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小提琴大师访华演出与讲学浅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2 14:06:56

点击下载

作者:蒋雄达,乐玫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当代小提琴大师访华演出与讲学浅析

当代小提琴大师访华演出与讲学浅析试读:

前言

20世纪的上半叶,曾有一些小提琴大师做过访华演出,其中包括克莱斯勒、海菲兹等演奏名家。

在时光流逝中,那些纯商业性的演出,被欣赏与被感动过的人们恐怕都早已离开了人世,更何况在那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落后的文化背景下,根本无人顾及乐坛的兴衰,因此,留下那些可供回忆和探索的也就只是星星点点。

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对外交流的逐渐拓宽,音乐文化的引进也逐渐使国人开阔了眼界。世界共有的精神财富—歌剧、芭蕾、交响乐等文化艺术,被越来越多向往美好生活的人们所认识、所接受,于是,也就留下了那些难忘的动心时刻。《当代小提琴大师访华演出与讲学浅析》,正是为了让20世纪50年代之后,先后来华访问演出与讲学的部分小提琴大师与名家,在笔者曾经有过的那些动心时刻,留下的那些难忘印象,挥之不去的那些记忆,以及个人从中获得的感受与体会告诉人们,尽管是不全面的、不完整的,但这些大师—彼岸弦音中的灿烂星辰,在演奏与教学中所闪烁的光辉,无疑都对我国小提琴演奏与教学事业的发展起着难以磨灭的过河搭桥的引领作用。

著作的出版,可望填补我国小提琴演奏与教学对外交流资料方面的一个空白,也能成为琴坛乐友和广大师生、琴童作为了解琴史,走近大师的一份可供参阅和珍藏的资料。无论时代怎么发展,怎样变化,这些大师在演奏上的不同流派、不同风格,在教学上的不同理念、不同方法,乃至对音乐艺术的不同追求与表现,都值得与琴相伴的我们,可读、可思、可学、可探。

好的创意与构思,并非一定能有理想的最好结果。由于平台的不同,环境的影响,条件的限制,有一些大师访华的精彩演奏与讲学,或有未知,或有疏漏,因此,著作的内容肯定是不全面的。遗憾之中,只盼引起业内同行的共鸣与关注,为我国小提琴事业的发展,为实现大师梅纽因先生所期望的,“未来小提琴演奏事业发展的高峰将在中国”而共同努力。2016.9.21于北京

大卫·奥伊斯特拉赫俄罗斯小提琴学派的旗手

从20世纪50年代过来的琴坛乐友们,无不对苏联在音乐艺术上的繁荣景象念念不忘,无不对伟大的小提琴大师大卫·奥伊斯特拉赫敬重万分,因为那时他的声誉已和当时的埃尔曼、西盖蒂、胡柏尔曼、梯博、克莱斯勒、海菲兹、弗朗西斯卡蒂、津巴利斯特、米尔斯坦、梅纽因等一大批30年代以来活跃在世界琴坛的演奏名家并驾齐名。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苏联的小提琴教学水平发展到了一个鼎盛时期,许多优秀的青年演奏家,纷纷登上世界琴坛之顶峰,其中有柯岗、皮凯津、伊戈尔·奥伊斯特拉赫、巴恰科娃、巴莉诺娃、施科尔尼科娃、克利莫夫、特里恰科夫、古特尼科夫、西特科夫斯基、斯皮亚科夫、克雷默、梅德韦杰娃、斯塔德列尔、穆洛娃等,这些在俄罗斯小提琴学派的教学体系中成长的琴坛骄子,他们为俄罗斯的音乐文化拓展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他们在各项国际比赛中的获奖率惊动了世界琴坛。作为俄罗斯小提琴学派向世界挑战的领军人物—大卫·奥伊斯特拉赫,自然引起各方更多的关注。

1957年的十月金秋,喜讯传来,世界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应我国文化部邀请来华访问演出。遗憾的是偌大的一个中国,在伟大的首都北京和世界著名大都市上海,竟然没有一座专业的音乐厅和歌剧院。于是在北京的演出就被安排在了演戏曲的人民剧场和演话剧的首都剧场。在上海的演出则安排在了南京路上的大光明电影院。这种在世界上也属少有的现象,说明了当时我国在经济上的困难,在文化上的落后。好在人民艺术家奥伊斯特拉赫并未嫌弃和挑剔,本着友谊之情和爱乐之心,把精湛的演奏技艺无保留地奉献给了中国人民。

10月6日,奥伊斯特拉赫和钢琴家杨波尔斯基访华演出的首场,被安排在北京的人民剧场。两位艺术家给首都观众表演了一场精彩的奏鸣曲音乐会,曲目有列克莱尔《D大调小提琴奏鸣曲》、普罗科菲耶夫《D大调小提琴奏鸣曲》、勃拉姆斯《d小调第三小提琴奏鸣曲》,以及瓦格纳的《纪念册中的一页》。这种演奏形式和这些经典之作,应该说是首次为中国的听众欣赏室内乐打开了眼界。当伟大的演奏家奥伊斯特拉赫把柴科夫斯基的《沉思》、《诙谐曲圆舞曲》、德彪西的《月光》、苏克的《爱之歌》,以及肖松的《音诗》等风格迥异、色彩缤纷的作品,通过情深意浓的演奏传送给在场的听众时,一些对西方传统音乐还处于朦胧之中的人们,无不被激动得神往心醉。

10月9日在首都剧场的协奏曲音乐会,引来了更多琴坛乐友的关注。对于组建不久的中央乐团管弦乐队和中央歌剧院管弦乐队来说,无疑是一次与世界顶级大师合作亮相的难得机会,在李德伦与黎国荃两位指挥的精心努力下,把大师演奏的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与莫扎特《A大调第五小提琴协奏曲》圆满地留给了深切向往的中国人民。

10月10日,苏联驻华大使馆为庆祝十月革命以及庆祝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而隆重举办的庆祝活动中,奥伊斯特拉赫有幸为出席盛会的毛泽东主席以及所有中央领导人作精彩表演。这一绝无仅有的礼遇,成为奥伊斯特拉赫这位艺术大师一生中最难以忘怀的时刻。

1957年的10月15日,笔者身在上海,年方20,时值对小提琴酷爱的疯狂时期,当时就是用高票价在上海大光明电影院有幸亲耳聆听了两场大师的现场演奏。

演出当晚天气不好,场外秋雨绵绵,场内凉风飕飕。走上电影院的台阶,看到身穿雨衣手拿雨伞的人们,已早早挤满了影院的大厅,有熙熙攘攘等人的,有暗地高价倒票的,此景此情似乎和那即将聆听到美妙音乐的高雅场所并不相融,和当今人们身穿晚装、美丽打扮后进入剧院的情景也完全不同。其实来听音乐会的人多半还是琴坛乐界圈里的人,大家期盼着欣赏大师的演奏,在感受美妙弦音的同时,能够探寻到一些先进的俄罗斯小提琴学派的演奏真谛。

奥伊斯特拉赫对首次访华演出,必然做了认真的准备,在北京的三场演出之后来到上海,演奏曲目上又做了新的布局,两场音乐会的曲目包括了古典、浪漫和近代不同时期的作品,其中有巴赫《a小调协奏曲》、莫扎特《A大调第五协奏曲》、布鲁赫《g小调第一协奏曲》、贝多芬《D大调协奏曲》,还有勃拉姆斯、普罗科菲耶夫和弗兰克的奏鸣曲。大师除了对曲目做了精心准备,对气候可能产生的恶劣变化也未放松,据说当晚由于天气阴雨、湿度太大,大师的演出就并未使用他携带的珍贵名琴,而是使用了早有准备的备用琴。但不管怎样,他的演奏为沉闷的乐界打开了窗户,为琴坛乐友拓展了视野,笔者便是在时隔将近六十年的难忘记忆中,努力寻找着那动心的一刻。

巴赫《a小调协奏曲》,一般认为这是一首在技术上没有难度的古典作品,由此,多半学生也就容易将其演奏成如同乏味的练习曲,但通过大师的演奏,他告诉了我们,作品的难易不是看你的手指有多快,不是看你运弓炫技有多复杂,而是要看你的演奏是否能使观众听得懂,你所表现的音乐是否能使观众感动。

奥伊斯特拉赫在演奏这首精致的作品时,运弓饱满,琴音结实,在大片段的分奏中,旋律分句清晰,音乐走向明确,富有对比性的乐句强弱分明。一曲终了,掌声雷动,由此,引发了许多师生对巴赫《a小调协奏曲》和《E大调协奏曲》的演奏兴趣。

当大师演奏莫扎特《A大调第五协奏曲》时,人们在疑惑,这样一位身材魁伟、五指丰厚的演奏家,怎能把莫扎特这一清新典雅,活泼秀丽,音乐上无比纯美的经典之作,演奏得如诉如歌,感人肺腑。人们都知道,在小提琴的作品中,是巴赫、莫扎特、帕格尼尼三位大师,他们各自从不同的侧面,完善了小提琴演奏的技能、风格和音乐表现。因此,在任何重大的国际比赛中,这三位大师的作品(俗称三大件),列为首轮比赛的规定曲目已成为固定的模式。奥伊斯特拉赫的访华演出,将巴赫、莫扎特的作品放在首选的位置,足见其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传承着一条无可动摇的成才之路。

莫扎特一生留下了七部小提琴协奏曲,其中《A大调第五协奏曲》又是曲式最完美、结构最清新、技法最全面、旋律最动听、音乐最感人的一部佳作。凡是小提琴演奏家恐怕无人不钟爱,无人不演奏,但却并非每一位演奏家的表演都能使人信服,都能众口皆碑。原因就在于莫扎特的作品没有复杂和花哨的技巧,而风格的掌握就成了体现音乐表现最重要,也是最难的演奏要求。

对于每一位演奏家来说,首先需要了解历史,了解作者;需要对作品有感悟;需要懂得表现的方法。对于许多青少年学生更是如此,作品中的颤音(tr)如何打?回旋音(∽)如何用?倚音要多长?强弱如何对比?走向如何合理?分弓与跳弓如何区别等等。总之,演奏莫扎特的作品要求太多太细了。表现莫扎特的协奏曲就要如同表现一部歌剧,演奏上能否把握住每段旋律的个性,也就成了情节延伸中难能的音乐表现。我们有时在一些演奏场合常听人说:“此人莫扎特的演奏实在太不像了”,一句话概括了演奏者方方面面的不足。

伟大的演奏家奥伊斯特拉赫,把《A大调第五协奏曲》的演奏,如同将一幅丰美无比的画卷铺展在我们面前。引子的旋律从他的弓下缓缓流淌,两个重叠的乐句,层次分明,轻柔而略有跌宕。那清晰的颤音(tr)犹如溪水潺潺跳动,犹如阳光熠熠闪烁。我们的眼前仿佛呈现出了晨曦中的维也纳森林,又仿佛看到了那红瓦绿墙的小楼被打开窗户的一刻,绽露出那美丽动人的少女形象。纯美的旋律犹如醉人的甘露徐徐流入听众的心房。这幅由引子的旋律铺展出的动人景象,每每在我们教学的时刻,总会在脑海中清晰地浮现,这就是伟大的演奏家留给我们的难忘。

呈示部主题进入,节奏鲜明,旋律清新,是谁在引领着人们喜悦地迎接春天的来临?是谁在向人们召唤着在那鸟语花香的芳草园地尽情轻歌曼舞?噢!美好的音乐给人们带来幸福,又把人们送入梦境。伟大的演奏家奥伊斯特拉赫,虽然在他雄伟的体魄下琴身显得分外娇小,但这并不影响大师在抒婉的演奏中,递送给了观众引起浮想联翩的美妙琴声。

莫扎特的协奏曲层次清晰,结构完整,在富有歌剧色彩的整首作品中,旋律委婉流淌,情绪起伏跌宕。这里没有任何炫技性的双音、拨奏、跳弓、泛音,以及那些半音拖指和上下连顿弓等等高难技巧表现,随着展开部,再现部的连接,大师在富有激情的演奏中把第一乐章一气呵成。典雅的风格、优美的旋律、精致的结构、热情的演奏,这就是伟大的乐圣莫扎特的音乐,他用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天才神奇的写作技法,在35年的短暂生命里,为世人留下了无与伦比美好的音乐篇章,开拓了一个从古典走向浪漫的新的音乐时代,从而在世界乐坛树起了一座光辉不朽的丰碑。

布鲁赫《g小调第一协奏曲》在20世纪50年代,国人还不是非常熟悉,因此奥伊斯特拉赫在音乐会上的演奏就分外引人注意。

作品以不同一般协奏曲的曲式结构进入,演奏家把乐曲开始的两个华彩乐句,处理得有逻辑、有章法、有层次、有变化,上行的32分音符疏密有序,走向清晰。引子之后在钢琴沉稳的节奏引领下,独奏小提琴进入饱满的和弦和双音乐段,大师的演奏气势恢宏、坚挺有力,随着他那腮托上端面部肌肉的抖动,人们可以看到他对演奏的无比投入和抑制不住的演奏激情。

乐章的第二主题,甜美的旋律在大师舒缓的运弓中徐徐流淌,无比深切,无比动情。美妙的琴声在指尖的跳动中,犹如对观众时而低声细语,时而柔情歌唱。演奏家将这段深情的旋律由低音区层层推进到E弦的高把位,由此进入到全曲的最高潮,快速的揉弦,明亮的发音,大师用激情的演奏感染着在座的听众,是向往?是信念?是呼唤?是呐喊?仿佛听众对其动情的演奏,一切都在可信的自我理解中。

当乐曲经过钢琴的过渡连接,进入炫技性的中段,离调的和弦转换和那快速的分解和弦,使得紧凑的展开部,呈现出分外的激越之情。

乐曲尾段的再现部短小而精致,主题旋律在节奏上有了变化,大师在模进式的三个快速乐句中,将速度与力度层层叠进,演奏得十分精巧,当最后一个乐句经过四根弦上的转换,快速上行落定在终止的降A音上时,真可谓一气呵成、大气辉煌。

奥伊斯特拉赫演奏的《g小调第一协奏曲》当时被实况录音,后由唱片社制作成78转速的胶木唱片。之前笔者曾在手摇留声机中不知听过多少遍,无论对演奏还是教学都不断有着新的感悟与启迪。时至今日,虽然名家们的光盘比比皆是,但在半个世纪前留下的这份难得的音响仍将成为我们永远的珍藏。

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被认为是小提琴曲的皇冠之作,世上无数小提琴家,有谁不将其作为攀登高峰的最高境界来苛求自己?

大卫·奥伊斯特拉赫无疑是对此经典大作诠释得最好,演奏得最多,影响面最广的一位琴坛大师。

奥伊斯特拉赫此次访华演出,唯有贝多芬《D大调协奏曲》是和乐队合作的,其舞台阵容的恢宏景象,以及演奏音响的华丽辉煌,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罕见的。

当乐队在命运之门的叩击声中进入,召唤的主题旋律与柔美的副题旋律轮回之后,在抒婉的过渡连接中引入了大师的独奏小提琴。奥伊斯特拉赫魁梧的身影,如同肃穆的塑像矗立于舞台中央,他缓缓举琴,轻弓而下,明亮清晰的跳进八度引领出一段柔美的下行三连音,委婉深情,涟漪绵绵。随后16分音的上行,连音与分奏的渐进,大师的独奏小提琴奏出美妙的乐章主题,融合着乐队命运之门的叩击声层层叠进,致使乐曲显得分外神圣与庄重。

第二主题的进入,大师用甜美的揉弦和自如的运弓,把一段充满柔情蜜意的美妙旋律,演奏得如诗一般优雅,如情一般温爱。在和乐队的反复轮回中,大师将三连音的波弓演奏得惟妙惟肖,音与音之间的联系,句与句之间的呼吸,似有无尽的诉说,似有无尽的企盼。

贝多芬的协奏曲,曾有不少大师名家为其谱写了精彩的华彩乐段(其中包括约阿希姆、克莱斯勒、奥伊斯特拉赫),这些在不同演奏技法上表现的华彩,各有令人喜爱与迷恋之处,其中尤以克莱斯勒的华彩,更受到众多演奏家的推崇,其原因在于素材集中、技法全面、张弛有序、弦音动人。奥伊斯特拉赫将自己谱写的华彩乐段同样演奏得刚中有柔,柔中有韧,无论技巧的表现还是音乐的处理,都在浓缩整个乐章精华的基础上拓展,处处都演奏得令人叹服、令人心动。大师用心手相通,情声相近的精彩演奏,将乐曲推向美不胜收的乐章终止。

第二乐章的广板,独奏小提琴在乐队的主题旋律中游荡,奥伊斯特拉赫将上行的分解和弦演奏得柔情如水,委婉如歌,每个乐句都在前有休止的切分中进入,平静中略显不安,诉说中略有激动,大师凭借自己高超的运弓技巧和控弓能力,将整个乐章演奏得情绪跌宕、令人心动。

第三乐章虽然是回旋曲式的结构,但他的音乐却是向上的、坚定的、有力的,大师在G弦上的主题演奏,结实而浑厚,虽然在一、四把位上下跳动,但大师的音准无可挑剔。转换到高把位主题演奏时,由E弦的三把位上换到六把位,尽管指法是不规律的,但大师的音准依然令人叹服。随后几段插部旋律的出现,大师的演奏可谓色彩斑斓,时而像跳跃式的激情高歌,时而像舒缓的吟诵对诉,没有低沉、没有激荡、没有缠绵、没有张狂。音乐是委婉的、流淌的,演奏是细腻的、动人的。乐曲在主题的轮回中进入了高潮,无论是快速的分弓还是双音的叠进,大师无比精确的演奏,令在场听众瞠目结舌,惊叹不止。随后乐队在结尾乐段渐远渐弱的静止中跟随着大师独奏小提琴的引领,在明亮的主题旋律的曲终怦然而起,戛然而止。

伟大的演奏家奥伊斯特拉赫,把伟大的作曲家贝多芬的经典杰作《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留给了上海,留给了北京,留给了中国的爱乐听众。音乐会的演奏实况被录制成33转速的慢转唱片,发行之后很快被抢购一空。多年之后,笔者和朋友们重新听这张实况唱片时,依然激情难抑、心潮涌动。

先进的俄罗斯小提琴学派,是在伟大的教学师祖列奥波德·奥厄(L. Auer)的影响下形成的,在同时代和奥厄齐名的还有扬凯列维奇、扬波尔斯基、蔡特林、西博尔等,这些在20世纪初叶活跃在莫斯科音乐学院和列宁格勒音乐学院的俄罗斯小提琴学派的创建者,培养出了一批世界顶级的小提琴名家,其中有在奥尔班上成名的埃尔曼、海菲兹、米尔斯坦、斯托利亚尔斯基;有在扬波尔斯基班上成名的西特科维斯基、科冈,以及遍布于俄罗斯各地音乐院校执教的优秀学生,大卫·奥伊斯特拉赫便是传承这个学派中最优秀的代表人物之一。

奥伊斯特拉赫1908年出生在乌克兰的敖得萨,与比他大4岁的米尔斯坦同裔同乡,又是同门师从奥厄的高徒斯托利亚尔斯基。奥伊斯特拉赫在30年代之后即蜚声世界琴坛,先后在伊萨依国际小提琴比赛和维尼亚夫斯基国际小提琴比赛中夺冠。他的足迹遍及欧美各地,他和各大著名交响乐团合作演出的协奏曲,几乎涵盖了所有作曲大师的作品:如巴赫、莫扎特、海顿、贝多芬、勃拉姆斯、布鲁赫、西贝柳斯、柴科夫斯基、格拉祖诺夫、普罗科菲耶夫、卡巴列夫斯基、哈恰图良、肖斯塔科维奇、米亚科夫斯基等,而其中有不少苏联作曲家的作品,均是专为其创作或题献给他的。奥伊斯特拉赫通过演奏扩大影响,将作品推向世界,他把俄罗斯小提琴学派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连同这些充满俄罗斯民族风情的经典作品,经过他的完美诠释,把演奏的技艺和作品的风格紧紧地结合在了一起,这就成为当今世界琴坛无可动摇的先进的俄罗斯小提琴学派。

奥伊斯特拉赫在传承俄罗斯小提琴学派的教学中可谓青出于蓝,成绩斐然。他的许多优秀子弟不仅来自俄罗斯,还来自欧、亚、非各个地区,如今正传承着俄罗斯小提琴学派,活跃在世界的各个演奏与教学的领地。在奥伊斯特拉赫门下出道的众多名家中,我们比较熟悉的有布罗宁、丹琴科、克利莫夫、克雷默、皮凯津、帕尔霍缅科、波利特科夫斯基、卡甘、伊戈尔·奥伊斯特拉赫、基谢廖夫、鲁辛、梅尔格良、弗洛罗夫等,其中他的儿子伊戈尔·奥伊斯特拉赫更成为他教学成果的佼佼者。他们在20世纪40年代就开始同台演出二重奏,并录制不少二重奏作品的唱片,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巴赫《d小调双小提琴协奏曲》,以及萨拉萨蒂的双小提琴《那瓦拉舞曲》。时至今日,我们在教学中仍然以此为最好的演奏范本。

奥伊斯特拉赫作为俄罗斯小提琴学派的旗手,他不仅具有高超的演奏艺术水平,同时具有高尚的艺术道德和品质,他将永远影响着世界一代又一代的演奏名家,雄踞世界,辉煌琴坛!

艾萨克·斯特恩丰功伟绩的琴坛伯乐

艾萨克·斯特恩,1920年出生于苏联的克列缅湟茨,作为犹太民族的后裔,自幼随父母迁居美国旧金山。5岁开始学琴,由于天资聪颖,勤奋努力,8岁就进入了旧金山的一所音乐学院,10岁登台演奏,15岁即成为青年演奏家,活跃于音乐会舞台,20世纪40年代即在世界乐坛红极一时,广泛的演出使他的影响日益剧增。

斯特恩先生之所以受到世人的尊敬,其原因出于他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演奏家,更是一位充满爱心的社会活动家,他的影响已远远超越于身在华丽璀璨,弦音飞旋的音乐殿堂。

综观斯特恩先生的一生,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了解到他的辉煌业绩:

斯特恩先生从15岁作为青年演奏家,到81岁告别人生,66年的演奏生涯,演出了多少场令人迷醉的音乐会?演奏了多少首不朽的经典名曲?后人实在已无法精确统计,但他为世人留下的音响之丰富,确是琴坛巨匠克莱斯勒和琴坛之王海菲兹之外少有的几位大师之一。他的音像制品从古典到现代,从协奏曲、奏鸣曲到各类炫技曲,无不成为传世精品,到了中晚年更是以演奏室内乐、重奏和经典小品著称。他的足迹遍及欧、亚、美、非各个地区,他的演出日程最多时一年竟走遍六十几座城市。旺盛的精力和对艺术的无止追求,使他为世人留下了太多难忘的美妙弦音。

斯特恩先生艺术情趣广泛,除了繁忙的演出任务,一生还涉足多部影视作品。早在20世纪40年代,他即为电影《幽默曲》(后被译为《恨海相魂》)其中的主角演奏配音,他不仅为影片中演员做动作设计、曲目讲解、演奏训练、最终以自己在影片中为那些经典名曲的精彩演奏,给人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美妙旋律,实际上斯特恩已成为这部影片的音乐灵魂。

到了70年代,斯特恩又为《屋顶上的提琴手》配音,无疑从演奏水平与琴音之感人都更为令人赞叹,此外,斯特恩还和琴坛泰斗伊萨依等人共同参与了《今晚我们歌唱》的影片制作,以及参与《来自耶路撒冷的音乐》的影片摄制。

斯特恩先生在1979年亲自策划制作的《从毛泽东到莫扎特》(后被译为《斯特恩访问中国》),以及之后的《艾萨克·斯特恩的一生》两部大型纪录片,更成为他具有影响的传世佳作,尤其是《斯特恩访问中国》一片,其中反映了斯特恩在中国的演出、讲学、参观访问。影片融入了“文化大革命”之后当时中国的自然景观、社会习俗与时代风貌,大师在院校那些狭小琴房的小窗口外,倾听着稚嫩的琴童们演奏着维瓦尔第、巴赫和莫扎特。那些动人的场景在影片播出之后引起了极大反响,无论对加深中美人民的友谊还是让世界了解中国,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由此,使得该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与戛纳国际电影节的特别提名。

斯特恩先生作为一位热心的社会活动家,早在60年代就为享誉世界的纽约卡内基音乐厅面临拆迁倒闭而四处奔波、八方游说。他从卡内基音乐厅的声誉、影响以及音乐艺术发展的未来,说服了层层政府官员,感动了各路艺术名家,最终使卡内基音乐厅免遭拆除的厄运,经过几年的集资装修,绚丽璀璨、光辉耀眼的卡内基音乐厅终又重新开业,此举成为轰动一时的世界新闻。之后,斯特恩先生被推举为卡内基有限公司总裁和国家艺术捐赠基金会委员。斯特恩先生被世人崇敬的不仅是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使卡内基音乐厅重现光辉,而更重要的是之后他为卡内基音乐厅推荐了许多优秀的演奏家、歌唱家。一批又一批的青年艺术家,在他的关爱和扶持下,从卡内基走向艺术之巅峰,斯特恩先生为弘扬世界音乐文化做出了无人能与相比的伟大贡献。

斯特恩先生一生为发现和培养音乐人才做了不懈的努力,也许是民族意识的传承和挥之不去的那种民族感情,使他对犹太民族的青年艺术家更为关注。朱克曼、帕尔曼、敏茨、沙汉姆,还有被其发现和提携的马友友、莎拉·张、王健等一颗颗耀眼的明星,在他极力举荐和想方设法找到各种基金会及资助人的关切下,经由世上最好的老师指导,并为他们创造了最佳的演出机遇,这些天才演奏家得以展翅高飞,在世界琴坛竞放异彩,传承经典。由此,斯特恩被世人赞誉为小提琴之教父。

十年动乱之后的中国,百废待兴,各种艺术院校都在探索和改变旧貌的路径。1979年10月,中央音乐学院的新学期刚刚开学不久,一个令人兴奋的好消息传遍了琴坛乐界—活跃在当今世界的小提琴大师艾萨克·斯特恩将应中国文化部的邀请访华讲学与演出。

拨乱反正后的音乐院校,悄悄地敞开了禁锢已久的艺术之窗,迎来了久盼的乐韵清风。全国各地的小提琴老师怀着强烈的求知欲云集京城,期盼着聆听向往已久的琴坛大师的讲课与演奏。

金秋时节的北京,蓝天白云,秋高气爽,没有风尘,没有雾霾。大师班讲课那天,中央音乐学院人流不息,热闹万分。礼堂内楼上楼下早早坐满了在京各院校的师生与各艺术院团的演奏家,以及来自各地的小提琴老师,就连场内两边和中间的通道也被挤得水泄不通。听课的人们有的带着相机,有的带着板砖式的小录音机,有的手捧厚厚的琴谱,大家谈论着、等待着、相互招呼着,犹如不知怎样的重大事件将要发生。人们的心情兴奋而又有些紧张,因为这终究是十年动乱之后第一位小提琴大师踏进中国开放的音乐之门。我们的小提琴教学现状怎样?外界又如何看待我们?和世界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又有哪些差异?中国的小提琴教学又该如何向前发展……?希望在斯特恩先生的来访中能有所解惑。

当斯特恩先生在随访的20余名团队工作人员以及学院领导的陪同下走进礼堂的一刻,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斯特恩先生微笑登台,就座于舞台右侧早已摆好的桌椅中座,后排的陪同入座的有司徒华城、韩里、林耀基等老师,没有寒暄,没有张扬,在主持人简短介绍之后,大师班授课随即开始。可以看得出,学院里显然为了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一方面争取能听到更多的授课内容,另一方面也为展现动乱之后学校首批择优录取的优秀学生的阵容,于是挑选出了一批当时在学校里最好的学生。记得参加大师班授课的学生有蒋逸文、马晓明、何红英、唐韵、贾红光、徐惟玲、潘寅林、张堤、孔朝晖等。由于授课的学生多,每个学生仅能占20分钟左右,因此有的学生只演奏了一个乐段,有的学生仅演奏几个乐句即被叫停。在这样繁忙日程的授课中,不可能对每首作品进行曲式结构的剖析和演奏风格的细琢。对斯特恩先生来说,除了对每个学生的演奏水平和能力留下印象之外,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提出一些针对性强的指导意见。

第一位学生:蒋逸文演奏帕格尼尼《D大调第一协奏曲》

刚演奏到主题的第三乐句时,台下某位听课者的录音机按错键钮,突发巨响,全场哗然。斯特恩先生用弓指向听众席,“请尊重演奏家的演奏,不要再出声响”。于是学生重新演奏,第一段演奏完毕,大师叫停。

斯:△这是一首具有高难度技巧的协奏曲作品,必须要有娴熟的技术保证,你这演奏的速度很快,但要进一步注意清楚。

△要有准确的把位观念,乐曲开始第一个乐句从一把位大跳到六把位,要有思想准备,音准不把握,不到位,就不可能有饱满结实的声音。

第二位学生:马晓明演奏西贝柳斯《d小调协奏曲》

第一乐段演奏完后

斯:△谢谢!演奏很连贯,但和弦演奏有错误,弓子不要抬得太高,不能离弦向下敲击,出来的声音发硬发噪。

△要注意运弓动作的延续性,就像扔保龄球和打乒乓球那样,整个胳膊要拉开连续的运动,运弓也是这样,注意横向动作。

第三位学生:何红英演奏塔蒂尼《魔鬼的颤音》

四个乐句演奏之后

斯:△你会唱歌吗?请把旋律唱给我听。

当学生唱完第一乐段旋律之后

斯:△你唱得很好,有强弱变化,声音很漂亮,可你为什么演奏时就拉平了?没有强弱的变化,美丽的乐句要在演奏中表现出来。

学生再次演奏

斯:△好多了,一定要学会像歌唱那样去演奏。

第四位学生:唐韵演奏勃拉姆斯《D大调协奏曲》

斯:△演奏时右手运弓手腕要放平,不要隆起,也不要塌下去。

△和弦的演奏是拉,而不是砸,要三音齐出,不要分开。

△小提琴要成为身体的一部分,像是另外一条胳膊,我有一个小秘密(从上衣肩部抽出一块和自己肩宽相等的海绵肩垫,并展示了应用演奏),这个小秘密武器是为了演奏时肩部更灵活、更自如,而不致因肩垫过高影响运动、影响发音。

接下去几位学生的演奏都在简短的点评与指导中结束。

概论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演奏高难作品,一定要有娴熟的技术保证,要有准确的把位观念,高把位跳动的音准尤为重要。

△运弓是音乐表现的重要手段,弓速的快慢、力度的控制、弓段的分配、弓位的移动等等,都是演奏色彩变化的基础。

△揉弦动作的大小和速度的快慢,要根据音乐的情绪变化和旋律的走向去调控,避免无目的和习惯性的动作。

△要懂得旋律进行中音与音之间的联系和呼吸感,明确地讲就是音乐的连贯性和完整的旋律感。

△要学会脑子记忆,要学会歌唱旋律,由此才能由心而动,由情而歌。

在授课中听课席上有人向斯特恩先生提问:“斯特恩先生,请问练琴时应该先重视左手训练,还是应该先重视右手训练?”斯特恩先生风趣地回答:“请问,你是先用左鼻孔呼吸,还是先用右鼻孔呼吸?”幽默的回答引来场内一片笑声,在笑声中仿佛又悟出了左右手同步配合练习的重要性。

授课间隙,斯特恩先生擦拭着脸上的汗水来到后台休息,可是他的沙发四周,很快就被学生们里三层外三层地团团围住,有的要求签名,有的抢镜留影,欣喜雀跃,一片欢腾。

大师课后,斯特恩先生在红塔礼堂的音乐会自然成为令人最激动的时刻,他的演奏让许多对西方音乐陌生的年轻人大开眼界。那美妙的弦音,让被封闭已久的老演奏家、老教授们更是感慨万千。音乐会上人们听到了小提琴演奏曲中的经典大作,勃拉姆斯的《D大调协奏曲》;听到了清新典雅、明亮欢快的莫扎特《G大调第三协奏曲》;以及人听人爱、风格迥异的,由琴坛巨匠克莱斯勒所作的三首小提琴传世金曲《爱的欢乐》、《爱的忧伤》、《美丽的罗丝玛琳》。动听的旋律,美妙的弦音,使全场的观众听得如痴如醉。由此,让人们懂得了小提琴的教学不能再固守在几段样板戏和几首红歌改编曲的狭隘的民族意识上了。学习传统的西方音乐,练习与演奏世界的经典教材与作品,改革不合理的教学体制,成了琴坛乐界追赶时代发展,缩短与世界的差距刻不容缓的举措。唯有这样,才能对我们自身的民族音乐加快提升与发展。斯特恩先生的访华讲学与演出,如同给枯萎已久的中国琴坛吹进了春风,淋洒了雨露。专业院校以请进来与走出去的交流方式,加快萌发了中国小提琴教育事业欣欣向荣的一片生机。

时隔20年,斯特恩先生于世纪之交的1999年11月19日,应第二届北京国际音乐节邀请,作第三次访华演出。在世纪剧院排练的舞台上,斯特恩边动情演奏着《爱的忧伤》,边走到舞台侧面的台角,迎出坐在轮椅上的合作老友,我国的指挥大师李德伦先生。年已80岁的斯特恩弯腰与坐在轮椅上的李先生亲切拥抱,贴面问好。此景此情,令在座的观众心动不已,热泪欲滴。当晚,两位艺术家再次合作演出的曲目,仍然是20年前合作演出的莫扎特《G大调第三协奏曲》。两位大师心领神会,气息相通,弦音飞旋,回荡厅穹。人们为他们世纪之间的成功合作,报以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这不仅是赞美两位大师的精诚合作,更是被两位大师至诚的爱乐精神所感动。

音乐会以后不久,李德伦先生因病去世。当乐界还沉浸在深深的追思之中,又闻噩耗传来,81岁的斯特恩先生也随之而去。两位大师的仙逝,为世界乐坛带来了莫大的悲痛,而他们在世纪之交合作的莫扎特,将成为永存的世纪绝响。

耶胡迪·梅纽因中国人民的友好使者

半个世纪以来,在所有访华演出的小提琴大师中,没有一个像梅纽因那样频繁来往于北京;没有一个像他那样热诚地为中国小提琴事业的发展作出那样大的贡献;没有一个像他那样对中国人民怀有如此深切的感情。

梅纽因在20世纪80年代的多次访华演出中,尽管由于右臂长期劳损,加上年事已高,已不可能展现出他创造奇迹的青年时代那样的辉煌技艺,但作为在20世纪曾经风靡世界乐坛,驰骋欧美亚非的一代大师,虽然年已古稀,却仍然精神矍铄,光彩照人。无论他演奏巴赫与莫扎特的协奏曲,还是那些经久不衰的传统小品,以及各种组合的室内乐、重奏,仍都充分展现出他功底之扎实、音乐之精深。晚年的舞台演奏和他年轻时的光盘音响,同样都给我国琴坛崇敬于他的广大演奏家与师生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但是,最为国人感动的是梅纽因先生对我国小提琴事业的发展所作出的无私奉献。他在1980年和1983年的两次访华过程中,被我国小提琴普及教育开始掀起高潮的壮观景象感动不已。他声称:“这简直是一个了不起的小提琴王国”,并预言“20世纪的末叶,小提琴演奏事业的顶峰将出现在中国”。

由此,他经过在北京、上海等地的讲学,发现了一个个天才的琴童,并为他们的未来创造机遇、提供条件,把他们带向欧洲,带向他孕育人才的梅纽因音乐学校。这些幸运的琴童包括胡坤、吕思清、金力、陈响、刘健、卢伟中、董昆、孟海鸥、郭旭、郭婧等。他们在梅纽因创造的温馨的音乐摇篮里,接受着精心培育而茁壮成长,一个个成为我国最早登上国际舞台和参与世界大赛的新星。在西贝柳斯国际小提琴比赛、维尼亚夫斯基国际青少年小提琴比赛、梯博国际小提琴比赛、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比赛、伊丽莎白国际小提琴比赛、柴科夫斯基国际小提琴比赛等重大赛事中,这些青少年小提琴家屡创佳绩,获奖累累。更有名列前茅、独占鳌头者,使得世界琴坛各方名家刮目相看,惊叹不已。这种大好形势一方面印证了具有远见卓识的梅纽因大师充满胆识的率真预言,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梅纽因先生为改变中国小提琴教育事业的发展所做出的行之有效的努力和帮助。我们已经看到,这些在20世纪末为我国音乐事业的兴旺和为国争得荣誉的一批青少年演奏人才,早已在我国的琴坛乐界成了承上启下、举足轻重的一代演奏家与教育家,其中有的仍在国外从事演奏与教学,继续为国增添光彩。每每想起这些,都会使我们这些经历过一个变化的时代而又亲身耳闻目睹的琴坛乐人,对梅纽因这位中国人民的友好使者,敬意油生、倍加尊爱。

梅纽因于1916年4月出生在纽约的一个犹太族家庭,父母均系俄国的移民。梅纽因的青年时代可称为辉煌至极,人们将他与海菲兹并称为旗鼓相当的对手,海菲兹坚毅冷峻、技艺超群,梅纽因友善亲和、乐音迷人。两位大师尽管在个性与演奏风格上截然不同,但他们都在同一个世纪为小提琴的演奏艺术树起了流芳千古的丰碑。

梅纽因7岁跟帕辛格学琴,由于天资聪颖,琴技飞速提高,很快被赞誉为琴坛神童。10岁时去巴黎,名师埃奈斯库听完他的演奏,随即提出为他免费上课,并带领他去罗马、巴黎等地演出了拉罗、柴科夫斯基的协奏曲,11岁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演出了贝多芬协奏曲,同年在柏林由大师布鲁诺·瓦尔特指挥,在同一场音乐会上演奏了三B协奏曲(巴赫、贝多芬、勃拉姆斯),成为音乐会演奏史上创纪录的演奏家。

1935年开始做环球旅行演出,由此步入演奏生涯的辉煌时期。

在其对音乐作品不断深化的探求中,其技艺更加精湛,其音乐更加深邃,其风格更加纯净。梅纽因的名字和海菲兹一样,在20世纪成了世界琴坛无与伦比的伟大小提琴大师。

梅纽因先生曾三次访华演出与讲学,印象最深的一次是1997年10月,金秋的北京,人们有幸欣赏到了时年81岁的梅纽因先生与中国交响乐团合作演出的两场音乐会。我们在现场感受到了大师对艺术的忠贞,对观众的热诚。舞台上的大师—梅纽因,不张扬,不骄横,用自己尽可能完美的演奏来表达自己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他的谦恭、他的微笑、他的真诚被人们接受了,理解了,于是一次次报以持久的,发自内心的热烈掌声。

音乐会之后,梅纽因先生应邀来到中央音乐学院举办的大师班授课。在秋日阳光的古老院落里,由前任院长赵沨、吴祖强和时任院领导将梅纽因先生迎进了休息室,似老友重逢,似至亲相会,彼此间的友情难以言表。

改革开放后的中央音乐学院,本着开拓学术视野,增进国际交流,紧跟时代潮流,大踏步地奋进向前。这里已经孕育着在全社会涌现出的1200余名优秀学生,他们将成为改变中国音乐文化和迈向世界平台的希望。梅纽因先生的来访,正是看到了这里有着一大批全身心扑在音乐教育事业上而值得尊敬的老师,同时也欣赏到中国已经出现的无数有才华的学生。大师怀着这种崇高的信念和愉快的心情,在全场师生的热烈掌声中,登上音乐学院礼堂的舞台,开始了大师班的授课。

第一位学生:演奏贝多芬《第七小提琴奏鸣曲》

大师聚神听学生演奏到第一乐章再现部时叫停。

梅:△你演奏的速度不统一,乐章开始时的节奏就不准确,小音符的速度快了,演奏开始就要找到一个准确的速度。

△读谱要仔细,要把作曲家的要求表现出来,要尊重作曲家写下的表情记号。

△音乐一开始要有恐惧感,要有紧张度,如同电闪雷鸣。

△这是一首很特殊的奏鸣曲,不能一般化的演奏,要下功夫细练。

学生演奏完第二乐章

梅:△第二乐章一般都容易拉快,注意整个乐章的演奏要非常宁静,要控制好力度,要富有感情。

△全世界的演奏家都会感到贝多芬的作品难拉,所以在演奏时要非常严谨。

△总的归纳起来:①演奏速度要统一②要重视表情记号③要告诉听众你想要表现什么。(缺第二、三位学生上课记录)

第四位学生:演奏亨德尔《第一小提琴奏鸣曲》

当学生完整地演奏完第一乐章后,梅纽因先生问学生:“你多大了?”学生回答:“12岁”。

随后学生继续演奏第二乐章

梅:△你的演奏非常好,有很好的感觉。

随后学生又演奏了维厄当第二协奏曲的第一乐章。

梅:△你的右手握弓要做些调理,琴身用的垫肩太高了,希望有机会再听到你的演奏。

第五位学生:演奏巴赫《第一组曲“阿莱曼达”》

梅:△演奏的旋律要像唱歌一样,音与音之间不要间断。

△32分小音符不要挤得太紧。

△有些附点音的分弓可以用似断非断的波弓,不要断奏,不要短促,这就能更富有歌唱性。

△演奏巴赫定要注意多声部的旋律,注意上下声部的连接。

△乐句中的换把不要用滑指,否则容易不清楚,容易影响风格。

△要像管风琴和古钢琴那样,把有些旋律的主音拉长一些,在平均的节拍中有些差别。这种音乐上的表现要花相当多的时间去研究,听起来似乎是平均的,实际上音符的时值是不平均的,很难做好,但这就是音乐,你一时做不到,必须认真去学和用心去悟。

大师课结束后,场内的掌声似乎远不如开场时那么热烈,是由于授课时的点评太少呢,还是没有做任何示范性的演奏呢,或是对在座听课观众的希望值未能满足呢?但无论出于什么原因,我们若能想到81岁高龄的梅纽因先生能放下家中病妻,不顾年迈劳累,再次来到他怀有深情的这片土地演出与讲学,就足以使我们无比崇敬和难以忘怀了。我们常想:这可能就是真正体现了伟大艺术家的品德和责任吧!

耶胡迪·梅纽因先生,从小受到父母热爱音乐的熏陶,4岁开始学琴,在当地老师安克尔的启蒙下,竟然学习了半年就能为人演奏了。幸运的是真正为梅纽因创造机遇和改变他命运的伯乐,是早期在旧金山交响乐团的首席帕辛格(琴坛泰斗伊萨依的学生)和伟大的小提琴大师埃奈斯库(与梯博、卡尔弗莱什同为马尔西克的学生)。梅纽因以他聪慧的天资和对音乐的超人感悟,先后赢得了两位大师的钟爱,之后,又得到了德国小提琴学派代表人物阿道夫·布许的指点,由此,梅纽因从一个犹太音乐家庭的神童步入了辉煌的世界琴坛。他可以在一个晚上,神奇地将世界琴坛最难演奏的3B作品(巴赫、贝多芬、勃拉姆斯的协奏曲),创纪录地集中在一场音乐会上演奏,致使爱乐者们为此奇迹诚服惊叹。他还能用自己对音乐的完美诠释和独有的美妙弦音,直逼享誉世界的琴坛之王海菲兹。但是,梅纽因终究缺少一些海菲兹敏锐的肌能和高超的技巧,以及扎实的底功和不衰的晚年。因此,他的独奏生涯就远比海菲兹早收多年。晚年的梅纽因即用他良好的音乐感觉和丰富的音乐素养,以及对事业的执着与热忱,更多地投入到了室内乐的演奏与交响乐指挥的天地。

梅纽因先生作为国际著名的小提琴家、指挥家、社会活动家、音乐教育家,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被我国作为第一位外籍专家授予中央音乐学院名誉教授。他的访华演出与讲学,为我国琴坛乐界留下了最具有历史意义的难忘篇章。

吉拉德·布雷当代法比学派的传承者

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法国著名小提琴家吉拉德·布雷率先访华交流。记得他第一次到中央音乐学院讲课是在1982年的春季,学校的接待条件不是很好,授课被安排在老教学楼的一间面积不大的教室里,几十个听课的师生把教室挤得只剩下他能稍有活动的空间,但是教室里学生们的情绪非常热烈,因为终究迎来了一位现时代真正传承法比学派的小提琴演奏家。

那时的布雷先生刚步入中年,潇洒俊秀,一派绅士风度,融合着高贵的艺术气质,传统中那种谦和达理的谈吐,却又呈现出法兰西民族固有的文明风姿。因此,从他讲课的一开始就留给了人们美好的印象,而这种美好的印象一直延续到之后的几次访华演出与讲学之中。直至今天,记忆中的布雷先生仍然是潇洒俊秀、风姿超人、琴艺精湛、独具风采、授课精细、艺德高深。

作为第一次访华交流,为能更好地展现教学成果,学院和布雷先生商定了为期一个月的教学时间,学院安排了孔朝晖、刘健、蒋逸文、刘畅、张贺等七八个学生,采取布置作业按时在大师班回课的方式。布雷先生在布置作业中突出地选用了巴赫、伊萨依以及其他传统的奏鸣曲、协奏曲,从中也可看出他自己长期在演奏与教学中的优势。

布雷先生在讲课中留给学生们最深刻的印象是严谨规范,它首先要求每一位演奏者都要有良好的演奏状态。

△站姿要直,头部要正,持琴要平。

△握弓微圆,手臂与手腕在运弓时要保持平面,从而获得良好的发音。

布雷先生在授课开始听了几位学生演奏的不同曲目。他认为学生们都有很好的才能,但演奏缺乏音乐,缺乏深度,其重要原因就是对作品的时代背景、曲式结构、风格表现不熟悉,不了解,于是他边讲解、边示范,使所有在场的听课者受益匪浅,尤其当他听两位学生演奏巴赫和伊萨依的无伴奏奏鸣曲之后,更对演奏方法做了明确的提示:

△巴赫的作品端庄而恢宏,其主要的表现是在右手的运弓上,弓毛贴弦,保持平面,避免扭动,在运弓中要注意饱满而宽厚的发音。

△和弦的演奏注意横向平面的转换,不要将四音和弦分解成两个双音和弦。

△要注意上下声部旋律的交替与连接,无论是和弦连接还是单旋律连接,都要听出旋律的线条和低音伴奏的音型。

△伊萨依的六首无伴奏奏鸣曲不仅结构新颖,而且充满了最完美的小提琴演奏技巧,其演奏效果既华丽又辉煌,实为小提琴曲中的经典。

△伊萨依的作品由于本身演奏技巧的难度所决定,若非具有相当实力的高水平演奏家,则难以达到和表现其作品的要求。

布雷先生在此次授课过程中,举办了他在中国的第一次独奏音乐会。他演奏的贝多芬《春天奏鸣曲》、德彪西《g小调奏鸣曲》,那迷人的音色与对作品的美妙演绎,连同他那演奏时的动人仪态,留给了人们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于是,布雷先生便成了中国人民喜爱而继续被邀请访华的法兰西小提琴大师。在之后的20余年里,布雷先生多次访华交流,并被邀请担任了首届北京国际青少年小提琴比赛的评委,为中法文化的交流和增进中法人民之间的友谊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007年是布雷先生访华的又一重要篇章,他在中央音乐学院为16位学生开办了半个月的大师班课。

这里我们将他当时部分授课内容摘选如下:

第一位学生:演奏圣·桑《引子与回旋随想曲》

布:△演奏得很好,但用力过度,作品的旋律是非常优美动听的,因此在声音上必须要有变化。

△要注意节奏,尤其回旋曲的主题进入,节拍是固定的。(举琴示范)

△切分音的音准要严格,升D和还原D,升G和还原G都要非常明确。

△中段八度大跳音准很好,声音和情绪都很漂亮。

△任何一个时代在演奏风格的追求上都会有变化,我今天这样教学生,20年后人们会说:“布雷这方法已老掉牙了,过时了,这是时代的发展和人们追求的变化。”

第二位学生:演奏巴赫《第一组曲“布列舞曲”》

布:△演奏得很好,发自内心,非常流畅自如,这种神圣的音乐可以改变人的生活和情绪。

△巴赫的作品,在过去一个时期的演奏风格上几乎完全变了。巴赫究竟应该如何演奏?现在许多演奏家都在觉悟,我真希望那些浪漫主义的冒险时代已经过去。

△又如巴赫的《g小调第一小提琴奏鸣曲》,小节中第一拍是最重要的,和弦的演奏是弧形的,而不是生硬的,声音的持续再加上揉弦,音乐就有流动感了。

学生继续演奏维尼亚夫斯基《随想曲第6首》

布:△演奏得非常好,这首快速炫技性的作品要求清新准确(随即举琴为学生作低声部伴奏,精彩的效果,引来一片掌声)。

△力度的变化重要的是掌握弓在弦上的位置,G弦的演奏要浓重些,可适当靠近琴马。

布雷先生怀着浓厚的兴趣问学生还有什么可给我演奏的,随即学生又演奏了莫扎特《G大调第一奏鸣曲》KV.301。

布:△你的演奏好极了,你确实是一个真正的音乐家,我真希望能多听些你的独奏(随即布雷先生以极大的兴趣举琴演奏了巴赫《第一组曲“阿莱曼达舞曲”》,宽厚大气,引得一片热烈掌声)。

△我真希望你对巴赫的作品也能有更多新的理解。

第三位学生:演奏圣·桑《圆舞曲练习曲》

布:△作品太长,技术性太多,不易说透,注意几点:

△引子进入,第二段双音有错音(随即纠正)。

△双音乐段可移至中弓演奏,不要完全用在弓根,这样声音会宽松些。

△要注意节奏,渐快时要有渐进的层次感,犹如台阶层层向上。

△快速乐段走向结尾,速度不用太快,本来音符已密集了,再快就会显得慌乱。

第四位学生:演奏西贝柳斯《d小调协奏曲》

布:△八度主题旋律,节拍不准确。

△尾段的快板,高音区和低音区弓法要有鲜明的区别,前者上半弓,后者下半部,力度与色彩完全不同。

第五位学生:演奏维尼亚夫斯基《莫斯科的回忆》

布:△演奏得很好,技巧不错,许多地方做得很到位,问题不是很大,有几个地方提请注意:

△泛音偏低,按正常把位单音都是对的,但连接起来听旋律就显偏低了,因此,要有意识地将一指的实音按得稍高一点。

△主题的双音旋律要多用揉弦,尤其十度,要注意内弦的音准。

第六位学生:演奏弗兰克《A大调奏鸣曲》

布:△主题进入不要太缠绵,要稍微热情洋溢。

△要注意旋律的走向,要有往前的动力,不能太平直。

△每个乐句不要都演奏成先弱后强,也不要将乐句的尾音重音倒置,而旋律走向必须要有语气感。

△钢琴伴奏经常速度太慢,跟不上小提琴的节拍。

△乐谱的版本不是太好,很多弓法不理想,指法也太复杂了。

第七位学生:演奏瓦克斯曼《卡门幻想曲》

布:△音准不好(多次给学生纠正),错音太多,要好好认真看清乐谱,不要只追求速度快。

△节拍要准确,16分音要平均,不能随意。

△音乐要有人物性格,哪是独唱,哪是合唱,哪是柔情,哪是激动,演奏上要有鲜明的色彩变化。

△“卡门”的人物形象是非常可爱的,不可能像你演奏得如此干枯直白。

△要明白谱上的音乐术语,准确抓住速度变化。

△归纳几点:①认真读谱,仔细练习,减少差错。②严格音准与节奏。③减少非作品本身要求的滑音,提高演奏品位。

第八位学生:演奏拉罗《西班牙交响曲》第一、二乐章

布:△演奏得非常好,很有天赋,很有才能,音准、节奏、揉弦、技巧都很好,今后会有发展前途。

△有些地方的滑音用得太多,影响了作品风格,音乐的魅力在于适度与恰到好处的表现(学生按要求演奏),这样演奏好多了。滑音用得不当,有点哗众取宠,我们既不要平淡演奏,但又不能过分,这种分寸很难掌握,关键是一个追求品味的问题。

△要注意力度的变化,不要一直强奏。

△二乐章中段抒情部分,切分乐句不要抽得太厉害(学生按要求再做),非常好!

△主题再现时,前16分音进入不要用跳弓,用波弓演奏较好。

学生继续演奏第四乐章

布:△第二乐段高把位,音准偏高。

△三把位到五把位(由一指的A音到二指的D音),不要加滑音。

学生演奏第五乐章

演奏完毕,布雷先生十分满意,热情鼓掌,握手致谢,并一再向翻译询问学生姓名,看得出来,对此学生和对第二位学生一样是从心里比较喜欢的。

第九位学生:演奏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布:△听了你的演奏既满意又不满意。

△你的音色不错,但节奏不准确,大部分时间速度太快,请再从头来。

学生从头演奏

布:△三连音连弓乐段,节奏一定要准确。

△高把位换弦要自如,要控制好力度。

△抒情乐段,两弦换动要听清旋律,两个乐句的前八个音不要短,不要抽,要平稳大气。

△有些乐段和钢琴交替,要听钢琴的旋律。

大师课的最后由听众提问,直面交流。

问:如何在演奏中不紧张,不出现运弓的颤抖?

布:△手腕和手臂要保持平面,用弓根时手臂比手腕高些,但永远不要抬肩。

△重要的是精神不要紧张,调整呼吸,保持平静。心情紧张,运弓就必然不能自如放松。

△握弓不要太紧。

△我到如今,仍像学生一样每天都要练琴。

问:演奏时如何运用好揉弦?

布:揉弦主要是靠手腕动作,但这不是机械的,而是根据感情需要而变化,有时激情,有时柔和,有时甚至不揉弦,都是不同的音乐表现。揉弦动作首先从手腕开始,然后手指和手臂都要能配合,就如同地震有中心,但会波及全面,总之是手腕带动手指和手臂。

问:演奏时如何才能获得好的音色?

布:这一直是我的追求,作为演奏家追求完美的音色是一辈子的事。有的人演奏时一味追求放松或一味追求激情,最后都不可能获得完美的音色。

问:练习作品如何能保持新鲜感?

布:一首作品练多了的确会心烦,但在你上台时一定要想到观众是第一次听,一定要给观众带来新鲜感。问题是出在自己练久了,并非知道什么是最好的,这时不如先放下,可以练习新的作品,时间久了,脑子清醒过来,可能就会带来新鲜感。

大师班讲课结束前,布雷先生说:“我通过这次讲课,感觉学生们有很大进步,使我非常高兴。在我授课的学生中,尽管水平不同,但我能感觉到大家都想成为一个艺术家。在此我也祝贺老师们在教学中所取得的成功,我非常高兴地期待着有机会再次来到学院和大家相聚。”

布雷先生在此次访华讲学中,还举办了一场高水平的演奏会,使院校的师生和所有的爱乐听众终生难忘。那种惊奇、那种叹服、那种激情、那种狂热、那种沸腾的场景,实属音乐会上所少见。

贝多芬的《克罗采奏鸣曲》,是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中人们广为熟悉而最具影响的一首经典杰作,要演奏好这首作品,不仅需要有高超的演奏技巧,同时需要有令人信服的对音乐的诠释能力。世界上有无数著名的老一代演奏家,为此作品的演奏留下了精彩的音像资料。值得一提的是这首作品作为音乐会曲目,最早在中国舞台上表演的是琴坛巨匠克莱斯勒。可以想象,在1923年的5月,北京真光剧院里的听众,在寥寥无几的掌声中,有几个观众能听懂这首已经享誉世界的经典佳作?可是今天,布雷先生光彩闪烁,独具神韵的演奏所赢得的掌声,反映出了经过几个时代社会文化的变化,以及当今世界经典艺术步入强盛之国的人们心中,所占有的位置极其深远的影响。

布雷先生演奏的《克罗采奏鸣曲》,气势恢宏,内涵深邃,四个乐章层次清晰,性格迥异。

第一乐章,在沉稳宽厚的和弦中进入,和钢琴对奏中的引子层次清晰地进入主题,布雷先生的演奏具有突发性,运弓坚定而有力,呈现出火一样炽热的激情。乐章的主题在不同情绪和不同力度的变化中,以及和钢琴交替的反复轮回中,闪烁出辉煌的光彩,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二乐章是一首变奏曲,在大调中温暖的主题旋律舒缓而入,布雷先生的演奏淳朴典雅,展现出他在演奏上所特有的高贵气质,颤指(tr)灵敏,顿音(staccto)清晰,委婉的旋律犹如甘露流入人们心田。

变奏之一,是由钢琴主奏,主题旋律在钢琴的三连音节奏中跳动,小提琴则在旋律之中轻巧点缀,两位大师心有灵犀配合默契,可谓演奏惬意,听者陶醉。

变奏之二,是A、B两段完全由小提琴主奏的快速乐段,布雷先生将这大片段两连两分的弓法,演奏得轻巧灵敏,十分动人,且主题旋律线条清晰,印象极深。

变奏之三,在小提琴旋律铺展的同时,钢琴的进入有许多和小提琴同步的地方,由此使演奏变得更加浑厚和浓重。

变奏之四,这段回到大调的旋律,舒展而柔美,布雷先生把变奏中许多演奏技法,如拨奏、和弦、颤音以及快速的连音乐句,都演奏得精确而到位,无可挑剔。

整个乐章在几个变奏中或轻风拂面,或群舞飞旋,清新活泼,充满谐趣,在多变的演奏技法之中,将听众带向了一个欢乐愉悦的场景之中。

第三乐章,6/8的快板,全曲充满活力,激情昂扬,乐曲的主题是一段非常精彩的进行曲式的旋律。在上下跌宕的轮回中,演奏家将听众带向了一个勇往直前、势不可当的胜利场景。当我们在听布雷先生演奏时,不免联想到我们有些学生在演奏该段旋律时并没有把握住音符时值的分寸,有的把三连音的节奏演奏得拖沓无力,有的把后8分音符演奏得过后过小,听起来如同8分附点音后的16分音,显然节奏的感觉错了。布雷先生在演奏这段主题时,将二对一的音符时值掌握得十分精确,乐句的走向,力度的变化,音乐的表现,可谓恰到好处,惟妙惟肖,听者在这段旋律的演奏中只觉得好精神、好帅气、好感人。当演奏家在激越豪情之中把作品推向辉煌终止的时刻,所有被音乐感染的听众,其激荡之心却久久未能得以平静。

圣·桑的《引子与回旋随想曲》是作者所有小提琴作品中最为成功、最受人们喜爱的一首经典佳作。不知有多少演奏家将其作为一生在舞台生涯中最爱的保留节目;不知有多少习琴者盼望着自己刻苦奋进的琴艺能够融合在这一美妙的乐曲演奏之中;不知又有多少爱乐者始终被这首百听不厌、令人心动的弦音所迷恋。《引子与回旋随想曲》是一首旋律优美、节奏明确、技法全面、结构新颖的炫技曲,作品在抒婉的引子之后,以回旋曲的曲式结构通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