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更大的谎言是你不行(写给所有平凡但不甘平庸,孤独且渴望成长的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8 07:56:44

点击下载

作者:卡西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世界上更大的谎言是你不行(写给所有平凡但不甘平庸,孤独且渴望成长的人)

世界上更大的谎言是你不行(写给所有平凡但不甘平庸,孤独且渴望成长的人)试读:

01 努力须趁早,拼搏须尽心

我强调努力要趁早,

就是希望我们能够在最早的年纪,

感悟成功的意义;

能够在最早的时间里有选择的权利;

能够在年长的时候不辜负自己;

也能够在大风大浪里,

有勇敢面对困难的能力。

世界上更大的谎言是你不行

1

前几天,做了一场分享沙龙。

有位名叫华子的男生问我:“卡西姐,你说,我这种穷人家的孩子,能行吗?能翻身吗?我觉得我一辈子也就这样了。”

在华子的言谈中,我发现他极度不自信。

大学时,他文章写得不错,有一次,老师寻了个机会,鼓励他投稿,参加一场写作大赛。他为此感到欣喜,却也十分焦虑。他夜不能寐地构思,地上的草稿纸扔了一张又一张,却也没写出满意的作品。

老师嘱咐他:“没关系,我看你其中好几个故事写得都挺好,直接投就行了。”

华子摇头:“我不是专科出身,写出的东西真不行,算了吧。”

索性连试也没试,这场比赛不了了之,写作也因此被他放弃。

毕业之后,他去面试。

对方人事经理问他:“你对自己五年之内的职业生涯有什么规划?”

他怯懦半天,说不出所以然,最后只道:“希望每个月能拿到五千块。”

如你所想,这场面试以失败告终。华子解释说:“我一不是名校毕业,二没有家庭背景,能有什么成就啊?那些高官厚禄、功成名就的愿望我不敢想的。我妈说我家就是再普通不过的家庭,飞不出凤凰的。”

还有一次,他离职。

通常我们跳槽,都是为了更好的职业规划和更好的薪资待遇。但华子却正好相反,他觉得自己的能力配不上这样好的条件。

那份工作,是一个亲戚介绍的,各方面条件都比他之前的工作好。可从开始工作,到辞职,他却一直在打退堂鼓。

一会儿觉得自己无才无德,要是做不好这份工作,岂不是给亲戚丢脸?

一会儿又想自己真没用,居然基本工作都能出错,白瞎了这么大个人,也许就是命中注定平庸吧。

本是朝气蓬勃,充满干劲儿的年纪,却只见一个二十几岁的大好青年,处处否定自己。

这是因为,在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影响下,他早已在人生的成长中,给自己灌输了谨慎的念头。一旦某件事情超出他的预期,他就会心生胆怯,长久的自卑让他觉得“我不行”“我做不到”“我没办法”,让他认为自己不配得到最好的。

努力去拥有更好的生活,是很累的;而让自己“不行”,却轻松又容易。

于是,他把这种暗示,转换成人生的“引导”,将他的奋进、努力、改变全部掩盖,他已给自己盖棺定论,遇到无法解决的事,第一个念头必然是:算了,我不行。2

其实,从小到大我们被灌输了太多的“你不行”。于是梦想和期待,一次次被搁浅;努力和追求,一次次被放下。

十来岁的时候,你想帮母亲做做饭,以尽孝心,结果不小心打碎了盘子,母亲在旁边直叹气:“这孩子真是不行,看看你堂叔家的闺女,洗衣做饭蒸馒头包饺子,都在行,咱没福气啊。”

你还想争辩些什么,最终只是默默地回了房间,至此,你对做饭再无兴趣。

高二那年,你想考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老师拿起你的试卷摇摇头:“就你这成绩,没指望,你能考上个一本就谢天谢地了,你不行,别浪费时间。”

你原本想改掉青春期的叛逆,让成绩步入正轨,却突然泄了气。

大四即将毕业,你对自己说,要去一个500强企业,要一年之内业绩昭著。你日日投送简历,参加招聘会,不放过每一个实践的机会,结果天不遂人愿,依旧成绩平平。室友说:“没用的,‘寒门再难出贵子’这话听过吧?普通家庭长大的我们,改变不了什么。”

父母也说:“那么多人竞争,你不行的,回老家来找个安稳的工作得了。”

你看着墙上的日历,忽地失去了奋斗的欲望,于是打开电脑,参与到了室友的游戏中。

结婚之后,你不甘心做一个碌碌无为的家庭主妇,你一边重返职场欲争回二十几岁的锋芒,一边研究育儿知识照顾孩子起居学习,终于疲惫不堪。

丈夫说:“你看那个谁谁谁,做到了华东区总监级别,你这性格不行,能力也不够,不如趁早歇歇吧。”

公婆说:“女子无才便是德,相夫教子才是本分,就挣那么点钱,够干什么的,你不行,做不了女强人,回来带孩子吧。”

你鼓了很久的勇气,一下子被放空,你看着因为着急回家被高跟鞋磨破的脚,叹息道:我真的不行,这么累我受不了。

于是,你一步三回头地离开公司,做起了家庭主妇,这一做也许就是几十年。

人近中年,你想创业,想放弃原本稳定的前途,从头来过,只为拼一个心中所梦,脑海中所想。这时妻子浇来一盆冷水:“你就不是经商的料儿,好好地拿个死工资得了。这些年要不是我,你连这个工作都没有,你不行,别瞎折腾。”

你望了望墙上的时钟,想了又想,也许,妻子是对的;也许,你终究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

究竟是我们太软弱,还是别人的建议太强势?

都不是。

是我们自己,已经用“我不行”这句魔咒,给自己的人生设置了障碍。3

认识一位姐姐。

因为被父母认定:长得不出众,学历也不高,更没什么本领在身,便嘱咐了说媒的人,找个愿意娶的就行,别的不挑。

这位毫无话语权的姐姐,便被随便嫁去了邻村儿。

对方曾受过伤,干不得累活儿。于是,除去洗衣做饭的日常,姐姐还得兼顾赚钱养家。

那是一个攀比之风严重的村庄,姐姐嫁过去的家庭,在村子里属于中下等水平:低矮的院落,种着庄稼的农民,老实巴交的公婆,做不来重活儿的老公。

这一切的一切,都被她父母定格在“命该如此”的意念里。

彼时我还小,不懂得什么叫作渴望,姐姐却知道。她在贫困里,渴望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楼房。没有人看好她这个卑微的愿望,连同她的父母也认定。她的一生,日子大抵如此了,打击她道:“你一个女的,还想着发家致富啊,趁早断了那不切实际的梦,在家带带孩子得了。”

她也不说什么,只是起早贪黑跑去十几公里远的工厂挣钱。一个人焊出的铁管,顶两个人的工作量。工厂闲时,她便去帮人摘棉花,数扣件,看大门……后来去了服装厂的车间,从一个小小的流水线检验人员,过渡到车间主任;后来,又做到了办公室主管;再后来,她能管四个车间流水线生产了。

这个也不过二十多岁的女子,愣是活成了男人的模样。

人与人之间,就是在一些小机会、小细节的坚持里,渐渐拉开了差距。

她在冷眼中坚持的路,终于有了回报。薪资高了,待遇好了,家中盖起了三层小楼,买了车,有了存款。

这么多年,犹记得她脸上明媚的笑,和不服输的神情。4

生而为人,存于社会,我们没主见的时候太多了。“不行”这两个字仿佛一个魔咒,在他人的建议中,贯穿于我们的青春年华,时间一长,连我们自己都这样认为了。

你有没有想过,无论是旁人口中的“你不行”,还是自己口中的“我不行”,是真的不行,还是正好给了你一个逃避的借口?

这个世界上,有几个人从刚开始就能神奇地精通于某个领域?有几个人做任何事都会成功?不过都是在不断地自我修复、自我安慰和积极地自我暗示中,进行努力的填充罢了。

而与之对应的堕落,便是消极的自我暗示。

你觉得工作强度太大自己做不到,你觉得女神高高在上自己配不起,你觉得自己做出的方案太垃圾,哪怕扔掉也比让客户看到要好。他人一个眉眼暗示你立马就蔫了下来,他人一句负面的评判你转身就想哭。如果你不够自信,就正好落入“不行”的圈套。而你从不知道,任何试图以“你不行”来对你进行洗耳的,都是谎言。

一旦落入这种圈套,一旦过分灌输了“我不行”的概念和思想,就会加深内心深处的自卑和怯懦。这非常容易让你在人群中消失,话语权消失,表现欲望消失,表达能力消失,逐渐地让你越来越不起眼,然后更加不相信自己,恶性循环。

最后,便真的不行了。

你都没试过,怎么知道不行啊?

你越来越普通,是因为过度的羞耻感

我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是做经理助理。

公司是做视频会议软件的,规模不大,却也是各个职位齐全。那会儿我初入社会,对这个行业知之甚少。公司同事要么会敲代码,要么懂得如何操作服务器;前台加工,后台维护,他们所擅长的,恰恰是我所不懂的。

要说助理的工作内容,其实也不太需要什么技术含量,知道公司做哪类产品、大致的发展方向就好,这些关于软件维护的技能,不会也没关系,左右我能记住老板的行程安排,记得订机票就好。

老板是加拿大留学归来的创业人员,管理方式开放,为人大度开明。我到公司的第一个月,他说公司虽小,但会为员工提供发展空间,如果我能够学会后台软件的维护,可以转岗到售后,薪资加倍,待遇从优。

为这句话,我年轻的心顿时觉得前路充满激情与希望。

于是,我开始了好几个月的自学。

为什么说自学呢?因为我不好意思问别人。

我自己看软件说明,然后研究后台如何操作和使用,半路出家是一个很艰难的学习过程,没有人引导容易走偏。

其实当时的同事都很不错,跟我说有不懂的地方可以随时问他们。

我还是不太好意思主动求助,最终导致这份学习以及转岗不了了之。

后来,我离开了那个公司。听原来的同事说,公司规模扩大,员工不断增加,后来老板又投资了别的项目,一切都更加好了。

我其实有些懊悔,为什么不肯去问一问别人,这样当时也不至于守着助理的名号做了那么久,反而没学到一些真本事。

如今想起,觉得当时过度的不好意思,其实本身是一种“羞耻感”在作祟。

潜意识里,我对向人求助这件事感到羞耻,这并不是一种良性情绪;这种情绪,会让人想跟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感,因为距离太近,自己的缺点和无知就会大面积地暴露,平时建立起的各种形象有可能随时崩塌,虚荣心在被你求助的人的眼里得不到安置,他极有可能觉得原来你也不过如此。

这会造成一种不安全感,担心他人看轻自己,担心他人并不会帮助自己;面子、自尊心,这些东西都会被一定程度地放大,于是导致宁愿守着固有的知识和一知半解自行研究,也不愿意让自己在别人眼里看起来很“low”,然后让自己不断地跟求助这种事保持距离,避免影响自我的心理建设。

有没有用?

这种建设大部分会起到一个负面作用。

上学的时候,优等生那么多,为什么有“不耻下问”这个词语呢?就是哪怕你是优等生、尖子生,你也有可能遇见比你解方程式更多元的人,比你写作文更好的人,比你做实验更快的人。墨守成规不如多问一下,说不定能够改变自己原有的一些方式,让学习成绩更上一层楼。

工作中也是一样。

社交关系之所以千丝万缕,因为它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特立独行在某些时候不是一个褒义词,在工作中特立独行并不能带给你优越感;前辈的教导经验有可能让你做起事来事半功倍,他一席话,可能顶你多年读的书。

过分的羞耻感来源于害怕被别人知道自己的技能和知识匮乏,怕被嘲笑和不屑一顾;但往往没有人太在意你的不懂,因为事不关己,你也没有重要到别人时时刻刻要拿出你的无知来当反面教材。

之前采访过一位作家,采访完毕闲谈。

在座的众位boss,都是比常人高出很多倍的阶层,他们聊得投机,互相都加了微信好友。我因为觉得自己位低权轻,加之功利心不强,便坐在角落里默不作声,也深知人脉资源都是boss的,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关联也不过是一篇采访稿而已。

没想到这位作家转过身与我攀谈,问及我的微信号,主动加了我,我一时间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被问及喜欢哪类电影,坦言最爱高智商烧脑以及心理推理系列,他惊呼,有共通点啊。于是两人就着《穆赫兰道》《万能钥匙》《致命ID》这一系列的片子聊了很久。

席间,同事向众人说起,我签约的新书大概过几个月也要上市了,众人皆祝贺我,boss也问我,你真的要出书了?我很不好意思地说,是的。

在这之前,只有我们部门的几个同事知道这件事。我不太跟人谈及我的写作,因为在真正会写的人面前,在真正见多识广的boss面前,我是不自信的。我总以为我的段位即使再多修炼几年,可能也达不到他们那种境界;这种小打小闹,聊以自乐就好,还是不要自讨没趣。

但我发现,其实是我想多了。

真正的高手,是不会贬低任何人的努力的。

他们谦和、宽容,会鼓励你,会告诉你一些经验让你避免走弯路,甚至还会指引你找到一些可能你自己摸索良久都找不准的方向。

就算与真正的作家之间,只有一篇采访稿的接触,但与他之间的沟通交流,亦会让自己通透不少;而且,当我们交流的时候,我们之间是平等的。

交谈,本身也能带动自我提升。

而羞耻感,容易阻止这种提升。

不自信,没底气,知识匮乏,都会造成这种羞耻感的加剧;但是不要慌,求助、询问、咨询本身也是一种对知识的补充。

羞耻感所带来的担忧,通常有两点:

一是,对方的看法。

比如,被你求助的人是否会看轻你,是否会觉得你徒有虚表;未见真知,是否真的会帮你?

前者,不要想太多,即使他觉得你没有他想象中的那么优秀,原来你也有这么多不会的东西,也不如你能学到真正的本事来得有用和实际。后者,更不要想太多,如果态度好能获得指导,那么请你放低姿态;如果金钱能获得帮助,那么请你对求助付出对等的费用;要收获就要有付出,这是应该的。

二是,自我的认知。

羞耻感本身是一种心理上过度的不好意思和畏惧。

怕别人笑话自己,怕别人不理解自己,想与他人保持安全的距离;这样,一切都不会暴露,任何不好的行为和习惯都不会暴露。

但其实没有谁是完美的,你走近了就会发现,他人也一样是非万能的;你所具有的缺点,别人可能也有,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所以,羞耻感应该是有时限的,长久过度的羞耻感会让人失去动力,情绪忧郁低沉,会让人不好意思开始做一件事情,不好意思求助,从而得不到应有的进修和发展,畏首畏尾,做事情放不开手脚。

而那些你曾以为的羞耻,不敢言表,难为情、碍于面子的态度,其实等你成熟或者多年之后就会发现,当初实在没那个必要,这不能给你带来任何实质性的成长。

倒不如干脆放下羞耻感,大大咧咧、无所畏惧地前进来得更好。

这个世界,从不会给伤心的落伍者颁发奖牌

肖明发了一条朋友圈,大意是:时间总能让你看清一些人,多年前称兄道弟,如今却落井下石。配图是装着威士忌的瓶子和酒杯,一副买醉的失意感。

原以为只是他一时感慨,没想到却引发了他和小林之间的绝交之战。

小林在几个朋友的问询中表达了不满:肖明从未付出过,就想以兄弟之情坐收渔翁之利,天下哪有那么好的事情?

事情要从三年前说起。

那时候,肖明与小林,还有另外两个同学,几个人受电影《中国合伙人》的影响,决定效仿前辈的路,创自己的业,以股份制合伙注册了一家公司,并去中关村租了柜台和库房,兜里的钱所剩无几。

万事开头难。

公司成立的时候,正是夏天,几个人开始明确分工:一个人守着柜台,负责零售业务;一个人负责送货,往来于库房、门店、客户公司之间;另外两个人根据手头现有的资源和联系方式去跑客户,试图以三寸不烂之舌,凭借产品质量之硬,寻求任何一个有可能合作的机会。

此番分工,类似日常生活中用到的“AA制”,即大家轮流休息,并不是一直坐在办公室里,或者一直出去承受风吹日晒,在当时的情境下,这算是最公平的规定了。

小林说,那会儿大家都累,没心思享受任何风花雪月的浪漫,跟女朋友吵架是常有的事情,甚至没钱吃饭也是常有的事情,所有钱都用来压货;不知道算不算得上一生中最困难的时期,但总归是很苦就对了。

他们从夏天跑到冬天,从炎热苦到寒冷,终于稳定下来了,客户资源逐渐趋于稳定,最起码收入与支出均衡,能够维持日常开销了。

可这是不够的,他们要的是把公司做大、做强,是要获得可观的利润,而不是仅够维持生计。

终于,在年关将近的时候,小林拿下了郊区一个大型项目的招标,第二年春天该项目会正式启动。

唯一的困难,是资金不到位。

项目初期,甲方只能付30%的预付款,剩下的货款要项目结束才能付清;也就是说,除去客户的预付款,项目中所使用的其他产品费用,都需要四个合伙人垫付。

创业就是这样,要想有收获,必须得先付出;于是几个人商议,把能筹到的钱准备下,等到来年干一票大的。

众人皆摩拳擦掌,觉得看到了希望。

唯独肖明,抛出一枚重量级炸弹,他说,他想撤股。

肖明当时给的理由是,他觉得前期投入资金太多,风险过大,如果到时候尾款不能结清,没准就会把他们这个公司给拖垮;或者中途换产品品牌,换合作公司……这么大的项目存在的变数太多了,肖明觉得,孤注一掷不是良策。

肖明撤股的理由很充分:一、不愿意冒险;二、跟女朋友相处得不错,打算结婚了,找个常规的工作,想稳定一些,过稳定的生活。

对于他的理由,大家都觉得无可厚非,毕竟婚姻为人生大事,比不得他们单身的人,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于是,众人商议,把肖明的钱撤了出来,许他一个祝福的承诺,并随了一份大红包;然后,小林和其他二人,继续在创业的路上披荆斩棘。

肖明转身找了家别的行业的公司做产品顾问,与以前工作内容所差无几,唯一不同的,有保底的工资。就这样,他凭着年轻不愁、又轻松又不紧不慢的姿态,过了这几年。

其间,肖明结了婚,工资加上提成也就那样,维持在收支平衡的状态,算不得多挣钱,倒也不愁吃穿。

而小林,和另外两个合伙人,当年拼尽全部积蓄和借款。那时,他们每个人都身负债务,找亲戚,找朋友,甚至找银行,动用了一切关系,终于筹到了足够的钱,做成了那单生意。结果很如人意,回款没有任何拖欠;项目结束后,三个人都还清了债务,利润可观。

那是他们过的最“饥饿”的日子,苦守终于变成了云开月明。

几年下来,小林与产品加工厂合作,打造了自己的品牌,在行业内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品牌营销也做得不错。他们已经很少去跑客户了,多的是来询价的,客户介绍客户,朋友带动朋友,三个人又租了两个柜台,正好一人一家,分别盈利,也互帮互助。

矛盾出现在小林的成功之后,肖明这几年大概混得不尽如人意,又见到小林他们已经将品牌做了起来,便前来攀谈。

肖明说,想重新跟小林加盟合作,希望小林能够带自己兄弟一把。

于是,便有了开头那一幕,小林拒绝了。

小林说,不是不帮他,而是现在自己是盈利的,也不愁投资的资金,如果额外加进肖明来,等于利润分出去;别说他们的交情这几年已经淡薄得不成样子,且论正常朋友之间,也没有这样的。小林还说,如果肖明自己投资重新创业,他可以帮忙介绍客户;若肖明有意做小林产品的代理,也可以给他一个优惠的内部价,甚至互相合作大型项目都没问题,但直接插手小林的公司显然是不现实的。

肖明离开这个行业太久,已经没有任何资源和人脉关系,大家都是出来赚钱的,没道理损害自己的利益去帮助一个当年撤资的人。对于肖明当年的撤资,众人都是抱着理解的态度,人各有志,大家都有自己的路要走,不能强求;但当别人事业做起来时,你没付出,却要来分一杯羹,那不合适。

这世上,没有天上掉馅饼的事儿,也不会有不劳而获的事儿,谁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谁的事业也不是平白无故做起来的,都经过不为人知的艰辛和煎熬,都经历了数不尽的白眼和冷漠。

当他熬过来了,他可以力所能及地帮你,但不能倾家荡产地帮你。

当年,你的胆小成就了你的稳定;如今,就应该承受一个伤心的落伍者所要经历的落差;世界不会因为你的眼泪和过去的交情,就半路赐给你一个成功。

最开始的时候,你放弃了奔跑,冠军的名次便已经被你排除在人生之外了。

你要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来生活

读者cc留言说,她有些嫉妒她的室友。

cc是上班族,与另外一个女孩儿合租一套公寓,两个女孩儿相处得也还算不错。可是,她说她的室友仿佛有无限能量,对生活充满激情,待人接物很是周到;她在羡慕的同时,也有些嫉妒,希望我可以帮她摆脱这种情绪,避免引发不必要的矛盾而导致两人友情破裂。

cc言谈之间,颇有些多愁善感的情绪。她说,她经常会被各种突如其来的变故打乱节奏,沉迷于患得患失中良久,而把生活过得乱七八糟。

比如,她总是沉浸在工资少的现状里,羡慕那些工资高的人。去商场购物,看到品牌服装的价格便止步不前,连试也不敢试,落荒而逃;喜欢的包包,一直买不起;化妆品只能挑选最大众的牌子,几乎每次逛街归来,她都能陷于无能为力的自卑中。

比如,她并不十分注重人际关系。往往同事叫她吃饭聚会,她也去,却鲜少主动与人沟通或者培养感情;等到公司组织活动或者工作中出现变动时,她才发现,自己永远是最后一个知道的。

再比如,她的生活过得有些粗糙,上班不化妆,穿衣随便搭。有一次喜欢的男生约她下了班吃饭,她审视自己一双大妈式鞋托,还有出油的头发,愣是狠下心来拒绝了,后来男生再没约过她;经常有朋友在群里兴之所至就约起来晚上聚餐,有好几次,她都想去,可是每一次她都是素颜朝天,穿着混乱的样子,只好拒绝,她告诉自己:明天,明天一定要好好收拾自己,争取每一次聚会都能精神体面地参加。却每一次都未做到,依旧邋遢度日。

可是,cc说,室友就不是这样的。

室友的每一天,看上去都有滋有味。

室友会早起一会儿,耐心地化个淡妆。两个人经济条件差不多,但室友就是能淘到一些看上去很大方的衣服,然后从衣柜里挑出合适的搭配,看上去很有气质的样子。

室友很淡定,包里常备BB霜和口红,哪怕临时聚会,也能光彩照人;室友出门会带一把伞,炎热的夏天能遮阳,磅礴的雨天可避雨;室友为人处世很得体,不论是同事之间,还是朋友邻里,遇见事情的时候,都喜欢与之商量和求助。

室友是个有原则的人,不喜欢的事情一定不违心地接受,遇到难题会表明自己的立场。在房东擅自更改租房合同的时候,室友据理力争,最终房东妥协;但室友说,希望重新找房子,不守善心的房东,以后势必后患无穷。

室友在工作中是谈判高手,与客户会面之前一定做最足的功课。cc半夜起来去卫生间,能见到室友房间的灯还亮着;室友说,第二天要去客户那里讲解方案,她要把每个细节都研究透彻,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

其实室友并不是完美的人,也有很多缺点;但室友身上的优点却能最大限度地化解很多不必要发生的纠结和矛盾,防患于未然,是一种特别好的状态。

与其说cc是嫉妒她室友,不如说,cc其实很想成为室友那样的女孩儿。

每个人都会趋向于温暖和美好,在他人身上看到自己喜欢的模样,便心有戚戚焉。

可是,为什么cc不能成为室友那样的人?我想,是因为忘记了生活的初衷。

进一步说,她并没有把心思放在生活上。

cc很敷衍,以为日常穿着,平日积累,人情世故……都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在她的留言里,我只看到一个赶时间的人,或者说,一个没有精神头儿的人。

是的,精神头儿。

精神头儿,往深一点说,就是“精、气、神”。

一个人,一旦失去精神头儿,无异于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和兴趣,便不能更好地处理所遇见的事情,而更容易活在自怨自艾中:对生活诸多不满,对他人诸多羡慕,对自己却诸多放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想必人人都懂,人过得太舒服,思维会变得迟钝,处理起事情来也会容易茫然;表达能力、处事能力,甚至判断能力都会大大下降,意料之外的情况也无法快速全面地做出回应。

长期不用脑,脑子就会生锈;长期对生活敷衍,生活也不会给你良好的回报。

cc的室友,是一个打起精神头儿生活的人,脑子要经常用,思维才会活跃;事情要经常做,才可以熟能生巧;相反的,越是不勤快,越是拖延,你想要得到的东西或品质,就越是得不到。

之前通过朋友,我认识了一位开咖啡厅的人。

他说,在很多女孩子心中,开咖啡厅是最悠闲的梦想。

把咖啡厅布置成自己喜欢的模样:有鲜嫩的绿植,有质感的设计,有小资的情怀;最重要的,是有自由的空间。

一杯咖啡,一本书,仿佛人生就定格在此刻,多么美好的画面。事实上,他的咖啡厅是不挣钱的。

你所以为的悠闲,可能会给你造成损失。

这个开咖啡厅的人,厌倦了朝九晚五的忙碌,厌倦了总是与人打交道,极其渴望一场心灵的碰撞和需求。他效仿闲云野鹤作风,投资开了这家咖啡厅;而后,辞职,关闭社交软件,一门心思地要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营咖啡厅。

开始还好,毕竟有创业的激情在里面,每天都在研究如何将咖啡厅布置得更加有品位,研究如何引进更好的咖啡豆,搭配何种糕点更合适;久而久之,他待在咖啡厅的时间远比之前八小时工作制时间还要多。不同的是,以前经常与同事和客户打交道,如今却是一个人,一研究就是多半天。

客户三三两两,总是不多,营业额只够维持日常开销;对于一家店来说,收支平衡就是没有利润,还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在里面,等于是赔钱的。

这本来没什么,创业总有胜负;让这位朋友觉得损失最大的,是他的表达能力和思维发散能力,这些大肆减弱。

在与人沟通的时候,没了从前的干练和敏捷,遇事总是慢半拍,这让他很是苦恼。最终,他决定放弃闲云野鹤的状态,回归热闹的人间。

他跟我说过这样一句话:任何时候,都不要太过放松,不要让自己变得得过且过,要把人生每个时刻都当作锻炼场;敏捷的思维和随时应变的能力,才能让你的人生充满可能性。

对于他的话,我深以为然。

我们就是太放松了,人都是越待越懒,越放松越不能适应这个社会的快节奏。

你看《奇葩说》,一期比一期精彩,越往后看就越发现,辩手们的辩论技巧都比以往的更成熟,更有逻辑性,架构更清晰,听起来非常容易被打动;那是因为,他们在不断的辩论中,越辩越有激情,越辩思路越清晰。进步,是在一次次的锻炼中完成的。

遇强则强,这个成语想必你我都不陌生。

很多时候,我们在与人的交流中,在对比中,在与对方追逐的过程中,才能变得更好;大脑和身体都要动起来,多思考,多练习,才可以在其中得到积累,才能在这个领域变得更加专业。

在合适的情况下,多发表观点,也是很有好处的;在发表观点的同时,会增强表达能力;也能够让大脑多方面运转,检索自己的错误,分析现实的情况,并最终让自己得到提升。

所以说,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生活,非但不会累,还会化解生活中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让自己变得更好;相反的,越是闲散懒惰,处理起事情来越是茫然,因为缺乏经验,能力会大大减弱。别人在进步,你原地踏步,其实就是在退步。

愿你和我,都能够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把生活过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毕竟,你越敷衍它,它越不屑于给你机会。

善待生活,就是善待自己。

苦难终会过去,羡慕别人不如喜欢自己

1

有读者问我,羡慕嫉妒恨是不是一种好情绪?

读者唤自己樱子,身在象牙塔之中,对着还未到来的世界喟叹。一边羡慕昔年关系不错的师姐平步青云,不过毕业三两年,大有人上人的趋势;一边反观自己,来路不可寻,去路无影踪,他年实习之后,说不定工资平平,无一技之长,随时湮没在人群中。

不知那时的自己如何自处,不知如何才能如同师姐一样,出门即是车站,送她到了想要去的地方,一片繁华盛世,一片大好前途。自己却置身于潘多拉的盒子之中,拥有无尽黑暗。

樱子承认,自卑被诱惑而出,自信已全盘皆输,生命里似乎有些不一样的悲观情绪出现,令人困惑不安。

诚然,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一段漫长的岁月,在这期间,敏感容易把人挤进昏仄的角落,而在人云亦云中,找不准自己的方向。2

多年前,我与当时的顶头上司一起参加活动,看她身形款款地穿梭于掎裳连袂的宴会厅现场,衣裙珠璎流转,丹唇含笑轻启,风姿绰约,端倪如画。

不断有人来,与她敬酒闲聊,与她交换名片,老板也拿起酒,对她说:“Ivy,cheers.”

那时候,只见她一身荣耀,上天真的会宠爱一个人到这个样子:不但生得漂亮,活得也漂亮,权力和利益随手拈来,好不风光。

而当时的我,只身在外,房子是租来的,车子是两个轮的,买一双高跟鞋都要货比三家;别说气场,连置办物件的金钱也无多余。我羡慕地对她说:“Ivy姐,等我三十岁的时候,希望能够成为你这样的女人。”

彼时,她正开车,她的苦笑在四个圈车标的对比中显得那么不合时宜,她说:“我这样有什么好的?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喝酒喝到吐,一点怯都不能露?外人看着风光,其实我连个男朋友都没有找到,我母亲天天催婚,我自己想结婚都想疯了,可是连个想娶我的人都没有。”

我不信:“是你眼光太高了吧,不要那么挑剔。”

她说:“每个人都这样以为,事实上,我前几天相亲,是对方拒绝了我,他说希望快速结婚生子,而我算高龄产妇。”

我不愿意再听下去,身为下属,知道太多上司的私事不算好事。她却没有打住的意思,她连连摇头,告诉我,没有人是不流泪就可以到达一定位置的。她这些年,经历过饭局上的性骚扰。领导留她加班欲潜规则;在事业上升期恋爱两年多的男友提出分手,从此分道扬镳郎君向左妾身向右,卫生间里哭花了妆,为了一纸合同在会所喝到吐。回到家,还要听母亲垂泪抱怨,天天这样,哪个男人敢娶啊?

公司与家,是她心中天平的两端,她在生意场上如一个英勇的将军,奋力厮杀,敌兵一个不留,却始终无法让内心归于平衡。

她渴望温暖与关怀,她说:“没有人看到,我也不容易。”

那是我听她说过的最多的话。第二天,她重归光鲜亮丽,笑容如花绽,玉音婉转流,那背后所掩藏住的千疮百孔,有的人知道,有的人不知道。3

那时我不太懂,因为没有感同身受的经历。

我只是有时候看着她精致的妆容就会想,即使人前风光人后荒凉,也没关系,我仍旧想做一个她那样的女子。

后来,人生跌跌撞撞,有快乐,有悲伤,有荆棘,也有阳光,我在遇见爱情的一刹那就走上了与她完全不同的路。

我终究没有成为她,却在即将步入三十岁的这两年理解了她,没有一个光鲜亮丽的女人是容易的,没有一项荣耀是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得来的。

我们都需要在其中摸索、探究,需要将地上纷乱的石子扫开,才能看清楚这究竟是一条什么样的路,会受伤,会彷徨,会自卑,会担忧,会哭泣,也会犹豫着想放弃。

不论你选择了哪条路,都一样。

事业有事业的成王败寇,婚姻有婚姻的柴米油盐。

多年以前,我羡慕王者,羡慕所有看得到的美好。

多年以后,我不再羡慕任何人,我不再努力地去证明我可以成为她,而是努力地喜欢着我自己;我活得,比从前的自己更好。

我不会成为她,我只会成为更好的自己。4

在成长的路上,没有人一下子从平地跃上山顶,大家都是做了万全的准备,再经过漫长的攀爬。

只是那年你还不懂,当你懂得了的时候,你才会明白:要走的路,一步都不能省,一步都不会少,她如此,你亦如此;只不过她在你前面,并且比你努力,比你上路早,才有了你想要却暂时没有的一切。

明天会到来,最好的年龄会到来,羡慕嫉妒是一种杞人忧天的情绪,你不相信自己,便无人可以拯救你。

她走过了你没有走的路,也承受过你不知道的苦,她的不容易你未曾见到,所以风光的外表才会看起来格外迷人;其实你想要的不过是一条不必艰辛行走就能睥睨众生的捷径,然而并没有。

村上春树说: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认清自己才是走出迷雾的关键,当你终于沿着自己的路前行,才终会遇见更好的自己。那一天,你知道并且坚信自己有多好,不虚张,不浮夸,不是众人捧,是内心明明澈澈地知道:是的,我就是这么好。

总之岁月漫长,然而值得等待。

成熟,是思维方式的转变

1

有段时间,我弟弟很爱玩游戏。

作为姐姐,我比我妈还要焦虑,万一眼睛跟我一样近视怎么办?不认真学习不好好工作怎么办?跟那些去网吧的孩子一样夜不归宿学坏了怎么办?玩物丧志啊,影响前途啊,怎么办?

只要有机会,我就跟他讲道理:不要走错路,你还年轻,你看那么多事情都比打游戏有意思啊,不如我带你出去玩吧。

我弟总是用“嗯,好”“知道了”“没事儿啊,你别管”这一类简洁词语回答我,然后该玩照样去玩。

事实证明,我的担忧很多余。

就是有一回,他给我买了件挺贵的小礼物,那时他才十几岁,我问他没工作哪儿来的钱,他说,他的游戏号练到了一定级别,就卖给别人了,价格还不错。

我有点惊讶,原来游戏除了往里投钱,还能卖钱?

那之后,他又靠着游戏挣了不少钱,虽然不能提现,但可以买东西。

我渐渐发现,我弟是一个比我有自制力的人。

他在游戏上,金钱和时间的投入,会尽量控制在自己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就是说,他不会借钱买游戏装备,不会在时间不允许的时候去打游戏,他爱好,但不痴迷,且有分寸。

也是在那个时候,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思维模式,而后觉得,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那种感觉很奇妙,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我们习惯以自己的思维,揣度别人的生活方式;尤其是面对亲朋好友时,一言不合就要劝说别人按照自己的理念去生活,总以为自己才是对的,别人的都是要误入歧途的;殊不知,这种片面的观点“并没有什么卵用”。

我不玩游戏,所以对游戏的理解存在误区;甚至,在某些时候,我并不相信我弟,才一再担心他不能管好自己。

后来发现,人都是这样,自己懂得越少,固执越深。

尤其是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特别容易固执己见。2

思维模式的转换,就像把家里的家具换个位置重新布局一样,有种豁然开朗、耳目一新的感觉。

在这个过程中,从前的固执模式被打破,慢慢地,会加入很多可以体谅别人的感受,会变得更加理解别人。

能够站在别人的立场想问题,本身就是一种成长。

很多时候,我们固执地坚持自己从前的观念,恰是因为我们对事情本身或者他人并不完全了解,以为对方的生活方式远远“low”于我们,这是偏见。

比如,朋友圈发个状态,经常找一条比较冷门的行业链接转发,再搭配自己的分析;哪怕发自拍,配搭的文字也是想了又想,改完又改,渴望让众人发现自己的独到见解。后来可能就会觉得,其实朋友圈里很多人都比自己有品位,没准是鲁班门前弄大斧呢,只不过没人揭穿罢了。

比如,以前很幼稚,喜欢攀比,什么都要晒,后来内心变得强大,不屑于刷存在感。

以前读书少,逮着一句名人名言能用好多天;后来读书多了,视野开阔了,才知道真正的侃侃而谈是内心有料。

以前很容易看不上别人,在与他人的沟通中,习惯打压对方,觉得自己的观点更正确,然后试图用各种方法劝说对方,让自己的立场阵营达到规模最大化;后来,感觉大家各抒己见的时候,连自己的思路都跟着开阔起来,抛弃闭门造车的弊端,也是一件挺有成就感的事儿。3

朋友小凡说,随着年龄的增长,觉得自己越来越喜欢帮助别人。她以前是个比较冷的人,轻易不会主动与人攀谈,更别提去帮助别人了,就是那种自己活得快乐就万事大吉的人,偏安一隅,不喜与不熟悉的人打交道,有些自我。

这种性格,让她在婚姻里吃了不少亏;婆婆有时候会跟小凡老公抱怨,说儿媳妇怎么一副看不起人的样子啊。

本来,依小凡的性格,她是不屑于与婆婆为伍的,总觉得婆婆的思想过于陈旧,代沟太过明显,聊不到一块儿来就别聊了;现在又听到婆婆这样说,便气不打一处来,想着她没嫌弃婆婆,婆婆倒上她这儿来找茬了。

于是抵触心理更加明显,私下里与婆婆一句多余的话都不肯说。直到有一次,婆婆要去医院看望一个生病的亲戚,恰好那天小凡老公出去见客户把车开走了,小凡想打个车把婆婆送过去吧,谁知婆婆连声说不用,坐公交就可以,有直达的,打车浪费钱做什么,你们年轻人上班很辛苦。

小凡说,老太太腿脚不方便,她多少还是不放心的,婆婆一向节俭,打车死活不让,小凡想了想,就陪着婆婆一块儿去坐公交了。

公交车人很少,婆婆坐在她的前边,两人一路无话。大约走了一半的时候,有一站上来一位大姐,拎了个大袋子,上车的时候很费劲;小凡还没反应过来,婆婆就“噌噌噌”地走了过去,帮忙把袋子抬上来,那位大姐一边投币一边对小凡婆婆说谢谢。

一件很小的事情,却让小凡瞬间开朗,她觉得,婆婆没有她想象中那么不好。

从那以后,小凡告诉自己尝试去发现婆婆的优点,居然还不少。婆婆有着与小凡截然不同的性格,待人很热心,喜欢帮助别人,人缘不错,邻里之间相处得一派和谐;尽管有时候还是会对小凡老公抱怨小凡的一些缺点,但该对小凡好的时候,是一点都不含糊的。

每次有人看望婆婆送的贵重礼品,婆婆都会往小凡这儿拿,说是让小凡补身体;不厌其烦地叮嘱小凡,别总看电脑啊,对颈椎不好;小凡加班回家晚了,回家能看到婆婆给留的饭,她们并不住一个小区,是婆婆前来做好饭,才回自己家。

小凡觉得,人应该知足常乐。

她对婆婆的态度也变了,从以前的拘谨,到后来的亲密,这就是一种成长的过程。

小凡在婆婆的影响下,越来越喜欢帮助别人,这给她一种充实和成就感。她觉得,原有的固执变成了现今的理解,整个人都变得开朗起来,一切都在越来越好。

换位思考,常常能够帮我们解决一些困局。4

成长是不经意的,成熟是循序渐进的。

每个人成长的方式不一样,但有一点是一样的,那就是:好的思维模式的转变,才会让你越来越成熟。

当你感觉那是对的、有帮助的,你才能够找对方向,让自己的性格、眼光和办事能力,更加准确到位。

这需要我们通过自身的经历和积累去分辨,也需要不断地提高知识素养,以求跟得上时代潮流,以求让自己无愧于心。

我们对他人的偏见,根本原因是不相信他人,当一个人越来越成熟,他会表现得更加宽容、信任。

大概,这才是更好的生活方式。相信别人,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不妨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多了解一下他人的生活模式,多听些不同的文化见解。转换一下自己的思维方式,让自己的世界不那么小,观点不那么狭隘;也许,人生会大不同。

格局大一点,走得远一点

1

同事徐徐,最近屈服于她妈妈的高压政策,无奈去相了人生中的第一次亲。

要说到男方的条件,也还不错,有房有车,工作稳定,用前两年流行的一个词来说,是最佳的“经济适用男”。徐徐妈妈很满意,连连称赞,更难得的是,人家对徐徐有意思;于是,徐徐妈妈不断催促徐徐和对方约会,甚至开始筹划起结婚的事宜来。

徐徐大惊,向我们诉苦,原来她已经跟妈妈说过好几次,对那个男子毫无感觉,甚至厌烦;可她妈妈并不听,只说徐徐也老大不小了,别太挑剔。

徐徐说:“真不是我挑剔。”

徐徐相亲的对象姓韩,暂且称他小韩吧。

两个人第一次见面,约在了商场里的一家餐厅。这家餐厅不贵,大众消费水准,人均不到一百块,男方选择了团购。

徐徐的接受能力还算可以,想着自己平时也经常团购电影票、餐券之类的,确实能省不少钱,哪知饭还没吃完,徐徐就有落荒而逃的打算。

小韩在团购好优惠套餐之后,唤来了服务员,一个劲儿地询问套餐里有什么没什么,能不能把现有的换成别的什么……终于确定好之后,对徐徐说,一定要问清楚,不然服务员会少给的,团购的经常挨欺负。

徐徐心想:我倒是没遇到过呢。

然后两个人开始聊天,小韩像查户口一样,展开了半个多小时的询问,这也没关系,徐徐安慰自己,相亲就是这样,促进双方理解。这顿饭吃完,徐徐本来是没有再见第二面的打算的,可是徐徐妈妈说男方看中了徐徐,希望进一步交流;徐徐拗不过妈妈的一再催促,便想着与对方当面说清楚也好。

结果这次更甚,小韩送徐徐回家的时候,先是带着徐徐来到了街边的水果摊,说要买点水果给徐徐妈妈,让她带回去。徐徐坦言不用麻烦,但没有用,于是就在那等着小韩挑水果。

小韩询问了苹果、香蕉、桃子的价格,对老板说,要的多给便宜点吧。老板就问,你大概要几箱呢?

小韩摇摇头,一样来两斤。

徐徐看到老板的表情跟她一样,都有些不可思议。

老板说:“我在这儿摆摊好几年了,价格不高的,都很实惠。”

小韩不死心地又问了几句,“真不能给便宜点啊?”“便宜点,经常过来买”“那行吧,给称点”。

徐徐见状,赶忙拿出钱包打算自己付账,小韩连说不用,挡了回去。

可是,徐徐依然领不了小韩的情,在他处处斤斤计较的情况下。

自那以后,徐徐不再与之见面,就此结束了这段“姻缘”。

徐徐说,有些事情小韩做的也不一定是错的,可她始终觉得,一个男人的格局,不应该是斤斤计较的模式。

他的生活并非窘迫,也不需要这三五块钱救急,他是要做事业的人,如果特别局限于这些琐碎的小事,在日后的生活中,两个人将更容易止步不前;在这种锱铢必较里过纠结的日子,那不是她想要的生活。

她想要一个大气、有格局的人。2

什么才是格局?

我想起曾看过一期《天天向上》,倪萍和赵忠祥是嘉宾。

倪萍说她买东西的原则,是不跟比她穷的人砍价,遇上熟悉的大姐、妹子,葱蒜要送她,她说可不能为了块儿八毛钱,一天都心里不舒服,得付钱。

但碰到比她有钱的,她是一定会砍价的,比如买房子。

倪萍表示,不如自己的就帮帮,没什么。

我其实很赞同这个观点,人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格局在哪里,你的精力和时间用在哪里,都是看得见的。

你要分得清楚哪些是可以计较的,哪些是不需要浪费时间的。付诸市井残垣之间的斤斤计较,还是海阔天空般的大度,完全取决于你自己。

徐徐的相亲对象小韩,一个男人,困惑于几块钱的纠结里,而这些钱的纠结对他来说,完全是不必要的。不是说我们不在意这区区几块钱,谁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而是说,做人应该知道自己的界限。

长期处于对小事的纠缠中,眼界不会开阔,思维不会拓展,思想不会先进;人就会原地踏步,甚至退步。

因为,这会把自己局限在小圈子里,以为这就是生活。

他会容易陷进琐碎的困扰里,因丢了几块钱难过一整天,因错失一个机会难过一整年,不断在琐碎的挫折里,反复无常,根本没精力去做有助于提升自己的事情,他的世界,只活在眼前。3

就像工作中,有的人只能做小职员,有的人却可以做到高层。

前几天有个设计师来公司面试,一个三十五六岁的男子,当时我们很有疑问,看他的简历,为什么这个年纪了还在频繁地跳槽?无解;又看到他的简历里工作经验都很充足,便邀请他前来面试。

初试中,人事经理对他说:设计师的工作可能会加班,所以要提前跟你说清楚。

这个设计师问:一般需要加班到几点呢?公司午饭怎么吃呢?是否管饭?公司会给他提供什么样的福利待遇?

设计师十分纠结加班的情况,不断地询问,加班有没有具体的时间,一般都会忙到几点?并表示他查了好几班到公司的公车路线。

他说,加班过了晚上9点或者10点的话,末班车结束,他就没办法回家了。

人事经理安抚他,这个需要看具体情况,其实设计师这个职位都是会加班的,我们也会有相应的加班费和调休,加班回家打车的费用以及加班餐的花费,公司都是可以报销的。但是吃饭都是自己去买啊,除了车间流水线,现在几乎也少有管饭的公司啊。

设计师的问题,我瞬间就明白了,为什么他这个年纪还在找工作,他的眼光,一直停留在夜间的最后一班公交车上。

据人事说,这个设计师还没结婚。

网络曾一度流行“公司没了你照样开,家人没了你会伤心欲死,所以别累死累活地加班了”这种鸡汤,但我告诉你,现实就是,清闲的工作可以按时上班到点下班,但永远不会给你带来升职、加薪。“没准人家就是喜欢这种生活呢,也不一定每个人都要打着鸡血生活。”同事说。

嗯,我完全同意,不是每个人都要拼死拼活拼一番事业,但一个奔四的男人,担心着加班晚了没有公交车,而不敢打车,你觉得他的日子过得好吗?他对钱没有渴望吗?

我不信他不想过上更好的生活。

如果他要求加班费或者打车报销,这都是正常的,我相信每个人都希望付出与回报对等,可是他担心的却是不敢轻易打车和最后一班公交车。

这说明他的骨子里,是一个容易纠缠枝梢末节的人;这些,都足以导致他年近四十,还在为生计奔波。

如果要让我选择,我一定不想做这样一个人。

格局太小,不能只看眼前利益。加班虽累,但在这个城市里,这个行业的圈子就这么小,你设计的图如果效果好,是不愁被挖掘、被猎头相中、被介绍私活的,任何一项,都能够让他混出知名度,只要他有真本事。

然而他并没有,他担心加班错过最后一班车,他的精力没有用在赚钱上,而用在了省钱上。

一个人的格局太小,路就会越走越窄;相反,视野开阔,做事大气,才能够从中得益,越走越开阔。

我们的路,都是要不断向上走的,我们的要求,都是越来越高的。

不要把精力耗费在小事上,不要只看眼前,不要因为一点挫折就看不开,更不要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实际上,越是想得开就越幸运。

格局大,才能让你走得越来越远。

在职场上,千万不要做个可有可无的人

昨晚赶稿子到很晚,正准备睡觉,听到微信有消息,是麦子。

麦子是我以前的同事,当初我因为要离开那座城市便提出离职;而麦子则从策划转做项目,她的能力有目共睹,如今已经做到了总监的位置。

我们的关系类似君子之交淡如水,平时不常联系,但如果需要对方帮忙的时候,那也是一个电话的事儿。

所以她发来语音,我猜应该是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儿了。

果然,听完她的多条语音,终于拼凑出了事情的原委。

麦子说,手下有一位下属最近正在办理离职手续,原因是两个人因为工作起了正面冲突。麦子觉得失望,从未有过的失落。

麦子的下属姓罗,称之为小罗吧。

小罗是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平时与部门的人相处得也还不错;但工作中小罗却是一个十分没有存在感的人,加班看不到她,会议室听不到她的声音,做方案也总是拖延状态,连最基本的排版都处于时常错乱状态;给她安排的工作,麦子收到回馈的时候经常叹口气;小罗做方案的水准一直维持在实习生的水准上,并没有什么进步和深度。

关键是小罗没什么上进心,每次指出她工作中所存在的误差和漏洞,她会听,也会改,然而下次仍旧犯;说白了,小罗并未将改正真正纳入心里,过于敷衍。

甚至有一次,她未经总监允许,将做好的方案直接丢给执行,执行以为是终版,便转交甲方;甲方负责人看过之后大发雷霆,直言麦子所在的公司敷衍其项目;麦子一口气憋在胸中,久久不散。

几乎每一次小罗做出的方案,都要经过麦子的各种修改和完善,或者其他人的更改和帮助。久而久之,麦子遇到一些案子时,宁愿亲自动手,也不愿意再经过小罗这一道工序。

时间一长,小罗便清闲下来,哪怕大家加班到凌晨,她也未曾主动提出帮忙,还会很高兴地下班走人,似乎不加班是一件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情。她所负责的客户越来越少,工作量越来越轻,别说只是偶尔来公司视察的老板,就连麦子这个总监,在安排工作的时候都几乎会忽略掉小罗。

这样,小罗的存在感就更低了,去客户那里做对接汇报或者提案的时候,麦子已经习惯性地带部门另外的同事,再没有带过小罗;接到重要客户案子的时候,麦子也会优先分配于其他人。

某次,麦子突然想起小罗,还一度为自己的疏忽感到自责,便尝试将工作重新梳理,合理分配到小罗那里,没想到意外收到小罗的推辞,说这个客户她无法对接,还是分配给×××更合适。

麦子说,于小罗的岗位来看,这个客户在她职责范围之内,完全不存在额外的压力;与他人平均分配,一视同仁,别人可以做到的,小罗却不能。

到最后,小罗手里只剩下两个客户的对接。

于是,才有了开始那一幕,麦子说,这两个客户拿走之后,放到任何一个员工手里都可以,小罗的位置,看上去实在多余。

在我的印象中,麦子是一个非常公私分明的人,且很长情,从她工作六年只待过两家公司就能看出;她轻易不会跳槽,对公司可谓尽心尽力,正是如此,我们这一批员工三三两两地离职,只有她,不但没离开,反而一升再升。

我想,她也一定是对小罗极其失望,才会下了如此决心。

其实,像小罗这样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在你我身上。

谁不喜欢事少钱多离家近的工作?谁愿意整天累死累活地加班?谁也不希望工作饱和到没有休息的时候。

但是,这并不能成为你不认真工作的理由。拿人工资,替人做事,公司为什么要花钱去用一个如此敷衍之人?分分钟可以找到替代你的人,不是吗?

一旦混到可有可无的地步,那么,你就离被否定不远了。

在职场里,不是你耍点小聪明就可以,也不是你跟上司交情深就可以,你需要有真正的本事或专业技能。实在不行,你就去拼一拼,努力和认真,用你的上进心来刷存在感,都是好的;最忌讳的就是本领不高,却处处讨清闲。

不要以为老板不知道,即便老板不知道,你的直系上司也会知道,就算上司不了解,你的同事也会清楚:团队没有你是可以的,公司没有你也是可以的;最后,你离开也是可以的。

在我们的环境里,最不缺乏“老油条”式员工,身在职场多年,他们已经十分懂得如何趋利避害,如何做到利益的最大化。

然而,人在做,公司在看。我并不相信,所谓的“讨巧”能够走多远,公司是不会养闲人的。

所以有一些刚毕业的读者问我,初入职场,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我觉得,你要努力做到你的岗位不能被代替,如果你本身并无长处,可有可无,那你终将也是那个随时可能被换下的人。

小区的门卫处,以前有一个保安,他是典型的“三不管”,有住户的狗狗找不到,询问他,他一概不知;有快递放到他那里,每次都是被乱放,业主遍寻不见,问起保安,他支支吾吾地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有的业主因为小事情出现隔阂摩擦,找他做个参考见证,他答应良久却不见人到场。

如果每次需要你的时候你都不在,那以后也不必在了。这句话,不但适用于爱情,也适用于职场。

业主对保安心存无奈,介于平时打交道也不算太多,只好忍下心中所气。

没想到,过了不久,他便被开除了,听说是因为一次疏忽,造成了业主的损失。

你看,你不认真工作,工作也不会认真对待你。

公司里能够得到重用的人,通常都是“全才”;不是说你会很多技能,而是说,你把公司的业务都吃透了,上到市场拓展,下到规章制度;你的专业,才是你的招牌。

如果你连自己想要什么都不知道

经常会有读者私信给我,让我推荐几本好书。

这样的问题,我都会集中起来,挑选一个不忙的时间回答;因为我需要去询问他们,对什么感兴趣,喜欢读哪一类的,想读的书是要对专业有帮助的,还是业余时间聊以自乐的。

有时候,读者自己都说不上来,只含糊不清地解释:就是突然觉得该努力了,想上进一些,但又不知道怎么努力,想读点书,找找方向。

每到这时,我就有点哭笑不得。

那种感觉,就好像一对情侣出去吃饭,男孩说吃川菜,女孩说太辣;男孩说吃西餐,女孩说太贵;男孩说吃海鲜,女孩说过敏。男孩急了,问你到底想吃什么?女孩说:随便。

一个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别人是帮不上你的。

其实,随意搜出一个购书网站,去排行榜、新书榜或者分类榜看看,不难找到自己想要看的书;但我们非要别人推荐,是因为,我们总误以为,别人能够帮助我们成长。

简单点说,就是希望有捷径,能够在他人身上一次性解决自己所有的困惑。

但是,我们总是忘了,只有你自己才知道喜欢看哪类书,别人推荐的未必合你的胃口。就像人生的路一样,你不知道去哪儿,别人连为你指路都很困难。

阿元是一个特别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

上学时代,她就是那一届高中生里最出色的学生、学习委员,每次考试不是第一名就是第二名,传说中的学霸。

有的同学早恋,有的同学睡觉偷懒,只有她,从来不在学习之外用心思;她说,她一定要考上能力范围内最好的大学。

记得后来我们还问她,什么是能力范围内最好的大学。阿元说,她的家庭条件即便在农村里来说,也算是中下等,连“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都算不上,村子里迷信风气、攀比风气盛行,她唯有多读书,考上好大学才有出路,她不想过早过嫁作他人妇的日子。

能力范围内,是说全国以内;毕竟,她很想去宾夕法尼亚大学读金融,但她也没那个能力和经济条件不是吗?

阿元考上了北京的一所重点大学,学的英语,在众人都以为她的轻松时刻终于到来时,阿元在大学里却没闲着:报社团,参加活动,选修课必上,必修课重复上……如果她没在参加社团活动的路上,就一定在去图书馆的路上。

大三实习的时候,她就已经被五百强的企业录取;毕业一年多,她已凭借自己的能力升至主管级别。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