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要冲——阳关(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3 08:53:28

点击下载

作者:郑明武,李妮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西域要冲——阳关

西域要冲——阳关试读:

前言

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在新世纪曙光的映照下折射出灿烂的光辉和无穷的魅力,也彰显出它顽强的生命力和永不枯竭的活力。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主要魅力体现在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思想,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深具内涵的自然形态,以及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上。所有这些,都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中华文化的力量,已深深熔铸在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中华文化的精髓,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中华文化独具的美,已深深铭刻于我们的心中。

为利于广大读者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提高文化素质修养,全面触摸和感受中华文化之美的无穷魅力,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我们特别聘请了相关专家学者编撰了《文化之美》这套书。这套书包括自然景观、考古发现、艺术精品、珍贵器物、历史遗存、民风习俗和文化艺术等内容,可谓是洋洋大观,精彩纷呈。

为深入挖掘和全面展示中华文化,我们特别要求编者在编撰《文化之美》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时代精神。在表述每个文化形态时,都力求全面展现其存在的概貌、结构形态、发展规律、文化内涵、价值影响、保护弘扬等完整内容。整套书结构严谨、语言通俗、明白晓畅、图文并茂、格调高雅、温馨宜人,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知识性和系统性。

我们力争将《文化之美》更完美地呈现给读者,使它成为读者全面认识中华文化的优秀读本。同时,我们也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文化之美》必将推动中华文化的弘扬和发展!

一、历史状况

提起阳关,人们马上会想到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句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中那悲壮苍凉的情绪,引发人们对这座古老关塞的向往。

诗词固然是阳关扬名的重要原因,但除此之外,阳关特殊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等,也是它闻名遐迩的一个重要因素。(一)地理位置

阳关位于我国河西走廊的敦煌市西南70公里南湖乡的古董滩上,阳关因建在玉门关之南,故称“阳关”。

阳关的地理位置有一个重要特征,它是古代中外陆路交通的咽喉之地,也是陆上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还是中原与西域的分界点。在古代,“西出阳关”就意味着生离死别,“东入玉门”则象征着幸福团聚。

阳关古城关东为农田,远处有寿昌城废址,三面沙丘,沙梁环抱,流沙茫茫,一望无际;北面墩墩山上有汉代烽燧,保存完好。阳关西有南北直向的深沟,长约二十米,沟中泉水涓涓,甚为甘洌。(二)历史状况

阳关地理位置重要,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曾经的西汉王朝为抵抗匈奴对边疆的侵犯,开始重视经营西域,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同时修建了阳关和玉门关。

阳关大约建于汉武帝元鼎三年,为汉武帝开辟河西,“列四郡,据两关”的两关之一。

从汉代开始,阳关就曾设都尉管理军务,自汉至唐,一直是丝绸之路南道上的必经关隘。以后的许多王朝都把这里作为军事重地派兵把守,多少将士曾在这里戍守征战,多少商贾、僧侣、使臣、游客曾在这里验证出关,又有多少文人骚客面对阳关,感慨万千,写下不朽诗篇。

后来的唐朝高僧玄奘从印度取经回国,就是走丝绸之路南道,东入阳关返回长安的。

由于历史的久远,阳关关城烽燧能够保存下来的非常少。特别是到了宋代以后,因与西方交流的陆路交通衰落,阳关的古关逐渐被废弃。

关城废弃后,关于阳关的具体关址也引起了争议。1943年,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向达,在这里考察时写道:

今南湖西北隅有地名古董滩,流沙壅塞,而版筑遗迹以及陶片遍地皆是,且时得古器物如玉器、陶片、古钱之属。

其时代自汉以迄唐宋皆具,古董滩遗迹迤逦而北以迄于南湖北面龙首山俗名红山口下,南北可三四里,东西流沙湮没,广阔不甚可考。

1972年,酒泉地区文物普查队于古董道西十四道沙渠后,发现大量墙基遗址。经试掘、测量,房屋排列整齐清晰,面积上万平方米,附近有宽厚的城堡垣基。因此,他们推定阳关故址当位于此处。?

阳关因为丧失了其位置上的战略意义,再加上自然条件的恶化,后来成了一片荒漠之地。自古以来,在人们心中,阳关是一座被流沙掩埋的古城,一座被历代文人墨客吟唱的古城。它总是代表着凄凉、悲惋、寂寞和荒凉。

新中国成立后,改善阳关附近的环境受到当地人民政府的重视。经过多方努力,修整后的阳关,已经不再是王维笔下“西出阳关无故人”凄凉委婉的代名词。人们来到阳关,看到的是柳绿花红、林茂粮丰、泉水清清、葡萄串串。

在对阳关周围进行环境改善的同时,当地有关部门还对阳关古关城进行了修缮,并修建了名人碑文长廊。

修缮后的阳关风景区,在烽火台高耸的墩墩山上,漫步在名人碑文长廊里,既可欣赏当代名人的诗词书法,又可凭吊古阳关遗址,还可以远眺绿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风光。

二、古迹名胜

阳关在我国历史上,曾经是一个重要的关隘,它是中原与西域的分界线,也是丝绸之路的门户。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悠悠千年雄关所剩下的仅有一座汉代烽燧遗址。阳关关城的破败并没有影响人们游览它的兴致,相反的,看到阳关这残留的遗址,能在想象的空间里去延续历史的声音。

除了阳关遗址,在阳关周围还有古董滩、古长城等古迹名胜,可供游人参观,它们和阳关一起,成了一个独特的综合风景区。(一)烽燧遗址

阳关在西汉就建立了关城,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这里的地理位置不再重要,昔日的阳关城早已荡然无存,这里仅有一通阳关石碑,碑上刻着“阳关故址”四个红色大字。

除了这通阳关石碑外,阳关附近还有汉代烽燧遗址。其中尤以北侧墩墩山顶上的烽燧最大,地处最高,保存也较完整。这个烽燧处在阳关的制高点,它是阳关历史唯一的实物见证。人们在各种图片中看到的阳关遗址,实际上就是这个烽燧遗址,而不是阳关遗址。

墩墩山顶上的这个烽燧,是用土壑夹芦苇砌筑而成,上面有残余围墙,一条马道直通顶部。

烽隧周围有半人高的护栏,旁边竖有说明牌:

墩墩山烽燧系汉代建筑,现残高4.7米、上宽南北8米、东西6.8米、底宽南北8.8米、东西7.5米、为古阳关候望之处,故有“阳关耳目”之称。

站在烽燧遗址所在的这座墩墩山上,人们俯首远眺,阿尔金山的皑皑白雪、浩瀚戈壁、苍茫大漠的宏阔景色尽收眼底。(二)古董滩

在阳关石碑后面是一片荒漠,这里就曾是阳关故址所在的古董滩。它东靠农田,南有元台子山,西依青山子梁,北到墩墩山,沙丘从南到北自然列成二十余道天然屏障。

多少年来,每当大风刮过,附近十里八村的村民在古董滩上,常常会拾到古钱、首饰、玉佩、宝剑、兵器和其它小杂物,甚至有的还能拾到金戒指、金手镯。

新中国成立后,阳关的旅游业不断发展,外地的游人只要稍微细心一点儿,都可以找到几件古董。

关于古董滩为何会有如此多的古董,历史上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相传,古董滩原来埋着一位公主丰盛的嫁妆,到底是哪一位公主,说法不一。有的说是远嫁乌孙王的细君公主;有的说是唐代去西藏的文成公主;有的又说是下嫁于阗王的曹氏公主。

当年公主远嫁,中原王朝的皇后给她陪送了许多的嫁妆。金银首饰、绫罗绸缎、胭脂香料、四季衣衫等等,足足装了几十辆大车,由一位武官和士兵押送,向西进发。

当护送嫁妆的人和车来到古董滩上时,遭到了一股强人的洗劫。这些强人是一个小国王派来的。这个小国国王也曾向中原王朝的皇帝请婚,但因曾其国家特别小,物产又不丰富,所以遭到拒绝。

小国国王遭到拒绝后,怀恨在心,他派出人四处打探,终于打听到公主的嫁妆要从离他们国家不远的古董滩经过,便一咬牙派出300名亲信兵将,用黑墨抹脸,白巾包头,躲藏在古董滩周围。

这一天下午,装有嫁妆的车辆和护送的军人,来到了古董滩,猛听一声牛角号响,白头黑面的强人从四面一起杀出,瞬间和护送的军人打成一片。

当时,为公主护送嫁妆的军人只有100名,而且多数由于长途劳累和不服水土患病在身。而强人们身强力壮,熟悉地形,并且人又多,不一会儿,护送的军人都被强人杀尽了。强人们抢到了大批的嫁妆和金银财物,欣喜若狂。

正当这些强人准备离开的时候,猛然间刮起了大风,一时天昏地暗、日月无光,一个个沙包飞上了天空,又慢慢地降落下来,把300名强人和他们抢来的几十车财物统统埋在了滩上。

多少年过去了,风吹沙移,人们在这片沙滩上拾到了大量古钱、首饰。于是,这片沙滩便取名为古董滩。(三)森林公园

阳关沙漠森林公园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80公里处的南胡林场附近,距阳关故址10公里。从1993年开始,在原南湖林场的基础上,当地有关部门陆续建成了阳关沙漠森林公园。

沙漠森林公园有一片沙漠中的绿洲,长10公里,宽不5公里,总共有17个村,6000多人口。这里村村造园,户户栽树,共种杨、柳、桃、苹果、枣、葡萄等各类林木150万平方米,人均有树2000多株。

沙漠森林公园尤以葡萄品种最多,质量最好,堪与吐鲁番的葡萄相媲美,有“小吐鲁番”之称。

为了发展阳关风景区,扩大阳关旅游项目,当地在沙漠森林公园建成了五千米长的葡萄长廊,葡萄藤条缠绕,游客可沿长廊观赏。

葡萄长廊内设有石桌石凳,供游客休息,并可品尝葡萄。在林场通往沙丘的两侧,有西北两个葡萄观赏园,占地1.6万平方米。

在沙漠森林公园还有一个沙生植物园,它位于沙丘北缘,占地五万平方米,园内遍植樟子松、油松、青海云杉、侧柏、刺柏等观赏树种和红柳、拐枣、霸王、花棒、棘儿等沙生植物。

在葡萄观赏园南侧,设一动物园,占地3万平方米,有野骆驼、黄羊、青羊等国家保护类野生珍贵动物可供观赏。

每年8月至9月,是葡萄成熟的季节,游客可来此品尝葡萄,在南湖度假别墅小住,体验沙漠绿洲的田园风光和现代农民的生活风情。

经过多年的建设,这里已成为省级沙漠森林公园,是阳关旅游的重要一景。(四)博物馆

虽然阳关古关隘不在了,但人们却还可以看到另一个阳关。这里雄关高耸,箭楼巍然,战旗猎猎,鼓角相闻,让人刹那间梦回汉唐。它就是西北地区最大的景点式博物馆,即阳关博物馆。

阳关博物馆占地面积十万平方米,馆内设两关汉塞厅、丝绸之路厅、汉阙牌楼、阳关都尉府、阳关关城及仿古民居等。

整个建筑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极具大汉雄风。披挂着千年铜锈的铜马和战车、书写着陈年旧事的敦煌汉简,牵引着我们近距离地触摸阳关。恍惚间,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古战场的金戈铁马、边疆民族的胡笳羌笛全都踏梦而来。

阳关博物馆是一个遗址博物馆,它所展现的一草一木都是一种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文化内涵与尚在展现的艺术形式、实用功能和文化展示的协调,以达到阳关博物馆这件艺术作品传统与现代、人文与自然、内涵与外在展现形神兼备和谐美的统一。(五)两个水源

阳关处在较为干旱的甘肃,水源问题自然非常重要。其实,阳关曾经是水源非常充足的一个关隘,因为它有两个独立水源。后来,这两个水源变成了阳关的两个风景名胜。

阳关的第一个水源就是西土沟。西土沟是当地人叫的一个俗名,它在唐代的名字叫无卤涧。

据记载,西土沟水源东北1750米处,是阳关古址。据说,阳关在这儿设关,就是因为临近西土沟。

正如建关时所料,有了西土沟和附近的一片绿洲,让阳关凭借着水源,发挥了“一夫当关,万人莫开”的神威。而对于在沙漠上长途跋涉的人来说,看到阳关就等于看到了一线生机。

军事作用降低后,西土沟周围的绿洲,也成为了阳关的一个重要景点。

出了阳关再往西就是茫茫的大沙漠,因此,古代往来的商旅都要在阳关补充水源。除了西土沟,阳关还有一个独立水源,那就是渥洼池。

根据文献记载,当年的渥洼池水面非常大,水很深而且水质非常好。更为有意思的是,在渥洼池还曾经出过天马。天马的横空出世,博得汉武帝龙颜大悦,并亲作天马歌。

据说,当年霍去病收复河西后,西汉牢牢地控制了河西。此时,汉王朝除了修筑边防要塞,还大量移民屯垦,所以一时间,敦煌人口猛增。

除了移民,也有获罪的各级官吏,被发配到敦煌郡。这其中河南新野的一个叫暴利长的小官,就因犯罪被充军到敦煌,在渥洼池一带放牧。放牧时,暴利长经常见到一群野马到池边饮水,其中还有一匹马长得特别壮硕,神态奇异。

暴利长在暗中窥视,对这匹马觊觎良久,终于想到一个智取的计策。他做了一个和自己形体差不多的土人,将自己的衣服穿在土人身上,并让土人手拿勒马索像真人一样立于池边。

最初,群马一见土人,大吃一惊,不知其为何物,都不敢近前,跳开跑到远处去张望。后来,群马见土人并无攻击之举,也就慢慢习以为常,又继续毫无顾忌地去池边饮水嬉戏。

不久,暴利长见时机已经成熟,就将土人撒掉,自己立到了池边。当看到群马又来池边,暴利长忍不住满心窃喜,甩出套马索,终于一举成功,得到了那匹他心仪已久的骏马。

暴利长把马献给了汉武帝,却对套马的诡诈和辛苦只字不提,称马是从水中跃出的,落入他手纯粹是上天的旨意。

暴利长的话严丝合缝,所以汉武帝非常高兴,感觉到这是自己当皇帝的一个吉祥征兆。

同时,汉武帝看到暴利长献的这匹马,也确实是一匹好马,就给马命名为太乙天马。不仅如此,汉武帝还即刻作天马歌,歌中有“湖中天马冲波出,蹴踏惊涛行飘忽”之句。

不久颇有心计的暴利长,是否因此得以减轻了罪责,重回故里。但从此以后,渥洼池便得了一个出天马的声名,流传开来。

后来,渥洼池被建成了蓄水二百多万立方米的黄水坝水库,灌溉着古阳关下的万亩良田。

出过“天马”的渥洼池也被开发成旅游景点,渥洼池水深波阔,周边芦苇丛生,游鸟浮鱼,相映成趣。靠附近泉水灌溉栽种出的葡萄又自成一景,有几座晾房,远处看,蜂巢一般,出产的葡萄干比蜜还甜。

没有人再在这里发现过天马,但是来的人都会吟诵起“葡萄美酒夜光杯”的句子,渥洼池是那样充满了别样的塞外风情。

阳关风景区,历史悠久,文化深厚,人们对它的评价是:东依敦煌,西接楼兰,北望玉门,南眺金鞍,天马故乡,丝绸之路名关。

三、文学抒写

阳关对我国文化的影响一直存在着,支撑这种影响存在的就是阳关文化。很明显,阳关更大意义上不是一个关隘,而是我国文化的一个符号。

阳关文化主要表现在多少年来,无数迁客骚人、文人墨客对它的吟诵,阳关的诗词、曲赋、散文等文学抒写,使这个军事要塞充满了浓厚的文化底蕴。(一)庾信笔下的阳关

南北朝时期的曾经是东宫学士,后成为宫体文学代表作家的庾信,写过一首《重别周尚书》。诗写道: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写这首诗时,庾信从南方的南朝出使北方鲜卑族政权西魏,被扣留在北方。在以后的岁月里,陈朝取代了梁,北周取代了西魏,而被扣留的庾信却一直未能南归,心情十分痛苦。

在这样的处境中,庾信的老朋友陈朝派来的使者周弘正将要回南方去了,更触发了他的烦恼。周弘正原来在梁朝做过左户尚书,所以诗题中称他为“周尚书”。

诗的起句“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一句,诗中呈现的那一条万里古道被描绘得空寂无一归人,从中流露出作者期盼南回的一种心情。

雁在诗中又用来比喻南还的周弘正,同时也借用西汉时期出使凶奴著名的苏武鸿雁寄书典故,借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个人命运的痛苦感受。(二)王维笔下的阳关

景以文名,对于阳关来说,如果没有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就没有后来的《阳关三叠》,就没有后来阳关在我国文化中的地位,也就没有更多人知道这个关隘。也许它会像其它的古关一样,被历史所淹没。因此,提到阳关,就必须要介绍《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王维,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王维诗后来留传下来的不满四百首。其中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

王维描绘自然风景的高度成就,使他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写作山水诗的传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因而在我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同时,王维的绘画成就也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也许正是有了在诗、画等方面的造诣,王维才写出了《送元二使安西》这样留传千古的诗篇。诗中说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为王维赠别友人而作。诗名中的安西,即安西都护府,在阳关附近的新疆库车县。

诗开头的“渭城”一语,点出诗人饯别元二的地方。渭城在陕西境内,从这里西行可至阳关,穿过阳关,即进入西域。

写离情别绪,王维笔下的景物也往往成为有情之物。代人伤心,为人垂泪。诗篇头两句,写“浥轻尘”“柳色新”几个字,描绘的是一个空气清新、盎然生意的春天的早晨。这种带有欢快情愫的写法,似与“送行”的气氛不十分谐调。

然而,诗人明显用了反衬手法,这种愉快的场景描写和后面的“西出阳关”形成了对照。阳关之外的荒凉、悲壮,与“浥轻尘”“柳色新”相对比,使阳关的分割繁华与荒凉的作用更加明显。

诗的后两句直接写离别之情,全部感情都倾注在一杯“酒”中。此时主客彼此可能有许多话要说,由于离别在即,心情复杂,却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因而,饮酒便成了最好的交流感情的方式。“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即写出了主客依依惜别的心情。友人即将要奔赴荒凉的阳关之外,两人对饮,一杯又一杯,主人总觉得似未尽意,总是劝客人再饮一杯。

送别劝酒的常情写在此处,读来特别朴实深厚,紧相呼应的第四句“西出阳关无故人”,使这杯酒具有极重的分量,是故人的一片心肠。

唐代由于国力强盛,对外的交流往来也空前频繁,因此经常有人“西出阳关”,或出使,或经商。出阳关向西,面对异域山川,风俗不同,语言有别,而且要涉足杳无人烟的大漠,所以将出阳关的人,内心无限凄凉。

诗中被送之人元二的心情,也有离国出关之感。此时的故人之情,较之寻常情况下,弥足珍贵。也正因为这殷殷的送别之情,才使“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成为千古佳作。“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的影响是巨大的。唐代另一位著名诗人白居易,在《对酒》诗中就曾写道:“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这里的阳关第四声即“西出阳关无故人”之句。由此可见,此句打动人心的力量。

正因为《送元二使安西》说出每个出阳关送行人的内心感情,得到许多人的强烈共鸣。后来由乐人谱曲,才有了赫赫有名的《阳关曲》。

除了那首广为人知的《送元二使安西》之外,在留传下来的王维作品中,还有写到阳关的诗。和《送元二使安西》一样,王维的《送刘司直赴安西》,也是一首送别诗。

王维在《送刘司直赴安西》中写道: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

诗名中的“司直”,是掌弹劾宫僚,纠举职事的东宫突官属。正七品上。诗人鼓励刘司直赴边立功,同时也流露出自己希冀有所作为以使国家强盛的壮志豪情。

诗的前两联介绍友人赴边的道路情况。第一联“绝域阳关道,胡烟与塞尘”,指出路途遥远,环境恶劣。“绝域”,指阳关之外,极远的地域。

这两句是写这条西去路的前方是边塞,接近胡人居住的地区。那里烽烟弥漫,沙土飞扬,一望无垠,满目凄凉。

第二联以空中与地上景象相互映衬,进一步表现阳关之外路途的寂寞荒凉。正值三春季节,南国正是“江南草长,群莺乱飞”之时,无奈阳关之外,一路上唯见偶尔飞过的归雁,平视前方,漫漫长路上极少有行人往来。

诗的最后一联中以“不敢觅和亲”,指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唐王朝的臣服。这两句看似泛指,实际上是针对“刘司直赴安西”而言的,希望刘司直奔赴阳关之外,干出一番事业,弘扬国威。

王维的阳关的诗,还有一首《送平澹然判官》,诗中说道:不识阳关路,新从定远侯。黄云断春色,画角起边愁。瀚海经年到,交河出塞流。须令外国使,知饮月氏头。

此诗写于盛唐时期,“须令外国使,知饮月氏头”之句,可以反映出大唐强大的国力使西域诸国畏服。(三)艺术作品中的阳关

除了《送元二使安西》之外,对阳关影响较为巨大的当数《阳关三叠》了。《阳关三叠》,又名《阳关曲》或《渭城曲》,是根据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一首著名的艺术歌曲。

千百年来,《阳关三叠》被人们广为传唱,有着旺盛的艺术生命力。而在历史上,《阳关三叠》也曾发生不少变化,这些变化使其更加令人感到神秘。《阳关三叠》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在唐代就曾以歌曲形式广为流传,并收入《伊州大曲》作为第三段。因为诗中有“渭城”“阳关”等地名,所以,又名《渭城曲》《阳关曲》。

唐末诗人陈陶曾写诗说“歌是《伊州》第三遍,唱着右丞征戍词。”说明它和唐代大曲有一定的联系。这首乐曲在唐代非常流行,不仅是由于短短四句诗句饱含着极其深沉的惜别情绪,也因为曲调情意绵绵、真切动人。唐代诗人曾用许多诗句来形容过它,如李商隐的“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等。

大约到了宋代,《阳关三叠》的曲谱便已失传了。后来人们所见的古曲《阳关三叠》,则是一首琴歌改编而成。《阳关三叠》传至后代,有多种曲谱和唱法,仅宋时就有三种,苏轼曾说他本人就听过两种。

元代以前乐谱无存。明代初年龚稽古所编《浙音释字琴谱》收有《阳关三叠》琴曲谱,为所见最早的谱本,但与唐代乐谱是否有关,无复考证。

后世留传下来的《阳关三叠》琴歌谱共三十多种,它们在曲式结构上有些差别,曲调则大同小异。全曲曲调淳朴而富有激情,略带淡淡的愁绪,以同音反复作为结束音,强化了离情别意及对远行友人的关怀,与诗的主题十分吻合。

后世留传较广,经常演奏的《阳关三叠》琴歌,出自清末张鹤所编的《琴学入门》,全曲三大段,即三次叠唱。每次叠唱除原诗外,加入若干词句,系从原诗诗意发展而来,结束时添加尾声。

新中国成立后,《阳关三叠》被改编为混声合唱,成为了人们广为熟悉的形式。

当代作曲家王霞亚曾据近代琴家夏一峰的演奏谱改编为合唱曲,并录有唱片。《阳关三叠》除作为歌曲演唱外,亦经常作器乐演奏,其中以琴曲、筝曲、二胡曲较有影响。

据1864年清代张鹤所编的《琴学入门》记载:《阳关三叠》全曲共分三大段,用一个基本曲调将原诗反复咏唱三遍。故称“三叠”。

曲谱的每叠又分前后两段,琴歌开始加了一句“清和节当春”作为引句,其余均用王维原诗。后段为新增歌词,每叠不尽相同,带有副歌的性质,分别渲染了“宜自珍”的惜别之情、“泪沾巾”的忧伤情感和“尺素申”的期待情绪。

曲谱的旋律以五声商调式为基础,音调淳朴而富于激情,特别是后段“遄行,遄行”等处的八度跳进及“历苦辛”等处的连续反复呈述,情真意切,激动而沉郁,充分表达出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那种无限关怀、留恋的诚挚情感。《阳关三叠》歌曲结尾处渐慢、渐弱,抒发了一种感叹的情绪。《阳关三叠》的《琴学入门》琴歌歌词写道:

清和节当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霜夜与霜晨。遄行,遄行,长途越渡关津,惆怅役此身。历苦辛,历苦辛,历历苦辛宜自珍,宜自珍。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依依顾恋不忍离,泪滴沾巾,无复相辅仁。

感怀,感怀,思君十二时辰。参商各一垠,谁相因,谁相因,谁可相因。日驰神,日驰神。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芳草遍如茵。旨酒,旨酒,未饮心先已醇。载驰骃,载驰骃,何日言旋辚?能酌几多巡!

千巡有尽,寸衷难泯,无尽的伤感。楚天湘水隔远滨,期早托鸿鳞。尺素申,尺素申,尺素频申如相亲,如相亲。噫!从今一别,两地相思入梦频,闻雁来宾。《阳关三叠》还有《阳春堂琴谱》。此版本被视为是《阳关三叠》最为凄凉的一个调。歌词写道:

长亭柳依依。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长亭柳依依。伤怀,伤怀!祖道送我故人,相别十里亭。情最深,情最深,情意最深!不忍分,不忍分!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担头行李,沙头酒樽。携酒在长亭,咫尺千里。未饮心已先醉。此恨有谁知?哀可怜,哀可怜,哀哀可怜!不忍离,不忍离!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堪叹商与参,寄予丝桐,对景那禁伤情。盼征旌,盼征旌,未审何日归程。对酌此香醪,香醪有限。此恨无穷,无穷伤怀。

楚天湘水隔渊星,早早托鳞鸿。情最殷,情最殷,情意最殷!奚忍分,奚忍分!从今别后,两地相思万种,有谁告陈。

除了《琴学入门》《阳春堂琴谱》的歌词外,《阳关三叠》还有其它的几种歌词,包括《西峰重修琴谱》《风宣玄品》。《阳关三叠》一唱三叹,一叹三叠,让人叫绝。乐曲牵动着哀婉、缠绵的忧思轻轻地向外飘出,悠悠不尽,缠绵不绝。

在诸多的阳关送别作品中,《阳关三别》无疑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一首:

含泪与君别,?多少春秋音尘绝?终日望君君不见,唯见夕阳斜。

含泪与君别,肝肠寸断又奈何?梦里问君君不语,醒来空自嗟。

含泪与君别,寂寞孤独非豪杰。明月伴君君何去?一路山巍峨。

元朝初年的史学家、文豪姚燧曾经填过一首《中吕?醉高歌》,曲写道:岸边烟柳苍苍,江上寒波漾漾。阳关旧曲低低唱,只恐行人断肠。

曲中的阳关旧曲自然是指王维的《渭城曲》,后人将其谱成送别曲来唱。???

此曲所写的是姚燧送别友人时的离愁别绪。开头两句通过“烟柳”与“寒波”写江边苍茫的景色,衬托与友人难离难舍的悲怆。

后两句是写送行人唱曲的心境。送人远行本来就心情凄哀,若是再反复高唱“西出阳关无故人”就会更增加友人的哀愁,出于关心友人的体贴及《渭城曲》的特点,所以送行人只能“阳关旧曲低低唱”,以免行人闻声肠断。小曲写得情景交融,含蓄而有韵味,构思精巧。

在我国古代阳关多战事的时代,这首乐曲表达了人们出关戍边,亲友送别的复杂心情,因此经久不衰,流传下来,成为了阳关文化的一部分。(四)杜甫笔下的阳关

阳关之地是非常干燥和荒凉的,这一点可以从杜甫的《送人从军》可以看到。《送人从军》写道:弱水应无地,阳关已近天。今君渡沙碛,累月断人烟。好武宁论命,封侯不计年。马寒防失道,雪没锦鞍鞯。

诗中的“弱水”“阳关”,皆属陇右道,写这首诗时,这里正发生吐蕃之役。诗中“近天”,是谓天边头。“累月断人烟”一句生动地刻画了阳关之外的荒凉。(五)耿湋笔下的阳关

唐代“大历十才子”之一的耿湋,一生多从事军事和司法方面的事情,在大历年间,他曾到过西域阳关一带,并留下了一首《陇西行》。诗中写道:雪下阳关路,人稀陇戍头。封狐犹未剪,边将岂无羞。白草三冬色,黄云万里愁。因思李都尉,毕竟不封侯。

自王维之后,阳关成为了文人送别友人时常常想到的文化符号。唐代大历十才子之一的耿湋,就曾在他的《送王将军出塞》中提到阳关:汉家边事重,窦宪出临戎。绝漠秋山在,阳关旧路通。列营依茂草,吹角向高风。更就燕然石,行看奏虏功。

大漠秋山依在,阳关旧路通畅。和王维诗中的阳关不同,一生从事军事和司法的耿湋,其笔下的阳关没有王维那么多的离别伤情,耿湋诗中所表达的乐观情绪,展现的是对未来的展望和友人建功立业的祝愿,尾句“奏虏功”三字就明确地点名了诗人的这一心情。(六)苏轼笔下的阳关

宋代大词人苏轼曾经填过一首《渔家傲》,词名为《送张元唐省亲秦州》。词中写道:

一曲阳关情几许,知君欲向秦川去。白马皂貂留不住。回首处,孤城不见天霖雾。

到日长安花似雨,故关杨柳初飞絮。渐见靴刀迎夹路。谁得似,风流膝上王文度。

在这首词中,苏轼提到的“一曲阳关”,主要是借用阳关以表达送别友人的离别愁绪。苏轼一生爱惜人才,广交朋友,而且心胸豁达,待人朴厚真诚,可谓朋友天下。但宦海浮沉,官场常有不测。他与朋友常因升迁、贬谪而辗转江湖。

苏轼十分珍重朋友间的欢聚与重逢,一旦与朋友分别,怅然之绪便油然而生:“一曲阳关情几许,知君欲向秦川去。”写得相当有境界、有气势,真不愧为一代文学大家。(七)李清照笔下的阳关

和许多文人提到阳关一样,李清照作品中提到的阳关,也是作为离别符号使用的。她在所填的一首《蝶恋花》中写道: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这首词写于宣和三年秋天,当时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为莱州守,李清照从青州赴莱州途中,住宿于宿昌乐县驿馆时寄给其家乡姊妹的。整首词通过词人自青州赴莱州途中的感受,表达她希望姐妹寄书东莱、互相联系的深厚感情。“泪湿罗衣脂粉满”,词作开首词人即直陈送别的难分难舍场面。词人抓住姊妹送别的两个典型细节来作文章:“泪”和“脂粉”,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了自己无限的伤感。

接着,“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热泪纵横,犹无法表达姊妹离别时的千般别恨,万种离情,似唯有发之于声,方能道尽惜别之痛,难分难舍之情。

关于“四叠阳关”的说法,苏轼《论三叠歌法》中曾经提到:

旧传《阳关》三叠,然今世歌者,每句再叠而已。若通一首言之,又是四叠。皆非是。若每句三唱,以应三叠之说,则丛然无复节奏。余在密州,文勋长官以事至密,自云得古本《阳关》。

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叠,乃知古本三叠盖如此。及在黄州,偶得乐天《对酒》云:‘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注云:‘第四声劝君更尽一杯酒’。

以此验之,若一句再叠,则此句为第五声;今为第四声,则第一句不叠审矣。

由此观之,李清照词中的“四叠阳关”的说法无误。“千千遍”则以夸张手法,极力渲染离别场面之难堪。值得注意的是,词人写姊妹的别离场面,竟用如此豪宕的笔触,表现了词人的笔力纵横,颇具恣放特色,在其《凤凰台上忆吹箫》一词中有“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即难留”,似同出一机杼。

临别之际,姊妹们说此行路途遥遥,山长水远,而今自己已行至“山断”之处,不仅离姊妹们更加遥远了,而且又逢上了萧萧夜雨,淅淅沥沥烦人心境,自己又独处孤馆,更是愁上加愁。词作上片从先回想,后抒写现实,从远及近,词脉清晰。

李清照本来就是宋代著名的婉约派词人,她匠心独具把阳关这个代表离别的符号引入其作品,更把离别的愁绪抒发的淋漓尽致。(八)姜夔笔下的阳关

南宋词人姜夔曾经填过一首词《琵琶仙》,词名为《双桨来时》。词中写道:

双桨来时,有人似、旧曲桃根桃叶。歌扇轻约飞花,蛾眉正奇绝。春渐远、汀洲自绿,更添了几声啼鴂。十里扬州,三生杜牧,前事休说。

又还是、宫烛分烟,奈愁里、匆匆换时节。都把一襟芳思,与空阶榆荚。千万缕、藏鸦细柳,为玉尊、起舞回雪。想见西出阳关,故人初别。

这首词描写春游时偶遇与昔日恋人相似之女子,而勾起对往日情致的美好回忆。词的上片写奇遇时的感受和怅惘,下片写芳景虚逝的怨恨。

词尾“西出阳关”借用王维“西出阳关无故人”之句,传达出昔日欢爱已不得,唯见杨花柳絮漫天舞的惆怅与伤感。(九)刘燕歌笔下的阳关

元代歌伎刘燕歌,善歌舞,能词曲。刘燕歌一首涉及阳关的散曲《太常引》尤为有名。词曲写道:

故人别我出阳关,无计锁雕鞍。今古别离难,蹙损了蛾眉远山。

一尊别酒,一声杜宇,寂寞又春残。明月小楼间,第一夜相思泪弹。《太常引》是仙吕宫曲牌名,定格句式为七五、五七、四四五、五七,九句七韵。曲中“故人别我出阳关”之句,并非送人出阳关,而是借用王维的《阳关曲》表示送别之意。

刘燕歌这首为她的情人齐参议饯行的小令,写得情意缠绵、情真意切。小曲出语自然,且低回婉转。怅怅然有寥落之思、频频回首之效。(十)余秋雨笔下的阳关

上个世纪,我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余秋雨,冲着王维的那首《渭城曲》,也来到敦煌,去寻文人心中的故乡阳关。

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里,余秋雨准备向阳关进发了。他曾在下榻的县城向老者问路,老者回答是:“路又远,也没什么好看的,倒是有一些文人辛辛苦苦找去。”老者抬头看天,又说:“这雪一时下不停,别去受这个苦了。”

然而,余秋雨毫不畏惧,向老者鞠了一躬,转身钻进雪里。在大雪中,余秋雨走了很久终于到达了阳关并写下了《阳关雪》一文。

余秋雨在《阳关雪》中写道:

急步赶去,树下有水流,沙地也有了高低坡斜。登上一个坡,猛一抬头,看见不远的山峰上有荒落的土墩一座,我凭直觉确信,这便是阳关了。

树愈来愈多,开始有房舍出现。这是对的,重要关隘所在,屯扎兵马之地,不能没有这一些。转几个弯,再直上一道沙坡,爬到土墩底下,四处寻找,近旁正有一碑,上刻“阳关古址”四字。

这是一个俯瞰四野的制高点。西北风浩荡万里,直扑而来,踉跄几步,方才站住。脚是站住了,却分明听到自己牙齿打颤的声音,鼻子一定是立即冻红了的。呵一口热气到手掌,捂住双耳用力蹦跳几下,才定下心来睁眼。这儿的雪没有化,当然不会化。

所谓古址,已经没有什么故迹,只有近处的烽火台还在,这就是刚才在下面看到的土墩。土墩已坍了大半,可以看见一层层泥沙,一层层苇草,苇草飘扬出来,在千年之后的寒风中抖动。

眼下是西北的群山,都积着雪,层层叠叠,直伸天际。任何站立在这儿的人,都会感觉到自己是站在大海边的礁石上,那些山,全是冰海冻浪。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