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诊特治肾炎(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4 00:50:40

点击下载

作者:周莅莅

出版社: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特诊特治肾炎

特诊特治肾炎试读:

前言

肾炎在临床上一般分为肾小球肾炎和肾盂肾炎,本书论述的肾炎,是指对人体危害较大的肾小球肾炎。肾小球肾炎主要分为急性肾小球肾炎和慢性肾小球肾炎两类,肾小球肾炎可发生于世界各地,在我国是一种内科和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具有血尿、水肿、高血压三大主要症状,男女均可发病。随着现代治疗措施的不断提高和完善,肾炎的近期死亡率明显下降,但是一般迁延难愈,对身体危害较大。

本书融中医学与现代医学于一体,冶古今医家治疗肾炎的经验于一炉,从中医角度系统地阐述了肾炎的病名、病因病机、诊断与辨证方法、常见肾炎的治疗等,同时从现代医学角度介绍了肾炎的生理知识、病因病理、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书中着重论述了古代名家诊治肾炎的绝技及现代医家诊治肾炎的经验与验案,并总结了近年来肾炎的现代临床研究概况。

本书既可作为广大医务工作者的临床参考书,又可作为本专科生、研究生、进修生学习的教学参考书,还可作为广大自学人员及患者朋友的良师益友,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中医肾炎专著。

希望本书能使各位同道有所收益、能给广大患者送来健康。编者1 概述一、肾炎的概念

肾小球肾炎主要分为急性肾小球肾炎和慢性肾小球肾炎两类。

急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急性肾炎)属于中医学“水肿”门中的“风水”、“阳水”和“肾风”、“溺血”等范畴。如《灵枢·肿胀》篇对水肿的描述:“水肿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颈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肾小球肾炎可发生于世界各地,在我国是一种内科和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具有血尿、水肿、高血压三大主要症状。随着治疗措施的不断提高和完善,近期死亡率明显下降,死亡发生率约1%,且多见于老年组。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急性期预后好。

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是指各种肾小球疾病的共同后果,有肾小球硬化间质瘢痕形成及肾脏体积缩小等形态学特点。慢性肾小球肾炎属于中医学“水肿”、“虚劳”、“腰痛”等范畴。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溢肌肤,引起眼睑、头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严重者可伴有胸水、腹水的一种病证。

临床上所谓慢性肾炎是指蛋白尿、血尿、管形尿、水肿及高血压等肾小球肾炎症状迁延不愈超过一年以上或伴有肾功能减退者。临床上观察不少慢性肾炎就是由急性肾炎经过10~20年长期隐匿阶段发展而来,或急性肾炎一起病即无临床症状,即由隐匿型发展而来的。二、中医学对肾炎的认识

急性肾小球肾炎属于中医学“水肿”门中的“风水”、“阳水”和“肾风”、“溺血”等范畴。早在两千多年前已有一定的认识。“水肿”一词最早见于《素问·水热穴论》:“肺为喘呼,肾为水肿。”此外,根据本病尿血的证候,《素问·气厥论》分析为:“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而《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篇》曰:“热在下焦则尿血。”是急性肾炎血尿证候的早期记载。

中医学中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说法。本病常发生于人体御邪能力不足的时候,外感六淫(以风寒、风热、风湿等外邪为主)之气,或有疮疡外证毒邪内侵,致风湿毒邪伤及肺、脾、肾三脏,以致肺失宣降,上不能宣散水精,下不能通调水道;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气不升清;肾失开合,气化不利,精关不固;加之三焦水道失畅、膀胱气化无权,终致水湿毒邪在体内泛滥,水谷精微大量丢失,而见临床诸证。风湿毒是该病发生的主要外因,主要病变脏腑在肺、脾、肾三脏。证候演变趋向是从表及里,由上焦、中焦而达下焦,从实向虚实挟杂演变。急性水肿期为正邪剧增的病理过程,水肿消退期则进入正虚邪恋阶段。若失治误治,亦可上凌心肺,五脏俱病。变证丛生,或肺、脾、肾三脏俱虚,则正不胜邪,病久不愈,迁延难治。

本病的发生总以标实邪盛为主,临床辨证时,须依据病机,辨明正邪盛衰情况,病久正虚、余邪未清也在其中。初期常以水肿为突出表现。以邪实为主,须辨明外邪、湿热、瘀毒的偏盛,病变重在肺、脾两脏。而进入恢复期则表现为余邪未清,正虚邪恋,虚实错杂,病变重在脾肾二脏。亦有水肿甚,湿浊毒邪内盛者,出现呕恶、头痛、烦躁、心慌等证者,此属本虚标实,阳虚毒蕴之候,病情危重,更需详加辨证,分清标本缓急。此外,对早期外感症候突出的患者,除了区分风寒、风热症之外,注意病情追踪观察,有无血尿、头痛头晕、浮肿等症候的出现,以便及早发现病情并给于治疗。

慢性肾小球肾炎则属于中医学“水肿”、“虚劳”、“腰痛”等范畴。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溢肌肤,引起眼睑、头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严重者可伴有胸水、腹水的一种病证。《内经》对水肿病已有了明确的认识。《内如经》中所谈的水病、水气、石水均与慢性肾炎的水肿相似。《素问·水热穴论》有:“……水病下为腑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素问·评热论篇》云:“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金匮要略》论述:“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此外《丹溪心法·水肿》曰:“若遍身肿,不烦渴,大便溏,小便少;不涩赤,此属阴水”。此描述与慢性肾炎之水肿极为相似。由于慢性肾炎病程漫长,病变日久,五脏俱损,即可出现中医学所谈的虚劳症状。此外,慢性肾炎患者常有高血压的发生,因而又可表现为“眩晕”、“头痛”等病症。当水肿不明显,而以疲乏无力、头晕、蛋白尿及血尿等为主要表现时,可归于“虚劳”、“眩晕”范围内。慢性肾炎晚期,由于肾功能衰竭出现少尿、恶心呕吐等尿毒症症状时,可归于中医“关格”、“隆闭”、“肾风”、“溺毒”、“肾劳”等范围。可见慢性肾炎由于其发病原因,伤及脏腑,病变阶段及临床表现的不同,所以中医诊断亦必然有所不同。

本病的发生,主要是外邪伤及日久,脏腑功能虚损,尤其是脾肾虚损所致。或体虚复感外邪而发,或因房室劳倦重伤脾肾而成。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之侵袭和脾肾虚损,在外感客邪和饮食酒色劳倦等因素的作用下诱发,日久可累及肺、肝、心、三焦等脏腑,以致五脏功能受损,气血运行涩滞,水液精津失布而成。故本病的病理特点总属本虚标实,本虚常见肺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标实则概之外感、水湿、湿热、血瘀、湿浊诸邪。三、现代医学对肾炎的认识

肾小球肾炎发生于急性链球菌感染后,以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为主要表现,并可出现一过性氮质血症。

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是指由多种病因引起,以双侧肾小球发生慢性变性病变为共同病理改变的一组免疫性炎症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是内科多发病之一,任何年龄都可发病,但好发于青少年。男性发病率较女性为高,男女之比约2~3:1。临床表现为病程长(在一年以上,长者可达数十年),有水肿,蛋白尿,镜下血尿,高血压等。慢性肾炎具有进行性发展的倾向,快者二三年,慢者二三十年,常因肾小球炎症的不断发展,健全的肾单位越来越少,纤维组织不断增多,胶质萎缩,而引起肾功能衰竭。本病顽固,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最后常因肾功能衰竭而死亡。2 肾脏的生理解剖知识一、肾脏的解剖与形态(一)肾脏的大体解剖

肾脏为实质性器官,两肾的形态、大小、重量大致相同,大小为11厘米×2.5厘米,重量约100~150克,女性肾脏的体积和重量一般小于同龄男性。肾脏可分为上下两端、内外两缘和前后两面。外缘隆起,内缘中央凹陷为肾门,是肾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输尿管出入的部位,出入肾门的结构总称肾蒂,右侧肾蒂较左侧短,故右侧手术较困难。肾门向内连续为肾窦,肾窦为肾动脉及肾静脉分支、肾小盏、肾大盏和脂肪组织充填(图1)。图1 肾脏剖面图

肾脏表面自内向外包有三层被膜。第一层为纤维膜,是一层致密结缔组织膜;第二层为脂肪囊,位于纤维膜外面,为肾周围的脂肪层,对肾脏有弹性垫样保护作用;第三层为肾筋膜,向上向外两层逐渐融合,上方与膈下筋膜连续,肾筋膜还发出许多结缔组织小束穿过脂肪囊,与肾纤维膜相连,对肾脏起固定作用。肾脏的肾筋膜与膈下筋膜相连,在人体呼吸的时候可随呼吸上下稍有移动。肾脏除肾筋膜外肾血管、邻近器官、腹内压及腹膜均起固定作用。上述固定作用不健全,可导致肾下垂或游走肾。

肾脏位于腹膜后脊柱两侧,左右各一,紧贴腹后壁,形似蚕豆,左肾的上限平第11胸椎,下限平第3腰椎(图2)。图2 肾脏体表标志

在肾脏的冠状切面上,肾实质分为皮质和髓质两部分。皮质位于浅层,占1/3,富于血管,新鲜标本呈红褐色,肉眼观察可见粉红色颗粒,为肾小体。肾髓质位于其深部,占2/3,主要由小管结构组成。肾髓质的管道结构有规律地组成向皮质成放射状的条纹称髓放线,向内侧集合成15~20个椎形体称为肾椎体,皮质深入肾椎体之间的部分称为肾柱,肾椎体的基质朝向皮质,肾锥体的尖端钝圆,朝向肾窦,称为肾乳头,有时2~3个椎体合成一个肾乳头,肾乳头尖端有许多小孔称乳头孔,是尿液流入肾盏的通道。每1~2个肾乳头被一个漏斗状的肾小盏包绕,肾小盏7~8个,2~3个肾小盏合成一个肾大盏,肾大盏2~3个,集合形成肾盂,肾盂出肾门后,逐渐变细形成下行的输尿管。(二)肾脏的细微结构

每个肾脏约有100多万个肾单位,一般在出生后数月内,肾单位的数量逐渐增加,成年后停止。肾脏有很大的代偿能力,即使切除一侧肾脏,另一侧肾脏也能完成生理功能。肾单位是组成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它包括肾小体及与之相连的肾小管(如图3)。根据肾小体的位置和肾小管的长度,肾单位可分为皮质肾单位和髓旁肾单位两种(如图4)。皮质肾单位,因其血液循环丰富,相对不易损伤,不同于髓旁肾单位。图3 肾单位组成图4 皮质肾单位和髓旁肾单位

肾小体由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具有滤过血浆形成原尿的作用。肾小体的中央部分是由毛细血管组成的肾小球,其两端分别与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相连。肾小球的外面,有肾小囊,肾小囊腔与肾小管腔相通(如图5)。

肾小管是细长迂回的上皮性管道,分为近端小管、细段和远端小管三段,具有重吸收和分泌的功能。近端和远端小管,依其走形的曲直,分别有曲部和直部之分。近端小管的直部、细段与远端小管的直部连成“U”字形,称为髓袢。远端小管最后汇入集合管,许多集合管汇合成肾乳头,肾乳头管开口在肾乳头处,与肾小盏相通。图5 肾小体结构图(三)肾血循环

肾动脉到达肾门后分成前下、后上两主支,继分成五个肾段分支(上极动脉、肾盂前上动脉、肾盂前下动脉、下极动脉、肾盂后动脉),每个分支领域形成一个肾段,共五段:尖段(上极段)、上段(肾盂前上段)、中段(肾盂前下段)、下段(下极段)、后段(肾盂后段)。肾脏内部的血液循环很有特点,入球动脉入肾球囊后形成第一次毛细血管球,有滤过机能,血管球集合成出球动脉,它在皮质内再次形成毛细血管网,包绕肾小管的周围;第二次毛细血管网既起营养作用,又有运回再吸收物质的功能(如图6)。图6 肾血循环

肾血循环与肾的机能紧密相连。如急性肾炎时,毛细血管壁的基膜发生病变,可产生蛋白尿和血尿。休克状态时,由于肾血循环障碍,使得肾小管严重缺血,甚而可导致肾小管的坏死。二、肾脏的生理功能(一)肾脏的基本生理功能

肾脏是泌尿系统的重要器官,其基本生理功能包括排泄代谢产物、调节体液及酸碱平衡、分泌激素等,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使新陈代谢正常进行。分泌尿液,是肾脏的主要生理功能之一。尿液的产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我们一般把这个过程分为滤过、重吸收、排泄三个过程。

除此之外,肾脏还有以下生理功能。

1.排泄代谢产物、毒物及药物

人体在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有害的代谢废物,如尿素、肌酸、肌酐等含氮物质,硫酸盐及无机硫酸盐等。肾脏通过排泄尿液,将溶解在尿中的这些有害物质排出体外,使其不会在体内蓄积而产生危害作用。肾脏还能将进入体内的有毒物质、药物等,排出体外。当肾脏功能不全时,可引起代谢产物潴留,这可导致尿毒症的发生。

2.保持水及电解质的平衡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浆中的水分和电解质首先被滤入肾小球囊腔中,我们把这些滤液称为原尿。原尿流过肾小管各段时,肾小管上皮细胞把有用的物质重吸收回血液中,同时向管腔分泌出人体不需要的物质,最终形成浓缩尿液。正常人体内水分过多或过少时,由肾脏进行尿量的调节,以保持体内水的平衡。肾小管能按人体的需要,调节各种电解质的重吸收量,维持体内电解质的平衡,这对人体正常生理活动非常重要。

3.维持人体内的酸碱平衡

肾脏能够将代谢过程中产生的酸性物质,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同时重吸收碳酸氢盐,并控制酸性和碱性物质排出量的比例,以维持酸碱平衡。

4.肾脏的内分泌功能

肾脏的内分泌功能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分泌多种激素,参与调节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如肾小球旁器可分泌肾素,通过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调节血压;肾脏可分泌前列腺素及活性维生素D,调节人体血压及钙磷代谢,对促进成骨骼起重要作用;肾脏还可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以刺激骨髓干细胞的造血功能。其次,肾脏是机体部分内分泌激素的降解场所,如胰岛素及许多胃肠道激素中的大部分,均在肾脏降解。当肾功能不全时,这些激素的生物半衰期明显延长,从而引起代谢紊乱。还有,作为肾外激素的靶器官。如抗利尿激素、甲状旁腺素、降钙素、胰高血糖素等,可影响与调节肾脏功能。(二)中医学对肾的生理功能的认识

中医认为,肾的生理功能广泛,不仅包括了西医学肾脏的大部分功能,也包括了其他器官的部分功能,在生理功能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肾位于腰部,左右各一,命门附焉,内藏“元阴”、“元阳”,为水火之藏,其经脉络膀胱,互为表里;常称“腰为肾之府”。肾在体为骨,开窍于耳,司二阴,其华在发。肾的主要功能是藏精、主水、主骨、生髓、纳气等,特别是肾的藏精功能,与人的生长、发育、生殖等密切相关,故古人称肾为“先天之本”。

1.肾主藏精

肾所藏之精,包括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两个方面。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是人体生育、繁殖的基本物质;后天之精,来源于饮食,为脾胃所化生,是营养脏腑组织器官、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故肾主藏精,它与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密切相关。

2.肾主骨、生髓,通于脑

肾藏精,而精能生髓,髓有骨髓、脊髓之分。其中骨髓居于骨中,滋养骨骼,故“肾主骨”;中医认为精血同源,精充则血足。这两者的密切关系,与现代医学认为的骨髓造血功能与肾脏产生的促红细胞生成素极为相似。脊髓上通于脑,脑为髓聚而成,故“脑为髓之海”、“肾通脑”,它与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密切相关。

3.肾主水

中医认为,肾脏的主要功能是主水,它对水液生成、分布、排泄起着重要的作用,故有“肾为水脏”之称。所谓“肾司开阖”、“肾司二便”,说的是肾阳、肾气充盛则尿的生成与排泄正常。

4.肾主纳气

呼吸虽有肺所主,但需要肾的协调。肾有帮助肺吸气和降气的作用,称为“纳气”。只有肾气充沛,摄纳正常,才能使肺的气道通畅,呼吸均匀。

综上所述,中医讲的肾,基本上包括了西医讲的泌尿生殖系统和部分造血、内分泌、神经系统的功能。3 肾炎的发病原因及病机一、现代医学对肾炎病因病机的认识(一)急性肾小球肾炎

1.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

急性肾炎的病因,大多数与溶血性感染有关,上呼吸道感染(包括中耳炎在内)约占60%~70%,皮肤感染约占10%~20%。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的病原是β-溶血性链球菌A族,根据链球菌细菌胞壁M蛋白的免疫性质将其分为若干型,其致病菌株主要是指咽喉部感染的12、4、1、3、25和49型。皮肤感染后所致肾小球肾炎的病原主要是49、55、2、57或60型。因为肾性抗原可能是非M蛋白,其他族链也可能是肾性抗原。有学者研究认为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可发生C族链球菌和G族链球菌感染后。与风湿热相比,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好发于A族链球菌。

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的发生率各家报道不一,平均10%~12%。深入研究发现,如对没有症状的人进行尿液分析,没有临床症状的亚临床型患者是有临床症状的患者的3~4倍。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占儿童急性肾小球肾炎50%以上,而成人中通过肾活检确诊的病例不足5%。

近20年来,美国和其他一些发达国家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的发生率明显降低。这主要与这些国家卫生事业的发展,大众保健意识的提高有关,同时也与抗生素的有效应用以及M型(如4型和12型)流行的减少有关。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属于免疫复合型肾炎。用免疫荧光的方法可在肾小球上见到不规则的颗粒状沉积物。电镜下可见典型的肾小球上皮细胞下驼峰状电子致密物,呈圆顶型,有免疫复合物形成。极少数患者呈抗肾抗体型肾炎,这些患者肾小球基底膜上有线状沉积物。可能链球菌菌膜抗原与肾小球基底膜有交叉抗原性。部分患者肾小球系膜区细胞浸润,提示肾脏局部细胞免疫反应,但细胞介导免疫在本病中的确切作用仍不清楚。另外,自身免疫在急性肾炎发病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肾小球肾炎常于感染后发病,最常见的致病菌为p-溶血型链球菌,偶见于肺炎球菌、伤寒杆菌、克雷白杆菌及病毒、立克次体、支原体、原虫等。根据流行病学、免疫学及临床方面的研究,证明绝大多数急性肾炎与F-溶血性链球菌A族感染有关,后来证实依据溶血性链球菌细胞壁的M蛋白而分型的1、2、3、4、12、18、25、49、55、57和60具有致肾炎性,其中尤以12、49型最为重要。近年研究提示,链球菌的致病抗原存在于A族致肾炎菌株,并偶见于C、G族的胞浆成分及质膜成分,称之为内链素。(1)免疫复合物型肾炎:目前一般认为,本病属于抗原抗体复合物所引起的一种肾小球毛细血管炎症病变。其证据有以下几方面:①前驱链球菌感染后的潜伏期相当于首次感染后机体产生免疫的时间;②疾病早期循环免疫复合物呈阳性;血清补体降低;③免疫荧光检查可见IgG、C等呈颗粒状的沿毛细血管袢及系膜区弥漫性沉积。3电镜下可见免疫复合物呈驼峰状沉积于上皮下。

本症的主要抗原即某些特殊的链球菌致肾炎菌株,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着在肾小球,并激活补体,引起一系列免疫损伤和炎症。由于链球菌抗原与肾小球基膜糖蛋白之间有交叉抗原性,有部分研究者认为少数病例可能属抗肾抗体型肾炎。(2)肾小球内炎症细胞浸润的作用:在感染后肾炎肾小球内单核细胞及T淋巴细胞浸润较多,研究表明,在各型增殖性肾小球肾炎有明显的肾小球及间质炎细胞浸润,且肾小球内T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数目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在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早期肾活检中,单核细胞的集聚是与CD+4淋巴细胞一同出现,而在急性期后的肾活检中,单核细胞与CD+4淋巴细胞则罕见,提示细胞免疫在本病中起一定作用(如图7所示)。图7 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发病机制简明示意图(3)激活的补体成分直接致肾炎:急性肾炎患者呈低补体血症,是抗原、抗体反应的结果,此外,链球菌的菌体外毒素可以直接通过旁路系统激活补体,补体系统被激活后引起一系列免疫病理改变。C、C及过敏毒素的产生导致组胺释放,增加毛细血管透性。35a补体的终末成分C~C复合体(膜攻击复合体)对肾小球基底膜有5a9直接损伤作用。(4)免疫介导的炎症反应:沉积在内皮下及系膜区的免疫复合物可以通过免疫及化学机制吸引循环中的炎症细胞,这些炎症细胞及病变的肾小球细胞可产生一系列炎症介质,如细胞因子、蛋白酶类及活性氧代谢产物均可引起肾小球病变。(5)遗传因素: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与本病之间的关系至今尚未定论。

2.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病机

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典型的组织学改变是毛细血管内增生和(或)渗出性病变,少数重症患者可见肾小球袢坏死链及新月体形成,“驼峰”为急性渗出期特征性的超微结构改变。(1)肉眼可见50%以上的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患者肾脏明显肿大,有的可为正常肾脏体积的2倍,由于间质水肿,肾脏切面膨出,表面见灰色。其间可见的透亮小点即是肾小球,皮质增厚较髓质明显。(2)光镜下可见:

①肾小球:本病主要累及肾小球,几乎所有肾小球毛细血管袢扩大,内皮细胞增生、肿胀。早期(发病6周内)行肾活检者毛细血管内较多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浸润细胞黏附于内皮细胞及肾小球基膜,少数则通过毛细血管袢进入基膜区或球囊腔。有时候还可见酸性粒细胞浸润。由于肾小球细胞增生及大量浸润细胞阻塞毛细血管袢腔,此期也被称为渗出期。其他细菌、病毒感染所致的肾脏损害也可出现上述形态学改变。

大多数患者肾小球基膜无病变,偶见节段增厚或分裂,渗出期内行肾活检者可见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特征性的组织学改变——毛细血管袢上皮侧沉积物,一般称之为“驼峰”。多数患者脏层上皮细胞数正常,胞浆丰富,少数重症病例壁层上皮细胞增生,并可见新月体形成。

疾病发作6周后,中性粒细胞消失,沉积物的数量迅速减少,仅遗留增生的系膜基质,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开放,基膜正常,此期称为弥漫系膜增生性病变。链球菌感染后期进行肾活检者可表现为弥漫系膜增生性病变,当然这种病变也可见于其他细菌和病毒感染时。

②肾小管:蛋白尿明显者,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可见透明的微滴,这种微滴其实是肾小管上皮细胞胞浆内溶酶体吞饮蛋白质,上皮细胞肿胀,一般无坏死。管腔中可混有白细胞及酸性细胞,有的患者肾小管上皮细胞及基膜间可见侵入的中性粒细胞。多数研究者认为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患者肾小管病变无特征性,也不如肾小球病变明显。在肾小球广泛新月体形成的病例中可见远端小管(有时近端)上皮细胞变性,管腔扩张,甚至小管基膜断裂,其周围浸润细胞聚集。近端小管有时也可见这种病变。部分研究人员认为它们与缺血相关。其他小管变化包括纤细的、粗大的空泡变性,颗粒变性等,随病程进展,可出现小管基膜增厚。

③间质:间质病变包括水肿,中性、单核或淋巴细胞灶性聚集。临床病情严重、大量新月体形成者间质大量细胞浸润及高度水肿,偶可见间质坏死。

④血管:一般病例间质动脉及小动脉无明显病变。(3)免疫荧光方面:Sorges等观察了系列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患者的免疫病理改变,并提出三种类型的形态学改变,他们认为组织学改变与临床预后相关。

①星空型(starry-sky):发病后2周内行肾活检者可见此种形态,约占30%。其特征为细颗粒状的免疫球蛋白和(或)C弥漫、不3规则沿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和系膜区沉积。此型光镜改变常处于内皮与系膜细胞明显增生,白细胞浸润的渗出期。

②系膜型:约占肾活检患者的45%。免疫球蛋白和(或)C沿肾3小球系膜呈轴性分布。此型可见于亚临床期患者,发病年龄较轻,长期预后好。

③花环型(garland):约占25%的患者,以肾小球周边袢深染、连续的免疫球蛋白和(或)C沉积为特征。系膜区少量或无明显沉3积物。本组患者IgG为主要沉积的免疫球蛋白,有的见少量IgM和IgA沉积;或见微弱的C和C。C染色的强度常超过免疫球蛋白,可见1q43备解素沉积。此型病变在男性重度蛋白尿者多见,尤其是成人持续存在蛋白尿者更常见,长期预后更差。重复活检发现免疫荧光表现为花环型者肾小球可见节段硬化性改变。(4)电镜:电镜下除证实光镜可见的病变如内皮及系膜细胞增生、肿胀,中性及酸性粒细胞浸润外,袢内还可见死亡细胞。细胞碎片与增生的系膜细胞混在一起,其他超微结构改变包括毛细血管壁增厚,主要是内疏松层增宽,其中可见纤维或纤细颗粒状的电子致密物,毛细血管壁内存在不规则的透亮区;内皮细胞胞浆呈连拱状或丢失,使内皮细胞核裸露;中性粒细胞常与疏松、剥离的基膜内疏松层黏附。

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最典型的超微结构改变,称为“驼峰”。“驼峰”一般位于基膜上皮侧,为大小不规则的、电子致密的、圆顶状的沉积物;“驼峰”一般长1μm,宽度不足1μm,有的则较大,长约6μm,宽可达3μm。这些沉积物有的与致密层分离,其间有一层清晰的透亮带,有的则与外疏松层相接,偶尔直接与致密层接触。上皮细胞胞浆内也可见沉积物,其周有一膜性结构,使其与上皮细胞胞浆有清楚的界限。上皮细胞胞浆内沉积物周围有时覆盖有一层致密物。沉积物的电子致密度常不一致。沉积物最常见于近系膜区的基膜上皮侧,有些患者还存在系膜区及内皮下沉积物。系膜区细胞数增加,包括系膜细胞及浸润的单核和中性粒细胞、系膜基质或基膜样物质量的增加。新月体形成的患者其包囊腔内有较多碎片及纤维素。在发病后第六周开始,即发病的恢复期,“驼峰”迅速消失,仅见系膜细胞及系膜基质增生性改变,足突融和微绒毛化等。(二)慢性肾小球肾炎

1.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尚无明确定论,少数病人发病前有链球菌感染,但大部分病人找不到明确的病因。一般认为慢性肾炎的起病有以下几条途径。(1)急性肾炎迁延不愈,病史超过一年以上者,临床上可认为已进入慢性肾炎期。据统计由急性肾炎直接迁延发展而来者,约占慢性肾炎总数的15.2%。(2)过去有急性肾炎病史,经数周或数月治疗,临床症状及尿异常消失,肾功能正常,被认为已经痊愈。但炎症仍继续缓促进,若干年后,可能因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感染,或劳累过度,临床症状又复出现,而成为慢性肾炎。(3)患者无明显肾炎表现,但炎症缓慢发展,经若干年后成为慢性肾炎,这一类可称为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据报告,此类慢性肾炎最多,约占总数的50%~70%。

2.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病机

慢性肾炎的发病机理是一个自身免疫反应过程,引起免疫反应的致病微生物,可能是多种多样的,能查得链球菌感染证据者,仅占少数,其余的患者,多无明显的先驱感染症状,它们的自身免疫反应可能是由其他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潜在的感染所引起。慢性肾炎的病理改变多数是弥漫性,部分也可呈局灶性,病变累及肾脏的大部分肾小球。在慢性肾炎发病的免疫反应中,主要是体液免疫,但也有细胞免疫的参与。通过电镜和免疫荧光检查,发现大部分慢性肾炎病人肾脏的肾小球都有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并通过激活补体系统而引起一系列炎症反应。由于免疫复合物的性质、分子量、沉积的部位和机体反应性的不同,所引起肾小球病理改变有很大差异。继局部免疫反应之后,非免疫介导的肾脏损害在慢性肾炎的发生与发展中亦可能起很重要的作用。根据目前研究结果提示:①肾小球病变可引起肾内动脉硬化加重肾实质缺血性损害;②肾血流动力学代偿性改变引起肾小球的改变;③肾小球系膜的超负荷状态可引起系膜区(基质及细胞)增殖,终至硬化。

导致肾炎转变为慢性的因素尚不清楚,推测可能和感染长期存在或反复发生有关,或者是一种慢性的、隐匿性的感染(如侵性病毒感染),致机体内经常有抗原存在,因而引起持续的免疫损害。从慢性肾炎,特别是膜-增殖性肾炎患者常有补体血症的事实来看,则患者本身存在某些免疫功能缺陷,也可能是炎症转为慢性的因素之一。这些缺陷使机体抗感染的能力下降,容易被致病微生物反复侵袭,或者不能产生足够的、强有力的抗体,将侵入的致病物质迅速清除,以至于抗原持续留于体内,形成分子量不大不小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到肾脏中而引起慢性肾炎反应。二、中医学对肾炎病因病机的认识(一)中医学对肾炎病因的认识

1.外因——风淫及疮毒(1)风:风为春季主气但四季皆有。风为阳邪,其性开泄,因其善动不居,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点。风邪侵袭常伤害人体的上部(头面)和肌肤。风又为百病之长,其他六淫之邪多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风邪外袭可使肺失宣降,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之功能失职,以致风遏水阻,风水相搏,浸没于肌肤,发为水肿。在水肿病的发生过程中,风邪可单独致病,但更多的情况下是与寒、热、湿等邪合而为病。如《景岳全书·肿胀篇》载:“凡外感风毒邪留肌腰,则亦能忽然浮肿。”《素问·水热穴论》也说:“勇而劳甚则仔汗出,渣子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腑肿。”《医宗金鉴》还指出了风邪所致水肿自面部开始这一点,该书说:“……外感风邪,风则从上肿,故面浮肿。”(2)寒:寒为冬季主气。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收引。寒邪为慢性肾炎发病的重要因素,因寒邪外犯卫气不得宣发,律液不得输布而发为水肿。如《灵枢·水肿篇》说:“肤肤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医笆然不坚,腔大身尽肿。”《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岁水太过,寒气流,邪害心火……甚则腔大殿肿。”寒邪常合风、湿之邪,《病因脉治·外感肿症篇》说:“风寒身肿之症,恶寒身热,身首皆肿,风胜多汗,寒胜无汗。此风寒合而为病也。”《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有:“……湿气降,地气腾,雨乃时降,寒乃随之,感于寒邪则民病身重,腹肿,胸膛满。”此言寒湿之为病也。(3)湿:湿为长夏之气。湿为阴邪,性重浊黏滞,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邪侵袭机体多阻遏脾胃气机,影响其运化水谷津液的功能,津液不能敷布则聚而为湿,湿泛为肿。《医宗金鉴》说:“皮水得之,内有水气,受湿邪,湿则从下肿,故浮肿。”(4)疮毒:疮毒内攻,致肺脾气化失常,水湿溢于肌肤,也是形成水肿的常见病因。如唐·王焘《外台秘要》说:“或范中水,通身皆肿。”宋·严用和《济生方·水肿》说:“又有年少,血热生疮,变为肿满。”《医学入门》也指出:“阳水多兼食积,或饮毒水,或疮毒所致也。”这与现代医学所说由于皮肤感染后所引起的肾炎水肿很相似。

2.内因——正气亏虚(1)先天禀赋不足:父母年老体弱多病,妊娠期间调养失宜,或乘劳入房等皆可导致婴儿禀赋不足,肾所藏之先天之精亏乏。肾为先天之本,肾禀赋不足是后天肾病的一个重要内因。(2)七情内伤: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的太过,可引起人体脏腑气血功能的紊乱,而成为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七情之中,尤以恐思忧悲怒对慢性肾炎水肿的发生影响大,因过恐伤肾思虑过度伤脾,过忧伤肺,忧愁者气机不畅,闷闷不乐,久之又可伤脾,怒则伤肝。肺、脾、肾及肝脏的虚损及功能失调是水肿形成的基本病理基础,情志失调正是通过对这些脏器功能的影响而成为水肿发病的内在因素。(3)饮食劳逸:过食肥甘醇酒厚味、辛辣刺激食物,可造成肾中积热,内耗其阴,五脏失于濡养。饮食不节及不洁,又可内伤脾胃,使气血化源不足,五脏皆虚。劳作太过可耗伤正气,日久伤肾。房劳太过可亏损肾精耗散肾气。过分好逸恶劳,或缺乏必要的活动,同样可使机体抗病能力降低,给外邪以可乘之机。

3.诱发因素

水肿分阳水和阴水。慢性肾炎的水肿持续难消,且时好时坏,故多属阴水;但在其急性发作期的水肿又常为阳水。阴水常因酒色、饮食、劳累而诱发或加重;阳水常因感受外邪或皮肤疮毒内攻诱发或加重。(二)中医学对肾炎病机的认识

肾为先天之本,藏真阴而寓元阳,为水火之藏,只宜固藏,不宜泄漏,所以肾多虚证,其病因多为劳倦淫欲过度,久病失养,致肾气耗伤。临床表现为阴虚、阳虚两大类型;又肾与膀胱互为表里,肾气不化直接影响膀胱气化,故膀胱虚症也正是肾虚的病理表现。肾病病机如图8所示:图8 肾病病因病机简图

水不自行,赖气以动,故水肿一证,是全身气化功能障碍的一种表现,涉及的脏腑较多,但其病本在肾。若外邪侵袭,饮食起居失常,或劳倦内伤,均可导致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终至膀胱气化无权,水液停聚,泛滥肌肤,而成水肿。

1.风邪外袭,肺失通调

风邪外袭,内舍于肺,肺失宣降,水道不通,以致风遏水阻,风水相搏,泛溢肌肤,发为水肿。

2.湿毒浸淫,内归脾肺

肌肤因痈疡疮毒,未能清解消透,疮毒内归脾肺,导致水液代谢受阻,溢于肌肤,亦成水肿。

3.水湿浸渍,脾气受困

久居湿地,或冒雨涉水,水湿之气内侵,或平素饮食不节,饮食生冷,均可使脾为湿困,而失其健运之职,致水湿不得下行,泛于肌肤,而成水肿。

4.湿热内盛,三焦壅滞

湿热久羁,或湿郁化热,中焦脾胃失其升清降浊之能,三焦为之壅滞,水道不通,而成水肿。

5.饮食劳倦,伤及脾胃

饮食不节,或劳倦过甚,脾气受损,运化失司,水湿停聚不行,泛溢肌肤,而成水肿。

6.房劳过度,内伤肾元

生育不节,房劳过度,肾精亏耗,肾气内伐,不能化气行水,遂使膀胱气化失常,开合不利,水液内停,形成水肿。

上述各种病因,有单一原因发病者,亦有兼杂而致病者,从而使病情趋于复杂。

本病在发病机理上,肺、脾、肾三脏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在肺与肾的关系上是母子相传,若肾虚水泛,上逆于肺,则肺气不降,而失其通调水道的功能,可促使肾气更虚而加重水肿;反之,肺受邪而传入肾时,亦能引起同样的结果。在脾与肾的关系上是相制相助,如脾虚不能制水,水湿壅盛,必损其阳,故脾虚的进一步发展,必然导致肾阳亦衰;反之,如果肾阳衰微,不能温养脾土,脾肾俱虚,亦可使水肿更加严重。因此,肺脾肾三脏与水肿之发病,是以肾为本,以肺为标,而以脾为制水之脏。《景岳全书·肿胀》篇指出“凡水肿等症,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

此外,瘀血阻滞,三焦水道不利,往往可使水肿顽固难愈。4 肾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肾小球疾病的诊断标准与病理分型(一)肾小球疾病的诊断标准

①肾小球疾病具备以下特点:

肾小球性蛋尿(以白蛋白为主)伴管型尿和(或)肾小球源性血尿。

②高血压、水肿等表现。

③肾小球滤过功能损害先于并重于肾小管功能性障碍。

疾病的分型,一般有几种原则:

①按临床表现分型。

②按功能改变分型。

③按病变的解剖部位分型。

④按病理形态分型。

⑤按发病机理分型。

⑥按病因分型。

临床及功能分型是肾脏病临床工作所必须有的一个诊断手段,而病理分型对肾脏病的临床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非常重要。目前在分型上多采用1992年6月中华内科杂志编委会肾病专业组的专题讨论会所制定的分型方案。

1.急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急性肾炎)的诊断标准(1)起病较急,病情轻重不一。(2)一般有血尿(镜下及肉眼血尿),蛋白尿,可有管型尿(如红细胞管型、颗粒管型等)。常有高血压及水钠潴留症状(如水肿等),有时有短暂的氮质血症。B超检查双肾无缩小。(3)部分病例有急性链球菌或其他病原微生物的前驱感染史,多在感染后1~4周发病。(4)大多数预后良好,一般在数月内痊愈。

2.急骤进行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急进性肾炎)的诊断标准(1)起病急,病情重,进展迅速,多在发病数周或数月内出现较重的肾功能损害。(2)一般有明显的水肿、血尿、蛋白尿、管型尿等,也常有高血压及迅速发展的贫血,可有肾病综合征表现。(3)肾功能损害呈进行性加重,可出现少尿或无尿。如病情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常于数周至数月内需以替代治疗延长生命。

3.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的诊断标准(1)起病缓慢,病情迁延,临床表现可轻可重。随着病情发展可有肾功能减退贫血、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出现。(2)可有水肿、高血压、蛋白尿及管型尿等表现中的一项(如血尿或蛋白尿)或数项。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有时可伴有肾病综合征和重度高血压。(3)病程中可有肾炎发作,常因感染(如呼吸道感染)诱发,发作时有时类似急性肾炎之表现。有些病例出现病情加重。

4.隐匿性肾小球肾炎(无症状性血尿或蛋白尿)的诊断标准(1)无急、慢性肾炎或其他肾脏病病史,肾功能基本正常。(2)无明显症状、体征,而表现为单纯性蛋白尿或(和)肾小球源性血尿。(3)可排除肾小球性血尿或功能性血尿。(4)以轻度蛋白尿为主者,尿蛋白定量<1.0克/24h但无其他异常,可称为单纯性蛋白尿。以持续或间断镜下血尿者,无其他异常,相差显微镜检查尿细胞以异常为主,可称为单纯性血尿。

5.肾病综合征的诊断标准(1)大量蛋白尿(>3.5克/24h)。(2)低蛋白血症(血清白蛋白<30克/L)。(3)明显水肿。(4)高脂血症。

上述4条中,前2条为必要条件。(二)肾小球疾病的病理分型

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分类方法。

1.原发性肾小球疾病(1)肾小球轻微病变和微小病变。(2)局灶和(或)节段性病变

①局灶性肾小球肾炎。

②局灶和节段性玻璃样变和硬化。(3)弥漫性肾小球肾炎

①膜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

②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系膜毛细血管性肾炎(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Ⅰ型和Ⅲ型);致密沉积物性肾小球肾炎(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Ⅱ型);新月体性(毛细血管外)肾小球肾炎。

③硬化性肾小球肾炎。(4)未分类肾小球肾炎。

2.系统性疾病所致的肾小球疾病(1)狼疮性肾炎。(2)过敏性紫癜性肾炎。(3)Berger病(IgA肾病)。(4)Goodpasture综合征。(5)全身感染所致肾小球病变

①败血症。

②感染性心内膜炎。

③分流性肾炎。

④梅毒。(6)寄生虫性肾病

①疟疾肾病。

②血吸虫肾病。

③类圆线虫肾病。

3.血管性疾病所致肾小球病变(1)结节性动脉周围炎。(2)Wegener肉芽肿。(3)血栓性微血管病(溶血-尿毒症性综合征及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肾小球血栓形成(血管内凝血)。(5)良性肾硬化。(6)恶性肾硬化。(7)硬皮病(系统性硬化)。

4.代谢性疾病致肾小球病变(1)糖尿病肾硬化。(2)淀粉样变。(3)异常蛋白血症肾病变。(4)多发性骨髓瘤。(5)Waldenstrom's巨球蛋白血症。(6)冷球蛋白血症。(7)肝病性肾病。(8)镰状细胞病性肾病。(9)紫绀性先天性心脏病及肺动脉高压症所致肾病。

5.遗传性肾病(1)Alport综合征。(2)良性复发性血尿(薄基底膜综合征)。(3)指甲-膑骨综合征(股-甲发育不良)。(4)先天性肾病综合征(Finnishx型)。(5)婴儿肾病综合征(French型,弥漫性系膜硬化)。(6)FabrY病及其他脂沉积症。

6.其他杂病(1)妊娠毒血症性肾病。(2)放射性肾炎。

7.终末期肾炎

8.移植后肾小球肾病二、急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一)急性肾炎的临床表现

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主要见于6~7岁儿童,但成人亦有发生。3岁以下儿童及50岁以上成人罕见。男性大约是女性的2倍。

1.潜伏期

链球菌感染与急性肾炎发病之间有一定的潜伏期,通常为1~2周,平均为10天左右,少数病人可短于1周,也可长达3~4周。咽炎后出现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潜伏期约10天左右(6~21天),而脓疱疮后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潜伏期大约3周,链球菌感染后也可使某些肾小球疾病加重,如IgA肾病,通常无明显潜伏期。

2.全身症状

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多数以急性肾炎综合征起病,少数肾脏损害较轻者临床上可无任何症状,起病时症状轻重不一,除水肿、血尿之外,在儿童常有头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疲乏无力、精神不振、心悸、气促,甚至发生抽搐。在成人可无明显症状或仅有食欲减退、疲乏无力。部分病人先驱感染没有控制,则可发热,体温一般在38℃上下,发热以儿童为多见。

3.血尿

肉眼血尿为常见起始症状之一,40%~70%的病人可见到。尿呈混浊红棕色,为洗肉水样,一般在数日内消失,也可持续1~2周后转为镜下血尿,镜下血尿多数在6个月内消失,也可持续1~3年才消失。此外,也有少数病人肾小球病变基本消退,而镜下血尿持续存在,则称为残余血尿,无多大临床意义。

4.水肿及少尿

70%~80%的病人出现水肿和尿少。大部分病人起病时每日尿量少于500毫升,可产生一过性氮质血症。极少数由少尿发展成为无尿,表明肾实质病变严重。浮肿常见躯干上部(如眼眶周围、眼睑和双手),并且晨起较明显,活动后下肢浮肿加重。水肿严重的病人可出现浆膜腔积液,以胸腔积液为多见。水肿一般在2~3周内开始消退,开始消退之前1或2天尿量开始增多。少数病人可无明显水肿,但有水钠潴留,尿量减少,体重增加,5~7天后出现利尿。这些病人由于症状不明显,往往易被忽视。

5.高血压

高血压多为容量依赖性高血压,一般不太严重,主要发生在钠水潴留所致的容量过多阶段,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及静脉压升高,并且可出现明显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力衰竭在儿童和老人中尤为明显。由于血压升高较快,可出现头痛、头昏、失眠等症状,严重者可发生高血压脑病。急性肾炎的眼底变化是由高血压所致,视网膜小动脉痉挛,偶有火焰状出血及视乳头水肿,在高血压脑病时较多见。

另外,儿童患者肾外表现较明显,如:头痛、意识障碍、癫痫发作、腰部及上腹部痛。

6.并发症(1)心力衰竭:程度不等的心力衰竭见于半数以上有临床表现的急性肾炎患者,尤其以成人和老人为多见,可能原有一定程度的心脏病,如冠心病。有肺淤血、肝淤血等左右心衰竭的典型表现,心脏扩大和奔马律。心搏出量正常或稍增加,循环时间正常或缩短,动静脉血氧分压差正常或下降。心电图无特异性改变,可呈T波倒置,偶有QRS波及QT延长。

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是循环血容量的急骤增加,而不是心肌病和高血压。因为:①病理解剖心肌病变很轻微,几乎没有心肌坏死及炎性细胞浸润等严重的组织学改变;②急性肾炎时血压一般不高,正常心脏可以耐受这样的血压波动而不出现心力衰竭。(2)高血压脑病:儿童患者较多见,发生率5%~10%,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嗜睡、神志不清,严重者有阵发性惊厥及昏迷,常常因此而掩盖了急性肾炎本身的表现。由于患者血压并不特别高,而且持续时间较短,因此眼底改变一般都不明显,仅有视网膜小动脉痉挛表现,严重时亦可出现视网膜出血、渗出和视乳头水肿。

急性肾炎时脑病发生的原理尚不完全清楚,虽然高血压和脑病常同时存在,但它在脑病发生中所起的作用尚不好肯定。可能与水、钠潴留引起脑水肿及缺氧导致脑血管痉挛有关,亦有出现脑出血者。(3)尿毒症:由于重视限水、限盐和利尿措施,目前心力衰竭及脑病的发生率下降,救治成功率较高,因此急性肾炎的主要严重并发症为尿毒症。(二)实验室检查

1.尿常规检查

患者都有尿成分改变,尿呈红棕色,酸性,尿量少而比重在1.015~1.020,尿渗透压大于350mOsm/(kg·HO)。尿钠和滤过钠2排泄分数甚低。尿蛋白常规检查一般为“+”~“++”,蛋白尿多达不到肾病综合征的标准,有一半的病人每日尿蛋白排泄量小于500毫克,但是也有20%以上的患者肾炎恢复期发展为肾病综合征。

若病情好转,则尿蛋白减少,但可持续数周至数月。如果尿蛋白持续1年以上,多数为慢性肾炎或演变为慢性肾炎。尿沉渣检查中发现变形红细胞占80%以上,每个高倍视野红细胞可达10万个以上,甚至满视野。此外,还可以见到白细胞、上皮细胞、红细胞管型、透明管型及颗粒管型。

2.血常规检查

严重贫血少见,但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数降低者约占半数,此可能与血液稀释有关。血红蛋白一般在100~120g/L,利尿消肿后血红蛋白即恢复正常。白细胞计数大多数正常,但细菌感染灶未愈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常增高。

急性肾炎时血沉几乎都增快,一般在30~60mm/h(West-ergren法),少数可超过100mm/h,随着急性期的缓解,血沉逐渐恢复正常。

3.肾功能检查

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肾小球滤过率减低,但是常常大于正常的50%,血肌酐和血尿素氮通常在正常范围。钠水潴留与肾小球滤过率减低无明显关联,不到30%的病人可发展为急进性肾小球肾炎,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部分患者可有一过性氮质血症,血肌酐及尿素氮轻度增高。经利尿数日之后,氮质血症即可恢复正常。少数患者虽经利尿后肾功能仍不能恢复,预后不佳。

肾小球滤过功能一过性受损,而血流量正常,所以肾脏滤过分数相应下降,这是急性肾炎的典型改变。肾小管功能的受累较轻,肾小管最大重吸收葡萄糖(TmG)和肾小管对PAH最大排泌量(TmPAH)轻度下降或正常,尿钠及尿钙下降,钠排泄分数小于1%,肾衰指数小于1,尿浓缩功能多正常。

4.血浆蛋白、脂质及电解测定

血清白蛋白浓度常轻度降低,此系水、钠潴留及血容量增加的稀释血症所致。长时间大量蛋白尿者可引起严重的低蛋白血症,血清蛋白电泳多见白蛋白降低,γ球蛋白增高,少数伴有α及β球蛋白增高。2可有一过性高脂血症,与低蛋白血症并不一致。血容量明显增加者可呈现稀释性低钠血症,少尿患者常有高血钾,开始利尿时可出现轻度高氯性酸中毒。

5.细菌学、免疫学和其他检查

仅仅有少数病人咽拭子和皮肤脓性分泌物培养显示A族溶血性链球菌阳性,使用过抗生素的患者阳性率更低。近期有链球菌感染史者可通过测定几种不同抗原的抗体来确定。这些抗体包括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抗链激酶抗体(ASKase);抗透明质酸酶;抗DNA酶B;和抗辅酶I酶。大多数伴有咽炎的病人3~5周时出现ASO升高,并可持续几个月,但是,使用过抗生素后ASO滴度可减低。皮肤感染者ASO滴度可以不升高。ADNaseB和AHase滴度升高对诊断更有意义。

另一种有用的实验室检查是补体水平测定,血清补体总活性(CHsO)和补体C,水平在4~6周时有90%的病人减低。早期经典3激活途径是正常的或轻度抑制,而且备解素是减少的。补体水平多在6周内恢复正常。如果补体持续降低不恢复正常,则应怀疑系膜毛细血管性肾炎或其他系统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特发性冷球蛋白血症等。血清C水平的改变与本病、临床及组织学严重性无相应关3系。大部分病人循环免疫复合物试验阳性。

血液中纤维蛋白原、第Ⅷ因子及大分子纤维蛋白原复合物,纤溶酶增加,第Ⅶ因子(纤维蛋白稳定因子)下降,尿中出现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表明急性肾炎时肾脏中存在小血管内凝血及纤溶作用,这些检查结果与病情严重性一致。肾小球疾病具有以下特点:①肾小球性蛋白尿(以白蛋白为主)伴管型尿和(或)肾小球源性血尿;②高血压、水肿等肾表现;③肾小球滤过功能损害先于并重于肾小管功能。三、急性肾小球肾炎的鉴别诊断

急性肾小球肾炎一般都具有典型的临床症状。链球菌感染后1~3周,有咽部感染或皮肤感染史,急性起病,出现血尿、蛋白尿、尿少、水肿、高血压等急性肾炎综合征,严重时可出现肺淤血或肺水肿,即可诊断为本病;有关链球菌培养及血清学检查阳性,血清补体下降,免疫复合物升高,可临床确诊本病。临床表现不明显者,需连续多次尿常规检查,根据尿液典型改变及血补体动态改变作出诊断。仅有链球菌感染史,而尿液检查基本正常者,必要时需进行肾活检检查。血清补体测定可作为评价急性肾炎的第一线检测,因90%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均有低补体血症。

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需要与所有可引起急性肾炎综合征的其他疾病相鉴别。

1.与全身感染发热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各种感染引起发热时,肾血流量及肾小球通透性可增加,可能出现一过性蛋白尿,此种改变发生于高热、感染的早期,退热后,尿液恢复正常,不出现急性肾炎综合征的其他症状。

2.与以急性肾炎综合征为表现的多种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鉴别诊断(1)系膜毛细血管性肾炎:起病过程与本病相似,但低补体血症持续时间较长,且此病无自愈倾向,将大量蛋白尿与低补体血症结合起来考虑有助于诊断,肾活检可明确诊断。(2)IgA肾病:此类肾病多见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3天内出现血尿,或伴蛋白尿,血清补体正常,血IgA水平可升高,病情易反复发作。(3)急进性肾炎:此病在起病时症状与急性肾炎相似,但症状较重,呈进行性少尿、无尿、急骤发展的肾功能衰竭,肾活检可及时诊断。

3.与全身系统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等全身系统性疾病可出现急性肾炎综合征,但是这两种疾病多出现明显的皮肤病损,同时多有关节酸痛及关节炎症状。系统性红斑狼疮常伴有多脏器损害、抗核抗体(ANA)和双链核糖核酸抗体(ds-DNA)水平升高、补体C和C活性减低。14过敏性紫癜束臂试验阳性。

4.与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的鉴别诊断

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一般既往可能有肾脏病史和类似发作,常感染后迅速发病,而无潜伏期,常伴有贫血、持续高血压及肾功能不全。B超检查示两肾脏缩小。

5.与风湿性肾炎的鉴别诊断

急性风湿病以肾脏病变为突出表现者常称为风湿性肾炎,肾组织内有风湿性肉芽肿,肾小球及间质有炎症性改变,基膜增厚,但炎症病变以小动脉最显著,如同时有心肌炎并发急性心力衰竭,则更易于急性肾炎并发急性心力衰竭混淆,不过在风湿性肾炎时病人常具备发热、多关节炎、环形红斑、皮下风湿小结等风湿病的特点,尤其在儿童易出现舞蹈病,血压一般正常,肉眼血尿少见。四、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一)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

慢性肾炎通常起病缓慢,临床上以水肿或高血压为首发症状,但必有尿成分异常,多为蛋白尿及血尿,后期出现贫血及肾功能减退。部分病人仅有长期持续尿异常,由于肾功能逐年减退,出现高血压及贫血才明确诊断。

1.水肿

在整个疾病过程中,大多数病人有不同程度的水肿。轻者仅在眼眶周围,面部或下肢踝部出现水肿,重者则全身水肿或伴有浆膜腔积液,呈现肾病综合征。少数病人始终无水肿。

2.高血压

有些病人以高血压为首发症状,大多数慢性肾炎患者迟早会发生高血压。高血压的程度差异甚大,轻者仅18.7~21.3kPa/12.7~13.3kPa,重者可达或超过26.7/14.7kPa。持续高血压的程度与预后有密切关系,有的病人血压显著增高,出现头胀、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及注意力不集中。持续高血压数年之后可使心肌肥厚,心脏增大,心律紊乱,主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可闻收缩期杂音。病人感到心悸,气短,活动后明显,甚至发生心力衰竭。

3.尿异常改变

尿异常是慢性肾炎必有的现象。尿量变化与水肿及肾功能情况有关,水肿期间尿量减少,无水肿者尿量多数正常;肾功能明显减退,浓缩功能障碍者常有夜尿及多尿。尿比重(禁水10~12小时)不超过1.020,尿渗透浓度低550mOsm/(kg·HO)。尿蛋白含量不等,一般在1~3g/d,亦可呈大量蛋白尿(>3.5g/d)。尿沉渣中可见颗粒管型,伴有轻度至中度的血尿。偶有出现肉眼血尿。

2

4.肾功能不全

肾小球肾炎的肾功能不全主要是指GFR降低。就诊时多数病人的肌酐清除率(Ccr)轻度降低,未降到正常值的50%以下,因此血清肌酐及尿素氮可在正常范围。如果Ccr降至50%以下时则血清肌酐和尿素氮就会增高;换言之,血清肌酐到达177μmol/L(2mg/dl)时,Ccr已在正常的50%以下。继之,则出现肾小管功能不全,如尿浓缩功能减退及酚红排泄率明显降低。酚红排泄率受肾血浆流量的影响较大,不能完全代表肾小管功能。

5.贫血

慢性肾炎在水肿明显时,有轻度贫血,可能与血液稀释有关。如病人有中度以上贫血,多数与肾内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有关,表明肾单位损坏及肾功能障碍已较严重。肾小球肾炎末期(硬化性、萎缩性肾小球肾炎)则出现严重贫血;如病人无明显营养不良,其贫血多属正细胞、正色素型。

慢性肾炎的临床分型是按临床突出表现而分的。1985年第二届全国肾脏病学术会议上将慢性肾炎分为三个亚型。(1)慢性肾炎普通型:病人有持续性蛋白尿(1~3g/d)、血尿,轻度高血压及水肿,肾功能损害。各种症状不突出,不仔细检查易误诊或漏诊。(2)慢性肾炎高血压型:病人具备普通型表现,但高血压较突出,血压常持续在21.3~14.7kPa以上;临床上有头胀、头痛,头昏及心悸等症状。久之,可出现心肌肥厚及劳损,脑血管病变。高血压本身可导致肾功能损害,在慢性肾炎时则加速加重肾功能损害,一般在就诊时肾功能已明显减退,本型预后较差。(3)慢性肾炎急性发作型:在慢性肾炎病情稳定或缓解期中,可因感染,过劳或其他因素引起急性发作。感染引起的急性发作,常在感染症状出现之日起的1~3天内即有急性肾炎类似的临床表现,如少尿、血尿、蛋白尿、水肿及高血压(如原有这些症状者则突然加剧),甚至出现肾功能不全。经过卧床休息及治疗后,又逐渐恢复到急性发作之前的情况。

慢性肾炎除上述尿常规及肾功能检查之外,还有其他检查有助于诊断及预后的判断。(二)实验室检查

1.尿液检查

除上述尿常规检查及各种清除率检查之外,下列尿检查可能有助于诊断。(1)尿C测定:以膜增殖性肾炎及新月体肾炎的阳性率最高,3可达90%以上,其次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膜性肾病,系膜增殖性肾炎(包括IgA肾病)。以微小病变型及局灶节段性肾炎阳性率最低。(2)尿FDP测定:其结果与尿C相似,弥漫性增殖性肾炎及局3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阳性率较高,局灶节段性肾炎及微小病变较低。(3)尿圆盘电泳:呈现高分子蛋白尿者多见于膜增殖性肾炎、系膜增殖性肾炎及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4)尿蛋白选择性指数:其临床意义与尿圆盘电泳相似,膜增殖性肾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及IgA肾病多数为非选择性蛋白尿(SPI>0.2)。微小病变,IgM肾病,系膜增殖性肾炎及膜性肾病等病例半数以上SPI≤0.2。

2.血液检查(1)血清补体测定:测定补体前成分(如C、C、C及C)可1q243以鉴别本病发病机理中的两种补体激活途径。一般医院只做总补体CH或C测定。现将Hayslett等(1975)报道的资料归纳如下:①血503清补体正常者:微小病变型肾病、局灶性和节段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硬化性肾小球肾炎,全身性疾病如过敏性血管炎,结节性多动脉炎,Wegener肉芽肿、过敏性紫癜,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淀粉样变,溶血尿毒症综合征,妊娠肾,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引起的肾小球病变。②初期血清补体减低者:毛细血管内性及系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毛细血管外增殖性肾炎。③血清补体持续降低者:膜增殖性肾炎,狼疮性膜性肾炎及狼疮性弥漫性增殖性肾炎。(2)血清α-巨球蛋白及免疫球蛋白测定:血清α-巨球蛋白在持22续性肾损害时多增高,在慢性尿毒症时可降至正常或以下。α-巨球2蛋白增高,抑制纤溶酶原和纤溶酶,也是引起高凝状态的原因。

血清免疫球蛋白在慢性肾炎中有诊断及鉴别诊断意义。微小病变型肾病和慢性肾炎肾病型的血清IgG及IgA均降低,以IgG减低为著。但在微小病变型肾病时,多数病人有血清ISM增高,慢性肾炎时部分病人增高,因而Giangiacomo等(1975)认为在微小病变型时IgG及IgA降低,IgM增高,是抗体形成细胞不能使IgM转变为IgG及IgA,支持存在T细胞功能不足(免疫功能缺陷)的观点。此外,从尿中丧失过多的IgG也是血清IgG降低的原因,经皮质类固醇治疗后IgG显著增加,IgA也增加,而IgM仍然较正常值高2倍(可持续数年)。

血清IgA增高则见于IgA肾病及过敏性紫癜肾炎;血清IgG增高者多数见于继发性肾小球肾炎,如多发性骨髓瘤肾病,狼疮性肾炎,血管炎综合征所致的肾炎及异常球蛋白血症等。(3)血清β2-微球蛋白测定:血清β2-微球蛋白与肾小球滤过率密切相关,成人正常值为1~2.7mg/L。当GFR降低时血清β2-微球蛋白和肌酐都增高。有人认为β2-微球蛋白较肌酐增高为明显,且较敏感,故可作为肾小球肾炎肾功能损害的早期指征。(4)凝血因子检查:肾小球疾病时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高凝状态,其程度与病变的严重性和活动性往往相平行。高凝状态是凝血和纤溶过程平衡失调,血浆凝血因子被激活,血小板数增多,纤溶系统活性(纤溶酶原)降低。五、慢性肾小球肾炎的鉴别诊断

多数研究者认为,慢性肾炎应依靠临床特点和病理表现来诊断,而不宜简单地根据发病时间的长短来进行判断。而将慢性肾炎分为“普通型”、“高血压型”、“急性发作型”等难以确切地反应其临床和病理特点,因此,赞成慢性肾炎不再进一步进行临床分型。其诊断标准如下。

①起病缓慢,病情迁延,临床表现可轻可重,或时轻时重。随着病情发展,可有病情减退、贫血、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出现。

②可有水肿、高血压、蛋白尿、血尿及管型尿等表现中的一种或几种。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有时可伴有肾病综合征或重度高血压。

③病程中可有急性肾炎发作,常因感染诱发,发作时有时类似急性肾炎之表现。有些病人可自动缓解,有些病人出现病情加重。

1.与急性肾炎的鉴别诊断

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时易与急性肾炎相混淆,但前者常可询及既往肾病病史,多于感染为诱因后的1~2日内即出现临床症状,且多有较重的贫血及持续高血压,故常伴有心脏及眼底改变,尿比重固定,尿中有时见宽大的肾衰管型,B超检查有时可见肾脏体积缩小,而急性肾炎患者既往无肾病病史,常于链球菌感染后1~3周出现血尿、水肿、高血压,尿检查有肾小球性红细胞、红细胞管型,不同程度蛋白尿,血中补体C降低。3

2.与慢性肾盂肾炎的鉴别诊断

慢性肾盂肾炎患者,常于晚期出现较大量的蛋白尿和高血压,有时与慢性肾炎很难鉴别。但后者多见于女性患者,详细询问常有泌尿系感染的病史。多次尿沉渣检查和尿细菌培养,对有活动性感染的慢性肾盂肾炎有诊断价值。该类患者肾功能的损害多以肾小管损害为主,且发生早于氮质血症,其氮质血症和尿毒症较轻,同时进展较慢。而慢性肾炎则与此相反,肾小球功能损害较明显,往往要到病程后期才出现肾小管功能不全。此外,慢性肾炎者肾盂造影无异常发现,而慢性肾盂肾炎者其静脉肾盂造影和同位素肾图及肾扫描,则会有二侧肾脏损害不对称的表现。

3.与原发性高血压继发肾损害的鉴别诊断

慢性肾炎有些为隐匿性,可以不出现肾脏病的表现,或仅有轻度的尿检异常,突出表现为血压升高,而易被误诊为原发性高血压。此时必须详细询问病史、年龄、高血压与肾功能损害的时间顺序、视网膜病变与心肌梗死的性质,病史尤为重要。出现肾脏病的表现,或仅有轻度的尿检异常,突出表现为高血压。病史尤其重要。此时必须详细询问病史。慢性肾炎多发生在青壮年,高血压继发肾损害发生较晚。高血压在先还是蛋白尿在先,对鉴别诊断起主要作用。在高血压继发肾损害者,无原发性肾脏病的证据,尿蛋白的量常较少,罕见有持续性血尿和红细胞管型,但小管间质损害较明显。肾穿刺活检有助于两者的鉴别。5 肾炎的中药治疗一、肾炎的辨证分型(一)肾炎的辨证要点

1.辨别阴水和阳水(1)阳水:多因风邪外袭,水湿浸渍,致肺不宣降,脾不健运而成。发病较急,每成于数日之间,肿多由上而下,继及全身,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兼见烦热、口渴,小便赤涩、大便秘结等表、热、实证,一般病程较短。《金匮要略》中的风水、皮水多属此类。(2)阴水:多因脾肾亏虚,气化不利所致。病多逐渐发生,日积月累,或由阳水转化而来,肿多由下而上,继及全身,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兼见不烦渴、小便少但不赤涩,大便稀薄,神疲气怯等里、虚、寒证,病程较长。《金匮要略》中的正水、石水多属此类。

阴水与阳水虽有区别,但在一定程度上又可互相转化。如阳水久延不退,正气日渐耗伤,水邪日盛,可转为阴水;若阴水复感外邪,水肿增剧,也可急则治其标,先按阳水论治。

2.辨别外感和内伤

外感常有恶寒、发热、头疼、身痛、脉浮等表证。内伤多由内脏亏虚、正气不足,或反复感邪,损伤正气所致。外感多实,内伤多虚,但外感日久不愈,也可由实转虚;内伤正气不足,表卫虚弱,又易招致外感。(二)急性肾小球肾炎的辨证论治

1.风水泛滥【主症】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急骤,往往伴有外感、风热证或风寒证。兼症:多有恶寒,发热,肢节酸重,小便不利等症。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偏于风寒者,兼恶寒,哮喘。舌象:偏于风寒者,舌苔薄白,脉浮滑或浮紧;偏于风热者,舌质红,脉浮滑数,如水肿较甚,亦可见沉脉。【分析】风邪外袭,肺气失宜,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所以小便不利,全身浮肿。风属阳邪,其性轻扬,善行数变。风邪与水液相搏,风助水势,所以水肿起于面目,很快遍及肢体。邪在肌表,卫外的阳气受到遏制,故可恶寒,发热,肢节酸重。水气侵犯肺脏,宣降功能失职,所以咳嗽而喘。苔薄白,脉浮滑或浮紧,是风水偏寒的现象。咽喉红肿疼痛,舌质红,脉浮滑数,是风水偏热之征。若肿势严重,阳气被遏,可见沉脉。【治法】散风清热,宣肺行水。【方药】越婢加术汤加减:麻黄9克,石膏18克,生姜9克,甘草5克,白术9克,大枣5枚。【方解】方中麻黄散风宣肺,兼能利水退肿,生石膏清肺泄热,白术健脾利水,使肺气宣通,水湿下行,则风水自退。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加减】可加车前子、石韦、茅根、茯苓、泽泻以增强利尿的力量;如咽喉红肿疼痛,可去生姜、大枣,加板蓝根、蒲公英、连翘以清热解毒;如热重伤阴,口干、舌质红,可加生地、玄参以养阴清热;若风寒偏盛,可去石膏,加苏叶、防风以疏风散寒解表;若见有血尿,可加小蓟草、荠菜花、茅根等以清热止血;若见喘咳,可加杏仁、前胡,甚则加桑白皮、葶苈子以泻肺平喘行水。若见汗出恶风,卫阳已虚,则用防己黄芪汤加味,以助卫行水。若表证渐解,身重而水肿不退者,可按水湿浸渍论治。

2.湿毒浸淫【主症】眼睑浮肿,延及周身,小便不利,身发疮痍,甚者溃烂。兼症:恶风发热。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分析】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肌肤疮痍湿毒未能及时清解消散,内归肺脾,致肺不能通调水道,脾不能运化水湿而小便不利。风为百病之长,故病之初起,多兼风邪,是以肿起眼睑,延及周身,有恶风发热之象。其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是风邪夹湿毒所致。【治法】宣肺解毒,利湿消肿。【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麻黄5克,连翘10克,赤小豆15克,银花20克,野菊花15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5克,紫背天葵子15克。【方解】前者方中麻黄,宣肺行水,连翘清热散结,赤小豆利水消肿。后者方中以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加强清解湿毒之力。【加减】若脓毒甚者当重用蒲公英、紫花地丁;若湿盛而糜烂者,加苦参、土茯苓;若风盛而瘙痒者,加白鲜皮、地肤子;若血热盛而红肿者,加丹皮、赤芍;若大便不通,加大黄、芒硝。

3.水湿浸渍【主症】全身水肿,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兼症:身体困重,胸闷,纳呆,泛恶。舌苔白腻,脉沉缓。【分析】水湿之邪,浸渍肌肤,壅滞不行,以致肢体浮肿不退。水湿内聚,三焦决渎失司,膀胱气化失常所以小便短少,水湿日增而无出路,横溢肌肤所以肿势日甚,按之没指。脾为湿困,阳气不得舒展,故见身重神疲、胸闷、纳呆、泛恶等症。舌苔白腻,脉沉缓,亦为湿胜脾弱之象。湿为黏腻之邪,不易骤化,故病程较长。【治法】健脾化湿,通阳利水。【方药】五皮散合胃苓汤:生姜皮9克,桑白皮9克,陈橘皮9克,大腹皮9克,茯苓皮9克,猪苓9克,泽泻15克,白术9克,桂枝6克,苍术15克,厚朴9克,陈皮9克,甘草4克。【方解】前者方中以桑白皮、陈皮、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化湿利水。后者方中以白术健脾化湿,苍术、厚朴燥湿健脾,猪苓、泽泻利尿消肿,肉桂温阳化气行水。【加减】若肿甚而喘,可加麻黄、杏仁、葶苈子宣肺泻水而平喘。

4.湿热壅盛【主症】遍体浮肿,皮肤绷紧光亮。兼症:胸脘痞闷,烦热口渴,小便短赤,或大便干结。舌苔黄腻,脉沉数或濡数。【分析】水湿之邪,郁而化热,或湿热之邪壅于肌肤经隧之间,故遍身浮肿而皮肤绷紧光亮。由于湿热壅滞三焦,气机通降失常,故见胸脘痞闷。若热邪偏重者,津液被耗,故见烦渴,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苔黄腻,脉沉数或濡数,均为湿热之征。【治法】分利湿热。【方药】疏凿饮子加减:泽泻12克,赤小豆15克,商陆6克,羌活9克,大腹皮15克,椒目9克,木通12克,秦艽9克,槟榔9克,茯苓皮30克。【方解】本方能攻逐水湿,分治表里水气,使蓄积之水,从二便排除,水去热清,则肿势可退。方中用商陆通利二便,佐槟榔、大腹皮以行气导水;茯苓皮、泽泻、木通、椒目、赤小豆利水,使在里之水从二便下行;羌活、秦艽疏风透表,使在表之水从汗外泄。【加减】若腹满不减,大便不通者,可合己椒苈黄丸,以助攻泻之力,使水从大便而泄;若肿势严重,兼气粗喘满,倚息不得卧,脉弦有力者,为水在胸中,上迫于肺,肺气不降,宜泻肺行水,可用五苓散、五皮散等方合葶苈大枣泻肺汤,以泻胸中之水。若湿热久羁,亦可化燥伤阴,故有水肿与伤阴并见之象。一则水湿潴留而水肿,一则津液亏耗而口咽干燥,大便干结。此时,滋阴有助水邪之弊,利水又虑伤阴,治当兼顾,可用《伤寒论》猪苓汤。方中猪苓、茯苓、泽泻、滑石清利水邪,阿胶滋养阴血,共奏滋阴清热利水之功。若湿热之邪,下注膀胱,伤及血络,可见尿痛、尿血等症,酌加凉血止血药,如大、小蓟、白茅根等药。

5.脾阳虚衰【主症】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小便短少,面色萎黄,纳减便溏。兼症可见神倦肢冷,脘腹胀闷。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分析】中阳不振,健运失司,气不化水,以致下焦水邪泛滥,故身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脾虚运化无力,故脘闷纳减,腹胀便溏。脾虚气血生化乏源,阳不温煦,故面色萎黄,神疲肢冷。阳不化气,则水湿不行而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是脾阳虚衰,水湿内聚之征。【治法】温运脾阳,以利水湿。【方药】实脾饮:厚朴(去皮,姜制,炒),白术、木瓜(去瓤)、木香(不见火)、草果仁、大腹子、附子(炮,去皮脐)、白茯苓(去皮)、干姜(炮)各30克,甘草(炙)15克。【方解】方中干姜、附子、草果温阳散寒,白术、茯苓、炙甘草、姜健脾补气,大腹子、茯苓、木瓜利水去湿,木香、厚朴理气,气行则水行。本证与水湿浸渍的区别,彼是水邪盛导致中阳不运的水肿,此是脾阳不振导致水湿不运的水肿,治当区别邪正的主次轻重。【加减】如气短声弱,气虚甚者,可加人参、黄芪健脾补气。若小便短少,可加桂枝、泽泻,以助膀胱化气行水。

6.肾阳衰微【主症】面浮身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尿量减少或增多,心悸、气促、腰部冷痛酸重。兼症可见: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白或灰滞。舌质淡,体胖,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分析】腰膝以下,肾气主之,肾气虚衰,阳不化气,水湿下聚,故见腰以下肿甚,按之凹陷不起。水气上凌心肺,故见心悸气促。腰为肾之府,肾虚而水气内盛,故腰痛酸重。肾与膀胱相表里,肾阳不足,膀胱气化不行,故尿量减少,或因下元不固而多尿,故有浮肿与多尿并见。肾阳亏虚,命门火衰,不能温养四末,故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阳气不能温煦上荣,故面色灰滞或□白。舌质胖淡,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均为阳气虚衰,水湿内盛之候。【治法】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方药】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熟地15克,炒山药30克,山茱萸30克,泽泻30克,茯苓30克,牡丹皮30克,官桂15克,炮附子9克,川牛膝15克,车前子30克,芍药9克,白术6克,生姜9克。【方解】肾为水火之脏,根据阴阳互根原理,善补阳者,必以阴中求阳,则生化无穷。故用六味地黄丸以滋补肾阴,用桂枝、附子温补肾阳,两相配合,则能补水中之火,温肾中之阳气,用白术、茯苓、泽泻、车前子通利小便,生姜温散水寒之气,白芍调和营阴,牛膝引药下行,直趋下焦,强壮腰膝。此证常与脾阳虚衰证同时出现,而表现为脾肾阳虚,水湿泛滥。因此健脾与温肾两法同时并进,但需区别脾肾的轻重主次,施治当有所侧重。如病程缠绵,反复不愈,正气日衰,复感外邪,症见发热恶寒,肿势增剧,小便短少,此时可按风水论治,但应顾及正气虚衰一面,不可过用表药,以越婢汤为主,酌加党参、菟丝子等补气温肾之药,扶正与祛邪并用。【加减】若小便清长量多,去泽泻、车前子,加菟丝子、补骨脂以温固下元;若心悸、唇绀,脉虚数或结代,乃水邪上逆,心阳被遏,瘀血内阻,宜重用附子,再加桂枝、炙甘草、丹参以温阳化瘀;若见喘促、汗出,脉虚浮而数,是水邪凌肺,肾不纳气,宜重用人参、蛤蚧、五味子、山萸肉、牡蛎、龙骨,以防喘脱之变。病至后期,因肾阳久衰,阳损及阴,可导致肾阴亏虚,又可出现肾阴虚为主的病证。如水肿反复发作,精神疲惫,腰酸遗精,口咽干燥,舌红,脉细弱等。治宜滋补肾阴为主,兼利水湿,但滋阴不宜过于凉腻,以防匡助水邪,伤害阳气。方用左归丸加泽泻、茯苓等。若肾阴久亏,水不涵木,出现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上盛下虚者,症见面色潮红,头晕头痛,心悸失眠,腰酸遗精,步履飘浮无力,或肢体微颤等。治当育阴潜阳,也可用左归丸加介类重镇潜阳之品,如珍珠母、龙骨、牡蛎、鳖甲等。若肾气虚极,中阳衰败,浊阴不降而见神倦欲睡,泛恶,甚至口有尿味,病情严重,宜附子合制大黄、黄连、半夏以解毒降浊。(三)慢性肾炎的辨证论治

本病总属本虚标实为患,故临床辨证时,首当明辨虚实、标本之主次。由于病程冗长,病情缠绵、反复发作,顽固难愈,在临床各个阶段,往往虚实错杂,肺脾肝肾之虚与湿浊瘀热之阻,而使病情复杂难辨。临床辨证时,掌握正虚为本,邪实为标的原则,将本证与标证结合起来。注意临床上要始终着眼于“湿”与“瘀”这一病理症结。故病至后期,五脏虚损,气血阴阳诸不足,湿瘀溺毒内蕴,攻心犯肺,而见心悸、喘急、呕恶、瘙痒、溺少等症,病情凶险,预后不良,更需详加辨证。

本病辨证根据1986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分会肾病学组于南京召开的第二届全国中医肾病专题学术讨论会所制订的方案,分为本证和标证,临床辨证时将本证与标证结合起来灵活辨证,但以本证为主。

1.肺肾气虚【主症】面浮肢肿,面色萎黄,少气乏力,腰脊酸痛,易感冒,舌淡苔白润,舌边有齿痕,脉细弱。【辨析】①辨证:面浮肢肿,腰酸乏力,易感冒为辨证要点;患者由于卫外功能不足,易招至外邪侵袭,故临床上常见风寒或风热见证,从而使水肿加重;②病机:肺肾气虚,肺失宣肃,肾失气化,水气阻滞,流溢肌肤而见面浮肢肿;气虚无以布精气以华而充体,故面色萎黄,少气乏力;气虚无以抵抗外邪,卫外不固,则易患感冒;舌淡苔白,脉细弱,均为肺肾气虚之象。【治法】补益肺肾。【方药】益气补肾汤(《景岳全书》)加减:人参10克,黄芪10克,白术12克,茯苓20克,山药30克,山萸肉10克,炙甘草6克,大枣5枚。【加减】若外感证状突出时,可先用宣肺解表祛邪之剂,方药选用参苏饮、黄芪桂枝五物汤等;若头面肿甚,咽干咽痛,伴发热咳嗽者,可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若肿甚尿少者,宜用玉米须、猪苓、泽泻之属。

2.脾肾阳虚【主症】浮肿明显,面色□白,畏寒肢冷,腰脊酸痛或胫酸腿软;足跟痛,神疲,纳呆或便溏,性功能异常(遗精、阳痿、早泄)或月经失调,舌嫩淡胖,有齿印,脉沉细或沉迟无力。【辨析】①辨证:本证以浮肿,面色□白,畏寒肢冷,腰脊酸便溏为辨证要点;患者浮肿甚,往往表现为周身高度水肿,尿少,甚或伴见胸水,腹水,临证常见腹满喘逆,恶心呕吐等症,提示水湿停聚,浊毒上逆;②病机:脾肾阳虚,脾不运化,肾失蒸腾,水液输化失常,停聚而为水肿;阳虚化源不足,肢体失于温煦则畏寒肢冷;肾虚腰府失充则腰酸;精失固摄则遗精;舌淡胖有齿痕,脉沉细亦为脾肾阳虚之象。【治法】温补脾肾。【方药】附子理中汤(《伤寒论》)或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加减:生地黄28克,党参15克,白术10克,干姜6克,山药15克,附子9克,泽泻20克,茯苓20克,上肉桂1.5克。【加减】若形寒肢冷,便溏者,加补骨脂、巴戟天;若伴胸水而咳逆上气不能平卧者,加用葶苈大枣泻肺汤;若脾气虚症状明显者,重用黄芪、党参;若血瘀之证突出,面色黧黑,腰痛固定,痛如针刺,或肌肤麻木,舌质紫黯有瘀斑瘀点者,宜加用丹参、益母草、桃仁、红花或三棱、莪术之属。

3.肝肾阴虚【主症】目睛干涩或视物模糊,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腰脊酸痛或梦遗或月经失调,舌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数。【辨析】①辨证:本证以眩晕耳鸣、五心烦热,腰酸为辨证要点;常见于高血压的患者,眩晕、视物模糊为常见之证;易合并下焦湿热的发生,见小便短涩、尿血等证,且阴虚阳亢,无以制约,易出现神昏;抽搐、痉厥等并发症,应注意观察;②病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耳目失养,故见眩晕耳鸣目涩等证;肝肾阴虚,虚热内扰则五心烦热;肝肾阴虚,湿热内扰,精关不固;腰府失养,故腰酸梦遗;舌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数,亦为肝肾阴虚、虚热内扰之象。【治法】滋补肝肾。【方药】知柏地黄汤(《医宗金鉴》)加减:生地15克,知母10克,丹皮12克,黄柏10克,茯苓20克,泽泻15克,车前草30克,山药15克。【加减】若头晕目眩甚者,可加钩藤、夏枯草;两目干涩昏花甚者,可加枸杞子、菊花;心烦失眠,小便短赤者,加栀子、竹叶;若伴尿血者,加大小蓟、白茅根、茜根炭等;大便干结者,加大黄(注意滋补肝肾之品,往往味厚滋腻,助湿伤中,故在药物应用上或减轻滋腻之品的用量,或配以淡渗利湿之品或配以醒脾开胃之品)。

4.气阴两虚【主症】面色无华,少气乏力或易感冒,午后低热或足心热,口干咽燥或长期咽痛,咽部暗红,舌质偏红,少苔,脉细或弱。【辨析】①辨证:本证以面色无华,乏力低热,舌红少苔,脉细弱为辨证要点;常见于慢性肾炎后期,由于湿浊不化,气血不运,故不仅气阴两虚,且湿浊与瘀血同现,患者会出现轻度浮肿,恶心呕吐,舌质暗红有瘀斑等证,临证时须注意;

②病机:患者久病气耗,阴血亦伤。气虚无以充达机体抵御外邪,故乏力神疲,易患感冒;血虚无以华色,则面色无华;肾阴亏虚,阴虚生内热,以其病在阴分,故于午后或夜间低热、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弱,均为气阴两虚,营血不足之候。【治法】益气养阴。【方药】参芪地黄汤(《沈氏尊生书》)加减:人参10克,黄芪15克,生地黄12克,山药20克,山萸肉10克,丹皮10克,泽泻20克,茯苓20克,当归10克。【加减】若咽痛日久,咽喉暗红者,可加沙参、麦冬、桃仁、赤芍以养阴活瘀;纳呆腹胀加砂仁、木香、枳壳;易感冒者合用玉屏风散加减;五心烦热或低热者,加地骨皮、鳖甲、女贞子、旱莲草。二、肾炎的成方治疗(一)肾炎的成方治疗

1.五苓散(《伤寒论》)【组成】猪苓9克(去皮),泽泻15克,白术9克,茯苓9克,桂枝6克(去皮)。【用法】散剂,每服6~10克;汤剂,水煎服,多饮热水,取微汗。【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主治】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或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目眩晕;或短气而咳;或水肿、泄泻。舌苔白,脉浮或浮数。

2.四苓散(《丹溪心法》)【组成】白术、茯苓、猪苓各45克,泽泻75克。【用法】四味共为末,每次12克,水煎服。【功用】健脾渗湿。【主治】脾胃虚弱,水湿内停证。小便赤少,大便溏泄。

3.胃苓汤(《世医得效方》)【组成】五苓散、平胃散(各6~10克)。【用法】上二药合匀,苏子、乌梅煎汤送下,未效,加木香、缩砂、白术、丁香煎服。【功用】祛湿和胃,行气利水。【主治】夏秋之间,脾胃伤冷,水谷不分,泄泻如水,以及水肿、腹胀、小便不利者。

4.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组成】茵陈蒿末4克,五苓散2克。【用法】上二物合,先食,每次6克,日3服。【功用】利湿退黄。【主治】湿热黄疸,湿重于热,小便不利者。

5.猪苓汤(《伤寒论》)【组成】猪苓(去皮)、茯苓、泽泻、阿胶、滑石碎各10克。【用法】水煎服,阿胶分2次烊化,日3服。【功用】利水,养阴,清热。【主治】水热互结证。小便不利,发热,口渴欲饮,或心烦不寐,或兼有咳嗽、呕恶、下利,舌红苔白或微黄,脉细数。又治血淋,小便涩痛,点滴难出,小腹满痛者。

6.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组成】防己12克,黄芪15克,甘草6克,炒白术9克。【用法】作汤剂,加生姜4片,大枣1枚,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功用】益气祛风,健脾利水。【主治】表虚不固之风水或风湿证。汗出恶风,身重微肿,或肢节疼痛,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

7.五皮散(《华氏中藏经》)【组成】生姜皮、桑白皮、陈橘皮、大腹皮、茯苓皮各9克。【用法】诸药共为粗末,每服9克,水煎服,忌冷油腻硬物。【功用】利水消肿,理气健脾。【主治】脾虚湿盛,气滞水泛之皮水证。一身悉肿,肢体沉重,心腹胀满,上气喘急,小便不利,以及妊娠水肿,苔白腻,脉沉缓。

8.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组成】茯苓12克,桂枝(去皮)9克,白术6克,炙甘草6克。【用法】上4味,水煎服,分温3服。【功用】温阳化饮,健脾利湿。【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

9.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又名肾著汤,《金匮要略》)【组成】甘草6克,干姜12克,茯苓12克,白术6克。【用法】上4味,以水煮取,分温3服。【功用】温脾胜湿。【主治】寒湿下侵之肾著。腰部冷痛沉重,但饮食如故,口不渴,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缓。

10.真武汤(《伤寒论》)【组成】茯苓9克,芍药9克,白术6克,生姜(切)9克,附子9克。【用法】水煎服。【功用】温阳利水。【主治】阳虚水泛证。畏寒肢厥,小便不利,心下悸动不宁,头目眩晕,身体筋肉□动,站立不稳,四肢沉重疼痛,浮肿,腰以下为甚;或腹痛,泄泻;或咳喘呕逆。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沉细。

11.附子汤(《伤寒论》)【组成】附子15克,(炮,去皮,破八片),茯苓9克,人参6克,白术12克,芍药9克。【用法】以水煎服,日3服。【功用】温经助阳,祛寒化湿。【主治】寒湿内侵,身体骨节疼痛,恶寒肢冷,苔白滑,脉沉微。

12.实脾散(《重订严氏济生方》)【组成】厚朴(去皮,姜制,炒),白术、木瓜(去瓤)、木香(不见火)、草果仁、大腹子、附子(炮,去皮脐)、白茯苓(去皮)、干姜(炮)各30克,甘草(炙)15克。【用法】加生姜、大枣,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功用】温阳健脾,行气利水。【主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之阴水。身半以下肿甚,手足不温,口中不渴,胸腹胀满,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脉沉弦而迟者。

13.萆藓分清散(《杨氏家藏方》)【组成】益智、川萆、石菖蒲、乌药各9克。【用法】水煎服,加入食盐少许。【功用】温肾利湿,分清化浊。【主治】下焦虚寒之膏淋、白浊。小便频数,浑浊不清,白如米泔,凝如膏糊,舌淡苔白,脉沉。

14.苏子降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紫苏子、半夏各75克,川当归(去芦)45克,甘草60克,前胡(去芦)、厚朴(去粗皮、姜汁拌炒)各30克,肉桂(去皮)45克。【用法】加生姜2片,枣子1个,苏叶2克,水煎服,量按原方比例酌定。【功用】降气平喘,祛痰止咳。【主治】上实下虚喘咳证。咳喘痰多,胸膈满闷,喘咳短气,呼多吸少,或腰疼脚弱,身体倦怠,或肢体浮肿,舌苔白滑或白腻,脉弦滑。

15.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组成】熟地黄24克,山萸肉、干山药各12克,泽泻、牡丹皮、茯苓(去皮)各9克。【用法】共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温水化下3丸(亦可水煎服)。【功用】滋补肝肾。【主治】肝肾阴虚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口燥咽干,牙齿动摇,足跟作痛,小便淋沥,以及小儿囟门不合,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16.知柏地黄丸(又名六味地黄丸加黄柏知母方,《医方考》)【组成】六味地黄丸加知母(盐炒)、黄柏(盐炒)各6克。【用法】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6克,温开水送下。【功用】滋阴降火。【主治】肝肾阴虚,虚火上炎证。头目昏眩,耳鸣耳聋,虚火牙痛,五心烦热,腰膝酸痛,血淋尿痛,遗精梦泄,骨蒸潮热,盗汗颧红,咽干口燥,舌质红,脉细数。

17.肾气丸(《金匮要略》)【组成】干地黄240克,薯蓣(即山药)、山茱萸各120克,泽泻、茯苓、牡丹皮各90克,桂枝、附子(炮)各30克。【用法】共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酒下15丸(6克),日再服。【功用】补肾助阳。【主治】肾阳不足证。腰痛脚软,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入夜尤甚,阳痿早泄,舌淡而胖,脉虚弱,尺部沉细,以及痰饮,水肿,消渴,脚气,转胞等。(二)肾炎的成药治疗

1.肾炎清热片

每次5片,日3次口服,10天1个疗程。一般可用2~3个疗程。本方疏散风热,宣肺利水;用于水肿之外感风热,肺失宣降者。

2.肾炎阳虚片

每次4~6片,日3次口服。本方温肾健脾,清热化瘀,行气利水。用于脾肾阳虚,阴寒内盛之水肿证。

3.九制大黄丸

每次3克,日2次口服。功能泻热通便,荡涤肠胃,活血化瘀。用于患者表现为大便不畅,少尿或无尿,发热汗出,脉弦有力,辨证为阳热腑实,热盛于里者。

4.四消丸

每次9克,日3次,空腹温开水送下。本方活血理气,消积化痰,用于急性肾衰少尿期。辨证为里热炽盛,气滞血瘀者。

5.鱼鳔丸

每次1丸(约9克),日3次口服。本方补肾益脾,固涩精关。用于本病多尿期,属肾盂肾关不固者。

6.千子衍宗丸

每次1丸,日3次口服,有健脾固肾之功,用于本病恢复期属脾肾气虚者。

7.小柴胡丸

为浓缩丸,每服24丸,日服2~3次。功效和解少阳,和胃降逆,扶正解表。用于本病兼感冒者。本药对预防因感冒而致的病情发展有重要意义,临床使用证明效果较佳。三、肾炎的单方验方治疗(一)治疗肾炎的单味中药

1.茯苓【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安神。【临床应用】用于水肿,小便不利。本品有良好的利水消肿作用,可用治寒热虚实各种水肿。治水肿,小便不利,多与猪苓、白术、泽泻等配伍,如五苓散;治脾肾阳虚水肿,常配附子、白术、生姜等,如真武汤;治水热互结,热伤阴津,小便不利,水肿,可与滑石、猪苓、泽泻等同用,如猪苓汤。【性能特点】本品甘淡平,入心脾肾经。甘补淡渗,作用平和,无寒热之偏,利水而不伤正气,善治各种水肿,为利水渗湿要药。

2.猪苓【功效】利水渗湿。【临床应用】用于水肿,小便不利,泄泻,淋浊,带下。本品有较强的利水渗湿作用,凡水湿停滞者均可选用,且常与茯苓相须为用。治水肿,小便不利,常驻配伍茯苓、桂枝、白术等,如五苓散;治水热互结,热伤阴津,小便不利,常配伍茯苓、泽泻、阿胶等,如猪苓汤。【性能特点】本品甘淡平,入肾,膀胱经。性主渗泄,功专利水,能开腠理,助气化,利小便,有较强的利水渗湿作用。每与茯苓相须为用,治水湿停滞之水肿,小便不利,泄泻,淋浊,带下等证。

3.泽泻【功效】利水渗湿,泄热。【临床应用】①用于水肿,小便不利,泄泻,痰饮。本品有利水渗湿作用。治水湿内停所致水肿,小便不利,常与茯苓,猪苓,白术等配用,即四苓散。②用于湿热带下,淋浊。本品有泄热作用,能泄肾与膀胱之热,下焦湿热者尤为适宜。【性能特点】本品甘淡渗利,性寒清泄,入肾,膀胱经。即善利水渗湿,又能泄肾与膀胱之热,常用治水湿内停所致水肿,小便不利,泄泻,淋浊,带下及痰饮等。

4.薏苡仁【功效】利水渗湿,健脾止泻,清热排脓,除痹。【临床应用】用于水肿,小便不利。本品甘补淡渗,功似茯苓,有利水渗湿作用,对脾虚湿滞者尤为适宜。治水湿内停所致水肿,小便不利,常与茯苓、泽泻、猪苓等同用。【性能特点】本品甘淡微寒,归脾,胃,肺经。甘淡利湿,微寒清热,即能利水渗湿,又能健脾止泻,利水而伤正,补脾而不滋腻,为淡渗清补之品。凡水湿滞留均可用之,尤以脾虚湿滞者为宜。常用于水肿,小便不利,脾虚泄泻等证。

5.赤小豆【功效】利水消肿,解毒排脓,利湿退黄。【临床应用】用于水肿,小便不利。本品有利水消肿作用。治肾气虚弱,气化不利之水肿,腰以下肿甚者,可单用本品煎服,亦可配白茅根、桑白皮等同用。【性能特点】本品甘平,入心,小肠经。性善下行,通利水道,使水湿下泄而消肿,退黄,为性质平和的利水消肿、退黄之佳品。常用治水肿,小便不利及黄疸。

6.冬瓜皮【功效】利水消肿。【临床应用】用于水肿。本品有利水消肿作用。治水肿偏热者为宜。但单用力薄,常与茯苓、猪苓、泽泻等配伍应用。【性能特点】本品甘微寒,归肺,小肠经。能利水消肿,治水肿,小便不利,偏热者为宜。

7.玉米须【功效】利水消肿,利湿退黄。【临床应用】用于水肿,小便不利,淋证。本品有利水消肿,利尿通淋作用。治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不利,可单用本品大剂量煎服,或与冬瓜皮、车前子等配用;治膀胱湿热之小便短赤涩痛,每与金钱草、车前子同用。【性能特点】本品甘平,入膀胱,肝,胆经。药性平和,长于利水消肿,利尿通淋,善治水肿,小便不利,湿热淋痛等证。

8.葫芦【功效】利水消肿。【临床应用】用于面目浮肿,大腹水肿,肢气肿胀等。本品功专利尿而消除水肿腹满,其作用与冬瓜皮相似,常与黄芪、茯苓、泽泻等配用。【性能特点】本品甘平,归肺,小肠经。功专利水消肿,用治水肿、腹水。

9.香加皮【功效】利水消肿,祛风湿,强筋骨。【临床应用】用于水肿,小便不利。本品有利水消肿作用,可单用,亦可与大腹皮、茯苓皮等配伍,以增强利尿消肿之功,如五皮饮。【性能特点】本品辛苦温燥,主入肝肾经。功善利水消肿,常用治水肿,小便不利等证。

10.泽漆【功效】利水消肿,化痰止咳,散结。【临床应用】用于大腹水肿,四肢面目浮肿。本品有较强利水消肿作用。【性能特点】本品辛,苦,微寒,有毒。入大肠,小肠,肺经。苦寒降泄,有较强利水消肿作用,多用治大腹水肿,四肢面目浮肿。

11.蝼蛄【功效】利水消肿。【临床应用】①用于水肿,小便不利。本品有较强的利水消肿作用。治头面浮肿,大腹水肿,小便不利等实证,可单用本品研末服,或配大戟、芫花、大黄等同用。②用于石淋,癃闭。本品有利尿通淋作用。治石淋,可单用研末,温酒送服;治小便癃闭不通,可单用研末,冷水调服。【性能特点】本品咸,寒。入膀胱,胃经。为虫类药物,性善走窜,既善利水消肿,又擅利尿通淋,常用治水肿,小便不利及石淋、癃闭等病证。

12.车前子【功效】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清肺化痰。【临床应用】用于热淋,水肿,小便不利。本品善能清热利尿通淋。治湿热下注,热结膀胱所致小便淋沥涩痛者尤为适宜,常配伍木通、滑石等,如八正散;治水肿,小便不利,可配茯苓、泽泻等利水消肿药。【性能特点】本品甘,寒,入肾,肝,肺经。甘寒滑利,性专降泄,既能清热利尿通淋,善治湿热淋证及水肿兼热者;又能利水湿,分清浊而渗湿止泻。

13.滑石【功效】利尿通淋,清热解暑,祛湿敛疮。【临床应用】用于热淋,石淋。本品功擅利尿通淋,为治湿热淋证常用药。治湿热下注,热结膀胱所致小便淋沥涩痛者,常配伍木通、车前子、瞿麦等、如八正散;治石淋,常配伍海金沙、金钱草、木通等,如二金排石汤。【性能特点】本品甘淡质滑,渗湿利窍,性寒质重,清热降泄,入膀胱与胃经,内服滑利清解既善利尿通淋,又擅清热解暑,为治热结膀胱之热淋,石淋,小便涩痛之要药。

14.关木通【功效】清热利尿通淋,通经下乳。【临床应用】用于热淋。本品有清热利尿作用。治湿热下注,热结膀胱所致小便短赤,淋沥涩痛,常配伍车前子、滑石等,如八正散。【性能特点】本品苦寒通利而清降,上能清心火,下能泄小肠和膀胱湿热,功善清热利尿通淋,为治湿热淋痛,心烦尿赤之要药。

15.瞿麦【功效】利尿通淋。【临床应用】用于热淋。本品有清热利尿作用。治膀胱湿热之小便不利,淋沥涩痛,常配伍车前子、滑石等,如八正散。【性能特点】本品苦寒降泄,能清心与小肠之火,导热下行而擅利尿通淋,治热淋,血淋为宜。

16.海金沙【功效】利尿通淋。【临床应用】用于各种淋证。本品功专利尿通淋止痛,尤善止尿道疼痛,为治诸淋痛之要药。可用治各种淋证,但尤以石淋,血淋为佳。【性能特点】本品甘寒质滑,其性下降,善清小肠与膀胱湿热,功专利尿通淋止痛,尤善止尿道疼痛,为治诸淋痛之要药。

17.冬葵子【功效】利水通淋,下乳,润肠通便。【临床应用】用于淋证,水肿。本品有利水通淋作用。【性能特点】本品甘寒滑利,入大肠,小肠,膀胱经。可利尿通淋,治热淋涩痛,水肿及小便不利。

18.防己【功效】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临床应用】用于水肿,小便不利,脚气肿痛。本品能清湿热,利小便,尤善泄下焦血分湿热。若为风邪外袭,水湿内阻之头面身肿,小便不利之风水证,常与黄芪、白术配伍,如防己黄芪汤;若为一身肌肤悉肿,小便短少之皮水证,常与茯苓、黄芪、桂枝等药合用,如防己茯苓汤;若为湿热壅滞之腹胀水肿,常与椒目、葶苈子、大黄配用,共奏清利湿热,利水消肿之效,即己椒苈黄丸。【性能特点】本品辛能宣散,苦寒降泄,主入膀胱与肾经,兼入脾经。功能祛风除湿,清热止痛,利水消肿。治水肿,小便不利,无论风水、皮水,还是腹水均可选用。利水退肿多用汉防己。

19.通草【功效】利尿通淋,下乳。【临床应用】用于湿热淋证。【性能特点】本品能清热利尿通淋。治膀胱湿热之小便不利,淋沥涩痛,常与滑石、白茅根、木通等同用。

20.石韦【功效】利尿通淋,清肺止咳,凉血止血。【临床应用】用于热淋,石淋,血淋。【性能特点】本品有良好的利尿通淋作用,为治湿热淋证之常用药。

21.灯心草【功效】利尿通淋,清心除烦。【临床应用】用于热淋。【性能特点】本品有清热利尿通淋作用。

22.金钱草【功效】除湿退黄,利尿通淋,解毒消肿。【临床应用】用于石淋,热淋。【性能特点】本品有较强的利尿通淋,排石作用,为治石淋要药。

23.益母草【功效】活血祛瘀,利水消肿,清热解毒。【临床应用】用于水肿,小便不利。【性能特点】本品既能利水消肿,又能活血化瘀,尤宜用于水热互结之水肿。

24.牛膝【功效】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引火下行,利尿通淋。【临床应用】用于淋证,水肿,小便不利。【性能特点】本品能利尿通淋。治热淋,血淋,石淋等,常与冬葵子、瞿麦、滑石等利尿通淋药配伍,如牛膝汤。治水肿,小便不利,常与地黄、泽泻、车前子等同用,如济生肾气丸。

25.王不留行【功效】活血通经,下乳,消痈,利水通淋。【临床应用】用于热淋,血淋,石淋等证。【性能特点】本品有利尿通淋之功。

26.海藻【功效】散结消肿,利水。【临床应用】用于脚气浮肿及水肿。【性能特点】本品微有利水消肿作用,但单用力薄。

27.昆布【功效】消痰散结,利水消肿。【临床应用】用于水肿,脚气浮肿等证。【性能特点】本品微有利水消肿作用,但单用力薄。

28.琥珀【功效】镇惊安神,活血散瘀,利尿通淋。【临床应用】用于淋证,癃闭。【性能特点】本品能利尿通淋。治淋证尿频,尿痛及癃闭小便不利之证,可单用琥珀为散,灯心草汤送服,即效。

29.黄芪【功效】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临床应用】用于气虚水湿失运的浮肿,小便不利。【性能特点】本品有补气利尿消肿之功,常与防己、白术等同用,如防己黄芪汤。现以黄芪为主,配伍补脾肾,利水湿之品,治疗慢性肾炎浮肿,尿蛋白长期不消者,亦颇为有效。

30.五加皮【功效】祛风湿,强筋骨,利尿。【临床应用】用于水肿,脚气浮肿。【性能特点】本品有利尿作用。

31.商陆【功效】泻下利水,消肿散结。【临床应用】用于水肿,臌胀,小便不利。【性能特点】本品有泻下利水作用,使水湿之邪从二便排出。

32.甘遂、京大戟、芫花【功效】泻下利水。【临床应用】可用于水肿,臌胀,胸胁停饮。(二)治疗肾炎的验方

验方1【处方】鲜地枇杷(又称地胆草、牛插鼻),全株100克,生姜50克,红糖100克。【制用法】地枇杷加水200毫升,与生姜、红糖共煎至100毫升,取出药液,药渣加水100毫升,煎至50毫升,两次药液过滤后混合,再加入少量红糖调匀,分4次作2日服,每日早晚空腹服1次。【功效】清热利尿,通络活血。【主治】急性肾炎之水肿。

验方2【处方】红枣1500克,大戟500克。【制用法】加水把枣和大戟共煮一昼夜,去大戟,将枣焙干,研成细末,分成12包,每服1包,日服3次,孕妇忌用。【功效】健脾逐水消肿。【主治】各种原因所致之全身浮肿。

验方3【处方】荸荠苗30克,鲜芦根30克。【制用法】取荸荠苗、鲜芦根洗净加水2碗,温服,一次服下,日服2次。【功效】清热利尿。【主治】水肿,小便不利。

验方4【处方】砂仁、蝼蛄各等份,黄酒适量。【制用法】将前二味药焙干,研成细末,每服5克,黄酒和温开水各半混和送服。每日2次,连用3~5日。【功效】利尿消肿。【主治】全身性水肿。

验方5【处方】苦参750克,白茅根500克,赤小豆250克。【制用法】先将赤小豆加水少许,浸至出芽后,晒干研为细末。苦参和茅根加水4碗,煎取1碗,过滤后仍如前加水再煎2次,将前后3次药液混合,小火煎煮为半碗(500毫升),然后将苦参茅根浓缩液及赤小豆末各作10份,每日混和服1份,服至水肿消失为止。【功效】清热燥湿,利水消肿。【主治】肾炎水肿,女子经期水肿。

验方6【处方】玉米须10克,玉米20粒,蝉衣3个。【制用法】水煎服,连服1个月为1个疗程。【功效】疏风利尿。【主治】急、慢性肾炎,肾盂肾炎。

验方7【处方】黑丑250克,沉香60克,琥珀30克,甘遂250克。【制用法】共为细末,水泛丸绿豆大。体弱者每服10~20丸,壮实者30~40丸,白水送下,隔日或隔2~3日服1次。【功效】逐水消肿。【主治】肾性腹水。

验方8【处方】黄芪、玉米须、糯稻根各30克,炒糯米一撮。【制用法】煎水代茶饮,分数次服,每天1剂,连服3个月。蛋白消失,第四个月开始可隔1~2日服1剂。【功效】健脾固精。【主治】肾炎蛋白尿。

验方9【处方】黄芪、山药各15~30克,菟丝子15~25克,芡实10~20克,龙骨、牡蛎各20~40克,萆15~40克。【制用法】水煎,每日分3次服。脾虚合异功散,肾阳虚合桂附八味丸;肾阴虚合六味地黄丸或知柏地黄丸。尿蛋白顽固不降加韭籽、莲子肉、鸡内金;管型不消加茜草、阿胶、仙鹤草;尿素氮增高加茅根、木贼、淡竹叶。【主治】阴水症。

验方10【处方】麻黄、杏仁、桑白皮各6~9克,连翘9~18克,赤小豆15~60克,甘草3~9克,红枣9克。【制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咽喉肿痛者加牛蒡子9克,板蓝根15~30克,或加生石膏30克;患风寒、发热者加桑叶、苏叶各9克;身肿不消者加黄芪15~30克,防己、大腹皮各9克,车前子12克;遍身疮痍者加五味消毒饮合方,小便短黄者加茅根15克,滑石18克。【主治】阳水症。

验方11【处方】黑、白丑各6克,红糖120克,老姜500克,大枣60克。【制用法】将二丑入锅炒至爆声后取出研细末,老姜去皮复蒸半小时。干后为丸。每料分7份,1~3日服1份;食前2小时温开水送下。【主治】水肿。

验方12【处方】甘遂15克,二丑15克,商陆18克,防己15克,葶苈子9克。【制用法】诸药共为细末。每服2~3克,每次服后泻污水或清水3~4次。每日服1次,肿消为度。【主治】肾病水肿。

验方13【处方】鲜茅根30~60克,薏苡仁20~30克,赤小豆20~30克。【制用法】将诸药浸泡30分钟,再煎煮30分钟,每剂煎2次,头煎与二煎混合分2次服,每日1剂。【主治】肾性浮肿。

验方14【处方】党参15克,菟丝子15克,丹皮15克,蒲公英15克,泽泻10克,益母草10克,知母15克,黄芪20克,茅根50克。【制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主治】急性肾炎。

验方15【处方】麻黄15克,杏仁15克,石膏50克,茯苓皮50克,茅根50克,甘草10克,生姜皮10克,桑皮20克,车前子30克,丹皮30克,黄瓜皮40克。【制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主治】急性肾炎、阳水。

验方16【处方】麻黄20克,细辛20克,杏仁20克,葶苈子20克,椒目20克,商陆15克,水蛭15克,二丑40克,冰片5克。【制用法】各药共研为粗末,冰片待用时调匀于药末之中,将药装入布袋内平敷于腰部肾区,再以热水袋加温于药袋之上以助药力,以3日服1剂为宜。【主治】急性肾炎。

验方17【处方】黄芪100克,防风20克,白术20克,附子20克,孩儿茶15克,细辛20克,官桂20克,吴茱萸20克,生姜30克,狗脊30克。【制用法】诸药共为粗末,将药装入布袋内,紧缚腰部肾区,药物每周更换一次。【主治】急性肾炎。

验方18【处方】丹参50克,川芎15克,赤芍15克,红花10克,益母草30克,白茅根50克。【制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主治】急性肾炎。

验方19【处方】荆芥10克,防风10克,大力子10克,当归10克,苍术10克,蝉衣5克,生甘草5克,木通5克,苦参10克,生地10克,茺蔚子10克,知母5~10克,石膏20~30克。【制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水肿明显加茯苓皮15克,车前子10克;疮疡加紫花地丁20克,蒲公英15克。【主治】急性肾炎。

验方20【处方】商陆、泽泻各15~30克,生韭菜12~24克。【制用法】浓煎温服。【主治】逐水消肿。

验方21【处方】白花蛇舌草、白茅根、旱莲草、车前草各9~15克。【制用法】水煎服,日1剂。【主治】清热利水消肿。

验方22【处方】车前草(带籽)15克,玉米须(柱头)15克,旱莲草15克,小青草15克。【制用法】水煎服,日1剂。尿红细胞多者,旱莲草增至30克;全身浮肿及重度蛋白尿者,车前草、小青草增至30克;高血压者,玉米须增至30~60克。【主治】利水消肿。

验方23【处方】益母草120克。【制用法】煎汁分4次服,每4小时服1次。【主治】急性肾炎。

验方24【处方】鲜白茅根250~500克。【制用法】煎汁分2次服,1日1剂。【主治】急性肾炎。

验方25【处方】党参15克,黄芪15克,生(熟)地20克,山药20克,山萸肉10克,丹皮10克,泽泻10克,茯苓15克,芡实15克,车前子15克(包煎),石韦15克,金银花10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主治】慢性肾炎。【注意事项】如尿中有红细胞,加茜草15克,白茅根30克;腰膝酸软疼痛者,加菟丝子20克,川断10克。

验方26【处方】枸杞子25克,茯苓40克,栀子15克,瞿麦25克,桂圆肉25克,泽泻15克,黄柏15克,银花15克,丹参20克,丹皮15克,通草15克,连翘25克。【制用法】每日1剂,连服3日停1日,水煎服。【主治】慢性肾炎。

验方27【处方】锦灯笼5个,木瓜片4片,大枣10枚,车前草2棵。【制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7剂。后改为隔日1剂。【主治】慢性肾炎。

验方28【处方】党参5克,白术9克,川朴9克,木香9克,车前子(包)9克,茯苓15克,泽泻15克,大腹皮15克,附子6克,肉桂6克。【制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主治】脾肾阳虚、水湿内停。

验方29【处方】附子20克,白术20克,白芍20克,猪苓20克,茯苓30克,黄芪30克,肉桂10克,甘草10克,车前子40克,泽泻40克,补骨脂15克,生姜15克。【制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主治】阴水症。

验方30【处方】黄芪30克,白术15克,茯苓15~30克,泽泻15克,益母草30克,丹参15克,乌梅炭10克,蝉衣15克。【制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主治】肺脾气虚型。

验方31【处方】鲜山药200克。鲜荠菜150克。【制用法】烧汤调味服食。【主治】急、慢性肾炎。

验方32【处方】梓实(即梓树之果实)10~15克。【制用法】水煎,日1剂,分3次服。【主治】慢性肾炎。

验方33【处方】鲜龙葵15克,鲜芫荽15克,木通6克。【制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主治】慢性肾炎。

验方34【处方】鲜葫芦茶茎、叶各30克,乌豆120克。【制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主治】慢性肾炎。

验方35【处方】白术60克,鲜白茅根120克。【制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主治】慢性肾炎。

验方36【处方】马鞭草60克,冬瓜皮30克,玉米须30克。【制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主治】慢性肾炎。6 肾炎的针灸治疗

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肾炎,中医学均归为水肿范畴。中医学的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溢肌肤引起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或全身浮肿的一种疾病。水肿一证,是全身气化功能障碍的一种表现,涉及的脏腑主要是肺、脾、肾三脏,但其病本在肾。若外邪侵袭,饮食起居失常,劳倦内伤,均可导致肺不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终至膀胱气化无权,三焦水道失畅,水液停聚,泛溢肌肤,而成水肿。治疗上,主要是以宣肺、健脾、温肾等为大法。一、肾炎的针法治疗(一)急性肾炎的针法治疗

1.风水泛滥【症状】水肿从面部或眼睑部起,起势迅速,继则可遍及周身,小便短少,可兼见恶风、发热、周身不适等。脉浮或滑数。【治法】散风宣肺,利水消肿。【处方】肺俞、三焦俞、列缺、阴陵泉、合谷。【随症加减】伴有咳嗽加尺泽、太渊;颜面浮肿明显加水沟。【刺灸方法】诸穴均用平补平泻法。【方义】腰以上肿宜发汗,故取列缺、合谷,以通利肺气而发汗解表;配肺俞以宣通肺气,疏散风热;取三焦俞以调整其气化功能;取阴陵泉健脾利水,使水邪下输膀胱;取尺泽、太渊可肃肺止咳;水沟能疏面部风邪,以助行水。

2.水湿浸渍【症状】全身水肿,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身体困倦,胸闷,纳减,泛恶。苔白腻,脉沉缓。【治法】健脾化湿,通阳利水。【处方】脾俞,肺俞,三阴交,阴陵泉,天枢,水道。【随症加减】纳呆甚加足三里。【刺灸方法】诸穴均用平补平泻法,或用温针灸,或针后加灸。【方义】取肺俞,宣通肺气以利水消肿;脾俞、三阴交、阴陵泉以健脾利湿消肿;天枢为大肠之募穴,与水道又同为胃经穴位,具有调整胃肠、促进水湿运化之功效,加灸以通阳利水。足三里有健脾和胃之功效。

3.湿热壅盛【症状】水肿渐久,遍及全身,郁而化热,皮肤绷急发亮,胸脘痞闷,烦热口渴,小便黄。苔黄腻,脉沉数或濡数。【治法】清热利湿。【处方】水道,太渊,曲池,阳陵泉,合谷,行间,三阴交。【随症加减】伴尿血刺大敦;血压增高加太冲。【刺灸方法】诸穴均用泻法。【方义】太渊为手太阴肺经之原穴,可宣通肺气,曲池、合谷具有疏风泄热之功效,三穴合用,使在表之水从汗而解。行间、阳陵泉疏调肝胆经气以泄热,合足阳明胃经之水道,以分利少阳、阳明湿热;三阴交健脾利湿;大敦泄肝胆湿热而止血尿;太冲平肝熄风而潜阳降压。(二)慢性肾炎的针法治疗

1.脾阳虚衰【症状】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难复,脘腹胀闷,纳减便溏,面色萎黄,神疲肢冷,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治法】温阳健脾,利水消肿。【处方】脾俞,肾俞,三阴交,阴陵泉,水分,足三里。【随症加减】腹胀便溏加天枢。【刺灸方法】诸穴均用补法,或用温针灸,或针后加灸。【方义】下部肿甚,治宜分利。脾俞、肾俞温而补之以健脾运,温肾阳;三阴交调补脾胃以输布运化津液;阴陵泉健脾利湿;水分位当小肠,有分清泌浊之功效,为治水之效穴;足三里健脾胃,促运化水湿,天枢施灸以温运脾阳,调和肠胃,共奏温阳利水之效。

2.肾阳虚衰【症状】面浮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心悸,气促,腹部冷痛酸重。尿量减少或增多,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灰滞或□白。舌淡胖,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治法】温肾助阳,化气行水。【处方】肾俞,脾俞,气海,关元,命门,太溪,三阴交。【随症加减】水肿甚者加阴陵泉。【刺灸方法】诸穴均用补法;或加温针灸,或针后加灸。其中命门、气海、关元宜重灸,或隔附子饼灸。【方义】温补脾俞、肾俞、命门可壮脾肾元阳,消寒水之气;补三阴交、太溪以调补脾肾经气,使气化正常,阴水得以消除;阴陵泉健脾利湿;灸气海、关元以培补肾元,温阳化气行水。

3.阴虚阳亢【症状】眩晕头痛,眼花耳鸣,腰酸腰痛或遗精,咽干舌燥,水肿不明显或轻微水肿。舌红少苔,脉弦细。【治法】滋补肝肾,平肝潜阳。【处方】风池,肝俞,肾俞,三阴交,太溪,太冲,阳陵泉,复溜。【随症加减】烦躁失眠加神门。【刺灸方法】风池、太冲、阳陵泉施泻法,余穴施补法。【方义】本病多以阳虚水泛开始,久则必由阳损及阴,导致阴虚阳亢,故取太冲、阳陵泉以平肝潜阳;肝俞、肾俞、太溪以补益肝肾;风池能安脑定风止痛,疏解风阳;三阴交、复溜以利湿消肿,神门宁心安神除烦躁。二、肾炎的灸法治疗

1.阳水【症状】头面先肿,渐及全身,腰以上肿甚,按之凹陷恢复较快,皮肤光泽,小便短少,可伴有恶寒发热,肢体酸痛,咳嗽气粗。偏于风寒者,形寒无汗。舌苔白滑,脉象浮紧;偏于风热者,咽喉肿痛,舌苔薄黄,脉象浮数。【治法】发散利水。【处方1】肺俞、三焦俞、阴陵泉、水分(多取背俞穴与足太阳经穴为主。若风热偏盛者可配合针刺,用泻法)。【方义】阳水属表证,肺主皮毛,足太阳主一身之表,故本方取肺俞宣通肺气与足太阳经气。三焦司决渎而通水道,若三焦气化失职,则气阻水聚发为水肿,故取三焦俞调整气化功能,使水道畅通;阳陵泉可疏调足太阴经气,以取健脾利水之效,再配水分分利水邪,四穴相配,表里分消,水肿可愈。胸中烦闷加内关;小便不利加三阴交。【操作】(1)艾条灸: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2)艾炷灸:每穴施灸3~5壮,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3)灯火灸:阳水用明灯爆灸法,每日灸1次,每穴灸1壮,连续灸至病愈。【处方2】水道、水分、三焦俞、膀胱俞、足三里、三阴交、气海、肺俞、合谷。【操作】每日灸1~2次,每穴灸3~5壮,10次为1个疗程。

2.阴水【症状】足跗先肿,逐及周身,腰以下肿甚,按之凹陷恢复较慢,皮肤晦暗,小便短少。脾虚者,兼脘痞、便溏、四肢倦怠,舌苔白腻,脉象濡缓,肾虚者,兼腰痛腿酸,肢冷,神疲,舌淡苔白,脉沉细弱。【治法】健脾化湿,温肾利水。【处方1】脾俞、足三里、肾俞、命门、水分、气海、复溜(多取任脉、足阳明经穴及背俞穴)。【方义】肾主水,肾阳不足则水失所主;脾主运化,脾阳虚弱则水湿停滞,故本方取肾俞配命门温补肾阳,脾俞配足三里健脾化湿,使肾阳温煦,气化畅利,阴霾一散则寒水自消。水分为利水要穴,配复溜分利水邪,重灸气海助气行水,气行则水行,水行则肿消,恶心加内关;脘痞加中脘;尿少加阴陵泉、膀胱俞。【操作】(1)艾条灸: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灸2次,10天为1个疗程。(2)艾炷灸:每穴灸5~7壮,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3)温针灸:留针20~30分钟,每日针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4)灯火灸:阴水用灼灸法,每日灸1次,每次灸1壮,连续灸至病愈。【处方2】水道、水分、三焦俞、膀胱俞、足三里、三阴交、气海、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