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俞敏洪写给年轻人的8堂创业课(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30 06:24:58

点击下载

作者:俞敏洪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俞敏洪写给年轻人的8堂创业课

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俞敏洪写给年轻人的8堂创业课试读:

俞敏洪创业金句

任何时代的来临都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自己不愿意与时代共同前进。

接下来的20年,我会通过投资,帮助有创业梦想的年轻人成为下一个马化腾、马云或者李彦宏。

年轻人,去闯,去努力,去奋斗,去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只要不做坏事,只要保持良心,剩下的什么事情都能做。

要去做有挑战的、能让自己更进一步的事情。而创业就是这样的事情。

你创业的时候,有关公司命脉的那几条线,你必须是专家。有专业能力才会有好的创业状态。

仅仅一个人做事情不能叫创业,那叫个体户。想创业的话你就得找一帮人。

创业就是将一条家犬变成一只狼的过程,一旦习惯狼的生活,再想回到家犬的状态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是一只狼,我带领的团队也要是狼,他们不能是狗,更不能是羊。创始人的首要本领就是要找到有同一目标、志向和精神的人。

客户、创始人、合伙人、投资人。把这四种人照顾好,创业一定会成功。

这个世界上90%的人都是追随者,但你要对自己说:“我不是,我是来引领这个世界的!”

合伙人不是找的,是碰的。自序永远相信,永远充满渴望

在所有和我打过交道的年轻创业者中,我最喜欢、最愿意支持的,是乐观主义、自我认可、敢于放弃的人。

没错,他必须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所谓的乐观主义是他必须对事业的发展有信心,尤其对中国的发展有信心,必须认可我们这个时代。中国近几十年起起伏伏,经历了各种困难和挫折,但仍然处在一个不断向上发展的时代。我本人从来没有起过到国外生活的念头,或者过多考虑个人晚年享受的事情。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参与这个发展的时代,如果有可能,还要引领这个时代。

通过创新创业来发展和引领这个时代,是一个最好的切入口。我1991年从北大出来开始创业,这一路遇到很多事情,但我依然对中国的发展充满信心。我希望大家理解一个事实,现在出现的一些现象,包括诚信体系不完善、反腐路上的障碍、社会结构调整等,都是飞速发展的社会必然会遇到的问题。如果你遇到一个必然会出现的问题时选择退缩,生活就没法继续下去了。就像结婚以后夫妻之间一定会发生矛盾,如果因为有矛盾你就不想过了,想离婚,那你就永远不会有家。

同时,他必须是一个自我认可的人。我们要学会认可自己,相信自己的人生终会灿烂。我常常说人生有两种活法:一种是平庸地度过,比如很多白领或者我周围的一些朋友,不愿放弃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确实过得很舒服,也很平稳,但生活里也没有什么奇迹发生;另一种就是不甘平庸地度过,所谓的不甘平庸,不是突破现状,更多是突破自己,找到全新的自我,不害怕失败,不气馁,相信自己终会成功。

1995年底,我到美国去,拜访了七八位大学同学,跟他们说我在中国做了一个新东方,还不够大,想让他们回来跟我一起做大,然后一起分享成果。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果失败了怎么办?但王强和徐小平说,你在大学期间是挺没出息的一个人,你都把事情做成了,那我们回去肯定能做得更大。所以,他们回来了,而且没提过要多少工资的问题。还有一个特别想从美国回来的同学,他说,老俞,只要每年给我100万人民币的工资,我就回来。我说,现在新东方一年的利润都没到100万,怎么给你100万的工资?最后他没有回来。

等到2006年新东方在美国上市,回来的同学都变成了亿万富翁。那个同学后来说,老俞,我当初真应该跟你回去。我说,这个世界上没有“想当初”,因为当一切都已经为你准备好了时,你再选择,那不叫选择。所谓的选择是在有风险的时候,仍对自己的人生抱有希望,对自己的事业抱有希望,对与朋友的合作抱有希望,这一切都是对自己的认可。如果没有冒险参与一件事的激情,就不可能享受在这个时代和一帮人做事情的成果。

最后,他必须敢于放弃。没有任何人能保证创业一定会成功,事实上,很多人创业的结果是失败了。但我觉得,尽管创业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也意味着你会放弃很多东西,可能还会面临冒险、挫折和失败,但是如果不愿意经受这样的挫折和失败,不愿意放弃原有的生活,就意味着你永远只能在平庸的道路上走下去。就像我刚才说的那个大学同学,尽管他现在在美国的大学也是一个不错的教授,却失去了参与中国这个轰轰烈烈的时代的机会,我觉得这是人生最大的遗憾。他没有放弃的勇气和魄力。

我说的敢于放弃,就是放弃平庸,走向创造;放弃迷茫,走向坚定。有时候,放弃以后你可能什么也得不到,依然从平庸走向平庸,但总比你一直待在那个地方平庸要好,因为你至少已经努力过了。俞敏洪2016年12月于北京推荐序 创业路上,我的榜样文/哈爸(大V店创始人)

有一段时间,《请关爱你身边的创业者》一文在创投圈流转。作者是因深入报道创业家心理健康问题而受到广泛关注的杰西卡·布鲁德(Jessica Bruder),他说:“我身边不少创业的朋友,都或多或少被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创业,不只是媒体报道里的激情万丈、融资成功时的春风得意,更多是在压力、焦虑、抑郁、苦闷中艰难挣扎。内心再强大的创业者,同样也有无法逃避的脆弱一面。”

作为一个创业者,我深以为然。在那篇文章的最后,作者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充足的睡眠,健康的饮食,不掩藏情绪,留时间给家人,控制自己的财务风险……这些当然都是很好的建议,但有多少创业者能做到呢?创业需要榜样

对我来说,更好的办法是,和方华(大V店创始人&CEO)聊聊天、互相激励。而有很多情况需要独自面对时,我就会想想我的榜样会怎么做。创业路上,不仅需要创业伙伴的相互扶持,也需要榜样的力量。

我的创业榜样就是俞敏洪老师。

我很高兴俞老师这本书里有《寻找生命中的精神榜样》一文。他说:“你把潘石屹、马云、柳传志或者我本人作为榜样也可以。总之,你一定可以找到自己的榜样,并从榜样的身上得到力量,成就自己人生的辉煌。”

在一些人眼里,俞老师或许不够“性感”,与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所谓的高科技好像关系不大,不适合做创业者的榜样。其实不然。作为创始人和CEO,他把新东方做到在美国上市。很早之前就是《赢在中国》的创业导师。2014年又与盛希泰先生创办了“洪泰基金”,既是企业家又是创业者,两年不到的时间里投资了近百个创业公司。经历如此丰富的俞老师,更难得的是愿意主动分享,称自己为“洪哥”,让别人得以直接亲近、了解他。

如果说,创业路上需要榜样,俞敏洪老师无疑是不二人选。这绝不是因为他投资了大V店,但也正是因为他投资了大V店,在这本书诞生之前,我就得到了深入了解他的机会。

不是每一个创业者都能获得他的投资,但是,在这本书里,每个创业者能得到的远远超过几百万的投资。在这本书里,你或许看不到系统的创业理论,但你能看到一个活生生的创业榜样。创业要解决真需求

俞老师多次在公众场合提到大V店。2015年两会期间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去年(2014年)我投资了一家微电商,一些妈妈不用上班,在家从事电子商务就可以有3000元到5000元的月收入。”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2015年元旦,大V店为妈妈们举办了一次线下活动,邀请俞老师做分享。当时,他拄着拐杖进入会场,原来是陪儿子滑雪时严重摔伤,还在康复中,但他还是来了。我们给他搬椅子,他拒绝了,就这么拄着拐杖讲了一个多小时。

在分享时他说,如果是一个商业活动,他肯定不来。“但我一听说是妈妈们,那我想非来不可了……我特别关注妈妈群体,是因为我关注中国孩子这个群体。孩子成才的百分之七八十的因素,是跟妈妈相关的。现在尽管女人男人都要闯天下,但是女人更不容易。中国妈妈是最需要服务的群体。”

俞老师其实并不愿意在公众面前“宣传”自己投资的公司。一来,他投资的公司很多,宣传哪个不宣传哪个,顾此失彼;二来,这些创业公司都还没有上市,有些甚至还没有定型,宣传哪一个都有风险。但我觉得他对大V店似乎有特别的眷顾。为什么?在这本书里,他有提到他喜欢的创业者:“有些创业者一上来就说,俞老师,只要你给我投钱,我保证三年以后给你一个上市公司。我会跟他说,我要的不是上市公司,我要的是你投入地做一项有意义的事业,给社会增加价值。做到以上两点,如果你能同时把它做成一个上市公司,我会非常开心。如果没有做成上市公司,但这个项目依然在为社会做贡献,我也会非常开心。”

有这样的投资人,绝对是创业者的福气。我们也越发坚定地要做“有意义的事业,给社会增加价值”,努力为妈妈们服务,让天下没有难做的妈妈。而他看到的商业计划书,绝大多数,甚至达到80%都是想着去解决一个伪需求。这是他所不喜欢的创业者。创业需要合伙人

今年3月,我写的《你错了,比CEO更难做的是联合创始人》流传甚广,俞老师也为之点赞。其实,在“做好联合创始人”这件事情上,俞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我并没有看过俞老师直接讲怎么做联合创始人的文章,这本书我感觉也主要是针对创业公司的CEO的,但这并不是说其他创始人就没有看的必要。恰恰相反,我觉得不是CEO的创始人更应该看一看,最起码可以知道做一个CEO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如果知道自己不具备一个CEO的能力,有这样的自知之明,就不会发生那么多合伙人的内讧。

当然,不能因为有这么多内讧的例子,创业者就拒绝找合伙人。俞老师在书里旗帜鲜明地说:“一个孤军奋战的人也许能成为英雄,但他却不能成就事业。”最为大家知道的,当然是他和徐小平、王强之间的故事,但更影响我的是他和盛希泰先生(泰哥)之间的合伙关系,因为大V店也是我和方华两个人一起创立的。俞老师是上市公司董事长,泰哥则是前华泰联合证券公司董事长,这样两个人在一起都能处理好合伙关系!我想,可能是他们对对方都有非常清楚的认识,分工明确,也彼此欣赏。俞老师用自己的影响力吸引创业项目,用自己做企业的经验判断项目,而洪泰基金的日常管理等具体事务则应该是泰哥在处理。另外,我还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他们俩都没有在公众场合说过自己是洪泰基金的CEO,而称自己是创始人,或者创始合伙人。

现在,我在大V店不做日常管理,也不负责具体业务,而是努力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虽然这是比较虚的事,但我心里很踏实,一是因为方华知道并认可我这样做,二是因为有俞老师这个榜样先行。

况且,在这本书里,俞老师有提到“实和虚的营销”:“所谓实的营销,就是营销产品;虚的营销,就是营销品牌。此外,在中国经营企业,品牌营销往往还跟个人营销结合在一起。个人品牌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就是企业品牌的成长,而企业品牌的成长倒过来也带动个人品牌的成长,这两个加起来形成公司强有力的虚的营销。”这比“创始人要做网红”的说法更让我有底气。创业要正确地做事

俞老师很强调创业者要有“家国情怀”,要有理想。前面也提到他喜欢有意义的事业和给社会创造价值的创业者。与此同时,他也强调要正确地做事——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俞老师在自己的公众号“老俞闲谈”里发过一篇相关的文章,没有收录在这本书里,是《中国人为什么缺少见识和远见》。

在文章最后,他讲了新东方的一个故事,来说明什么叫“正确的做法会带来良好的结果”。他提到,几年前,新东方一直要求员工不断提高收入,也就是追求金钱,但结果却不好,失去了很多学员和家长的信任。一年后,他要求取消对收入的考核,代之以对老师素质、教学质量、客户满意率等的考核,员工的收入反而增长了。

这篇文章,他当然不只是写给我们看的,也不只是写给创业者看的。但作为创业者,看到这样的文章犹如当头棒喝。我在朋友圈转发了,方华也转发到我们的核心伙伴微信群,并把最后这个小故事特别复制出来与大家分享。不仅如此,这篇文章还引发了我们长久的思考和讨论:大V店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原来是销售额,是用户数。但看了俞老师的文章后,我们知道这些都只是结果,而只要做好对的事情,结果自然会好。创业需要突破,走出舒适区

大V店自创立以来快两年了,在方华的带领下,不断聚集牛人,公司一直处于高速增长中,目前同事有近300人。这对我们,尤其是对方华来说,其实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公司想要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就需要突破,需要走出舒适区。

最近一两个月以来,尤其是我们搬到新的、舒适宽敞的办公室后,公司里的创业氛围没有那么明显了。我和方华都在反思,觉得原因和瓶颈在我们自己身上。

是的,每个生命都需要突破,很早之前,方华就建议我多结交朋友。我的妻子、父母、哥哥也都劝过我多走出去,与别人交流。但我就是没有行动。

泰哥有一次来大V店,给同事们做分享时就有提到:创业者要“榨干”身边所有人。这话虽然听起来有点势利,其实与俞老师说的“我认为,做好一件事,一定是资源、能力和理想相加,最后的结果不是等于3,而是300,这样的一个过程”是同一个意思。在《创业之前,先审视自己》一文中,俞老师把社交能力放在第五位:“做事业就是要与人打交道,所以,我觉得社交能力对一个企业家或创业者来说十分重要。”而这,正是我最缺乏的。与人打交道,会让我觉得非常难受。

但让我心存希望的是,俞老师原来因为自卑,也非常不愿意与人打交道,甚至在大学都没有交过女朋友,但现在他的朋友满天下。俞老师能做出这样的突破,我也能!我想,这应该就是榜样的力量。

现在很多人读书追求速成,几十分钟甚至几分钟就“读”完一本书的浓缩“干货版”。对俞老师这本书,我想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它的语言足够简洁,不像很多翻译过来的创业类的书那么艰涩难懂。它的内容足够丰富,关注到创业的方方面面。任何浓缩和总结都有损这本书的价值。

如果一个人成为你的榜样,那他的只言片语都有可能给你带来巨大的启发和影响。所以,这篇文章我其实可以一直写下去:比如回到文章最前面的那个话题,创业者如何面对压力,俞老师说“在绝望时修炼自己并善于等待”;比如创业者如何自我管理,如何分配读书、学习的时间。甚至,附录《我的一天》对我都有影响(没有跑步习惯的我,读完这篇文章的第二天早上就起来跑步了)。

所以,当出版社的编辑说:“如果让您和俞老师说一句话,您最想说什么?”我心里第一时间就有了答案。我把这个问题也抛给方华。“谢谢!”他的答案和我的一样。

谢谢您,俞老师!

本书使用说明:在每一章开始设置了“我的困惑”栏目,你可以在阅读之前写下和本章主题相关的问题和困惑;读完这一章之后,可以在“我的心得和收获”栏目随时记录你的阅读心得。第1章我为什么二次创业?

我的困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创业,一开始就不会停止

只要你想创业,只要你做企业,就不可能是一次成功、一次享受。只要走上了这条路,就会一直处在创业的道路上。

只要你想创业,只要你做企业,就不可能是一次成功、一次享受。只要走上了这条路,就会一直处在创业的道路上。

我和资深投资人、银行家盛希泰在一次喝酒时偶然碰撞出了火花。他说他开始做天使投资了,我问为什么。他说:“我现在和年轻人聊就觉得浑身充满活力。我们再去创业做成一个大公司的可能性很小了,但是我们出钱让他们去做,这个可能性就会无限放大。”

的确,好多时候我跟年轻人聊天,觉得他们的想法非常超前,要超越他们来做一个创新型公司,成功的概率真的不大。我清楚地知道,颠覆和创新都会发生在年轻人身上,我能做的就是帮年轻人出钱,做他们的垫脚石,守护他们一路成长。

过去,世人都赞扬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是现在吃螃蟹成为中国的风尚,每个人都敢吃了。这个时候,养螃蟹——为螃蟹提供生长空间就变得很重要。

就这样,我们一拍即合,立志成为一对“守护天使”,共同创立洪泰基金,一起打造创业生态链:前端深入各个大学,提供创业课程和创业指导;中端提供天使投资;在天使投资这一环之后,与地产商合作,打造创业空间。

我常常听到有学生说:“俞老师,我们现在没有你们过去那样的机会了,现在已经不是平民创业的时代了。”但是,自从人类社会建立以来,就从未彻底消除过不公平。面对不公平,不同的人表现出积极、消极两种态度。消极的态度有百害而无一利。正如人的出身,根本无从选择。我们唯一能够做的,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我们那一代人出来创业的时候是个人的时代,没有天使投资,不可能有创新空间。那个年代自己出来创业,无比艰难。1993年,我开始做新东方,中国的《公司法》(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甚至都还没有出台。为了开第一个班,我花60元钱买了10盒磁带,回家以后,我老婆跟我吵了一个晚上。她根本就不支持我创业,60元钱是我们一个月的生活费,如果培训班没有开办成功,那60元钱就白扔了。

再看现在这个时代,创业者们的背后已经有人支持了。第一代创业家已经富起来了,会有更多像洪泰基金一样的天使基金支持年轻的孩子们创业。新东方每年都会投入几百万元支持自强之星奖学金,万一新东方倒闭了呢,也许我所支持和投资的你们创立的“新西方”会发展起来,自强之星奖学金就可以由你们传承下去。

当然,我也是有私心的,可能也不算一个纯粹的、不求回报的“天使”。我跟年轻人合作,跟年轻人的视线紧密相连,也是希望自己成为时代的受益者和开拓者。我知道,必须永远相信年轻,永远跟青春挂钩,才能跟这个时代挂钩,跟未来的希望挂钩。

毛泽东讲过一句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所以,年轻人,大胆开创你的事业吧!人生是一个你不得不奋斗的过程,而创业,其实就是让自己变得更出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要害怕失败。在我年轻的时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经历失败是一种常态,成功就是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努力的结果。

我在过去的20年里,通过把学生一批批送到国外,帮助他们实现梦想。接下来的20年,我会通过投资,帮助有创业梦想的年轻人成为下一个马化腾、马云或者李彦宏。抓住创业的美好时代

现在的中国正处在一个非常宽容的时代,一个愿意接受新思想、新创新、新生活方式的时代。这一代年轻人有幸生在一个美好的年代,我也有幸活在这个美好的年代。

秦之后,中国历朝历代几乎再也没有出过真正有思想的知识分子。出过一些诗人和散文家,尤其是在思想宽松的唐代和宋代,那时候对知识分子十分尊重,但前提依然是皇帝天下第一,思想必须统一,不能挑战统治权威和思想权威。

儒家思想从中国百家思想之一,变成全部思想,其他任何异见都被扼杀在摇篮里。不管是宋代的朱熹还是明代的王阳明,只不过在规定范围内重新阐释了他们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有了一些突破,发展趋势不是向宽走,而是向窄行。当一个国家只剩下一种思想,其他思想甚至都不能出现的时候,这个国家的创新力和思想力一定是非常薄弱的。比如欧洲中世纪只允许宗教思想的传播与统治,禁止出现新思想,直到文艺复兴、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时,各种思想才风起云涌。

中国在清朝统治被推翻到抗日战争这段时间,出现了很多伟大的、直到今天还常被提及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包括人们比较熟悉的傅斯年、陈寅恪、胡适、鲁迅等,就是在这段时期,社会思想得到了解放。

现在的中国正处在一个非常宽容的时代,一个愿意接受新思想、新创新、新生活方式的时代。这一代年轻人有幸生在一个美好的年代,我也有幸活在这个美好的年代。

但我出生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没有被饿死就已经很幸运了。1978年参加了第一次高考,1979年参加了第二次,1980年第三次高考,终于考上了北京大学。从1980年开始到今天,中国的思想一直不断得到解放。我记得1979年还找不到太多书看,突然从1980年开始,书店的书架上出现了原来被认为是禁书的书。虽然思想解放的过程通常有很多反复——进五步退两步——但整体趋势是不断进步的。

1991年,我开始办培训班,到1993年成立新东方就是顺应了时代的趋势。那个时候,政府决定继续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允许学生自由出国留学,包括北大、清华、复旦等学校的优秀学生都很愿意去美国学习,美国对中国的人才也非常看好,愿意给中国留学生提供奖学金。很多人,包括徐小平、王强,出国后本不打算再回来。

我当时看到了这样的趋势:这个时代需要中国学生到国外去留学,他们不用担心不回来,因为中国需要留学生,需要他们带回来伟大的科技时代。张朝阳、李彦宏都是留学归国的创业者,他们引爆了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我抓住了时代,抓住了留学的脉搏。

我现在成立基金,做天使投资人,也是为了抓住时代。中国创新创业的热潮其实已经开始了10年,但是近几年开始形成高潮,最新一轮高潮就是李克强总理讲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要通过创业和创新调动年轻人的积极性,调动像我这样的人二次创业的积极性,这是经济后续增量发展的重要发动机。在这种积极的环境中,哪怕是有点儿迟钝的人,也应该能抓住时代特征。因为有人向你抛了好几个月的媚眼,你却还不知道对方想跟你交朋友,不是有病吗?这个世界的未来永远属于年轻人

这个世界的未来永远属于年轻人,不管他们有多少缺点。我希望等我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我的墓碑一定要刻上这句话:“他一生与年轻人为伍。”如果那一天只有一个人来看我,我希望这个人不是徐小平,而是一个年轻人。

这是一个年轻人的时代。洪泰基金投资的各项目的创始人,平均年龄大概是二十六七岁。我29岁的时候还在北大当老师,李彦宏28岁的时候还在硅谷做工程师,盛希泰大学一毕业就进了国有企业,在那里至少工作到了30多岁。而现在的年轻人,毕业了虽然也会找工作,但更多想的是如何让自己飞起来。

尽管来寻求投资的年轻人,有很多确实不靠谱,这也是为什么洪泰基金在几千个项目里只选了40多个投资支持。但是不管项目是否靠谱,我们都会鼓励项目背后的每一个年轻人。为什么?因为人都是从不靠谱走向靠谱的。直到现在,我也不敢说自己是一个靠谱的人。

大家都知道,创业也好,冒险也好,年轻人对所谓成熟的社会、成熟的人以及成熟的体制通常充满了厌恶。我刚出来创业时,北大相比于其他地方来说已经充分开放了,但我仍然觉得空气如此沉闷。周围很多认识的人都说:“俞敏洪,你身上看不出一点点儿做生意的基因,你出去是死路一条。”但当时,即使在那种状态下,我也依然坚信未来是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

现在20多年过去了,我从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变成50多岁的中年人,不光年龄增加了,整个身心也走向中年。回过头来思考,我发现自己不想变成一个所谓成熟的人,也不想在成熟的体制和舒适的状态下生活。因为我知道,所谓的成熟,意味着你的眼光被遮蔽,你的锐气被磨钝。所谓的成熟,会有意无意驱使你主导年轻人的发展,自以为是地“看清楚”一些事情,一些“看来很愚蠢、不规矩,充满破坏性和颠覆性”的事情。

著名作家毛姆说过这么一句话:“当你听到年轻人自信满满、目中无人地满口胡言时,当你看到他武断教条、偏执狭隘时,你生气做什么?指出他的愚昧无知做什么?你难道忘了,你跟他一般年纪的时候也是这般愚蠢、武断、傲慢、狂妄。我说的是你,也说的是我自己。”

实际上,当一个人自我感觉成熟的时候,已经离这个世界、这个时代越来越远。我虽然在不断跟年轻人打交道——每年新东方培训的学生总共有300万人,13岁到25岁这个年龄段的年轻孩子有200多万——但我依然感到自己有时候在用挑剔的眼光看待他们。这是一种不自觉的眼光,一种自以为历经沧桑、对这个世界有通透完整的了解的眼光。直到我看到我的孩子在玩着iPad,玩着手机,看到他们所有的交流都在跟现代世界发生接触的时候,我才猛然发现我已经落后了。我也一直认为自己打字非常快,一般人比不上我,但我的孩子在iPad、手机上输入信息的速度居然能追上我在电脑上打字的速度,我想我是真的落后了。

移动互联网时代毫无疑问是属于年轻人的时代,不管承认还是不承认,年轻人正在向我们走来。从我们身边走过,走向更远的地方。过去,马云、李彦宏、马化腾这些第四代互联网创业者用10年时间做到今天这个规模是很伟大的事。而现在我们发现,有的年轻人正在做的事情在一两年以内就开始影响世界,他们公司的估值甚至达到10亿、20亿美元。我第一次到Facebook(美国社交网站)访问时,发现它的创始人大概30岁不到,就已经掌控了一个2000多亿美元市值的世界,并且在这个世界里影响了8亿人的生存状态。我感觉我们这代人开始变老了。

当察觉自己开始变老的时候,有什么办法参与年轻人的世界就变成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为此,我做了三件事:

1.过去、现在和将来,我都将通过新东方的培训帮助大量学生进入中国乃至世界更好的大学;

2.过去我每年都会对200多万大学生和中学生进行演讲,通过演讲,我至少能从学生们中间捕捉到追求生命的火花和追求未来的期望,听过我的话,他们的生命也或许会从此发生改变;

3.投资年轻人。

洪泰基金成立的时候,我说我愿意终生与年轻人为伍,这也是我要把“俞老师”这个大众称呼改成“洪哥”的原因。我看到年轻人跟盛希泰交往的时候叫他“泰哥”,拉近了年轻人与他之间的距离。我也要改,我要改得好一点,显得老道一点,我要改成“洪爷”,结果盛希泰说那他要改成“泰爷”,这一下我又吃亏了,我说干脆我改成“洪哥”,这样“泰哥”“洪哥”平起平坐。有意思的是,在我把这个称呼发到朋友圈后,一夜之间,给我发项目计划书、发各种各样的人生咨询邮件的年轻人,都把对我的称呼改成了“洪哥”。

这个世界的未来永远属于年轻人,不管他们有多少缺点。我希望等我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我的墓碑一定要刻上这句话:“他一生与年轻人为伍。”如果那一天只有一个人来看我,我希望这个人不是徐小平,而是一个年轻人。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

如果某件事情,你能够轻轻松松做成,那不叫有能力。要去做有挑战的、能让自己更进一步的事情。而创业就是这样的事情。

任何人都不能拖着自己的头发脱离地球引力,一个人是根据自己拥有的资源和能力,依靠自己的理想和动力做事情。如果某件事情,你能够轻轻松松做成,那不叫有能力。要去做有挑战的、能让自己更进一步的事情。而创业就是这样的事情。

如果说创业者没有资源、没有能力,却定了非常高的目标,那他一定会失败。但如果创业者的资源和能力都很不错,却只做了一件小事情,也算不上什么成功。我认为,做好一件事,一定是资源、能力和理想相加,最后的结果不是等于3,而是300,这样的一个过程。

所以你做的事情一定要比你现在拥有的资源和能力要大,但也不能大到自己根本没法控制。前段时间,我的朋友圈里还流传着一个从2013年到现在互联网创业公司死掉的名单,我初步算了一下,有两三百家,大部分公司的失败应该都是因为资源和能力没有配置好。我当初从北大出来的时候,以当时的资源和能力,只能办一个小小的培训班,等培训班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我发现以自己的资源和能力,可以办一个大的学校,然后又发现,可以把学校开到全国各地去,再后来就做成了一个上市公司。

今天,以我的资源和能力,应该能够做比上市公司更加有意义的事情。就像你有了钱不能存银行,因为银行的利息给得再高,连6%都不到,是不值钱的。在有限的人生里,如果不去开拓新的领域,不冒风险,尽管一生可能会很保险,但也是最不值得过的人生。

就像钱只有在不断流转的过程中才能创造价值。现在我拥有的经济资源、社会资源都足够丰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把这些资源整合起来做点事情,就是一个傻瓜。

而资源整合最重要的,就是找到合适的合伙人。当初我创立新东方后找到了徐小平、王强,把新东方做强做大了。现在要做投资,也要找到合适的合伙人。后来我碰到了泰哥,我们俩一文一武、一张一弛的感觉,觉得很契合。当然最重要的是理想一致,价值观一致,这是必须的。这样一配合,我们俩就把洪泰做起来了。

不久前,我看了一场电影《模仿游戏》。讲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杰出的数学家图灵帮助盟军破译德国的密电码Enigma的故事。如果没有图灵,“二战”可能至少还要2~3年后才会结束,也可能会多牺牲1400万~2000万人。然而这么一个大英雄,最后被英国的同性恋法律“憋”死了。之前也不断有传闻,乔布斯创立的苹果公司以被咬了一口的苹果做logo(logotype,徽标),正是为了纪念吃毒苹果而自杀的图灵。我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其实中国的未来就是发现像图灵、乔布斯这样的年轻人,不断给他们创造宽松的环境,为世界创造发展契机,为人类谋求福利。

我是拥有资源的普通人,所以我跟希泰下定决心,用我们的余生服务于创业者,让有激情的年轻人能够通过和我们一起共同努力,来把这个世界打造得更加美丽。

我的心得和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2章什么样的人适合创业?

我的困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做创业成功的刘邦

创业不是说说就能成功。很多创业者的项目做到一半就难以为继,原因是创业者本身没有做好准备。

创业是不是凭着一腔热血就能做成?汉高祖刘邦其实是一个没有太大创业热情的人,因为他在当时是一个亭长,相当于现在的镇长,县里的干部都是他的好朋友,没事喝喝酒、聊聊天,他觉得没有必要造反。但是,刘邦反而成功了。为什么呢?

这其中包含一个重要的创业观点:一个人的成功要有与之匹配的背景基础。所以我现在特别害怕什么都没想好,什么经验都没有,大学还没毕业就开始创业的人。最怕碰到热血青年,拿一个项目计划书,什么都没准备好,既没有人生经历,也没有创业经验,就说“俞老师你给我钱吧,给我钱就开始创业”。

当然,并不是大学没有毕业就不能创业,比尔·盖茨和乔布斯都是大学没有毕业就创了业,包括现在Facebook的创始人也是大学没有毕业就创业的代表。但大学生没毕业就成功创业的,在中国要少一些,美国要多一些。因为美国的社会机制更加简单。一个人有了好想法、好项目,尤其是好技术以后,只要继续做就可以了。组建团队时,每个团队的成员都知道自己的角色是什么,到底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然而,中国的大学生创业者组建团队时,每个人都想当老板。所以美国大学生创业比赛的成功率更高——因为它的商业模式、社会结构、人员定位、创投基金对企业的支持,要比中国的更加成熟。

我想说的是,任何一个创业者都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创业成功的可能才会比较大。但现在很多创业者已经到什么地步了呢?创业计划书就是用一张纸写出一个想法。自己估值2000万到5000万人民币,然后说“俞老师你得给钱,你不给我就不走”。这当然是中国创新创业发展的一种现象,但更重要的是,很多人都没有想清楚,创业到底要干什么。

刘邦为什么会成功?刘邦的成功特别简单。

第一,他有足够的社会经验和背景。他本身就是个小官僚,他知道中国的官僚体系到底是怎么回事,他知道如果一件事情要做起来,搭建人才结构和搭建组织结构的重要性。在当时,造反派远远不止刘邦和项羽两个人。但只有刘邦最开始就着手搭建人才结构和组织结构,并把这个结构搭建得非常好。

第二,刘邦知道什么人应该用在什么地方。他从来没有乱用人,每一个人都用得非常到位。

第三,刘邦用的这些人帮他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建国团队。

第四,国家还没有成立的时候,刘邦的组织结构就已经搭建起来了。

不要以为公司的组织结构不重要。开心网大家都知道,它本来应该做成中国最大最好的互联网平台,成为一个年收入几千万的游戏公司。他的创始人回过头看,认为自己纯粹专注于技术,忘了在最关键的时刻搭建公司的组织结构。还有一个典型例子,凡客。我觉得他们的口号、宣传做得非常好,在上升期时,我对这个公司是绝对看好的,只要它保持原来的发展思路,再把公司的组织结构做好,一定会有长远发展。但是凡客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为了投资人的愿望,为了上市,拼命追求公司要有更大的规模。凡客过去是卖跟青年时尚相关的所有东西,但是后来所有东西都开始卖。直到有一天,创始人陈年走到库房里,发现什么都卖了,发现不对了,却已经回不去了。这就是在公司发展过程中,组织结构不严密以及管理上失控带来的困境。

如果每一件事情真的那么容易干成,那项羽为什么失败?项羽犯了两个错误。

第一,他认为自己是全天下最优秀的人才。他的手下没有谋士、将领,全被气跑了,留下一个所谓的亚父,到最后也被气跑了。

第二,项羽认为自己只要下一个指令就行了,没有一点组织结构的概念。所以,他攻下整个秦帝国以后,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分封。他自己都没有想过要造一个帝国,只想着衣锦还乡,完全不听任何意见和建议。最后的结果就是兵败。

所以,创业不是说说就能成功。很多创业者的项目做到一半就难以为继,原因是创业者本身没有做好准备。人生需要不断学习

什么是有进步的事情?我今天有没有读书?每天坚持读书,吸收新鲜事物,让自己有所进步,这就是我想告诉大家的人生箴言之一。

上大学时,我给自己定了目标:考试成绩要到60分,尽可能多读一点儿书。那时,我看了不少徐小平家里的书和从学校图书馆借的书,也看了王强不少书。我觉得在大学最少要读400本书,有些书是可以翻翻就过去的。另外要有5~10本书反复读,不管是专业书籍还是有思想性的书籍。读到最后,把书里的思想变成自己的,并且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这样的读书才算是“入味”了。

我上大学时在医院待的那一年读了近300本书。大三大四的时候,我跑到北大西面的一个农村里,跟一个农民交换,他给我一个几平米的房间,不收我房租,我负责他儿子的学习。那段时间我的生活很平静,有好多时间读书、学习。当时我并没有想到读这些书对我有什么用处,但是它却养成了我读书、独立思考,并且从书中寻找自己世界的习惯。

可能会有人说,我们现在没有时间读书。我完全不相信。现在的大学生,到期末考试的最后一个星期才拼命学习。注意力分散,每过5分钟就要掏出手机看一看,很多人的注意力已经不在对他们人生最重要的地方了。大部分人肯定都没有我忙,但我仍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读了60多本书,都是能启发人思考的书籍,有历史书、哲学书,还有指导现代商业潮流和未来世界发展方向的书。我还做了30000多字的读书笔记。

有人问我,俞老师,你为什么还要读书呢?我的答案是,因为确实只有书中的思想才能够引导我们走向未来。我们都知道人是一种受思想指引的动物,思想走到哪里,我们就会走到哪里。我2004年又回到董事长的职位上时,就阅读了很多关于管理的书籍,开始明白应该怎么做,怎么变革新东方。

所以,我每天再忙,读书也不少于50页,这是我的读书习惯。我给自己定了个雷打不动的读书时间:每天晚上11点到12点半。在高铁站等车时也会读书,大家每天早上坐地铁的时间更可以用来读书。或者,每天花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专门读微信上推送的各种文章,这些文章中蕴含知识和思想,许多都是摘选自书中,也能激发你大脑的思考以及洞察的走向。读书的时间挤一挤总会有的。

去年,在热闹的中秋节和国庆节,我选择了待在家里,除了发呆之外,就是阅读。人发呆的耐心总是有限的,除非得了阿尔茨海默症,否则发呆时间太长,脑袋会更加混乱,更容易得阿尔茨海默症。最好的办法就是拿书来读,这恰恰也是书最大的用处。当全世界都抛弃你或者你抛弃了全世界时,唯一对你不离不弃的就是你手头的那些书籍。一个假期,我读了几本书,做了些笔记,免得读完就忘。以后的岁月里,我再翻看到这里,就会知道自己读过这些书。近几年随着年龄的增加,我发现刚刚做过的事情就恍如隔世,而隔世的事情却慢慢近在眼前。

人生是需要不断学习的。我认为,我们每天都要对自己的时间有所分配,每天都要做一点儿有进步的事情,每个人都应该这么想。什么是有进步的事情?我今天有没有读书?每天坚持读书,吸收新鲜事物,让自己有所进步,这就是我想告诉大家的人生箴言之一。创业不是大学生突发奇想就去做的事

任何人有好的想法,都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变成自我发展的一部分,但并不一定有好的想法就必然要去创业。“创客”,英文中的“Maker”,简单说,就是有梦想,有行动的创新者。自己如果有好的想法和好的设想,把这个设想卖给别人,或者把它实现再卖给别人,这是创客行为,是一个个体、小团队的行为,所有人都可以做。“创业”则是建立和经营一个公司的行为。任何人有好的想法,都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变成自我发展的一部分,但并不一定有好的想法就必然要去创业。因为有很多想法并不能支撑起一个公司,它可能是轻技术和新思路的一部分,完全可以通过创客行为,慢慢地融入大公司,或者不断让它完善,以后可以卖给大公司。许多人都符合创客的定义,尤其是大学生。

创客要创业成功,谨防伪创新。现在很多人的创新项目都是“跟随式”,比如把国外商业模式复制到国内,一线城市的创新点子拷贝到其他地方,这种情况在农产品电商、O2O(Online To Offline,线上到线下)项目里特别多。与美国、以色列等创新型创业比较发达的国家相比,我们缺少真正的创新。中国的大部分创业项目要么是模仿,要么是雷同,要么是忽悠,真正有创新的项目可能连1%都不到。因此,创客应该一边不断熟悉商业模式,一边不断思考创业点的创新性。

创客一定要找到好的合伙人,可以是你想合作的创业公司,或者你自己组建的创业团队,大家共同努力,才能把事情做成。在大时代,成功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聚集有同一志向的人,实现自己的想法。

创客要敢于提问,敢于怀疑,敢于思考,敢想敢试。有的人安于现状,一辈子喜欢稳定的状态。而我是典型的“闯江湖”的性格,总希望生命力也好、事业也好,能通过更多的突破点得到更多发展,寻求更大的舞台。在我追求的突破点中,有很多是失败的,但我还是鼓励创客们敢想敢做,年轻人更应该有这样的想法。这辈子能丢什么呢?只要不是把命丢了,其实什么都没丢。

创客要愿意和善于倾听意见和建议。不管是外行人说的,还是内行人说的,100句话中只要有1句话刚好启发了你需要做出改变的灵感,就是有益的。如果来了两个人,你觉得他说的是外行话,从此再不接触,这是封闭的表现。其实有时候,外行说的话比内行更重要。再回到《模仿游戏》,你知道图灵解密的灵感是怎么来的吗?就是因为和他的同事交往的一个姑娘说,她觉得发电报的人是有女朋友的,图灵问她为什么,她说尽管对方用的是密码,但发报人每次发报都以同样的5个字开头。他的思路一下子就被打开了,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姑娘偶然帮助图灵解开了德国的密码。你为什么不愿意听?只有好想法不能支撑起一个公司

作为一个创业者,不要妄想一下子就取得成功,而应该轻装上阵,通过这份事业让自己走向更远的未来,这一点非常重要。尽管有时候会感到疲惫,但是当面对未来世界的时候,依然感到兴奋。我认为这才是创业者的标志。

我不喜欢这样的创业者,他们只想赚钱、急于求成。

有些创业者一上来就说,俞老师,只要你给我投钱,我保证三年以后给你一个上市公司。我会跟他说,我要的不是上市公司,我要的是你投入地做一项有意义的事业,给社会增加价值。做到以上两点,如果你能同时把它做成一个上市公司,我会非常开心。如果没有做成上市公司,但这个项目依然在为社会做贡献,我也会非常开心。

我想告诉创业者们,我作为投资人,投的是你是否能为世界带来某种增值,而不是给我本人带来钱财。坦率地说,我追求的若是个人享受,就不会选择投资创业,还要承担投资失败的风险。我要的是参与你生命的灿烂,因为我的生命灿烂过了,再次灿烂肯定有困难,所以你的生命灿烂就等于我的生命灿烂,我要的是这种感觉。因此,不要告诉我,你可以为我带来钱,我更希望你带来别的东西。

我也不喜欢声称想要快速做成事情的创业者。Facebook在做大以前,也只是扎克伯格在自己的房间里做的大学网站。新东方成立的头三年,一年也只有5000个学生,虽然现在每年有300万学生在新东方学习,但这个数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一点一点来的,一辈子只要把一件大事做好就够了。两年就做成一件大事,一辈子做成一百件大事,这样的人我反正没有发现。

我刚成立新东方时用的方法很简单,从一个项目入手,只做托福班,把一个班变成两个班、三个班,目标是占领整个中国的托福市场。那时候其他人既做GRE,又做托福,都是综合型的,而我只做托福。就这样,我用了一年时间打遍整个北京,北大的托福班都关门了,全国各地的人听说我这里的托福班很厉害,不远万里跑到北京,来找地方住,就为上新东方的课。到这个时候,我才告诉我的同事,我们现在要开第二个课程——GRE(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因为来上托福的学生大部分都要接着上GRE。开始没做GRE有两个原因:第一,还没有找到合适的GRE老师;第二,我同时管两个项目根本忙不过来,担心两个都做不好。因此,我用了一年时间培训GRE老师,跟托福班的其中3个老师说不要上托福课,专心为GRE课程备课,我们4个人加在一起,如果GRE能讲到顶级状态就开课。当时备课一分钱没有,但是只要能讲GRE,工资立刻就是讲托福课的一倍。GRE课程一举成功,4个老师一下子10个班打遍天下,3个月时间就占领了中国的全部市场。接下来,项目我还是一个一个地去做。

一个人做事情其实是要沉下心来的。我有一个规矩,如果一个人给我发商业计划书,发完了明天又给我发一封,后天又发了一封,我立刻全部删除根本不看,因为一个星期内连续给我发三次商业计划书意味着这个人很浮躁。

创业者不能太急。佛教中有句话叫“急事慢做”。我曾经看过一个纪录片,讲亚马孙河流域的蟒蛇。它们平时的行动并不是很迅速,吃完一个动物以后至少一个月不吃饭,想吃东西时才会埋伏在某棵树底下,让树叶和草把自己盖住,慢慢等着某个不小心的动物走到它跟前。那时,蟒蛇才极其迅速地跃起来一口吞下去,几乎从不失误。在现在这个商业瞬息万变的年代,我们当然要抓住机会,迅速出击,但在你找到真正的机会以前不要随便乱动。

创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没有最后的成功,只有不断的进步。每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不管年龄多大,也依然在天天想着继续创业。柳传志把联想电子送上市后,又把联想控股送上了市,并且继续投资所有的创新创业项目。马云和马化腾每天都在想着第二天会不会被竞争对手超越。

所以,作为一个创业者,不要妄想一下子就取得成功,而应该轻装上阵,通过这份事业让自己走向更远的未来,这一点非常重要。尽管有时候会感到疲惫,但是当面对未来世界的时候,依然感到兴奋。我认为这才是创业者的标志。创业,就是不知疲倦地翻越每一个山丘

自己既有成功的喜悦,同时又在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有价值的服务,我觉得这才是创业者的良性压力。所以,我鼓励大家创立自己的事业,丰富人生经验,把握成长机会,更鼓励大家有准备地创业。

我觉得一个人的一生是非要创业不可的。可以一个人创业,也可以一群人一起创业,还可以成为创业项目的一员。但重要的是,创业意味着你在为自己的生命做主场,在为自己的才能搭建舞台和平台,所以我一直鼓励大家创业。

但我与不少创业者打过交道,很多人在创业一段时间后,都有身心疲惫的感觉。尤其是心理上的紧张程度,已经到了自己难以忍受的状态。这跟近年鼓动年轻人拼命创业的风气有关——前有事业需要拉动,后有投资者的敦促,也跟现在急功近利的创业环境和恨不得一天就能成功的心态有关。在创业的征途中,很多人都被困在自己的急功近利上,紧紧盯着那个仪表盘,每一英里都充满着焦躁。

创业和创新,这两件事情毫无疑问是伟大的。任何国家、企业、团体离开了这两种精神,都将失去活力,没有进步,没有突破,没有颠覆,没有成长。但当创业创新变成一句人人都能喊的口号,以至于不分人群、不分群体,所有人都被忽悠到所谓创业创新的渠道上来的时候,问题就产生了。

一是资源的浪费。政府投入了大量资源,像新东方一样已经算所谓功成名就的企业也投入了不少资源和精力。但实际上,创业是有规律的。一个公司的成长会受到一定的时间、空间和环境的限制。我们能看到,过去两年之内在中国成立的几十万家创业公司中,现在真的还充满活力和前途的,应该能数得清楚。一两千家,这个数字是最了不起的情况。我们也可以看到,曾经轰轰烈烈、估值几十亿或者上百亿美元的公司,其中有部分,现在的估值成了原来的十分之一。这十分之一的估值才是某种意义上“理性的估值”。

二是人才的浪费。很多年轻人在开始创业前,如果愿意进一步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让自己在判断和决策方面更成熟,创业会更容易成功。像我一样50岁左右的这一代创业者,是中间层靠下一点的创业者,也是现在中国民营经济创业者中成功的最典型代表。所有真正成功的大的创业公司,决策人基本都是40岁到55岁的这一批人。大家都在讨论这个现象,但实际上,我们这些人中的百分之八九十,在创业前都有五六年甚至七八年工作经验。同时,大部分人的创业也不是一次就成功的。大家最喜欢讨论的马云,其实阿里巴巴是他的第五个公司。

创业者把一个小公司慢慢经营成一个大公司,可能需要十几年,也可能只需要五六年,甚至三四年就能达成。时间可以缩短,过程可以加快,但过程中对逻辑、商业敏感性、客户忠诚度以及发现客户、团队建设等能力的锻炼绝不能忽略。我当初经营新东方时就是从居委会的老太太开始,到街道办事处、海淀区教育局,再到海淀区政府,用了七八年时间跟所有这些可能给我支持的人打交道。

自己既有成功的喜悦,同时又在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有价值的服务,我觉得这才是创业者的良性压力。所以,我鼓励大家创立自己的事业,丰富人生经验,把握成长机会,更鼓励大家有准备地创业。

我自己作为老创业者,有一整套对于预见项目、预见事情如何做好的观点和看法。当然也可能是顽固僵化的观点,因为在现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任何过去的经验,似乎都不足以俯瞰未来的成功。作为投资人,我的每一笔钱花出去,都是希望有回报的,所以对创业者的判断,就会变得非常苛刻。在这个意义上,我作为一个出身于创业的投资人,对项目的判断都会落到实处。

尽管在头脑发热的时候,尤其是在经济发热的时候,投资人们会争抢,比如2015年O2O最兴旺的时候,大家拼命地抢数据不错的项目。但事实证明,那些数据不错的项目到最后都遇到了巨大困境,而在这样的困境中,那些真正关注商业模式的项目,反而不光活了过来,而且还进行了A轮、B轮的后续融资。

有了好的创始人,可靠的商业模式,接下来就要看有没有与之匹配的创业团队来实现整个项目。有一些创业团队,四五个人、七八个人喝顿酒,吃餐饭就凑成了,每人拿着10%到20%的股份,说哥们儿我们开干吧。到最后发现整个团队是乌合之众,要么没有真正的团队分工,要么没有良好的团队合作和未来发展的机制。这样的团队比较容易出问题。我在过去两年间,对这样的团队进行过跟踪,最后发现其中80%的都散架了。我还发现,反而有一种团队很稳健。就是创始人先独立创业,随着项目需要不断引进人才,这时候更容易形成领导和团队的良性组合,使项目走得更远。

实实在在的创业领袖,实实在在的商业模式,实实在在的创业团队,这三点加在一起,创业项目存活并且壮大的可能性会更大。

不管目标在哪里,你一定要给自己充分的休息时间和加油时间。随时随地在你还有余力的时候增加你的力量。我只想告诉大家,创业其实就是循着正道,循着你的目标,充满耐心地补充好能量、组建好团队、防范好意外地一路前行,不要放弃,也许最后你就做成了。而时间,可长可短。创业之前,先审视自己

大家都想创业,谁不想当自己的老板呢?可是你得问自己几个问题:我为什么要创业?我有什么样的目标?我想把它做成什么样的状态?

创业之前,请先审视自己是否具备以下几种能力。

第一个能力是目标能力。大家都想创业,谁不想当自己的老板呢?可是你得问自己几个问题:我为什么要创业?我有什么样的目标?我想把它做成什么样的状态?我们不是为了创业而创业,而是为了做好、做大一件事情,并且前提是在进行自我评估后,发现这有可能实现,这时我们才能开始创业。如果没有目标,只是一时冲动,觉得自己应该干点什么,但其实对所干的事情也没有太多热爱,那创业就只能沦为口号,而非实业,极有可能一事无成。所以,我觉得目标能力对创业非常重要,是否热衷于实现这个目标也非常重要。

第二个能力是专业能力。如果对自己创业的领域没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失败的可能性很大。20多年前我开始做新东方的时候,周围的很多培训机构都是被优秀老师炒鱿鱼给炒倒了。新东方当初能坚持下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自己就是个好老师,当时开设的很多课程我自己都能教,因此和我一起工作的老师只要能拿到自己觉得满意的工资,就不会跟我提其他非分的要求,他们知道,一旦要求过分,我自己就能顶替他们上课,不会对新东方造成太大伤害。所以,当你白手起家、身无分文,或者资金有限的时候,有一个重要前提,那就是:你必须是你创业的这个领域中的专家,是一个能掌控大局的人。

第三个能力是营销能力。创业开始后,你该怎么做?你创建了公司,产品也造出来了,该如何推销产品和公司品牌呢?创业后我们要做的是把公司“卖”出去,不仅要卖公司的产品,更要卖公司的品牌,得到大众的认可,知道这个产品是这家公司卖出来的。这就涉及营销,包括实的营销和虚的营销。所谓实的营销,就是营销产品;虚的营销,就是营销品牌。此外,在中国经营企业,品牌营销往往还跟个人营销结合在一起,个人品牌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就是企业品牌的成长,而企业品牌的成长倒过来也带动个人品牌的成长,这两个加起来形成公司强有力的虚的营销。有时候,品牌营销甚至比产品营销还要重要,因为品牌营销的价值是无限的。所以,营销能力是你发展企业必须具备的能力。

第四个能力是转化能力。第一种转化是把科学技术转化成生产力。你拥有了技术,拥有了能力,但没法转化成产品卖出去,这是不行的。如果比尔·盖茨一辈子只是待在实验室,可能最后就是个穷光蛋。第二种转化是把你个人的专业知识转化为社会能力、管理能力。比如,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