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史风云(六)(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30 01:52:13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战史风云(六)

战史风云(六)试读:

内容简介

对于战争,或许其他的很多问题,我认为看关于战争的文章是有用的,但是一个问题,要去探究它的为什么,应该回到那个问题的本身的最微小的元素。战争,离不开人。离不开人的本性,为利益而争夺的本性。一个人,有着自己的利益,当不能保护自己的利益或者为了争夺别人的利益时,就会形成一个集团,也就是一个团体,这个团体就有着共同利益就代表了团体内每一个人的利益。一个团体,一个种族,多个种族,一个国家,再到一个军事联盟,比如二战时候的德意日。其实国家之间的战争也是利益、生存空间的争夺。

第一章

炮毙蒙哥汗:钓鱼城被女战俘色诱策反投降元朝

这是700多年前建立的一座城市,存在了36年,她叫钓鱼城;围绕这座城市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早期的余玠、冉氏兄弟,中期的王坚,晚期的张珏、王立。蒙古人的铁骑可以横扫整个世界,在钓鱼城面前却只能“望城兴叹”,包括蒙古皇帝蒙哥汗在内几万名蒙古军队就葬身在这座城市下面。

当年南宋军民为了抗击蒙古人的侵略,整个四川在余玠的筹划下,将原来居住的城市放弃,建立了许多有利于防守的“堡垒”式城市,依山伴水而建的合川钓鱼城只是其中的一座。但她有此机会成为一座英雄之城,一座让世界永远铭记的城市,一座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城市。

南宋灭亡后,当地人将此城给毁灭了,合川人又回到他们原来居住的老城。如今看见的钓鱼城,是近几十年逐渐恢复起来的。与当年英雄们朝夕相伴的榕树现在已经长成参天大树,山石上留下的军火制作工坊遗迹是如此的清晰,在护国门边的栈道和墙基上,那些从深黑色石缝中绽出的不知名的篙草已经与她相伴了700多个春秋。昔日钓鱼城军民的厮杀声和硝烟曾经溢满整个钓鱼山,如今,那份荣耀与艰辛、那份惨烈与痛苦已被时光的齿轮碾得支离破碎,留给后人的只有无尽的感叹和沉思。钓鱼城上那美丽与忧伤的故事,吸引着不少的游人来到这里寻找;人们静静的在这里聆听700多年前的喧哗和呐喊,那段曾经的光荣历史,那些血与火故事已经永远的刻印在人们的心里。

当开庆元年(1259年)蒙哥汗率领的蒙古军队在钓鱼城受阻时,被围攻达数月之久的钓鱼城依然物资充裕,守军斗志昂扬。一日,南宋守军将重15公斤的鲜鱼两尾及蒸面饼百余张抛给城外蒙军,并投书蒙军,称即使再守10年,蒙军也无法攻下钓鱼城。

钓鱼的军民实践了自己的豪言壮语,不止10年,直到20年后的1279年元月,钓鱼城在守将王立的手上才自己放弃了抵抗,这时距离南宋崖山的最后失败只有一个月的时间。

蒙哥汗在开庆元年领导的那场伐宋之战以丢掉自己的性命彻底失败而告终,领导钓鱼城抗战的王坚在战后景定初年(1260)被调到临安去做了一个闲官,后来受到贾士道等权贵的排挤几年后就忧郁而终。

王坚走后是马千代替他的职务。景定四年(1263年),马千命自己的儿子押运粮食到大良坪,途经元军刚刚建立的虎啸城,被元军在此筑城的原宋军降将杨大渊的义子杨文安俘虏,成为元军的人质。马千子为了保命投降了蒙古人,他几次致书给马千,要求父亲放弃钓鱼城,投降元军。马千面对亲情与忠义犹豫不决,南宋朝廷知道这件事后怕发生意外撤了马千的职,由王坚的副手张珏接替马千担任钓鱼城守城主将。

张珏上任后不久,其军事领导能力就得到发挥。马千子被蒙古人俘获后,狡猾的蒙古人以马千子作为南宋军队的送粮食队伍出现在大良坪,但是除马千以外其他宋军已经换成蒙古人。大良坪守将权汝辑在盼望多日后终于盼来了送粮的队伍,欢天喜地的急忙打开城门迎接,大良坪就这样糊里糊涂的落在蒙古人的手中。

大良坪(今广安东北60里)不光是钓鱼城的屏障,还是钓鱼城到渠州的交通要道,又是通往开州、万州、夔州等地的门户,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元军得到大良坪后,以此为据点,在宋咸淳二年(1266年)夺取了开州,开州失陷后,元军就可以避开重庆沿长江三峡直捣临安。这样的结果还造成宋军重庆、合州及川东南成为孤岛,与朝廷的联系完全被中断。

要夺回开州,必须先收复大良坪。张珏派人探得大良坪虚实后,在这年的冬天,派都统史炤、王立率领勇士50人,乘元军守将千户散竹带喝酒酣熟睡之际,王立伪装成蒙军传令官以一骑孤身冲进敌城,骗开蒙军的城门,隐藏在附近的50宋军勇士趁机冲进城内,举火执刀,杀声震天,大战元军于城中。元军守兵以为宋大军攻来,仓皇溃逃,大良城重新回到宋军手中。邻近的虎啸城元军看见大良坪失守,亦随之逃跑。此战中立大功的王立在宋宝佑二年(1254)跟随王坚一起进入钓鱼城,当年年轻的王立从士兵逐渐成长为张珏手下的悍将。在开庆元年的钓鱼城之战中,他经常出城参加偷袭蒙军的战斗,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因作战勇敢,有勇有谋而不断得到提拔,仅几年时间就升任成为都统,成为张珏手下最受信任的两名将领之一(另一位是都统赵安)。

有了夺回大良城的基础,开州在第二年(1267年)十月被宋军收复。在张珏的指挥下,四川重新打通了与朝廷的联系通道。

在同一年,蒙宋樊城之战打响后,元军的战术常常是采用以攻为守。为了防止四川宋军对樊城的支援,元军也加强了对四川的进攻,钓鱼城所在的合州尤其成为重点。咸淳八年(1272年),元都统使合刺率兵攻击合州及渠江口,劫夺战船五十艘。第二年正月,合刺得到元军的支援,兵力又增加二万,在渠江北岸的云门山和渠江西岸的虎头山筑城,意为对钓鱼城形成战略包围。

这时,钓鱼城内的将士们深感不安,纷纷要求张珏领兵出击将蒙军驱逐。张珏却不以为然,与其正面和有所防备的蒙军争夺,不如出其不意攻击女青坪(武胜县旧城),那是元军川东帅汪良臣的屯兵重地,如果受到攻击,合刺必回军援助,渠江边的筑城元军就会撤退。

宋军在张珏的安排下,在云门山和虎头山一带布置疑兵,详作进攻态势,暗地里,将主力部队渡过平阳滩,偷袭女青坪,攻入城内,一把火将蒙军的军粮军械烧得干干净净。然后再越城过寨70里,将元军的江岸船场焚毁,守卫船场的蒙军统制周虎被宋军杀死。

在这样的状况下,汪良臣果然按照张珏的意图,不得不命令合刺回兵照顾,放弃了云门山和虎头山的筑城工事,钓鱼城的威胁被消除。

宋咸淳十年(1274年),张珏被提升为宁江军承宣使,第二年又被提升为四川制置使兼知重庆府。赵宋这个昏庸的朝廷在她覆没前终于有了一次正确的决定,将四川的重任全部交代给了张珏。随同任命一起到来的还有许多不好的消息,蒙宋樊城之战已经结束,蒙古大军已经越过长江,大批宋军投降,临安危在旦夕。朝廷命令张珏带领四川精锐之师入朝勤王,但是这个时候,开州、渠州等地已经再次落入元军之手,出川的通道已经被元军完全封锁。

1274年11月,已经升任元东川元帅的杨文安与青居蒙古万户怯烈乃等汇集达州,然后直奔云安军杀去,一路攻城拔寨,连下云安(云阳)、罗拱、高阳城堡,宋军节节败退。第二年2月,元军进攻嘉定,宋都统侯兴战死。6月,接替侯兴的咎万寿以嘉定城向蒙军投降。嘉定失陷后不到一个月,泸州、叙州、长宁、富顺、达州等地都被元军攻破。于是元军将兵力集中,元东川行院以一部兵力佯攻钓鱼城,其余兵力会同西川行院全部兵力进围合攻重庆,并在三江口(今重庆东)架设浮桥,以阻宋援军。自秋到冬,连续半年的进攻,使重庆城内弹尽粮绝,元军还不断对守城宋军进行劝降,形势万分危急。

上面几次提及元军东川军与西川军,文章后面还要涉及,这里专门先作一个介绍;

忽必烈即位后,在原来蒙哥汗遗留在四川的元军基础上,在成都设立西川帅府,在青居设立东川帅府,后来就干脆改称东、西两川统军司,东、西两川行枢密院。西川军主要任务是在西川发展,南下嘉定、泸州,沿长江而下,直指重庆。东川军主要任务是经略东川,沿嘉陵江南下,攻打广安、合州,目标也是重庆。元军在未确定襄樊作为攻击南宋的突破口以前,是把攻破重庆然后顺长江而下作为灭宋的突破口。

合州钓鱼城与元军打了几十年的仗,主要面对的是元东川军。这一支元军既有蒙古贵族合刺、合丹、阔里吉思等当年参加过开庆元年的钓鱼城之战的蒙军主力,也有在钓鱼城之战中受到重创的巩昌汪氏集团,还有杨大渊及义子杨文安、张德润、刘整之子刘垓等原属南宋的降将。东川军由于长期与钓鱼城军民作战,结下许多“血海深仇”,不光蒙哥汗死在钓鱼城下,东川军总帅汪惟正和弟弟汪良臣的父亲汪德臣也死在钓鱼城下,由于有这么多的历史宿怨,钓鱼城军民每次与东川军之间的战斗都是腥风血雨而残酷异常。(二)

在这样黑云压城,风雨飘摇的形势下,张珏所领导的川军不能出川勤王,就担当起保卫家乡的重任。他急忙派人潜入重庆,告知守将赵宝的应筹防御之策;自己亲率驻守钓鱼城等地的宋军四面出击,欲解重庆之围。

在张珏的不懈努力下,从1276年正月开始,蒙宋四川战场终于有了转机。张珏派兵袭击元军东川军大本营青居城(今四川南充市南),并俘获元军安抚刘才等元军将领,以钳制围攻重庆城的元军。2月,乘东川行院总帅汪惟正率军回援之机,遣勇将张万以巨舰载精兵突破浮桥封锁突入重庆,给正在艰苦抗战的重庆守军以极大的鼓舞,也充实和加强了重庆的防御力量。四月,配合重庆守将反击元军,攻击外围凤顶山等地的蒙军,但是,重庆之围仍然未能解围。

这一天,钓鱼城张珏的府上来了一位客人,他是泸州义士刘霖。刘霖在梅应春降元后“霖不欲辱身,率故乡人起义兵自保。乃亟走诣珏献长计,乞兵恢复泸州”。张珏的心思一直在重庆方面,对刘霖的要求犹豫不决。“霖恸哭几绝,愿以身质”。史载:“刘霖,永川人也,……隐居不求仕进,常客游泸州,与贤士先坤鹏(泸州人)者友善”。张珏守合州时与他们“深相结纳,以为内应”。在刘霖的坚持要求下,张珏终于下定决心收复泸州。张珏派遣部将赵安、王世昌等,乘西川行院治所空虚之机,6月3日夜梯城而入,在泸州先坤鹏、刘霖的协助下督兵巷战,与义军里应外合收复西川军住守的泸州神臂城,杀守将熊耳、宋军叛将梅应春等人,俘元将眷属多人,缴获大批元西川行院的辎重粮食,泸州在失守一年后又重新回到宋军的手中。

泸州的丢失让元军大为吃惊,元军的许多高级将领的眷属都在泸州,使这些围攻重庆的元军将领人心惶惶,更造成元东、西两军相互指责和埋怨。到12月,元军对重庆的围攻再也进行不下去了,迫使元军回师救援,重庆之围终于被解。

夺回泸州后,张珏任命安抚使王世昌住守泸州,并加强了对泸州周围的布防。令部将王立住守钓鱼城,并遣军夺回涪州(今四川涪陵)。12月,在把一切安排妥当后,在朝廷任命已经过去一年半时间后,才由重庆守将赵定迎接入重庆就职。到重庆以后,张珏得到一个晴天霹雳的消息,南宋朝廷已经向元奉送出传国玉玺投降了,这让正在艰苦抗战的四川军民倍感意外,也使坚持抗战军民的信心受到沉重的打击。

让张珏感到欣慰的是,赵宋王朝遗留下两个小皇帝益王和卫王流亡到了广东,恢复宋室还有一线希望。张珏当即派出一支精干人马前往广东一带寻找二王的下落,打算迎驾回川;同时令住守钓鱼城的王立在钓鱼山上建造皇宫以备二王居住。张珏寻赵氏遗孤入蜀为君,就是为了稳定抗战中军民的信心。

南宋朝廷的投降,让张珏千辛万苦打开的局面只是昙花一现,四川的抗战形势很快就急剧恶化。

从重庆撤离的元军主力在缓过气后全部往泸州而去,宋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初开始,蒙宋泸州之战打响。元军水上名将旦只儿率数千名水军由重庆逆水而上。这旦只儿是蒙古答答带人,战争的发展已经使这位蒙古猛将从马上猛将演变成为一位水上猛将。他从至元七年(1271年)入蜀,先后败宋军于叙州(宜宾)马湖江(宜宾至南溪一段江面,攻打嘉定(乐山)败宋军于夹江。1275年打泸州时,他指挥水军在黄舣一带江面上巡逻,使附近未投降的宋军和在播州(今遵义)鬼国少数民族武装(当时占据贵州一带拥有部属100万人)未能来支援泸州,泸州很快就失守。梅应春降元以后,他又率水军顺江而下一路攻打到重庆,打败宋将张万,并上岸一直穷追不舍到小龙口。几战下来,这个地道的北方汉子如此精通水战,蒙古人旦只儿让四川战场上的宋军胆寒。

从重庆到泸州的路途上要经过合州钓鱼城,王立在此布置了五艘战舰进行拦截,并利用石磐寨(长江与赤水河交汇处)作为战场基地。石磐寨是一座水上寨堡,可通夜郎等地,是很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也是泸州神臂城的东面要冲。宋军的五艘战舰闻元军来了,在江面上与元军展开激战。由于兵少船少,哪里是旦只儿水军的对手,没战多时就只好撤退。元军擂鼓紧追不舍,一直追到石磐寨边,将撤退中的五只战舰缴获,还生擒来不及跑进石磐寨的宋军水兵数十人。紧接着元军围攻石磐寨,守寨的宋军见元军凶猛不敢恋战,趁大队的元军还没有到达放弃了石磐寨,与一路追击的元军且战且退,一直向安乐山(笔架山)退去。旦只儿率众紧追到安乐山下,与从山上下来增援的宋军展开激战,宋军被杀五百余人。由于安乐山太险要,宋军退上山后以擂木滚石击死守不出,旦只儿的兵力也不足,元军只好暂时放弃攻山,然后退守宋军放弃的石磐寨,扼守长江和赤水河。石磐寨丢失后,王立大为恼怒,命令住守安乐山的宋军一定要夺回,安乐山的宋军在一个夜晚从外围企图偷袭石磐寨,但终未成功。

在石磐寨立稳脚跟以后,旦只儿在三月率水军到了泸州神臂城下,与旦只儿协同作战的元军水军将领还有张万家奴,他率领的由一百五十只战船组成的水军占领了神臂山下的桃竹滩至折鱼滩(今名叉鱼滩)的江面,并且占领了江南的黄市坝。这样,元军控制了整个泸州外围的江面,他门采取了围而不打的办法,等待陆上军队到齐之后共同攻城。

此时有两支军队正在向泸州靠拢,一路是从成都出发的元军西川军的后续部队,在西川行院枢密副使不花和安西王相李德辉的督促下,络绎不绝地将军队和物质从水上运往泸州,由于官船不够,把私家商船和民船一千多只也征用过来,元军已经下定了决心要踏平神臂城。另一路是以刘思敬为首的从重庆挥戈向泸州的军队,也正在抓紧从陆上向神臂城进发。这个刘思敬的老婆还落在神臂城的宋军手里受苦受难,这让刘思敬马不停蹄地从陆上开赴泸州。无奈川南道路崎岖,几乎全是丘陵、山脉、梯田、小路,北方人的战马很难发挥作用。加上春雨绵绵道路泥泞,想走快却路难行,急煞了当先锋的元将刘思敬。

收集史书的零星记载,参与最后攻克神臂城的陆上元军将领还有南宋泸州叛将刘整之子刘垓,千户扎忽带,万户郝扎刺不花等。蒙宋江南战场已经基本结束,元军可以集中力量来对付四川仍然控制在宋军手中的城市,这些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元军把泸州神臂城围得水泄不通。

元将千户步鲁合达首先从神臂城的上游,即现在的“蛇盘乌龟”前的江边登陆,沿着山麓向西北进发。宋军虽然看得清请楚楚,但毫无办法。步鲁合达向离城很近的保子寨(又名保子顶)发起攻势,这里的寨墙稍微低一些,元军使用长云梯攻寨。经过几天的激战,双方互有伤亡,但由于元军人多,割断了城内与保子顶的联系。寨中宋军的擂石弓箭用尽,在元军不间隙的猛烈攻打下,寨门终于被攻破,元军杀红了眼,冲入寨中把所有守寨幸存的宋军全部杀绝,鲜血遍地。元军夺取了这一制高点,与近在咫尺的神臂城隔沟相望。

与此同时,刘思敬已经到了东北面的宋军最重要的外围据点盘山寨。守山寨的是宋军将领任庆,他领九千士兵在此防守,可见王世昌是很重视这个地方的;当然这九千人中不少是才从农村中招募的新兵,并未经过大的战斗。任庆见元军人马并不太多,不听幕僚规劝,想趁对方立足未稳主动出击,当晚去劫元军营寨,当率领士兵来到元军营地时才发现里面空空如也。原来刘思敬早已经料到宋军的意图,做好了布置等待任庆的到来。任庆感觉不妙正要退走,埋伏好的元军从四面八方杀出,宋军一下慌了手脚,战也不是退也不是。这时,元军中冲出一员大将,高叫:“南蛮休走!”杀人如斩瓜切菜一般。此人正是刘思敬,他武艺高强,又救妻心切如入无人之境。任庆慌忙举枪迎战,不到三回合刘思敬卖个破绽,任庆扑了个空。刘思敬轻猱抒臂,将他捉了过来扔在地上,叫士兵绑了。劫营的宋军见主将被生擒,无心再战纷纷投降。这一仗元军俘获九千余人,盘山寨落入敌手。九千人啊,那可是泸州防守兵力的1/3,就这样轻易的让元军给解决了。

宋军泸州安抚使王世昌眼看着泸州外围一个个被元军占领,战事的发展让他心情沉重,但他相信自己已经经营半年的泸州不会就这么轻易的失败,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坚守住泸州。在他的行营府上,他召集部将开会商讨对策。有人向他报告一支元军从北边杀来,占领了长江边的珍珠堡。他决定打一场反击战,消灭这支从北边过来的元军以壮军威。第二天他亲自披挂上阵指挥战斗,两军接触后王世昌才知对方两员战将的姓名,一个是经沙场的中年将军蒙古汉军万户拜延,另一位就是当年泸州的叛将刘整之子刘垓。刘垓十三岁离开神臂城已经十四年过去了,现在已经长成二十七、八岁的大小伙子了。刘整年事已高正在病中不能亲自参战,就派自己的儿子来参加攻打泸州的战斗。王世昌得知面前这员小将就是刘整的儿子怒火中烧,当军数其贼父卖国求荣的罪行,话到一半刘垓恼羞成怒,举刀直奔王世昌。两军混战在一起,刘垓年轻越战越勇,加上拜颜从侧面杀出,宋军渐渐支持不住,不一会儿就阵脚大乱,王世昌只好领兵往回撤退,王世昌的出击没有收到任何效果。元军追杀一阵怕中埋伏鸣金收兵。此战刘垓、拜延部不仅俘获了一些宋兵,在经过的一些乡村院落,还抓了一些来不及躲藏的民夫和牵走了不少牲畜耕牛。二人将这支军马迁移屯戍暗溪寨(距神臂城十五里长江边的大暗溪)。

神臂城的外围被扫除了,元军对神臂城造成铁壁合围之势。王世昌在城里,不敢再轻易出战。他知道自己力量单薄,城中只剩大约一万人马,能够独当一面的战将也很少。有勇有谋的先坤鹏在这关键时刻突然患疾病,在元军到来之前已经被送到乡下养病去了,不久就因病逝去。临终时嘱其子先有贞:“吾观近日天道,宋祚殆不久矣。我先氏世受国恩,有死无二。蒙古乃君父仇,他日来主天下,汝等幸勿屈身事之,以玷祖先。”言终而卒。后来,先家的确数代为农,没有一个去应试当官,这是后话。先坤鹏的离去如同折了王世昌一只手臂,现在身边只有参谋幕府刘霖可以独当一面,经常与刘霖在一起商量对策。王世昌将希望寄托在60里外的钓鱼城上,他对刘霖道:“敌兵已到城下,神臂城看来难保,别无它法,只有拜托刘将军冒死出城到钓鱼城搬兵。”“好吧,王将军要固守城池,我搬不来钓鱼城的救兵誓不生还”,大有“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之势。刘霖与王世昌含泪告别,这是刘霖在两年内第二次前往钓鱼城去搬救兵,半夜刘霖化装成逃难的百姓从暗道出,往合州钓鱼城搬兵去了。

王世昌与部将刘雄、李都统(姓名不详)分别坚守在几道城门上,他又把城中百姓动员起来,开展军民联防。他把百姓召集起来对他们讲:“我王世昌去年从钓鱼城来到泸州时就已经发过誓:坚决与神臂城共存忘,绝不走刘整和梅应春后尘,宁可玉碎,不求瓦全。你们要逃命的可趁早离城,我不阻拦,要做大宋忠良的,不怕死的,就和我们一起守城吧。”经他慷慨激昂地动员,绝大部分百姓留下来共同抗元。

经过王世昌的重新组织,城中军民并没有因为形势的险恶而丧失斗志,全城军民齐心协力,分工协作,战斗人员,后勤人员,医护人员有条不紊各自运转,抵抗住了元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留在城内参加泸州保卫战的宋军,有许多是从钓鱼城分兵过来的,他们当中的一些人还参加过开庆元年的钓鱼城之战,有着较强的军事素质和信心,在战斗中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当面临最困难的时候,回忆当年钓鱼城之战的故事就是鼓舞士气最好的精神力量。

元军围攻了几个月的神臂城仍然不能拿下,但又不甘心撤离。现在,四川只剩下钓鱼城、神臂城和重庆了。他们在钓鱼城是多次受过重创的,连他们的皇帝蒙哥汗都战死在那里。去年打了半年的重庆也折羽而归,如今又碰上泸州这块啃不动的骨头,要知道在神臂城下已经汇聚了西川军的全部精锐,还有部分东川军的加入,这里是蒙宋之战最后的突破口,他们耐着性子也要啃掉这块骨头。元军见硬攻不见效,只好采取持久战,死死的围住神臂城,要让城内的军民慢慢的饿死在里面。

再说刘霖经过千辛万苦到了钓鱼城内,他向张珏讲诉了神臂城危在旦夕的情况。张珏明白事关重大,如果泸州不保重庆、合州将陷入困境。虽然重庆、合州的兵力也不足,他还是派出史训忠、赵安等将领与刘霖一道率兵去救泸州。这支援军在离神臂城还有三十华里时,遭到了早有准备的元军的拦截,为首的大将就是拜延。元军利用有利地形以逸待劳,全国的胜利让他们信心倍增,失去屏障保护的宋军根本不是元军的对手,双方一接触宋军就败退。史训忠、赵安等不愿无功而返,以后又组织了多次冲杀,始终被挡在离泸州几十里的地方。几天撕杀后,宋军损伤过半。史训忠眼看这点人马就要被元军消灭在荒山野谷中,只好决定带残部返回。刘霖想到泸州百姓,建议绕道去神臂城,但元军密切监视宋军动态,从重庆和钓鱼城组织的援助泸州的宋军始终不能冲过元军防线。史训忠只好无奈地对刘霖道:“元军戒备深严,我军难突破防线,就算我们另寻路靠近泸州,我们这点力量也是杯水车薪,难灭大火。”赵安也害怕救援不成反遭毁灭同意返回向张珏报告。刘霖见此状况只能仰天长叹,他面向泸州跪下连磕三个头,他没有跟随史训忠、赵安他们返回,他要独自回到泸州城去与元军战斗到底……(四)

再说王世昌在东门城上望穿秋水也不见援兵影子,他心如火燎,城内的状况一天不如一天。他不相信聪敏善断的刘霖到不了钓鱼城,也不相信张珏不发救兵。他猜测,要么钓鱼城也在吃紧,要么救兵无法冲破敌军的防线。他希望能看到一点狼烟,哪怕是有一点机会他都会带着士兵冲出去与元兵决一死战。可是看到的只有火辣辣的太阳和蓝天上纹丝不动的白云。“大人,您还没吃饭呢。”一个士兵给他端来一碗稀饭,那稀饭如清水一般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他知道城中的粮食已经不多了,他早已经下了命令每天只吃两餐,而且两餐都只能吃稀饭。即使这样安排,城中的粮食也只能维持一个月,这是让他感到最毛骨悚然的问题。

哪些元军天天在城外轮番叫战,特别是家属被困在神臂城里的刘思敬和降将赵金、吴大才、袁禹绳为首的骂得最为起劲。王世昌知道这是敌人的激将法,以目前的敌我态势,一出城无疑等于自杀,无论敌人怎样挑衅都忍住不发。王世昌也想到过从暗道突围,但在城上看得很清楚,暗道的出口处全是元军营帐,元军的围困绵绵不绝,一出城难免会被敌人发现,失去保护的宋军完全是自投罗网。

但敌人成天的叫嚣也令人烦恼,李都统献计道:“刘思敬和那几个叛将的婆娘儿女在我们手里,我们将他们吊在城楼上,如果他们还不撤兵,我们就把他们一刀一刀地剐下来煮来吃了,反正我们都没有吃的了。”

王世昌道:“他们绝不会为几个女人撤军的,到人相食那天,你再去吃他们的肉吧”。

夏天过去,秋风渐凉,城中完全断粮了。军民们开始在城脚边、院落里把野草、树皮弄来吃了,有些人饿得没办法,把地上的泥土都往嘴里塞,偶尔抓住一只老鼠、青蛙更是人们的上品佳肴。《宋史》《张珏传》中说神臂城“食尽,人相食”,这是夸张还是确有其事不得而知,但城中没有粮食了是千真万确的,在现代最困难时期都出现过“人相食”的情况,何况是那个特殊的时代。

即便到了这样的状况,城中的军民仍然不放弃抵抗,面对城外元军不断的劝降,神臂城的军民用一支支利箭给予了回答,他们坚信大宋的援军一定会到来。

城外的元军已经失去耐心,他们估计城内已经断粮了。元军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宋军限期投降,如再不投降,要“约日进攻”,可是城中军民的回答与过去一样,誓死不投降!到了这年的11月,元军重新发起了对神臂城的进攻,神臂城最后的日子到了。

东门和西南面的神臂门的是元军进攻的重点,守城的宋军饿着肚子参战,箭射完了就用擂木滚石,擂木滚石打完了,就把房上的瓦片砖头取下向云梯上进攻的元军扔去,战斗异常残酷。进攻神臂门担任主攻指挥的元军将领叫石抹不老,他的父亲石抹按只是契丹人,十年前就在马湖江与叙州军、泸州军作过战,战功卓著,病死后他的儿子按规定代领其军。刚刚接替父亲的石抹不老就在攻打嘉定的战斗中立了大功,这次在神臂城的战斗中,他还想着要立大功。那天下午元军发动全线进攻,石抹不老一手持盾牌一手持大刀搭云梯冲在最前面,他后面的敢死队也随后跟上。他顶住城上砸下的飞石,终于冲上了城楼,见宋兵就砍,一人“斩首五十级”,宋守城士兵奋勇顽强抵抗,才把其他上城的士兵杀退,留下石抹不老孤身一人也不敢恋战,退到云梯边纵身向下一跳,踩着云梯再来一个连环跳,坠落于地未伤毫毛,宋军见状大骇。

白天的进攻没有成功,元军在晚上又连续发动攻击。攻打东门的元军轮番开展夜战,城边的篝火把神臂城照得如白昼,城墙上如血一般火红。攻城指挥就是刘思进,他发誓要在今晚攻进城去救出自己的老婆。饿着肚子激战了一天的宋军再也无力防守了,城墙上只剩下稀稀拉拉的几个宋军还在坚持。黎明时分,东门城破,元军打开城门,在这里攻打了近一年的元军蜂拥而入,与城中的宋军民展开了激烈的巷战。不知谁放起一把火,满城都笼罩在火海与浓烟中。

就在东门被攻下的同时,石抹不老指挥的攻城元军在箭矢掩护下,率领元军“蚁附以登”,终于攻下神臂门城门。城门被打开后,水军头目张万家奴引本部水军城门蜂拥而入,将在城门口坚持抵抗的二百多名守城士兵全部杀死。

天刚刚亮,另一支由秃满答儿率领的元军也突破了宋军在南门外的水上防线(相当于一段护城河)杀入城内。整个神臂城除西门因地势太险要元军未突破外,其余三座城门均被元军拿下,神臂城已经全面失守。

王世昌、刘雄、李都统看见元军破城就率部逐街逐巷与元军厮杀,不多一会刘雄战死,李都统(经查证,李都统名叫李从)受伤被俘,后来投降元军。

王世昌身边仍然在抵抗的宋军越来越少,此时天已经大亮,元军中有人认出了安抚使王世昌,元兵想立功蜂拥而至向他围来,还不住地呐喊:“活捉王世昌!”。王世昌带着残兵败将力图向东门杀出,但终因势单力竭全部战死在东门附近。最后时刻,眼看突围无望的王世昌拔出宝剑自尽。

呐喊撕杀声停止了,鼓角号鸣远去了,狼烟在化作焦土的神臂城上空渐渐飘散,唯有英雄的鲜血还在流淌,她将化作长江水涛声依旧,奔流不息……

从1243年余玠命知州曹致大开始筑神臂城到1277年王世昌遇难,神臂城存在了三十四年,神臂城的守城主将刘整和梅应春分别投降蒙古人,唯有王世昌成为英雄。

元军占领神臂城后,这里已经是残垣断壁根本不值得恢复了,两个月后元朝任命原泸州降臣赵金为泸州安抚使,泸州迁回旧址(现泸州市区)

如今,在神臂城西门外的绝壁石崖上,还有两尊雕像,一幅是“刘整降元”刘整象一小儿跪在忽必烈前;另一幅是“许彪孙托孤”。这两幅石雕应是元朝时泸州艺人所作,人们用最隐蔽的方式寄托对英雄的哀思和对叛徒的蔑视。为了避免统治者追究,民间上就讹传为刻的是“孙孙打婆,改州换县”这样使得这一文物保存下来。

元军集全川之主力,用了近一年的时间来打泸州。泸州之战的壮烈,并不亚于蒙宋之战中任何一个城市,在南宋已经分崩离析以后,神臂城的英勇抗战,其精神尤其可贵。但我们今天读蒙宋史的时候,人们却少有提及,这是对王世昌所领导的泸州抗战的不公。本文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记述泸州神臂城之战,是要希望人们记住泸州,记住王世昌。(五)

还是有人不忘当年的英雄们,为了寻找神臂城而专门前往,下面是他们的记述——今天我和朋友去了位于泸州市东30公里合江县焦滩乡老泸村的神臂岩,上面砌有一个规则条石的大土堆,当地村民谓之万人坟。我和朋友走了上去,没有看见什么,我就询问过路的人,他们说这里以前有个较场。什么是较场呢?好像是中国古代点兵操武的地方。现在在万人坟的顶上村民种上了红芍,我们也看不出什么稀奇,于是顺着山路上去了。走上山顶已经是中午了,我们也不知道饿就继续走,约走了二十分钟,我们走到了泸州市政府为了搞旅游开发修的仿古城墙,长度约有几百米,宽两米,用条石彻成的。走到此城墙的末段,突然没有了路,城墙已经被人破坏,地上脚下全是乱石堆,要扶着边上才能走下去。走下城墙看到高大的石拱门,有一条小道从长江边通上来。我们休息了一会儿继续前进,看前面没有了城墙,我们便往山下走。问一老农,蛇盘乌龟在哪里?“在山腰,一人家屋前”,老农回答。我们又走了半小时,听见一阵阵犬吠,在香蕉树下,蛇盘乌龟显示在我们面前。“蛇盘龟”其实是一块天然巨石雕凿而成一巨大石龟,上盘一巨蛇,蛇长数丈,石龟方圆一丈许,翘首望江,蛇头盘于龟背,下唇已缺损。由于年代久远,蛇盘龟已经严重风化腐蚀了,看不清非常模糊。离蛇盘龟不远,便是玄天观,传是玄天真人修行所在,香火旺盛时,有大小菩萨千余尊,今观已不复存在,仅仅原址上有一小庙,内有泥胎数尊,里面低矮潮湿,破败不堪。到此由于我们不认识路,我们只找到了蛇盘龟,万人坟,新城墙,和城门一道,时间也不允许我们再逗留,于是我们下了山去乘三点的船,我们带着疲狈和失落离开了传说中的老泸州神臂城……

神臂城失陷的当天晚上,合江人民趁黑冒死偷运回王世昌的遗体葬于佛荫侧肖沟。南宋丞相文天祥在得知神臂城失陷后在狱中写了《泸州大将》诗凭吊:“西南失大将,带甲满天地。高人忧祸胎,感叹复唏嘘!”

1958年,肖沟建水库,王世昌墓已淹没在库区之中。水库面积380多亩,形成壮观的湖面。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佛荫镇开发旅游,改肖沟水库为将军湖。

在泸州失陷前,全川的形势已经进一步恶化。元东川军元帅张德润于7月攻破涪州,擒安抚程聪,10月万州被攻破,守将上官夔被杀。12月,梁山军袁世安以城降,咸淳府(今忠县)也被杨成安攻破,元军下一个目标就是重庆了。1278年元月,元各路大军汇集重庆,重庆之战再次打响。

此时两军的态势已经和一年前发生了很大改变,元军辖胜利之势勇气倍增,宋军接连丢城折将失望的情绪在不断蔓延,而且重庆已经是一座没有援助的孤城。

元军东川军和西川军为了重庆又合在一起,两军的相互配合是攻打重庆的关键,这次,忽必烈将攻打重庆的指挥权给了西川府的的不花。西川军是忽必烈的嫡系,东川军主要是原来蒙哥汗在四川留下的势力,忽必烈由于在篡夺蒙哥汗权力的过程中心中有鬼,对哥哥留下的这支势力一直怀有戒备之心。由于这两支部队的历史渊源,常常发生相互诋毁和不信任使战机延误。去年由西川军负责控制的泸州被张珏派兵夺回,造成西川军人心惶惶,西川行院副使忽敦不得不向朝廷报告:“所部军士久围重庆,逃亡者众,乞益军一万”。他希望增加一万军队哪里可能,江南战场正处于关键时期,这分明是找撤军的托词。西川行院还没有等到朝廷的回答,根本不给东川军打招呼已经全数人马回师向西,放弃重庆挥戈杀向泸州神臂城。东川行院得知西川行院撤了兵,也不愿单独围攻重庆,为了自己保存实力也迅速撤退,让眼看到手的重庆又还给了宋军。一年后,西川军解决了泸州,东川军解决了涪州、万州,两支军队又汇集到重庆城下,他们只好将双方的矛盾暂时收起来共同商讨破城之策。

经过两军会商,东川行院军汪良臣负责进攻重庆东、南两面,主要从陆路发动进攻。西川行枢密院不花率主力屯驻城西佛图关,另遣三军“一军驻城南,一军驻朱坪,一军驻江上”,主要负责从水路的进攻。

川西军副使李德辉向元军建议招降住守重庆的宋军,他认为宋军主将张珏为当时形势所迫,再许以高官就会主动放弃抵抗交出重庆城。元军的进攻部署还没有全部到位,同意了李德辉的建议。李德辉亲自对张珏书写了一份劝降书,派泸州降将原王世昌手下都统李从前往城内送降书。李德辉派出李从的另外一个目的是希望他去向张珏讲清楚泸州失陷的情况,以此增加张珏的心理压力。

招降书的大意是:你作为宋臣子,亲不如赵氏子孙,合州之地不过是宋之天下。现赵氏王朝已拱手将这天下奉送给大元了,你还在凭借穷山抵抗,而且以为自己尽忠职守,不也是太糊涂了吗?当然招降书还对张珏作了许多承诺……

李德辉之言其实也不无道理,只是各自的人生信仰不同就谋不到同一条路上。张珏阅书后一笑了之,断然拒绝了元军的招降。张珏不投降的理由其实很简单只有两个字;一就是一个“忠”字,另一个源于二十几年对元军作战的信心。这二十几年来,张珏这位蜀中虎将参加或者亲自指挥的战斗数十次,胜多败少,眼下重庆城外这些元军,许多都是自己的手下败将。向这些手下败将投降,这是另外一个字“辱”。眼下的形势张珏并不是没有看透,正是因为看透彻了才选择坚持抵抗,军人的职责就是血洒疆场。(六)

看见城外频繁调动的元军,张珏想利用元军立足未稳主动出击,打他一个措手不及。由于重庆三面环水,仅东南面是陆地相连,重庆城内宋军的水军力量太薄弱,要打只能从陆路出击。张珏派总管李义向广阳(今重庆东郊)一个元军的营地发动夜袭,在一个寒冷的夜晚,几百名宋军在在李义的安排下出城劫营,刚刚出城几百米,原来元军早已经有所防备,一支快骑突然出现在宋军的背后,截断了回城的后路。由于重庆是山城,城外有不少利于隐蔽的小山坡,这支元军就利用夜色掩护悄悄隐藏在一个小山凹下,看见宋军出击迅速杀出。宋军看见自己的背后突然出现一支元军大惊,立马往回杀来。这支元军也就几十人,在宋军的攻击下渐渐不能支持,能抵抗的人数越来越少,但是远处大批的元军闻讯已经杀过来。宋军一边和断自己后路的元军厮杀,一边大叫城上的宋军赶快开城门。黑夜中,守城的宋军看不清楚哪些是元军哪些是宋军,不敢开门放人进来,如果剩乱元军攻进城来,那可不得了。当大批元军赶到时,这几百名宋军只好拼死一搏、奋力抵抗,不一会便死伤过半,走投无路的剩余宋军只好向元军投降,无一人逃回。

天亮后,张珏在城楼上看见自己士兵被元军屠杀后留下的惨状悲痛万分,以后再也没有组织兵力在夜晚进行出击。看见城内军民的悲观气氛,张珏认为这样和元军耗下去也不是一个出路,决定要出城和元军决战,以一场胜利来鼓舞士气。

2月的一天,雨夹着雪接连下了好几天终于停下来,城内城外还是泥泞一片。天阴沉沉的,从江面上刮起阵阵寒风让大地失去了生机。城内薰风门前却是人头涌动,几千名宋军怀着一种激动的心情正在做出击前的最后准备,大家下定决心要狠狠打击这些猖狂的元军。队伍中一些士兵不知道是寒冷还是紧张有些哆嗦,但是队伍井然有序,斗志昂扬。一位宋军将领的令旗一挥,薰风门被徐徐打开,张珏领着一队骑兵率先冲出城外,其余的兵士或骑或步紧跟着也向城外冲去。

这是张珏精心布置的一次战斗。这些天元将也速答儿领几百名元军冒雨天天来薰风门挑战,张珏决定要灭一灭这些元军的威风。按照事先的布置,张珏亲自带精兵应战在薰风门前的元军,抓住机会消灭这一股元军。张珏料定元军会诈败,然后在宋军出击的路上实行攻击以断后路,因此张珏命张万领兵二千随张珏出城后在左路设防,命赵安也领兵二千出城后在右路设防,对意图攻击宋军后路的元军实行打击,另在薰风门口组织接应和突击的部队以作后备。

张珏亲自率领的突击部队也只有几百人,也速答儿看见张珏出城应战,果然虚晃一枪就败退。元军且战且走,张珏将计就计向着也速答儿穷追不舍,不一会就到追到了二里路外的扶桑坝(今重庆东)。

这时,张珏的身后传来元军进攻的呐喊声,张珏急忙回头向薰风门退去。也速答儿见张珏要跑,赶忙回军向张珏杀来。张珏心中暗喜,忍住马步看见也速答儿已近,回头挥刀向他杀去,也速答儿根本不料张珏会杀回马枪,慌忙举枪与张珏杀在一起,几个回合下来双方都没有占到好处,两军在扶桑坝大战起来。张珏这时已经是年过四十的人,从出击到杀回马枪已经消耗了不少的体力,逐渐感到有点力不从心。也速答儿在与张珏过招中,要不是躲闪得快,几次差点被斩杀于马下,心中已经胆怯。张珏看见机会,立马向前挥刀一击,也速答儿慌忙后退。趁这一短暂的机会,张珏回马退军,在也速答儿犹豫之中,张珏连人带马已经走好远,也速答儿害怕张珏再有计谋不敢追击。

元宋两军真正的战场是在薰风门两边展开的。右路军在赵安的指挥下刚好在小山坡上布置得当,大队元军已经杀过来。为首的一位汉人元将口中大呼小叫的冲在前面十分张狂,赵安命令弓箭手全部瞄准这位元将射击,一阵密集的箭矢向着这位元将飞去,只见他挥刀将飞箭纷纷挡在身前落下,身上穿着的铠甲还承受了几只没有挡住的箭,但是仍然看见这位元将身中四箭从马上落下来。元军的进攻因为主帅落马而停下来,赵安见状命令士兵出击向元军发起冲锋。元军拼死抵抗宋军的进攻,护住他们受伤的主帅往后退,后队更多的元军也向宋军冲击过来,两军混战在一起。

薰风门左队由张万指挥的宋军还没有布置好,元军就杀上来了。这里是一个长缓坡,元军迅速占领了高地处于有利地形,几位元军将领一起向宋军杀过来,势头很猛,一开战宋军就处于下风。张万指挥宋军奋力厮杀却不能抵挡住元军的前进,眼看左路的宋军就要崩溃,这时正好张珏带着从前面杀回来的突击队赶到,立即挥马向元军杀去,将元军的进攻给打退。

张珏看见城外越来越多涌来的元军,知道失去屏障保护的宋军不会占到便宜,只好命令传令兵鸣号收兵,宋军听见撤退的号令,慌忙向薰风门退来,引起宋军的混乱。张珏在城门口亲自指挥拼杀,才将大部分宋军撤退到城内,一些受伤落队的宋军被元军俘获。

这一战双方都没有占到便宜,后来得知那位中箭落马的元军将领就是元东川军主帅汪良臣,所幸身中的四箭都不在要害,汪良臣静养一个月后就康复了,让这个鹰犬躲过一劫。

虽然在战场上双方打了一个平手,但是对于能够得到源源不断补充的元军来说就是一场胜仗,对于城内没有补充来源的宋军只能算失败。经过这一战之后,张珏就紧闭城门不再主动对元军发起攻击,只依靠坚固的城墙来对抗元军。(七)

战事的紧张让张珏亲自上前线与敌人面对面的拼杀,已经好多年没有像今天这样与敌将亲自过招了。张珏在收兵处理完军务回到家已经天黑,带着一身疲惫刚刚走到家门口,16岁的儿子立在门口迎接父亲归来。儿子的问候声张珏似乎没有听见,他径直走到堂屋的太师椅上座下,陷入久久的沉思。

儿子过来把堂屋的灯给撑亮,又端来一盆火炉放在父亲脚下,不一会寒冷的堂屋已经暖洋洋。二夫人苗花儿端着一碗鸡汤过来放在张珏的案几上,看见夫君连身上的铠甲也没有脱下,帮忙把铠甲给脱下来,拿来一件披风给张珏披上。

18年前的那个苗花儿已经是近四十岁的妇人,岁月的流失并没有让苗花儿的风韵不在,她仍然是那么美丽,眉宇间的那股英气还是那么显眼,她用温柔的眼睛看着张珏,然后端起放在案几上的鸡汤对张珏说:“这是家里最后的那只母鸡,趁热把它喝了吧”。

张珏却低声对苗花儿说道:“拿酒来”!“好,我今天陪你好好喝几杯,你先把鸡汤喝了,我去拿酒”,苗花儿说着转身离开。

男人在外面是英雄,但是谁知道男人内心的脆弱?重庆被围,这已经不是过去在钓鱼城的形势,那时城外有寄托,城内有信心,现在的重庆什么也没有。官兵的寄托和信心只依靠张珏去给他们建立,在官兵面前信心十足的张珏,只有回到家才能在苗花儿面前暴露他心中的苦痛。

苗花儿把酒拿来,再添了几个小菜与张珏对饮。她对自己的夫君是信任的,她不用去问今天城外战事如何,看见张珏的情绪已经知道个大概。两杯酒下肚身子还没有暖和,门外传来赵安的声音。

一阵寒气随着赵安涌进房内,赵安向张珏报告说:在太平门上守卫的士兵抓住两位企图趁黑夜从城墙上翻越逃跑的人,从他们的身上收出城内宋军的布防图,经审问此两人是“泰和”茶庄赵老爷手下的伙计,两名伙计供认,他们是按照赵老爷的吩咐出城向元军送情报的,赵安来请示张珏如何处置。

张珏听见这个情况感到很吃惊,他很了解这个赵老爷。赵老爷过去依靠朝廷做茶叶生意赚了许多钱,这几年四川战事一直紧张,赵老爷的生意一落千丈,但仍然是重庆的大户人家。由于赵老爷平时面善乐意施助,在重庆这个地方口碑很好,在重庆是有名望的绅士,赵安也感到棘手所以来向张珏报告。

苗花儿向张珏说了一个情况,两年前,赵老爷的儿子在从江南回四川的长江上被元军俘获,从此下落不明。赵老爷的儿媳妇和苗花儿同在重庆“后援会”做事,一次苗花儿向这位媳妇问到赵老爷儿子的事情,她支支吾吾的没有说出个所以然,苗花儿判断,赵老爷向元军送情报,一定是他儿子被元军俘获的原因。

张珏沉思一会后对赵安说道:“现在是非常时期,任何元军的奸细都要受到严惩,这个赵老爷也不能例外。你今天回去再仔细审问那两个伙计,看他们还有没有其他什么背景,要把这两个人被抓的消息严密封锁,如果情况属实,明天再对赵老爷采取行动”。

张珏接着说道:“如果确实是赵老爷指使的,就把这个人投入大狱,没收他的全部家产”。赵安领命而去。

重庆被围前后,许多不好的消息从四面八方传来,重庆城内部分民众已经发生动摇。但是这次是威望极高的常胜将军张珏亲自领导他们来守城,加上一年前重庆被围困半年后还是取得胜利,动摇和怀疑仅仅隐藏在一部分人的心中,大部分军民仍然有着高昂的斗志。张珏就是他们坚持抵抗的精神依托,张珏就是他们心中的“神”。因此,要鼓舞大家的斗志,要增强大家的信心,每天有许多事情要做,这让张珏感觉好累。今天出城作战已经够累的了,晚上赵安又带来一个让他心累的消息,如果明天赵老爷真的被抓,连赵老爷这么好的人都能够成为蒙古人的奸细,张珏知道这对重庆民众的心理又会增加一种阴霾。每次和苗花儿对饮都能够消除张珏心中的累,这天晚上,张珏喝了许多酒仍然感觉很烦恼。

苗花儿拿出她很久没有弹过的琴,又唱起他们18年前在钓鱼城定情时的那首歌曲“夜风习习,苍穹迢迢,飞星摘月。亭台隐隐,泪花闪闪,云不再飘。千纸万笺,写不尽如许痴念;倾此夙愿,心曲悠悠待君归。你有否听到,我如此深情的低唤?无数个独对长灯壁影的深夜,你的举手投足总会印在窗前墙上,唤起所有尘封的柔情,伴我抵挡寒风冷雨的侵袭。多少个不眠的愁夜,我独呤自唱,在曲里词里,唱漫天飞雪,唱柔情绻绻,一声一调,都为你而来。”夜已经很深了,张珏和苗花儿尽情的放松在那个夜晚……(八)

渡过两个月不平静的时光后,元军在坚固的重庆城下毫无进展,元军统帅不花想尽快有所突破,要不惜一切代价拿下重庆。4月底,他亲率元军主力由佛图关推进到堡子头(今枇杷山)一带,与重庆城隔山相望,并命令各路元军“大造梯冲”,加紧攻城。从4月到7月,隔三差五的要么重点突击一门,要么全面开花从所有的方位攻城,给重庆的宋军不间断的施加压力。元将石抹不老负责指挥重兵昼夜不停的围攻太平门,汪良臣负责围攻镇西门。元军无论攻击多么凶猛,均被宋军顽强抵抗,使元军的企图不能得逞,在城墙下、城门前留下累累尸骨,但是宋军的伤亡也很惨重。

钓鱼城最重要的护国门

与此同时,元军也从水路加紧进攻,在数次的战斗中,宋军嘉陵江中的战船被塔海帖木儿部击破,重庆张珏的水军被消灭殆尽,重庆的形势一天不如一天。双方从攻城初期的势均力敌变成重庆宋军的势单力薄。所有守城部队最害怕的粮食也出现问题,随着城中粮食逐渐耗尽,城内部分将士产生动摇。

7、8月份的重庆天气酷热,元军暂时减少了对重庆的进攻。虽然战事不多,城内宋军的减员却仍然不能停止,张珏和部将苦思却不能破除这种困境。都统赵安忍耐不住,向张珏请战:“与其在城内被困死,不如出城和元军拼杀,求个鱼死网破”。

张珏苦于无其他办法只好同意赵安出城挑战。9月初的一天下午,赵安领500宋军出镇西门向元军发动自杀式进攻,在夕阳残血的映照下,500勇士忍着饥饿,抱着必死的信念向元军发起攻击。已经在帐篷里躲避酷暑两个月的元军看见这么一群宋军不顾死活的要来较量,兴奋的像猎人扑向猎物一样的向着宋军冲去,数千名元军从四面八方团团围住这几百宋军进行绞杀。壮烈的战斗在镇西门外的一个小山坡边进行着,张珏在城门上远远的望着自己的士兵一个个倒下。元将也速答儿如入无人之境,三次杀进宋军阵营冲杀,死在他刀下的宋军无数。悲愤的赵安骑马左冲右突,身边的宋军却越来越少,自己也负伤血流如注,只能自己奋勇杀出一条血路向城内退去。元军抵挡不住这位不要命宋将的拼杀,只能眼睁睁看着赵安一人退入城内,留下的宋军不一会就被元军消灭干净,镇西门外的那个小山坡已经被勇士们的鲜血染红。

无论城内情况怎样,张珏每天都准时来到帅王府公干,处理千头万绪的军政事务。在11月初冬的这天早上,张珏刚刚进入堂中还没有座下,赵安一个人蓬头垢面的来到府上,眼睛充满血丝,看得出这位爱将昨天晚上又是一宿未眠,张珏心痛的急忙叫人给送上茶水。

赵安却怀着一种奇怪的表情叫张珏身边的人退下,平时赵安可不敢对张珏的手下指手画脚的,张珏看见赵安异样紧张的表情没有说话,只是装着若无其事的座在椅上看着赵安。

赵安看见身边无人,却发呆的站在那里说不出话,堂内的气氛一下感觉很尴尬。张珏哈哈大笑一声对赵安说道:“座、座、座,座下来说,有什么想法给大哥说说,你我两兄弟不要这么客气”。张珏已经感觉到赵安今天情绪的不同,就鼓励赵安把心中的话倒出来。“大哥,我们投降吧!”

赵安鼓足了勇气终于把自己要说的话说出来了,他不用再说什么理由,对于重庆目前的状况,赵安知道张珏比自己更清楚。说完这一句话后,赵安刚才那种颓废的表情没有了,长期睡眠不足又营养不良苍白的脸上泛起一阵红光。他知道这一句话对自己对张珏是一种什么样的痛苦,但这又是一种希望。多少年来和张珏一起拼死拼杀换来这样的结果,他认为对得起自己,对得起百姓,也对得起朝廷。因此,当真正做出“投降”决定时,赵安已经没有了那种内疚,只感觉到一种解脱,一种忐忑不安的心情让自己紧张又激动,他拿不准张珏是不是同意他的决定,他要让自己对自己的决定充满信心,他怀着一种莫名的兴奋座在凳子上挺直了腰望着张珏。

张珏已经感觉到赵安要对自己说什么,但是当“投降”两个字真正从赵安口中说出来的时候,张珏仍然感觉到一种愤怒。他站起来走到赵安身前怒目看着自己的这位爱将,又一言不发的走回自己的椅子上座下来。张珏看着直直望着自己的赵安,突然感觉有一种愧疚,自己手下的这些兄弟,这么多年跟着自己打打杀杀,自己却没有能够给他们带来什么,不少的兄弟已经血染疆场。但是让张珏更感到痛心的是自己最信任的爱将居然也想要投降,两个月前,赵安还亲自杀死了几个动摇军心鼓动投降的士兵,现在连赵安也想要投降了,张珏座在椅子上突然感觉一阵眩晕,他控制自己的感情,努力站起来用手指着赵安说道:“你给我听好了,我张珏从生下来起,就从来没有半点投降的心思,以后也永远不会有。今后你再给我说投降两个字,别怪我大哥无情”,说完向赵安挥了挥手让他离开。

赵安听见张珏这样说,身子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一下子变成刚来时的那种颓废,从凳子上慢慢站起来退出大堂。

张珏也知道重庆的日子不多了,他把自己的家人全部搬的帅王府居住,加强了帅王府一带的防卫。每天和疲惫的守城宋军转战于各个元军攻击的要点,在城墙上亲自挥刀舞剑拉弓杀敌,给坚持抗战的士兵们以信心。他在各个场合告诫守城的军民,张珏要与重庆共存亡,重庆在张珏在,重庆不在张珏不在,使坚苦抗战的重庆军民得到鼓舞。

进入12月,重庆的状况已经更艰苦了,城中的粮食已经彻底断绝,元军的进攻有增无减,一天夜晚,都统赵安与帐下韩忠显开镇西门降元,元军从镇西门涌入城中,将张珏的帅府团团围住。

张珏得知镇西门破,欲取鸩酒想自杀。苗花儿发现张珏的举动,掏出长剑将鸩酒打碎,张珏自杀不成只得出府率亲兵与元军巷战。苗花儿叫出自己与张珏所生的儿子,叫他自己趁乱自谋生路逃生,然后叫出张珏的大夫人向着张珏与元军激战的方向冲去。

张珏领着亲兵与元军激战,进城元军不熟悉城内情况,加之天黑,张珏领着家人和一部分亲兵退守到江边并夺得小船一艘,元军随后也赶到与张珏的亲兵杀在一起。危机时刻,亲兵头领把张珏及家人架上小船,命令船公开船顺长江而下奔夔州而去。张珏死活不愿意离开,亲兵头领跪求张珏离开以保住恢复大宋之根,苗花儿也以图东山再起为由安慰张珏,混乱中船公已经撑竿开船将船行驶入江中。

眼看仍然在夜中苦战的重庆宋军,张珏只率得几个亲随及家人乘船顺流而去。船开不久,张珏为自己不能死于重庆而后悔,用手中长刀猛砍舱底想举家自沉,被船工和亲随夺去长刀扔入江中。张珏又想跳江自杀,被苗花儿所挽持不得死。第二天天亮时,张珏所乘船行至涪州被元水军万户帖木儿擒获,张珏被俘。

重庆的陷落,意味着南宋最后一个拥有置司级别的地方政府落入蒙古人之手,元军以对全城军民军屠杀殆尽完成了对南宋所有二级政权城市的占领。

张珏则被元军押解京师,在路过安西(今西安)赵老庵时,张珏过去的一名老友前来探望,这位老友对张珏说:“您为宋室尽一世,以报国家。今日行至此处,纵然能不死,活下去有什么意义呢?”张珏闻言颔首。待老友走后,趁元兵看守不备,张珏解下弓弦,自缢而死。此说法来至《宋史·张珏传》中的记载。这一说法从张珏在重庆沦陷时一再自杀的举动来看似乎没有疑点,但是《元史》、《昭忠录》、《万历合州志》等史料中虽然对张珏被俘后有不同的说法,却都找不到张珏自杀之说,更没有记载张珏投降。《宋史》中描述的张珏自杀过程也有很多疑点,一位重要的“战犯”在押解途中哪里会让人随便去探访?怎么能够有自杀的工具弓弦?我认为张珏在押解途中根本不会有自杀的机会,既然不是自杀又没有投降就只能是他杀。张珏是谁杀死的呢?研究史料应该是这样一个结果——张珏被俘以后誓死不屈,拒绝一切诱惑,正像忽必烈一再劝降文天祥的过程一样,达不到目的后就不得不杀之。《昭忠录》中记载是泸州神臂城被宋军收复后被杀的叛将梅应春之子梅国宾为报父仇在途中找机会杀死了张珏,本来梅国宾这位小人物是无权随便杀朝廷重犯张珏的,只是元军看张珏根本没有投降之意,只好假他人之手来除掉张珏罢了。

史家在论宋史时称宋亡有三杰,即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一直没有张珏的地位。其实张珏在南宋后期的作为并不亚于宋亡三杰,尤其克服困难,出奇制胜,坚忍不拔之精神难能可贵。只是张珏起于行伍,出于裨将,处于边陲,不如三杰名气而已,这对张珏是很不公正的。明代合州翰林邹智说:“向使无钓鱼城,则无蜀久矣,无蜀,则无江南久矣。宋之宗社,岂待崖山而后亡哉!”张珏之功确是关系南宋之全局。

文天祥在得知张珏之死甚感叹,作《悼制置使张珏》诗云:“气战万人将,独在天一隅。向使国不灭,功业竞何如?”

在重庆之战的后期,西川军主宰了对重庆的进攻,无所事事的元川东军部分主力就撤离重庆把合川钓鱼城给围困起来。钓鱼城是四川宋军最后的一个阵地,更是四川军民数十年抗元的一个精神堡垒。随着襄樊失守,东南陆沉,川西南嘉定、泸州沦陷,川东重庆告急,钓鱼城的军事形势就日益紧迫了。张珏任四川制置使前往重庆上任后,王立代张珏任安抚使兼知合州负责守卫钓鱼城。从全川各地逃避战火的灾民蜂拥而至,加上原来钓鱼城内的军民,城内一共居住了十多万的灾民,把钓鱼城给挤得满满的。王立对前来投奔的灾民与当年王坚的政策不同,王坚只是选择性的允许部分灾民进入城内,王立对要求进入钓鱼城避难的所有人都不拒绝。在四川抗元战争的后期,战乱使幸存下来的四川人已经不多了,有史料记载,在南宋末年的四川人口已经从战前的1500万减少到80余万人,除部分人口逃亡到邻近的贵州、云南以外,大部分是死于战乱和饥饿。仅仅一个钓鱼城就容纳了十七万人,这对逃难的灾民是一种庇护,但是对钓鱼城的坚持抗战是非常不利的。无论是泸州之战还是重庆之战,最后都是失败在弹尽粮绝上。要支撑一个十多万人口的堡垒和蒙古人打仗,王立在开始的时候就为自己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包袱,无论铜墙铁壁的钓鱼城有多么坚固,城内可以种植的土地只能供2千左右人食用一年,只一个粮食问题就会让钓鱼城在短时间内土崩瓦解。

东川行院围城之兵在重庆处处受到西川行院的节制,如今在钓鱼城下可以自己作主决定一切了,他们气势汹汹的成天在钓鱼城下向守城的宋军挑战,口口声声要夺下钓鱼城,屠杀全城军民为“宪宗”皇帝报仇。元军根据攻打泸州和重庆的经验,在围困钓鱼城时并不发动进攻,每天只派人在城墙前进行挑衅,打击城内军民的斗志,等待城内粮食殆尽时再采取进攻。

钓鱼城内的状况与20年前已经发生很大的改变,齐心协力共同抗元已经变成一种无奈的抵抗,与东川军多年的宿怨只有选择拼死抵抗一条路,投降是死,不投降总还可以求得暂时的自保。但是城内也混入一些不良之徒,其中还有不少元军的奸细,经常在人群中散布悲观情绪和投降言论,并得到不少人的附和,城内民众的情绪越来越混乱。面对这种状况,王立座立不安,为了安定人心,也为了让自己留一条后路,他不得不面对现实向全体军民发表讲话:“我深受国恩,城外是一群凶残的敌人,只有坚持抵抗才有我们的出路。我本人已经做好以死报国的准备,但是我不能只顾自己而置大家于不顾,因此我请求大家处变勿惊,不变不乱,只要我在一天,我保证大家不受到屠戮”。说到最后,他哽咽的落下几滴泪水,王立的一席话赢得了大多数守城军民的信赖,他们明明知道随时都会风云突变,血肉横飞,但是只有严守城防,静观以待。(十)

对全城军民暂时的镇定剂并不能镇定自己。深夜,冷月如钩,城上号角如泣如诉,围城元军在城下灯火通明,熊熊火光之处,像张着的巨大血盆之口,随时可以吞噬整个钓鱼城。王立在房间内绕了一圈又一圈,叛臣、降将、屠城、杀头,老弱妇幼的哭声,士兵的咒骂,敌人的咆哮……交织在王立的脑海里不能平息,使他困惑、彷徨。

熊耳夫人轻轻的从侧门出来,她关切的对王立说道:“你也太累了,去歇息了吧”。王立转过身来呆呆地望着她,像从来不认识她似的。熊耳夫人发现这是王立素来不曾有过的表情,在全城军民的生死关头,他心情的痛苦是必然的,以前常常看见开朗豪爽的王立今天像是变了一个人,白天的沉着冷静看来都是装出来的,现在的王立无依无靠,大宋已经不知在何方,大哥张珏被围困在重庆城自身难保,熊耳夫人似乎成了唯一的依靠和信赖。

这个熊耳夫人是何方人士需要向各位交代一下,前文中记述到,张珏派赵安、王立等与泸州义士刘霖在1276年6月收复西川军住守的泸州神臂城,杀守将熊耳、宋军叛将梅应春等人,俘元将眷属多人,泸州在失守一年后又重新回到宋军的手中。当王立带兵攻入熊耳住处时,熊耳听见动静刚刚起来,到门口迎面碰见杀进来的王立,王立看见一位蒙古军官衣冠不整的提刀往外冲,举刀就把惊魂不定的熊耳脑袋给砍下来。前面堂屋内传来女人的尖叫声,王立闻声往堂屋走去,在士兵手中的火把照耀下,看见一位美妇座在床上用被盖裹着身体在那里瑟瑟发抖。美妇看见一位将领进来,用一种哀求的眼光看着王立。一位士兵请示如何处置这位蒙古将领的老婆,王立挥手叫屋内的士兵全部退出去,点燃屋内的蜡烛,床上的美妇情绪逐渐安定下来。只见她从裹着的被盖中伸出一只手,理了理自己凌乱的头发。裹着身体的被盖滑落一角,美妇那雪白的手臂和酥胸暴露出来,让王立看得心猿意马,这样美丽的女人,他是舍不得杀掉的。为了打破屋内的紧张空气,王立询问这位美妇姓什么?美妇转动那大眼睛轻声柔柔的回答自己姓王,其夫牛乾原是宋军川西巫堰寨守将,蒙古军破寨时其夫战死,被蒙古将领熊耳霸占为妻。

这位熊耳夫人极其聪慧,在短暂的紧张之后,听见士兵呼叫的这位宋军将领姓王,脑子里立即想起前不久夫君熊耳给她讲述的破巫堰寨杀守将牛乾的事来,也把自己的姓氏改成王姓,眼不跳、心不慌的立即给王立编织了这么一个故事。

王立听见熊耳夫人的故事,更是心生怜惜,叫她起床穿好衣服,然后出门吩咐手下将这位夫人带往钓鱼城,自己领兵往泸州城内其余仍然在抵抗的元军杀去。

回到钓鱼城后,王立心中放不下这位熊耳夫人,每见她的佳容绝貌已经不能自持,再念及同是阵亡宋将家眷,把这位熊耳夫人当成座上宾来对待,甚至还想将熊耳夫人纳妾。为但儒家有训“同姓不得成婚”,就以兄妹之名义收留她在自己家中奉待自己的老母。不料,熊耳夫人与自己的糟糠之妻相处不好,待张珏前往重庆就职后,便将义妹安排在自己的帅王府内居住,让这位美妇成天陪伴在自己的身边。这一来二往的,王立为熊耳夫人的美丽所折服,也为这位义妹的智慧所折服,双方关系慢慢变得暧昧,到后来已经将熊耳夫人当美妾宠养在府中。

钓鱼城重新被围困后,王立以战事紧张为理由,干脆告别老婆从家里搬到帅王府居住,实际上成天和熊耳夫人厮守在一起。

这位熊耳夫人有何魅力让王立如此着迷?

这事还要再从头说起。川西军副使李德辉的母亲姓宗,熊耳夫人是李德辉舅父的女儿,他们之间是表兄妹关系。熊耳夫人比李德辉小十多岁,熊耳夫人在很小的时候就经常受到这位表哥的照顾,相互关系很好。李德辉自幼聪慧,学识渊博,受到忽必烈幕僚刘秉忠的青睐,就将这位小兄弟推荐进入忽必烈的幕府,成为王子忙哥刺的师傅。熊耳夫人长大一点后,有一个在蒙古朝廷很风光的表哥,就经常找机会进入王子府去拜会自己的表哥,也为自己的表哥送一些自己的手工活路,连表哥的鞋子都由这位表妹给承包了。

熊耳夫人从小长得乖巧美丽,跟着自己的表哥也学得知书达理,在王子府中受到大家的喜欢,连王子忙哥刺也喜欢这位汉人姑娘。后来由王子作媒将自己身边最信任的卫士熊耳介绍给她作丈夫,后来熊耳出王府单独带兵打仗,被赐为千户,成为泸州城的副将,却不料在泸州丢掉性命,让熊耳夫人年纪轻轻的成为寡妇。

熊耳夫人从小见多识广,现在成天面对杀夫仇人王立的纠缠,她完全能够应付自如。从王立在泸州进入她的房间开始,她就已经轻松的抓住了王立的心。可怜的王立这位在战场上呼风唤雨的战将,在失去所有的依靠以后,已经把这位义妹作为自己目前唯一的依靠和信赖就是这样来的。

熊耳夫人看见魂不守舍的王立,知道这是有求于她,每当王立拿不定主意时,都要向她请教,一年来已经是他的一种习惯,于是她装着不理解的样子不理他。

突然,王立在她面前双膝跪地,一双手紧紧抱住她的大腿,并把头贴在她的腰间,口中喃喃地哀求说:“你救救我吧,救救我吧”!熊耳夫人知道这不是他情欲的冲动,是痛苦中向自己的亲人求援,要求得到安慰。男人在脆弱的时候,要么一个人自己承受,要么向自己最亲近的人倾诉。于是她轻轻地抚摸着他的头发,抚摸着他多日不曾修理过的面腮,然后捧着他的脸,脉脉望着他说道:“你要我做什么呢?起来吧,这样可怜巴巴的样子让别人看见会笑话”。王立并没有拉动身子只是急切的说:“你答应我吧”。她实在磨不过他,不由嫣然一笑回答道:“就答应你吧,你起来呀”!他立刻站了起来,楼住她的腰肢,把脸偎在她的脸前,像两个初次拥抱的恋人那样急切,她也只好让他亲热一番。可是不久,她却感到心烦意乱,全身痉挛。每次和王立亲热时,她总是有这个感觉,她推开了他,伏在桌案上抽抽噎噎的哭起来。(十一)

她想起这两年来从泸州被俘上钓鱼城,他名义上以兄妹待她,实际上成为他的姘妇。虽然她也府顺承欢,形同鱼水,却并不是自己心甘情愿。尤其是丈夫熊耳的幽灵时常在她的身边,耳朵里经常听见他的声音:“你不能同杀死你丈夫的人苟合在一起”。她也试图拒绝和阻止王立对她的亲热,但每次都是那么无力。一位寡妇也渴望爱,她已经感受到王立对她的爱是出自真心,能够这样真情相爱让她无法拒绝。若离若合的这种关系反而让王立欲罢不能,使他们的关系蒙上一种诗情画意,成为相互生命的依靠。从另一方面来看,泸州被张珏重新收复以后,那些留在泸州城内的元军将领家眷后来没有一个活着出来,王立收留自己也是她的救命恩人。熊耳夫人两年来始终就是处于这样一种矛盾复杂的情感中,在又爱又恨中以身相许。

看见伏在桌上抽噎痛哭的熊耳夫人,王立有些不知所措,她常常表现出冷漠中的渴望他已经习惯,使他从来没有随心所欲的占有过她,这位女人今天在自己面前柔弱的啼哭反而让他唤起了一个男儿的气概。他用手轻轻拍着她的背说道:“算了,算了,我不需要你帮我什么忙了,你一个女人家,也不能帮我什么忙,快别哭了”。熊耳夫人进入钓鱼城后,今天还是第一次在他面前哭泣。

熊耳夫人抬起头擦干眼泪,似怨非怨地对王立说:“你既然跪着求我救你,我还非得帮你的忙,就看你能不能听我的”。“我不是真的要你帮我什么忙,只是……”王立有些不好意思把后面的话说出来。“你认为我不能为你做什么吗”?熊耳夫人停顿一下,站起来对他又说:“你知道我姓什么”?“你不是姓王吗,现在是我的妹子呀”。

熊耳夫人诡异的微笑一下说:“今天我就实话告诉你,我本不姓王,我姓宗,是安西王相的妹子”。

她的话王立大吃一惊,他相信这个时候熊耳夫人不会对他乱说,他不敢相信这个让自己魂不守舍的人竟然是李德辉的妹子,他感觉自己已经惊出一身冷汗,他突然感到有一种从未有过的羞辱和愤怒,但是他希望得到真相,他强忍住自己的情绪要熊耳夫人一一对他说清楚。

熊耳夫人看见了王立情绪的变化,她不为所动从容的对他说道:“我本来想把自己永远隐藏下去,但是我为了你,也为了钓鱼城的百姓,我豁出去了,把自己的一切原原本本的告诉你,等我说完后,要杀要剐随你便”。

接着,熊耳夫人向王立诉说了她和李德辉的关系和过去的一些事情。然后话题一转她又说道:“我是一个妇道人家,不懂国家大事。但是我自从到了钓鱼城,特别是和你亲近以后,知道了汉家人要维护咱汉家人,我很敬佩钓鱼城的抗元英雄,更痛恨元军对咱们汉人的杀戮,如果钓鱼城破,我同样不能幸免。但是现在我们在钓鱼城的抵抗已经没有多少意义,我看只有投降一条路可以走。对于东川军,他们残暴成性,反复无常,我们绝对不能向东川军投降,要投降也只能向西川军投降。过去常常听见表哥向我们讲他如何劝说王子放弃屠杀政策,以德得天下,虽然我不太懂这其中的道理,但是我知道我的表哥绝对不是一个乱杀戮的人”。

说着熊耳夫人用她的双手抓住王立的一只手说道:“你可以派人与李德辉联系,如果他能够保证全城军民不被受到杀戮,我们就向他投降,如果不能得到保证,我们就誓死抵抗,到那时,我会与你一起和这些元兵战斗在一起”。

听见熊耳夫人这样说,王立凝重的脸逐渐舒缓下来,今天白天夜晚发生的事情让他感受到无比的沉重,熊耳夫人的故事更让他不知所措,他狠狠的抛开熊耳夫人抓住自己的那双手,一言不发的冲出堂屋回家去了。

第二天已经到中午他才来到帅王府,他叫人通知手下李兴、张鸽来帅王府密商要事。虽然昨天晚上王立怒气冲冲的夺门而出,但是经过一夜的苦思,他还是无奈的同意熊耳夫人的意见,因此叫来手下人一起商量如何行事。他叫人去请熊耳夫人出来一同协商,不料,熊耳夫人却闭门不出,不领王立的情面,无论怎样呼唤熊耳夫人,她总是不露面,熊耳夫人肯定对昨天晚上王立摔手回家去抱老婆还在生气。李兴、张鸽看见这种状况不知究竟,王立当着手下的面也不好发作,心烦意乱的对两人布置任务,要两人各领6名兄弟分别前往成都西川府去走一趟,去干什么他也说不清楚。等了一会,李兴、张鸽看见王立还座在那里发呆,只好主动向王立拱手报告说:“我们前往成都刺探情报,一定完成任务,尽快赶回来”。手下把成都之行理解为刺探情报,王立觉得这很好,以便下一步相机行事,就挥挥手让他们离去。

李张二人走不同的路线,还没有到达成都就分别被元军俘获,李德辉得到消息叫人把李张等12人押往成都,并没有加害人于他们,而是专门为王立书写了一封劝降书要李张他们送给钓鱼城的王立。劝降书仍然是过去写给张珏的内容,只是情意更深,用词更切。

李德辉兄妹二人虽然多年没有见面,但是都在为王立做同样一件事:“劝降”。(十二)

李张二人在回钓鱼城的路上,得到消息重庆城已破,张珏下落不明。当他们将李德辉的书信和重庆城的消息一同带给王立时,王立在战与降的犹豫中似乎已经痛苦的作出决定,钓鱼城投降!

二战时英国演员游说西班牙统治者佛朗哥成功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10月6日报道,西班牙作家乔斯·雷·希梅纳捅出一个惊人消息——1943年二战激战正酣之际,时年50岁的英国演员莱斯利·霍华德(1893年4月3日~1943年6月1日)曾秘密会见西班牙独裁者佛朗哥,给他带去了英国首相丘吉尔的密信,想说服他保持中立,别让西班牙加入轴心国。

1.老情人牵线见到佛郎哥?

1939年,好莱坞经典电影《乱世佳人》让英国演员莱斯利·霍华德声名鹊起。就像电影女主角斯嘉丽一样,很多女影迷把他当成了自己心目中的“阿希礼”。此前霍华德曾因出演影片《伯克利广场》(1933年)和《红花侠》(1934年),两度获得奥斯卡奖提名。

然而,西班牙作家乔斯·雷·希梅纳近日透露,在霍华德明星光环的后面,隐藏着另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英国特工人员。希梅纳说,霍华德曾以好莱坞明星的身份作掩护,为英国“争取西班牙保持中立”立下大功。

希梅纳说,霍华德虽然是个名人,但要见到佛朗哥也绝非易事。这还多亏了他的情人、西班牙著名女影星肯奇塔·蒙特内格罗从中牵线搭桥。

肯奇塔·蒙特内格罗是西班牙当年炙手可热的电影明星。据希梅纳称,2007年,96岁高龄的蒙特内格罗在去世前不久曾接受他的采访,说出了一个大秘密。1931年,蒙特内格罗和霍华德在影片《不是冤家不聚头》中演对手戏,两人心生爱慕。但蒙特内格罗后来却嫁给了一名西班牙长枪党(一个法西斯主义政党)的高级干部,此人名叫里卡多·吉曼奈兹·阿尔瑙(Ricardo Gimenez-Arnau)。此人在佛朗哥政权里颇有影响,负责对外政策。

蒙特内格罗虽已嫁作他人妇,但仍与霍华德保持密切联系。据蒙特内格罗本人透露,依靠她丈夫在佛朗哥麾下任职的便利,霍华德最终才得以接触到这位西班牙的最高统治者。

除了旧情人的牵线,霍华德电影演员的身份也帮了大忙。据希梅纳称,佛朗哥本人很喜欢看电影,他高兴地接待了霍华德,两人谈得很投机,还问霍华德愿不愿意在一部西班牙电影中饰演哥伦布。在当时西班牙法西斯的统治下,霍华德这位好莱坞大明星的到来,还在马德里掀起了一阵波澜。由于霍华德希望背着英国驻西班牙大使单独会见佛朗哥,他拒绝了英国驻西班牙官员为他组织的各种活动,因此还得罪了他们。

希梅纳认为,正是由于霍华德的努力,才使佛朗哥放弃了追随希特勒、墨索里尼加入轴心国的念头,也使得西班牙没有卷入二战。希梅纳表示:“多谢他(霍华德),至少从理论上讲,西班牙在他的游说下最终置身二战之外。”

不过,希梅纳此说也遭到一些历史学者的质疑,一是蒙特内格罗的丈夫在1943年霍华德访问西班牙时已失宠,佛朗哥不太可能让他安排行程见霍华德;二是1943年5月,盟军在欧洲战场处于优势地位,如果丘吉尔给佛朗哥写密信,很可能谈战后安排之类的问题,而非要求西班牙中立。

2.真相随霍华德沉入海底

1943年6月1日上午,一架民用飞机从葡萄牙里斯本起飞,前往伦敦。完成了伊比利亚半岛之行的霍华德和他的经纪人阿尔弗雷德·钱豪斯,就在这架飞机里。

据美国历史频道网站(The History Channel,美国一个专门播放历史纪录片的电视频道)描述,当霍华德乘坐的飞机途经比斯开湾上空时,一声巨大的爆炸声打破了平静,飞机上下颠簸得很厉害,随即失去了控制。位于伦敦的地面指挥员接到了机组人员断断续续的求救信号,称飞机遭到德军袭击,但信号很快就断了。伦敦方面曾几次试图联系这架飞机,但得不到任何回应。

3个小时后,英国派出了两架水上飞机赶往出事海域搜寻,但直到第二天都没有找到任何生还者。包括霍华德和钱豪斯在内的13名乘客和4名机组人员(其中有些人是英国军事人员),消失在大西洋里。据德国的档案显示,8架德军的容克-88战机攻击了这架民航客机,事后还拍了漂浮在海面上的飞机残骸的照片。战后,霍华德的家人获得了这些照片的副本。

霍华德的儿子罗纳德·霍华德认为,袭击的命令来自德军的戈培尔。理由是,戈培尔认为霍华德是英国最危险的宣传斗士。此外,霍华德还曾在一部电影中嘲笑过戈培尔。

克里斯托夫·高斯是《流血的比斯开湾》一书的作者,他引述一名参与此次行动的德军飞行员的话说,德军误以为飞机是敌机才开火的。其实,德军飞行员很容易就能将飞机逼降,并俘虏机上人员。

希梅纳的观点则是,这是针对霍华德的暗杀事件,正是由于这场空难,使得霍华德无法向英国当局汇报他与佛朗哥会晤的详细内容。理由是,葡萄牙当时是中立国,飞机飞经的又是非战空域。所以,希梅纳认为,德军成功地让这段秘密会晤的细节随着霍华德一起沉入海底。现在,希梅纳决定著书将它公之于众。

3.“霍华德替丘吉尔送命”?

关于霍华德的死,还有另一种说法。据英国电视纪录片《丘吉尔的保镖》2005年披露,纳粹空军当年之所以击落霍华德所乘的飞机,竟是由于误以为丘吉尔也在机上。1943年5月,丘吉尔准备从阿尔及尔(当时为北非盟军指挥部所在地,现为阿尔及利亚首都)出发,6月1日经由里斯本乘机返英时,他从英国当局破译的德军密码中获悉,纳粹空军企图在半路上击落他的飞机。

为了自身安全,也为了不让德国知道英军已能破译德军密码,丘吉尔命令其贴身保镖沃特·汤普森对他将要乘坐的飞机进行秘密破坏,从而找理由推迟起飞。由于丘吉尔本计划与霍华德沿同样航线飞回英国,结果德军误以为霍华德乘坐的飞机是丘吉尔的飞机。更巧的是,霍华德的外表和丘吉尔的保镖沃特·汤普森惊人相似,而经纪人钱豪斯也和丘吉尔长得很像,于是很多英国媒体后来都以“霍华德是替丘吉尔送命”为题报道此事。

据说在事后的3天里,希特勒和其他德国纳粹将领都深信,他们已成功击落了丘吉尔的飞机,直到丘吉尔后来又公开出现,他们才知道自己杀错了人。不过,霍华德并未白死,他的“牺牲案例”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成了许多美国情报官员将计就计的“活教材”。

纪录片制片人菲利浦·努古斯称:“为了不打草惊蛇,必须牺牲其他一切,丘吉尔知道必定会有人因此丧命。”

这部名为《丘吉尔的保镖》的纪录片,是根据丘吉尔贴身保镖汤普森的回忆录拍摄的,在汤普森家的农场小屋的阁楼上,这本36万字的回忆录尘封多年,直到几年前,才被汤普森的侄孙女琳达·斯托克发现。

不过,这种说法也有疑点。有历史学者称,纳粹方面不会愚蠢到这种地步,竟然认为丘吉尔会乘民航飞机出行,而且没有战机护航。

4.西班牙保持中立是利益使然

希梅纳将霍华德说成“劝说西班牙中立的英雄”,这话很有水分。西班牙在二战中保持中立,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纵观二战历史,佛朗哥政府一直摇摆于两大集团之间,见风使舵。他没加入轴心国,不过是利益使然。

1939年3月,在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大力扶持下,佛朗哥的叛军经过近3年内战,占领了马德里,建立了法西斯独裁统治。二战初期,经历多年战乱的西班牙,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无力再战。同时,国内的共和派、君主派和其他左派力量还很雄厚,佛朗哥若是参战,弄不好自己就先被打倒在地。

另外,在大战初期,整个局势并不明朗。西班牙于是刻意与轴心国保持距离。当德、意力促西班牙加入轴心国参战时,佛朗哥谨慎地予以回绝。

然而,到了1940年上半年,德国横扫西欧,佛朗哥的立场也开始倾斜,他想趁机出手,收回被英国人控制了两个多世纪的直布罗陀地区。但希特勒认为英国不用多久就会求和,用不着西班牙来分享胜利果实,就没理会佛朗哥。

1941年6月,希特勒进攻苏联。由于在西班牙内战期间,苏联曾支持佛朗哥的敌人——西班牙共和政府,佛朗哥为了报仇,竟让西班牙长枪党员组成“蓝色师团”,身穿德军服装,以志愿军名义对苏作战。但即便这样,佛朗哥也给自己留下退路——宣布西班牙由中立国转变为非交战国。他还强调:“西班牙派志愿军并不等于站在德国一方参战。”到1943年,佛朗哥眼看轴心国取胜渺茫,马上又调整政策,宣布西班牙由“非交战国”恢复中立,并下令召回在苏联作战的“蓝色师团”。

此外,英美也极力拉拢西班牙。它们从西班牙大量购买物资以缩小其对纳粹的供应量,减轻纳粹对西班牙经济的影响。从1942年初开始,英美开始联合买断西班牙出产的所有钨砂,钨砂价格也从每吨75美元飙升至16800美元。西班牙保持中立,便能和双方都做买卖,并大发横财。

英国还专门拨出1000万美元,用于收买西班牙的高级指挥官,以及那些反对佛朗哥同希特勒联合的军官。英国爱丁堡大学历史教授大卫·斯塔福德在研究丘吉尔信件时发现此事。他说,到1940年底,几乎所有的钱都进了西班牙军官的腰包。当时西班牙军事学院院长安东尼奥·阿兰达将军就拿到200万美元。

第二章

本·拉登曾差点被美特种部队杀死

2001年“9·11”事件发生后不久,美国国防部派遣一支精锐特种部队潜入阿富汗,他们的任务只有一个:找到并杀死“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在险峻的阿富汗山区,这支小分队锁定了拉登的位置,距离其最近时只有约2000米。然而,美军高层两次出人意料地否定了小分队的作战方案;在小分队即将发动攻击时,配合他们行动的阿富汗士兵突然调转枪口,阻止小分队继续前进,小分队失去了干掉拉登的黄金时机。10月5日,这支曾和拉登“密切接触”的特种部队指挥官“道尔顿·富里”(化名),出现在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电视节目中,首次向外界披露了当年那次行动的内情。

1.我们的任务是杀死拉登

CBS在电视节目中介绍说,“道尔顿·富里”虽然早已从美军特种部队退役,但依然不能公开真实姓名,也不能以真实面貌出现在电视节目中。在节目录制前,CBS专门聘请了一位化妆师,为他“易容”。

富里说,他早已习惯了伪装。2001年11月,当他与另外50余名“三角洲”特种部队士兵抵达阿富汗时,就是以“当地人”的面貌出现的:每个人都留着浓密的胡须,穿着肥大的衣服,一些人还拿着“塔利班”武装分子惯常使用的AK-47突击步枪。当时,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已被美、英支持的“北方联盟”攻占,“塔利班”武装与“基地”组织成员纷纷逃入南部和东部山区,试图在那里重整旗鼓。

富里领导的那支“三角洲”小分队的任务,就是在“北方联盟”军队的配合下,秘密进入阿富汗山区,找到并杀死“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大家恨透了奥萨马·本·拉登。如果找到他,没有人愿意将他生擒并带回美国接受审判,肯定会直接干掉他。这是我们那次行动的唯一目标。”富里回忆说。

2.作战方案两次被否决

依靠监听“基地”组织的无线电通讯和其他情报来源,中央情报局(CIA)认为本·拉登及其部属很可能逃至阿富汗东部山区,藏匿在一个叫托拉-博拉的地方。

在阿富汗普什图语中,托拉-博拉的意思是“黑色地窖”或“黑色烟尘”。它位于阿富汗东部的楠格哈尔省,海拔约4200米,距离巴基斯坦边境仅10公里。CIA的情报显示,托拉-博拉地区有错综复杂的天然洞穴,“塔利班”武装和“基地”组织依据这些洞穴构筑了严密的防守工事,洞穴中还储藏有大量武器弹药和粮食等长期作战物资。在托拉-博拉及其附近地区,“塔利班”武装和“基地”组织战斗人员的数量可能超过1000人,其中绝大部分会“誓死”保卫本·拉登。

2001年12月初,装扮成“当地人”的“三角洲”小分队与数名CIA特工一道混杂在“北方联盟”的军队中,抵达托拉-博拉山区。在对地形进行详细侦查后,富里有了一个十分大胆的作战方案:“我们计划携带高山氧气装备,从巴基斯坦一侧翻越大山,出其不意地抵达本·拉登藏匿处的‘后门’。”然而,这个符合特种作战规律的方案后来被否决。“究竟是司令部否决了该方案,还是美国总统说了‘不’,我不知道。”富里说。

这一方案“夭折”后,富里又提出了一个可以将本·拉登置于死地的计划:通过空投的方式,在托拉-博拉与巴基斯坦边境地区之间大规模布设地雷,封锁本·拉登逃往巴基斯坦的通道,然后在正面发动大规模进攻,形成“瓮中捉鳖”之势。这个计划同样被否决。

作战方案接连碰壁,富里对此感到不可理解——在长达5年的服役期间,他从未听说过美军高层直接否决“三角洲”特种部队的具体战术方案。

3.中情局特工重金笼络当地军阀

这样一来,富里只剩下一个选择:从正面发动强攻,直接面对强悍的“塔利班”武装和“基地”组织成员。

与“三角洲”小分队配合作战的“北方联盟”指挥官名叫哈兹拉特·阿里,是当地的军阀。为了获得其支持,CIA先后向他提供了上百万美元。富里亲眼看到过一名CIA特工将装有25万美元现钞的帆布袋子交给阿里。这位“将军”的手下有上千名战士,“既有14岁的小孩,也有80岁的老头”,穿着打扮与“塔利班”武装人员完全一样。

虽然收下了CIA的“大礼包”,但阿里对攻打托拉-博拉并不热心。富里刚开始讨论作战计划,阿里就摇晃着脑袋说:“我认为你们这些美国人搞不定托拉-博拉。在这些大山中,你们对付不了‘基地’组织。”

这样的态度使阿里及手下的战斗力大打折扣。“他的手下冲上山坡,放几枪,打死一两个‘基地’成员,或者被对方打死一两个,就立即后撤。他们就像与‘基地’达成了某种默契,一起来‘表演’,然后各自回家。”富里说。

当时,恰逢阿富汗当地的一个节日。阿里及手下大多是当地人,白天,他们还能配合一下“三角洲”小分队的行动,一到晚上,便纷纷回家过节,将小分队“遗弃”在阵地上。

4.阿富汗士兵突然调转枪口

尽管如此,“三角洲”小分队还是找到了本·拉登。在抵达托拉-博拉山区的第4天,富里和同行的CIA特工就截获了本·拉登通过无线电向部下发表的一段讲话:“我们的祈祷没有得到真主的回应,一些兄弟也成了变节者,不再支持我们。很抱歉让你们陷入今天这个境地,如果你们投降,我不会拦着你们。”富里说,本·拉登当时的声音听起来充满绝望,明显担心部下在美、英军队的强大压力下哗变。

监听到这段通话后,CIA特工立即运用技术手段确定拉登的位置,结果令“三角洲”小分队成员的心狂跳不止——拉登极可能就在一道山脊后,距离小分队只有约2000米,这是干掉他的黄金时机!

富里正要率领小分队向山脊突击时,配合他们行动的阿富汗士兵突然将枪口对准小分队,阻止小分队继续前进。指挥官阿里说,阿富汗方面已经与“塔利班”和“基地”组织达成了停火协议,因此,不能允许美国人继续发动进攻。

富里不相信美国政府会同意阿富汗与本·拉登妥协,他认为阿里口中所谓的“停火”只是阻止他们干掉本·拉登的借口。“在许多人心目中,本·拉登是英雄。即使是那些与‘基地’组织作战的阿富汗士兵,也非常敬畏本·拉登,不愿意杀死他。”富里说。

5.拉登的胳膊受了重伤

美军高层与阿里进行了紧急谈判。12小时后,阿里命令部下解除对“三角洲”小分队的包围,富里率领“三角洲”小分队继续前进。当他们翻越山脊后,发现本·拉登早已转移。在远处的一道山梁上,约50名“塔利班”或“基地”组织成员正在进入一处洞穴。小分队通过高倍望远镜观察到,其中一个穿着迷彩服的高个子,很可能就是本·拉登。

时间紧迫,富里立即呼叫在空中待命的美军战机,对那个洞穴实施攻击。附近空域的所有美军战机都赶了过去,对洞穴及附近地区实施轮番轰炸,一直持续了好几个小时。此后,那道山梁上不见了“塔利班”或“基地”组织成员的身影,他们的无线电通讯也陷入了一片死寂。“三角洲”小分队和美国空军都相信,本·拉登及其部属死在了那个洞穴内,因为没有任何工事能够承受如此高强度的轰炸。

6个月后,美军和北约派驻阿富汗的加拿大军队到托拉-博拉山区进行搜索,希望找到本·拉登死亡的证据。他们掘开长满罂粟花的碎石地面,发现了不少“塔利班”或“基地”组织成员的尸体。然而,对那些尸体的DNA检测显示,其中没有他们最想要的本·拉登。2004年10月,“基地”组织发布了一段录像,本·拉登在其中现身,承认是自己发动了“9·11”袭击。这段录像表明,这位“恐怖大亨”成功地从托拉-博拉之战中脱身,美军“三角洲”小分队的任务失败了。

富里说,后来的情报显示,在那次轰炸中,拉登的胳膊受了重伤。其后,他一直藏在托拉-博拉山区的一个村镇中,那里的居民大多是其支持者和同情者。伤势痊愈后,他可能越境进入巴基斯坦,藏匿于巴基斯坦边境地区。“只有当我们在阿富汗的事业取得胜利,并最终抓到本·拉登的时候,我才能忘却当年在托拉-博拉的痛苦记忆。我一直盼望着那一天的到来。”富里说。

参考辞典“三角洲”特种部队“三角洲”特种部队的全名是“美国陆军第一特种部队D作战分遣队”。该部队由陆军上校查尔斯·贝克维斯建立,其建制形式、训练方式和战术深受英军特种空勤团的影响。“三角洲”特种部队驻扎在北卡罗来纳州的布拉格堡,由3个行动中队组成,其成员来自陆军“游骑兵”、“绿色贝雷帽”及其他特种部队。“三角洲”特种部队自成立之日起,一直笼罩着神秘的光环。美国政府没有正式承认过这个部队的存在,只称他们为“行动人员”或“执行部队”。

公元前世界最强的军队:秦军

王者之师

4000多年前,文明的曙光开始照耀中国大地。在黄河流域的原始部落中,第一个国家夏诞生了。500多年后,商取代了夏。公元前11世纪,周王朝又以武力征服了天下。由于王位只能传给一个儿子,其他的儿子们就要得到封地。这样一代代分封下去,周天子脚下就出现了几十个国中之国。从此,这些属国之间就开始了长达500多年的战争。

直到公元前230年,一支来自西北方的军队开始横扫天下。在10年的时间里,他们吞并了所有的国家,征服了所有的部落。就是这支军队,最终结束了500多年的战乱,在中国第一次创建了一个大一统的国家:秦帝国。

这是一支创造了历史的军队。然而,多年以来,人们对它的了解并不多,它真实的形象一直模糊不清。秦军强大的根源在哪儿?它靠什么建立了空前的丰功伟业?

回望秦军统一中国的步伐,那是一段漫长而曲折的历史。

3000多年前,周王朝在镐京统治着中国。在王国的西北边陲,生活着一个专门为国君养马的部落,他们就是最早的秦人。这是一个传奇般的部落,它最早的居住地在哪儿,什么时候迁移到西北高原,至今仍然是一个谜。

公元前771年,来自于西方的游牧部落攻陷了都城镐京,周王朝被迫迁都。在周天子向东迁移的时候,养马的秦人出兵护送。为了感激秦人的忠诚,周天子封秦人的首领为诸侯。秦人就这样建立了自己的国家。

但是,刚刚立国的秦人面临着极其艰难的处境。当时,西北高原是游牧部落的天下,这些马背上的民族极其凶猛,他们经常对秦人进行攻击和屠杀。史书记载,秦人几代先王都战死在疆场,刚刚诞生的秦军血流成河。然而,这支顽强的军队开始在逆境中成长。经过200多年的浴血奋战,秦军彻底征服了剽悍的游牧民族,统一了西北高原。

在西部站稳了脚跟之后,秦人的眼光转向了东方。此时,周天子的统治地位已经完全丧失,战火笼罩着中原大地。那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几百年的兼并战争之后,弱小的国家一个个都消失了,出现在秦人眼前的是六个强大的对手。秦人发现:对手的实力远远超过了草原上的游牧部落,向东扩张的梦想一时很难实现。

转折发生在公元前356年,那一年,一个叫商鞅的人开始在秦国推行改革。商鞅变法之后,秦军开始迅猛地向东推进。

魏国是战国时代的第一个霸主。史书记载:魏国军队身穿重装铠甲,以强悍而闻名。然而,强悍的魏军成了秦军的第一个牺牲品。公元前293年,秦军斩首魏军24万,魏国从此衰落。

楚一直是南方的大国,实力雄厚,楚人制造的青铜剑直到今天都赫赫有名。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占楚国经营了几百年的都城郢,楚国一蹶不振。

赵国位于北方。由于长期与游牧民族对抗,赵人民风剽悍,十分善战。但是,在公元前260年,秦军在长平消灭了整整45万赵军精锐。赵国元气大伤。

自商鞅变法以来,强大的秦军通过一次次战争消耗东方列强的军事力量。在130年的时间里,秦军歼灭六国军队160多万。到公元前230年的时候,再也没有对手能够与秦军抗衡,秦王嬴政就此发动了大规模的统一战争。

十年统一战争期间,六国军队的伤亡总数超过了200万。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公元前221年,最后的齐国不战而降,秦军挺进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临淄。至此,战国时代结束,秦帝国诞生了。

从崛起于西北高原到一统中国,这支伟大的军队经历了550多年的奋战。

在今天陕西省的咸阳市附近,这个平台曾经是秦帝国的心脏:咸阳宫。就在这个地方,秦王嬴政发号施令、指挥秦军一统天下。2000多年过去了,咸阳宫变成了黄土堆,帝国的军队却找不到任何踪影。这究竟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呢?

在秦帝国之后100年,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诞生了。他的经典巨著《史记》记录了几百年间秦军发动的一次次战争,但对于战争的详细过程和具体细节,司马迁却很少提到。一场涉及几十万军队、持续几个月的战争,往往只是简略的几十个字、甚至几个字而已。秦军使用什么武器、如何装备、用什么方法攻击对手,司马迁似乎并不关注。

长平之战是《史记》中唯一一场记载比较详细的战役。公元前260年,秦军和自己最强大的对手赵军在长平决战,战争持续了整整两年时间。

司马迁写到,当双方僵持,久攻不下的时候,秦军出动了一支两万五千人的“奇兵”,将赵军一分为二。这支出奇制胜的部队到底是如何作战的,司马迁却没有更多的说明。

在赵军被分隔的同时,秦军派出一支五千人的骑兵部队,切断了赵军的粮道。秦国的骑兵部队又是什么样的呢?

秦军合围之后,立即派出一支轻兵部队冲击赵军。这支令人费解的“轻兵”,应该有超乎寻常的攻击力,这个“轻”字又做何解释呢?

山西省的高平县,这一带就是当年秦赵交战的地方。岁月流逝,古战场上建起了村庄。县博物馆的馆长定期来村里收集文物,因为村民经常能够捡到箭头之类的古兵器。这些箭头曾经深埋地下,上面似乎还散发着血腥。秦赵长平大战是秦军统一中国的进程中最为关键一场战役,它的结局对秦帝国的建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通过这场战役去了解秦军,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思路。

根据司马迁的记载:就在这个山谷,秦军曾经投入了60万左右的兵力。长平离秦国的都城咸阳将近500公里。2000多年前,60万的一支秦国军队,远离国土,连续作战达两年之久!这是一个令今天的军事专家们迷惑不解的地方,以当时的条件,秦军的后勤供应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1948年的冬天,淮海战役爆发,这是解放战争时期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在宽阔的战场上,紧随在解放军身后的是一支支由农民组成的运输队,他们用自家的小车、耕牛连续不断地向前线输送粮食和弹药。在整个战役中,解放军投入了60万的兵力,这个数量与长平之战中的秦军大致相当。但是,在60万解放军身后,为他们提供后勤支持的有整整543万农民。平均9个农民供应一个战士!2000多年前,秦国的人口总数也不过500万而已,60万秦军的后勤保障是怎样实现的呢?

在一个铁制农具和牛耕刚刚开始使用的时代,秦国用什么供养这支5、60万人的军队进行经年累月的战争?对于这支规模庞大的军队来说,粮草和武器装备的消耗是惊人的。秦国的国力如何支撑如此巨大的消耗?

所有这些问题,司马迁在《史记》中并没有提供答案。相反,司马迁却记录了秦军极其黑暗的一面。长平之战,赵军战败投降。投降后的赵国士兵除了240名年龄较小的被释放之外,40万俘虏全部被活埋,整个战役赵军45万人死在长平。

在山西高平的这个山谷,考古人员的发现证实了这个惨烈的结局。在方圆10公里左右的地方,到处都是掩埋尸骨的大坑。仅仅在一个坑里边,他们就发现了100多具赵国士兵的尸体。

在司马迁的笔下,秦军是残暴的化身。在另一部历史文献《战国策》中,当时一个谋士这样描述战场上的秦军:他们胳膊下夹着俘虏、身上挂着人头,追杀逃跑的对手。史书中的秦军离野蛮只有一步之遥。难道是残暴和野蛮造就了这些强悍的士兵吗?

秦军,这支曾经最强大的军队,包藏着太多令人费解的谜团,千百年来,它只是在人们的想象中存在。直到有一天,几个陕西农民的意外发现震惊了整个世界!

1974年,干旱袭击了陕西省临潼县的西扬村。焦虑的村民希望地下水能够拯救他们枯萎的庄稼。几个村民将打井的地点选在一片石榴树林里的。三月份的一个黄昏,井水并没有看到,从地下五六米深的地方却挖出了一个真人一样的陶土人头。发现陶俑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考古工作者取代了当地的农民,就在这个打井的地方,专业的发掘开始了。

小小的井口被挖成了巨大的土坑,但是,真人一般的陶俑仍旧不断地在土层中出现。在现场的考古学家袁仲一和同事们断定,这是一个古代的陪葬坑,但谁也没有料到,他们几十天的挖掘,只是冰山一角。

最终的探测结果表明这是一个空前巨大的陪葬坑。它的面积完全超过了人们的想象。1974年,由几个打井的农民开始,20世纪最壮观的考古发现就此拉开了序幕。

陪葬坑中这些武士模样的雕塑当初都是站立的姿势。很明显,它们曾经遭受过严重的破坏。1974年,展现在考古人员面前的,是一具具倒塌的身体。残破的头颅,断裂的手臂,在这个巨大的俑坑中到处都是,在整个考古史上,从来没有发现过数量如此之多的陶俑。

残破的兵马俑开始接受精心的修补,它们当初的面貌开始恢复。一个、两个、三个、一个个陶俑重新站了起来。他们的大小和真人一模一样,清一色都是战士的装束,身着铠甲和战袍,象军队一般,排列得整整齐齐,肃立在一道道隔墙之间。

陪葬坑中还挺立着几百匹战马,它们昂首嘶鸣的状态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雷霆万钧的战场。在战马的边上,古代战车的痕迹清晰可辨,木制的战车完全朽烂了,车体的轮廓却保留了下来。

几十辆战车,几百匹战马、几千名战士,在二十世纪70年代,排列在考古专家面前的俨然是一个完整的地下军团。

关于这个俑坑的存在,史书上没有任何记载,也没有任何传说透露过一丝线索。他们是谁的军队,这个陪葬坑的主人又是谁呢?关中平原是秦汉至唐代的帝王谷,在俑坑西边的地平线上,可以看到一个巨大的土堆,那是秦帝国的创建者秦始皇的陵墓。

这样壮观的陪葬坑似乎也只能是气度非凡的始皇帝的作品。对于考古学家而言,推断最终是否成立还需要更为直接的证据。挖掘在进行,考古人员从泥土中又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兵器。仔细清理以后,兵器表面上显露出一些文字。

在这只矛上刻的文字,与今天的汉字非常相似,念作“寺工”。史书记载,寺工正是秦始皇设立的、主管兵器生产的国家机构。在这只戈上,专家们找到了更加确凿的证据,戈上右边的文字是:“五年相邦吕不韦造”。吕不韦是秦始皇的丞相,他的职责之一就是负责秦国的兵器生产。

兵器上面的这些纪年标志着它们准确的生产日期。毫无疑问,这些兵器都是在秦始皇时期铸造,在秦始皇死后作为陪葬品被埋入地下。站在袁仲一和他的同事面前的,竟然是那支被历史的迷雾笼罩、消失了2000多年的无敌军队。突然间,司马迁笔下模糊的秦军形象,一下子就变得具体、清晰起来,兵马俑给人们的震撼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

1975年,整个世界都把目光集中在秦始皇兵马俑身上。许多媒体都把发现兵马俑的消息登在头版。各国元首和政要纷纷来到陕西,为的是能够亲眼目睹古代中国军队的面目。无一例外,他们每个人的内心都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越过太平洋,秦俑登上了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封面。国家地理使用了这样的标题,中国第一个皇帝的军队:不可思议的大发现。但是,对于秦军的认识,美国人的注意力又一次集中在残暴和野蛮上面。

真相需要真正的学者用科学的态度一点一点去揭示。兵马俑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袁仲一的生活。发现的惊喜和激动很快就过去了。研究工作一开始,袁仲一就意识到这些活生生的雕塑带来的是一个接着一个的谜团。

这些战士不但一人一个模样,他们的装束也明显不同。有的士兵戴着小帽,有的士兵却仅仅梳着发髻,这种差异意味着什么呢?这些戴着板状帽子的似乎是军官,可他们究竟属于哪个级别?难道两千年前的秦军就已经有了严格的军衔制度?

观察整个俑坑,6000名将士井然有序。他们的排列方法是随意而为还是有什么含义?这些陶土战士能否揭示古代中国谜一样的阵法和战法?一连串的问题都没有答案。

继第一个俑坑之后,考古人员又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陪葬坑,它至今仍然覆盖着厚厚的黄土。研究人员制作了由上千张照片拼凑而成的俯视图,通过电脑模拟,可以看到地下的壮观景象。

坑的东北角是弩兵。弩是古代战场上最为精准的武器。长平之战,赵军统帅就是被秦弩兵所杀。秦弩兵的威力能从这儿得到揭示吗?

坑的南边是一支独立的战车部队,这是一个从不为人所知的兵种,长平战场上秦军神秘的轻兵会不会就是这些车兵呢?

紧着车兵的是骑兵,他们四骑一组,井然有序。这就是司马迁笔下,劫断赵军粮道的秦骑兵吗?

这些战士的动作表明,他们曾紧握着各自的兵器。由于年代久远,兵器的木制部分经腐烂,金属部分却完好地保存到了今天。兵马俑坑总共出土了4万多件。

根据常识,铁兵器的杀伤力要远远大于青铜兵器。装备着落后的青铜兵器的秦军怎么可能战无不胜呢?

在人类历史上,落后文明征服先进文明并不罕见。秦军,这支曾经创造了历史的军队,难道真的是装备落后,仅仅靠残暴和野蛮统一了中国吗?真相将随着兵马俑的发现得到一步一步的揭示。

血色青铜

两千多年前,秦人的军队将中华文明推进到一个史无前例的转折点上。然而,在史学家司马迁的笔下,这支军队秦军摧城拔地、杀人如麻。秦军,这支令人生畏的军队,果真是依靠残暴和野蛮统一了中国吗?

1974年,在秦始皇兵马俑坑中发现了大量的兵器,对这些兵器的研究让人们逐渐看到了秦军鲜为人知的一面,司马迁未曾记录的那一面。

在河南省的西平县,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大量古人炼铁的遗迹。两千多年前,这一带是韩国的冶铁中心,铁器的生产在当时已经有一定规模。

在河北易县出土的这把燕国铁剑,锋刃部分已经达到了今天高炭钢的硬度!春秋战国的几百年间,青铜正在慢慢退出历史,铁,正在开启一个新的时代。

令人费解的是,处于同一时期的秦人,似乎没有跟上时代。兵马俑坑中出土的四万件兵器,几乎全由青铜铸成。难道用武力统一了中国的秦军是一支装备落后的军队吗?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录了一次著名的谋杀事件。在秦统一中国前一年,强悍的秦军正准备消灭燕国的时候,一个叫荆轲的使者带着燕国的地图来到秦国。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献图投降是假,刺杀秦始皇是荆轲真正的目的。

史记上这样描述:刺客荆轲手持匕首,绕柱奔逃的秦始皇企图拔剑还击,三次拔剑而剑竟然不出。

司马迁解释说,秦始皇的配剑太长了,所以不能及时拔出来。

青铜剑一般都是短剑,它无法做长的原因是因为青铜材料容易折断。春秋战国时期,最负盛名的越王勾践剑,全长不过55.6厘米。青铜剑普遍宽而短,60厘米似乎是青铜剑的极限。这种长度的配剑随手就可以抽出,秦始皇怎么可能因为剑太长而拔不出来呢?对于司马迁的这个解释,历史学家一直很困惑。

1974年,在兵马俑坑的黄土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把完全不同的青铜剑。令专家吃惊的是,这把剑的长度竟然超过了91厘米,秦人能够制造如此之长的青铜剑!

可以推测,当年秦始皇佩带的很可能就是这种加长的青铜剑。在刺客紧逼的奔跑当中,要拔出将近一米的长剑,确实不容易。司马迁记载:在一个宫廷医生的提醒下,秦始皇握主晃动不已的剑鞘,最终才拔出了配剑。

专家很迷惑:秦人将剑加长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2)

19世纪英国古兵器学者理查伯顿认为,在短兵器格斗中,刺要比砍更有优势,因为它更逼近对手。古罗马军团在血战中总结出一条规律:以相同的力量,刺比砍更致命,刺死砍伤。

比对手的剑长出大约30厘米的秦剑,在格斗中显然更容易刺到对方,这很可能是秦剑加长的主要原因。但是,这毕竟是青铜剑,秦人用什么方法让长剑不易折断呢?

在青铜时代,铸剑的关键是在冶炼时,向铜里加入多少锡。锡少了,剑太软;锡多了,剑硬,但容易折断。

对秦剑做的化学定量分析显示:它的铜锡配比让青铜剑的硬度和韧性结合得恰到好处。但秦剑更让人着迷的地方,是它的外形。袁仲一教授仔细地研究了秦剑奇特的形状变化。

这种设计使秦剑的受力部分得到加强,而又保持一定的弹性,同时剑身又不会过于沉重。或许,秦剑加长暗示着秦军对格斗技巧的认识有了某种重大的突破。

秦剑是青铜剑铸造工艺的顶峰,它的长度、硬度和韧性达到了几乎完美的结合,攻击性能也因此大大增加。司马迁记载:秦始皇只一击就使刺客荆轲倒地不起,燕国也随后灭亡。

两千多年前,在消灭了中原六国之后,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人就成了秦军主要的对手。在秦军进行统一战争的时候,匈奴骑兵乘机南下,侵占了黄河以南大面积的土地。在帝国地都城咸阳,如何对付剽悍的匈奴骑兵就摆到了秦始皇面前。

当匈奴骑手高速冲锋的时候,传统的步兵很难抵挡。从历史记录来看,一种叫弩的远射兵器很可能在秦军击溃匈奴的战斗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在兵马俑坑,由于时间太过久远,弩的木制部分已经朽烂,但完整的遗迹仍然可以复原当初的秦弩。据此复原的秦弩,有着惊人的力量。

与弓不同,秦弩必须用脚蹬、借助全身的力量才能上弦。专家估计,这种秦弩的射程应该能够达到300米,有效杀伤距离在150米之内,秦弩的杀伤力远远高于当时任何一种弓。

在弩腐烂后留下的痕迹中,考古人员发现了青铜制作的小机械。这些小小的青铜构件就是弩用来发射的扳机。它的设计得非常精巧。令人不解的是,秦人为什么不把它做得更简单一些呢?

假设一种最简单的方案,制造成本可以大大降低。但是,射手完全靠手指的力量把勒得很紧的弓弦推出勾牙,就要用很大的力气,在击发瞬间,弩肯定会抖动。今天的射击训练,击发瞬间连呼吸调整不好都有可能影响射击的准确性。

秦军的弩机通过一套灵巧的机械传递,让勾牙在放箭瞬间突然下沉,扣动扳机变得异常轻巧。这恰恰是弩对弓的优势之一,拉弓要用很大的力气,时间越长,越难控制瞄准的稳定。

弩机上的望山,在上弦时可以自动地把扳机重新调整到击发的位置。但它还有另一个不可思议的功能!

可以推想,在与匈奴骑兵厮杀的战场上,秦军弩兵射击的情形。当瞄准远处的目标时,射手参照望山估算弩抬高的角度,弩箭沿抛物线轨迹就可以准确命中敌人。望山,很可能是步兵武器最原始的瞄准系统。

在兵马俑坑,出土最多的青铜兵器是箭头,由于在坑中没有发现弓,考古人员认为,这些青铜箭头都是为弩配备的。

战国时代,箭头的种类繁多,这些箭头上的倒刺和血槽让人感到阵阵杀气。而在兵马俑坑中发现的箭头,几乎都是三棱形的。秦军为什么单单选择了这种三棱箭头呢?

三棱箭头拥有三个锋利的棱角,在击中目标的瞬间,棱的锋刃处就会形成切割力,箭头就能够穿透铠甲、直达人体。

带翼箭头有凶狠的倒刺,但翼面容易受风的影响,使箭头偏离目标。

秦军的这种三棱箭头取消了翼面,应该使射击更加精准。专家对这些箭头进行了仔细地分析。当检测数据最终摆到桌面上的时候,研究人员确实感到难以置信。

检测结果发现:箭头的三个弧面几乎完全相同,这是一种接近完美的流线型箭头。

这种箭头的轮廓线跟子弹的外形几乎一样。子弹的外形是为了减低飞行过程中的空气阻力。我们有理由推测,秦人设计这种三棱形箭头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

秦人凭经验接近了现代空气动力学的规律。这种古老的箭头是早期飞行器当中的范本,它和今天的子弹一脉相承。秦弩,连同它配备的弩箭,在那个时代很可能是技术含量最高的武器,它使秦军的攻击力大为加强。

公元前214年,秦军发动了针对匈奴骑兵的全面战争。仅仅一年的时间,30万匈奴骑兵就被彻底击溃,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重新回归秦国。

秦军之所以能够取胜,弩的作用至关重要。可以设想,在匈奴骑兵还没冲到眼前时,强劲的秦弩就密集准确地击中战马和骑手。持弩的秦骑兵射击的准确程度是匈奴人的弓无法相比的,匈奴人的皮甲也抵挡不住弩箭强大的穿透力。

对马背上的匈奴骑手而言,弩是最致命的武器。中国兵书经典《武经讲义》中说:弩是对付古代游牧部落袭击最为有效的武器。青铜弩机的设计是一个惊人的成就,对于匈奴人而言,这种机械装置太复杂了,他们很难装配或仿制。

当专家们对秦军兵器的研究逐步深入时,他们又有了新的发现。

铍是一种起源于短剑的长柄兵器,它的形式曾经五花八门。但是,在俑坑中发现的铍,尽管生产日期相隔十几年,造型和尺寸却完全一致。

这两件戈也不是同年生产的,但它们也是一模一样。

湖北鄂洲是楚国的旧地,考古人员在这里发现了一把秦剑。细长的秦剑和当年楚国的青铜剑完全不同。但是,它的造型跟陕西兵马俑坑中的秦剑却完全相同。

在兵马俑坑中发现的三棱箭头有4万多支,但它们都制作得极其规整,箭头底边宽度的平均误差只有正负0.83毫米。

北京理工大学的冶金专家对秦军箭头做了金相分析,结果发现它们的金属配比基本相同,数以万计的箭头竟然是按照相同的技术标准铸造出来的。这就是说,不论是在北方草原,还是在南方丛林的各个战场,秦军射向对手的所有箭头,都具有同样的作战质量。难道,地处秦国各地的兵器作坊都在有意识地,甚至是强制性地按照某个固定的技术标准生产兵器吗?如果真是这样的话,秦人就远远地超越了自己的时代。

标准化,是现代工业的基础。标准化生产使不同的供应商生产的零部件可以组装在一起,也使大规模的生产成为可能。在两千年前农业文明刚刚开始成熟的时代,假如秦人真的有过标准化的兵器生产,他们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秦军使用的弩机,由于制作的十分标准,它的部件应该是可以互换的。在战场上,秦军士兵可以把损坏的弩机中仍旧完好的部件重新拼装使用。秦军的其他兵器虽然也可以互换,但对于大多数古代兵器来说,互换性要求的精确度并不很高。专家推测:秦人的标准化应该还有更重要的目的。

兵马俑坑中发现的各种兵器,在战场上应该有优异的表现。很可能是秦军从几百年的战争实践中优选出来的。专家推测,秦人很可能将优选兵器的技术标准固定,国家再通过法令将这些技术标准发放到所有的兵工厂。

尽管按今天的工业标准看,这些兵器的标准化仍旧是比较粗糙和初步的,但是,在两千多年前,秦人执著于统一标准,肯定是为了保证所有秦军战士使用的都是当时最优秀的兵器。

秦军的兵器制作得相当精致。在青铜剑上有三条90多厘米长的棱线,将细长的剑身份成八个面,手工要完成这样的表面加工有很大的难度。

戈的圆弧部分加工得十分规整,箭头上三个流线型的表面也完全对称。

让专家迷惑的是,某些天才的工匠制造出几件这样的兵器是可能的,但实际情况是,兵马俑坑中几万件兵器几乎都是同样的质量。

根据司马迁的记载,秦军的数量超过了100万。不仅如此,这支军队高度专业化,装备极其复杂的武器系统。在差不多同一时期的欧洲,亚历山大的军队是5万人左右,最为强盛时的罗马军团也不过几十万人。

为一支100万的军队提供兵器,是一个可怕的任务,在十年统一战争的岁月里,秦国的兵器作坊肯定是全世界最繁忙的地方,他们必须开足马力,日以继夜。问题在于,怎样才能既保证标准,又大批量生产呢?

仔细观察这只戈的圆弧处,打磨的痕迹还清晰可见,手工打磨,会有交错的磨痕,那是锉刀往返摩擦造成的。奇怪的是,这些磨痕没有交错的痕迹。专家推测,秦军青铜兵器的表面加工很可能是用砂轮实现的。两千多年前是否有砂轮还有待考古证据,即便是用砂轮,靠手的感觉来完成这些弧形表面的加工,要让成千上万件兵器达到同一个标准也是不可能的。

在兵马俑坑中的兵器上面,刻着一些文字。这些文字和今天的汉字很相像。研究人员发现,它们大多是人名,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人是“相邦吕不韦”。

吕氏春秋是秦国最重要的一本历史文献,它的编撰者就是吕不韦。吕不韦是当时秦国的丞相,相当于今天的国家总理。吕氏春秋上说:物勒工名,意思是,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

对于历史学家来说,这些看似普通的文字透露的是秦国军事工业的管理机密。吕不韦作为内阁总理,是兵器生产的最高监管人。他的下面是工师,就是各兵工厂的厂长,监制这只戈的厂长叫“蕺”。

在厂长的下边是丞,类似车间主任,这位主任的名字叫“义”。

而亲手制作这只戈的工匠,叫“成”。

专家由此推断:秦国的军工管理制度分为四级。从相帮、工师、丞到一个个工匠,层层负责,任何一个质量问题都可以通过兵器上刻的名字查到责任人。我们已经无法知道管理的细节,但秦国的法律对失职者的惩罚是非常严酷的,这就是物勒工名的用意。

印度战俘:永远不忘中国政府的恩情!

1962年11月中旬,中印边界大规模武装冲突正在进行中,北京外国语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前身)英语系(毕业班)20名学生在2名老师带领下赴西藏协助俘管工作,于1963年6月初完成任务后返回学校。笔者以学生身份参加了俘管工作。

我们从昌都前往扎拉时,车子过然乌,不时地看到公路边上,有零星的战士走着,棉裤上总是有白块,颜色雪白,有手掌或鞋底大小。车子越往前方开进,裤子上带有白块的军人越来越多。我们猜不透那白块是什么东西。在扎拉营地下车后,才恍然大悟:这是战士身上的新棉裤被划破了,露出雪白的棉花!——在藏南山区行军作战抓俘虏,战士们常在荆棘丛中穿行,新棉裤被刺划破,留下这种印记。

11月30日下午,我们到达扎拉收容所。公路一侧的场地上正在进行文艺慰问演出。战士们队列齐整,垫着背包席地而坐,观赏节目。舞台上文艺战士在演出;舞台下观众当中,这里那里散落着几位女战士。她们半蹲着,低头忙碌着。我们站在场子边沿,定睛瞧瞧,才发现她们是在给战士们缝补身上的破裤子。缝补好一条裤子,再搜寻下一条破裤子缝补。

我们同接待人员聊天,首先打听印军战斗力怎样,打仗行不行。接待的人说,印度兵不行。印度兵打不过国民党军,国民党军又打不过我们。“可惜,我们晚了一步!”我们包围了敌人司令部,司令官考尔准将来不及坐上专用直升飞机飞走,就翻山越岭落荒而逃,直升飞机被我们缴获。但是,印军有一些老兵,打枪很准。我们的重机枪手牺牲不少。他们的子弹从机枪护板中间的两指宽的观察孔打进来,把我们的机枪手打死。(据资料,所说“印军打不过国民党军”,是出于误解。这两支军队没有交过手。二战中,国民党部分远征军曾经在日军压迫下退入印度休整,待命反攻日军,当时他们与印军是盟军。1949年,在人民解放军追击下,部分国民党溃军窜入缅甸等国,他们打败了当地土邦武装,而不是印军。)

我们到达后,每天都有印军俘虏被解到营地来,一直到12月中旬,俘虏才算到齐,也就是说,边界冲突中被打散的印军官兵,到这时,能搜寻到的都被搜寻到了。

印军官兵从藏匿地点被搜出之时起,便开始感受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支世所罕见的仁义之师。

进入收容所以后,印俘进一步体会到我军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

生活上接近,广播,书刊,电影

对于放下武器的敌军官兵,我军严格执行宽俘政策,不打不骂不虐待,不搜腰包,不侮辱人格,有病治疗。伙食上大体按照我军自己的标准供给。我们吃什么,他们也吃什么。我军值班人员半夜查铺,为俘虏掖被头。中国警卫战士为了俘虏能展开体育活动,在林子中开出场地,树篮球架。战士们因陋就简,拆伪装网的绳子编织排球网。直至在溪流滩地上平整出大块运动场,供俘虏开运动会之用。一天,前沿哨所送来一个印俘,是半夜从营地出逃被潜伏哨抓获的。队长开导几句,把他送回所属的班,不打不骂不侮辱不关禁闭,就像没事一样。

在俘虏营地,我们官兵平等,我们干部和工作人员对俘虏同样平等相待,俘虏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个别俘虏表示担心,对我们的人说,你们官兵平等,暂时有好处,但从长远看,是要吃苦头的。

安顿下来后,也发生一桩俘虏闹事事件。

五队集中了尼泊尔籍印俘,少数人闹绝食。他们对伙食不满,说粉条做的菜不好吃。队干部正在研究如何处理,风波却意外地迅速得到平息。——原来,一位尼籍印俘兵,将队里有人闹事告诉了他的叔叔,他叔叔是印俘尼籍少校,住在另一处校官俘虏营地,来五队看望侄子。少校闻言,便让侄子带着来到队部,向队长提出要求,请队长把绝食士兵召集在一起,由他训话开导。队长没有表示可否。少校便让侄子将闹事的尼泊尔人叫来,厉声斥责,说当了俘虏,有吃有住,还起哄,太糊涂。少校谈到他在二战中当日本人俘虏的悲惨经历,与中国政府对他们的宽厚待遇进行比较,痛斥日军的残暴,赞美我军的高度人道主义精神。一顿训,绝食的人老实了,从此,就再也没有人闹事。

印俘士兵爱打架,收容所当局想方设法予以劝止。这也给他们留下印象。

一天上午,我们正在营部学习,隐隐听见远处传来嗷嗷叫声,有人说俘虏在打架了。大家奔出帐篷向叫声传来的地方快步走去。五队营地里乱哄哄的,情绪激动的人群冲着篱笆外吼叫,篱笆外是头上包着大头巾的锡克族印俘。锡克族人一边叫骂着,挥舞着拳头,一边要往里冲。然后,听见哨子吹响,篱笆内外双方队长高叫“集合”。尼泊尔人和锡克人各自迅速排成队列。队长开始训话:“你们要打架,能达到什么目的?打伤了人怎么办?大家讨论讨论。”翻译用英语翻译。——发生群众性冲突事件,吹哨集合,是迅速使局面得到控制的有效办法。

这次事件的起因是,锡克人在尼泊尔人帐篷区篱笆外玩排球。排球有时落在尼泊尔人晾着被子的篱笆上。尼泊尔人抗议。锡克人不听,照打不误。一次,排球落入围篱内,两个锡克人进入围篱捡球,和尼泊尔人争吵起来,一人被尼泊尔人打倒在地。于是,他俩在围篱外的同伴们要冲进去。

印俘打篮球时,也常挥拳瞪眼。于是,各队之间赛球,双方队长们专门开会研究防止比赛时打架的办法。办法是:在全队反复动员,要求球员和观众牢牢记住不许打架;选派几个身材高大魁梧又有威望的印俘军士专门负责纠察,比赛进行时,这些军士纠察员在球场边守候,随时准备进入场子把争吵双方拉开;事故苗头发生时,中国队长上场担任裁判,替换下原来的俘虏裁判;比赛中看到场上有球员情绪不对头,就立即吹哨换人。有一次球赛后,一个俘虏主动对我们说,“赛球时我看到我们队输了,就想打人。我捡起一块石头,拿在手里。但是,看看场子上别的人,想起了队长的话,我又把石头扔了。”

我军管理人员坚决执行宽俘政策的优良作风,印俘深受感动。同时又感到不能理解。有一天四队俘虏班长甘昌德喜滋滋地对译员说:“我知道了,你们待我们这样好,是因为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译员问他,“你怎么知道我们有三大纪律?”他说,“我从一本书上看到的。”他说的是文娱室里一本英文版的剧本《万水千山》。甘昌德说,他把这个发现同队里的俘虏说了。这个甘昌德,从此表现更加积极,配合管理工作更加主动。

印俘对我们态度开始转变,除了我们主动与他们接近外,广播、书刊和电影对他们的影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收容所及时录制转播我国政府关于中印关系政策的声明,有关的时事新闻报道和重要文章,这些,有助于揭破尼赫鲁政府在此问题上关于中国的不实宣传,使俘虏能正确认识两国交恶和发生边界武装冲突的真相。这是印俘对我消除敌意,化敌为友的政治思想基础。

有一个广播,是关于我方的声明,声明批驳印方歪曲事实,说我方向印度交还给印方的军用物资是破烂货,交还是为了宣传。——我军在冲突中缴获的印军武器装备包括2千余枝机步枪,2万发炮弹,200万发子弹,116辆汽车以及两架飞机。我方声明指出,交还给印方的大部分武器装备是完好的,交还前我方都认真做了擦拭,汽车油箱都灌满了油。俘虏们听了广播后,表现尴尬,一脸苦相,几乎没有人愿意谈看法。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另一个广播,是关于释放印军俘虏的声明,在俘虏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注:在这个声明之前,1962年11月21日零时我方声明,从22日起,我军在中印边界全线停火主动后撤。接着,周恩来总理再次致信尼赫鲁总理,宣布从12月1日起,我军从中印边境全线后撤,撤到1959年1月7日实际控制线中国的一边20公里以外的地方)。

每个俘虏中队都设有专用的文娱帐篷,俘虏可以借到篮排球、羽毛球、扑克牌、象棋(中国象棋,由管理人员教他们下)、跳棋等;有各种书刊可供阅读,如,毛泽东著作的单行本,中印边界问题的小册子,外国作家如美国女作家斯特朗写的西藏印象记一类,时事、文艺类书刊,还有人民画报和连环画(小人书)等。这些书刊都是英文和印文版的,陈放在粗制白木板大桌子上。印俘可以随便拿出去阅读。

俘虏听时事广播的场地,也是电影场,我方俘管人员每周专门给俘虏放映两场电影,偶尔三场。

新中国成立以来拍摄的优秀影片几乎都放映了。放映前,译员用英文和印文作故事简介。电影《白毛女》在战俘中引起了很大的震动。有人说,他在印度时就知道中国有个白毛女。不少人是一边看一边流泪。有一个人说,“当我看到喜儿怀孕,生孩子时,我哭了。这是真的,上帝作证。”一位尼籍俘虏说,在尼泊尔也有地主强迫农民摁指印,霸占穷人的财产和女儿,正如黄世仁一样。《洪湖赤卫队》是部新片,艺术感染力很强,因为有韩英坐牢的情节,俘管部门专门开会进行了讨论,为避免俘虏可能触景生情,最终没有放映。我们还放映了印度影片《流浪者之歌》,俘虏看后说,中国拷贝删掉了不少东西,如那个主角罗密士和从前的女友结婚的场面,以及他开枪打死茶厂正副经理等情节不见了。电影组长老徐解释说:按照国际惯例进口片子时我们不能删;可能是我们要求印方减少长度,印方将原来3小时的片子剪成我们要求的2小时,才弄成这个样子的。

生活上接近,以及书刊、广播和电影,有助于转变俘虏对我方的看法,密切管俘双方的关系。

分清谁是谁非,达到共识

收容所不失时机地在俘虏中开展关于西藏问题真相的探讨。

学习开始时,俘虏的错误观点一大堆。他们说:西藏是“独立国家”。西藏是“印度的一部分”。过去西藏驻扎印度军队,通行印度卢比。达赖喇嘛逃到印度,就要求把“西藏归属于印度”,因此,“西藏是印度”的。达赖是“西藏的统治者”,中国人“侵略”了西藏。印度政府要“帮助西藏独立”,“收复西藏”。为了这个,他们才开到前线来,同中国军队打仗。

印俘通过听时事广播,阅读有关的小册子,开始了解西藏的历史,了解边界冲突的缘起及过程,了解中国政府处理与印度分歧的仁至义尽的态度。经过这样的学习,多数印俘对印度政府那些颠倒黑白的造谣和不实之词,看法开始动摇,跟我们的争论减少。当然,也有人始终坚持原来的立场,蛮横不讲理。有一个人说,你们提供的材料,我不相信。凡是我没有亲眼看到的,我都不相信。对此,管理人员问他,你见过苏联人吗?回答是“没有”。再问他,你去过苏联吗?回答还是“没有”。于是管理人员再问他,你没有亲眼看到过苏联,那你相不相信世界上有苏联呢?——他噎住了,没法回答。

中印两国在西藏问题上发生的冲突,根源在哪?——当时中央发表的一篇重要文章《西藏的革命与尼赫鲁的哲学》,(以及《再论西藏的革命与尼赫鲁的哲学》),作了全面深刻透彻的分析。学习进行中,这本小册子的外文版运到收容所时,是一场及时雨。小册子的印文版有400多册,英文版有100多册,做到了人手一份。在态度较为固执的印俘军官等高学历的人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通过有关西藏问题的学习,绝大部分俘虏消除了错误观点,开始认识中国不是侵略者,而是正义的一方,这样,他们对于中印友好,与我们有了共同的政治思想基础。接着,我国政府宣布释放俘虏,收容所举行运动会,赠送纪念品,欢送告别等。经过这一系列活动,几乎全体俘虏都体会到中国人民对印度人民怀有友好的感情,相信中国政府认真坚持中印友好的立场。这一点,在释放地点交接印俘,印俘官兵经受印方接受人员别有用心的诱导性问话的考验时,表现得淋漓尽致。

宣布释放俘虏,反响强烈

1963年3月17日,收容所集合全体印俘,传达中国边防部队根据中国政府的指示,准备全部释放俘虏的通知。工作人员也到齐了,分散坐在印俘队伍的外沿。首长宣布这个消息后,俘虏们热烈鼓掌。讲话完毕后,又两次热烈鼓掌。

在讲话过程中,俘虏不断互相点头,递眼色,相视而笑,握手。解散后,全场一片欢腾。他们跳起来,互相拥抱,把帽子抛向天空,抢着和工作人员握手。傍晚,他们自发地挑起了印度舞蹈,虽然小雨时停时下。

从这时起,印俘对我们的态度更加友好。许多人主动地找工作人员谈心里话,平时在一些问题上不同意我们的观点的人,这次坦率地表示原来内心是同意的,只是当时不那么讲。

平日表现较差的人,主动向工作人员检讨错误。三队马朵辛三次向我们检讨:“三个多月,长官对我照顾确实很好,由于我水平低,后来我闹了一些问题。请长官忘掉,永远忘掉。”

另一个态度顽固的孟得辛,也说道,“你们这样做,给全世界树立了典范,应该载入史册。”

平日对我们友好的人说,“听了长官的宣布,我又高兴又难受。来了后,你们像兄弟一样、父母一样对待我们,所以我难过。回去后,我不但要给妻子、亲戚朋友讲你们好,而且要通过他们,对所有的人讲你们好。”“我回去后要教育儿子,永远维护中尼友谊。将来他长大后,要他到北京去学中国话。”

有的表示,“回到印度后,不管棉衣多么脏,我要把它挂起来,写上‘中国政府赠’字样,来纪念你们。——可惜我没有东西送给你们。”

有一位兰辛·古龙在帐篷里坐下起立,起立坐下四五次,每次喊:“中国政府万岁!中国太好了!太好了!”

有的说,回去没有别的职业,还得当兵。但是,如果再到前线来,“我不同你们打仗,我在碉堡里呆着,你们来了我投降。”又有人说,“如果我再来,我会向你们喊:我是二队昌德辛,你们不要开枪!”

平日尼泊尔人和锡克人常有矛盾。宣布释放俘虏后,一位尼泊尔人暴露了思想,说:“原来我要在释放回去的路上,好好地揍他们一顿,然后回尼泊尔。这次听了长官讲话后,觉得过去自己也有些地方不对。走时,要和他们握握手,告别。”

他们纷纷要求,在释放前到北京、到中国内地参观。“我要以俘虏的身份,到内地去,不一定到北京。让中国的父母哥嫂姐弟看一下。只要中国父母知道我是这次印度打中国的俘虏。——知道我是俘虏,我不觉得这是耻辱。”“到北京去,那怕隔远点看看毛主席、周恩来。周恩来做了那么多的好事,这样关怀我们,是世界上最善良的人。我只要见到他,那怕死了也高兴。”

军官队的俘虏中,有的人过去顽固,做过一些坏事,这时也个别地向队长检讨,承认自己过去做法不对。有的过去不同意说麦克马洪线非法,现在也改口了:“请队长把我们送过非法的麦克马洪线。”

许多俘虏纷纷要求同我们谈话。他们说,在走前多谈一点,以后谈不到了。

有的俘虏要求合影留念,要求我们送像片,送纪念品,或是互换纪念品;有的向我们索取通信地址,将来好通信。当我们告诉了他们统一规定的通讯处时,他们坚持要我们的家庭通信处。五队一个俘虏要把毛衣送给译员,经再三婉言拒绝,感到非常难过,哭了起来。

第三章

印度战俘:永远不忘中国政府的恩情!

1962年11月中旬,中印边界大规模武装冲突正在进行中,北京外国语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前身)英语系(毕业班)20名学生在2名老师带领下赴西藏协助俘管工作,于1963年6月初完成任务后返回学校。笔者以学生身份参加了俘管工作。

我们从昌都前往扎拉时,车子过然乌,不时地看到公路边上,有零星的战士走着,棉裤上总是有白块,颜色雪白,有手掌或鞋底大小。车子越往前方开进,裤子上带有白块的军人越来越多。我们猜不透那白块是什么东西。在扎拉营地下车后,才恍然大悟:这是战士身上的新棉裤被划破了,露出雪白的棉花!——在藏南山区行军作战抓俘虏,战士们常在荆棘丛中穿行,新棉裤被刺划破,留下这种印记。

11月30日下午,我们到达扎拉收容所。公路一侧的场地上正在进行文艺慰问演出。战士们队列齐整,垫着背包席地而坐,观赏节目。舞台上文艺战士在演出;舞台下观众当中,这里那里散落着几位女战士。她们半蹲着,低头忙碌着。我们站在场子边沿,定睛瞧瞧,才发现她们是在给战士们缝补身上的破裤子。缝补好一条裤子,再搜寻下一条破裤子缝补。

我们同接待人员聊天,首先打听印军战斗力怎样,打仗行不行。接待的人说,印度兵不行。印度兵打不过国民党军,国民党军又打不过我们。“可惜,我们晚了一步!”我们包围了敌人司令部,司令官考尔准将来不及坐上专用直升飞机飞走,就翻山越岭落荒而逃,直升飞机被我们缴获。但是,印军有一些老兵,打枪很准。我们的重机枪手牺牲不少。他们的子弹从机枪护板中间的两指宽的观察孔打进来,把我们的机枪手打死。(据资料,所说“印军打不过国民党军”,是出于误解。这两支军队没有交过手。二战中,国民党部分远征军曾经在日军压迫下退入印度休整,待命反攻日军,当时他们与印军是盟军。1949年,在人民解放军追击下,部分国民党溃军窜入缅甸等国,他们打败了当地土邦武装,而不是印军。)

我们到达后,每天都有印军俘虏被解到营地来,一直到12月中旬,俘虏才算到齐,也就是说,边界冲突中被打散的印军官兵,到这时,能搜寻到的都被搜寻到了。

印军官兵从藏匿地点被搜出之时起,便开始感受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支世所罕见的仁义之师。

进入收容所以后,印俘进一步体会到我军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

生活上接近,广播,书刊,电影

对于放下武器的敌军官兵,我军严格执行宽俘政策,不打不骂不虐待,不搜腰包,不侮辱人格,有病治疗。伙食上大体按照我军自己的标准供给。我们吃什么,他们也吃什么。我军值班人员半夜查铺,为俘虏掖被头。中国警卫战士为了俘虏能展开体育活动,在林子中开出场地,树篮球架。战士们因陋就简,拆伪装网的绳子编织排球网。直至在溪流滩地上平整出大块运动场,供俘虏开运动会之用。一天,前沿哨所送来一个印俘,是半夜从营地出逃被潜伏哨抓获的。队长开导几句,把他送回所属的班,不打不骂不侮辱不关禁闭,就像没事一样。

在俘虏营地,我们官兵平等,我们干部和工作人员对俘虏同样平等相待,俘虏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个别俘虏表示担心,对我们的人说,你们官兵平等,暂时有好处,但从长远看,是要吃苦头的。

安顿下来后,也发生一桩俘虏闹事事件。

五队集中了尼泊尔籍印俘,少数人闹绝食。他们对伙食不满,说粉条做的菜不好吃。队干部正在研究如何处理,风波却意外地迅速得到平息。——原来,一位尼籍印俘兵,将队里有人闹事告诉了他的叔叔,他叔叔是印俘尼籍少校,住在另一处校官俘虏营地,来五队看望侄子。少校闻言,便让侄子带着来到队部,向队长提出要求,请队长把绝食士兵召集在一起,由他训话开导。队长没有表示可否。少校便让侄子将闹事的尼泊尔人叫来,厉声斥责,说当了俘虏,有吃有住,还起哄,太糊涂。少校谈到他在二战中当日本人俘虏的悲惨经历,与中国政府对他们的宽厚待遇进行比较,痛斥日军的残暴,赞美我军的高度人道主义精神。一顿训,绝食的人老实了,从此,就再也没有人闹事。

印俘士兵爱打架,收容所当局想方设法予以劝止。这也给他们留下印象。

一天上午,我们正在营部学习,隐隐听见远处传来嗷嗷叫声,有人说俘虏在打架了。大家奔出帐篷向叫声传来的地方快步走去。五队营地里乱哄哄的,情绪激动的人群冲着篱笆外吼叫,篱笆外是头上包着大头巾的锡克族印俘。锡克族人一边叫骂着,挥舞着拳头,一边要往里冲。然后,听见哨子吹响,篱笆内外双方队长高叫“集合”。尼泊尔人和锡克人各自迅速排成队列。队长开始训话:“你们要打架,能达到什么目的?打伤了人怎么办?大家讨论讨论。”翻译用英语翻译。——发生群众性冲突事件,吹哨集合,是迅速使局面得到控制的有效办法。

这次事件的起因是,锡克人在尼泊尔人帐篷区篱笆外玩排球。排球有时落在尼泊尔人晾着被子的篱笆上。尼泊尔人抗议。锡克人不听,照打不误。一次,排球落入围篱内,两个锡克人进入围篱捡球,和尼泊尔人争吵起来,一人被尼泊尔人打倒在地。于是,他俩在围篱外的同伴们要冲进去。

印俘打篮球时,也常挥拳瞪眼。于是,各队之间赛球,双方队长们专门开会研究防止比赛时打架的办法。办法是:在全队反复动员,要求球员和观众牢牢记住不许打架;选派几个身材高大魁梧又有威望的印俘军士专门负责纠察,比赛进行时,这些军士纠察员在球场边守候,随时准备进入场子把争吵双方拉开;事故苗头发生时,中国队长上场担任裁判,替换下原来的俘虏裁判;比赛中看到场上有球员情绪不对头,就立即吹哨换人。有一次球赛后,一个俘虏主动对我们说,“赛球时我看到我们队输了,就想打人。我捡起一块石头,拿在手里。但是,看看场子上别的人,想起了队长的话,我又把石头扔了。”

我军管理人员坚决执行宽俘政策的优良作风,印俘深受感动。同时又感到不能理解。有一天四队俘虏班长甘昌德喜滋滋地对译员说:“我知道了,你们待我们这样好,是因为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译员问他,“你怎么知道我们有三大纪律?”他说,“我从一本书上看到的。”他说的是文娱室里一本英文版的剧本《万水千山》。甘昌德说,他把这个发现同队里的俘虏说了。这个甘昌德,从此表现更加积极,配合管理工作更加主动。

印俘对我们态度开始转变,除了我们主动与他们接近外,广播、书刊和电影对他们的影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收容所及时录制转播我国政府关于中印关系政策的声明,有关的时事新闻报道和重要文章,这些,有助于揭破尼赫鲁政府在此问题上关于中国的不实宣传,使俘虏能正确认识两国交恶和发生边界武装冲突的真相。这是印俘对我消除敌意,化敌为友的政治思想基础。

有一个广播,是关于我方的声明,声明批驳印方歪曲事实,说我方向印度交还给印方的军用物资是破烂货,交还是为了宣传。——我军在冲突中缴获的印军武器装备包括2千余枝机步枪,2万发炮弹,200万发子弹,116辆汽车以及两架飞机。我方声明指出,交还给印方的大部分武器装备是完好的,交还前我方都认真做了擦拭,汽车油箱都灌满了油。俘虏们听了广播后,表现尴尬,一脸苦相,几乎没有人愿意谈看法。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另一个广播,是关于释放印军俘虏的声明,在俘虏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注:在这个声明之前,1962年11月21日零时我方声明,从22日起,我军在中印边界全线停火主动后撤。接着,周恩来总理再次致信尼赫鲁总理,宣布从12月1日起,我军从中印边境全线后撤,撤到1959年1月7日实际控制线中国的一边20公里以外的地方)。

每个俘虏中队都设有专用的文娱帐篷,俘虏可以借到篮排球、羽毛球、扑克牌、象棋(中国象棋,由管理人员教他们下)、跳棋等;有各种书刊可供阅读,如,毛泽东著作的单行本,中印边界问题的小册子,外国作家如美国女作家斯特朗写的西藏印象记一类,时事、文艺类书刊,还有人民画报和连环画(小人书)等。这些书刊都是英文和印文版的,陈放在粗制白木板大桌子上。印俘可以随便拿出去阅读。

俘虏听时事广播的场地,也是电影场,我方俘管人员每周专门给俘虏放映两场电影,偶尔三场。

新中国成立以来拍摄的优秀影片几乎都放映了。放映前,译员用英文和印文作故事简介。电影《白毛女》在战俘中引起了很大的震动。有人说,他在印度时就知道中国有个白毛女。不少人是一边看一边流泪。有一个人说,“当我看到喜儿怀孕,生孩子时,我哭了。这是真的,上帝作证。”一位尼籍俘虏说,在尼泊尔也有地主强迫农民摁指印,霸占穷人的财产和女儿,正如黄世仁一样。《洪湖赤卫队》是部新片,艺术感染力很强,因为有韩英坐牢的情节,俘管部门专门开会进行了讨论,为避免俘虏可能触景生情,最终没有放映。我们还放映了印度影片《流浪者之歌》,俘虏看后说,中国拷贝删掉了不少东西,如那个主角罗密士和从前的女友结婚的场面,以及他开枪打死茶厂正副经理等情节不见了。电影组长老徐解释说:按照国际惯例进口片子时我们不能删;可能是我们要求印方减少长度,印方将原来3小时的片子剪成我们要求的2小时,才弄成这个样子的。

生活上接近,以及书刊、广播和电影,有助于转变俘虏对我方的看法,密切管俘双方的关系。

分清谁是谁非,达到共识

收容所不失时机地在俘虏中开展关于西藏问题真相的探讨。

学习开始时,俘虏的错误观点一大堆。他们说:西藏是“独立国家”。西藏是“印度的一部分”。过去西藏驻扎印度军队,通行印度卢比。达赖喇嘛逃到印度,就要求把“西藏归属于印度”,因此,“西藏是印度”的。达赖是“西藏的统治者”,中国人“侵略”了西藏。印度政府要“帮助西藏独立”,“收复西藏”。为了这个,他们才开到前线来,同中国军队打仗。

印俘通过听时事广播,阅读有关的小册子,开始了解西藏的历史,了解边界冲突的缘起及过程,了解中国政府处理与印度分歧的仁至义尽的态度。经过这样的学习,多数印俘对印度政府那些颠倒黑白的造谣和不实之词,看法开始动摇,跟我们的争论减少。当然,也有人始终坚持原来的立场,蛮横不讲理。有一个人说,你们提供的材料,我不相信。凡是我没有亲眼看到的,我都不相信。对此,管理人员问他,你见过苏联人吗?回答是“没有”。再问他,你去过苏联吗?回答还是“没有”。于是管理人员再问他,你没有亲眼看到过苏联,那你相不相信世界上有苏联呢?——他噎住了,没法回答。

中印两国在西藏问题上发生的冲突,根源在哪?——当时中央发表的一篇重要文章《西藏的革命与尼赫鲁的哲学》,(以及《再论西藏的革命与尼赫鲁的哲学》),作了全面深刻透彻的分析。学习进行中,这本小册子的外文版运到收容所时,是一场及时雨。小册子的印文版有400多册,英文版有100多册,做到了人手一份。在态度较为固执的印俘军官等高学历的人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通过有关西藏问题的学习,绝大部分俘虏消除了错误观点,开始认识中国不是侵略者,而是正义的一方,这样,他们对于中印友好,与我们有了共同的政治思想基础。接着,我国政府宣布释放俘虏,收容所举行运动会,赠送纪念品,欢送告别等。经过这一系列活动,几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