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岩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2 01:53:59

点击下载

作者:李祥石

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走进岩画

走进岩画试读:

序言

《走进岩画》,是《解读岩画》一书的续篇。

岁月嬗递,春秋代序。经过不间断地努力,历经十年完成了《发现岩画》《解读岩画》《走进岩画》三部曲。

当朝霞喷薄之时,掩卷沉思,浮想联翩,终于实现了多年梦寐以求的夙愿,令我“白日放歌须纵酒”“漫卷诗书喜欲狂”。

人类文明的源头在哪里?人类的文化、艺术、历史从何时、何地、因何而发端,又到哪里去寻觅这些遗迹……这些问题千年来吸引着人们,也困扰着人们。正如先哲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在《天问》中所说:“邃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像,何以识之?”

然而,历史、先民却用艺术(图画、符号)———岩画回答了这些问题。岩画,是我们中华先民的伟大创造,他们苦苦的思索,他们艰辛的付出,他们非凡的胆识,他们不朽的灵魂铸成了万古长存的岩画,并以绚丽多彩、神奇魅力、博大精深而彪炳史册,显示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光辉灿烂,成就了中华文化的伟业。

千万年来,人类先民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中创造了岩画这个独特的造型艺术,用岩画这种艺术形式来表现火热的生活、炽热的感情,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和审美。可以说,在文字产生前的漫长岁月里,岩画就是人类生活的记录和图解。

岩画不同于一般的艺术品或文化遗存,它是来自远古人类智慧、才能、思想的复合体,它质朴而精致,古老而年轻,简洁而神奇,似图又似文字,在它博大精深的思想中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在它粗犷的风格中显示出独有的韵味和深邃。当我们走进岩画时,也就走进了遥远的洪荒岁月,走进了神奇壮美的远古世界。

千万年来,从远古到中世纪,许多历史、文化、艺术都已浸没在岁月的风雨和云雾之中了,蠹鱼风化,兵燹水火,那些记载历史的古籍早已发黄发枯,脆弱不堪;传说中的历史也愈加模糊,出土的文物有的损毁不全,就连那些陶文甲骨文也支离破碎。到哪里寻觅可见、可识、可摩挲的历史呢?

不必担心,也无须忧伤,我们的先民可能早料想到了,也准备好了,他们拿起了画笔,即石器之笔、青铜之笔、铁器之笔,经过酝酿、构思、打底稿,或许信手拈来,天马行空,把山石、山洞、巨崖当成“画布”“画纸”,在上面镌刻、书写、记载了生活生产(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人的自身生产)、神话传说、生存环境、天文地理、日月星辰、神灵妖怪等等。那些镌刻或书写在石头上的形象色色的图画、图像、符号就是被称为岩画文字的形象资料,无疑就成为了我们认识古代历史、文化、艺术的教科书、人文资料、历史档案。

岩画可以证古,亦可以鉴今,是人类先民生产生活的真实记录与记忆,反映和描绘了人类为生存而奋斗的历程,是艺术的“活化石”,是古代先民愿望、祈求、表达、诉说、交流、交际的工具,描绘了古代生产方式和生产环境,是古代氏族、部落、民族艰辛跋涉和心路历程的形象表现。无疑,岩画是一份硕大无比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岩画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是历史凝聚积淀下来的艺术结晶。岩画不仅可以补充历史文献记载的不足,而且可以填补史前历史的空白,使我们直观地了解和认识历史、文化、艺术、宗教,不仅丰富我们的历史文化、思想意识,而且可以为今天的社会主义文化提供有益的借鉴。岩画的价值博大而深厚,值得我们认真钻研、刻苦学习,有着我们吸取不尽的精神营养。

20世纪诞生了岩画学,相信21世纪将是岩画学勃兴与大发展的世纪,让我们不要辜负了先人渴望了解的企盼,也不要辜负了今人的鼓励和希望,发扬刻石为记、坚韧不拔的精神,挖掘出深层的内涵,使岩画学更上一层楼,在学术的百花园中生根、开花、结果,永葆艺术文化的青春。

岩画的内涵实在是积淀丰厚,我们只能一步步走近它、了解它、认识它。

还有,岩画有千万年的历史了,我们应该心存敬畏,正如《诗经·小雅·正月》所言:“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蹐。”在岩画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字辈,是求知者,只有以谦恭的态度求证、探索、欣赏、研究,才会有所收获,有所心得。《走进岩画》一书,力求在介绍中国各地岩画的基础上,对岩画文化、岩画欣赏、岩画起源、岩画分类、宗教岩画等方面做了诠释,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但又是必须要做的事,笔者试图构筑一个岩画系列,这也是笔者的夙愿和梦想。早在1984年,笔者在《中国岩画的发现》一书中说过:“岩画在中国,岩画学也理应在中国,这是我的心愿。”这一愿望使我坚守了几十年。如今,我们这一代人所努力奋斗的就是从中国岩画实际出发建立中国式的岩画学系统,这是一个极为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把零星的、分散的岩画归于系统的、完整的、可视、可知、可教的学术体系,把岩画学建立起来,不同于一般的考古学、民族学、艺术学、人类学、历史学,而是一门崭新的学科。虽然有的同人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还不够,还需要不断努力、埋头苦干、不辱使命,顺应时代要求做出应有的贡献。

岩画文化是人文科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区域经济发展能够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岩画可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作为社会文化资源,还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财源。所以做大做强岩画文化,把岩画文化作为一项产业来发展,是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的必然要求。

岩画文化产业做好了,可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要,对振兴和发展第三产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在,时逢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文化与经济越来越相互交融,越来越一体化。现在的岩画文化,可以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已经成为宁夏文化旅游的一张靓丽名片,仅贺兰山贺兰口岩画区,现在的规模和社会影响,不但在中国岩画中名列前茅,而且可以同意大利米兰的梵尔卡莫尼卡、澳大利亚昆士兰、加拿大BC省等世界驰名的岩画名胜地相媲美,成为文化旅游开发的重要对象,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自然与人文资源。更为重要的是,岩画不仅是经济发展的载体,而且具有巨大的人文价值,成为文化、艺术、历史的载体,直观、形象、艺术地反映和描绘自远古以来的历史发展和优美环境,具有丰厚的文化积淀,说明自古以来宁夏就是美好的家园。可见,岩画的意义深远而巨大,绝不可等闲视之。

对岩画的认识是无尽头的,也是无禁区的,我愿继续前行和努力。作者2013.5.20

中国岩画概述

岩画,是书写在自然石、石龛、石洞中的文化记录和人类记忆,是无言的历史和时代的印记。

历史的长河有时奔腾,有时潜流,不知不觉中国近代岩画的发现和研究有将近100年的历史了。1915年,岭南大学黄仲琴教授对福建华安汰溪仙子潭岩刻进行了调查和研究,从而开创中国近代岩画史的滥觞和嚆矢。其实,早在6世纪初,北魏大学者郦道元在他的名著《水经注》中就记载了中国各地岩画20多处,涉及新疆、青海、宁夏、内蒙古、河南、山西、山东、广西、四川、云南等省、自治区。岩画的分布大致如同中国的地理形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和西南多山地,多分布于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其他地区相对较少。

到目前为止,大约有77个国家150个地区约有7万个岩画点,有4500多万幅岩画,此外还有约50万幅可流动物品上的画作或雕刻画。这些岩画都是人类历史中5万年以来创作的,是人类艺术的瑰宝。

岩画———这些人类最伟大的杰作,处在“岩石下的遮蔽处、岩洞和岩石表面上。他们处处都留下了有关自己的记忆、神话和历史的图画遗迹———这就是岩画和岩石雕刻画”,这些“图案构成了文[1]字发明之前人类所拥有的最浩繁的卷宗”。这是一个令人眼花缭乱又绚丽多彩的艺术世界。

中国是世界岩画发祥地区之一,也是世界岩画泱泱大国。近代中国岩画研究发端和发展于20世纪,到目前为止,东到大海之滨,西到雪域高原无人区,北至大兴安岭,南到宝岛台湾,约有20个省区100多个县(旗)分布岩画,岩画有百万幅之多。由此可知,中国岩画以历史的深度和分布的广度,成为世界岩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岩画是中华民族先民古老文化、悠久历史、生存回忆的记录。

中国岩画内涵丰富,题材多样,是世界岩画的富集地区之一。中国岩画可分为

北方岩画系统

和南方岩画系统两大区域。民族的不同,地理环境的差异,生活习俗和语言的不同以及宗教信仰的不同文化背景,造成岩画的内容、题材、风格、形式的迥然。北方系统岩画数量巨大,分布广阔,制作方法以镌刻或研磨为主,反映了北方少数民族狩猎、采集、畜牧、征战、舞蹈、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为主的生活和社会意识形态。北方岩画风格刚劲雄健、浑厚有力。而南方岩画则多数用赭石粉末绘制,呈红色或褐红色,岩画内容多是描绘村落、征战、庆典、行船、舞蹈、放牧等为主的生活和社会意识形态。南方岩画风格清新、婉约、简洁,手法单一,有一定构图能力。

中国岩画是古代先民和历史民族的伟大杰作。相传远古时代有“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之说。我国西北地区的民族“商周间者曰鬼方、曰混夷、曰獯鬻,其在宗周之季则曰猃狁,入春秋后则始谓[2]之戎,继号曰狄,战国以降又称之曰胡曰匈奴”,我国南方民族以南蛮、三苗、百越和百濮相称。总之,我国是一个以中华民族为主体、由多个民族组成的民族共同体,自远古以来,多民族共同创造了伟大而灿烂的文化、历史、艺术。中国岩画是中华先民用艺术的形式描绘了万年以来的生存斗争史和艺术发展史,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艺术风采。

岩画,是人类精神生产力的产物,岩画是图画、符号、文字,是人类进行自我描绘、自我回忆、自我表达的一种文化形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真实记录。

中国岩画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总的概括起来,主要涉及11个方面。

生活篇。岩画是最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各个民族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岩画是一部艺术形象描绘的史诗,再现了遥远时代的风貌,叙述了峥嵘岁月的轶事、历史和文化。

民族篇。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古代民族众多,地域广阔,形成了各族人民生活的不同地理环境和地方特点,也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例如宁夏贺兰山岩画就有党项族的西夏文化和西夏岩画,内蒙古阴山岩画分布区自古就是匈奴族的摇篮,从而产生了独具特色的匈奴文化和匈奴岩画。这些民族特色的岩画,组成了一道亮丽的民族文化风景线,成为各地特有的民族风情和艺术风格。

神话篇。神话是人类早期的一种文化形式和思维方式,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即人类精神生产力的产品。神话表现了人与周围环境、社会环境的矛盾和相处关系。神话的产生与思维方式,是人类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一种类比方式,所以神话的产生与传说是一个离奇的世界,又是一个真实的世界。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神话是人类幼年时期对自然的认识和理解。岩画作为人们社会意识的记录,作为精神生产力的产品,就必然反映神话内容,也就是说,神话在岩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神话是岩画的形象艺术形式。在早期岩画中神话经历了漫长的岁月,留下了人类早期的记忆,成为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历史学弥足珍贵的形象资料,也是人类最早、最悠久、最古老的艺术杰作。

爱情篇。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爱情充满了幸福和甜蜜,爱情是人类向往和追求的目标。在爱情的乐园中,人们可以自由自在的生活,在爱情的追逐中翩翩起舞,还有许多爱情表白。总之,这种男欢女爱的场景,在我国岩画中都有真实的记录。

人面像与众神篇。人面像岩画是人类对自己的认识、对自己的理解、对自己的觉悟,是第一自我的表现。同时,人面像岩画又是对神灵鬼怪、对超自然的认识和理解,是第二自我的表现。恩格斯说:原始人用人格化的方法来同化自然力,正是这种人格化的欲望,到处创造了许多神。那些凿刻在山石之上的众多人面像,许多是人们心目中的神灵鬼怪,无论是我国北方贺兰山岩画、阴山岩画、赤峰岩画还是连云港将军崖人面像和众神灵岩画,多是人们对神灵鬼怪的认识和理解,对他们表示敬畏并寄托了无限的企盼。

畜牧篇。畜牧是人类的早期社会形态,西北游牧民们逐水草而居,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生活无忧无虑。我国南方是青山、峭壁、绿水,衣食无忧,悠然自得。从岩画中看到了自然环境、自然生态的风貌。

动植物篇。动物和植物都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来源。岩画中的动物放眼皆是,而植物寥寥可数。在岩画中可以看到,对动物肥壮、丰产的企盼,培养了人们敏锐的观察力,也孕育了人们的创作灵感,艺术地再现了各种动物形象。动物岩画也是因地而异,各有特色,北方多食草、食肉动物,南方则是猴子成群结队,使人耳目一新。

狩猎篇。狩猎是人类生存的手段。自从人类诞生以来,就产生了狩猎和狩猎文化。早在4万年前人类就有了狩猎岩画,岩画所描绘的场景栩栩如生,充满了危险,也充满了激情和热望,有着无穷的魅力。早在黄帝时代就有了“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的歌谣。可见狩猎是多么吸引人。不论我国北方或南方的岩画,狩猎都是重要的题材和内容,而且狩猎岩画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激烈。

战斗篇。争斗是岩画中的一个题材,表现了武力的残酷与无情。人们为了争夺土地、牛羊、人口难免要发生战争。其实,狩猎就是人类对动物的战争,然后又转移到了人类自身。另外,也表现了人们争强好胜性格的另一面。

欢庆篇。生活中充满了欢乐,虽然古代生产力低下,生活水平和能力有限,但仍不乏节日的盛大,欢庆的热烈,以及动人的场面。生活的主流是奋斗、进取、开拓,丰收、爱情和胜利,都不会少了欢庆这个润滑剂。虽然宗教和祭祀有时会很庄严、肃穆甚至肃杀,但仪式过后便是疯狂与欢庆的歌舞。尤其是南方表现祭祀和战争胜利的彩绘岩画,使欢庆达到了高潮,使人陶醉在欢庆的锣鼓声中久久不能平静。

岩画符号文字篇。岩画文字可称为“前文字”,是一种形象与符号组合起来的文字。岩画符号文字在各地岩画中均有发现,在20世纪就提出来了,仅宁夏岩画中就发现有2000个岩画拼图文字,基本上有了象形、会意、指事的构图要素,是现存古老汉字的源头之一。

以上11个篇章,大致反映了中国岩画的内容和题材。概括来说,岩画就是由形象图形、表意图像和符号图形组成,从而演化出了岩画的千姿百态和千变万化,使岩画成为可识可读的故事、事件以及可视可想可理解的“前文字”。因此,岩画是古代先民的图画文字,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人们相互了解、认识沟通的“工具”。大麦地·放牧岩画

我国岩画的内涵极为丰富,所以产生岩画的原因与动力又是极为丰富和多样的,有万物有灵的驱动,有图腾崇拜的滋润,有巫术的助力,有生殖的催生,有模仿的相似,有节日的欢乐,有游戏的迷藏,有为艺术而艺术的追求等,这些尽管各有其说、各有其理,但总归岩画是人类精神生产力的产品。

人类社会的进步要靠两个车轮的驱动,一个是物质生产,一个是精神生产力生产。物质生产是满足人类生活生产的物质需要;精神生产力生产是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这是一种独特的生产,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伟大力量。所以岩画起着启迪、教化的作用。岩画是以艺术的形态、符号的形式,表现了人类对世界、对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揭示了人类的经济活动、美学倾向、文化活动以及世界观。

中国岩画以多姿多彩、栩栩如生的形象和独特的思想而彪炳于世界岩画之林。中国岩画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至今有万年历史,一直延续到中世纪,是世界岩画的发祥地区之一,为人类的发展进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也是我们引以为豪的文化遗产。

历史是过去的存在,今天是昨天的继续。岩画是宝贵的文化财富,也是历史的慷慨赠予。看看中国岩画的优美形象和所走过的足迹,不仅仅是回顾和眷恋,更多的是一种总结、一种鼓舞、一种激励、一种自信和一种力量。

既然如此,那么让我们做一次中国岩画的巡礼吧。大麦地·符号、动物岩画大麦地·动物岩画

[1]埃马努埃尔·阿纳蒂:《艺术的起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0页。

[2]王国维:《观堂集林》卷第十三《史林五》,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第1页。

岩画文化

岩画文化源远流长,绚丽多彩,是世界文化最悠久、最壮观、最丰富的历史长卷和诗史。一、文化“文化”一词源于《周易·贲卦》,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此后有“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文化内辑,武功外悠”,具有“以文教化”含义。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精神家园。如果从汉字造字的角度和艺术形象含义分析,就会看出“文”字本身含有两层意思:文上部“亠”是一个形象化的符号,表示灯具与火苗,或表示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这样,这个符号图式便具有光芒普照,使世界从黑暗走向光明的指归;“乂”是个会意字,指治理,使天下安宁稳定。如此,这个“文”字便具有用普照世界的太阳一般的思想去治理社会,从而使天下得以安宁的意义。“化”字是个意象化的符号,它形象地表示出“人的武器”(匕首)或“折服人的武器”的意义。如此,联系起来理解,“文”与“化”合成“文化”一词,便明显地具有一种光芒普照的思想,是人类用以治理世界的有力武器这样的基本思想观念。这是“文化”词语的本体意义或本质的意思。从中,我们看到了中国人造字和中国哲人的智慧,表达了从自[1]然和社会现象中认识到了文化对于社会治理的重要性和普遍意义。

如果把以上“文”与“化”连成文化,则具有“以文教化”的含义。西方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ra”,本义为耕作、居住、练习、敬神等,引申为“以文教化”。可见,中西方理解大致相同。对“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太广泛了,但基本上仍然以泰勒总结较经典。贺兰山·人面像岩画

泰勒(1832~1917年),英国人类学家,1871年出版《原始文化》一书。他在“关于文化的科学”章节中说: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了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格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与习惯的复合体。这些关于文化的界定和解释,时至今日仍被视为人类学和文化学的圭臬。

文化可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

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每个民族为了生存和发展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可见,文化是包罗万象的,凡是人创造的一切都是文化。

狭义“文化”,是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狭义“文化”,仅把观念形态的精神视为文化,它包括社会伦理道德、政治思想、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科学技术、民情风俗和思维方式等。

文化实际上是一个从物质到精神,从思想到实践的无所不包的综合体。总之,文化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形成的社会生产能力、社会行为的思想与物质两方面的结构。所以文化也是与时俱进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贺兰山·人面像岩画二、岩画

岩画,称为文化艺术,但属性属于历史文物,是以狩猎、游牧、农耕为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岩画始于史前,是人类生存活动的连续性篇章。早在丝绸之路之前,在我国北方就已经存在着一条北方草原之路、岩画之路、彩陶之路和玉石之路。岩画作为人类文化使者或称为文化先锋,最早出现,构成了一条岩画文化组成的艺术走廊,其后才有了彩陶之路、玉石之路和丝绸之路。因此,是岩画这种独特的艺术语言沟通了古代各个民族,联结了多个民族。这足以说明,岩画是世界上最普及的文化,是世界性的共同语言。

岩画的内涵丰富,包括了人类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自身生产三种生产方式和生活状态,把岩画称为岩画文化是恰如其分。岩画文化是人类大文化系列中的一枝奇葩,也是自成体系的一种特殊文化。(一)岩画是一个文化系统大麦地·羊岩画

我们说岩画是一个文化系统,是相对文化这个社会系统而言。也就是说,岩画系统是社会文化的一个子系统,是一个完整的文化子系统。岩画产生、发展、演变有自己的规律,包含民族学、宗教学、艺术、文化学、历史学等众多内容。

岩画作为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属于上层建筑,即在生产关系构成的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

岩画是在狩猎、游牧与农耕(或称农牧)的经济基础上产生的。数万年以来至数千年以来,人类社会的生活与生产方式是以狩猎和农牧为主,岩画的内涵也全部是这种生产与生活方式的艺术反映。马克思说:“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上,在生存的社会条件上,耸立着由多[2]种不同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

狩猎与农牧经济决定了岩画的性质是属于史前文化和艺术。岩画是人类史前的产物,是人类在产生文字前的前文字和前艺术。所以,无论从内容、形式、制作方法还是形态,岩画都是原始社会的产儿和产物。无论后来怎么变化,其基本形态方面、基本方法都没有太大的变化,万变不离其宗。(二)岩画文化的层次

岩画由于内涵丰富、表意复杂,用一般的分类即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四个方面划分不仅难以表达其实质,而且会造成错综复杂的局面。因此,笔者将岩画笼统地归入三个层次也许更容易表达岩画的层面实质,并且也包含了类型的内容。另外,这种分类也符合文化观念和生产方式内在联系的规律。

岩画是一个世界性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岩画文化是一个丰富的系统文化,可以认为岩画文化的真正内涵是由三个方面组成,或可认为由三个子系统组成。从系统论的角度分析,岩画文化这个巨系统或大系统是由表层文化—中介文化—深层文化组成。

表层文化,即岩画中60%~70%的各种动物岩画,其中一部分是植物岩画和渔猎岩画。在游牧地区存在大量畜牧岩画,这种大量的动植物、狩猎、畜牧岩画既表明这些动植物是人们生存的基础物质,或称为生存的基本保障,也是岩画大量反映的基本内容,两者之间有着某种联系。

中介文化,可否认为是介于物质与精神之间的中介物或联系物,或过渡的沟通物,即庞大而简约的符号系统。在岩画中符号往往是大量存在的,它实质是在交际过程中人表情达意的媒介物。卡西尔说,人是符号化的动物,符号是人的本质。说得具体一些,我们认为符号就是连接人的思想与物质的中介物,也可以认为中介物就是人表达思想的工具。

深层文化,也就是人的核心文化,亦是人的精神文化或称观念文化。人的精神文化丰富与否决定了人的成长、成熟、素质,以及对世界、对自己、对人类、对环境和生存能力的认知等。深层文化表现在岩画中的形象相当复杂、深奥,如岩画的象征意义,生殖崇拜、图腾崇拜、巫术信仰等的含义,这些表现人们精神世界的东西,都可以归于深层文化的范畴。大麦地·动物岩画

总之,以上岩画中的三个层次、三个系统,是由岩画本身的内涵所决定的,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关系。

中国岩画可称为一个大的岩画圈,即大的文化圈。在这个大的文化圈中又可以分为若干个小的文化圈,如西北岩画文化圈、

东北岩画

文化圈、西南岩画文化圈、中原岩画文化圈,再小一点可以分析出宁夏岩画文化圈等。贺兰山·老虎岩画(三)岩画是精神生产力的产品

人类社会的进步要靠两个车轮驱动,一个是物质生产,一个是精神生产。它们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与普遍形式。人类社会的进步,除了自然因素的条件之外,人的物质生产和自身生产是两个基本的要素。人类生活生存离不开物质的生产。在原始社会人类的物质所需是靠掠夺式的生产,向大自然攫取,一切靠大自然提供,舍此则无法生存。所以恩格斯说:“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3]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到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与人的自身的生产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产方式,但两者均不可缺少,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人口的生产构成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条件与基础,是构成社会这个车轮前进的原动力之一,缺少一个都无法运转和存在。也就是所谓“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这是物质生产与人口生产最精炼、最经典的总结。

岩画中的一切内容、描绘、表现,归根结底都是描绘和反映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与人口的生产两个方面。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和保障。物质资料生产就是劳动,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要务,劳动是人类对自然界积极改造,其标志就是人手脑并用制造工具,是劳动、是工具改变了人类的命运。人是人类社会的根本,只有人才能创造奇迹制造工具,并改造自然。总而言之,岩画是人的艺术杰作,岩画是人对自然、对社会、对自己的艺术化的描绘和反映。大麦地·畜牧岩画

人类生产自身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是生存的第一要务,也是生存之道,这是第一位的,是生存的基础。人的自身生产是人类的必然,也是人类的必需,是自然而然的事。然而人在生产满足物质需要的时候,还有另一种重要的生产,就是满足自身精神需要的资料生产,即多种精神生产产品。也就是说人们的精神生产的产品活动是人的精神生产实践,就是精神劳动。人的精神生产的产品,不是天然的人脑固有的产品,而是人在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活动实践中产生出来,是社会意识的产物。人的精神生产主要体现在文化领域和艺术方面。原始社会中产生的岩画艺术是原始人的精神生产产品,岩画来源于生活,岩画是原始生活的反映,其实艺术作为精神产品就是社会意识的产品,人在自然中、在社会中“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4]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岩画作为人的精神产品,就是当时社会意识的产品。精神生产主要是通过人脑思维活动进行的,所以精神生产就由其特殊的材料构成,它的材料就是语言、文字、具体形象、绘画、描写等。因此,精神生产并不是纯粹的思维和艺术活动,而是有一定的物质材料和物质手段协同来完成。制作岩画,人们已想好了图形,构思好了形象、场景等,然后用手用笔用石或绘制或镌刻才能创作出来。这些岩画就是原始人精神生产的产品,是人类智慧的产品。贺兰口·人面像岩画

如果给岩画定性的话,笔者认为:岩画无疑是石器时代的精神生产力和石器时代的精神生产产品,不论是旧石器时代还是新石器时代至铜石并用时代,岩画统称为石器时代的主流精神产品,它曾推动石器时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启迪和教育着石器时代的人类。到了金属时代,即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岩画就退出了主流社会,沦为了被遗忘的角色,被主流社会边缘化了,只有在边远的、荒凉的地区才能找到它的踪迹,岩画成为了历史的遗迹、遗存,渴望着被人们重新发现和认知,默默地等待被重新认识和评价。有一点我们不要忘记了,那就是岩画虽然是石器时代和金属时代的精神产品,但千万年来,它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有着我们汲取不尽的精神财富。

1.岩画是典型的文化生产力。文化是生产力。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社会分工促成了物质生产者与精神生产者的分化,两种生产力在自身相对独立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内在特征的生产力形态。文化生产力具有精神生产的独立特性,它是社会意识、社会心理、社会关系等精神方面的文明发展的成果,具有突出的意识形态特征。同时,在文化生产力中,生产主体以其“对象化的独特方式”,将自身强烈的主观因素,诸如思想、意志、情感、愿望和爱浸透于全部文化生产过程,以某种有形无形的方式“物化”到对象中去。另一方面,文化生产力也具有一般实践活动的特征,即由实践主体通过劳动,将一定的材料加工改造为新的存在物,因此,文化生产的过程也表现为一个物化的过程。古老的岩画文化,是文化生产力的产品。文化生产力是人的第二自然,是人类的第二个太阳。

岩画是远古至中世纪以来文化生产力的典型代表,文化价值甚高。宁夏岩画之所以引人入胜,人见人爱,就是具有灵动的形象、深沉的情调、浓郁的地方特色、多民族的风格,充溢和蕴藏着大西北苍凉雄浑的气息。因而,岩画厚重又兼具飘逸,岩画重现实又不失浪漫,岩画朴拙又荡漾生动,岩画神韵又带着稚嫩,岩画形神具备又饱含委婉表意,岩画个性张扬又不离群索居。总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养一方艺术。岩画是生存环境的产物,是心灵的关照,是心灵的慰藉,因而具有大西北贺兰山的情怀、风情、风骨、风韵。

2.岩画的文化价值。岩画谱写了中华文化的古老华章。文化是社会、思想、历史的产物,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系,是我们民族的灵魂,文化是我们顶天立地的精神支柱。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割舍不断的亲情、生命。大麦地·狩猎岩画

①岩画是人类创造的精神生产力和文化生产力,促进了人类社会、智力、能力、艺术的进步与发展,是石器时代以岩石为载体创造的造型艺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镌刻或绘制的平面或立体形象与符号,描绘与反映社会生活并表达思想感情,是人类交流沟通的可视的方式和工具,具有认识、交际、信息、思维、传承、审美功能。岩画开创了文化艺术的先河。

②岩画是我们认识、了解人类社会从史前到中世纪数万年以来的历史文化的第一手珍贵资料,其数量巨大,时间久远,内涵丰富,形象逼真,真实感人,是认识、理解、开启史前社会的钥匙。

③岩画是用直观的艺术形象以及抽象符号,或者是图画与符号相结合的表意形式,成为人类自我描绘、自我表达、交流的叙述与记事的文化形态。岩画无疑是史前社会人际交流的“前文字”。岩画文字产生与发展的轨迹是由具象—象征符号—抽象符号,然后蜕变成文字,这是规律,中外文字的演变概莫能外。纵然是国外拼音文字也走过这条道。

④岩画内涵丰富,具有深厚的历史性、多元的文化性、绚丽的艺术性、启蒙的科学性,表达了人们的感情、思想、愿望、诉求、企盼,是有为而作,有感而发,有意而行,是人们活动、交际、交流的工具、媒介、信息、符号,是史前社会的认知图画与符号形式,促进与发展了人类的智力、能力。从发生学到发展演变学的过程看,岩画在开发人类智力、能力上具有启蒙开发的作用,丰富了人类的想象力,手脑并用,促进交流,表达思想,认识社会,认识自然,与空间、时间、距离、大小、构图、线条、色彩、形象、概念、判断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人类走出蒙昧,走向进化、进步有着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从几万年前直到今天,人类仍然一往情深地开发智力,从小就注重绘画、音乐、舞蹈。这些在岩画中都可以找到最原始的启蒙形象。

⑤岩画描绘了狩猎、采集、游牧、歌舞、制陶、农耕、战争、自然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反映了人类的多彩现实生活以及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巫术信仰、神话传说、生殖崇拜等精神活动的意识形态,岩画是百科全书,对后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诞生、发展播下了种子。

⑥岩画博大精深,是挖掘不尽的文化宝库。岩画物化了人类思想意识,孕育了人类审美与鉴赏的萌芽。岩画对于今天的人们,可以各取所需,又可以普济天下,可以追根溯源找到中华文化的源头,可为今天的社会提供信息和文化资源。岩画中有我们取之不尽的智慧和精神营养。

3.岩画文化的原生态或原生性。岩画是人类文化的光辉篇章,开启了文化的滥觞,成为人类原生文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发展源头。可以说,岩画本身就是原始文化,具有开创性、开拓性。早期的旧石器时代岩画距今四五万年,是人类最古老、最悠久、最灿烂的文化艺术,能保存下来实在太珍贵太稀罕,除了个别旧石器时代的人物雕刻(如女神)、动物石雕、骨雕能与她同生死共患难之外,其他的文化艺术大致都消亡了,即使没有消亡也模模糊糊难以寻觅了。

一般来说,任何一种文化、一种艺术,都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一般到特殊、由平凡到伟大、由粗俗到高雅的发展进程,然而独独岩画自从横空出世之后,一花独秀,迅速走向巅峰。那些旧石器时代的洞窟岩画,尤其是欧洲的旧石器时代的洞窟岩画,无论是奥瑞纳文化时期的还是马格德林文化时期的,大到野牛、野马、长毛犀牛、长毛象等,小到猫头鹰个个生机勃勃,饱含着生命激情的活力,超凡脱俗,几乎万年来无人可比,如同油画一般,至今令人啧啧称赞,佩服得五体投地。那时产生的岩画至今是艺术的经典之作,启迪、教育、滋润着后来人。

制作岩画工具的原始性也是别具一格,岩画形态是物质生产力的,也是精神生产力的产品。在可利用的自然石头上、石洞中、石檐下、随处可用的石面上作画,而工具则是简陋的石器、石斧、自然石块,或者用自然颜料,用手指、毛刷、草根刷,就可以制作出鬼斧神工般的岩画艺术,或是图画文字,或是精美艺术,或是观赏佳作。总之,都是各种文化观念的描绘、写照或反映。另外,岩画的原生性还表现在创作的群体性,人人都是艺术家,谁都会表现一番,大师级的人物少之又少。

岩画的原生态和原生性,还表现在厚重的历史性,积淀了几万年来人与自然、与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自身生产的方方面面,是全境式的、动感式的活生生描绘与反映,体现了原始思维、原始生活、原始表达、原始审美的丰富内涵。岩画的原生性是开头,也是永无止境的艺术之路,伴随人类从远古走向未来。(四)岩画文化的内涵及外延

岩画的内涵就是由岩画的内容、题材、形式、结构、语言组成的综合体,是一种规律性的内部和谐与外部有形的表现形式,是岩画的基本形态,也是人类思维的形态、表情达意的表现形态。

岩画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形态。

1.象形图形。即岩画的基本形态是由各种各样的形象组成,“象形者,画成其物”,是什么画什么,是纯形象。有些类似中国的象形文字,基本上是单个的形象图形,如人物、人面、动植物、工具、用具、自然物(日月星辰、江河、地形等),是直观的自然物的图形的再现或翻版。近代原始部落制作岩画

2.符号图形。即抽象的岩画形态。符号图形是将形象的物体简单化了(在似与不似之间),是人类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的表现。符号图形摆脱了具象性,实质是文字的表现形式,只是把形象抽象化了。

3.表意图形。即岩画表意文字的形态,是一种认识事物的表现和形态,是认识深化的表现。如《说文》云:“比类合谊,以见指。”表意图形可分为松散型和拼图型。

松散型表意图形,就是岩画由许多无规律的形象组成,大致可分析为故事型,讲述一个总体认识和表达,如一个万花筒,各式各样的形象都放在一个大的图形里,有语境,有主题,有大轮廓。大麦地·人面像岩画

拼图型表意图形,也叫紧凑型表意图形。岩画发展到拼图图形时,也就是岩画文字产生之时。拼图图形是由形象和符号两种形式组成,一种是具体形象,由两个以上形象组合而成,一种是由形象和符号拼合而成,一种是纯符号拼合(组合)而成。总之是岩画文字的组合形式,有主题、有思想、有语意、有语境,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是一个词组,是一个句子,是形声字的前身。

4.指事图形。这个较复杂,是由象形图形组成,一般由两个以上象形岩画拼合,表达一个新的意思,有些类似汉字的指事字,就是通过岩画图形表达一个事物、一个思想、一个认识。如《说文》云:“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指事岩画由两个以上的岩画形象拼合、组合、联系而成,是岩画发展的高层次。

岩画学的内容广泛,又牵扯到许多学科,如民族学、民俗学、历史学、文化学、宗教学、文化人类学、考古学、美术、艺术等,所以,岩画不仅同这些学科有关系,而且与这些学科的发展有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协作、互相论证,结成了一张学术大网,谁也离不开谁。

岩画学的外延可以是一个放射性的光芒,它可以普照到人文学的方方面面,都受惠于岩画,且均可以找到联系的形象以及求证的方式。(五)岩画是视觉艺术大麦地·群猎岩画

这是岩画文化的最大特点和最大优势。人类历史,尤其是史前史除了少量的文字记录之外,那些一辈辈口耳相传下来的多是支离破碎不完全的,然而岩画却与它们不同,自远古以来,图像和语言一样,一直担负人们传达资讯及记忆的功能。二三万年前,人类创作的岩画,内含丰富的先民历史文化,并不逊于结绳、刻木,而且在时间上比文字更久远。人类的思维方法有三种“原型”,那就是感应关系的思维方法、辩证关系的思维方法、单一时序机械式的因果关系思维方法。人们的思维之所以不同,其实与这三种思维方法的调配有关。粗略地讲,迄今500年来当齿轮被大量应用,第三种思维即单一时序机械式因果关系的思维方法,所占的比例愈来愈多。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图像的表述必然会增强“感应关系”和“辩证关系”的思维,这是与人类的脑神经系统有关造成的。当大量数字化图像在21世纪出现时,人类的思维方法可能已经在进行一场革命了。可见高科技所产生的图像在改变人们的思维方法。而这种“图像”传播信息的岩画,正是人[5]们“在思维上偏重图像及感应关系的思维”。三、岩画的基本特征

岩画是古代先民创造和从事物质生产活动与精神生产活动的产物,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而创作的物化形式的艺术形态,是人类精神劳动的产品。

岩画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包含着深厚的文化蕴涵与积淀,涵盖了古代艺术、历史、文化的基本内容。同时,岩画又是一门边缘性的学科,同艺术、民族、宗教、文化、文字和人类学均有亲缘关系,但又具有自己特立独行的性格。

综观岩画作为标志性的显著特点,有如下基本特征。(一)岩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岩画是社会历史文化的产物,人们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在创造着精神财富。因此,岩画也被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岩画具有鲜明的、强烈的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更具有返璞归真的直率和回归自然的纯真。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莫斯特里文化期,欧洲就产生了洞窟岩画。这一时期的岩画属于人类早期文化的一部分,是一些形象不完全不明确的艺术,或称为形象前的艺术,距今5万~4万年。先是尼安德特人创作了早期岩画,后来消失了。后又来了一批现代智人的一支,被称为克罗马农人,在距今5万~3.5万年前来到欧洲西部的大西洋边,成为欧洲冰河时期洞穴岩画创造者,在经历了莫斯特里文化期(距今4.6万~3万年)、奥瑞纳文化期(距今3万~2万年)、索鲁特文化期(距今2万~1.5万年)、马格德林文化期(距今1.5万~1万年)的冰河时期与间冰期,他们创造了岩画、雕刻、雕塑,灿烂的冰河艺术,即狩猎艺术,达到了人类写实主义造型艺术的高峰。许多精彩绝伦的动物岩画至今都是人类岩画艺术中的经典之作。

宁夏贺兰山地区贺兰口岩画中发现冰川擦痕人面像岩画,如果成立,则说明早在3万~1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贺兰山地区我们的先民已经制作岩画了,也证明,人类的文明和艺术是多元的、同时起步的。

总之,岩画始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经过了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铜石并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数万年漫长的岁月,成为人类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文化。由于岩画诞生于旧石器时代,许多精美的岩画又多产生于石器时代,所以人们一般称呼岩画为原始艺术。其实,岩画从远古走来,直到中世纪才结束了艺术的生命。从时间的长度和时代的跨度看,岩画的时代特征特别明显,多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内涵和图式。(二)岩画具有地域性

岩画是地域性文化。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赖以生存的地域生态环境。岩画就其发生学的意义说,是一定地理、气候、生态条件下人类为生存而斗争和记录生存发展的特殊文化。全世界有77个国家7万个岩画点4500万幅岩画,无论从分布的范围和地域还是数量看,世界上任何文化都无法与岩画相抗衡,的确是文化中的“巨无霸”。然而,尽管岩画分布广泛,但仍然有一个地域性的特点———那就是必须存在于有天然石头的地方。岩画离开了石头,犹如鱼儿离开了水。我们生存的地球,本身就是由石头组成的外壳,因而无处没有石头。

另外,岩画的地域性又有新的含义。大麦地·动物岩画

1.岩画具有地域统一性。岩画一般分布于山区,或山地岩石上,或山地岩洞内,或山崖下。岩画一般分布于一个大的山区,依照国际岩画委员会的标准,一般有岩画的地方称“地点”,其边界在岩画“地点”的前后500米,超过500米之外的被认为是另一个“地点”。还有岩画“地区”,其间有许多岩画“地点”;两个不同“地区”的距离为20公里,大约步行得一天时间。此外,世界上还有岩画“主要地区”,在小于10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超过10000个图像就算是“主要地区”。大麦地·人面像岩画

岩画的地域性主要表现在“主要地区”里。不仅仅是岩画范围大,而且岩画的内涵也更加丰富,岩画表现力也更强。可以说,一般情况下,在“主要地区”的范围内的岩画内涵、风格、制作方法大体是一致的。中国岩画的地域性特点明显,大的区域可分为北方岩画和南方岩画两大系统,其中北方岩画系统又可分内蒙岩画区、宁夏岩画区、新疆岩画区等,这些地区的岩画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地域上的区别和优势都很突出。这些不同之处就应该叫做区域优势或区域差别。

2.不同地域的生活方式决定了岩画地域的特殊性。在不同地域生活的人们其生活方式是不同的,我国北方地区的岩画区域多是游牧民族的活动区域,他们的生活方式以游牧、狩猎为主,他们随季节变化“逐水草而居”,所以性格强悍,不惧艰苦,不畏风沙,他们的岩画也格外清新、豪迈、高远。中国历来就有“百里不同俗”的说法,地域的不同造成风俗习惯、语言、思维方式的不同,同时也造成了岩画风格、内容的不相同,因而也就有了地域的特殊性。不同的地域,自然生态也不相同,也决定了岩画的地域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自然生态和自然景观,同样反映在岩画的图画中,岩画是生产生活的反映,同样也是自然环境的反映。所以,大致相同的自然生态有相似的生活环境的描绘,那些截然不同的环境也绝不会出现相同的动植物、人物、景观的描绘。通过比较,我们会看到海边的岩画与沙漠中的岩画各不相同的内容和风格,北方游牧民族居地开阔空旷,养育了他们广阔的胸怀和豪迈性格,在岩画中也就自然表现了他们对草原的热爱,对牛羊的亲情。总之,岩画风格与自然生态息息相关。

3.岩画具有特殊的地域性。岩画的特殊地域性表现在:岩画的产地都是山区。这些山地或险峻或平缓,都是自然形成的石头山地。大自然赋予的自然石或硬或软,或平整或起伏,都是天然的“纸”或“画布”,岩画是人类在创造文字之前的“文字”“历史”“文化”“艺术”,是人类的伟大创造和杰出作品。

岩画产地是人类的美好家园,是人类生存、生活、劳动、创造的理想之地。岩画产地自然环境优美,是水草丰茂的理想王国。

人是自然之子,人与自然密不可分。可以说岩画既是人的作品,也是自然山石的选择,人类选择有利作画、便于保存的山石、岩洞环境,并在特定的环境中形成自己的艺术氛围的意境。

人融入自然,岩画也融入自然,互相依存,又互相促进。(三)岩画具有群体意识

岩画在古代民族文化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岩画从大的属性讲,是属于石文化,从人类用手制造出第一个石器工具开始,就标志着石文化的诞生。所以石文化至少有200多万年的历史了。岩画是人类进入智人之后的精神产品,至少也有几万年的历史。

尽管岩画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但我们在欣赏岩画时不难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岩画的题材和内容尽管丰富却又单调,共性的东西多,个性的东西少,虽然千万年来在同一块石头一次又一次地制作岩画,岩画的生命得以延续,岩画的“基因”得以保存,但岩画的思想、灵魂却没有改变。究其原因,正如马克思所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6]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也就是说人们在自然界获取生活资料,解决衣、食、住、行,满足物质需要是第一性的,舍此则不能生存。生产方式、生活条件、思想意识决定了游牧民族、农耕民族的传统思想、审美观念、艺术表现手法和艺术特征。这些民族意识、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是传统观念因袭而来的,这种观念的物化形态就是岩画的表现形式。由于传统意识的主导作用,至使岩画从内容、题材产生了共性、传承性和稳定性。岩画的继承性是生活模式的历史性的反映,同时起着历史文化的纽带作用。因此,多民族流传下来的原始宗教礼仪、风俗习惯、生活环境、生产方式、思想观念和民族心理是一脉相承的,造就了岩画风格、内涵、体例和制作的延续性、继承性。四、岩画的文化属性

岩画是多元文化的载体,世界上许多民族都制作有自己本民族属性的岩画。制作岩画的方法大致有两种,一种是镌刻法(包括凿刻、敲击、研磨、划刻),一种是绘制法(包括毛笔绘画、手指绘画等)。

华夏族岩画以农耕文化为主,兼有畜牧业,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衣着、饮食、风俗、信仰、神话以及历史传统和风土人情等。而西戎、北狄生活在辽阔的草原,这里天高地宽,是岩画创作大显身手的好地方,同时也是天造地设的人生大舞台,这里的民间艺术、民间传说、民族信仰以及独特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成就了他们彪悍热情、勇敢、豪迈、纯朴的性格,反映了他们对美的追求和不同于其他民族的艺术风格。大麦地·人面像与动物岩画(一)岩画具有独特的民族性

民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共同体而言,如原始民族、游牧民族、狩猎民族、畜牧民族等,狭义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之上[7]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另外还有共同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感情等。而实际上,岩画所描绘和反映的都是远远早于民族形成时期的氏族与部落时期的社会生活。氏族与部落时代已经产生原始宗教信仰———图腾崇拜和巫术信仰,氏族时代人们有了自己的语言、图画文字,有了采集与狩猎的区域。在长期的生活中,氏族也产生了自己的氏族意识和氏族感情,从而表现出了自己独特的个性。

不同的氏族与部落会产生不同的氏族心理和信仰,即不同的图腾崇拜。羌族信仰和崇拜羊神,彝族崇拜虎,突厥崇拜狼,华夏崇拜花等等,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信仰和崇拜。正因为各民族特有的民族性,才造就了千姿百态、绚丽多彩的岩画艺术。

每个民族都具有自己的风格、个性以及心理特征,自然也就有了自己风格的岩画艺术。我国岩画大致分为南方系统和北方系统两个系统,南方系统的古代民族多为古越族,他们生活在雨水充沛的水乡,岩画以彩绘赭色为主,表现内容则是以祭水为多;而北方系统的岩画则是描绘和反映了北方古代羌、戎、华、猃狁等民族以游牧、农牧为主的生活内容,以镌刻方法为主要制作技术。南北不同的民族,风格迥异,手法迥异,内涵迥异,充分显示了自己民族的特色和特征。大麦地·射猎岩画(二)岩画具有时代性

岩画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是一种独特的上层建筑,所反映的内容必然是那个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就有什么样的岩画。

石器时代,人们以石器为工具,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那么,岩画的制作工具必然以石器为主,或磨或刻。当然也有个别用兽毛绘制彩绘岩画的,但仍以石器制作为主。人永远受制于那个时代的生产水平和生产关系,不可能超越那个时代的生产水平。(三)岩画具有继承性

继承性是岩画的一大特色。哪种文化有万年的历史传承?只有岩画具有这种持之以恒、一贯到底、永不变色的传承性,也只有岩画具有这种稳定的“基因”。我国南方岩画历史相对较短,但仍以赭石描绘为主;而北方岩画则天长地久,许多民族由于历史的原因一些迁徙了、一些分化了、一些融合了、一些消亡了。但岩画的传统内涵、传统手法、传统观念、传统心理却不仅保留了下来,而且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不仅表现了顽强的生命力,也表现了稳固的思维定式和艺术格式。岩画的继承性主要体现在远古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的民族固有特性和文化传承。千万年来的北方草原与山地,天荒地老,人们一辈辈一代代的生活习俗和民族特性,也决定了岩画难改的面目和画面。(四)岩画具有艺术性

岩画艺术属于原始文化和原始艺术,是自由奔放又富有想象的艺术。“艺术往往被界定为一种意在创造出具有愉悦性形式的东西。这[8]些形式可以满足我们的美感(愉悦快感)。”

将旧石器时代的雕塑和岩画叫作“艺术”,时间并不长,实际上是根据18世纪以后对“美的艺术”和“实用工艺”所做的一种分类方法。开始是由法国唯物主义美学家阿贝·巴托做出的,一直沿袭至今。所谓“艺术”也就是指“美的艺术”,它最重要的特征也就是形象的创造,这是人类最早的视觉艺术。

旧石器时代的艺术通常指4万多年到1万多年在欧洲地区发现的造型艺术,其主要形式是雕塑(石雕)和岩画,它是人类发现的最早[9]的艺术遗物。

艺术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创造世界,也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自身的实践活动,艺术又是人类能动地、创造性地生产出来的精神产品,即艺术是意识形态,也是生产形态,艺术创造的目的主要是实现它的审美价值,以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岩画是一种意识形态。“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10]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则包括政治、法律、宗教、艺术等,总之,经济基础决定人的意识形态。

岩画属于文化艺术,是远古以来以狩猎、游牧、混合经济、农耕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或者说是原始经济的意识形态和生产形态“物化”成为艺术的反映。(五)岩画语言

语言是人类运用自身发音器官沟通、交流、协作的工具,是人们在社会活动(生活、生产劳动)中表情达意的手段。语言又是人类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就是语意的形成与完善过程,人们有了语意,借助于声音对其进行表达和传播,便产生了语言,有了语言人们就可以彼此交换意见,把自己的意愿、思想传给别人,并且彼此交流、讨论,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语言使人类文化许多东西得以延续、发展、传播。

人类进行交际的方式除了声音语言之外,还有姿态语言、手指语言、眼睛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此外人类又创造了一种特殊的艺术语言。艺术语言是通过艺术作品表达某种思想和感受,所以,艺术作品就成了艺术这门“独特语言”的载体或具体存在的形态,它有着如同语言一样的作用。如音乐靠音响、节奏、旋律等,绘画靠线条、色彩、形态、块面、体积等表现思想,并传达给别人、感染别人。简言之,艺术语言就是用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运用特有的物质媒介进行艺术创作。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