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与美融合的体育人生(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3 19:06:35

点击下载

作者:赵鑫,黄岩,杨春辉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力与美融合的体育人生

力与美融合的体育人生试读:

健身与养生的瑰宝

每天清晨,在绿树浓密、鸟语花香的公园里,在空气清新的湖滨河畔,甚至在大街两旁的绿地上,我们都可以看到许多老年人三五成群,或独自一人在练功。他们有的双目微闭,两只手像抱球一样,一动不动,好似老僧人定;有的轻展舒臂,有如仙鹤掠过水面,大雁在高空盘旋;有的迈着轻捷的步子,节奏感韵律感很强地跳着舞或扭着秧歌。他们不管是动还是静,一招一式一吸一呼都全身心地投入,那种安详而神秘气氛,使过路人不知不觉地放轻自己的脚步,生怕打扰了他们的练习。且不要小看这些两鬓斑白的民族体育爱好者的练习,独具特色,这些体育练习,如八段锦、练功十八法、五禽戏、气功、舞蹈、秧歌等,它可是源远流长,伴随华夏子孙几千个春秋。

人的生命是世界上最奇妙的事物之一。如果将人体调整到一个最佳状态,并且长时间保持下去,就要不断增强体质并向各种疾患作斗争。中华民族经过数千年冥思苦想和不断探索,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这是对整个人类文化做出的重要贡献。

在远古时期的人们就开始以积极的态度,通过肢体运动,主动地去争取一个健康的身体。最初古代导引行气术是舞蹈发展而来的。

原始社会人民生活极为简陋,夏和烈日相争,冬和霜雪抵抗,皮肤较为耐磨,所以很少感冒;因为斗争掠夺的缘故,所以创伤很多;因为食物不能预先准备,有则饱餐,无则断食,所以消化系统疾病多;此外,如心肺、神经等病也是很多,这便是后世内科治疗的起源。我们不必把医药的起源推崇为伏羲或是神农或是黄帝的发明,而是原始社会人民向疾病伤害作斗争,从生活中经验的积累中渐渐产生了依靠经验的早期医学。在原始人类凭经验积累创造的早期医学中有一枝奇葩,这就是古代医疗体育。古代医疗体操(在古代称木舞或消肿舞)在医疗体育中大放异彩。据刘师培《古乐原始论》说:“上古人氏,竞争日烈,兵器不可叟离,然民不习劳则蔽弱多疾,而服兵之役克胜,故古人称乐舞,使之俯仰屈伸,升降上下,和柔其形体,以节制其筋骨,庶步伐整齐,施之战阵而不愆,此古人重乐舞之本意也。”从其中“弊弱多疾”,“和柔其形体”“节制筋骨”等词句,不难看出这种体育动作的医疗体育价值。在《吕氏春秋》中记载:“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雍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闷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之宣导之”。古代人从长期生活实践中创造出一套活动肢体的健身医疗操,通过身体活动,减轻了人们的病痛。这就是上古时期有名的“导引”,这在世界体育发展史上是最早的医疗体育的萌芽。说到导引的具体动作,古代导引养生家往往喜欢模仿各种动物活泼而有趣的动作。在《庄子·刻意》中对这种人作过描述:“吹响虚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己矣。此道引{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意思是说,利用呼吸吐纳的方法,把体内废物排出去,将外界新鲜空气吸进来,模仿熊在枝上悬垂,鸟在空中飞翔中伸足动作,这些不过是为了活得长一点罢了。这就是像彭祖这样人所爱好的事情。彭祖名叫钱铿,相传是殷商时期人,因他的封地在彭城,他本人又被奉为养生家们祖师爷,所以被称为彭祖。这个具有神话般色彩的人,据说他有极深的导引工夫。中国古代养生术的这种鲜明的仿生特点,在其它文明古国中是少见的。这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特别是道家回归自然的观点有直接关系。在古代先哲们看来,人只有摆脱了内外种种欲念的干扰,进入完完全全的自然状态,才能取得身心健康。于是与自然完美融为一体的动物就引起人们注意,他们发现无论是虎跃、马奔、猴戏、蛇行,还是仙鹤展翅,麋鹿疾走,无不是天然自成,没有半点矫揉造作。模仿这些动物不仅可以使导引有取之不尽的素材,而且有助于习练者在心理上进入健身养生极为重要的自然之境。

在秦汉时,导引术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更多的模仿动物的养生练习,除了熊经鸟伸外,还有凫浴、猿攫、鸱视、虎顾等。两千年前的导引是什么样子?今天的人们只能根据史书中文字记载去想象。直到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幅珍贵的帛画《导引图》这才使我们第一次亲眼看到古代导引的真实形象。

后来各朝代对古老的徒手操——导引都有进一步研究和发展,创编了二十几套导引按摩操。有些套路除徒手体操外,还有呼吸运动,吞咽、叩齿和按摩,具有一定医疗体育的性质。现试举一例《天竺婆罗门按摩法》坐式。

大约在三千年前,在地中海东部沿海一带,有个古老的国家叫“迦南”。这个国家后称它为“腓基尼”,意思是“紫红国家”:他们以善于航行闻名与世。被同时代人称为“海上骑手”。

当时欧洲人传说,大西洋就是世界尽头,没有人能越过直布罗陀海峡,但是腓基尼人却划着小船,在万顷碧波之上,一只小船像芥末那么渺小,要驾驶它劈波斩浪,不仅需要良好的身体素质,更要求有超人的勇气。他们却胜利地冲出了地中海,完成了环航非洲的航行,这不仅是世界航海史上的首创,也是体育航海运动的首创。

身心愉悦的妙法——瑜伽

什么是瑜珈?有人说古印度瑜珈是一种宗教活动,有人说瑜珈是一种健身方法。还有人说瑜珈是中国式的气功。以上几种说法各有其一定道理,但仍然不够准确和全面。

要了解古印度的瑜珈,就要先了解古印度产生瑜珈时的历史环境和古印度的世界观。古老的瑜珈是印度文化的典型代表,至今三千年历史。公元前《瑜珈经》作者钵颠阁利创造—厂瑜珈功著作。瑜珈包括对世界和人生的一整套认识。瑜珈哲学认为:世界是由梵天创造的,人是一个小宇宙。冷静的看一下我们人类实际生存的境况,那就叮能发现,的确没自由。人类生存的世界受到无限的物理的、社会的、心理的束缚,人就犹如生活在狱中,备受困扰,一切皆苦,一切无常。而且来自这些束缚的“苦”不单有物理规律性和社会的拘束。从人类开始,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各种存在的东西在生存的任何一个场面都逃不出时间范围。凡在时间范围内存在的东西,都要受到因果必然性拘束,这就叫无常。存在的东西,不管愿意不愿意,都要从过去来到现在,从现在走向未来,即所谓的生死。古印度世界观认为,这种拘束不仅现世有,而且永远生死不息,轮回转生,支配着人类。

在印度给人以强烈印象的是在恒河岸上火葬人的情景。印度人一大半信印度教,他们见到大葬烟起,就认为灵魂离开了死者升天了,又获得新生命和转生他方。接着就把残留骨灰投到恒河里去,他们就这样把灵魂和肉体分开。

人的某种行为,就成为其原因,以后结出果来。他们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据此而转生出种种生物来。这种因果报应的束缚要想根除,就必须练瑜珈,否则束缚不能根除,人得不到解脱,从而生者必归死,死者必再转生。

在“无常”的“受苦”现实中,一贯独立存在的自我是不存在的,没有自主性,就不可能有真正自由和真正自我。这就是古印度世界观。印度过去的伟大的贤哲们并没有因为人类生存境况而陷入悲观的宿命论,对他们来说,苦愈大,无常愈重,则摆脱无限束缚获得自由的愿望也无限大,渴望得救的心情也愈强烈。于是经过科学而冷静的理论探索和严格的苦思和冥想,终于找到了摆脱束缚人类的方法,他们把这种方法叫瑜珈,这种摆脱苦难的体验,佛教称之为“涅槃寂静”或称为“圣欢喜”和“梵欢喜”。

瑜珈不是单纯的健身方法。它包含有大量的宗教、哲学、艺术、生理、心理、医学领域的深远真理。瑜珈在这种真理基础上产生,可以说是一种综合性人类科学,它又不单纯是宗教,而是科学的宗教,宗教的科学。

练瑜珈要获得解脱,是否只有像出家人那样放弃人类各种现实生活才能做到呢?回答绝不是这样的。人摆脱了束缚和苦痛时,是仍然可以获得某种幸福感,也就是说,在人获得真正解脱和高层次幸福时,不必压抑或牺牲下层实际存在的各种幸福。相反,瑜珈主张人要获得完全肉体的健康,而且把由此而获得的种种幸福看成是有价值,可以从瑜珈经典功法中积极学一些功法,以求永葆青春,保持容姿端丽健美,也就是说瑜珈实际上由“自我实现”和“自我解脱”两方面构成。就是要从肉体健康及由此产生的幸福起,上至“梵欢喜”这种高层次的至高欢快止,使人们在之中间得到各个阶段的幸福。

所谓“瑜珈”就是要抑制和消除心的作用。瑜珈这个词,从其语源来说,本意是“把马具按在马背上”“把马套在车上”简单说,把有如烈马好动的感官和意念活动紧紧与某个对象“联结起来”,使之停止活动,用瑜珈这个词再贴切不过了。从中可以精神集中、去除杂念,使意念静下来,就是我国气功所说的“空”,佛教说的“涅槃寂静”。如果我们平时的自我意识(意念)通过练瑜珈得到控制,以至消除,就会像拨开云雾见天日,“真我”就显现出来。比如,站在岸上看河流者把河流这个事物(自我意识)误认为是真我了。实际上,看河流者(看自我意识或杂念者)才可说是真我。瑜珈就是这样通过精神集中来开发高层次心的世界而发展起来的身心俱练的功法。瑜珈的系列功法分八部:1.禁戒——非暴力、正直、不盗、梵行、不贪;2.劝戒——清净、知足、苦行、读诵、自在神祈祷;3.姿态功——尘功(生理);4.调息功——又名呼吸法;5.制感——偏重生理;6.凝念——偏重心理;7.静虑——理;8.三昧。

瑜珈哲学和瑜珈功不仅对古印度各种宗教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对一般人的生活和娱乐也有广泛影响。例如,按照《吠陀经》的要求,医生、武士、建筑师和舞蹈家,在开始工作前都要先做集中精力练习;各种形式的绕环跑和舞蹈中的蛇形动作,也是为灵魂转世开辟道路;身体的洁净被看成同灵魂的纯洁一样重要,因而沐浴成为婆罗门教、佛教和印度教共同的重要宗教性活动。总之,一切身体活动都被从宗教的角度加以审视。

瑜珈术对亚洲以及世界各国都有较广泛的影响,我国至今仍然有些人从事瑜珈术健身锻炼。可见,瑜珈术作为体育手段之一,在三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对我国体育的发展也产生深远的影响。

远古的运动处方

患什么病该吃什么食物,应该怎样锻炼?2500年前的古希腊人已经有惊人的一套理论和实践,为各种病人明确指出了该怎么办,他们把这叫做运动疗法、健身术、体操术,显然已经是运动处方的萌芽了。

在公元前4世纪前后的希腊人,把健康受害时所需要的技术称医术,而把维持和增进健康的技术称为养生术。也就是说,对医术来说健康是目的,对养生来说,特别是对体操术来说,健康则是前提。

使人感到意外的是,而且这确实是发生在希腊的事实,即首先开路推动这种养生术在古希腊文化时代发展成为《卫生学》的竟是被称为“体操家”的人们。这所以如此,是因为当时的体操家是以一般人和运动员为对象的,是同饮食和运动等问题打交道的一种职业。他们最先将运动和卫生以及医学相结合。因此,古希腊运动处方的产生,它是运动与医学结合的产物,它也是体操家们实践中经验的结晶。后经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弟将体操家们的经验加以总结升华写成《论养生》一书。这部著作当时作用很大,受到医学界、知识界极大重视。下面例举几个运动处方实例:

患鼻塞不通的运动处方。

此病被认为是食量超过运动造成身体内粘液过多而引起的。第一天可进行“四肢的运动”,运动量不要太使人疲劳,然后进行温水浴,饭后立即进行呕吐,然后用涩葡萄酒漱口,使气管收缩。最后到室外,在太阳照耀的地方散步片刻。

第二天同样进行散步,但四肢运动比前一天少些,强度减弱。夏天,可不吃早点,正餐也只吃平时饭量一半。

第3天,采取平时的饭量和运动。

第4天,增加饭量,第5天,在呕吐之后吃普通的饭量。这样做之后,如果感觉良好,就可以恢复到以前状态。但要控制饭量,多运动。如果这样做还不好,就可以吃普通饭之后两天试行呕吐法。

患有消化不良运动处方。

早饭要清淡,可吃面包、炖肉,饭前可饮葡萄酒、吃无花果。运动要多进行,跑步不做长距离跑,可进行快跑,跑后身上涂油进行摔跤,最后散步片刻。另外,在饭后要少进行散步或步行,早晨可多进行。

溏泻时的运动处方。

病因被认为大多是强制进行大运动量时引起的。

这时,运动量减少一半,饭量减到平时三分之一。运动时不要使身体过分发热,可进行直线快跑。按摩可少进行些。站立摔跤可不进行。可以在身上涂粉进行跪式摔跤,可进行摆臂或拳击练习,结束可散步。

饭后的散步量,要依饭量而定,散步后,洗温水浴,就寝。这样坚持锻炼10天后,可把当时的饭量减一半。运动量增加三分之一。饭后采用呕吐法,然后慢慢恢复正常。

由以上可见,应该说运动处方在古希腊2500年前就已经有了。当然这种处方是古人见解,必然有一定历史局限性。然而当时认为运动可以治病,这已是难能可贵的了。

《吕氏春秋》蕴含的养生之道

《吕氏春秋》名《吕览》,是公元前241年,中国先秦,秦相吕不韦(约公元前300—235)集中其门客集体编写的一部书。其内容分“八览”、“六论”、“十二纪”,共160篇,20多万字;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内容,这部书不仅含有政治意义和很高的文化价值,而且有其重要的体育史价值。体育方面主要是推崇养生之道,实际上是继承和发展了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养生思想。书中对养生、治身以治天下的目的,对“顺其自然”、“动以养生”的思想以及对运动与卫生相结合的主张,提出了进一步明确的见解。庄子论养生,体现了我国古代科学体育的萌芽,而《吕览》的养生论,则把我国古代体育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这比西方体育科学理论产生发展要早一千多年。

庄子论养生的目的,主要是延年益寿,只是在记述一位种菜老人责备了贡时,说了“尔身之不能治,何暇治天下乎?”这一句话,反映了治身以治天下的目的,这是庄子消极世界观的一个表现。吕不韦就不同了,他是一位大政治家、经济家,在论养生治身时,其治国、治身的目的说得十分明确。他说:“夫治身与治国一理之术也。”又说:“昔者先圣先王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这就明白指出治身与治国是一个道理,而治身的目的就在于治天下。

为说明养生治身以治天下的目的,书中对养生的重要意义又做了具体分析。他说:“故圣人之治天下也,以全(健)其天(身)也。天全则神和矣,目明矣,耳聪矣,鼻臭(嗅)矣,口敏矣,三百六十节(骨节)皆通利矣。”又说:“凡事之本,必先治其身。啬(爱)其大室(身体),用其新(纳新),弃其陈(吐故),腠理遂通;精气目新,邪气尽去,及其天年。”这两段原文从养生治身以增强健康,进一步谈到健身与治天下的关系,说明了治身以治天下的目的。这和我们现在说的锻炼身体建设祖国,尽管其观点内容在本质上不同,但其推理和根据则是一致的。

庄子讲养生,从人身自然结构谈起,提出了顺其自然、动静结合的思想。《吕览》在此基础上做了进一步阐述,并明确提出了动以养生、养生贵动的主张。《吕览》指出:“古之治身与天下者,必法天地也。”这句话指明治身与治天下都要法天地。所谓法天地,就是效法天地,效法自然,顺其自然的意思。怎样顺其自然呢?书中对此做了详尽的回答,指出:“天生阴阳寒暑燥湿,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利)生,故精神安乎形(体)而年寿长焉。”这说明自然环境可以对人有利,也可以对人有害,顺其自然则有利,逆其自然则有害,说明养生要“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去顺应客观世界的自然规律。这是它解释养生必须/顷其自然的一个方面。《吕览》讲养生必须顺其自然的另一重要方面,指出了养生必须顺应人体的自然规律。书中说:“凡人三百六十节,九窍,五脏,六腑。肌肤欲(要)其比(缜密)也,血脉欲其通(利)也,心志欲其和(偕)也,筋骨欲其固(坚)也,精气欲其行也(古人说精气是行血脉,荣卫全身的)。若生则病无所居,而恶无由舍(藏)矣。病之留,恶之生也,精气郁也。故水郁则为污,树郁则为蠹,草郁则蒉(秽土)。”又说:“身之窍九,一有所居(郁闭)则八虚,八虚甚久则身毙。”这两段原文从人的自然结构讲起,说明人在生理上只有肌肤紧密,血脉通利,精气顺畅,心志和谐,才能健康。而损害健康的重要原因是身体各部分的郁闭,一处郁闭则影响全身,长期郁闭就会导致死亡。《吕览》讲养生最值得推崇的是提出了养生贵在于动的主张,指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蛀木之虫),动也。形气亦然。”又指出:“昔陶唐氏之始,阴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源。民气郁阏而滞箸,筋骨瑟缩不达,故为舞以宣导之。”这两段论述,以其养生必须顺应客观环境自然规律和人体生理自然规律为依据,以户枢、流水做比喻,以陶唐氏时为舞以宣导郁滞为例证,说明养生贵于运动的道理,说得非常形象生动,对后代影响深远。《吕览》论养生,很重视讲究卫生,主张运动与卫生相结合,在讲究卫生上,它很重视饮食居处卫生,也很重视心理卫生。

“宁静寡欲”的老子养生观

老子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对养生,特别是养生哲学,提出了不少可贵的见解,对后世医学、养生学、哲学、气功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他的一套养生哲学,后来被中国道家养生派几乎全部继承了下来,并把老子奉为道教的开山鼻祖,奉为神仙,还创造了不少神话。

养生家历来认为,要健康长寿,除了身体外,精神也要健康。如明代养生家高濂说:“夫人只知养形,不知养神,只知爱身,不知爱神”。这句话的大意就是,一个人只知道保养身体,不知道保养精神,只知道爱护身体,不知道爱护精神。殊不知“形者载神之车也,神去人即死,车败马即奔也”。殊不知身体好像载有精神的车一样,精神一去,人就死了,车若是坏了,马也跑了。这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要健康长寿,即要讲究饮食、睡眠、生活环境等物质条件,也要重视人的思想和情绪等精神条件,两者缺一不可。老子对精神条件,阐述极详,极深。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这就是说,灾祸莫过于不知足,罪过莫过于贪得无厌。人若是见什么就想要什么,那就要“罪”和“祸”临头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他又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这句话的意思是,虚荣和生命,哪个更亲切?生命和财产,哪个更重要?获得和丧失,哪个更有害?因此,过分贪爱,必造成更大的破费,贮藏得愈多,也必须损耗得也愈多。而知足,就不会遭到困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遭到危险,而可以长久安全。他这句话的中心意思就是你要得到什么,就必须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贪得无厌必然会使人身心精力消耗过度,从而有损健康,缩短生命。他认为这是不合算的,把这叫做“益生曰祥”,意即贪求生活享受,就叫做灾殃。所以,老子一再强调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意即要外表单纯,内心淳朴,减少私心,降低欲望。他又说要“不贵难得之物,”即不要看重稀有的商品,而要“为而不争”,即做什么不要和他人争夺,以免造成精神紧张和七情六欲,危害身体。

老子的养生哲学,在今天看来,也有几分道理。例如,现代生理学家曾作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即将一只兔子成天看着老虎而惶惶不可终日,对任何“美味”也不爱吃,也睡不好,结果不多久这兔子就萎靡不振,缩成一团,消瘦无力。相反,另一只兔子,作为对照研究,放在自然的环境里养,结果十分健壮。从这个实验也可以看出,精神、情绪对人的健康长寿是多么重要。

老子反对逞强。什么叫逞强?他说“心使气曰强”,即欲望支配精气叫做逞强。所以,他指出:“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这句话的意思是,要求圆满,不如不干;尖利锋芒,难保久常;金玉满堂,谁能守藏;富贵而骄,自寻灾害;功成身退,是天之道。

所以,老子认为应该“去甚,去奢,去泰”,意即应该去掉那些极端的、奢侈的和过分的东西。他要求做到“方而不割,廉而不刿,址而不肆,光而不耀”,意即要做到方正而不显得生硬勉强,有棱边而不至于把人划伤,正直而不至于无所顾忌,明亮而没有刺眼的光芒。这就是说,做任何事,都要守中,都不要过,这样自己才不受损失。

不这样做会怎么样?他说“强梁者不得其死”,意即强暴的人不得好死;又说“致数与,不与”,意即追求过多的荣誉反而没有荣誉了。所以,他认为最好是“不欲录录如玉,珞珞如石”,即最好既不想做什么高贵的美玉,也不做下贱的坚石,结论还是守中好。

老子在阐述其政治、哲学见解时,同时非常丰富、细微、深刻的描述了做静功(即坐禅或静坐)时的体会和感觉。有人说,老子可能是由于做静功时深得其奥妙和美不胜收,才想用这种观点治国安民,提出了一整套政治、哲学观点。这种看法,虽属中国气功界部分人看法,但确有其一定道理。

例如,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这句话的意思是:尽量使心灵虚寂,要切实坚守清静;万物都在生长发展,我观察它们的循环往复;事物尽管变化纷纭,最后都各自回到它们的出发点;回到出发点,叫做“静”。这成了后世中国气功家经常引用的最古老的、最经典的练功诀窍。

我们都知道,静功练得好,会使人舒适无比,妙不可言,美不胜收。这种感觉非一般不练静功者所能体会到。而老子体会到了。不仅体会到了,还写成文字留传下来,堪称难得。“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句话的大意是人经常可以从无形处看到万物的微妙,经常从有形处看到万物的终极。这两者(有形和无形)各不同,实出一源,都很深远,极远极深,它是一切微妙的总门。可是,怎样才能观察到这些奥妙呢?他认为,只有“专气致柔”(专心守气,致力柔松)和“涤除玄览”(消除杂念,深入静观),才能做到。用气功的术语来说,就是意守丹田,静到妙处,想着丹田可以看其微妙,不想丹田可以看到其终极,千变万化,玄妙莫测。这正是静功人静的写照。可以设想,老子若非练静功深有体会,他是描绘不出这样细微的。

老子不仅对静功深有体会,而且也提出了一套练静功的方法。例如,他说:“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这意思若从气功或静功角度来理解,即为消除杂念,意守腹部,削弱欲望,强健筋骨。当然,老子要把这种主张推广到治国治民,让人人都如此(“常使民无知无欲”),那当然是不可能的,但在做静功时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历来为气功家所重视。

怎样才能人静?老子指出要“塞基穴,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意即要塞住知识的穴窍,关上知识的大门,不露锋芒,超脱纠纷,以便人静。这可说是中国气功消除杂念、引导人静的最古老的诀窍。

华佗与五禽戏

华佗,别名旉(十a)字元化(公元141—203年)沛国谯郡人。他不仅精通医术、麻醉术,而且一生热爱体育锻炼,讲究科学健身方法,是我国古代精通体育保健,开创医疗体育的先驱者。

华佗遇事好动脑筋,善于进行独立思考。他长年在民间行医,见劳苦大众受各种疾病折磨,十分同情,决心想办法为民众解除痛苦。古书上有句话:“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意思是说,真正有德有才的人,不是在疾病已经发生时才去治疗。而要在疾病尚未发生时,去设法防止它。可是怎样才能防止疾病发生呢?他日夜思考着这个问题。一次,他在书房里静心读书,忽听外面有吱吱的响声。出屋一看,见有个孩子抓住门闩来回悠荡着玩,原来是门轴转动,发出了响声,这时华佗联想到古书上说过:“户枢不蠹,流水不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门的枢纽由于经常转动,就不会被虫子蛀蚀掉;不停地流动着的水,也就不会腐臭。与此相反,那些静止不动的梁柱或椽檩,就容易被蛀虫咬蚀出一些孔洞,有些水泡子由于静止不流,使因杂物沉积腐烂而变臭。由此他又想到草木生长的情形。有些草木生长在高山顶上,昼夜经受风吹雨淋,摇动不停,它的枝干就长得坚实而茁壮。而那些隐藏在山谷中或树阴下的草木,由于少受风雨,枝干就长得细弱不坚,生命在于运动啊!华佗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生理和医学知识,联系长年医疗实践,认为人体要健康必须经常运动才能身强体壮,防止疾病发生。他明确提出.“人体必须经常运动,但不能过度。经常活动,就能使消化力增强,血脉畅通,就不容易生病了。这就和户枢不蠹,流水不腐是一个道理”。华佗能够在两千多年前,就冲破宿命论的思想束缚,针锋相对提出运动健身防病科学见解,以“人定胜天”的唯物论去代替“祸福天定”的宿命论,这在当时不但难能可贵,而且对世界体育理论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贡献。

华佗长年在外行医,走些山野僻路,穿越沟壑林莽时常碰到各种飞禽走兽。他是个兴趣广泛的人,十分热爱大自然,并是个随时留心观察各种景物的有心人。有时他看到黑熊在林间抱树摇晃或滚地嘻戏,动作粗憨有力;有时见到猿猴攀缘树上,舒臂折枝或卷臂倒悬,技巧灵活敏捷;有时见野鹿疾驰,跳跃如飞,体态轻盈优美;有时见到禽鸟栖息湖畔,转头伸颈环顾或展翅飞翔,动作协调自如。这一切,在华佗的心目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健美运动形象。他便反复观察、琢磨,有时就情不自禁地模仿着做几个动作。就这样,经过一段酝酿,他便根据人体生理特点和动作习惯,仿效五禽动作,编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医疗体操——五禽戏。

在华佗之前,秦朝(公元前200年)已经有一种称为“导引术”的方法流传。那里边虽有些科学身体锻炼方法,但却含有浓厚迷信色彩。华佗吸取了“导引术”中“锻炼身体、祛病延年”的合理部分,抛弃了封建迷信色彩,编创了这套五禽戏。这套操是模仿虎、鹿、猿、熊、鹤五种动物的自然动作编成的。“禽”字,在现代是鸟类总称,飞禽和走兽是有区别的。那么,虎、鹿、熊、猿,也不是飞禽,怎么叫“五禽戏”呢?原来在古代,禽字的含义和现在不一样,它是鸟与兽的总称。所以华佗把他所编的体操称为“五禽戏”。

这套“五禽戏”动作多数是在地面上俯卧进行的,同时也有类似今天单杠运动一些悬垂、倒悬垂动作。动作的连续性很强,一节连着一节,循环反复,几乎没什么中断。这种体操运动量较大,往往只做一节操,即是一禽之戏,就会出汗。五禽戏动作十分形象,有的动作如猛虎扑食,前肢扑动;有的象野鹿疾驰,跃前跳后,探头转颈;有的动作像猿猴玩耍,左纵右跳;有的动作又像猫头鹰夜栖,身体虽然稳静不动,却双目回顾,目光炯炯。这套操不仅姿势优美,生动有趣,而且便于模仿和记忆,所以不论老人和小孩都喜欢。

华佗不但自己把“五禽戏”作为健身体操,坚持锻炼,取得很好健身效果。他还指导别人。华佗有个邻居吴牢头,他有个儿子名叫珍儿,自幼身体瘦弱,并且患有消化不良症,经常拉肚子。吴牢头为此发愁,总怕孩子不能长大成人。经华佗劝说,珍儿参加了五禽戏的锻炼,不论刮风下雨,他都坚持不懈。经过三个月的锻炼后,珍儿不但拉肚子病好了,而且吃饭也香了,饭量大大增加,人也胖了起来。华佗还很注意将自己的锻炼身体经验传授给学生。他告诉学生:“五禽戏”就是模仿五种动物的运动姿势,使人的背部、腰部和各关节都得到充分舒展,通过运动发出汗水,身体感到轻松畅快,风寒消解,食欲随之增加,身体也就自然强壮起来了。吴普和另一个学生樊阿,觉得老师讲得很有道理,便按照他的办法,坚持锻炼,都收到很好效果。吴普活到90岁,满口牙齿还一个没掉,并目耳不聋、眼不花。樊阿活到将近百岁。

一般认为,瑞典是世界上开展医疗体操较早国家,大约有500多年历史,然而华佗编创五禽戏这样指导思想明确、结构又相当完整的医疗体操,要比瑞典早一千多年呢!华佗所编“五禽戏”,后经许多人加工改编,不断充实,至今仍然是我国具有民族特色的有效的医疗体操。

《千金方》中的健身养生法则

儿时,每逢家里人害病,全家老少都要到药王庙去讨药。在殿堂里,供坐着一尊赤面长须、方巾红袍、彩带广袖的古代老者的塑像。两旁立着书童,一只手捧药钵,一只手托药包。前方还卧着一只吊睛白额猛虎。这个老者就是世代著名的“药王”——我国伟大的医学家,唐朝名医孙思邈。

1400年前,在今天的陕西省耀县孙家塬的一户姓孙的家里,降生了一个不寻常的孩子。他自幼聪颖过人,7岁开始读书。他有“日诵千余言”,过目成诵的天才。20岁时,他便精通了庄老百家之说。当时的隋朝统治者隋文帝,曾请他出任国子博士,他假托有病而谢绝。后来,唐朝统治者唐太宗和唐高宗,都先后征用过他,也一概被他托病谢绝。因为他日睹广大黎民百姓贫病交加,感到非常痛心。他决心做一个民间的医生。他用心攻读大量的医学典籍,并付诸医疗实践。他还把理论实践结合起来著书立说。他认为:“人命至重,贵于千金。”所以,他把自己的主要著作命为《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人生七十古来稀”。隋唐时代的大医学家孙思邈却活了101岁,成为我国古代科学家中年寿最高的人。他不仅长寿而且在71岁时写成医学名著《备急千金要方》,更在100岁高龄时续成《千金翼方》。这两部书总结了唐代以前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广泛辑录了前代各家方书及民间验方,保存了唐代以前大量医学文献资料,不但内容丰富,而且在病症分类上创立了新体系,是祖国医学史上重要典籍。

难道孙思邈生来就有得天独厚过人的体魄吗?不,恰好相反。孙思邈自幼身体羸弱多病,常因病痛折磨而废弃学习。这使他精神十分痛苦。特别是他的好友卢照邻给他刺激更大。卢照邻文思敏捷,才华横溢,是初唐著名诗人。但因常年卧病,有志难伸,英才难展,于极度痛苦中投颍水自杀而死。朋友的惨死,切身的体验,都使孙思邈感到健康的重要。他想,一个人纵便有凌云壮志和出众才华,但如果没有强健的体魄、旺盛的精力,即使想为社会做一点儿贡献,也是不可能的。他决心改变自己羸弱多病的健康状况,运用“推步导引术”来进行体格锻炼,由于坚持不懈的长年努力,所以不久体质就有所增强。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孙思邈在20多岁以后,身体就渐渐好了起来,不久就完全改变了年幼时“弱不禁风”的状况,甚至70岁时仍然“颜貌甚少”,90多岁了,还视力不衰。强健的体魄,旺盛的精力,不但使他得以博览群籍、熟虑精思,还使他能在70岁和100岁高龄时著书立说,为发展祖国医学事业做出杰出贡献。

使孙思邈得以祛病延年、健康长寿的“推步导引术”包括些什么内容呢?根据一些零星记载可以推断,这实际是一套医疗体育活动。它大致包括健身拳、自我按摩和气功。孙思邈坚信华佗提出的“户枢不蠹,动也”的健身理论,因此每天坚持锻炼身体,从而收到了健身长寿效果。

坚持参加体力劳动,也是孙思邈得以健康长寿的一个重要原因。年轻时他荷药锄、背药箱,攀藤附葛;年老了,誉满四海了,仍然穿山越岭、春种秋收,坚持不懈。山青水秀的大自然,清新的空气,灿烂的阳光,给他的健康以良好的影响;坚持不懈的劳动,使他气血流畅,筋骨强健。

重视生活卫生是孙思邈得以祛病延年的另一重要原因。他重视饮食卫生,提出入不能贪吃美味而吃得过饱,不能吃不熟的肉食。那些自行死亡的禽兽肉更应坚决禁忌。吃饭时,他要人们细嚼慢咽;睡眠时,他要人们不要以被蒙头,等等。所有这些都是符合科学道理的。对这些,孙思邈不但劝导人们这样做,而且身体力行,坚持不渝。这对于他的健康无疑也起了促进作用。

特别有意义的孙思邈重视精神生活的卫生。他所生活的时代,是个战争频繁的动乱时代。一些名利熏心的人,利用动乱,不择手段、丧尽廉耻地到处钻营,以获得名誉、地位、权势、财利。而孙思邈却把这一切看得清淡如水,不屑一顾。在孙思邈学业成就名满四海后,隋唐两代统治者,都曾以高官厚禄为诱饵,派专使对他进行征聘,结果都被他拒绝了。孙思邈认为,一个人如果不能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稳定愉悦的情绪,终日患得患失,为名利地位焦思苦虑,忧心忡忡,那么即使生就一副钢筋铁骨,或者龙肝凤食,夏葛冬裘,也是难得健康的。因此,当有人向他询问养生的方法时,他回答说:“天有灾情,人有疾病,人的智谋可以战胜天灾,人的道德修养可以战胜疾病。”这话是说得十分深刻的。他告诉我们所谓精神卫生实际是一种道德修养。一个十足的利己主义者,是绝不可能获得心境的安宁和情绪的稳定的。

我们要学习孙思邈的这种精神,做一个体魄健壮、道德高尚、有益于四化建设的人。

孙思邈对于养生学有深刻的研究。他从实践中发现,只讲性功,不会身体运动,一旦疾病侵扰,可能前功尽弃;只搞身体运动,不练性功,也将无济于事,甚至发生气功异常现象。他主张精神与肉体相结合,性功与身体运动并重,方是养生之道。因此,他把养生方法概括分为:养性、调气(包括导引)、体疗(自我按摩)三类。

养性又叫性功,是养生术第一步,也是气功的基础功。它的内容很广,情绪、生活、起居各方面都包括在内。性功不纯,不便调气,,按摩不周,不利导引。

养性调气是静,按摩体疗是动,静以生阳,动以养阴。孙思邈主张有静有动,方为得法。

我国古代养生学家有句名言:“神是性兮气是命,神不外驰气自定,本来二物互相亲,失却将何作把柄?”神即是性,气即是命。性功对于养生者讲来,却是基础之基础。孙思邈所以把养性列为首要,并在《千金要方》的养性序里说:“是以养性之士……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坐不久处,立不至疲,先寒而衣,先热而解,不俗极饥而食,食不要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要过多。”

他还说:“是以善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节制,调利筋骨有偃仰之方。祛疾避邪,有吐纳之术;流行荣卫,有补泻之法;节宣劳逸,有与夺之要。思怒以全阴,抑喜(按:包括兴奋)以养阳……养性之理。尽于此矣。”(《备急千金要方》)

他对那些好逸恶劳,嗜食厚味,不做体育锻炼却想延年的人,告诫说:“虽常服饵,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且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备急千金要方》)

调气,总称调息,包括调后天呼吸。之气与调先天丹田之气。呼吸调息法讲的是调呼吸之气,将呼吸调得极细极微,鸿毛不动,呼吸无声,是古代养生家吐纳之术,也就是和神导气之道。孙思邈在《千金要方》调气项内,曾引用我国古代养生家彭祖的话:“和神导气之道,当得密室,闭户安床暖席,枕高二寸半,正身偃卧(仰卧),瞑目(双目垂帘),闭气于胸膈中,以鸿毛著笔而不动,经三百息,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心无所思,如此则寒暑不能侵,蜂虿不能毒,寿三百六十岁,此邻于真人也。”

丹田调息法讲的丹田为元气运行和储藏之所,是导引关键处。孙思邈在调气法第五项写道“每旦夕(五更初为旦,日落后为夕),面向午(南),展两手于脚膝上,徐徐按捺肢节,口吐浊气,鼻引清气,良久,徐徐乃以手左托右托,上托下托,前托后托,嗔目张口,叩齿摩眼,押头拔耳,挽发放腰,咳嗽发阳振动也。双手只作,反手为之。然后掣足仰振,数八十九十而止。”(以上乃调息前的床头锻炼)“仰下徐徐定心,作禅观之法(即双目垂帘之法),闭目存思,想见空中太和元气,如紫云成盖,五色分明。下人毛际,渐渐入顶,如雨初晴,云人山巅,透皮人内,至骨至脑;渐渐下入腹中,四肢五脏,皆受其润,如水渗入地若彻,则觉腹中有声汩汩然。意专思存,不得外缘,斯须即觉元气达人气海,须臾则自达八涌泉。则觉身体振动,两脚卷曲,亦令床有声拉拉然,则名一能。一通二通,乃至日别得三通五通,则身体悦泽,而色光辉,鬓毛润泽。耳目精明,令人食美,气力强健,百病皆去。五年十岁,长存不忘,待满千万通,则去仙不远矣。”

本文主要讲的是利用丹田调息,激发先天元气,达到一通乃至千万通、任督两脉通,终于得到祛病延年,乃至须眉重生,耳目聪明,容光焕发,这就不是单纯性功或体育所能作到。而是养性与调气,导引与体疗合作之成果。

孙思邈非常重视体育锻炼,特别是自我按摩。此法简单实用,老年病体,尤为相宜。因此,他在养性篇后又介绍了天竺国按摩法和老子按摩法。这两种按摩法内容非常丰富,提供了锻炼身体的多种方法,是研究我国古代养生学和气功的好材料。

武则天与“唐朝美”

从秦始皇到清朝末年,在中国历代219个皇帝中,平均寿命不过39.2岁,其中活到70岁以上的仅8人。如果以寿命高低为序排列,除了乾隆(1711—1799)皇帝活了89岁、梁武帝萧衍(446—549)活了86岁外,其次就要算武则天(624—705)了。她执掌朝政50年(实际称帝15年),享寿81岁,这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古代,确实是不多的。

武则天何以高寿,与体育活动有何关系,正史上见之于文字记载,寥若晨星。有关她体育活动的史料主要是武则天关于“长安二年”开设的武举制,推动了民间和军队中武艺的普及和提高。其实,这位叱咤风云的女皇,在体育活动中,也是一位不让须眉的女强人。

武则天的母亲杨氏享寿92岁。从遗传学看,武则天的遗传因素极好。据说她出生时头发又黑又浓,少年时期身体发育很好,加之有习武的环境。在家庭、社会的影响下,她学会了骑马射箭,能文能武,14岁被朝廷选为唐太宗的后宫,封为柴人,深得太宗喜爱,称为“武媚”、“媚娘”。“柴人”不单要能文、能诗善歌,还要能武,要能骑马射箭,护卫皇后,皇帝、皇后车驾出行时,柴人骑马侍从车驾左右,有时表演射箭。杜甫诗云:“辇前柴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哀江头))。另一唐人坠纶的诗也说:“行遣柴人斗射飞。”有一次,唐太宗新得一匹好马,名叫狮子聪,身躯高大,性情暴烈,简直无人能制服它。武柴人对太宗说:“我能制服它,不过需要三件东西,第一是铁鞭,第二是铁锥(槌子),第三是匕首。如果铁鞭打它,它不服,就用铁锥,击其头;还不服,就用匕首断其喉!”一世英雄唐太宗听罢,也不免暗暗惊奇,称赞她有胆略!

后来,武则天当了皇后,仍骑马射箭,有时还率领将士练兵、射猎、几次检阅军队,骑着骏马,眉飞色舞。为了提倡尚武精神,她创设了武举考试制度,其制有马射、步射、平射、简射等。她还叫近卫军高级将领也参加射箭比赛,并拿出“金宝”来奖赏优胜者。武则天活到七八十岁时,还爱骑马。

唐代是我国马球运动盛行的时期,上自皇帝,下至诸王大臣、文人武将,大都以此为乐。唐太宗以武治天下。宫廷尚武风气很盛,宫女们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持杖驱马、击球决胜的马球运动使宫女们也受感染,逐渐地产生了打马球的欲望,而且越来越强烈。太宗知道此事后,下旨准予她们成立球队,并从太宗的侍女和后宫嫔妃中挑选了五六十个身体健康、机智聪明的年轻人,由擅长马球运动的教官担任训练。开始训练时,武柴人并不是这球队的选手。但是武柴人身体匀称,动作敏捷,爱好运动,加之她热衷的王图霸业,敏感地发现打马球可在太宗面前炫耀自己,从而得到太宗的赏识。于是她拉拢教官,给她们各种恩惠。不久,有的宫女在训练中因胆怯常常落马受伤,退出球队。在补充空缺时,武柴人成了马球队的选手。在训练中,她的双腿酸痛不已,连走路都不方便。但她一旦参加了比赛,把一切痛苦抛开。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爱好运动的武柴人马球技术迅速提高,她的技术出类拔萃,不但赶上而且超过了最早的一批选手。其他选手对她的实力坦诚的敬服,加之她天生的统帅才能,武柴人成了这支女子马球队当之无愧的队长。

8月的一天,唐太宗举办宫人马球比赛。由于是首次女子马球比赛,整个唐宫都沉湎在兴奋之中。太宗也率领长安城里的文武百官、王子王孙进入球场,坐在楼阁中央的御座观看。

赛时,一切仪式都和男子相同。第一场鼓响后,在雄壮的军乐声中,四十多个骑着马的女选手们,威风凛凛地从玄武门来到球场,排列整齐的队伍绕场三周,全场观众的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只见她们一队身着绯色绣球服,另一队身着紫乡绣球服,全是长衫、窄袖、拦腰拴一条丝织成的腰带,下着紧身灯笼裤,脚蹬一色齐膝长筒马靴,个个左手扯缰,右手持一根约二尺五寸的球杖,前端弯成汤匙状,球杖上面还卷五彩的绢布,鲜艳的薄绸卷着她们的高髻,插着红色、黄色的菊花。第二场鼓响后,40多匹排列整齐的马面朝太宗,选手们手持马缰绳站于马侧,用银铃般的声音,三呼皇上万寿无疆。随着一阵连绵不断的小鼓声,选手们立即跃上马背,分成两队开始比赛。顿时,场外观众无一喧哗,场内选手的呼叫声、马蹄声混成一片。她们时而运球突击,时而驰马争夺,不断挥杖击球;她们有时臂膀交错,并驾齐驱,有时马蹄重叠,东奔西驰,为了一只彩球,你争我抢,拨来打去,谁也不放过机会。在武柴人的指挥下,同队选手们互相呼应,进退整齐,三四人佯装打球,吸引对方五六人前来阻挡。距离球门不远的武柴人,只见一球从空中落下,她突然长驱向前,驰马争夺,到达球的落点,弯身快要摔下来的程度,对准彩球,挥杖一击,对方阻挡不及,彩球人球门。此时场外鼓乐齐鸣,观众群情激动,人们沉醉在观赏比赛的欢乐中。太宗也甚为高兴,不断地赞扬武柴人的技巧。经过一番鏖战,以武柴人为首的一队,在雷鸣般的喝彩声中,获得胜利。

赛毕,武柴人带领选手们排列在皇上面前,以清朗的声音,共颂皇恩浩荡。随后在军乐声中绕场一周,由玄武门退出。

武则天小的时候,就非常喜爱秋千这项活动,她的父亲在做都督时,庭院中设置有秋千。入宫后,她趁着宫女们午睡的时间,一个人到庭院练习,慢慢地她可以在秋千上自如地荡来荡去。摆动的幅度逐日增大。中午的阳光照在她的身上,汗水渗透了薄衫,她一点也不在意,顽强地坚持锻炼。有时还把长裙撩起,露出内裤和三头鞋,进行较激烈的运动。这时的武柴人头发束成高髻,肩上披薄纱,秋千的摆动带动着空气,发出呼呼的风声。她的身体感到非常舒服、爽快,她的心情也感到非常愉快。逐渐地,在春风和煦、月光皎洁的夜晚,她也坚持锻炼。美丽动人的武柴人,轻荡秋千,空中飞舞,飘飘如人间仙子,月中嫦娥,美妙之处,胜不可言。

唐太宗死后,武柴人失宠,27岁时到长安的一所寺院一感业寺当尼姑三年多。这期间,她的生活是痛苦的。但是,作为一位襟袍非凡,胸有大志,热衷王图霸业的女强人,她用清醒头脑观察着宫中一切事物,决心实现“唐三代后有女王武氏灭唐”的天降大任,挺起胸膛接受意志的磨练。一个人如果抱有这样一种信仰,心情会趋于宁静,精神会有所寄托,从而有益于身心健康。在感业寺,她静坐念经,随师拜佛,学习了许多佛门的清规戒律,更加增添了她信仰佛教的信念,更是“结跏跌坐”,以求“身心不动”,让她的思想处于清新恬静的状态,摒弃烦恼与忧患,保持心理上的健康与平衡。

执政期间,她虽身处深宫,仍能瞑目静坐,调息养心。武则天通过习练气功,对自己身心进行意、气、体结合的锻炼。达到了健身和防病的目的。所以她能一直耳聪目明,身体健康,以满腔的勇气,过人的精力,指挥着文武。

世界第一部养生学

公元260~261年间,即在甘露5年至魏文帝景元元年之间,在广泛研究养生学并.总结了两汉以来养生经验基础上,产生了中国第一部养生学专著,即嵇康的《养生论》。嵇康是曹操的重孙婿,在司马氏已经:掌权时他在政治上受压抑,故把精力花在文学、音乐和养生方面,在魏晋时期成为著名的文学家、养生家。他出生在谯国锤(今安徽宿县),出身于寒门庶族。《嵇康传》中说他“长而好老,庄之业,恬静无欲,性好服食,尝操御上药。善属文论,弹琴咏诗,自足于怀抱之中”,看来他是位善于养生,兴趣爱好十分广泛的文学家。

嵇康这篇《养生论》在我国古代养生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嵇康《养生论》的主要内容是说,只要调养得理“可以长寿”。精神与形体有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作者通过一些具体事例,从正反两方面说明“性命之理,因辅养以通”并论述了“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呼吸吐纳,服食养身”能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的意义,从而指出“善养生者,重在养神”,“无为自得,可以延年”的结论。

首先,嵇康的养生观点与他的哲学观点紧密相连。文中提出“形神相亲,表里俱济”的观点,阐述了精神与形体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表现他对养生的唯物主义的认识。

其次,他的养生观点,面对现实状况,有着很强的针对性。他从愤世嫉俗的政治态度出发,强调“清虚静泰,少私寡欲”。他指出世人所以不能长寿原因,正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他在《养生论》中写道:(译文)“……然而,社会上的人看不到这点,只见五谷,只沉溺在歌舞女色之中,眼睛被天地间万物所迷惑,耳朵只从事于听淫邪之声。甘甜的滋味煎熬着自己的腑脏,浓厚的美酒烧煮着自己的肠胃,芳香的气味腐蚀着自己的骨髓,喜怒扰乱着自己的元气。思虑消磨着自己的精神,哀乐危害着自己的品性。凭这小小身躯,攻击它的不是一方面,容易耗尽的身体,又内外受敌。身体不是木石,难道能维持长久吗?那些只凭主观意愿办事的人,饮食不节制,以致生百病;爱好女色不停歇,以致使身体疲乏不堪。风寒所带来的灾害,百毒所形成的伤害,使其在各种各样的灾难中生命夭折。社会上都知道可怜讥笑他们,说他们不善于持养自己生活习性。可怜他们短命。实际上,使他们死亡的是不引起注意的小事,把这些不引起注意的小事积少成多,便对人体造成损害,把这种损害积少成多,就使人体衰退,从人体衰退到头发变白,从头发变白到人衰老,从人变老到使人终死,不知不觉地在发生变化……。”《养生论》中所阐明的养生方法具有一定程度的积极态度,表现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导养得理,可以长寿”比较强调人为的作用。作者以“一溉之益”来说明养生作用,并提醒人们警惕“一怒”“一哀”的危害,要“慎重险于未兆”,要持之以恒。《养生论》一文中写道:“……在商汤时候,种植庄稼遇上大旱,灌溉一次最有功效。虽然经过一次灌溉的庄稼,还是被晒焦了,但是灌溉一次带来的好处,确实不能小看。社会上常常说,偶然生气一次不足以侵蚀性情,偶然一次悲哀也不足以伤害身体,于是就轻视了,而不去约束它。这就好比不认识一溉之益。反而希望从旱苗中长出好谷子。因此,君子懂得形体依靠精神生活,精神依赖形体而存在。领悟到生命机理容易丧失,明白一次过错能危害生命,所以修炼性情来保养精神,安定心思来保全身体,爱憎不停留在感情上,忧喜不出现在意念之中,恬淡地对一切不发生兴趣,而气质和缓平静,又呼吸吐故纳新,服药食气,保养身体,使形体和精神互相亲热融洽,表里互相接济帮助。

嵇康的养生方法,能从人的生理出发,提出一些比较切合实际的健身法,具有一定合理性。比如他提出生活条件对人体的影响,不要过于追求生活上享乐,要重视日常生活饮食起居的节制等,这些都是比较符合科学的。

嵇康把调养看做是延年益寿手段,但夸大了调养的作用。他所说的调养包括修性安心、呼吸吐纳和服食养身三个方面。修性安心与儒家“仁者寿”相似;呼吸吐纳有科学性。服食养身是养生论重点。他说“上药养命”“中药养性”,极力鼓吹吃仙药,这些玄妙的说法,在当时影响很大,在统治阶级中煽起了“服食”之风。在玄学影响下,嵇康的养生术强调修性安心,轻视了体育锻炼,宣扬了服食,这对体育的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开养生先河的鼻祖

我决不坑害患者,决不对患者做坏事,

我只一心想尽我所有能力和判断力来利用养生法救人。

——希波克拉底誓言

希波克拉底是2400年前古希腊养生家,被后世称为医圣、运动医学创始人。人们对他在2400年前就提出一套养生理论、运动医学理论和医疗体育理论无不惊叹不已;对他能一反当时存在的错误理论潮流,又为体弱多病者提出一系列具体养生处方、为一般健康人和运动员提出系统的运动医学知识,都赞不绝口,认为实属难能可贵。

希波克拉

底在公元前460年前后生于小亚细亚附近的开俄斯岛。公元前359一前357年间死于色萨利的拉里萨。他的祖先是祭神官,但父亲却是神殿医师团的成员,他的医术与池父亲的影响自然有一定关系。

在公元前4世纪的希腊人,都把健康受害时所需要的技术称医术,对医生来说,健康是目的。对养生术来说,特别是对体操术来说,健康是前提。

养生一词在中国、日本和其它东方国家,容易被理解为老年人的保健术,但是希波克拉底的养生术却不只是以老人为对象,他把精力旺盛的人和年轻人也作为对象,他不仅阐述了病弱者的养生术,而且也阐述了健康人的养生术(包括运动员的养生术)。

希波克拉底首先在其著作中,阐述有关养生的基础理论。他说:“所谓医术,就是要了解什么是人,人是靠什么原因而生的。”他明确提出了“体液理论”。他在著作中写道:“人体内部有血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所谓人的自然性就指这些东西,而且人就是靠这些东西而感到痛苦或保持健康的。”

1.血液(harma)

2.粘液(phlegma)

3.黄胆汁(cholexanthe)

4.黑胆汁(cholemalania)

所谓健康,就是指这些体液互相混合比例、性能和量等的调和均衡,处于混合完整状态。相反,所谓疾病,就是指这些体液中某一种分离出来处于孤立的状态。这时人体部位不仅会生病,而且因这部位出问题,可能使身体产生空虚和移动,从而使体内感到痛苦。

他还明确指出:所谓养生,就是要采用各种措施,使这些体液的混合变得调和。当然,体液调和,即使一个人身上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其混合率根据年龄、季节、饮食等而变化。为了预防疾病和保持健康,必须顺应各自实际情况采取适当措施。

希波克拉底在著作中还详细叙述了养生方法。他重视饮食疗法。另外还阐述了涂油、按摩、洗澡、呕吐、绝食、睡眠以及运动等养生术。

希波克拉底直截了当的指出:“没有饮食疗法就没有医术。”人和动物不同,人不能原样摄取自然界的恩赐与食物。

在《论健康时的养生》一书中指出:“它不是病人或恢复期疗养的一部分,而是为了健康人维护和增进健康与体力而写的养生法。因此,它不仅采用以饮食为中心的消极的保健法,而且也积极采用身体运动,这是它的特点。公元5世纪希腊养生术,其含意就如此广泛,这同特定概念严密的体操术,几乎是一样的技术。这一点同东方特色的养生这个词所产生的印象,是颇为不同的。希腊人连竞技运动都吸收进来构成养生法。甚至在计划呕吐的时间时,规定在跑完10古希腊长距离(相当6606英尺)然后再进行。呕吐,是古希腊人一种独特的养生法。

希波克拉底十分注重个人养生应因人而异,因此他在养生术介绍中分别就“适应季节养生法”、“适应体格和体质养生法”、“适应年龄和性别养生法”。

希波克拉底所说的运动,含意广泛,不仅包括有看、听或说等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