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贼:中国历代王侯陵墓之劫(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3 23:36:54

点击下载

作者:岳玉明

出版社:河北美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盗墓贼:中国历代王侯陵墓之劫

盗墓贼:中国历代王侯陵墓之劫试读:

版权信息COPYRIGHT INFORMATION书名:盗墓贼:中国历代王侯陵墓之劫作者:岳玉明排版:Clementine出版社: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时间:1999-12-01ISBN:7531013207本书由天津中作华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章面对死亡的困惑

作为天地之间惟一具有自我意识,并创造文明与文化的人类,很早就开始了关于自身生死问题的思考。正是由于这些无休无止的思考,酝酿出了人死后生命还会以另一种形式继续存在、灵魂不死的信仰。人类学家的研究表明,全人类的祖先们几乎都具有朦胧的灵魂不死的观念,而要想知道这一观念产生的原因,只能从人类本性的需求与生存现实的矛盾中寻求答案。构成这个矛盾的主体就是对生的追求和对死亡的恐惧。

贪生怕死几乎是所有动物普遍具有的一种天性,从猪犬被屠宰时那凄厉的嚎叫与挣扎中,不难体会出其对死的畏惧和生的眷恋,即使是动物界较低等的小昆虫,也有逃避伤害、保全生命的本能。动物是否具备思考生死问题的能力不得而知,但情智、意识、思维等诸方面都明显高于动物,同时又具有哺乳动物之躯体的人类,其贪生怕死的动物性本能与发达的意识形态相联结,便产生了一种复杂的情感和愿望,这种复杂的情感首先表现在既具有超凡的理性和天才创造力,但又是血肉之躯的人,虽然具有认识万物、征服万物的智能,但却无法认识自身生死的玄奥密码,作为生命本身从诞生到死亡,几十年匆匆结束,留下了一串又一串遗憾。因此,从村夫野老到王公贵族,从多愁善感的文人墨客到深沉睿智的哲人智士,面对生从何来、死向何去这一难解的永恒命题,无不苦苦思索,唏嘘感叹。从屈原的《天问》,到“生命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以及“卧龙跃马终黄土”,“死去原知万事空”等诗句,无不表达了人类对生命终极关怀的探寻与反思后的无奈。就连孔老夫子这样积极入世的“至圣先师”,面对流逝不返的河水,也发出了“逝者如斯夫”的感叹。

当然,人类终归是具有理性、感情并能和自然相抗争的高等动物。因此,制造出一种肉体虽死但灵魂不灭的学说,便成为人类心灵和情感中不可缺少的慰藉和寄托,同时也是鼓励人类自身抵抗死亡的一种手段。

灵魂作为一种非物质的产物,是人类在幻想之中寓于人身又主宰人体的一种观念,这个观念的产生,大约起源于原始社会中期。正如恩格斯所言:“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便开始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可是正是这种“思维和感觉”,滋哺了“灵魂不死”的观念的产生和发展。这种观念通俗的解释是:人的肉体虽然离开了纷纭的世界,但是肉体内在的灵魂仍然活着,这个灵魂到另外一个世界中去了。这个不灭的永远活着的灵魂,还能回到人间降临祸福。因此,在这个观念的促使下,人们对死去的祖宗除了存有感情上的怀念之外,还期望他们能够在另一个世界过上美好的生活,并对本族本家的后世子孙有所保佑和庇护。于是,便逐渐形成了一套祭祀崇拜礼仪制度和埋葬制度。他们认为,人死了,只不过是一种迁居,即从一个社会进入另一个社会去生活,故而生者总是按照死者生前的生活方式来安葬。事死如事生,在冥冥阴间,死者也要居住,于是生者就模仿人间的房屋为死者建造了墓室;死者也要参加劳动,就随葬有工具;死者也要享受,就备足日用器皿、各种衣物及金银玉器等贵重物品;帝王贵族死后,往往要用活人殉葬,以使那些嫔妃爱妾、侍从卫士、奴婢杂役在阴间继续侍奉他们。“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当然,这套制度从萌芽、发展一直到顶峰,其间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这一点,不仅从历史文献中可以看出,从考古发掘的实例中也可得到物证。

据最新的考古资料显示,位于北京房山周口店母系氏族公社早期的山顶洞人埋葬处所,早在距今大约18000年前,就开始出现了具有原始宗教意识的灵魂观念,如果有人死去了,生者便将死者埋于自己居所的下洞,并在死者身上撒上赤铁矿的粉粒,同时随葬一些燧石、石器、石珠和穿孔的兽牙等物质。这些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以及装饰品的随葬,正是上洞生者实际生活的写照。除此之外,在陕西宝鸡北首岭、西安半坡村、华县元君庙、洛阳王湾等5000年前的母系氏族公社后期、仰韶文化时期的遗址中,考古学家曾发现丁大量公共墓地,这些墓地的布局与生时的村落布局极其相似。死者的头颅大都是朝一个方向排列,充分反映了氏族制度血缘关系的牢固性,并幻想死去的灵魂到另一个世界后仍然能过氏族的生活。像这种氏族公墓制度一直延续了很久,早期的文献如《周礼.墓官》上还记载着专门设置的管理公墓的机构和人员,大约从距今5咖年前开始,原始公社逐渐瓦解,私人占有制开始萌芽,以家族为重要单位的丛葬制产生了,这一变化在陕西华阴横阵村龙山文化遗址以及山东泰安大汶口文化遗址的多处墓葬中均有明显的反映。

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对于墓葬越来越重视,灵魂不灭的观念也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越来越强烈。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人类的活动经常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迁徙。在这诸多情况的限制下,人们还没有把墓葬作为永远祭祀的打算,所以当死者被埋葬之后,地面上没有留下什么特殊的标志。正如《礼记.檀弓》所言:“古也,墓而不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凡墓而不坟,不封不树者,谓之墓。”说明早期的墓葬是既无封土的坟头,也无树木或标志的。这一点已被考古发掘所证实。

大约从周代起,在墓上开始出现封土。《礼记》中有一段孔子寻找父母之墓的故事,为后人研究墓葬的变革提供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信息。这个故事说,当孔子三岁的时候,父亲叔梁纥就死了。当孔子长大成人后,想祭祀一下他的父亲,却找不到墓葬的处所。后来经过许多老人的回忆,经过很长时间才找到。孔子是个重“礼”之人,他认为子孙祭祀祖宗是必要的礼节,为了便于以后经常前来祭祀而不致迷失方位,他想了一个办法,即在父亲的墓葬处所上培土垒坟,作为下次寻找的标志。关于在墓葬处所培土垒坟的做法,可能在孔子之前就有人做过尝试,但后人大多还是以这个故事发生的年代作为封土的起源。从文献记载看,春秋战国以后,坟头的封土逐渐高大起来,大者形状好似山丘,因此有人把这类的墓葬处所称之为邱。如当时赵武灵王、燕昭王的墓葬处所,分别称为赵邱、昭邱等等。后来,便出现了帝王将相等封建贵族的陵。

随着奴隶社会制度的形成和生产力的发展,一些产品被少数人所占有,逐渐形成贫富之间的大裂变。由于灵魂不灭的观念的膨胀,人们不惜倾毕生之财富用于殉葬,以追求在另一个世界上生活的舒适与安逸。由此便产生了厚葬之风,这种厚葬之风的形成,使人间几乎所有的精美器物都被埋人地下和死者相伴。而厚葬之风的愈演愈烈又产生了一种丑恶的社会现象——盗墓。那山环水绕灵境天开的巍巍帝王之陵,那帝王之陵中闪烁不断的磷火蓝光,以及无以数计被盗的陵墓珍宝,再度唤起人们的万千记忆……

种种有关盗墓的故事,从此演绎。第一章悲剧的诞生

神秘的传说,不安的魂灵。一部人类厚葬史,悲剧由此上演。令人惊叹的地下珍宝库,引发席卷入荒的盗墓风。

在以土葬为主流的古代中国,坟墓便是人生的最终归宿。所以古人云:入土为安!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无论其生前是享受着荣华富贵,还是过着屋无片瓦、地无三分的贫苦生活,喧闹都是一生的主题。正是基于在世时的浮华,追求地下世界的宁静,使得在天之灵得以安息,自然就成为人们对于“身后事”的美好心愿。但事实上,这一心愿并不总能如愿。“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者,是无不掘之墓也。”

而要了解此中的缘由,还得从古代的丧葬制度谈起。一 追溯人类丧葬史

在远古时代,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还没有安葬死者的习惯。原始的人们对于同伴死亡的处理,要么是在快饿死之时,不得已将其吃掉,这可称之为“腹葬”;要么将尸体随便丢弃于野外,这可称之为“野葬”。正如《孟子.滕文公上》说的那样:“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矣,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实际上“腹葬”和“野葬”都算不上丧葬。

其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的安定,出现了埋葬死者的现象,但当时墓而不坟,且无任何标记,“古之葬者,厚之以薪,葬之于野,不封不树。”

真正意义上的墓葬制度的出现是灵魂不死观念产生之后的事情。这一观念的产生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于死亡的态度。这种观念认为,人死了,只是迁居,要过另一种新的生活,因而,要按照死者生前的生活方式来安葬,所谓“事死如事生”。正如古人所说,“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正是在这一观念支配下,经历漫长的岁月,才逐渐形成了一套隆重而复杂的丧葬制度。

中国奴隶社会的代表——商,是历史上第一个厚葬高峰。这个时期统治者的墓葬十分奢侈,并有大量的奴隶殉葬。安阳的商王陵墓,墓室面积约330平方米,加上墓道面积共达1800平方米;高级贵族的墓,墓室面积加墓道面积共300多平方米,其形式有“亚字形墓”,即墓室南北各留一条墓道,有“甲字形墓”,即南面留一条墓道。中等贵族的墓,无墓道,面积约20平方米;一般小贵族的墓,面积不足10平方米;平民墓室面积仅2~4平方米。统治者的墓葬,随葬有大量青铜器、玉器,并殉葬大量的人、畜。当时流行在墓坑中部挖一“腰坑”,以殉葬人、畜和随葬器物;在墓上建房屋,以供祭祀,称为“享堂”。《礼记.檀弓上》所记载:有虞氏瓦棺,夏后氏及围,殷人棺、椁。殷代的大墓中,多有棺、椁。棺上一般涂红、黄漆一至数层,少数棺上还有彩绘。

中国的丧葬史在西周时拐了一个弯。这一时期,由于农业民族比游牧、经商民族更讲礼制,更重伦理,故有薄葬之趋势。而尤为重要的是,西周时期,丧葬礼仪开始走向制度化、法律化。据《周礼》载,当时专门设有“冢人”,专司王室贵族的“公墓”。他根据贵族的班辈、级别来确定墓室大小、享堂(墓上房屋)的标准和植树数目,又设“墓大夫”,掌管平民的墓葬。

春秋时期,我国首次出现了既有土坑、又有封土堆的坟墓。“坟”是指墓上的封土堆,“墓”是指埋人的土坑。而坟的高低,逐渐成为贵族等级的标志之一。据《礼记.檀弓上》载,孔子在合葬其父母时说:“吾闻之,古也墓也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崇四尺。”

战国中晚期,出现了以国君为中心的陵墓制度。在商周时,帝王的墓仍称为墓,春秋时有的称丘,从战国秦惠王开始专称陵,这也是帝王丧葬史上的一个分水岭。

秦汉时期,我国逐渐进入第二个厚葬高潮。这个时期,统治者的墓葬自然是穷奢极欲,一般庶民百姓也大有讲究,新型墓葬不断涌现。

秦始皇陵堪称“超级天子大墓”。它的地宫设施与地面设施一样,墓内地低见水,用铜加固,上置棺椁,陵区现发现的陪葬坑多达300余个,重要文物3万多件,特别是兵马俑的发掘,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迹”。

从西汉开始,墓葬习俗有了重大变化。在墓室内外,描绘、模印有各种图像,题材十分广泛,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到墓主经历、家庭生活、劳动生产等都有涉及(见彩图)。长期以来杀人殉葬,以人祭祀的习俗,至汉代基本被废止。在随葬品中,过去杀殉奴婢的习俗被木俑、陶俑取代;真车马被木陶模型代之;青铜器为主改为陶、漆器为主;出现了大量的陶质明器,如仓、灶、井、猪圈、田地、楼阁等(见图1)。汉代的皇帝,即位一年后便开始营建自己的陵墓。其耗费之巨,难以想像。西汉的帝陵较为集中,11个帝陵,9个在今咸阳原上,另外的霸陵在西安市东郊的霸陵原上,杜陵在今西安市南郊的杜陵原上。除汉文帝的霸陵因薄葬而“因山为藏”外,其余皆有高大的土堆。帝后合葬,同茔而不同陵。帝陵在西,后陵在东。当时的陵园之旁,建有寝殿。寝殿内建有东、西阶厢、神座等,陈列着主人的衣冠几杖等日常用品;宫人必须像主人生前那样,每天准时整理被枕,准备用水,摆设梳妆具等。西汉诸陵还有一个特点,即都有高级官吏、宠臣的陪葬墓地,一般在帝陵之东。众多陪葬者,每人一个大坟丘,整个陵区星罗棋布。晋代张载《七哀诗》中写道:“北邙何垒垒,高陵有四五,借问谁人坟,皆云汉代主。”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分布情况。

东汉墓中,开始流行“买地券”,象征死者对墓地的所有权。一些地区,随葬品中还出现了“摇钱树”,反映了货币经济的冲击。在墓形上,出现了记载死者姓氏、埋葬年月、埋葬者、易于识别的墓碑;出现了表明死者身份、等级并使冢墓更像官府的墓阙;出现了列于墓前,用于昭示祥瑞的石兽。墓中常见一种镇墓文字,或写于陶瓶、铅券之上,或石刻、砖刻于墓内。其内容包括纪年月日,以天帝使者的名义告死者之家或丘丞墓伯,给活人除殃免祸,为死者解迫谢罪。值得注意的是,墓中还多随葬铅人,据说是为了代替死者在阴间服役。

东汉至魏晋南北朝,厚葬再一次演变为薄葬。东汉后期,道教兴起,佛教传入。道教主张薄葬,佛教崇尚火葬,亦是薄葬。其影响相当之大。魏晋南北朝时,少数民族势力进入中原,其主张薄葬也有不小的影响。多种原因,促成了薄葬风气的流行。三国时期,有识之士率先带头。魏文帝曹丕,依山为陵,无寝殿、园邑神道。魏晋时的豪族世家,生前奢靡极欲,但死后也实行相对的薄葬。

南北朝时,为了让墓室更像现实的府第院落,普遍加长墓道,顶部开天井,一个天井象征一重院落,又在室内砌棺床、台桌等。还出现了放在墓内,主要用于记载死者生平的墓志和用于避邪的陶质“镇墓兽”。这一时期,陵制多聚族而葬,家庭墓进一步取代了氏族墓地。此后,帝陵的基本类型都是承接前代。

唐陵有“积土为陵”和“依山为陵”两种形式,陵园的平面布局仿长安城,墓室则仿皇帝内宫。帝陵的陪陵制度在唐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如昭陵,其陪陵墓已确定的有167座。

在唐以后的法律中,多有丧葬坟墓的规定。这些规定使得人们一看坟墓的大小高低,便可知埋葬者的官位品级。

唐陵平面布局既不同于秦汉以来的坐西向东,也不同于南北朝的“潜葬”之制,而是仿唐长安的建制设计。陵寝高居于陵园最北部,相当于长安的宫城,可以拟皇宫苑。其地下是玄宫,在地面上围绕山顶或封土堆建方型小城,城周有四垣,四面各一门,门外有双阙、双狮,南面为正门。唐皇帝死后,选择陵地只考虑风水龙脉,不统一规划。唐陵前均有大型石刻。如唐高祖献陵有石虎、石犀和华表,昭陵有“昭陵六骏”石刻和石翁仲等。

北宋、南宋时代,由于政治孱弱,其皇陵规模较小,亦无突出之处,而且多遭浩劫。陆游《南宋杂事诗》云:“回首东都老泪垂,水晶遗注忍重窥。南朝还有伤心处,九庙春风尽一犁。”读罢,不禁令人唏嘘。

明陵的布局风格,标志着我国帝王陵寝制度步入了成熟阶段。在形状上,由方形变为圆形,采取宝城宝顶,方城明楼的形式,不仅显示了帝王陵寝的庄严与威仪,也具有很高的建筑艺术水平;更加注重于棺椁的密封与防腐;朝拜祭祀仪式更为隆重和完整,而且出现了规模宏大、豪华奢侈的陵园建筑群:陵园正门有巍峨壮观的牌楼,过了牌楼,由南向北沿神道中轴线形成了三大砖木结构建筑群。第一部分为碑亭、神厨、神库等;第二部分为祭殿和配殿;第三部分为宝城、明楼等。其中,明神宗定陵玄宫,总面积1195平方米,其气象之宏丽,世所罕见,被誉为“地下宫殿”。清陵分为清东陵和清西陵。清东陵位于北京市东北120公里处,河北遵化的马兰峪附近;清西陵分布在北京市西南120公里处,河北易县梁各庄。清陵继承了明陵宏伟壮丽的特点,而且其建筑艺术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二 令人惊叹的地下珍宝库

对生命的眷恋和死亡的恐惧,使人类造就并接受了灵魂不灭的美丽神话。这个美丽神话的直接结果就是导致了视死如视生现象的产生。于是,在寻找到了自己的最终归宿——坟墓之后,人们便将其视为“新家”而大加装饰,厚葬之风愈演愈烈。今天,当我们踏着历史沉重的脚步,环顾历代帝王、王妃的陵寝时,一座座琳琅满目的地下珍宝库已展现在我们面前。在为这些无辜的金银珠宝、古玩字画得以重见天日而兴奋之余,我们也不由地为统治者们的骄奢淫逸而扼腕:历览前朝得与失,成由俭来败由奢!

现在就让我们打开尘封的历史,晾晒这令人目不暇接的宝物:

商王武丁妇好墓中,葬有铜、五、石、陶、骨、蚌、象牙、宝石制品1900多件,贝币6800多枚。

西周的天子墓中葬品繁多。单是衣服一项,就有120称(衣服的一单一复为一称);王公国君的葬事拟比天子。《吕氏春秋》记载,他们死后,“载之以大循,羽旄旌旗如云,……,珠玉以备之,黼黻文章以饰之,引绋者左右万人以行之。”其墓穴中,“金玉珠玑比乎身,纶组节约,车马藏乎圹,又必多为屋幕、鼎鼓、几梃、壶滥、戈剑、羽旄,齿革。”(《墨子.节葬》)

秦始皇陵未得开掘,其中珍宝自不得知,但据《史记》载:“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

汉代皇帝将天下税收总数的三分之一用来建陵,故汉陵中藏品十分丰盈。汉武帝茂陵中除无数金银珠玉外,还有鸟兽鱼鳖、牛马虎豹等“凡百九十物,尽瘗藏之。”西汉赤眉军挖掘茂陵,数以万计的义军搬运数日,但“陵中物不能减半”。其所穿的“金缕玉衣”(即用几千块玉片以金丝缀合而成的衣服),与别的皇帝不同,他别出心裁地在玉片上又雕刻出蛟龙、凤凰、乌龟、麒麟等祥物,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其诸侯也穿“银缕玉衣”。大贵人、长公主死时用“铜缕玉衣”。1968年,在河北满城发掘出中山靖王之墓,他和妻子都身著“金缕玉衣”(见图2)。其中刘胜的玉衣长1.88米,用1100克金线连缀2498块大小不等的玉片制成。目前发现的汉代金缕玉衣就有20多套。

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其珍宝因未开掘尚未得知。仅就其陪葬墓来说,虽早年被盗,但出土的各类文物仍达4000多件。如章怀太子墓出土的三彩镇墓兽、官宦俑、武士俑、鞍马、骆驼等,身材高大,釉色亮丽,属唐俑精品。永泰公主、懿德太子墓中的金、铜婆金、玉饰品,形状多式多样,雕刻非常精细。墓内还有许多壁画(见图3),内容丰富,是研究唐王室贵族生活和古代绘画艺术的珍贵材料。

明神宗朱翊钧定陵,其宝物数不胜数。在他的头旁,放着一顶翼善冠,是用纯金细线织成,重800余克。上有两条纍丝金龙盘绕,为世所罕见的“无价之宝”(见图4)。在皇后的4件凤冠上,缀满了金龙、翠凤、花鸟连理。其中的1顶,上有金龙12条,翠凤9只,博鬓(凤冠后面的翼,由珍珠串饰而成)3对。在龙凤之间,缀满了珠玉宝石,其中的l顶缀珍珠2300多粒,各色宝石150多颗,可谓“稀世之宝”。在出土文物中,还有一种叫做“宝花”的珍品(衣带上的饰物),上面镶嵌着“猫儿眼”、“祖母绿”等极贵重的宝石。猫儿眼俗称“夜明珠”,对光线的反应十分奇异,可在中央形成一呸晶莹的明蓝色的光柱,像猫的眼睛一样,故又称“猫眼石”。这种宝石,在自然界罕有,只产于今斯里兰卡的个别地方。在明代,豆粒大的1颗,就价值千金。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这些宝花,有的竟嵌着拇指般大的猫眼石,其价值难以计算。另外,像金银玉瓷、木俑漆雕、成匹的绫罗绸缎还有数千件,件件巧夺天工,价值连城。

清乾隆皇帝死后穿戴的都是宝物:头戴天鹅绒佛字台正珠顶冠,上饰珠顶1座,珠重18.5克,金托重14.5克。身穿绣黄宁绸绵金龙袍,石青缎缀绣金龙补子绵长褂,鱼白纺丝小绵袄,鱼白素绸绵袄,灰色素绸棉中衣,鱼白春绸中衣带……。蓝缎拓金银线珊瑚云大荷包1对。绣黄缎三等正珠豆子荷包1个,计珠4颗、绣黄缎火链1把,饰三等东珠压豆,红缎拓金银线松石豆小荷包1个,红缎拓金银线四等正珠豆小荷包1个,计珠四颗。青缎拓金银线珊瑚豆小荷包1个。朱角商丝鞘花羊角靶小刀1把。牛角商丝牙签盒1件。鱼白春绸棉套裤、白布棉袜。青缎凉里皂靴、随葬物品有:天鹅绒朝冠1顶,随朝冠顶1座,大正珠顶重13.35克,东珠15颗,重31.85克,金重39.50克、黄缂丝面片金边绵袍1件,上有珊瑚背云两块,珊瑚坠角4个,正珠8颗。绣黄缎绵龙袍2件。石青宁绸缂丝金龙绵褂1件。伽楠香朝珠1盘。珊瑚佛头塔纪念,上有金镶蓝宝石背云,碧牙玛大坠角,蓝宝石小坠角。金镶松石四块瓦圆朝带1副,铜底板,共嵌头等东珠20颗,乌拉正珠80颗,上拴金镶松石手中束1对,蓝白春绸质,共嵌乌拉正珠60颗。蓝缎拓金银线葫芦大荷包1对,计附坠角8个,东珠16颗。红缎拓金银线四等东珠小荷包1个,计珠四颗。金镶红宝石松石青金鞘花羊解靶小刀1把。金镶红宝石松石青金牙签盒1件。蓝缎拓五彩线松石云大荷包1对。红缎拓金银线松石豆小荷包1个。青缎拓鹿绒小荷包1个。饰珊瑚压豆。洋铜珐琅鞘花羊角靶小刀1把。洋铜珐琅牙签盒1件……

晚清的慈禧太后,生前享尽了人间的荣华,死后仍然极尽奢侈,在她的陵墓里更有令人无法想像的富贵。慈禧死后,口内含着1颗莹光闪闪、百步之内可映照清楚丝丝头发的“夜光珠”(猫儿眼),头部上首放置1个翠荷叶,脚下安放1朵粉红色的碧玺大莲花,身着金丝串珠彩绣袍褂,头戴珍珠串成的凤冠;盖的衾被上有珍珠堆成的大朵牡丹花,手镯是用钻石镶成的1大朵菊花和6朵小梅花连缀而成。身旁放有金、红宝石、玉翠雕佛像各27尊。脚下左右两边各放翡翠西瓜1个,甜瓜两个,白菜两颗,还有宝石制成的桃、李、杏、枣200多个。尸身左旁,放着1枝玉石制成的莲花,右侧放着1枝玉雕红珊瑚树。另外还有玉石骏马8尊,玉石十八罗汉等700多件宝物。当宝物殓葬完毕,棺内空隙又倒进4升珍珠和红、蓝宝石2200块。这满满的一棺奇珍异宝,据当时人估计,不算皇亲国戚、王公大臣的私人奉献,仅皇家随葬品入账者,即价值白银五千万两!三 历代盗墓纵览

厚葬,客观上成为盗墓产生及发展的“温床”。纵观历史,厚葬之风愈烈,则盗墓之风日炽。当历代帝王将相苦心孤诣地经营着自己未来的“极乐世界”之时,一个破坏这一世界的运动相伴而生,而且,这种破坏是如此的猖獗,以致于它不但令死者尸横遍野,也令生存者不寒而栗。

其实,对于厚葬的危害,古人已早有所认识。

早在西汉中期,杨王孙就曾指出:“厚葬诚亡益于死者……或乃今日入而明日发,此真于暴骸于中野何异!”

刘向也说:“丘陇弥高,宫庙甚丽,发掘必速!”

东汉时的一道诏令写道:“今百姓葬送之制,竟为奢靡,生者无担石,而财力尽于坟土,伏腊无糟糠,而牲牢兼于一奠,靡破积代之业,以供朝夕之费,岂孝之意哉?有司具申明科禁,宣下郡国。”

晋代张载在《七哀诗》中描述了汉代皇陵被盗后的惨状:“借问谁家坟,皆云汉代主……季叶丧乱起,盗贼如豺狼,毁坏过一抔,便房启幽户,珠匣离玉体,珍宝见剽虏。”

但可惜的是,这些理智的声音在当时的世俗社会里是那么的微弱。在“事死如事生”思想的支配下,厚葬之风虽在历史的某个阶段有所回落,但其愈演愈烈之势浩浩荡荡,难以阻挡,于是出现“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也,是无不掘之墓”的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毋庸置议,历代被盗掘之陵墓难以计数,单是历代名墓,被盗者就达十之八九。现在,就让我们沿着历史的足迹,作以简要的回顾。

历史上有记载的被盗的最远古的墓是商汤冢。据《垄上记》载,北魏天赐年间,河东人张恩盗掘汤王墓,仅得到了些古钟磐,心觉无用,于是全部投入河中。

商代名臣比干墓,北宋时被陕西转运使李朝孺所盗。据说从中盗出直径2尺多的铜盘,长3寸多的玉片等物。

周朝天子周幽王墓被西汉时的广川王刘去疾盗掘。据《西京杂记》载,冢“甚高壮,羡门既开,皆是石垩,拨除丈余深,乃得云母,深尺余,见百余尸,纵横相枕藉,皆不朽,惟一男子,余皆女子,或坐或卧,亦犹有立者,衣服形色,不异生人。”

春秋战国时期,盗墓出现了一个高潮。《吕氏春秋.安死》说:“今有人于此,为石铭置之垄上,曰:‘此其中之物,具珠宝玉玩好财物甚多,不可不扣,扣之必大富,世世乘车食肉’。人必相与笑之,以为大惑。世之厚葬也有似与此,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也,无不亡之国者,是无不扣之墓也。以耳目所闻见,齐、荆、燕尝亡矣,宋、中山已亡矣,赵、魏、韩皆亡矣,其皆故国矣。自此以上者,亡国不可胜数,是故大墓无不抇也。”当时盗墓之猖獗由此可见一斑。有关史书上有记载的被盗名墓就有晋灵公墓、齐景公墓、管仲墓、吴王阉闾墓、魏襄王墓、魏安釐王墓、魏哀王墓、赵简子墓等。

秦汉时期,随着封建王朝的大一统和不断强盛,陵墓的规模空前庞大,厚葬之风又烈。但这些陵墓最终也难逃被盗掘的命运。秦始皇陵面积之大令人咋舌,而据文献记载,先后几次遭到盗掘,并留下了众多传说。西汉诸皇陵在赤眉军攻人长安后,悉数被掘,无一幸免,而其后,汉文帝的霸陵,汉武帝的茂陵,以及汉宣帝的杜陵也曾多次被盗掘。东汉皇帝的陵墓,在东汉末曾被董卓及吕布指挥的军队大规模盗掘,破坏殆尽。除皇陵外,众诸侯王及一些名人冢墓也多被盗掘,如长沙王吴芮冢、梁孝王墓、刘表墓等,甚至汉代大儒董仲舒之母的衣冠基也未能幸免。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战乱不断,不少名人陵墓在当时即被盗掘,还有一些在后世遭到不测。由于史料的缺乏,许多情况下能尽知,单就有记载的被盗掘的名人墓就有刘备墓、孙策墓、东吴大将吕蒙墓、诸葛亮之兄诸葛瑾墓、东晋大臣桓温墓、南朝陈武帝陈霸先墓等。

唐朝的皇陵集中于关中。十八陵除唐高宗的乾陵之外,其余的如高祖献陵、太宗昭陵、中宗定陵、睿宗桥陵、玄宗泰陵、肃宗建陵、代宗元陵、德宗崇陵、顺宗丰陵、宪宗景陵、穆宗光陵、敬宗庄陵、文宗章陵、武宗端陵、宣宗贞陵、懿宗简陵、僖宗靖险等全部被五代后梁的静胜军节度使温韬盗发。

五代时期的帝王陵墓被人盗掘的也为数不少,后人有记载的就有晋王李克用墓、南汉王刘墓等。

北宋九帝,除宋徽宗和宋钦宗被金国所掳,囚死于漠北外,其余宋太祖永昌陵、宋太宗永熙陵、宋真宗永定陵、宋仁宗永昭陵、宋英宗永厚陵、宋神宗永裕陵、宋哲宗永泰陵七座皇陵都集中于河南巩县(现为巩义市)。巩县东依虎牢关,南屏嵩岳少室山、太室山,北靠九曲黄河,伊洛河横贯全境,“山水风脉”俱佳。但这并不能使皇陵摆脱厄运。北宋灭亡后,诸皇陵先是被伪齐皇帝刘豫派兵大肆盗掘。金朝末年,宋太祖赵匡胤的山陵又遭盗贼发掘,从中盗走玉带、宝器等物。金朝灭亡后,蒙古人的铁蹄又踏进了巩县宋陵,将陵园“尽犁为墟”,只留下几尊巨石雕刻。

比之北宋,南宋六陵(宋高宗永思陵、宋孝宗永阜陵、宋光宗永崇陵、宋宁宗永茂陵、宋理宗永穆陵、宋度宗永绍陵)的情况更为悲惨。1277年,元世祖忽必烈委派西藏僧人杨琏真伽为江南释教总摄,这个僧人伙同绍兴六朝古寺天衣寺的奸僧,沆瀣一气,先是公然开掘南宋孝宗第二子赵恺之墓,偷得一批珠宝。又于1285年11月,盗掘南宋六陵及帝后、大臣陵墓,窃得珍宝不计其数。其中杨琏真伽还截下了宋理宗的头颅,用颅盖来饮酒取乐,其状不堪想像。不仅如此,在盗掘后的第七天,这个西藏僧人还派人收殓所有帝后骨殖,埋于杭州凤凰山东麓南宋故宫遗址内,上筑一塔压之,名曰镇南,借以镇服南宋。但令他始料不及的是,在他收骨之前,早有义士将帝后之骨换成了牲畜之骨,所以他的这一阴谋并未能得逞。更令他没有料到的是,在盗墓后的第七年,他自己被问罪抄家,正应验了“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句古训。

明十三陵的建筑艺术十分高超,它历经数百年的沧桑,仍巍然屹立,未被盗掘过,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怪事。解放后,国家组织专门力量,对十三陵进行了合理的发掘,其中对定陵的发掘非常成功,1959年,成立了定陵博物馆。十三陵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清朝的皇陵分为清东陵和清西陵。清东陵包括顺治孝陵、康熙景陵、乾隆裕陵、咸丰定陵、同治惠陵及慈禧定东陵,它位于河北省遵化县马兰峪。清西陵计有雍正泰陵、嘉庆昌陵、道光慕陵及光绪崇陵,位于河北省易县永宁山。清朝是封建的末世王朝,皇权日落西山,但皇室在丧事上仍极尽铺张之能事,特别是慈禧,其奢侈厚葬首屈一指。皇陵中的裕陵、定东陵和崇陵在民国时都曾遭到大规模的盗掘,其中盗掘裕陵、定东陵为军阀孙殿英所为,而崇陵则于1938年秋被一股不明身份的军人所洗劫。

往事不堪回首。在为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这些丑恶之事而感到痛心疾首之时,我们是否审视过今天。盗墓这种社会现象已经消声匿迹了吗?回答无疑是否定的。自本世纪80年代以来,各种有关盗墓的报道就不时见诸报端。例如,浙江发生鸦片战争抗英名将葛云飞、著名报人《申报》主编史量才等名人墓被盗,清代“辫帅”张勋之墓在江西被掘,湖南曾国藩墓被盗等,至于陕西、河南等地盗墓之普遍、严重,更是骇人听闻。“要致富,去盗墓,一夜成为万元户。”这样的顺口溜也不胫而走。

这真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幕惨剧,也是一出悲剧!一个闹剧!

然而,闹剧何日休?第二章罪恶发端

掘墓鞭尸,演绎人间的悲欢离合。正义与非正义较量的背后,又包含着多少是非恩怨、爱恨情仇。纷乱的年代,隐秘的罪恶,一切从这里开始。一 掘墓鞭尸

公元前506年,楚国都城郢。

刚刚大败楚军,并成为楚国新的主人的吴王阖闾,正在被占领国的王宫里举行一场盛大的宴会。“成功了,终于成功了。”吴王不禁长出了一口气。吴楚之争80年,其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胜负难分,而今终成定论,这岂非天命?想到这里,吴王慢捻稀疏的胡须,志得意满地笑了。他不由地抬眼打量四周,这座王宫还算豪华,至少比吴国的王宫要显得宽敞。而左右两边,依次坐着他钟爱的文武大臣。这真是一个惬意的良宵啊!“吾王万岁,万岁,万万岁!来,让我们为大王干杯,为吴国的强盛干杯,为我们的胜利干杯!”不知是哪位大臣率先起身,众大臣纷纷向吴王敬酒。吴王来者不拒,每次都是一饮而尽。在微微的醉意中,吴王宣布,今日免除君臣大礼,大家不要拘束,尽兴享乐。

众大臣听罢,更为高兴,一时间觥筹交错,好不热闹。正当大家酒酣耳热之时,一群妙龄少女飘然而至,她们轻扭细腰,跳起了楚国舞蹈。在异国他乡,酒足饭饱之余,欣赏战败国的舞蹈,就如同押解着敌国的俘虏,其中的滋味自然是妙不可言。有了歌舞助兴,大家劲头更足,场面更加热闹。

吴王阖闾同众大臣一样,完全陶醉于巨大胜利所带来的喜悦之中。正在这时,一种不和谐的音调钻进了他的耳朵。这声音由弱到强,终于演变成了嚎啕大哭。这声音完全盖过了歌舞之声。“何人如此大胆,敢败本王之兴!”吴王不由心头火起。“停!”随着吴王的手势,所有的声音都停了下来,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那个正伏案大哭的人身上。

只见那人起身来到堂前,面对吴王,匍匐在地,但仍痛哭不已。吴王虽然喝了不少酒,但受这一意外冲击,头脑已完全清醒,他已经知道这哭者不是别人,正是十几年来为吴国的强盛立下汗马功劳的爱将伍子胥。“今楚国已平,万众皆欢,你为何啼哭?”吴王的怒气已消了大半,心平气和地问。

伍子胥止住哭泣,磕头答道:“臣今日确有失礼,请王宽恕。我吴国大败楚国,大军入郢,我内心自然高兴。但是臣为人子,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楚平王杀我父兄,仇比海深。现楚平王已死,其子楚昭王又出逃,我父兄之仇百分之一还未报呢,臣如何能兴高采烈地坐在这里喝酒取乐呢?”“那你说该怎么办?”吴王阖闾也知道伍子胥的情况,想当初,正是为了报杀父之仇,伍子胥才投奔吴国,死心塌地为吴王出谋划策,并最终大败楚军的。但到底如何复仇,吴王一时也想不出办法。“臣有一个请求。请大王能允许臣挖开楚平王的坟墓,打开其棺材,斩其首,以泄臣之深恨。”伍子胥咬牙切齿地说,说完两跟不由得泪如雨下。“那好吧,我答应你,你回去休息吧。”吴王不愿因此事伤了伍子胥的心,更不愿让这种悲伤扫了众大臣的兴。“宴会继续。”吴王下令。于是一切又重新开始,但气氛已好像不如刚开始时那般热烈……

伍子胥回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派人打探楚平王墓之所在。不知是因为战乱找不到知情之人,还是因为楚平王早有预料而采取了保密手段,墓地一时难以找到。这令伍子胥十分焦躁,坐卧不宁,在屋子里来回踱步。“报告将军,有一老头说,楚平王,不,那个可恶的家伙的墓在东门外寥台湖。”一士兵进来说道。“好,我要重赏你!”伍子胥十分激动。“具体位置在何处?”“这……不知道。”“什么?不知道,那老头呢?为什么不一块儿带来见我?”伍子胥有些急了。“这……那老头儿话刚说完,就不见了,好像一阵风一样,我现在还搞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呢。”“别管那么多了,来啊,备马!”伍子胥大叫一声。约摸半个时辰后,一支20多人的队伍来到了郢的东门外寥台湖。伍子胥下马驻足观望,只见平原上一片衰草,湖面上大水茫茫。坟在何处,哪里才能找到墓?伍子胥心急如焚,可这湖面,方圆数十里,面积辽阔,怎么去找?

两个时辰过去了,伍子胥和他的部下仍是一无所获。看着士兵们面露疲惫之态,伍子胥不由得心灰意冷。莫非这是天意,令我大仇难报?他想。不!决不会!老天绝不会如此不公,一定会找到的,一定会!伍子胥打消了疑虑,带领他的兵士继续寻找。

又是一个时辰过去了,伍子胥仍然没有找到。但他并不灰心,在冥冥之中,他感觉今天就是自己的复仇之日。于是,他命令士兵在湖边稍作休息,以便恢复体力,继续寻找。

就在伍子胥坐于地上陷入沉思之时,有个老人突然出现在他的视线之中。只见此人五六十岁年纪,身体清瘦,目光如炬,头发、胡须既白且长,似有仙人风范。伍子胥隐约地感到,此人绝非凡人,一定是来帮助他的。于是他急忙起身,迎上前去。“来者莫非伍子胥将军?”老人不等子胥开口,率先发问。“正是。”“你来此处是来找仇人之墓吧?”“没错,你怎么知道的?”伍子胥有些惊奇,问道。“你要报杀父之仇在楚国是妇孺皆知,何况我?”“你老一定知道贼人墓的下落。”伍子胥何等聪明之人,马上反问。“是的,”老人并不隐讳,淡淡地说,“当年,我和我的几十名兄弟奉命为楚王造墓,可楚王怕人发掘他的坟墓,就卸磨杀驴,对我和兄弟们狠下毒手,可怜我的兄弟们个个都成了刀下之鬼,只有我侥幸逃了出来。几年来,我就一直在想,如何才能替我的兄弟们报仇。老天有眼,让我碰见了你。”“墓在哪儿?”伍子胥顾不得询问老头儿的姓名,也不想探听老头儿是如何幸免于难的,他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尽快找到仇人的尸体。“请跟我来!”老头儿似乎理解伍子胥此刻的心情,停止了叙说。于是大队人马继续前行。“到了,就是这儿!”随着老头儿的喊声,队伍在一个土堆前驻足。这个圆秃秃的土堆并不高,也不抢眼,上面长满了杂乱的青草。

伍子胥下马,绕着土堆走了一圈。“真的就是这儿?”他的问话声不怒自威。“千真万确,现在也只有我知道了。”老头儿话语间带着一种淡淡的悲伤。“那好,给我挖!”随着伍子胥的一声令下,众兵士拿出工具,挖了起来,烈日炎炎之下,挥镐抡锨的士兵不一会儿就挥汗如雨了。伍子胥显得心神不定,在一边来回踱步。

约摸又过了一个时辰,一口棺材终于破土而出。“打开,给我打开!”早已疲惫不堪的土兵在伍子胥声嘶力竭的喊声中费力地启撬着棺木。这棺木乃上好木材所制,且密封极好,所以,士兵们虽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棺木却仍是纹丝不动。“走开,我来!”伍子胥生气地喊道。只见他“嗖”的一声从腰间抽出一把宝剑——这宝剑可谓削铁如泥,吹毛得断,中有七星,乃祖传之宝。伍子胥举起宝剑,将一腔悲愤化作无穷力量,砍了下去,原本极为坚固的木材在剑下显得不堪一击,剑落之处,木屑乱飞,七剑落完,棺板尽去。“啊!”随着大家的惊叫,伍子胥不禁对天长叹,原来这棺材之中只有衣帽,却不见楚平王的尸体。“怎么回事?”大家把疑问的目光一齐投向了老人。“不忙,这是一个疑棺,楚平王老奸巨猾,至死还不忘骗人,真是可恨到家了。但是你骗得了别人,岂能骗得了我。大家别着急,真正的棺材在下面。”老人言语间渐露悲愤之意。

于是众人移去空棺,果见真棺。经过一番刀斩斧砍,一具尸体终于呈现在光天化日之下。

这具尸体由于埋了一段时间了,已开始腐烂,面目也有些模糊。但伍子胥一眼就认出这正是他的不共戴天的仇敌——楚平王。“贼人……”伍子胥不禁怒气冲天,他从背后抽出九级铜鞭,对着尸体,狂抽起来。

一下,两下,三下……三百下。直抽得肉烂骨碎,伍子胥的怒气还未消。他又用脚践踏尸体,同时大声责问道:“谁教你信谗人之语,杀我父兄,你有今天,纯是咎由自取,活该!”

做完这一切,伍子胥已是浑身无力,他扑通一声,跪于地上,此时,他已是泪流满面了。他在心里不由地喊道:“父亲,兄长,你们的大仇今天终于报了。我伍子胥能有今天,才算不枉活一生。”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伍子胥掘墓鞭尸的故事。掘墓鞭尸,在惩罚或是叫做复仇的手段上可谓是登峰造极了,但这一手段也未免过于残忍,连一向主持公道的司马迁也发出了“怨毒之于人甚哉”的感叹。

那么,伍子胥到底为何有如此大的仇恨,而楚平王又何故要杀伍子胥的父亲和兄长呢?这自有缘由。

一段曲折而又极富传奇色彩的故事。二 罪恶缘由

伍子胥,名员,出生于楚国,其父姓伍名奢,其兄名叫伍尚。

伍奢本是楚平王太子建的老师,当时,太子建还有一位位居伍奢之下的老师费无忌。

太子建慢慢长大了,楚王派费无忌向秦国的公主求婚。费无忌这个小人为了巴结楚王,便告诉说:“秦女天下无双,王您可自己娶之。”这个昏庸的国王听了谗言,果纳其女为夫人,十分宠爱,还生了个儿子。

费无忌虽然因此得宠于王,但又恐将来太子一旦继承王位,自己将大祸临头。于是他又进谗言,先是劝平王将太子送至边关统兵,又造谣说太子将叛乱。平王于是问之于伍奢。伍奢说:“你怎能相信小人之话,而忘了骨肉之亲呢?”费无忌知道后,力劝平王,如不剪除伍奢和太子,将会后患无穷。

平王听信其言,囚禁了伍奢,并命司马奋扬前去杀太子。奋扬不忍,事先派人告知太子,太子急忙逃亡宋国。

费无忌见杀太子未成,向平王又献一计,说伍奢有两个儿子,不杀将留后患,不如以其父为人质,召他们来一块杀掉,平王派人去招二人,见了伍尚,说:“你父乃忠信之臣,以前囚禁,平王心中有愧,现已赦免,无以赏赐,现在封伍尚为鸿都侯,伍子胥为盖侯,请你二人前去领赏。”

伍尚听罢,对伍员说:“你去见见使者吧。”伍子胥算了一卦后,说:“君欺其臣,父欺其子,现在去只会死,怎么会有封侯的好事呢?”伍尚说:“我怎会在乎封侯?只是十分想念父亲,即便是见上一面,死而知足!”子胥说:“如果我们不去,楚王畏惧我勇,父亲还可能活。如果你去,则必死无疑。”伍尚执意要去。伍子胥长叹一声:“和父亲一块去死,其中缘由世人如何得知?冤仇不报,何等耻辱,你要去你去,我决不去!”兄弟俩含泪告别。

楚平王招来伍尚,立刻囚禁起来,又派人去追捕伍子胥。使者追到荒郊野外,伍子胥张弓搭箭,欲射使者,使者害怕,调头而去。伍子胥大声说:“回去告诉平王,想要保住江山,就放了我的父兄,如果不放,楚国将变为废墟。”使者回报平王,平王派大兵追之,追到江边,伍子胥早已无影无踪。

伍奢在牢狱中听说伍子胥逃亡,说:“楚国的君臣将会遭到灭顶之灾!”不久,伍奢与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杀戮。

伍子胥听说后,仰天长哭,发誓要为父兄报仇。

经过一番颠沛流离之后,伍子胥到了吴国都城,装疯卖傻,在街上乞讨。有一个官吏,善于看相。看见子胥后,认为其必是一个从外国逃亡而来的人。于是告诉了吴王僚。吴王僚传见。只见子胥身长一丈,腰有十围,两眉之间有一尺长的距离,身体甚是魁梧。又与其交谈三日,子胥没有说过一句重复之语。于是吴王甚为喜爱。子胥欲为父复仇,吴王也欲兴师攻楚。

此时,吴王有个堂弟,叫公子光,想夺取王位。见伍子胥与吴王亲近,与己不利。于是劝吴王,言子胥是为了报私仇,不可轻信。子胥何等聪明之人,料公子光必成大事,于是他主动隐退,静候时机。子胥在奔吴之时,曾经遇到过一个勇士,名叫专诸。这专诸与人斗,虽万人难以抵挡,但只要其妻一呼,便马上回去。子胥很奇怪,便向他探问原因,他说:“我看你也是个勇士,怎么问这种问题。我能屈一人之下,就必能伸万人之上。”子胥于是与其结为诤友。

伍子胥知道公子光要刺杀吴王,必然需要专诸这样的勇士,于是推荐专诸。专诸见到公子光问:“吴王有什么爱好?”公子光说:“喜爱吃烧鱼。”于是,专诸学厨三月,以备后用。

公元前519年,吴国攻打楚国的邑州。楚军及顿、胡、沈、蔡、陈、许六国之师迎战。由于楚军士气低落,公子光正确分析了形势,认为七国同役不同心,可先派军攻打弱小的胡、沈、陈三国,三国败则联军军心动摇,便可破敌。

七月二十九日,两军在鸡父展开决战。吴国派3000犯人攻打胡、沈、陈三国,吴兵的精锐部分在后,3000人有的跑,有的停下来,三国之兵由于争着捉拿吴国犯人而阵容散乱。这时,吴军的精锐之师出击,三国大败,吴军又放三国俘虏兵奔向蔡、顿两国,吴兵随后,又大败之。楚军一看,阵脚也乱了,惶惶奔逃,吴国大胜。

公兀前518年,楚平王率水军集结边境,伺机侵吴报仇。到达圉阳邑后,又下不了决心,于是撤回。这时吴军乘机进攻,楚国猝不及防,丢失了两座城邑——巢及钟离。

由于一系列战争的失败,楚平王忧心忡忡,积劳成疾,于公元前516年死去。其子楚昭王即位。

楚平王死亡的消息传至吴国。伍子胥正在田间耕种,听到后,放下手里的工具,伏地嚎啕大哭。哭声震天动地。乡邻朋友急忙上前相劝,直劝了半个时辰,伍子胥方才止住。

众人十分不解地问:“你的杀父仇人已死,你应该高兴才对,为何这样伤心?”伍子胥捶胸顿足:“仇人死了,我不能亲手杀之,我的志愿不能实现了,我怎能不痛心。”“那你怎么又不哭了呢?”众人问。伍子胥说:“贼人虽死,但楚国还在,我又何必担忧?”

公元前515年,吴国趁楚国举国奔丧之时,讨伐楚国。吴王派兵包围了楚的城邑——潜。但楚兵又反过来断了吴军后路,使其不能退回。这时,伍子胥感觉到公子光的时机来了,便从乡村赶到公子光处,说:“现在吴王伐楚,两个弟弟带兵去了,前途未卜,刺杀之事必须马上动手,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于是公子光伏兵士于内室中,请吴王来饮酒。吴王应允,来时对其母说:“公子光请我酒宴,不会有什么阴谋吧?”其母说:“公子光最近怏快不乐,且面有愧恨之色,你要小心!”吴王僚就披了三层铠甲,在从王宫到公子光家门口的大道两边部署了卫兵。席间都是吴王的亲戚。酒到酣处,公子光假装脚疼,进入内室裹足。派专诸将短剑置于鱼腹中端上去。专诸将鱼端到吴王面前,抽出剑来刺杀吴王,这时,旁边卫兵的长戟也刺向专诸胸前,直把专诸前胸开了一个大口子,但专诸咬紧牙关,双目圆睁,用尽全身力气刺吴王,终于穿透三层铠甲,杀死了吴王,而自己随即倒下身亡。这时,公子光埋伏的兵土冲出,杀掉了吴王僚的部下。于是公子光自封为吴王阖闾。他下令厚葬专诸,并封其子为客卿。

吴王阖闾即位后,逐渐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由于为阖闾夺取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伍子胥得到了重用,其地位如日中天。他审时度势,开始向自己的复仇目标逐步迈进。

公元前506年,在伍子胥的积极谋划下吴王阖闾联合蔡昭侯、唐成公讨伐楚国。

这年冬天,吴楚两军决战于汉水。楚国由于失去了盟国,只能孤立作战。但此时的楚兵依然强大。楚国的左司马戎让子常沿汉水与吴兵周旋,自己则率另一支军队袭击吴军渡船,然后再回头阻塞大隧、直辕、冥陋三个关隘,以绝其后路,与子常前后夹击吴军。子常口头上答应执行这一计划。但司马戎走后,他又恐其独取克吴之战功。于是他决定提前渡过汉水迎击吴军。在打过三个小战役之后,子常认为楚军难以胜利,想要逃跑,后被众谋士劝止。

十一月十八日,两军相峙于柏举。吴王之弟向其兄请战:“子常乃不仁之心,宜先伐之,其兵士必逃,我可派大军追之,必大胜。”吴王不许。但其弟私自派兵5000出击,结果楚师大乱,子常一看不妙,仓皇逃往郑国。

吴军穷追猛打,五战五捷,攻克了楚国都城郢。

楚国左司马听到楚军大败的消息后,急忙返回,在途中与吴军交战于雍澨,身负重伤而死,而楚昭王仓皇出逃随国。

吴兵包围了随国都城,要求交出楚昭王。随国人少地小,难以抵挡吴兵。这时,楚昭王之兄子期让其弟躲起来,自己当王,并要随国将自己交于吴兵,以救其弟。随国命算命的算了一卦,交出子期不吉。于是对吴国说:“我国偏僻狭小,原来亲近楚国,是楚国保全了我们,原来两国曾有盟誓,共存共亡,至今也未更改,如果在他们蒙难之时而将之抛弃,心何忍之?再说,吴王不必担心楚王这一个人,如果楚国全境都安定了,我们又怎敢不听从吴王的命令?”吴兵乃退。

吴师人郢后,大宴群臣,欢庆胜利,于是就发生了本章开头的一幕。

伍子胥掘墓鞭尸,引起了一个人的不满。这个人,就是伍子胥最早在楚国时的朋友申包胥。当年伍子胥逃亡时,就曾对申包胥说:“我一定要覆灭楚国!”申包胥当时说:“算了吧,你如能灭之,我就能存之!”此时,还在山中逃亡的申包胥听说伍子胥的所作所为后,派人对伍子胥说:“你报仇的手段,也太过分了!不管怎么说,你曾是楚平王的大臣,现在如此对他,也太不讲天道了。”伍子胥回答说:“告诉申包胥,我就这样,倒行逆施。”

这申包胥绝非等闲之辈。为了挽救即将灭亡的楚国,他来到了强大的秦国求救。秦哀公不愿兴师劳众,反而劝申包胥到秦国任官。申包胥立于秦庭堂之上,放声大哭,七天七夜不绝其声。秦哀公被感动了。他不由自主地吟起秦地民歌《无衣》,其中写道: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将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戈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袁,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赋毕,秦哀公长叹一声:“楚王虽然是无道之君,却有如此忠心之臣子,上天注定要让楚国存在,我又怎能见死不救呢?”于是他让申包胥带领秦兵五百车去救楚国。

公元前507年,秦兵大败吴师。楚国又重入都城郢。楚王欲重赏申包胥,申包胥坚辞不受,说:“我是为国家着想,并非为个人;现在国家已定,我还有什么要求呢?”

其后两年,吴国依靠伍子胥和孙武的谋略,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威震华夏。

至此,吴楚重又形成了对峙的局面。吴楚之争告一段落。后人有人评论这一段故事时曾有一段精彩论述:“以楚之强,齐桓率八国之师而不能屈之以力,晋文虽有城濮之胜而不能入其都。然阖闾一挥其师,五战入郢,势如破竹,舍昭王之宫,淫其妻妾,鞭平王之尸,辱其宗庙,乌烟障天,狼藉遍地,昭王奔命之不及,何暇反顾?群臣忧惧失措,不知计将安出。然则吴师可谓真强而善战乎?曰:非也。吴师将帅不睦,各怀其私而多行不义,不可谓强,及秦师东出救楚,吴师屡战屡败,狼奔鼠窜,实非善战。然则吴师何能五战入郢,其因另有可说者乎?曰:吴师五战入郢,非吴师之能攻,实则楚师不能守也。楚杀忠臣伍奢而子胥怨之,爇郤氏之族而伯嚭怨之,封吴二公子而阖闾怨之,拘蔡、唐之君而邻国怨之,四怨并作,吴师至矣。有蔡、唐之师翼于侧,子胥率师冲于前,而伯嚭谋直殿于后,其势无异于楚人自伐其国。楚则民苦其政怨于内,主帅贪功争于上,而士卒求败怒于下,其势已非昔时可比。以求败之旅御复仇之师,欲兵不败,国无危,不亦难乎?故知败楚者楚也,非吴也。”三 伍子胥自杀

伍子胥掘墓鞭尸,报了深仇大恨,其一生的结局似乎已经接近完美,但他却不得不以自戕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这的确使后人不得不为这位猛将的不幸而扼腕叹息。

而这一切是与吴越之争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公元前496年,吴伐越。越王勾践迎击,在姑苏大败吴军。吴王阖闾被越兵砍伤手指,吴军退却。受到这次重创,再加上年纪大了,吴王行将就木。临死时,他问太子夫差:“你会忘了勾践杀父之仇吗?”夫差不敢忘。

阖闾死后,夫差即位。他励精图治,整顿军队,以报父仇。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率军伐越,大败越于夫椒,并进入越国。越王勾践率领5000残兵败将逃于会稽。为了保全性命,他派人与吴王讲和。吴国的太宰伯嚭收受了越国的贿赂,力主讲和。吴王听信伯嚭的话,允许罢兵。伍子胥谏道:“臣听说,树德莫如滋,去疾莫如尽。越国乃我心腹之患,力当灭之。况且越王为人能吃苦,很有志向,如果今天不消灭,将来后悔莫及。”虽然伍子胥在立夫差为太子时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昏庸的夫差还是拒绝了伍子胥的正确主张,于是吴越议和。

议和之后,越国国王勾践带领文种、范蠡等三百宦士人吴为质。此时的伍子胥仍然力劝杀勾践,但吴王不听,命勾践为其驾车养马。

勾践及其妻穿着破烂的衣裳,为吴王养马驾车,打扫庭院,历经三年,而竟无恨色。这的确打动了吴王。吴王决定将其赦免。伍子胥得知,人宫劝谏吴王说:“过去夏桀囚禁商汤不诛之,商纣囚禁周文王不杀之,后来夏被汤灭,殷为周灭,这岂不是深刻的历史教训。”吴王听了这番话,有所醒悟,遂不提赦免之事。

后来,吴王得病,三月不愈。勾践求见吴王问疾。适逢吴王大便毕,太宰伯嚭正往外端。勾践请求品尝吴王的粪便,以解吉凶。尝完后,他告诉吴王:“向大王庆贺,您的病将在三月十五日痊愈。”吴王问:“你如何得知?”勾践说:“我曾经问过老师。老师说粪的气味同时气相逆则此人必死,同时气相顺者则必生。刚才我尝了大王的粪便,其味为酸,这应合春夏之气,所以我知道。”吴王将信将疑,但为其诚心所动,乃命其从石室搬到宫室居住。而越王自从尝完粪便后,便得了口臭病,害得范蠡不得不叫左右随从都吃一种臭草,以乱其气。

此后,吴王的病正如勾践预言的那样,到时痊愈。于是他大宴宾客于文台。并下令:“越王坐在北面的座椅上,臣下要以客人的礼节对待……”伍子胥听到这话,非常生气,拂袖而去。于是范蠡与越王站起来为吴王祝寿,其辞曰:“皇在上,令昭下,四时并,心察慈。仁者大王,躬亲鸿恩,立义行仁,九德四塞。威服群臣,於乎休哉!传德无极……。大王延寿万岁,长保吴国,四海咸承,诸侯宾服。觞酒既升,永受万福。”吴王听后大悦。

第二日,伍子胥对吴王说:“昨天大王也听到了。正可谓内怀虎狼之心,外执美词之说。现在您不听忠直之言,而取谗夫之语,不报杀父之仇,就如同将毛发放于炉炭之上而希望其不焦,投卵于千丈之下希望其能保全,这样下去,如何得了?”吴王不耐烦地说:“我有病三个月来,没有听到你的问候,是你不慈;而越王亲尝吾溲,是其慈也,孰好孰坏,寡人自有判断,你不必多说了!”

不久,吴王下令赦免勾践等人,并亲送其归国。越王归国后,出不敢奢,入不敢侈,悬胆于户,出入尝之,不绝于口,卧薪尝胆,苦身劳心,以雪失败之耻。

不久,越王采用了文种之计,制定了一系列从内部瓦解吴国的策略。其中主要的有两个,一是美人计,二是贿赂吴国奸臣以害忠臣。第一策略,即是搜罗越国美女西施、郑旦,献于吴王,以色迷之,使之不理朝政,疏远大臣,造成君臣不和;第二策略的直接结果即是逼死了伍子胥。

公元前488年,齐桓公病死,齐国新君方立,大臣争宠,内部空虚的消息传到了吴王夫差耳中。愚蠢而又好大喜功的夫差认为大好时机就在眼前,决定伐齐。伍子胥及时劝谏,他认为,越国乃吴国的心腹之患,这一患疾不除,决不能攻打他国,因为这将为越国提供可乘之机。吴王不听。结果是吴国打败了齐国,吴王更加骄傲自满,也更加疏远了伍子胥。

受这一胜利的鼓舞,四年后,吴王又一次派兵伐齐。此时,越王勾践率众大臣相助,又以重金收买伯嚭。吴国上下因越王来助,十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