小辫子,再把辫子整理成不同的发型。民族、年龄不同,发式各有差异,已婚的妇女往往以布包头。妇女们还特别注意装饰,手镯、项链、耳环、鼻环都很讲究。最突出的是耳环和鼻环,有的耳环又大又重,不得不用一条细绳挂在头上,以减轻耳垂之重负。鼻环有两种:小鼻环套在鼻翼上;大鼻环夹在两个鼻孔中间。多贡族独特的洞穴葬礼

马里的黑人妇女把黑色视为一种吉祥、最美的颜色。因此,尽管她们的肤色是黑的,还是要用“地阿比”树叶将手、足和牙龈染得更黑。小伙子选择配偶,首先要了解姑娘是否具备染足、画手、染牙龈的手艺,这是考虑对方是否合适的第一个条件。所以当地的女孩从能自理生活时就向大人学习染技,谁染技高超,谁就会赢得更多人的爱戴和尊敬。

根据当地传统,男子向女子求婚时要通过媒人向女方3送柯拉果(一种提神和药用的果子)。若3次上门,礼物均被收下,婚事则告成功。马里人的婚礼必须举行2次,一次是民事婚礼(在市、县长或其代理人主持下,签订结婚证书);一次是宗教婚礼(于当天下午2~5时之间,在当地的清真寺内举行)。

多贡族的葬礼,隆重而又惊险。在亲属友邻吊唁、艺人舞蹈一番之后,登高能手攀上山顶,然后用绳子吊上死者尸骨,安放于山洞之中,既不土埋,也不火葬。

斐巴摩纳是马里最热的地方,最高气温白天可达50℃。为了给在滚滚热浪中长途跋涉的旅客提供一个凉爽的安身之处,当地居民开设一种“井中旅店”。他们在高坡上打3米多深的干井,然后井底四周挖出一高2米、面积40平方米左右的空洞,用小梯子上下。在空洞中安置20~30人的铺位,这种旅店的温度只有13~14℃。餐厅和生活服务设施设在井里。这对在热浪包围中的游人来说,算得上是“清凉胜地”了。

葫芦舞是马里农村最常见的舞蹈之一,多表现五谷丰登的喜庆场景。

交通运输

马里系内陆国家,国内运输主要靠公路。进出口物资需经邻国港口转运。两条国际公路经巴马科通往科纳克里和阿比让,公路总长分别为1 110千米和1 115千米。仅有一条连接库利科罗、巴马科和达喀尔的国际窄轨铁路,近年来交通运输情况如下:

铁路 总长728千米,客运量84.59万人次,货运量46.09万吨。

公路 总长18 700千米,其中沥青路面3 367千米;小汽车2万辆,货车1.3万辆。

水运 内河航线总长12 700千米;客运量5.5万人次,货运量5万吨。

空运 2003年4月,马里塔斯航空公司倒闭。2005年2月,马里政府和加拿大发展经济和促进工业基金会合资成立马里航空公司,以经营国内航线为主。

教育

马里沿用法国教育体制。由基础、中等和职业技术以及高等三部分组成。2005年儿童入学率为74%左右,文盲占全国人口的81%。基础教育学校8 714所,在校学生165.1万人;中等和职业教育学校153所,在校学生10.9万人;高等教育学校9所,在校学生37 600人。

主要城市

巴马科

巴马科是马里的首都,人口134.2万,是马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市内有机车修理、纺织、发电、食品、烟草等众多工业企业。市中心的商业区,有现代化的商店,也有非洲传统的市场。巴马科的木雕、象牙雕及金银饰物等工艺品十分精美,驰名西非。巴马科风景秀丽,依山傍水,北面是库卢巴山陡壁悬崖,南部是河水清澈、碧波粼粼、轻舟来往如梭的尼日尔河。

莫普提

莫普提是马里第二大商业中心,人口7.4万。地处马西纳三角洲中部,四面环水、满城绿阴,遍布湖泊和河网,是名副其实的热带草原水乡,故有“马里的威尼斯”之称。每年由这里加工和转运的熏鱼和干鱼远销斐济邻国以及欧洲市场,又称之“干鱼之城”。市内设有机场,河运、公路交通方便,是水、陆、空交通要地。

旅游

马里主要旅游城市有首都巴马科、古城通布图和水城莫普提,最佳旅游季节为11月至次年1月。马里是西非的文明古国,通布图是最重要的古都,这里可看到19世纪欧洲探险家的住宅。位于中部的塞古是第二大城市,也是农副产品的重要集散地和加工中心。莫普提市东边班迪亚加提-桑加山区,有多贡“小人国”的遗址。其不远便是多贡族的故乡。多贡族的习俗和传统生活方式保留至今,他们居住的房屋多建在岩石峭壁上,尖顶泥屋,层层叠叠,别具一格,政府近年来不断拨款,修路打井,建造旅店,使这里日渐成为马里的旅游胜地。此外,人们还可到“尼日尔河谷的宝石”──杰内参观美丽的清真寺,到加奥参观阿斯·穆罕默德一世的陵墓,到库利科罗参观“芒果城”。通布图城中最古老的清真寺通布图位于尼日尔河北岸,撒哈拉沙漠南缘,于11世纪末创建。它享有“苏丹的珍珠”、“荒漠中的女王”之美称,是马里历史上最悠久的一个古城。它以具有伊斯兰建筑风格的清真寺而闻名于世。1988年,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几内亚比绍/Guinea-Bissau

地理位置

几内亚比绍位于非洲西部,包括比热戈斯群岛等60多个离岸岛屿。大陆部分北接塞内加尔,东、南邻几内亚,西濒大西洋。海岸线长约300千米。

地形特征

几内亚比绍的地形除东南角多丘陵外,其他地区为海拔100米以下的沿海低地,但被许多海湾所分割。内部陆地主要为平原,在靠近几内亚边境地带为高地。沿海低地主要为广阔的红树林沼泽地带,可种植水稻和甘蔗等热带作物。内陆平原主要指西北部地区,在热巴河与塞内加尔边界之间。东部靠近几内亚的高地包括几内亚福塔贾隆高原的外沿山脊、中部的巴法塔高原和东北部的加布高原。

气候

几内亚比绍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5℃,最高温度31℃。年降水量1 500~2 000毫米,沿海多于内陆;5~11月为雨季,其余为旱季。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尚未开发。主要矿藏有铝矾土,蕴藏量2亿吨;磷酸盐,储量约1亿吨。沿海有石油。森林覆盖率约为38%,森林里有极富经济价值的硬木树种。渔业资源丰富。腰果和椰子

经济

几内亚比绍为农业国,2005年农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5.8%,农业人口约占全国劳动力的85%。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木薯、豆类、马铃薯、甘薯等。工业基础薄弱,以农产品和食品加工业为主。2005年,工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7%,从事工业的人口只占劳动人口的1%。几内亚比绍是联合国公布的最不发达国家之一。近几年来,政府采取了优先发展农业、调整工业和基建项目、改革商业体制、整顿国有企业、鼓励私人投资等措施。1987年4月,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支持下,开始执行经济结构调整计划。但1998年开始的内战使几内亚比绍经济倒退约10年。1999年,经济呈恢复性增长。2006主要经济指标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3.2亿美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95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2.1%。

汇率(2006年均值):1美元=522.9非洲法郎。

交通运输

无铁路,运输以公路和水运为主,内河和近海航运占有重要地位。

公路 总长4 400多千米,其中二级、三级公路(沥青路面)约550千米。

水运 内河和近海航运通航里程达1 800多千米;主要港口比绍港,年吞吐量约50万吨。

空运 首都附近有奥斯瓦尔多·维埃拉国际机场,可供中小型飞机起降。拥有中型客机2架,每周有定期航班往返塞内加尔、佛得角和葡萄牙。

教育

几内亚比绍独立以来重视发展教育事业。2006年教育经费约占国家财政预算的13.2%。但近年来由于政府财政极为困难,长期拖欠教师薪金,以致教师罢工此起彼伏,使得教育部门受到严重打击,小学生失学率达40%,中学生失学业率达94%。男性和女性的文盲率分别为59%和86%。全国主要有小、中学和技术、职业培训学校,仅有一所公立大学和一所私立大学。每年向国外派出一定数量的留学生。

主要城市

比绍

比绍是几内亚比绍的首都,人口42万,是西非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几内亚比绍对外贸易中心。城市位于热巴河河口的比绍岛上,有堤联结大陆。市内有榨油、碾米、锯木等小型企业。比绍港是全国最大的驳运港和渔港,是联系五大洲海运的重要港口。

几内亚/Guinea

地理位置

几内亚位于西非西岸,北邻几内亚比绍、塞内加尔和马里,东与科特迪瓦、南与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接壤,西濒大西洋。海岸线长约352千米。

地形特征

全境可为分4个自然区。西部(下几内亚)为狭长的沿海平原;中部(中几内亚)平均海拔900米,为高原地带;东北部(上几内亚)平均海拔约300米,为台地;东南部平均海拔600~1 000米,称为几内亚高原或森林几内亚。

气候

沿海地带为热带季风气候,内地为热带草原气候。大部分地区终年炎热,年平均气温为24~32℃。年平均降水量为3 000毫米。

自然资源

几内亚资源丰富,有“地质奇迹”之称。铝矾土储量估计为400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2/3;铁矿石储量为70亿吨;钻石储量为2 500万~3 000万克拉。此外还有黄金、铜、铀、钴、铅、锌等。水力资源极为丰富,居西非首位。沿海渔业资源也较丰富,近海浅层水域鱼的蕴藏量为23万吨,深海区蕴藏量约100万吨。沿海大陆架已发现有石油。东南部有大片原始森林,盛产红木、黑檀木等贵重木材。

经济

几内亚为农业国,其主要农作物有稻米、玉米和油椰等,工业基础薄弱,为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1984年4月后先后实行自由经济政策、3年临时经济复兴计划及执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货币和经济改革”结构调整计划,注重吸引外资,经济有所发展。但1996年上半年,由于经济发生滑坡、挪用发展基金和外国援助等原因,国际金融机构中断对几内亚的援助。下半年,严格执行经济结构调整计划,采取了一系列开源节流措施。国际金融机构于1997年恢复对几内亚的援助。1999年由于几内亚执行结构调整计划不严、挪用发展基金和外国援款,国际金融机构再度冻结对几内亚贷款。2000年初,国际金融机构对几内亚贷款解冻,几内亚上半年经济形势略有好转,但受国际市场石油价格飞升和几内亚主要出口创汇产品铝矾土和黄金价格大幅下跌等因素影响,全年经济增长低缓,总体形势仍十分严峻。2006年主要经济指标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33.3亿美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46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2.8%。

汇率:1美元=5 158几内亚法郎。

习俗

由于男少女多,几内亚实行一夫多妻制,有试婚的习惯,生了孩子后才结婚。

巴布亚布族的服饰很原始,男人唯一的衣着是一种晒干的植物秆做成的围兜。妇女穿的是植物纤维织的短裙,背部背着一个编织袋。

交通运输

交通不发达,以公路运输为主。

铁路 有4条铁路干线,总长1 046千米。其中3条为通往矿区的专用线,1条为民用运输线,长661千米。

公路 总长34 733千米。其中,国家级干道6 963千米;地区级公路6 770千米;乡村公路20 000千米;城区道路1 000千米。

水运 科纳克里港为西非最大海港之一,2004年吞吐量为56.8万吨。卡姆萨深水港为博克铝矿专用港,年吞吐量约1 200万吨。

空运 科纳克里机场为国际机场,全国另有14个国内机场。2004年客流量31.33万人次,飞机起降8 918架次。

教育

政府重视国民教育,年度预算的25%用于教育,允许私人开办学校。2004年,全国有小学6 140所,中学615所,中小学在校学生37.4万;职业技术学校55所,在校学生8 570人;高等院校13所,在校学生22 233人。科纳克里大学是几内亚最高学府。

主要城市

科纳克里

科纳克里是几内亚首都和最大港口,人口200万,是几内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科纳克里1884年由法国建立,地跨卡卢姆半岛和通博岛。它三面环海,一面背依绿色的山冈。这里有较大规模的纺织厂和罐头厂,在卡卢姆半岛上有已开采的大铁矿。科纳克里同时也为几内亚的教育中心,设有科纳克里大学。1960年还建立了博物馆、图书馆和国家档案馆。其市内的著名建筑物有反殖民主义烈士纪念碑、中央清真寺和天主大教堂等。一座横跨河流的藤桥图片中的藤桥位于几内亚高地恩泽雷科雷省附近。编造藤桥是当地利用自然资源解决交通问题的独创性方法。几内亚国内的热带气候以及丰富的植被资源还为众多的野生动物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生活环境。

康康

康康是几内亚第二大城市,18世纪为索宁克人商队运输食盐、黄金、可可果的中心,现为马林克人和迪尤拉人的贸易中心,位于米洛河左岸海拔337米的台地上。康康是科纳克里伸向内地铁路的终点,米洛河航运的起点,纺织业比较发达。康康市内设有康康大学、稻米研究所等。

旅游

科纳克里海滨的金沙细浪、大西洋落日景象、洛斯群岛上的火山和卡金波的洞窟等都独具特色。此外,金迪、马木一带的沿海低地和丘陵地带有别样的风光。福塔贾隆高原有热带丛林、溪谷、瀑布等多处奇观。

塞拉利昂/Sierra Leone

地理位置

塞拉利昂位于非洲西部,北、东北与几内亚接壤,东南与利比里亚交界,西、西南濒临大西洋。海岸线长约485千米。

地形特征

塞拉利昂的地形为由西向东呈梯形倾斜,全国大部分土地为利昂-利比里亚高地。西部为平原,起伏的丘陵点缀其间,东北部为福塔贾隆高原的支脉,有洛马和廷吉两大山系,洛马山系中的宾蒂马尼山海拔1 945米,为全国最高点。

气候

塞拉利昂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高,多暴雨、湿度大。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5~10月为雨季。

自然资源

塞拉利昂矿藏丰富,主要有钻石、黄金、铝矾土、金红石、铁矿砂等。黄金矿砂发现5处,其中仅南方省包马洪地区储量即达2 000万吨,每吨矿砂含金0.2盎司。铝矾土储量1.22亿吨,金红石储量约1亿吨,铁矿砂储量6亿吨。渔业资源丰富,主要有邦加鱼、金枪鱼、黄花鱼、青鱼和大虾等。全国森林面积约32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盛产红木、红铁木等,木材储量300万立方米。

经济

塞拉利昂经济落后,被联合国列为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全国65%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2005年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8%。塞拉利昂土地肥沃,雨量充沛,适宜农作物生长,但生产方式落后,大多以家族为单位采用传统方法耕作,粮食不能自给。主要农产品有稻米、甘薯、木薯、玉米、棕榈油、咖啡、可可等。工业从业人口占劳动力的19%。2005年工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5%,采矿业是主要工业部门,其余有建筑业、食品加工、制鞋、石油提炼、制漆和水泥等。1997年以来,因内战不息、政局动荡,经济遭到重创。2002年内战结束后,随着政局趋向稳定,政府集中精力重建经济,并制定了《2002~2003年国家复兴战略》。2006年,积极实施减贫策略,经济稳步增长。2006年主要经济指标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13.9亿美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44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7.1%。

汇率:1美元=2 962利昂。

习俗

母系家族制度曼迪族仍保留着部族的法律和母系的家族制度,婚姻为一夫多妻制。子女属母亲的家族,但在夫妇双方均为赤贫的情况下,子女则属两亲所有。子女在成年以前由母亲养育,成年以后成为部族成员。

秘密会社秘密会社对外界人是秘密,对本国人则是各个部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分布在曼迪族和泰姆奈族中的波罗社,主要吸收男性社员。桑德社和邦杜社也较大,主要吸收女性社员。会社无统一的中央机构,而是分散在各地独立活动。会址一般设在森林中,入口处都设有各自的徽记,不是一个社的绝不会去闯别人的会社。部族成员到一定年龄都要入社,这是长大成人的标志。

交通运输

铁路 60年代末有600千米,从1974年开始已全部停止使用。

公路 总长约11 300千米,其中仅904千米是沥青路面。1995年连接首都和各省的滑铁卢-马西哈高速公路开通使用。

水运 多由外国公司经营。主要港口弗里敦为深水良港,可停泊万吨轮船,年吞吐量125万吨。佩佩尔、邦特、尼蒂为矿产品和农副产品出口港。内河航线750千米,终年可通航的有600千米,部分河流每年仅3个月可通航。

空运 隆吉机场是唯一的国际机场。另有国内机场12个,可停降小型飞机。

教育

小学实行义务教育。目前有小学2 773所;中学234所;大学2所;师范学校6所。首都弗里敦一角

主要城市

弗里敦

弗里敦是塞拉利昂的首都,人口78万,是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坐落在塞拉利昂半岛北部的台地上,是大西洋的海口。城区的南部和西部是行政区,北部是全城最繁华的商业区。弗里敦市为全国商业和交通运输中心,主要输出棕桐油、可可、生姜和可乐果等,拥有天然良港,并建有深水码头。弗里敦设有福拉湾学院、马尔盖师范学院等,市内还有几座清真寺和教堂,包括圣公会的圣乔治大教堂。

旅游

海滨地区风光秀丽,十分适宜发展旅游业。但由于交通不便和缺乏资金,旅游资源一直得不到有效开发。

利比里亚/Liberia

地理位置

利比里亚位于非洲西部。北接几内亚,西北界塞拉利昂,东邻科特迪瓦,西南濒大西洋。海岸线长537千米,是西非沿海各国最接近赤道的地区,有“非洲大门”之称。

地形特征

地势北高南低,从沿海至内陆逐渐升高。沿海为30~60千米宽的狭窄平原;中部为与海岸平行绵延起伏的低丘陵,平均海拔300~500米,大部分地区为茂密的热带雨林所覆盖;内地高原平均海拔700米。宁巴山位于利比里亚与几内亚两国交界处。利比里亚境内主要河流均向西南流动,最后注入大西洋,该国与科特迪瓦之间的界河卡瓦拉河有部分河段可通航。

气候

利比里亚属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25℃,内陆最高气温34℃。5~10月为雨季,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年平均降水量内陆1 500毫米,沿海高达5 100毫米。蒙罗维亚和西南部地区年均降水量可达5 000毫米。

自然资源

铁矿砂储量估计为18亿吨,另有钻石、黄金、铝矾土、铜、铅、锰、锌、钶、钽、重晶石、蓝晶石等矿藏。森林覆盖面积479万公顷,占全国总面积的58%,是非洲一大林区,盛产红木、非洲紫檀和桃花心木等名贵木材。林姆巴山区因其独特的动植物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野生动物有猴子、黑猩猩、羚羊、鳄鱼等,亦有一些象、野牛和豹,但数量已逐渐减少。

经济

利比里亚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为农业国,全国3/4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农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0.3%。主要农产品是稻米和木薯,主要经济作物有橡胶、咖啡和可可。天然橡胶、木材和钻石的生产为其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均供出口。工业不发达,仅有少数企业生产日用消费品。制造业和矿业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以铁矿砂生产为主,占总出口值的一半。制造业以生产进口替代品的小型企业为主。7年内战期间,经济陷于瘫痪。1997年政府制订重建计划,但经济复苏缓慢。2000年上半年,利比里亚开始执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监督计划,主要包括改善金融状况、实行贸易自由化、公务员制度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等。但由于经济薄弱,经济重建任务十分艰巨。2006年主要经济指标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8.4亿美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41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7.8%。

汇率:1美元=58利元。

交通运输

铁路 总长490千米,均由各采矿公司经营,用于铁矿砂运输,内战期间遭到严重破坏,现已停运。

公路 总长11 000千米,其中全天候公路2 036千米,柏油路739千米。

水运 水运业在世界上占有特殊地位。有蒙罗维亚、格林维尔、哈珀、布坎南和罗伯茨港等5个港口,布坎南港是运输铁矿砂的专用港口。

空运 罗伯茨国际机场曾是非洲最大机场之一,1990年毁于内战。目前,国内有47个机场,首都和各州府间均有直达班机。

教育

2003年利比里亚文盲约占全国人口的58%,实行小学、中学12年免费教育制度。大学学制一般为4年,学生享受50%补助金。

主要城市

蒙罗维亚

蒙罗维亚是利比里亚的首都,人口130万,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位于大西洋海岸梅苏拉多角半岛上。市区北部的布什罗得岛,是新兴的工业区,工业企业占全国的70%。这里炼油厂、木材家具厂、纺织厂、啤酒厂、鱼类加工厂、碾米厂、汽车修配厂等鳞次栉比,一片生机。市区东部的首都山,也称国会山,是政府机关所在地。山上宏伟的行政大厦与铜质穹顶的国会大厦遥遥相对。市内有上百年历史的利比里亚大学、医疗机构、国立博物馆、图书馆。这里也是国内外旅游的中心,有美国式的公共设施、学校,具有同非洲其他国家不同的独特风格。沿曼丁哥贸易大道驾车行驶,可到洛法州首府、繁华的古镇——沃恩贾马一游。这里是咖啡、柯拉果等商品的采购中心和转运站,尤其是手工皮革制品更是远近闻名。

旅游

除蒙罗维亚外,东南海角重镇哈珀、内地最繁荣的城市沃恩贾马、重要的传教点佐尔佐尔、腹地交通枢纽城市邦加、运输港布坎南、海角上的美丽城市罗伯茨波特等都是著名的旅游景点。卸载货物图片中的轮船位于利比里亚最重要的港口——蒙罗维亚港口。当地在1990年内战爆发之前曾与多个国家有贸易往来,但目前来看,当地经济的复苏尚需时日。

科特迪瓦/Cote d’lvoire

地理位置

科特迪瓦位于非洲西部。西与利比里亚和几内亚交界,北与马里和布基纳法索为邻,东与加纳相连,南濒几内亚湾,海岸线长约550千米。

地形特征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部有芒达山和丘陵山地;北部是辽阔的热带稀树草原区;中部为茂密的热带雨林。但近百年来,由于各种人为和自然原因,中部的赤道雨林区已经大为减少,形成了以利比里亚边界为底线,阿比让北部为顶角的三角地区。南部沿海区狭长,最宽也不过64千米,海岸线也较为平直。

气候

科特迪瓦全国以北纬7°左右为界可以分为2个不同的气候区。北部气候较干燥,年降雨量为1 400毫米;南部较湿润,年降雨量介于1 500~2 000毫米之间。总体来看,北区和南区在气温上相差不大,年平均气温基本在26~28℃之间。

自然资源

主要矿藏有钻石、黄金、锰、镍、铀、铁和石油。已探明的石油储量约12亿吨,天然气储量156亿立方米,铁矿30亿吨,铝矾土12亿吨,镍4.4亿吨,锰3 500万吨。森林面积250万公顷。

经济

独立后,科特迪瓦实行以“自由资本主义”和“科特迪瓦化”为中心内容的自由经济体制。20世纪60~70年代经济发展迅速,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创造了“经济奇迹”。进入80年代以来,由于西方经济危机的影响,特别是出口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跌,出口收入锐减,经济状况恶化。为克服经济困难,1990年后实施“稳定和振兴经济计划”,削减行政开支、改革税制、推行私有化。利用非洲法郎贬值有利于出口的机遇,大力增加出口,经济开始呈现复苏。1995年以后,经济形势继续好转。但1999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科特迪瓦未能达到结构调整计划规定目标为由冻结对其援助,欧盟也因科特迪瓦官方侵吞援款案中止对其援助,加之科特迪瓦政变造成的影响,其经济再现困境。2005年由于石油、天然气等产量增加,经济在历经了3年衰退后,首次实现增长。塔伊国家公园塔伊国家公园坐落于科特迪瓦南部的萨桑德拉省和考迪格洛省,这里保存着世界上为数不多的、面积较大的热带原始森林区。由于气候条件的限制,塔伊国家公园内的森林主要分为两类,即由单性大果柏构成的森林和由柿树构成的森林。

习俗

村落以一个大家族或有血缘关系的几个家族构成的国家行政系统的一个单位,多建在交通干线。北部的塞努福族则是以住宅为中心,形成一个圆形的村落。最古老的家族族长,就是这个村落的村长。女孩子入会仪式后的舞蹈科特迪瓦的许多部族至今还保持着成人入会仪式这一传统,即男女少年在十六七岁时将接受长者的一系列封闭式教育和训练,此后才能在部落里享受一切权利,此图为女孩子在参加完成人仪式后表演舞蹈以示庆祝。

复活节 阿比杰人隆重的节日。每年的三四月月圆之时,阿比杰人宰鸡备饭置于地头,纪念传说中为他们拥有玉米、稻谷和山药而献出头颅的头人的儿子皮迪奥。

大象王国 科特迪瓦过去叫“象牙海岸”。这个国家在50年代曾有10万多头大象,现在虽说象的头数逐渐减少,但在科特迪瓦,仍然会感到一切都与大象结下不解之缘。国徽上印有大象,邮票上有大象,商品广告上有大象,洲际旅馆称“象牙旅馆”,最好的报纸叫《象牙晚报》,国家足球队称“大象队”,科特迪瓦也称自己为“象牙人”。

妇女喜好 科特迪瓦妇女喜欢艳丽的颜色,很讲究发式。

交通运输

非洲交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铁路 总长630千米,主要是阿比让-瓦加杜古铁路科特迪瓦境内段。

公路 公路网四通八达,总长8.2万千米。

水运 进出口贸易的98%以上通过水运。阿比让港是西非最大的天然良港,也是布基纳法索、马里等西非内陆国家的主要出海口和进出口货物集散地。港口设备完善,可同时停泊60多艘船。设计年吞吐量为2 000万吨。圣佩德罗港是第二大港口,年吞吐量120万吨,主要承运木材、可可等。

空运 全国有大小机场28个,其中阿比让、布瓦凯、亚穆苏克罗3个机场可供大型飞机起降。阿比让机场是法语非洲国家最大的机场。科特迪瓦航空公司除经营国内航线外,还开辟了至马里、加纳、利比里亚、布基纳法索、几内亚和塞拉利昂的航线,由非洲航空公司经营(总部设在阿比让)。

教育

政府重视教育事业。2004年小学入学率56%,2005年成人文盲率48.7%。科特迪瓦国立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设2个分校和7个学院。此外,在国外就读的学生4万人。

主要城市

阿比让

阿比让是科特迪瓦经济首都,是非洲最大的深水港口,人口287.8万。为农产品集散地和旅游中心。阿比让市区主要坐落在一个岛和一个半岛上,两部分用两座桥架连接,市区分成具有欧洲风格的城区、土著地区和工业港湾区。阿比让是农林产品的集散地,工业很发达。它也是科特迪瓦的旅游中心,市内还有许多教育和研究机构。

旅游

科特迪瓦重视发展旅游业和开发旅游资源。每年接待游客约27.4万人次。阿比让市内建有高达30余层的象牙旅馆、象牙市场。另外,宁巴山自然保护区、科莫埃国家公园等地的景色也异常秀美壮观。

加纳/Ghana

地理位置

加纳位于非洲西部、几内亚湾北岸,西邻科特迪瓦,北接布基纳法索,东毗多哥,南濒大西洋,海岸线长约562千米。

地形特征

加纳领土呈长方形,全境地势平坦,大部分地区为平原,由北向南倾斜,沿海和沃尔特河谷地区为平原,西南部和北部为高原,东南部和中部有两列山地,海拔600~700米。加纳境内的水系以沃尔特河为主,流域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0%以上,还有人工湖沃尔特水库。

气候

沿海平原和西南部阿散蒂高原属热带雨林气候,沃尔特河谷和北部高原地区属热带草原气候。4~9月为雨季,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各地降雨量差别很大,西南部平均年降雨量2 180毫米,北部地区为1 000毫米。全境终年高温,2~3月气温最高,可达43℃;8~9月较凉爽,最低15℃。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丰富,主要矿物储量:黄金约17.5亿盎司,是非洲第二大黄金生产国;钻石约1亿克拉,居世界第四位;铝矾土约4亿吨;锰4 900万吨,居世界第三位。此外还有石灰石、铁矿、红柱石、石英砂和高岭土等。森林资源曾经很丰富,约占全国面积的1/3。但由于缺乏保护和管理,现只占国土面积的1/10左右。

经济

农业是加纳经济的基础,农业人口约占全国劳动人口的60%,粮食基本自给。2005年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约39.7%。可耕地1 000万公顷,利用率为30%。可可是传统出口商品,产量居世界第二位,占世界产量的31%左右。其他经济作物有油棕、橡胶、棉花、花生、甘蔗、烟草等。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约250万公顷,主要作物为玉米、薯类、高粱、大米、小米等。

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经济结构调整计划,经济改革收效较显著,但90年代末期,由于其主要出口产品黄金、可可价格大幅下跌,外国承诺的援助多未到位等原因,经济严重困难,人民生活水平有所下降。2002年加入“重债穷国倡议”,争取西方减免债务,缓解压力,2004年达到重债穷国“完成点”。2005年经济获得较快增长,并成功控制通货膨胀。2006年主要经济指标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113亿美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00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6.2%。

汇率:1美元=9 174.8塞地。

习俗

全国普遍保持酋长制。凳子是酋长权力的象征,每一酋长都有一个精心制作的“工”字形凳子,加纳国内还珍藏着一个数百年前制作的金凳子,被视为国宝,每隔一二十年向公众展示一次。平民百姓也都保存一个自己喜爱的凳子。凳子是嫁娶的必备物品。

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加纳近年来重视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占发展总支出的近50%。

铁路 总长1 267千米。连接阿克拉、库马西和塔科腊迪。主要担负大批量出口商品,如锰、铝矾土、木材和可可的运输。

公路 总长4万千米,其中近1/3是一级和二级公路,公路运输担负着货运的98%、客运的97%。加胡舞

水运 主要海港有特马港和塔科腊迪港。特马港是非洲最大人造海港,年吞吐量约500多万吨,塔科腊迪年吞吐量约160万吨。加纳还在沃尔特湖建造河港,开辟内河航运网,但港口和航运设施不完备。

空运 加纳航空公司近年来发展较快,与非洲大陆内外各航空公司结盟,希望成为非洲与外界交流的主要渠道。首都阿克拉有国际机场,共有15条国际航线可以直飞欧洲、美国、南非和西非各国。塔科腊迪、库马西和塔马利等地开设国内航班。

教育

1998年,政府提出“普及义务基础教育计划”,到2005年使得每个学龄儿童都享受义务基础教育,1999年文盲率已降至52%,初等教育入学率为77%,中等教育39%。现行小学6年,初中3年(以上2个阶段属义务教育),高中3年(或中等技术学校3~4年),大学2~4年学制。全国现有小学12 225所、初中6 418所和高中474所。重要的大学有6所,总共约有学生26 000人。另有38所师范学院、10所技校及7所其他学院。

主要城市

阿克拉

阿克拉是加纳的首都,人口200万,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临大西洋几内亚湾。阿克拉的房屋以铝皮盖顶,银光闪闪,景色奇特。西部为老市区,建在泻湖的周围,传统的非洲市场设在这里。东部为新市区,这里道路宽阔,高楼林立。市内有纺织、水泥、炼钢、木材加工、金属加工、可可加工、橡胶等企业。外贸都利用外港特马。它位于阿克拉以东27千米处,特马成为首都的新兴工业区,拥有炼铝、炼油、炼钢、纺织、食品等现代化企业。阿克拉是一个十分美丽的滨海城市,近郊有游泳场,市中心的国立博物馆陈列着古代及现代的美术作品及加纳各族人民的传统文物。海岸边上有3座古堡,其中最大一座白色古堡叫克里斯琴博堡,是前殖民总督府,如今是总统官邸,其余2座过去是关押奴隶的城堡。内独立广场北侧有50米高的“独立门”。

库马西

库马西是加纳第二大城市,人口38.5万。整个城市干净整洁,有“西非花园”之称。库马西既是商业中心,也是文化中心,市内有收藏黑人美术作品的博物馆,有科技大学、理工大学、师范学院等。工业主要是食品和纤维工业。市郊是可可生产区,同时也是锯木业和伐木业的中心。

旅游

加纳为非洲十大旅游国之一。政府充分利用自然和人文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使旅游业成为加纳继黄金、可可后的第三大创汇产业。加纳旅游景点包括库马西国家文化中心、沃尔特湖等。

尼日尔/Niger

地理位置

尼日尔位于撒哈拉沙漠南缘北纬11°~23°、东经0°~16°之间,是西非的一个内陆国家。东邻乍得,西接马里、布基纳法索,南与贝宁、尼日利亚接壤,北与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毗连。

地形特征

全境大部分是高原,地势北高南低,中北部海拔700~1 000米。北部有许多岛状山地,东北部为沙漠区,沙漠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0%;中部为海拔600~800米的高原,为游牧区;南部地势较低,西南部有尼日尔盆地,为农业区。

气候

尼日尔是世界上最热的国家之一,其北部属热带沙漠气候,南部属热带草原气候,年平均温度30℃,5月份平均气温43℃。6~9月为雨季,夏初常有暴风雨;10月至次年5月为旱季,这时,干燥热风从东北吹向内陆。最南部年平均降水量900毫米,北部沙漠区仅20毫米。

自然资源

尼日尔已探明铀储量21万吨,占世界总储量11%,居世界第五位。磷酸盐储量12.5亿吨,居世界第四位,尚未开发。煤蕴藏量600万吨。还有锡、铁、石膏、石油、黄金等矿藏。

经济

尼日尔经济以农牧业为主,是联合国公布的最不发达国家之一。2005年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8.5%,粮食作物主要有粟和高粱,此外,也种植木薯和水稻等,粮食基本能够自给,2005年工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3.3%,以铀矿开采为主。1986年开始实施经济结构调整计划。90年代以来,由于政局持续动荡,经济处于半停顿状态。2000年1月哈马政府上台后,加强宏观调控,以开源节流为主线,大力整顿国家财政,将发展农牧业作为经济振兴的基础,财政危机有所缓解。但由于经济结构失衡,出口收入减少,债务负担沉重,目前经济仍面临严重困难。2005年主要经济指标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34.05亿美元。

人均国生产总值:298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3.5%。

汇率(2005年均值):1美元=527.5非洲法郎。

习俗

在尼日尔农村盛行一夫多妻制,喜欢多子多孙。普通村民一般都娶2~3个妻妾,而酋长的妻妾达数十人,各妻妾分别领着自己的子女居于用泥土筑成的圆形小屋中。

每年的10月20日是伊斯兰教的宰羊节,这一天盛况空前,国家元首、政府要员也都按时赴会。上午9时,朝拜仪式开始,清真寺内外的朝拜者都面向东方麦加圣地,举起手臂,然后跪下叩头,前额贴地,表示虔诚。朝拜后,各家各户开始宰羊。羊杀死后,剥去皮,取出内脏,绑在支架上,置于烈日下曝晒,等待羊身上的水分蒸发干后,涂上香料,架火烤熟。这时,全家团聚围坐在烤坑周围,以手抓食羊肉,边吃边叙家常,欢度节日。尼日尔鼓手正在敲击根加鼓

交通运输

尼日尔为内陆国,境内无铁路。进出口物资主要经科托努、拉各斯和洛美等邻国港口转运和空运。

公路 公路总长为14 660千米,其中沥青路3 760千米,占26%,其余为土路。

空运 尼日尔为非洲航空公司成员,有尼亚美、阿加德兹和津德尔3个国际机场、4个国内民运机场。在尼日尔经营国际航线的航空公司主要是法国航空公司、阿尔及利亚航空公司、摩洛哥航空公司、塞内加尔航空公司等。

教育

尼日尔建立了国民义务任教制。2004年有小学7 532所,学生980 033人;中学、师范学校及各类职业学校654所,学生136 982人;有尼亚美综合大学和伊斯兰大学两所高等学府。2003~2004年适龄儿童入学率为50%,成人识字率为28.7%。

主要城市

尼亚美

尼亚美是尼日尔的首都,人口100万,是尼日尔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尼亚美是跨河而建的,一座900米长的大桥把南北两岸连成一体。城市的大部分在河北区。这里有矿业公司大楼、花生公司大楼、纳赛尔大楼,还有国家博物馆和豪华旅馆,是棉花、花生和畜产品的集散地。

旅游

尼日尔的旅游业在1984年才起步。主要旅游点有南部的W自然保护区和尼日尔河谷,北部的阿伊尔高地、贾多高原、阿加德兹图阿雷格族城和泰内雷沙漠等。巴黎-达喀尔汽车拉力赛穿越尼日尔国境,为尼日尔主要旅游项目。拉力赛于1991年因尼日尔北部战乱中断,1996年重新恢复。尼日尔非洲国际时装节为另一重要旅游项目,1998年首次举办,两年一届。1997年以来,尼日尔陆续开办“狩猎旅游”、“博物馆旅游”等特色旅游项目。

尼日利亚/Nigeria

地理位置

尼日利亚位于西非东南部,东邻喀麦隆,东北隔乍得湖与乍得相望,西接贝宁,北接尼日尔,南濒大西洋几内亚湾。尼日利亚南北宽约1 050千米,东西长约1 130千米,边界线长约4 035千米,海岸线长800千米。

地形特征

地势北高南低,地域差异明显。沿海是带状平原,宽约80米,海拔50米以下;南部低山丘陵,海拔200~500米;中部为尼日尔-贝努埃谷地,平均海拔330米以下;北部是占全国面积1/4以上的豪萨地高地,平均海拔900米;西北是索科托盆地;东北为乍得湖湖西盆地;东部边境为山地。

气候

尼日利亚气候受赤道海洋与热带大陆气团的影响,由南向北雨量递减,气温递增。东南部属热带湿润气候,全年高温多雨。西、北部为干湿季交替的热带草原气候,最北部为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26~27℃。5~10月为雨季,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年均降水量从沿海地区的3 000毫米递减到内地的500毫米。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丰富,已探明有30多种矿藏。主要有石油、天然气、锡、煤、石灰石等。迄今已探明石油储量352亿桶,以目前产量可继续开采30~50年。已探明天然气储量达5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九位,目前已开发量仅占总储量的12%。煤储量约27.5亿吨,为西非唯一产煤国。沥青储量约430亿桶。森林覆盖率为17%。

经济

尼日利亚原为农业国,全国70%的劳动力从事农业。但粮食不能自给,每年仍需大量进口。工业和采矿业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以石油生产为主。制造业仍以小规模为主,纺织品为主要制成品,服务业、商业和运输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尼日利亚成为非洲最大的产油国。80年代后随着国际市场油价下跌,尼日利亚经济陷入困境。1995年起,政府对经济进行整顿,取得一定成效。奥巴桑乔上台后,积极推行自由化和私有化改革,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严格限制举借新债,大力扶持农业,积极争取外资、外援和债务减免。2006年,尼日利亚增加对铁路、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经济取得较快增长,但由于石油生产下降、农业落后、债务负担过重等原因,经济发展仍受阻碍。2006年主要经济指标如下:开采石油1956年,尼日利亚开始开采石油,目前已成为国家的经济命脉。尼日利亚的石油含硫量低,是提炼航空用油的理想原料。但是,对单品种的依赖,意味着经济会受到石油价格波动的严重影响。

国内生产总值:1 189亿美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32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5.6%。

汇率:1美元=126奈拉。

习俗

伊博族的姑娘成人后必把自己养胖才能出嫁。胖是这里衡量女人漂亮的主要标准。豪萨族人的婚礼由双方亲属代为举行,新娘新郎都不参加。

每年2月在尼日利亚阿尔贡古城举行捕鱼节。这是体现尼日利亚部族间友好相处的友谊节日。

伊古埃节是约鲁巴族辞旧迎新、祈求和平繁荣的节日,节日共包括10项精彩的节目内容,其中第三天假装打仗的场面最有意思,这是为了纪念第一代贝宁王奥巴与以奥面加为首的一帮元老之间的战争。在节日的最后一天,该族青年男女还将手举火把驱赶恶神迎接新年到来。

交通运输

陆地运输以公路为主,以水路、铁路运输为辅。交通运输较为紧张。

铁路 总长3 500余千米,全国统一为1.067米轨距的单线。但因年久失修,运行能力低。

公路 总长13万千米,其中高速公路5.9万千米。已基本形成一个连接各州首府和首都阿布贾的交通网,利用率逾90%。公路运输分别占国内货运量的93%和客运量的96%。

水运 内河航线总长3 000千米,承担内河航运的主要是贝努埃河和尼日尔河。全国有11个海港,总装卸能力为3 200万吨。尼日利亚拥有一支10条船的海上运输船队,总吨位为44.2万吨。主要港口有拉各斯的阿帕帕港、丁坎港、科科港、瓦里港、哈尔科特港、卡拉巴尔港和萨派勒港。

空运 国内航线基本由私营航空公司经营。国际航线基本由外国航空公司控制。全国有37个主要机场,其中5个国际机场,分别是拉各斯、阿布贾、卡诺、卡拉巴尔和哈尔科特港。尼日利亚与65家国际航空公司签有航空协议。

教育

小学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学制为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年。全国21%的人口只受过小学教育,成年人36.7%为文盲。全国现有大专院校130余所;中等专业学校近200所;师范学校近250余所;普通中学7 300余所;小学43 900余所。大多数学校教学设施陈旧,师资不足。

主要城市

阿布贾

阿布贾是尼日利亚的新首都,政治中心,人口300万。在原首都拉各斯东北约500千米处,是尼日尔州、卡杜纳州和高原州及克瓦拉州交汇处。它交通方便、气候宜人,有机场和连接联邦首都及各州首府的高速公路。市区分为两部分,中心区为政府机关所在地,另一区为住宅、商店和其他政府机构。

拉各斯

拉各斯是尼日利亚的原首都,现为文化、经济中心,位于尼日利亚西南沿海,左奥滚河河口,由6个岛和周围一部分大陆通过宽阔的高架铁桥连接成一体,被称为“非洲威尼斯”。市内有榨油、金属加工、汽车装配、船舶编织、机械和炼油等工业,还有拉各斯大学、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城市景色优美,是尼日利亚重要的旅游和疗养城市。

旅游

旅游资源丰富,但尚未很好开发。主要旅游景点有夸拉州和高原州的瀑布、博尔诺州的乍得湖寺院、十安河州的大牧牛场、翁多州的温泉和包奇州的野生动物园等。另外还有拉各斯国家博物馆、贝宁王宫、贝宁博物馆、位于西部尼日尔河上的卡因吉水库、扬卡利动物保护区和避暑胜地乔斯等人文景区。前首都——拉各斯拉各斯快速增长的人口直追非洲第一大城市开罗。作为尼日利亚最主要的港口,全国一半的制造业都以其周边地区为基础。

喀麦隆/Cameroon

地理位置

喀麦隆位于非洲中西部,西南濒几内亚湾,西接尼日利亚,东北接乍得,东与中非共和国、刚果(布)为邻,南与加蓬、赤道几内亚毗连。国土北窄南宽,略呈三角形。海岸基准线长360千米。

地形特征

全境以高原为主,海拔600~1 000米。北部为热带稀树草原区,其间散布孤山,在地势上向乍得湖盆地倾斜;中部的地势自北向南下滑,包括阿达马瓦高原;南部从萨纳加河一直延伸到南部边界,包括沿海平原和森林密布的高原;西部和北部沿尼日利亚边界一带的地势多为起伏的高山。

气候

喀麦隆属热带气候,气温常年在24~28℃之间。南部为热带雨林气候,北部是热带草原气候。南部湿热,北部干燥。5~10月为雨季,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降雨量自南向北递减。沿海地区的年平均降雨量可达2 500毫米,而中部高原则降为1 500毫米左右。喀麦隆火山西麓年降水量达9 000多毫米,是世界降水量最多的地区之一。

自然资源

喀麦隆矿产资源较丰富。已查明的主要矿藏有铝矾土(储量为11亿吨以上)、铁矿(约3亿吨)、金红石(约300万吨,钛含量92%~95%)。此外还有锡石矿、黄金、钻石、钴、镍等以及大理石、石灰石、云母等非金属矿产。石油储量估计为1亿吨,天然气储藏量约1 100亿立方米。森林面积2 200多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42%,可采材面积约1 690万公顷,木材蓄积总量40亿立方米。盛产桃花心木、非洲梧桐等名贵木材。水力资源丰富,可利用的水力资源达2 080亿立方米,占世界水力资源的3%。

经济

喀麦隆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农业和畜牧业为国民经济主要支柱。工业有一定基础。20世纪80年代初期经济增长率达到两位数,人均国内征税总值曾达到1 200美元,为当时黑非法语国家中少有的中等收入国家之一。但80年代中期,由于受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及自身经济政策失误,经济陷入困境。1994年非洲法郎贬值,喀麦隆抓住机遇,深化改革,经济开始好转,2006年4月,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批准喀麦隆达到重债穷国计划完成点,喀麦隆获得大幅外债减免。2005年主要经济指标如下:喀麦隆乡村的木屋

国内生产总值:169.9亿美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952.3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2.4%。

汇率(2005年均值):1美元=527.5非洲法郎。

习俗

巴米累克族以人死亡为喜事。酋长、铁匠和医生去世后都要隆重庆祝。酋长的颅骨在埋葬2年后要取出做祭器。颇尔族人每年11月份举行霍顿戈节,它意味着人们放牧后平安归来,庆祝活动要持续数天。

交通运输

独立以来,交通运输发展迅速,已初步形成陆海空立体交通网络。公路交通占全国运输总量的85%以上。

铁路 总长1 009千米,采用1米宽窄轨。近年来年客运量约150万人次,货运量145万吨。

公路 总长约5万千米,其中沥青路4 300千米。

水运 主要海港有杜阿拉、林贝和克里比,其中杜阿拉港为喀麦隆最大港口,货物吞吐量约535.2万吨。

空运 近年来,年运输旅客量50万人次,货运量1.5万吨。喀麦隆航空公司为国有公司,经营国内和国际航线。现有波音767飞机1架,波音737飞机3架和若干其他型号飞机。有定期航班飞往欧洲和非洲10余个国家。全国有15个机场,其中杜阿拉、加鲁阿和雅温得-恩西马朗为国际航空站。喀麦隆全国航空公司为外国投资的私有企业,另外还有3家仅从事包机业务的小型航空公司。

教育

国家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小学实行义务教育。2000年全国人口文盲率约为24.2%。1999年,适龄儿童入学率为83.3%。全国有公、私立中、小学校、技校和幼儿学校等约1.1万所,在校学生约270万。高等院校有6所综合性大学以及4所专业院校。

主要城市

雅温得

雅温得是喀麦隆的首都,人口160万,现已建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市区西部是行政区,东部是商业区。现代工业有食品、纺织、化学、机械、木材加工、造纸、建材等工业部门。著名的雅温得大学和许多教育、科研、新闻、出版等机构都设在这里,并建有黑人艺术博物馆。雅温得位于中部的高原的丘陵地区,这里山峦重叠,市内有海拔700米以上的山峰7座。热带稀树草原上的村庄

杜阿拉

杜阿拉是喀麦隆的最大城市和港口,人口81万,位于西南沿海平原,经济繁荣,商业发达。杜阿拉市区由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和老市区4部分组成。该市还有大型国际机场,交通十分方便。

旅游

喀麦隆旅游资源丰富,有“微型非洲”之称,其北部的热带稀树大草原上,生活着大象、狮子等,已成为天然的动物园,每年吸引无数旅客前去游玩,多达13万人次左右,主要旅游点有贝努埃、瓦扎和布巴恩吉达等天然动物园。

赤道几内亚/Equatorial Guinea

地理位置

赤道几内亚共和国位于非洲中西部,南近赤道,领土由大陆和海岛两部分组成。大陆部分西临大西洋,北邻喀麦隆,东、南与加蓬接壤。海岛部分由比奥科等5个岛屿组成。海岸线长482千米。

地形特征

大陆从沿海到内陆地势逐渐增高,形成海拔600~900米的高原和山地。最高处达1 200米。比奥科岛和帕加卢岛是火山岛,地势崎岖险峻。

气候

赤道几内亚属赤道雨林气候,气候炎热、潮湿,气温却因高度而变得缓和。终年气温在24~26℃之间。这里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在2 000毫米以上,是世界上降水量最多的地区之一。

自然资源

矿藏有石油、天然气、磷酸盐、黄金、铝矾土等。估计天然气和原油储量分别为370亿立方米和56亿桶。林、渔业资源丰富,全国森林面积约22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80%,木材蓄积量约3.74亿立方米。

经济

赤道几内亚是联合国宣布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最初由可可、木材及咖啡3种产品支配经济。1996年提出以农业为基础、石油为重点,促进木材加工工业发展的经济政策,经济开始好转。1997年制定《经济中期发展战略》,提高可可收购价格,使经济保持快速增长。2000年,继续加大私有经济比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2006年,继续推行以农业为基础、石油为重点的经济政策,不断增加对农业、教育和卫生的投入,推动经济继续发展。街头集市

习俗

在农村,青年谈情说爱时,跳木鼓舞,用木鼓鼓点节奏传递情意。比奥科岛上的居民有过芋头节的传统。芋头是岛上的主要食品,节日期间,凡有人从家门口经过,主人总是热情地迎进屋,并用芋头款待客人。

交通运输

赤道几内亚无铁路。

公路 公路总长约1500千米,其中除恩圭-蒙戈莫和巴塔-涅方公路为三级柏油路面公路外,其他均为碎石路和土路。另有1 356千米森林通道。

空运 马拉博和巴塔既是主要航空港又是重要海港。全国共有6家航空公司。

水运 水运业相当落后。近年来,有一定的发展。2 0 0 0年1 0月,政府购买了一艘“DJIMLOHO”号客货两用船,开展巴塔-马拉博-安诺本岛的客货运业务。

教育

教育体系分为初等、中等和高等三级。小学实行义务教育。儿童年满6岁即应入学,其中约1/4在私人或教会学校就读。赤道几内亚有一所国立大学,由大学本部和设在马拉博和巴塔的师范、卫生、农业和行政管理等6所学院组成。政府不提供奖学金。此外,西班牙、法国分别在赤道几内亚首都开设规模较大的文化中心和语言学校。

主要城市

马拉博

马拉博是赤道几内亚的首都,位于比奥科岛北岸,人口26.5万,是全国最大的海港和城市,政治和经济中心,也是可可、咖啡等热带农产品的集散地和加工点。城市建在一个由火山口形成的深水海湾岸边。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又建起了马拉博新港,货物吞吐量成倍增加。

旅游

比奥科岛上的主峰斯蒂贝尔峰直插蓝天,十分壮观。其他群山分布着许多景色秀丽的火山口湖泊。大陆慕尼河岸靠近赤道,经年高温,这里的大海龟于每年的12月至次年2月,纷纷爬上海滩,景色十分壮观。

乍得/Chad

地理位置

乍得位于非洲中北部,撒哈拉沙漠南缘,为内陆国。东接苏丹,南与中非、喀麦隆交界,西与尼日尔、尼日利亚为邻,北连利比亚。

地形特征

西部是乍得湖盆地区,平均海拔300多米,博代尔盆地是全国最低的地方。北部地区属撒哈拉沙漠的一部分,约占全国面积的1/3多;东部是高原地区,平均海拔2 000米,库西山海拔3 415米,是全国最高峰。

气候

北部属热带沙漠气候,中部属热带草原气候,南部属热带雨林气候。除北部高原山地外,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27℃以上,北部可达29℃。南部地区每年5~10月降雨量为800~1 200毫米,北部6~9月降雨量为300~800毫米。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较丰富,但大多尚未开采。主要矿产有天然碱、石灰石、白陶土和钨、锡、铜、镍、铬等。1970年以来,乍得湖东北部加涅姆省和南方洛贡省均发现石油。

经济

乍得为农牧业国家,农村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72%。2004年农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9%。农产品占出口总量的80%,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60%。主要粮食作物有高粱、玉米和小米,还有少量稻米和小麦等。主要经济作物为棉花,全国约有1/4人口从事棉花种植。其他经济作物还有烟草、花生、芝麻、甘蔗和阿拉伯树胶等。工业主要为农、牧产品加工企业,其中以棉花加工为主。另有一些纺织、卷烟、面粉、饮料、制糖、农机制造等中小企业。此外,乍得年产天然碱约1万吨,部分供出口。由于经济落后,乍得被联合国列为世界上47个最不发达国家之一。代比执政后,继续执行经济结构调整计划,宣布实行企业私有化和自由经济,并积极争取国际援助,1996年以来,乍得经济保持持续增长势头,并在2000年10月正式启动石油开发计划,每年可获得8 000万美元的稳定收入。2006年主要经济指标如下:乍得土著居民

国内生产总值:65亿美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44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1.3%。

汇率(2006年均值):1美元=522.9非洲法郎。

习俗

乍得居民的房屋被称为“蛋形屋”,高5~7米,底部直径3~4米,泥墙最高处塑有一通气口。蛋形屋形状奇特,弧线幽雅,十分别致,设计又符合力学原理,非常坚固。

在乍得,人们爱穿长袍。长袍无领有袖,貌似“和尚服”。长袍多采用白色衣料做成,具有反光纳凉的特点。妇女们的长袍多有印花图案,穿着舒适、美观。

在北部的撒哈拉沙漠中,有一个乌拉德·狄德拉里恩部族,这个部族的男青年喜欢婚前看一看未来妻子的裸体形态。为此,每年春天,先在沙地上堆起一个锥形沙堆,未婚女子排成一行与男子保持一定距离,游戏开始,姑娘们脱掉身上的所有衣服,赤身围着沙堆绕行一周,然后再用斗篷把裸体裹住,裸体相亲即行结束。

交通运输

乍得是内陆国家,无铁路,主要靠公路运输。

公路 总长3.3万千米,其中柏油路600千米。

水运 离首都最近的邻国出海口是喀麦隆的杜阿拉,相距1 970千米。

空运 乍得航空公司年客运量为1.5万人次,由于经营状况不佳,亏损严重。恩贾梅纳国际机场可起落波音747等大型远程飞机。法国、喀麦隆、利比亚、苏丹、埃塞俄比亚和非洲航空公司等有航班飞往乍得。

教育

乍得是非洲文化教育水平较低的国家,文盲占全国人口的89.2%,其中大部分是妇女。实行6年义务教育制。恩贾梅纳大学(原名乍得大学)是全国唯一的一所大学,有学生1 500名。

主要城市

恩贾梅纳

恩贾梅纳是乍得的首都,人口72万,是乍得政治、经济和交通中心,位于沙里河和洛贡河的交汇处。市区由殖民地型建筑、现代化建筑和南方的原始居民区3部分组成,设有河港和国家机场,有纺织、榨油、制糖、皮革等小型工业企业。

旅游

乍得的主要旅游地有乍得湖、德基亚野生动物保护区和面积30万公顷的扎科马国家公园等。

中非/Central Africa

地理位置

中非是非洲大陆中部的内陆国家,东接苏丹,南界刚果(布)、刚果(金),西连喀麦隆,北邻乍得。国土东西长约1 350千米,南北宽约470千米。

地形特征

地形以高原和山地为主,平均海拔为700~1 000米。北部是乍得湖盆地的一部分;南部是刚果盆地的北缘;中部为阿赞得高原;东部是邦戈斯高原;恩加亚山位于东北边境;西部是邦德高原,洛贡河和乌班吉河二段支流发源于此。中非共和国是非洲三大水系即刚果河、沙里河和尼罗河流域的分水岭。

气候

北部属热带草原气候,南部属热带雨林气候。气温相对稳定,大部分地区全年平均气温介于24~27℃之间。5~10月为雨季,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降雨量向南和西南递增,并趋于全年降雨均匀分布。

自然资源

矿产主要是钻石,分布地区占全国面积的1/2,此外还有铀(储量2万吨)、铁(储量350万吨)、黄金、铜、镍、锰、铬、锡、汞和石灰石(储量800万吨)等。北部地区还发现石油。森林面积10.2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面积的16%,可采面积2.8万多平方千米,木材储量约9 000万立方米,盛产热带名贵木材。水力资源丰富。北部和东部有较多的大象、犀牛等野生动物资源。

经济

中非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经济以农业为主,2003年农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8%。主要粮食作物有木薯等薯类和粟,经济作物包括棉花、烟草、咖啡、花生等,20世纪80年代,开始种植棕榈。工业基础薄弱,80%以上的工业品靠进口。制造业主要局限于传统手工业和轻加工业,最重要的产品有棉纺织品和服装、皮革制品、家具、食品、卷烟等。总体来看,钻石、咖啡、棉花、木材是中非经济四大支柱。1996~1997年初,中非发生3次兵变,使经济遭受沉重打击。1999年,由于政局趋稳,经济有所好转。2002年,受刚果(金)冲突影响,中非遭受油荒,经济再度陷入困境。2005年主要经济指标如下:科托河上的瀑布

国内生产总值:14亿美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25.4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2.9%。

汇率(2005年均值):1美元=527.5非洲法郎。

习俗

在中部非洲的一些部族,人人都携带一个头顶罐子的小木偶,他们将此木偶奉为神灵。据传,这些地方的居民原来常有头痛病,不知从何时起,他们的祖先制作了一个头顶罐子的小木偶,把头痛恶魔给镇住了。这一传统流传至今。如果外来的旅游者对小木偶流露出丝毫的轻慢,他将会受到当地居民的冷落。

交通运输

中非无出海口,亦无铁路,空运规模很小,主要靠公路和河运。近年来,主要情况如下:

公路 总24 578千米,其中国家级公路5 400千米,地方级公路3 910千米,乡村便道15 268千米。

水运 内河航运对外贸起重要作用。全国共有内河航道7 080千米。进出口物资多由水路经刚果(布)运输,乌班吉河是主要的国际运输线,班吉是全国最大的河港,年吞吐量约30万吨。

教育

大、中、小学均实行免费教育,儿童入学率为71.5%,中学入学率为11.5%。1992年全国有小学986所,学生223 661人;中学73所,学生47 167人;大学一所,学生4 102人。班吉大学是全国唯一的综合性大学。

主要城市

班吉

班吉是中非的首都,人口62.27万。中非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中心,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几个边境首都之一。班吉位于乌班吉河北岸,乌班吉河在这里像一条彩带,由东向西注入刚果河。独立前这里是殖民者掠夺中非棉花、钻石、木材等农副产品和自然资源的货物输出港。乌班吉河上的日出乌班吉河位于中非共和国的南部边境,靠近首都班吉地区。河的对岸为刚果民主共和国的热带雨林。

苏丹/Sudan

地理位置

苏丹位于非洲东北部、红海西岸,是非洲面积最大的国家。北邻埃及,西接利比亚、乍得、中非共和国,南毗刚果(金)、乌干达、肯尼亚,东壤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东北濒临红海,海岸线长约720千米。

地形特征

境内中部是苏丹盆地。盆地以北是大沙漠台地,被尼罗河所分割,河东是努比亚沙漠,河西是利比亚沙漠。盆地以西是地势渐高的科尔凡多高原和达富尔高原。东部是埃塞俄比亚高原的延伸部分,沿海有狭长的平原,南面是东非高原的斜坡。尼罗河从南到北纵贯整个苏丹。白尼罗河和青尼罗河在喀土穆交汇后的河段上有几个大瀑布。

气候

全国气候差异很大,自北向南由热带沙漠气候向热带雨林气候过渡,最热季节气温可达50℃,全国年平均气温21℃,常年干旱,年平均降雨量不足100毫米。地处生态过渡带,极易遭受旱灾、水灾和沙漠化的侵袭。

自然资源

苏丹有铁、银、铬、铜、锰、金、铝、铅、铀、锌、钨、石棉、石膏、云母、滑石、钻石、石油、天然气和木材等丰富的自然资源。主要矿物资源储量:铁约3亿吨,铜约900万吨,铬70万吨,银约9 000吨,石油约5亿吨。森林面积6 400多万公顷,占全国面积23.3%。在林业资源中,阿拉伯树胶占重要地位。水力资源丰富,有200万公顷淡水水域。

经济

苏丹是联合国宣布的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经济以农牧业为主,农牧产品出口占出口总值的80%左右。棉花是该国主要经济作物,其他还有花生、芝麻等。主要粮食作物有高粱、小米和小麦,玉米和大麦也有少量种植。尼罗河的支流是主要的渔业资源,而覆盖该国的热带大草原则可以放牧。工业基础薄弱,2003年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3.7%,对自然及外援依赖性强。制造业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0,核心工业为食品加工、饮料和烟草以及轧棉、植物油和肥皂生产。巴希尔政府执政以来,先后实施了《挽救经济三年计划》、《十年全面发展战略计划》,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由于原有基础差、人口多、内战和西方经济封锁等原因,苏丹经济虽出现好转,但仍未摆脱困境。近几年,苏丹建立起石油工业。随着大量石油出口,苏丹经济状况有所改善。2006年主要经济指标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380亿美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 070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9.3%。

汇率:1美元=2.5新第纳尔。

习俗

苏丹盛行文面,这是区别教派和部族的标志,也是美的象征。苏丹阿拉伯人仍保持右手抓饭进食的传统习惯,喜穿长袍,戴小圆帽,妇女不戴面纱。苏丹人问候的礼节十分讲究。苏丹人喜欢早婚。

交通运输

铁路 总长5 978千米。

公路 11 900千米,其中4 320千米铺有沥青。

水运 内河航线总长5 310千米。苏丹港是苏丹的主要商港,年吞吐量800万吨,承担着90%的进出口运输任务。

空运 空运在苏丹运输中占据重要地位,苏丹国内90%的运输通过空运进行。苏丹民航局有大型喷气客机10多架。全国共有民航机场60多个,其中喀土穆、苏丹港、卡萨拉、朱巴、朱奈纳机场为国际机场。

教育

1988年6月,苏丹教育部决定取消中等和高等教育免费的规定,小学仍为免费教育。各地区教育发展很不平衡,北方教育发展较快。全国人口的64%为文盲,25%的学龄儿童不能入学。2003年全国有中、小学校13 559所,综合大学5所,专科院校11所。

主要城市

喀土穆

喀土穆是苏丹的首都,人口600万,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喀士穆位于青、白尼罗河的交汇处,由喀土穆、北喀土穆和恩图曼3镇组成,气候炎热,5~6月地面最高温度可达70℃,号称“世界火炉”。这里有许多高大的清真寺和教堂、自然博物馆、国家博物馆和民族遗产馆。市内有动物园和大型游乐场等,还有制革、纺织、食品、水泥、机械加工、玻璃、陶器等工业企业。

恩图曼

恩图曼是苏丹人口最稠密、规模最大的城市,位于尼罗河畔,与喀土穆隔岸相望,1885年曾为马赫迪建立的王国的首都。恩图曼市有大型商业区,东方著名的“利比亚”市场就坐落在恩图曼。工业也较发达,主要有机械加工、纺织、陶器等。恩图曼比起喀土穆更具有浓厚的东方色彩,很少有欧洲风格的建筑,古老的城堡、土著建筑、民族形式的房屋林立在街道两旁。

旅游

旅游业有一定的发展,主要名胜有苏丹港红海沿岸的海底公园、青罗省东北角的丁德尔国家公园,以及位于恩图曼城的马赫迪陵等。赫迪陵苏丹民族英雄穆罕默德·艾哈迈德的陵墓,习称“马赫迪陵”。陵墓为一座伊斯兰风格的淡黄色建筑,中间为银灰色锥形圆顶,周围环绕着4个小圆顶。现陵墓中陈列有艾哈迈德的棺椁、画像等。

埃塞俄比亚/Ethiopia

地理位置

埃塞俄比亚是位于非洲东北部的内陆国。东与吉布提、索马里毗邻,西同苏丹交界,南与肯尼亚接壤,北接厄立特里亚。高原占全国面积的2/3,平均海拔近3 000米。海岸线长1 013千米。

地形特征

领土以山地为主体,大部分是平均海拔2 500~3 000米的高原。在非洲各国中地势最高,有“非洲屋脊”之称。沙漠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25%,在高原的南部和东北部。东非大裂谷从东北向西南纵贯全境。西敏山脉的达尚峰海拔4 620米,是全国最高峰。

气候

埃塞俄比亚气候复杂。高原区气候温和,平均温度15~20℃。高山区气温很少高于15℃。红海海岸区是世界上最炎热的地区之一,马沙华港的气温常常高于50℃。北部地区干旱严重,一般而言,以海拔高度划分气候。海拔2 500米以上地区属寒带;1 800~2 500米属温带;较低地区属热带,包括海岸平原区、北部大裂谷地区、热带谷地、东部干草原及周围低地区。

自然资源

矿产和水力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藏有黄金、铂、镍、铜、铁、煤、钽、硅、钾盐、磷酸盐、大理石、石灰石、石油和天然气。已探明的天然气为250亿立方米。埃塞俄比亚境内河流湖泊较多,水资源丰富,号称“东非水塔”,但利用率不足5%。埃塞俄比亚还是地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西敏山脉

经济

埃塞俄比亚是联合国宣布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以农牧业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有大麦、小麦、玉米、高粱和埃塞俄比亚独有的苔麸。苔麸颗粒微小,富含淀粉,是埃塞俄比亚人民最喜爱的食物。经济作物有咖啡、恰特草、鲜花、油料等。埃塞俄比亚盛产咖啡,是世界咖啡十大生产国之一,产量居非洲第三位,出口额占出口总收入的2/3。咖法地区一直被世人称为“咖啡的故乡”。工业基础薄弱。数十年内乱不断,且天灾频繁,经济几近崩溃。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民主阵线执政后采取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农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的发展战略,向市场经济过渡。经济一度恢复较快。目前已私有化的公司逾195家。2000年5月埃厄军事冲突停止后,埃塞俄比亚政府一方面开展救助灾民活动,同时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大幅削减国防开支,增加社会经济部门预算,加大农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致力于恢复已中断多时的经济调改。2006年主要经济指标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133亿美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177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8.5%。

汇率:1美元≈8.69比尔。

习俗

埃塞俄比亚人喜爱吃生牛肉,血淋淋地拌上作料或蘸着作料吃。历法一年有13个月,前12个月每月有30天,第13个月逢平年为5天,闰年6天。平时人们忌穿黄颜色服装,黄色服装仅在办丧事时穿。

交通运输

全国公路网络主要铺筑在亚的斯亚贝巴与各省府之间,有部分铁路,水上交通的发展极不充分,具体情况如下:

铁路 只有亚的斯-吉布提1条铁路,全长850千米,现有机车19台,年货运量20万~25万吨。近年设备老化,管理不善,运力大减,亏损严重。

公路 公路运输占全国总运量90%。公路总长33 856千米,柏油路4 364千米,大多缺乏维修,路况较差。农村交通不便。

水运 埃塞俄比亚海运公司有9艘船,总吨位8.19万吨。

空运 国际机场3个(亚的斯、巴赫达尔和迪雷达瓦),国内机场40多个。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有50多架飞机,国际航线49条,国内航线39条,运量占非洲的47%,安全系数、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均佳。

教育

全国实行10年义务教育制,小学8年和初中2年免费。2004年全国共有小学12 471所,中学1 400所;公立大学8所,亚的斯亚贝巴大学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大学。2006年进入高等院校学习人数达41 050名,同比增长15%。塔纳湖

主要城市

亚的斯亚贝巴

亚的斯亚贝巴是埃塞俄比亚的首都,人口300万,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位于埃塞俄比亚高原海拔2 360多米的盆地之中。市区依山而建,分为上半城和下半城。上半城建有皇宫、大教堂、亚的斯亚贝巴大学、政府部门和繁华的商业区。下半城建有许多高层建筑,如政府和非洲统一组织总部所在地的“非洲大厦”。亚的斯亚贝巴有众多工厂企业,约占全国工厂企业的一半。亚的斯亚贝巴文化发达,除了亚的斯亚贝巴大学外,还有许多名胜和纪念性建筑物。

拉利贝拉

拉利贝拉古迹较多又独具特色。公元13世纪,国王拉利贝拉在坚硬的岩石上开凿了12座“独石教堂”。这些教堂颜色、大小、风格各有不同。玛利亚教堂的天花板和拱门上绘有各种颜色的几何图案和动物形象,令人赏心悦目,是最美丽的一座。戈尔戈塔-米凯尔教堂里埋葬着拉利贝拉国王,内有他的遗物,是最受崇敬的一座。从圣乔治教堂上面看,它犹如一个巨大的十字架放在地上,为造型最为奇特的一座。

旅游

埃塞俄比亚旅游资源丰富,文物古迹及野生动物公园较多。2005年共接待22.7万外国游客,外汇收入1.34亿美元。亚的斯亚贝巴气温适宜,四季如春,人文景观奇特,民族成分多样。季马、贡德尔、阿克苏姆、拉利贝拉等也都有可观赏和游览的景点。塔纳湖、阿巴伊河、东非大裂谷、活火山、大小山峰等都是优美的自然风景区。到埃塞俄比亚旅游,当然还要观赏它的热闹非凡的节日,品尝它鲜血淋淋的生牛肉,欣赏“鬣狗人”的鬣狗技艺。

索马里/Somalia

地理位置

索马里位于非洲大陆最东部的索马里半岛上,北临亚丁湾,东濒印度洋,西与肯尼亚、埃塞俄比亚接壤,西北与吉布提交界。海岸线长3 200千米。

地形特征

索马里大部分是沿海低地,包括亚丁湾沿岸低地和东部沿海平原,地表平坦,呈黄褐色,以气候湿热降雨量少、植被稀疏为主要特征。北方多山,高原达海拔900~2 000米,在米朱提尼亚地区高度达2 515米。苏鲁德山海拔2 416米,是全国最高峰。米朱提尼亚南边和西边远到谢贝利河的一片高原,最高仅为683米。谢贝利河与朱巴河之间是低平的农耕区,朱巴河西南到肯尼亚边界是低矮的牧草地。

气候

索马里的气候为热带型,但不炎热,气温的季节性变化很小,低矮地区平均气温27~31℃,高原地区要凉快些。气温和降雨受西南及东北季风的影响。有2个降雨季节,大雨3~5月,小雨9~12月,年平均降雨量约为100~600毫米不等,但经常出现干旱,有时会夺去很多人的生命。

自然资源

矿藏主要有铁、锡、锰、钨、镍、铬、镁、锌、铝、铀、石英石、绿柱石和石膏等,此外,还有石油和天然气。除绿柱石和石膏外,大部分矿藏均未开发。渔业资源很丰富。森林覆盖率约为13%。

经济

索马里是联合国宣布的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经济以畜牧业为主,其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在朱巴河与谢贝利河沿岸也有一些经济作物的种植,如香蕉等水果,以及甘蔗、棉花等。20世纪70~80年代,在政府的大力扶植下,渔业也有所增长。工业基础薄弱,1990年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7%,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主要工业部门有纺织、皮革、制糖、制药、烟草、食品加工、炼油、电力和建筑材料工业等。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国有化政策过激,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经济严重困难。80年代,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支持下,调整经济政策,经济一度好转。1991年后,由于内战,工农业生产和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经济全面崩溃。2000年主要经济指标如下:手工编织革席索马里全国2/3以上人口为牧民或半牧民,这种仅仅需要1把小刀作为工具的手工艺在牧民中广受欢迎,除了草席之外,还可以编制竹筐等用具。

国内生产总值:43亿美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00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1.6%。

汇率:1美元=11 500索马里先令;

1美元=4 600索马里兰先令。

习俗

按传统,索马里人的婚事都是由男方主动提出,但求婚方式很多,若向家长求婚,称“巴杜努斯”婚;直接求婚,称“范戴得布”婚;如一位小伙子看上一位姑娘,若姑娘同意,便送她一件衣服,再由姑娘向她父亲提出,称“莫罗萨尔”婚,等等。当小伙子看上一位姑娘,而姑娘又年幼,他可在她的头上系一根彩色的头绳,表示他已同她订婚。

索马里人习惯于在公园里僻静的地方搭起一个帐篷作为洞房,婚礼结束后,先将新郎送入帐篷中等待,然后新娘在一片欢呼声中缓缓地步入洞房。新郎新娘在洞房中住上一星期或更长的时间,由两家各派一名妇女给他俩送饭送水。

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业落后,境内以公路为主,无铁路。

公路 主要公路总长15 215千米,其中柏油路2 880千米。内陆交通运输主要靠汽车和骆驼。

水运 海上运输占重要地位,主要港口有南方的摩加迪沙和基斯马尤,北方的柏培拉和博萨索。由于南方时有战斗,北方2港承担主要海运任务。

空运 有机场61个,大部分条件简陋,跑道未经铺垫。摩加迪沙和柏培拉有国际机场,可起降大型客机。

教育

教育事业落后。20世纪70年代初,西亚德政府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开展扫盲运动,使识字率从独立前的2%提高到60%。1991年内战以来,学校几乎全部关闭,文盲率剧增,达76%。近年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其他非政府组织的帮助下,许多地区开始重建小学。摩加迪沙设有国立索马里大学(1954),为主要高等学府。1998年9月,阿瓦多地区的阿茂德大学建成,成为自1991年以来开学的首家大学。

主要城市

摩加迪沙

摩加迪沙是索马里的首都,人口80万,是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摩加迪沙位于赤道北侧,濒临印度洋,始建于公元10世纪,是非洲东海岸较早的阿拉伯人定居点之一。市区建筑物以白色为主,市内有148个清真寺。主要工业有纺织、皮革、制糖、卷烟、化学、机械等。

哈尔格萨

哈尔格萨是索马里第二大城市,位于奥戈高地的一个山谷里,海拔1 334千米,是北部地区的经济中心,也是牲畜、皮革的重要集散地。市内有制革、肉类加工等小型工业。哈尔格萨曾是前英属索马里兰的避暑行都,1941年成为行政中心,但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索马里内战期间,该城受到严重破坏。

肯尼亚/Kenya

地理位置

肯尼亚位于非洲东部,赤道横贯中部,东非大裂谷纵贯南北。东邻索马里,南接坦桑尼亚,西连乌干达,北与埃塞俄比亚、苏丹交界,东南濒临印度洋,海岸线长536千米,境内多高原,平均海拔1 500米。

地形特征

东部和北部的大部分地区为沙漠或半沙漠。中南和西部地区为高原,平均海拔1 500~2 000米以上,有“东非屋脊”之称。东部的死火山锥基里尼亚加峰,海拔5 199米,是非洲第二高峰。东非大裂谷东支纵切高原南北,将高地分成东、西两部分。西部地区较为狭窄,有平原和高原;东部较为宽阔,有中央高地,该高地徐徐下降成为草原,直到海边。

气候

气候变化很大,沿海属热带潮湿气候,平均温度27℃;内陆及北部为干燥平原,气温21~27℃;西南高地气候凉爽宜人;维多利亚湖气候较温暖,介于21~27℃。全国多数地区有两个明显的雨季,3~5月是长雨季,10~12月是短雨季。北部干燥,降水量125毫米,沿海地区则有1 000毫米。

自然资源

矿藏主要有纯碱、盐、萤石、石灰石、重晶石、金、银、铜、铝、锌、铌和钍等。森林面积8.7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15%。野生动物种类众多,有狮、豹、野狗、大象、犀牛、斑马、羚羊和瞪羚,河马以及鳄鱼等,主要集中在察沃等地的国家公园内。

经济

肯尼亚曾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状况较好的国家之一。实行以私营经济为主、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混合经济”体制,私营经济占整体经济的70%。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是国民经济三大支柱。茶叶、咖啡(主要为阿拉伯咖啡)和花卉是农业三大创汇项目。主要制造业产品包括食品与饮料、烟草、纺织品、组装车辆、水泥和石油产品等。旅游业较发达,为主要创汇行业之一。但20世纪90年代初因政局动荡、西方停援及自然灾害等原因,经济出现滑坡。2000年,肯尼亚遇严重旱灾,工农业遭受重创,国内生产总值负增长0.5%,经济陷入独立以来最困难时期。2005年,政府加大调整财政政策力度,深化结构改革,经济有所好转,2006年以来,政府出台削减公共财政开支、加大发展投入等一系列政策,使经济增长加快。2006年主要经济指标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233亿美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44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5.7%。

汇率:1美元=70肯尼亚先令。

习俗

肯尼亚人对野生动物格外偏爱,到处可见印有虎、象等动物图案的服装、披肩和用兽皮制成的坎肩、帽子、钱包等。妇女们用各种兽状雕刻物来装扮自己。家庭居室中陈列的装饰品也多为动物木雕石刻。各种生活用品也主要以动物为商标。商店、旅馆也不乏以动物命名的,甚至连群众文化团体也以动物命名,如著名的“狮子足球队”、“豹子俱乐部”等。

居住在肯尼亚境内的马赛族的住宅非常简陋,以树枝编墙,再用牛粪拌上黏土涂在上面,在椭圆半拱形的屋顶上,铺上树枝和茅草,其外形颇似扣在地上的半个蚕茧,故称“蚕茧屋”。马赛人正在表演传统舞蹈

在实行一夫多妻制的泰塔族中,住宅建筑以主妇(即男主人的第一位妻子)居室为中心。男子必须征得主妇同意方能另外再娶妻。主妇掌管家务,并安排丈夫每晚在各位妻子房间过夜。丈夫在妻子房间过夜都是深夜入室,黎明离开。

基库尤族男女青年,把逢年过节欢聚一堂的唱歌跳舞作为择偶良机。当小伙子相中某个姑娘时,就对姑娘说“我们再寻找一个住宅?”姑娘如果同意就说“欢迎”。这叫“寻宅觅情”。娶亲仪式也别开生面。新郎与同辈一起前往女家,把新娘“抢”来,新娘则要“大哭大叫”,直到入洞房为止。新娘入洞房后,还要连唱8天“悲歌”,以示与娘家离别的依依心情。8天后新娘回门,婚礼才告完成。

在一些部落里至今仍流行着女人“娶妻”的奇特婚俗。同正常婚娶一样,凭媒妁之言相亲订婚,明媒正娶,还要给“新娘”家送一笔数目可观的彩礼。通过隆重的婚礼仪式,正式结为“夫妻”关系。婚后,“女丈夫”要为“妻子”选择一个未婚男子与她的“妻子”同居,为“女丈夫”生儿育女,孩子自然归“女丈夫”,并称之为“父亲”(现在一般都由新娘自己选择如意郎君,获得真正的爱情)。这种婚俗久行不衰,其源于在一些部族中,男女均有继承财产的权利和维系家庭延续的义务。一些离婚、不能生育的妇女,或一个家庭的唯一幸存的女人,为了使自己的财产有人继承,使先祖香火得以延续,按传统习惯,形成了女人“娶妻”的奇婚异俗。

交通运输

交通以公路运输为主。近年来主要情况如下:

铁路 总长2 764千米。

公路 总长6 . 4万千米。其中沥青路6 700多千米。

水运 蒙巴萨港有21个深水泊位,可停泊2万吨级货轮。

空运 全国共有3个国际机场、4个国内机场和300多个小型或简易机场。肯尼亚航空公司开设16条国际航线,与30多个国家通航。

教育

实行免费初等教育,正规教育实行小学、中学、大学为“8,4,4”学制。政府重视发展教育事业,教育经费每年占财政预算的30%左右。1999年,15岁以上文盲率为19%。著名高等学府有内罗毕大学、莫伊大学、肯雅塔大学、埃格顿大学、肯雅塔农业技术大学和马塞诺大学,另有30个职业培训学校、3所技校和12所私立大学。

主要城市

内罗毕

内罗毕是肯尼亚的首都,人口300万,是避暑胜地。全国农产品集散地和加工中心,也是全国铁路、公路和空运的枢纽。它虽距赤道不过150千米,但终年气温很少超过27℃,因为它位于海拔1 700多米的高原上。位于市中心的肯雅塔国际会议中心,包括一座27层的圆柱形的行政大楼与其右下角蘑菇形的会议厅,这是城内最雄伟的建筑物,每年要在这里举行40多次国际性的会议。市内有东非最大的机车修理、纺织、轻工和金属加工等工业,东非大多数商行在此设立总公司。市内有尖塔高耸入云的大清真寺,有国立博物馆、内罗毕大学、体育场、图书馆等。内罗毕被称为“世界上研究人类摇篮的基地”。内罗毕国家动物园和蛇公园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在内罗毕市中心以西8千米的内罗毕国家自然保护区内,有狮、豹、象等100多种珍贵动物和400多种鸟类。

蒙巴萨

蒙巴萨是全国最大的港口城市,也是第二大城市。它位于肯尼亚东南部,东临印度洋。蒙巴萨港有完善的现代化设备,是肯尼亚、乌干达、卢旺达等国货物进出口的门户。市内有49座清真寺,其中一座建于1570年,各地伊斯兰教徒络绎不绝地来这里朝拜。另有古老的城堡,向人们展示着这座城市的悠久历史。

旅游

肯尼亚终年气候温暖宜人,四季均可旅游。内罗毕市内公园、花园比比皆是。肯尼亚是全球顶尖的动物保护区。内罗毕国家动物园和蛇公园有千姿百态的动物和色彩斑斓的鸟类。此外,察沃、安博塞利、库鲁、马赛马拉等地的国家公园,拥有长颈鹿、豹、狮、斑马、犀牛、大象等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肯尼亚国家公园的野生动物肯尼亚国家公园成立于1949年,1978年4月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规划的一个保护区,199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此国家公园位于肯尼亚东部,距离首都内罗毕东北193千米,海拔1 600~5 199米,占地面积为142 020公顷,为野生动物的天堂,其中生活着多种珍稀动物,如猴子、长颈鹿、水牛、大象、大羚羊、岩狸等。

乌干达/Uganda

地理位置

乌干达位于非洲东部,是地跨赤道的内陆国。东邻肯尼亚,南与坦桑尼亚和卢旺达交界,西与刚果(金)接壤,北与苏丹毗连。

地形特征

境内多为海拔1 200米左右的高原,丘陵连绵,山地平缓。中部平坦,西部、东北部边境均为山地。西南与扎伊尔交界处的鲁文佐里山脉由西南向东北绵亘96千米。

气候

乌干达地处赤道,属热带草原气候,年平均气温23℃左右,气候温和。坎帕拉1月平均最高气温为28℃,7月为25℃。乌干达的降水极不平衡,维多利亚湖区年降水量可达到1 500毫米,而东北部的某些地区,则少于500毫米,而且其分布的季节性也很强。鲁文佐里山脉乌干达和刚果民主共和国两国边境上的山脉,位于爱德华湖和艾伯特湖之间。该山脉有铜和钴矿藏。

自然资源

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铜、锡、钨、绿柱石、铁、金、钴、石棉、石灰石和磷酸盐等。森林覆盖率为12%,产硬质木材。水产资源丰富,维多利亚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鱼产地之一。水力发电潜力约2 000兆瓦。尼罗河上的欧文电站是工业动力的重要来源,发电能力180兆瓦。

经济这位乌干达渔民从维多利亚湖的水里捕到了一条淡水鱼。乌干达是世界上淡水捕鱼量最多的国家之一,但几乎全部都用于国内消费。2001年,乌干达的总捕鱼量超过21.8万吨。

自然条件较好,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气候适宜。农牧业在国民经济占主导地位,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0%和出口收入的95%,粮食自给有余。工业落后,企业数量少、设备差、开工率低。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乌干达是联合国公布的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由于连年战乱,经济一度濒临崩溃。1986年后,实行务实、稳妥的经济,发展政策,积极进行结构调整。自1991年以来,经济年均增长6%,被世界银行列为经济结构调整计划样板。2005年,乌干达制造及加工业保持增长势头,农业产出及出口有所增加。但因其基础设施落后、外债负担沉重,乌干达脱贫致富的道路还很艰辛。2006年主要经济指标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92亿美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07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5.0%。

汇率:1美元=1 839乌干达先令。

交通运输

乌干达为内陆国家,90%以上的进出口物资经肯尼亚的蒙巴萨港。国内运输以公路为主。

铁路 总长1 241千米,自1997年以来,铁路客运停止运营。

公路 总长25 632千米,其中柏油路2 276千米,沙砾路为10 635千米,其余为土路。

空运 2004年货物吞吐量48 558吨;乘客吞吐量543 098人次。

教育

乌干达实行英国教育体制,小学7年,初中4年,高中2年。麦克雷雷大学为乌干达最高学府,此外还有姆巴莱伊斯兰大学、姆巴拉拉科技大学、东非基督教大学、乌干达烈士大学。全国文盲率很高,农村女性为42.6%,男性为28%;城市女性为21%,男性为11.8%。自1997年实行免费教育制度,政府为全国每户4个孩子提供免费小学教育。2005年11月,穆塞韦居在全国抵抗运动大会上宣布,自2006年起中学教育全部免费,乌干达成为非洲第一个普及全免费中学教育的国家。

主要城市

坎帕拉

坎帕拉是乌干达首都,人口130万,是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全国重要交通枢纽,位于维多利亚北面。全城坐落在7座小山头上,街道因地势起伏而建。全国的大公司多把总部设在这里。市内还有藏有大量历史文物的宫殿、卡巴卡陵墓、尔巴噶的天主教会、基布利清真寺、英国古城堡等历史文化胜地。

金贾

金贾是乌干达第二大城市,全国最大的工业中心和湖港,位于维多利亚湖北岸拿破仑湾的顶端,市区跨河两岸,有东非第一座轧钢厂。烟草工业是金贾的传统工业。其城西的欧文水电站是非洲著名水电站之一,为国内主要动力来源。

旅游

20世纪60~70年代初,旅游业是仅次于咖啡和棉花的第三大创汇产业。但此后连年不断的内战使旅游业遭到严重破坏。穆塞韦尼执政后,随着国内局势日益稳定,旅游设施逐步恢复,旅游业得以复兴。坎帕拉的政府办公大楼、国会大厦和拥有历代国王陵墓的卡斯比山丘、金贾的欧文瀑布及水电站、维多利亚湖、埃尔贡山以及卡巴勒喀瀑布国家公园、鲁文佐里国家公园和基德波国家公园等都是乌干达著名的旅游胜地,还有基索罗和波特尔堡登山基地、卡巴莱游湖基地等。另外在莫罗托市附近还栖息着斑马、大象、鸵鸟、长颈鹿、羚羊等多种野生动物。

坦桑尼亚/Tanzania

地理位置

坦桑尼亚位于非洲东部、赤道以南。北与肯尼亚和乌干达交界,南与赞比亚、马拉维、莫桑比克接壤,西与卢旺达、布隆迪和刚果(金)为邻,东濒印度洋。大陆海岸线长840千米。外围领土有桑给巴尔岛、奔巴岛和马菲亚岛。

地形特征

坦桑尼亚的大陆面积由3个主要地区组成,即海岸平原、东部低高原及较高的中部高原。海岸平原低缓而狭长。东部高原南部最宽,从坦噶尼喀延伸至尼亚沙湖(即马拉维湖)。中部高原位于地质断层的东非大裂谷的东西分支之间,并占据了内陆的其余地区。大陆的海拔平均为900米高,孤立的高山地区处于本国边境上,北部的乞力马扎罗山高达5 895米,为非洲最高峰。

气候

东部沿海地区和内陆部分低地属热带草原气候,西部内陆高原属热带山地气候。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21~25℃。桑给巴尔的20多个岛屿属热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湿热,年平均气温26℃。年降水量各地差异很大,内陆为760毫米,沿海地区为1 500毫米以上。而维多利亚湖区,降水量在760~2 200毫米之间。

自然资源

矿藏资源丰富,已探明的主要矿藏及储量为:钻石250万吨(含量6.5克拉/吨),金矿80万吨,天然气450亿立方米。森林和林地面积约4 40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45%,出产安哥拉紫檀、乌木、桃花心木等,水力资源丰富,发电潜力超过4.78亿千瓦。

经济

坦桑尼亚为联合国公布的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人口占总人口2/3。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稻米、高粱、小米、木薯等。主要经济作物有咖啡、棉花、剑麻、腰果、丁香、茶叶、烟叶等。工业落后,坦桑尼亚大陆工业产值约占大陆生产总值的7.43%。桑给巴尔工业产值约占桑给巴尔生产总值的4.88%。大陆制造业以农产品加工和进口替代型轻工业为主,包括纺织、食品加工、皮革、制鞋、轧钢、铝材加工、水泥、造纸、轮胎、化肥、炼油、汽车装配、农具制造等。桑给巴尔工业主要是农产品加工业,有椰子加工厂、丁香油厂、碾米厂、糖厂、石灰厂、自来水厂、发电厂和印刷厂等。1967年实行国有化,开展严重脱离国情的“乌贾马村社会主义运动”,致使经济发展严重滞后。1999年,执行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中心的经济改革政策,推进经济自由化和国企私有化的进程,强化税收,使国民经济得到缓慢回升。目前,经济继续保持增长势头。2006年主要经济指标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117亿美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300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5.8%。

汇率:1美元=1 251.9先令。

习俗

坦桑尼亚90%的农民生活在“村子”和传统的村庄里。最时髦的发型被称为“索科莫科”,即把头发从前向后梳成许多道道,在脑后收拢,打成两结,在头上形成均匀的水渠式花纹。每到重大节日,各村都在举行梳发比赛,妇女们各展妙手绝技。马赛族人主要分布在坦桑尼亚北部地区,如今仍保持原始的生活方式,马赛族人喜欢将牛血和泥巴混合在一起,然后涂于头上和脸部等,图为一群马赛青年正在将牛血泥巴涂于脸上,准备参加庆祝自己成为“毛兰”(即勇士)的活动。

甸丁拉姆人的新婚仪式别具一格。陪送新娘的人不是把新娘送到新郎家,而是送到新郎的邻居家中藏起来,然后新郎去找。

另外,还有“姐妹共夫”、马赛族的“指腹为婚”、“婚前考验”、“摸脚定亲”、“猎狮为婚”,以及很多部族的“一夫多妻制”等等都展现了坦桑尼亚别具风韵的婚俗。

马康迪人喜欢在脸上刺花纹,还擅长鸟木雕刻。

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以公路运输为主。

公路 总长8.5万千米,其中沥青公路3 660千米。

铁路 总长3 576千米。

水运 沿海有达累斯萨拉姆、姆特瓦拉、坦噶和桑给巴尔四大港口。达累斯萨拉姆为主要天然深水港,年设计吞吐量1 010万吨。

空运 全国有大小机场104个,其中达累斯萨拉姆、乞力马扎罗和桑给巴尔为国际机场。1977年建立坦桑尼亚航空公司,以国内航线为主。国际航线主要飞往印度、欧洲、东南非和中东地区。1995年3月,坦桑尼亚、南非和乌干达3家航空公司合营的非洲联合航空公司正式运营,2000年10月,因经营不善停止运营。

教育

坦桑尼亚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成人识字率为76%。近年来由于国家财政拮据,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不少中学濒临关闭。政府提出教育改革的政策,鼓励私人或集体办校。

主要城市

多多马

多多马是坦桑尼亚的新首都,位于坦桑尼亚中部,原本是人烟稀少的农业区,为花生、蓖麻子、葵花子、橡胶茶叶等的集散中心,20世纪80年代,坦桑尼亚政府机构开始由达累斯萨拉姆分期迁入,有公路、铁路和航空线与阿鲁沙、达累斯萨拉姆和坦噶相通。

达累斯萨拉姆

达累斯萨拉姆是坦桑尼亚的原首都,人口180万,是坦桑尼亚的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非洲重要政治都市。市内有80多个工厂,主要有石油精炼、机械、化肥、纺织、食品等工业企业。达累斯萨拉姆港是重要的国内、国际出海通道。

旅游

野生动物资源丰富,1/3的国土为国家公园、动物和森林保护区。全国有12个国家公园、19个野生动物保护区和50个野生动物控制区。主要旅游点有“非洲珠穆朗玛峰”之称的“赤道雪山”乞力马扎罗山、塞伦盖蒂国家公园、恩戈罗戈罗火山口、维多利亚、坦噶尼喀湖、米库米动物园和东非大裂谷等。

卢旺达/Rwanda

地理位置

卢旺达位于非洲中东部赤道南侧,是内陆国家。东连坦桑尼亚,南接布隆迪,西与西北和刚果民主共和国为邻,北与乌干达接壤。

地形特征

境内多山地和高原,共有大小山丘1 800多个,有“千丘之国”之称。东部是丘陵、沼泽和湖泊地带;西部沿湖低地是东非大裂谷西支的一部分;中部高原地势起伏不大;中西部高地边缘多陡崖,海拔大部分在2 000米以上;西北部山地最高,由火山群组成,峰顶一般在海拔3 400米以上。西部的火山口湖

气候

卢旺达气候温和,大部分地区属热带高原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年平均温度西部边境低洼区域为23℃,高原为20℃,西部山区为17℃,被称为“常青之国”。年降雨量西部河谷最低,仅760毫米;西部山区全年有雨,约1 470毫米;高原区约1 190毫米。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贫乏。已开采的矿藏有锡、钨、铌、钽、锌、绿柱石、黄金等,其中锡储藏量约9万吨。泥炭蕴藏量估计为3 000万吨。基伍湖天然气蕴藏约600亿立方米。尼亚卡班戈钨矿是非洲最大的钨矿。森林面积约62万公顷,占全国面积的24%。境内野生动物丰富且种类繁多,有大象、狮子、黑猩猩、水牛、羚羊和斑马等。

经济

卢旺达是一个落后的农牧业国家,1992年,被联合国列为世界47个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农牧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92%。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和战争的影响,粮食不能自给,年缺粮30%左右。主要粮食作物有大蕉、甘薯、高粱、大豆等。经济作物有咖啡、茶叶、甘蔗、杀虫菊和奎宁等。林业和渔业主要为地方性经济活动。制造业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7,主要产品包括加工食品、棉织品、水泥、药品等。1991年后的内战和部族屠杀使卢旺达经济崩溃,财政枯竭。新政府成立后,采取了发行新币、改革税收制度、私有化等一系列恢复经济的措施,经济逐年增长。2000年,由于部分地区持续旱灾,粮食歉收,主要出口产品咖啡、茶叶价格下跌,石油价格上涨,工业产出下降,战争经费增加,外汇储备减少,外援不到位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再度陷入困境。2004年以来,经济有所好转。2005年主要经济指标如下:

国民生产总值:22亿美元。

人均国民主生产总值:242美元。

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5.2%。

汇率:1美元=574.6卢郎。

习俗

卢旺达人讲究礼仪,待人斯文。一日之间问好的话常挂在嘴边。朋友见面,青年人要举手行礼,老人则脱帽点头致意。如果是男女多日不见,便要行更加亲热的拥抱礼,而且要互相问候。如有贵客临门,主人会捧出一葫芦称之为“卢廓廓”的香蕉酒,与客人同饮。喝的时候,酒倒入瓶里,插入一支细竹管,你一口我一口,表示与客人亲昵无间。胡图人胡图人的体型多数矮而壮,肌肉发达,但与图西人混居通婚之后,肤色变得较浅,身躯也较瘦长。他们在卢旺达处于图西人的从属地位,受图西人束缚。胡图人的宗教信仰与图西人基本相同,包括相信万物有灵和信奉基督教。

交通运输

卢旺达无铁路,交通运输靠公路和航空。

公路 总长206 340千米,其中干线6 401千米、支线199 939千米。

空运 战后,基加利国际机场重新开放。比利时航空公司恢复通往卢旺达的航班。卢旺达国家航空公司有一架20座的小型客机,主要从基加利飞往坎帕拉、布琼布拉和达累斯萨拉姆。1998年,卢旺达国家航空公司与南非、乌干达和坦桑尼亚航空公司联合,更名卢旺达联合航空公司,其中卢旺达国家控股占51%。1月,私营的卢旺达航空公司创立。

教育

1994年内战几乎摧毁了卢旺达的教育体系,学校设施因破坏、抢劫损失殆尽,许多教师被杀或逃亡国外。在国际社会的援助下,初级教育得到较快恢复,2001年教育经费326.38亿卢郎,占国家预算的22.6%,居第一位。国民议会批准新建3所大学。目前,卢旺达各级学校实行英、法双语教学。34.5%的卢旺达人既不会读也不会写,59.6%的人只上过小学,3.9%上过中学,0.2%上过大学,1.7%的人经过职业培训。

卢旺达现有大学12所,其中私立大学6所。公立大学为有国立大学、农牧、财政、卫生、科技管理、公共法语和教育学院,私立大学为基特瓦教育学院、中非基督复临大学、基加利自由大学、尼亚基邦达大神学院、布塔雷神学新教学院、基加利基督复临非教会大学。研究所有2个,分别为农业和科技研究所。

主要城市

基加利

基加利是卢旺达的首都,人口75万,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国内最大的城市。基加利位于国土中部10余座相连的山丘上。市内有制革、制鞋、金属加工、食品、收音机装配、制糖、制酒等小型工厂。

旅游

基加利市内有芒密达兰哈得植物园,生长着各种热带植物。尤其是“笑树”能发出像人一样的“哈哈”笑声。此外,基伍湖畔的旅游胜地──基塞尼有美丽的湖光山色。卡格拉国家公园有无数的野生动物。

刚果(金)/D.R.Congo

地理位置

刚果(金)为仅次于阿尔及利亚和苏丹的非洲第三大国,地处非洲中西部,东邻乌干达、卢旺达、布隆迪、坦桑尼亚,南接赞比亚、安哥拉,北连苏丹和中非共和国,西隔刚果河(原名扎伊尔河)与刚果(布)相望。西部有狭长走廊通大西洋。海岸线长37千米。

地形特征

刚果(金)绝大部分土地为盆地和高原。中央盆地(刚果盆地)位于该国西北部,绝大部分为热带雨林所覆盖。中央盆地的四周高原耸立。东部和东南部高原的海拔在1 000~1 500米之间,有的地方甚至达到5 000米以上。南部高原地势平坦,最高点在沙巴高原上。西南部在刚果河的北岸,有一片窄长的土地,是刚果(金)唯一的海岸地区。总体来看,刚果(金)全境地势西面低,北、东、南三面高,从东南向西北倾斜。俾格米人俾格米人是世界上身材最矮的人种,男性平均身高不足150厘米。他们从事狩猎和采集,不务农,也不饲养,住在刚果(金)伊图里森林的俾格米人是代表俾格米文化的样板,他们可能是该地区最早的居民。

气候

刚果(金)终年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为27℃,年平均降水量1 500毫米以上。南纬5°以南属于热带草原气候,以北属热带雨林气候。5~9月为旱季,10月至次年4月为雨季。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丰富,素有“世界原料仓库”、“中非宝石”和“地质奇迹”之称。全国蕴藏多种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和非金属矿,其中铜、钴、锌、锰、锡、钽、锗、钨、镉、镍、铬等金属和工业钻石储量很可观。森林覆盖为53%,约1.25亿公顷,占非洲热带森林面积的一半,其中8 000万公顷可供开采。盛产乌木、红木、花梨木、黄漆木等22种贵重木材。水力资源丰富,估计蕴藏量为1.06亿千瓦,占非洲总储量的40%、世界的13%。

经济

农业落后,粮食不能自给。自1990年以来,由于政坛长期极度混乱,加上西方国家中止与蒙博托政权的政府间合作并实施外交制度,国民经济持续恶化,连年负增长,通货膨胀最高达4位数。1997年卡比拉政权建立后,决定实行社会市场经济,推行私有化,提出振兴国民经济、初步摆脱贫困的3年发展计划,但1998年8月武装冲突爆发后,国家重建3年计划被迫中断,经济形势再度急剧恶化。2001年初约·卡比拉执政后,放宽经济控制,恢复外汇自由流通和钻石贸易。2006年主要经济指标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85亿美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43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6.4%。

汇率(2006年10月):1美元=470.7刚果法郎。

习俗

刚果(金)妇女身着的衣裙,是两块2米长的花布,用一块紧束腰间,另一块围系臀部,其上端掖于紧束腰间布里面。上衣是一件月牙背心,给人一种大方、明快感觉。妇女们很注重发式,有辫发、鬈发、大头额、发棍发、打妻棒发、发结发、波纹发等,而每一种发式都有特定的含义。如打妻棒发是已婚女子的发式。人们喜欢在衣服上印有国家元首头像、国旗、党旗的图案,以表示他们热爱领袖、热爱祖国等。

班布蒂族的男青年在姑娘正参加成人礼时就去求婚。如果女方父母同意,小伙子就出去打猎,把猎物献给未来的岳父母才能与她结婚。但是这个婚姻是否有效,还要取决于姑娘是否怀孕。

吐买丁奈族盛行“活树葬人”的习俗。人死后,在林中找一棵两人合抱的大樱杉树,在树干的中下部剥下半边树皮,再挖一个大洞,然后将包裹好的尸体直立在洞里,贴上原来的树皮,并在树皮上刻上死者的名字。由于此种树材质酥松,生长快,进行葬人的活树,不但不会枯死,反而从尸体中吸取养分,生长良好。几年后树洞愈合,把尸体完全包住,成了一个生长着的活棺材。芒贝图人有食人和使婴儿头颅变形的习俗。

交通运输

内河运输占重要地位,陆路运输较困难,空运相对发达。

铁路 总长6 111千米,其中电气化线路858千米。

公路 总长14.5万千米。

水运 内河总长2.3万千米,其中1.5万千米可通航,年货运量49万吨左右,主要港口有马塔迪、博马和巴纳纳。辟有通往西非、地中海国家、法国、北欧、美国和日本5条远洋定期航班。2001年海运货物约130.6万吨。

空运 国内航线约3.9万千米,非洲航线约1.4万千米,洲际航线约2.4万千米,与布鲁塞尔、巴黎、罗马、雅典和南非有定期航班。金沙萨、卢本巴希、戈马和基桑加尼各有1个国际机场,全国有35个普通机场、100个小机场。

教育

中、小学有公立、私立、教会3类学校,大学全部为公立。1993年适龄儿童入学率为68%。全国有3所大学、19所高等技术学院、14所教育学院、6 007所中等学校、17 585所小学。

主要城市

金沙萨

金沙萨是刚果民主共和国的首都,人口778.6万,是非洲中部最大的城市。位于刚果河下流的上端和中游万里航道的起点,是进出刚果盆地的必经之路,内地所在的公路、铁路和内河航道均汇集在这个咽喉地带,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它是全国也是中非地区最大的水陆交通枢纽和货物集散中心。市内建有花园别墅式的“国宾村”、拥有万名学生的国立大学的“大学城”、能容纳4万名观众的“5·20”体育场、高度现代化的国际机场、热带病研究机构等。宽大的中央市场是购物的理想场所,这里象牙制品、木雕、首饰、蛇皮和鳄鱼制品琳琅满目,且价格合理。近郊有莫安达海水浴场、壮观的李文斯顿瀑布等。

旅游

刚果盆地的热带雨林、东非大裂谷的地质奇观、稀树草原上种类繁多的珍奇动物、从原始公社的部族社会到现代化的大都市,都是一幅幅绚丽多彩的旅游画卷。主要的旅游景点有维龙加国家公园、加兰巴国家公园、萨龙加国家公园、野生动物保护区等。南部的沙巴地区,有众多的河流、湖泊和瀑布,有数条观赏自然景色的旅游路线。加兰巴国家公园的河马

刚果(布)/R.Congo

地理位置

刚果(布)位非洲中西部,赤道横贯中部。东、南两面邻刚果(金)、安哥拉,北接中非、喀麦隆,西连加蓬,西南临大西洋,海岸线长150多千米。

地形特征

地形大致中部高,北部低,南部丘陵起伏。东北部是刚果盆地的一部分,海拔300米,中部高原区平均海拔600~800米,西南部低山丘陵,海拔500~1 000米,西南沿海是低地。

气候

刚果(布)东部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北部、中部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年平均气温23~26℃,年平均降水量1 000~1 600毫米,西北部多达2 000毫米。赤道以北地区11月至次年3月为雨季,4~10月为旱季,南部地区刚好相反。

自然资源

截至2003年底,石油可采储量约2.1亿吨,天然气储量约1 000亿立方米。钾盐矿储量约数10亿吨,磷酸盐矿600万吨,铁矿约10亿吨。主要矿藏还有铝、锌、铜等金属矿。森林面积2 220万公顷,约占全国面积的60%,其中可采面积2 052多万公顷。

经济

刚果(布)是中非国家中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石油和木材为经济两大支柱。农业生产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0,粮食生产不能自给,最重要的出口农产品为甘蔗和烟草,其次是可可、咖啡等,采矿业占出口的98%以上。工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0%,以农产品加工为主,此外还有金属加工、纺织、肥皂制造等行业。主要贸易伙伴为法国、意大利、美国和德国等。1985年以来,由于国际市场油价下跌、政局动荡、非洲法郎贬值以及债务负担沉重等,刚果(布)经济连年滑坡,曾陷入严重困境,被世界银行列为低收入严重负债国。内战使刚果(布)经济几陷瘫痪。1998年6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欧盟和刚果(布)政府共同倡议在华盛顿召开刚果出资者圆桌会议。申请援助总额达5 000亿非洲法郎,7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批准该计划。年底由于刚果(布)国内发生武装冲突,该计划中断执行。1999年下半年起,国际石油价格大幅上升,美元升值,刚果(布)石油收入增加,经济形势有所好转。2000年6月,过渡国民议会通过政府提交的战后临时计划,总投入5 110亿非洲法郎,重点恢复和发展能源、水利、交通、通讯和教育等领域。2005年主要经济指标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58亿美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 450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8.4%。

汇率(2005年均值):1美元=527.5非洲法郎。至今,刚果(布)仍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乡村,以农业为生,主要粮食作物为木薯。

习俗

南方的部族以母系为中心,主要由舅父负责抚养,婚姻大事也由舅父做主。

一些地区流行瘢纹饰,即用利器刺破皮肤,植入刺激性物体,使其长出肉瘤,以此为美。妇女编无数发辫。

交通运输

铁路 大洋铁路是非洲最早的铁路之一,总长795千米。

公路 总长2万千米,其中沥青路1 200千米。主要有2条干线:1号公路从布拉柴维尔向西至黑角,与大洋铁路平行,长570千米;2号公路从布拉柴维尔向北经奥旺多至韦索,长856千米。

水运 内河航线总长约5 000千米。黑角港是非洲西海岸三大海港之一,年吞吐量为1 000万吨左右。

空运 全国有23个机场,其中布拉柴维尔和黑角有国际航空站。刚果航空公司拥有4架小型飞机,1架租用的波音737客机,主要经营国内航运。

教育

刚果(布)是黑非洲文化教育水平较高的国家。小学、初中实行义务教育制,到16周岁为止,入学年龄为6岁。2004年,在校学生总数在70万~80万之间。2000年成人扫盲率达80.7%。政府积极开展扫盲运动,曾数次在国际上获扫盲奖。中等教育分普通中学和职业技术学校两类。恩古瓦比大学是刚果唯一高等学府,下辖12所院校。在校学生1.2万人。

主要城市

布拉柴维尔

布拉柴维尔是刚果(布)的首都,为中非名城,人口124万,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市中心现代化建筑林立,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总统府均处城市西部。市内有炼油、建筑、食品、印染、造船等工业部门。布拉柴维尔也是刚果和中部非洲的水陆交通枢纽。布拉柴维尔隔河与刚果(金)首都金沙萨相望,渡船频繁往来。

旅游

刚果(布)气候宜人,其热带草原区生活着多种珍稀野生动物,吸引了不少游客,另外还有不少瀑布,其中,博约马瀑布共分7级,宽约800米,是世界著名瀑布。博约马瀑布

加蓬/Gabon

地理位置

加蓬位于非洲中西部,赤道横穿中部,西濒大西洋,东、南与刚果(布)为邻,北与喀麦隆、赤道几内亚交界。海岸线长800千米。

地形特征

沿海是宽80~200千米的平原;南部由沙丘、泻湖和沼泽组成;北部有临海山崖。内地为高原,海拔500~1 000米。加蓬的疆域和其主要河流奥果韦河的流域范围相同,奥果韦河流域约有90%的土地位于加蓬境内,构成该国东部2/3土地的大部。

气候

加蓬属赤道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年均气温26℃。每年10月至次年5月为雨季,年平均降水量从利伯维尔的3 050毫米,到西北部海岸的3 810毫米不等。

自然资源

加蓬资源丰富。已探明可开采的石油储量约4亿吨;锰矿蕴藏量2亿吨,占世界储量25%,居第四位,为世界第三大生产和出口国;铀矿品位较高,储量约3.6万吨,居非洲第二位。铌矿储量约40万吨,占世界总储量的5%。其他矿藏有磷酸盐、黄金、重晶石、镍、铬、锌等。森林面积2 20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85%,原木储量约4亿立方米,居非洲第三位。其中名贵的奥堪美木榄和刺果美榄居世界首位。水产资源81.7万吨,其中渔业资源约23.4万吨。

经济

加蓬被列为法语非洲唯一“中等收入”国家。独立后经济一度发展迅速。以石油为主的采掘业发展较快。工业和农业基础薄弱。主要作物有木薯,出口作物有可可、咖啡和棕榈油。制造业以木材(桃花心木)加工为主,轻工业有一定的发展,主要出口石油、锰、铀和林产品,主要贸易伙伴有法国、美国和西班牙。总体来看,石油、锰、铀和木材为经济四大支柱。1986年石油降价和美元贬值使加蓬收入锐减,经济陷入困境。1990年10月起实施为期18个月的第三次结构调整计划,但经济依然持续困难,1994年4月~1995年3月第四次实施结构调整计划,1995年后经济出现复苏。1998年,受国际金融形势影响,石油和木材等初级产品出口减少,经济增长放慢。2000年,随着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上涨,加蓬经济形势有所好转。2006年主要经济指标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91亿美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 500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2.1%。

汇率(2006年均值):1美元=522.9非洲法郎。

习俗

加蓬的大多数民族保持着集团生活的习俗,以大家族为集团或以父亲氏族为集团。有一些民族常常生活在森林中,如加蓬境内最早的居民俾格米人。

交通运输

陆路运输不发达,主要靠水运和空运,进出口物资90%靠水运。

铁路 仅1条铁路线,全长697千米。

公路 总长10 500千米,其中沥青路不足10%。

水运 内河已通航道600千米。主要海港有让蒂尔港(主要外运石油)和奥文多港(主要外运原木)。年总吞吐量为2 200万吨。

空运 加蓬航空公司承接国内和国际航运业务,拥有波音747大型客机,辟有通往非洲和欧洲的20多条国际航线,有利伯维尔、让蒂尔港和弗朗斯维尔3个国际机场和28个国内机场。外国航空公司主要有法航、瑞航、非航和摩洛哥航空公司等。

教育

小学实行免费教育,大中学生全部享受国家助学金。教育制度与法国相似,教学使用法语。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加蓬有2所综合性大学,2001~2002学年,有大学生8 700人;有各类中学97所,学生2 105人;有小学1 234所,学生24.5万人。

主要城市

利伯维尔

利伯维尔是加蓬的首都,人口40万,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加蓬河北岸,南距赤道只有46千米,可算是一座赤道城市。市内有木材加工、炼棕榈油、纺织、酿造等工业企业。利伯维尔是加蓬的教育中心,有奥马尔·邦戈大学(1970)、图书馆(1960)和热带农业等研究所,有现代化医院、天主教堂、清真寺和博物馆等。

让蒂尔

让蒂尔大西洋沿岸的一个天然良港,人口25万,坐落在洛佩斯角,突出在大西洋上,市内有炼油厂和石油专用码头,世界第二大胶合板厂就建在这里。

旅游

政府重视开发旅游资源,每年接待游客约19.2万人次,营业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6~8月是最适宜旅游的季节。到加蓬旅游,除了可以领略海滨、河港的热带风光外,可泛舟奥果韦河,穿越原始大森林,或者参观以洛佩、依葛拉、原恩登德为根据地的几个大的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观赏水牛、象、羚羊、大猩猩等动物的生活情景。利伯维尔的天主教堂

安哥拉/Angola

地理位置

安哥拉位于非洲西南部,南北延伸约1 300千米,东西平均约1 100千米。安哥拉国土分为两部分,最北端的滨海区卡宾达飞地与安哥拉本土之间被刚果(金)境内的狭长走廊隔开,北面与刚果(布)交界,安哥拉本土北邻刚果(金),东接赞比亚,南连纳米比亚,西濒大西洋,海岸线长1 650千米。

地形特征

境内大部分地区为海拔1 000米以上的高原,东高西低,呈阶梯下降。西部的莫科峰海拔2 620米,是全国最高峰,也是多数河川的发源地。沿海为平原,呈带状,平均海拔200米。

气候

大部分地区属热带草原气候。年平均气温22℃。仅西南部属干燥与半干燥气候。4~9月为干季,10月至次4月为湿季。年降水量从东北高原向西南递减,由1 500毫米减至50毫米。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有石油、天然气、钻石、铁、铜、锰、黄金、钨、钒、铅、锡、锌、铬、钛、煤、石膏、绿柱石、高岭土、石英、大理石等30多种。钻石储量约1.8亿克拉。森林面积约5 300万公顷,出产乌木、非洲白檀木、紫檀木等名贵木材。水力、海洋资源较丰富。

经济

安哥拉实行市场经济,有一定的工农业基础,工矿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农业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0。粮食作物包括木薯、甘薯、玉米和豆类等,经济作物包括咖啡、棉花、西沙尔麻、棕榈、甘蔗和烟草等。因受本格拉寒流影响,沿海一带捕渔业生产一度比较发达,但由于鱼群日趋减少,捕获量大幅度降低。制造业生产加工食品、水泥、精炼石油、纺织品、钢材等。近年工农业生产有所恢复,但由于长期战乱,基础设施遭破坏,300余万人沦为难民,安哥拉经济仍面临严重困难。2000年,为摆脱经济困境,多斯桑托斯总统调整了政府经济班子,加强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并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签定经济调改计划,经过调整,安哥拉汇率趋于相对稳定,长期的汇率市场双轨制状况有所改善,新货币“宽扎”贬值幅度初步得到控制,关税收入明显增加。2006年主要经济指标如下:逃难的安哥拉人民1975年摆脱葡萄牙的殖民统治后,安哥拉内战也随之爆发,冲突双方为由前苏联和古巴支持安哥拉人民解放运动(“安人运”)与由南非和美国支持的安哥拉民族解放阵线(“安解阵”)。战争持续了数年,大批安哥拉人民沦为难民,被迫背井离乡,经济发展也一度陷入停滞。

国内生产总值:285亿美元。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 792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约14.2%。

汇率:1美元=80.47宽扎。

习俗

班图人保持着图腾崇拜的旧俗,人们习惯于在集会、成年仪式或死亡时化装为图腾的形态。班图人参加成人仪式,成员要用白泥涂身,头部及腰部捆着许多草,象征动物外形。布须曼人还保持着母系社会的特点,由妇女担任领袖,过着分散和流动的生活。芬达族人有聚居的习俗,一般住在没有屏障的大型村落中。各族住房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南部热带莽原地区的农村,住屋多是圆锥形的茅草屋。奥文本杜族的住屋,屋顶大多呈金字塔形。

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

铁路 总长2 800千米,本格拉铁路全长1 350千米,与刚果(金)的铁路连接,曾是南部非洲铁路运输干线之一。但多年的战乱使铁路运输遭受严重破坏,只有部分路段维持运转。

公路 总长7.3万千米,其中1.8万千米为柏油路面。

水运 海运船队总吨位10万多吨。主要港口罗安达、洛比托和纳米贝等均可停靠万吨级货船。

空运 安哥拉航空公司是国际民航组织成员,客货机运输量居非洲第五位。全国共有32个机场。与葡、法、意、俄、巴西以及刚果(布)、刚果(金)、津、南非、纳米比亚、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等国有定期航班。

教育

儿童从7岁起接受8年免费义务教育。阿戈斯蒂纽·内图大学是唯一的国立综合大学。

主要城市

罗安达

罗安达是安哥拉的首都,是罗安达省省府,人口450万,是非洲西海岸天然良港之一。罗安达位于安哥拉西北部,濒大西洋本格湾,靠近宽扎河口,港区宽阔。始建于1576年,市内有建于17~18世纪的圣米格尔古堡和圣佩德罗·达巴拉古堡,还有王宫、天主教堂、博物馆等。有炼油、食品加工、机械制造、冶金、化学、水泥、建材、纺织、造纸和服装等部门。港口设备先进,吞吐量为400万吨,可停泊远洋货轮。市内有国际航空港和高等学府——罗安达大学(1962年建)。

旅游

重要的旅游区有首都罗安达市及其附近的英洛斯岛和贝拉斯海岸、卡库亚克海岸村落及库依卡马国家公园。该市的圣米格尔古堡耸立于山脊,有筑成不规则多边形的长围墙,颇为雄伟,从这里可以俯瞰月牙形本格拉湾全景。坐落在宫殿广场上的纳萨·塞尼奥拉·多卡英教堂和耶稣教会教堂,是17世纪的古建筑。南部的主要旅游点有安哥拉古城木萨米迪什,昔日为黑人5国的城镇。附近还有1957年建造的木萨米迪什自然保护区。

赞比亚/Zambia

地理位置

赞比亚为非洲中南部的内陆国家,东接马拉维、莫桑比克,南接津巴布韦、博茨瓦纳和纳米比亚,西邻安哥拉,北靠刚果(金)及坦桑尼亚。大部分地区海拔1 000~1 500米。

地形特征

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全境有五大地形区:东北部为东非大裂谷区;北部为加丹加高原区;西南部为卡拉哈里盆地区;东南部为卢安瓜河河谷区;中部为卡富埃盆地区。位于东北边境的马芬加山为全国最高峰,海拔2 301米。

气候

赞比亚属热带草原气候,5~8月为干凉季,气温15~27℃;9~11月为干热季,气温26~36℃;12月至次年4月为雨季。年平均气温21℃。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丰富,以铜为主。铜蕴藏量1 900万吨,约占世界铜总蕴藏量的6%,赞比亚素有“铜矿之国”之称。钴是铜的伴生矿物,储量约35万吨,居世界第二位。此外矿藏还有铅、镉、硒、镍、铁、金、银、锌、锡、铀、绿宝石、水晶、钒、石墨、云母等矿物。全国森林覆盖率为45%。

经济

赞比亚从独立后至70年代中期经济发展较快,1975年起经济陷入困境。多民运执政后,在西方国家和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支持下,推行经济结构调整计划,实行经济自由化和私有化政策,大力发展经济多样化,努力争取外援,吸引外资,取得一定成效。2000年,赞比亚经济在低迷数年后实现低速增长,农业、制造业、旅游业和交通运输业取得较大发展,但由于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和出口收入减少等原因,通货膨胀率涨幅较大。2005年主要经济指标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73亿美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27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2.4%。

汇率(2006年底):1美元≈4 132克瓦查。

习俗

赞比亚人崇拜铜,铜制的工艺品、纪念品是男女婚嫁必备之物。人们认为用铜制作的车具接待客人是对宾客的最高礼遇,因此,政府用铜车接待外宾。

居民中有60%住在农村,渔民只在渔获季节搭临时性村落。农村重视女孩成年,进入青春期的女孩要先实行“隔离”教育,然后,全村举行隆重庆祝活动。

各部族都有独特而多彩的庆典节日和习俗,恩戈尼的丰收节(恩克瓦拉),就带有明显的狩猎时代的特点。每年2月末,玉米扬花时,人们集体过祖先的原始生活,打猎、住草栅、穿兽皮,宰杀牛以祭先祖、敬酋长,祈求风调雨顺。庆祝活动昼夜不停地进行3天以后,人们才回归居处。再如巴罗策族的人民大众,每年要按照洪水的涨落,在分设于平原和水边的两组村落之间迁来迁去居住。其酋长则在雨季到来之前举行正式的仪式,并乘坐木船迁移到自己的雨季寝宫。

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以铁路为主,公路次之。

铁路总长2 100千米,由坦赞铁路(赞比亚境内为886千米)和其他一些线路组成。赞比亚的土著居民

国内客货运输75%依靠铁路。除坦桑尼亚外,赞比亚还与津巴布韦和刚果(金)有铁路相连。

公路 总长37 300千米,其中柏油路6 580千米。公路运输量在赞比亚客货运输中居第二位,约占赞比亚国内客货运输总量的15%。

空运 全国有18个机场,卢萨卡、恩多拉、利文斯敦和姆富韦有国际机场。

教育

赞比亚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实行9年制普及义务教育。成人识字率约为79%。2002年有小学4 458所,中学335所,学院9所,大学3所。约95%的适龄儿童能入学,其中有20%可继续升入中学,20~24岁的青年中有2%左右能享受高等教育。赞比亚大学位于首都卢萨卡城外。

主要城市

卢萨卡

卢萨卡是赞比亚首都,人口110多万,是全国最大城市,被誉为“铜都”,位于中南部海拔1 280千米的石灰石高原,有纺织、服装、制鞋、制烟、金属加工、机器制造和装配、水泥、食品等部门。卢萨卡位于通往坦桑尼亚的大北公路和通往马拉维的大东公路的交叉点,并有铁路与利文斯敦、恩多拉和坦桑尼亚相连。市区外郊为平坦的草原,有大型牧场和农场。主要景观为高达3~6米的白蚁土丘,主要居民属尼杨贾人和索利人,还有少数亚洲及欧洲移民。

基特韦

基特韦是赞比亚第二大城市,人口40余万,位于中北部铜带区,是铜带工商业和技术服务中心。市内有采矿、选矿、初炼、精炼等成套企业,设备齐全,生产连续化。此外,基特韦还有炼钴、机修、电焊等配套工业,锯木、制材、塑料、粮食加工和饮料业也较发达,商业十分繁荣。

旅游

赞比亚河上有莫西奥图尼亚亚(维多利亚)大瀑布。卢萨卡以南150千米处,有世界最大人工湖之一卡里巴湖(卡里巴水库),面积5 180平方千米,蓄水量约1 600亿立方米,湖上有2座水电站。在赞坦两国边界上,有地处卡兰博河火山岩峡谷中的卡兰博瀑布,为世界第三大瀑布,附近有史前遗迹。位于中西部的卡富埃国家公园,是赞比亚国内最大的野生动物园,建于1950年。在首都卢萨卡东北有卢安瓜河谷国家公园,面积约1万平方千米,也建于1950年。

莫桑比克/Mozambique

地理位置

莫桑比克位于非洲东南部。南邻南非、斯威士兰,西接津巴布韦、赞比亚、马拉维,北接坦桑尼亚,东濒印度洋,隔莫桑比克海峡与马达加斯加相望。莫桑比克呈细长形,南北长约1 770千米,北部东西宽约645千米,南部宽约320千米。

地形特征

莫桑比克全境可分为两个大区,即北部的高地和南部的低地,中间被赞比西河隔开。北部高地区又可分为沿海低地、内陆高原和山区三部分。南部低地除希莫尤高地外,几乎延伸到南部全境。总体来看,莫桑比克的沿海低地占全国总面积的2/5 ,以西是由海拔150~600米的山丘和高地组成的过渡区。西部占全国总面积的1/3,最高点宾加山海拔2 436米。

气候

莫桑比克属热带草原气候,年均气温20℃。全年分干、湿两季,4~9月为干季,平均气温19℃;10月至次年3月为湿季,平均气温27~29℃。莫桑比克各地的年平均降雨量不等,西北部高地区约为1 420毫米,东南部低地区则为500~750毫米。从历史记载来看,南部地区干旱的概率较大。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主要有煤、铁、铜、钽、钛、铋、铝、石棉、石墨、云母、大理石和天然气等,其中煤蕴藏量超过100亿吨,钛600多万吨,钽矿储量居世界首位,大部分矿藏尚未开采。森林约占全国面积的1/4。水力资源丰富,赞比西河上的卡奥拉巴萨水电站装机容量207.5万千瓦,为非洲第一、世界第七的大水电站。

经济

莫桑比克为农业国,80%的人口从事农业。农业产值占整个国内生产总值的40%~50%。腰果、棉花、糖、剑麻是传统出口农产品。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稻谷、大豆、木薯等。莫桑比克的工业主要是加工工业,有制糖、制茶、粮食及腰果加工、卷烟、榨油、纺织、木材、水泥、炼油、机车车辆制造、电池及轮胎业等。莫桑比克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连续内战曾使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1996年以来,莫桑比克政府实行大力度的经济改革,取得显著成绩。农业是莫桑比克的传统支柱。丰富的水力、矿产和海洋资源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最有希望的领域。2006年主要经济指标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约72亿美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356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7.9%。

汇率:1美元=16 000梅蒂卡尔。

习俗

莫桑比克仍保持着图腾崇拜的传统,巫术也有市场。妇女婚姻自由,很少有违背自己意愿的婚姻,厌恶性乱和不贞。男女不能亲吻,寡妇要改嫁给丈夫的大弟弟。莫桑比克人有一夫多妻之俗。男人的能力和地位取决于他的生育能力。

交通运输

莫桑比克有铁路、公路、水运、空运各种交通设施。

铁路 总长3 372千米。

公路 总长约31 700千米。

水运 内河航线1 5 0 0千米,海岸线2 600多千米,有马普托、贝拉和纳卡拉等15个港口。

空运 莫桑比克首都与6省有航线,国际航线通往葡萄牙、津巴布韦和南非等国。有大小机场16个,其中现代化的国际机场2个。宁静的莫桑比克村庄图为一个位于莫桑比克北部尼亚萨省的村庄。这些正在乡间小路上奔跑的孩子们是幸运的,因为这个国家还有成千上万的儿童(主要集中在南部)在内战中受伤或是无家可归。

教育

莫桑比克小学实行义务教育。全国人均受教育1.6年。全国基础教育机构已达6 611所。文盲率从1975年的93%下降至2004年的52.7%。蒙德拉纳大学是唯一综合性大学。另外,1996年,贝拉天主教大学和马普托理工科综合高等学院成立。

主要城市

马普托

马普托是莫桑比克的首都,为马普托省首府,位于东南部印度洋之滨,马普托湾北岸,地处印度洋和大西洋交通要道,为东南非最大港口,人口250万,现为莫桑比克政治、经济中心和全国最大的工业基地。该市气候宜人,海滨浴场风景优美,设有自然历史博物馆和一所大学。

贝拉

贝拉是全国第二大城市,是索法拉省首府,位于蓬吉河北岸,为莫桑比克第二大港,人口30万。

旅游

马普托市有18世纪建筑的国家议会大厦和大厦广场,还有天主教堂、印度东庙、中国古塔等建筑。贝拉附近有非洲著名的戈尤戈萨国家公园,是多种珍奇野生动物的栖息地。2001年10月4日,莫桑比克库塔达国家公园同南非克鲁格国家公园、津巴布韦戈贡雷周国家公园合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野生动物园──大林波波河跨国公园。

马达加斯加/Madagascar

地理位置

马达加斯加位于印度洋西南部,为世界第四大岛,隔莫桑比克海峡与非洲大陆相望。南北相距1 570千米,东西相距580千米。海岸线长5 000千米。

地形

中央山脉区平均高度为海拔9 0 0~1 500米。高原上河谷与山峡向四面八方交叉而过。山地较高处,一些大型盆地状的冲积洼地形成沼泽平地。东部带状土地是经水浸蚀的小山及沼泽地。西部有平原,地层下降地带及高原等。最高处500米,最宽处190千米。

气候

东南沿海属热带雨林气候,终年温热,年平均气温为24℃;中部为热带高原气候,温和凉爽,年平均气温为18.3℃;西部为热带草原气候,干旱少雨,年平均气温为27℃。

自然资源

矿藏丰富,石墨储量居非洲首位,还有云母、铀、铅、宝石、石英、金、银、铜、镍、铝矾土、铬煤等。河流湍急,水力发电潜力大。森林面积123 279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21%。

经济

马达加斯加是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宣布的最不发达国家之一。据联合国发展署最新统计,按人类发展指数方法排列,马达加斯加居世界第1 4 3位,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70%。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从1993年起,经济开始缓慢复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以及法国等西方国家恢复对马达加斯加援助,马达加斯加经济有了起色。2000年,马达加斯加经济继续平稳增长。政府通过改革税收体制、稳定金融汇率、大力扶持第三产业、促进传统产品出口等措施,加强宏观调控并努力加快私有化进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决定将马达加斯加列为“重债穷国计划”受益国之一,自2001年起减免马达加斯加15亿美元债务(占其外债总额的40%),使其资金紧张的局面稍有缓解,但自然灾害以及沉重的债务仍制约其经济的发展。2006年主要经济指标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55.26亿美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89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4.7%。

汇率:1美元=2 142阿里亚里。

习俗

马达加斯加风俗与非洲大陆不同,与亚洲的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相似。他们认为蛇和鳄鱼是神圣之物,并视牛为财富的标志和国家的象征。每周二和周四为禁忌之日。马达加斯加人基本属蒙古人种,内含尼格罗和欧罗巴人种成分。盛行一夫多妻制,男子行割礼,社会分等级。多数农村盛行祖先崇拜,相信灵魂永在,重视葬礼,有几代人合葬一巨型墓穴之习俗。在家族墓穴中严格按辈分排列,妻随夫墓,妾回娘家葬。梅里纳族在人死后数年行二次葬礼。土著有图腾崇拜和禁忌之风俗。

交通运输

马达加斯加交通不发达。

铁路 单线,长732千米。

公路 总长约5万千米,其中柏油路5 781千米。

水运 内河航道共3 500千米,但航运仅利用400余千米;沿海港口共18个。

空运 共有2家航空公司,有定期航班飞往欧洲、非洲和西南印度洋诸岛国。全国有大小机场121个,其中6个国际机场,但仅首都伊瓦图国际机场、塔马诺夫和努西贝机场可停靠大型飞机。巨型墓穴

教育

马达加斯加实行5年义务教育。城市地区使用法语教学,农村地区使用马达加斯加语教学。正式教育分为5年基础教育、4年普通初中教育、3年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每年约77%的适龄男童和74%的女童入学,但仅有36%的男生和41%的女生能够读完小学,15%进入中学。

主要城市

塔那那利佛

塔那那利佛是马达加斯加的首都,是全国第一大城市、塔那那利佛省省会,人口139万。塔那那利佛位于中央高原东部盆地的一座丫形山丘上,有著名古建筑群和历代王宫,此外,城市中心还有一个面积不大的阿诺西湖,环境极为优雅。市内有马达加斯加大学、塔那那利佛大学、塔那那利佛师范学院等,为全国重要的文化中心。郊区有各类加工企业和国际机场。

塔马塔夫

塔马塔夫是马达加斯加东北部重要港口城市、塔马塔夫省省府,是国内农副产品集散中心,1/2以上的货物由此运往世界各地。市郊有机场,有炼油、水泥、纸浆、制糖等工业。

旅游

旅游资源丰富。1997年后接待游客达10万人次。首都附近的津巴扎扎纳植物园,是该国主要旅游点之一,园内多珍奇动植物。贝伦蒂自然保护区也是一个主要旅游点,走进保护区的罗望子树林,很快会看到树枝间跳来跳去的狐猴,旅游者在这里可以看到海滩、泻湖、原封不动的海底世界、适于生态旅游的莽莽森林等。

塞舌尔/Seychelles

地理位置

塞舌尔是印度洋西南部的群岛国家,由115个大小岛屿组成。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中心地带,为亚、非两洲交通要冲。西距肯尼亚蒙巴萨港1 593千米,西南距马达加斯加925千米。南与毛里求斯隔海相望,距印度2 813千米。

地形特征

国土由大小115个岛屿组成,主要分成两大部分。北方32个岛屿组成的马埃群岛多为花岗岩岛。南方83个人烟稀少的岛屿则为珊瑚岛。以马埃岛最大,面积148平方千米。全部岛屿分为4个岛群:马埃岛及其周围卫星岛;锡卢埃特岛和北岛;普拉斯岛群;弗里吉特岛及其附近礁屿。塞舌尔山为马埃岛上最高点,海拔905米。全境多丘陵山地,无河流。

气候

塞舌尔属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但在东南信风盛行的位置,气候条件略有好转。其热季平均气温30℃,凉季平均气温24℃。塞舌尔各岛的降雨量不等,在马埃岛,海面为2 300毫米,而山坡则达到3 560毫米。

自然资源

金枪鱼等渔业资源丰富。海域辽阔,专属海洋经济区为200海里(约合100万平方千米)。森林面积约2 000公顷。

经济巨型墓穴锡卢埃特岛迷人的风光

旅游业和渔业为两大经济支柱,金枪鱼罐头和对虾分别为塞舌尔第一、第二大出口商品,工农业基础薄弱,粮食和日用品主要依赖进口。20世纪70年代中期勒内执政后,实行部分国有化,经济一度严重困难。80年代中期,政府通过制定发展旅游业和渔业的战略目标,推行私有化,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经济明显好转。但1995年后,西方国家以塞舌尔人均收入位非洲前列为由,对塞舌尔减援、停援,而塞舌尔继续维持高福利政策且基础设施建设开销过大,致使财政拮据,外汇短缺。政府虽几经努力,但总体经济形势依然严峻。2006年主要经济指标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7.46亿美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 785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4.5%。

汇率:1美元=5.5卢比。

习俗

塞舍尔人保留古老习俗,常有人戴一只耳环,据说可避邪;有婚礼游行之俗,重视女子婚前的贞操,喜舞蹈,民间村社常在夜间燃起篝火跳舞。

交通运输

运输以空运和水运为主。

公路 公路总长458千米。

水运 首都维多利亚港位于印度洋国际航道,是印度洋上重要的交通枢纽。1994年,政府制定该港发展战略,决定利用外资开发港口,提高效益,使其成为优良的渔港、商港及印度洋地区的主要货物中转站。维多利亚是唯一港口,亦是西南印度洋地区最大的金枪鱼港。平均年吞吐量为50万吨。

空运 塞舌尔航空公司拥有2架大型波音767飞机和10架轻型飞机,经营国际和国内航班。塞舌尔航空公司有直达欧洲、中东、亚洲和南非的航班,共有13条国际航线。

教育

政府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学制小学6年,中学4年,青年服务队1年。综合工艺学院是塞舌尔最高学府,相当于大专程度,无大学。实行9年免费义务教育。成人识字率达91.9%。1999年,在校学生约22 651人,其中小学10 026人、中学7 742人、综合工艺学院1 818人。

主要城市

维多利亚

维多利亚是塞舌尔的首都。全国商业和文化中心,也是塞舌尔唯一城市。它位于马埃岛东北角,市内有建于1901年的动植物园。

旅游

塞舌尔风景秀丽,气候宜人,享有“旅游者天堂”的美誉。旅游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2.7%。主要旅游景点有普拉斯兰岛和阿尔达布拉大环礁岛等。

普拉斯兰岛旧称“棕榈岛”,是世界珍奇树木种类海椰子树的故乡。它位于印度洋中西部,面积40.4平方千米,为塞舌尔第二大岛。岛上的普拉斯兰国家公园的心脏地带坐落着马埃谷地自然保护区,1983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6种本地特有的棕榈树均生长在马埃谷地。阿尔达布拉大环礁岛

阿尔达布拉大环礁岛位于马达加斯加以北约420千米处,距非洲东海岸640千米。总面积350平方千米。拥有十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197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环礁上生存着15.2万只巨龟,是印度洋上唯一未遭人类侵扰的乌龟群体,也是环礁上最壮丽的自然景观。大环礁上幸存有印度洋上不会飞的鸟类──阿尔达布拉陆地秧鸡。此外,环礁上生长着19种特有植物。

毛里求斯/Mauritius

地理位置

毛里求斯是印度洋西南部岛国,位于马斯克林群岛中央,包括本岛及罗德里格斯岛、圣布兰群岛、阿加莱加群岛、查戈斯群岛(现由英国管辖)等属岛。西距马达加斯加约800千米,距肯尼亚的蒙巴萨港1 800千米,南距留尼汪160千米,东离澳大利亚4 827千米。海岸线长217千米。

地形特征

毛里求斯起初为火山岛,四周几乎被珊瑚礁所环绕。沿海多为平原,中部为高地;地势北高南低,海拔平均200~700米。小黑河峰为岛上最高峰,海拔826米,位于西南部。

气候

毛里求斯属于热带海洋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5℃。11月至次年4月为雨季,5~10月为旱季。年平均降水量沿海1 270毫米,高原约5 000毫米。1~4月常有飓风。

自然资源

森林资源丰富,30%的土地为森林覆盖,多桃花心木、黑紫檀木等名贵树种,另外还有多种濒危的动植物资源,如瓶状棕榈。

经济

毛里求斯经济结构单一,仅生产蔗糖。农业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毛里求斯的粮食以大米为主,但主要依赖进口。虽然为岛国,但毛里求斯的渔业并不发达,依赖日本和澳大利亚的技术援助。工业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制造业产品以纺织品,电子设备、塑料与皮革制品为主。20世纪70年代末毛里求斯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支持下,实行经济结构调整计划,形成以糖业、出口加工业和旅游业为三大支柱的经济格局,经济得到迅速发展。80年代以来出口加工业从劳动密集型逐步转向技术密集型,力争成为非洲“新兴工业国家”。90年代,毛里求斯政府积极实施经济多元化政策,努力改善投资环境,鼓励外国投资,大力发展两岸金融业,并将路易港建为自由港。目前,金融服务业已成为毛里求斯经济第四大支柱。进入新世纪,毛里求斯政府又开始致力于发展以信息技术和通讯业为核心的新经济,拟将毛里求斯建设成本地区的信息和通讯中心。在“世界经济论坛”最近对全非经济最具竞争力国家的排名中,毛里求斯连续两年居第二位。2000年,毛里求斯在经历上年严重旱灾之后,经济恢复正常增长,尤其是旅游业和金融服务业增势良好。2005年主要经济指标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66.81亿美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 421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3%。

汇率:1美元=30.772卢比。

习俗

塔莫伊斯人为印度人后裔,仍保留着民族的语言和种姓制度,每年要3次去庙宇举行洗礼活动。传统的塔莫伊斯人的洗礼分为洗浴、接受针刺和跳火(在炽热的煤渣上赤足行走)3个程序。华人的春节是法定节日。卡巴迪节是带有印度教色彩的最浓厚的宗教节日之一,笃信印度教的泰米尔人每年5月初在卡特本的一座小山上朝圣、受苦刑等,以示对神的忠诚。当地传统宗教的信徒们常在脸部化妆,穿奇异服装游行。

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没有铁路,毛里求斯政府计划在各大城市间修建单轨铁路网。

公路 总长2 015千米,其中干线886千米、城乡道路928千米、高速公路31千米。

水运 全国90%以上的进出口物资靠水运。路易港是毛里求斯唯一的国际商港,1993年被宣布为自由港,拥有5个深水码头、1个集装箱码头、1个散装糖码头和1个渔港。

空运 普莱桑斯机场为唯一的国际机场,在非洲机场客流量中排名第六位。毛里求斯航空公司成立于1967年6月,由毛里求斯政府、罗杰斯航空公司和英、法、印度航空公司合资经营。毛里求斯与英、法、意、德、印度、新加坡、香港、南非、塞舌尔等15家航空公司合作,开辟有20多条国际航线,每周有150个航班。

教育

毛里求斯实行大、中、小学免费教育,30岁以下的人口受教育率为95%。毛里求斯承袭英国的教育体制,中、小学学制分别为6年。2005年有小学291所,中学188所,职业学校和培训中心147所。毛里求斯大学为全国唯一的4年制大学。毛里求斯教育学院是以培养中小学教师为主的大专学校。甘地学院是由印度援建的一所东方语言艺术学院。

主要城市

路易港

路易港是毛里求斯的首都,有“大洋都会”之称,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也是一个天然良港,人口14.4万,位于主岛西北岸,三面环山,风景秀丽,为全国最大港市,如今也是南印度洋重要的海底电缆站。路易港地处南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间的航道要冲,港口位置优越,是全国进出口货物的唯一门户,是蔗糖和茶叶的出口港。主要工业有船舶修造、机修、炼油、卷烟、食品、日用化工、电子元件、纺织等企业。手工业亦很发达。市内有高等学校、自然历史博物馆、艺术馆、图书馆等文化设施,毛里求斯大学也设在路易港。优美的度假胜地20世纪70年代以来,毛里求斯充分挖掘自己的旅游资源,投资建造大量的海边度假胜地,目前旅游业已成为该国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

旅游

毛里求斯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全国有宁静的海滩,可游泳、划水。黑河山有一块五颜六色的山地,称“五色土”。据说是火山的创造物。庞普勒穆斯岛上有建于1769年的植物园,是培养热带植物的苗圃。

津巴布韦/Zimbabwe

地理位置

津巴布韦是非洲东南部内陆国,东邻莫桑比克,南接南非,西和西北与博茨瓦纳、赞比亚毗邻,其最西端的一角与纳米比亚相连。

地形特征

津巴布韦地形以高原为主,全境由三级高原组成,主要有马绍尔高原和马塔贝莱高原,平均海拔1 000米。赞比西河沿着大断层造成的一个槽谷,形成津巴布韦同赞比亚之间的西北部边界。1959年,赞比西河上筑起一个大坝,形成卡里巴水库,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湖之一。

气候

津巴布韦属热带草原气候,平均气温22℃,10月份温度最高,达32℃,7月份温度最低,约13~17℃。年降水量由东向西递减,由900毫米减到400毫米。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丰富,有煤、铬、铁、石棉、金、银、锂、铅、锌、锡、铀、铜等。煤蕴藏量约270亿吨,铁蕴藏量约2.5亿吨,铬和石棉的储量均很大。水力资源贫乏。森林覆盖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51%。野生珍稀动物品种多。

经济

由于自然资源丰富,津巴布韦工农业基础较好。工业制成品向周边国家出口,正常年粮食自给有余。津巴布韦为世界第三大烟草出口国。经济发展水平在南部非洲地区仅次于南非。2000年,津巴布韦宏观经济形势恶化。西方停援,政府年初出台的“千年经济复苏计划”受挫,农业、制造业、矿业和旅游业等支柱产业滑坡。“一负四高二缺”(负增长、高赤字、高利率、高通膨、高失业和外汇、燃油短缺)突出。2006年主要经济指标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42.7亿美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64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5.1%。

汇率:1美元=250津元。

习俗

班图族人的传统社会实行一夫多妻制,并以牛作为彩礼,各妻室独居。绍纳人流行从妇居婚,母系社会痕迹明显。恩德贝勒人有不吃鱼的习俗,妇女不能接触牛。聪加人和通加人盛行服役婚姻,新郎常常要在岳父家服上几年劳役,方能结婚,还要以“罗波拉”(牛或锄)为聘礼。文达人允许姐妹共夫,从父或从舅居住。马拉维人按母系组织社会。

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以铁路、公路和航空为主,水运主要通过南非的德班港和莫桑比克的贝拉港。铁路通往南非、莫桑比克、赞比亚和博茨瓦纳。

铁路 总长4 300千米,其中哈拉雷至达布卡的300千米为电气化铁路。

公路 总长8.5万千米,其中1.9万千米为国家级公路、1.5万千米为沥青路面。

空运 津巴布韦航空公司有波音767、737等客机10架,经营至周边国家以及伦敦、法兰克福、悉尼等10多条国际及国内航线,有3个国际机场。

主要城市

哈拉雷

哈拉雷是津巴布韦的首都,是全国最大的城市,人口187万。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哈拉雷兴建于1890年,原名为索尔兹伯里,海拔1483米,气候温和,是全国运输的中心,也是全国工商业中心和周围地区农产品集散中心。

教育

津巴布韦实行中小学低收费普及教育。文盲占全国人口的18%。15所中等师范学院共有16 000人。技术、职业培训学校12所,有学生1 500人。有3所大学,约有12 000名大学生。

旅游

旅游业获得快速发展,成为津巴布韦主要创汇部门。2001年,接待游客约240万人次,收入达100亿津元。津巴布韦劳动力总数中有4.5%从事旅游业,另有4%从事与此相关行业。

津巴布韦遗址为非洲著名古代文化遗址,位于维多利亚堡东南约27千米处。建于公元6~8世纪,占地725公顷。整个遗址是一片相互联系的建筑群,全部用长约30厘米、厚约10厘米的花岗岩板垒成(石块之间未用任何黏合剂)。遗址包括大围场、卫城和两者之间的谷地。哈拉雷哈拉雷是一座欧化现代城市,街道布局呈方格状,建筑物呈乳白色,整体干净整洁。

博茨瓦纳/Botswana

地理位置

博茨瓦纳是非洲南部内陆国家,南北最长处和东西最宽处均为965千米,平均海拔1 000米左右,东接津巴布韦,西连纳米比亚,北邻赞比亚,南接南非。

地形特征

全境处于南非高原卡拉哈里盆地上,地势东高西低,平均海拔1 000米左右,除东南地区为起伏不平的丘陵地外,其他地区大多平坦。全境可分为3个截然不同的地形区:中部和南部是卡拉哈里沙漠;西北部是奥卡万戈三角洲沼泽地;东南部是丘陵地带,平均海拔1 200米。卡拉哈里沙漠大部分为半荒漠,还有草地和旱生刺槐灌丛,只有西南部多沙丘,是真正的沙漠地区。

气候

博茨瓦纳整体上属干燥的亚热带气候,西部为沙漠、半沙漠气候,但有时也有大陆性极端气候出现。年均气温为21℃,10月至次年4月为湿季,5~10月为干季,夏季气温可达34℃,冬季则可降至0℃。年平均降水量为200~600毫米。博茨瓦纳的降雨量极其多变,严重干旱和饥荒往往持续数年之久。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丰富。主要矿藏为钻石,其次为铜镍、煤、钾盐、铂、金、锰等。石油勘探正在进行之中。钻石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前列。已探明的铜镍矿蕴藏量为4 600万吨,煤蕴藏量为170亿吨。

经济

博茨瓦纳是非洲经济发展较快,经济状况较好的国家之一,以钻石业、养牛业和新兴的制造业为支柱产业。农业收入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小部分,养牛业为主要农业活动。矿业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以上,以金刚石、铜-镍矿的生产与出口为主,金刚石由南非的德比尔斯联合矿业公司与博茨瓦纳政府共同开采,制成品和食品依赖进口。独立后,博茨瓦纳政府建立了自由市场经济体制,采取优惠措施吸引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经济得到了快速、持续的发展。为了改变经济发展主要依赖钻石的状况,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博茨瓦纳政府开始推行经济多元化政策,并取得初步成效。2006年,以钻石开采为支柱产业的采矿业增长强劲,拉动博茨瓦纳经济继续以较快速度发展。2006年主要经济指标如下:布须曼妇女正用尖杆在鸟蛋壳做的串珠上钻洞布须曼人为居住在卡拉哈里沙漠附近以打猎和采集食物为生的非洲土著居民。

国内生产总值:112亿美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 630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4.7%。

汇率:1美元=5.82普拉。

习俗

多数部族保持民族部落制度,以畜牧业为主,傍水而居,形成大的村落。有些部族保存母系时代痕迹,夫从妻居,亦有一夫多妻之俗。人们以牛的多寡为财富多少的标志。全国80%的人从事养牛业,高级官员也购牛作为财富储存的方式。各种节日庆典都要杀牛庆祝。设“百牛宴”,是原始游牧部落庆祝新酋长就任旧俗。每年7月的评牛博览会是博茨瓦纳最热闹的节日。男女婚嫁、周末生活也都离不开牛。

在卡拉哈里丛林中,布须曼小伙子,如爱上某个姑娘,就用兽骨制成的箭去射姑娘的后背。如果这箭钉在了姑娘的后背,就意味着两人有缘,姑娘就会嫁给小伙子;如果箭头未沾到衣服或已折断,小伙子就必须放弃求爱。

交通运输

其境内主要道路过去曾交由津巴布韦运营,但现在已收回,由当地政府管辖。目前,国内的交通运输状况如下:

铁路 总长900千米。主要铁路线跨越弗朗西斯敦、哈博罗内和洛巴策,连接南非和津巴布韦。

公路 以公路运输为主,主要城镇之间有公路相连,总长19 400千米,其中30%为柏油路面。全国各主要城镇之间以及博茨瓦纳与南非、赞比亚、津巴布韦和纳米比亚之间已基本由柏油马路连接,其中干线公路等级较高。

空运 博茨瓦纳航空公司辟有飞往南非、纳米比亚和津巴布韦等周边国家的国际航线和国内主要城镇及旅游区之间的航线。现有6个国际机场,航线通往南非、津巴布韦、赞比亚、莱索托、斯威士兰、纳米比亚、肯尼亚、英国和法国。

教育

各级公立学校均实行免费教育,1996年基本普及小学和初中教育,中学教育自2006年起实行学费分担制度,初中生每年缴费300普拉,高中生600普拉,其余大部分由政府负担。学制为小学7年,初中3年,高中2年。私立学校在国家教育体制中占有一定位置。全国现有59所私立小学、44所私立中学,其教学质量高于公立学校。

主要城市

哈博罗内

哈博罗内是博茨瓦纳的首都,人口18.6万,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东南边境的林波波河上游高地,于1964年兴建,是牲畜、羊毛、皮革的主要集散地。该市有政府机构和商业中心,还有一座著名的德比尔矿业公司的金刚石大楼,是全国金刚石的集散地。市内有国家图书馆、艺术馆、教堂和一座高43米的大水塔。住宅区则建有一幢幢白色花园式洋房,显得格外洁净雅致。

弗朗西斯敦

弗朗西斯敦是博茨瓦纳第二大城市,人口4万,是牲畜、羊毛和皮革的重要集散地。市内有大型肉类和乳制品加工厂、皮革厂,以及机械、车辆维修等小型工业。

旅游

博茨瓦纳是非洲主要旅游国,数量众多的野生动物是主要旅游资源。政府重视发展旅游业,游客大部分来自南非。最佳旅游季节为5~9月,有3个国家公园、5个野生动物保护区。著名野生动物保护区有乔贝国家公园、恩米加湖区和马卡里卡里盐沼。措迪洛山是博茨瓦纳古迹所在地,位于西北部奥卡万戈三角洲以西56千米处,此处山壁上保留着布须曼族居民精心雕刻的岩壁画廊。卡拉哈里沙漠上的狮子

纳米比亚/Namibia

地理位置

纳米比亚原称西南非洲,北同安哥拉、赞比亚为邻,东、南毗博茨瓦纳和南非,西濒大西洋。海岸线长1 600千米。

地形特征

大部分地区海拔1 000~1 500米。西部沿海和东部内陆地区为沙漠,中部为高原,北部地区有少许平原。西部沿海为纳米布沙漠,干旱荒芜,气温可达49℃。中部高原位于纳米布沙漠东部,从北部的边界直延伸到南部边界。东部内陆地区为卡拉哈里沙漠。

气候

纳米比亚属半沙漠气候,燥热少雨,年平均气温18~22℃,分春(9~11月)、夏(12~次年2月)、秋(3~5月)、冬(6~8月)四季。

自然资源

纳米比亚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居非洲第四位,素有“战略金属储备库”之称。主要矿藏有钻石、铀、铜、铅、锌、金等。另外,纳米比亚是世界上沿海渔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经济

种植业一直较落后。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高粱和小米等。由于雨量稀少,土地贫瘠,农作物产出率低且不稳定,粮食不能自给。畜牧业较发达,收入占农牧业总收入的88%,以养牛、羊为主。有占世界首位的卡拉库尔羊。沿海鱼资源丰富,捕鱼量位居世界十大产鱼国之列,主产鳕鱼、沙丁鱼、荚鱼、龙虾和蟹,其中90%供出口。工矿业以采矿业为主,非燃料矿物在非洲居第四位,钻石储量居世界第三位,铀产量居世界第四位。制造业不发达,制造企业约300家,90%以上为小规模私人企业,主要行业有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皮革加工、木材加工和建材化工等。2006年主要经济指标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66亿美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3 300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4.5%。

汇率:1美元=6.78纳元。

习俗

纳米比亚人保留着一些奇异的习俗,如在霍屯督人的女孩成人仪式中,有的令女孩赤身裸体到大雷雨中“冲邪”;或过一段与世隔绝的生活后再用牛奶和湿牛粪擦遍全身。卡拉哈里沙漠的婚俗中,有男方为女家婚前“服役”的惯例。如某男孩看上了某家女孩子,便去女家求婚。如果女孩同意,小伙子便自动搬到姑娘家里,义务劳动5年;期满后,女方家长若认为这位准女婿不错,便把女儿嫁给他。

交通运输

基础设施较发达。

铁路 总长2 600千米;平均每年客运量60.2万人次,货运量68.7万吨。

公路 总长约3.2万千米,其中沥青路5 000千米,年均客运量5万人次,货运量18万吨。

水运 沃尔维斯湾是纳米比亚唯一深水港和西南非地区最大的贸易和渔港,年吞吐量约200万吨。

空运 纳米比亚航空公司拥有波音747飞机1架、波音737飞机1架和B-1900涡轮螺旋式飞机3架。

教育

纳米比亚独立后建立普及教育制度,规定6年免费义务小学教育。全国拥有近1 489所中小学校,在校学生50万人。纳米比亚大学是全国唯一的综合性大学,建于1993年,有学生4 000多人。另有10多所中等技术学校和师范学校。全国文盲率为60%。2004~2005年度教育经费为23.99亿纳元,在国家总预算支出中排名第一位。

主要城市

温得和克

温得和克是纳米比亚的首都,是全国第一大城市,位于中部高原,人口23万,有3座中世纪德国式城堡,有织布、服装、食品等工业部门,是卡拉库尔羔羊皮集散地、畜产品贸易中心。

旅游

旅游业较发达,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左右,1999年被吸收为世界旅游组织成员。海滩、自然保护区等旅游景点集中在北部和南部地区,其中北部的艾淘沙公园闻名世界。斯瓦科蒂蒙德是沿海著名游览胜地,有路德大教堂、博物馆、高级旅馆和奥林匹克游泳池及设备完好的海滨浴场等。艾淘沙公园的鸵鸟

南非/South Africa

地理位置

南非位于非洲大陆最南端,北邻纳米比亚、博茨瓦纳、津巴布韦、莫桑比克和斯威士兰,莱索托在其东部,被其领土包围,东、南、西三面濒印度洋和大西洋。海岸线长2 954千米。

地形特征

南非除东南沿海为平原外,大部分为高原。全境大部分海拔为600~1 600米,地势从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高原的最低部分是卡拉哈里盆地,海拔在600米左右。除著名的德拉肯斯山脉(又称喀什兰巴山)外,还有香巴尼城堡峰、巨人城堡峰、蒙特奥索斯峰等。西南部的开普山系,由一系列东西走向的平行山脉和断丘组成。各山脉间分布着许多山间高原和盆地,如大卡鲁盆地(高度在60~900米之间)和小卡鲁盆地(高度在300~350米之间)等。狭长的海岸平原位于西部、南部和东部,土地肥沃。

气候

南非属全年温暖的亚热带气候,气候差异大。12月至次年2月为夏季,最高温度可达32~38℃;6~8月为冬季,最低温度为-10~12℃,比勒陀利亚年平均气温为17℃。年平均降水量分布不均,东南沿海可达1 500毫米以上。西南部沿海属地中海式气候,降水量在600~800毫米以下。内陆高原降水量从东向西由600毫米减到60毫米以下,最少地区仅几十毫米。

自然资源

南非矿产资源丰富,但没有石油储藏。黄金、铂族金属、锰、钒、铬、钛、硅铝酸盐的储量居世界第一位,蛭石、锆居第二位,氟石、碳酸盐居第三位,锑、铀居第四位,煤、钻石、铅居第五位,锌居第六位,铁矿石居第九位,铜居第13位。南非拥有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如大羚羊、犀牛、河马和长颈鹿等。

经济

南非基础设施良好,经济开放程度较高,是非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占整个非洲生产总值1/4左右。

农业较发达。正常年份粮食除自给外还可出口。农业生产总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1%,并提供13%的正式就业机会。各类罐头食品、烟、酒、咖啡和饮料质量符合国际标准,畅销海外。其葡萄酒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全国2/3的土地为牧草地。森林约占土地总面积的4%,原木的采伐可满足国内一部分的需求。近海捕渔业发达,主要位于西部海域。

矿业、制造业、建筑业和能源业是南非工业的四大部门。矿业与相关行业的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其中矿业占6.6%),制造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采矿业以黄金生产为主。煤的开采十分广泛,并大量出口。不过,南非没有石油储藏,必须进口石油。制造业门类齐全,技术先进。主要产品有钢铁、金属制品、化工、运输设备、机器制造、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等。钢铁工业是南非制造业的支柱。

近年来,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南非国内生产总值连年下滑,1999年大选后,又有所好转。2006年主要经济指标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2 551亿美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 381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5.0%。

汇率:1美元≈6.77兰特。

习俗

婚俗 南非黑人部族中流行裸浴相亲的习俗。当女孩子在父母带领下在河中裸浴时,男子从中发现了理想对象后,即登门求婚,一旦被女方看中,女方父亲便在次日送一头小牛给男方的父亲,就算是定亲。南非黑人中盛行一夫多妻制,只要有钱就可以多娶妻子。丈夫死了,其多个遗孀可由他的兄弟们均分。祖鲁人实行转房婚,即遗孀必须嫁亡夫之弟。

饰物 布须曼男人的饰物是将猎得的鸟类的头割下,直立地安放在自己的头上。可马洛洛部族妇女都戴唇饰,即在嘴唇上穿个孔,戴上叫“呸来来”的铁环或竹制的唇饰。没戴“呸来来”的妇女要被人看不起。祖鲁人的饰物精美华丽,颇具特色。

表情达意 波波族做妻子的要把头发留起来,直到丈夫回家后,才把头发剪短,这表达对丈夫的忠贞和思念。祖鲁人常用的项链是由五光十色的玻璃珠粒、谷粒、植物的叶子和茎串联而成的。这些“材料”是表情达意的“字母”,如白色的链珠表示纯洁朴实和忠诚可靠;红色表示思念;浅蓝色意味着幸福;黄色象征着美好;绿色表示患病;黑色表示忧愁和不幸等等。松德人的舞蹈松德人居住在尼亚萨湖西南,属班图族系的马拉维支系。

交通运输

南非有非洲最完善的交通运输系统,对本国以及邻国的经济发挥着重要作用。交通运输以铁路、公路为主,空运发展迅速。近年来加强了城镇及经济开发区(SDI)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航空、公路国营公司的私有化进程已迈入实质性阶段。

铁路 总长约3.41万千米,其中1.82万千米为电气化铁路,有电气机车2 000多辆。年度货运量约1.75亿吨。由比勒陀利亚驶往开普敦的豪华蓝色客车享有国际声誉。

公路 总长约23.2万千米,分为国家、省及地方三级。年客运量约450万人次,货运量310万吨。

水运 海洋运输业发达,与非洲以外国家贸易的99%要靠水运来完成。主要港口有开普敦、德班、东伦敦、伊丽莎白港、理查兹、萨尔达尼亚和莫瑟尔拜。年港口吞吐量约为12亿吨。德班是非洲最繁忙的港口及最大的集装箱集散地,集装箱日处理量达350个。

空运 共有各类航运飞机5900多架,其中南非航空公司拥有包括30余架波音飞机和15架空中客车在内的各类民航共48架,是世界最大的50家航空公司之一。每周有600多个国内航班和70多个国际航班,与非洲、欧洲、亚洲及中东一些国家直接通航。主要国际机场有约翰内斯堡国际机场、德班国际机场和开普敦国际机场行等。约翰内斯堡国际机场是非洲大陆最为繁忙的机场,2005年接待旅客量已达1 800万人次。

教育

因长期实行种族隔离的教育制度,黑人受教育机会远远低于白人。自1991年起,公立学校开始面向所在种族招生。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8%。1995年1月,南非正式实施7~16岁儿童免费义务教育,并废除了种族隔离时代的教科书。目前,成人识字率达84.6%,8.4%的人口接受了高等教育。政府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南非有21所大学和15所技术学校。20世纪80年代期间,南非国内大学实施官方种族隔离政策,但之后,各大学均开始向各个民族的学生开放。至2000年,原白人大学中的非洲学生数量已占到60%。

主要城市

比勒陀利亚

比勒陀利亚是南非的行政首都,人口200万,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德兰士瓦省的首府,有“花园城”之称。街道整齐,一栋栋富有特色的历史建筑物,掩映在闻名世界的紫楹花树丛中。横贯全市的东西向的教堂街,长20千米,被誉为全球最长的街。另外,威特沃斯兰德工矿区是矿产开采中心,工厂多分布在西郊和北郊。这里也是南非的交通枢纽,南半球空中交通必经之路。

开普敦

开普敦是南非的立法首都,人口290万,是全国第二大城市,开普省首府,位于好望角北端的狭长地带,濒大西洋特布尔湾。城市背山面海,市内有许多殖民地时代的古老建筑。市西北是新兴的白人居住区和工商业中心,称做开普布拉茨的东部平原地区是黑人和混血种人的居住区。开普敦是南非金融和工商业中心。城市交通发达,海运方面是从欧洲沿非西海岸通往远东、太平洋的必经之路。开普敦也是著名旅游胜地。在岩石组成的海拔1 067米的山顶上,像被刀削了一样的平坦,被称为“桌山”,是开普敦的象征。从开普敦向南延伸是美丽的开普敦半岛,其最南端是著名的好望角。俯瞰开普敦

约翰内斯堡

约翰内斯堡是南非最大的城市,世界最大的产金中心。四周有绵延240千米含几个矿点的金矿带。弗里尼京、贝诺尼、查密斯顿、阿尔巴顿、罗得堡、布兰克班等城镇和矿山城,构成南非的经济中枢,其工业产值约占南非工业总产值的一半左右。约翰内斯堡有世界上最大的黄金加工厂,也是南非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商业、金融业亦发达。这里还设有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可容8 000学生)、白人大学等高等学校,以及天文台、艺术馆和世界唯一的一个著名的室外金矿博物馆等。约翰内斯堡也是著名的旅游胜地。金礁石城,再现了淘金时代的景象;城北郊外的非洲文化村,引人入胜;太阳城,是一座在热带丛林中突然出现的人工都市,它与皮拉内山国家公园相邻,园内设有南非最大的赌城。

旅游

南非美丽独特的景观令人神往。旅游业是南非第三大外汇收入和就业制造部门,资源丰富,设施完善。2005年到南非旅游的外国旅客达752万人次,创造了74万个就业机会。旅游业及相关行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8%(其中旅游业占6%)。旅游点主要集中在东北部和东、南沿海地区。生态旅游与民俗旅游是南非旅游业2个最主要的增长点。南非是野生动植物的乐园,享有“地球上最大的野生动植物陈列馆”之美称。主要景区有罗本岛、克鲁格国家公园、奥赫拉比斯瀑布、卡拉哈里大羚羊公园、图盖拉瀑布、旺德韦克山洞、大林波波河跨国公园、大圣卢西亚湿地公园等。

斯威士兰/Swaziland

地理位置

斯威士兰系非洲东南部内陆小国,北、西、南三面为南非所环抱,东面与莫桑比克为邻。

地形特征

境内多山地和高原,西高东低。主要由面积大致相等的高、中、低三级阶梯状地带组成。西部高原区属德拉肯斯堡山脉上部,海拔约900~1 800米,为斯威士兰山地;中部高原海拔300~900米,为丘陵地区;东部高原区海拔10~300米,为农耕区。东部边界的莱邦博山脉,海拔700米。大部分地区为花岗岩所切割,沙砾成堆,耕地较少。

气候

斯威士兰属于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6~20℃。每年10~次年3月为雨季,4~9月为旱季。降水量东部为500~700毫米,西部为1 150~1 900毫米。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丰富,主要矿藏有石棉、煤、铁、金、钻石、高岭土等。森林面积约7万公顷,约占斯威士兰总面积的4%。人造林规模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经济

斯威士兰奉行自由市场经济,重视利用私人和外国资本,鼓励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黑非洲国家前列。经济严重依赖南非,出口商品单一,贫富悬殊。20世纪80年代末期,经济发展较快,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达7.8%。90年代经济出现回落,平均年增长率为6.5%。2006年主要经济指标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27亿美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05年):2 323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1.2%。

汇率(2006年均值):1美元≈6.8埃马兰吉尼。

习俗

斯威士兰的大多数民族仍保存部落时期的习俗,实行一夫多妻制,从事农牧混合经济。酋长的权力很大。男子传统服装为兽皮披肩,妇女穿裙装、围裙和披肩,善歌舞。

斯威士兰人有两大传统祭典,一是“印克瓦拉”祭典,每年12月至1月间举行,即在夏至前几天。主要是向国王表示敬意,有辞旧迎新的意思;二是芦苇舞节,在每年的7~8月间举行,教导少女如何在田里做工,一般在王宫附近举行。斯威士兰老人在丰收节上表演传统舞蹈

交通运输

交通以公路运输为主。

铁路 总长370千米,与莫桑比克和南非的铁路相连。铁路货运量是斯威士兰国内及与周边国家开展贸易的重要运输工具。

公路 总长3 800千米,其中1 064千米为柏油路,其余为土路或石路。共有各类注册车辆8.63万辆。

空运 曼齐尼国际机场有定期国际航班通往南非、马拉维、莫桑比克、津巴布韦、赞比亚、肯尼亚、莱索托、坦桑尼亚、乌干达等国。斯威士兰皇家航空公司现有1架飞机。

教育

政府重视教育,实行小学义务教育制。成人识字率为75%。2003年,有小学549所、中学(包括高中)182所,小学生人数为2.3万人,中学生7.84万人。斯威士兰大学是全国唯一综合性高等学府,共有学生3 692人,另有5所师范和职业培训学校,学生1 800人。

主要城市

姆巴巴内

姆巴巴内是斯威士兰的首都,是全国第一大城市。人口6万,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姆巴巴内地处西北部海弗氽德高原,海拔1 144米,有纺织、皮革等小型加工业,又是牲畜、皮革、玉米等产品集散地。附近山区有著名的曼腾加瀑布和埃祖尔维尼山谷风景区,山谷中的姆利瓦纳野生动物禁猎区是重要游览地。

旅游

斯威士兰的旅游业较发达,但基本由南非财团控制。博彩业是斯威士兰旅游业的一大特色,外国游客中约60%为赌客。首都姆巴巴附近山区流泉飞瀑,景色壮观,曼腾加的瀑布尤为壮观,南部埃祖尔维尼山谷是著名的风景旅游区。近年来,政府通过开发野生动物园和展示斯威士兰丰富多姿的礼仪文化来招揽游客。礼仪文化包括王宫内的各种庆祝活动、斯威士兰传统婚礼以及各种民族舞蹈等。姆巴巴内一角

莱索托/Lesotho

地理位置

莱索托为非洲南部内陆国家,地处南非高原东缘德拉肯斯山西坡,是个多山的小国,距印度洋约320千米。四周为南非所环抱。国土南北最长约为240千米,东西最宽亦240千米。

地形特征

境内2/3以上地区为海拔1 400~3 600米的高原和山地。东部为山地,海拔1 800~3 000米;西部为丘陵;北部为高原,海拔3 000米左右。沿西部边界有一段狭长低地,为主要居住区。西北偏中的马洛蒂山为南非2条最大河流的发源地,包括向东流动的图盖拉河和向西流动的奥兰治河。

气候

莱索托属大陆性亚热带气候。5~9月为旱季,10月至次年4月为雨季。夏季平均气温为20℃,冬季为10℃。年温差最高为33℃,最低为-7℃。年降水800~1 200毫米,由东向西递减。

自然资源

莱索托的主要天然矿物资源为钻石,矿区大多位于该国的东北部。另外,该国有几条水流迅猛的河流,蕴藏着巨大的水电资源。目前,莱索托已经实施高地水力计划和河套工程,这基本解决了该国的能源问题。

经济

莱索托自然资源贫乏,经济基础薄弱,被联合国列为最不发达国家之一。莱索托是农业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3%。可耕地面积为24万公顷,约占全国面积的13%。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和连年旱灾,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下降。畜牧业占重要地位,全国66%的土地可供放牧,是非洲著名马海毛产地。莱索托的农业生产力低下,玉米、高粱和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并不能满足国内需求,每年仍需从南非进口。国民收入主要来源于侨汇、关税收入及建筑业和服装制造业。2000年,莱索托政府采取措施,大力吸引外资,发展以来料加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外向型出口企业,推进国企私有化进程,鼓励发展私营企业,加强财政管理,改革税制,但经济起色不大。2006年主要经济指标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14亿美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86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3.3%。

汇率:1美元=7.24马洛蒂。

习俗

莱索托保存原始社会末期的旧俗,酋长为部族首领。实行一夫多妻制。有对青年男子进行秘密启蒙教育之俗。莱索托人在生育婴儿时,生男孩用棍子打孩子的父亲,生女孩时用水泼,并且长子的名字与祖父相同,次子的名字视出生时的环境而定。莱索托的马海毛纺织业当地这一纺织业主要以使用踏板纺车的家庭手工业为主。马海毛是莱索托当地最负盛名的产品之一,既可以用做纺线,也可以用做制作精致的机织产品的原材料。图中工人后面墙壁上所展出的就是精致的机织品。

交通运输

铁路 仅有铁路2.6千米,从首都通向南非。

公路 总长5 300千米,其中沥青公路1 200千米、砂石路2 010千米、土路2 090千米。

空运 全国主要机场有3个。首都莫舒舒国际机场可起降中型民航客机。国际航线通往莫桑比克、博茨瓦纳、津巴布韦和斯威士兰。现有南非一家航空公司经营马塞卢至南非约翰内斯堡、德班、开普敦等航班。

教育

国民受教育程度较高,识字率达82.3%,居非洲第二位。从2000年起,小学开始逐步实行免费教育。1992年全国共有小学1201所、中学186所、大学1所。小学实行义务教育,初等教育基本普及。近年来,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较快。莱索托大学是全国唯一的高等学府。

主要城市

马塞卢

马塞卢是莱索托的首都,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西部高原边境卡利登河上游左岸,隔卡莱敦河与南非奥兰治自由邦省交界。马塞卢1869年由巴索托族酋长姆什韦什一世建立,为一东西长、南北窄的长方形城市。市内有国家博物馆、故宫、皇宫和议会大厅。市内有多种小型工业。东南24千米的罗马镇是莱索托大学所在地。马塞卢市有铁路通往南非,并通过铁路与南非进行贸易输出农产品和劳工,莱索托国民议会和最高法院均设在此城市。

旅游

马塞卢市内有国家博物馆、故宫、皇宫和议会大厅。山顶有莫舒舒一世的全身像。城东南有著名的比汉瀑布。附近塔巴伯希小山,有开国者莫舒舒的岩石城寨。莱索托村庄

厄立特里亚/Eritrea

地理位置

厄立特里亚位于东非及非洲之角的最北部,西与苏丹接壤,南邻埃塞俄比亚,东南与吉布提相连,东北隔红海与也门和沙特阿拉伯相望,海岸线(包括达赫拉克群岛和其他100多小岛屿)长1 200千米。

地形特征

境内中心地带为海拔1 800~2 500米的高原,占国土面积的1/3;西部靠苏丹边境为海拔487米的低地,东部为海岸平原。高原地区由于受西流河水的侵蚀作用,多形成坡陡顶平的安巴斯地貌。西部低地的北端可延伸到东南部。沿岸平原以高原陡崖的断层线为界,界线分明。

气候

厄立特里亚境内因海拔相差悬殊而造成各地气候迥异。高原地区气候宜人,年均气温为17℃,年均降水量900毫米。凉季(12月至次年2月)平均气温为15℃,热季(5~6月)平均气温为25℃。东部和西部低地气候炎热干燥,年平均气温分别为30℃(东)和28℃(西),年均降水量不到400毫米。红海沿岸地区呈沙漠状态。

自然资源

主要矿产有铜、铁、金、镍、锰、钾、盐、煤、大理石。地热资源丰富,红海可能有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渔业资源丰富。水资源缺乏,境内河流不多。厄立特里亚森林覆盖率现只有1%,另有1.6%为河谷乔木和灌木林。

经济

厄立特里亚是农业国,80%的人口从事农牧业,主要以畜牧业和生存农业为基础,但由于降水不足,加上土壤侵蚀和蝗虫灾害,使当地的农业生产很落后,粮食不能自给。高原主要生产高粱、粟、大麦、玉米和小麦等,低地以饲养山羊、绵羊和牛为主。红海沿岸有渔业。工业主要包括食品、纺织品和皮革制品等,以首都为中心,出口产品主要为食盐、水泥、兽皮和阿拉伯树胶。长期战争使厄立特里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独立后,国民经济有所恢复。政府把经济作为工作重点,制定了以私有经济为主导的市场发展战略。但经济仍处于恢复和重建时期,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不大。1998年5月与埃塞俄比亚爆发边境冲突后,经济陷入困境。2006的主要经济指标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11.95亿美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6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2.0%。

汇率:1美元=15.4纳克法。

交通运输

铁路铁路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战争中均遭破坏。目前已修复了马萨瓦至金达60千米的窄轨铁路。

公路 现有公路7 300千米,运输线路99条。各主要城市之间均有公路相通。

水运 马萨瓦与阿萨布为2个重要的港口城市,马萨瓦有6个泊位,可停靠1.2万吨级货轮;阿萨布港有9个泊位,可停靠3.6万吨级货轮。近年来,厄立特里亚水运发展很快。

空运1994年成为国际民航组织成员国,空中运输完全依赖外国公司。阿斯马拉机场是最大的航空港,能起降波音757、767及空中客车等大型客机。阿萨布机场目前不能起降喷气飞机。另外还有达赫拉克、马萨瓦和纳克法3个机场。在厄立特里亚经营业务的有德国汉莎航空公司以及沙特、埃及、也门等国航空公司。1998年成立的厄立特里亚红海航空公司,厄立特里亚占40%的股份。该公司航线连接阿斯马拉至吉达、利雅得、迪拜和萨那。厄立特里亚为一个极度贫困的王国,马拉车仍然是当地主要的交通工具。

教育

学制为小学6年,初中2年,高中4年,其中前7年是义务教育。阿斯马拉大学是唯一的高等学府,学制4年。2003年,厄立特里亚共有各类学校1 000所。

主要城市

阿斯马拉

阿斯马拉是厄立特里亚的首都,是全国最大城市,人口50万,是著名的农产品集散地、工业中心,也是公路枢纽和航运中心,位于埃塞俄比亚高原北端海拔2 325米的高原地带,气候温暖。在阿斯马拉市区,一个区是由一种称做“特库尔”的房子组成的,为当地居民区;另一个区是现代化街区,由意大利人建造。市内建有天主教大教堂、大清真寺、意大利总督官邸——宫殿和圣玛丽教堂。

旅游

旅游业是厄立特里亚唯一赚取外汇的服务行业。厄立特里亚历史悠久,阿克苏姆王国大部分区域在厄立特里亚境内,目前尚存不少遗迹。地形多样,自然景观丰富。阿斯马拉、马萨瓦、阿萨布和达赫拉克群岛为有名的旅游点。厄立特里亚少有的铁路

圣赫勒拿/St. Helena

地理位置

圣赫勒拿位于南大西洋,距非洲大陆西南海岸1 930千米,为一火山岛。西南至东北最长处17千米,最宽处10千米。另外,位于南大西洋的电信中心阿森松岛和位于南大西洋中部的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群岛为其所属岛屿。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群岛由特里斯坦、伊纳克塞瑟布尔和夜莺岛3个小火山岛组成。

地形特征

圣赫勒拿岛原为一个火山岛,但火山已成为死火山。岛的东西北三面都是垂直的峭壁,岛内地势崎岖多山,并在桑迪湾之北形成一个半圆形的边缘。山南是许多山上水流冲刷形成的峡谷。岛上还有不少的火山灰和怪石。

气候

圣赫勒拿地处热带,由于受凉爽的南大西洋季风影响,气候温和。詹姆斯敦年均气温为21℃。年均降水量沿海200毫米,中部760毫米。

经济

圣赫勒拿很大程度上依赖英国政府提供的发展援助和预算援助。全岛的耕地和可造林不到总面积的1/3。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有玉米、马铃薯、绿叶蔬菜等。岛上无矿,基本上也没有什么工业。环岛的海上有捕渔业,主要捕捞金枪鱼,大部分用于出口。近年来木材加工业得到发展。今后准备重点发展旅游业。2000年主要经济指标如下:

岛内生产总值:1461万美元。

人均岛内生产总值:3415美元。

汇率:1圣赫勒拿镑=1.656 4美元。

交通运输

圣赫勒拿无铁路和飞机场。

公路 有沥青路98千米,土路20千米。

水运 对外联系主要靠海上交通。圣赫勒拿轮船公司每年有4次班轮通往英国,停靠加那利群岛、阿森松岛、开普顿等地,每年一次。詹姆斯敦港为唯一港口。

教育

政府对5~15岁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成人识字率达97%。1997年有小学5所,学生404人,中学预科3所,学生303人,中学1所,学生446人。

主要城市

詹姆斯敦

詹姆斯敦是圣赫勒拿的首府,人口1500人,是岛上唯一的城镇和港口,有小型加工厂。孤悬于海中的阿森松岛是它的属岛,是南非和欧洲电缆的中继站,也为英国在南太平洋的重要空运供应站。另一岛是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群岛,设有英国的气象站和无线电站。

留尼汪岛/Reunion

地理位置

留尼汪为法国的一个海外省,是西南印度洋马斯克林群岛中的一个火山岛,西距马达加斯加650千米,东北距毛里求斯190千米。该岛呈椭圆形,长约65千米,宽约50千米,海岸线长207千米。

地形特征

留尼汪地形大半由火山作用形成,所以岛上大部分为高原山地,但在沿海地带有狭窄的平原。岛上的高原呈东北-西南走向,在中西部断层块有几座海拔较高的山峰,其中,位于全岛中心的内日峰,海拔3 069米,是岛内最高峰。在这些断层块的周边有几个宽阔的盆地和一系列小高原。留尼汪岛的东部为近代火山活动区,其东端的富尔奈斯山,海拔2 631米,自1925年以来,该火山口已经数次喷发。

气候

沿海为热带雨林气候,终年湿热;内地属山地气候,温和凉爽。最热月平均气温26℃,最冷月20℃。每年5~10月凉爽干燥,11月至次年4月,由于受高湿度的东南信风控制,气候炎热多雨。另外,热带龙卷风经常光临本岛。

自然资源

矿藏丰富。海域蕴藏有钴、铜和锰等矿。森林覆盖面积87 730公顷,占全岛面积的35%。可耕地占全岛面积的17%,农作物种植面积占3%,草场占5%,其他41%。

经济

经济以农业、渔业、旅游业为主,其中又以甘蔗种植和蔗糖生产以及香草、天葵等香料种植为主要支柱。食糖约占全岛出口额的75%。工业化程度较低。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法国援助。留尼汪的主要问题是失业率居高不下,失业率是法国本土的3倍。1995年,留尼汪制定了新的发展旅游业的战略和5年规划,在5年内投入5亿法郎发展旅游业,以缓解高失业率问题。为此先后修建了里洛机场、2 710千米公路等,使旅游业获得大发展。自1996年以来,通货膨胀率明显降低。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动,但并未对留尼汪经济造成影响。1998年主要经济指标如下:

岛内生产总值:34亿美元。

人均岛内生产总值:4 800美元。

岛内生产总值增长率:3.8%。

交通运输

公路发达,主要城市间都有公路相通。

铁路 总长614千米。

公路 总长2 784千米,其中国家级公路345.7千米、省级公路731.5千米、其他公路1 602.9千米。

水运 加莱角港是最大的海港,也是法国及其领地的第五大港。岛上运输的一半以上经过此港。

空运 共有2个机场,其中圣坦尼-吉洛国际机场每周都有航班赴法国本土、肯尼亚和邻近岛国。

教育

留尼汪岛实行法国本土的教育制度,学制小学5年,中学7年。文盲约占总人口的10%。1998年,幼儿园、中小学总数约217 147人,各类高等院校和师范学院学生12 663人。部分中学毕业生可继续接受高等教育。

主要城市

圣坦尼

圣坦尼是留尼汪岛的首府,人口13万,是全岛行政、经济中心。市内有各类工厂,制糖业发达。西南16千米处有全岛唯一港口——勒波港。市内有自然历史博物馆,法律、经济、政治学院,还有殖民时代遗址和古建筑。

旅游

近年来,旅游业发展迅速。地方当局积极开发旅游业,注意对餐饮业、宾馆业人员的培训,岛上旅游业从业人数为5 000人。游客主要来自法国本土、毛里求斯、马达加斯加和欧共体其他国家。

亚洲

面积:4 400万平方千米(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29.4%)人口:38.23亿(2005年)(占世界总人口的60.7%)大陆最北端:切柳斯金角(东经104°18′、北纬77°43′,俄罗斯)大陆最南端:皮艾角(东经103°30′、北纬1°17′,马来西亚)大陆最东端:杰日尼奥夫角(西经169°40′、北纬60°05′,俄罗斯)大陆最西端:巴巴角(东经26°03′、北纬39°27′,土耳其)海岸线:69 900千米最高点:珠穆朗玛峰,海拔8 844.43米最低点:死海,海平面以下415米主要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兴都库什山脉、扎格罗斯山脉、托罗斯山脉等主要河流:幼发拉底河、印度河、长江、黄河、恒河等主要湖泊:巴尔喀什湖、贝加尔湖、死海、贝加尔湖等主要沙漠:内夫得、内盖夫、卡拉库姆、叙利亚沙漠、塔克拉玛干、塔尔等喜马拉雅山山脉概况

地理位置及分布

亚洲全称亚细亚洲。位于东半球的东北部,亚欧大陆的东部,西部与欧洲相连。大致上为长方形。西起小亚细亚半岛的巴巴角(东经26°03′),东达楚科奇半岛上的杰日尼奥夫角(西经169°40′);南至马来半岛的皮艾角(北纬1°17′),北至太梅尔半岛的切柳斯金角(北纬77°43′),是世界第一大洲。亚洲总面积4 400万平方千米,在地理上习惯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和北亚。

地形地貌

亚洲的地形以雄伟的东西向山系呈现,总汇于印度大陆西北的帕米尔高原。从大西洋向东横贯欧亚大陆到太平洋,有一系列南北平行的东西走向山脉分布,这些山弧在西侧合成山结。亚洲有山地心脏,可说是各大陆中最独特的地方。这些高地的北侧是世界上最广阔的平地,包括西侧平坦的平原和向东递升的坡地。此地区的蒙古和西藏,被以帕米尔高原为中心的放射状巨大山脉所围绕。高地由中南部伸展到东北部,而后由西北向中部逐渐缓倾,直达北极海。位于阿拉伯、印度、西伯利亚和中国前寒武纪盾地从前是相邻的,后因漂移而散布开来。它们之间的土地曾遭到挤压,导致周围的海水入侵,或造成瓦褶和褶皱。目前的形态只是暂时现象。最年轻的地层是高大山脉和高原,顶部为喜马拉雅和西藏。这些高地是近代在第三纪时期地壳隆起而形成的,有些部分是自稍早称为古地中海海底隆起的。虽然第三纪地壳变动消除了古地中海,但大部分的剩余部分,像里海、咸海、巴尔喀什湖和黑海就是以前大海的证明。其间,平行的构造运动产生了较小的山系,就像东北部的山脉一样,或引起巨大的熔岩,此可从安定的印度德干高原火山的覆盖物中窥知一二。

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也是最年轻的山脉之一。据地质学家考证,7 000万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到了3 000万年前,由于造山运动,南方的印度洋极块与北方的欧亚大陆极块相到碰撞,交叠相挤,使喜马拉雅山不断抬高。到了300万年前,已上升到3 500米,而近10万年前以来,上升更快,平均高度已达到6 000米以上,现在还在继续上升。此山系中有50多座海拔超过7 000米的高峰,其中,珠穆朗玛峰为世界最高峰,海拔8 844.43米。

亚洲有很多地方很平坦,但干旱和严寒使发展受到限制,尤其是内陆,由于地形的特征及盛行风和气压系统,使部分地区很荒凉。亚洲的高原和北美洲之不同在于它是由东向西延伸,内地因而接受不到来自东面和南面海洋暖湿气的调节作用,因此永久性聚落几乎都分布在亚洲较平坦的新月形地区,即从伊拉克经印度大陆到中国和日本。在高大山脉阻隔的内陆,一般罕有人迹,通常只有游牧或半游牧民族。尽管这些人的适应能力很强,但是这些地区的居民仍比不上外围文明的人口成长及生活水平。

河流与湖泊

亚洲是世界上江河聚集最多的大陆,长度在1 000千米以上的河流就达58条之多,其中4 000千米以上的有5条。从河流年径流总量来看,亚洲为13 190立方千米,居各大洲之首,占世界的33.9%。虽然总体水量充足,但是由于受地形结构和气候条件的影响,亚洲的河网分布呈现疏密不均的特点,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由于降水丰富,河网密度很大,水量自然丰富,如长江河口年平均流量为32 200立方米/秒,湄公河为14 200立方米/秒;可是在中亚和西南亚,由于降水稀少,河网相当稀疏,水量自然匮乏,如锡尔河为473立方米/秒,约旦河为37立方米/秒。

亚洲的河流一般发源于中部山地,从最终注入的海洋来看,我们习惯上分为太平洋流域、印度洋流域、北冰洋流域和内陆流域四部分。在大兴安岭、横断山脉以东为太平洋流域;喜马拉雅山脉、兴都库什山脉、托罗斯山脉以南为印度洋流域;在朱格朱尔山脉、外兴安岭、哈萨克丘陵等以西和以北属北冰洋流域;以内陆荒漠为中心,由帕米尔高原、阿尔金山脉、蒙古高原东缘、阿尔泰山脉、哈萨克丘陵、图尔盖高原以及伊朗高原南缘的山脉围成广大的内陆水系属内陆流域。另外,还有少数短河注入黑海和地中海。

习惯上,我们将亚洲的湖泊分为5个湖群,即北亚湖群、中亚湖群、青藏高原湖群、长江中下游湖群和西亚湖群。从湖泊的成因来看,北亚湖群多冰蚀湖和热融湖,如勒拿-维柳伊低地湖泊;中亚湖群多海迹湖和构造湖,如里海;青藏高原湖群多构造湖,如喀顺湖;长江中下游湖群多河迹湖,如洞庭湖;西亚湖群多构造湖,如死海。

气候

亚洲的气候为显著的大陆性气候,其特征是年温差和日温差较大,而且降雨量较少,这是由于幅员辽阔及独特的地形配置型态造成的。例如东北西伯利亚为世界寒极地区,1月的月均温为-50℃,而7月的月均温大约在15.6℃。大陆性气候的显著特点也意味着气压季节性的交替更换,亚洲大陆的极地气团在冬季伴随的高气压中心在东北部,除了少数的大陆边缘地区外,大都受其影响。冬季的风一般都吹向海面,干而冷;夏季正好相反,低压中心在南亚取代了冬季的高压,而大陆变热。盛行风吹向大陆,为南部和东部的外围地区带来湿气。这种随季节改变风向的盛行风就是季风,为亚洲气候明显的特征。南亚的季风循环可说是最典型的,也许因为此地区外围多山而增强它的效果。东南亚和东亚则不如此明显,但也归入此系统之中。南亚的土著居民正在庆祝雨季的来临。夏季风为南亚次大陆带来丰富的降水,促进他们的林业生产。冬季季风环流夏季季风环流

年降雨量受季风的影响很大。在冬季,全亚洲的年降雨量不到25厘米。但西部地区例外,尤其是盛行西风的地方,从大西洋和地中海带来雨量,东部有些地区,由大陆外吹的气流越过海洋时,吸收水气,变得暖湿,当再次遇到高地阻碍时便降雨。呈现这样特色的地区为堪察加半岛、日本,另外朝鲜东南和斯里兰卡也是亚洲的多雨区,大陆东北季风越过孟加拉湾带来水气,使该地区气候变得暖而湿。

夏季除了中央高原及中部和南部的低地外,雨量都很充沛。东部和南部的雨量最为丰富。特别是沿着印度半岛的山脉以及孟加拉湾北侧的丘陵地,虽然冬季干旱,其年平均雨量仍居世界之冠。南亚、东南亚和东亚等著名产稻地区,非常依赖夏季的雨水,人民的生活节奏也和降雨量息息相关。

在这样的降雨形态下却也有许多的变异。有些地区全年有雨,极少或根本没有季节,例如印尼;但也有极端变化的地方,例如西伯利亚。而印度则冬季干爽,春季干热,夏季暖而湿。东亚大部分地方类似美国东部从缅因州至佛罗里达州的气候,而中国却以秦岭为界,分成暖湿的南部和干爽的北部。

气旋在性质上和北美洲东部和西欧相似,但势力较弱,只影响亚洲外缘地区,给亚洲最西侧和中国南部、朝鲜及日本的冬季带来雨水。另外,起自菲律宾、由西北到东北的广阔弧形地带,在秋冬两季常有台风侵袭,其规律性和强烈性均较北美洲东部的飓风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亚洲,山脉对气候的效应特别显著。雨季时,高山的迎风面沐浴在湿润中的同时,广大背风面却因高山的屏障而保持干燥。此外,由于大陆特有的结构,广阔的平坦高地,气候的局部变化,依高度不同可自副热带气候依次变化到极地气候。

自然资源

亚洲的资源极为丰富。

西亚波斯湾附近是石油的主要供给地区,为世界上生产量及已知储存量最多的地区。

南亚的主要自然资源集中在印度。印度有丰富的铁矿,还生产可供输出的锰矿。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以农产品为主,特别是黄麻和茶。

东南亚矿产的生产和橡胶、干椰子肉、纤维、硬木、香料等热带栽培业的商品齐名。这些矿产包括马来亚大规模生产的锡,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和印尼的煤和铁,及全区的铝土、钨、铜、铅、锌等。印尼的石油生产特别引人注目。

中国分布广泛的煤矿床是最丰富的资源,尤其是在黄河中游地带和东北的南部地区。蕴藏丰富的还有钨、锡、镍、盐、铝、油页岩等矿产,但并未充分开发。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开发偏远西部蕴藏丰富的石油,而大规模的水力计划也正在进行中,其中以黄河及长江流域为中心。

朝鲜煤、铁矿和其他矿藏大部分位于北部,并开发已久。菲律宾的铁、铬矿和林产特别丰富。台湾也生产煤和若干金属矿产。

日本资源贫乏,但开发十分深入,品质很差的煤是日本主要的矿产,其次是少量的铜、铁和其他金属以及盐和硫磺。不过日本对水力和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却相当发达,是世界上主要工业强国之一。

中亚地区拥有丰富的重工业资源,例如煤、铁及合金物质。煤主要的开发在库斯内次盆地、鄂毕河、叶尼塞河流域的发源地,以及哈萨克斯坦的加拉干达和巴尔喀什湖的西北。铁矿分布很广,以乌拉尔山南部的大规模生产特别著名。这些资源在库斯内次盆地和乌拉山产生了重要的工业。高加索的石油和天然气是最主要的输出品。

植物与动物 

亚洲的广大平坦地区的植物由北向南呈带状分布。最北为极地草原(苔原带)和沼泽地的混合带,土心终年结冻,称为永冻层。其南面的植物带,大致和灰壤的分布一致,是更辽阔的原始针叶林带,称为苔噶,虽然林中种类很少,却是重要的天然资源。本带向南逐渐变为混合林带,再往南变为黑土区的草原带,如今多已转变成农田国。本区动物种类繁多,包括熊、麋和驯鹿等大型哺乳动物,还有较小的野兔、旅鼠和水獭,鸟类和昆虫也很多,尤其是在夏季。再往南从阿拉伯向中国延伸越过广大而干燥的内陆。无垠、裸露沙地和绿洲地区的植物除了在许多高地有混合林之外,尽是能适应干燥环境的干生植物。动物方面,马、羊和骆驼等牲畜对此地区的人民非常重要,因为它们能协助人类克服环境的障碍。雨量最少的地方,如印度西北和巴基斯坦的莽原上,有老虎和美洲豹等大型哺乳动物,雨量充沛的地方,如印度沿海、东巴基斯坦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也可找到特有的动物,从印度到中国南部及日本可常见到猴子和稀有的孟加拉虎等型哺乳动物。在较湿润的季风林区,有外来且分布很广的多种热带硬木林,包括柚木和黑檀树。虽然此地重用驯养的大象,不过环境条件更有利于小生物的增殖。在高地和较高纬度的日本、朝鲜和中国东北,动植物类似北美洲和欧洲的混合林,区域性的种属,如竹林,则在较西半球更北的地方有踪迹。卡纳特灌溉卡纳特是一条地下水渠,就是把流到山脚下的地下水引到地面上来进行灌溉,有的卡纳特长达40多千米。西亚特别缺水,所以人们便采用这种灌溉方式来发展农业,特别是在伊朗。

经济

亚洲是个相当大的洲,在主要地区里,由于历史背景不同,分别发展出个别的经济体系及成就。依地理、社会、政治及军事上影响的差异,可客观地将亚洲分成5个经济区加以探讨。

西亚

西亚位于连贯欧、亚、非三大洲的陆路交通要冲,更是取道地中海、黑海、里海、阿拉伯海、红海及印度洋的最佳途径,因此数世纪以来,西南亚一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贸易通道。约有70%~80%的人口从事农业,农田通常是由许多小块土地组成,彼此相隔遥远,因此散耕较密集式耕种更为普遍。全区内可耕地不多,家畜通常采用放牧式的,常需利用休耕的方式来补足土地肥沃度。缺水是限制农作物产量及牧草生长最重要的因素。

20世纪以来,石油成为影响西亚经济的重要因素,受石油支配经济的国家有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巴林等原油生产国,以及经过约旦、叙利亚和黎巴嫩等国境内的油管,将原油运送至港口,然后再分送西欧及世界各地。

目前西亚各国大多已有现代化的工厂,但是家庭式的生产及手工业产品仍占优势,如同中世纪的欧洲仍以人工生产为主。该区大多仍沿用传统方法从事食品加工、毛毯、纺织品、皮革的制造及制陶、铸铁、林业等。这些手工艺品以观光客为销售对象。除了与石油相关的产品外,最主要的输出品是农产品,进口则以各种工业制品为主。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的梯田

南亚

近代南亚各国表现出传统殖民地的经济色彩──提供廉价的劳工及低价的原料,成品再输入。这些国家独立后,以基本的贸易形态为基础加以改革。目前,南亚各国致力于经济现代化,大量引进资本财源及新技术,改变以往过度依赖西方的弊端。

农作物的栽种成长大多靠人工,使用农业设备及工具的效率也不高。工业化速度仍无法应付不断增长人口的需求,一般现代化工厂多半从事农产品的加工,以及一些纺织品、陶器、金属器皿和低价位消费品的制造。只有在印度及巴基斯坦有现代化的钢铁工厂。而传统手工业仍兴盛,生产各式各样的纺织品、木器、金属及玻璃制品。

运输及通讯设备的不足及质量的低劣,延缓了南亚的工业发展。铁路设施方面,印度、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等国十分发达,而阿富汗及喜马拉雅山各小国却有不足与落后之现象。有些地区则利用牛车作为旅行及运输的交通工具,自行车、公共汽车及电车仅在某些大城市才见得到。南亚大部分的公路仅比普通的小道略大,虽有设备良好的港口及机场,大多数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却很少用得着。

东南亚

东南亚地区长久以来一直是南亚、东亚及中东各国人民、货物及经济思潮制度往来汇集之处,也是欧洲、非洲、美国及亚洲其他地区船只运输的主要通道。自古以来便利的水运不仅控制着本区经济上的运输,也支配着一般经济活动。先前为欧洲强权殖民地的东南亚各国,经由各港口输出大量的农作物及工业原料,并进口各种制品。

经济作物包括橡胶、木棉、硬木、糖、茶、奎宁、马尼拉麻、琼麻、棕榈油、烟草、椰油等。锡、铁、矿石、铬、铝矿砂、铅、黄金、铜及锌等矿产的贮藏量丰富且易开采,19~20世纪曾吸引大量的外人前来投资。在印尼,石油仍未开采利用。

稻米及糖加工后供应当地消费,丝及棉纺织品则供国内使用。乡村的手工业生产玻璃、瓷砖、陶器、竹篮、烟草等。

非水路的交通工具则发展有限,大部分的道路十分破旧,铁路也不堪使用。在缅甸、越南和马来西亚,内陆水运一向相当重要,凡是使用水路运输便利的城市和地区,在东南亚经济史上都占有异常重要的地位。像新加坡、仰光、马尼拉、雅加达等城市,既是货物的集散中心,也是直接贸易的城市;这一带的商业活动大多通过这类型的城市进行。飞速发展的中国上海浦东新区

东亚 

东亚各国的经济具有极端矛盾的特征。一次大战结束后,日本已成为一个经济强国。1920~1930年,特别是夺取中国东北后,各项能源供应大增而使日本开始注重重工业的发展,并储藏一些稀有原料,如石油,以便供应军需。1945年二次大战结束后,日本失去了原料的来源和广大的市场。然而,美国及东南亚很快便取代了这些地区而成为日本的贸易伙伴,将战后的日本带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进入20世纪80年代,日本高技术产业得到飞速发展,但此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持续萧条。

1949年,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始整顿经济部门,实施振兴国民经济的5年计划。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连续数年经济增长在7%以上,是当今世界最具发展潜力的国家。

朝鲜的经济一直发展缓慢,直到1945年还扮演着殖民地的角色,输出稻米、铁矿、煤矿、石墨、钨矿、铜及其他原料,而进口各种制品。近年来,朝鲜由于遭受自然灾害等原因,经济困难。

韩国农业特别是稻米的生产,支配着经济。1945年后,一直依赖美国提供原料、机械及技术上的援助,经济发展很快,一度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亚洲金融危机后经济受到很大冲击。

中亚

中亚的经济史可追溯到16世纪。从历史上看来,这个地区基本的经济功能是供应珍贵的毛皮和贵重金属、工业原料及食物。20世纪中叶,非天然资源生产业的发展仍相当缓慢,大部分的工厂还是以提供农产品加工、林业制造及工业用原料为主。原料是借着勉强可用而目前正在成长中的交通网运送到各个工业发展区的,不过还是以轻工业中心为主。铁路系统的建设始于19世纪末,包括2条东西向的干线和许多重要的支线。最具意义且最著名的是横贯西伯利亚的铁路,西起西伯利亚东至太平洋岸重要港口海参崴,另一条重要铁路是土耳其-西伯利亚的铁路。航空交通是长距离运输的主要工具。公路交通系统则不论是短程或长程运输皆十分不便。

交通运输

亚洲的交通各地发展不一。中国东部、日本、爪哇岛、斯里兰卡西部、印度中部、土耳其西部交通发达,以铁路、公路运输为主。广大内陆地区和沙漠地区以畜力为主。东南部沿海海上运输发达。经济发达地区空运发展迅速。

人口

亚洲是五大洲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洲。截止到1999年,亚洲人口(不包括属前苏联的中亚国家)已达36.343亿,占世界人口的60.79%,具体分布为:东亚地区14.734亿,东南亚地区5.111亿,南亚地区14.658亿,西亚地区1.840亿。人口1亿以上的国家主要有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等。亚洲人口密度较高,1995年每平方千米102人,远远高于世界每平方千米42人的平均水平,特别是以中国东部、日本太平洋沿岸、爪哇岛、恒河流域、印度半岛南部等地最密集,每平方千米达300人以上。

从人口增长量上来看,亚洲呈现从东到西,逐步上升的特点。但是从增长率来看,则呈现从东到西,逐渐降低的特点。亚洲人口的总和生育率为2.60,同样呈东低西高的特点,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的人口总和生育率分别为1.77、2.69、3.36和3.77。拉贾斯坦族(南亚)

种族与民族

亚洲的地理位置及复杂的地形、气候、动物和植物等因素,极利于人类种族的发展及延续,因此,亚洲的种族、民族构成非常复杂,尤以南亚为甚。

亚洲主要由三大人种组成的,它们是蒙古人种(黄种人)、欧罗巴人种(白种人)和尼格罗人种(黑种人)。其中以蒙古人种数量最多,约占全洲人口的60%以上,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以及南亚和西亚的一部分;欧罗巴人种次之,约占全洲人口的30%,主要分布在南亚和西亚,包括孟加拉国、印度北半部、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国,以及土耳其除外的西亚各国;尼格罗人种所占比例很小,主要分布在阿拉伯半岛沿岸、马来群岛和安达曼群岛等地。亚洲大小民族、种族约有1 000个,约占世界民族总数的一半。其中有多达几亿人口的民族(如汉族),也有不到千人的民族或种族(如印度安达曼群岛的明科皮人和印度尼西亚的托亚拉人)。

语言

亚洲幅员辽阔,民族众多,语言也相当复杂,主要分属于:汉藏语系、南亚语系、阿尔泰语系、朝鲜语系、日本语系、印欧语系等。亚洲民族与语言分布

宗教

亚洲是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三大宗教的发源地。从地区分布来看,西亚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发祥地;南亚佛教和印度教气息十分浓厚,除此之外,尚有其他宗教,如耆那教和锡克教皆是印度本土的宗教;东南亚地区主要是佛教和印度教,早在1世纪这两种宗教便相继传入东南亚,目前只有巴厘岛尚有人信仰印度教,而从柬埔寨的中世纪吉蔑王国所建的城市和寺庙中尚可目睹印度教光辉的遗迹,但是到目前为止,佛教仍保有其势力,如缅甸、老挝、柬埔寨、南越和泰国大都信仰小乘佛教;在东亚,中国人的信仰可追溯到史前时代,目前,三大宗教在中国均有人信仰,另外还有土生土长的道教,在日本,神道教是日本最后而唯一的信仰,在朝鲜,神教为最古老的宗教,4世纪佛教由中国传入朝鲜,在其后的1 000年当中,佛教传遍朝鲜各地;在中亚,佛教经印度传入西藏之后,使西藏原有的萨满教产生了变化,而逐渐修正,最后形成了喇嘛教,13世纪时,占领西藏的蒙古人也接受了喇嘛教,18世纪中叶,阿拉伯军队入侵中亚和中国新疆的维吾尔族自治区,而致使该地区的人们多皈依伊斯兰教。

文化艺术

文学

东方文学的种类繁多,歌颂神和英雄事迹的史诗或长篇叙述诗是古代中东、波斯和印度文学中的主要类型,但是它们并不存在于阿拉伯、中国和日本文学中。大量的戏剧文献可自古代中东获得,然而在伊斯兰世界中,这种文学形式几乎不为人知;印度则有各式各样的大出戏剧;在中国,戏剧始终是次要的艺术,可是在日本却兴起2种独特的主要戏剧形态:能乐和歌舞伎。短诗是中国和日本文学的主要类型,在日本文学中,它足以与戏剧互争光辉。

音乐

亚洲数千年的高度文明、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以及音乐、曲式、乐器及作品的交换,产生精细融合而别具创意的音乐。不同于西方以史实文字流传,许多亚洲国家多以师徒口授相传来保存古乐,这种现象维持了1 000多年。19世纪中叶西方文化大举渗入之前,亚洲就已经逐渐改变和扬弃某些音乐风格。然而,具有坚定保存传统意识的国家如日本,几乎将每一时期的音乐形式原原本本地保留下来。具有强烈创造力的国家如中国和印度,则很少将传统事物保存100年以上而不加以改变或抛弃。

艺术

亚洲艺术传统不论在兴趣和表达方式上皆有不同的表现。这种多样性造就了亚洲大陆宏伟壮观、成就非凡的艺术传统,是任何传统所望尘莫及的。然而各个亚洲艺术重心,并非独立发展而成的。从新石器时代起,这几个重心便有密切的交流,特别是西亚、印度和中国。波斯风格的雕像王宫的场景阿旃陀第17窟的壁画

西亚 新石器时代的原始艺术约在公元前3000年时,在美索不达米亚一带逐渐转型为高度文明的艺术形式。在苏美人和巴比伦人统治期间,建筑、石铜雕刻和次要艺术皆有极高水准,如公元前3000年之后产于埃雷克或乌鲁克的一尊美丽的白石女人雕像,或约公元前3000年后半叶的那拉姆辛石柱,或公元前18世纪的马里壁画,或是汉谟拉比在位时期的石雕艺术,特别是泰尔阿斯玛出土的作品最为传神,另外公元前2000年拉格什统治者库得亚的雕像中,庄严虔诚的姿态及交叠的手势也是这种惊异之情的例证。亚述和苏美尔虽皆是神权国家,但它的艺术不论在主题或表现手法上却完全是世俗的。其创作的基本动力是对帝王权力的崇拜。在杜尔舍鲁金(今科沙巴德)、卡拉(今宁陆德),以及尼尼微等地,其艺术主要是展现君威,使人望之生惧。叙事的大型浅浮雕为亚述艺术精华,表现暴力和血腥、攻伐敌人的军队战车以及俘虏的刑罚等。在战争主题以外,亚述艺术也描绘屠杀猛兽的情形。在亚述慑人的宏伟风格之后,卓越的波斯风格令人耳目一新。在首都波斯波利斯遗址中也可发现许多令人敬畏的王朝气息。圆柱高耸的庙堂建筑,其中宽广的大天是古代中东第一个架构完整及大帝国统治者发号施令所在。波斯的艺术主要表现在波斯波利斯、苏萨、泰西封、菲鲁札巴德和沙普尔宫殿的建造和装饰上。波斯人擅长宏伟建筑的装饰设计,对伊斯兰艺术有重要的影响,其清晰和谐的架构形式,以及采用书法、花卉和几何图案的装饰手法,是伊斯兰艺术的特色。对这种早期拒用人或动物形体为世俗和神圣设计之蓝本的宗教而言,波斯人富装饰性,非宗教和非象征的艺术贡献弥足珍贵。

南亚 印度虽然受到波斯和伊斯兰传统的强大冲击,但它的艺术却与两者全然不同。这块次大陆的各个艺术形态皆呈现出精神世界和人类感情的新领域。这种结合感官和精神力量的方式是印度艺术的共同特性,在桑吉和阿默拉沃蒂两地富丽堂皇的佛教浮屠中可得到最佳例证。在这里,天堂纯洁无邪之美似乎仅可能在印度或受印度美学影响的国家中重现。

印度艺术另一特质是它对象征价值的肯定,从17~18世纪的拉治普特绘画的装饰细节中便可看出端倪。画中的树木藤蔓、花卉、孔雀、色彩和云朵的表现皆充分显示出一种高度的象征语言。而这种语言是阐述众神功迹神话的一部分。这一点不论在解说印度教或佛教艺术时,都必须彻底说明了。

另外印度也以其描绘人性生活的温馨而见长,但偶也表现毁灭性的自然或超自然力量。在描述生命和人类行为时,它常呈现出其中温柔亲密的一面,特别是描述人与人或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时。阿旃陀的洞穴壁画中便可见这种趋势。在一号石窟天花板上所绘的自然美景洋溢着一股特殊的情感,其中有不少感人至深的家居情景,特别是毗河罗17号洞中那些有关国王和皇后的部分。这种感人的人性也可在马马拉普瑞的伟大石雕中看到,它被通称为《恒河的后代》。在晚期拉治普特绘画中则有更多善于家庭乡居生活的动人写照。

东南亚 在东南亚一带几个高度艺术发展的地区有印尼、柬埔寨、越南、泰国和缅甸。印度艺术在这些国家中已与当地艺术创作融合一起。这种情形却产生出令人惊讶的结果,特别是在印尼和柬埔寨两地。爪哇人8世纪在婆罗浮屠和柬埔寨人12世纪在吴哥窟等地所建造的宗教建筑,规模更为宏伟,综合更多的教义精神,而且有着比印度艺术更动人的面貌。婆罗浮屠的灵感源于佛教,而吴哥窟的表现方式则属印度教。但这些都是例外的成就,其高超的艺术成就也随着当初建立这些伟大架构的王朝步入衰亡。最后它们也渐渐被湮没于丛林之中。自从19世纪这些旧迹被发现和重建之后,它们已成为人类所知最伟大的宗教艺术之一。

东亚-中国 虽然远在新石器时代中国便有颇出色的艺术传统,但中国的艺术史则是从商朝的青铜器时代开始(约公元前1523~前1027)。不论是艺术理念和制作技法,它们皆已臻完美。青铜器的主要图案为规则化的兽纹,触角、凶牙和利爪皆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经周朝中期(公元前771~前474)一段没落之后,这种跃动、和谐又重现在晚周(公元前473~前256)和秦朝(公元前221~前207)。特别在北亚大草原动物艺术影响下,产生一种崭新强烈的情绪。这种趋向在一只现藏于布鲁塞尔史脱克来特收藏馆中的晚周青铜器中可清楚体会到,虽然这只龙像尊佛像静止不动,但它睁大的眼睛和紧抓器缘的爪,凝聚了一种一触即发的力量。汉朝(公元前206~公元220)的艺术,秩序和古典和谐取代了想象活力。汉朝的作品崇尚华丽唯美,如当时的铜镜即是一例,但这种特质却无疑地扼杀了中国艺术在这一时期的创意和活力。后来,在北魏时代(公元386~556)的佛教艺术中,那股潜在的爆发力则从宇宙转换到精神的层面,佛教精神与中国人文主义融合之后,造出一种天人合一的谐和艺术。之后,中国人便将此种强烈的精神经历保存在他们的作品当中。这种融合道家的直观和儒家的寂天寞地玄学的佛教新观念,创出了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8~14世纪的山水画。这派传统辗转百年留传到至今。日本的伊势神宫位于日本本州南部伊势半岛上,建筑群由内神社和外神社两部分组成,伊势神宫提供了珍贵的建筑视野,展现了日本建筑中令人推崇的简洁有力和清新的细部造型,是日本建筑的精髓。

东亚-日本 早在基督教之前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期初期,日本人便在陶瓷青铜器的形制和装饰细节上展露出他们的才华。稍后,在4~5世纪的古冢中出现了更进步的艺术形式,特别是在人类形体的表达上。一些称为填轮的小泥塑,形体朴素写实,无与伦比。日本人在建筑方面的才能可在位于奈良附近7世纪时受第一股中国佛教影响而建的法隆寺中看出一二。另外11世纪的宇治平等院的凤凰馆和14世纪京都的金阁寺都有很好的例子。在雕塑方面,从7~14世纪间日本以木、铜和泥制作出许多优秀的作品。其中最重要的雕刻家是运庆(1148~1223)。但在12~14世纪的画轴最能体现出日本民族的艺术天分,它与波斯和蒙古的叙事插画艺术或拉治普特画的直观艺术皆不相同。它可说是表现日本人广大生活层面的戏剧性艺术。后来,14~15世纪的伟大禅画家、16~17世纪的大型装饰画家,以及从菱川师宣(约1618~1694)到安藤广重(1797~1858)的一些木刻画大师皆是令日本引以为自豪的。在各个时期的艺术家制作出杰出精品,他们因此形成一个可与任何民族传承分庭抗礼的艺术传统。

北亚和中亚 在北亚,西亚-西伯利亚传统的重要艺术之一是小型铜铸上的动物图案。这些作品在游牧民族的生活皆有其实用性,显然它们并没有宗教意义或象征。实际上,它们是一种人道艺术,对于动物各个姿态作最透彻的剖析,不论它正安静休息或作死前的挣扎。西亚-西伯利亚艺术相当的规则化,它包含一种生命力和生动的技法,足以使亚洲其他艺术叹为观止。虽然他们艺术有许多极端不同的传统,但西徐亚人的作品和波斯洛雷斯坦艺术有密切的关系。另外西徐亚作品与希腊和中国艺术也有一定的关系。晚周时期的中国艺术便受到西徐亚一股强大的影响。之后,大草原的动物艺术便开始走下坡。最后在公元初完全消失。

中国/China

地理位置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大陆海岸线1.8万多千米,海域分布有大小岛屿7 600个,其中台湾岛最大。

地形特征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第一级阶梯是青藏高原,海拔多在4 000米以上。第二级阶梯为盆地和高原,海拔1 000~2 000米。第三级阶梯分布着广阔的平原,间有丘陵和低山,海拔多在500米以下。

气候

气候复杂多样,东部属季风气候(又可分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西北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属高寒气候。从温度带划分看,有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和青藏高原区。中国降水的季节分配特征是: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集中在5~10月;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集中在7~8月。全国大部分地区夏秋多雨,冬春少雨。

自然资源

中国幅员广大,地质条件多样,矿产资源丰富。矿产约有171种,已探明储量的有157种。其中钨、锑、稀土、钼、钒和钛等的探明储量居世界首位。另外,中国也是世界上动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

经济

农业 在经济中占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业生产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在,中国的粮食、棉花、糖料、油料、茶叶等农产品已位居世界前列,市场上的农产品丰富多样。广大农村除少数山区、边远地区外,已基本上摆脱了贫困境地,正在由温饱向小康迈进,有的经济发达的农村已达到富裕水平。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是北方的风沙源之一。

工业已建成了独立的、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据全国工业普查资料统计,中国目前已拥有其所列的全部工业门类。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先后创办了5万多个高新技术企业和50多个国家级的高新技术发展园区,从而推动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深入发展。电子和信息类、生物技术类、新材料、新能源等一批具有知识产权、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正在形成,国内市场所占份额逐步扩大,并向国际市场开拓。2007年,中国主要经济指标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246 619亿人民币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11.4%。

汇率:1美元=7.5人民币元。

习俗

中国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由于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等差异,中国各民族在饮食、服饰、节日等方面也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俗习惯。

饮食 汉族以米、面为主,喜食蔬菜、豆类、肉、鱼及蛋类,尤其注重烹调技术;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乌孜别克族喜吃烤羊肉串和抓饭;蒙古族以牛、羊肉及奶食为主,喜饮奶茶;朝鲜族爱吃打糕、冷面和泡菜;藏族爱吃糌粑和喝酥油茶。

服饰 满族妇女爱穿旗袍;蒙古族习惯穿蒙古袍和马靴;藏族爱穿藏袍,系腰带,穿长靴;彝族、苗族、瑶族妇女爱穿百褶裙,佩戴金银制的饰品;维吾尔族爱戴四楞绣花小帽;朝鲜族爱穿素白衣服,有“白衣民族”之称。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中国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除夕晚上(过年的前一夜),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南方地区有过年吃年糕的习俗。待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初二、初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说些祝福的话。

交通运输

交通发达。

铁路 总长7.42万千米,在大陆上已形成连通国家各地的铁路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铁路,大陆上各省级行政区中心和其他重要城市都有列车与首都北京直接相通。铁路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

公路 总长187.07万千米。全国2 000多个县、市都有公路,绝大多数乡镇也都有公路可以通车。至2000年底,中国已建成高速公路1.5万多千米,仅次于美国、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水运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海洋运输事业突飞猛进,目前已拥有庞大的海洋运输船队,是世界海运大国之一。主要港口有秦皇岛、天津、厦门、汕头、海口等。

空运 1999年共有民用航空线1 115条,其中,有128条国际航空线通往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许多国家的重要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是中国重要的国际航空港。中国各民族团结在一起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由于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

教育

中国普及9年制义务教育制度。2005年全国普及9年义务教育的人口地区覆盖率超过95%。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显著扩大。2005年高中阶段在校生达到3 990万人,比2000年增加1 472万人,年平均增长9.6%。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2005年高等教育在学总人数超过2 300万人,高等教育入学率达21%,比2000年提高8.5个百分点。国内重点大学主要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南开大学等。

主要城市

北京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人口1 168万,位于华北平原的北部边缘,西面有属于太行山的西山,北面有燕山山脉。北京是中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的的中心。北京的中南海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机关所在地,人民大会堂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所在地;北京的文化教育事业一向很发达,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新闻出版单位以及图书馆、博物馆的数量都居全国第一位。各种各样的展览会、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经常在北京举行。北京的古建筑很多,故宫、颐和园、天坛等许多名胜古迹都是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现代建筑如地下铁道、首都国际机场、彩色电视中心、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国际电讯大楼,还有一些高级旅游饭店和舒适的住宅小区,以及大片大片的城市绿地,使北京更加多姿多彩,成为现代化的国际重要城市之一。  八达岭长城

上海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基地、商业中心和重要出口基地,人口1 352万,位于长江的入海处。京沪、京杭两条铁路在这里相接,上海在海陆交通、航空运输和长江航运方面具有枢纽的地位。上海位置优越,腹地宽广,特别是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多以这里作为进出海洋的门户。上海是综合性的工业城市,除纺织工业和其他轻工业外,还大力发展钢铁、石油化工、机械、电子等工业,能够生产许多高级、精密、尖端产品。其工业产值占全国的1/10。上海的文化、商业中心原来集中在黄浦江西岸,后为了发展上海经济,政府开发了黄浦江以东地区,使浦东地区发展成为外向型经济的新兴地区。上海的旅游业也很发达,其领导全国潮流的服装、美丽的黄浦江夜景及市内最高建筑物“东方明珠”塔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旅客。

旅游

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空前繁荣,成为中国迅速发展的新兴经济部门。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文化传统别具一格,无论是自然风光、文化古迹,还是民族风情和革命纪念地,都有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内容。其中名山秀水、涌泉飞瀑、雪山险峰吸引了无数海内外游客,如长江三峡、杭州西湖、台湾日月潭、海南的“天涯海角”、吉林长白山天池等。此外,还有一些古建筑和艺术宝藏,如承德避暑山庄、南京明孝陵、洛阳龙门石窟、拉萨布达拉宫等。当然,一些极具地方特色的风土民俗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原因,如傣族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以及汉族端午节的赛龙舟、元宵节的舞龙灯等。

蒙古/Mongolia

地理位置

蒙古是位于亚洲中部的内陆国,南、东、西与中国接壤,北与俄罗斯相邻。东西长2 368千米,南北宽1 260千米,边界线总长度达8 150千米。在亚洲各国中居第六位,是世界上面积第二大的内陆国家。

地形特征

地势高亢,平均海拔1 580米以上,1 000米以上的地区约占全境的4/5,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全境坐落在蒙古高原北部,可分为高山、中东部山地丘陵以及南部戈壁三个地区。西北和北部地势高峻,主要有阿尔泰山、唐努山、杭爱山、肯特山等。其中阿尔泰山为最高,平均海拔在4 000米以上。蒙古境内的东部地势较为平坦,多为丘陵和平原区,海拔高度一般在1 000~1 800米之间。南部是地势比较低平的、占全国面积1/3的戈壁区,其中沙漠面积占3%左右。这里海拔高度一般在1 000米之内,在这起伏很小的地面上,有些低洼的浅盆地,蒙古人称“塔拉”。

气候

蒙古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冬季长而且寒冷,夏季短暂而且炎热。冬季最低气温可到-50℃,夏季最高气温达40℃。全年降水稀少,是东亚寒潮的发源地。

自然资源

地下资源丰富。现已探明的有煤、铜、钨、萤石、金、银、钼、锡、铁、铅、锌、铀、锰、磷、盐、石油等80多种矿产,其中煤蕴藏量丰富。森林资源较丰富,木材蓄积量为12亿立方米。

经济

种植业开发较晚,目前粮食已基本自给。畜牧业是传统的经济部门,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全国有1/2的人口从事农牧业。工业以轻工、食品、采矿和燃料动力工业为主,特别是轻工业和食品工业,在工业部门中占优势地位,主要以加工畜产品为主。

蒙古曾长期执行计划经济。1991年开始向市场经济过渡,实行国有资产私有化。2005年主要经济指标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约18.8亿美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37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6.2%。

汇率:1美元=1 221图格里克。

习俗

衣着 蒙古族的衣着式样自古即有与游牧经济生活相适应的特点。男女皆穿镶边长袍,下摆没有开衩,装饰有精美小刀。妇女们留发辫,用红、蓝头巾包缠于头上。男女都穿靴子。冬季二裘,一裘毛向内,一裘毛向外,头戴皮帽,脚穿毡靴。未婚的少女一般仅扎小辫,束以红绳,结婚后才能梳髻高盘。

那达慕大会 蒙古人一年一度的群众性的传统节日活动。“那达慕”在蒙语中意为娱乐或游戏,一般在每年夏、秋季举行。节日内容有摔跤、赛马、射箭3项技能比赛以及文艺、体育表演和庆丰收等多种仪式。

饮食 蒙古族牧民以肉乳为食品,如酸奶子、奶油、奶豆腐、奶酪等等。在风和日暖的季节,食品几乎全是乳品,其中酸马乳是蒙古人最喜欢的饮料,常用来招待客人,也是欢庆节日的必备品。在严寒的冬季,大都食用肉类,其中以羊肉最受欢迎。畜牧业是蒙古国经济的主要支柱。

颜色的含义 蒙古人对某些颜色赋予特定的含义:“乌兰”──红色,象征着幸福、胜利和亲热;“呼和”──蓝色,象征着永恒、坚贞和忠诚;“夏尔”──黄金,是蒙古人崇敬的颜色,当作金子的颜色加以敬重;“察尔”──白色,是高尚、纯洁、质朴的象征,是吉祥、美好的颜色,他们将首都乌兰巴托称为“银色的都城”;“哈尔”──黑色,是蒙古人最厌恶的颜色,被视为不祥之征,意味着不幸、贫穷、威胁、背叛、嫉妒、暴虐等。

交通运输

交通以铁路和公路为主。

铁路 担负着全国货运量的4/5和客运量的1/3。

公路 总长约5万千米,其中柏油路1 714.9千米。

水运 1996年货运量为1 100吨。

空运 航线总长约4万千米。国际机场1个,主要机场为乌兰巴托“布音特-乌哈”机场。那达慕大会的射箭比赛

教育

蒙古实行国家普及免费普通教育制。截至1996年5月,文盲占全国人口的近10%。2000年,全日制普通教育学校近700所,现有高等院校177所。主要高等院校有国立大学、技术大学、国立师范大学、国立农牧业大学、医科大学等。

主要城市

乌兰巴托

乌兰巴托是蒙古首都,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蒙古高原中部,肯特山南端,鄂尔浑河支流图拉河北畔。这里四面环山,图拉河从市中心缓缓流过,像一条银色的哈达迎接着国内外来客。乌兰巴托东西长,南北窄,面积2 000平方千米,共分5个区,即苏赫巴托区、友谊区、十月区、工人区和那莱赫区。故宫博物馆是活佛的故宫,殿堂内金碧辉煌。这里还有一座昔日活佛避暑的夏宫及一座喇嘛寺院,是令人向往的风景及宗教旅游之地。以乌兰巴托为中心的现代化交通运输网已形成。公路、铁路、航空运输线都以此为中心向外辐射,通往全国各城镇及世界各地。

达尔汗

达尔汗是蒙古第二大城市,位于蒙古北部哈拉河谷,南距乌兰巴托230千米,分3个工业区。北部是建筑材料综合厂、食品厂等;中央部分是福利区、住宅、文化部门和轻工业工厂;南部是热电站。市郊的沙拉河煤矿是个露天煤矿。市区交通方便,北京-乌兰巴托-莫斯科国际列车经过这里。近郊有一座机场。

旅游

蒙古有广阔的草原、高山围绕的湖泊,有着独特的民俗、宗教风貌。塞北草原的风光、库苏古尔湖的景色吸引着许多国家的旅游者。游客们可以欣赏到草原上的大自然风光,也可以到限定地区去打猎。政府规定每年只允许在阿尔泰山猎取25头盘羊。打猎费为2.5万图格里克,猎物也可以携带出境。另外蒙古有许多冷泉和温泉,肯特山和杭爱山的温泉可以治疗各种疾病。

对于长期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人来说,在草原上能饮一次酸马奶,住一次蒙古包,或骑一次骆驼是最惬意的事,要是能赶上那达慕大会,还可亲自观赏或参加赛马、摔跤、射箭、叨羊、舞蹈等活动,享受异国他乡的情趣。

蒙古族主要信仰喇嘛教,境内喇嘛寺庙较多,而且建筑也非常壮观,著名的有乌兰巴托的庆宁佛寺和林喇嘛寺庙等。有的寺院已成为著名的博物馆。到蒙古参观喇嘛大寺庙,是一项不可缺少的旅游内容。

蒙古的古迹很多,其中有著名的楚鲁特岩画廊,位于杭爱省的楚鲁特河流域地区,画中描绘的是栩栩如生的各种动物形象和猎人狩猎的场面。最有代表性、最典型、数量最多的还是具有匈奴-突厥民族“野兽风格”的大小动物群像。这些岩画是公元前16至公元3世纪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杰出艺术家的伟大创作,也是蒙古先民遗留下的艺术瑰宝。

朝鲜/D.P.R.Korea

地理位置

朝鲜位于亚洲东部朝鲜半岛北半部。东北与俄罗斯相接壤,北部与中国为邻。

地形特征

地势东高西低,北高南低,全境多山。平均海拔高度4 4 0米,山地约占国土面积的80%。平原较少,大部分是海拔100米以下的低地和海拔100米以上的平原,西部有平壤平原、载宁平原、十二三千里平原,东部有威兴平原等。

气候

朝鲜属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8~12℃,年均降水量1 000~1 200毫米。朝鲜半岛北部是海洋性气候向大陆性气候的过渡地带,它比同纬度的其他地区气温低,而且温差也大,年平均气温在10℃左右,盖马高原等山地,年平均气温在8℃以下。慈江道的中江镇,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