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中国——上海·苏州(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1 15:03:54

点击下载

作者:董仁威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寻味中国——上海·苏州

寻味中国——上海·苏州试读:

上篇·苏菜源流

一方水土养一方食

江南水乡总给人以温柔婉约之感,这里的生活似乎也像小河一般静静流淌,少有热血沸腾的瞬间,也罕见激情澎湃的时刻。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似乎面对任何事都能宠辱不惊、从容淡定,或许是不想打破那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氛围,或许是骨子里早已被那曲曲折折的水道磨平了性子,一辈子就这么平静度过,和婉安然。

只有那么一个场合,会让他们抛却平日那种淡泊,焕发出别样的神采。即使那种热情隐忍而不张扬,被刻意压制在微小的限度内,也同样可以在眼底的闪光和举手投足的郑重其事间捕捉到一丝线索。那是面对最珍视事物的小心翼翼,面对最热爱事物的情不自禁。此刻摆在他们面前的绝无二物,唯有美食。

吴地人爱吃、善吃、懂吃,这与江南“鱼米之乡”的环境是分不开的。此处盛产各种新鲜美味的食材,物产丰饶。正是因为如此,吴地人有了追求精致料理的资本,而经过数千年的沿袭,才有了今天博大精深的苏菜。

川菜、鲁菜、粤菜、苏菜是我国的四大菜系,也有人将淮扬菜与川菜、鲁菜、粤菜并列,但考虑到菜系是以大范围的地理位置和口味来划分的,淮扬菜还是作为苏菜菜系之下的一种口味较为合适。而今天所说的苏菜菜系则大致涵盖了今天的江苏和上海各地。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职业厨师、烹饪鼻祖——彭祖的封地大彭氏国就在今天的江苏徐州。王逸注《楚辞·天问》时便说:“彭铿,彭祖也。好和滋味,善斟雉羹,能事帝尧,帝尧美而飨食之也。”这位上古时代的厨师因善于烹饪野鸡汤而受到尧的赏识,被封地大彭。可见在烹饪文化的萌芽时期,江苏就已经是重镇。

大约公元前4500年到公元前4000年的青莲岗文化时期,人们就已懂得农业生产和食品初加工。苏州吴县唯亭镇草鞋山出土的炭化谷粒,加工粮食的陶杆,数量众多的动植物残骨、残核,以及与饮食有关的食器遗物,都证明了当时的人已具备将稻谷加工为糙米的能力,并能通过采集、渔猎获得食材进行简单的烹调。泥制红陶的炊具有鼎、豆、罐、壶、杯、釜、甑、盆、盉、瓶、缸、瓮等,其中尤以盛酒的器皿最为讲究。

殷商时期的吴地贵族更是嗜酒成风,从出土的青铜器中足以见当时吴地贵族宴饮时的奢靡豪华。美酒自然要美食相配,太湖佳蔬形质俱佳,有“菜之美者,具区之菁”的好评。

春秋时期,吴国崛起,吴人以善治鱼而闻名。《吴越春秋》中记载了专诸刺王僚的故事,公子光派专诸向太和公学“鱼炙”,三个月乃成,遂以“鱼藏剑”的方式行刺吴王僚。吴王宫中的“鱼炙”、“鱼脍”亦十分受欢迎,在《风土记》等书中都有记载。而《招魂》中所提到的“吴羹”同样是吴地菜肴的代表。

一直到秦汉时期,吴地菜羹、鱼脍都是名食。淮阴人枚乘所作的《七发》赋中有一段吴客建议楚太子尝美食以治病的描述,虽有夸张,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吴地或淮扬一带的食物品种。

到了魏晋南北朝,南北方菜肴的风味形成了较大差别。这个时代吴地最有名的便是《晋书》所载的“菰菜、莼羹、鲈鱼脍”,其味之鲜令人难忘,西晋张翰的莼鲈之思即由此而起。左思《吴都赋》说吴人“矜其宴居,则珠服玉馔”,可见吴地人民对于饮食的讲究。

隋朝时,淮扬和吴地菜肴都得到了巨大发展。隋炀帝开挖大运河,使得扬州一跃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贸易港口,富庶繁饶。隋炀帝一路乘舟南下,美食必是吸引他的重要原因之一,《资治通鉴》载:“上行幸江都……所过州县,五百里内皆令献食,一州至百舆,极水陆珍奇。”隋炀帝三下扬州,对于扬州菜肴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蟹馔、鳝鱼菜都已成形。而同期的吴地菜肴也颇有名气,“金齑玉脍”被隋炀帝称为“东南佳味”;吴郡进献炀帝的蜜蟹,“贴以镂金龙凤花鸟,为食品第一”。

物产丰饶的江南鱼米之乡,经由帝王船游而发展出的精细菜式,加上吴地人自身对于饮食的高品质追求,天时、地利、人和的共同推动,使苏菜中的一些菜系风味初露头角。

各派争妍成苏菜

如果说先秦两汉时期是苏菜孕育在泥土中的时期,那么魏晋南北朝则是苏菜萌芽的初期,隋唐时苏菜迎来了飞速发展,经过宋朝的演变,元代的停滞,明清的各流派分化,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有了苏菜这一指涉江苏、上海一带菜系的总称。新中国成立前,从吴地菜肴、淮扬菜肴到后来的苏州菜肴、扬州菜肴、南京菜肴等,苏菜的各派系总是被分开讨论的。据徐珂的《清稗类钞》记载:“肴馔之各有特色者,如京师、山东、四川、广东、福建、江宁、苏州、镇江、扬州、淮安。”十个肴馔各具千秋的地域中,有五个位于江苏:江宁(即今天的南京)、苏州、镇江、扬州、淮安,这些地方均有各自极富特色的美食,而上海的本帮菜更是吸收了杭州、宁波、徽州、扬州、苏州和无锡等地菜肴的特色。要追溯苏菜的发展历史,还得从淮扬菜肴和吴地菜肴说起。《尚书》中写夏代有“淮夷贡鱼”,这大概是淮扬菜最早的文字记载了,而淮白鱼直到明清时期仍是朝廷贡品。

春秋时的“鱼炙”则大概是吴地菜肴最初的雏形了。《楚辞·大招》中的“吴酸蒿蒌”,《楚辞·招魂》中“和酸若苦,陈吴羹些。粔籹蜜饵,有餦餭些”几句则是一份早期吴地食单,说明当时吴地香蒿做成的酸菜、酸辣羹、蜜沾米粑、蜜馅饼都已颇具名气,甚至传到了楚国。

秦汉时期的吴地菜肴风味已经形成了流派。《淮南子·本经训》说“煎熬焚炙,调齐和之适,以穷荆吴甘酸之变”,可见吴荆两地的菜肴风味已被并举,烹饪方法多样,擅长调味,口味以甘酸为主。

西汉枚乘的《七发》中有一段是吴客劝楚太子进食的铺陈:“犓牛之腴,菜以笋蒲。肥狗之和,冒以山肤。楚苗之食,安胡之饭抟之不解,一啜而散。于是使伊尹煎熬,易牙调和。熊蹯之臑,芍药之酱。薄耆之炙,鲜鲤之鲙。秋黄之苏,白露之茹。兰英之酒,酌以涤口。山梁之餐,豢豹之胎。小饭大歠,如汤沃雪。此亦天下之至美也,太子能强起尝之乎?”这虽是文学创作不免有夸张,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食品发展。关于其中的菜肴究竟归于楚地、吴地还是淮扬,历来都有争论,枚乘是淮阴人士,而《七发》又很有可能是在广陵的吴王宫中写的,所以这里的菜肴还是有极大可能性被划入淮扬菜中的。

东汉时期,吴地菜肴对于刀工技术已经很讲究了,菜肴的形状、大小、厚薄均要按照严格的要求来制作。三国时吴郡陆绩称其母“切肉未尝不方,断葱以寸为度”,这又是一条吴地菜肴讲究精细刀工的佐证。

西晋时,引起张翰“莼鲈之思”而促使其辞官的莼菜、鲈鱼便是典型的苏菜,《晋书》记载的最有名的吴地菜肴亦是“菰菜、莼羹、鲈鱼脍”。这充分体现了苏菜擅长以天然新鲜食材烹制出清鲜美味的特点。

隋唐时期是苏菜飞速发展的时期。

隋代扬州菜肴的突飞猛进都是因为隋炀帝,是他开挖了大运河且三下扬州,使得扬州成为贸易、交通中心。北方的粮食、油料南下,南方的粮、茶、果、盐、水产北上,都要途经位于南北交汇、水陆要冲之地的扬州。隋炀帝南下一方面带来了长安、洛阳等地的中原美食,给扬州菜肴注入了许多新鲜血液,另一方面对于美食的贪好也促使扬州厨师精益求精,各色菜肴争奇斗艳。隋炀帝的“尚食直长”谢枫著有《食经》,收录了53道菜肴,脍、羹、汤、炙、酱生饼、卷、糕、面、寒具、饭等不一而足,其中相当一部分都是隋炀帝南巡时的菜单。

唐时有“扬一益二”之说,即除了长安、洛阳两京之外,扬州第一,益州(即成都)第二,都是天下数一数二的繁华都市。据日本僧人圆仁在《入唐求法巡礼记》中的记载,唐朝扬州的酒肆菜馆遍地,“百种饭食,异常弥满”。江南的河鲜湖鲜都是最好的食材,除莼羹外,糟蟹、糖蟹也成了名菜。

大运河的通行,同样惠及了吴地菜肴。吴郡进献炀帝的蜜蟹,谓“贴以镂金龙凤花鸟,为食品第一”。《大业拾遗记》则载五代时有“玲珑牡丹鲊”,用鱼做成,微红如初开的牡丹。《太平广记·吴馔》中记载了多种吴地菜肴。

白居易曾任苏州刺史,兴修水利,建虎丘山前“七里山塘”,修筑“白公堤”,将船宴推向民间。而白居易本人的作品中亦有许多关于吴地菜肴的佳句:“鲙缕鲜仍细,莼丝绦滑且柔”、“鱼脍芥酱调,水葵盐豉絮”。足见苏州菜肴食材之鲜美,制作之精细。由于游船容积有限,烹饪菜肴受到很大局限,所以形成了苏州菜肴以炖、焖、焐、煨等火候菜及水产鱼馔为主的风味特色。

到了宋朝,我国南北饮食产生了大融合,随着宋朝政治中心的南移,中原移民带着他们的口味南下,大大影响了南方菜肴。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载:“南渡已来,几二百余年,则水土既惯,饮食混淆,无南北之分矣。”宋代以前北方人重甜,南方人重咸,江南进贡到长安、洛阳的鱼蟹要加糖加蜜,而宋代以后则颠倒过来。

欧阳修、苏东坡都曾任扬州太守,对扬州美食有着深厚感情。欧阳修常携宾客在平山堂宴饮,苏东坡则一生更爱烹饪饮食,两者都留下了许多关于美食的篇章。如苏东坡的《扬州以土物寄少游》:“鲜鲫经年秘醽醁,团脐紫蟹脂填腹。后春莼茁活如酥,先社姜芽肥胜肉。鸟子累累何足道,点缀盘餐亦时欲。淮南风俗事瓶罂,方法相传竟留蓄。且同千里寄鹅毛,何用孜孜饮麋鹿。”这其中提到了扬州土产腌鲫鱼、醉蟹、腌莼、腌姜芽、咸鸭蛋等。

南宋时虽因金人入侵而使扬州遭到严重破坏,但其水产品和蔬菜依旧出色。

吴地的莼羹、鲈脍、茭白鲊则经久不衰。精通烹饪的美食家陆游留有上百首咏叹吴中、四川佳肴的诗词,“玉鲙丝莼”、“脍美菰香”、“磊落金盘荐糖蟹”等句都是他“十年流落忆南烹”的最好注解。

宋诗开山鼻祖梅尧臣的《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则大为赞赏了河豚味美却恨其有毒。

苏州的湖蟹在宋代很有名,《平江记事》载“吴中蟹味甚佳,世称湖蟹第一”。苏州地区湖荡中的藕和山林中的笋同样是有名的清鲜食材。

这一时期,苏州的卤菜有了很大发展。苏式卤菜最初源于船菜中的冷盘,继承了船菜焖、煨、焐等技艺和一菜一味,不拼盘,突出原色原味的特点。南宋时,苏式卤菜吸收了北方烧、烤、爊等技艺,原料上从肉类扩大到家禽、水产,甚至野味,辅料上运用砂仁、丁香、陈皮、茴香等天然香料,使卤菜的品种和风味都比先前丰富了许多。再加上卤菜随到随切随卖,方便快捷,所以发展迅速。

与此同时,苏州糕点有了更大的发展。《梦粱录》“荤素丛食店”载:“吴(苏州)越(杭州)本为一家,越与吴分野,风土大略相同……市食点心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银炙饼、牡丹饼、开炉饼、甘露饼、蜜糕、镜面糕、乳糕、栗糕、枣糕……”共记载了100多个糕点品名。而“月饼”也在这一时期正式出现,江南一带首推苏式月饼。这些糕点月饼的制作技艺相当复杂讲究。

元代时,南方经济发展较慢,所以南食的发展也不免受到影响。倪瓒的《云林堂饮食制度集》反映了无锡一带的菜肴特点,以水产居多,有鱼、虾、蟹、田螺、蛤蜊等。而“蜜酿蝤蛑”、“熟灌藕”、“烧猪肉”、“香橼煎”、“新法蟹”、“醋笋”等菜均用到了糖和蜜,可见无锡菜偏甜的传统历来有之。

到了明朝,苏菜再一次兴盛。

明朝后期,淮南盐业兴盛,扬州盐商聚集,繁华异常。万历《扬州府志》载“扬州饮食华侈,制度精巧。市肆百品,夸视江表。市脯有白瀹、熝炕鸡鸭,汤饼有温淘、冷淘,或用猪肉杂河豚、虾、鳝为之……粽子、粢粉丸、馄饨、炙糕、一捻酥、麻叶子、剪花糖诸类,皆以扬、仪为胜。”其中罗列了许多淮扬菜肴和点心,对于扬州饮食的夸奖更是不遗余力。朱元璋偏爱淮扬菜,有扬厨专司内膳;燕王朱棣夺权登基以后,更是请了诸多扬籍厨师北上进京,淮扬菜系从此进京。

明代中叶的苏州,经济繁荣,交通发达,商贾云集,文人荟萃。《<易牙遗意>序》:“今天下号极靡,三吴尤甚,寻常过从,大小方圆之器,俭者率半百,而《食经》未有闻焉,可怪也”。可见当时吴地饮食奢靡铺张成风。《易牙遗意》中记述了150多种菜肴、面点等的制作,注重原味,序作者周履靖按照韩奕书中的菜谱做出的菜“浓不鞔胃,淡不槁舌。出以食客,往往称善”,这与今天苏州菜“肥而不腻,清而不淡”的风格是一脉相承的。据《姑苏志》载,当时的名菜有“水晶脍”,将鲤鱼带鳞洗净,入锅熬浓汁,冷凝后加调料而食,晶莹透明,状似水晶。甲鱼常被“烹为佳食,市以为奇品”,松江更是食河豚成风。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记载了“带骨鲍螺、山查丁、山查糕、松子糖、白圆、橄榄脯”等颇有名气的苏州小食。这一时期苏式菜肴讲究菜肴本身的色、香、味、形、器俱佳,又融绘画、书法、雕刻等艺术手法于菜肴制作,以追求菜肴的美感。艺术冷盆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利用各种不同色彩的菜式,如褐色的熏鱼、红色的油爆虾、白色的白斩鸡、碧色的青椒、黛色的松花蛋等拼出各种花卉、动物形态,如孔雀冷盘、蝴蝶冷盘、松鹤冷盘,造型生动,色彩艳丽,悦目可口。这一时期苏州菜肴对外地的影响也颇大,“得月楼”、“三山馆”等名店培养出了一批名厨,吸引外地厨师前来学艺,而苏州厨师也纷纷去外地开店,明《旧京遗事》载:“今京师庖人,多苏州人也。”

作为明初的都城,南京的饮食业也曾相当繁盛,明太祖朱元璋曾下令在三山门至江东门一带建16座大酒楼,可惜并没有具体的菜肴记载。金陵人善为鸭馔,传说中烤鸭便是从南京传至北京的。

清朝时,苏菜迎来了又一波发展高峰,各派系的菜肴系统也已形成。

扬州处于盐漕运输的枢纽地区,繁华富庶,清代扬州菜肴品种极多,用料新鲜,制作精细。清帝喜爱淮扬菜,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在扬州任巡盐御史,每年都要贡献南味给康熙帝。《扬州画舫录》中记载了各类烹饪原材料,光是水产就有鲥鱼、鳊鱼、白鱼、鲫鱼、鲤鱼、季花鱼、青鱼、黑鱼、罗汉鱼、勒鱼、红蓼鱼、鞋底鱼以及菱、藕、芋、柿、虾、蟹、、萝卜八鲜。书中记载了“小东门街多食肆”,供应糊炒田鸡、酒醋蹄、红白油鸡鸭、炸虾、鸡鸭杂、小八珍等,另有家庖所制的菜色,如:吴一山炒豆腐、田雁门走炸鸡、江郑堂十样猪头、施胖子梨丝炒肉、张四回子全羊、文思和尚豆腐、管大骨董汤等。《随园食单》中也记载了不少扬州菜,如猪里肉、红煨鳗、程立万豆腐、煨木耳香荤、冬瓜、鸡圆、人参笋、高邮腌鸭蛋、糟泥螺、通州煨酥鱼等。清代的扬州菜,在刀工、火工、色彩上都颇有讲究,选料严格,制作精细。

苏州菜肴也在清代迎来了昌盛时期。随着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苏州工商业愈加繁盛,名品迭出,制作精美。《随园食单》中与苏州有关的菜肴就有鲟鱼、斑鱼、蜜火腿、煨黄雀、炒鱼片、鱼脯、青盐甲鱼、熏鱼子、虾子鱼等,而顾禄的《桐桥倚棹录》更记载了虎丘一带餐馆所售菜肴名称,烧类有烧小猪、烧肉、烧鸭、烧鸡、烧肝等,肉类红炖肉、木樨肉、口蘑肉、金银肉、高丽肉、东坡肉、香菜肉、果子肉、麻酥肉、火夹肉、白切肉、白片肉等。清代的苏州菜肴用料广泛,烹饪手法多样,也擅长使用各种调料。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商业繁华热闹,文化底蕴丰厚,到清代有了新的发展。《随园食单》中记载了捶鸡、挂卤鸭、煎刀鱼、牛首腐干、承恩寺大头菜等南京菜,而最为著名的金陵鸭馔则有水晶鸭、烧鸭、酱鸭、盐水鸭、板鸭等。清末民初,南京菜也曾传至上海。

不得不提的是清末民初的本帮菜,上海作为一个移民城市,上海本帮菜汇集苏、锡、宁、徽、杭、扬等16地风味,各方风味杂陈,红烧清蒸皆宜。诞生之初的本帮菜以家常、平民化为特点,在荣顺馆、德兴馆等老饭店中酝酿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开业的荣顺馆在今天早已改名上海老饭店,在名厨李伯荣的带领下创制了虾籽大乌参、红烧河鳗、扣三丝、油爆虾、糟钵头、八宝鸭、八宝辣酱等招牌菜,是本帮菜的发源地之一。

苏菜的发展,离不开其占尽优势的地理位置,不但提供了各种新鲜食材,更是商贾云集、贸易兴盛之地。而帝王建都或是南巡更为苏菜带来了新的发展。文人同样喜欢在江南佳处宴聚,尝美食品美酒之余留下了诸多美文。最后,诸多食肆间的商业竞争同样也促进了苏菜不断推陈出新,精益求精。

对于苏菜派系的划分,乃至苏菜的定义,历来都有许多不同的争论,在此仅介绍主流的说法。按照口味,苏菜可以分为淮扬、苏南、金陵、徐海四大风味。

淮扬菜在整个苏菜系中占主导地位,甚至有人将其单独拎出,与川鲁粤菜并列为中国四大菜系。而作为苏菜菜系下的淮扬菜主要流行于大运河附近,南至镇江,北至洪泽湖、淮河,东至沿海地区。

淮扬菜主要包括淮菜和扬菜。扬菜即扬州菜,源于先秦时期,在南北朝和隋唐时名声渐大。淮菜则是指淮安菜,早在夏代便有“淮夷贡鱼”。淮扬菜以湖鲜、江鲜、牲畜、蔬菜、豆制品为主要原料,同时严格选用山珍海味,注重时令和新鲜;注重火候,烹饪方法以炒、烧、烤、煨、煮、炖、焖为主,善于制汤;刀工精细,瓜果雕刻栩栩如生,讲究摆盘,成品菜肴形态美观;调味多变化,以重本味,求清鲜,咸中略甜为主,也有五香、糟香、酒香、酱香、椒盐、糖醋、蒜泥、芥末、蜜汁、辣等味;制作菜肴富于变化,讲究韵味。“醉蟹不看灯、风鸡不过灯、刀鱼不过清明、鲟鱼不过端午”大概是淮扬菜因时而异的最好注脚了。

淮扬菜肴在明清时深受王公贵族喜爱。我国的开国第一宴也是以淮扬风味的菜肴为主。

淮扬菜的著名菜肴有芙蓉鸡片、清蒸鲥鱼、清炖蟹粉狮子头、大煮干丝、三套鸭、软兜长鱼、开洋蒲菜、平桥豆腐、钦工肉圆等。

面点和小吃同样是淮扬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历史悠久、制作精致、品种多样而闻名。《随园食单》、《扬州画舫录》等书记载了清代时著名的淮扬面点、小吃:素面、裙带面、千层馒头、小馄饨、运司糕、洪府粽子、酥儿烧饼、灌汤包、烧卖、油镟饼、松毛包子、淮饺、甑儿糕、三鲜面、伊府面、应时春饼、荷叶甲、火腿粽、茯苓糕、锅贴角、加料干丝、羊杂碎等。

今天的三丁包子、干菜包子、翡翠烧卖、千层油糕、淮扬汤包等都是享誉中外的知名小吃。

淮扬还盛行在茶馆吃点心,素有“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之说。

苏南风味的菜则主要流行于苏州、无锡一带,西到常州,东到上海、松江、嘉定、昆山。苏南风味与淮扬风味有许多近似的地方,其前身即是吴地菜肴。

苏南风味主要包括苏菜、锡菜、本帮菜。

苏菜即苏帮菜,锡菜即无锡菜,两者十分相近,无锡菜要更偏甜一些。苏锡菜注重火工,常用炒、煎、熘、炸、烧、烩、炖、焖、羹汤、拌、熏等烹饪方法;菜肴口味清隽和醇,浓淡有度,有蜜甜、酱、豆豉、醋、糟、葱椒、麻、芥辣、萸香、酒香等多种;选料注意时令时鲜,不以珍奇为贵。

本帮菜则汇集了杭州、宁波、徽州、扬州、苏州和无锡等各地菜肴的特色,以红烧、蒸、煨、炸、糟、生煸见长,选料注重活、生、寸、鲜,调味擅长咸、甜、糟、酸,有汤卤醇厚,浓油赤酱,糖重色丰,咸淡适口的特点。

著名的苏锡菜有松鼠鳜鱼、碧螺虾仁、响油鳝糊、清蒸大闸蟹、樱桃汁肉、太湖三白(白鱼、白虾、银鱼)、常熟叫花鸡、黄焖鳗、酱方、母油船鸭、鲃肺汤、无锡酱排骨等。

苏州的船菜则曾辉煌一时,以燕窝、鱼翅等多种宴席组成,甚至有船供应鳖裙、熊掌、豹胎等珍贵菜肴。只是太平军攻陷苏州后,船菜质量有所下降。

著名的本帮菜肴则有毛蟹炒年糕、草头圈子、油爆虾、红烧甩水、葱烤鲫鱼、糟毛豆、扣三丝、腌笃鲜等。

苏州小吃和上海小吃都颇为有名,位列中国九大小吃之中,苏州玄妙观小吃和上海城隍庙小吃更在中国四大小吃群中占了两位。

苏州的小吃历史悠久,品种丰富,有生煎馒头、蟹壳黄、半紧酵小笼馒头、焐熟藕、泡泡小馄饨、大馄饨、油氽散子、海棠糕、梅花糕、萝卜丝饼、大方糕、酒酿饼、糖粥、鸡头米、莲子羹、糖炒栗子、枣泥麻饼、卤汁豆腐干、粽子糖、焖肉面、三虾面、藏书羊肉等。

上海的小吃则吸收了各方特色并融入了本地风味,有生煎馒头、南翔小笼、三鲜小馄饨、菜肉大馄饨、蟹壳黄、葱油饼、五香豆、梨膏糖、老虎脚爪、排骨年糕、双档、单档、油豆腐线粉汤、大饼油条、粢饭糕、阳春面、葱油拌面、擂沙团、双酿团、鲜肉月饼等。

金陵风味以南京菜为代表,主要流行于江苏南京和安徽地区。南京菜又称京苏菜或金陵菜,起源于先秦,至明清形成流派,成为苏菜的一个分支。金陵菜烹调擅长炖、焖、叉、烤,菜品细致精美,格调高雅。南京人以善制鸭馔而出名,素有“金陵鸭馔甲天下”的美誉。而喜食野菜是南京人饮食的另一大特点。

金陵四大名菜是松鼠鱼、蛋烧卖、美人肝、凤尾虾。

鸭馔有盐水鸭、板鸭、烧鸭、酱鸭、烤鸭、黄焖鸭等,鸭汤、鸭肠、鸭肝、鸭血等都受到广泛欢迎。

其他金陵特色菜则有金陵丸子、金陵手撕鸡、菊花脑蛋汤、芦蒿炒香干、炖菜核、炖生敲、扁大枯酥、冬瓜虾肉粉丝汤等,金陵十三菜是指荠菜头、马兰头、香椿头、枸杞头、苜蓿头、小蒜头、豌豆头、菊花脑、马齿苋、芦蒿、茭白、地皮菜、二月兰(诸葛菜)。

南京夫子庙小吃位列中国四大小吃地之首,有油炸干、豆腐脑、五香回卤干、五香茶叶蛋、乌龟子、酥烧饼、千层油糕、小笼包子、拉面、薄饼、葱油饼、汤面饺、菜包、酥油烧饼、甜豆沙包、鸡面干丝、春卷、烧饼、牛肉汤、压面、蟹黄面、长鱼面、牛肉锅贴、卤茶鸡蛋、糖粥藕、桂花糖芋苗等。

徐海风味以徐州菜为代表,流行于徐州和连云港,受鲁菜影响较大。

徐海菜口味偏咸,色调浓重,习尚五辛,烹调技艺多用煮、煎、炸等,擅长海产和蔬菜,肉食五畜俱用,注重食疗食补作用。徐海风味菜代表有霸王别姬、沛公狗肉、彭城鱼丸、羊方藏鱼、红烧沙光鱼、东坡回赠肉等。

另外,徐州菜以能够烹制全狗席而著名。

以上分类是按照地域和口味,若是按照烹饪食用地点,又可分为民、宫、商、船、寺几大派系。《清稗类钞》云:“苏人以讲究饮食闻于时,凡中流以上之人家,正餐小食无不力求精美。”这虽是讲苏州的,拓及整个江苏省也未尝不可。江南为富庶之地,久居此处的人们自然而然形成了对于饮食的讲究,民间家庖藏龙卧虎,高手如云。家庖手艺高超,做法精妙,春尝河豚,夏烹鲥鱼,秋品银鲈,冬享鲫鱼,即使是做法简单的煸枸杞和清蒸大闸蟹,也能做出唇齿留芳的鲜美滋味,使人难忘。《随园食单》中有不少“此乃某家之法”之类的句子,可见民间独特的食谱和烹饪技艺在苏菜中占有一席之地。

南京贵为六朝古都,苏州扬州亦是仕宦密集之处,自隋炀帝南下以来,宫廷菜之风刮遍了江南各地。宫廷菜以其精美奢贵著称,乃王公贵族、官宦世家所爱。清炖蟹粉狮子头、蜜汁火方、藕粉圆子、芙蓉蟹斗等菜都曾贵为宫廷名菜。名贵严格的选料、复杂的制作工艺和精美的摆盘是宫廷菜最大的特点。

商是指各类食肆酒家,自古以来,几座江南名城汇集了大量酒家,经过历史的洗礼,数家百年老字号从中脱颖而出,这些老字号家家有拿手名菜:苏州松鹤楼的松鼠鳜鱼、得月楼的西瓜鸡,常熟王四酒家的叫花鸡,扬州富春茶社的汤包、菜根香的扬州炒饭,南京马祥兴的凤尾虾,淮安文楼的蟹粉大汤包等声名远播,而开埠后的上海,同样也孕育出了荣顺馆、德兴面馆、王宝和等老字号,分别以本帮菜、面点和蟹宴著称。

船菜主要风行于苏州、扬州等地,由于烹饪条件有限,对于厨师技艺更是极大考验。船菜一般菜名高雅,选料名贵,制作精细,每道菜都不拼盘以保持其独立的本味。一边游船赏美景,一边听曲品船菜,风雅无边。清人笔记《桐桥倚棹录》和《扬州画舫录》分别记述了苏州和扬州的船宴,不同的是,苏州画舫的船制甚宽,艄舱有灶,酒茗肴馔,任客所指,而扬州的筵席设在画舫里,厨房则设在另一条船上。

寺菜则是指寺院中的素馔。在讲究饮食的江南,即使是寺院中的僧人,也不免为美味的素斋下尽功夫。而寻常百姓乃至天子皇帝平时大鱼大肉惯了,也愿意到佛门清净之地品尝一番清淡的素菜。寺庵多以麻油、笋油、蕈油调味,风味绝胜,又善于烹制山蔬,可谓别有特色。《清稗类钞》载:“高宗南巡,至常州,常幸天宁寺,进午膳。主僧以素肴进,食而甘之,乃笑语主僧曰:‘蔬食殊可口,胜鹿脯、熊掌万万矣。’”清代时以素馔著称的寺庙庵观,有上海的白云观,常州的天宁寺,苏州的寒山寺,南京的承恩寺,扬州的法海寺、定慧庵等。

善烹调亦爱品鉴

有人认为苏帮菜的特点是偏甜,本帮菜的特点是浓油赤酱,但这些都不能完整概括苏菜的特点。淮扬风味、苏南风味、金陵风味、徐海风味均各具特色,有着自己独到的口味,而要概括苏菜的特点,是绝不能一言以蔽之的。

苏菜的烹饪十分讲究,从选材、做工到摆盘,都力求精益求精,为食客带来色香味形等多方面的完美体验,而食客自是不会辜负这番心血,总是细细品鉴一道美味,从不狼吞虎咽。具体来说,可以总结成重时令,尚新鲜,重刀工,重火工,口味广,尚精巧几点。

重时令和尚新鲜是指苏菜在选材上的讲究。

重时令是说,苏菜烹饪,必须合时令,一年中的特定季节,都有特定的食材,绝不逾矩,如此才能在食材最为鲜美的时候尝到它,保证菜肴质量的上乘。一般有“春尝头鲜,夏吃清淡,秋品风味,冬讲滋补”的口诀。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许多食材唯有在春天才当季,而另有一些则是在春天最为腴美。

南京人爱吃野菜,芥菜、马兰头、芦篙、野蒜素有“早春四野”之称。这些菜都并非南京独有,但在其他菜系中的地位却远远及不上它们在苏菜金陵菜中的地位。冬天刚刚离去,春寒依旧料峭时,这些野菜便早早成为了南京人饭桌上的新宠。

王孝煃在《续冶城蔬谱》中写“芥”:“赵魏之地有大芥,谓之荛,吾乡所种不及也。亦名春不老。多辛辣。既腌作葅,莫春拓瓮,香碧清腴,而以色微黄,味略酸,为尤风隽。或用以煮羹,先宜瀹去辛性,亦不亚秋末晚菘。”芥菜源于我国广东,茎叶脆嫩,口味清香,含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使用方法多样,可以做腌菜食用,亦可煮羹,还可清炒、凉拌、涮火锅等。

马兰头是原产于中国的野生植物,又名马兰、马郎头、红梗菜、鸡儿菜、路边菊、田边菊、紫菊、螃蜞头草、鸡儿肠等。《冶城蔬谱》载“马兰”:“亦野菜之一种,多生路侧田畔,与他菜不同,颇能独树一帜。他处人多不解食。然其花,则久为画家点缀小品。”将马兰头焯水剁碎凉拌而食,别有风味。

芦蒿又名蒌蒿、驴蒿、藜蒿、柳蒿、泥蒿、水蒿、水艾、青艾、香艾、小艾……《冶城蔬谱》载:“《尔雅》:蒌,蒿也。《诗》:言刈其蒌。疏叶似艾,正月根芽抽经,择二三寸,清香洋溢。拌薄片肉尤佳。江南荒州野港,所在皆是。东坡诗:‘久闻蒌蒿美,初见新芽赤。’范石湖诗:‘扪腹将军犹未快,掉船两岸摘蒌蒿。’诗人雅嗜,往往吟咏及之。”芦蒿深受文人喜爱,其嫩茎叶凉拌、炒食均清香脆嫩。

野蒜又名薤白、野小蒜、小根蒜、山蒜、野葱、菜芝、小根菜,其嫩茎叶和鳞茎均可食用。一般在春天采摘嫩茎叶食用,至入夏则采收鳞茎,将其整株掘起,扎成束挂在阴凉通风处,以供加工或出售。

也有将菊花脑、荠菜、马兰头、枸杞头、香椿头、芦蒿、苜蓿、马齿苋并称为早春八野的。

菊花脑又名菊花叶、菊花涝,多年生宿根野花,是南京的特产蔬菜。《冶城蔬谱》载:“野菊与九月菊同时,开小黄花,有香。其嫩苔中蔬科,丛生菜畦旁,春夏尤佳。带露采撷,指甲皆香。凉晕齿颊,自成馨逸。”

荠菜在《冶城蔬谱》中的记载则是:“《诗》:其甘如荠。书之见于诗者,杞笋蒌芹外,此为最著。自生田野间,不畏冰雪,味有余甘。东坡所谓‘天然之珍,不甘于五味,而有味外味之美’者也。一种叶色干枯,熟后逾绿,俗谓之锅马荠。又一种每叶碎叶歧出,乡人谓之糯米荠。”这种野菜受到广泛欢迎,具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的功效。

枸杞头据《白门食谱》载:“其供风人盘飨旧矣。春初嫩苔怒发,长二三寸,炒食,凉气沁喉舌间。孤芳自赏,雅不与腥膻之味为缘。味苦而甘,其果中之橄榄与?子秋熟,正赤,服之轻身益气。”枸杞初春的嫩茎叶即枸杞头,味苦性寒,凉拌,煲汤,做馅,炒肉皆可。

香椿头又名椿芽,是香椿树的嫩芽,炒肉、炒蛋或以香油拌食均可,香味浓郁,营养丰富。

苜蓿在上海话中称草头,苏州人则称其为金花菜,龚乃保在《冶城蔬谱》中也有关于苜蓿的记载:“《史记》大宛国马嗜苜蓿,汉使得之,种于离宫……《西京杂记》又名怀风。阑干新绿,秀色照人眉宇。自唐人咏之,遂为广文先生雅馔。”

马齿苋全草都可药食两用。《冶城蔬谱》载:“苋路夬夬。始见于《易传》。以为马齿苋。据《学斋占毕》董遇注,则为人苋。即今之种于蔬圃者。有红绿两种,柔滑可人。长夏蔬品,盖一二数矣。秋后再种者,尤佳。”

春日里另一种不得不提的新鲜食材便是笋。《冶城蔬谱》的“春笋”条目下写道:“笋为竹萌,品类甚繁。吾乡牙竹笋最为珍品,气清味腴,香生匕箸。春初入市,二三月乃盛。以配鲥鳜,如骖之靳。若白拌素食,更饶真味。”笋可入汤,可炒食,可拌食,花样繁多。

夏季炎热,清热解暑的食材在这一季受到了极大欢迎。

冬瓜虽名为冬瓜,实则产于夏季。冬瓜皮呈绿色,瓜熟之际,表面上会有一层白粉状的东西,好像冬天所结的白霜,故名曰冬瓜。冬瓜肉厚而疏松,味甘性平,解暑利尿,无论是入汤还是入菜,甚至泡茶都可以起到很好的食疗作用。

除此之外,竹荪、地瓜叶、莲藕等都是适宜夏日降火的食材。

提到秋天,绕不开的就是大闸蟹。

一年仅此一季的美味,使得无数人望穿秋水的珍馐,就是那一只只横行霸道的大闸蟹。秋天的蟹丰腴肥美,蟹膏蟹黄塞满了整个蟹壳,似要将蟹肚顶破。阳澄湖大闸蟹乃蟹中极品,以青背(青壳)、白肚、黄毛、金爪为四大特征,其鲜美肥腴更胜他处。

冬天虽然万物沉寂,但也有一些食材在这一季活跃。

慈姑,也写作茨菰,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淡水植物,其根茎可食。慈姑营养丰富,冬天食用风味最佳。可用来烧肉,吸饱了肉汁的慈姑格外香糯可口。

栗子同样适合冬日食用,栗子健脾养胃、补肾强骨,有补胃之王的美誉。在汤中和煲中加入栗子都能起到增添风味和营养的作用。

单看苏菜中的苏帮菜,单单是一块肉,四季就有不同的吃法。春天是酱汁肉,夏天是荷叶粉蒸肉,秋天的梅菜扣肉和冬天的酱方,各具特色,时令鲜明。

而苏式糕点小吃同样讲究时令,产销有明显的季节性,四时八节均有应时糕点上市,俗称“春饼、夏糕、秋酥、冬糖”。就传统时令制品来说,春饼有酒酿饼、雪饼、闵饼三大种。酒酿饼正月初五上市,三月底落市;雪饼二月初一上市,三月二十日落市;闵饼则在清明前三天上市,至立夏落市。夏糕有绿豆糕、薄荷糕、五色大方糕三大品种。绿豆糕四月初十上市,七月二十日落市;薄荷糕五月初一上市,六月底落市;五月端午前到夏至则是五色大方糕的上市时间。秋酥则有酥皮荤月饼、酥皮素月饼、巧酥三大种类,巧酥又可分为如意酥、菊花酥等,均是八月初上市,九月初落市。冬季的芝麻酥糖,九月初上市,第二年三月初十落令;糖年糕,冬至后上市,十二月三十(除夕)落令。若是错过了一季,就等于错过了一年。

尚新鲜则强调了苏菜对于新鲜食材的追求。江南乃鱼米之乡,这对于江南人获取新鲜食材大有裨益,于是乎,水产鱼类就成为了苏菜中独占鳌头的食材种类。

鲥鱼、河豚、刀鱼并称为长江三鲜,在苏菜菜式中都有着不俗的表现。

鲥鱼是江海洄游型鱼类,营养丰富,肉质鲜美,鳞下多脂肪,故烹饪鲥鱼时不去鳞。清蒸鲥鱼、红烧鲥鱼、酒酿鲥鱼都是鲥鱼的典型做法。

河豚自古就是人们拼死都要品尝的美味。贾铭的《饮食须知》写道:“河豚味甘性温,有毒,海中者大毒。”但梅尧臣赞以“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苏轼赞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足见其鲜美。

刀鱼也称刀鲚,形状狭长而薄,颇似尖刀,因此得名。刀鱼,肉味鲜美,肥而不腻,兼有微香,但骨细刺多。常见的烹饪方法有糖醋酥刀鱼、白汁双皮刀鱼、清蒸刀鱼等。

太湖莼菜鲜美滑嫩,是一种珍贵的水产蔬菜。由于莼菜含有丰富的胶质蛋白、碳水化合物,脂肪、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常常食用具有药食两用的保健作用。银鱼莼菜羹是以太湖莼菜和太湖三白中的银鱼共同制成的汤羹,可谓占尽了太湖清鲜。

除此之外,鲃肺汤是以鲃鱼鱼肝和鱼肉同煮,碧螺虾仁则是取新鲜河虾手剥虾仁再加上上好的碧螺春茶炒成,都少不了就地取材的新鲜食材。

重刀工和重火工是苏菜烹饪技法上十分重要的两个特点。

苏菜菜肴对于刀工的要求较高,厨师必须掌握直刀、平刀、斜刀、剞刀等各种刀法并做到娴熟。与西餐厨师使用不同刀具来实现不同刀法不同,中餐的厨师往往是凭借一把刀变出百般花样。

直刀法可分为切、劈、斩三种。切又可分为直切、推切、拉切、锯切、铡切、滚切几种。劈就是砍,可分为直劈、跟刀劈、拍刀劈。斩是将原料制成茸或末状的一种刀法,通常左右持刀,因此也称为拍斩。

平刀法又称为批刀法,可分为平刀批、推刀批、拉刀批三种。

斜刀法又称为斜刀批,分为正斜批和反斜批两种。

剞刀法又称锲刀、混合刀法,是将原料划上各种刀纹,但不切(批)断的一种刀法,通常可分为推刀剞和直刀剞。

这些刀法在苏菜菜肴中有着各种实际应用,丁、条、丝、块、末、茸的大小粗细均有要求,花刀间距、深浅也有讲究。

文思豆腐和大煮干丝是两道功夫菜,要求豆腐丝和干丝如发丝般粗细,整齐不断。切豆腐丝和切干丝的手感大为不同,但却同样要求厨师心平气和,掌握好节奏和呼吸方能一气呵成。

狮子头对于刀工的要求同样不低,并且不能将肉简单地剁成肉末,而是先切丝后切丁最后斩成石榴米大小的肉糜,这肉糜的大小影响到了最终狮子头的粘连程度和口感。

松鼠鳜鱼则运用了剞刀法,要在鳜鱼身上斜划菱形小花刀,却注意不能切断。刀法的精准程度决定了油炸成形后的鳜鱼是否形似松鼠。

除了传统刀法以外,花刀在苏菜中也占有一席之地。淮扬菜以其瓜雕精细而闻名,擅长将瓜果蔬菜雕刻成各种活灵活现的动物或人物形状,甚至有亭台楼阁,为菜肴增添生气。

重火工是苏菜讲究烹饪技法的另一大体现。

苏菜擅长炖、焖、煨、焐,辅以爆、炒、煎、炸、熘、煸、烤、蒸等多种烹饪手法,对于火势大小、油温高低、蒸汽缓急、投料次序都有着很大讲究,精工细作,才造就了一道道恰到好处的苏菜菜肴。

炖,一般分为隔水炖和不隔水炖两种,而苏菜中更有独到的笼炖。笼炖是将原料盛于圆盅或钵中,加汤后用丝绵纸密封,加盖,蒸汽不与原料直接接触,需加热2小时以上。清炖甲鱼、清炖火方等菜即采用笼炖的形式。一般炖菜选用大块的动物性原料,采用炖的手法可以避免香气溢出,保持汤底清澈,使肌肉组织松软。一般炖菜讲究本味,并不添加具有浓重香气的调味品,而多用火腿片、笋片、冬菇、扁尖等提鲜增味,以突出食材本味。

焖,分为原焖和油焖两类。原焖适用于动物性原料,通常先经过炸、煎、煸、焯水等工序,放入锅中用旺火烧沸,再转文火长时间加热,使汤保持似滚非滚的状态,在突出本味的基础上,注重调料增味,醇香酒焖鸡、酒焖肉、玫瑰乳焖鸡等菜都是原焖;油焖常选用鲜嫩的植物性原料,以温油焖,代表菜有油焖笋、油焖茭白等。焖菜普遍使用酱油增色,有时还用红曲米,如黄焖鳗、黄焖栗子鸡。

煨,则有干煨和汤煨。干煨菜的代表是叫花鸡,将鸡用网油、豆腐衣、荷叶多层包裹扎紧,最外面用酒坛泥涂匀,将原料架在炉上,用微火辐射使原料成熟。汤煨菜则应将原料放入瓦罐中加热,调味以清淡为主,突出本味,如生煨甲鱼和煨蹄筋等。

焐,则选用传热速度慢且均匀的砂锅,使用炭底火微弱的火力使原料成熟,十分注重调味,如使用上等酱油的母油船鸭。焐菜有红汤和清汤之分。

爆是在极短时间内烹制出脆嫩鲜爽的菜肴,苏菜中有油爆虾、酱爆猪肝、酱爆毛蟹等爆菜。

炒是最基本的烹饪方法,使用旺火热锅热油,银鱼炒鸡蛋、毛蟹炒年糕、芦蒿炒香干、扬州炒饭等都用了炒的手法。

煎则使用少量的油,分两面将食材煎熟,做熏鱼时就要先用到煎的技法。

炸则是旺火多油,松鼠鳜鱼就要通过炸来定型。

熘是先将原料经过油炸或开水氽熟后,另起油锅调制卤汁,然后将处理好的原料放入调好的卤汁中旺火急速烹调,熘素鹅皮和醋熘鳜鱼就用了熘的烹饪手法。

煸,是指将食物放入热锅中,不断翻炒,使食物中水分略炒干而保持原味的方法,代表菜有生煸草头。

烤,是把食物原料放在烤炉中利用辐射热使之成熟,“金陵三叉”中的叉烤鸭、叉烤鳜鱼、叉烤乳猪都用到了烤。

蒸,以水蒸气为导热体,清蒸大闸蟹和清蒸鲥鱼都是清蒸菜,荷叶粉蒸鸡则是粉蒸菜。

苏菜的火工必须下足工夫,恰到好处,不然不足以将食材的本味充分展现出来。

口味广和尚精巧可以说充分体现了食客在品鉴苏菜方面的特点。

苏菜口味清鲜,咸中稍甜,注重本味,但也擅长使用各种调料。淮扬风味重本味,求清鲜;苏南风味浓油赤酱且偏甜;金陵菜讲究七滋七味:酸、甜、苦、辣、咸、香、臭和鲜、烂、酥、嫩、脆、浓、肥;徐海风味则口味偏咸,色调浓重,习尚五辛。

除了常见的甜酸咸辣,苏菜还有五香、糟香、酒香、酱香、椒盐、糖醋、蜜汁等味。

许多人都认为苏锡一带的菜偏甜,其实这只是针对部分菜肴而言。大多数时候,加糖是为了提鲜,家常菜一般会加上少许白糖,而功夫菜则会采用更为清冽的冰糖。红烧肉、油爆虾、四喜烤麸、冰糖扒蹄等菜都是离不了甜味的。

苏菜中较少有单独呈现酸味的菜,一般来说都是与甜味结合在一起,形成酸甜口味,比如松鼠鳜鱼。

咸味是最普遍的口味,几乎每一道菜中都可以找到咸味,盐水虾、咸肉冬瓜汤、腌笃鲜、扣三丝都是以咸味取胜的苏菜菜肴。

辣味在苏菜中的应用就更少了,除了八宝辣酱等海派辣菜,几乎找不到辣椒的身影。

五香味主要是通过八角、茴香、桂皮等香料调制而成的,五香豆、五香茶叶蛋、五香豆腐干都是上海滩的著名小吃。

糟香味则主要靠使用酒糟来获得,酿酒后剩下的残渣就是酒糟,糟菜在夏天具有清凉解暑、开胃下酒的作用,糟钵头、糟毛豆、糟凤爪、糟带鱼等都是夏令佳肴。

酒香味则离不开酒。许多苏菜菜肴都会用到酒,而且一定会使用绍酒或苏州特产醇香、馥贞酒,酒香草头、酒酿蒸鲥鱼、醉蟹等都是酒香味的代表菜。

酱香味主要靠酱油获得,上海的本帮菜常被概括为浓油赤酱,但其实苏菜菜系中绝不止本帮菜擅长使用酱油,苏州的酱方、酱汁肉、酱猪头肉,无锡的酱排骨和上海的酱鸭、酱爆猪肝等都带着浓郁酱香,令人垂涎欲滴。

蜜汁味是由冰糖、蜂蜜等蜜甜调料调制而成的独特风味,一道蜜汁火方使得火腿一改往日偏咸的口味,变得蜜中带咸。

除此之外,苏菜中还有白汁、红曲、椒盐、糖醋、蒜泥、芥末等多种口味,但总体而言还是以平和清鲜,雅丽多姿为主。

尚精巧主要体现在苏菜对于食物色香味形和造型、器皿的注重。

上文中已就苏菜的口味广做了介绍,下面将着重介绍苏菜对于食物色、香、形的注重。

苏菜中本色本味的菜肴较多,如清蒸鲥鱼、大煮干丝等,但即使是在这些本色菜中,同样注意用天然带有色泽的辅料来增添美感,如清蒸鲥鱼中的碧绿葱段、嫩黄笋片和鲜红火腿,大煮干丝中的白色鸡肉丝、黄色姜丝、红色火腿丝、绿色豌豆苗等。

除了各色食材的搭配,苏菜还擅长运用食物做天然色素,红曲米就是这样一种天然食物色素,它是用红曲霉属真菌接种于大米上经发酵制备而成的,古称丹曲,既是食物,又是中药。樱桃肉、酱汁肉、苏式叉烧等就是以红曲来着色,使得食物呈现出诱人的樱红色来。

许多苏菜食材都具有天然的浓郁香味,使得苏菜菜肴自然而然带上了这股味道,如芦蒿炒香干、香干马兰头等,而酒香、酱香、糟香味的菜肴更是在征服食客的味觉之前就先吸引其嗅觉。苏菜还擅长利用花草植物的自然芬芳为食物增添香味,如碧螺虾仁利用了太湖洞庭山名茶碧螺春的香味,玫瑰、桂花、芝麻等在苏式糕点中的应用也是十分广泛的,玫瑰馅的酒酿饼、大方糕、苏式月饼,桂花酒酿圆子和糖藕,枣泥麻饼和芝麻酥等都是颇受欢迎的苏州名点。

苏菜对于食物的“拟形”的追求更是淋漓尽致,通过厨师的刀工、巧妙的制法,力求在造型上精益求精,松鼠鳜鱼、凤尾虾、八宝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