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民间童谣辑注(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8 22:15:29

点击下载

作者:彭翔华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武汉民间童谣辑注

武汉民间童谣辑注试读:

《武汉民间童谣辑注2》

第304章。 大月亮(四)

   大月亮 ,小月亮,大小月亮亮堂堂。姐姐拿起小月亮,当个镜子巧梳妆;刘海梳得齐刷刷,辫子梳得溜溜光。小月亮,放桌上,弟弟伸手就来抢,姐姐一把夺过去,关进箱子当嫁妆。  选自《蔡甸民间歌谣集成》第195页,李桂萍搜集。  刘海:小孩或妇女额上留的短发。传说仙童刘海前额总是覆垂一列整齐的短发,模样童稚、可爱,因而俗称此发型为“刘海”。楚剧《赶会》张二女对镜梳妆时有唱词云“打开头上的青丝发,刘海两边刷咳咿呀嘿,红绒扎辫子,斜插海棠花咳咿呀嘿”。  天上大月亮,座前小圆镜,相映成趣,俱是闺房之女的心爱之物。

第305章。 上楼台

  爹妈问我哪里来?我在楼上绣花鞋;爹一双,妈一双,哥哥嫂嫂共一双。哥哥骂我赔钱货,我问哥哥赔几多?哥哥说:八匹猪,八匹羊,吹吹打打过汉阳。汉阳出来姊妹多,又打哈哈又唱歌。哥啊哥,枕头花被窝,嫂啊嫂,红裙配绿袄,妹啊妹,金花银花十二对,姐啊姐,胭脂水粉问姐姐。  选自朱介凡《中国儿歌》第107页。  赔钱货:以前对女孩子的贬称。养大成人要花钱,出嫁时,备送妆奁要花钱,最后终究还是他家之人,所以过去有此称呼,这是比较典型的男尊女卑用语。“我问哥哥赔几多?”,此一反问,表现了妹妹的调皮味和幽默感。  打哈哈:大声地笑。  胭脂水粉:旧时对女士化妆品的统称,一般指粉底、腮红、口红纸等。  刘经庵编《歌谣与妇女》第45页亦有载录。

第306章。 下扬州

   小小西瓜圆溜溜,挑担白米下扬州。扬州爱我好白米,我爱扬州好丫头。大我三岁我不要,小我三岁跟我走。红洋缎鞋十八双,爹一双,妈一双,小姑小叔各一双。还有一双把哪个?留得哥哥朝武当。武当庙,窄又窄,将将坐得五个客;当中坐的杨二姐,旁边坐的杨二哥。不搽粉,自来白,不打胭脂桃红色,看了幺妹舍不得。  选自罗时汉《白沙洲芦家》第42页。  本谣中的扬州,一指扬州这个地方,如“挑担白米下扬州”,一指扬州人,如“扬州爱我好白米”。  丫头:古代女孩子在及笄之前,头上都要梳着两个“髻”,左右分开,对称而立,像个“丫”字,所以将小女孩称为“丫头”,此处泛指女孩。  朝武当:即去武当山朝圣,武汉旧时道家信士有朝武当的习俗,若逢重大许愿,还特别讲究去武当山烧“龙头香”和“朝拜金顶”。武当山,又名太和山、谢罗山、参上山、仙室山等,古有“太岳”、“玄岳”、“大岳”之称,位于湖北省西北部的十堰市丹江口境内,系道教名山和武当拳的发源地、中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文化遗产地之一。  将将:副词,刚刚。  自来白:天生皮肤就比较白皙。  此谣传唱很广,且版本众多。

第307章。 小白菜

  小白菜哟,遍地黄哟,两三岁哟,死了娘哟。只好跟着爸爸过哟,又怕爸爸讨后娘啊。讨个后娘三年整啊,生个弟弟比我强哟。弟弟吃的白米饭啦,我吃的是大粗糠啦。弟弟穿的绫罗缎啦,我是穿的破破烂哟。弟弟跟着爸爸睡哟,把我丢在床沿外哟。噫哟,哎哟!想起我娘哭一场哟。  选自朱介凡《中国儿歌》第95页。  旧时民间故事、童谣里面,有关后娘虐待前房儿女的作品为数不少,最有名的当数这篇《小白菜》。关于后娘,武汉坊间亦有所谓“娥眉豆,花心黑,后来娘,讨不得”、“宁死做官的老子,不死讨饭的亲娘”之说。过去有些老人还以这首广为传唱的谣歌为例,教训做后娘的心要放正,要一视同仁,莫要做得太过绝情。  不同于一般单纯说念的童谣,这首《小白菜》配有曲调,虽然简单,但如泣如诉,动人心弦,尾音“哟、啊、啦”,更是渲染了哀伤悲凉的气氛,让人如同身受。  《小白菜》传唱很广,各地均有。光绪二十六年出版的何德兰《 孺子歌图》第45页,收有北京童谣《小白菜》,朱雨尊编辑、滑秉忠、柳宗浩校订民国版《民间歌谣全集》之“叙事歌谣集”第32页也有好几首《小白菜》,朱介凡《中国儿歌》“小白菜”一节中,收录列举了北京、云南、河南、四川、山东、广东、广西以及武昌等地“小白菜”系列歌谣二十余首。

第308章。 小甜瓜

  小甜瓜,落地黄,三岁孩子没亲娘。娶了后娘三年整,生的儿子叫天长。天长吃的油炒鸡蛋饭,我却吃的稀饭拌麦糠,端起碗来泪汪汪,拿起筷子想亲娘。问问亲娘想我不想我?我想亲娘痛断肠。  选自朱介凡《中国儿歌》第96页。  “小白菜”系列儿歌中,有少数不以“小白菜”为比兴的,如河南的“菠菜黄”、“大麦芒”,北京的“小白鸡”,武昌的“小甜瓜”等,但主题一致,比兴深切,同样哀怨忧伤,凄凉悲怆,叙诉了无娘之苦,后母之偏,声声情,字字泪,一唱三叹,让人心酸。 弟弟之名天长,其他“小白菜”歌里未曾提及,此处加上名字,增添了叙事性和真实感。

第309章。 小小鸡

  小小鸡,遍身黄,那个女儿不想娘?想着娘来无处去,关起门来哭一场。虽说公婆待我好,那比自己老子娘。  选自朱介凡《中国儿歌》第123页。  实情,实话,实说,人之常情,平白自然。想念娘家,既有对亲人的思念,也有对少女生活的追忆。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婚前婚后是两个天地,婆家再好,也无娘家的自在和洒脱。如若遇到严公厉婆,或无德的丈夫,或刁蛮的亲属,日子就更难熬了。人生是个过程,这首童谣就是母亲传给孩子的一段心曲。  陈增善、顾惠民编纂《中国民歌千首》(上海开华书局,1923年1月)第133页亦有载录。

第310章。 女儿歌

  红缎鞋,绣满花,爷娘养女说人家。大哥肯,二哥争,三哥拖棍打媒人,四哥说话有理性:“我家有个娇妹子,洗脸不用残盆水,揩手不用旧手巾,戴花选大朵,要簸箕大的鲤鱼鳞,要皇帝安家神,要秀才回车马,要十八罗汉守轿门,这个亲才说成。  选自陈和祥编着《绘图本童谣大观》,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7月重版第218页。  说:许配,说亲。  拖棍:托棍,拿起棍子。  残盆水:用过的洗脸水。  安家神:旧时民间家中敬供的神祗,有道教的天官、门官、灶君等,也有佛教的观音,如来等,还有把自家祖先作为家神供奉的,还有贴“天地君亲师”的。神位的安放从风水和迷信上来讲,是很有讲究的,也是很慎重的,此处要皇帝来安放,虽为夸张之语,倒也情趣盎然。 回车马:旧时婚俗习惯的一个程序仪式,新娘花轿一到,要鸣鞭炮,摆香烛,宰公鸡。民俗说法,花轿自有神灵护送,新娘已到,要送神回去,故曰“回车马”,此处要秀才来主持这个仪式。  十八罗汉:佛教传说中十八位永住世间、护持正法的阿罗汉。  用夸张的口吻,言妹子生活之讲究,婚嫁条件之金贵,以堵媒人之嘴。

第311章。 马马嘟嘟骑

  马马嘟嘟骑,上街买竹篪,买得哥哥做文章,买得嫂嫂绣花样。读了三年书,考个状元郎,先拜爹,后拜娘,不拜嫂嫂又何妨?  由刘谦定先生提供。  幼儿骑在大人的颈上,大人抓住幼儿双手,耸肩轻抖,边走边唱。  竹篪:古代一种用竹管制成像笛子一样的乐器,有八孔。篪,si1。 一作竹纸、竹笥;竹笥一种竹制盛器,如箱,常用来盛放衣物、书籍等。  花样:绣花用的摹本。  状元郎:科举殿试第一名。  又何妨:又有什么关系呢?按尊卑之序,应该拜见嫂嫂,不拜则暗示叔嫂之间有点矛盾、隔阂。  朱介凡《中国儿歌》第199页上也载有这首武昌童谣,文字少一些:“马马嘟嘟骑,上街买竹纸,买几张?买三张,买得哥哥做文章,买得姐姐剪花样”。

第312章。 不成材

  板凳啊!劈柴,劈柴,讨个老婆不成材;爱喝酒,爱抹牌;把那红书八字推下来。  选自朱天民《各省童谣集(第一集)》第80页。  红书:旧时婚俗,在订婚前须合八字,男女双方互换庚帖,因用红纸而写,亦称“红书”。  八字,也叫四柱,用天干地支表示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合起来是八个字。推八字是一种根据八字推命的方法来预言人的命与运,吉与凶,贫与富等。  劈柴:用斧子等劈柴火。另,广东方言,“劈柴”为抽烟的意思,“柴”为香烟,“劈”是抽烟的行为动作,武汉话无此义项。  抹牌:摸牌,打牌;玩麻将、牌九、纸牌等博戏,此处指爱赌博。抹,ma2。 贪酒、贪赌,这样的老婆恶习累积,的确不成材。最后一句的意思是决心要休妻,要离婚。 朱介凡《中国儿歌》32页亦有载录。

第313章。 不 嫁(一)

  媒婆婆,滚开开,我家丫丫乖又乖。我家丫丫不嫁的,留到屋里吵架的;我家丫丫不走的,留到屋里挖藕的。   选自《蔡甸民间歌谣集成》第157页,姜学翠搜集。  反映了待嫁之女以及母亲的难舍心里,但通篇不见愁苦二字,而是采用的是一种轻松幽默的语言,一种异乎寻常的角度,虽出乎情理之外,却显得俏皮滑稽,饶有情趣。  媒婆婆:媒婆,旧时以说合婚姻为职业的妇女,是古时男女婚配的重要中间人,有官媒和私媒之分,别称“伐柯、红娘、冰人”等。  丫丫:姑娘的小名。

第314章。 不 嫁(二)

  橘子皮,桂花香,打开城门嫁姑娘。我的姑娘不嫁的,留在屋里涉骂的;我的姑娘不走的,留在屋里喝酒的;我的姑娘不抬的,留在屋里抹牌的。  选自朱介凡《中国儿歌》第105页,朱母述唱。  涉:遭受,致使,由“牵涉,涉及”义项引申。  抬:指坐轿子抬出去,嫁出去。  抹牌:打牌,玩牌;抹,ma2。  虽为同一歌谣,武昌的唱法和汉阳的唱法还是有区别的。

第315章。 天上星(一)

  天上星,颗颗匀,地下小媳妇难做人,一升大麦磨两斗,还说小媳妇赶人情。 选自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歌谣》第二卷第4期(1936年4月25日出刊)第8版,李四杰搜集。 媳妇难为,做童养媳的,更是痛苦不堪。童养媳,又称“待年媳”“养媳”,就是由婆家养育女婴、幼女,待到成年正式结婚,旧时在民间甚为流行。童养媳,多为穷人家的女儿,穷爷穷娘养不起,只得早早送人求一条生路,大多童养媳地位低下,生活悲苦,此谣是一形象描叙。  升和斗。均是中国市制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一升大麦如何磨出两斗面粉,显然是不可能的,然而即便如此,仍说小媳妇将面粉偷偷送了人。以夸张手法,极言童养媳之苦。  卢前《歌谣》抄本,朱介凡《中国儿歌》第118页亦有载录。

第316章。 天上星(二)

  天上的星,颗颗黄,地下的小姑无爹娘。有爹有娘金活宝,无爹无娘靠哥嫂。堂屋里洗脸哥也骂,房里梳头嫂也嫌。哥哥你莫骂,嫂嫂你莫嫌,顶多嫌得三五年,十里八里我不嫁,一轿坐到天边边。打金轿,我不回;打银轿,我不回。你们问我几时回?等到铁树开花石磙烂成灰,我才回。  选自刘经庵编撰的《歌谣与妇女》第43页。  父母早亡、哥嫂不贤,境况凄惨的孤女心中充满怨愤,她期待,婆家能成为她幸福的港湾,她发誓出嫁后不回娘家。   金活宝:活宝贝。  天边边:指很远的地方,所谓的远在天边。  堂屋:又称“客堂、明间、正屋”,一般设计在房屋中间,平时敞开,面积较大。  铁树开花,石磙成灰,皆喻事情非常罕见或极难实现。 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歌谣》第一卷第16号(1923年4月29日出刊)也有这首歌谣,词句简单一些:“天上的星,颗颗黄,地下的小姑无爹娘。有爹有娘金活宝,无爹无娘一根草。堂屋梳头哥哥骂,厨屋洗脸嫂子嫌。哥哥你莫骂,嫂子,嫂子你莫嫌,在屋里过不到三五年!”,黄朴搜集。

第317章。 天上星(三)

  天上的星,数不清,一升糯米炒八升,大娘教我浮浮炒,二娘教我炒过心,三娘说我偷了大半升。我的娘屋里也不富,也不穷,金锅盖,银灶门,不踏车,水也流,不种芝麻也吃油,白田种了八百亩,水田种了万万丘。  选自黎锦晖、吴启瑞、李实搜编《中国廿省儿歌集(第七集)》第15页。  浮浮炒:浮,与“沉”相对,稍微炒一下。  炒过心:里面也要炒熟。  白田:旱田。  不踏车:不用水车车水。  前面写众口难调,媳妇难当,就像“一升糯米炒八升”一样,难以办到。当三娘说我“偷了大半升”时,事关名声,不能再沉默,终于迸发了一番有力回击。“金锅盖,银灶门”,言辞中,对其娘家之富有,用尽夸张之词,让人们联想起秦罗敷盛夸其夫,终让无耻的使君尴尬无比。 朱介凡《中国儿歌》第121页亦有载录。

第318章。 天上星(四)

  天上星,糯糯黄,地下有个小姑娘,堂屋里洗脸哥又骂,房里梳头嫂又嫌。嫂呀嫂,你莫嫌,我妹妹嫌不得三五年。一个手袱四四方,又包胡椒又包姜,又包海参斤四两,又包大鞋三十双。三十三人骑骡马,四十四人抬皮箱。我打官家门前过,官家说我好嫁妆。也不是爹娘嫁得我,我七岁纺棉织布做私房。白天是公场钱,夜晚是私房。我也不要油,我也不要亮,打开窗子就月亮。  选自桂琴甫手写稿《新洲县古今民间歌谣》第174页,原注:新洲金台乡东湖村周东娇唱,桂琴甫1968年搜集。  手袱:手绢。  官家:此处指地方长官。  私房:一般指个人私下的积蓄,此处指空余时间为自己做的嫁妆。公场:白天跟大家一起做家庭公众的事。  就:就着,利用。  一个能干而又有志气的小女子,靠自己的劳动和积累,赢得了尊严;振振有词的夸张,有底气,也有智慧。

第319章。 天上星(五)

  天上四颗星,四个哥哥下南京。大哥许我红皮袄,二哥许我花手巾,三哥许我绣花裙,四哥骂我臭妖精。大嫂教我针线多,二嫂教我织绫罗,三嫂教我说话多,四嫂教我骂公婆。强门草,豆香烛,哪有儿媳妇骂公婆。  选自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歌谣》第一卷第21号(1923年6月3日出刊)第5版,曹胜之搜集。  许:答应。  强门草,豆香烛:语意不详。  前三位哥嫂不错,心地善良,四哥爱骂人也罢,四嫂居然教我骂公婆,实属居心不良,这让人想起一句俗话:“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第320章。 天上的乌云

   天上的乌云赶乌云,地下的小媳妇难做人!五黄六月薅花草,冬九腊月绞车心。车心绞到夜三更,身上冻得冷冰冰,抓把稻草来烘身。爹爹看了不做声,婆婆看了水竹条儿抽断十八根。丈夫看了不忍心,跪在地下求母亲:她是桃花我是根,桃花谢了自成人。 选自罗时汉《白沙洲芦家》第115页。     赶:追赶,形容乌云密布。  小媳妇:年幼的媳妇或童养媳。  五黄六月:指阴历五、六月间天气最炎热的时候。吴承恩《西游记》:“只为五黄六月,无人使唤,父母又年老,所以亲身来送”。五黄,五月江南梅子熟,所以叫“五月黄梅天”,其总体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湿度大、气压低。  冬九腊月:数九天,寒冬腊月,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车心:纺车的轴心;绞车心,即纺线,摇动车轴心。  烘身:暖身。烘,用火或蒸气使身体暖和或使物体变热。  用稻草来暖身避寒,武汉旧称“黄花菜煨肉”,还把这种煨身子的稻草叫“黄丝被窝”(详见朱建颂《武汉俗语纵横谈》第177页)。  抓把稻草暖身,竟遭婆婆毒打,“水竹条儿抽断十八根”,可谓恶鸡婆,恶之极也,幸好尚有丈夫为之求情,说好话。此谣是首小叙事诗,通过对恶婆婆大施淫威、小媳妇悲惨境遇的描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旧时宗法礼教的残酷无情。

第321章。 太阳出来

  太阳出来一点红,官人骑马姐骑龙,官人骑马当街走,姐姐骑龙背街游,手拿金鞭耍龙头。  选自《西北风》第12期(1936年11月武汉出版)第22页,江鸟搜集。  官人:唐代称当官的人,宋以后,对有一定社会地位或有钱有势的男子的敬称,也用于妻子称呼自己的丈夫。  骑龙:民间有骑龙观音的传说,言观音降伏龙头怪物,并跃上其背现出宝相,骑龙观音为观音菩萨三十三应化身之一。  当街:在繁华热闹的大街。  背街:偏僻的,不很热闹的街道。  此谣借观音骑龙的传说,极力描叙姐儿不同凡响之气势,虽语词寥寥,然一气呵成,大煞“官人骑马”之威风,在男尊女卑的传统社会中,有此歌谣,倒也难得。

第322章。 月亮走(一)

  月亮走,我也走,我跟月亮提笆篓。笆篓破,摘菱角;菱角尖,杵上天;天又高,打把刀;刀又快,切芹菜;菜又甜,好过年;年一过,好推货;货一推,好抱鸡;鸡一抱,好修庙;庙一修,好打秋;秋一打,好跑马;马一跑,好烧窑;窑一烧,一烧,烧得丈把高。  选自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歌谣》第一卷第16号(1923年4月29日出刊)第6版,冯家勋搜集。  “月亮走,我也走”,是中国最经典的传统童谣之一,流传范围十分广泛,几乎全国各地都有,且有多种版本。  孩童望月吟唱之戏。在晴朗的夜空中,皎月如洗,抬头望月,孩子们会惊奇地发现月亮会随着自己来回走动,人停它停,人动它动,非常有趣,于是就有了这首谣歌。  跟:介词,给。  杵:qu3,此处为动词,即用长形的东西戳。  抱鸡:抱,孵,《广韵》:“抱,鸟伏卵”。  推货:推销货物。推,此处读ti 1。  打秋:打秋千,秋千旧时写作“秋千”。古代拴秋千的绳索为结实起见,通常多以兽皮制成,故秋千两字繁写“秋千”,均以“革”字为偏旁。  朱介凡《中国儿歌》第216页亦有刊载,文字相同。

第323章。 月亮走 (二)

  月亮走,我也走,我跟月亮提腊酒。腊酒腊,换钉耙;钉耙长,换山羊;山羊叫,换礼帽;礼帽薄,换马锣;马锣响,嫁姑娘。前头的姑娘到了屋,后头的姑娘还在哭。姑娘姑娘你莫哭,走三步,到你的屋。  由李霄云提供。  腊酒:腊月酿制的酒。指腊月(农历十二月)里自酿的米酒,一般在开春后饮用,度数不高,醇香甜美。  钉耙:用于碎土、平土、扒土的一种铁制农具,有一排铁齿。  礼帽:一种西式毡帽,上为圆顶窝心,下为宽阔帽檐。近代开始传入中国,民国初年常见于社交场合,因有“礼帽”之称。礼帽有大礼帽、小礼帽之分,又分冬夏两式。  马锣:又叫小锣或钩锣,发音清脆尖亮,有单锣、花锣之分,常用掩音奏法,使演奏富于弹性。有时还一打一扔一接,很有特色。

第324章。 月亮走 (三)

  月亮走,我也走,我跟月亮拆牌九。牌九小,换灯草;灯草多,割耳朵;耳朵高,拿把刀;刀又快,切芹菜;芹菜甜,放把盐,盐太咸,驾洋船;洋船呜呜响,高家的嫁姑娘。  先祖母谢秀英老人传唱。  牌九:又称骨牌,是民间流传较广,常用来赌博的一种牌具,玩牌九俗称“拆牌九”。拆,读若ce3。  割耳朵:老武汉有个奇怪的说法,小孩不能用手指月亮,否则月亮婆婆会在半夜下来割你的耳朵。从民俗上分析,这似乎暗含着长辈对小孩的一种教导,即对月亮、对神明、对大自然要崇尊,要怀有一颗敬畏之心。  咸:han2。  高家的:这里不是指姓高的人家,而是民间对老鼠的一种客气称呼,也叫“高大爷”、“高大爹”、“高客”等。人们认为老鼠有灵性,很难对付,虽极为厌恶却莫奈它何,一方面想方设法要置它于死地,另一方面又想与之和平共处,很矛盾。  嫁姑娘:说来有趣,还有一个对付老鼠的办法,就是把它“嫁”出去,让它到别人家去横行霸道,于是乎,民间就有了“老鼠嫁女”之传说。相传腊月二十四,是老鼠嫁女之日,这一天不能在家中吵闹,不能做响声太大的事情,如推磨、剁肉等,否则,“人闹我一天,我闹人一年”,干扰了老鼠嫁女,老鼠会整年闹得你家无宁日。老武汉有“民自为俗”的特点,各家认定的“老鼠嫁女”时间不一,大概在腊月二十三到正月间,有的还在“嫁女”日,在房间角落里为老鼠点上蜡烛,方便其行走。

第325章。 月亮走(四)

  月亮走,我也走,我替月亮哥哥提笆篓,一提提到后门口,打开后门摘石榴,石榴树上一砣油,姊妹三个赛梳头,大姐梳的蟠龙髻,二姐梳的凤凰头,只怕三姐不会梳,梳个狮子爬绣球。大姐的伢,要果子吃,打开箱子拿果子吃;二姐的伢,要麻花吃,打开箱子拿麻花吃;三姐的伢,要粑吃,打开桶子抓粑吃。大姐坐的金板凳,二姐坐的银板凳,只怕三姐不会坐,一坐坐个冷砖头。大姐管的金簪子,二姐管的银簪子,只怕三姐不会管,一管管个翘扁担。  选自桂琴甫《新洲县古今民间歌谣》第156页。原注:桃源乡高秦家村秦珍贵唱,1964年搜集。  只怕:方言,怕是,或许,表示疑虑或猜想。  伢: ya2,或nga2,小孩。  簪子:一种传统饰物,又称簪、发簪、冠簪等,是用以固定头发或顶戴发饰的,同时有装饰作用。簪子式样很多,因材质不同,价值不一。  此谣属于广为流行的“可怜的三姐”一类。旧有“盗不过五女之门”之说,意思是养有五个女儿的家庭,会穷得连盗贼都懒得光顾。重男轻女是过去人家的普遍心理,女儿是“赔钱货”,一个两个还好说,如果老三还是女儿那就惨了,尤其是穷家小户。这是“可怜的三姐”主题产生的社会基础和时代背景,在这类歌谣中,三姐会表现得笨拙、可怜,事事不如人。

第326章。 白袱子

  白袱子,包冰糖,又哭又笑嫁姑娘。嫁姑娘,八抬轿,一抬抬到城隍庙。城隍庙,关了门,一抬抬到汉阳城。汉阳城,人又多,都说姑娘好花脚。 先祖母谢秀英老人传唱。  袱子:指手巾、毛巾。  冰糖:砂糖的结晶再制品,由于其状如冰,故名冰糖,旧时冰糖是民间比较高档的食品。  又哭又笑:姑娘出嫁是喜事,鼓乐喧天,宾客盈门,当然要笑,然女儿从此离开娘家,成为他家之人,自然难舍难分,所以民俗有哭嫁之风俗。哭也罢,笑也好,俱是世故人情。  八抬轿:旧时严格按品级规定抬轿的人数,不可僭越,然姑娘出嫁乃人生大事,故特许坐八抬大轿,着凤冠霞帔。  好花脚:好漂亮的脚。

第327章。 半边下雨

  半边下雨半边晴,我跟幺姨斜对门,打把洋伞看丈人。丈人丈人请上坐,听我女婿说原因:你的女儿得了回死病,莫把姨妹许别人。幺姨在楼上绣花鞋,丢了剪子丢了鞋,轻轻悄悄走下来,那个饭甑打两道箍?那有姨妹配姐夫?  选自朱介凡《中国儿歌》第270页。朱注:先母述,儿时习唱。  回死病:不详,疑是“会死病”,即无药可治的病。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歌谣》第一卷第6号(1923年1月21日出刊)第2版亦载有此谣,上面写作“怀思病”,曹胜之搜集。  许:许配。  那个:哪个。  饭甑:甑,蒸食炊器,饭甑多用山木做成,蒸出来的饭有种特殊的幽香。饭甑在严丝合缝方面要求不高,一般只打一道竹制的主箍。 童谣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儿童自己编创的,称为“自创儿歌”。一类是大人编创,专门教与孩子念唱,称为“母传儿歌”,本谣属于后一类。妻子未死,姐夫就公开打起姨妹子的主意,实为寡廉鲜耻。从内容上看,这首歌谣的确不适合孩童念唱,那么朱母为什么要教孩子唱呢?事实上,“母传儿歌”展示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传唱不仅是娱乐,亦是一种人生教育,它的目的就是想让孩子通过谣歌多了解一些世态人情。  世俗有姨妹子是“半边妻”的说法,姨妹嫁姐夫亦非绝无仅有。

第328章。 外婆桥(一)

  摇呀摇,摇到外婆桥。买条鱼来烧,头未熟,尾巴焦;炸在锅里吱吱叫,盛在碗里跳三跳。跳呀跳,还是跳到外婆桥。   由湖北省曲艺研究员万生鼎先生提供。笔者曾亲自听其传唱,儿时的谣歌,年逾九旬的万老先生,唱得居然毫厘不爽。童谣在人生中的地位,童谣的内在魅力,可见一斑。  盛:cen2,装。  童谣《摇呀摇,摇到外婆桥》主要流传在上海、江苏一带,版本众多,由顾颉刚等人辑录的《吴歌》中就收录了好几首。下面这首与万生鼎先生传唱的内容差不多:“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糖一包,果一包,外婆买条鱼来烧。头勿熟,尾巴焦,盛在碗里吱吱叫,吃拉肚里呼呼跳。跳啊跳,一跳跳到卖鱼桥,宝宝乐得哈哈笑”。  据万老介绍,这首“外婆桥”,旧时武汉坊间多有传唱,有可能是下江人带过来的。

第329章。 外婆桥(二)

  摇呀摇,摇到外婆桥。外婆桥上人蛮多,密密麻麻人脑壳。我挤你,你挤我,挤来挤去脚踩脚。个个疼得哎哟哟,苕货看得笑呵呵。  选自《蔡甸民间歌谣集成》第173页,马幼章搜集。  人脑壳:书面语叫人头攒动。  苕货:一个男孩的小名。小名,也叫贱名,坊间嘲弄“苕货”的谣歌比较多,如“苕货苕货,两分钱一个!”等。

第330章。 外婆桥(三)

  摇呀摇,摇到外婆桥。桥上狗狗咬猫猫,狗狗咬得蹦蹦跳,猫猫疼得咪咪叫!狗狗你莫咬,猫猫比你小,大的欺小的,我就不依你。  选自《蔡甸民间歌谣集成》第173页,姜学翠搜集。  咬:武汉话ao 3。  不依:不允许,要干预。

第331章。 包菜叶

  包菜叶,黄又黄,洋鼓洋号嫁姑娘。爷也哭,娘也哭,笼里八哥也咕咕。亲爷亲娘都莫哭,女儿到我家享天福。睡新床,盖新被,绣花的枕头有一对。金盆洗,银盆浆,玉石篙子晾衣裳。金锅盖,银灶门,黄铜皮包烧火棍。金屋柱,银屋梁,珍珠挂壁象牙床。  选自桂琴甫《新洲县古今民间歌谣》第157页。  包菜:卷心菜,圆白菜。  洋鼓洋号:泛指西洋吹打乐器。那时有此阵势,应该是十分排场的。  八哥:一种观赏鸟,常为笼养,因能模仿人言以及其他鸟类的鸣声而深受人们喜爱。此处是讲笼里的八哥也咕咕作声,心有不舍。  亲爷亲娘:武汉俗呼岳父为“老亲爷”,岳母为“老亲娘”。  浆:用粉浆或米汤等浸润纱、布、衣服等,过去,洗衣、洗被最后一道程序喜用米汤浆洗,这样,显得挺括一些。 篙子:晒衣服用的竹杆,玉石篙子,夸耀富有奢侈。  新女婿极力夸耀自己家境富足,请岳母、岳父只管放宽心。

第332章。 打草鞋

  打草鞋,卖草鞋,今年去,明年来。三两胭脂四两粉,走到南京折了本。  朱天民《各省童谣集(第一集)》第76页。  折了本:折,se2,亏损,亏耗,连本钱都赔了。  南京:六朝脂粉之地,折本恐怕折在脂粉上。  朱介凡《中国儿歌》171页亦有载录。

第333章。 对门山上

  对门山上一口缸,姑嫂二人去烧香,嫂嫂烧香求儿女,姑娘烧香去找郎;你有郎,我无郎,背起包袱跑他的娘。  选自朱介凡《中国儿歌》第105页。  此为母传童谣,亦展现了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内容。  青春女性的爱情向往,情见乎词,跃然纸上。对美好爱情的憧憬是美好人性的具体体现,珍惜青春,渴望爱情,是中国诗歌的母题之一,早在几千年前的《召南·摽有梅》中,就曾有过同样急切的呼唤:“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直言其意,无顾忌,无文饰,有的只是对自由幸福的大胆追求。

第334章。 巧姑娘

   锣鼓打得咚咚响,听我唱个巧姑娘:一学梳妆巧打扮,二学裁剪做衣裳,三学庭前会洒扫,四学走路莫轻狂,五学知人会待客,六学做饭满口香,七学抛梭会织绢,八学描龙画凤凰,九学重阳会做酒,十学贤惠李三娘。  选自黎锦晖、吴启瑞、李实搜编《中国廿省儿歌集(第一集)》第39页。  李三娘:后汉高祖刘知远的皇后,元人刘唐卿编有南戏《刘知远白兔记》,后世汉剧、楚剧均有移植,李氏在戏中称李三娘,其形象为贤德淑惠,是老武汉家喻户晓的戏剧人物。  名曰“巧姑娘”,实为歌谣型的《女儿经》。  另,湖南省立农民教育馆于1935年12月印行的《湖南儿童歌谣》之“长沙童谣”也有一首《巧姑娘》,文字略有不同,第一要学的却是“一学秦良玉会打仗”,这恐怕是一般女子学不来的。

第335章。 过 礼

  小板凳,搭高台,妈妈家,过礼来。八对鸡,八对鸭,八封饼子八封茶。  选自朱天民《各省童谣集(第一集)》第79页。 过礼:旧时婚俗,“看亲”、“看当”之后,要履行订婚手续,也称“下聘”。  妈妈家:就是婆家。  茶:旧时订婚聘礼的代称,如三茶六礼、受茶、茶红等,订婚时送的礼品,也叫“下茶”或“茶定”。这里的“茶”,指点心。

第336章。 红袖头

  红袖头,绿里子,养个姑娘换饼子;饼子换了大家吃,针头抹线娘着急。  选自黎锦晖、吴启瑞、李实搜编《中国廿省儿歌集(第五集)》第3页。 传统婚俗中,“下聘礼(过礼)”是一个重要环节,礼品分“干礼和非干礼”。干礼是彩礼银和新娘衣物等,非干礼是猪肉、鸡、鱼、糕点、糖等,一般要送猪肉一刀,饼子(或馍馍)一千,鸡、鱼、糕点都要双数。饼子(或馍馍)由女方送给自家的亲朋好友、街坊邻居等,实则向外公告“女儿已经许了人家”。  武汉俗谚“吃了饼子,套了颈子”,饼子不是那么随便好吃的。贪图彩礼,胡乱应婚,这位在家没有地位,没有话语权的母亲,看到女儿将嫁人不淑,前景堪忧,虽其心如焚,却又无可奈何,在那里干着急。  着急,担心。  陈和祥编着:《绘图本童谣大观》,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7月重版第215页,也选有这首武昌童谣,原题《姑娘》,朱介凡《中国儿歌》34页亦有载录,文字无差。

第337章。 红虰虰

  红虰虰,穿绿裙,绿虰虰,穿红裙;张家大姐做媒人,李家大哥做先生;杨树桠当吹鼓手,柳树杈来喝喜酒;打锣的,慢些走,待我幺姑穿好嫁妆梳好头。  由张友提供。  虰虰:din1 din,蜻蜓。  先生:先生的含义很多,此处指策划、主持婚庆的人,又叫“知客先生”。旧时民间,有不少知事达礼、见多识广而又热心帮忙、德高望重之辈,一些红白喜事,多请这些人前来主事。  吹鼓手:指吹奏乐器的人。  喜酒:狭义上的喜酒是专指结婚时招待亲友的酒或者宴席。  以虰虰起兴,整首谣歌充满喜庆。

第338章。 地茗菜

  地茗菜,开白花,妈妈养我说刘家,刘家刘家真正苦,一天给我三餐烂豆腐,公也骂,婆也骂,说我一天到晚翘嘴婆娘不讲话。  选自张正藩、王祖佑《湖北民歌集》。  地茗菜:即荠菜,又名地米菜、扁锅铲菜、鸡心菜、菱角菜等,为十字花科植物,是一种可食用的野菜。农历三月初三,武汉民间有吃地米菜煮鸡蛋的习俗,据说在这天吃地米菜煮鸡蛋可以去湿清火,腰腿不痛,有“阳春三月三,荠菜当灵丹”的谚语;地米菜作馅做“春卷”,为十分流行的时令食品。  翘嘴:嘴唇圆合而向上翘,此表情是极度不满,内心不痛快的反映。嘴巴噘起,不说话,就是武汉人说的“丧脸”、“垮脸”。

第339章。 年来了

  年来了,是冤家,儿要帽,女要花,媳妇要勒子走人家;婆婆要糯米做糍粑;爹爹要肉敬菩萨;一屋大小都吃他。  选自朱天民《各省童谣集(第一集)》第77页。 冤家:好像与我有冤仇似的,此处戏指,民间有“欢喜冤家、儿女冤家”之说。  勒子:音le4·zi,旧时妇女头上的饰物,如帽绊、帽箍之类。《红楼梦》第六回:“那凤姐家常带着紫貂昭君套,围着那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洒花袄。”  都吃他:都靠他,又都好像与他过不去。  这首童谣多地有传唱,词句大同小异。

第340章。 考秀才

   袜子要白,鞋子要黑,之乎也者,童生大爷;三炮一响,忙去看榜;榜上没得,忧的吐血。进前门,怕有客,进后门,婆娘又绝;床上一摸,清钱二百,背时的童生不得结。  选自黎锦晖、吴启瑞、李实搜编《中国廿省儿歌集(第三集)》第24页。  考秀才:参加院试,也叫考秀才,通过后称为生员,即秀才。考取秀才,才算“进学”,才算有获取功名的最基本资格,并在地方上受到一定的尊重,亦有少许特权,但不能根本改变命运。  童生:又叫文童、儒童。凡习举业而最后未获取秀才(生员)资格的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都称为童生。  三炮一响:在“发榜”即公布考试成绩和录取名单之前,要鸣炮祝贺高中者,也借此渲染气氛。  忧:1935年《中华大字典》“忧,音讴,愁也”,今作“怄”,指生闷气,懊悔等,“怄得吐血”,武汉一带常见的口语。  绝:jue2,同“噘、诀”,骂,斥责。  清钱:清代流通的铜钱,分官方铸造的制钱和私人铸造的私钱两种,如果一串钱内全都是质量好的制钱,即“清一色”的制钱,就叫做“清钱”。  不得结:结,了结,意思是这考取秀才之事,还没有完,还要继续。  此谣张正藩、王祖佑《湖北民歌集》以及朱介凡《中国儿歌》都有选载,个别词句有异。

第341章。 爷娘养我做什么

  荞麦开花朵对朵,爷娘养我做什么?要我脚踏碓,要我手扯磨,这性命难得活。婆婆打我三面棍,爹爹打我九扬杈,含倒眼泪走娘家。娘说女儿不该来,他里打死他里埋,要他里金盖银棺材,要他里大儿掌大拜,要他里细儿掇灵牌,要他里爹爹戴孝帽,要他里婆婆哭乖乖,要他里婆婆穿白鞋。  选自桂琴甫手写稿《新洲县古今民间歌谣》第175页。  爷娘:即爹娘,爷,父亲,《木兰辞》有“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用法相同。  脚踏碓,手扯磨:舂碓,推磨,都是繁重的体力活。  扬杈:一种竹木农具,扬谷草的杈子。  他里:ta3·di1,他家里。  掌大拜:主持,主管大拜仪式;大拜,民间指全套的“二十四拜”程序。  细儿:小儿子。  掇灵牌:双手捧起灵牌。灵牌,旧时人死后暂时设立的供奉牌位,由孝子捧送。掇,拿。 戴孝:民间丧葬礼俗,晚辈为去世的长辈穿白、戴白、披麻等曰戴孝,“戴孝帽,穿白鞋”等均是戴孝。  在婆家受累挨打,回娘家却遭非议,亲娘口里的“要他里,要他里……”,俱是空话不说,而且是以女儿之“死”为前提,为代价的,听了真叫人胆颤心寒。哭诉无门,万般无奈,悲情女子只得发出撕心裂肺般的叫喊:爷娘养我做什么?

第342章。 团圆酒

  铜壶打,铁壶煨,姊妹劝他吃三杯。今日吃的团圆酒,明日花轿抬起走!  选自陈和祥编着《绘图本童谣大观》,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7月重版第214页。  煨:用微火慢慢地煮。  今日团圆酒别,明日黄花依旧,人事却非。

第343章。 芝麻叶

  芝麻叶,风扯扯,南边来了个花大姐;裙子长,袄子短,绣花勒子裸子髻。  选自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歌谣》第一卷第45号(1924年3月2日出刊)第4版,黄朴搜集。  芝麻叶,风扯扯:芝麻是一种油料作物;风扯扯,形容风吹芝麻晃动的样子。比兴句。  裸子髻:一种发型。髻,发髻,将头发归拢在一起,于头顶、头侧或脑后盘绕成型,曰髻。盘髻成椎状者称“锥髻”、成螺丝形的称“螺髻”;裸子髻,盘髻较小的“髻”。

第344章。 我 哭

  我哭!天也平,地也平,只怪爹娘心不平,将我说在苦竹林。我要柴,山又高;我要水,水又深;公婆打我最无情,丈夫也欺凌。  选自张正藩、王祖佑《湖北民歌集》。  旧时妇女嫁人不淑,境况悲惨的真实写照,亦是对包办婚姻的强烈控诉。  说:说人家,许配。  苦竹:植为禾本科刚竹属植物,株呈小乔木或灌木状,可供药用,可作笛箫、器物,可用于园林造景等。苦竹林喻痛苦不堪的处所,也就是通常言道的“火坑”。  朱介凡《中国儿歌》第119页亦有载录。

第345章。 苋菜红(一)

  苋菜梗,梗也红,根也红,韭菜开花重打重。母妈把我说的盐船上,脚蹬舵,手扯蓬,张开口,呵南风,眼泪流了几茶盅。  选自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歌谣》第一卷第16号(1923年4月29日出刊)第5版,黄朴搜集。 苋菜:苋,han4,原作“汉菜”。  重打重:形容一蓬一蓬的。  母妈:母亲。  盐船:专门从事食盐运输的船只。旧时,食盐是重要的民生物质,也是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历代基本上都实行专营,各地盐号均拥有一定数量盐船。  呵:ho1,吸,把气体吸进肚里。  茶盅:一种喝茶专用的无把小杯。此处形容泪水多。  刘经庵编《歌谣与妇女》第13页上亦有刊载,原无题,特别注明是“湖北汉阳的”。

第346章。 苋菜红(二)

  苋菜红,根也红,韭菜开花丛打丛。狠心爷,狠心娘,将我丢的盐船上,要我脚拨舵,要我手扯蓬,开起蓬来走顺风。盐船侧一侧,两边坐了襄阳客。当中坐了杨二姐,穿红裙,打绿折。一口扁担四个钉,要我挑米下南京。南京欠我好白米,我欠南京好夫人。有钱讨个花大姐,无钱讨个癞痢婆。癞痢婆,会养儿,养的儿,会写字,养的女,会绣花,白天绣个茶花朵,夜里绣个牡丹花。牡丹花,长对蛾,一飞飞到九江河,九江河,姑娘多,又打哈哈又唱歌。唱的歌,颠倒颠,媳妇骑马爹爹牵;前头叔叔打洋伞,后头哥哥打马鞭。  选自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歌谣》第一卷第21号(1923年6月3日出刊)第5版,曹胜之搜集。  扯蓬:拉起船帆。  侧:倾斜,侧一侧,歪了一下。  打绿折:折,裥,指衣服上的褶子。  欠:慕,思慕,想得到。  爹爹:公公。媳妇骑马爹爹牵,所以叫“颠倒”。  叔叔:小叔子,丈夫的弟弟。  哥哥:此处指丈夫。

第347章。 把 信

  哎呀我的爹,哎呀我的娘,哎呀我的脚痛,哎呀我的手痒。割谷的,栽秧的,把个信到我娘屋里。娘屋的大门朝哪开? 不斜不歪朝南开。上头种的是白莲藕,下头栽的是栀子花。后无槐来前无桑,粉壁墙上画凤凰,凤凰头上七个字,状元榜眼探花郎。告诉我的爹,告诉我的娘,快打轿子接姑娘。  选自桂琴甫手写稿《新洲县古今民间歌谣》第188页。 把信:带信,带个口信。  后无槐来前无桑:民间有“前不栽桑,后不栽槐”之说,乃是一种求吉心理。桑,音同于“丧”,故有忌讳。槐,拆开为“鬼木”,屋后为阴,不能栽在屋后,以免不吉。  栀子花:栀:zhi1,又名栀子、黄栀子,常绿灌木,喜欢温暖湿润和阳光充足的环境,武汉及附近地区适合栽培。  状元榜眼探花郎:旧时殿试头甲前三名,也叫“三鼎甲”。  打轿子:安排轿子。  此谣把这位在婆家受了委屈或者受了欺负的女子,急切想回娘家的摸样描写得十分到位。

第348章。 花花轿

  花花轿,八人抬,抬进府门来;哥哥背我上花轿,嫂嫂送我龙王庙。扯红旗,放大炮,呜呜打打好热闹。  选自朱天民《各省童谣集(第一集)》第78页。  府门:旧时贵族、官吏、富豪的住宅称为“府”,后泛指一般人的住宅,这是一种礼貌、客气的称呼。  龙王庙:地名。旧时地方多三庙,即龙王庙、土地(城隍)庙、关帝庙,各地皆然。  扯红旗:打起红旗。

第349章。 戒早婚

  朱与陈共一村,秦与晋也联婚。说起夫妇之人伦,叹我地,多不明,惯将儿女做人情:才周岁,便结亲,重家私,攀高门,不管儿女行不行,十年之间有兴败,百年好事起争论。女家富,男家贫,行茶过理乞诸邻;初次送鱼肉,二次送花粉,五八腊三季,点点要过清。男家方想尽,女家还嫌轻。外加需索有媒人,打肿脸儿充胖子,这椿喜事才办成。受尽万苦并千辛,不到一年又添丁,儿子未做完,便要做父亲。教女儿,守闺门,教儿子,三字经,柴米油盐要操心,更需束修送先生。生计教育两无着,我劝世人莫早婚。 选自黎锦晖、吴启瑞、李实搜编《中国廿省儿歌集(第四集)》第25页。  朱与陈:唐代白居易有一首名为《朱陈村》的诗;“徐州古丰县,有村名朱陈。……一村惟两姓,世代为婚姻”。一千多年来,朱陈村的典故,为文人墨客广泛运用,“朱陈”两字已与“秦晋”并列,成为两姓联姻的代称,因此首句有“朱与陈共一村,秦与晋也联婚”之说。 周岁句:周岁结亲,谓“娃娃亲”,是陋俗,也是典型的包办婚姻。  行茶过理:似应为“行茶过礼”,泛指从订婚至结婚,包括“下茶、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各种仪式,《仪礼·士昏礼·疏》中谓此为“三茶六礼”。  乞诸邻:向亲戚、邻居求助、借贷,诸,“之于'合音。  五八腊:指端午、中秋、春节三个重要的年节。  需索:此处指媒人索要报酬、礼品。  这椿:这桩。  添丁:生儿子为“添丁”,生女儿称“加口”。  守闺门:遵守女子规范懿德。  三字经:中国传统儿童发蒙读物,与《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并称为四大国学启蒙读物,俗称“三、百、千、千”。  束修:旧时送给老师的礼物、酬金等,具体所指因时代和习俗而有所不同。修,xiu1。  两无着:两无着落,应了武汉一句老话:扁担无枘(na2),两头失塌。  旧时流行早婚,所谓“早养儿子早享福”。早婚之危害巨甚,不仅祸害家庭,而且累连社会。

第350章。 青竹篙

  青竹篙,结疤多,爹妈养我姊妹多。嫁三个,留两个,留得屋里织梭罗。日里织了一丈五,夜里还织一丈多。把得爹看,爹说姑娘好能干;把得妈看,妈说姑娘好手段。把得哥看,哥写字,不抬头,气得姑娘眼泪流。把得嫂看,嫂说稀不稀,密不密,过头过脑三笊篱。 选自罗时汉《白沙洲芦家》第210页。  结疤:一作节疤。  织梭罗:用梭子织布。  手段:此处指本领,技巧。  过头过脑:武汉话,也叫“杵头杵脑”,形容说话行事莽撞,毫不顾及对方的感受和反应。  三笊篱:像打了三笊篱,一下子把人打懵了。笊篱,一种传统炊具,用竹篾、柳条、铅丝等编成,主要用于捞食物,或者沥水。 能干的女儿感叹哥嫂对自己的偏见和冷谈,见此情况不如早嫁为好。 刘经庵编《歌谣与妇女》第44页载录有“青竹竿,紫抬头,爹妈养我织匹紬,日里织丈五,夜里织一轴,拿把爹爷看,爹说真能干;拿把妈妈看,妈说好手段。拿把哥哥看,哥哥写字不抬头,幺妹气得眼泪流。拿把嫂嫂看,嫂嫂说稀一块密一块。早早树,早早羊,二十四,嫁姑娘,扯红旗,戴高帽,劈劈啪啪还说我娘屋里不热闹”,与之类似。

第351章。 线子球

  线子球,满天飞,爷在南京带信回,叫娘莫打娇娇女,梳头包脚去了亏。路又远,水又深,隔河隔岸好伤心。望一月,望二月,望三四月,花花扁担,手来接一接。  选自桂琴甫手写稿《新洲县古今民间歌谣》第171页。 线子球:用棉花纺成的纱线挽成的线球。  包脚:也叫裹脚、缠足,即把女子的双脚用布帛缠裹起来,最后导致脚骨变成畸形,变小变尖,其过程十分痛苦。包脚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恶俗,辛亥革命以后,逐步禁止。  去了亏:此处指受了罪。去,新洲读如“qi4”。

第352章。 韭菜开花

  韭菜开花满地铺,金锣金鼓嫁小姑,小姑的命不好,一嫁嫁个驼背佬,上床要我背,下床要我驮,这个冤家奈不何。  选自朱介凡《中国儿歌》第108页。朱母述唱。  对包办婚姻的无奈和控诉。老话说“姑娘菜籽命”,姑娘就是一粒菜籽,撒在肥地里就肥,撒在瘦地里就瘦,多数人是无法改变自己命运的,只得听天由命。对于女人来说,千大万大,嫁个好男人,唯此为大。  冤家:指丈夫,一个给自己带来痛苦而又莫奈他何的人。  奈不何:对人对事没有办法。武汉话有“我奈得何他、我奈得他何、我奈不何他、我奈不他何”等。 张正藩、王祖佑《湖北民歌集》载“菜花黄,满地铺,细吹细打嫁细姑。细姑命不好,嫁个驼背佬。上山要人牵,下山要人驮,过路的大哥莫笑我,我是媒人害了我”,则是直接责怪媒人,旧时的“骂媒”之俗,是有社会原因的。

第353章。 绊根草

  绊根草,节疤多。人家说我姊妹多,我里姆妈说不多。驮三个,抱三个,堂屋三个陪客坐,房里三个包裹脚,塘里三个摘菱角,稻场三个拍槤枷,山上三个捡柴火,楼上三个绣花朵,你说我姊妹多不多。 由曾宜荣提供。  用夸张手法,极言“我家”姊妹之多,前后共有二十四个。  绊根草:亦称爬地草、狗牙草,生有匍匐茎和根状茎,易四处生根而长成密集的草皮,故说“绊根草,节疤多”。此处,既有比兴手法,亦有比喻之意,词语精妙。绊,pan4。  驮:背。  包裹脚:用布条缠足,女子包裹脚是旧时恶俗,清末民初逐步废止。  菱角:菱角又名水栗、菱实,是一年生草本水生植物菱的果实,生熟皆可食用,营养丰富。  槤枷:Lian2 · jia1,脱粒用的农具。由一个长柄和一组平排的竹条或木板构成,用来拍打谷物,使子粒掉下来。

第354章。 金凤花

  金凤花,朵朵开。大娘吃酒二娘撕,三娘排出碟子来。大娘吃得醺醺醉,倒在官人床上睡!官人骂我臭驴子,我骂官人狗狼材。也不是走来的,我是花轿抬来的。哥哥抱我上花轿,嫂嫂送我龙王庙。扯红旗,放大炮,呜呜打打好热闹!  选自陈和祥编着《绘图本·童谣大观》,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7月重版第217页。 小女子也有自己的狠气,明媒正娶,花轿抬进,身份合法,自有尊严,不甘让人随意欺负。

第355章。 油纸伞

  小女伢,睡觉觉,一梦梦到红花轿;红花轿,四人抬,摇摇摆摆过街来;过街来,跑得快,花布花衣花铺盖;花铺盖,齐偡偡,还有两把油纸伞;油纸伞,亮闪闪,婆屋里门前青石板。  由吴良茵提供。  据提供者介绍,这是旧时老祖母摇摇窝时,给小孙女吟唱的摇篮曲,其间不乏对未来的美好祝福。  齐偡偡:偡,zan3,形容整齐。  油纸伞,清代乾嘉年间,湘、鄂地区已成为我国纸伞重要产区之一,清末民初,汉口的油纸伞与湘之长沙、粤之广州、苏之镇江、浙之杭州、闽之福州等地纸伞扬名于海内外,尤以苏恒泰所产最为有名。油纸伞不仅有遮阳挡雨的使用价值,而且,“油”与“有”谐音,伞面张开后形成圆形,这些都被人们视为吉祥的象征。旧时武汉以及周边有些人家,闺女出阁,定要购置苏恒泰红面、蓝面纸伞各一,男持红、女持蓝,以祝福新人生活幸福,白头偕老。

第356章。 细媳妇想娘家

  稀垮被,絮如花,听我唱个细媳妇想娘家,穷爷穷娘养不大,六七八岁到婆家,在娘家做女儿清闲快乐,在婆家做媳妇受尽折磨,挑花绣朵我无分,舂碓磨磨就是我,舂碓舂到三更后,推磨推到五更多,打开窗子望天空,满天星星树叶落,明日早起做生活。清早起扫堂前地,手拿升子问公婆,昨天客来几多米,今天客去米几多。山上树,靠山长,河里水,靠岸坡,年青的媳妇靠公婆。千婆娘,万婆娘,这点小事问老娘,客来二斗五,客去三斗多,客来杀个子鸡婆,客去杀个长颈鹅,公婆在日靠公婆,公婆死了靠哪个?  选自桂琴甫手写稿《新洲县古今民间歌谣》第165页。 细媳妇:细,小。此处指童养媳。武汉话“小媳妇”有时特指挨训、受气,没有地位的人。  稀垮被,絮如花:盖的稀棉烂被。  升子:量粮食的器具,一升两市斤。  千婆娘,万婆娘:婆婆骂媳妇之语。  这类谣歌很多,如《中国歌谣资料二集·小媳妇》:“小媳妇,泪汪汪,整天推磨在草房。见天要推六斗三,不准我小媳妇进门槛。夜晚推到三更半,白天起来不敢慢。鸡叫五更天大亮,小媳妇急得哭断肠”(北京大学中文系瞿秋白文学会编:《中国歌谣资料》,作家出版社出,1959年)。

第357章。 看见她(一)

  三岁的伢,会卖花,卖花卖到丈母家。大舅扯,二舅拉,扯扯拉拉到他家。吃了清茶吃糖茶,吃了糖茶谈闲话。格子眼,看见她,瓜子脸,黑头发,上穿绫罗下穿纱,红洋缎鞋绣梅花,大红丝带打疙瘩。拜上爹,拜上妈,拜上媒人王妈妈:抬上花轿娶了她,老了莲蓬谢了花。  选自罗时汉《白沙洲芦家》第182页。  描述男孩子“望娶”儿歌,系大人们为逗笑孩子而作,孩子们则多爱传唱,因而全国各地类似题材的歌谣甚多,人们称之为“看见她”系列,曾引得众多民俗、民间文学、童谣研究专家的关注。  1924年,董作宾等人在全国范围内共征得《看见她》45首,并作为“歌谣小丛书”的研究专着结集出版。1937年3月,董作宾续写《看见她之回顾》,又新辑得23首。1970年12月,朱介凡在《为看见她集稿》中,再举新例10首。这前后撰述,后结成新的《看见她》专辑,于1971年,以“国立北京大学、中国民俗学会民俗丛书”的名义,由台北东方文化书局出版。  董作宾在《一首歌谣整理研究的尝试》中写道:“一个母题,随各处的情形而字句必有变化,变化之处,就是地方的色彩”。他把考订研究、比较研究、地理研究、民俗研究、方言研究与文艺研究诸种方法熔为一炉,从理论上开启了以家乡人的视角研究家乡歌谣的先河,受到学者们的肯定。

第358章。 看见她(二)

  七岁伢,会卖花,卖花卖到丈人家。大舅子扯,二舅子拉,拉进去,泡香茶,格子眼,望见她,樱桃口,糯米牙,上穿绫罗下穿纱,红缎子鞋撒梅花,一根葱的挖耳当头插。哎哟我的爹,哎哟我的妈,我不吹牛,我不拍马,卖田卖地去接她! 选自“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歌谣研究会歌谣小丛书”董作宾《看见她》第64页,采录者李逢时,于湖北夏口。 七岁伢:和前首“三岁伢”一样,是湖北童谣常见的开头,是一种泛指或起兴,不必拘泥于具体文字。  舅子:一般表示男子对自己妻子的弟弟或者哥哥的称谓,武汉地区有时也用作詈词。  格子:没有直接见面,只是从窗户格子里面看见她。  糯米牙;形容牙齿洁白光亮。  一根葱的挖耳:下白上绿的玉石挖耳,如葱状,故名。挖耳,又叫耳挖勺,一种用来掏挖耳屎的小巧工具,其质地有竹木、象牙、角骨、玉石、金银等,小巧玲珑,亦有女人把它插在头上作装饰。  去接她:就是卖田卖地,也要把她接到家里来。  看得仔细,从头看到脚,又从脚看到头,可见痴观良久。旧时包办婚姻,男女很难相见,有的甚至在洞房花烛夜才知庐山真面目。自己的那位“她”究竟长得怎么样,是人生重大事情,能在舅子家看到她,并且知其很漂亮,心中自然就乐开了花。  刘经庵编《歌谣与妇女》第187页亦有刊录,原无题。

第359章。 看见她(三)

  半边落雨半边晴,女婿打伞看丈人,丈人丈母不在家,我在隔子窗里望着她。又搽粉,又戴花,桃红嘴,糯米牙,坐着好像个观音菩萨。我回去卖田卖地来接着她,接在家里供着她,又怕香灰冲过她。  原载卢前《歌谣》抄本,转辑自朱介凡《中国儿歌》第101页,注明为武汉黄陂童谣。  亦属“看见她”系列。  隔子:一作槅子。  观音菩萨:也叫观世音、观自在等。观音本源印度,为男相,《华严经》中说:“勇猛丈夫观自在”。据说其有三十三法身,善于变幻,可变天神地鬼,可作女人相貌。我国南宋以后,才定为女性形象,且有了“观音娘娘”的称呼。观音法相庄严,民间常用来形容女子相貌端庄美丽。  供:当菩萨一样供养着。  冲过:冲,音cong3,气味、烟味浓烈刺鼻,给人造成的一种不好、不适的感觉;冲过,冲着。  一个“观音菩萨”管了总,极道美之极,爱之切,真是个“捧在手心怕跶了,含在口里怕化了”,供在香案上,又怕烟气“冲”了她。

第360章。 看见她(四)

  白纸扇,手中拿,亲哥听见走人家。黄家门前跍一跍,大舅子扯,二舅子拉,拉拉扯扯吃杯茶,吃了清茶吃换茶,八把椅子是摆家,红漆桌子拭布拭,十二碟,摆下它,风吹隔眼瞧见她,漂白袜头枝子花,青头丝发糯米牙。还缓三年不接她,摇窝扁担挑娃娃。  选自“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歌谣研究会歌谣小丛书”董作宾《看见她》第61页,采录者周敏仲,于汉阳蒲潭大军山。 跍:蹲。  换茶:似是一种茶食,如红糖冲米泡之类。  隔眼:槅子孔。  枝子花:今作栀子花。  拭布:抹布,拭,si4,搽拭。  和前面“老了莲蓬谢了花”的含蓄不同,直接言道,若再不娶,娃娃都要睡摇窝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