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放弃的努力(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1 07:31:31

点击下载

作者:蒋光宇

出版社:煤炭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不可放弃的努力

不可放弃的努力试读:

序言

蒋光宇

这本从几千篇发表作品中精心挑选的文集,是送给读者朋友的礼物。

它难免有各种各样的不足与缺憾,但一定有呕心沥血的求索与锤炼。

它不能代替你成熟,但能激励你成长。

它不能代替你食鱼,但能激励你捕鱼。

它不能代替你得到尊重,但能激励你善待他人。

它不能代替你选择朋友,但能激励你爱惜友谊。

它不能代替你多谋善断,但能激励你能方善圆。

它不能代替你肩挑道义,但能激励你一身正气。

它不能代替你达到目的,但能激励你脚踏实地。

它不能代替你赢得荣誉,但能激励你竭尽全力。

它不能代替你功成名就,但能激励你奋发进取。

它不能代替你出类拔萃,但能激励你超越自己。

它不能代替你爱不释手地阅读,但能激励你发掘善良、正直与智慧的珍宝。

它不能代替你深谋远虑地思考,但能激励你寻找做人、处事与成功的向导。

它不能代替你成为伟大超凡的圣人,但能激励你成为高尚幸福的好人。

这就是我的心愿,这就是我的期盼。第一辑不可放弃的努力不可放弃努力

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人生有很多是可以放弃的东西,但万万不可轻言放弃的是:努力。

你是否知道鲮鱼和鲦鱼的习性?鲮鱼喜欢吃鲦鱼,鲦鱼总是躲避鲮鱼。有人曾经用这两种鱼做了一个实验。

实验者用玻璃板把一个水池隔成两半,把一条鲮鱼和一条鲦鱼分别放在玻璃隔板的两侧。开始时,鲮鱼要吃鲦鱼,飞快地向鲦鱼游去,可一次次都撞在玻璃隔板上,游不过去。过了一会儿工夫,鲮鱼放弃了努力,不再向鲦鱼那边游去。更有趣的是,当实验者将玻璃隔板抽出来之后,鲮鱼也不再尝试去吃鲦鱼了!鲮鱼失去了吃掉鲦鱼的信心,放弃了已经可以达到目的的努力。

其实,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有时也犯鲮鱼那样的错误。记得4分钟跑完1英里的故事吧?自古希腊以来,人们一直试图达到4分钟跑完1英里的目标。人们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曾让狮子追赶奔跑者,也曾喝过真正的虎奶,但是都没实现4分钟跑完1英里的目标。于是,许许多多的医生、教练员和运动员断言:要人在4分钟内跑完1英里的路程,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我们的骨骼结构不对头,肺活量不够大,风的阻力又太大,理由实在很多很多。

然而,有一个人首先开创了4分钟跑完了1英里的纪录,证明了许许多多的医生、教练员和运动员的断言都错了。这个人就是罗杰.班尼斯特。更令人惊叹的是,一马当先,引来了万马奔腾。在此之后的一年,又有300名运动员在4分钟内跑完了1英里的路程。

训练技术并没有重大突破,人类的骨胳结构也没有突然改善,数十年前被认为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为什么变成了可能的事情?是因为有人没有放弃努力,是因为有了榜样的力量。

在由失败通往胜利的路上,有时候障碍的确存在,甚至很多;有时候障碍已经消失,或已在不知不觉中被我们克服,可我们还误认为障碍仍然存在,不可逾越。可以说,有好多障碍并不是存在于外界,而是存在于我们的心里。

几乎每个胜利者,都曾经是个失败者。胜利者与失败者在大难大事上的重要区别是:胜利者屡败屡战,绝不轻易放弃努力;失败者屡战屡败,可惜地放弃了努力。

在由失败通往胜利的征途上有道河,那道河叫放弃。

在由失败通往胜利的征途上有座桥,那座桥叫努力。安逸与压力

西方人非常爱吃沙丁鱼,但是想吃到活的沙丁鱼却很困难,因为沙丁鱼运到岸上就死了。聪明的打渔人想出一个好办法,就是在一船捕捞上来的沙丁鱼里放几条十分活跃的鲶鱼。沙丁鱼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不得不游动,因而能存活下来。人们把这种效果,称为鲶鱼效应。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对比实验:把一只青蛙放进盛着冷水的锅里,然后慢慢地加热。青蛙的感觉很迟钝、很麻木,结果在慢慢地加热过程中死掉。有趣的是,先将锅里的水烧到沸腾,然后扔进一只青蛙。青蛙因受强热刺激,拼命一跳,逃离了开水。身陷绝境,反而逢生。

在美国的阿拉斯加自然保护区,人们为了保护鹿而把狼消灭了。鹿没有了天敌,饱食终日,无忧无虑。十几年之后,鹿群数量猛增,但体态蠢笨,同时由于食物紧缺和安逸少动引起的体质羸弱,导致鹿群大批死亡。于是,人们又把狼请了回来。鹿群迫于生存危机,四散奔逃,但日趋矫健灵活,恢复了蓬勃的生机。真是“敌存灭祸,敌去招过”。

在我国北方的哈尔滨市,有个虎园,里面放养了不少老虎。有人在虎园里放了一头牛,结果此牛不畏虎,几经较量,反而虎口脱险!虎园里的兽中之王捕不住牛的咄咄怪事,能给人什么启示?

泰国是拉差龙虎园的管理人员介绍:小老虎出生以后,先由猪奶妈喂养一个月,然后再由人工喂养,这样长大的老虎失去了野性。游人可以看到:虎和猪、狗等一起嬉戏、生活。虎仔吃猪奶,性情温又乖。这在科学上也许是一种探索,但环境改变了老虎的本性,老虎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老虎了。

楚霸王项羽跟秦兵打仗,过河后把锅都砸碎,船都弄沉,决心背水一战。军士奋勇战斗,以一当十,以少胜多,大破秦兵。这便是著名的破釜沉舟的故事。正如《孙子兵法》所说:“置之死地而后生。”“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安逸,很容易使个体不思进取,使群体平庸和沉沦。与此相反,压力出动力,压力出活力,压力出实力。修练身心,学习成材,带兵打仗,下岗就业,成就事业,概莫如此。成于压力,居安思危者存;败于安逸,养尊处优者亡。这是自然与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

面对压力,不应胆怯,不应逃避,要记住:“狭路相逢勇者胜!”

面对安逸,不应贪图,不应陶醉,要记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诚哉斯言!鲮鱼和蝴蝶

你是否知道鲮鱼和鲦鱼的习性?鲮鱼喜欢吃鲦鱼,鲦鱼总是躲避鲮鱼。有位生物学家曾经用这两种鱼做了一个实验。

实验者用玻璃板把一个水池隔成两半,把一条鲮鱼和一条鲦鱼分别放在玻璃隔板的两侧。开始时,鲮鱼渴望吃到鲦鱼,飞快地向鲦鱼发起进攻,可一次次都撞在玻璃隔板上,撞得晕头转向。撞了十几次之后,沮丧的鲮鱼失去了信心,不再向鲦鱼那边游去。更有趣的是,当实验者将玻璃隔板抽出来之后,鲮鱼也不再尝试去吃鲦鱼了!鲮鱼失去了吃掉鲦鱼的信心,放弃了本来已经可以达到目的的努力。

几天之后,鲦鱼因为得到生物学家供给的鱼料依然自由自在地在水中畅游,而鲮鱼却翻起雪白的肚皮漂浮在水面上死去了。

有一只美丽的蝴蝶,与上面的那条鲮鱼根本不同。

那是1977年,大卫·库茨明斯基正走在乔治亚州某个森林的小路上,出乎意料地遭到了一只蝴蝶的突然袭击!那只蝴蝶先是舞动优美的翅膀,在他的胸前做空中盘旋,企图阻止大卫的前行。当大卫向前迈进的时候,蝴蝶开始俯冲,用自己的头和身体,一次又一次竭尽全力地撞击他的胸膛。

只要大卫后退,蝴蝶的进攻也就停止;只要大卫试图前进,蝴蝶的进攻也就重新开始。这是为什么?

大卫退了几步,蝴蝶也栖息在地。经过仔细观察,大卫明白了遭受袭击的原委。在大卫前行的路上,在发动进攻蝴蝶的栖息地,还有另一只蝴蝶,眼看已经奄奄一息了。发动进攻蝴蝶的翅膀一张一合,好像是给它煽风,显然是怕大卫前行时不注意踩死它。原来,蝴蝶向强大于自己上千万倍的行人发动不屈不挠的攻击,目的是要为它的伴侣多争取一些生命的宝贵时光。

……

鲮鱼和蝴蝶的故事,很能给人以启示。世界上很难出现百战百胜的常胜将军。困难是人生的教科书,逆境是磨练人的重要学府。困难和逆境不会使人保持原样,或者使人变得高大,或者使人变得渺小。困难和逆境就像沉重的铁锤,粉碎着玻璃,锻炼着钢铁。哀莫大于心死。危险远不是真正的死亡,真正的死亡是丧失了生存的勇气。无论是幸运还是厄运,每个人都是自己灵魂的船长,都是自己命运的开拓者。命运给予我们的并不都是失望之酒,还有很多的希望之杯。成功不只是要战胜对手,更是要战胜自我。成功的一个秘诀,就是屡仆屡起、屡败屡战。奥秘

开学的第一天,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学生们说:“今天咱们只学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做的事儿。每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说着,苏格拉底做了一遍示范。

苏格拉底笑着问:“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

学生们都笑了。这麽简单的事,有什麽做不到的?

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每天甩手300下,哪些同学坚持了?”有90%的同学骄傲地举起了手。

又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又问:“每天甩手300下,哪些同学坚持了?”这回,坚持下来的学生只剩下八成。

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次问大家:“请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运动,还有哪几位同学坚持了?”这时,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人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的柏拉图。

世间最容易的事是坚持,最难的事也是坚持。说它最容易,是因为只要愿意做,人人都能做到;说它最难,是因为真正能做到的,终究是极少数的人。

任何伟大的事业,常成于坚持不懈,毁于半途而废。

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是靠一时的力量,而是靠长期的坚持来完成的。

任何伟大的事业,都有一个看来是微不足道的开始。要使理想的宫殿变成现实的宫殿,必须通过长期不懈地埋头苦干,一砖一瓦地去建筑。

人生就像马拉松赛跑一样,只有坚持到终点的人,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胜利者。

巴斯德曾这样说过:“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

成功有一个知易行难的奥秘:坚持。举手

有位极具智慧的心理学家,在他的小女儿第一天上学的时候,教给她一个小诀窍,足令她在学习生活中无往而不胜。

这位心理学家送女儿到学校门口,在女儿进校门之前告诉她:在学校里要多举手,想上厕所的时候要举手,老师提问的时候要举手,遇到问题的时候要举手,只要有话的时候就要举手,多举手特别重要。

小女孩认真地遵照父亲的叮咛,不只在想上厕所的时候举手,而且在老师发问的时候,她总是力争第一个举手。不论老师所说的、所问的她是否完全理解,或者是否能够完全答对,她总是积极举手。

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老师对这个不断举手的小女孩,自然而然印象极为深刻。不论她举手发问,或是举手回答问题,老师总是优先让她开口。这种不为人所注意的争先举手发言的习惯,竟然使小女孩在学习成绩上,以及在自我肯定的表现上,甚至在许多其他方面的进步上,都大大超过了不爱举手的其他同学。

在不断举手的过程中,小女孩逐渐形成了积极迎接挑战的心态。

在不断举手的过程中,小女孩逐渐积累了积极迎接挑战的经验。

在不断举手的过程中,小女孩逐渐坚定了积极迎接挑战的信心。

在不断举手的过程中,小女孩逐渐扩大了积极迎接挑战的成绩。

多举手是心理学家教给女儿的小窍门,是学习生活中的有利武器。

不错,多举手是小事。但是,小事养成习惯,习惯形成个性,个性决定命运。小事是大事的开头,大事是小事的积累。选准小事,可成大事。靠自己

有一天,大仲马得知自己的儿子小仲马寄出的稿子接连碰壁,便对小仲马说:“如果你能在寄稿时,随稿给编辑先生们附上一封短信,或者只是一句话,说‘我是大仲马的儿子’,或许情况就会好多了。”

小仲马倔强地说:“不,我不想坐在你的肩头上摘苹果,那样摘来的苹果没味道。”年轻的小仲马不但拒绝以父亲的盛名做自己事业的敲门砖,而且不露声色地给自己取了十几个其他姓氏的笔名,以避免那些编辑先生们把他和大名鼎鼎的父亲联系起来。

面对那些冷酷无情的一张张退稿笺,小仲马没有沮丧,仍在屡败屡战地坚持创作自己的作品。

他的长篇小说《茶花女》寄出后,终于以其绝妙地构思和精彩的文笔震撼了一位资深望重的编辑。这位编辑曾和大仲马有着多年的书信来往。他看到寄稿人的地址同大仲马的地址丝毫不差,怀疑是大仲马另取的笔名,但作品的风格却和大仲马的迥然不同。这位编辑带着兴奋和疑问,迫不及待地乘车造访大仲马家。

令他大吃一惊的是,《茶花女》这部伟大的作品,作者竟是名不见经传的大仲马的儿子小仲马。“您为何不在稿子上署上您的真实姓名呢?”这位编辑疑惑地问小仲马。

小仲马说:“我只想拥有真实的高度。”

这位编辑对小仲马的做法赞叹不已。《茶花女》出版后,法国文坛的评论家一致认为,这部作品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大仲马的代表作《基督山恩仇记》。小仲马靠自己的力量攀登到文坛的高峰。

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是家中12个男孩中最小的。由于家境贫寒,他12岁就到哥哥开的小印刷所去当学徒。他把排字当作学习写作的好机会,从不叫苦。

不久,富兰克林认识了几个在书店当学徒的小伙伴,经常通过他们借书看。随着阅读数量的增加,他逐渐能学着写些小文章了。

在富兰克林15岁时,他哥哥筹办了一份报纸《新英格兰新闻》。报上常登载一些文学小品,很受读者欢迎。

富兰克林也想试一试文笔,但又不想通过哥哥来采用自己的文章。为此,富兰克林化名写了一篇小品,趁半夜没人时把稿子悄悄地放在印刷所的门口。

第二天一早,他哥哥看到那篇稿件,便请来一些经常写作的朋友审阅评论。那些人一致称赞是篇好文章。有一位诗人竟断定,这是出自名家的手笔。

从此,富兰克林的文章经常在报上发表,但他的哥哥一直不知道真正的作者是谁。后来,他哥哥决心要识破这个谜,在半夜时藏在印刷所门口。他哥哥做梦也没想到,这位“名家”竟是自己的弟弟小富兰克林。

……

勿庸讳言,以人取言,人微言轻,近水楼台先得月,老子英雄儿好汉等等不公平的现象,目前还是比较常见的,就是在将来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但是,与其怨天尤人哀叹自己的命运,倒不如脚踏实增强自己的实力。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任何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事物的内部;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人人都是自己命运的设计师,最可依靠的不是任何人的权力和威望,而是自己的力量。“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郑板桥的这些话,当然不是主张可以忽视前进中可以借用的力量,而是强调千靠万靠,不如自靠的主张。成败只差5丝米

电话机是谁发明的?恐怕很多人都会异口同声地说出美国发明家贝尔这个名字。不过,在贝尔之前,还有一位发明家曾为研制电话机做出过不小的贡献,他就是莱斯。

莱斯研究过一种传声装置,能用电流传送音乐,可惜的是不能用来传送话音,无法使人相互交谈。莱斯研究过的这种传声装置之所以不实用,除了其他原因外,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是:这种装置里的一颗螺丝钉往里少拧了二分之一圈——大约5丝米。

贝尔在莱斯研究的基础上,一方面采取了新措施,例如不使用间断的直流电,改为使用连续的直流电,从而解决了传送短促、多变讲话声音的问题;另一方面将莱斯装置里的那颗螺丝钉往里拧了二分之一圈。

莱斯的疏忽被贝尔纠正了,奇迹也随之出现:不能通话的莱斯装置神化般地变成了实用的电话机。

失之毫厘,謬之千里。成败只差5丝米!也就是成败只差半毫米!5丝米,仅仅是5个万分之一米!

贝尔的改进使莱斯瞠目结舌,感慨万千。莱斯说:“我在离成功5丝米的地方灰心了,我将终生记住这个教训。”十年日记十年“不”

在伦敦的一家科学档案馆里,陈列着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写了10年的一本日记。这本日记非常奇特:

第一页上写着:“对!必须转磁为电。”

以后,每一天的日记除了写上日期之外,都是写着同样一个词:“No”(不)。从1822年直到1831年,整整10年,每篇日记都如此。

只是在这本日记的最后一页,才改写上了一个新词:“Yes”(是的)。

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金属线通电后可以使附近的磁针转动。这引起法拉第的深思:既然电流能产生磁,那么磁能否产生电流呢?法拉第决心研究磁能否生电的课题,并决心用实验来回答。

10年过去了,经过实验——失败——再试验……法拉第终于成功了。他在历史上第一次用实验证实了磁也可以生电,这就是著名的电磁感应原理。这个著名的原理,导致了发电机的诞生。

法拉第在这本写了长达10年的日记中,真实地记录了他不断失败和最后获得成功的过程。那一天一天所写的“No”,就是一次一次的失败;那最后一天所写的“Yes”,就是试验的最终成功。

法拉第正确对待多次失败的10年日记,表面看起来似乎显得那样的单调和乏味,可是换个角度看失败,给人的启发又是那样的丰富和深刻:

多次的失败并不表明你一无所获,而是表明你得到了宝贵的经验。

多次的失败并不表明你是命里注定的蠢货,而是表明你也许要变换方式另辟蹊径。

多次的失败并不表明你必须放弃,而是表明你还要更加坚持不懈。

多次的失败并不表明你永远无法成功,而是表明你还要花些时间。

多次的失败并不表明你浪费了时间、生命,而是表明你在集中精力攻破具有非凡价值的难关。

多次的失败并不表明你背时背运,而是表明你在尝试和探索中获得快乐。

多次的失败并不表明你不如别人,而是表明你尚有差距。

多次的失败并不表明你是一个盖棺论定的失败者,而是表明你正在用失败铺路、一步一步地接近辉煌的成功。

多次的失败并不表明你是一个屡战屡败、经不起挫折的懦夫,而是表明你是一个屡败屡战、勇往直前的勇士。

爱迪生说得好:“失败也是我所需要的,它和成功一样对我有价值。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后,我才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么。”只有完全拒绝失败之时,才是彻底失败到来之日。

法拉第正确对待多次失败的10年日记,不是一条道跑到黑、死撞南墙不回头的记录,而是对“失败乃成功之母”这句名言的绝妙诠释。前进一步

在古罗马的历史上,斯巴达克是一位值得大书特书的奴隶英雄。他的一生波澜壮阔,他的英雄业绩载入史册,为后人所敬仰。他认为在自己的一生中,最受益和最难忘的人和事,就是母亲的一句话:“前进一步。”

斯巴达克年少时开始学习剑术,一次他与同伴切磋剑术,当他还没有将剑刺到对手身上的时候,对手的剑却早已刺到了他的身上。斯巴达克很懊恼,抱怨自己的剑太短了。

这时,在一旁观看的母亲走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坚定地说:“不,孩子,如果你前进一步,你的剑不就长了吗?”

母亲是孩子的上帝。有时候,母亲的一句话可以改变一个孩子的人生轨迹。从此,“前进一步”鼓舞着斯巴达克一步又一步地不断前进!

身为奴隶的斯巴达克,其英勇与善战,其智慧与力量,就连罗马的高层统治者也佩服得五体投地。经过罗马最高独裁者苏拉的同意,他获得了自由。自由,对于奴隶来说,无疑是高于一切的。

斯巴达克在无比宝贵的自由面前,没有满足,没有停步,他要“前进一步”,他要拯救自己的妹妹,拯救一切角斗士,拯救一切奴隶。他庄严地向古罗马的奴隶制度怒吼:“我诅咒把世界上的人类划分为自由人和奴隶的一切统治者!”

在斯巴达克的号召下,罗马的角斗士在伦杜鲁斯举行了令罗马统治者胆战心惊的起义。在长达4年的征战中,斯巴达克所领导的起义军为了自由而浴血奋战,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给了罗马统治者以沉重的打击。角斗士和奴隶们在这场战争中,用“不自由,勿宁死”的大无畏气概证明:他们不仅是应当获得自由的人,而且是能够创建伟大功勋和推动历史前进的人。

斯巴达克在节节的胜利面前,没有满足,没有停步,他要“前进一步”,他要用自己的热血与生命,率领奴隶们为推翻万恶的奴隶制度和罗马暴政而奋斗。

代价是进步之父,补偿是进步之母。历史上的每次进步,几乎都是用热血和头颅来换取的。尽管斯巴达克的夙愿没能实现,起义军遭到了极其残酷地镇压,宁死不屈的7000名战士统统被吊死在从加普亚直通罗马的阿庇乌斯大道两边,但是斯巴达克所领导的起义顺应了历史的潮流,第一次敲响了古罗马奴隶制度的丧钟。从发展的观点看,任何统治者都无法停止地球的转动,无法阻拦飞奔向前的历史的巨轮,无法挽救古罗马奴隶制的必然灭亡。“前进一步”就是自强不息,永不满足;就是顺应潮流,与时俱进。坚持“前进一步”,就像绳锯木断,就像水滴石穿。坚持“前进一步”,再漫长的征途也会被甩在身后,再险峻的山峰也会被踩在脚下。成功问答录

约翰·伍顿是美国UCLA篮球队的教练,曾领导球队连续拿到十多次全美篮球比赛的冠军。

有位教练问他:“你是如何指导球员,让任何一名球员进入球队后都变成冠军队伍中的一员?如何才能像你一样成功?”

约翰·伍顿回答说:“即使是篮球巨星,也要每天站在篮下5米处练习500次的基本投篮动作。因为球员只有每天练投500次,遇到紧急状况时才能有超水准的表现。基本动作是最重要的,时日一久,球员必有相当程度的改变。”

盖瑞·布雷尔是美国高尔夫球场上的名将,在比赛中经常能准确地挥出完美无缺的一杆。

有位高尔夫球运动员问他:“怎样才能挥出完美无缺的一杆?如何才能像你一样成功?”

盖瑞·布雷尔回答说:“我每天早上起来坚持挥杆1000次,双手流血,包扎过后继续挥杆,连续挥了30年。”

接着,盖瑞·布雷尔又说:“你愿意付出每天早上起来坚持挥杆1000次的代价吗?你愿意重复一模一样的单调动作吗?”

比尔·戴维斯是世界第一流的保险推销大师。在他的退休大会上,吸引了保险界的各路精英。许多同行问他:“推销保险的秘诀是什么?如何才能像你一样成功?”

比尔·戴维斯坐在台上,自信地微笑着,看来对回答这个问题是胸有成竹,早有准备。

这时,全场灯光逐渐暗了下来,接着从幕后走出了四名彪形大汉。他们合力扛着一座铁马,铁马下垂着一个大铁球。当现场人士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时,铁马被抬到一个十分结实的讲台上。

比尔·戴维斯手执小锤,朝大铁球敲了一下,大铁球没有动;隔了5秒,他又敲了一下,大铁球还是没动。就这样,每隔5秒,他都再敲一下……

10分钟过去了,大铁球纹丝不动;20分钟过去了,大铁球依然纹丝不动;30分钟过去了,大铁球还是纹丝不动……

台下的同行开始骚动了,后来有人陆续离场而去,再后来人越走越多,最后留下来的只有零星几个人。但是,比尔·戴维斯手执小锤,还是全神贯注地持续敲着大铁球。

经过40分钟后,大铁球终于开始慢慢地晃动了,后来摇晃的幅度越来越大,就算有人想让大铁球立刻停下来,也是很难办到的事情了!

留下来的几个同行兴奋了,又开始追问他:“推销保险的秘诀是什么?如何才能像你一样成功?”

一直默默不语的比尔·戴维斯说:“只要方向对头,成功者,绝不会放弃;放弃者,绝不会成功。”再多走一步

有一天,俄罗斯的著名作家克雷洛夫正在大街上行走,一个年轻的农民拦住他,向他兜售苹果:“先生,请你买些果子吧,但我要告诉你,这筐果子有点酸,因为我是第一次学种果树。”年轻的农民很笨拙地说着。

克雷洛夫对这个憨厚、诚实的农民产生好感,于是买了几个果子,然后说:“小伙子,别灰心,只要努力,以后种的果子就会慢慢地甜起来了,因为我种的第一个果子也是酸的。”

农民听了之后很高兴,认为自己碰到了一个“同行”,因而高兴地问:“你也种过果树?”

克雷洛夫笑着解释说:“我的第一个果子是我写的《用咖啡渣占卜的女人》,可是这个剧本直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剧院愿意上演。”

与克雷洛夫的写作命运相近,海明威最初寄出的几十个短篇全部被退了回来;莫泊桑直到三十岁才发表第一篇作品。

其实,第一个果实常常是酸的,这在生活中是一个到处可以看到的普遍现象。

曾被纽约世界美术协会推举为当代第一大画家的张大千先生,博采众长,独成一家,绘画技艺高超。他的许多代表作,都被世界各国的美术家们公认为世界美术宝库中的珍品。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张大千先生的艺术生涯中,他第一次成功的画作卖出后仅换得80个铜板。在当时,80个铜板只能买2斤腊肉。张大千先生这一个成功之果并未给他带来丰厚的报酬,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追求成功的决心和努力。

英国作家萧伯纳在初学写作之时,给自己规定每日必须完成5页稿子的写作任务。就这样苦苦写了4年,总共才得到30英镑的稿费。但萧伯纳并未因此而灰心丧气,而是鼓起勇气继续写作。又这样苦苦写了4年,陆续写出了5部长篇小说,先后向60多家出版社投稿,全部遭到无情的拒绝。在退稿信上,有的编辑甚至直言不讳地说,他根本不是写作的材料,并劝他放弃自己的写作生涯。但萧伯纳仍然坚持,坚持每天写一定数量的文章。又继续这样苦苦写了4年,天道酬勤,他终于成为英国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第一个果实常常是酸的,这是古今中外、古往今来生活中的一个普遍现象。面对这种现象,萧伯纳曾经说过这样充满哲理的话:“多走一步,就可以缩短一步接近成功的距离。胜利就在前方,你的任务就是坚持,就是再多走一步!”模仿走不出自己的路

有一位女子,出生于一个平常的家庭,找了一个平常的工作,嫁了一个平常的丈夫,有了一个平常的家。总之,她的一切都很平常。

有一天,报纸大张旗鼓地招聘一名特型演员——扮演王妃。她的一位朋友好心地替她寄去一张应聘照片,没想到,顺利过关。从此,这位平常的女子,开始了她漫长的“王妃”生涯。

她反复阅读了有关王妃的大量资料,细心揣摩王妃的每一缕心事,反复模仿王妃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不像,不像,这也不像,那也不像!”导演、摄影师无比挑剔,一次又一次让她重来。

工夫不负苦心人。现在,这位平常的女子轻而易举地就能进入角色,根本无需费多少时间就可以惟妙惟肖、炉火纯青地扮演“王妃”了。

糟糕的是,后来她要想恢复那个平常的自我却非常困难。

每天早晨醒来,她必须一再提醒自己“我是谁”,以防止自己指点或驱使家人;在与善良的丈夫和活泼的女儿相处时,她必须一再提醒自己“我是谁”,以避免莫名其妙地对他们喜怒无常。

平常女子深感痛苦地对人说:“一个长期投入地扮演享受优厚礼遇和至上尊敬的人,要恢复平常的自我实在是太难了。”就连说这话的时候,她也仍然像个“王妃”。

无独有偶。还有一个女子,从小就被人称赞,称赞它长得像玛丽莲·梦露。因此,她收集并研究了所有与玛丽莲·梦露有关的资料和照片,将梦露主演的影片一看再看,为的只是惟妙惟肖、炉火纯青地模仿梦露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她整日沉醉在他人的喝彩声中,日久天长,她似乎以为自己就是玛丽莲·梦露了,以至于时常忘掉了自己是谁。

到了三十六岁的时候,她竟模仿了玛丽莲·梦露的自杀,连最后的死亡方式都与玛丽莲·梦露一模一样。于是,她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一生,真是令人为她感到惋惜。

人是善于模仿的动物。模仿本身并没有错,每个人的学习常常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是初始的学习,是创造的前提条件。创造离不开模仿,但模仿不是创造。模仿走不出自己的路。即使对于大师,也不能停留于模仿。仅仅停留于模仿,就会迷失自我,迷失前进的方向。

人之所以可贵,就在于创造。已经创造出来的东西比起有待创造的东西,永远是微不足道的。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模仿者亡,创造者存,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事事都有可创造之事,时时都是可创造之时,人人都应做能创造之人。成功的道路是目标铺出来的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心理学家组织三组人,让他们分别向着10公里以外的三个村子进发。

第一组的人既不知道村庄的名字,又不知道路程有多远,只告诉他们跟着向导走就行了。刚走出两三公里,就开始有人叫苦;走到一半的时候,有人几乎愤怒了。他们抱怨为什么要走这么远,何时才能走到头,有人甚至坐在路边不愿走了。越往后走,他们的情绪也就越低落。

第二组的人知道村庄的名字和路程有多远,但路边没有里程碑,只能凭经验来估计行程的时间和距离。走到一半的时候,大多数人想知道已经走了多远。比较有经验的人说:“大概走了一半的路程。”于是,大家又簇拥着继续向前走。当走到全程的四分之三的时候,大家情绪开始低落,觉得疲惫不堪,而路程似乎还有很长。当有人说:“快到了!”“快到了!”大家又振作起来,加快了行进的步伐。

第三组的人不仅知道村子的名字、路程,而且公路旁每一公里就有一块里程碑。人们边走边看里程碑,每缩短一公里大家便有一小阵的快乐。行进中他们用歌声和笑声来消除疲劳,情绪一直很高涨,所以很快就到达了目的地。

心理学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当人们的行动有了明确目标的时候,并能把自己的行动与目标不断加以对照,进而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进行速度和与目标之间的距离,人们行动的动机就会得到维持和加强,就会自觉地克服一切困难,努力达到目标。

这使人联想到罗斯福总统的夫人与萨尔洛夫将军的一次对话。

罗斯福总统的夫人在本宁顿学院念书的时候,打算在电讯业找一份工作,以补助生活。她的父亲为她引见了自己的一个老朋友——当时担任美国无线电公司董事长的萨尔洛夫将军。

将军热情地接待了她,并认真地问:“想做哪一份工作?”

她回答说:“随便吧。”

将军神情严肃地对她说:“没有任何一类工作叫‘随便’。”

片刻之后,将军目光逼人,以长辈的口吻提醒她说:“成功的道路是目标铺出来的。”

如果将心理学家的结论用萨尔洛夫将军的语言来表达,那就是:“成功的道路是目标铺出来的。”

如果人生没有目标,就好比在黑暗中远征。人生要有目标,一辈子的目标,一个时期的目标,一个阶段的目标,一个年度的目标,一个月份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一天的目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进步的就越快,对社会也就越有益。有了崇高的目标,只要矢志不渝地努力,就会成为壮举。

如果将心理学家的结论用哲人的语言来表达,那就是:“伟大的目标构成伟大的心灵,伟大的目标产生伟大的动力,伟大的目标形成伟大的人物。”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那是一支24人组成的探险队,到亚马逊河上游的原始森林去探险。由于热带雨林的特殊气候,许多人因身体严重不适应等原因,相继与探险队失去了联系。

直到两个月以后,才彻底搞清了这支探险队的全部情况:在他们24人当中,有23人因疾病、迷路或饥饿等原因,在原始森林中不幸遇难;他们当中只有一个人创造了生还的奇迹,这个人就是著名的探险家约翰·鲍卢森。

在原始森林中,约翰·鲍卢森患上了严重的哮喘病,饿着肚子在茫茫林海中坚持摸索了整整3天3夜。在此过程中,他昏死过去十几次,但心底里强烈的求生欲望使他一次又一次地站了起来,继续做顽强的垂死抗争。他一步一步地坚持,一步一步地摸索,生命的奇迹就这样在坚持与摸索中诞生!

后来,许多记者争先恐后地采访约翰·鲍卢森,问到最多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唯独你能幸运地死里逃生?”

他说了一句非常具有哲理的话:“世界上没有比人更高的山,也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天无绝人之路。只要有脚,就会有路。这就是支撑他死里逃生的信念。总要有一样拿得出手

电影《小英雄雨来》曾名震天下,剧中雨来的扮演者孟旭也因该片获得广泛赞誉,被称为“天才小影星”,成了许多人眼中的未来“电影大明星”。

但是,命运并不都像人们所预期的那样。孟旭长大后不仅没有成为影视界的明星,而且书也读得不够理想,处境似乎有些尴尬。

后来,孟旭的父亲送他到日本学习厨艺,临行时语重心长地叮嘱到:“人活在世上,总要有一样东西能拿得出手!”在日本留学的几年,尽管他非常刻苦、努力,但很遗憾,厨艺还是拿不出手。

孟旭20岁那年回国,立志改学杂技,侧重钻研在“口腔内用舌头穿针引线”的绝活。其实,出生在杂技世家的他,很早就发现自己有练此绝活的天赋。他4岁那年,偶然观看了口内穿针的魔术演出。他很惊讶,不靠手、眼,只凭舌头、嘴,也能穿针引钱?!回到家后,他偷偷地练,竟然真地穿针成功。

工夫不负苦心人,他终于练就了一手令人赞叹不已的绝活,可以在口腔内用舌头游刃有余地穿针引线了。他深有体会地说,用舌头纫针的技巧属于微型杂技,是真功夫。除了口腔器官的技巧外,表演时的心理状态也十分重要,要沉得住气,尽量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从1997年开始,他在世界各地进行过多次表演,中央电视台也请他在曲苑杂谈的第90期节目里,表演了“在口腔内用舌头穿针引线”的绝技。

表演时,只见孟旭打开一个盒子,上面插着几排最小号的缝衣针。他把一根丝线和缝衣针先后放到嘴中,闭上嘴,嘴唇微微嚅动,大约不到二十秒,捏着针尖的手往前一推,一根针就挂在了丝线上!在二分二十秒内,他用舌头穿上了八根针……

孟旭令人匪夷所思的绝技,引起了境内外多家媒体的关注,纷纷争先恐后地采访。有的媒体认为,他是“继美国魔术大师胡迪尼之后惟一掌握这项绝技的人”。

孟旭实事求是地解释说,胡迪尼的节目是魔术,是假的,把一根线和一把针一起扔进嘴里,再拉出来,其实扔进嘴里之前针已经全穿在线上了;自己在口腔内用舌头穿针引线,则是真的。一真一假,两者不可同日而语。当然,像胡迪尼那样变魔术他也会。

孟旭凭着用舌头在嘴里纫针的绝技,在浙江省东阳市横店镇高手如林的“中国首届绝技绝活评选暨挑战大赛”决赛中,以6分40秒用舌头纫针31根的成绩获得了“十佳”最高奖。不久前,他还拿到了英国吉尼斯世界纪录证书。

人生就是一座宝藏。每个人都像孟旭一样,身上一定也隐藏着能拿得出手的东西。只要开发出一样能拿得出手的东西,人生就会充盈如歌,靓丽夺目。人生在世,可以有很多尝试,可以有很多探索,可以有很多追求,但千万别忘了,总要有一样东西能拿得出手!第二辑尽力而为还不够重要的是让自己强大起来

一位搏击高手参加锦标赛,自以为稳操胜券,一定可以夺得冠军。

出乎意料之外,在最后的决赛,他遇到一个实力相当的对手,双方竭尽全力出招攻击。当对打到了中途,搏击高手意识到,自己竟然找不到对方招式中的破绽,而对方的攻击却往往能够突破自己防守中的漏洞。

比赛的结果可想而知,搏击高手惨败在对方手下,也失去了冠军的奖杯。

他愤愤不平地找到自己的师父,一招一式地将对方和他搏击的过程,再次演练给师父看,并请求师父帮他找出对方招式中的破绽。他决心根据这些破绽,苦练出足以攻克对方的新招;决心在下次比赛时,打倒对方,夺回冠军的奖杯。

师父笑而不语,在地上画了一道线,要他在不能擦掉这道线的情况下,设法让这条线变短。

搏击高手百思不得其解,怎么会有像师父所说的办法,能使地上的线变短呢?最后,他无可奈何地放弃了思考,转向师父请教。

师父在原先那道线的旁边,又画了一道更长的线。两者相比较,原先的那道线,看来变得短了许多。

师父开口道:“夺得冠军的重点,不在如何攻击对方的弱点。正如地上的长短线一样,只要你自己变得更强,对方就如原先的那道线一般,也就在相比较之下变得较短了。如何使自己更强,才是你需要苦练的根本。”

在夺取成功的道路上,在夺取冠军的道路上,有无数的坎坷与障碍,需要我们去跨越、去征服。人们通常走的有两条路:

一条夺冠之路是侧重攻击对手的薄弱环节。不少的人,都喜欢直接找出最速成的方法,正如故事中的那位搏击高手,欲找出对方的破绽,给予致命地一击,用最直接、最锐利的技术或技巧,快速解决问题。

另一条夺冠之路是侧重全面增强自身实力。就是故事中那位师父所提供的方法,更注重在人格上、在知识上、在智慧上、在实力上使自己加倍地成长,变得更加成熟,变得更加强大,使许多以往令人头痛的问题,不药而愈,迎刃而解。

其实,这两条夺冠之路并不是完全排斥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巧妙地攻击对手的薄弱环节是极其必要和重要的。记得一位伟大的军事家说过:用一句话来概括指挥战争的艺术,就是集中优势兵力来打击敌人的薄弱环节。但是,全面地增强自身实力,则是攻击对手的薄弱环节的基础。在人们普遍看重攻击对手的薄弱环节的情况下,听一听那位师父全面地增强自身实力的妙论,还是很有启发的。可以说,全面地增强自身实力,是解决疑难问题的最稳妥的方法,是迈进成功之门的最可靠的途径,是胜在战前的夺冠之本。珍惜

宋代著名的书法家米芾(公元1051——1107年),小时候曾经跟村里的一个私塾先生学写字。学了三年,费了好多纸,却写得很平常,先生一气之下把他赶走了。

一天,有个赶考的秀才从米芾的家乡路过。米芾听说他的字写得很好,就去求教。秀才说:“要我教你,就得用我的纸才行。我的纸五两纹银一张。”米芾听后,吓得目瞪口呆。

秀才又说:“不买我的纸就算了。”

米芾急了,忙说:“我找钱去。”母亲经不住米芾的苦苦哀求,只好把唯一的首饰当了五两纹银。秀才接过银子,把一张纸给了米芾,并嘱咐他要用心写字。

这只不过是一张普通的纸,但米芾不敢轻易下笔,反复认真琢磨字帖。他用手指在书桌上画着,想着每个字的间架结构和笔锋,渐渐入了迷。

半天过后,秀才找到米芾问:“怎么不写呢?”

米芾一惊,笔掉在地上,说:“纸太贵,怕废了纸。”

秀才笑到:“你琢磨了这么半天,写个字让我看看。”

米芾写了个“永”字,几乎和字帖上的字一样,可又好像不一样,真是漂亮了。

秀才说:“写字不只是动笔,还要动心。你已经懂得窍门了。”

几天后,秀才要走了,临行前送给米芾一个布包,并叮嘱要在他走后再打开。米芾目送秀才远去,打开布包一看:原来是那五两纹银!米芾不禁掉下了眼泪。此后他一直把五两纹银放在书桌上,时刻铭记那位苦心教他写字的秀才。天道酬勤。米芾珍惜每一张白纸,勤学苦练,终于成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书法家。

珍惜白纸,可以练出精美的书法。

珍惜幼苗,可以育出参天的大树。

珍惜土石,可以形成巍巍高山。

珍惜滴水,可以汇成茫茫海洋。

珍惜时间,可以使生命之花更加绚丽。

珍惜工作,可以使事业之果更加丰硕。

珍惜情感,可以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珍惜群众,可以感天动地,所向披靡。

……

世间可怕的是挥霍,可贵的是珍惜。因为,挥霍导致衰败,珍惜导致兴盛。有为有不为

有位青年人,非常刻苦,可事业上却收效甚微,为此他很苦恼。

有一天,他找到昆虫学家法布尔说:“我不知疲倦地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花在了事业上,结果收获却很少。”

法布尔同情、赞许地说:“看来你是一个献身科学的有志青年。”

这位青年又说:“是啊!我爱文学,我也爱科学,同时,对音乐和美术的兴趣也很浓,为此,我把全部时间都用上了。”

这时,法布尔微笑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块凸透镜,做了一个“小实验”让这位青年看:当凸透镜将太阳光集中在纸上一个点的时候,很快就将这张纸点燃了。

接着,法布尔对有些惘然的青年说:“把你的精力集中到一个点上试试看,就像这块凸透镜一样!”

这位青年恍然大悟,由此受到很大的启发。

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只有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到一点上,才能干出一番事业。这个道理虽然通俗易懂,但如果用语言表达,则很容易平淡和一般化。法布尔借用凸透镜能将太阳光集中起来并点燃纸张的现象来说明,有所不为和集中精力的重要性,既明白易懂,又形象生动。

其实,不仅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容易犯忽视有所不为和集中精力的毛病,而且有所专长的人也容易犯这个毛病。

有一天,19世纪德国著名画家阿道夫·门采尔耐心地倾听一位画家诉苦。那位画家说:“我真不明白,为什么我画一幅画只需一天时间,可卖掉它,却要等上一年。”

门采尔认真地回答:“亲爱的!请你颠倒过来试试吧!要是你花一年功夫去画它,那在一天里准能卖出去!”“请你颠倒过来试试吧!”门采尔的这句话,巧妙地揭示了一天画完的画往往得需一年才能卖出去,而一年画完的话画则往往只需一天就能卖出去的规律性,说明了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只有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到一幅画上,才可能创造出为人们喜爱的佳作。

少则得,多则惑。同时追逐两只兔子的人,一只兔子也抓不住。眉毛胡子一把抓,样样“通”的结果,只能是样样“松”。人无所舍,必无所成。一方面,要善于集中精力,抓住机会,做好可以做好的重要的事情;另一方面,又要善于舍弃不重要的事情或暂时不宜做的事情。“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这句老话讲得正是这个道理。才智是个变数

清朝名臣左宗棠喜欢下棋,而且棋艺高超,很少碰到对手。

有一次他微服出巡,在街上看到一个摆棋阵的老人,其招牌上醒目地写着几个大字:“天下第一棋手。”左宗棠觉得老人实在是过于狂妄,于是立刻上前挑战。没有想到,老人不堪一击,连连败北,原来只不过是徒有虚名而已。

左宗棠春风得意,命老人赶紧把那块招牌砸了,不得再夜郎自大、丢人现眼了!

光阴似箭。当左宗棠从新疆平乱回来的时候,看到老人依然如故,还把“天下第一棋手”的招牌悬在那里,心里很不高兴,决心狠狠地教训教训不自量力的老头子!

他又跑去和老人下棋,但是出乎意料,这次自己竟被杀得落花流水,三战三败,难有招架之力。左宗棠不服,第二天又去再战,然而败得更惨。

他很无奈,惊讶地问老人:“为什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你的棋艺竟能进步如此地快?”

老人微笑着回答:“大人虽是微服出巡,但我已得知你是左公,而且即将出征,所以存心让你赢,让你有信心去建立大功。如今你已凯旋归来,我便无所顾忌,也就不必过于谦让了。”

真是山外青山楼外楼,能人后面有能人。左宗棠听后,心服口服,深感惭愧。

此外,还有一个让左宗棠深思良久、终生难忘的小事。

曾国藩和左宗棠同是清朝的重臣,朝野一般多以“曾左”并称他们两人。

曾国藩年长于左宗棠,并且对左宗棠予以提拔,但左宗棠为人颇为自负,从没把曾国藩放在眼里。

有一次,左宗棠很不满意地问其身旁的侍从:“为何人都称‘曾左’,而不称‘左曾’?”

一位侍从直截了当、发自肺腑地回答:“曾公眼里常有左公,而左公眼中则无曾公。”

左宗棠听后翻然悔悟。

下下人有上上智。侍从的妙答,包含着深刻的道理。一个人的才智,其实是个变数。谦虚使一个人的才智增值,自负使一个人的才智贬值;谦虚使一个人的才智增色,自负使一个人的才智逊色;谦虚使一个人的才智更具魅力,自负使一个人的才智产生斥力。化劣势为优势

人的劣势,未必就一定是不可能转化的劣势,或者进一步说,未必就一定是不可能转化为优势的劣势。

博格斯是NBA篮球队有史以来最矮的球员,身高只有1.6米,即使在东方人的眼里也算矮子,更不用说是在两米都嫌矮的NBA篮球队了。

但是,这个最矮的球员却是NBA表现最杰出、失误最少的后卫之一。他控球一流,远投准确,就是带球上篮也总能变幻莫测,让人防不胜防。

博格斯是不是天生的高手呢?当然不是,而是苦练的回报。

有一次,他在接受记者访问的时候,谈到了自己走入NBA的历程。

博格斯从小就长得特别矮小,但却异乎寻常地热爱篮球。当时他的梦想就是有一天去打NBA,因为NBA的球员享有极高的社会评价和雄厚的经济实力。这几乎是所有爱打篮球美国少年的梦想。

每当博格斯告诉他的伙伴:“我长大后要去打NBA!”

听到的人都忍不住哈哈大笑,有人甚至笑倒在地上。因为伙伴们“认定”:一个1.6米的矮子是“天灾”,是“绝对不可能”打NBA的。

伙伴们“认定”的“绝对不可能”,并没有磨灭博格斯的志向。他用比一般人多几倍、十几倍的时间练球、圆梦,终于成为全能的篮球运动员,成为最佳的控球后卫。他将自己矮小的劣势转化成为矮小的优势:个子小不引人注意,运球的重心低,行动灵活迅速,传球、投球屡屡得手。

博格斯创造了自己的奇迹,小个子成为篮球大球星。

还有一个十几岁的小男孩,在车祸中不幸失去了左臂。这个独臂的小男孩也创造了自己的奇迹,成为少年柔道比赛的冠军。

小男孩失去了左臂之后,拜一位日本柔道大师做了师傅,专心致志地学习柔道。他学得不错,可是练了三个月,师傅仅仅教了他一招。

小男孩有点纳闷,便忍不住试探着问师傅:“我是不是应该再学学其他的招术?”

师傅回答说:“你的确只学会一招,但你目前只需要练精、练好这一招就够了。”

小男孩还是不明白,但他相信师傅,于是又继续埋头练了下去。

又过了几个月,师傅第一次带小男孩去参加少年柔道比赛。小男孩自己也没有想到,居然轻轻松松地赢了前两轮。第三轮有点艰难,但对手求胜心切,逐渐变得有些急躁,连连进攻,小男孩抓住破绽,敏捷地施展出自己的那一招,又赢了。就这样,小男孩迷迷瞪瞪地进入了决赛。

决赛时的对手,要比小男孩高大、强壮许多,似乎也更有经验。小男孩一度有点招架不住,裁判担心小男孩会受伤,就叫了暂停,并打算就此终止比赛。然而小男孩的师傅不答应,坚决地说:“请裁判将比赛继续进行下去!”

比赛重新开始后,对手放松了戒备,小男孩趁机使出那漂亮的一招,制服了对手,赢得了比赛,获得了冠军。

在回家的路上,小男孩和师傅一起回顾每场比赛的细节。小男孩鼓起勇气道出了心里的疑问:“师傅,我怎么只凭这一招就赢得了冠军?”

师傅答道:“有两个原因:第一,你几乎完全掌握了柔道中最难掌握的这一招;第二,就我所知,对付这一招最有效的办法是对手需要抓住你的左臂。”

小男孩恍然大悟,原来正是因为失去了左臂,被制服的最大劣势不存在了,劣势反倒变成了不易被制服的优势。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或事物都各有各的长处和短处,只要善于扬长避短,就可以将劣势转化为优势。继续敲门的勇气

英国皇家学院公开张榜,为大名鼎鼎的戴维教授选拔科研助手,年轻的装订工人法拉第听说后激动不已,赶忙到选拔委员会报了名。但临近选拔考试的前一天,法拉第接到通知:他的考试资格被取消了,因为他只是一个普通的装订工人。

法拉第很不服气,急忙赶到选拔委员会去申述。但委员们却对他说:“一个普通的装订工人想进皇家学院,没有别的办法,除非你能得到戴维教授的同意!”

法拉第犹豫了,顾虑重重地走到了戴维教授家的大门口。他在门前徘徊了很久,终于敲响了门。门开了,一位老者注视着法拉第,“门又没有闩,请你进来吧。”老者微笑着对法拉第说。“教授家的大门整天都不闩吗?”法拉第疑惑地问。“干吗要闩上呢?”老者幽默地说,“当把别人闩在门外的时候,也就把自己闩在屋里了。”

这位老者就是戴维教授,听了法拉第的叙说和请求之后,写了一张纸条,说:“年轻人,你带着这张纸条去,告诉选拔委员会的那些人说,戴维老头同意你参加考试了。”

经过严格的激烈的选拔考试,书籍装订工法拉第出人意料地成了戴维教授的科研助手,迈进了英国皇家学院那高大而华丽的大门。

法拉第靠继续敲门的勇气,敲开了英国皇家学院的大门。1830年,瑞典化学家塞夫斯特穆则靠继续敲门的勇气,敲开了发现钒元素的大门。

在发现钒元素之后,塞夫斯特穆以轻松风趣的科学童话般的笔调,给自己的朋友维勒写了下面的话:“在宇宙中住着一位漂亮可爱的女神。一天有人敲响了她的门,女神懒得动,等着第二次敲门,谁知这位来宾只敲过一次就走了。女神急忙起身打开窗子张望。‘是谁家的冒失鬼呀?’她自言自语道,‘啊,一定是维勒!’如果维勒再敲一下,不就见到女神了吗?”“过了几天,又有人来敲门,一次敲不开,就继续敲下去,女神开了门,原来是塞夫斯特穆。他们相晤了,钒元素便诞生了。”

是持之以恒,保持继续敲门的勇气;还是浅尝辄止,放弃继续敲门的勇气,这便是塞夫斯特穆对两位好朋友寻找钒元素成败原因的精彩反思。

法拉第敲开英国皇家学院的大门,靠的是继续敲门的勇气;塞夫斯特穆敲开了发现钒元素的大门,靠的也是继续敲门的勇气。其实,要敲开任何一扇成功的大门,又有谁不需要保持继续敲门的勇气呢?

一个成功者和一个失败者的区别,很多时候并不在于能力的大小或设计的好坏,而在于能否信赖自己的决心,适度地冒险和行动,即能否保持继续敲门的勇气。可怕的自我限制

有位科学家,将一只平常可以跳跃超过三十公分高度的跳蚤,放在一个透明的玻璃杯里面,而这个玻璃杯的高度却只有十五公分,也就是这只跳蚤所能跳跃最高限度的一半。

一开始,这只跳蚤在玻璃杯里面跳跃时,它的头部总会撞到玻璃杯盖上。这只跳蚤在跳了多次之后,为了不让自己的头部撞到玻璃杯盖上,就改用一半的力气去跳。此后,它的头部就再也没撞到玻璃杯盖上。

经过一段时间后,科学家就把玻璃杯盖取下,这只跳蚤本可以自由地跳跃。然而,这只跳蚤所跳的高度却还是不超过十五公分。因为,它不仅已经习惯了所处环境的制约,而且习惯了压制自己潜能的发挥!毫无疑问,长此以往,其能力势必慢慢退化。

那次到大连的海洋动物园参观,身边的一个小孙子向爷爷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这只鲨鱼会长到多大?”

爷爷的回答很有意思:“那要看这只鲨鱼的活动空间有多大。如果放在小小的水族箱里,它会一直停留在几公分大。如果放到海洋里,它会逐渐长大到足以把人一口吃掉。”

在很多情况下,人的发展完全可以突破外界环境的限制。

德国法兰克福的钳工汉斯·季默,从小便迷上音乐。他买不起昂贵的钢琴,就自己用纸板制作模拟黑白键盘。他反复练习演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竟把十指磨出了老茧。后来,他用作曲挣来的稿费买了架“老爷”钢琴。他有了钢琴,就如虎添翼,很快成为好莱坞电影公司的音乐主创人员之一。

他作曲时常常如痴如醉,忘了与恋人的约会,惹得许多女孩骂他是“音乐白痴”、“神经病”。婚后,他帮妻子蒸的饭,经常变成“红烧大米”。有一次他煮加州牛肉面,结果是面条煮成了粥。妻子对他很客气,不急不怒,只是罚他把糊粥全部喝掉,剩一口就“离婚”。

他不论走路或乘地铁,总忘不了在本子上记下即兴的乐句,当作创作新曲的素材。有时他从梦中醒来,打着手电筒写曲子。

天才常是某一领域的痴迷者。大概正是对事业的痴迷,才迎来了事业的辉煌。汉斯·季默在第67届奥斯卡颁奖大会上,以闻名于世的动画片《狮子王》荣获最佳音乐奖。这天,恰巧是他的37岁生日。

任何事物的发展,不仅会受到外界环境的限制,而且会受到主观努力的限制。相比较而言,真正可怕的限制,不是外界环境的限制,而是自己对自己的限制。在外界环境大体相当的情况下,主观努力才是发展快慢的决定性因素。只有遭到打击就灰心泄气的人,自己限制自己的人,才是彻底的失败者。小贝利擦球鞋

英国有句谚语:“一个父亲胜过一百个教师。”此话也许有些夸大,但不乏深刻。

被称为伟大球星的贝利,有一个热爱足球、非同寻常的爸爸。爸爸教会贝利很多东西,其中的一件小事,使他终生难忘。

小贝利虽然对足球很热爱,但因为年龄小,且不善于观察,所以迟迟不能掌握踢足球的奥妙。这些都被爸爸看在眼里。一天,爸爸拎来一个箱子,对刚满7岁的贝利说:“孩子,这是个擦鞋工具箱,里面是你舅舅刚买来的擦鞋工具和鞋油。从明天起,你就去给职业球员擦球鞋去吧!”贝利很不情愿地答应了。

第二天,在足球场旁边,出现了一个瘦小的身影,只见他蹲在地上,正吃力地给球员擦着脏兮兮的球鞋,而那些球员则悠然自得。这时,一个小伙伴走过来,打抱不平地说:“你爸爸也真够狠的,竟叫你来擦臭球鞋。”听了这话,贝利感到很委屈,他回去找爸爸。

一进门,贝利就抱怨说:“爸爸,你为什么要让我去擦球鞋?还是赶紧教我掌握踢球的窍门吧!”

爸爸没有回答,只是问:“今天你擦了几双球鞋?”“5双。”贝利有点不耐烦地说。“你都擦了什么位置?”爸爸问。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