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病防治新技术宝典(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3 02:07:48

点击下载

作者:金东航、马玉忠、张英海 主编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牛病防治新技术宝典

牛病防治新技术宝典试读:

第一章 牛的有关知识

牛是反刍动物,属于偶蹄目、反刍亚目、洞角科。牛亚科分牛属、水牛属。

第一节 牛的生物学特性

一、行为特征

动物的行为是明显的和复合的形体机能,这些机能以个体或群体的形式显现出来。行为也是一种手段。动物凭借它与外界环境保持联系。了解牛的行为特征,有助于在牛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控。

1.摄食行为

牛只依靠长而高度灵活的舌采食饲料,把草卷入口中,然后匆匆咀嚼后吞咽入胃,容易将异物吞入胃内,造成瘤胃疾病,因此应防止异物混入草料中。在放牧采食时,依靠舌和头的转摆动作将牧草扯断。在草架上吃草有往后甩的动作,故对饲草的浪费很大。应根据这一摄食行为采取合适的饲喂设施和方法。放牧牛只能采食地面上一定高度的牧草,而不能采食短草。牛放牧时,平均每天行进4km(牧道每头牛约有2个牛体宽)。一天有4个主要的摄食高峰:①日出前不久;②上午的中段时间;③下午的早期;④近黄昏。日出前和近黄昏时摄食持续时间最长。在其他时间,牛间歇地吃草、游走、休息或反刍。牛放牧应抓紧早晚两头时间。一天二十四小时中,牛摄食时间约为4~9h。摄食量的多少一般受到牛只的年龄大小、生理状态、牧草植被和气候情况制约。牛日摄食鲜草量约为其体重的10%,折合干物质约为其体重的2%。牛摄食时,一天饮水1~4次,躺卧休息时间9~12h。牛在摄食活动中具有选择性,喜食青绿饲料和块根,通常会避免采食被排泄物污染了的、绒毛多的或者外表粗糙的牧草。牛可用嗅觉选择各种类型的牧草,但味觉的刺激是决定选择的主要因子。尽管牛只通过训练能采食大量含有酸性成分的饲料,但仍喜欢摄食带甜味、咸味的饲料,但通过训练能大量摄食带酸性成分的饲料。

2.反刍行为

牛摄食时非常粗糙,饲料未经仔细咀嚼即吞咽入胃。当其休息时,在瘤胃中经过浸泡的食团会刺激瘤胃前庭和食管沟的感受器,兴奋传至中枢,引起瘤胃的逆蠕动,食团通过逆呕再反送到口腔,再咀嚼,混入唾液,再吞咽,这一过程称为反刍。反刍是所有反刍动物共有的行为特征。牛反刍行为的建立与瘤胃的发育有关,一般约在9~11周龄时出现反刍。牛只摄食草料后,通常经过0.5~1h就开始反刍,每个食团咀嚼40~80次,每天反刍次数为9~16次,每次反刍约15~45min,每天用于反刍的时间约为4~9h。牛的反刍频率和反刍时间受到牛只的年龄和牧草质量的影响。幼牛日反刍次数高于成年牛,采食粗劣牧草比优质牧草增加反刍次数和时间。扰乱或停止反刍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牛发情期,反刍几乎消失,但不完全停止;任何引起疼痛的因素、饥饿、母性忧虑或疾病都能影响反刍行为,分娩前后,反刍机能降低。

3.排泄行为

牛一天一般排尿约9次、排便约12~18次。牛排泄的次数和排泄量随摄食饲料的性质和数量、环境温度以及牛只个体不同而异。荷斯坦牛在24h可排便40kg,而娟姗牛在相同情况下排便约28kg。牛的排便时间较为分散,在躺卧休息结束时一般都有排便。牛的排泄没有固定地点,可排于牛圈内任何位置,但在夜晚和阴雨多风的天气时,牛群倾向于聚集在一起,此时排便可集中于某一局部区域。牛对粪便毫不在意,经常行走和躺卧在排泄物上。公牛和母牛正常的排便姿势是尾巴从尾根处弯曲向上拱起,背拱起,后腿向前撇开。

4.繁殖行为

牛是单胎家畜,繁殖年限约10~12年,一般无明显的繁殖季节,尤其在气候温和的条件下,常年发情,常年配种。幼牛生长发育到一定时期,开始表现性行为。生殖器官发育成熟,公牛产生成熟精子,母牛能正常发情并排卵,这一生理状态称为性成熟。性成熟的年龄,公牛约为6~10月龄,母牛约为8~14月龄。发育正常的后备母牛在18月龄时就可进行初配。母牛发情周期为21d左右,妊娠期为280d。种公牛一般从1.5岁开始利用。(1)发情行为和交配行为 公母牛的发情征状有很多差异。公牛通过听觉、嗅觉判别母牛的发情状态,不需要特殊环境便可产生求偶行为,表现为追逐、与母牛靠近、阴茎勃起、并试图爬跨。公牛发情无周期性,而母牛的发情则不同,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发情时,母牛变得不安、兴奋,摄食量下降、外阴红肿、阴道分泌物增加,常伴有“挂线”现象,愿意接近公牛,并接受公牛爬跨。放牧的牛群中,母牛发情前期,公牛就开始在母牛附近摄食,并保护它。处于发情前期的母牛,对公牛有吸引力,但拒绝公牛爬跨,此时公牛间歇性地舐母牛的外阴部,并常常追逐。当母牛进入发情期,公牛对母牛的保护作用变得更加明显,且不让别的公牛与母牛靠近。公牛的交配具有特定的行为过程,其典型的模式是:性激动,求偶,勃起,爬跨,交合,射精和交配结束。当发情母牛与公牛接触时,常出现公牛嗅舐母牛外阴部,然后公牛阴茎勃起试图爬跨,母牛接受时,体姿保持不动,公牛跃起并将前肢搭于其骨盆前方,阴茎插入后5~10s射精,尾根部肌肉痉挛性收缩,公牛跃下,阴茎缩回,完成交配动作。(2)分娩行为 配种后,若母牛排出的卵子受精,则进入妊娠状态。已妊娠的母牛性情变得温顺,行为谨慎,此过程一直维持到分娩。母牛的分娩行为可分为产前期、分娩期和产后期三个行为时期。

5.运动行为

牛在开始放牧或舍内饲喂后刚进入运动场时,常表现嬉耍性的行为特征,如腾跃、蹴踢,用前肢抓扒,喷鼻,鸣叫和摇头,且幼牛特别活跃。这对于幼牛是有利的,可以促使其获得放牧时如遭到食肉动物侵害而对抗敌手的某些本领。

6.群体行为

指牛群在长期共处过程中,通过相互交锋,形成的群体等级制度和群体优胜序列。这种群体行为在规定牛群的放牧游走路线,按时归牧,有条不紊地进入挤奶厅以及防御敌害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和其他群居类动物一样,牛的群体行为发展得很完善,具体可以分为防御行为(如打斗和相互威胁等)和非防御行为(如相互舔毛等)。

7.休息行为

牛一天中休息约10~18h,有时游走,有时躺卧。通常在腹位卧下时进行咀嚼,以增加腹部压力来促进反刍。躺卧时,经常表现出个体的偏好,有的喜欢左侧卧下,有的喜欢右侧卧下。前肢卷曲在身体下面,一条后腿向前塞在身体下,大部分体重由坐骨结节上面、后腿的膝盖关节和跗关节下面围起来的三角形面支撑。另一条后肢伸向体的一边,膝关节和跗关节部分屈曲。犊牛每天的躺卧次数为30~40次,总时间达到16~18h。奶牛的躺卧时间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减少,成年母牛每天的躺卧时间约为10~14h,躺卧次数为15~20次。奶牛打盹(轻睡)要比深睡的时间长,甚至可以在站立和反刍的时候打盹。长时间的休息行为包括反刍、打盹和深睡等。奶牛的躺卧时间一般会持续0.5~3h。白天或晚上的中部时段是躺卧持续时间最长的阶段,在此期间,奶牛在起立和进行身体伸展之后立刻又会躺下(通常会用身体的另外一侧着地)。奶牛一生中超过一半的时间是在躺卧休息,一头成年母牛每年躺卧和起立的次数一般为5000~7000次。奶牛的躺卧时间和次数决定于年龄、热循环和健康状况,另外还会受天气、牛床质量、饲养工艺方式和饲养密度的影响。牛以单一姿势游走,它们不像马,不能够持续较长时间用直立姿势很好地休息。长途运输12h以上时,停息时牛只往往躺卧休息。因此,为了保持健康,牛一昼夜至少卧息睡眠3h。

8.感觉行为

在野生的原牛向牛进化的过程中,为寻找食物以及与牛群之间进行交流的目的,牛的感觉器官都发育得相当完善。(1)视觉 牛的视力范围在330°~360°之间,而双眼的视角范围为25°~30°(图1-1)。牛能够清楚地辨别出红色、黄色、绿色和蓝色,但对绿色和蓝色的区分能力很差。同时,也能区分出三角形、圆形以及线形等简单的几何形状。图1-1 牛的视角范围(2)听觉 牛的听觉频率范围几乎和人一样,而且能准确地听到一些人耳听不到的高音调。但由于牛的听觉只能探测远的范围,因而,对那些偏离这个角度范围而离牛体很近的声源发出的声音反而难以听到。(3)味觉 牛的味觉发达,能够根据味觉寻找食物和使用气味信息与同伴进行交流,母牛也能够通过味觉寻找和识别小牛。味觉对牛只选择食物非常重要,牛只喜食甜、酸类食物,但不喜欢苦味和含盐分过多的食物。(4)触觉 牛的触觉也很灵敏,能像人一样通过痛苦的表情和精神萎靡等方式将身体的损伤、疾病和应激等表现出来。

二、消化特征

1.消化道结构(1)口腔 牛口腔中的唇、齿和舌是主要的摄食器官。牛无上切齿,其功能被坚韧的齿板所代替。牛舌长而灵活,可将草料送入口中,舌尖端有大量坚硬的角质化乳头,这些乳头有收集细小的食物颗粒的作用,舌的运动可以配合切齿和齿板的咬合动作摄取食物。牛具有发达的唾液腺,包括五个成对的腺体和三个单一的腺体,腺体分泌唾液,唾液对牛有重要作用。反刍动物唾液分泌的数量非常大。据统计,每日每头牛的唾液分泌量为100~200L。(2)复胃 牛的胃为复胃,包括瘤胃、网胃(又称蜂巢胃)、瓣胃(又称重瓣胃或百叶胃)和皱胃(真胃)4个胃。前3个胃的黏膜没有腺体分布,相当于单胃的无腺区,总称为前胃;只有皱胃黏膜分布有消化腺,能分泌胃液,机能与单胃相同,所以又称为真胃。4个胃的相对容积和机能随牛的年龄而发生很大的变化。

① 瘤胃 瘤胃是反刍动物重要的消化器官。必须促进瘤胃的尽早发育,以便使牛的生产性能得到充分发挥。新生犊牛的瘤胃在整个复胃体积中所占比例只有25%左右。而网胃、瓣胃和真胃体积所占比例分别为5%、10%和60%左右。随着犊牛的生长,瘤网胃体积所占比例迅速增加。10~12周龄时占67%,4月龄时占80%。成年牛瘤胃的体积约占整个复胃体积的80%。

② 网胃 网胃在4个胃中容积最小,成年牛的网胃占4个胃总容积的5%左右。网胃的上端有瘤网口与瘤胃背囊相通,瘤网口下方有网瓣孔与瓣胃相通。网胃壁黏膜形成许多网格状皱褶,形似蜂巢,并布满角质化乳头,因此,又称网胃为蜂巢胃。

③ 瓣胃 瓣胃呈球形,很坚实,位于右季肋部、网胃与瘤胃交界处的右侧。成年牛瓣胃占4个胃总容积的7%左右。瓣胃的上端经网瓣口与网胃相通,下端有瓣皱口与皱胃相通。瓣胃黏膜形成百余叶瓣叶,从纵剖面上看,很像一叠“百叶”,所以俗称“百叶肚”。瓣胃的作用是对食糜进一步研磨,并吸收有机酸和水分,使进入皱胃的食糜更细,含水量降低,利于消化。

④ 皱胃 皱胃位于右季肋部和剑状软骨部,与腹腔底部紧贴。成年牛皱胃占4个胃总容积的8%左右。皱胃前端粗大,称胃底,与瓣胃相连;后端狭窄,称幽门部,与十二指肠相接。皱胃黏膜形成12~14片螺旋形大皱褶。围绕瓣皱口的黏膜区为贲门腺区;近十二指肠黏膜区为幽门腺区;中部黏膜区为胃底腺区。皱胃分泌的胃液含有胃蛋白酶和胃酸,以消化来自前胃的食糜。(3)肠道 牛的肠道包括小肠、大肠、盲肠和直肠。小肠特别发达,成年牛小肠长约27~49m,盲肠为0.75m,结肠为10~11m,肠长与体长比例为27∶1。小肠是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胰腺分泌的胰液由导管进入十二指肠,其中含有的胰蛋白分解酶、胰脂肪酶和胰淀粉酶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糖,分解产物经小肠黏膜的上皮细胞吸收入血液或淋巴系统。盲肠和结肠也进行发酵作用,能消化饲料中纤维素的15%~20%,纤维素经发酵产生大量挥发性脂肪酸,可被机体吸收利用。

由于牛复胃和肠道长的缘故,食物在牛消化道内存留时间长,一般需要7~8d甚至10d以上的时间,才能将饲料残余物排尽。因此,牛对食物的消化吸收比较充分。

2.特殊的消化生理现象(1)反刍 反刍是反刍动物特有的生理现象,“牛行为特征”中对牛的反刍现象已作了较详细的叙述。研究表明,饲料的物理性质和瘤胃中挥发性脂肪酸是影响反刍的主要因素。(2)嗳气 进入瘤胃的饲料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不断发酵产生挥发性脂肪酸和多种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氨气等),导致胃壁张力增加,兴奋了瘤胃背囊和贲门括约肌处的牵张感受器,经迷走神经的纤维传到延髓嗳气中枢,瘤胃由后向前收缩,压迫气体移向瘤胃前庭,部分气体由食道进入口腔而吐出,这一过程称为嗳气。瘤胃代谢过程中可产生大量气体,其中部分由瘤胃壁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经代谢排出,其余绝大部分通过嗳气直接排出体外,这是牛的一种正常生理行为。牛平均每小时嗳气17~20次。

3.食管沟反射

食管沟始于贲门,延伸至网瓣胃口,它是食道的延续。收缩时呈一个中空闭合的管子,可使食团穿过瘤网胃而直接进入瓣胃。哺乳期犊牛,吮吸乳汁时,引起食管沟闭合,称食管沟反射。这样可使乳汁直接进入瓣胃和皱胃,可防止乳汁进入瘤网胃而引起细菌发酵和消化道疾病。在一般情况下,哺乳期结束的育成牛和成年牛食管沟反射逐渐消失。

第二节 疾病的发生基本规律

一、疾病发生的病因

疾病是在一定条件下,致病原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的复杂斗争过程。牛体疾病发生的病因大致可分为外因和内因两大类。

1.疾病发生的外因

是指牛体周围环境中的各种致病因素,主要有生物性致病因素、化学性致病因素、物理性致病因素、机械性致病因素、营养性致病因素和应激性致病因素五大类。

① 生物性致病因素 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霉菌等)和寄生虫(如原虫、蠕虫、节肢动物等),主要引起传染病、寄生虫病、某些中毒病及肿瘤等。生物性致病因素是人及动物疾病病因中最主要一类致病因素。

② 化学性致病因素 主要有强酸、强碱、重金属盐类、农药、化学毒物、氨气、一氧化碳、硫化氢等化学物质,可引起中毒性疾病。

③ 物理性致病因素 指炎热、高温、寒冷、低温、电流、光照、噪声、气压、湿度和放射线等诸多因素,有些可直接致病,有些可促使其他疾病的发生。如炎热而潮湿的环境容易引起中暑;高温可引起烧伤;强烈的阳光长时间照射可导致日射病;寒冷低温除了可造成冻伤外还可降低动物机体的抵抗力而促使感冒和肺炎的发生等。

④ 机械性致病因素 是指机械力的作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病因来自外界,如各种打击、压迫、碰撞、扭曲、刺戳、爪抓、啃咬、钩挂等可引起挫伤、扭伤、创伤、关节脱位、骨折等。个别的机械力是来自体内,如体内的肿瘤、寄生虫、结石、毛球和其他异物等,可因其对局部组织器官造成的刺激、压迫和阻塞等而造成损害。

⑤ 营养性致病因素 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需要有充足的、合理的营养物质来保障。机体必需营养物质的缺乏或过剩,包括维持生命活动的一些基本物质(如氧、水等)、各种营养物质(如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等)和矿物质(包括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等缺乏时,可引起各种营养缺乏症,如维生素A和维生素D缺乏症、硒和维生素E缺乏症等,可以由营养物质摄入不足或消化吸收不良引起。过剩时,也会引起牛只疾病,如饲料中蛋白质过多时,可诱发母牛酮病;微量元素过多时,可引起中毒病。氧是机体不可缺少的物质,机体如果缺氧可引起极严重的后果,严重的缺氧可在短时间内引起机体死亡。

⑥ 应激性致病因素 在疾病发生上的意义也日益受到重视。应激因素包括追赶、捕捉、转群、长途运输、停水、打针、参观、饲料变动、拥挤、温度过高或过低、湿度过大或过小、舍内通风不良等,都可以造成牛只处于紧张状态,可引起多种疾病,如撞伤、外伤、食欲下降、消化不良等。

2.疾病发生的内因

牛体疾病发生的内因一般是指牛机体防御机能的降低、遗传免疫特性的改变以及机体对致病因素的易感性等。(1)机体防御机能的降低 是指机体的皮肤、黏膜、骨骼、肌肉等的屏障机能受损或减弱;或机体内的吞噬作用和杀菌作用的能力减弱;或机体的肝脏和肾脏等解毒机能障碍;或呼吸道黏膜上皮的纤毛、胃肠道和肾脏等排出各种异物及有害物质的作用受损时,从而容易促进各种相应性疾病的发生。(2)遗传免疫特性的改变 是指机体免疫机能障碍(如抗体生成不足、细胞免疫缺陷等)和免疫反应异常;遗传物质的改变可以直接引起遗传性疾病,如遗传性代谢病、遗传性畸形等。(3)机体对致病因素的易感性 是指机体对外界致病因素的抵抗力和感受性不尽相同。影响机体反应性的因素主要包括有品种、年龄、性别、营养状态等个体反应有关。

① 品种差异 由于牛的品种不同,对同种致病因素的反应性也有差别,如牛流行热,黄牛比乳牛易感,而水牛则不易感染;牛结核病,乳牛比黄牛和水牛易感。

② 年龄差异 一般幼年牛和老龄牛的抵抗力较弱,成年牛的抵抗力较强,所以有些牛病与年龄大小有很大关系。如牛病毒性腹泻多发生于3~18月龄的小牛。

③ 性别差异 不同性别的牛,对某些疾病有不同的感受性,如母牛比公牛更易得布氏杆菌病。

④ 营养状态差异 营养不良的牛,对疾病的感受性明显增高,因为营养状态与机体抵抗损伤的能力有密切关系。

二、疾病的类型及特征

根据牛体疾病发生的病因,可将其分为传染病、寄生虫病、营养代谢病、中毒性疾病和普通病。

1.传染病及其特征

凡是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动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统称为动物传染病。常见牛的传染病有病毒性传染病、细菌性传染病和真菌性传染病3大类。(1)传染病的特征 牛的传染病也具有一般动物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其特征如下。

① 传染病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由病原微生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而引起的。每一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致病微生物存在,如牛瘟是由牛瘟病毒引起的,没有牛瘟病毒就不会发生牛瘟。

② 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从被感染动物体内排出的病原体侵入另一有易感性的动物体内,能引起同样症状的疾病。当一定的环境条件适宜时,在一定时间内,某一地区易感动物群中可能有许多动物被感染,致使传染病蔓延散播,形成流行。

③ 被感染的机体发生特异性反应。包括产生特异性抗体和变态反应等。

④ 耐过动物能获得特异性免疫动物。耐过传染病后,在大多数情况下均能产生特异性免疫,使机体在一定时期内或终生不再患该种传染病。

⑤ 具有特征性的临诊表现。大多数传染病都具有各自特定的潜伏期、特征性的症状和病理变化及病程经过。

⑥ 具有一定的流行规律。传染病在动物群体中流行时都有一定的时限,而且许多传染病都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以上这些特征是区别传染病与非传染病的重要特征。(2)传染病的病程 传染病的病程在大多数情况下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大致可以分为潜伏期、前驱期、明显期和转归期4个时期。

① 潜伏期 是指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并进行繁殖时起,直到疾病的最初临诊症状开始出现的一段时间。不同的传染病其潜伏期的长短常常是不同的,就是同一种传染病的潜伏期长短也有很大的变动范围。这是由于不同的动物种属、数量、抗病毒能力和侵入途径、部位等情况有所不同也可能导致出现差异,但相对来说还是有一定规律性的。例如牛的轮状病毒病的潜伏期为18~96h,牛副流感的潜伏期为2~5d。一般来说,急性传染病的潜伏期差异范围较小;慢性传染病以及症状不很明显的传染病其潜伏期差异较大,常不规则。同一种传染病潜伏期短的,疾病经过常较严重;反之,潜伏期延长时,病程亦常较轻缓。从流行病学的角度看,处于潜伏期的犊牛之所以值得关注,主要是因为它们可能是传染的来源。从牛病防治角度来说,这个时期使用预防性保健药物,对整个牛场传染病的防控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② 前驱期 是指从出现疾病的最初临诊症状至特征性临诊症状刚一出现的一段时间,是疾病的征兆阶段,其特点是临诊症状开始表现出来,如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精神异常等,但其特征性症状尚不明显。各种传染病和不同病例前驱期长短不一,通常只有数小时至1~2d。这个时期就是我们说的前期治疗时期,对于很多纯中成药,这个时期仍然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③ 明显期 是指前驱期之后一直到充分表现特征性症状的一段时间,是疾病发展到高峰的阶段。这个阶段因为有很多代表性的特征性症状相继出现,在诊断上比较容易识别。明显期是很多牛场容易认识到的一个时期,不同的传染病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但是病情发展到该阶段再进行治疗,往往难度极大,药费投入比较多,效果却不是很明显。

④ 转归期(恢复期) 是疾病发展的最后阶段,包括死亡转归和恢复健康。如果病原体的致病性能增强,或动物机体的抵抗力减退,则传染过程以动物死亡而告终。如果动物机体的抵抗力得到改进和增强,则动物便逐步恢复健康,表现为临床症状逐渐消退,体内的病理变化逐渐减轻,生理机能逐步恢复。健康恢复的动物机体在一定时期内保留免疫学特性,或在病后一定时间内存在带菌(毒)排菌(毒)现象,但最后病原体可被消灭清除。(3)传染病流行过程的要素 牛的传染病在牛群体中蔓延传播流行,必须具备3个相互连接的基本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牛群,这3个环节只有同时存在并相互联系时,才会造成传染病的发生和蔓延,如果了解并掌握了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影响因素,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就能减少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

① 传染源 传染源就是受感染的动物,包括患病动物和病原携带者,病原体能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因而具有传染性。

a.患病动物:患病动物是重要的传染源。前驱期和明显期的患病动物因能排出病原体且具有症状,尤其是在急性过程或者病程加剧阶段可排出大量毒力强大的病原体,因此作为传染源的作用也最大。潜伏期和恢复期的患病动物是否具有传染源的作用,则随病种不同而异。各种传染病的患病动物隔离期就是根据传染期的长短来制定的。为了控制传染源,对患病动物原则上应隔离至传染期终了为止。

b.病原携带者:病原携带者是指外表无症状,但携带并排出病原体的动物。病原携带者是一个统称,如已明确所带病原体的性质,也可以相应地称为带菌者、带毒者、带虫者等。病原携带者排出病原体的数量一般不如患病动物,但因缺乏症状不易被发现,有时可成为十分重要和危险的传染源。如果检疫不严,还可以随动物的运输散播到其他地区,造成新的爆发或流行。消灭和防止引入病原携带者是传染病防治中主要工作之一。病原携带者一般分为潜伏期病原携带者(指感染后至症状出现前即能排出病原体的动物。在这一时期,大多数传染病不能起传染源的作用,但有少数传染病在潜伏期后期能够排出病原体)、恢复期病原携带者(指在临诊症状消失后仍能排出病原体的动物。一般来说,这个时期的传染性已逐渐减少或已无传染性了。但还有不少传染病等在临诊痊愈的恢复期仍能排出病原体)和健康病原携带者(指过去没有患过某种传染病但却能排出该种病原体的动物)三类。

② 传播途径 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经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动物所经历的路径称为传播途径。研究传染病传播途径的目的在于切断病原体继续传播的途径,防止易感动物受到感染。传播途径以传播方式来表现,传播方式是指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经一定的传播途径再侵入其他易感动物所表现的形式,可分为两大类,即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

a.水平传播 即指传染病在群体之间或个体之间以横向方式传播,包括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两种方式。

b.垂直传播 是指从亲代到其子代之间的纵向传播形式,传播途径通常有:胎盘传播、经卵传播和产道传播。

③ 易感动物 易感动物是指对于某种传染病病原体的感受性较大的动物。动物易感性的高低虽与病原体的种类和毒力有关,但主要还是由动物的遗传特征、特异免疫状态等因素决定的。气候、饲料、饲养管理、卫生条件等外界环境条件都可能直接影响到动物群体的易感性和病原体的传播。(4)传染病流行过程的表现形式

在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中,根据在一定时间内发病率的高低和传播范围的大小(即流行强度),可区分为散发性(发病数目不多,并且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里只有个别地零星地散在发生)、地方流行性(小规模流行的传染病)、流行性(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动物群体出现比寻常多的病例)和大流行(是一种规模非常大的流行,流行范围可扩大到全国,甚至可涉及几个国家或整个大陆)。(5)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① 季节性 某些传染病经常发生于一定的季节,或在一定季节出现发病率显著上升的现象,称为流行过程的季节性。出现季节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a.季节对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存在和散播的影响。夏季气温高,日照时间长,这对那些抵抗力较弱的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的存活是不利的。例如炎热的气候和强烈的日光暴晒,可使散播在外界环境中的病毒很快失去活力,因此,病毒病的流行一般在夏季减缓和平息。

b.季节对活的传播媒介(如节肢动物)的影响。夏季炎热季节,蝇、蚊、蠓类等吸血昆虫大量孳生,活动频繁,凡是能由它们传播的疾病,都较易发生,如牛的附红细胞体病等。

c.季节对牛机体活动和抵抗力的影响。季节变化,主要是气温和饲料的变化,对牛抵抗力有一定影响,这种影响对于由条件性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尤为明显。如在寒冬或初春,容易发生某些呼吸道传染病。寒冷季节突然的寒流容易引起传染性胃肠炎的发生。

② 周期性 某些传染病经过一定的间隔时期(常以数年计)还可能表现为再度流行,这种现象称为传染病的周期性。在传染病流行期间,易感牛除发病死亡或淘汰以外,其余由于患病康复或隐性感染而获得免疫力,因而使流行逐渐停息。但是经过一定时间后,由于免疫力逐渐消失,或新的一代出生,或引进外来的易感牛,使牛群易感性再度增高,结果可能重新爆发流行。由于牛每年更新或流动的数目很大,疾病可以每年流行,周期性一般并不明显。

2.寄生虫病及其特征

是由各种寄生虫侵入机体内部或侵害体表而引起的一类疾病,称之为寄生虫病。常见的牛寄生虫病有原虫病、蠕虫病和节肢动物病3大类。(1)寄生虫与宿主

① 寄生虫 是指暂时或永久地在宿主体内或体表,并从宿主身上取得它们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的动物。

② 宿主 凡是体内或体表有寄生虫暂时或长期寄生的动物都称为宿主。(2)内寄生虫与外寄生虫 从寄生部位来分,寄生在宿主体内的寄生虫称之为内寄生虫;寄生在宿主体表的寄生虫称之为外寄生虫。(3)寄生虫的发育史 寄生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一个完整循环过程,叫做寄生虫的发育史或生活史。它包括了寄生虫的感染与传播。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不需要中间宿主的发育史,又称直接发育型;一种是需要中间宿主的发育史,又称间接发育型。(4)寄生虫发生和流行的条件 寄生虫发生和流行有三大条件是易感动物(各种寄生虫均有其各自的易感动物)、传染源(包括病牛、带虫者、保虫宿主、延续宿主等,在其体内有成虫、幼虫或虫卵,并要有一定的毒力和数量)和适宜的外界环境条件(包括温度、湿度、光线、土壤、植被、饲料、饮水、寄生条件、饲养管理,宿主的体质、年龄,中间宿主、保虫宿主的存在等,关系都非常密切),三者缺一不可。(5)寄生虫病的感染途径 一是经口感染,这是主要途径,如球虫病、蛔虫病、绦虫病等,都是通过这条途径感染的;二是经皮肤感染,感染性幼虫主动钻入宿主健康皮肤而感染,如螨虫病;三是接触感染,如外寄生虫总是通过病牛和健康牛的直接接触或通过病牛的用具、牛舍、栏具、垫草等接触而感染。(6)寄生虫的危害。

① 寄生虫对宿主的具体危害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a.掠夺宿主营养 消化道寄生虫多数以宿主体内的消化或半消化的食物营养为食;有的寄生虫还可直接吸取宿主血液、淋巴液作为营养;有的寄生虫则可破坏红细胞或其他组织细胞,以血红蛋白、组织液等作为自己的食物;寄生虫在宿主体内生长、发育及大量繁殖,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绝大部分来自宿主,从而造成宿主的营养不良、生长缓慢、消瘦、贫血、抵抗力下降和生产性能降低等。

b.机械性损伤 寄生虫侵入宿主机体之后,在移行过程中和到达特定寄生部位后的机械性刺激,可使宿主的组织、脏器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如创伤、发炎、出血、堵塞、挤压、萎缩、穿孔和破裂等。

c.虫体毒素和免疫损伤作用 寄生虫在寄生生活期间排出的代谢产物、分泌的物质及虫体崩解后的物质对宿主是有害的,可引起宿主体局部或全身性的中毒或免疫病理反应,导致宿主组织及机能的损害。

d.继发感染 某些寄生虫侵入宿主体时,可以把一些其他病原体(细菌、病毒等)一同携带入体内;另外,寄生虫感染宿主体后,破坏了机体组织屏障,降低了抵抗力,也使得宿主易继发感染其他一些疾病。

② 寄生虫对宿主群体具体危害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a.造成动物死亡 在畜禽养殖中,有些寄生虫可以引起畜禽的大批死亡,如不采取防治措施,可以给养殖业造成毁灭性打击。如兔球虫病。

b.影响养殖业的经济效益 大多数寄生虫病虽然不引起畜禽的大批死亡,但会严重影响畜禽的饲料转化率、影响其生产性能、降低畜禽产品的品质,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如兔螨病。

c.危害人类健康 有些寄生虫不仅能感染动物,还可以感染人,如弓形虫等,可危害人类健康。

3.营养代谢病及其特征

牛机体利用外部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才能进行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生理生化反应,任何一种物质的不足或过量都会对牛体产生不利的影响,从而引起营养代谢病。(1)营养代谢病的病因

① 营养物质供给不足或摄入不足 日粮供给不足,或日粮中缺乏某种必需的营养物质,其中以蛋白质(特别是必需氨基酸)、维生素、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缺乏更为常见;另外,食欲降低或废绝也可引起营养物质摄入的不足。

② 营养物质消化、吸收不良 牛的胃肠道、肝脏及胰腺等功能障碍时,不仅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而且还影响营养物质在动物体内的合成代谢。

③ 营养物质的需要量增加 如生理性需要增多、疾病时消耗增多、饲料中抗营养物质的影响。

④ 营养物质的平衡失调 因某些营养物质过量会干扰另外一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与利用,甚至还会造成中毒。

⑤ 动物体功能衰退 机体年老和久病,使其某些器官功能衰退,从而降低其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与利用的能力,从而导致营养的缺乏。(2)营养代谢病的特征

① 群发性 多见于日粮的配合不当、过量的使用饲料添加剂或者使用的饲料质量存在严重问题,导致牛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不能满足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的需要,引起代谢紊乱而发病。一般在一个养殖场会成群发病,症状基本相同或相似。有的还会出现地区性的、多种动物的群发。

② 无传染性 营养代谢病无传染性。体温一般为正常或偏低,牛群体之间不发生接触传染,这是营养代谢病早期发病时与其他传染性疾病的一个显著特点。

③ 多与不同生理阶段或生产性能相关 有些营养代谢病多发生在不同的生理、生产阶段。如佝偻病主要发生于犊牛期间;生产瘫痪多见于母牛分娩前后;酮病多见于母牛产犊后几天至几周内。

④ 发病缓慢、病程较长 营养代谢病发病缓慢,从病因作用到出现临诊症状,往往需要数周、数月,有的可能长期不出现临诊症状而成为隐性型。

⑤ 无特征性临诊症状 病牛大多表现有精神不振、食欲不佳、消化障碍、生长发育迟缓或停止、贫血、异嗜、生产性能下降、生殖功能紊乱等临诊症状,容易与一般的营养不良、寄生虫病或一般中毒相混淆。

只要改变了营养和机体的代谢状况后,就能预防或治疗该病。另外,通过对饲料或土壤或水源检验和分析,一般可查明病因。

4.中毒性疾病及其特征

由毒物引起的相应病理过程,称为中毒;由毒物引起的疾病称为中毒病。(1)中毒性疾病的病因

① 饲料加工、贮存不当 饲料调制或贮存不当均可能产生有毒物质,当大量或长期食入,可引起中毒。如添加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及药物过量或配比不当,或者在加工时温度过高、时间过长,贮存过程中霉败变质。

② 农药污染 动物不论误食、误用农药或喂给施用过农药的农副产品而不注意残毒期,都可引起中毒。

③ 药物使用不科学 用药过量,给药速度过快,长期用药,药物配伍不当时,可引起中毒。

④ 有毒植物中毒 多数有毒植物往往具有一种令动物厌恶的气味或含有很高的刺激性液汁,正常动物会拒食这些植物,但当其他牧草缺乏的时候,动物常因饥饿而采食,经大量或长期采食后,可发生急性、慢性中毒病。也有可能含有剧毒的有毒植物夹杂在饲草中,无法选择而采食,或被误割而喂食等,都可引起中毒。

⑤ 工业污染、矿物和金属毒物 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的大量产生和排放而污染环境,或“三废”未处理或处理不好,污染饲草和饮水常引起畜禽甚至人中毒。

⑥ 其他因素 有毒气体、动物毒中毒、军用毒剂中毒时有发生。铅是应用广泛、容易污染,且无生物学价值的金属物质,常引起牛、家禽和鸟类发生中毒。

⑦ 恶意投毒 多因个人成见或破坏活动而造成动物中毒事件。(2)中毒性疾病的发病特征

① 群体发生且发病急、死亡率高 同圈舍饲喂或采食相同饲料的牛采食后相继或同时发病,且出现相似临诊症状,体温一般正常或偏低;同时常常表现为食欲较好、体型较大、采食量多的个体牛最先发病,且病情严重。

② 无接触传染病史 病牛之间不发生接触性传染,这是中毒病与传染病的明显区别。通过更换饲料后临诊症状可以得到减缓。

③ 最先表现的是消化系统的临诊症状 一般发病后最先表现的是消化系统的临诊症状,如流涎、呕吐,咀嚼或吞咽困难,拒食,腹泻且粪便中混有黏液、脓血等;而后则随病情的发展,因毒物不同其他系统也出现临诊症状,如神经系统临诊症状(兴奋症状如不安、肌肉痉挛或僵直、眼球震颤、咬牙,或抑制症状如沉郁、昏迷或昏睡等,或兴奋与抑制交替出现)、呼吸系统临诊症状(张口呼吸、窒息等)、泌尿系统临诊症状(少尿或多尿、尿色的改变如红尿等)和心血管系统临诊症状(心跳加快或减慢、血液颜色黯黑或鲜红等)。

5.普通病及其特征

普通病是由一般性致病因素引起的没有传染性的一类疾病,也称非传染性疾病。临诊上,比较重要和常见的普通病有产科病、内科病、外科病、营养代谢病和中毒病,而后两种疾病由于对养殖业的危害越来越大,逐渐地被单独来叙述,本书就是单独列出来的。普通病的最大特征是没有传染性,多数是个体发病。

三、牛病的发生特点

1.牛病特点(1)牛个体成本巨大,个体治疗在牛病防治中具有重要意义。1头奶牛从出生到产犊泌乳(投入生产)一般需要27个月的时间,如果每天的饲养日成本按人民币10元计算,这27个月的累积成本就是:27×30×10=8100元。这样巨大的培养成本投入,是任何家畜都无法与之相比的,这就要求养殖户或牛场的兽医必须高度关心每一个牛的健康状况。在严格做好例行的群防、群治的工作基础上,针对个体病例及时进行诊断治疗是提高养牛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治愈1头奶牛可挽回经济损失近万元人民币,和猪场、羊场、鸡场相比,牛场兽医在个体病例治疗上花的时间更长;对牛而言,个体诊断、个体治疗、个体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就显得更为突出。(2)牛饲养寿命较长(15~20岁),各种内科、外科、产科疾病较多。牛属于大动物,饲养年限较长,其自然年龄为15~20岁,奶牛的生产寿命一般为6~8岁,牛饲养年限较长这一特点,导致了牛的内科病、外科病和产科病就成了牛场兽医的主要预防和诊疗工作。(3)牛有四个胃,相对于单胃动物来说,消化系统疾病增多。牛是反刍动物,有四个胃,分别为瘤胃、网胃、瓣胃和皱胃(真胃),由于消化器官数量增多,相对于单胃动物来说,牛的胃病种类增多。牛病的这一特点实际上是由牛的消化系统的结构特点所决定的,牛以草为本,为了消化草它竟然有四个胃。过去有“牛胃马肠”之说,这句谚语通俗地说明了牛的胃病类型要多于马。随着饲养目标和饲养模式的发展变化,在牛的胃病中,前胃疾病相对有所下降,而皱胃疾病却明显增多,呈现胃病后移的趋势。(4)牛用药途径相对单一,导致牛病防治难度加大。牛是草食动物,以草为本。牛对饲料、饲草的消化主要是通过瘤胃中的细菌、纤毛虫等微生物,以发酵的形式来完成的,如果我们在治疗牛病时,给牛口服抗生素,就会杀死或破坏牛瘤胃中的细菌和纤毛虫等微生物区系,导致牛对饲草、饲料无法进行消化,引起牛抗生素中毒。这一特点就严重限制了我们在牛病防治中的用药途径,我们只能采取注射等方式进行给药治疗,这就增加了牛病防治的难度。(5)牛耐冷怕热,牛病多发期是暑期,尤其奶牛。奶牛保健的重要时期是暑期,高温季节不仅仅会影响奶牛的生产性能,胎衣不下、子宫内膜炎、酮病、产后瘫痪等疾病的发病率会显著增高,对我国绝大多数地区来说,夏季是奶牛疾病的多发期。这与奶牛的生理特点有直接关系,奶牛耐寒不耐热,它最适宜的生理温度为10~16℃,5~20℃是奶牛生产的最适宜温度,当环境温度在21~25℃时,其生理功能将会受到影响;环境温度大于25℃时,将会导致其生产性能下降、牛奶的生理生化指标、奶的质量会出现异常。当气温低于-13℃时,奶牛的产奶量才会由于寒冷而受到影响。在奶牛的饲养管理中,减少或防止夏季高温、高热应激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一直是奶牛夏季饲养管理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奶牛热应激表现尤为突出。当然,在我国内蒙古、东北等地,寒冬时乳头冻伤也是一个问题。

2.牛场疫病现代的流行特点(1)牛病种类增加,而且发病率加大,带来的危害也日趋严重。

① 老病再度回升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危害严重的动物传染病(包括牛传染病)开展了大规模的防控,出了彻底消灭牛瘟和牛肺疫外,还使许多在我国长期流行的传染病(如结核病、炭疽、布氏杆菌病、口蹄疫等)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近年来,口蹄疫、结核病、炭疽、布氏杆菌病等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又呈上升趋势。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再度回升的老病中,不少都是对人类健康有严重威胁的人兽共患病。如结核病、布氏杆菌病、炭疽等。

② 新病增多 近年来,我国养殖业发展迅速,从国外引进种畜(禽)和动物产品的种类和数量显著增加,使牛疫病旧病尚未根除新病又开始出现。当前发生率较高的牛病,主要有轮状病毒感染、口蹄疫、恶性卡他热、冠状病毒感染、大肠杆菌病、牛流行热等疫病。另外,还致使诸如牛蓝舌病、赤羽病、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和梅迪-维斯纳病等疫病传入我国。这些新出现的牛传染病,有些目前仅在局部地区出现,尚未引起广泛传播流行,有些则仅在血清学检查时为阳性反应,尚未出现有临床症状的患病动物,但这类疾病具有更大的潜在危险性,在防控工作中绝不能掉以轻心。

③ 肢蹄病和繁殖障碍发病率增高 这也是一直困扰养牛业的一大难题,其中,肢蹄病种类繁多,病因复杂。国内某些牛场牛的肢蹄病发病率甚至高达30%以上,造成牛泌乳量下降、繁殖率降低、运动障碍等,往往会对养牛业的经济造成较大损失。而牛繁殖障碍的病因可分为非传染和传染两类,两者对奶牛的繁殖能力都会造成严重影响。此外,随着管理的进步和规模的增大,过多的精料以及过少的干物质往往会导致牛营养代谢病频发。(2)其次,牛源性人兽共患传染病显著增多,由此导致的世界卫生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当前,如结核病、炭疽、沙门氏病菌、布氏杆菌病等常见的牛源性人畜共患病严重危害着食品安全和人的健康,而我国则是结核病最严重的两个国家之一,并且,约13%的人结核病原菌来自牛分枝杆菌,交叉传播成为导致我国结核病流行的一个重要原因。(3)牛病种类复杂,多病原混合,细菌抗药性增强,“疑难杂症”频发。当前,牛多病原的混合感染已经比较普遍,其中典型有犊牛腹泻、牛乳房炎以及子宫内膜炎。而其中引起牛乳房和子宫内膜炎的病原最常见的就有二十几种,其中包含真菌、病毒、细菌等,导致牛发病的往往是两种以上的病原共同作用,加上细菌耐药性的增强以及耐药性菌株的增加,更容易造成多重耐药,使得牛病的诊治难度加大。(4)寄生虫病发生机会增加。规模牛场由于牛群密度大,牛舍温度升高,为寄生虫的繁殖、生长、传播提供了温床,寄生虫病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牛场的寄生虫种类繁多,如毛滴虫病(影响牛的繁殖)、牛庎癣病(引起发痒,皮肤患部被毛部分或全部脱落,病牛迅速消瘦等)以及牛壁虱病等,对牛的危害严重,常常造成牛群饲料转化率下降、生长发育不良、生长缓慢。

第二章 牛病诊疗技术

第一节 牛病诊断技术

牛得了疾病,首先要进行诊断。牛病诊断技术包括临床诊断技术、流行病学诊断技术、病理学诊断技术、治疗观察诊断技术、实验室诊断技术和综合诊断技术。

一、临床诊断技术

临床诊断是疾病诊断工作中最常见和首先使用的一些诊断技术。它是利用人们的感觉器官(如口、眼、手、耳、鼻等)或借助一些最简单的诊断器材(如体温计、听诊器、叩诊器材等)直接对病牛进行诊断。有时也包括血、粪、尿的常规检验。对于牛体某些具有特征性症状表现的典型病例如破伤风、放线菌病等,经过仔细的临床诊断,一般不难做出诊断。临床诊断技术的基本方法包括问诊、视诊、触诊、听诊、叩诊和嗅诊;临床诊断技术的基本内容包括群体检查和个体检查。在进行临床诊断时,应注意对整个发病畜群所表现的综合症状加以分析判断,不要单凭个别或少数病例的症状轻易下结论,以防止误诊。

1.临床诊断技术的基本方法(1)问诊 是以询问的方式向饲养管理人员或防疫员等有关人员调查了解与发病有关的情况和经过,一般在做其他检查之前进行,也可贯穿于其他检查的过程之中。问诊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 病史 包括既往病史和现有病史。了解患牛以往的健康状况,以前是否发生过类似疾病,如何处置得,效果如何?本次疾病发生的时间、发病经过、主要表现,采取过什么措施,用过什么药物以及效果等。

② 周围的牛只或本场其他牛群体的健康状况 了解同一牛群体中有多少牛只先后或同时发生过类似疾病,邻舍及附近场、区牛群体最近是否也有过类似疾病的发生等。

③ 饲养管理及预防用药情况 主要了解饲料的种类、来源、质量、饲喂量及最近是否有什么变化,饲养人员是否有顶班现象,牛场牛舍环境的卫生状况,管理制度;接种疫苗的种类、来源,接种时间和接种方法,以及其他预防药物的使用情况;周围近期有无新引进的动物,新引进的动物是否带来新的疾病等。

问诊时的语言要通俗,所问内容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既要全面、又要有重点。对问诊所掌握的情况,要实事求是地记录下来,不能随意发挥。(2)视诊 主要是用肉眼直接观察病牛目前的状态和各种异常现象。通过视诊可以发现许多有意义的症状,为进一步诊断检查提供线索。视诊的内容很多,一般包括体形外貌、体格发育、营养状况、精神状态、运动姿势及被毛、皮肤和可视黏膜的变化等;还要注意某些生理活动是否正常,如有无气喘、咳嗽、流涎及异常的采食、咀嚼、吞咽和排泄动作等;也要留意粪便和尿液的性状、数量等。

视诊的方法虽然简单,但要想客观而全面地收集症状,并能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必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要求兽医工作者应加强临床实践锻炼和善于进行总结。(3)触诊 是用手触摸按压被检查的部位而进行疾病诊断的一种方法。通过触诊可以判断被检查器官和组织的状态,确定病变的位置、形态、大小、质地、温度、湿度、敏感性和移动性等。此外,也可借助于诊疗器械进行间接触诊。

触诊分浅部触诊和深部触诊。浅部触诊常用于检查体表和浅在部位器官组织的功能状态,如检查体表温度、湿度,皮肤及皮下组织厚度、弹性、硬度,肌肉紧张性及局部肿物的性状等。检查者常以手掌的掌面或背面接触或按压被检查部位皮肤,或按一定顺序触摸,对可疑部位或患部肿物用手指按压或揉捏,根据手感和检查时病牛的反应情况来进行判断。深部触诊常用于体腔内器官的检查,常用于触摸腹部。有时还可借助器械进行间接接触,如用探针对某些创伤进行探诊检查等。通过直肠进行内部触诊,即所谓直肠检查,乃是大动物兽医临床上对触诊方法的独特运用,这对后部腹腔器官与盆腔器官(后部肠管,牛的瘤胃,肾脏、输尿管、膀胱、卵巢、输卵管、子宫以及肠系膜与骨盆等)的疾病诊断十分重要。(4)听诊 是通过听觉辨别患病动物及其体内某些器官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声音,根据声音及其性质的变化推断体内器官功能状态和病理变化的一种诊断方法。临床上常用于心脏、肺脏和胃肠、胎儿的检查,如听诊心脏的搏动音,可知其频率、强度、节律及有无杂音;听诊肺部可知呼吸数、呼吸节律、肺泡呼吸音的强弱及是否有啰音和摩擦音等;听诊腹部可知胃肠是否蠕动及蠕动的强弱等;听诊胎儿的胎心音和胎动音可知胎儿的生死。(5)叩诊 是用手指或借助器械对患病牛体表某一部位进行叩击,根据所产生声音的特性来推断叩击部位组织器官有无病理变化的一种诊断方法,可用于胸、腹部脏器的检查。叩诊时所产生声音的性质主要取决于叩诊部位有无气体或液体,以及其量的多少,还与叩诊部位组织的厚度、弹性等有关。奶牛皱胃变位时应在左侧或右侧倒数第一、二肋间及其周围采取听诊、叩诊结合的方法,若听到特征性的钢管音,则可做出初步诊断。(6)嗅诊 是利用嗅觉辨别患病动物的排泄物、分泌物、呼出气体以及牛舍和饲料等的气味,借以推断疾病的方法。嗅诊在兽医临床诊断中有时具有重要意义,如当病牛呼出的气体或尿液有烂苹果味(酮味),可能患有酮症;呼出气体及鼻液的特殊腐败臭味,可能是呼吸道及肺脏患有坏疽性肺炎;阴道分泌物的腐败臭味,可见于子宫蓄脓症或胎衣不下等疾病。

2.临床诊断技术的基本内容(1)群体检查

① 群体临床检查的方法和程序 群体检查的主要方法包括休息或安静状态的检查、运动状态的检查和采食饮水时的检查。

对群体牛只的检查,主要可通过问诊和视诊、查阅病历资料、现场巡检、群体及个体的临床观察和检查、病理剖检,结合实验室化验及特殊检查法等,对群体牛只的健康提出初步的诊断结果,并对潜在发生的疾病提出预警方案。

在检查的程序方面,应掌握以下原则,即先进行调查了解,后进行检查;先进行巡视环境,后进行牛群检查;先群体后个体;先进行一般检查,后进行特殊检查;先检查健康牛群,后检查病牛群。

② 群体临床检查的内容

a.牛群体的现状调查 主要检查牛群的规模、组成、来源及繁育情况,场地周围的其他牛群中有无疫情发生及不安全因素,牛群的既往病史、发病率、死亡率,是否存在隐性感染,检疫内容与结果,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