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C在中国实践博雅教育的经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3 12:03:28

点击下载

作者:徐是雄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UIC在中国实践博雅教育的经验

UIC在中国实践博雅教育的经验试读:

自序

2004年香港浸会大学公开招聘UIC副校长及院长等高级行政管理人员,目的是让他们常驻内地,为浸会大学在珠海创建UIC。我提出了申请,有幸被聘为高级行政管理人员。在面谈时我提出,我只有兴趣成为UIC理工科技学部院长,而没有兴趣被聘为副校长。我告诉遴选委员会,我希望在成为UIC的理工科技学部院长之后,能有时间和机会同时做研究工作,并为UIC的学生提供创业的机会。因为在我离开香港大学之时,我手头上还有几个研究项目,而这些项目都有潜在的可能被转化为创业的项目。能够有机会在UIC继续完成我的所有研究和创业项目,比单单让我负责管理大学方面的行政工作更合我意和更具挑战性。后来,我得知浸会大学招聘了香港中文大学的郭少棠教授担任行政副校长一职,同时浸会大学的遴选委员会也聘请了我担任理工科技学部院长。我还同意浸会大学吴清辉校长的要求,协助郭少棠担负起在珠海创建UIC各方面的领导工作。

换言之,浸会大学的计划是让香港浸会大学吴清辉校长同时兼任UIC的校长,郭少棠为执行副校长,而我为理工科技学部院长,可以说是一种“三头马车”式的领导体制。吴清辉校长由于工作繁忙不能常驻珠海,但任何重大行政决策和计划都必须与他商量并得到他的同意才能执行;郭少棠在UIC是行政管理方面的负责人,而我则予他以协助。可以这样说,我与郭少棠的具体分工重点是,他较偏重对外的工作,而我则较为偏重对内的事务,包括负责UIC教务管理系统的建立、学部的构建、委员会的管理架构的建立、质量保证等工作。我们三人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完整地贯彻落实浸会大学给我们的任务以及在中国内地建立一所具有特色和高素质并适合中国的博雅大学(Liberal Arts College)。

从2005年UIC开始录取第一批本科生至今,已有十个年头。在这期间,由于工作上的需要或本人的心愿,我在UIC发表了许多有关怎样建立和推动创建博雅教育型大学的理念的演讲和文章;恰逢UIC十周年校庆,把它们编辑成册,作为浸会大学在中国内地建立一所博雅大学(或更正确地说是在中国内地教育改革期间,所建立的第一所试图用博雅教育这种理念和中外合作的方式来建立的这样一所大学)的一种纪念,存放在UIC的档案室和图书馆内。我相信,在我的演讲和文章中,大家可以看到一些有关怎样建立和推动在中国内地创建一所博雅教育型大学的理念、思路和规划等,希望这些资料作为博雅教育在中国内地发展的一段历史,供大家参考和研究。

在编辑此书的过程中,我得到了许多同事和朋友的帮助,在这里衷心表示感谢。我特别要感谢浸会大学和吴清辉校长,正是有他们的支持和帮助,给我参与创建UIC这样一个机会,才使我在博雅教育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我的成绩和贡献可能微不足道,但可以这样说,在中国教育改革的大潮下,我的微小成绩和贡献应可以被视作一个参与者在这一方面的见证。徐是雄2015年10月

注:2010年吴清辉校长在香港浸会大学荣休,到珠海来直接领导UIC的工作。2011年郭少棠约满离开了UIC,而我则转为全职学术副校长。

正篇

博雅教育与全人教育

各位同事,女士们,先生们:

博雅教育在UIC十分深入人心。UIC不仅要在大学传统的职责方面实现学术卓越的目标,更要达到真正体现博雅教育特质的目的。UIC帮助学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茁壮成长;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变得自信、独立,有责任感、有实力、有热情、有团队精神,为人正直。可以说,UIC推行的博雅教育与全人教育为学生提供的必要知识与技能,正是在这变幻莫测、纷繁复杂的高度全球化世界中所必需的。UIC亦帮助学生通过有意义、有益的方式塑造自我。

我们能否给博雅教育和全人教育下个定义,以便学生更好地了解呢?答案是并不容易。在思想上,如今还没有明确的共识。人人都有自己的见解和行事方式,人人都可以说自己下的定义和行事方式是最准确、最合理的。但共同点还是有的。看过所有博雅型学校的课程与学习计划,你会发现它们基本都涵盖三个学习方面:一是职业类专业;二是博雅教育基础课程或通识教育必修课;三是其他必修、选修课程,如课外活动或实践学习,向学生提供更广泛的选择。

职业类专业都十分规范化,可改变的地方微乎其微,原因是大部分专业的课程结构很清晰,受具有“专业水平”的相关机构的管理和约束。

另一方面,博雅教育基础课程和其他一些通识教育必修课或活动相关的学习模式差异很大。虽然很不相同,但也有共性,这些课程都宣称能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加强有效沟通的能力、批判思考的能力;学习良好的道德准则或道德观,为成为更好的公民做准备;多彩的生活,拥有广泛兴趣;乐意工作、承担责任;成为一个有素质并快乐的人。

然而我们所推行的博雅和全人教育的方式足够好吗?有效吗?有价值吗?是否达到了期望的教学成果?我的回答是暂时是,不完全是。这些问题留到日后回答。现今有更重要、更迫切的挑战需要我们面对及解决,有更多新的领域需要我们探索、了解。接下来我会概述三个问题。一、互联网的影响

如今的网络时代,学生不仅从学校汲取知识,还从网络中获取信息(可能有用,也可能无用)。此外,网络为学生提供许多途径查资料、沟通、评论,寻求心理满足或仅仅为了好玩,如Facebook,You Tube,My Space等,这种沉溺网络的情况我们现今还无法解决。网络作为一种媒介,逐渐被灌输进学生的思想,并且影响学生的生活与在学校的交际行为和学习。换言之,我们可以假设,学生所学的内容会被网络上存在的大量信息轻易扭曲、反驳及挑战。如果我们没有或者不能提供强有力的反力来平衡或教导学生正确使用他们熟悉的同一媒介、万能的虚拟世界,他们会认为我们教的许多东西是没用的,甚至是无效的。教育学家还没有想到要怎样利用网络并将它和博雅教育、全人教育糅合在一起。如果我们要推行更好、更健全的教育项目,这是我们需要着重对待的新挑战。我们必须迎面而上。据说,美国总统奥巴马赢得大选的原因之一就是他(或者他的管理团队)能够充分利用网络进行竞选活动宣传。倘若我们现在不采取措施,恐怕我们会离学生越来越远,更无法实现我们曾竭力宣扬的博雅和全人教育。二、定位问题

在美国,博雅教育理念的接受程度很高。但在有些国家则很难在大学推行这一教育理念,特别是中国,主要是因为高度专业化的职业教育传统已经根深蒂固,说服中国大学向更自由的教育模式转变会遇到阻碍。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是另一个因素。自由教育提倡个人自由和个体差异,而在中国,顺从与和谐更重要。一般中国人轻视追求个人主义的思想,觉得那是异类,在道德上不接受,甚至认为是道德上的错误。所以,如果博雅教育打算在中国的高等教育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怎样将博雅教育与中国文化传统融合(而非对立)仍旧是个需要解答的问题。三、各级政府官员需要给予信任

中国正在并将一直实行开放政策,曾经是异类、奇异以及不可接受的思想如今正被积极地吸收、消化、同化,但同化的过程是缓慢的。假若我们要加快脚步,缩短同化时间,第一个要说服的是政府官员及家长。在中国,没有政府的保证是无法成事的。在此意义上而言,UIC已受到中央政府的允许——在中国建立第一所博雅教育型学校。如今,我们要做的是获得各级政府官员及家长的支持。这不是件容易的事,也需要时间。然而更重要的是,UIC必须向众人有力地证明,博雅教育在中国是可行的,并且在将来一定会取得成功!

如大家所了解的,我们前路坎坷。但我坚信,如果我们再坚持两到三年,做好每件事,实现在中国创立博雅与全人教育的目标将不会遥远。

高质量、高效益的博雅教育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里对“博雅教育”一词的定义是这样的:“培养学生的通识基础,学生思考能力而非技能。”博雅教育应更注重通识基础和学习方法而不是专业知识。但在UIC,我们争取达到平衡,也就是说,每门课程的设计大约占同等比重,如学生学习每门课的时间是一样长的。更确切一点就是,一门专业的课程包括60%的专业课和40%的通识及全人课程。不同的博雅教育院校可能会有不同的模式,很难说哪一种最好。我的个人观点是有多样性更好(即有更多博雅教育模式的设计和选择),令学生更合意,对学生更有益。我提倡像毛主席说的“百花齐放”。

在如何组织并推行通识教育课程方面,不同院校会依据愿景、教育使命、历史、传统、文化等选择不同的方式。这也很难说哪种方式或计划最好。设计样式越多越好,但有一件事是肯定的:实行博雅教育必须允许教学方式和教育理念的不同。而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必须保持高质量的标准。

所以看各种各样的博雅教育模式时,我们得注意质量保证和高效益学习的措施。我们不应让多样性乱套,不能没有任何适当的、理智的管束。多样性不应作为学生学术表现、学习成果不好的借口。我认为,要保持学生高质量、学术高水平,须保证以下几点:

1.严格执行学习任务,高度集中的博雅教育不等于稀里糊涂的教育。

2.不允许分数膨胀的现象出现——以提高成绩来诱惑学生学习任何科目是卑劣的、不道德的、教育失败的行为。

3.教学法的设计应达到令学生有效学习并且有所收获的目的。

4.解释问题要有广度、有深度——任何严肃的学术学科或教育追求都不接受表面性的回答和草率的解释。

5.尊重不同观点,令学生了解不同观点。

6.尊重并保护文化差异和传统。

7.鼓励不同观点和比较研究学习。

8.优先考虑师生互动,鼓励课堂讨论。

9.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

10.持续评估不应代替考试。两者在评估学生学习成果和保持高学术质量与水平方面各有优点。

11.注重激发、引导、培养学生的各种兴趣。

12.鼓励学生创新,为发掘、运用学生各自的潜能与天赋提供大量机会。

13.强调做一个品行端正、勇敢、有同情心、守法、负责任的好公民。

众所周知,博雅教育对于学生在教育方面的影响很难有效评估和合理量化。然而,有一件事是肯定的——博雅教育在生活和思想上对学生有积极影响,不仅在大学期间,也对他们的未来有影响。迈克·博鲁比曾在《博雅教育的自由是什么?》里写道:“学生的收获与投入成正比,其中一个原因是老师以同样方式回应。”我十分同意他的看法。根据我个人的经验来看,对课程高度投入的同学是最受益的。这是我们应该追求并列为目标的学习效果。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高速发展、日新月异、知识型、高科技型的全球化世界,青年憧憬更好的生活。年轻一代不仅需要了解我国经济,还得了解世界经济;不仅需要了解我国环境,还要了解世界环境。尤其是他们要成为世界的公民——要学习如何与全球各地的人和平交流与竞争。他们所接受的博雅教育,令他们更好地了解这些事,更有领导力,更好地生活。

最后,我想说的是:在中国,博雅教育是一棵新绿。对中国学生来说,是很陌生的,许多中国学生还带着谨慎的目光看待我们。除非我们可以向他们证明博雅教育是有价值的、中肯的,是素质教育——能令学生开放思维和心灵,重视世界的文化与艺术,否则我们不能成功说服中国学生(与中国教育部门和公众)了解博雅教育的重要性。此外,我们还必须让他们确信博雅教育与个人成就、自我实现和国家建设有关。只要我们做到了,那些反对将博雅教育引进中国的人才会无话可说。

据我所知,中国的教育部门正在准备一项报告,详细列出过去几年在中国一些教育改革的历史,并通过这项报告咨询公众,未来的二三十年里,教育改革应怎样继续、怎样发展。我由衷希望博雅教育的发展可以在这篇报告中有清晰详尽的展示,以便我们能清楚了解对我们的期望和我们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让我们拭目以待!

最近有很多中国大学突然提出博雅教育的概念,它们显然克服了一些障碍,开始引进一些博雅教育的课程或项目(目前据我了解,还没有一所中国大学完全转变成具有成熟体系的博雅大学或学院)。这样看来,风向似乎有所改变,可以预测到,不久,博雅项目在中国将蔚然成风。增加博雅类型的课程或项目,并称其为博雅教育并不难。但实行有实质、高质量、好机制的学术质量保证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那些设计或应用博雅课程,想引进博雅教育的中国大学必须郑重其事,这并不是一场表演、竞赛或门面,或宣传学校、吸引学生的手段。我的愿望是中国教育主管部门应采取措施,确保博雅教育的好品质、高水平、有效的学习成果能得到呈现,并支持计划或已经引进博雅教育课程的大学。

大学文化的使命与功能——如何以博雅教育培育未来的领袖

我们一直深信:“今日的青年乃明天的领袖。”然而,当我们再三反思时,脑海中不禁出现了一个极具争议性的问题:“如何培育今日的青年,使其在明天拥有我们所期许的领袖素质?”笔者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的根源:一、领袖应具备什么特质和特征

丹尼尔·格尔曼在《如何成为领导者》一文中写道,最出色的领袖的重要共同点就是具有高的“情绪智能”(或情商)。据近期研究调查显示,情绪智能乃领导力的必要条件,若无情绪智能,即便是接受世界上最好的训练,具有深邃的思想和善于分析的头脑,才思不断,也仍然无法成为一名伟大的领袖。(注:参见[美]丹尼尔·格尔曼:《如何成为领导者》,载《哈佛商业评论》,2011。)

毫无疑问,拥有高情商绝非一个好领袖的唯一特点,而只是其中之一。而且即便有些人的高情商是与生俱来的,但是绝大部分却需要经过训练习得。事实上,除了情绪智能外,领导力及领导效率还取决于其他个人特质。

极少数人是天生的领袖,他们具备超凡的个人魅力或拥有独特的性格和风采,在团体中很自然地身处领导位置。相对而言,大多数人都需要经过学习和培训,才能掌握领导团队的能力。以下五项能力的强弱,从某一方面反映了一个人是否掌握和具备领导力:

一是制定明确目标的能力;二是协调人员的才干;三是鼓舞团队士气和培养合作精神;四是组织高效可行的管理结构;五是营造良好的文化气氛,并与团队分享未来目标及愿景。

简而言之,真正的领袖应具备多元化、全面性的优良素质。同时,不同的环境条件所造就的领袖及其领导力,亦会有所区别。

尽管高情商绝非优秀领袖的唯一要素,但我们认同它仍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为了培育我们的学生具有此特质,UIC的全人教育课程特别为学生设置了相关模块。二、我们期望培育拥有什么素质的领袖

答案极简单:服务型领袖。何谓服务型领袖?其定义众说纷纭。由此可见,要精确诠释服务型领袖的特点,以及其背后的原则和意识形态就更显艰难。依我见,服务型领袖乃是以其团体领导之位而行裨益服务公众和社会之事。

詹姆斯·奥特里在《仆人领导者》(2001年三江出版社于纽约出版)一书中强调“服务型领袖的实践动力源自极大的勇气”。此话揭示了成为服务型领袖的困难。这是因为如此勇气实非每个人生而有之,对在安逸环境中成长的青年大学生来说尤甚。换言之,领导能力和勇气都需要后天学习。奥特里在书中提出了五种巩固服务型领导能力的方法,笔者将这五种方法概括总结如下:(一)保持真我——呈现真实的自己。(二)承认不足——诚实面对个人感受,正视自己对所言所行的怀疑、恐惧与担忧,亦勇于坦承错误。(三)具包容心——包容他人,接纳他人的独特性格、信仰及工作风格。对此,詹姆斯·奥特里细腻地撰述道:“包容的艺术不在于你必须毫不保留、缺乏辨识地接受所有人的意念,而是你接受这些意念有着可供检视讨论的价值。一切都应对事不对人。”(四)随时待命——据詹姆斯·奥特里所说,这不仅代表着“要适时出现在需要你的地方”,而且“需要你随时随地都做好贡献自己的充分准备”。(五)有建设性——适时为他人伸出援手。

除了以上所述,笔者建议新增以下两项:一是具备同理心——乐意了解他人感受、经历和处境;二是坚决守法——坚持高尚的个人道德和伦理标准。简言之,成为众人肯定及效仿的榜样。三、作为一所博雅大学,UIC将如何培养学生让他们成为能切合中国及世界所需的领袖

将年轻人培养成服务型领袖并非易事。然而,难不夺其志,择善而固执。UIC仍坚持设计并采用以下各种项目来培养学生成为服务型领袖:(一)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和机会来服务朋辈和学校。曾经有采访者问我,为什么UIC的学生在国际竞赛或学术竞赛中皆表现突出?我以为原因有三:一是UIC在课堂内外均提供了丰富的选择予学生,使学生们得以通过不同的社团和兴趣小组来发展个人理想和服务学校;二是教师亦会因应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持之以恒的相关训练来助其砥砺前行:三是鼓励学生尽量参与各种类型的服务性计划(如学生大使、朋辈导师以及舍堂管理员等)以充实个人经验和开阔视野。(二)我们对于学生的成就和付出,予以全心的信任和认可。例如,学校的学生事务处每年都为学生领袖们组织论坛和高桌晚宴,借此表扬他们的领袖能力、组织才华以及所作出的贡献。(三)我们组织众多义务活动并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其中。事实上,全人教育项目中有一个模块正是“义工服务”。该课程的目标是:通过向学生传授必要的社会和志愿服务知识、技能及价值观,培养学生成为积极、有责任心的公民。通过走进社会、亲身参与珠海及周边地区社区服务,开阔学生的视野,鼓励学生投身义工服务行列。(四)“情绪智能”培训是全人教育办公室为学生开设的其中一个模块课程。该课程旨在提高个人对自我情感的认识、对他人情绪的理解,以及在团队中的责任心与协作能力。该课程能帮助学生提高情绪管理能力,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五)逆境管理。该课程的目标是提高学生在未知环境或逆境中的应对技巧和求存意识,通过野外生存训练计划,使学生身处不同的环境和挑战中,强化其在压力环境中的生存能力。

一直以来,UIC都致力于培育学生成为服务型领袖,并具备相应的素质与勇气,以上所述仅是数例。未来需要的领袖必须是睿智的,有远见、有品格,特别是服务型的领袖。UIC正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最大的努力和贡献。(注:本文原稿以英文撰写,由林恬在女士与田心诚女士协助编辑和翻译为中文。特此致谢。)

博雅教育的构成因素

吴校长,各位同事,各位家长:

欢迎你们参加今晚的高桌晚宴。刚才吴清辉校长就UIC新校舍的规划和建设蓝图向家长们做了介绍。这可以说是未来UIC在硬件方面发展的一个重点项目。在今晚的高桌晚宴上,我想就UIC在教育软件方面的一些新发展,作扼要介绍。

最近,杨福家教授在《博雅教育》一书中总结性地指出,博雅教育由以下五个元素组成:(注:参见杨福家等著:《博雅教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一、博:文理融合,学科交叉,在广博的基础上求深度;

二、雅:做人第一,修业第二;

三、以学生为中心,学校把育人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四、鼓励质疑,“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并在以小班课为主的第一课堂得到充分体现;

五、非常丰富的第二课堂:为数众多的学生社团、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学生参与的科研项目,在学习生涯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就杨福家教授所指出的以上有关博雅教育应具备的五个元素来看(前两个是目的,后三个是措施),我们UIC在过去十年的办学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已做到了。或者更贴切地说,在现今中国内地,UIC是唯一的一所从一开始便朝着博雅教育这一方向和目的来办学的大学,同时也是唯一的一所能较全面地将这五个元素贯彻落实的大学。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博雅教育的内涵必定会有所变化,在这变化过程中UIC会通过不断地探索、实践和努力,使博雅教育更臻完善,在中国内地真正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合乎中国国情的博雅教育体系以及能适应和促进中国社会发展的博雅教育模式。

除杨福家教授所总结出来的有关博雅教育的五个元素之外,我认为,根据我们的实践经验,还应多增加两个元素:一是博雅教育须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建立一套优良、有效的保证机制和措施(Quality Assurance Measures);二是必须保证学生的体质有所巩固和提升,同时还应提供给学生有效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技艺。下面让我扼要介绍一下这两个元素:

一、在学生教育素质保证方面,UIC除了在2013年开始采用了成效为本教与学和标准参照模式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以及素质保证的措施外,从2014年开始我们还会着手重点开展和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训,如教导学生怎样充分地利用长假期,在家主动地开展和坚持学习,特别是利用和通过e—learning的学习技术(有关详情我们会在UIC的网页详细介绍,请家长关注),让他们养成一种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自觉性、效果及兴趣。

二、在提升和加强学生的体魄方面,2014年在我与本校的体育老师的共同努力下,研究和创编了一系列的健身操,让学生在上体育课时学习。这些健身操我们暂称其为“UIC健体伸柔操”。我们认为在现今这高度现代化的社会,人们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包括学习、精神、工作、生活等方面)非常之大,而对自身健康的重视程度却有待提高。同时,我们还注意到UIC的许多同学在四年的学习期间,经常出现体能和健康状况下降的现象。而使我们更为担心的是,现今的知识分子都似乎没有掌握必要的长期保持身体健壮的方法、习惯和知识。UIC作为一所博雅型的大学,推崇的是全人教育,所以我们认为有责任让学生掌握一些终生受用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技艺。故此,我们针对学生的需要和特点,创编了一系列的健体伸柔操,使学生们可以每天抽空做经常性的锻炼,强壮体魄,来面对学习(以及将来到社会上去工作时)的压力和各种挑战。所以假如各位的孩子在家时每天做UIC的健体伸柔操,不要感觉到奇怪,请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这样他们的身心才能够平衡全面地发展,更好地面对学习、困难和挑战。

谢谢。

对美国博雅大学的一些感想

2011年10月22日至31日,在吴清辉校长的带领下,我和三位院长赴美作了一次短暂但颇为劳累的访问,此行目的是参观考察美国较有名望和特色的八所博雅型大学,并与它们的伙伴院校进行交流,了解它们的建校理念和运作方式等。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访问与一些新的博雅型大学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同时也希望与以前的伙伴商谈进一步扩大合作的方式和可能,让UIC更多的学生、教师等能参与各种交换计划(Exchange Programs)和合作项目(Collaborations)。我们实地考察的八所美国博雅型大学为:

Oberlin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s:St.Catherine University:Augsburg College:Hamline University:Hampshire College:Minnesota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Westfield State College。

我对以上八所博雅型大学参观访问之后的感想有以下几个方面,现写下与大家分享:

一、这些博雅型大学的本科生人数都较少,有1000~5000名,其中少数学校还拥有具备一定实力的研究生院(Graduate School)和研究课程(Graduate Programs)。但并不是所有受访大学都具备设立研究生院的条件;集中搞好本科教学仍然是这些大学的主要目的。

二、这些博雅型大学本科生课程方面的设计,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核心课程(Core Curriculum)、主修课(Major Courses)和通识选修课(General Elective),比例各占约三分之一。但每一所大学对于核心课程以及主修课的设计都各具特色,具多样性。

不是所有的课程都强调要建立具有职业性(Professional)的教育模式或专业性课程(Specialization);就算有,模式或课程设计也须具备特色,可成为大学的强项或亮点。例如,Oberlin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s在音乐方面的成就和教育非常突出;Hamline University在演艺、音乐方面能提供给学生的课程选择丰富,学习条件优越,两校都有具有一定规模的音乐演奏厅、演艺舞台和观众席。

三、受访大学的体育设施都非常好,大多数配备自己的室内外运动场和室内体育训练室、泳池和各种球队。

四、受访的八所大学(除Hampshire College之外)都有上百年的建校历史。这些博雅型大学都有着丰厚的捐赠基金作为支撑,虽然如此,它们还需收取学费,而学费的多少则各校不同,每年学费30000~50000美元不等(不包括住宿费)。

五、不是所有的大学都能给学生提供宿舍,宿舍的管理不一定全部由校方负责;故此,住宿方面的管理颇灵活,十分自由。

这次访问的目的,可以说都已达到,即:

一、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UIC与美国多所博雅型大学的联系和合作。

二、与一些原来的合作伙伴在现有的基础上开拓了一些新的发展思路。

三、经过这次访问,我们对美国博雅型大学的教育理念、模式以及发

展方向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和了解,使我们对如何把UIC打造成一所具有中国特色的博雅型大学,增添了信心。

四、在我们的访问过程中,UIC得到了这些美国的博雅型大学的肯定和赞赏,我们非常欣慰。因为由我们“塑造”出来的UIC博雅型大学的教育模式与这些美国的博雅型大学的教育模式十分相似,此外我们还有所推陈出新;这使我们对UIC的定位、发展方向和需要掌控的发展力度及进度有了更清晰的想法,能拿出更有效的措施,这对以后UIC的不断创新和持续发展都非常有利。

五、我们这几位参观者达成一个共识,即我们UIC的环境和条件等虽然难以与美国这些百年老校相比,但UIC“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我们有我们的优势和特点。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以“博雅教育”为方向,以“学生为本”为宗旨,以“全人教育”为目的,UIC的未来发展必定会越来越好。特别是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大时代,我们相信中国是迫切需要大量经博雅型大学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和人才的。

我深信我们的路走对了。

理想的大学

大学是“人们通过学习获得学位或进行研究的高等教育机构”(注:参见《牛津高阶英汉词典》。)。我今天暂且不谈大学研究,主要讨论“高等教育机构”的问题。“高等教育机构”,指的是“大学是为年轻人提供更高级别、更优质的教育的地方(本科生)”。换言之,理想的大学必须提供优质的教育。但什么是优质的教育?我们如何为学生提供更高级别、更优质的教育?

用著名教育家康韦尔博士的话来说,优质的教育“应满足社会需求,符合我们自身现有的条件,适应复杂纷繁的生活”(注:转引自美国前总统罗斯福于1936年2月22日的演讲。)。伍德罗·威尔逊说过:“从大学走出的每一位学生都应是国家和时代的人才。”(注:转引自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于1962年5月23日的演讲。)我认为,优质的大学教育能够让学生做最好的自己,同时也有益于公众利益,比如学生有社会责任感,随时准备服务人民。如果学生经过多年的学习,不能或不愿承担社会责任,不为人民服务,不愿效忠于祖国,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出力,那么学生接受的就是无用的教育,浪费了金钱。

大学是人才聚集的地方,更重要的是,他们要品行优良,道德高尚。有才无德的人不配接受高等教育。此外,在现代,只有少数年轻人才能进入大学学习。因此,我们必须确保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在一些领域即将成为带头人的大学生拥有高尚的品德,比如责任感强,善良,有同情心,遵纪守法,乐于助人等。理想的大学应该培养具备以上高尚品质的人。

在大学里,学生可以收获很多知识。他们将接收到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利益方、不同人们的观点,了解不同学派的思想、观点和思考方法。然而最终接受或认可哪种观点则全由学生个人决定。更重要的是,大学生应该思想开放,知道如何与不同信仰和观点的人相处。我希望理想的大学也能够教会学生这一点。

大学应给学生提供适宜的环境——一个能够自由表达、探索、研究、发明、创新的地方。与此同时,大学也应该是保留、发展和传承文化、艺术和传统的地方。没有这些重要的元素,一个大学也就没有了灵魂、宗旨、目标和价值观,也就无法实现其使命和愿景。

一所没有灵魂的大学是无趣的、可怕的。把我们的年轻人放在这样的环境下,会使他们变得迟钝。我们应拒绝这样的大学。我们想要的是一个充满生气与活力的地方,让年轻人在这里快乐的学习、成长、发展。对于每个青年人来说,大学生活是一段重要难忘的记忆,更不用说她界定并塑造了事业和人生之路。一所理想的大学应该给她的毕业生留下美好的回忆,塑造精彩的未来。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是幸运的。因为你们有机会获得大学教育。但你们真的十分优秀吗?真的比那些熟知社会事态的人们优秀吗?不一定!你们应该谦虚。还记得中国那句古话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理想的大学应该培养出谦虚、懂得欣赏他人,而不是高傲、贪婪的学生。

最后,让我用以下的话结束今天的讲话:如果你所就读的大学没有那么优秀,你也应该尽力做到最好的自己,拥有成功的人生,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请允许我再次引用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的话:“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什么,问问自己能为国家做什么。”我想说:“不要问大学(UIC)能为你做什么,问问自己如何让自己的大学变得更强大。”

谢谢!

UIC的博雅教育模式

自2005年建校开始,“联合国际学院”的教育模式其实相当清晰,很容易理解。因为“联合国际学院”采用的教育模式,基本上是“参照”浸会大学的博雅教育传统(“联合国际学院”的学位是由浸会大学颁授的)。浸会大学博雅教育的特点是强调突出“全人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但由于“联合国际学院”在中国内地办学,为了适应中国内地的国情和内地学生的一些特殊要求,“联合国际学院”的教育模式在浸会大学的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得到浸会大学正式同意和批准的情况下)做出了一些调整和“改良”;现今从结构来说,已初步成型,可以用以下的一个简单的图表示出来:一、专业教育

各专业教育课程的设计由各学院负责,经浸会大学批准以及中国教育部认可后设置。现有的大多数专业课程基本与浸会大学的相同。但浸会大学也赋予“联合国际学院”自己设计专业课程的自由,让我们能够根据中国内地的社会需求设置课程,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如我们所设置的食品科学与工程、文化产业管理等课程。所有的专业课程都能与国际接轨。二、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在整个博雅教育设计中,占有一定比重。通识教育的课程,部分由各学部提供,部分由通识教育部门提供,目的是让学生有扎实的基础,同时能够得到专业知识外更广阔的知识面。以后的发展可能在众多的通识教育课程中,让学生选择和修读一定数量的课程,形成“副修”(Minor)。三、全人教育(包括四维教育)

怎样设置全人教育的课程是有一定争议性的。有些学者认为不应为全人教育单独设置课程,而是应将全人教育的理念部分或全部融入其他课程。但我们最后采用了为全人教育单独设置课程的做法,因为我们认为这样比较适合贯彻落实全人教育的理念。为了达到此目的,我们为全人教育设置了八门课,让学生在四年内可以修读其中五门。课程的具体内容在这里就不介绍了,有兴趣进一步了解的请参阅我们的网页(http://uic.edu.hk/wpe)。但需要指出的一点,就是我们的全人教育课程,特别强调学生通过生活体验和实践进行学习(即Experiential Learning)的重要性。

除了为全人教育设置特殊的课程外,我们还加设了“四维教育”,来充实全人教育的内容,这包括“导师关顾计划”(Mentor Caring Program),旨在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此外,为了加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互动,我们开展了“家长高桌晚宴”“家长论坛”等活动,为家长提供互动平台。为了加强和建立学生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我们为学生创造实习机会和条件,为学生安排就业,包括在校介绍国外大学的硕士、博士课程和国内外的就业展览,并请中外企业到校作介绍和选录学生等。

与其他内地大学不同,“联合国际学院”大多数的课程用英语来教授。其原因是因为我们采用香港的大学教育模式。但同时,我们仍强调学生必须读一些用中文教授的课程(包括中国语文、中国文化、国情教育)。用英语来教学是希望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知识,拓宽国际视野。用英语来教学,可以吸引更多的外国交换生来我校就读,增加我们的学生与国外学生的交流和互动。这也方便了我校的学生到外国去深造,因为入读国外大学的硕士和博士课程,对英语的要求很高,而我们的学生在这方面有一定的竞争力;另外,现今在中国的跨国企业都需要有优良的英语水平的员工,而我们的学生由于有英语的优势,因此被跨国公司录用的几率很大。

任何教育模式当然都不可能永远固化在一个地方或停滞不前,而是必须与时俱进,不断作出改良。改良或改革的要求有些可能来自学校本身,或者来自外来的“压力”。姑且勿论要求或压力来自何方,重要的是我们都会采取思想开放的态度来面对。好的做法或理念我们会坚持,错误或不切实际的做法,我们会改良或放弃。在推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我们会不断地创新,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中国教育的多元化,作出更多的贡献。

UIC的博雅教育质量保证机制

一、UIC作为博雅大学的愿景与使命

作为首家内地与香港高等教育界合办的大学,UIC的定位是“成为一所为中国和世界服务的新型博雅大学”。UIC的创建不仅获得了国家教育部特批认证,亦得到当地政府的全力支持。

UIC的愿景是创新国际教育,为中国和世界谋福祉;并以发展博雅教育理念为使命,旨在通过博雅教育,促进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

创建内地博雅教育的新模式,培育具备国际视野的“精英”人才。(1)以创新且灵活的方法,整合国内、国际教育资源;(2)倡导并推行深具国际特色,又具本土文化的“全人教育”;(3)透过吸纳古典中华及西方文化资源,倡导博雅教育;(4)发展一个创新的包括“师、生、家、国”在内的“四维教育”模式来推动全人教育。二、UIC总体课程结构

UIC自2005年建校便一直坚持实施四年制课程结构,目的乃是与内地教学体制相符。然而,这样的安排却与包括香港浸会大学(HKBU)在内,由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资助的八所香港大学所实行的三年制课程设置略有不同。随着香港从2013年开始推行“334学制”教育改革计划,UIC亦借此精炼了课程设计,进一步完善课程结构,俾能同时配合香港浸会大学新四年制课程设置。UIC最新的课程设置架构如表1所示。表1 新课程设置架构

课程改革伊始,UIC即对通识教育中心以及三个学部(注:(a)工商管理学部:会计学专业;应用经济专业;文化创意与管理专业;财务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市场营销管理专业。(b)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应用翻译;影视学;现当代英语语言文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国际新闻;公共关系与广告;社会工作与社会行政;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c)理工科技学部:应用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金融数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统计学。)开设的二十个专业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审核,以确保所有课程都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和完善。

UIC新课程结构框架如下:

专业课程:新课程设置中,所有学生必须完成本专业规定的60学分的专业课程。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GEC):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目标在于让学生具备可转用技能、引导转变态度以及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实现个人价值观。

通识教育分类选修课程(GED):通识教育分类选修课包罗万象,能够帮助学生获取并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开阔视界。

全人教育体验学习课程(WPEX):全人教育是UIC教学理念的核心所在,既是我校的宗旨,也是我们预期毕业生所具备的素质。

自由选修课程:结合各专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自由选修课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能让学生丰富其学习体验。三、UIC的独特性

UIC志在成为中国内地博雅教育先锋,现已在通识教育、全人教育体验学习课程和自由选修课程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一)通识教育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工作组曾评论“通识教育是博雅教育的独特组成”,并定义其为“博雅教育的代言人”。(注:参见哈佛大学2007年《通识教育工作组报告》前言。)通识教育的独特性在于帮助学生从个人、社会和历史的角度,对世界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从而更好地融入这个瞬息万变的全球化世界,并为之发展作出贡献。

在通识教育课程的辅助下,学生能够更全面地发展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而不仅仅局限于熟知自身专业知识。毕业生应具备以下素质:(1)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2)独立、探索及开放的终身学习精神,良好的中英文表达能力,甚至是第三语言能力;(3)多文化视野和历史视角的责任公民意识,有道德、有修养;(4)高效工作和日常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数学思维和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5)服务意识和领袖意识,团队精神,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

根据新的课程设置架构,通识教育包括的内容如表2所示。表2 通识教育课程结构(二)全人教育体验学习课程

UIC全人教育旨在为学生营造一个多样化个人发展的学习氛围,使其将批判性思维、知识、技能、人生观及价值观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更好地实现他们的人生目标。全人教育的重点是“体验式学习”和“实践学习”,学生在亲身体验和实践中反思和升华。与通识教育的系统性学习体验相比较,全人教育体验学习课程将学生带出教室,走进社区,走向世界。

全人教育体验学习课程包括七个模块,每个学生必须完成其中四个:(1)体验拓展——培养学生的自我动力、团队合作精神、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方式。通过户外活动中的讨论与交流,鼓励学生分享彼此的体验、理解和感受,从而建立团队协作精神。(2)情绪智能——旨在提高个体对自我情感的认识、对他人情绪的理解,以及在团队中的责任心与协作能力。该项目能帮助学生提高情绪管理能力,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3)体育文化——帮助学生通过技能习得和文化浸润来加强体育锻炼并促进身心协调发展,培养学生公平竞争、互相尊重、团结友爱的体育精神,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战略性思维以及团队合作精神。(4)艺术体验——在一个互动的环境中,通过与艺术家近距离接触及与其他同学的团队合作,为学生提供“动手”和体验式学习的机会,学生学习成果将于学年末在校内展出。(5)义工服务——通过向学生传授必要的社会和志愿服务知识、技能及价值观,培养学生成为积极、有责任心的公民。通过走进社会、亲身参与珠海及周边地区社区服务,开阔学生视野,鼓励学生投身义工服务行列。(6)环境意识——帮助学生理解全球环境问题,提高环境意识并在参与环保教育与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现应用终生、服务社会的目标。(7)逆境管理——提高学生在未知环境或逆境中的应对技巧和求存意识,通过野外生存训练计划,使学生身处不同的环境和挑战中,强化其在压力环境中的生存能力。(三)自由选修课程

在UIC,学生能够通过24学分的自由选修课程来丰富自己的学习体验,可根据自身兴趣修读更多非本专业科目,或拓展本专业的相关知识:(1)海外交换——多个国家的海外项目为学生提供了跨文化交流和体验的机会与平台;(2)选读副修——为除本专业外,想要深层次学习其他领域知识的学生,提供并鼓励他们选修副修科目;(3)大三、大四特设英语课程——在英语语言中心主任的建议和各院长的支持下,学生须完成额外的英文课,提高英语水平;(4)本专业/学部开设课程——学生能修读其他与本专业或学部相关的课程,加深其对专业知识的理解;(5)其他学部开设课程——与系统的副修课程不同,此类课程能够扩大学生学习体验的领域;(6)通识教育课程:商务与通信;外语与文化;人文学科,如音乐与艺术;社会科学;科学与技术;跨学科研究——为学生提供一系列范围广阔的通识教育课程,促进全面发展,培养其终身学习的习惯。四、UIC通过质量保证机制,坚持严谨教学的核心价值

以健全的质量保证机制来管理教学,确保了UIC高质量的学术成就。新专业设立与发展,以及现有专业监管、审查和修订等详情参见“质量保证程序和安排”。

UIC总体教学质量保证机制基于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一是所有专业提案必须经香港浸会大学认可/认证。

二是通过审核的专业必须遵从香港浸会大学“质量保证程序和安排”的要求。

三是以UIC质量保证委员会(QAC)设立的质量管理机制,去评核和审查监管专业的发展,并直接向UIC教务议会和香港浸会大学报告。

四是香港浸会大学定期对UIC进行院校审核,以确保其学术和行政的有效运作。

除了上述基本原则外,其他内外机制也会协助质量保证程序的完善。(一)内部机制——教学质量评估(Teaching and Learning Evaluation)

每学期末,学术与行政质量保证办公室会安排全校性的教学质量评估(TLE),以审核我校综合教学质量,同时亦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效和反馈,评判教学成果是否达到预期学习目标。

教师可查看其所授课程的评估结果,在有需要时对学生的反馈做出回应。课程主任和院长亦会对本专业或本学院所有课程的评估结果进行审阅,与教师共同讨论相关问题以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质量评估年度报告将详细分析学生反馈,其后将会呈递予UIC及HKBU教务会审阅。同时,该评估结果及教师的回应将作为教职工绩效评估参考指标之一。例如,工商管理学部将此评估结果作为教师绩效评估的考虑因素。针对评估结果,教师可视情况采取同行评审、咨询等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自身发展。在年度员工表现评估、合同续签和升职时,该教学评估结果亦会作为院系人事决定的其中一项重要参考标准。

为进一步改善教学质量,各个学部或教学单位可组织“期中教学评估”,以帮助教师适时调整教学计划,促使学生的学习成效达到预期目标。外部机制——校外评审官制度(External Examiners System)和顾问委员会(Advisory Committees)

UIC质量保证机制健全,在专业设置、课程设计和学术监管等重要事项上不仅有完善的内部框架,亦引入有效的外部机制。例如,就业单位及毕业生的反馈可帮助改善专业和课程的设置,从而确保我校的专业及课程符合市场需求和国际趋势。新专业设置和主要专业修改须经香港浸会大学认证,以保证UIC所设专业与香港学位标准的相符性。

为确保UIC学生所获学位和质量与香港浸会大学一致,我校自2007—2008学年便设立了校外评审官制度。香港浸会大学会定期为下述UIC教学单位任命校外评审官:中国语言文化中心,英语语言中心,外国语言文化中心,通识教育中心,全人教育中心以及已运作达三年的专业。鉴于UIC在保证学术质量方面取得持续有效的成果,校外评审官制度自2010—2011学年起已改为“审核模式”,即仅对专业评估作出总体反馈。这一举措也是UIC学术质量保证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此外,三个学部分别建立了学部顾问委员会,成员主要来自相关专业领域。该委员会的设立不仅表现了我校对外部质量保证机制重要性的认可,同时也有利于外部机制对学部发展和策略性规划做出建议。五、总结:如何以严格的质量保证机制来巩固UIC的独特性

作为一所博雅大学,UIC除强调传统专业训练的重要性,更致力于透过通识教育和全人教育培育学生广博全面的技能,使其在未来未知的环境中得以发挥所长。

UIC对课堂内的教学活动有着全面而有效的评估计划以保证其质量。然而,全人教育是一种非课堂式的实践型学习经验。如何确保全人教育的理念不会流于毫无意义的泛泛之谈?UIC的各项质量保证机制正在这个关口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例如,全人教育体验课程于2011—2012学年首次采用标准参照模式(Criteria—Referenced Assessment)以评核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亦在UIC其他教学单位中开创了先河。为确保学生在新评核系统下的学习成效,学校开设了多个工作坊,修正了所有教学大纲,并根据“质量保证程序和教学附属协议”设置了一系列评估准则。全人教育体验学习课程的校外评审官对以上种种安排予以正面肯定的评论。例如,在2014年全人教育体验课程检讨报告中,校外评审官肯定了“情绪智能模块”,赞扬其“相关文件十分清晰,分别为课程的4个评估课业设置了良好的评估准则……从学生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非常享受学习过程,并达到了课程预期目标”。

概而论之,学生为一校之本,UIC通过严格的质量保证机制以确保学生达至学习目标,才能保证其作为中国内地博雅大学的独特性。

为21世纪培养人才——UIC的课程体系

尊敬的来宾,各位同事,同学,女士们,先生们:

早上好!一、香港浸会大学新四年制课程

我相信在座的很多朋友都知道香港的学士学位课程将在2012年从三年制改为四年制。新的课程设置旨在培养有世界视野的下一代公民。新增的一年将主要为全体学生奠定扎实的博雅教育基础。在UIC,我们的学位证由香港浸会大学(HKBU)授予,为配合此次新改动,UIC亦在最近重新探讨本科课程设置,我将与各位分享我们提案中的变动,为学生提供更好、更全面的教育,帮助学生成长为“全人”。

尽管有文化差异,环境不同,目标也不相同,但全世界的大学的意见是一致的,21世纪,我们的毕业生必须成为“全人”,作为世界的公民为社会服务。因此,大部分大学欣然接受全人教育(WPE)。在香港浸会大学,将全人教育作为教育焦点从建校之初至今已有超过50年的历史。近来,香港浸会大学把全人教育总结为7个特质,期望全体毕业生在完成学业时达到。将原来的学制增加了一年,不是简单地在学生的专业领域增加内容,香港浸会大学决定学生应该修习自身专业以外的课程,从而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用不同的方式思考世界。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香港浸会大学把副学课程变为全面的通识教育课程,占38学分。此外,学生有机会额外选修30学分的自由选修课,给他们提供机会完成感兴趣的副修,或去国外学习一年。这次改动很好地平衡了课程设置,提供了有广度和深度的学习,同时给予学生很大的个人选择空间。另外,“效果为本”教学法的概念在课程中与教学活动和评估相糅合,与预设学习效果建设性地相一致,目的是保证学生在获得香港浸会大学荣誉学位时达到7个毕业生特质。这7个特质是:(1)掌握学术专业当前最新学问,并有深厚认识,亦有广阔的文化知识和通识基础;(2)具备批判思考能力以及创意思维;(3)以开放接纳、独立探求知识的精神,贯彻终身学习的精神;(4)精通“两文三语”,能清晰表达有条理的想法;(5)拥有资讯科技、数字处理和解难能力,在生活及工作中发挥所长;(6)成为具备国际视野、品行高尚、有责任感的社会公民;(7)在团队中具备服务意识、领导能力以及协作精神,实践健康生活模式。

特别强调的是,香港浸会大学新的四年制课程有两个主要特点:

第一,与现在的副学课程不同的是,将来的通识教育课程不应是特定学科的入门课。因此,通识教育课程不计入专业课,并且专业课不能作为通识课程出现第二次。新的通识教育课程强调跨学科学习,尤其是学科共有技能,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成为“全人”。通过在通识课程中融合教学法和主动学习技巧,学生会学习如何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他们将培养成为有责任感和国际视野的21世纪社会公民,会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了解各自的文化和传统,同时尊重他人的文化和传统,将跨学科实用性运用在服务社会中。通识课程也为学生提供机会结识许多有不同兴趣的同学,与室友以及同专业同学以外的学生成为朋友。

第二,为更好地培养学生进入严格、不断变化的职场和在选定职业中提升自我,新课程设置中的额外30个学分用于“自由选修课”,向学生提供机会学习他们真正感兴趣的课程。学生可以选择深化专业知识或通过副修专业或双学位专业扩展其他领域知识。当今社会需要自主自励的学习型领袖,具有团队精神,实践所学的知识,通过鼓励进步,而不是“流水线下的产品”。香港浸会大学毕业生的第一个特质是“成为具国际视野、品行高尚、有责任感的社会公民”。要实现这一点,他们必须运用资讯科技、数字处理能力,同时拥有批判地、有创意地解决问题的其他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必须有决心和同理心,尽其所能改善社会。香港浸会大学认为,新的四年制课程将收获预期的效益,助学生成为终身学习的“全人”。二、UIC的新课程大纲

为响应香港浸会大学的课程改革,UIC今年夏季重新审视了课程设置,得出的拟定课程设置基本与以上教学理念一致。然而,作为中国内地高等教育体系的一部分,UIC做了一些必要调整。以下是浸会大学新四年制课程与待浸会大学批准的UIC拟定课程设置的对比:课程设置对比

第一,UIC学生的自由选修课学分为24学分而非30学分。作为一所年轻的大学,我们认为设置双学位太有野心了(会有30个专业课学分重复)。专业课的学分减少到60学分后,为响应提供一些与专业相关科目的专业课程要求,每个专业可能会提供包含在24个自由选修课学分下的2门选修课。学生可以运用余下的18个自由选修课学分副修一个专业(需18学分),修读更多通识教育课或赴国外学习一学期。教师资源允许下,学部和其他教学部门可以提供至多14个副修专业,供学生选择。

第二,由于UIC学生在高中阶段一直用中文授课,UIC接受英语语言中心(ELC)的建议,学生应修读12个学分的英语课程,也就是两年的英语课。第二年结束时,如有学生没有达到学习指标测试,则后两年要修读更多的英语课程。目前,所有学生需要完成18个学分的英语课程。减少英语课学分将有利于ELC重点关注英语能力较弱的学生,同时允许英语能力优秀的学生修读其他兴趣课程。

第三,为满足国家教育课程要求,UIC学生将修读由中国语言文化中心(CLC)授课的9个学分的中文和文化课程。CLC将提供包含这9个学分的中国历史和文化课程。而西方历史和文化课程,在香港浸会大学新课程设置中是一门通识教育必修课(GEC),在UIC将由通识教育办公室(GEO)提供,作为通识教育选修课(GEE)。

第四,为产生共同的“一年级经验”,三个学部(工商管理学部、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和理工科技学部)将特别设立三门基础课程,包含在12个学分的通识教育选修课中,全体学生必须修读。所有一年级学生必须修读所处学部外的两门基础课程。通识教育办公室将提供余下的6个学分的通识选修课程,这些课程均有别于专业课程,涉及领域包括哲学、地理、历史、社会学和艺术(音乐、美学等)。

第五,UIC学生要求修读4个学分的全人教育体验学习课程。为了向全人教育的目标努力,全人教育中心提供8门1学分的课程(大学之道、体验拓展、体育文化、艺术体验、义工服务、环境意识、情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