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雅?名人館—詩聖?杜甫(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3 18:13:26

点击下载

作者:麥曉帆

出版社:新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新雅?名人館—詩聖?杜甫

新雅?名人館—詩聖?杜甫试读:

前言

杜甫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詩人之一,被人們冠以“詩聖”的美名。

杜甫於712年生於河南鞏縣,字子美,他自幼好學,七歲便能作詩,十九歲開始漫遊吳、越、齊、趙一帶,以廣交朋友,增長見識。三十五歲時,他滿懷報國熱忱到長安赴考,求取功名,不料因奸臣李林甫從中作梗,考試失敗。後來,杜甫受任為左拾遺,又因直言上諫而被貶華州,任司功參軍。自此,他再也看不到自己政治上的前途,不久就棄官西行,定居在四川成都,開闢了杜甫草堂。這所簡陋的草堂已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塊聖地。晚年的杜甫生活更是困苦,他於770年在一條小船上去世。

杜甫在世的五十九年中,經歷了唐朝由盛到衰的時期,也經歷了著名的“安史之亂”。急劇動蕩的社會變遷,自身仕途坎坷的不幸經歷,都使杜甫對日趨黑暗的時政不滿。為此,他發出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怒喊,也發出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祈願。

杜甫的一生是一個不能避免的悲劇,他渴望施展抱負、報効國家的理想,與現實發生了巨大的碰撞,注定了他失意受挫,蹉跎終生的悲劇命運。不過,也正是這種性格悲劇和歷史悲劇的交織鑄造了杜甫的詩魂,奠定了他在中國文學史上“詩中聖哲”的崇高地位。

杜甫的一生創作豐富,可惜在歷史的風雨中遺失不少,流傳至今的尚有一千四百五十多首。杜甫詩歌具備一種嚴肅的批判精神和寫實精神,體現了他強烈的憂國憂民的情懷,它們大膽而尖銳地揭露了朝廷的腐朽,廣泛而真實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難和社會矛盾,相當深刻地顯示了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進程,因而被稱為“詩史”。

如今,杜詩的影響已超出了國界,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在亞洲、歐洲許多國家廣泛流傳。1962年,世界和平理事會將杜甫定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及其偉大的詩篇,不僅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也是全世界共有的精神財富!

一 少年得志

河南鞏縣城東二里的瑤灣村山明水秀,村前是一片草木蔥蘢的開闊平原,村後是一座高聳入雲的挺拔山峯。那山十分奇特,三座山峯拔地而起,形成一個“山”字形的筆架,被附近一帶的人稱為“筆架山”。在歷史上,這裏曾經出過不少有名的文人墨客,當時光來到了唐睿宗太極元年(712年),又有一位將在中國數千年文明史上留下濃重一筆的人物,降生在這個不尋常的村莊。

這一年的除夕之夜,瑤灣村的家家戶戶,都在按照當地的習慣圍爐守歲。天快亮的時分,筆架山左峯下的杜家忽然傳出了陣陣響亮的嬰兒啼哭聲。杜家是書香世家,剛年過三十的主人杜閒曾做過奉天縣令,現在任職兗州司馬。夫人崔氏生下了個眉清目秀的男孩,杜閒十分高興,見兒子活潑可愛,想到古代男子常以“甫”字作為美稱,便給他取名為杜甫。以後待到杜甫成人,又取了個字,叫子美。知識門

縣令:

古代官名,縣級行政長官,相當於現代的縣長。

司馬:

古代官名。唐朝時是軍中高級將領的稱謂,地位在將軍之下。

杜甫小時候面容清瘦,體弱多病,但那雙大大的眼睛卻閃爍着動人的神采。不幸的是,杜甫的母親過早去世,父親又長年在外任職,幼年的他不得不寄養在洛陽的二姑母家中。

姑父在朝中做官,姑父和姑母對小杜甫很好,把他看作是自己的親生兒子。姑母自幼學得些詩文,閒暇時便口授一些古詩、歌謠,讓杜甫和她的兒子一起跟着唸。四歲的小杜甫記憶力強,唸幾遍就能夠背誦。他覺得這些詩歌誦讀起來琅琅上口,就像音樂一般的好聽,因此越讀越有興趣。

姑母發現,小杜甫資質聰慧,領悟力強,比同齡孩子早熟些,於是更有意識地教他識字、讀書,給他講解《夸父追日》、《嫦娥奔月》、《愚公移山》一類的故事和傳說。

一天,姑母教小杜甫唸《長歌行》,當教到“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時,她對小杜甫說:“人的一生不過幾十年而已,時光就像江河裏的水流一樣一天一天地流走,再也不會回來了。你們如果每天只知道貪玩,不努力去學習,將來老了,沒有學識,沒有成就,到時就只有後悔和悲傷。”小杜甫聽了,連連點頭,銘記在心。

小杜甫聽完《愚公移山》的故事後,問姑母說:“愚公真的能感動天神,把那麼大的山搬走嗎?”

姑母說:“怎麼不能呢?古語說,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嘛。”“什麼叫有心人呢?”小杜甫問。“有心人就是有志氣的人,有志氣的人只要認定了一件事情對大家有好處,就會堅持到底去完成,即使是遇到再大的困難都不會放棄。不達目的,決不罷休。”

小杜甫說:“我也要做一個有心人。”

姑父的書房是小杜甫最喜歡去的地方,那幾個又高又大的書櫃裏面裝滿了層層疊疊的書,書中的文字他大多都看不懂,他就看書中的圖畫。那些生動的花鳥蟲魚,每次都令他看得如癡如醉,給他帶來了很多的歡樂。

有一天,小杜甫看見一本書中畫着一隻大鳥,氣勢非凡,是他從未見過的,便拿着書去問姑母。姑母說:“這是古代傳說中的鳥中之王,叫做鳳凰。鳳凰不是凡鳥,牠天性高潔,好比人中的聖賢。傳說鳳凰出現,人間就會出現太平盛世。”小杜甫聽了,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

每逢家裏來了客人,與姑父一起談詩論文時,小杜甫都愛站在一旁細聽。儘管有不少話題他聽不明白,但有時倘若聽懂了一點,便很高興。到七歲那年,小杜甫已經能夠背誦不少古詩,甚至開始纏着姑母姑父教他作詩,姑母姑父便陸續給他講一些關於詩歌的簡單知識。

一天,小杜甫興沖沖地對姑母姑父說:“我背誦一首詩歌給你們聽,好嗎?”接着就一本正經地背着雙手,拖長聲調,一字一句地吟誦起來。“呵?這是詠鳳凰的詩呢!”姑母聽後,說,“這首詩我還沒讀過,是誰作的?聽起來,這位詩人倒是志氣不小呢!”

姑父說:“唔,這首詩雖然還不夠老練,但才思出眾,倒有些新意。你是從哪裏學來的?”

小杜甫天真地笑了,說:“是我學着作的。”“什麼?你作的?!”姑父和姑母都大吃一驚,他們萬萬沒有想到,年僅七歲的孩子,竟然能寫出這樣好的詩來。

姑父疼愛地撫着小杜甫的頭,笑着說:“好啊,這麼小的年紀,就能寫出這樣的詩來,有出息!”他轉頭對姑母說,“不簡單啊,看來你們杜氏家門,後繼有人了!”

接着,姑父對小杜甫說:“也該給你講講你們杜家的身世源流了。你知道嗎,你們杜家的祖上,可是很有名望的呀!你要從小修身立志,奮發有為,將來長大成人,才能報効朝廷,大振家邦!”

原來,杜甫的十三世遠祖杜預,是西晉有名的大臣,曾任鎮南大將軍,戰功顯赫,為西晉的統一立過汗馬功勞,之後在江南興修水利發展生產,頗有政績。他博學多才,人稱“杜武庫”,政治、經濟、軍事、曆法、算術、工程等方面都有研究,並鑽研各種經書,造詣很深。

杜家祖籍在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市東南),杜預的子孫世代做官,杜甫的曾祖父杜依曾任鞏縣縣令,祖父杜審言在武則天當政時任修文館學士,是唐代開國的著名詩人。說到這裏,姑父對小杜甫說:“杜氏家族到了如今,已經不如遠祖那麼興盛了。甫兒呀,繼承先輩遺志,光大門庭的希望,全都寄託在你的身上了,你明白嗎?”知識門

武則天:

唐高宗皇后。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建立國號為周。公元690-705年在位。

那天,姑父姑母給小杜甫講了很多很多,那番語重深長的話語,深深地銘刻在小杜甫的心中。七歲的他已經暗下決心,要像鳳凰那樣立志高潔、展翅奮飛,要像先輩那樣勤學上進、建功立業。

姑母是一個樂於助人、沒有私心的女子。

有一次,杜甫與姑母的孩子同時染上了嚴重的流行病,焦心苦慮的姑母雖然擔心自己的兒子,但總是先照顧沒有母親的姪兒,最後姪兒的病漸漸有了好轉,恢復了健康,而她自己的兒子卻沒有救活。

年幼的杜甫當時對此並沒有記憶,但當他長大後從別人的口中得知此事,大為感動。他深念姑母的養育之恩,經常去照料她,直到她去世。杜甫畢生對人間充滿了一種深廣的同情心,這與他早年失去母親而又遇到富有愛心的姑母有很大的關係。

杜甫熱愛詩歌創作並在創作上取得巨大的成就,與他的祖父杜審言的影響分不開。杜審言是唐高宗朝代進士,有很高的文學修養,曾任過不少官職,雖然在政治上沒有什麼作為,但他的才華在當時享有盛名,寫過不少好詩,為當時詩歌形式的確立作過貢獻。杜甫對這位以詩著名的祖父甚為推崇,在詩藝上,他與祖父一脈相承,不僅在句法、章法上有摹仿的痕跡,而且在意境的構思和意象的塑造上也接受了祖父的影響,更發揚光大了他注重五言律詩創作的傳統,用聯章律詩和五言排律的形式創作出了許多優秀的詩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從七歲那年寫鳳凰詩開始,杜甫就從來沒有中斷過詩歌的創作,並且越寫越勤奮,越寫越好,到了三十九歲時,他的詩作就有一千多篇。

杜甫十四五歲時,已經成長為活潑健壯的少年,但勤奮好學又使他少年老成,與當時其他少年相比,他已是學業初成,文采出眾,從同輩少年中脫穎而出。姑父也在為他盡早考慮前程,想辦法讓他更多地接觸當時的王公巨卿、文士名流,努力為他今後的功名前途鋪平道路。

杜甫當時年紀雖小,但他的詩文已在文化氛圍很濃的洛陽顯露頭角了。他體味到讀書的無窮樂趣,認為讀書是一種精神享受,他不明白為什麼有些古人讀書要“頭懸樑、錐刺股”,當作是苦差事,倒是孔夫子說得對:“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每當文人學士來訪,姑父都讓杜甫一道到堂前接待,在談詩論文時也讓他在一旁細聽,有時還叫杜甫拿出新寫的詩作呈送客人請求指點。

一天,姑父把杜甫叫到大堂,“甫兒,快來見過崔大人和魏大人。”

杜甫趕緊拜見二位大人,原來堂上坐的是鄭州太守崔尚、豫州太守魏啟心,他們都是當時文壇鼎鼎大名的人物,此時在洛陽閒居。姑父叫杜甫拿來自己新寫的詩賦向他們請教,杜甫雖然自視清高,但是在前輩面前還是非常虛心,他認真等待兩位的評點。沒想到他們讀了杜甫的詩作之後,一個點點頭,欣慰地說:“詩壇新秀,真是不可小看啊!”另一位,更是不住讚歎,誇獎杜甫說:“你的賦已經可以同漢代大賦家揚雄、班固相比了!繼續努力,以後一定大有出息!”

前輩們的賞識極大地增強了少年杜甫進取的精神和強烈的自信心。在前輩的援引下,他時常出入精通音律的歧王李範(唐玄宗的弟弟)和玄宗寵臣崔滌的邸宅,受益不淺。經常聽聽長輩們的隨意談論和指點,杜甫感到大受啟迪,每次總有新的收穫。

姑父還經常帶杜甫參加一些在王公達官府第舉行的宴聚,讓他見見世面。就這樣,生活向他拉開了另一面的帷幕。

在當時的宴飲中,往往會分韻吟詩,互相唱和,儘管杜甫只是在末座奉陪,席上賓客無論資歷、輩分都遠遠高過他,但每當輪到他時,他都毫不緊張,只需略加默想,思緒便滔滔湧出,一篇佳作一氣呵成,常使滿座吃驚,大家都料不到這個稚氣未脫的翩翩少年,竟如此談吐不凡。

就這樣,杜甫在姑父的扶持幫助下逐步跨入了洛陽文人學士的社交圈子,結識了不少顯貴、詩人、才子,其中有些是當時文壇中的老手及著述甚多的飽學之士。不幾年,洛陽的文人學士都知道有這麼一個大有希望的後起之秀。

想一想

1.如何看出杜甫自小便有詩歌創作的才華?

2.杜甫長大後誰對他的詩歌創作影響最大?為什麼?

二 嶄露頭角

杜甫逐漸在洛陽的達官貴人中小有名氣,也從中悟出了“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知道自己雖然才思如泉,但仍需要不斷地見識和學習,才能真正地出眾不凡。

在這些應酬唱和中,杜甫逐漸發現,盛行的一些詩作,雖然詞華聲麗,格律也十分圓熟,初聽還不錯,但細細品味,內容卻空泛,缺乏真切的新鮮感受。有一次在一個宴會上,杜甫一連聽了五位不同的客人吟誦的詩,竟發現其中幾首構思雷同,風格也沒有什麼差別。原來這幾位文士是宴飲中每請必到的常客,成天忙於應酬唱和,除了流連宴飲吟吟詩聽聽曲之外,不再幹別的,生活圈子很窄,思想空虛貧乏,長此以往,詩作自然就像缺乏土壤的花木,趨向枯萎了。

杜甫突然猛醒過來,從此對於這種應酬不再那麼熱心了,洛陽的燈紅酒綠,已經不再激發他的詩興。他意識到,不能再把寶貴的光陰消磨在這種浮淺生活之中,成為吟風弄月的庸人。杜甫渴望走出這種狹窄的生活圈子,投向廣闊的天地,打開眼界,呼吸新鮮空氣,增長新的見識。是啊,既然要做一隻展翅高飛、翱翔萬里的鳳凰,又怎能老是低伏於蓬蒿之下呢!

於是,一個新的想法開始在他的腦海裏醞釀了。

731年春,在洛陽的廣濟渠上,一艘帆船正向東南方向駛去。船頭上,站着一個身穿儒服、青鞋布襪的年輕人,他面容清秀,風姿瀟灑,眺望着遠方。他,就是十九歲的杜甫,正雄心勃勃地開始實現他醞釀了一年之久的計劃——遠遊。

唐代文人一向有漫遊四方、顯揚名聲的風氣。大詩人李白一生中的大部分時光都在遊歷中度過,孟浩然一生遊歷甚廣,足跡遍及湘楚、吳越、川蜀、中原等地,其他如王維、李頎、高適、岑參等莫不如此。杜甫早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宏願,他要了解大千世界,豐富見聞,剛好他的另一位姑父賀撝在常熟作主簿、叔父杜登在武康任縣尉,需要去拜訪,藉此可以飽覽吳越秀麗風光、歷史名勝,考察江南的風俗民情。知識門

主簿:

官名。漢代以後中央各機構及地方郡、縣官府都設有主簿,負責文書簿籍,掌管印鑑。隨着朝代的更替,其職責有所改變。

縣尉:

官名。始於秦,兩漢沿置,掌管一縣的軍事、治安。歷代所置略同。

唐人的漫遊之風其實有實際的目的。在唐代,文人只有一種可以選擇的職業,那就是進入仕途去做官。要進入仕途,如果沒有祖蔭授官,就只有靠參加科舉考試。為了能順利通過考試,應試者們往往在考試前利用各種方式擴大自己的名聲,方式之一就是進行漫遊。漫遊可以擴大交遊的範圍,顯示自己淡泊瀟灑的德行,又可以通過遊歷時的交遊活動把名聲傳播出去。如果是詩人,也會因此寫出視界較為廣遠的詩歌來,從而增加自己的知名度。名聲一旦傳開了,再去考試就比較容易考取了。

杜甫的吳越(今江蘇南部與浙江)漫遊同樣是懷着這樣的目的。振興家邦,為國効力,這些只有考取了功名才可以實現。杜甫從洛陽出發,乘船沿運河,渡長江。一路上,浩蕩江流氣勢磅礡,白浪滔滔一瀉千里,杜甫只覺視野格外開闊,心胸十分舒展,不禁歎道:“寫詩作文,也當像這浩蕩長江,波瀾壯闊,氣象萬千!”

他先到了江寧(今南京),江寧又稱金陵,是六朝古都。他與新結識的年輕士人許八、和尚旻上人一道,遊覽了城北玄武湖,憑弔了石頭城遺址,以及秦淮河畔的烏衣巷。這期間,他們或品茶下棋,或飲酒賦詩,有時訪問鄉親了解世情民俗,有時欣賞自然風光寄情山水,日子過得逍遙自在。

吳越的風光深深地吸引了年輕的詩人。杜甫來到蘇州這個有着旖旎風光又充滿各種傳說的地方,看着眼前碧綠的湖水在江南輕柔的微風中泛着漣漪,萋萋芳草和茂密樹叢掩映着的古老遺跡,還有那些讓人感慨萬分的斷壁殘垣,聽着潺潺的河水和悠悠的白雲講述那些遙遠的故事。這位從北方過來的年輕人不僅被這湖光山色迷住了,也被東吳各種傳說迷住了。他想像着那些往日的風流人物,自己彷彿也走進了遙遠的古代。這些有趣的故事使他興味盎然,更令他詩興大發,新的詩作不斷誕生。

杜甫一路上盡情遊覽,所到之處皆是秀麗景色,彷彿進入了仙境一般。即使是到了晚年,杜甫每每想起吳越的山山水水,依然情有獨鍾。此次吳越之遊,不但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豐富了對大自然的感受,還結識了不少朋友。在江南秀麗風光的懷抱中,他的審美情趣有了很大提高,為詩歌創作積累了新鮮素材,打下了良好基礎。

山明水秀的吳越令詩人流連忘返,轉眼間杜甫已經二十四歲,直到一場進士考試來臨,他才回到洛陽。此後他再也沒有重赴江南,但無論到什麼地方,他都常常回味吳越之行,思念那難忘的一切。

進士考試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次投考的兩三千人中,錄取的往往不及百分之一。當杜甫隨着成千的報考者走進陰森森的考場時,他倒是一點畏縮都沒有,相反是充滿了自信。幾年間他的詩文寫作長進很大,周圍的人對他評價都相當的高,寄以很大的期望,眾口一致的讚揚使杜甫自視甚高。在杜甫投考的那一年,進士只錄取二十七名,最後發榜下來,杜甫卻落第了。這給他帶來些許沮喪,但對於年少氣盛的他來說,並不算太大的打擊。不多時,人們又看到一個生氣勃勃、熱情豪爽的青年詩人。知識門

進士:

科舉時代稱經過殿試考取功名的人。

他在洛陽住了不到一年,便又背上行李,踏上了前往齊、趙的行程。

齊、趙相當於現今的山東東北部和河北南部、山西一帶。此時杜甫的父親在山東任司馬,杜甫在悠閒中無憂無慮地遊歷湖光山色,在這一帶的通都大邑、田園山林中一遊就是五年。

杜甫即便是在這樣無拘無束的遊歷中,對前途的渺茫仍不時縈繞在他的心頭:他渴望儘早走上仕途,像歷史上許多賢士那樣輔助帝王,治理國家,成就一番大事業,做一個青史留名的人物。

但眼下卻沒有絲毫能夠成就這番事業的眉目,考進士不中,父親又不是高官顯貴,周圍又沒有名公巨卿能夠竭力推薦自己,進入仕途的希望在哪裏呢?出路又在哪裏呢?一腔熱血何時才能報効國家呢?何時才有施展才華的機會呢?

一天,杜甫慕名到泰山遊玩。泰山高數百丈,方圓一百六十里,羣山連綿,林木繁茂,四十餘里山路盤曲環繞,直達絕頂。泰山在歷史上名聲很大,被推為五嶽之首,有“岱宗”之尊稱。

當他登上泰山時,極目遠望,只見山巒起伏,大地蒼茫,心中的迷茫傷感此時竟然醞釀成一種噴薄而出、激情昂揚的力量。他不禁從心底裏喊了出來:泰山啊,齊魯大地啊,你就是這樣青蒼一色伸向遠方!自然的造化竟是如此神奇,鬼斧神工創造出如此秀麗的江山!山鳥遠翔,引領着我的目光伸向遠方;當我登上人生的最高峯時,必將是千里江山盡收眼底,曾經是需要仰視的奇峯險山,此時都盡在我的腳下!

此刻,杜甫真正感到了當年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時那種宏大、壯闊、充滿着生命力量的境界。一股激情從胸中湧出,詩句便衝口而出: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他讚歎大自然的造化之功,真是神奇,對泰山如此鍾愛,把它塑造得如此美妙。接着,他又記下自己極目而望的情景和感受,山中雲霧層出,令人心胸激蕩。山勢高遠,幾乎要望裂眼眶才能看見歸林的鳥兒: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這時,他身在山麓,不禁神遊絕頂,顧視四周眾山,一切盡收眼底,俯仰天地,豪情壯志油然興起,於是他詠出了這樣的詩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這便是流傳百世、被後人譽為“氣骨崢嶸、體勢雄渾”的《望嶽》,它體現了杜甫精神力量的偉大、雄健和執着。

以《望嶽》等詩登上詩壇的杜甫年僅二十四歲,此時孟浩然四十八歲,王昌齡四十七歲,高適和王維均三十六歲,李白三十五歲,杜甫是這一批盛唐詩人中年紀最輕的。在早已蜚聲詩壇的前輩詩人的作品中,杜甫最早的這批詩也毫不遜色。他一進入詩壇便顯現出自己雄厚的實力,同時帶着一股強勁的衝力一下子走在了前列。

想一想

1.唐代的文人為什麼會有漫遊四方的風氣?

2.杜甫少年時代的理想是什麼?

三 杜李之誼

741年,杜甫從山東回到了河南洛陽,在偃師縣首陽山下建了幾個窰洞,作為他的住所。這就是他後來在詩中常提到的“堰師故廬”、“河南陸渾莊”。這一帶有他祖父杜審言的墓地,他的遠祖晉代名將杜預也埋葬在這裏。杜甫在他十年的漫遊中遊歷了不少秀麗和雄偉的山川,認識了江南和山東的文化,寫出了像《望嶽》那樣的好詩。從此之後詩句便不斷地從他的筆下湧出。但這十年的漫遊並沒有給他打開一條通向仕途的路,他並沒有遇到一個真正能夠幫助他去成就一番大事業的人物,而轉眼間他快三十歲了,到了成家立業的年齡。

不久,杜甫結婚了,夫人姓楊,是司農少卿楊怡的女兒。杜甫和他的夫人感情很好,從此相濡以沫,同甘共苦。

秋天,伊洛二水泛濫成災,洪水沖毀了許多房舍和農田,杜甫舉目四望,一片汪洋,田園多被淹沒,只有極少樹木還露出一些樹梢,而災民則流離失所,這令他很不安。他暗自發誓,如果有一天能在仕途上得志,一定會努力治水,使黎民百姓不再遭受水患,並且一定要革除朝廷積弊,讓百姓過上太平安樂的日子。

第二年,杜甫的姑母去世了。杜甫對姑母的死極為悲傷,專門為她寫了墓誌銘,真實地敍述了姑母的德行,並且把自己幼年時在姑母家裏生病、姑母犧牲自己的兒子救活自己生命的故事作為一個實例。

這段時期,杜甫往來於首陽山住所與洛陽之間,與上層社會接觸頻繁,並與朝廷顯貴秘書監李令問、駙馬鄭潛曜等常有交往,有不少機會參加顯貴們的宴飲遊樂。鄭氏別墅樓台亭閣的規模宏大,李監宅的陳設奢華,都令杜甫感觸極深,他想:“這種豪侈的生活,得耗費國家多少財力、物力和人力呵!一牀錦褥,要費織女多少工夫?一頓筵飲,要抵耕夫多少辛勞?”這些感觸越積越多,令他的內心十分苦惱,但是在與顯貴們應酬的歡聲笑語中,他又能向誰傾吐呢?知識門

墓誌銘:

墓誌指放在墓前刻有死者生平事跡的石刻。也指墓誌上的文字。有韻語結尾的銘文,叫墓誌銘。

秘書監:

官名。南北朝末期以後為秘書省之長官,掌圖書著作等事,明朝時廢除。

駙馬:

皇帝的女婿。

一個時代如果能產生一位偉大的詩人,那就很幸運了,而唐代在700年至770年這七十年裏,卻一下子產生了兩位巨星般的詩人,那就更為難得了。這一對光彩奪目的雙子星,一位是杜甫,另一位是李白。

744年4月的一天,杜甫心懷苦悶,去東都(洛陽)天津橋南的“洛陽酒家”,應友人的邀請參加一個宴會。入席後,他看見高坐首位的人頭戴角巾,身穿葛服,眉宇軒昂,神清氣朗,尤其是那一雙眼睛炯炯有神,風采非同一般。聽了主人介紹後,杜甫才知道,此人原來就是名聞天下的供奉翰林、大詩人李白!

李白也發現這位坐在末座、面容清癯、穿着樸素的年輕人,正不時投來敬慕的目光,於是向主人詢問,得知此人是杜甫,便起身端杯前去敬酒說:“原來你是子美老弟,我久仰你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啊,真是好詩句,今日相逢,請喝一杯!”知識門

翰林:

唐以後皇帝的侍從官。

杜甫對此真有點手足無措,沒想到神交已久的大詩人,對自己如此看重,連忙起身舉杯一飲而盡,並連連拱手道:“仁兄高才,下筆可驚風雨而泣鬼神,弟仰慕已久,今日拜識,三生有幸啊!”

兩顆千載一現的明星在廣闊的天宇中偶然相遇了。一個看不慣周圍搖尾乞憐、投機鑽營之徒,一個“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心境相似的兩位偉大詩人相見如故,雖然年齡相距較大,但很是投緣。

李白比杜甫大十一歲,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李白性格豪放,才氣勃發,把“兼濟天下”作為人生的目標。李白曾以他的詩名為朝廷所聞,被召入長安進入翰林,一時間其作《大鵬賦》人人競相傳閱,家家珍藏一本,洛陽為之紙貴。

相識的第二天,杜甫便去李白的寓所傾心暢談,他們彼此都是那麼的豪放灑脫,各抒懷抱,相見恨晚,不覺談到深夜。

杜甫早就聽說幾年前李白應召赴京,很受皇上器重,名震朝野,可前不久又聽說皇上賜給錦袍黃金,放他還山,不明白其中緣由,便趁此機會探問究竟。“老弟有所不知,”李白舉杯長歎道,“朝廷奸佞當道,嫉賢害能,哪裏是我輩久留之地?唉,不說也罷!”

原來,李白雖然曾受寵一時,但一方面他向來不善阿諛奉承說好話,一方面受到朝中嫉才的小人和霸道的權貴暗算,皇帝很快就對性格疏放、不留情面的他熱情驟減,僅兩年便“帝賜放還”,李白重新過起往日的漫遊生活。

李白將杯中的酒一飲而盡,朗聲吟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杜甫聯想到這兩年在洛陽接觸到的有關朝廷勾心鬥角的見聞,對李白的遭遇既羨慕又惋惜,心中掠過一絲絲的悲涼。

接連幾天,他都與李白在一起,議論時事,談詩說文。李白非常喜好喝酒,自稱“酒中仙”,杜甫也是喜愛飲酒之人,二人每談到興致處便飲酒作詩。酒酣耳熱之際,李白話多了起來,對杜甫說:“當今盛世,歌功頌德者多,忠勸直諫者少,豈容我輩得志?賢弟呀,不如浪跡山林,求仙訪道,落得個清閒自在!”“嗯,嗯。”杜甫不願正面回答。此時的杜甫雖然也風聞朝廷的種種腐敗,知道朝政大有缺失,但畢竟沒有多少切身的體會,依然對聖君賢臣寄予很大的希望,滿腔報國熱忱經常驅動着他躍躍欲試,他相信總有揚眉吐氣之時。他覺得自己的心境與李白不盡相同,不贊成李白關於避世的主張,但卻十分欣賞李白熱情豪邁的性格和奔放灑脫的浪漫氣質,在知人論世、切磋詩藝方面,更是不可多得的良朋佳友。

結伴作梁、宋(今河南開封、商丘一帶)之遊,也成為了兩人一個共同的計劃。於是在這一年的秋天,他們到了梁宋,巧遇正寄寓在此的詩人高適。高適比杜甫大九歲,在詩壇頗有盛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